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范文

        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

        第1篇: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范文

        一、把“京劇進課堂”拓寬為“戲曲進校園”。

        教育部“京劇進課堂”的試點,就其初衷而言,顯然在于豐富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弘揚中華的傳統文化。然而從具體實施辦法看,卻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缺憾與不足:

        其一,把京劇簡化為京劇曲目,劃入音樂教育的系列,由音樂老師來教授,這一方面把綜合性的戲曲藝術簡單化,使其難以展示原有的風采、魅力;另一方面又讓普通的音樂教師勉為其難。“現在中小學音樂教師多數是以聲樂、器樂或舞蹈為專業的師范畢業生,極少有京劇方面的訓練”,“專業演員要四年科班以上,幾天培訓的效果可想而知”②。

        其二,“京劇進課堂”在全國范圍推廣,難免以京劇一霸獨尊的地位,客觀上造成對諸多地方戲曲的“歧視”。2008年,多家媒體曾就此問題展開討論。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對于不同地域來說,忽略地方戲曲的價值與作用,一刀切地推廣京劇進課堂,不僅不切實際,而且有悖教育規律。《人民日報》記者就認為,15首京劇曲目進課堂,其效果與其說在于推動素質教育的啟蒙價值,倒不如說在于彰顯傳承傳統文化的標志和導向意義3。

        為了不使戲曲藝術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落空,筆者認為,在“京劇進課堂”之外,還應雙軌并行地開展包含各類地方戲的“戲曲進校園”活動。這樣,既表現出對教育導向性的認可,又體現了對文化多元化的尊重。作為“京劇進課堂”的有益補充,因而“戲曲進校園”更具現實意義,理應受到更密切的關注和更大力的支持。

        與規范化的“京劇進課堂”不同,“戲曲進校園”應突出靈活、自由的特點,遵循不限年齡、階段、劇種、曲目、方式和形式的原則。具體地說,不限年齡、階段,是指“戲曲進校園”的“校園”,不僅包括中小學、而且包括各類大、中專院校。和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有更充裕的自由時間、更良好的藝術感悟力和理解力、更廣闊的校園文化活動場所。因而,大專院校理應成為“戲曲進校園”的重陣。與中小學中簡單的京劇賞析課相比。大學里的戲曲研習不僅條件成熟,而且效果顯著。依托于中文、藝術等人文學科,高等院校不僅可以開設多層次的戲曲課程,而且可以成立形式多樣的戲曲研習社或興趣小組。目前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由大學生自發組織的戲曲社團。不僅影響大,而且水平高,充分體現出大學校園在普及戲曲藝術、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的巨大潛力與活力。

        不限劇種、曲目,指“戲曲進校園”不應硬性規范,而要因地制宜、因情而異地開展活動。避免像“京劇進課堂”那樣僅僅局限于課堂和15首“戲歌”。“戲曲進校園”,應從更廣闊的視角還原戲曲藝術綜合性的魅力,重視戲曲的地方特色及其與地域文化的深刻聯系。例如在陜西,京劇的影響遠遠弱于秦腔、眉戶等本土地方戲。在當地,京劇的現場演出,極其“罕見”,但秦腔等地方戲則司空見

        西安交通大學學生劇社演出的話劇《鍍金》慣。由此,“戲曲進校園”,當然應以本土地方戲為主導。在廣大的縣、鄉、村中小學,開展“京劇進課堂’’不僅師資困難,而且學生興趣也大成問題。但若是秦腔、眉戶等地方戲進校園,情況則大相徑庭。不少縣、鄉的中小學生,由于其家庭背景或其他原因都或多或少地接受過地方戲曲啟蒙和熏陶。有些學生甚至還參加過廣播電臺、電視臺舉辦的“戲迷叫板”之類的比賽。因而突破“京劇進課堂”的匡范,讓地方戲進校園,不僅省錢、省力,現實可行,而且契合學生口味,容易取得實效。

        不限方式和形式,是指“戲曲進校園”應大膽借取社會各界的外力來激發學生對戲曲的興趣。以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機制來普及戲曲藝術。比如“秦腔進校園”,就不是僅僅把十幾首秦腔唱段請進來。可以請進來的,還有專業戲曲演員的指導和輔導。他們不僅教授唱段、示范動作,而且可以帶來專業的戲曲伴奏、服裝、化妝、道具,以及不同規模的專業性現場演出。突破課堂的狹小空間和強制性,“戲曲進校園”不必強求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而應遵循整體普及和重點提高的思路,以劇社小組或興趣班的形式,讓真正有興趣、有基礎的學生活躍起來,然后再去輻射、感染其他學生。一言以蔽之,“喜愛”比“學會”更重要。

        二、立足大學。轉變觀念,讓“戲曲進校園”取得實效。

        雖然大專院校理論上應是“戲曲進校園”的重點陣地。但從實際現狀看,戲曲在大學校園的情景可謂相當慘淡:全國百分之八九十的高校劇社幾乎都是話劇社團,戲曲社團幾乎是鳳毛麟角,而且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幾個少數城市。分析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以“說話”為主的話劇,形式通俗、技巧簡單、易學易練,便于普及。戲曲卻不同,唱、念、做,技巧綜合性高且難度大,伴奏、服裝、化妝、道具也繁冗復雜。要言之,戲曲既難學難練,又費錢費事。

        其二,作為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產物,話劇形式、內容既有強烈的現代性又有鮮明的時代感,很易與大學生產生共鳴。戲曲則因其誕生、發展于農耕文明時代,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現都明顯和當代生活存在較大的距離。對大學生而言,傳統占絕對優勢的題材局限、程式繁冗的表演程式、一板三眼的緩慢節奏,使得戲曲不能像話劇那樣成為他們“直抒胸臆”的藝術工具,而只能淪為被遠觀和敬畏的對象。

        其三,對年輕、活潑、開放的大學生來說,流行歌、搖滾樂、先鋒話劇、電影、電視等藝術都以其新穎、現代的形式讓他們的青春激情得到一種盡情發揮和宣泄。但戲曲則相反,由于過于的陽春白雪和傳統古雅,大學生們要么“敬而遠之”,要么“望而生畏”。不少地方戲,由于風格過于粗獷、質樸,觀眾群體又集聚在農村,因而和京劇相比,它們受到大學生的排斥、拒絕或奚落、嘲弄往往還是雙重的。這種文化心理定勢,對于地方戲的普及、弘揚,無疑會造成很大的現實障礙。

        由上述現實看,“戲曲進校園”要真正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就需要我們結合時代、地域的特點努力更新觀念、轉換思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具體到秦腔、眉戶等地方戲進校園,筆者認為:

        首先,戲曲界的專業人士一定要和大專院校的教育者緊密結合,把“戲曲進校園”活動看成一個既關乎學生素質教育又關乎戲曲藝術發展的“雙效共贏”舉措。為此,筆者強烈呼吁教育管理部門和文化管理部門積極溝通,加強合作;各級各類學校和戲曲院團也應強化聯系和往來,以宏觀的視野,立足長遠來落實“戲曲進校園”的具體措施。尤其是高等院校,應真正從素質教育和文化振興的角度看待這項活動,不應視其為一種無關痛癢的熱鬧、點綴或麻煩、累贅。對于戲曲院團而言,應更加積極主動走向校園,把校園看成普及戲劇文化、培養潛在觀眾、弘揚民族傳統藝術的絕佳陣地。戲曲界的專業人士一定要有計劃、有目標、有規模地走進校園,演出、講授、教唱、宣傳和普及中華戲曲。

        其次,高校中戲劇、文學、藝術、歷史等人文學科的教師一定要擺脫對戲曲,尤其是本土地方戲的漠視、輕視和歧視,積極關注、研究、弘揚地方戲曲。現在高校里開設戲劇概論專業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的雖然不少,但許多教師秉持的卻是狹隘的“小戲劇觀”。他們在潛意識里把戲劇等同于話劇,把戲曲等同于宋元雜劇、明清傳奇,而傳奇又簡單地等同于案頭的劇本文學。亳不夸張地說,不少戲劇課教師,基本是半個“戲盲”――即只知劇本文學而其他一概不知、只講戲劇文學而其他一概不講的“戲文”老師。因而,要不使“戲曲進校園”落空,就很有必要先對相關的專業老師進行“掃盲”――不僅要掃知識、技巧的“盲”,更要掃觀念和認識上的“盲”。戲曲院團應積極協助高校教學,輔導、輔助相關專業教師來了解、掌握地方戲曲基本的藝術特征和表現技巧。要讓老師首先了解、喜愛,然后再去影響、感染學生。

