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茶道的文化內涵范文

        茶道的文化內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道的文化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茶道的文化內涵

        第1篇:茶道的文化內涵范文

        關鍵詞:日本荼道;和敬清寂;茶禪一味

        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242(2013)02―0132―05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強大的精神動力。日本因其獨特的民族心理機制,而使其文化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等特征。自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后,日本人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中國禪宗的精髓,同時,又結合本國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具魅力、體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

        谷川徹三、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和佟君的研究均認為,日本茶道是一種藝術,這些研究不同的是:谷川徹三認為,茶道是以人的身體動作作為媒介進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相互關聯、互為一體的,藝術因素凌駕于其他三個因素之上,并通過滲透到其他三個因素之中來體現它的職能;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是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而佟君則認為,日本茶道是日本茶人對他們所尊崇的茶湯道禮儀的簡稱,是極其富有文化內涵和審美特征的飲茶藝術。

        千宗室和邢黎,對茶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進行了研究。千宗室的研究表明,日本茶道的發展、演變過程,經歷了一個從貴族、僧侶茶到書院茶,再到庶民茶或草庵茶的過程。邢黎指出,在經過諸多演變后的茶文化中,無論從外在表現形式,還是內在精神追求上來看,可以說日本茶文化與其宗源即中國茶文化最相似。

        久松真一、楊炳菁、滕軍和馮薌則是從茶與宗教的關系入手,對日本茶道進行了研究。久松真一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性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和包容性,其中包含了藝術、道德、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滕軍指出,中國茶文化是從實用品層面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層面的,而日本的茶文化卻是從精神文化層面普及到實用品層面;中國茶文化與講究養生思想的道家文化關系密切,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則起源于佛教禪宗思想。馮薌認為,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等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它在日本傳統文化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講,茶道已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標志,它的這一標志性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越來越凸顯。筆者通過梳理日本茶道的發展、演變過程,進一步詮釋其和、敬、清、寂的精神內涵。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1.茶道的內涵

        “道”是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萬物的本質或本源。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本源、是起點、是終點、是過程、是規則,萬事萬物皆有其道;“道”是無、是虛空、是無為、是戒律,從戒律開始,到定、到慧、到志、到氣、到力、到恒,最后回歸“道”?!暗馈睙o為而無不為;“道”是客觀的,是普遍、永恒存在的?!暗馈笔且环N精神,而“茶”則是這種精神的載體,二者結合在一起稱為“茶道”。

        2.中國純茶道的出典

        在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有這樣的詩句:“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由此可知,至少從唐朝開始,飲茶就已經是中國人的修身養性之道了。唐朝《封氏聞見記》中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全世界現存文獻對茶道的最早記載,這再一次說明茶道起源于中國。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的重點在于“道”,即通過茶藝修身養性,參悟大道。

        “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它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我國學者對茶道的解釋深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影響。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認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的話,那么,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人在用心靈悟道時產生的玄妙的感覺。

        3.日本茶道的起源

        被后世尊為意境“茶圣”的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是公認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經典著作。榮西禪師的《吃茶養生記》則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書。該書書中記載,日本的茶葉種子,種茶、制茶、煮茶、飲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國。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的禪僧,由日本的禪僧將中國的茶種帶回日本進行播種,還將中國的茶種、飲茶之道進行傳播,并逐漸發展而形成的。

        鐮倉時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天目山的徑山寺求學取經。他在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后,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的《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比毡镜摹侗境呱畟鳌芬灿小澳掀终衙饔伤螝w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而且中國文人、僧侶于飲茶時所形成的“他界觀念”以及文人、僧侶們的那種對幽寂、高遠情趣的體味和追求,都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礎。中國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均對日本茶道精神內涵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二、日本茶道的形成

        1.日本種茶、品茶之風的形成

        平安時代(公元794-1184年),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將中國茶種帶回日本進行播種,并建立了正式的茶園。此時,日本將茶看做是藥物,飲茶方法基本上是學習和傳授中國的茶禮和茶俗,尚未出現現今的抹茶飲法。到了鐮倉時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興起品茶之風,代表人物就是曾經留學中國的禪師榮西。建久二年(公元1191年),榮西親自種茶,還把茶種送給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榮西還研究陸羽的《茶經》,寫出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為日本茶文化的誕生開辟了先河。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從鐮倉時代開始的。到了室町時代(公元1392―1573年),茶樹的栽種在日本已普及起來。這一時期出現了村田珠光、武野紹路、千利休三大茶師,他們對茶道的完善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日本茶道的形成

