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近現代農業發展范文

        近現代農業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近現代農業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現代農業發展

        第1篇:近現代農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業企業化經營;問題;建議

        中國農村的改革是以的推行為開端的。這一經營體制的確立,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實現了我國農業的第一次飛躍。但是,隨著中國市場體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加入WTO,國內市場被納入國際貿易組織統一框架內等市場新變化,要求我們必須改變目前這種以分散農戶為主,小規模生產、兼業化經營,粗放、低效率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而農業企業化是要將現代企業制度和生產方式運用于農業領域,使農業生產適應大市場的需求。通過農業企業化經營,將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優化資源組合,全面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業綜合競爭能力,以適應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和國外農業生產者的挑戰,最終促進農業實現規模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企業化經營被認為是一種能夠適應當代農業市場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要求的、最好的農業經營形式,是從根本上消除和克服家庭經營局限性的一項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農業企業化經營以農業企業的迅速發展及大量存在為前提。目前,中國已形成農業公司、股份合作制企業、國有農業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服務組織、專業戶及其他多種形式的農民獨資聯合經營的微觀經濟組織約6.6萬個。這些組織逐漸成了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經濟主體,它們對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中國的農業企業化尚處于發展初期,在實踐中農業企業的規模太小,資金來源渠道不暢,產品流通不暢,經營管理者能力有限,不能適應企業進一步發展等問題制約農業企業的發展和壯大。

        一、當前農業企業化經營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企業資金來源問題

        企業幾乎都會面臨資金短缺問題,農業企業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工農的不平衡發展,農業企業的特殊身份,使其比其他類型的企業更難從金融機構獲取貸款,農業企業的迅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雖然目前已經建立了一些為農村部門服務的金融機構,但是這些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金融風險,維護自身利益,多數貸款只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糧棉油主要農產品收購。農業企業想要從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信用社得到貸款,常常需要通過非正規途徑、暗箱操作解決,而通過這種渠道獲得的貸款也容易變成銀行的呆賬、壞賬。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借貸成為農業企業經營信貸中的重要來源。然而,民間的借貸數量少且不及時,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據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農村信用合作社存款總額為27785億元,貸款總額為19545億元,存款總額相當于貸款總額的142%,資金凈流出達到8240億元;其中農戶儲蓄存款額為20766.17億元,占存款總額的75%;然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總額和農戶聯保貸款總額為2042億元,占貸款總額的14.5%,只占農戶儲蓄額的10%;鄉鎮企業貸款額為1786.9億元,占貸款總額的9.1%。這反映了現行的農村信用社不能“取之于農民,用之于農民”,農村金融組織及其服務還遠遠不能適應農業企業化發展的需要。

        (二)農產品市場問題

        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重視農業生產發展,但對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建立和儲運加工系統的改革和完善重視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企業在農產品儲運加工和銷售網絡建設方面的投入,使農業企業不能適應農產品市場的需求變化,難以分享作為企業應得的平均利潤。

        農產品市場整體發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農產品市場制度尤其是市場準入制度建設滯后,不能保證參與交易農產品的質量,質量安全事件屢禁不止;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保鮮、儲藏設施不配套,導致參加農產品質量下降;市場交易行為不規范,地區封鎖無法形成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受到農產品市場發展不健全的影響,大多數農業企業不能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不能對農產品的需求模式已經由溫飽型轉變為營養型而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企業產品供給不能從提高生活質量、追求生存安全的角度出發,向市場提供能夠滿足消費者希望得到低殘留、低污染、食用安全、自然生產、營養豐富、口感好的高質量綠色農產品。另外,農業企業還忽視了對產品品牌的樹立和形象維護,使得企業產品進入市場沒有明顯的標示與其他同類產品相區別。

        (三)農業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來源問題

        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樣現代農業、農村改革的成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這一最關鍵因素。農業企業化是一種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制度創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和造就一批新的具有創新精神、市場意識和戰略眼光的新型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者對于培育和發展農業企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目前絕大多數農業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包括企業家的學歷和素質都不高。這類企業很難得到且也不易留住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其原因在于整個社會農業最基礎、農村最窮、農民收入最低,農業院校畢業生遠離了農村和農業,使得農業院校這條產生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出現“有渠無水”的尷尬。

        (四)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

        農業企業化與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也是相互制約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農業企業化發展速度受制于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速度。我國農村勞動力多,土地資源少,據統計,2005年我國農村勞動力人數為5.14億,就業人數為4.2億人,即有0.84億的剩余勞動力。過去,大約有一億以上的農民離開他們成長的家鄉并居住和工作在他鄉或者城里。然而近幾年由于經濟體制的繼續深化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城市中存在大量失業和待業人員,這些人員同進城的農民在就業上出現了沖突,農民在城市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少。同時,由于生產經營方式不能繼續適應市場需求,鄉鎮企業的數量由1994年的2494.74萬個降低到2004年的2213.22萬個,鄉鎮企業吸納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減弱導致農村就業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二、進一步推進農業企業化經營的對策及建議

        (一)充分考慮農民和農戶家庭的主體作用,積極推進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企業組織的創設和發展

        農民是農業生產和經營的主力軍,農戶家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最為重要的基層組織資源,加快農業企業化進程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和農戶家庭的主體及基礎作用,有效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及農戶家庭積極創建和發展經營農業的專業經營組織,使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營組織逐步轉化、演變成為一種農業企業組織。

        (二)進一步改革農村金融組織并積極培育、引導和發展各類農村金融組織

        首先,農村金融組織應平等對待農業企業和工業企業,不應在貸款方面歧視農業企業。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應開列農業企業專項資金項目,積極支持農業企業發展。如主動支持城郊型農業、資源開發型農業以及高科技、外向型農業企業等高效農業;積極支持“菜籃子”企業的改造、擴建和聯合,催化基礎較好、輻射較廣、帶動能力強的食品加工、運銷龍頭企業等。其次,積極發展農村各類金融組織,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大力發展農村信托機構,進一步開放小額信貸機構市場,以及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組織,著重解決那些缺乏抵押又難以找到擔保卻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型農業企業和采取企業化經營管理的農戶貸款難的問題。另外,建立一個以政策性保險與金融保險相結合,以商業保險為主體的農業保險機制,以降低農業企業的自然風險。通過促進各類金融組織發展,重塑和強化農業投融資機制,優化投融資環境,調動社會資金,引導各類投資主體增加農業企業投入,實現農業企業的投資主體多元化。

        (三)完善農產品市場功能,引導農業企業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的農產品

        首先,政府要對各種中介組織、市場管理者(企業)及市場交易行為進行規范,并為市場的公平競爭提供制度。政府在農產品集散地、大城市和大宗產區建立包括集貿市場、專業市場、期貨市場、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零售網點在內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并且使不同的市場有機地銜接在一起,功能互補,及時各市場的供需信息,協調聯動,保障農產品順利流通。其次,建立和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檢驗檢測監督體系,從源頭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同時,農業企業及時了解和掌握消費需求變化,根據農產品中長期需求的變化趨勢制定企業的經營戰略及配套策略。第一,嚴格按照相關質量標準規定和標準化的要求生產,把農業科技成果大量應用到企業生產中,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和技術附加值,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第二,通過產品的商標注冊和綠色食品標示認證,組織各種促銷宣傳活動,樹立企業品牌形象,打造名牌農產品,使其明顯區別于同類產品。例如蒙牛奶制品品牌形象的成功樹立。

