•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范文

        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

        第1篇: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 教育治理;依法治教;法治化

        教育治理法治化是在教育領域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具體體現。全面推進依法治教,把政府、學校、社會、公民等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和各類教育活動納入法治化軌道,是完善教育依法治理、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新常態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國家教育部制定的《依法治教實施綱要(2016―2020年)》提出,要依法維護人民受教育權益、維護教育領域的公平正義、保障教育秩序的安全穩定。如何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各地和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時代需求:教育治理法治化的必然性

        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教育領域亦是如此,面臨的都是“硬骨頭”、難問題。廣大人民群眾密切關注著教育的發展,對接受高質量、多層次的教育,有著越來越強烈的需求,供需矛盾日趨突出。如何突破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和障礙,只能是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改革,建設更為高質、合理、有效的教育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個國家整體生活狀況的好壞,在很大程序上取決于其行政執法水平的高低,依法行政可以說是依法治國的關鍵。[1]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按照依法行政的各項要求,強化教育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設,促進依法履行行政職能,規范教育行政執法,全面落實法治要求,構建公平正義的教育法治環境。同時,教育治理法治化是規范辦學、破解學校管理難題的必然選擇。作為依法治教重要組成部分的依法治校,就是在落實學校辦學自的基礎上,實現學校管理與運行機制的制度化。[2]學校作為具有公共管理職能的社會組織,需要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權利、制約權力的原則,用法治的方式對學校工作全局、管理全程進行統攝和指導。當前,學校辦學過程中法律問題、管理漏洞與矛盾糾紛日漸突出,給學校管理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必須通過依法治校,實現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法治化。

        二、區域實踐:內江市依法治教成效

        四川省內江市教育系統以法治精神為引領,堅持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切實推進教育行政管理觀念與方式轉變,推動各級各類學校依法辦學、規范管理,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教育評價監督,促進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管理體制改革,[3]開拓了依法治教工作的新局面。

        1、以法治意識為導向促進行政管理法治化

        按照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要求,遵循管辦評分離的總體思路,市、縣(區)教育部門加快形成法治化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健全法律規范的實施與監督機制。

        (1)依法全面履行職責。按照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2014年起,市、縣(區)教育部門依法清理、精簡行政權力,重點梳理在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學校管理等方面的職責,市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編制了16項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以及146項規范辦學的負面清單。

        (2)確保決策科學合法。事關教育發展全局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事項,廣泛聽取意見,建立重大教育決策事項民意調查制度、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建立教育決策咨詢論證專家庫,鼓勵專家、專業機構長期跟蹤研究重大教育問題。

        (3)建立健全運行機制。以教育部出臺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各類學校辦學、中小學校長等標準體系為指導,制定切合各地和各校實際的標準、規范和程序。依法聯合政府有關部門,實行市、縣(區)整體聯動。建立健全糾紛處理機制,設立調解委員會,引導師生和民眾合法、合理表達訴求。

        (4)強化監督考評效用。完善教育系統內部審計、舉報等制度,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2015年,市教育局聘請了第三方審計機構,依法對全市學校和單位進行財務審計,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免疫”功能。實行教育領域信息公開,重點推進教育經費預算、公共資源配置、入學規則與招生政策、重大建設項目批準和實施、重要改革事項等方面的信息公開。

        2、以法治思維為指引推進學校管理法治化

        以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為目標,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促進學校治理法治化。

        (1)筑牢依法治?;A。首先,以章程為統領完善學校制度體系。2014年起,市、縣(區)教育部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開展所屬學校章程制定與核準工作,并啟動章程核準后的執行和監督評價機制建設,督促學校以章程為統領,完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其次,以法治為核心完善內部治理結構??茖W設置組織機構并建立合理的崗位責任,按照規章制度設立運行機制、監督機制和考核機制等。建立設置法治副校長,聘請法律顧問,充分發揮法律專家對校園各類事務的指導與顧問作用。

        (2)破解依法治校難題。事事與家長、學生簽訂協議或合同,這是內江市在探索依法治教過程中發現的“土辦法”,也是被現實倒逼出的一項管理智慧。[4]針對學生安全管理、安全事故處理等關鍵環節,與學生及其家長簽訂安全管理合同;針對新進教師容易流動、教育教學經驗欠缺等問題,與新進教師簽訂合同;針對部分教師評聘高級職稱后工作激情減退、作用發揮不明顯等現象,與擬評聘高級職稱的教師簽訂合同;針對師德建設的重點和難點,簽訂師德合同。2015年,全市約50萬師生參與了合同管理,妥善解決了學生安全事故、教師職稱評定等多起糾紛。

        (3)強化學校法治教育。通過兩年多的探索,內江市總結出了校園法治教育“五落實”的實踐經驗。落實教材:各學校以法治教育整合各類專項教育,編寫切合實際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營造校內法治氛圍,打造實景教材。落實師資:充分發揮政治課教師、班主任、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的作用,安排他們專兼職承擔法治教育課程,整合社會資源,建設法治教育志愿者隊伍。落實課時:利用社會實踐、班團隊等課時加強法治教育,各學校每周至少安排1至2節法治教育課,各學校每年至少舉辦1次法治講座。落實考試:從2015年開始,內江市中考政治學科的考試內容中增加了不低于20分的法律知識。將法律知識納入學生重點考查范圍,并記入學生成長檔案。落實經費:對法治教育進行專門預算,將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納入教育經費保障范圍,實行專款專用,確保足額到位。

        3、積極引導社會參與教育治理法治化

        學校存在于社區,其發展也依托于社區,讓社區參與學校發展有助于實現學校系統與社會大系統的協調。[5]內江市著力構建社區、家庭和學?!叭灰惑w”的育人機制,形成家庭、社區與學校的良性互動機制。

        (1)探索建立社區參與學校治理的新機制。各中小學校建立了有社區組織代表、家長代表、企事業單位代表、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的學校社區協調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對學校發展規劃、工作計劃、重大建設項目和涉及社區家長、學生重大利益的有關問題進行共同協商,定期通報學校工作開展情況,增進溝通和了解。整合社會資源,聯合公檢法部門和社會團體共建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目前,已建成市中院少年法庭、資中木偶戲劇團2個實踐基地。

        (2)積極發揮家長在學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各類學校建立了家長委員會,引導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管理,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紐帶作用。制定了《關于加強家庭教育的實施意見》和《內江市家庭教育指南》,引導家長依法科學開展家庭教育。定期家訪、組織座談,共同探討學生教育和學校發展問題,大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學校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三、改革完善:教育治理法治化的策略

        1、完善教育治理法律制度體系

        隨著我國教育立法進程的發展,教育法治體系不斷完善,但與改革發展的快速步伐和民眾日益提高的意識與要求相比,仍存在較多的空白和明顯的滯后性,尤其是基層實踐中無法可依的問題最為突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已明確指出,依法加強和規范公共服務,完善教育等領域和方面的法律法規。在加強國家層面教育立法的同時,地方立法的進度也必須跟上。應著重針對基礎教育、入學規則、師資待遇等難題進行立法和制定政策,堅持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能確實擔負起促進教育公平正義、推進學校自主辦學、維護師生權益的作用。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在國家和地方立法精神的指導下,積極利用教育政策、制定實施方案等,推出與基層實踐相結合的行動準則和規范性文件,確保行政的法治框架。各學校按照內部管理實際需求制定教育紀律,維護正常的教學、教育和管理秩序,[6]以章程為統領,完善常規管理制度,形成健全、規范、統一的制度體系,以制度來調節和控制學校內部各種關系以及部門和個人行為的規范。

        2、健全教育治理工作運行機制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職權法定、簡政放權的原則,明確行政權力清單,健全依法行政依據,優化運行流程,提高行政效率。針對教育審批、確認等公共服務事項,要落實標準化要求,定期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和民眾所需。堅持科學民主決策,積極適用法律顧問制度,注重決策的專業性和合法性審查。規范教育行政執法,嚴格按照程序行使權力,明確執法責任,確保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將事前管理、事中監督和事后處罰相結合,正確運用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執法手段,正面應對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及時處理案件,引導民眾合法理性表達訴求。主動執行信息公開的相關規定,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

        理順政府和學校的關系,尊重學校自主辦學的主體地位,健全校長負責制,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和各類議事規則,依法規范辦學行為。把法治作為解決校內糾紛和沖突的基本方式,綜合運用調解、申訴、仲裁等各種爭議解決機制。充分發揮教職工、學生及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并進行監督的效能,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廣泛爭取社會支持。

        3、推動法治教育創新實踐

        增強教育系統法治觀念是依法治教的基礎性工程,要讓教育部門領導干部、行政工作者、學校管理者及廣大師生樹立尊法、守法、學法、用法的思維與理念。實施法治教育,要有針對性,應該分層次、分類別、分階段進行,針對領導干部、管理者和教師的法治培訓應體現不同的側重點,針對各學段、各年級學生呈現梯級的教育目標和學法內容,針對女性學生、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的應有專項教學內容。國家教育部已啟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編制工作,各地和各學校應根據實際編寫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實施法治教育,應體現實效性,尤其要針對青少年的身心特點,符合其實際需求。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點應是切實維護受教育權和身心健康權利,避免違法侵害,避免學生因無知而導致的犯罪或過錯行為。實施法治教育,還要注重實踐性,要考慮青少年對法治教育的接受意愿,增加學習的實踐性、參與性和趣味性。可結合各類活動開展法治教育,開發生動性強的教學課程,爭取社會支持共建校外實踐基地,促進中小學生以多種形式參加法治教育。

        【參考文獻】

        [1] 傅治平 余宗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熱點難點解析[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4.110.