        再次,戲曲自身的發展、提高,也是“戲曲進校園”取得實效的關鍵。以陜西為例,作為我國梆子鼻祖和中華戲曲百花園最耀眼的奇葩之一,秦腔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過去。但毋庸諱言。秦腔當前的發展,無論從創作實踐、理論研究還是產業運作方面看,都遭遇著不小的困境和問題。現實諸多課題,需要創作界、理論界、教育界、管理界來合作“攻關”,研究解決。在這方面,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曲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都值得認真借鑒和吸取。當然秦腔自身的藝術改革、理論創新和傳播實踐也需要不斷地總結。這其中,“戲曲進校園”首先要從理論上加以厘清、從機制上得到保障。

        三、籌建地方性戲曲學院,讓戲曲“進駐”校園。

        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謂“戲曲進校園”是一個把戲曲請進、引入校園的“由外到內”的過程。但如果從立足戲劇和教育互動、融合的新立場來辯證地理解這項舉措,即不僅僅把戲曲請進、引入校園,而且要讓其在校園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要言之,戲劇不但要“進”而且要“駐”校園。為此,我們不能不提及戲曲自身的藝術專業教育了。

        嚴格地說,“戲曲進校園”應是一項以學校素質教育為本位的舉措。戲曲自身的專業教育――如編、導、音樂、舞美人員的培養不是其題中應有之義。但這里我們把二者聯系起來討論,實際上是受兩則事例的啟發:一是上世紀初西安易俗社的建社宗旨,二是當代中國戲曲學院開設“青年戲曲演員研究生班”的成功實踐。易俗社之所以區別傳統的江湖社班、不同于其他秦腔劇團,關鍵就在于它將戲曲和教育緊密結合,不同俗流的更高追求。正如其社名所示,易俗社是“一個‘以輔助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移風易俗’為宗旨”0的新型現代劇社,它完美地將戲曲專業教育、劇團商業演出和大眾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

        始于1996年的“青年戲曲演員研究生班”,繼承了易俗社的思想遺產,堅持把演員的專業技能訓練和文化素質提高相互滲透。其開始幾屆的對象,主要是京劇界一些已有相當演出經驗、并取得一定成績的青年演員,后來逐漸擴展到其他15個地方劇種。經過10多年的摸索,這項工程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積極效果。優秀的青年演員經過研究生班的學習、提高,不僅演技大有長進,而且整體綜合素質有了質的飛升。他們學成回到各自的院團里,作為骨干棟梁不僅促進了當地戲曲的發展,而且對整體中華民族戲曲瑰寶的繼承、弘揚、改革和創新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縱觀我國當今的戲曲教育,除了位于北京的中國戲曲學院這所唯一的專業性的戲曲高等學府外,其他地方的戲曲專業教育大多遵循劇團演員培訓班和普通專科藝術學校兩種模式,基本都存在層次低、口徑窄,重技能、輕文化的問題。這種模式極大地制約了戲曲藝術的發展與提高。目前,京劇從本科到研究生等各層次的教育機制已基本完善,但各種地方劇種的演員培養,還徘徊在傳統戲班傳授和普通專科教育交雜混合的初級水平。泱泱中華,各類特色迥異的地方戲有數百種之多,單靠一個中國戲曲學院,遠遠不能滿足各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而骨干棟梁人才的進修、提高,單靠一個以京劇為主導的“青研班”,無疑也是杯水車薪,難以為繼。

        有鑒于此,筆者強烈呼吁和建議,各個地方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都應考慮籌建本省地方性的戲曲學院――這種遵循高等教育和戲劇藝術的規律,依照中國戲曲學院模式建立的現代型戲曲教育高等學府,應該走教、學、研、產相結合的路子,在優化社會各方有效資源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各種戲曲多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水平。唯有藉此堅實的平臺,中華民族戲曲藝術的整體振興,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才能真正變為現實。注釋:

        ①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頁。

        ②姜泓冰:《京劇進課堂,難在哪兒?》.cn.2008年5月4日。

        第2篇: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高校;高雅藝術;教育;問題;對策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是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對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層次和品位,對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長期來自社會、學校以及專業工作者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高雅藝術難以立足高等校園。筆者作為基層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師對此深有體會。如何讓高雅藝術立足校園呢?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高校高雅藝術建設存在的問題

        1.對藝術教育的重視不夠,管理體系沒有形成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應該擴展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經常性地享受到藝術的滋養。盡管國家對普通高校的藝術素質教育工作十分重視,制訂了一系列的相關文件,也提出了具體要求。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著對高雅藝術教育不夠重視的諸多觀念:有人認為藝術教育就是教學生唱唱歌、跳跳舞,有沒有都無關緊要;有些學校只注重課外藝術活動,認為所謂的藝術教育能活躍校園氛圍就可以,而忽視了課堂藝術教學和廣大學生的藝術普及等等。對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到位,是高等院校藝術教育存在的首要問題。由于對藝術教育重視和研究的不夠,缺少整體的部署和規劃,其科學的教育體系還遠沒有形成。這種現象嚴重地影響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

        2.經費投入不足,藝術形式單一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離不開經費的支持,經費是一切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從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開始,財政資金投入每年都在增加,從2005年的60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3200萬元,4年間國家財政累計投入8800萬元。而從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550場活動數據來看,面對中國2500多所高等院校來說還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西部與東部地區、民辦院校與公立高校、藝術院校與普通文(理)高校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也參差不齊。”[1]每年活動場次的增加速度對于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擴招和社會對綜合素質人才的急需是難以平衡的。現在無論是政府或者高校,普及高雅文化的形式通常都是戲曲、音樂和講座,其他形式較少,還不能滿足廣大學生對多種藝術形式的需求,且演出內容上也沒有太大變化,無法與當代大學生的時代需求相契合。

        3.藝術教育資源匱乏,教學方式陳舊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按照《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和《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的要求,非藝術類院校藝術教育的師資應按學生數的0.05%-0.1%配備,從全國范圍內來看,除了極少數名牌理工類學校勉強達到要求外,幾乎所有的學校達不到要求。由于嚴重缺乏師資,藝術類教學計劃在設置上也有隨意性,按教師設課,有什么專業的教師,就設什么課。在教學上缺少研究,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也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教學內容缺乏科學性,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上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這種狀態必然會影響到藝術教育的質量,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正如尼采所說,“我們的教育在刻板的教學中經常將藝術變為知識教條,這種知識教條不僅扼殺了學生的激情和創造力,同樣也泯滅教師的藝術沖動”[2]。

        二、高校高雅藝術建設的對策研究

        1.加強宣傳,提高對高雅藝術重要性的認識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應得到應有的重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藝術教育對于提高學生整體素質、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應努力成為普及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支持者,應該融合當今的時尚元素,利用影視、網絡、報紙等現代傳媒工具和手段激活傳統高雅藝術文化,用全新的方式加強宣傳和推廣傳統文化,讓更多的青年學生去了解、欣賞和接受高雅藝術,讓高雅藝術在大學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得以傳承和弘揚,在每一位青年學生的心中扎根和傳播。

        2.注重實效,構建科學的管理體系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只有建立長效的科學管理體系,才能將工作長期深入地開展下去。學校各級單位應制定相應的規劃,建立健全機制,高度重視藝術教育工作,學校要定期的引進國內高水平的各類高雅藝術團體來校演出,要積極開設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藝術類課程,并且記入學分,如開設“大學交響樂賞析”、“大學戲劇鑒賞”、“大學美育概論”等基礎性的藝術類選修課,滿足學生的需求,把大學生藝術教育納入高校長期教學計劃,并不斷實施教學體制改革和課程體系建設,從培養廣大學生熱愛藝術的濃厚興趣出發,抓好落實,注重實效。只有科學規范的制度做保障,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才能長久不衰地開展下去。

        3.加大經費投入,進一步豐富高雅藝術形式的多元化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開展需要各級政府財政、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的支持。政府及學校都要加大經費投入,經費是一切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更是離不開經費的支持。經費投入是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學校藝術場館建設和藝術設施購置,使“高雅藝術進校園”的開展有合適的場地與設施。在充足經費的保障下,教育工作者可以進一步豐富高雅藝術形式的多元化,可以在繪畫、雕塑、工藝、建筑、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等有關領域,培養學生對高雅藝術的興趣和欣賞能力。

        4.充分開發藝術教育資源,確保藝術教育活動正常開展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需要充足的教育資源,以確保藝術教育的正常開展。首先要引進一批勇于獻身,高質量、高水平的專業化藝術教師,這是真正實現把高雅藝術引進高校的重要基礎。有了專業的老師,那將會大大提高大學生的藝術活動水平和藝術素質。高質量的藝術教育必須要以高素質的師資為保證條件。其次學校應該購置必需的設備和資料,為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最后高校應該善于利用社會力量來提倡和普及高雅藝術,使大學生學習和熟悉高雅藝術。一是可以聘請德藝雙磬的專家為學校藝術教育客座教授,讓其擔任藝術教育的課程教學和學生藝術團體的藝術指導工作,提高學校藝術教育的質量和品味。二是可以組織大學生去觀賞在社會上舉辦的藝術大展,聆聽音樂會,觀看藝術大師的演出等等,使學生在欣賞高雅的藝術作品時,審美情趣和情感得到升華,靈魂得到凈化,學會思考人生,自身的修養在對人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到提高。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非一朝一夕之事,所面臨的問題也具有多樣性和深遠性。只有從問題入手究其根源,努力調動多方積極因素,才能使“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立足校園并在繼承和創新中不斷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劉雅瓊.《高雅藝術走進校園》[N].中國財經報,2009,3(3).