        (四)多形式、多渠道培養農業企業管理人才,解決農村人才短缺問題

        首先,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包括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方式吸引各種人才加入農業企業。鼓勵農業院校畢業生尤其是經貿類畢業生加入農業企業;鼓勵社會各界有企業經營能力的人士承包或創辦農業企業,農業院校和農業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領辦或創辦高新技術農業企業;獎勵為農業企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如安徽省正在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就是值得借鑒的例子。其次,通過構建農業企業管理高級人才信息傳遞機制,有效降低企業與高級管理人才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狀態,既可以充分展示高級管理人才的能力,便于高級管理人才在市場交易中實現較為理想的工資報酬,也可以降低企業的搜尋成本,將選擇人才不當帶來的風險降至最低。同時,農業企業應該降低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進入壁壘。由于農業企業的人才選擇余地相對有限,而且優秀的高級管理人才是經過長期競爭,優勝劣汰后涌現的,所以在選擇這些人才的時候要降低進入門檻,給更多人展示能力的機會。

        (五)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應以促進中、小企業和小城鎮發展為主導思想,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農民工回鄉創業,農民進城就業等多種形式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首先,深化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轉變企業經營機制,改變產業趨同、產品檔次低、質量差的狀況,提高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從而吸納更多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其次,鼓勵有能力的農民工回鄉開辦農業企業,特別是開辦農業加工、流通、服務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再次,政府應讓農民工在住房、教育、健康和其他服務方面享受與城市人同等待遇。政府應該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把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體系中,為其提供能夠租得起的低成本住房,為有一定經濟承受能力、收入相對穩定的農民工提供經濟適用房,營造一個鼓勵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的法律和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胡鞍鋼,吳群剛.農業企業化: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J].農業經濟問題,2001(1).

        2、熊健.海峽兩岸農業企業化經營和管理[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3、李劍閣.中國新農村建設調查[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

        4、朱樂堯,周淑景.回歸農業:中國經濟超越工業化發展模式的現實選擇[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第2篇:近現代農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業主體 培育 現代農業

        近幾年來,我縣農業經營主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除了以一般農戶為代表的小農經營主體外,出現了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分天下”的新格局。目前,我縣有規模農業龍頭企業42家,年銷售收入12.5億余元;有規模種養專業大戶123戶,年銷售收入4200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社280家,成員1.6萬余人,統一銷售收入3.5億元,帶動非成員農戶3.1萬余戶,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增長數量和輻射帶動效應來看,這一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已呈現出超過其他兩類經營主體的態勢,涉及有糧食、蔬菜、畜禽、香榧、竹筍、板栗、吊瓜、茶葉、水果、食用菌、手工面、水產、農機服務等產業。在此基礎上,廣大農民群眾和基層干部還探索出了“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符合實際需要和產業特點的經營組織形式,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核心、多樣化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正在得到不斷的發展[1]。以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我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一、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和特點

        從我縣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分布看,農業龍頭企業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如金貿火腿、萬方腐乳等,農業生產型和流通型為輔,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以農產品種養殖生產為主,如我縣葡萄、高山蔬菜等產業大部分是以合作社為生產組織形式的。總體上看,我縣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組織化經營,解決了當地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并逐步形成了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大戶發展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了我縣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當前我縣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我縣各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組織化經營,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建設的步伐,但從總體上看,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規模普遍較小,抗風險能力弱;二是合作社運行質量不高,內部管理機制不夠完善;三是資金實力不強,品牌影響力不高,沒有全國知名的大品牌。當前的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還偏小

        一是政府財政補助政策力度小。全縣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總額還較少,明顯低于周邊縣市,各項農業生產的補助標準也明顯比較低,刺激或者吸引作用較小;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安排規范化建設資金,運行質量不高,得不到進一步提升發展;二是金融信貸政策力度尚待加強。當前縣農行和信用聯社等金融機構推出了一些農戶聯保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戶的貸款問題,但農民專業合作社本級抵押擔保問題落實也較難,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做大做強;三是農業配套設施用地瓶頸制約明顯。隨著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和規模擴大,日常業務管理、召開會議、產品分級包裝、儲運、設備安放等方面的業務越來越頻繁,需要有相應的場地才行,今年我縣雖然出臺了設施農用地的相關政策,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全縣農產品加工功能園區建設更是遙遙無期。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程度低,難以做大做強

        一是合作社負責人和管理人員自身能力素質較欠缺。合作社理事長或理事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有的是種植戶或養殖戶,文化程度比較低,對合作社的知識也一知半解,對應該如何發展和規范合作社心中無底。二是不少合作社贏利能力不強,實力薄弱。從調研情況看,部分合作社緊密程度低,比較松散,只是為社員提供無償服務為主,自身不能產生贏利,發展后勁不足,部分合作社就是搞搞技術服務、病蟲害防治、技能培訓和統一包裝等等工作,而產品銷售基本上還是由農戶自行解決,基本是無償服務,無其他收入,運行也相當困難。三是管理不規范。組織機構、運作、財務等均不夠規范,品牌建設滯后,不敢或不愿投入。由于本身實力較弱,一部分合作社雖然注冊了商標,但缺少廣告宣傳,知名度較低[2]。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加大對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建立財政支農投入逐年增長機制,切實加大財政對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投入。扶持對象就是要有一定規模和帶動力的農業經營主體,幫助其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增加品牌投入,提高知名度,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有條件的農業經營主體可以發展第三產業,興辦深加工企業,從而做大做強。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資金,鼓勵合作社開展規范化建設,提升合作社發展水平。

        (二)完善土地流轉政策

        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全面建立健全縣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土地承包管理機構和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站,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促進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經營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集中。進一步完善我縣的農業設施用地政策。

        (三)推進農業結構優化

        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蔬菜、茶葉、水果、香榧、水產等優勢產業,穩定提升糧油傳統產業,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著力培育一批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產業特色化、營銷品牌化的特色農產品規模基地,為農業經營主體的加快發展打下扎實的產業基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堅持產學研結合,全面深化與高校院所的合作,鼓勵支持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科研推廣機構開展技術開發與推廣服務,逐步建立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人員、種養大戶、營銷大戶的技術和管理知識培訓[3]。

        參考文獻:

        [1]孟光永,王旭明.關于科技進步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對策與建議[J].寧夏黨校學報.2008(03)

        第3篇:近現代農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高經濟 金融中心 產業化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楊凌示范區)是1997年7月29日正式成立的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總面積94平方公里。2010年全區新發展各類市場主體1898戶,其中新增各類企業253戶、個體工商戶1535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10戶。截止2011年底,全區共有各類市場主體7552戶,同比增長32%;其中各類企業1650戶、個體工商戶5666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36戶。

        成立15年來,楊凌示范區緊緊圍繞農林高新技術產業化,積極創造條件,促進產學研結合,為資本與知識對接、科技和經濟的融合搭建穩固的支撐平臺,初步形成了以“農林牧良種繁育、生物制藥、環保農資、綠色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群。

        一、成立十五年來,楊凌農高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

        隨著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規模逐步擴大,現代農業生產模式正逐步替代傳統農業,種植、養殖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科技化、標準化水平明顯提高,設施農業、標準化養殖、觀光農業成為農業較快增長的支撐點。2011年,全區農林牧漁業完成產值5.99億元,同比增長24.8%,實現增加值3.75億元,同比增長8%。農業經濟方面:一是瓜果、蔬菜種植大幅增長。2011年,全區瓜果、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76萬畝和1. 91萬畝,同比增長28.5%和69%;產量分別達到3.94萬噸和9.09萬噸,同比增長39.2%和97.9%。 二是畜牧業較快增長。2011年,全區畜牧業完成產值1.71億元,同比增長24.8%,其中奶牛、肉牛存欄1.13萬頭,比上年增長24.03%,生豬存欄達到3.09萬頭,比上年增長22.12%。三是花卉、食用菌生產取得突破。先后引進的金麒麟、康農菌業、廣東順德等食用菌、花卉企業陸續投產,產品上市后銷售狀況良好。