        [2] 陳至立.全面推進依法治教,開創21世紀教育振興的新局面――在全國教育法制工作會議上的報告》[N].中國教育報,1999.12.25.2.

        [3] 內江市教育系統依法治教工作行動計劃(2015年―2020年),內教黨委,z2014{102號.

        [4] 李益眾,翁小平,施劍松.用法治方式求解學校管理“方程式”[N].中國教育報,2014.11.24.5.

        [5] 袁貴仁.中小學校管理評價[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6.

        [6] 馬雷軍,劉曉巍.中小學依法治校實務[M].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68.

        第2篇: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范文

        國家檔案局在《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檔案治理法治化的目標:“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檔案法規標準、高效的檔案法治實施、嚴密的檔案法治監督、有力的檔案法治保障的檔案法治體系,檔案法治治理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檔案工作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支撐作用明顯增強?!盵1]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將其落實到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其最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嚴密的檔案法治監督”,只有將“嚴密的檔案法治監督”落到實處,才能使“檔案法治治理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所謂“嚴密的檔案法治監督”,就是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要依法行政,嚴格履行《檔案法》賦予的監督職能,依法對檔案事務和檔案行政相對人進行科學的監管。

        就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以往依法監管檔案事務和檔案行政相對人來說,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做得并不好,是方法簡單,效果一般。主要的監管方法就是實施檔案行政監督檢查(簡稱“行政檢查”),也就是我們檔案部門常說的檔案執法檢查。就是這單一的方法其效果也不理想,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市縣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存在的問題就更多。據對河南檔案執法檢查現狀調研,一般一個縣(市、區)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每年大約只對其八分之一的單位進行了檔案行政執法。顯然,這個執法力度,是很不夠的。從實地調研和平時掌握的情況看,全省縣(市、區)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檔案行政執法確實是個軟肋,個別縣(市、區)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有時一年連一次檔案行政執法都沒有”。[2]即便是對很少一部分被檢查的單位,“但面對違法事實,在履行法定職責時,往往過多考慮到單位與單位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礙于情面,在實施行政處理時,常常是避重就輕、厚此薄彼,處理結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大多以責令整改為主,致使個別單位出現改了又改的現象,檔案行政處理停留在淺層次上”。[3]很顯然,這些現象的存在離“嚴密的檔案法治監督”和應有的“檔案法治治理能力”都有很大的距離。

        要改變上述現狀,落實國家檔案局提出的檔案治理法治化的目標,就應當加強對檔案行政監管的研究,實施科學有效的監管,將科學監管落實到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具體的檔案行政行為中,以增強檔案治理能力。而科學有效的監管既是檔案治理能力提升的體現,也是檔案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實現檔案治理法治化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本文就此做一些探索,以期為我國檔案治理法治化和治理能力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2 實施科學有效監管的方法與途徑

        實施科學有效監管的方法與途徑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2.1 分類監管。一般來說,檔案行政管理就是對產生與管理檔案的組織機構的檔案事務進行監管?!皺n案事務由管理體制、組織機構架構、運行模式及物質保障等形式性要素和管理制度、歸檔范圍、保管期限、利用服務、安全設施等實質性要素構成?!盵4]但是,由于產生與管理檔案的組織機構千差萬別,有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也有社會團體組織、民營企業,等等,由于這些組織機構的性質不同,其檔案工作的內容也不相同,因此,對它們既不能夠,也不可能用某種相同的單一方式進行監管,應當進行分類,選擇不同的監管方法,以適應不同類別的組織機構的特性。

        2.1.1 對于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檔案事務的監管,要全方位地從嚴監管。也就是要對其檔案管理體制、組織機構、運行模式及人財物保障、檔案管理制度、歸檔范圍、檔案保管期限、檔案利用服務、檔案安全設施等方面按照檔案法律法規、檔案標準規范進行全面嚴格的監管。對于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的檔案事務之所以要全方位地從嚴監管是因為其形成的檔案不僅對當地社會具有保管利用價值,對國家也具有保管利用價值;而且其檔案工作和檔案管理所需經費是由公共財政負擔的。因此,“對國家機構形成的檔案及檔案工作的監管要嚴于對社會組織形成的檔案及檔案工作的監管,這既合情也合理”。[5]

        2.1.2 對于民營企業和其他社會團體組織機構則重點監管那些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安全和民生的組織機構的檔案事務。對于這部分組織機構檔案事務的監管,也應當分為兩類:其一,對于那些由公共財政支持的社會組織機構的監管基本上涉及其整個檔案事務,對其檔案事務的監管內容應當是全面的,可近似于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檔案事務的監管。對其監管內容應包括檔案事務的各個要素,既有實質性要素也有形式性要素。之所以對這部分組織機構檔案事務的監管要實施近似于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檔案事務的監管,是因為它們形成的檔案不僅對當地社會具有保管利用價值,對國家也具有保管利用價值,而且其檔案工作和檔案管理所需經費是由公共財政支持的。其二,是對非公共財政支持的社會組織機構的檔案事務的監管,對其的監管不應當涉及全部檔案事務。對其檔案事務的監管內容則應是重點的,而非全面的。主要應當注重對實質性要素的監管,而對形式性要素不做強制性的統一要求,甚至可以不管。之所以對其注重對實質性要素的監管,是因為它們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安全和民生。對它們的監管,主要應當限定在法律法規所規定的義務性、禁止性條款上。對其在檔案事務上是否履行了其應盡的義務,是否有違反禁止性條款的行為發生進行監督。只要其不違反禁止性條款的規定,履行了義務,具體如何實施形式性要素,則是其自己的事情,?n案行政管理部門無需監管,也無權監管。因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許多企業與社會組織已經采用了不同的檔案管理體制、組織機構架構、運行模式。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既無力也不應當要求其采用與政府機關相同的形式要素。如果非要強制其按相同的形式要素來管理檔案工作,則實際上是一種亂作為。

        2.1.3 對于其他一般民營企業和其他社會團體組織機構,則應當采取一般的宣傳、培訓、指導等的監管方式。對民營企業和其他社會團體組織機構檔案事務的監管,傳統的宣傳、培訓等共性的監管方法仍然行之有效。當然,這些監管工作并不一定非要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來做,這些監管工作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高校、檔案學會協會、檔案館、檔案中介等專業機構提供。檔案行政管理機構需要做的是,做好宣傳、培訓的計劃、內容、標準與要求等,選擇合適的專業機構,并對其履約情況進行嚴格監督”。[6]

        2.2 協同監管。檔案工作與各行各業的工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靠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單打獨斗”難以起到應有的監管效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單獨進行監管的精力十分有限,而且效果很一般,并且在許多方面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都難以觸及。因而,應當采取協同監管的方式,形成合力,實施“大監管”。檔案協同監管體系建設的最終目標是通過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鼓勵檔案事業有序健康發展,有效防范各種不利于檔案事業發展的因素,著力促進檔案事業各參與主體的規范及自律機制,推動我國檔案事業朝著更加專業和高效的方向發展。探索建立多主體間協同治理協同監管的運行方式和機制。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2.2.1 建立以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為主,聯合管理組織機構的監管協調機構,增強監管合力。以“專業分工、條塊分割”為特征的傳統檔案行政監管體制,暴露出各個部門壁壘、協調成本高和監管漏洞等諸多弊端,難以適應快速多變的信息化社會對檔案事務的監管需求。當前,順應信息化時代要求,強化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和不同行業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和協調,構建無縫隙、一體化的“整體型政府”已成為當前公共行政改革的新趨勢。[7]對檔案事務的監管也應順應這一趨勢,在進一步細化各個部門監管職責的基礎上,著力構建跨部門的協同監管體制。建立以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為主,聯合管理組織機構的主要部門(如國資委、工商局、民政局等)為成員的監管協調委員會,制定協調監管策略、方法,統籌協調監管檔案事務。盡快設立聯席會議,建立健全信息溝通共享機制、信息披露機制和違法違規行為協查機制,開展跨部門綜合執法,形成監管合力。

