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現代化前景范文

        農業現代化前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現代化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現代化前景

        第1篇:農業現代化前景范文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資金困境;基層政府職能;金融財政體制;財政分權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F3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2)05-0061-03

        一、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資金困境

        近年來在農業市場自身發育、國家政策扶持、政府引導等因素綜合作用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展迅猛。這對協調城鄉和區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和國家整體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制約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一步發展的不利因素仍然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農業企業和家庭經濟缺乏資金自我積累能力,農業現代化資金缺口大。西方各國的農業現代化是靠農業企業自身的資本原始積累逐步完成的,我國東南部發達地區的很多農業企業主要是依靠農村集體經濟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為農業現代化提供資金積累。不同于前兩者,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自我資金積累卻嚴重不足。河北省沽源縣有一定代表性。2006年以來農業產業化發展對金融信貸需求持續增長,一般種養戶資金需求量年均遞增10%,規模種養戶年均遞增30%。農戶生產信貸資金需求年均增量6 000萬元,個體私營企業每年增加信貸需求8 000萬元,縣城道路改造、城鎮居民小區建設等每年的貸款需求量達1.5億元,2008年縣區金融機構年均可調度資金9 000多萬元,不足資金需求量的30%。2000—2008年信貸資金需求量增加了3.5倍,金融機構年均滿足率僅為55.6%。①

        2. 欠發達地區基層政府財力嚴重不足。國家取消農業稅后,進一步縮小了縣鄉財政稅源;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成為縣財政稅收的減收因素。2009年沽源縣增值稅收入減收390萬元②。 微薄的中央財政轉移支持難以滿足縣鄉政府龐大的支出網絡,中西部省市縣鄉財政困難,赤字加劇,有的地區負債甚至相當于當年可用財力的數倍,且近年來有增無減,居高不下。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很多新問題靠農民和企業的確難以解決,不足的財力影響基層政府引導和服務農業現代化職能的發揮。

        二、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資金困境成因

        第2篇:農業現代化前景范文

        Abstract: Around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analysis of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describes the focu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nd urbanization on "peo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advanced stag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the problem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farmers' citizenization problem,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uncoordinated should take positive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黨的十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但在四化中,農業現代化嚴重滯后于其它三化,成為四化建設的短板。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離不開城鎮化的互動支持,因此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是對“新四化”背景下工農關系及城鄉關系的深刻解讀,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蘭州市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及少數民族聚居區于一體,各區縣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一,分異明顯,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是建設西部節點城市的根本途徑,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中之重。筆者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分析了在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體現出的“人”的城鎮化與現代化的思想,闡釋了在注重“人”的現代化這一前提下,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必要性。

        1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本質

        “人”的城鎮化和“人”的現代化相互依存,彼此影響,二者的核心是“人”。也就是說,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依靠“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是讓“人”更好地生活。城鎮化是“人”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高質量的城鎮化。

        城鎮化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刺激農副產品消費,推動農業技術改革創新;城鎮化的進程推動農村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交通、住房、生活質量以及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改善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為實現“人”的城鎮化和“人”的現代化創造條件。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土地、勞動力、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伴隨農業現代化產生的“職業農民”有利于推動城鎮化的進程和建設高質量的城鎮化,這部分人相較一般的農民有更好的收入,更高的素質,他們在城鎮生活,在城鎮消費,一方面為城鎮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支持;另一方面由“職業農民”創辦的鄉鎮企業吸納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非農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城鎮化的發展。

        2 蘭州市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

        蘭州,甘肅省省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地處黃河上游,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征。2012年8月28日,國務院提出于2020年將蘭州發展為西北地區現代化大都市。蘭州市土地面積為139 995 3 hm2,常住人口為366萬,戶籍人口322萬,其中,建成區內非農業常住人口261萬,外來流動人口50余萬。

        2.1 蘭州市城鎮化現狀

        2015年蘭州市總人口366.49萬人,城鎮人口為296.6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80.95%。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75.86萬人)相比,2015年全市城鎮人口增加20.81萬人,5年增長7.04%,年均增長1.71%。2015年蘭州市的城鎮人口比重(80.95%)分別高出全國25.57個百分點、全省38.66個百分點,在全省14個市州中排名第二(低于嘉峪關市),2010―2015年蘭州市城鎮化進程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5.56個百分點)快1.18個百分點。

        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進入城市型社會,按人口城鎮化率進行階段劃分,城鎮化率51%~60%為初級城市型社會,61%~75%為中級城市型社會,76%~90%為高級城市型社會,大于90%為完全城市型社會。從圖1可以看出,蘭州市城鎮化水平從2005年的64%上升為2015年的80.95%,表明蘭州市目前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進入高級階段或者稱之為高級城市型社會。

        據甘肅省統計局2014年底的《蘭州市城鎮化建設中的就業現狀分析與研究》指出,蘭州市三縣五區的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呈現出“不均衡”的局面。圖2數據顯示,蘭州市安寧區、城關區、西固區城鎮化率率先突破90%進入完全城市型社會階段,七里河區和紅古區邁入高級城市型社會階段,而皋蘭縣、永登縣、榆中縣3個遠郊縣還處在初級城市型社會(城鎮化率在51%至60%之間)以下,鄉村人口比重大于城鎮人口。

        2.2 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現狀

        參考已有文獻,結合蘭州市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界定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參考值,如表1所示。

        2004年到2013年,分別從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這5個方面,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做了趨勢圖。

        據圖3可以看出,蘭州市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均在逐漸上升。其中波動最大的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2009年以后逐漸趨于緩和;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其它4個方面的發展水平,處于較高水平;相反,農業科技處于最低水平,說明農業科技水平是目前制約蘭州市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據圖4可以看出,從2004―2013年,蘭州市農業現代化水平仍然屬于起步階段(0.5以下),說明蘭州市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2005年以后,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呈階梯狀平穩上升狀態,年均增長率達到4.5%,說明在過去的10年里,蘭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其中,2005年農業現代化指數為0.535 5,明顯高于前后幾年,呈現井噴式發展,對照表1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參考值,農業現代化首次達到初步實現階段。這是由于2005年,調整引大入秦供水結構、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基地建設以及“三北”四期、天然林保護工程等農業水利工程的完善與建設,確保了農業灌溉與增收。