        村田珠光(公元1425―1502年)被稱為“茶道的開山鼻祖”,他將禪宗思想引入茶事,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村田珠光把飲茶從一種娛樂形式升華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和一種宗教,完成了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完善了茶道的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層面,奠定了“佗茶”的基礎。被后人稱為“茶道的中興之祖”的武野紹鷗(公元1502―1555年),他將日本和歌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凈和典雅的思想融入茶道,并對珠光茶道進行了有益的補充和完善,為日本茶道進一步規范化和民族化做出了貢獻。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他先跟北向道陳學習茶道,19歲時又拜武野紹歐為師,他在繼承村田珠光、武野紹歐茶道的基礎上,把茶道推到了更高境界,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將其還原為淡波、尋常的本來面目。他還在茶事中增添了傳統的“石料理”的審美意識,使人們在進行茶事的同時充分享受美的情趣。他的最大貢獻就是把茶道從上層社會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并把茶道的精神內涵歸納為和、敬、清、寂,豐富了茶道的精神內涵,開創了日本茶道獨特的思想體系和超凡的形式,使日本茶道在東方獨樹一幟,取得了“茶圣”的地位。

        到了15世紀末,日本茶道完全脫離了宗教形式,成為獨立的禮法,至此,日本形成了正式的茶道。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年),千利休的子孫和其弟子們繼承了他的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三千家流”茶道體系。這一時期是日本茶道的輝煌時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抹茶道、煎茶道。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茶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突出表現為其文化內涵的加深、時代感的增強以及形式上的更具民族特征等,這為日本現代茶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日本荼道的形成過程

        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興之祖武野紹鷗都是通過拜禪師學禪,將禪宗的哲學內涵與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結合起來,一步步將日本茶道發揚光大的。禪宗無疑是影響日本茶道精神內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日本茶道的發展、演變過程,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視實物性能的養生型和升華為宗教審美意境的理念型。后者是前二者的綜合,把對茶的他界觀念型幻想和對茶的具體實物性認識綜合起來,乃是日本茶道之本義所在。從文化交流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從一味仿效中國,到逐漸消化外來文化,再到創造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的過程。日本茶道雖然源于中國,但又絕非是對中國茶文化的簡單移植或翻版。日本的禪僧吧中國的茶文化傳到日本后,又在日本特殊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中進行再創造,把點茶、飲茶的活動升華為茶道,形成一種綜合的文化體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風格,這對日本人民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

        日本茶道既汲取了中國文化的優點,又發揚了日本傳統文化的特長。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將日本茶道的精神內涵概括為和、敬、清、寂?!昂汀?,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心的調和,“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而且強調客人對主人以及茶事活動也要和諧?!熬础保硎鞠嗷コ姓J、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扒濉?,借用千利休的話說,也就該是“拂去浮世俗塵”之意了。這里的所謂“浮世俗塵”,除了我們所講的一般意義上的塵埃之外,應當還有心靈的塵埃之意。當年,禪宗南宗慧能與北宗神秀在禪宗五祖弘忍處修道時,曾奉師命各作過如下偈語,神秀作的偈語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被勰茏鞯馁收Z是:“菩提本無樹,美景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日本茶道之“清”,汲取和蘊涵了這兩位得道高僧充滿禪機的偈語之意。日本茶道的精神內涵最根本的就是“寂”,即寂靜之“悟”的境地,“寂”倡導人們要有一顆平常心,謙虛做人,永葆坦蕩無私的心。和、敬、清、寂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日本茶道從“露地”、“茶室”環境、“床の同”、“天井”、“晝”的布置,到“石料理”的選擇;從茶道儀式過程,到人的心境,都貫穿著這種精神,從而形成了日本茶道獨特的思想藝術體系。