        第3篇: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范文

        1.傳統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歷史母體”和“現實土壤”

        中國人民擁有著五千年豐富的物質文化文明,同時也擁有著五千年燦爛的精神明。面對五千年璀璨的精神文明的海洋,我們每一個人就像一個微生物一樣吸取著海洋中的養分,在每一個人吸收養分的同時也使自己深深地投入到傳統文化的懷抱里,從而遺留著傳統文化的基因,在主觀意識的深處留下了傳統文化的烙印和記憶。這個文化烙印或文化記憶不會因為社會的更迭、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而喪失生命力,它會毅然地沉淀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肌體里,發揮著支配人們思想和改變人們主觀意識的作用;人作為社會的分子,其活動不可游離到社會之外,必將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它從屬于社會文化,因此它的發生與發展都不能離開“母體”,離開“母體”的校園文化將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根之木。文化從來都不是抽象的,他首先是歷史的結果,同時又成為歷史的動力系統,文化是歷史精神財富的沉淀,他是與歷史的發展同步,并產生于歷史的土壤之中,賦有歷史時代精神的特點。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概念,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他的變化和發展受社會文化的制約。因此,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必須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上,只有這樣才能開枝散葉、枝繁葉茂、綠意蔥蔥。

        2.校園文化建設是傳統文化向前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實踐形式

        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僅是校園文化景觀的建設,還包含校園景觀、建筑等精神文化的建設,包含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等行為文化的建設,它既是物質的,也是文化的。因此,校園環境在建設過程中每一處景觀都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價值,都體現著傳統文化的精神,這也是建設校園人文環境的目的之一;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哲學的啟示、規范的道德和理想的追求等傳統文化的精神因素,都可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體現出來并獲得弘揚;在開展鮮明特色的富有吸引力的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弘揚傳統文化通常都是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題與目的之一,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弘揚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將會讓廣大師生身臨其境,樂在其中,親自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從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二、建設文明和諧校園文化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

        當今社會正處于有史以來社會發展最快、文化推進傳播最快、知識科技更新轉化最快的時期,大眾文化、網絡文化、西方文化等各種不同的文化的浪潮不斷地向我們襲來,不斷地挑戰和沖擊著當代的校園文化。想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富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只有植根并依托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一肥沃土壤之上,才能使其成長的生機勃勃、枝繁葉茂。

        1.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師生在校園生活中自覺形成并認同的群體意識和群體價值意識,是校園文化的精髓、靈魂和核心。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經過千百年歷史的洗禮和演化而形成的一種人文主義倫理型文化,他強調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勇、恕、讓等思想精髓的推廣與提升。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在校園中得到傳播,能夠減少師生之間的矛盾,優化校園的人際關系,增強校園的和諧氛圍;儒家“義利觀”的弘揚,對和諧校園的建設擁有真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塑造學生“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強調“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施行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為學思想,都對當前學生發展作用巨大。因此,依托優秀的傳統文化建設校園精神文化,有利于師德的修養和學生靈魂的凈化,有利于師生創建良好的精神家園,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諧的校園精神文化。

        2.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是指由校園所處外部自然環境、校園內部的規劃格局以及校園建筑、雕塑、綠化和文化傳播工具等各個方面所形成的文化環境。”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表現形式,它具有“桃李不言”的隱性教育功能與教育效果。通過環境設計和布置等具體物化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表現出來,如樹立歷史文化名人塑像,選擇那些經典的詞句、諺語、格言作為校訓、警句等,這些都能振奮學生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對學生高雅情操的形成,以及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鍛煉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充分開發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不但可以增強大學的人文底蘊,使大學生開拓文化視野,而且還能完善文化品格,提高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3.校園行為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

        校園行為文化是指師生具體行為的展示,是校園文化的體現,是對校園精神文化的詮釋,是校園文化的實踐。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格的修養,注重“修身”,這種“修身”思想在提升人的道德素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大學校園行為文化建設中,如果師者能以身作則,以身立教,用自己的言談舉止、淵博知識和人格魅力來展示高尚的道德、在無形中影響學生、感化學生,就能贏得學生的認可,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如果每個學生能夠以身作則,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深厚的道德涵養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成為祖國需要的“四有”人才,成為社會的棟梁。因此,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對樹立形成優秀的師德、師風,培養良好的學風、校風,提高校園文化軟實力和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知行和一、和諧共進都具有推動作用。

        三、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1.批判與繼承并舉,科學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資源是人類的重要的思想資源,是除自然資源之外的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它是人類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但是由于經過千百年積累與錘煉,目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些部分已經時過境遷,不合時宜,并且在發展進程中始終是良莠間雜的,因此,我們對傳統文化必須批判地繼承,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其精華部分。建設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要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創新和提高,只有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才能不斷地提高人們的科學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才能為人類的向先進的文明邁步貢獻力量。

        2.傳統與現代并行,整體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具備了長期性、艱巨性、廣泛性、復雜性等多種特征。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知識的建構,而且還包含校園設施的建設、校園風格的營造、教研隊伍的組建、傳統文化的傳承、品行操守的樹立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因此,我們需要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來辦,要著力開展以思想道德,傳統文化,行為規范等為主要教育內容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提高他們懂得鑒別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品德和優良的操行。要注重加快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精心設計、合理布局,加大經費的投入,實現與校園行為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一同促進校園文化的和諧發展。

        3.繼承與創新并重,穩步發展校園文化建設

        積極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共同進步,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進而營建良好的文化氛圍,構建一個和諧優美的育人環境。例如:開設文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音樂欣賞、美術、影視世界等系列課程,舉辦名家講壇,專家學者學術報告等,把傳統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從而使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得到更好交融,進而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最終達到建設文明、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的目的。

        四、結語

        第4篇: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芙蓉橋鄉;白族;仗鼓舞;進校園活動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5月23日國務院公布“關于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桑植縣白族仗鼓舞正式被納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才改用“仗鼓舞”這一名稱[2]。該舞蹈又名“跳邦仗”,是一種文體合壁的白族舞蹈,在桑植白族鄉聚居地,每逢重大節日或家族喜慶的日子,都會用跳仗鼓舞來慶祝,成為桑植白族兒女七百多年來不變的傳統。芙蓉橋小學把白族仗鼓舞作為學校特色校本課程作為學校體育大課間活動。為更好的傳承白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做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白族仗鼓舞概述

        桑植白族始祖從云南省大理遷到澧水流域,雖然已有700多年歷史,但其后裔民族特征鮮明突出,白族服飾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理環境和民族之間的交往有著密切聯系。[3]“仗鼓舞”也是桑植白族文化中的一個有特色的內容。向智星對桑植白族的“仗鼓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對比研究白族《仗鼓舞》及瑤族《長鼓舞》起源的基礎上,認為這體現了一種“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應”,并指出白族“仗鼓舞”具有明顯的社會功利性和實用性[4]。本文就芙蓉橋鄉小學開發“白族仗鼓舞”作為體育大課間活動為個例進行討論。

        2.白族仗鼓舞作為校本課程引進校園活動

        這樣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了保護、開發、傳承,這也是目前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與途徑之一。[5]當下大多數中小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項目為:籃球、乒乓球、健身操、田徑等現代體育項目,只有少數學校開發了民族傳統項目進入課堂,如苗鼓、秋千、板鞋、陀螺、跳竹竿、擺手舞和仗鼓舞等。當然,還有一些項目在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業余訓練、大課間中被偶爾采用。

        目前國家對教育經費的投入不斷加大,大部分學校的教學場地設施得到效好的改善,大部分學校體育教學場地設施基本上都能夠滿足體育教學的需要,而一些流傳已久的民族傳統活動項目器材制作簡單,對場地的要求不高,只要有基本的場地保障便可開展,因此在場地設施上中小學校基本是不會存在較大的問題。