        二、 農高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投資較小,投資結構不盡合理。2011年全區72個重點投資項目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僅7個,全年完成投資1.24億元,占全年城鎮投資比重為4.5%,與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占總投資比重的35%和25.4%相比,投資力度明顯不足,也與我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不相適應。建議2011年,加大基礎設施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力度,優化空間布局,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擴大城市規模,以此推動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吸引更多“新、大、特”企業入駐,加快人口聚集和產業升級,為全區的經濟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活力。

        二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動力不足。2011年全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70%以上,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帶動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2010年,其他地市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提高了工薪標準,確保了當地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有較大的增長幅度,我區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出臺相關調資政策,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顯得長勁不足。因此建議2011年要結合我區實際,盡快落實有關政策,提高工薪收入水平,推動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

        三是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2010年,全區實現財政總收入5.09億元,財政總支出卻達到了11.2億元,財政收支缺口較大。2011年要在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稅源上下大工夫,加強稅收征管,開源節流,力爭財政收入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近年來,在各有關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示范區以解決楊凌金融體系不健全和涉農企業融資難兩大瓶頸為突破口,通過健全金融體系,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創新,完善金融服務,有力地支持了示范區各項事業發展,發揮了金融在地方經濟建設過程中的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三、金融在支持現代農業中心建立方面的突出成就:

        (一)金融機構設立和改制取得突破

        去年,人民銀行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楊陵區支行機構更名及升格的批復》,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楊陵區支行更名為中國人民銀行楊凌支行,并由正科級縣支行升格為正處級支行,歸西安分行直接管理。

        2010年10月31日,郵政儲蓄銀行楊凌支行掛牌并開展信貸業務。2010年8月12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楊凌示范區分行開業,這是今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新設83家分支機構中唯一的地市級分行,也是楊凌首家政策性銀行和地市級分行。

        (二)銀政企合作逐步深化

        2010年邀請了省內39家金融機構召開銀企座談會,與國家開發銀行陜西省分行等9家省級金融機構簽訂了總額130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今年5月20日,示范區與省農信社聯合舉辦了社團貸款項目推介會,省內近20家基層農信社參會。今年8月12日,農發行陜西省分行與管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協議金額20億元,重點支持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糧油物流園區及一河兩岸的開發建設。為將這些合作協議落到實處,管委會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帶著企業,帶著項目,赴各省行推介,收到了很好的的效果。據對示范區獲得的信貸支持的初略統計,較大額度的有:獲得區外農信社5億元的社團貸款;獲得進出口銀行出口基地建設貸款2億元、恒興果汁流動資金貸款4億元、陜西龍圣氣調庫項目369萬歐元和配套5000萬元人民幣貸款,進出口銀行對楊凌的貸款投放占陜西份額的10%;獲建設銀行1.3億元農業園區基礎設施貸款;農業發展銀行支持中興林產、當代蜂業、賽德高科、本香、麥迪森等企業中長期貸款2.77億元。截至10月底,區內外的信貸投放比年初增長50%以上,其中小企業及個體貸款增長748.8%,農業貸款增長85.5%。上述信貸投放,使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緊張的局面得到了較大的緩解;入區企業融資難問題也有了明顯改觀,對企業應對金融危機,保增長、保穩定、保就業意義重大。

        (三)金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為了進一步改善楊凌示范區的信用環境,提高社會信用意識,構建誠信和諧的銀企關系,示范區金融辦、人行楊陵區支行多次在社區開展征信知識宣傳活動,組織轄區各金融機構采取多種措施開展對公眾的誠信意識教育,切實樹立起“誠信楊凌”的良好形象;楊凌農村信用社積極開展創建信用村鎮、信用戶活動,目前已建成信用村26個,評定信用戶16600戶,占農戶總數的86%,通過建立優先放貸、差別利率等優惠信貸政策,鼓勵農戶形成誠實守信意識。加強全區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及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已有150多戶入區企業基本信息被納入人民銀行企業征信系統中,規范了企業行為,創建了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四、金融支持現代農業中心發展的建議

        (一)以分行為單位成立高新技術企業專家評價委員會

        各銀行應以分行為單位建立高新技術專家庫(可從省級人事部門獲取專家資料),然后針對要評價的高新技術企業,從專家庫中選出5—10人同行專家及經濟專家,對該企業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及產品市場前景做出科學準確的評價和判斷,并將此結論作為銀行是否向該企業發放貸款的重要依據之一。

        (二)逐步提高銀行員工素質

        提高銀行員工素質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對在崗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二是從高校畢業生或社會上公開招考高素質業務人員,逐漸替換低素質人員。這不僅是高新技術企業對銀行員工的要求,而且也是應對入世挑戰的必然選擇。

        (三)適當降低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門檻

        世界經濟正在由“資本經濟”向“智本經濟”轉變,而高新技術企業正是這一世界潮流的先趨,因而,對高新技術企業不要過分要求資本金數量,而應著重考察其技術的先進性和發展潛力。對于確有市場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企業,降低信貸準入門檻,給予有力的信貸支持。

        (四)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信貸方式

        高新技術企業代表生產力發展方向,銀行應大力支持。現有的信貸方式遠遠不能滿足高新技術企業對信貸的多種要求,因而銀行要轉變觀念,積極創新,探索多種形式的信貸方式,擴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信貸投入。如嘗試采用無形資產(知識產權、產品品牌、技術成果等)作為抵押品;設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還貸付息專戶;提供“買方信貸”等。

        (五)增加資金來源 擴大信貸權限

        一是降低楊陵區各國有商業銀行上存資金比例,確保在楊凌吸存的資金主要留在當地使用;二是加快組建楊凌本土的農業性商業銀行步伐,擴大資金來源;三是改善楊凌投資環境,吸引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在楊凌設立分支機構,滿足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貸款需求;四是上級行應擴大楊陵區各國有商業銀行的轉授權和授信額度,給予一定額度貸款審批權限,提高信貸投放效率;五是省級國有商業銀行應支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給予一定的信貸傾斜,增加放貸規模。

        (六)完善擔保體系

        楊凌示范區管委會信用擔保中心應增加擔保資金,提高擔保能力;積極與銀行協作,根據企業素質差異,確定不同的放大系數;建立以示范區擔保中心為主、企業聯保為輔、小額質押為補充的擔保體系,使高新技術企業獲得更多的信貸支持。

        (七)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指導和管理

        一是政府應加強對楊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宏觀調控和引導,幫助高新技術企業向深度發展;二是政府為銀企聯系、協調和溝通創造條件;三是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各種風險投資基金,開辟廣泛的投資渠道。

        (八)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應提高自身的資信程度和實力

        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應樹立誠信觀念,提高信用等級。要與銀行做長久朋友,不要做過河拆橋的朋友。另外,做為高新技術企業不僅要技術創新,更要進行觀念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提高企業自身的實力。

        現代農業是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結合,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發展統籌考慮,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高度一致,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楊凌作為全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應該以此為基礎,整合各方力量,將楊凌打造成現代農業的中心,帶動產業集群發展。金融應該在楊凌現代農業中心建立中起關鍵作用,要整合擔保、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工具,為農所用。通過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實現金融資本鏈條與現代農業產業鏈條的有機結合,為農戶、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提供全面的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第4篇:近現代農業發展范文