        3 蘭州市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面臨的困境

        3.1 人地矛盾加劇

        蘭州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為一體,加之黃河穿城而過,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少。在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又過度注重眼前發展,重工輕農,忽略城鎮化的建設質量以及城市發展的長遠規劃,導致城市空間規模不斷擴大,房價快速攀升,造成城鎮“空心化”和“半城鎮化”問題。尤其是在蘭州市周邊的一些地區,房地產開發商新建了很多住宅區,但是目前這些住宅區由于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設施的缺失,而成為“空城”長久地空置下來。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房價依然很高,住房依然很緊張,農民在城鎮化過程中依然住不起房,巨大的生活壓力使得農民無法融入城市生活,人地矛盾加劇,抑制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3.2 農民“市民化”問題

        蘭州市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潛在資源豐富。人既多又少,“多”是勞動力總量多,“是”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勞動力少。農民的文化水平和認知水平使農民在“市民化”的過程中面臨巨大困難,主要有農民進城后的權利與義務問題、就業問題、養老問題、子女的受教育問題以及住房問題,還有農民在城鎮生活的尊嚴問題。在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我們注重的不僅僅是“物質”的現代化以及城鎮化的“數量”,而更加關心的是這一過程中“人”的城鎮化與現代化問題,因此,在實現蘭州市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過程中,農民“市民化”問題為核心問題。

        3.3 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

        蘭州市是一個工業城市,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工業和農業的比較利益差距,使蘭州市城鄉發展失衡,從上文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蘭州市目前已經進入高級城市型社會,但是農業現代化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成為制約蘭州市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的中心問題。而城鄉發展失衡問題是由于長期以來實行的二元經濟體制所導致,這樣的體制造成“孔雀東南飛”的局面,使一部分優秀人才外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缺乏人才,久而久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相較于城市越來越落后,城鄉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從而嚴重制約了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

        4 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和容納能力,解決“人地矛盾”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為此蘭州市城鎮化規劃要將重心放在“人”的城鎮化以及“人”的現代化規劃上。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和容納能力,著重解決“人地矛盾”,合理規劃土地,解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半城鎮化”問題,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完善城鎮基礎設施,保障城鎮化進程中農民的衣食住行,讓農民在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與自身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上無后顧之憂,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4.2 培育“職業農民”,實現農民“市民化”

        開展農民培訓活動以及科技下鄉活動,加大農村的科技推廣力度,重點是對農民素質的培訓,培育出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讓農民在城市生活,在農村上班。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認知水平和文化水平,讓農民和市民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使農民這一職業成為新時期“四化建設”中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鼓勵優秀人才回流到農村,為農村和農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帶動農民非農就業,促進農村發展,實現農民“市民化”。

        第3篇:農業現代化前景范文

        1.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它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物質裝備現代化:即用現代工業武裝農業,改變幾千年“啃黃土地”的局面,因地制宜地實現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電氣化,以及農村交通通訊網絡化。 第二,技術現代化:即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改變幾千年靠老經驗、老品種的傳統做法,實現土地利用集約化、高產優質高效化、良種化、農民知識化。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以及農業物質投入的增加,科技興農的作用也將隨之增強。 第三,經營管理現代化:即用現代社會經濟科學武裝農業,改變幾千年來封閉的自給型經濟為開放式的商品經濟,實現商品化、市場化,結構合理化、規模化、組織化與社會化,最終達到高效化,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與農民收入。 第四,資源環境優良化:即用現代化環境保護意識武裝農業,力爭在人口增加、經濟發展與農業高產高效化的同時,不斷改善資源環境狀態,進而實現自然生態人控化,資源永續利用,環境凈化美化,促進農業持續發展。 以上4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農業現代化的內涵還可以簡單概括為:將粗放低效封閉式的自給性傳統農業轉變為由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經營管理武裝的、集約高效技術發展的、開放式商品農業的過程。

        2.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

        2.1農業生產條件與生產環境不斷惡化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利益和微觀利益,造成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目前,我國耕地面積銳減,且沙漠化趨勢日益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導致水土流失面積、水蝕面積和被污染農田面積日益擴大,耕地質量不斷下降,農業生產環境日益惡化。急劇惡化的自然環境,令我國農業發展前景堪憂。

        2.2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低 我國農業生產基本上還停留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生產方式階段,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知識大多是憑祖輩經驗代代相傳,農民觀念保守,思想較落后,使得新技術的推廣阻力加大。農民普遍文化素質不高,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嚴重桎梏。這些現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因素。農業人才缺乏,稍有才能的人就會遠離農業,而回鄉務農則成為不得以的最終選擇。

        2.3農民出路問題難解決 目前,我國13億人口中,有9億多是農民。多年來雖有大批農民從農業中轉移出來,但全國仍有2億多剩余勞動力。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原因主要有: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與過度擴張的農村人口不成比例,農業發展的緩慢難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比較弱;戶籍制度的限制,使得農民進城門檻過高;城市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下降;小城鎮的建設滯后。

        2.4城市化進程緩慢 城市化進程緩慢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阻礙第三產業正常發展,使農村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二是影響工業的能量積聚,使工業采取分散推進的方式,難以對農業形成強大的支持力;三是難以有效地形成經濟中心,從而使農業發展缺乏推動力;四是以分散布局為特點的城市化不足的工業化,通常是與農村缺少規劃、居民點布局零亂聯系在一起的,因而土地零碎,田塊狹小,規模化經營的空間條件差。

        3.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途徑

        3.1依靠科技進步的力量,調整農業科技發展重點 現代科學技術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具有競爭能力的現代農業的關鍵。科技進步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沒有科學技術,中國的農業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日本、荷蘭屬于科技先導型的國家,而美國、澳大利亞等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也都十分重視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相對短缺這一特殊國情更決定了我國只有依靠科技進步,通過農業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術的有效運用,才能實現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發展中國家不同于發達國家,現代化的重點應在于投資少、見效快的新品種與化肥,農藥的配套投入及水土條件的改善。以遺傳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為主的微觀新技術,以信息技術、系統工程技術和生態工程技術為主的宏觀管理技術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有:以培育優質、高產、專用品種為重點,推動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農產品加工技術為重點,大力提高農業后續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以開發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重點,大力推動農業高新科技產業化;以節水灌溉技術為重點,大力發展節水旱作農業、生態農業,推動區域研究與開發活動,加速西、中、東部經濟協調發展;加快鄉鎮企業技術進步和星火密集區建設,推進農村小城鎮進程;大力發展創新農業技術,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加強基礎性研究工作,確保農業科技率先躍居世界先進水平。