        日本茶道所創造的時空是一種非日常的時空,所追求的世界是現實生活中的世外桃源?!奥兜亍笨梢哉f是這種世外桃源的~部分?!奥兜亍币辉~出自《法華經?比喻品第三》,是指引導人們潛修山林、脫離世俗、專心學法的途徑。日本茶道中的“露地”原本寫為“路地”,是指通往茶室的小路,村田珠光把“路地”改稱為“露地”,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茶道乃是引導人們擺脫世俗的高雅之道。“露地”大多被設置成花、草、樹、木、水、石相間的近似天然的山野空間,其中竹、石環繞,流水潺潺。進入“露地”,你可以悠閑地漫步在山野林間幽靜曲折的小徑,聞天籟之音,賞朝夕雨露風霜,觀四季飛花?!奥兜亍彼鶚嬛氖且粋€“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的凈土,其目的在于使茶人心曠神怡,從“無”境界中發現完全的、純粹的、精神性的東西,從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實。

        “茶室”一般都建在山清水秀、樹木叢生的幽靜之處,其精巧的建筑格局,可以說是日本古建筑技藝的結晶?!安枋摇钡拈T洞都很矮小,茶客必須蹲下或彎下腰才能進去。“茶室”布置極為素雅,通常不設窗戶,燈光幽暗,氣氛肅穆寂寥?!安枋摇敝谐缟刑烊坏慕ㄖ夭?,這充分體現了日本人熱愛自然的心境?!安枋摇敝性O置了賦有各種意義的“床の間”、“天井”、“晝”等,無一不在顯示“茶室”是茶人實施茶道、進行修行的一個主要場所;是切斷了與俗世的一切聯系,以茶為中心的人茶共樂的空間;是一個人神交會的神圣空間。

        在煎茶出現之前的“石料理”,要求與茶事相映成趣,茶事主人在準備“懾石料理”時,按照季節的變化精心選擇新鮮海產和蔬菜。環境的幽靜、菜肴的簡單、情趣的雅致、意境的深遠,使茶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入一個超凡脫俗的清靜世界,人的火急暴躁之氣盡消,多愁善感的心性得到安撫。由此可見,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滲透在茶道的每個環節,貫穿于茶道活動的始終。

        四、茶禪一味的本質內涵

        自佛教傳人后,由于佛教教義的規定及僧侶的生活需要,使禪學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坡有詩云:“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青燈孤寂,明心見性,這就是茶中有禪,茶禪一味的奧妙。弟子曾問千利休:“何為茶道?”千利休回答:“解渴之用。”“茶道之本只不過是:燒水、點茶、喝茶?!笨磥砬Ю葜Z“解渴之用”恰恰道出了茶道的真諦――茶道就是要解決人們的“心靈之渴”。茶道之“本”指的是茶道過程中的“頓悟”,即“禪”。岡倉天心在《說茶》中把茶道概括為;“茶道是在細小的生活瑣事中悟出偉大這一禪的精神的產物”。

        原日本京都大學久松真一教授以禪宗的理論為基礎,將日本茶道藝術的本質歸納為:自然、空寂、簡約、樸素、自然、脫俗、寂靜;物、人、場所三要素,構成了茶道的主題思想。茶禪一味,關鍵在于“悟”,因茶悟禪,因禪悟心,茶心禪心,心心相印,達到一種涅境界。茶在于飲,禪在于參,參禪如品茶,品茶可參禪。茶禪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種恬淡、清靜的茶禪境界,一種古樸、典雅、淡泊的審美情趣。