        3.白族仗鼓舞在學校課程資源開發中的價值

        3.1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讓學生了解白族傳統文化的歷史和起源,使他們認識和肯定本民族文化存在的價值,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3.2健身娛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繁多,內容龐雜,形式多樣,通過挖掘、整理、選擇,為學校校本課程提供豐富的活動內容與參考,使學生對健身項目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可使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

        3.3經濟實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多數對場地、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可因時、因地、因人進行相應的調整,經濟實用,彌補了少數民族特色地區因教學條件不足而帶來的缺憾。

        3.4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其特有的健身、娛樂和教育功能,不斷充實和豐富著校園文化生活,特別是和音樂、歌舞、說唱融為一體,不僅是增進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手段,也對發展智力,陶冶情操,豐富校園文化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3.5社會效應。桑植縣集聚了白族、土家族、苗族等群眾參與性很強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白族仗鼓舞將健身、娛樂、審美融為一體,也將‘健康第一’的教學目標融進校園活動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影響到學校校園文化生活,學校的各項活動又帶動和繼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對全民健康有著積極的意義和推動作用。

        4.白族仗鼓舞引進中存在的問題

        4.1思想觀念有待轉變。在實地考察中,大部分學生和教師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進課堂表示支持和歡迎,當然也有部分教師甚至領導對該項工作存在異議。

        部分文化課老師認為:教育為升學和考試服務,民族文化資源開發與考試無關,沒有必要搞;搞民族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會占用學生學習時間,增加了學校和教師負擔,會使教學質量受到影響。

        4.2開發課程的師資力量不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課程理論和教學理論知識,還要教師懂得一定的文化學、民族學方面的知識。而目前在職的教師隊伍中,具備多元化知識的專家型教師還非常缺少,尤其是從事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師很少。

        4.3學校管理制度不夠健全。了解中發現,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雖然在大力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入校本課程,還紛紛要求各級學校開展實施,但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都缺乏統一的規劃和領導,特別是學校層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開發管理上的缺失。很多學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開發的時間安排、人員分配、教學方式等關鍵環節都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

        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需要一定的資金作保障,但目前縣教育經費的投入非常有限,嚴重影響著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實施。

        目前桑植縣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方面的工作還沒有作具體要求,也沒有真正的列入教育局和學校的具體工作計劃中,評價時也沒有將其列入評價學校的指標,這很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校園活動的開發與實施。

        4.5缺少民族文化的理論支持。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需要國家課程政策的支持,還需要有效的理論體系的支撐,但目前各地區學校仍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學校的教師根本無心、無暇、無力顧及校本課程理論資源開發。沒有很好的文化活動氛圍,就像一張張隱形的網束縛著整個民族特色項目課程資源開發的實施。

        5.建議

        5.1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更好的傳承,教育工作者要統一思想意識,新形勢下,教師要更新觀念,轉化角色,勇于創新。

        5.2應加強對教師非物質文化知識的培訓,尤其應該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請進來教授,讓非物質文化項目的精華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5.3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加大各種資源的投入,使學生和教師在教學中具有更大、更廣的選擇空間。而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在整個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5.4學校領導應給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的開發者、研究者以大力支持和獎鼓勵。

        5.5應多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文化進行交流與合作。(作者單位: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向智星.略論湘西白族的《仗鼓舞》[J].湖南大學學報,1998(2).

        [2] 張麗劍.鄂西鶴峰白族的來源及其文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7(4).

        [3] 鄒B.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保護與傳承[J].大舞臺,2014(8):257-258.

        [4] 谷歷生.桑植白族文化特點[J].民族論壇,2003(9).

        第5篇: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五指山;本土;傳統音樂文化;特色音樂教材;基礎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0-0202-02

        《五指山市地方課程本土特色音樂教材》(試用版)是由五指山教育局委托我們課題組完成的一項課題,因考慮到教材還比較粗糙尚需修定因此暫定為內部使用教材。教材主要以五指山黎族祁方言地區的典型音樂素材為主,內容主要從黎族民歌、黎族器樂作品、族舞蹈三大類別入手,形式上主要以欣賞、唱、跳為主,拓展到訪問民間音樂家、感受民間節日、搜集一些相關的本土民族音樂名作和名家故事資料等活動,旨在增強少數民族地區少年兒童的民族自豪感,從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區青少年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積淀的思想價值的深刻認識,逐步培養和加強當代兒童熱愛祖國建設美麗家園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帶著以上的目的和責任,課題組于2013年10月在五指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就教材主要內容對當地的十余所小學的20余名骨干教師進行了培訓和交流。為了更好地推進黎族音樂文化進校園,課題組特邀請黎族歌曲傳唱專家楊桂蘭老師逐句用黎語逐字逐句教授了教材采用的全部歌曲。工作在基礎教育前沿的音樂骨干教師們付出了極大的熱情和努力,在五指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課題組全體成員的誠摯邀請下許多教師都參與到了該課題的研究,為課題的順利進展提供了大量的實踐依據和建設性的意見,具體情況如下:

        一、教材編寫的內容和教材推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課題組根據教材培訓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又走訪了五指山實驗小學,對10余名老師進行了專訪和交流,總結各位教師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的主要問題有:

        1.教材收錄的黎族歌曲雖然好聽但是大都是普通話演唱,在某種程度上減弱了黎族文化的傳承力度。如:教材試用版共收錄學唱歌曲十三首,其中只有《睡吧,好寶貝》、《搖籃曲》、《兒童過生日》三首作品用國際音標標注了黎語的發音。

        2.教材選用的學唱歌曲除了創作作品外,全部錄用的是完整的原作品,其民歌針對小學生來說旋律、節奏普遍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如:前十六后八分和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加上歌詞的密度問題等都給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授課帶來一定的困難。

        3.教材涉及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還比較單一,音樂游戲、音樂綜合訓練等趣味性教學環節設計還比較欠缺。

        4.該教材的推廣和使用還缺乏系統的跟蹤指導和全面的政策督促,導致個別學校知難而退。

        二、教材在推廣過程中所面對的問題分析與解決措施

        針對《五指山市地方課程本土音樂特色音樂教材》在初步使用和推廣中出現的普遍問題,我們課題組除了跟骨干教師的交流、專家的走訪,還在五指山市試驗小學全體音樂老師的配合下親自指導了60名小朋友的合唱課《睡吧,好寶貝》、《跳娘調》。通過跟同學們的親密接觸,充分了解了民族地區小朋友對音樂的理解、興趣點和接受知識的能力。

        如:我們嘗試把曲目改編為兩個聲部,在授課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孩子們對這種形式非常感興趣,但是創作作品時必須注意低聲部的配備避免太多變化,應以平穩的長時值為主,旋律聲部難度較大的節奏和結構,創編時可以把整個節奏按比例擴大,這樣既減小了孩子們學習的難度,又做到不影響原作的風格和味道及情感,等等。這次排練和授課體驗對于課題組進一步修訂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

        通過這次回訪,我們也了解到由海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廳和省文體廳共同組織開展的《海南省民族地區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三進校園”活動》已經在民族地區普遍開展,海南省五指山地區依然是走在了最前列,另外,“說寫黎語”、“民歌傳唱工程”等海南省各項傳統文化的傳承工程已在全省中小學范圍內普遍開展,在這種大好政策扶植形勢下,為了更好地配合海南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校地普及我們重新制定了教材修訂措施和設想。

        三、關于進一步修訂和推廣教材的設想

        1.根據需求擴大課題組的研究力量,適當調整和補充研究人員,吸收優秀的任課教師及便于采集信息的青年教師和部分學生力量。

        2.爭取取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更大的支持,成立課題督導小組,主要負責教材在實施過程中的長期有效的監督和指導工作,最好有地方教育部門人員參與。

        3.調整和改編教材的結構和內容,難度大的歌曲作為欣賞內容,多用肢體參與的體驗性和創造性活動和節奏游戲。努力按照教育部的“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的課程理念指導,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黎族歌曲裝飾音繁多,節奏行多變,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聆聽,并用身體部位去嘗試著表現和理解作品,把這類課程設計成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等各項音樂活動,并將其作為學生全身心走進音樂,從而達到音樂審美體驗的良好途徑。通過這樣音樂藝術實踐,學生的音樂素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自信心也會得到有力的提高和增強,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4.加大歌曲當中兒童合唱作品的編配,主要以主旋律加配唱的形式為主,根據授課教師的建議,多插入相關的圖片,歌曲最好經過改編,旋律應圍繞主要動機多重復,動用課題組音樂創作專業的力量,克服困難,盡可能地把黎歌旋律兒歌化、趣味化,便于低年級學生接受和掌握,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審美興趣和需求。正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課程理念: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不斷提高音樂素養,豐富精神生活。