        3.2加強農業機械化的研究與規范化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只有實現農業機械化,才能夠使農業勞動者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才能消除城鄉、工農和腦體勞動三大差別。現代農業必然是一種機械化農業,因為沒有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就談不上農業現代化。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國農業機械生產水平相對落后,應當改變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縣縣都有小農機廠、小化肥廠等五小支農企業的局面,扶持高技術含量的支農企業,加強農業機械化的研究與規范化。現階段我國應把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中心環節,本著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條件,走有選擇性的、有步驟的農業機械化道路。

        3.3加快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實質是鄉村城鎮化,本質是農民問題。伴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業部門積淀了大量剩余勞動力。過多的人口依賴土地,使中國農業形成勞動密集型,勞動生產率低下,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嚴重障礙。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抓好城鎮建設,加快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為此,一是搞好城市規劃,本著適當發展大城市,積極發展中等城市,大力發展小城鎮的原則,搞好城市布局。二是特別注意加快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不能遍地開花,要重點放在縣城和中心鎮。目前全國平均每個鄉鎮的人口僅為1.9萬人,規模小而且分散,這既難以發揮吸納勞動力的作用,又加重了農民負擔,因而規模在3萬人以下的鄉鎮應撤并。三是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應徹底改革戶籍制度,放開城鎮戶口限制,城鎮對新移民實行優惠政策。

        3.4積極開展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 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建立高效的土地流轉機制。一是法律上進一步明確土地產權主體及其權利與義務;二是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農村土地使用權30年不變的政策,從法律上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完整土地使用權;三是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市場化進程;四是改革土地稅收制度,盡快推行費改稅,完善農業稅制;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完善農產品市場。改造現有的糧食部門,理順管理體制,將農業生產、內外貿協調起來,進一步貫徹和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搞好農產品市場建設,盡快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涉農法制建設。由于改革常與滯后的法律法規相沖突,所以要使涉農法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指導規范涉農行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應大力推進農村工業化,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改革現行戶籍制度,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壁壘;建立農業保障體系。發展市場經濟,使農業原本經常面臨的自然風險,又加上了市場風險的威脅,成為弱質產業。市場起主導作用的市場經濟并不意味著政府對農業撒手不管,相對于計劃經濟條件下直接指令性的管制而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管理應該強化對農業的宏觀調控職能,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業生產保障機制而不是直接管理農業。

        3.5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農業 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呈三個不同發展水平的經濟帶,又有城郊、農區、牧區等不同的地域類型。因此,應實施分類型、分區域的梯度推進與多元格局的農業現代策略,東部沿海地帶、大都市郊區應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從而帶動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

        第4篇:農業現代化前景范文

        關鍵詞:綠洲農業;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2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9)07-0020-04

        產業化是目前全球農業的方向,也是現代農業的標志,已成為各國農業發展戰略的選擇。農業產業化的概念是由農村工作者提出的,并迅速引起理論界的廣泛關注。雖然至今尚未有一個大家一致贊同的定義,但基本內容已趨一致,即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進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緊密結合起來的經營體制,實現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它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利益為聯動,以骨干企業為龍頭,以提高集約化水平和經濟效益為中心,對農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綜合性開發、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農工商、科工貿一體化的利益共同體。農業產業化就是把被傳統農業和傳統計劃經濟所割斷的各個產業鏈環連接起來,按照市場經濟要求,重新組合優化,在農業內部形成一種新的經濟循環過程。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世界各國的農業現代化有共性,也有個性,而基于目前中國的國情和農業現代化所處較低水平階段,中國要走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之路。根據中國國情和未來農業發展趨勢,借鑒國外農業現代化的經驗,21世紀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可以概括為:(1)生產手段的現代化;(2)勞動者的現代化;(3)管理組織的現代化;(4)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現代化;(5)資源環境的優良化。

        一、加快產業化經營對綠洲農業實現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綠洲農業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長足的進步,但基本上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直接受制于自然條件的影響,生長周期長、資金周轉慢、技術進步滯后、比較收益低、多環節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扭曲的農業利潤分割方式、脫離資源優勢的農產品加工項目,使綠洲農業在市場和產業的競爭中始終處于提供初級產品的極為不利的地位。相對于既定的農業資源而言,農村勞動力供給嚴重過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銳;農業現代化所需要的巨額資金難以籌措,農業投入不足。而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擴大農戶經營的外部規模效應,把傳統體制下被人為分割的生產、加工、銷售諸環節有機地連接起來,通過擴大農產品生產的外延,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農產品加工、運輸、貯藏、銷售的增值利益,使農民作為生產者和經營者分享其應有的利益。

        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應用增加的收入,可以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增強農業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擴大農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加速改變農業弱質產業地位的進程。因此,農業產業化就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礎上,把農戶生產通過龍頭企業組織與國內外市場連接起來,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

        銷售的緊密結合,是促進綠洲農業發展和實現綠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二、農業產業化對綠洲生態農業現代化的拉動作用分析

        隨著改革深化,農民和農村在向市場經濟邁進、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會遇到較多困難,實行農業產業化可進一步促進農村改革與發展,使農業現代化由單項突破進入整體推進的新階段。具體而言,農業產業化的作用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農業產業化加速了綠洲生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技術變革

        中國的農業技術變革主要由政府引導和推動,其主要是對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扶持,但在技術變革中終端往往因為農民擁有的要素結構和人力資本的限制而受阻。在傳統的綠洲經濟中,作為先進技術接受者的農民,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對于現代化的技術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去接受;另一方面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需要資金,從農民的角度考慮,短期利益和以往的經驗比投入資金、引入新技術以帶來高收益更容易采納。而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龍頭企業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龍頭企業一方面在資金上可以給予農民支持,向農民提供優惠的技術服務和與此相應的要素,同時,在先進技術的采用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使農民更快地接受現代科學技術,從而強化農民對新技術接受的意識和能力,使更多的農業適用技術迅速得到推廣。