        日本茶道的要義就是要對日常生活加以藝術化,即強調對生活的超越。正如周作人所說的那樣:“日本茶道有宗教氣,超越矣,其源蓋本出于禪僧?!比毡静璧乐v究茶禪一體,并在此基礎上追求恬靜悠閑的情趣。日本茶道的形成一開始就與禪密切相關。日本禪僧不僅是中國茶的引種者,也是日本茶道的創立者。日本茶道形成的重要人物,如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等,大多數都對禪宗有較深的研究。村田珠光原本就是一個禪僧,他將禪的精神與飲茶方式相結合,創建了“四疊半茶室”,確立了茶的根本在于“清心”的理論。武野紹鷗不僅學習禪宗,而且在禪宗的教義中制定了茶道的“法度”,成為后人的典范。武野紹鷗的“茶禪一體”、千利休的和、靜、清、寂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安瓒U同一味,唯在空寂中”,武野紹鷗的這一座右銘證明了茶道的精髓,即和、敬、清、寂與禪的世界觀、人生觀是相通的。如此看來,茶道一開始就與禪宗結下了不解之緣。禪宗的“禪”,原意為“靜慮”,可見“靜”是禪宗的重要宗旨之一。寺院均在幽靜的深山,禪僧們過著幽閑自在的生活。禪宗主張生活清靜寂寥,避塵世之喧囂,求叢林之寧靜,除人間之煩惱,得心靈之靜謐。茶道也汲取了禪宗的這種追求恬靜幽閑的性情。茶道的創立者們,無論是武野紹鷗還是千利休,他們都要求在茶會中貫穿幽閑、恬靜的意境,要求人們在茶道的儀式過程中尋找和體驗禪的那種枯寂的精神。因此,在日本的茶道中,不僅茶室的設置應鬧中取靜、典雅靜謐,而且茶會的氣氛也要肅穆安適。人們在百忙之余,悠閑地坐在與塵世相隔絕的茶室中,聽著爐子上水沸騰的聲音,看著茶師們優雅的點茶姿態,體味著奔波的人生中難得的片刻寧靜與休閑,簡直是一種高雅的享受?!岸U與茶道的相通之處,在于對事物的純化。這種純化,在禪那里是靠對終極實在的把握來完成的,在茶道那里則是靠以茶室內的吃茶為代表的生活藝術而實現的”。日本著名的禪學家鈴木大拙的話簡潔明了地指出了禪與茶道、生活之間的關系。

        日本茶道是一門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人生藝術,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在寂靜的氛圍中,茶人靜靜地點茶品茗時,茶禪一味,茶禪一體,天地無限之禪機即涌動于茶人的體內。隨著茶事的進行,茶道也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嶄露其本來面目。這種在時空中進行,并一直流動著的藝術,就如舞蹈一般。

        結語

        茶與禪宗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即茶文化現象,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中國禪宗在日本茶道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茶禪一味將日本茶道的文化意蘊提升到了一個較高的美學層面上,茶的流動的神韻,禪的機緣,再加上茶人對人生的感悟,均能夠滌蕩凡塵,凈化心靈,升華情感。和、靜、清、寂的茶禪之美,在于“一味”,在于茶與禪所共同追求的優雅寂靜、恬淡自然的人生態度和審美情趣。

        第2篇:茶道的文化內涵范文

        [關鍵詞]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們知道,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各國的植茶、制茶、飲茶均直接或間接源于中國?!爸袊诓铇I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辈璧琅c茶藝是茶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創立,并且進而說明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何謂茶道,茶文化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國茶文化》一書中對茶藝與茶道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其中也包含著對茶道概念內涵的闡釋。王玲教授說:“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杷?,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p>

        我們從王玲教授的論述中不僅明確了茶道與茶藝之間的關系,而且對茶道概念的內涵也有了正確的認識,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茶道具有無形性和不可見性,需要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藝便會無精、無神,就會失去茶藝的真正意義,行道是藝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我國唐代著名的愛茶詩人盧仝更是以詩的形式生動且細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藝茶行道的體會,揭示茶道概念的內涵。盧仝在其著名的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傊?,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正如已故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陳香白教授所說:“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p>

        有人說,雖然中國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但卻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中國不僅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中國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詩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這一概念,使其不僅成為中國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該詩的全文是: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以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雖然對“茶道”這一概念的內涵沒有具體解釋和說明,但在其詩中應該說已作了很好的詮釋,人們如果用心去細細品讀該詩不難體會其中的茶道精神。

        繼詩僧皎然之后,唐時的封演在其編撰的筆記——《封氏聞見記》中再次提到“茶道”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p>