        5.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定期舉辦教材內容授課比賽或觀摩和相互之間的活動,并評選出優秀教案或教學活動紀實錄入修訂教材,在與教師們的訪談中了解到該環節對于教學工作特別重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加強參與和監督體制,便于教材更好地推廣和使用。

        6.課題組應啟動在全省范圍內進行詳細的問卷調查和訪問,掌握最新的動向和資料;及時整理采集地數據,進行分析和總結,做到每個階段都有新的依據為上級部門的政策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據。

        7.海南本土特色教材的建設在內容上應適當考慮多元化的因素和特點,通過了解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和情感,通過感知不同藝術的情感和特點,正確理解音樂的多元化特點。

        8.通過進一步對海南本特特色音樂教材的修訂和推廣,吸引更多民族地區的孩子們通過鄉土、鄉音和鄉土旋律的學習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再次提高少數民族少年兒童的音樂審美情趣,通過對族群英雄和先輩美好品德的再度認識、理解和熏陶,增強民族地區少年兒童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勵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承本土文化地活動中來,樹立熱愛家鄉、自立自強、勇于承擔稱揚本土文化的歷史使命和重任的新一代有志少年。

        9.黎語是教材地編寫和推廣過程中的難點,經過推敲我們也制定了相應的應對措施:(1)在取得相關部門支持的情況下,盡可能邀請民間音樂專家和愛好者親自進課堂授課;(2)聯合“民歌傳唱”、“讀寫黎語”等活動相互授課;(3)學校和家庭相互結合,發動家長和長輩給孩子們營造說黎語或其他語種的氛圍,在家、課間鼓勵學生盡量說黎語,方便學生逐漸恢復母語語境。(4)建議民族地區媒體多提供母語節目和欄目,為民族地區孩子恢復母語提供更寬闊的環境和影響。

        四、結語

        總之,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越發認識到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滲透和深入工作是個長期的連續的工程,更需要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加大力度重視,在當今海南省民宗委、海南省教育廳、海南省文體廳聯手主抓傳統文化三進校園以及黎語、黎歌全方位傳承活動的正面影響下,及時把海南傳統文化傳承工作落實到各民族地區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并形成政策法規,長期延續不斷地深入開展各種交流活動及教學觀摩等活動,切實把《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落實到位,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區少年兒童整體素質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韓沙霖,胡凱.五指山市地方課程本土特色音樂教材[Z].五指山市教育局內部資料,2013.

        第6篇: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農村小學;校園體育文化;途徑研究

        本文以新修訂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為指導,遵循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注意開發與利用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內容資源。本研究結合夾江地方特色,創造性地將《紙鄉秧歌》引進小學課堂,增加教學內容多樣性;引導師生領會《紙鄉秧歌》的紙鄉文化精髓;積極傳承弘揚地方優秀體育文化,并以《紙鄉秧歌》在我縣農村小學推廣途徑為例,深入研究夾江縣農村小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期刊檢索,查閱了與本研究相關文獻資料對本文的研究觀點、概念界定提供理論依據。

        (二)調查法

        主要調查在該課題研究之初,學校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后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二、研究對象

        夾江縣農村小學。

        三、研究結果

        (一)概念界定

        紙鄉:1000多年來,夾江人世代“以紙為生,以紙為利”。在這片土地上,圍繞手工造紙,不斷積淀著深厚的紙鄉文化,不斷孕育著濃郁的民俗風情,是享譽全國的“蜀紙之鄉”。

        《紙鄉秧歌》:是健身秧歌的一種,是以竹紙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民歌《竹麻號子》和夾江民間戲曲《堂燈》為音樂素材,它是在結合原有各派秧歌動作的基礎上,根據我縣傳統手工造紙中七十二道工藝的動作創編而來。它的旋律優美、動聽,熱烈火辣,舞步活潑、俏皮,給人以美的享受,展現了紙鄉人造紙勞作的繁忙場景和幸福生活的喜悅之情。動作主要以“走”“擺”“扭”“跳躍”為主,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徒手的或手持輕器械的練習,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很好的健身鍛煉效果。

        (二)《紙鄉秧歌》的文化價值值得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傳承

        夾江“竹紙制作技藝”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活化石”。秧歌文化在我縣源遠流長,特別是最近十年,更是迅猛發展,群眾基礎良好,縣秧歌代表隊曾多次參加全國和省比賽獲一等獎,2004年在中央三臺“舞蹈世界”欄目中展示,并兩次出訪韓國。2007年夾江縣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健身秧歌之鄉”。

        根據《紙鄉秧歌》本身特點,在我縣小學校開展具有非常適合的優勢:(1)動作大方且簡單易學,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還不易受傷。(2)音樂節奏歡快,表現形式不僅有集體運動,還有個人配合,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3)形式活躍,不受場地因素制約,所需器材少,投入小。基于它的悠久歷史和運動價值,我們在全縣小學體育教學中,將它作為地方體育資源引進課堂,這既是對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紙鄉秧歌》的積極推廣。

        (三)積極探索農村小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1.加強宣傳營造環境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途徑的基礎

        我們充分利用電視臺和校園網絡等多種媒體對《紙鄉秧歌》的價值、功能進行多渠道覆蓋和多形式宣傳,讓大家都了解《紙鄉秧歌》,并參與學習與鍛煉,享受其帶來的快樂,使師生真正認識到強健的身體是人生的第一財富。我們進行了《紙鄉秧歌》在我縣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課題的調查。調查顯示,《紙鄉秧歌》在中老年人中群眾基礎很好,縣城內的各廣場、社區活動開展熱鬧非凡。而在我縣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有:器材不充分,且市場上對扇、八角巾等器材生產、銷售渠道不暢;較多的學校把秧歌作為教學內容在體育教學中開展不夠重視,宣傳工作滯后;作為教師,對本地傳統體育文化《紙鄉秧歌》的動作技術了解程度不夠,鄉鎮學校體育教師缺編,兼職體育教師較多且年齡偏大。

        2.注重教師專業發展和技能提高是校園體育文化途徑建設的關鍵

        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不可能實現學校教育的發展。為進一步鞏固“健身秧歌之鄉”成果,我縣組織專業人員、體育教師編寫了適合我縣小學生的校園《紙鄉秧歌》,并錄制了有利于教學的DVD光碟。我們開展了全縣教師培訓活動,通過培訓,教師學會而且熟練掌握了《紙鄉秧歌》。此外,還多次開展全縣小學《紙鄉秧歌》專題教研活動,骨干教師的示范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秧歌教學技能和方法。此外,還積極鼓勵教師撰寫經驗文章,加強教學反思。組織開展專題論文評比并出版優秀論文專輯,從而實現教師專業理論的提高。

        3.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

        我縣扎實開展校園《紙鄉秧歌》的學習培訓推進工作。采用以點到面、分層推進策略,先在全縣確定了城鎮、壩丘、山區10所學校為代表進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在全縣推廣。秧歌已經成了學校師生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一位學生所說:“以前以為最好玩的是網絡游戲,今天終于知道原來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民間傳統體育文化才是最精彩的。”

        4.充分發揮競賽激勵作用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

        為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推動《紙鄉秧歌》進校園活動,很多學校舉行秧歌比賽。學生滿腔熱情,舞姿優美,在歡快的跳躍中,火紅的扇子舞起來,體現了班級的精氣神,展示了個人、班級的風采,在舞動中放飛自己的夢想。《紙鄉秧歌》比賽把學校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推向新的。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師生的積極參與是校園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

        在《紙鄉秧歌》的推廣,必須始終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并依托校園的各個空間圍繞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來開展,從而彰顯出校園群眾體育文化精髓。

        2.重視和加強宣傳達成各領域的有機結合

        《紙鄉秧歌》進校園活動,不僅要與校園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構建,同時它又要與競技運動文化、群眾體育文化一起組成校園體育文化。在校園體育文化途徑建設中,應當重視和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堅持用先進文化占領陣地。堅決抵制各種有害文化對學生的侵蝕和影響。

        3.以校園體育文化途徑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能力的提高是核心和關鍵

        推廣《紙鄉秧歌》必須要有大批高素質高技能的教師隊伍。在教師培養中要注重教師專業成長和技能提高,只有教師的發展才能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

        (二)建議

        1.不斷深化和拓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途徑

        組織學生到機關、社區、街道進行《紙鄉秧歌》的表演和推廣活動,從而達到帶動機關、家庭、社區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的目的,讓“健康第一”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加強學校常規體育活動的持續開展,努力形成特色