        (二)農業產業化可以減少農業資金的流失,為實現綠洲生態農業現代化積累資金

        綠洲傳統型農業受區域環境因素的制約,一直是弱質產業,由于農業比較利益低,以致經常發生農業資金向非農產業的流轉,特別是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情況下,這種趨勢更加明顯。綠洲農業僅靠自身積累式的發展很難實現傳統農業到現代化的轉變,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才能使農業更快、更穩的發展。而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使原來僅靠生產經營的農民獲得來源于加工增值的更多收入,從而提高了農業的比較經濟收入,強化了農民對農業投入的誘因,而且使農民具備了對農業進行投資的資金基礎;另一方面,實行產業化經營的企業為能夠保持穩定的優質原料來源,必然會投入一定的資金,修建自己的原料生產基地,這就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農業投資長期不足對綠洲農業現代化的束縛。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綠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

        農業科技進步,是新階段綠洲農業發展的力量之源。綠洲經濟由于受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約,農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制約了現代科技的應用,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而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戶生產環節和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為應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奠定了組織基礎;龍頭企業為了提高產品質量,積極應用現代的加工技術和裝備;農產品原料基地的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為采用優良品種、改進栽培技術、應用農業機械、搞好儲藏運輸創造了條件。對于地處運輸不便之地的綠洲,先進、適用的儲藏運輸技術保證了綠洲農產品更加安全、快捷地進入大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綠洲農產品的競爭能力。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實行龍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模式,促進農戶從事小而專的商品生產,建立了有一定規模的商品生產基地,使龍頭企業有穩定的原材料來源,提高集約化水平,實現布局區域化。對于綠洲經濟而言,技術對于資源的邊際替代率不可小視,一方面,龍頭企業從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會加大力度采用一些對綠洲脆弱的生態環境產生正的外部效應的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專業化、規模化生產要求龍頭企業必須采用先進適用的現代農業科技來改變綠洲經濟現有格局中存在的生產分散、產品質量差、加工層次低等問題。綠洲經濟走產業化的道路,通過采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從技術上實現傳統綠洲經濟到農業現代化的轉變。

        (四)農業產業化引起綠洲農業區產業結構的非農化,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速了綠洲傳統農業到綠洲生態農業現代化轉變的實現

        農業現代化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農業現代化的程度越高,農業所需勞動力就越少。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可以解決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但是對于綠洲區而言,僅依靠城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出路是不斷地進行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開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在農產品的深度加工上有廣闊前景,可以把一個產品發展為一個產業,而且也拓寬了農業的領域,使農業從單一的種植業、原料生產、初級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以及保鮮倉儲、運輸銷售等環節延伸,向工商業、運輸業、建筑業、服務業和高科技等領域拓展,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綠洲區農業人口負重大,已成為制約綠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絆腳石”,只有將傳統農業中剩余的農業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到農產品的加工等環節中去,才能實現綠洲農業的快速發展和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而農業產業化通過將農業產業鏈進一步延伸,不僅使綠洲農業人口負重減輕,同時也增加了農業人口的人均收入,加快了綠洲區農村現代化的實現。

        (五)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促進農產品深層次開發,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增值,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龍頭企業把若干農戶結合起來,形成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適度經營規模,實行連片種植,統一采用生產技術,提高規模化程度,為提高農業比較效益開辟新的途徑。一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促進農產品基地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并可以充分利用綠洲現有的資源,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從而提高綠洲區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做到以最少的投入達到最大的效益。二是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采取保護價收購、提供服務、部分利潤返還等形式,使農業獲得社會平均利潤,增加農民收入。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在貿工農一體化的系統內流通以節省交易費用,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六)“小生產”與“大市場”連結起來,加速了農業企業化與市場化的步伐,推動了農業經濟市場化

        隨著綠洲經濟逐步走向市場化,綠洲經濟必須參與市場競爭。中國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是家庭承包經營。但家庭承包經營的特點就是農戶的分散性、無組織性。而綠洲區的農戶由于地域特征,所經營的土地更加分散。面對強大的競爭市場,他們無所適從。弱小的農戶獨自承擔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成為制約綠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產業化則把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形成聚合規模經濟,提高農業整體素質,提高農業的市場集中度。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分離而封閉的狀態,把農業與其他經濟部門,特別與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一體化經營,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結起來,加速了綠洲農業企業化與市場化的步伐,推動綠洲農業經濟市場化。它既可以讓農戶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又可以讓市場正常運轉并且品種繁多,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要,從而較好地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不對稱的矛盾。

        總體來說,農業產業化是指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優化組合一、二、三產業的相關部門,大規模進行農產品商品化分工分業的聯合生產和銷售,以整體推進農業向現代化持續發展的有效運行組織經營機制和格局。農業現代化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建設先進而發達的農業,為此所采取的手段或措施是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對綠洲農業現代化而言,當務之急是在農業生產中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要素。但是,當前隨著中國農村經濟的深化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在農業生產領域大規模采用先進生產方式和生產要素的同時,受到小規模農戶分散經營的制約,又遇到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落后于產前、產后等部門的阻礙,使一體化經營難以真正形成。農業現代化必須依賴農業產業化來克服農業小規模家庭經營局限性,而農業產業化又必須借以農業現代化來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增強農業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

        沒有農業產業化,就沒有綠洲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是綠洲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載體。農業產業化的全面實施,加速了綠洲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三、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措施

        (一)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實現管理組織的現代化

        政府要根據農業產業化的總體發展規劃,對重點建設造成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趨同進行調控,解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等多種形式的協作與聯合;從發展方向上進行引導,包括在生產基地建設、工商企業參與、農戶生產以及市場、效益、結構、技術等方面進行引導;在政策資金上扶持,多方融資,突破農業產業化的資金瓶頸;協調部門與部門之間,條塊之間的工作關系和利益關系,克服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工作關系不協調和利益磨擦,從而實現農業管理組織的現代化。

        (二)大力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實現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現代化

        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強化龍頭的帶動功能,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方式和利益分配機制,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創造優勢名牌產品,實施名牌戰略。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農產品出口。加強對綠色龍頭企業的培育,選擇規模較大、起點較高、技術力量較強的龍頭企業按照綠色經濟運作的要求,重點扶持,依托其為產業骨干,組建突破城鄉界線和所有制結構的企業集團,形成輻射面更大的規模優勢,產生更強的產業牽動能力,帶動輻射范圍內的農業企業實現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現代化。