        2.2.2 構建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與各行各業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分工協同監管的模式。檔案事務的協同監管不僅需要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與各行各業行政管理部門多主體各司其職,共同參與,更需要各主體之間圍繞共同目標凝聚共識,依法依托統一協同的監管平臺,互聯、互通、互動、互助,形成有機的協同監管體系。第一,在建立以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為主,聯合管理組織機構的監管協調機構的基礎上,建立多種形式的協同監管交流協商機制。轉變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單打獨斗”的傳統監管模式,通過多種形式的對話和協商,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與各行各業行政管理部門共同商討檔案事業發展中遇到的矛盾與問題,研究解決策略,促進檔案事業協同監管各主體間的充分溝通,彼此尊重,凝聚共識。第二,依法規范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與各行各業行政管理部門各自對檔案事務的監管邊界,明確各自的監管責任,積極主動地協同監管,特別是要注意管好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與各行各業行政管理部門監管檔案事務的結合部,消滅“?糲潞凇保?不留漏洞,不留空白地帶。第三,加強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與各行各業行政管理部門具體監管工作的互動互助。通過一定的溝通平臺,實現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與各行各業行政管理部門的有效互動,為對方和雙方檔案事務的結合部的監管范圍執法提供信息,互動幫助提高檔案事務監管執法的精準度。

        2.2.3 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公眾參與監管,充分發揮社會的協同監管作用。面對眾多的民營企業和其他社會團體組織機構的檔案事務,僅僅依靠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單一的監管主體,顯然很難監管到位。因此,應當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公眾參與監管,通過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社會第三方力(包括檔案學會、檔案中介機構等)和社會公眾“三位一體”監管機制進行合作協同監管,充分發揮社會的協同監管作用。

        2.3 創新監管。科學監管的動力是開拓創新,對檔案事務監管的創新,主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3.1 改變監管理念,實施陽光監管。其一,建立檔案行政監管權力清單制度,公開監管權力與事項。凡是涉及檔案行政監管權力的,要在清單中一一列出,每一項監管職權都必須明確列出與之對應的職責,以及相關的責任追究內容,做到有權必有責,權責相對等,防止檔案行政監管權力的異化。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和國家安全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都要把監管事項、內容、依據、標準等一一列出。按照政務信息公開的原則,充分向社會公開。并對監管對象按照公開的監管事項及時進行監管。其二,加強社會力量監督。要保證檔案行政監管權力清單的實施效果,還應當加強社會力量監督。要讓社會群眾參與到檔案行政監管權力清單制度的運行過程中來,增強社會群眾對檔案行政監管權力清單的認同感。加強輿論宣傳,積極營造社會群眾監督檔案行政監管職責履行的氛圍。拓寬社會公眾參與渠道,搭建各種平臺,鼓勵引導社會群眾參與監督檔案行政監管權力清單制度運行的全過程,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監督格局,更促使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監管。

        2.3.2 改革監管方式,采用多樣監管。一是激勵型監管。激勵型監管,是指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使用物質和精神誘因方式和手段間接引導檔案行政相對人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以實現其既定的政策目標的行政活動方式。激勵型監管容易使被監管的檔案行政相對人接受而自愿實施特定行為從而實現監管目標。二是協商性監管。協商性監管是指為了實現檔案行政管理監管目標,“監管主體與被監管主體或第三方組織在對話協商的基礎上,共同制定監管政策和目標,并圍繞目標的實現以契約或其他形式明確各自權利義務且付諸實現的監管方式”。[8]協商性監管極好地體現了合作治理理念。協商性監管的優勢在于:各方主體能夠更為廣泛地直接參與;創造性地解決監管問題的機會;避免訴訟的潛在可能。三是行政指導。檔案行政指導是指檔案行政管理部門針對特定的檔案行政相對人采用輔導、協助、勸告、建議、示范、告誡等非強制性的方法或手段,促使檔案行政相對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從而實現一定的檔案行政目的的行為。相對于其他監管方式,被監管的檔案行政相對人對是否接受指導具有行為選擇上的自主性。檔案行政指導以其簡便、靈活的特點,充分發揮出補充替代、協商疏通、引導促進、預防抑制的作用,不但彌補了檔案法律法規的某些空白,而且充分調動了檔案行政相對人的積極性。

        2.3.3 改善“技管”條件,推行智能監管。積極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化手段創新和加強檔案行政監管。搭建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與各行各業行政管理部門之間信息溝通平臺。加快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與各行各業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監管信息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全面整合各種檔案監管信息資源,為檔案行政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以提高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檔案治理能力。

        3 結語

        第3篇: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范文

        [作者簡介] 劉椿(1970 ―),江蘇南京人,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學;周禮紅(1975 ―),河南南陽人,深圳市社科院城市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學;袁冰(1984―),河南平頂山人, 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

        成熟穩定的市民社會是中國城市治理現代化,由傳統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治理轉型的基礎。市民社會以身份和權利平等,社會行為法制化和資源分配公平化的制度代替舊時代城市人群不平等的等級制度的現代社會,構成了城市治理的基礎。

        (一)市民社會與城市治理的關系

        市民社會的城市治理是政府與市民以法治化為前提,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有秩序地實現社會良性運轉。

        市民政治地位平等化。城市人群傳統等級制度轉換為市民社會,意味著市民社會成員政治、經濟地位的平等,其形成過程就是等級制度演化為權利平等的制度。市民社會的形成和平等化特征,為市民從傳統城市治理模式中的接受者成為城市治理體系的參與者和共同治理者,與政府和其他組織一道構成了城市治理的基礎。

        市民意識與行為法制化 。市民社會的特征是法制化和規則化,社會成員擺脫了政府的附屬物地位,行為不再受政治力量的控制而成為自由的市民。在市民社會中實現了社會利益多樣化,社會結構多元化,社會治理制度化,社會行為法制化,社會成員實現普遍的身份平等并恪守公認的行為準則。

        資源分配公平化。城市治理的前提在于政府治理現代化,即政府為市民社會的發展讓渡出生存空間,市民社會的發展又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的深入,同時對政府行政進行有效的監督①。市民社會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社會階層需求,目的在于填補政府的“公益真空”和資源分配偏差,以助于實現整個社會資源分配公平。

        城市治理新型化。市民社會存在的方式以眾多介于國家和社會之間,由市民自愿組成的組織,目的在于不同市民階層實現自身利益和參與公共事務。市民社會中各種社會組織是介于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緩沖地帶,并且成為連接市民與政府的橋梁,因此可以通過自愿結合而形成不同的利益團體以追求社會的平等和利益均衡。

        (二)城市治理的路徑

        今天市民社會生活的自主性增強,政治參與的形式也在不斷增加。隨著人們民主法治意識的不斷增強,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利益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城市治理的路徑由市民政治參與逐步過渡為社會自主管理為主的城市治理模式。因此,城市治理的基本路徑就在日益復雜化的城市治理中,以法制化、制度化為基礎開展治理,同時保障、引導、激勵市民有序地以組織的形式參與社會生活和社會事務自治。

        (一)傳統政治文化影響制約城市治理

        在城市治理與市民社會關系中,政府與市民社會在運作機制上相互獨立,功能上彼此協作、相互補充,職責上互相監督。從宏觀層面看,這種互動關系表現為政府的治理創新為市民社會的產生與發展提供外部環境;而市民社會的發育程度和市民的基本素養也構成了城市能否實現良性治理的基礎。從微觀層面看,這種互動關系表現為政府對市民社會的培育支持、規范管理、評估監督,市民社會則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和社會公共事務。二者在各自的層面和角度行使職權,擔負責任,相互促進和發揮作用,從而實現城市治理的良性互動。在雙方的互動關系中,政府與市民社會間從“零和博弈”到“整合博弈”,最終實現雙方的共存共贏。實踐證明,全能政府城市治理模式和方式并不適應市民社會發展的需求。目前市民主動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深度和廣度不高的現實,顯現了市民社會發育的低成熟度,可以看出我國城市治理與市民社會的良性互動與模式建設存在諸多問題。