        學校只有擁有真正的文化特色,才是一所有個性的學校,同時也是辦名校的追求,因此學校深入開展以文化節、體育節或體育周為載體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將《紙鄉秧歌》列入學校陽光體育活動內容中并不斷在形式和方法上加以創新,形成特色。

        3.堅持抓好班級和學校運動隊的訓練與管理

        要重視學生《紙鄉秧歌》訓練水平的提高,深度推進校園《紙鄉秧歌》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多種形式的展示,通過各級運動隊的訓練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認真組織校內比賽和積極參加縣級比賽是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的有效手段,學校應著力打造并形成良好的學校體育品牌。

        4.強化文化內涵的宣傳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

        重視和強化《紙鄉秧歌》文化內涵及其精髓的宣傳,積極傳承優秀體育文化,不僅對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增強全民健身運動、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有著重要作用,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美好中國夢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7篇: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范文

        【2017年廣西壯族三月三活動工作方案1】

        為開展好2017年壯族三月三 民族傳統節慶活動,展示我市民族民俗文化特點,進一步推進我市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2017年廣西壯族三月三活動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辦電〔2017〕31號)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訂本活動方案。

        一、活動主題

        弘揚民族文化,展示八桂風采。

        二、活動時間

        2017年3月30日-4月30日。

        三、重點活動內容安排

        (一)組織壯族三月三宣傳活動

        組織主要媒體,積極配合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進行多角度、深層次宣傳報道,及時轉發自治區主要媒體三月三活動的重要報道,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在岑溪電視臺新聞頻道三月三新聞報道中,重點展現各民族融合團結的主題,體現各族人民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氛圍。組織我市主要網站、微博、微信等,對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進行宣傳報道,推廣民族語影視劇。

        牽頭協調單位:市委宣傳部

        配合部門:各鎮人民政府、市直各有關單位

        (二)開展壯族三月三進校園活動

        組織、鼓勵、引導全市各級各類學校以壯族三月三為契機,結合我市和學校實際,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動,開展民族文化資源大搜索活動,組織學生收集相關壯族文化資料,利用知識展覽、板報、校園廣播等形式,在班級和校園中分享、展示,結合新學年校園環境創設和文化建設,營造校園民族文化氛圍,突出壯族特色,讓學生了解和感受家鄉的民族文化。結合兩江之聲中小學合唱比賽,開展壯鄉童謠進校園活動,挖掘、整理和學習壯鄉童謠,通過班會、課程開發和文體活動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童謠傳唱和創作。各級各類學校要結合本校特色,制定具體方案,以豐富多樣的形式集中開展為期一周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動,將優秀的、積極向上的民間藝術內容融入學校教育。同時,充分利用媒體宣傳活動成效,擴大活動影響力,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牽頭協調部門:教育局

        配合部門:各鎮人民政府

        (三)組織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

        由市民族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梧州市民族工作領導小組《關于開展2017年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的通知》(梧族工辦〔2017〕2號),制訂我市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實施方案。采取懸掛標語橫幅、制作專欄板報、開展媒體宣傳活動等多種形式,深入宣傳黨和國家民族政策、法律法規以及我市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開展走訪慰問少數民族代表人士、知名人士、知識分子活動。各鎮黨委政府,市直各有關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宣傳月實施方案,采取多種形式多層次、多方位開展宣傳活動,充分展示我市新風貌、人文文化以及地方民俗特色。

        牽頭協調單位:民宗辦

        主辦單位:各鎮人民政府、市直各有關單位

        (四)開展壯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動

        從3月30日起,市廣播電視臺要集中宣傳三月三民族文化,重點宣傳各級各部門舉辦壯族三月三的各項活動,同時電臺、電視臺分別通過微博、微信及時三月三宣傳活動的最新動態。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民俗文化和節慶活動,舉辦反映我市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展示、展演和我市民族文化藝術精品演出等活動。

        牽頭協調單位:文化新聞出版廣電體育局

        主辦單位:各鎮人民政府、市直各有關單位

        (五)開展賞民俗、愛旅游、暢游岑溪活動

        積極組織報紙、電臺、電視臺、網絡等主流媒體,加大對我市旅游產業發展、消費熱點、惠民活動、文明旅游等宣傳報道,弘揚誠信經營和文明旅游之風。旅游部門要主動為媒體提供相關線索和信息,及時、全面、準確、動態三月三假日期間旅游交通、住宿、氣象、衛生、價格等信息,引導游客理性出行。要圍繞賞民俗、愛旅游、暢游岑溪主題,精心組織、積極策劃一批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參與性強的民俗活動,活躍三月三假日旅游市場。引導旅行社和相關旅游企業針對游客關注點策劃推出三月三民族文化特色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促銷活動。繼續開展惠民服務,結合本次民族文化旅游節活動,吸引廣大游客積極參與城市休閑、鄉村旅游、文化體驗和休閑度假旅游,積極引導自駕游、探秘游、自助游等個性化旅游,倡導健康有益的假日休閑生活。要做好本轄區各旅游景區景點、旅游企業的安全管理工作和旅游服務質量監督工作。深入本轄區各旅游景區景點、旅游企業一線,檢查各項旅游設施,督促各旅游企業提高本單位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及時處理游客的投訴、建議。

        牽頭協調單位:旅游局

        主辦單位:各鎮人民政府

        (六)積極開展壯族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以壯族三月三活動為契機,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極舉辦符合我市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創新舉辦形式,注重傳承與發展,力爭使壯族三月三活動有聲勢、有影響、有實效。要加強組織和領導,做好壯族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組織和協調工作, 整合本地體育組織、體育場地、體育人才, 充分利用社會資金, 發揮民間組織開展當地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保護傳承基礎上,注重活動實效,進一步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精心設計、策劃,豐富我市壯族三月三活動形式和內容,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宣傳和推介我市少數民族體育。

        牽頭協調部門:文化新聞出版廣電體育局

        主辦單位:各鎮人民政府

        四、活動要求

        (一)提高認識,統籌協調。按照政府主導、社會主辦、群眾主體、文化主流的原則開展好各項活動。要切實加強2017年壯族三月三活動的組織領導,認真做好統籌安排,根據當地特點和各族群眾需要,進一步細化活動安排,積極舉辦各項活動,鼓勵當地群眾踴躍參與,盡早啟動各項籌備工作。

        (二)落實責任,周密安排。各鎮人民政府、市直各有關單位要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和分工,緊扣活動內容,精心謀劃、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不斷創新,努力做好2017年壯族三月三活動的各項工作,力爭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辦出質量、辦出效果,努力打造壯族三月三活動品牌。

        (三)做好防范,確保安全。各牽頭協調部門和市直各有關單位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對規模大、參加人員多的大型群眾性活動,要根據國務院《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的規定,認真細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對可能產生問題的環節要進行排查,做好應急機制和預案,提高風險防范能力,確保2017年壯族三月三活動在安全有序、歡樂祥和的氣氛中進行,營造歡樂祥和、團結和諧的節日氣氛。

        (四)嚴格遵守八項規定,確保節日風清氣正。要主動適應從嚴治黨新常態,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守紀律、講規矩,始終保持防范和懲治不正之風的高壓態勢。防止出現違反規定、違反紀律的現象。

        五、有關事項

        活動結束后,各牽頭協調單位、各鎮人民政府、市直各有關單位要從活動安排、新聞報道、社會效果、取得的成績、積累的經驗、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議等方面進行認真總結,形成書面材料,于2017年4月25日前報送市民宗辦(聯系人:謝漢華,電話/傳真:821**,郵箱:ce***)。

        【2017年廣西壯族三月三活動工作方案2】

        為開展好2017年壯族三月三活動,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我市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2017年廣西壯族三月三活動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辦電〔2017〕31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我市2017年壯族三月三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動主題

        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發展。

        二、活動時間

        2017年3月30日-4月30日。

        三、主要內容

        (一)組織壯族三月三宣傳活動。市委宣傳部牽頭,市直各相關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積極配合,舉行壯族三月三活動新聞會,適時公布全市節慶活動日程安排信息,組織各級主流媒體、網站對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專門集中報道宣傳,提高壯族三月三的知曉度和影響力。

        (二)組織壯族三月三進校園活動。市教育局牽頭組織,各縣(市、區)教育局配合,以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集中開展歷史文化和民族團結、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師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拓展民族文化視野,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豐富校園民族文化生活,激發民族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師生民族文化素養,促進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發展。

        (三)組織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市民宗委牽頭組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配合,開展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為主要內容的座談會、研討會,舉辦各民族人士座談會。開展走訪慰問少數民族代表人士、知名人士、知識分子活動。各縣(市、區)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成果。