        (三)合理擴大農戶土地經營規模,建立生態農業生產基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保障

        生態農業生產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依托,也是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接軌的重要環節。為此,應當大力提倡和支持以土地大戶租賃制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實現土地向部分生態農業戶或經濟組織合理集中,依靠經濟手段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機械化、農業科學技術等得以推廣的基本保障。

        (四)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突出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優農產品,實現農地園林化

        因地制宜發展優勢農業,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是農業發展的自然基礎,也是產業化形成規模效益的前提。抓好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的格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要按照“特色+優質+規模+品牌=效益”的思路,統籌規劃、突出特色,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區域優勢、行業特色和品種特色,發展壯大特色農業,突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農地園林化。

        (五)加快建立和健全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所需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勞動者現代化的實現

        各涉農部門要不斷完善服務網絡建設,強化服務功能,對農戶在技術、種肥、農膜農藥、資金等方面開展專業服務。引導農民積極發展各種專業協會、研究會、中介組織等農民自我服務體系,開展有償或互的自我服務,使農戶有更便捷的渠道了解、接受、采納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培育適應農業現代化所需要的新型農民。

        參考文獻:

        [1]陳獻政.加快兵團農業產業化進程[J].新疆農墾經濟,1998,(4).

        [2]孫占潮,張建樹,謝繼存.發展生態農業產業,促進生態經濟良性循環[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0,(4).

        [3]董樹亭,靳相木.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3,(4).

        [4]賀峰,等.論生態農業與中國農業現代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2).

        [5]黃祖輝,王祖鎖.從不完全合約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方式[J].農業經濟問題,2002,(3).

        [6]劉書楷,陳利根.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綜合管理基礎研究芻議[J].生態農業研究,1999,(2).

        Speeding up th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to Accomplish

        the Oasi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Yang Xiuhua, Li Yux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第5篇:農業現代化前景范文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 A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后,我國進行了多種模式探索,如單一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等,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只是改變了農民的職業,無法改變農民的身份;單一的農業城鎮化缺乏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的支撐,無法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足夠就業機會。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三化互動”是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

        一、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概述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多渠道、多層次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相協調,眾多學者闡述了不同的勞動力轉移模式。

        李飛等把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總結為上海模式、蘇南模式、阜陽模式、南街模式、珠海模式、溫州模式、寶雞模式和云南模式等,提出適應在中國六大經濟區、三大經濟地帶及各省區勞動力轉移模式。這些模式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宋金平、王恩儒把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剩余勞動力成功轉移的模式總結為十種,分析了未來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趨勢。劉殿成將勞動力轉移分為導向模式、動力模式和空間尺度模式。佘寶蘭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化轉移的單一模式已不適應中國的現實要求,提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四種基本模式:農業產業化模式、“離土不離鄉”模式、“離土又離鄉”模式和異地產業內開發模式。這四種模式各有優勢和前景,應結合實際情況采用一種或多種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孟令國分析了我國傳統勞動力轉移模式及不足,提出了多樣化的轉移渠道、積極而穩妥的轉移策略、以市場導向為主的轉移機制三種勞動力轉移模式,并就政府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進程中的角色定位進行了分析。余元春,段均等總結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為就地轉移和異地轉移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的使用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關,涉及是否內部消化還是外部消化問題。陳海真等通過對“代耕農”現象出現的原因及影響的分析,提出了離鄉不離土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這一模式在我國具有普遍適用性。彭慧蓉等通過研究勞動力梯度轉移模式和跳躍式轉移模式,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指出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跳躍轉移的特征和趨勢。

        二、“三化互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

        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互動的提出,既解決了“三化”發展過程中不協調問題,同時又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村城鎮化的依托和基礎。農業現代化一方面促進了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豐富了物質產品,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布局的優化、生產的專業化、服務的社會化、管理的企業化延伸了產業鏈條,實現了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工業化互動,多渠道、多方位地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其次,農村工業化推動了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城鎮化又有利于農村工業化的發展。劉易斯的二元經濟論認為,工業化的推進是以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轉移為基礎,城鎮化的實現需要工業化的支撐和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因此,工業化和城鎮化缺乏農村勞動力的支援,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最后,農村城鎮化是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的載體。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的發展,農村吸收勞動力的能力逐漸下降,而伴隨著城鎮化興盛,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在吸收勞動力和增加就業方面將發揮主要作用。因此解決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公平問題需通過推進城鎮化和服務業發展實現。“三化互動”勞動力轉移模式是通過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整體推進,克服傳統的離土又離鄉、農業產業化、兼業式轉移等模式的缺點,開辟更廣闊的產業轉移和空間轉移,實現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和農村勞動力的充分就業。

        三、“三化互動”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1.農業工業化是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陣地

        工業化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鍵因素。所謂農業工業化,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基本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并最終實現農業與工業的高級形態的產業綜合的過程,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的工業化和農業生產結果的工業化。農業生產過程的工業化,即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的現代化,有助于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為其向更廣闊領域和空間轉移提供了技術支持;農業生產結果的工業化,即農產品的深加工和一體化經營,帶動了農業和相關產業迅速發展,推動農村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方式結合,有利于鄉鎮企業的發展。同時企業的聚集、發展促進了小城鎮的建設,帶動了商業、飲食、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了就業渠道,吸收了農村大量勞動力。

        2.農村城鎮化是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條件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城鎮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城鎮化進程,同時城鎮化導致公共生活空間的拓展,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機遇。農村城鎮化表現為非農產業和離農人口不斷向小城鎮聚集,二、三產業的發展壯大過程。農村小城鎮發展的方向是允許農民帶資金、帶技術參加小城鎮建設,長住人口可以轉為城市人口,在農村小城鎮打破現行工農界限, 逐步建立以職業劃分工人和農民,以居住地劃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戶籍制度,農業剩余人員進廠進城有固定職業,可以實現身份轉移,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農民進城的熱情, 致富能手從四面八方聚集在小城鎮,從事產業化工作,農民成為小城鎮建設的主力軍。發展起來的農村小城鎮,吸引著農村中亟需的大批教師、醫生、農業技術人員到小城鎮工作,從大范圍逐步平衡城鄉勞動力合理流動,不但解決了農業勞動力,而且還可以緩解城市就業壓力。