        傳統政治意識的影響。傳統的儒家政治文化重禮治而輕法制,重權威而輕民主,導致社會治理的決策模式是典型的權力和精英決策,執行程序和評價主要取決于權力精英的意志。這種影響的結果是城市行政決策和管理者與市民之間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和溝通,市民自身的政治素質和能力也存在局限,沒有介入社會管理的機會。

        傳統社會治理模式的影響。政府與市民雙方地位不平等,社會成員的極少參與公共事務,缺乏對政府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同時現代社會公共事務日益呈現出復雜化、專業化和高度的信息流動等特點,政府有可能因此產生公共政策制定失誤,執行乏力。

        現有城市治理模式與市民社會發展的差距。社會轉型時期,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加??;“全能政府”城市治理模式已不適應市民社會利益多樣性和復雜性的需求。

        (二)市民參與意識和能力不足

        市民政治參與意識薄弱。雖然我國正積極通過推進教育的大眾化,城市閱讀來提高國民的素質,但從總體上來說,市民難以適應和參與現代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市民的政治素質與文化意識在很大程度上仍需進一步提高。

        市民政治參與能力弱。各階層掌握的政治、社會、經濟資源以及自身的組織化程度和文化認知水平的不同,使他們參與社會治理的程度存在很大的差距,大部分市民政治參與能力低下。

        (三)市民缺乏對社會組織的歸屬與認同

        市民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中,缺乏對社會公共事務和集體利益的相關爭取。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放任集體和社會利益的喪失,其本質就是缺乏集體和自身利益的平衡意識。

        從總體上看,伴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民主程度的提高,市民參與政策制定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從而推動了人民民主權利的發展,推進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促進了城市治理現代化。但是,在市民社會參與與組織化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矛盾和問題。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各項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面對社會的多元化,能否合理整合和正確引導市民社會的各利益主體,并有效處理各種公共問題決定著地方政府城市治理能力的水平。

        (一)以法治化創新社會治理模式

        以法治化為導向實現城市治理創新。要在法制化的基礎上,構建城市治理創新體系,建設、健全市民社會的各項制度和體系。實現城市治理的全民參與態勢,平衡權利與義務,正確處理政府依法行政與市民參與的關系,同時建立合法、便利的市民利益訴求和解決渠道,實現公共政策中不同利益群體的均衡,化解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建立社會穩定和市民利益保障的有機機制,最終實現城市治理創新。

        完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探索城市治理法治化模式。政府運用法律的手段,實現行政和權力行使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將城市治理活動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以有效達成城市良性治理的社會公共管理目標。逐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讓城市治理的具體事業有法可依,讓市民在要求公共服務時有據可循,同時能夠通過正當的程序公平地獲得公共服務。政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范圍、程序、方式、監管和評估等都必須納入法治的軌道。在城市治理法治化的進程中把握好正確的政治和文化價值取向,處理好政治與城市治理創新的關系。探索形成社會公眾參與決策、社區居民參與管理協調互動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法治模式。通過社會組織法治化的路徑,在契合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理念和社會情勢現實基礎上,建立社會組織與政府協同的綜合城市治理體系。

        (二)加快拓展市民社會參與路徑

        在依法行政的法制化基礎上,調整傳統運動式的社會動員思維和模式,強化市民公共事務的意識,提升市民參與能力,構建和諧、開放、透明、民主的社會環境,讓市民與政府合作、協商,積極主動地參與城市治理。在城市治理創新中,建設市民的規則意識,提高市民公共意識和質素,提升市民參政的素質與能力。

        第4篇: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 治理現代化 法治思維 依法治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C-0106-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高校治理現代化”正是為順應這一時代主題在教育領域提出來的一個重要課題。高校實行依法治校,是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眾所周知,要善治必先立良法,立善法于教育,則教育治。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實現治理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目標,必須按照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的要求,將法治化治理理念引入高校治理各環節中,使高校運用法治思維推動高校的各項管理,發揮法治在高校治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動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一、法治在高校治理現代化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法治思維,在高校領域是指領導層在長期分析解決問題時以一種法律邏輯和法律精神的思維模式來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從“人治”到“法治”不僅是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從主觀性、隨意性和無序性向合法性、權威性和規范性轉變的內在要求。高校主體本身對追求平等、遵守規則、維護權利等有著強烈的需求,意味著運用法治思維或法治方式是推動高校治理現代化最有效的理念或途徑。高校全面實施依法治校,就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構建辦學主體與政府、社會的新型關系,規范辦學主體部各項治理行為,維護辦學主體與師生三方面的合法權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營造濃郁教育環境,其本質就是要讓高校治理行為在法律軌道內,對個性為主體的權責利能做出法律規定,確保高校推進治理過程的每一環節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這就是高校進一步完善內外部治理結構與環境、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二)法治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客觀需要。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中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高校也正悄然地從傳統治理模式向現代治理模式轉變,而現代高校的治理模式從根本上講就是“依法治?!?。而依法治校就是突出法治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提升高校管理法治化水平,處理好辦學主體與政府、社會的關系,協調好學校與師生之間各方的利益關系,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都迫切需要依法治校作為規范與引領,提升學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由此可見,高校治理現代化不僅強調在治理過程中微觀方面的師生權利的保護,而且強調和突出治理過程中宏觀方面的制度建設。因此,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既要加強國家教育法律法規建設,為構建政府、學校、社會和諧融洽的新型關系提供法治保障,又要健全高校各項體制機制,為維護好學校、教師、學生各方面合法權利保駕護航,最終達到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發揮,化解教育治理現代化進行中碰到的各種矛盾與問題。

        (三)法治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各領域的改革與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迫切需要通過法治來保障高校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并通過法治來保障高校治理結構內部各項公共權力的合理配置。要合理配置這些權利,保障與暢通學生、教工民主參與途徑,進行突破性的改革,都需要在法律法規、大學規章等框架內進行,確保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維護,改革的順利推進得到可靠保障。高校治理現代化就是要通過依法治校,把法治精神與理念滲透到高校治理實踐當中、把法治原則與方法貫穿到高校治理過程的每一環節,逐步形成高校各項事業的治理都依靠法律法規來規范和治理,切實提高高校治理法治化水平 。由此可見,依法治校與高校治理現代化在諸多方面存在共同性,依法治校既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為高校治理現代化進程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法治困境

        目前,我國教育法律法規在制定與完善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治理方面的改革也不斷推進,突出地表現在:針對高校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高校內部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各項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不斷完善。但是,在依法治校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在推進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還存在諸多法治困境。

        (一)國家法治層面:國家教育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F代大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日益成為一個開放的組織系統,與外在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復雜聯系,傳統“象牙塔”式的高校已不復存在,高校治理逐步從與社會隔離的“自治領地”轉化為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制約。因此,高校治理中,來自政府與社會的介入和限制成為必然趨勢,而這種介入和限制需要在依法治校、依章治理的框架下,通過系統共治以增進理解、促進合作。在我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法律法規建設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法律法規的基本架構,但是對于高等教育來說,立法還是處于起步階段。教育法制建設在國家整個法制建設中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還不能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法律體系不僅在數量上需要增加,在質量上也需要進行必要的修訂,使教育法律法規的科學性、可操作性不斷提高,可訴性明顯增強。目前,我國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規,盡管對高等教育的活動進行了規范,但還是存在許多問題,不能與時俱進地適應高等教育活動不斷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我國的教育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改革進行中遇到困難或挫折后對其進行總結和反思的。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與高等教育改革的不相適應或者滯后性的事實,必定要求國家教育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

        (二)高校制度層面:高校規章制度有待進一步規范?!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強調,加強大學章程建設是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必要條件。凝聚大學精神與治校理念的大學章程和具體規章制度,是實現高校內部治理法治化的基本準則,是處理高校與社會、政府、市場等外部關系以及高校黨委、行政、教學、管理等內部關系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國絕大部分高校根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規,經過不斷地探索與完善,制定了較為系統的章程和規章制度,為高校依法自主k學提供了重要依據,為回答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南。但縱觀這些內部“法”,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高校章程在高等教育法制體系的地位不夠明確。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制定的大學章程只規定了制定依據,且在制定依據的表達上各執己見。由于章程法律地位的不明確,勢必導致學校內部管理規章制度的錯位或者越位現象,影響高校法治秩序的構建以及師生合法權益的保護。二是章程的執行力度不夠。大學章程作為高校依法治校的主要依據,其制定的目的在于形成既“有章可循”又嚴格“依章治理”的法治局面,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指定的大學章程條款未能真正全面貫徹執行,勢必影響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者層面:管理者法律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高校管理者既是“依法治?!狈铰缘木唧w實施主體,又是大學規章制度的主要執行者,因此,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識的高低直接影響高校規章制度的制定與貫徹執行。影響高校治理環境的重要因素既包括學校的規章制度,又包括管理者法治意識與法治觀念水平。換言之,在大學章程的制定上,法律素養高的管理者與法律意識淡薄的管理者相比,在法律層面上肯定會更規范與科學。眾所周知,在高校行政法制體系內,章程即校內“憲法”,大學校規制定應以學校章程為立法依據,是章程的具體化或細膩化。由于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管理層法律思維或意識不強,混淆大學章程與校規的定義,因此很多高校存在校規與章程相違背的現象。再者,由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根深蒂固,高校治理過程中的行政管理模式仍然比較嚴重,很多高?!拜p法治、重人治”的思想仍然存在,領導者在工作過程中,主要以領導的文件為主導,而不用法律來表達訴求或尋找解決問題的依據,喪失了法律的權威,這對高校依法治校勢必產生消極影響,不僅阻礙了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而且制約了高校內部治理現代化的推進。