        一、農業基本概況

        含山縣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萬畝,全縣轄9鎮、1鄉,151個行政村,總人口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我縣是傳統的農業縣,盛產水稻、油菜、棉花,現已形成優質米、優質油、特種養殖、經果林、蔬菜五大農業主導產業,初步建成山羊、名優茶、紅瓜子、苗木花卉、水產養殖五大農業種養基地,“九五”期間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和優質油基地縣。全縣大宗農作物生產較為穩定,常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0萬畝,總產量24萬噸,油菜面積19萬畝,菜籽產量3.4萬噸,棉花面積10萬畝,皮棉產量9582噸。我縣現有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

        二、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把農業機械化作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來抓,創新思路,強化管理,搞好服務,有力地推進了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目前,全縣發展高性能聯合收割機36臺,大型拖拉機配套旋耕機68臺套,各類中小型拖拉機8601臺,農用運輸車及變型拖拉機1489臺,縣內農作物機耕面積達42萬畝,水稻機收面積27萬畝,占可機收面積的86,秸桿還田7.6萬畝。在發展農業機械化作業上,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創新農機組織形式

        為提高農機作業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機工作效率,我們著重在組織領導上下功夫。縣政府成立由分管負責人為組長,縣農委、農機、公安、交通、工商、物價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指揮部,負責全縣農業機械化作業工作,同時重新設立縣農機管理局,升格為副科級建制,配備專門人員,具體抓農機工作。縣農委牽頭,縣農機局組織,成立由各類農業機械操作手參加的農機協會,規范運作,開展機手之間農田作業信息溝通,交流機械操作技術等活動。縣農機局按照“加入自愿、規模適度、整體協作”的原則,組建多個聯合收割機機收作業隊和大型拖拉機旋耕作業隊,發揮機械合理配置優勢,在開展好本地農田作業的同時,組織機具跨區作業。

        (二)創新農機服務方式

        做好農機服務工作是推進農業機械化作業的關鍵環節。為此,我們重點從4個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訓。開展以校、鄉聯訓為主,田間、現場指導為輔的培訓方式,多層次、多途徑強化機手實際操作技能,還在“三夏”、“三秋”農業生產期間,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大型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的使用、維修、保養技術進行培訓和駕駛技術復訓。二是抓作業市場培育。縣農機局每年通過農業部跨區作業信息指南,全縣農機作業信息,積極引進外地農機具,參加我縣“三夏”、“三秋”會戰,同時開通農機服務熱線,成立技術服務組和中介組織,為無機戶聯系作業機械,為有機戶聯系作業田塊,并幫助機手解決機械維修、配件供應等難題。此外,還注重優化農機作業市場環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間,縣公安部門抽調專人,深入重點農機作業現場開展巡查,對隨意攔截機械、敲詐機手財物等不法行為及時予以打擊,有力地維護了農機作業市場秩序。三是抓農機“出征”。縣農機局每年與外省農機部門簽訂協議,組織跨區機收作業隊,由縣農機局負責人帶隊,并抽調專業技術人員跟機服務,赴江蘇、山東、湖北等地進行跨區作業,經濟效益較為明顯,“出征”機具年創收150多萬元。四是抓機具供應市場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全椒縣民營企業落戶我縣河劉鎮,投資興建君友農機具銷售中心;引進江蘇淮安農機經銷商牛正元來含山縣城建立大中型農機具銷售市場;縣農機局積極與農機具生產廠家掛靠聯系,現已成為蘇州市久保田聯合收割機公司銷售商,為全縣廣大農戶購買先進、適用的新型農機具提供了方便。

        (三)創新農機管理模式

        加強農機管理,為農業機械化作業提供保障。一是嚴格農機入戶手續。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完善程序,辦理手續,做到確認考試申請人資格“三不受理”,拖拉機登記管理“兩不準一嚴禁”。二是抓好年檢年審關。嚴格按照農機具技術標準,檢驗農業機械;對照駕駛操作人員審驗規定,做好機手考試考核工作。三是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對農機從業人員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做到持證上崗。四是抓安全生產。深入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執法檢查,糾正違章,打擊“黑車非駕”,在“三夏”、“三秋”期間,安排農機管理人員深入鄉村,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積極做好日常農機安全生產宣傳

        教育工作,創建“農機安全村”,建立健全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把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具體崗位,明確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間,集中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宣傳月”活動,強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隱患。

        (四)創新農機投入機制

        第5篇:近現代農業發展范文

        一、促進土地規模經營是加快農業機械化的前提

        農村土地實行聯產承包分田到戶以來,地塊不連片,一家一戶經營,大型機械作業受阻,逐步出現了大型機械擱淺,小型機械裝備在農業生產中起了主導作用,發展較快。實踐證明,常此以往,土地分散經營只靠小型機械作業帶來的問題較多,導致作物種植重、迎茬問題嚴重,小型機械深松不到位,機械作業綜合性不強,致使耕暄達不到標準,多年形成犁底層,留不住雨水,起用不了地下水,達不到蓄水保墑的作用,直接影響先進的農業科技技術措施的實施,影響大中型先進農業機械化田間作業程度,使國家投入大中型農業機械的補貼和農民購買農機的投入利用率大大降低,沒有用武之地,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了糧食產量的提高,保證不了國家對糧食的需要,影響農民加快致富的步伐。連片種植擴大土地經營規模能夠推動大型機械設備的應用,同時也能促進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

        二、發展小型農機正在向發展大型農機逐步轉變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小型農機主要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需要。今后我國農業的發展主要靠提高單位面積生產力,除了采用優良品種外,利用農業機械為載體推廣農業新技術是重要的途徑,從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技術要求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主要推廣提高土壤生產力的技術,如深松、免耕、秸稈還田等;先進栽培技術,如精少量播種、化肥深施、植保等復式作業;旱作節水技術,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稈覆蓋等;高效收獲技術,如割曬、收割、脫粒、烘干等聯合作業。從對農機的要求看,第一,這些技術只有以農業機械為載體才能實現,必須通過機械的動力,精確度和速度才能達到。第二,必須使用大型農機具,現代農業技術要求具有一定規模的復合立體作業,絕非是小型農機具所能勝任的。第三,高性能農機的優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以往因其價格較高而很少考慮它的推廣應用,現在人們已經越來越理解它有效實現農藝技術的毫性能、它的性比價、它的綜合效益大大優于性能較差的農機。可見,當前發展大中型農機的要求和趨勢十分明顯。

        三、鼓勵扶持農機專業戶快速發展,規范引導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健康發展

        從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看,農機服務的主題還應是農機專業戶。目前我國農村的機械化水平還是比較低的,耕、種、收三項作業平均機械化水平還比較低,大多數農村的大中型農機規模化作業服務的比重也很低,而家家戶戶小農機分散作業的狀況必將逐步過渡到大農機規模化服務的方式。因此,當前應重點扶持農機專業戶發展,采取鼓勵措施,培植農機大戶,加快推進集約化作業的農機服務模式。隨著農機專業戶有了一定的發展,農機專業服務組織也隨之應運而生,當前農機發展路徑展現得十分清楚,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的發展比較快,它是農機戶之間的社團組織,為農機戶提供維修、信息、市場等方面的服務平臺,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的發展呈現出嶄新面貌,正在轉向企業化規模經營和管理,服務質量和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將逐步形成農機服務的高級發展模式。