        3.農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

        農業現代化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將大批農村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對于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至關重要,如臺灣地區在經濟發展初期便確立了優先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成功實現了農業勞動力快速轉移的進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獲得了快速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解放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為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但同時也造成了大量剩余勞動力無法轉移。在外部轉移渠道受限的情況下,擴張農業內部就業容量是轉移農業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實現農業內部就業容量的擴張就是要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挖掘農業發展的潛力,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條,這樣既可以解決一部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同時又可以減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

        四、“三化互動”模式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建議

        1.以“三化互動”統籌理念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協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實現我國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實現“三化”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要求更新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刻領會“三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內在一致性,以及政府推進“三化”協調發展的新戰略;同時還要將“三化互動”模式積極應用于實踐,大膽探索,不斷總結,結合實際探索出一條有效推進本地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路。

        2.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政府在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快戶籍制度創新,打破城鄉就業二元體制,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戶籍管理制度,逐步實現人口的自由流動,解決傳統勞動力轉移只是在產業、空間、時間上的改變問題,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公平的發展環境。其次要轉變政府職能,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提供強有力的保證。一方面政府要建立統一的城鄉勞動力就業市場和制定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規章,實現公平就業;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和城鎮特色經濟,同時挖掘農村內部吸收農村勞動力的潛力,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

        3.重視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實施人力資源強國戰略

        提升勞動力素質是實現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國目前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較低、無一技之長,只能從事“臟、亂、差”的體力工作,就業范圍受到限制。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資是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提高其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徑,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加快人力資本形成步伐,提高農民素質,使之能適應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規則,是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各級政府在重視義務教育的同時,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民技能培訓,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路徑。

        4.建立土地流轉市場,實現人地分離

        長期以來,我國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使得農民既想外出務工,但又不愿意失去土地,因此許多地方出現眾多臨時荒廢土地,降低了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國尚未大面積實現土地使用權轉讓,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沒有形成流轉市場,再加上農戶土地具有分散性和隨意性,影響了土地大規模的流轉。建立土地流轉市場,既有助于農業規模化的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就業,又有利于實現人地分離,減少土地的保障功能和對農村勞動力的束縛,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領域的轉移。

        5.大力培育和發展旅游業等“無煙產業”

        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由于農業、工業基礎的薄弱,相應城鎮化水平也較低,需要深刻領會“三化”內涵,同樣可以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要發揮自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發展山水觀光、休閑度假等“無煙產業”,變自己外出吸引別人進來,走一條超越“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道路。旅游業等“無煙產業”投資少,就業容量大,環境污染小,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旅游資源豐富地區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飛,孫峰華.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空間分布和轉移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0(5):59-63.

        [2] 宋金平,王恩儒.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模式與發展趨勢[J].中國人口科學, 2001 (6): 46-49.

        [3] 劉殿成.轉型期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對策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人口學刊, 2001 (4): 27-30.

        [4] 佘寶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4):111-114.

        [5] 孟令國.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的創新及政府角色[J].經濟體制改革,2003(2):68-71.

        [6] 余元春,肖亞成.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梯度轉移模式和途徑[J].農村經濟, 2005 (4): 117-119.

        [7] 段均,高定倫.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調整:成因和涵義[J].人口與發展,2011,17(1):22-28.

        [8] 陳海真,李穎欣,商春榮.“代耕農”:“離鄉不離土”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以廣東省博羅縣鐵場村為例[J].青年研究,2007(7):32-37.

        [9] 彭慧蓉,鐘漲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分析[J].農村經濟,2007(2):99-101.

        [10] 劉茂松.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業工業化[J].中國城市經濟,2007(1):30-34.

        [11] 王立華,羅懷玉.“三化聯動”是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J] .開發研究,2000(4):59-60.

        [12] 中國人民銀行永州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國(境)外城鎮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驗借鑒及啟示[J].金融經濟,2010(22):27-29.

        [13] 馮道杰.四化聯動: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思路創新—基于日本經驗的思考[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9):145-150.

        [14] 王文甫,羅淳.欠發達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比較及路徑選擇—城鎮化與非農化[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5):6559-6560.

        作者簡介:張明(1980-),男,四川金堂人,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財務理論與實務。譚平(1984-),女,四川鄰水人,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基金項目:樂山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SKL201234)階段成果。

        第6篇:農業現代化前景范文

        強勁動力,服務新疆農業現代化

        近年來,新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農業大發展的有利契機,以農業機械化領跑農業現代化。圍繞農業機械化舉辦了“國際農機博覽會”、各類“農機競賽”等活動,為實現農業經濟保持全面、平穩、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國家各項促進農業發展的利好政策支持下,新疆的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以雷沃拖拉機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農機企業。瞄準了這塊“寶地”上的“大農業”前景,積極調動自身優勢資源,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致力于大型高端拖拉機及配套農機產品的研發,推動產品和服務全面升級,為新疆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發展添磚加瓦。

        “雷沃大馬力拖拉機以強勁動力服務新疆農業現代化!”雷沃拖拉機產品研發負責人介紹說,“全新升級的雷沃2012款大馬力拖拉機與世界領先技術接軌,采用源自世界三大柴油動力之一的英國珀金斯動力技術,動力強勁、品質可靠、經久耐用,適用于犁地、深松、整地等各類用途作業。”

        此外,雷沃新款大馬力拖拉機還具備超大的扭矩儲備優勢、16+16多檔位組合等全新的系統升級優勢,保證了田間作業的動力強勁。值得一提的是,新款大馬力拖拉機獨有的傳動齒輪和后3點懸掛系統,以及全時工況匹配技術,降低了日常維護強度和故障頻次,提升了作業可靠性,從性能上滿足了用戶對田間作業的各項需求。

        科學匹配,促進經濟效益最大化

        在新疆各級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新疆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幅提高。據了解,新疆現有耕地面積402.55萬公頃,有1000多萬公頃的可墾荒地,為發展農業提供了良好硬環境,新疆各級政府的統籌規劃效果明顯,其大型農業機械需求量占據市場的主導、農業機械實用技術已成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向的代表。

        堅忍不拔、強勁穩健、高效可靠是新疆用戶對雷沃拖拉機的一致評價。新疆強勁的市場需求驅動著雷沃拖拉機不斷提升其產品、服務的市場競爭力。“雷沃拖拉機的田間作業效率非常高,與市場同馬力段產品相比可以拉更大的犁具,使犁地、松地的效果更好。”一位維吾爾族用戶面帶喜悅地說,“雷沃的服務人員教我們科學使用技巧和農機具的合理匹配,我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經快超過去年一整年的了。雷沃拖拉機,亞克西!”