        我國明代張源在其著的《茶錄》中也講到“茶道”。他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p>

        我國不僅是“茶道”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唐代茶圣陸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中將茶人精神規定為“精行儉德”。陸羽《茶經》中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飲茶者應是具有儉樸美德之人。在陸羽看來,喝茶已不再是單純地滿足解渴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對飲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陸羽的茶人精神其實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說陸羽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創始者。

        繼陸羽之后,唐末的劉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對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劉貞亮在《茶十德》中將茶道精神表述為:“以茶利仁禮,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p>

        第3篇:茶道的文化內涵范文

        茶道最早興于中國。清代《幽夢續影》中朱錫綬先生首篇便評:“真嗜酒者氣雄,真嗜茶者神清,真嗜筍者骨瞿,真嗜菜根者志遠?!钡莱龉糯娜藢χ袊璧乐w會。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中國是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各國的茶樹種子、茶葉名稱和有關茶的文化,均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播去的。2004年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首屆蒙頂山國際茶文化旅游節上,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茶文化學者、茶葉專家共同簽署并發表了《蒙頂山國際茶文化宣言》,取得共識:“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世界茶文明發祥地。”日本神戶大學教授、文學博士倉澤行洋先生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論》的序中寫道:“茶道一詞初見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脫離日常飲啜范圍而成為一種優雅的精神文化。陸羽的《茶經》就是其光輝的足跡。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國的,它的母親就是中國茶道?!敝袊墓爬衔拿鳎渲斜惆诉@份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中國茶道。

        茶葉起源于五千年前,神農氏發現茶可以解毒療疾,百姓便把茶當“靈藥”用于治療疾病。中國茶道的歷史也源遠流長,從西周算起,迄今已有三千多年。西周初年重要的歷史文獻《禮記?地官》記載,西周宮廷里已設置了“掌茶官”,同掌宮廷茶事與以茶祭祀宗廟等禮儀活動?!度A陽國志?巴志》記載:在武王伐紂時(公元前1066年),巴蜀部落首領將“丹漆茶蜜”作為貢品晉獻西周王室。在周王心目中“茶是圣潔的靈物”?!抖Y記?地官》中有“聚茶”的記載?!熬鄄琛敝傅酆髠兓驅m廷官員以一定的禮儀方式品茶或舉行隆重的茶宴。西漢時,茶祖吳理真在蒙頂山上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種植茶葉的先河,到唐代已是“比屋皆飲”家家飲茶了。如今,茶已經成為世界三大無醇飲料中飲用價值最高的天然飲料。

        觀茶道之問題

        目前,作為我國精神文化遺產的中國茶道,概念存在模糊甚至混亂的現象,對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藝,茶道和茶藝的關系等問題都存在認知上的誤區。

        理論上講,茶文化包括四個層次:物態文化。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包括有關茶樹的栽培、茶葉制造、加工、保存、其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

        行為文化。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常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思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日“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心態文化,即茶道。人們在用茶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在品飲茶湯時所獲得的心理愉悅,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

        中國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國茶道。如今在中國各地如春筍出土般的茶藝館正說明了以茶道為核心的茶文化,正在為世人重新認識。

        品茶道之精神

        中國茶道博大精深,唐人陸羽被世人尊稱為茶圣。他在名垂史冊的《茶經》里講述了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二是思想內涵。他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于飲茶的活動之中?!恫杞洝凡徽搹乃枷胄?,還是從茶具造型式樣以及茶事活動的嚴謹性、邏輯性、科學性來說,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縱觀我國茶道,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自古以來形成三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禪宗茶道。貴族茶道生發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于“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發于“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

        在成都,各色茶館林立,茶香濃濃,品茶之人也各有心得。

        茶道專家劉女士:由貢茶而演化為的貴族茶道,是古代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在茶、水、火、器上炫耀自己的權力和富有。貴族茶道最早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時期,巴蜀所產的茶葉成為朝廷貢品。貢茶制度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確立了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飲茶大國的地位。貴族茶道的茶藝要在“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古代貴族們不僅講“條”,也講“真水”。