        (四)組織壯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動。市文化委牽頭組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配合,開展體現壯族三月三文化特色的原創文藝節目。市級開展三月三歌節,各縣(市、區)根據本地實際開展專題活動。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山歌對唱,原生態音樂、舞蹈、戲劇和曲藝演出等大眾文化活動,提高群眾參與度,促進壯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蓬勃發展。

        (五)組織壯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動。市旅發委牽頭組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配合,在江山半島白浪灘景區舉辦以歌舞表演、民族風情表演、民族特色美食、土特產展銷等內容的壯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動,推動民族文化與旅游的深度發展,創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四、活動要求

        (一)加強領導,統籌協調。按照政府主導、社會主辦、群眾主體、文化主流的原則開展好各項活動。各地各部門要切實加強2017年壯族三月三活動的組織領導,認真做好統籌安排,根據當地特點和各族群眾需要,進一步細化活動安排,盡早啟動各項籌備工作。

        (二)落實責任,周密安排。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和分工,緊扣活動內容,精心謀劃、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積極創新,認真做好2017年壯族三月三活動的各項工作,力爭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辦出質量、辦出效果,努力打造壯族三月三活動品牌。

        (三)做好防范,確保安全。各地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對規模大、參加人員多的大型群眾性活動,要根據國務院《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的規定,認真細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對可能產生問題的環節要仔細排查,做好應急機制和預案,提高風險防范能力,確保2017年壯族三月三活動安全有序進行,營造歡樂祥和、團結和諧的節日氣氛。

        (四)嚴格遵守八項規定,確保節日風清氣正。各地各部門要主動適應從嚴治黨新常態,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自治區黨委實施意見、自治區政府實施辦法以及市委實施辦法,守紀律、講規矩,始終保持防范和懲治不正之風的高壓態勢,防止出現違反紀律的現象。

        五、有關事項

        第8篇: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范文

        一、鞍山評書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背景

        評書是有力、快捷且易于傳播的一門藝術。在我國古代,評書創立之初就被賦予了“高臺教化”的使命。遼寧鞍山素有“評書之鄉”的美譽,涌現出一大批全國知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如袁闊成、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等,他們在評書表演藝術上都有著很高的造詣。2008年6月,鞍山評書被確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是近年來,評書藝術的發展整體出現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缺乏優秀作品等一系列問題。如何使評書這門傳統藝術更好地向前發展?筆者認為,傳統藝術形式可以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要讓“鞍山評書”更好地為鞍山的建設、發展服務。從傳統藝術形式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這一點來說,遼寧鞍山評書已經做出了這方面的探索和嘗試。可以說,鞍山評書文化產業是具有廣闊空間的。在經濟效益方面,評書為企業服務已初見成效;在教育產業方面,“評書進校園”活動可以使更多的孩子了解評書、熱愛評書。

        二、鞍山評書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

        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找準發展坐標,并找到合理的發展模式。鞍山市根據自身情況,就發展鞍山評書、打造鞍山品牌文化產業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一)鞍山評書與教育發展相結合如今,鞍山評書藝術已經與高等教育相結合,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成立了國內首家曲藝本科教學單位,并于2010年1月正式掛牌成為鞍山評書傳承基地,專門為評書的發展輸送人才。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于2012年與鞍山市鐵東區文化局合作,聯手打造“評書進校園”活動,選派專業良好的學生,將古老的評書藝術搬上小學課堂,培養小學生對評書藝術的興趣,增強小學生對評書藝術的認知。鞍山市鐵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設評書輔導班,服務群體主要是針對鐵東區小學的學生,但規模較小,師資不夠充沛,班型不夠豐富,還達不到一定的產業規模。但評書藝術已經對小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是對評書進入教育產業的一種嘗試。

        (二)鞍山評書與第三產業(旅游業)發展相結合文化可以打造企業的良好形象,擴大其知名度,甚至可以提高職工道德素質。文化服務企業是有償的,在評書藝術為企業服務這個項目上,鞍山市的旅游業走在了前頭。如千山風景區與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合作錄制了60集的《千山傳奇》,藝術家的精彩演繹更加提高了千山的知名度,同時景區也付給演員報酬。這是評書藝術與第三產業中的旅游業的第一次結合,是一個可喜的探索。

        (三)鞍山電臺廣播評書鞍山人民廣播電臺是全國第一個錄制長篇傳統評書的電臺。劉蘭芳、單田芳、張賀芳、楊田榮、鞏寶生、石連君等一大批評書藝術家的聲音通過電波傳到全國。全國各地的電臺爭相購買鞍山電臺錄制的評書,一時間蔚為大觀。通過廣播電臺傳播鞍山評書也是一種文化產業模式。目前,鞍山廣播電臺網站有關于鞍山評書的一些網絡資料,借助網絡技術傳播鞍山評書文化也是一種可行的手段。

        (四)成立鞍山評書工作室目前,鞍山評書代表人物單田芳是成立、運營評書工作室方面的先驅者,并做出成功的嘗試。單田芳的工作室目前主要在北京開展運營,并有計劃與鞍山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合作,在鞍山當地也成立一家單田芳評書工作室。筆者將通過對單田芳評書工作室的研究,總結出評書工作室的運營模式及成功經驗,并進行推廣,真正把鞍山評書打造成鞍山的名牌、城市的代表。

        (五)鞍山評書回歸劇場演出模式的嘗試近年來小劇場的形式越來越受觀眾歡迎,評書回歸劇場,也是對這種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有益嘗試。2013年10月,鞍山市曲藝家協會與鞍山市鐵東區聯合創立了“笑笑劇場”,每周六面向廣大市民演出,演出形式包括評書、相聲、快板等。雖然目前“笑笑劇場”是免費演出,卻是評書回歸劇場演出的一次成功嘗試。

        三、結語

        第9篇: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轉型期;地市級高職院校;文化建設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猛發展,地市級高職院校快速前進。大部分地市級高職院校雖然外延得到了擴張,內涵建設卻比較滯后,尤其是校園文化建設相對落后,處于轉型發展期。那么,面對國家對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要求的提高和嚴峻的市場競爭形勢,如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轉型期地市級高職院校的科學發展,成為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一、轉型期地市級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地市級高職院校一般是由中專、成人等學校合并組建升格而成的。它們經過整合,還處于發展的初期,一般都經歷了規模擴張的外延發展階段,目前正在轉向或將要轉向質量提升的內涵發展階段。歷史短暫,文化底蘊薄弱,文化基礎較為欠缺是它們的共同特點。它們在文化建設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

        1.教育教學理念相對落后,辦學定位不準

        轉型期地市級高職院校,經過合并后的重新整合,管理工作還處于調整、探索與磨合階段,部分教職工思想不太穩定,對學校與個人的發展前途信心不足,沒有及時跟進高職教育教學理念,存在功利化的教育教學觀念。在落后觀念的指導下,校園文化建設定位不明確、不合理,偏離了高職學校教育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成為中專文化的延續或者變為大學本科文化的“克隆”或“微縮”,沒有體現“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高職特色,導致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脫節,創新精神與實踐精神缺失等問題。

        2.重視硬件建設,忽視文化建設

        新升格的地市級高職院校存在一種現象,只注重外在物質文化的堆砌而忽視內在精神文化的積累,忙于規模發展與硬件設施建設,追求辦學效益,往往在緊張中忽略了校園文化建設,出現“一手硬,一手軟”的情況。這就脫離了物質文化建設的宗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目的是使其成為承擔精神文化的載體,忽視精神文化建設,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只能流于形式。

        3.校園文化建設沒有科學的規劃

        轉型期地市級高職院校大多忙于機制轉變工作,加上對高職校園文化認識比較片面、簡單,暫時沒有把短期內不易見效又無成熟經驗可鑒的校園文化建設列入重要議程,校園文化建設沒有系統的、科學的規劃和統一的部署,沒有形成有效的輿論和氛圍。

        4.信息技術和網絡文化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造成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文化的飛速發展,網絡在給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網絡影響了校園文化的主體,使很多人沉迷其中,沖淡了校園文化主題的意義;不健康的網絡文化導致了校園文化建設面臨倫理道德的異化與行為的失衡;網絡文化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了不利影響,非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以及一些庸俗、病態的網絡文化、垃圾信息等給校園文化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5.轉型期地市級高職院校的不足影響了校園文化建設

        轉型期地市級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與示范性高職院校有一定差距,更不同于中專學校,還沒有完全成熟的經驗可借鑒,大多數院校經費缺乏,文化硬件設施配備不齊全,而且往往是只見投入不見產出,這勢必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開展。