        三、法治導向下高校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在大力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面臨多重法治困境,制約了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有效運行。筆者結合目前我國高校的具體實際,以法治為導向,從高校外部治理環境、內部章程構建、校園文化營造等方面探究高校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一)以建立高校外部治理環境為基礎,健全國家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一方面,當前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已初步建成,依法治國的制度基礎得到進一步鞏固,人們的法治意識與法治理念整體增強,但自覺主動去學法、用法、守法的意識還有待加強,這勢必對高校治理現代化產生或多或少的消極影響。我國高校的治理理念和治理體系與多元的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高校治理現代化和依法治校的實現,必然依賴于整個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和依法治國的實現程度。因此,健全國家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提升依法治教整體水平,為高校治理現代化營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環境,必然增強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法治成效。另一方面,我國高校的建設發展是在政府的干預與推動下進行的,高校的辦學未能脫離政府行政權力的介入,從而導致高校治理的行政化傾向較為嚴重,行政權力對高校的影響比較深遠。盡管我國已初步建成教育法律體系,但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不能完全與國家法治的整體推進相適應以及不能緊跟教育改革步伐與發展需要。因此,制定、修訂相關的法律法規,為高校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已成為迫切需要。

        (二)以構建學校內部章程為核心,完善大學制度體系?!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設現代學校制度要把大學章程建設作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關鍵環節。在高校內部,章程即大學之“憲法”,是大學履行各項工作的最高行動綱領,是高校立規建制的基本依據。然而,當前我國很多高校仍然沒有擺脫傳統官本位的管理理念,在其影響下高校制定的章程蛻變成行政管理的工具,方便了管理者權力的運行,而忽視了師生利益群體的權利訴求。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及法治建設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依法治理已成為時代的主題,高校章程的制定必須始終遵循法制統一,必須把充分反映廣大師生員工的意愿與著力規范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和權利運行結合起來,凝練成廣大師生員工共同認同的辦學理念與發展目標。高校章程的制定應始終堅持民主公開的原則,在制定過程中應廣泛收集來自各方面利益群體的意見,確保師生的意見能充分表達,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在章程實施過程中,應充分遵循章程在高校內部作為“憲法”的主體地位,既要確保章程成為建規立制的基本規范依據,又要發揮章程作為“憲法”的規范引領功能,完善高校內部各項管理制度,健全高校內部辦事、議事等各種運行機制,形成以高校章程為核心的規范、科學、統一的內部治理制度體系。

        (三)以營造校園法治文化為重點,提升師生法治思維水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對高校來說,高校構建法治文化對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培養師生知法、守法以及提升師生法治思維整體水平有著重要作用??梢哉f,法治文化建設是依法治校的靈魂。營造濃郁法治文化氛圍,首先必須從師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入手,加大培養力度,把法治精神的培養作為衡量師生整體素質提升的一個重要依據,作為師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有讓法治精神滲透到高校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內化于心,外化于高校師生的自覺行動,才能讓法治成為師生共同自覺踐行的生活準則。其次,必須牢固樹立法治意識。高校教師及其管理者應注重平時法律知識的積累,自覺養成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高校教職工必須樹立學生為中心的法治教育理念,在對學生法律知識傳授中,不斷創新授課方法,與時俱進,切實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學生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再次,不斷優化校園法治環境。高校師生處在優良的校園法治環境熏陶中,對他們法治文化的培養必定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作用。因此,一方面,高校必須充分發揮校園官網、廣播、宣傳櫥窗等媒介的作用,對校園法治文化建設進行宣傳報道;另一方面,高校必須充分利用法治課堂或法治宣傳日等平臺,對學生進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法治教育,組織各種法制宣傳活動,使法治文化氛圍滲透到校園的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陳立鵬,楊陽.論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從大學章程的視角[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4)

        [2]唐皇鳳.構建法治秩序: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4(8)

        [3]胡丹萍,胡慧遠.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途教驕[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3)

        [4]梁平.邁向現代化的高校治理――《高?,F代化治理與運行機制研究》評介[J].山東社會科學,2016(3)

        【基金項目】廣西2016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法治思維視角的高校治理現代化問題研究”(KY2016YB581)的階段性成果

        第5篇: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范文

        韓非法治思想弊端之辨析

        個體的人之于文化的重要性

        綠色發展的法治路徑

        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的研究

        資本:現代社會的支點和界限

        馬克思對啟蒙理性的批判

        戰爭制勝因素的政治運用

        論“無為而治”的當代價值

        民辦高校去行政化之對策思考

        論北大荒精神與文化傳承機制

        從“異化勞動”到“生態勞動”

        網絡購物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及其現代啟示

        新功能主義對東亞區域合作的啟示

        赫勒對宏大敘事的繼承與解構

        高校智庫服務與社會能力建設芻議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概念的再澄清

        評德里達對福山歷史終結論的反駁

        專車運營的法律困境及解困之道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適格路徑

        基于ERG理論的中國企業文化建設思考

        美國網絡國防建設立法的經驗與啟示

        論“伊瑪堪”中“闊力”的藝術形象

        工業文明中的技術困境及其根源

        風險社會語境下公共政策的發展途徑

        從大慶話劇探析“大慶精神”的核心內涵

        赫勒與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論比較研究

        伯恩施坦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思想史之考

        論《尚書》中商周之際“德”的內涵演變

        高校輔導員制度變遷中路徑選擇的影響因素

        論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信息權益的法律保護

        論中國特色國防文化的拓展與創新

        《曲終人散》作品中的美國社會危機探析

        法的人性基礎——中西方人性觀思想比較

        現代大學圖書館管理方法之改進與提升

        網絡安全視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國城鄉基層民主政治面臨的困境和對策

        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下不動產統一登記

        城市學派的空間消費思辨

        技術理性主義視域下哲學思維方式之探析

        “虛假需求”理論視角下“炫耀性消費”行為

        重塑政府信任:大數據時代的挑戰與適應之道

        智慧治理:大數據時代政府社會治理之創新

        地方立法賦予社會組織行政管理職能的可行性分析

        公眾參與環境治理之意愿研究——以輿論動力學為視角

        審查逮捕和羈押必要性與審查聽證工作的實踐與價值分析

        “人與武器關系”的認知歷程及對軍事現代化的啟示

        第6篇: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范文

        定位上要解放思想

        定位上解放思想,必須放眼全國、立足本土。巴中雖然地處偏遠,遠離大都市,但作為新興中等城市,發展前景遠大、建設任務繁重??v觀當代中國城市,在功利主義的規劃和建筑哲學統治下,其表情都是同樣難以掩飾的急切和粗糙:創造讓位于復制,個性讓位于共性,本土讓位于泊來。城市本土特色日漸淪喪、個性韻味消逝殆盡。巴中不能重蹈覆轍?!叭》ê跎?,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边@就要求我們發展定位要科學、要志存高遠。在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綜合我市的區位、基礎和環境優勢,要著力打好“紅色、綠色、特色”牌,做足做活“生態、山水、旅游”的文章,形成“城在山中水抱城,水在城中城依山”的格局。

        定位上解放思想,必須打破常規、兼容并包。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思路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巴中的城市建設必須有敢闖、敢試、敢冒風險的勇氣,必須沖破思想的牢籠,必須給被束縛的“手腳”松綁,要做好頂著罵聲、哭聲、怨聲、指責聲來做事的思想準備。所以,巴中的城市建設,首先要在定位上解放思想,不能滿足于小城市的安穩和倦怠,必須借鑒綿陽的精品、南充的氣魄、成都的宜居。