        四、農機跨區作業解決了小規模農機戶與發展大中型農業機械之間的矛盾

        第6篇:近現代農業發展范文

        1.1 完善農業執法系統,整頓資源構成合力 隨著法制政府的不斷建設,依法治農和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儼然成為了農業行業的主要工作。根據農業結構的差異以及市場發展情況的差異,農業部分創建了有針對性的執法機構,如種子管理站、農藥管理站、植物檢疫站等。這種“一對一”的執法形式存在的缺點是資源相對分散、執法成本高、執法能力不強等,現已經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求。因此,必須要創建農業行政執法制度,進行綜合、全面執法。實施農業行政處罰職能、執法人員、執法力量、執法文書的一體化管理,確保農業行政執法工作順利高效進行。

        1.2 健全行政審批規制,全面綜合服務三農 強化并落實行政服務中心的創建,制定完善的服務模式:窗口受理―統籌協調―高效運作―限時辦結。充分借助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創建網上審批系統及電子監察系統,第一時間洞悉并整改不規范的審批操作。統籌開展信息及政務的公開工作,強化行政審批程序及相關事項的透明度。具體的相關內容也應該在網上進行公布,便于查詢和利用,切實保證公眾對行政審批相關內容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

        1.3 強化檢測制度創建,確保科學執法技術 農業執法屬于行業執法,它是一種以農業技術為保障的執法。因此我們并必須要建立相應的檢測中心完善質量安全檢測工作機制。不斷落實檢驗檢測中心的創建及認證工作,全面推進鄉鎮檢測中心的科學化創建和發展。全面構建“市縣有檢驗檢測中心、鄉鎮有檢驗檢測站、農村有檢驗檢測員、農戶之間有聯保”的質量檢測系統。采取多種檢測方式相結合的檢測模式,如日常抽樣檢測、依例進行檢測、監管部門檢測、企業自身檢測等,確保農業執法技術的科學性。

        1.4 健全執法工作制度,遵循制度進行執法 創建運轉協調制度:農業部門應該積極主動跟有關部門交流,實現信息的共享。以便第一時間將行政許可相關信息公布出來,給相關執法機構提供信息進行查詢。創建案卷評查制度:以一年為周期進行一次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嚴格依照規定和標準評價和查閱案卷,一旦糾察出問題就要及時責令整改。創建監督檢查制度:一是,法律給予了每個農業部門應有的執法權力,各個農業部門應該將這些執法權力移交給綜合執法機構,讓他們進行統一的農業執法;二是,明確相關人員的執法責任和權限,完善執法公示、責任追查等相關制度,強化對農業執法全過程的監督工作。

        2 強化執法隊伍創建,確保農業執法效率

        2.1 落實執法人員管理,提升團隊服務意識 第一,嚴格把關執法人員“入口”。第二,強化并落實農業執法人員的培訓。第三,鼓勵交流學習。借助研討會、座談會、案例分析總結會等方式,給執法人員提供足夠的交流和學習平臺,完善執法人員的專業知識。

        2.2 完善執法管理制度,約束執法人員行為 嚴格遵循執法管理制度,提升執法水準。不斷完善農業行政執法管理的相關制度,執法人員管理的相關制度,重大案件審核、查詢、立案以及備案相關制度、執法公開制度、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等。

        3 完善執法保障系統,塑造農業執法形象

        3.1 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創建良好執法環境 全面落實農業綜合執法監督管理相關制度的創建,這樣才能貫徹實施政府管理職能,促進農行發展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轉變,真正做到依法治農。

        3.2 增加農業執法投入,確保執法工作高效 依法治農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督和管理工作以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工作,因此,國家應該增加農業執法的資金投入力度,確保執法工作高效開展。由農業部門對資金實行“垂直管理模式”,將資金合理分配給各個層次的農業綜合執法部門,真正做到專款專用。在支配項目資金的時候,也應該同等對待執法工作跟推廣工作。各個農業部門也要努力爭取把農業執法的相關資金納入當地的財政預算范疇,確保有良好的執法條件,提升執法水平。

        第7篇:近現代農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業政策性金融;現代農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0)05-0017-04

        一、問題的提出

        表1是吉林省2000-2009年農業經濟指標時間數列。

        從表1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糧食總產量、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居住面積等主要指標正穩步攀升,第一產業比重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等主要指標正在穩步下降并趨于合理。數據表明吉林省農業正處于穩步發展過程中。

        利用Excel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相關分析,第一產業增加值與糧食總產量的相關系數為0.7484,農民人均純收入與糧食總產量的相關系數為0.7436,可見,糧食總產量對吉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吉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有比較大的影響。

        但是,吉林省第一產業發展并不穩定。從圖1可以看出,最近三年,第一產業增加值趨勢曲線的斜率呈下降趨勢,表明第一產業對吉林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呈下降狀態。

        圖2為吉林省糧食總產量趨勢曲線。從中可以看出吉林省糧食總產量增長速度趨緩(其中,2007年和2009年災害的影響糧食總產量的波動幅度比較大,可以剔除),表明提升傳統農業的貢獻率已經很困難。圖3為吉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趨勢曲線。從2004年開始,吉林省減免農業稅,同時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如果剔除農業稅和直接補貼(人均近800元),吉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呈滯漲狀態。表明單純依靠傳統農業提高農民收入已經十分困難。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單純依靠發展傳統農業,提高農業貢獻率,提高農民的收入,已經十分困難。只有發展現代農業,才能提高農業貢獻率,才能提高農民的收入。

        二、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一)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農發行的金融支持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保護。目前我國的農業保護政策主要以“四項直接補貼”為主,即使是用于“六小工程”建設投入、中小學教育投入、農村醫療體系投入也是直接減輕農民負擔,相當于對農民的直接補貼。

        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相當于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促使供給曲線向右下方平移。在不存在國際貿易的情況下,直接補貼政策效應如圖4所示。D是需求曲線,s是供給曲線。不存在政府直接補貼時,均衡點是A(Q1,P1)。政府實行直接補貼后,均衡點為N(Q2,P2)。發生直接補貼之后,生產者收益凈增加的幅度為矩形MNQ2Q1面積與矩形P1P2MA面積之差,多半都是負值。

        存在國際貿易的情況下,直接補貼政策效應如圖5所示。Es是出口供給曲線,A、B、c、D分別代表所在區域的多邊形面積。政府實行直接補貼后,生產者收益凈增加的幅度為A+B+C,政府承擔的補貼支出為A+B+c+D,國家經濟利益凈損失是D。

        因此,用財政直接補貼提高農民的收入,最后必將造成巨大的財政赤字。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近期來看,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但是,從長遠來看,即不符合WTO相關規則,也不符合農業保護國際慣例,更不適合我國的國情。

        對現代農業實施支持與保護,政府應該以改善農業生產稟賦素質為重點。吉林省農業生產稟賦素質較差,改善農業生產稟賦素質必須依靠農業政策性金融。只有依靠農發行的政策性金融行為的引導,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病蟲害防治、培訓服務、推廣和咨詢服務、檢驗服務、農產品市場促銷服務等方面加大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才能改善農業生產的稟賦素質。

        (二)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農業政策性保險的金融支持

        糧食種植屬于第一產業,糧食加工屬于第二產業,農產品流通屬于第三產業,由于種植、購、銷、調、存、加工等環節脫節,農村經常出現“種糧難、買糧難、儲糧難、賣糧難”現象,農業的快速增長并沒有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只有發展現代農業,實施農業產業化,將農產品產業鏈上的種植、購、銷、調、存、加工等環節有機地聯系起來,用工業化的思維來解決農業問題,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才能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發展現代農業也加劇了農業風險。種植環節不但要承受自然災害的風險,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民還要承受來自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風險,主要是價格波動風險,單靠國家糧食價格政策很難控制價格波動風險。農產品流通,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農產品流通使農業具有了公共物品性,因此,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尤其需要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支持與保護。圖6為實施農業政策性保險之后農民收入變動分析。