        二、轉型期地市級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對策

        1.不斷解放思想,樹立開門辦學、經營學校的理念

        高職教育的辦學定位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堅持開門辦學的理念。轉型期地市級高職院校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以就業為導向”原則的指導下,把管理學校上升到經營學校的層次。在辦學思想觀念上要解除一切思想束縛,引入企業經營理念,通過合作辦學、推進專家治校、民主治校等多種開放辦學形式。要學習一切先進辦學經驗,并充分開發和利用自身教育和智力資源、整合社會資源為我所用,推進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產學結合,實現職業培養教育與職業培訓教育相結合,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樣才能既能為社會輸送合格的“職業人”,又能融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還能增強學校的文化影響力,提升學校辦學綜合實力和社會聲譽,為學校辦學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2.加強制度與管理文化建設,為校園文化發展提供保障

        第一,學校領導對校園文化建設要加強引導。在轉型期地市級高職院校的發展過程中,學校領導先進的辦學理念起著關鍵的引導作用。作為高職院校領導,要引導學校從追求規模增長轉向質量提升,從蓋大樓轉向育大師,從經驗管理轉向文化管理,從辦學的共性發展轉向辦學的個性發展。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要把握全局、著眼長遠,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以實現科學發展。

        第二,加強研究,科學合理地制訂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制度。轉型期高職院校要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積極宣傳,以引起師生員工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要立足校情,著眼長遠,建章立制,規劃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創設“以人為本”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制度文化。

        第三,規范管理,提升管理文化水平。推行專家治校、民主治校,通過聘請客座教授、辦好職代會等多種形式營造民主治校的良好氛圍,讓本校師生和關注學校發展的專家學者積極建言獻策,促進高職教育發展;從嚴治校,發揮教師的垂范作用,恰當運用引導激勵機制,定期對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給予物質和精神的獎勵,并與職稱晉升等掛鉤,著重在校園內表彰推廣先進事跡,促進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堅持以人為本,把文化融入管理之中,著力實施“凝心工程”,既以“理”治,又以“情”化,使情、理、法有機統一,從而激勵、凝聚和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打造人和政通的“管理環境”,形成學校特色的文化觀念與行為。

        3.發揮圖書館和網絡文化的優勢,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信息支持

        發揮圖書館文獻信息與網絡信息資源優勢,為校園文化服務。建立適合地市級高職院校教學、科研、發展需要的健康、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通過網絡加工、整理,組織、建立網絡資源分類索引,提高檢索率,實現信息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舉辦網上專題講座、征文、論壇等新穎活動,用高雅的文化占領校園網絡陣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習能力;加強硬環境建設,發揮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獨特的環境功能優勢;吸收高職學生參與業務工作,通過互動推動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素質,樹立服務意識,加強創新,多方面開展高層次的文化活動,滿足讀者的文化需求。

        4.積極建設宿舍文化,促進校園文化發展

        要積極主動地建設宿舍文化,不斷提高宿舍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貫徹教育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公寓”的指示精神,對宿舍文化建設進行科學地規劃,營造具有高職特色的先進的健康的宿舍文化;建立完善的合理合法的宿舍管理制度,并把高職生在宿舍里的行為列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考核內容;要積極創設環境,堅持正面引導,把學生的學習生活、業余愛好和審美觀念等同宿舍文化、衛生文明競賽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營造健康向上、奮發進取的文化氛圍,使廣大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充分發揮學生組織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功能,激發其參與宿舍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宿舍文化良性發展;要順應形勢,努力擴展宿舍文化建設的內容,提升宿舍文化建設的品位。

        5.依托學生社團組織,塑造自身特色的文化精神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依托學生社團陣地,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精神。要通過廣泛宣傳、發動,引導、鼓勵學生參與社團建設中,努力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要鼓勵專業教師深入學生中指導社團建設;根據自身辦學特色,創新社團形式,提升社團檔次;要規范社團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不斷提高活動的質量。

        6.融入企業行業文化,打造具有職業特點的校園文化

        高職院校要引入企業文化元素,體現行業文化,彰顯職業教育文化特色。一是轉型期地市級高職院校要在校企合作、聯合辦學模式下,實現師生與企業、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零距離”對接,努力使學生在校園內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觸摸到市場的脈搏,提升職業素養。引入企業競爭激勵機制,倡導“校榮我榮,校衰我恥”等具有企業團隊文化特點的校園文化,培養師生的主人翁精神、團隊與協作精神。充分發掘和利用自身教育和智力優勢,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舉辦校辦企業,成立與各專業對口的經濟實體,實行后勤服務社會化管理,進一步營造市場和企業文化氛圍,使學生樹立市場經濟觀念,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二是將行業文化充分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中,突出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養成服務意識和敬業精神;在校園環境建設中以適當形式體現行業特色,讓行業文化、企業文化、專業文化得以充分物化與顯現,營造濃郁的職業氛圍。

        7.融入地域文化,建設體現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

        高職院校要以多種方式將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在校園內可以通過設置相關課程體系,開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團活動,如,通過塑造杰出人物雕像等方式傳播地域文化知識,打造地域文化特色。還要加強和區域各相關部門、行業、企業的聯系、溝通、對接,主動了解、掌握相關信息,使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校園文化建設等各方面充分融入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中,更好地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8.多措并舉,培育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

        一是以創新文化活動為手段,不斷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以學生的內在成才為動力,堅持社會主義性質的主流文化,激發師生開拓奮進。為此,要在創新文化活動中求新意,求精品;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還要增加其情趣和職業素養,開闊視野,提升創新能力;要把校園文化建設的觸角延伸至校外,與農村、企業、醫院、社區、部隊、媒體等形成互動。

        二是確立陽光心態,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學校應始終秉承“育人為本”的教育傳統,使學生樹立健康心理:一是改變應試教育體制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圍繞職業技能與道德培養建立評價體系和標準,使學生肯定自我存在價值和人生意義,樹立陽光心態。二是要建立學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務的良好機制,樹立自主、自立、自強意識,達到知行合一。三是利用學生易接受的方式加強教育,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四是加強學生社團、校園廣播與網絡等校園文化載體建設,開展具有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實踐精神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消除不良心理,加強溝通、協作、了解,增進團結和友誼。

        三是繼承優秀傳統,展現校園文化底蘊。要充分挖掘校史資源,建好校史陳列室,把學校的光輝歷史以及為學校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展現在師生面前。要通過回顧學院發展歷程,展示輝煌成就,樹立先進典型,弘揚優良傳統,激發師生的愛校意識,增強全體師生員工的榮譽感、自豪感和責任感。

        四是以“兩個課堂”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陣地,多渠道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要將課堂教學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渠道,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相關的文化內容,使學生從文化廣角理解知識。此外,還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多層次、多角度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學校要開展好黨團活動、入學典禮、運動會、藝術節、技能大賽、社會實踐等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從這些形式中體驗一種校園文化的傳承。校園文化建設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長知識、長技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可邀請當地著名專家、商界精英及成功人士開辦講座,寓教于樂,以增強校園文化活動的活力和吸引力。要拓寬第二課堂領域,鼓勵學生成立各種校園社團,組織學生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實踐等活動。

        五是加強校園輿論陣地建設,引導校園文化發展。校園網絡、校報校刊、廣播電臺等校園輿論陣地是引導校園文化健康文明發展的重要窗口。這些宣傳輿論陣地不僅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導向,還要結合當代青年學生的特點加強自身建設,構建引導學生健康發展的輿論平臺。學校要大力支持、培養積極向上的育人輿論氛圍,強化文明的文化習慣,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抑制不良行為。

        六是全員參與,促進校園文化科學發展。學校應廣泛征求師生的建議,構建全員支持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開展適合全體師生文明向上、健康活潑的互動活動。全員也要獻計獻策,參與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要樹立環境育人的大教育觀念,學校從行政管理、教育教學、后勤服務等方面支持校園文化建設,切實做到黨政齊抓,系部共管,師生共建,相互支持,有力配合,以培養、熏陶、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較高的職業素質和能力、正確的擇業觀念,促進校園“三風”建設,發揮規范、篩選、激勵、凝聚等作用,使學生在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質,構建起一個生機勃勃、健康向上、穩定和諧的高職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4]16號)[Z].2004.

        [2] 周學榮.文化教育如何煥發人文之光[N].中國教育報,2009-12-14(4).

        [3] 梁秋菊.高職院校圖書館與校園文化建設[J].職業教育研究,2009,(7).

        [4] 王東平,徐文.試論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研究,2009,(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起碰97在线视频国产 | 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在线不卡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人人澡 | 日本三级精品视频 | 色国产综合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