        定位上解放思想,必須做大優勢、化轉劣勢。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解放思想是加快發展的源頭活水。這如同摘桃子,要跳起而不是躺下去摘;也如跨欄跑,越過柜架而不絆倒柜架。任何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要站高望遠,掌握城市建設的理論至高點,勇于同大都市比較優劣,不能滿足于偏安一隅。面對優勢,無疑要用好用足;對待劣勢也不能悲觀或聽天由命,優勢與劣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用得好,劣勢也能轉化成優勢。因此,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巴中遠離喧囂、親近自然的優勢,又要克服交通不便、偏離中心的劣勢,善于化劣勢為優勢,這樣才能實現發展的“撐桿跳”、“跨欄跑”。

        規劃上要解放思想

        規劃上解放思想,必須具備超前意識。城市要發展,規劃須先行。在規劃的實際工作中,要處理好務實和務虛的關系。要以更高的眼光、更廣闊的視野來總結巴中城建發展中取得的成績,審視我們城市建設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思考巴中城市發展的未來。城市規劃是管長遠、管全局的工作,必須要有超前性、戰略性,要突破現有框架帶給人思維的桎梏。城市規劃的戰略性當中最關鍵的是預見性。城市規劃的預見性應是多少年?專家說,理想的年頭應該是100年,那么具體到我們巴中這樣的城市,至少應該考慮到50年的發展預期。

        規劃上解放思想,必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拔幕且怀侵辍?。要把巴中塑造成富有鮮明特點的川東北歷史文化名城,首先得“讀懂”巴城,用歷史的眼光去把握巴城的文化發展脈絡。巴蜀之地自夏商朝建古巴國起,1900年多年的歷史沉淀,孕育出漢末大將軍嚴顏、唐章懷太子李賢、北宋天文學家張思訓、清代翰林學士李仲峨、“世界十大革命性偉人”晏陽初等歷史文化名人。涌現出吳瑞林、、何正文等27位共和國第一代將軍,留下了光彩照人的文化和精神。如此厚重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要求我們在城市規劃上必須準確解讀“巴城文化”,用城市去科學詮釋“地域特色”。

        規劃上解放思想,必須具備生態意識。當今世界中有許多園林般的美麗國家和城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德、法兩國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有嚴格保護植被、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柏林市中心仍保留著長達6公里的森林綠化帶,成為該市的一大特色景觀;斯圖加特市因在市區保留丘陵葡萄種植園而引以為豪。這些園林般的城市不僅美麗如畫,給人們居住生活營造了和諧的氛圍,也給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對于巴城來講,注重生態意識,就是要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巴河流域生態建設規劃,切實加強城市環境的整體保護,科學安排城市綠化建設用地布局,努力建設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化體系。

        管理上要解放思想

        管理上解放思想,必須有章可循。在探討現代世界城市發展趨勢時,專家們多次強調了城市管理要注重法治化。法國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在城市規劃中實行法治化管理,規定巴黎的城市建筑不得高于艾菲爾鐵塔,并為城市建設定下了中軸線。專家們認為,實行了法治化管理就會有效避免現代城市發展走進誤區,從而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因此,城市管理法治化勢在必行。巴城是一個新興城市,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期,城市管理任重道遠。我們要逐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規,以法律形式規定相關法規的執行機構權限,從源頭上杜絕職能重疊、權限架構混亂的現象。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認真研究、制定和出臺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意見,實施相對集中管理的綜合執法,提高城市管理整體水平。

        第7篇: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范文

        >> 政府購買服務與社會組織協同治理 協同治理視角下失地農民問題政府管理路徑初探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展理路 基層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治理機制研究 政府審計與紀檢監察協同治理腐敗機制的構建與實現路徑 社會組織協同社會管理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社會組織在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功能及路徑分析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與社會組織協同發展研究 新常態下社會組織轉移政府職能的路徑探究 國外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治理的經驗借鑒與啟示 集成平臺與創新引擎:政府與社會組織協作治理的實踐 社區建設中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治理研究 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治理的績效評價探討 理性選擇視域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雙向關系探究 基層政府創新社會治理路徑的探索 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進展、問題與對策 社會組織孵化與社會治理創新 政府職能轉型與社會組織培育:政治嵌入與個案經驗的雙重路徑 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養老機制的建構 社會組織黨建的突出困境與破解路徑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0] 陸晶.我國非政府組織管理法治化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1.

        [11] 劉翔.中國服務型政府構建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10.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國家重點學科資助項目、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號:2015004)。

        第8篇: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 依法治校 保障 學生 合法權益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伴隨著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理念深入人心,公民個人權利意識不斷增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需要適應新的要求。高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促進構建和諧社會,落實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樹立法治精神,增強法治意識,將依法治校落實于學生管理工作之中,以國家法律法規為依據,建章立制,規范教育教學秩序和管理行為,建立法治校園氛圍,創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良好育人環境,切實保障學生的各項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保護。

        一、建立健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規章制度,為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要按照黨的教育方針,依據國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結合學校的實際和發展特色,制定和完善學生教育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學生學籍管理、教學管理、社團管理、獎勵與處分、校園秩序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各個方面。通過建立健全學生教育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對大學生在校期間依法享有的權利進行明確,如學生選修課程、參加社團活動、開展科研實驗、申請獎學金、請假、休學、入伍保留學籍等,為學生增強法律意識、正確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明確行為準則,使學生的學習、生活、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增強學校法治意識,明確高校作為辦學主體的權益、職責和義務,促進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設。

        二、科學制定教育教學計劃,充分保障學生參加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項活動

        科學制定學生教育教學計劃及課程表、教學日歷等教學文件,并嚴格執行。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建立和完善如教學管理規程、教師調(停、代)課管理規定、考場管理規定、實驗守則、實習管理規定等各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使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習教學等各環節都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充分保障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項活動,向學生提供優良的教育教學資源。對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態度、學業成績等給予客觀公正評價,對完成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規定的內容、經考核合格達到培養目標的學生,頒發相應學歷證書,本科學生授予學位。同時應合理采納學生對學校教學組織、教學管理和教學改革工作提出的良好建議。

        三、建立學生安全和傷害事故應急處理程序和報告制度,依法妥善處置學生意外傷害

        為保障學生人身安全,要建立健全學生安全工作制度和工作機制,在教學設施、教學活動、治安環境、生活條件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安全服務和保障。學校校舍、場地、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必須符合國家安全標準,并設專人進行管理。按照“安全保護、防范事故”的要求制定勞動、實習、考察、社會實踐、集體活動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對容易引發傷害事故的實驗教學及大型文體活動,采取嚴密防范措施。保證學生的飲食安全,向學生提供的食品和飲用水必須符合國家標準。監控膳食質量,防止發生學生食物中毒事件。對學校周邊環境進行經常性治理,維護學校良好的周邊環境和治安秩序。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安全、自救及自護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提高學校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制定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群體性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制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明確處理程序,若出現學生意外傷害事故,做到迅速、有效、依法妥善處置。

        四、認真處理學生違紀,規范建立學生申訴制度

        制定學生違紀處分條例,詳細規定對學生的處分種類等內容。在對學生的處理中,要做到程序正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依據明確、定性準確、處分適當。處分決定作出前,要給學生申辯的機會。學校對學生作出處分,要出具處分決定書送交學生本人,處分決定書包括處分和處分事實、理由及依據。為保證對學生處理行為的合法、客觀、公正,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保障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職權,要認真受理學生對學校給予的處分或者處理有異議而提出的申訴。學生本人有權在接到處分決定書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向學校申訴處理委員會申訴。學校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在受理學生申訴時,遵循合法、公平、公開、及時、便于學生的原則,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的正確實施。認真聽取申訴人的申訴理由和申訴學生所在院(系)教師、輔導員、學生代表意見,并作詳細、客觀、真實的記錄。在接到書面申訴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做出復查結論并告知申訴人。學生若對學校復查決定有異議,在接到學校復查決定書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可以向省級教育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訴。

        五、按照規定確定對學生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依法規范收費行為

        嚴格按照國家和當地省級物價管理部門、教育部門的有關規定,制定對學生的收費項目、收費標準和收費方式,并通過校園櫥窗、校園網、招生簡章等多種平臺,將教育收費事項及時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實現教育收費的透明化。自覺依法規范對學生的教育收費行為,禁止違規私設收費項目和亂收費的行為發生。認真受理學生關于教育收費的咨詢,及時答復和處理,不推諉,不拖拉,不掩飾。將規范教育收費工作作為學校的重點工作長抓不懈,健全和完善相關的管理規章制度,特別是要從制度層面和源頭加強對教育收費的管理。