        農業政策性保險,實質上是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職能,在農戶遭受巨災產量下降或豐產年度糧食市場價格下降農戶收入銳減的情況下給予農戶一定的補償,使農民的收入曲線(包括農產品銷售收入和政策性保險補貼收入)沿QP=P1Q1移動,補償金額為矩形BCQ3Q2,矩形BCQ3Q2的面積等于矩形OPlAQl面積與矩形OP2BQ2面積之差。

        因為價格基數和產量基數不一樣,農業政策性保險補償并不一定能完全彌補農戶的收入差額,但是,至少使農戶避免了“谷賤傷農”問題,同時,通過政府的干預手段調整了農產品的需求彈性系數(EAC>ED)。

        目前,我國實行的農業政策性保險是“由商業保險機構實施、政府給予一定的保費補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攤部分保費、農戶承擔一小部分保費”的保險模式,商業保險機構確定的無差別收益曲線通常QP≤P1Q1,收益曲線略微下傾,真正發生巨災或價格波動時,農戶得到的補償往往過小。由商業保險機構開展的農業政策性保險并沒有真正彌補農戶的收益損失。

        三、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現代農業發展階段的農業支持目標選擇

        農業支持與保護是世界大多數國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實施宏觀調控、確保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措施。在WTO框架下,我國應加大“綠箱政策”的保護力度,確立制度化的農業投入體系,建立農業保險制度,進行農產品貿易控制,建立健全農業保護的中介和載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現代農業發展階段的農業支持目標是:

        1.保障農產品供給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增長的人口規模對糧食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不斷增加。同時,受耕地資源減少、淡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不利因素影響,加上市場機制作用下非農產業對農業資源的吸納,糧食增長空間十分有限,供求缺口將會存

        在。因此,保障糧食安全將是中國未來一個時期始終堅持的首要目標。

        2.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增加來自農業的收入

        建國以來的大部分時期,中國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和絕對水平均低于城鎮居民。農民收入的低水平,尤其是家庭經營收入低下,首先影響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投資農業生產的能力,進而影響農產品有效供給目標的實現。因此,必須將增加農民收入,縮小農業生產者同其他社會行業的收入差距納入中國未來一個時期現代農業支持政策的目標體系。

        3.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農業生態環境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農業用水資源匱乏、土地鹽堿化和農田污染等。這些問題導致農業資源總量的減少和質量下降,自然災難頻繁發生,農業生物多樣性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農產品質量下降,人們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因此,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必須將其納入政策目標體系,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由于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政治經濟體制的差異,中國的現代農業支持政策目標及工具的選擇必須體現自身的特色。“以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為主、以財政補貼為輔”的農業保護政策更適合我國的國情。

        (二)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1.強化“政府與農發行的合作機制”

        農發行作為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以貫徹、配合政府農業社會經濟政策或意圖為宗旨,是政府在市場上的延伸。因此,農發行與政府的合作,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增強地方政府調控經濟發展的能力。截至2009年底,農發行相繼與各級政府簽定了《農業政策性金融合作協議》30余項,協議金額近3000億元。目前,農發行與政府的合作主要按照“政府協調、銀行融資、企業承貸”的模式進行。為了進一步完善政府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機制,應該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1)政策方面

        一是確立銀政合作法規,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制定銀政合作的基本法規政策,規范銀政合作機制,為農業政策性銀行開展銀政合作確定政策法規依據。

        二是解決農發行的信貸投放風險保障問題。農業信貸投放額度大、期限長、風險高等特點,客觀上要求信貸風險保障要優先于其他信貸投放,因此,在銀政合作中必須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形成一定的信貸保障措施,包括必要的財政補貼措施和優惠的稅收政策。

        三是宏觀調控問題。在銀政合作中,政府要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外部環境,為競爭可能導致的金融危機實施必要的金融控制,通過宏觀調控有效地引導銀政合作健康發展。

        (2)外部環境

        一是建立有效協調機制。各級政府要積極協調財政、農業、糧食、水利、法律等多個部門的關系,形成支農合力,為農發行開展銀政合作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建立支持、服務、合作一體的共生關系,實現共贏。

        二是健全政府信用管理體系。加強政府信用建設,依法加大對不講信用、破壞信用行為的懲罰力度,地方政府應積極支持和協助農發行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

        三是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發展規模大、信譽好的擔保機構。可以采取政府出資為主、社會籌資為輔的方式,創造條件形成風險管理能力強、運營規范、內控制度完善的擔保機構,為農業政策性貸款提供有效保障。

        四是加大對農發行的政策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努力提高各類財政補貼資金到位率,妥善處理糧棉掛賬,增強農發行經營活力。引導和扶持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經營管理機制,培育誠信理念,提高企業守信意識,為銀政合作提供優質的客戶群體。

        (3)合作模式

        以政府信用為依托共建投融資平臺,發揮農發行融資優勢和政府的組織優勢,促進銀政合作業務的健康發展。在合作框架內,政府根據宏觀調控目的確定支農項目并向農發行推薦項目,農發行根據項目性質、信貸風險保障措施等條件設置貸款類型、確定貸款期限,自主放貸,逐步建立“政府推薦、政策保障、銀行融資、企業承貸”的合作模式。

        (4)全面支持農產品產業鏈上的各個經濟組織

        農產品產業鏈上的各個經濟組織包括:農戶、農民合作組織、優勢農產品產業基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流通企業。

        農戶、農民合作組織、優勢農產品產業基地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但是,農業生產的弱質性和商業金融的經濟性,致使商業金融明顯偏離農業生產環節。政府應該制定特殊政策,激勵農發行將支農資金向農戶、農民合作組織、優勢農產品產業基地傾斜。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流通企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農發行號稱“糧棉油”收購銀行,似乎使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流通企業能夠得到資金滿足,其實并不竟然。農發行信貸門檻過高、資金數額小、期限短,并且專款專用,很難滿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流通企業的資金需求。農發行應該降低信貸門檻,開發更多期限靈活、形式多樣的金融產品以滿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流通企業的資金需求。

        (5)降低財政直接補貼,將更多的補貼資金通過農發行的支農機制發放

        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屬于典型的“明補”。“明補”資金效率低下,大部分補貼資金充當了農戶的收入,而不是充當資本。將“明補”轉變成“暗補”,通過農發行發放,更能發揮金融的杠桿作用。

        2.建立健全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

        近年來,各國都在通過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方式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實施保護和支持,既有災害補償,也有價格保護。我國目前側重于災害補償。

        (1)建立健全農業政策性保險法律體系

        從國外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看,完善的農業政策性保險法律體系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中國仍沒有一部完整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對此,建議國家盡快建立一部專門的農業保險法律,對農業保險的組織體系、經營范圍、經營管理、賠付標準等方面作出明確的規定。只有在立法的建立的前提下,政策的實施才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這也是農業保險幾十年來沒有完善壯大的根本原因。

        (2)建立完善的農業政策性保險體系

        一是由政府組織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公司,成立農業保險專用基金,設立獨立的機構運作農業保險專用基金,并接受政府及司法的監管。

        二是實行“走出去”的戰略,積極尋求與國外成熟的的保險公司合作,一方面學習國外成熟的經營管理理念,一方面最大程度的分散經營風險。

        (3)中央加大專項財政補貼

        “由商業保險機構實施、政府給予一定的保費補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攤部分保費、農戶承擔一小部分保費”的保險模式,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提出了挑戰,導致地方政府不愿意落實農業保險相關政策。中央應該加大對地方政府的農業保險的專項財政補貼,一可以減少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二可以使相關政策順利落實。同時中央應該加大其他相關惠農政策的財政支持,加強農業保險同其他惠農政策之間的配合,完善農業的風險保障體系。

        (4)擴大保險補償范圍

        近年來,各國都在通過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方式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實施保護和支持,既有災害補償,也有價格保護。我國目前側重于災害補償。

        應該擴大保險補償范圍,整個產業鏈上各個經濟組織所面臨的價格風險都應該納入保險補償范圍。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吉林省科技發展規劃項目“吉林省新農村金融制度環境優化研究(吉科合字20070618)”的階段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高峰,王學鎮,羊文輝農業投入品補貼政策的理論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4,(08).