        雷沃2012款大馬力拖拉機吸納歐洲先進技術,并不斷創新升級,通過技術改進和優化升級,使產品功能、性能得到了全面提升,品質更可靠、動力更強勁、性能更卓越,給用戶帶來了更高效的作業體驗。在農機用戶最關心的零部件配置方面,新款大馬力拖拉機采用了同步全球高品質的核心零部件,全面的系統改進和結構優化匹配,完美體現整機性能和連續作業能力,促進新疆用戶的經濟利益最大化。

        凝聚力量,產品增值服務超值化

        “產品是根,服務是本。”做好農業機械的售后服務,既要有企業政策支持,也要有“軟件”支持。雷沃拖拉機服務全新升級還為用戶精心準備了以“科學匹配操作,提高經濟效益”為主題的培訓交流會,意在使新疆用戶在實際作業時,達到科學匹配、合理編組農機具,實現經濟操作,減少不必要的油耗,以達到最佳效益。

        “長期以來,雷沃農業裝備一直本著‘了解用戶、滿足用戶、深交用戶’的服務宗旨,從新疆當地用戶的實際需求出發,推出了全新的升級服務,使用戶的切身利益最大化。”雷沃大馬力拖拉機新疆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第7篇:農業現代化前景范文

        1.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1.1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必然選擇 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總書記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這表明我國進入了工業支持農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小康建設的新階段。縱觀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雖然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和途徑,但共同點都是在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之后的20~30年才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談不上農業的現代化,也不可能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全面進步,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

        1.2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先進農藝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把農業機械作為載體和橋梁。新型的農業機械也催生了先進適用的農藝技術,為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創造了條件。由于農業機械化不僅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還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能夠做到定時、定量、定位且精確完成作業,從而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特別是在搶農時、抗災害方面,農業機械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3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 首先,從勞動力結構看,在我國近5億農村勞動力中,大約有2億多人轉移到鄉鎮企業、進城務工和從事各種經營。要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就必然要求機械化的替代;其次,從農業生產的特點看,季節性勞動力嚴重不足,如果不能提高機械化水平,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是不現實和不經濟的;第三,從勞動者的觀念看,隨著農業機械的日益普及和作業成本的降低,廣大農民迫切需要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降低勞動強度,提高機械化水平。

        2.農機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看,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發展水平比較低。但從發展階段來看,已進入初級階段后期,處于邁向中級階段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國家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其健康、持續、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要有一個新的發展,必須弄清當前我國農機化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機配套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大型農機具少,中小型農機具多,農機具配套率較低,作業規模、作業效率受到限制。適用于糧食作物常規生產的農機具少,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機具少。產中作業和運輸服務機械多,產前、產后機械少;二是農機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機市場法制觀念不強,農機產品質量差,并有假冒偽劣現象;三是土地規模經營發展不完善,土地分散經營,戶均耕地有限,與農業機械相對要求大規模作業之間存在矛盾,農業機械的效能不能充分發揮;四是新技術、新機具推廣較慢,農民對新技術、新機具接受能力差,而且農機具科技含量相對較低,耕作較粗放;五是農機科研、開發、制造能力弱,大多數農機科研生產部門都已轉向,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需求。

        3.當前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基本條件

        3.1農機作業成本下降和農機服務收入增加,使得使用農機、購買農機成為一種理性的選擇 近幾年來,由于農機作業社會化進程加快,市場競爭促使農機作業收費下降,一些關鍵農機化技術獲得突破,大幅度降低了農機作業成本,許多農機作業成本已經低于雇工價格,農民使用農機作業的積極性高漲。農忙季節屢屢出現農民在路上競爭攬雇農機的現象。另一方面,購買農機的農戶,通過跨區作業增加了農機作業量,提高了利用率,縮短了投資回收期,已成為當前農村增收致富的帶頭人。社會經濟的進步,達到了農業使用機器的臨界點,阻礙農業機械化的經濟“閘門”已被沖開。

        3.2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裝備與技術已經基本形成,大范圍普及推廣的時機已經成熟 從主要農作物的生產環節看,小麥生產機械化技術基本成熟,玉米聯合收獲機械正在加緊攻關,油菜、花生、牧草等作物的播種、收獲機械技術已逐步試驗應用。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糧食產后烘干等新型農機化技術的示范進一步擴大。農機化生產的規模效益日益顯現,這為農機具的研制、推廣、普及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3.3農機大戶和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蓬勃發展,成為我國發展農機化市場活躍的主體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在農機化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加強。農機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以及農機作業經紀人等新型農機服務實體迅速發展壯大,并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逐漸成為當前推動我國農機化發展的主體力量。全國農機銷售、作業、維修三大市場日益興旺,已初步形成了以縣為中心、鄉村為基點的多層次、多形式的基層農機服務網絡,農機作業服務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

        第8篇:農業現代化前景范文

        農業機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的機型到多種型號并存,從簡單農田作業到進軍農田作業的各個領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導地位。農業機械從20世紀五十年代末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當時的農業機械還是以前蘇聯進口為主,從事農業運輸作業,作業形式單一,且沒有與之相配套的農機具。六十年代末我國自主研發的“東方紅”系列、“紅旗”系列和“鐵牛”系列及小型拖拉機陸續投入到農業生產中,與之相配套的農具也同時投入使用。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初步得以運用,到20世紀末本世紀初,各種型號的動力機械、配套農具、后勤加工機械、場上作業機械、收獲機械都運用到了農業生產的各領域之中。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是檢驗農機化發展程度標準。集安市農機運用從縱向的發展過程來看經歷了從剛開始的從事簡單的農業運輸作業到翻耙、起垅、播種;水田的農機作業從耙地到插秧,再到現在的工廠化育苗到水田藥物除草,病蟲害防治;收割脫粒的聯合收割,到現在為止已有20%的水田實行了從播種到后勤加工全程機械化的程度。過去旱田的收割只能靠人工,現在也有部分農民用上了玉米聯合收割機。另外,多種經營的產業很多也運用了農業機械來提高生產效率,比如本區域內的支柱產業人參種植也運用了機械澆水。林果業的噴灌、病蟲害防治也都用上了先進的農業機械。