        六、建立和完善學生評優獎勵制度,營建良好學風和校風

        為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促進創建校園優良的學風校風,應制定較為科學完善的學生獎勵條例,對在專業學習、社會實踐、科學研究、文化藝術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獎勵。設立校級獎學金、優秀大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科研創新獎、精神文明獎、文明寢室等個人和集體獎項,對獲得獎勵的學生頒發獎勵金或獲獎證書,記入學生個人檔案。學校對學生的獎勵應堅持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突出精神獎勵的原則。在學生評優工作中,嚴格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擇優”的原則,堅持公示制度。成立校、院系、年級三級學生獎勵考評工作小組,對學生學業成績、思想品德、綜合素質等方面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使在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得到相應的肯定和表彰,使學生評優獎勵起到“表彰優秀,樹立榜樣,帶動全面”的積極作用。

        七、嚴格落實國家政策,切實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

        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高校要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要求,切實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為全面開展資助工作提供有效依據。按照政策要求,認真做好學生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各類地方助學金、校級助學金等資助項目的評定工作。評定工作中堅持評定政策公開,評定程序清楚,評定結果透明,使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清楚各項資助的評定政策、條件、程序和結果。加強資助金的專項管理,確保按照規定的時間、方式和金額標準,及時、足額將資助金發放到學生手中。推進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工作,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減輕學習和生活壓力。建立困難新生“綠色通道”制度,讓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都能順利邁入大學的校門。

        八、貫徹“陽光招生”的要求,切實維護廣大考生權益

        貫徹國家教育部“陽光招生”、“辦人民滿意高考”的要求,堅持“依法治招”,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招生錄取原則,嚴格落實教育部規定的招生工作“六公開”和“六不準”要求。制定學校招生簡章和錄取章程,并及時向社會,在招生簡章和章程中必須詳細闡明學校的辦學性質、辦學地點、招生專業、招生人數、錄取原則、報考注意事項、學歷證書頒發及學位授予等內容。開通學校招生咨詢電話專線,建立招生咨詢校內接待室,及時接待和解答考生及家長關于招生問題的咨詢。錄取工作中,通過校園招生專網和專門媒體,及時向社會、傳遞招生錄取信息,使學校招生錄取信息更加透明,接受社會監督。建立考生錄取狀態查詢網絡平臺,使考生能及時了解自己的錄取狀態。通過建立一系列具體制度,切實落實“陽光招生”的要求,維護考生權益,并樹立高校招生和辦學的良好形象。

        高校是法治化建設的前沿陣地,也應該是法治化建設的先行者。在我國正在逐步走向法治社會的今天,評價高校管理工作的標準,看其是否實現對學生正當權益的維護和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高校必須弘揚教育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充分體現對學生的關愛,對學生合法權益的尊重和保護,努力創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顯明.大學理念與依法治校[J].中國大學教育,2005,(8):12.

        [2]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解讀[M].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3]邵國平.論大學生權益與法律保障[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1):51-52.

        第9篇: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對口支援 法治化 西部高校 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鄭剛(1976- ),男,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史。(湖北 武漢 430079)吳小偉(1981- ),男,江蘇無錫人,喀什師范學院教育系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新疆 喀什 844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南疆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科研項目“教育對口支援南疆模式比較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EDU070112B02)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2-0013-03

        我國高等教育對口支援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21世紀初形成了獨立的體系。在經過試點啟動、持續發展、深入推進三個階段后,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政策模式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成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一項制度創新。在前不久頒布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中再次強調:“充分發揮東部高校的支持帶動作用,繼續實施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計劃?!钡牵趯嵺`中該項政策也暴露出諸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法治化進程滯后?!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按照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設進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律法規,加強教育行政法規建設?!痹谖鞑看箝_發第三個五年規劃和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第二個十年全面實施的大背景下,如何完善高校對口支援的頂層設計、突破發展瓶頸、推進法治化進程,將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法治化問題的提出

        對口支援是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產生的,以政府為主導,通過政治動員、行政指令、任務分配的方式啟動、實施。在短期內這種運行模式有助于快速集中多種資源,調動多方力量開展工作。隨著對口支援的深入推進,這種運行模式明顯缺乏制度保障,其弊端也逐步體現出來。

        第一,管理機制不完善。管理機制是統籌協調高校對口支援各項工作的樞紐。在制度層面,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沒有形成科學、系統、專業的管理體系;管理理念不能與時俱進;管理法規有待完善和細化;對人才、資金、信息資源往往“大而一統”,沒有慮及各方的特色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實施層面,對口支援的運作模式主要通過行政手段下達指令,來達成預期目標。這種方式使市場競爭機制弱化、管理職能單一,限制了人、財、物、信息等綜合效益的發揮,甚至閑置、浪費了有限的教育資源。

        第二,激勵措施不明顯?!凹顧C制弱化已成為制約教育對口支援穩健持久發展的瓶頸。”①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依靠政治動員的強大功效,以單邊支援的形式得以順利運行。在短期內這種運行模式的確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但是,隨著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走向制度化、常規化,特別是援助重心的下移,僅依靠行政指令、政治動員已難以調動更多的力量持久地參與其中?!叭狈洕系募畋U铣蔀閷谥г贫劝才抛畲蟮闹萍s。”②目前,對口支援的成本幾乎全部由支援高校承擔,他們必須從固定辦學經費中安排部分資金支持該項制度的正常運行。可以說,利益失衡將導致支援方失去推動該項工作的持久動力。

        第三,評估體系不到位。對口支援政策模式更多的表現為一種應急機制。為了在規定的期限內取得成績,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問題。例如,有些援助項目在實施前期,缺乏科學論證和合理規劃,制定的標準過高,與受援高校的發展實際脫節;有些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程序不規范,中途便夭折;有些項目在實施后效益不明顯;有些項目甚至就是重復建設。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往往束手無策。究其原因,在于至今我們還沒建立起一套科學、有效的評估體系與監督機制?!霸诖_定項目時,對援助的內容評估很不完整;在項目實施中,監督的廣度、深度不夠,后期跟蹤管理力度不夠;在項目完成后,又缺乏績效監督的內容。”③

        可知,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制度建設還不完善,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推進法治化進程。首先,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需要綜合運用法律法規、行政干預、經濟杠桿及觀念習俗等多種手段,而法治化為這些手段的綜合運用提供了制度基礎和法律保障。它約束和規范了支援、受援方的行為關系,使得對口支援在法治框架內運行,建立起以法治為主導的治理模式,在確保其具有合法性、權威性的同時,更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形成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制度建設與法治的良性互動格局。一方面,在對口支援工作中,依法辦事,按章實施,形成規范的法治秩序,以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另一方面,隨著對口支援工作的開展,相關的管理理念、運行模式和實施方式都會隨之發生變化,這要求我們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不合時宜的法律條款進行修改、完善??傊?,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必須走上法治化軌道,使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構建對口支援的長效機制。

        由于對口支援是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加以推動的,政治任務成為擺在各方利益群體的首要位置。而政治任務時效性差的特性,決定了各方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時難免出現應付、短視的現象,這樣導致對口支援法治化進程滯后,在立法和執法層面都存在諸多不足。

        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是教育對口支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立法現狀的考察必然涉及到教育對口支援法律體系的追溯。目前,我國教育對口支援法律體系由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構成,形成了以國家層面的法律為主導,有關行政部門頒行的法規為輔助,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文件為補充的格局。最早的相關立法是1984年通過的《民族區域自治法》,該法規指出:“上級國家機關應當組織、支持和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民族自治地方開展經濟、技術協作和多層次、多方面的對口支援,幫助和促進民族自治地方經濟、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的發展。”該法規首次提及“對口支援”政策,并將教育納入其中。隨后,《高等教育法》也指出:“國家鼓勵高等學校之間、高等學校與科學研究機構以及企業事業組織之間開展協作,實行優勢互補,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該法案雖然論及高校間協作事宜,但是沒有涉及對口支援的條款。2000年《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國發[2000]33號)明確指出:“加強東、中部地區高校對西部地區高校的對口支援,幫助西部地區高校發展所需學科專業、培訓師資、建設實驗室,具備條件的合作辦分校,提高西部地區高校人才培養水平。”④在這里增加了對高校對口支援進行專門闡述的條款。

        綜而觀之,有關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立法現狀呈現如下特點:第一,專項立法滯后。目前我國還沒有對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進行專項立法,相關的法條散見于不同的法規中。第二,相關法規條款不成體系,沒有協調性。“這些法律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分管和實施分別屬于不同的部門,相互之間缺乏緊密聯系,協調性差,甚至各個政府部門出臺的法律制度之間還存在互相沖突矛盾的問題,不但影響政策法規運行的效率,也容易造成扶持力量分散,影響整體效果。”⑤第三,政策法規籠統寬泛。相關條款太抽象概括,對各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都沒有給予明確的界定,又沒有具體的實施條例予以解釋和補充,使得相關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不易理解把握,難以執行。