        [3]何廣文對農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4,(03)

        [4]賈萬軍,王寒菊,百信農民資金瓦助社金融運作效率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09)

        [5]丁卜人,關于保障現代農業投入情況的調研報告[J]無錫人大提案,2010,(04),

        [6]王懷勇,發展現代農業的法治保障[J]法學論壇,2009,(06)

        [7]劉志澄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保障糧食和食物安全[EB/OL],WWW,SFNCC,ORG CN.

        第8篇:近現代農業發展范文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97(2012)14-0017-02

        “膜下滴灌壓到田野里,測土配方讓地吃上‘營養餐’;用彩色粘蟲板誘殺日光溫室內的害蟲,食用菌種植用上了二次發酵、立體栽培新技術……”,金昌人多地少水少,種植面積的擴大和農業水土資源的持續增加已近極限,只能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單位產出效益。因此,金昌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現代科技為支撐,以服務“三農”為己任,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不斷加大科技推廣應用力度,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 700元,同比增長12.5 %。

        1 立足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全市累計建成農業科技示范園和示范點100多個,年示范面積2萬hm2,引進示范糧、油、藥、花卉、蔬菜等作物新品種420多個,推動了高產、優質品種的更新換代。先后試驗、示范、推廣了農作物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緊湊型玉米高產栽培、食用菌反季節生產、辣椒高壟覆膜栽培、玉米全膜溝播高效節水、麥類壟作溝灌、膜下滴灌、秸稈生物反應堆等30多項新技術,為培育壯大全市優勢特色產業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特別是隨著“沃土工程”、“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的實施,農技部門通過對土壤養分的測定,明確了不同區域、不同耕地類型土壤養分的豐缺,并根據作物目標產量確定施肥量、制定施肥方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隨著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實施,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面積已達6.65萬hm2,覆蓋率達到98 %以上,其中,永昌縣農技部門引進推廣的甘啤7號新品種,除具有抗旱性強、耐鹽堿、抗倒伏、抗條紋病及根腐病特點外,平均單產達到8 550 kg/hm2以上,較甘啤4號增產近10 %。畜禽良種化程度達85 %,科學配方施肥面積達5萬hm2,占總播種面積的71.4 %,節本增效900元/hm2以上。耕、種、收三個關鍵環節的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76.4 %。

        2 培育特色產業,壯大區域優勢

        沒有特色就沒有市場,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力。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金昌市積極建立專業鄉、專業村,以此帶動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特別是優質啤酒大麥、無公害蔬菜、食用菌等特色農作物的快速發展,成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亮點。全市已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和種養殖技術規程43項,建成啤酒大麥、胡蘿卜、制干辣椒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個,建成胡蘿卜、金鱒魚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全市已認證食品4個種類26個品種,共認定無公害及綠色食品基地3.19萬hm2,逐步形成了東寨、六壩的啤酒大麥;城關、焦家莊的高原夏菜;西河的戈壁食用菌;清河的小麥、玉米;雙灣的紅辣椒、食葵等地域特色鮮明的優勢產區。2011年,全市特色優勢作物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已達到93 %,特色優勢作物標準化覆蓋率達80 %以上,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平均達到98 %以上,科技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 %以上。

        3 推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全市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通過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以培養懂技術、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戶為核心,突出主要作物、主導品種、主推技術,通過田間示范,逐步形成農技人員抓科技示范戶、科技示范戶帶動周邊農戶的推廣服務方式,實現以提供生產技術服務為主的產中服務到提業技術、綜合信息、優質農資、產品銷售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全程化、全方位服務,真正做到“農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2012年,市、縣(區)農技部門在全市設立了31個農業科技示范點,引進農作物新品種136個,落實試驗示范面積533 hm2,輻射帶動示范推廣面積2萬多hm2。同時,還在聯系村的每個社舉辦了實用技術培訓班,為聯系村每戶培育了1名科技和政策明白人,并向農戶提供1到2條致富信息,幫助聯系村引進1個新品種,推廣1項新技術,力爭實現聯系村人均純收入至少增加200元以上。

        4 加強農民培訓,提升農民科技素質

        第9篇:近現代農業發展范文

         

        一、農業經濟中金融風險的主要表現

         

        通過對遼南某縣級市最大的貸款行XX農村商業銀行的調查發現,農業經濟中的金融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貸款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近幾年,農村商業銀行的支農貸款承擔較大的風險,借款人由于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難以償還貸款,如2007年的風暴潮,XX、XX兩島海上養殖連續欠收,以及近年來的養殖疫情等,使很多農民遭受較大的損失,無力償還貸款,給農村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造成了很大的風險和損失。目前,國家雖然對農民有一些優惠政策和補償機制,但是出現風險后仍然由農村商業銀行獨自承擔,貸款本身就被賦予了政策性和公益性,農村商業銀行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和公共責任,與當前農村商業銀行自負盈虧、商業化經營的方向形成矛盾,貸款在形成不良后缺乏風險補償機制。同時農戶貸款利率較低,工作量大,風險難控制,效益較低,也影響農村商業銀行投放支農貸款的積極性。上述所有這些,對于以服務“三農”為主的農村商業銀行而言都是十分不利的,對今后設施農業等貸款的投放產生了非常嚴重的不利影響。

         

        2.貸款風險程度較高

         

        由于部分中小微企業可以用作抵押的資產有限,并且抵押物的變現價值較低,保證資金安全、防范風險的難度不斷增大。雖然國家一直在鼓勵金融機構向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但出現貸款風險損失以后,農村商業銀行的貸款卻缺乏補償機制。有部分中小微企業在被該農村商業銀行起訴后,利用各級政府及各種社會力量干預案件的執行,大量轉移資產,使該農村商業銀行蒙受很大的損失,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維護。例如,該農村商業銀行起訴XXXX棉制品有限公司貸款本金、利息及墊付費用共2195萬元,2009年就已經勝訴,當年就申請法院執行,但拍賣無果。后來該農村商業銀行又多次申請以物抵債,但政府為避免相關人員上訪,出現不穩定因素,以該公司民間借貸無法償還為由對法院辦案進行干預,不準法院下達裁定書,該農村商業銀行多次向市人大等機構反映問題,到現在仍然沒有結果,該農村商業銀行的合法權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形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為保證該公司抵押的資產不受損失,該農村商業銀行現在雇傭保安公司看管,并且看護費較高,這樣的事例還有。

         

        3.案件影響貸款清收

         

        受2010年XX街道XX村上訪事件及企業法人涉黑被查處的影響,企業法人代表被拘捕,企業賬戶被查封,造成貸款利息及本金無法清收處置。分別為XXXX水產食品有限公司5260萬元貸款已形成不良,XXXX肉聯和XX飼料1700萬元已經逾期形成不良貸款,現無法清收轉化。對上述貸款,省、市聯社已多次下發督辦令,要求限期清收。針對以上幾個問題,該行一直在積極努力,想方設法去解決,但是效果卻不明顯。