        2農業機械化發展前景展展望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和集約化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縱觀本區域的農機發展歷程,農業機械正以不可替代的趨勢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先進的作用,農業機械發展勢頭強勁,農機化裝備水平迅速提高將逐步發展成一個優勢的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帶動整個農村的經濟快速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再上新臺階。農業裝備業的快速發展將帶動農村農業合作組織的快速發展和壯大。隨著農機這種先進的生產工具在農村快速發展,農民擴大土地的經營數量必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大量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組織會不斷的涌現。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的形式把土地相對的集中,形成規模化經營。也可以通過龍頭企業的品牌效應,發展龍頭企業加農戶、基地加農戶、合作社加農戶等多種模式,發揮優質品牌影響力,帶動周邊農民和周邊地區發展壯大經濟實力。在國民經濟現代化體系中,農業現代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業通過多年的發展變革,現處于關鍵的轉型發展期,而農業機械化在這一關鍵期必將發揮其先進作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使農機裝備水平迅速提高。隨著農機數量的大幅增加農機從業人員的增多,農機戶、農機大戶勢必走聯合發展之路,建立農機合作組織,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逐步向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向多領域延伸勢在拓展。如今科學技術正在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向各領域不斷延伸,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裝備也將不斷有新的科學技術實施運用,如衛星定位、微機運用、遠程操控、科學測土配方施肥、農業用智能機器人或更多很難想象的科學技術必將走進農機的運用中,為農業生產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逐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3農業機械發展的潛力

        第9篇:農業現代化前景范文

        廣義地說,“農業”這一概念所具有的廣大內涵,已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我們討論農業諸多相關問題的需要,但大概是因為受詞語排列魅力的吸引,人們現在更喜歡使用“三農”這個詞語,把農業、農民、農村并列起來,將其看做三方面的相對獨立的問題。這樣一種用語方式,倒也不無壞處,似乎能讓人們從較短的文字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以往我們曾經把三農問題概括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問題,大略來說,這種概括現在也能說得通。但這個概括的缺陷是看不出問題的真實所在,甚至還可能引起誤解。筆者這里提出另一種說法。

        中國農業所面對的是開放條件下的國際競爭力問題。制約我國農業產出增長的壁壘,并非土地與勞動的絕對量不足,而是農民對農產品價格的反應。例如,農民撂荒土地的面積大體與農產品價格有關。目前,國內農產品價格總體偏高,進口包括走私的壓力越來越大。降低我國農業成本,提升農業競爭力,有多種舉措,而最重要的是發展家庭農場,使專業農戶的規模不斷壯大。

        中國農民面對的是權利平等問題。公共品供應在城鄉之間嚴重不平等,與社會主義原則相背離,但這個事實偏偏發生在我們這個號稱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最嚴重的公共服務不平等是城鄉之間實行了歧視性的財產權制度。城市居民可以搞私營經濟,農民在農業領域偏偏必須堅持集體經濟,而且這個集體經濟還要不斷壯大。

        中國農村面對的是人口布局調整、社會結構轉變的問題,說到底是面對一個逐步城鎮化的問題。這不是說中國村莊要完全變為城市,而是說在比較理想的狀態下,中國的一部分自然村要消失,一部分自然村會轉變為小型的專業農戶居民點,還有一些村莊會轉變為小城市,有更多的農民會進入各類城市。這個過程受政策的影響很大。從現在的變化趨勢看,前景不是那么令人放心。

        概括說,“三農”的良性發展應該是農業生產農場化、農村社會城鎮化與農民權利市民化。這“三化”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幾個關鍵所在。農業生產農場化給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基本的產業組織基礎;農村社會城鎮化給農業現代化奠定高效率的市場供求關系;農民權利市民化則會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基本的制度基礎。

        但是,現實的“三農”卻顯露令人憂慮的趨勢,筆者將其概括為農業公司化、農村莊園化與農民雇工化。做這樣的概括,并不是說我國已經完全形成了公司化的農業、莊園化的農村以及雇工化的農民群體,而是指現實政經體制缺陷扭曲、變形以后,為這種發展趨勢提供了某種條件,并使其已經顯露行跡。

        地方政府大多熱衷公司化農業。目前究竟有多少公司型企業涉及到田間生產環節,尚沒有官方統計數據,但從進入農業的企業基本都使用合作社的招牌看,數量應該不少。目前我國合作社數量近100萬家,其中示范社在10萬家左右,而達到示范社標準的多有公司背景。按筆者的調查,公司化不見得比家庭農場有更高的效率。差不多在1000畝以上的公司農業,都會出現土地分包的情形,否則管理成本會非常高昂。反過來說,一個農業生產單位一旦出現土地分包情形,就意味著出現了因規模過大而發生的“不經濟”問題。一些公司化農業投資者直接或間接從農民那里以較低的租金率拿到土地,借助政府的財政支農項目對土地進行大規模整理,然后再高價出租給實際農業生產者,自己從中凈賺一筆。在有的地方,土地的一進一出所產生的差價可以達到3倍以上。這種以套取國家農業補貼為目的的公司不會認真從事農業經營。分包農戶因為土地租約期較短,也沒有長期經營行為。

        農村莊園化則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不和諧片段。近些年,一些地方在優化農地利用上有過一些比較好的做法,保持甚至增加了耕地面積。但也有一些地方出現了在優質耕地上借發展“都市農業”、“觀光農業”、“有機農場”、“文化農村”的名目建造私人或集團莊園的現象。一些機構在農村圈地建立自己的“基地”,而所用名義也是發展現代農業。還有一些地方政府花巨資打造“新農村樣板”,實際卻沒有多少示范意義。某地竟然花四五千萬將一個人口不到20戶的自然村“包裝”為精品村莊,其中包括超出自身需要的公共設施。所有這些農業形式均非市場化農業,其實是滿足少數人需求的莊園經濟。這種勢頭如果繼續蔓延,中國農業的平均真實成本只能越來越高。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中文a∨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 色爱AV综合网国产精品 |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 日韩专区日本一区 | 首页中文有码中文字幕20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