        由于沒有高校對口支援的專項立法,國家層面的相關法律條款籠統寬泛,操作性不強;地方性政策法規,多以行政性指導文件為主,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這就造成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執行起來,處于“無法可依”“有法難依”和“執法不嚴”的尷尬境況。例如,相關法規對支援、受援高校各自的權責,都沒有用客觀的衡量標準進行具體規范,使得雙方合作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兩者間的關系和親密度。在實踐中,政策朝令夕改、合作中途夭折,決策以權代法的例子屢見不鮮,這些不嚴肅的舉措嚴重地影響了政策的實施效果??梢哉f,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政策的順利實施有賴于盡快步入法治化的軌道,通過立法對雙方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從而樹立公信力,進一步促進對口支援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一)法制層面

        1.推動專項立法,明確其具有公法和私法相交融的屬性,規范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以政治動員方式啟動的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往往被視為政治考核的一個指標,帶有臨時性、應急性特點。這種政策推行方式在實施之初可以快速集中各方力量攻堅克難,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成效。但作為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其健康運行的保障還在于制定相關法律制度來對其進行約束和規范,進而建立長效機制??v觀我國教育法律體系,關于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的專項立法還處于空白狀態。因此,針對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的特殊性,必須盡快制定專項法律,協調不同地區、不同層面的對口支援工作,為高校雙方的合作提供保障。

        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的法律體系具有公法和私法耦合的屬性。公法是指調配公權力內部或公權力之間的關系的法律規范。行政授權和委托是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運作的主要行政關系,對這類關系的調配主要通過集中的方法,重點關注禁止性和義務性規則的運用。從這種屬性上看,相關立法必須對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的適用條件、啟動方式、實施程序、評估標準和運行過程中行政權的分配及制約等作出強制性規定,才能確保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權威性。相對于公法,私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規范私權關系、保護私人利益的法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法律制度應具有私法的性質,也就是說,支援、受援高??梢栽诜稍试S的范圍內享有完全的自由,按照雙方的意志決定締結合作關系,為己方設定權利或對他方承擔義務,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從這種屬性上看,相關立法對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中各方利益關系的調整,如各方享有的權利以及應履行的義務等,采用授權性文件進行規范即可,以確保支授高校合作的自主性。

        在明確對口支援立法的屬性后,應進一步規范雙方權利和義務,體現公法的強制性和私法的自主性,做到權責分明。支援高校的權利主要有享受國家和地方對援助方給予的優惠政策,及時了解受援高校的教育教學狀況與實際需求,要求受援高校提供各種必要條件及協助;支援高校履行的義務包括遵守當地法律與政策,結合受援高校實際及自身能力所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援助計劃并嚴格執行,對受援高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受援高校的權利主要包括與援助高校共同制定援助規劃,參與援助項目的建設與管理等;受援高校的義務主要包括積極配合與協助援助方,為援助工作優化環境、搭建平臺等??傊咝谥г煞ㄒ帒敻鶕唧w情況,規定支援方與受援方的權利和義務,為雙方提供政策引導和行為約束。

        2.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構建和諧的制度體系。首先,制定多層次的高校對口支援相關立法,包括國家層面的行政法令,以及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單行條例等,建立起一套和諧統一的法律體系。在修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時,應增加“對口支援”相關條例,并出臺相關實施條例或細則對抽象條款做進一步的解釋、補充,增加其具體指向性。其次,應加強相關規章、政策的協調性。諸如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民族教育司、學位辦以及國家民委等有關部門所指定的政策、規章制度之間的協調性,以避免“政出多門、矛盾迭出”的尷尬境況。同時,應加強國家層面的法律與地方法律法規間的協調性,在確保國家法律權威下,兼顧地方法規,相互調適,統一實施,“避免一次會議一個措施,從而導致會議文件與法律法規沖突甚至代替法律法規的人治現象”⑥。

        (二)實施層面

        1.將高校對口支援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具有指導性、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肩負著發展西部高等教育、提高西部高校辦學質量、加快培養各類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這項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常抓不懈。為確保該項工作持續穩定、深入高效地開展,當前迫切需要將“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規劃中來,統籌與經濟發展、資金技術合作、社會民生建設的關系,使其制度化、常規化。

        2.形成行政指令與市場競爭相結合的資源配置機制。以行政指令為特色、自上而下的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模式將長期存在,這是因為:第一,對口支援是以中國行政管理體制和教育管理體制為基礎,與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傳統相一致,體現著制度的優越性;第二,對口支援關系著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只有在中央政府宏觀調控下,才能統籌兼顧,實現國家戰略布局;第三,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仍然是公共財政投入,對口支援所需要的資源必須通過政府統一配置。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明顯,利益主體開始多元化,這對對口支援提出了新要求。在對口支援政策上,特別是資源配置方式,既要充分發揮行政指令的長處,又要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利益,將行政指令與社會參與、市場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那么,政府必須轉變角色,重新定位職能,從大包大攬的直接管理到通過制定政策實現間接調控,“由單一的行政指令向通過立法、撥款、信息服務、科學指導等多元的行政方式轉變”⑦。在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中,中央政府應充分發揮法律和配套政策制定、指導評價、服務監督、統籌協調的職能,切實保障支援、受援高校對口合作的權利,使雙方在共建共享過程中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地方政府應致力對口支援長效機制的構建,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鼓勵雙方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同時地方政府應為高校與當地企業、科研院所的通力合作搭建平臺,強化高校的社會服務意識,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另外,應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調節作用,改變目前以計劃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和相對穩定、缺乏活力的支援體系。例如,“對受援方的硬件建設、設備采購、教師培訓、人才培養等可實行招標制,從而創造支援學校間、受授學校間、支授學校內部間相互競爭的局面,使受援方得到最重要、最適當的教育援助,也使支援方的教育資源能發揮更大的效益?!雹?/p>

        3.完善行政指導和獎勵制度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對口支援作為一種補充性制度安排,離不開政府強有力的引導和激勵。行政引導可以減少盲目性,完成既定目標。在對口支援由一種補充性制度走向制度化過程中,需要建立適當的獎勵機制,將行政指導和獎勵制度有機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v觀高校對口支援的歷程,行政指導和獎勵制度二者相互脫節,注重行政引導而忽視獎勵制度的跟進,支援方疲于應付政府的行政性指令,而其內生性動力機制得不到激發,使得支援工作往往后程乏力。從這個角度上看,當前對支援高校的激勵機制急需建立和完善,無論在項目審批、經費劃撥還是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給予支援高校相應的政策傾斜,以調動支援高校的積極性,充分激發主動性和創造性。隨著對口支援工作重心逐漸下移至院系層面,支援高校應采取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相結合的方式,對參與對口支援工作的個人通過重點培養、優先提拔等激勵政策予以鼓勵。

        4.建立評估機制與問責制度。在援助項目實施前期,為了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脫離受援高校實際的盲目建設,要對援助項目進行規劃、論證,要優先選擇受援方最需要、收效最大的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無論是對實物量的投入標準,還是對項目的運行程序,都應實行動態的監督機制。在評估方式上,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讓社會相關方面的人員參與到評估中來,對援助項目進行監督、檢查、反饋,以便及時矯正。完善對口支援工作評價考核機制,構建評估指標體系,考察項目進展情況,“對重點建設項目投入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并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和責任制度,對于經費使用效益高、收益大的支援項目予以追加投資,對于經費使用效益低、收益小的支援項目予以減少投入,對于浪費投入的項目則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⑨。

        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法治化是一個長期過程,是一個由政府引導、監督協調,支援方、受援方通力合作的過程;也是政府、支援方、受援方在法律規范的作用下協調互動、相互促進,從而達成各方權利有效實現和義務自覺履行的相互平衡的過程。法治既是一種宏觀的治國方略,也是一種理性的辦事原則。高校對口支援必須加快法治化的進程,才能減少政策制定的盲目性、執行政策的隨意性,使得這項功在千秋的偉業能更好地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協調健康發展。

        [注釋]

        ①鄭剛.建立教育對口支援長效機制的政策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7):19,19.

        ②仇喜雪.激勵理論與對口支援西部高等教育的制度創新[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4):79.

        ④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國發[2000]33號)[Z].2000-10-26.

        ⑤⑥楊道波.地區間對口支援和協作的法律制度問題與完善[J].理論探索,2005(6):156,15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人与动人物在线 |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亚洲日本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 最新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 日本亚洲国产999 | 午夜福利麻豆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