         

        4.中小微企業以及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均存在著先天的不足

         

        大多數中小微企業及專業合作社的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是很高,再加上不健全甚至是混亂的財務和內部管理制度,使得銀行對企業真正的經營狀況很難做到掌握和了解。甚至還有一部分中小微企業與專業合作社,采取了各種方式虛增實收資本和資產、虛降負債和成本,多報收入和利潤,以套取政府補貼和信貸資金,生存期較短。

         

        5.中小微企業落后的管理模式,低水平的經營管理活動

         

        雖然中小微企業中的大部分近年來都進行了產權重組等一系列的改制活動,其經濟效益也因此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由于改制后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其實并沒有得以確立,在中小微企業的管理中,“家族式”管理色彩依然濃厚,既懂業務、又擅長管理的優秀人才十分匱乏,大多數經營者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水平也不高,社會化大生產在新形勢下的客觀需要根本就無法得到滿足。

         

        6.過小的企業規模,產品也缺乏技術含量,市場前景不明朗

         

        中小微企業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并且大多數中小微企業屬于低水平重復建設,采用粗放式的經營方式,生產工藝以及生產設備都很落后,產品結構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多”和“三少”,“三多”就是一多低檔產品、二多趨同產品、三多粗加工資源性產品,“三少”就是一少高科技產品、二少優特產品、三少高附加值產品,名、特、優等真正有發展潛力的產品嚴重匱乏,導致企業的發展潛力也極其有限。

         

        7.企業的信用意識殛待提高,財務狀況的透明度很低,銀企之間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狀況

         

        把中小微企業和大型企業進行對比,不難發現,前者的信息透明度要比后者低很多,社會公信度也比后者差許多。不具備健全的會計和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財務報表的中小微企業還有很多,多頭開戶與多本賬簿的現象也還廣泛存在。有的企業其財務人員所提供的各種財務報表隨意性大,真實性差。

         

        二、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1.搭建政銀企溝通平臺,多渠道解決重大項目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政府有關部門要通過召開項目推薦會、銀企對接會等形式,使銀企項目對接,加強銀企合作,積極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同時通過中小微企業相關信息,使銀行及時掌握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需要。

         

        2.建立行業擔保協會,增強擔保能力

         

        為支持遼南某縣級市中小微企業、農業企業、設施農業的融資貸款需求,建議成立由遼南某縣級市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代表政府管理、由行業協會牽頭組建的行業擔保協會、專業擔保協會和企業聯合體,如商業擔保協會、設施農業擔保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擔保協會等,增加擔保能力,進一步解決這些企業擔保難、融資難的問題。

         

        3.以支持縣域培育和壯大工業產業集群為重點,推進工業經濟超常規發展

         

        工業是縣域經濟的主體,要積極支持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大項目,扶強做大一批創業能力強、管理水平高、市場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點企業,形成產業的高速積聚。要積極支持遼南某縣級市的裝備制造、家居制造、食品精深加工、靜脈、新能源(光伏)、精細化工6個產業集群和重點骨干企業、納稅大戶的發展。根據當前形勢的需要,并結合本單位實際,進一步完善現有的中小微企業信貸管理政策、制度和規定,法人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決策和職能優勢,專門建立起一系列與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特點相吻合、相一致的體系,如風險定價體系、風險管理與控制體系、信用審核體系、核算體系以及管理體系等等,同時一支金融專業人才隊伍也要隨之建立起來,這是一支經驗豐富、熱情高漲、技術高超并與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特點相適應的金融專業人才隊伍,專門面向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非法人金融機構也要在職權范圍內對信貸管理規定進行重新梳理,進一步增強中小微企業信貸管理的靈活性。各金融機構應把貫徹宏觀調控政策與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結合起來,真切了解客戶需求,積極調整信貸取向,形成切合中小微企業發展需要的信貸營銷模式及風險管理機制。要主動開展銀企溝通,加強授信盡職調查,并重視信用的激勵作用,按信用等級、項目風險、綜合效益、擔保的可靠性等因素綜合確定貸款發放條件。進一步完善和豐富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擔保形式,對遼南某縣級市重點主導性產業中的中小微關聯企業以及核心企業,要把其所在產業集群的融資擔保關系、組織協作網絡和周期性風險等等綜合加以考慮,同時對貸款的利率、規模以及期限等科學地進行把握,重點抓好金融服務方式的改進工作,使得金融支持新興產業集群的廣度不斷得到拓寬、深度也不斷得以提高。各金融機構要按照國務院關于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要求,找準定位,把主動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作為工作重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完善過程要體現出其主動盡最大可能向中小微企業讓利,最終達成把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下來的目標。對于那些既完全符合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同時又符合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條件,只是因為外部一些暫時性的原因,而造成其臨時出現資金周轉不靈的中小微企業合理的融資需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仍然要及時予以滿足,不但不壓貸和不抽貸是必須要做到的,而且還不能附加任何額外的貸款條件,濫收費更是絕對不允許的。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全部的信貸產品創新工作中,專門針對中小微企業的那一部分,其發展速度尤其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加快,并且主要的著力點應該放在供應鏈金融的大規模開展上,亦即積極發展以借款企業的商位使用權、應收賬款、倉單、存貨、知識產權等流動資產或者無形資產作為質押的貸款業務,這樣,中小微企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擴大自身抵押擔保的范圍,長期困擾中小微企業融資的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和擔保人的難題也才能有所克服。盡快組建專門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金融顧問團隊,并且要有適當的激勵機制,以激發出中小微企業金融顧問勤下企業、勤往企業跑的內在動力,只有這樣,中小微企業金融顧問才能充分了解中小微企業的各種金融需求,也才有可能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幫助中小微企業做好基礎性財會制度的完善、信用等級的提高、抵押與質押的辦理、資金融通的增加等各個方面的工作。

         

        4.金融機構對農業領域的金融服務水平尤其需要得到切實的提高,加大“三農”信貸有效供給

         

        金融機構在縣域吸收的存款要保證大部分用于當地的貸款發放。相關金融機構要選準著力點,大力推進農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開發符合全市農業實際特點的金融服務新產品,積極開拓新的信貸切入點,探索出發點為現代都市型農業、著力點為科技先導型和農業產業化兩種龍頭企業以及庭院經濟的發展的農戶有效信貸需求的滿足,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生態持續能力,切實加大對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的支持力度,推進全域城市化進程。繼續開展“以文明做擔保、以誠信做抵押”的農業道德信貸工程,大力推廣“道德信貸金卡”工程,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探索符合遼南某縣級市實際的小額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探索發展多種形式擔保的農業信貸產品,擴大農戶貸款的覆蓋面和滿足率。深入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業務,擴大林業貸款的覆蓋面。

         

        5.實行政策優惠

         

        地方黨政部門及有關職能部門在土地、稅收、貼息、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三農”和中小微企業優惠和扶持,為“三農”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6.加強誠信建設

         

        政府要強力創建誠信環境,對逃廢金融債務的企業和個人采取相應的行政、經濟、法律制裁,予以嚴厲打擊,建設良好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

         

        7.保全銀行信貸資產安全

         

        地方政府要對銀行清收不良貸款和處置不良資產給予大力的支持和多方面的幫助,在銀行新設自建營業網點方面,出臺減免土地出讓金以及相關稅費的優惠政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这里国产综合精品 | 午夜国产精品小蝌蚪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线久久AV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更新 | 精品少妇性服务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1区2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