        川大教授王先生:宋徽宗趙估的《大觀茶論》記述了宋代茶道的發展情況和特點。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將碾磨好的茶葉粉末直接放在碗內,把煮沸適度的水先灌進湯瓶,然后沖入茶碗,再用一種竹制“茶筅”攪拌均勻,稱為“點茶”。值得一提的是:趙佶還把茶道精神概括為“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八個字。這些內容豐富的茶道專著同明清時代的茶文獻一起,構成了舉世無雙的中華茶文化寶庫。清朝乾隆皇帝還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一泉”的爭論,欽定北京玉泉水為“天下第一泉”。后來,貴族茶道的代表是源于明清的潮閩工夫茶,今日已漸大眾化。

        成都作家楊先生:雅士茶道中的士指古代的知識分子,還包括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閨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劉伶“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識界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人世”之想,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

        退休老干部李先生:文人盧仝和陸羽是唐代茶壇的兩顆耀眼的明星。陸羽被尊稱茶圣。盧仝被人們尊稱茶仙,其《七碗茶歌》流傳千古?!耙煌牒砦菨?,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边@首詩對唐代飲茶的普及和茶文化傳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了人們吟誦茶的經典。唐

        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陸羽等;宋茶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軾、陸游等。如蘇軾的“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等。對于飲茶,古時文人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于閑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點什么。茶助文思,從中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它們相輔相成,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進而形成雅士茶道。

        茶道專家蔣先生:中國茶道的精髓在于歷史悠久的禪宗茶道,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實與升華。茶之所以自唐代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與佛教有極大的關聯。佛教認為茶可提神醒腦、幫助消化。僧人種茶、制茶、飲茶并研制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朽的功勞。其一,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與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如唐代的皎然、齊己,宋代的省念、法演,明代的慧秀、懷讓,清代的石濤、弘一等大師均有茶詩傳世。其二,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具神韻。其三,佛門的茶事活動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并為發展茶道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就歸屬并吸收了中國禪宗茶道的精華。

        成都市大慈寺禪茶歷史悠久,曾有成都最古老的茶堂。“大慈禪茶”由唐代大慈寺無相禪師(新羅國王子)發明,取蒙頂山茶芽精制而成。無相禪茶的傳播分為三條路線:一是經過1200多年,從唐代的成都大慈寺直接傳承到現代的“大慈禪茶”。二是通過無相禪師在古新羅國的崇高地位和影響,由其信徒和茶人傳播到韓國的“無相禪茶茶藝”。三是由其再傳弟子直接或間接傳播到日本的“無相茶道”。而“茶禪一味”這句名言是由宋代成都昭覺寺的圓悟克勤禪師正式提出的。據《新選昭覺寺志》記載:有日本僧珠光,參禮佛果克勤禪師,師受以《正法眼藏》,并書贈“茶禪一味”的墨寶。珠光回國時,所乘海船遭臺風襲擊而沉沒,而此墨寶被他珍藏于用生漆密封的竹筒里,飄流至日本本州岸邊,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日本僧人見此墨寶而省悟,發揮祖師奧旨,而后闡揚日本茶道,盛傳至今不絕。

        “茶禪一味”就是把佛法禪理、清凈心、平常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飲茶只是個契機。禪者:心也、佛心、覺心、佛性也。要用清凈心飲茶,將茶之性與禪之心相融一體,以茶悟禪,以禪悟心,以至“明心見性”。通過飲茶應明白:人活在當下,過去、將來都不離當下,行住坐臥不離當下,只有把握當下、珍惜人生才是真理。正如大慈寺唐代祖師無相禪師所提茶偈曰:

        幽谷生靈草,堪為入道媒,

        樵人采其葉,美味入流杯。

        靜慮成虛識,明心照會臺,

        不勞人氣力,直聳法門開。

        禪的精神在于悟,由迷到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飲茶由俗到雅也是一個持久修養的過程。如今的禪茶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心性修養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過強化當下之覺照,實現從迷到悟、從俗到雅的轉化。將正氣溶入感恩中,將清氣溶人包容中,將和氣溶入分享中,將雅氣溶入結緣中……

        解茶道之窘境

        如何更好地把我國自古以來的茶道精神繼承和發揚下去呢?茶道專家李教授認為,首先,要在我國建立專門研究茶道的機構,帶動與國際茶道的交流,走向世界。如2005年春,中國成都大慈禪茶研究會成立,并在蒙頂山設大慈禪茶基地。如今,它的禪茶堂已成為中外名人、四川的文人墨客、社團組織的聚會之所,同時又是中外茶文化研討、交流的重要場所,曾多次與韓國、日本、東南亞茶道界進行文,化交流。

        近年,杭州建立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每年國際茶文化交流活動頻繁。杭州還建立了兩個國家級茶葉研究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

        其次,要培養專門精通茶道的人才。中國的茶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剛剛起步三五年的中國現代茶藝業要發展到理想的水平還需要時間。對茶藝師的要求要不斷提高,不僅是外貌、形態的要求,還要對茶的知識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達到孔子提出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要求,更要從精神層次上悟到茶道的內涵,如此,才能帶動和影響大眾。

        要開展好對茶文化的宣傳工作,多舉辦茶文化的活動,讓民眾提高這方面的意識。杭州是我國首次倡導“全民飲茶日”的城市,現在它每年舉辦一次這樣的活動。杭州還準備向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有關國際機構發出“世界飲茶日”倡儀,打造“世界茶都”。

        第4篇:茶道的文化內涵范文

        《茶經》共十章。除四章是講茶的性狀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產區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講煮茶技藝、要領與規范的?!八闹鳌痹敿毭枋隽瞬璧浪璧?4種器皿,包括規格、質地、結構、造型、紋飾、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講烤茶要領,選用燃料,鑒別水質,怎樣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華技巧;“六之飲”詳細規定了飲茶應該注意的9個問題,還提出品名貴之茶每次不要超過三盞以及三人飲茶、五人飲茶和七人飲茶各應如何進行;“七之事”例舉歷史上飲茶典故與名人逸事;“九之略”講述在野外松間石上、清泉流水處和登山時在山洞里等不同場所進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圖”要求把《茶經》所寫的茶事活動繪成圖,掛在茶席一角,使參加者能在場看明白。對于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弊髡哌@里提出了“精行儉德”作為茶道思想內涵。也就是說,通過飲茶活動,陶冶情操,使自己成為具有美好的行為〖和儉樸、高尚道德的人。

        與陸羽忘年交的釋皎然在題為《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寫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痹谝皇自娭袃纱翁岬搅瞬璧酪辉~。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聞見記》“飲茶”一章又寫道:“有常伯熊者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從上述文獻可知:是《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形式與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釋皎然和封演賦予了“茶道”名稱。

        《茶經》問世之后,相繼出現了多種茶文化專著,形成流派紛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唐代蘇?0的《十六湯品》專門評論茶湯優劣;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和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大明水記》《浮槎山水記》(槎音茶)則是評論煎茶用水優劣的專著;宋·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記述了宋代茶道的發展情況和特點。從《大觀茶論》中可以看出,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將碾磨好的茶葉粉末直接放在碗內,把煮沸適度的水先灌進湯瓶,然后沖入茶碗,再用一種狀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攪拌均勻,稱為“點茶”?!洞笥^茶論》對點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詳盡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趙佶還把茶道精神概括為“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八個字。這些內容豐富深刻的茶道專著同明清時代的茶文獻一起,構成了舉世無雙的中華茶文化寶庫。

        第5篇:茶道的文化內涵范文

        關鍵詞:日本茶道 審美意識 茶具 茶室 和敬清寂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b)-0210-01

        1 日本茶道的創立及形成

        日本茶道是日本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內容之一。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中國的茶葉及茶文化傳入日本后,經過汲取、融合,形成了獨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并開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帶種植。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僅局限在皇室周圍。自鐮倉時代開始,受《吃茶養生記》的影響,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到了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對茶葉進行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嘗茶葉的娛樂活動,并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

        “茶道”這個概念,最早則是由15世紀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創立。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悟融入飲茶之中,從佛偈中領悟出“佛法存于茶湯”的道理,由此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庵茶風。

        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藝術水平上的則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千利休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于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同時,千利休強調體味“本心”,并主張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

        2 日本茶道中的審美意識

        日本現代禪學研究者伊藤古鑒所著的《茶與禪》中,將茶道從三個層次進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禮法、茶“道”。日本人傳統的審美意識即體現在這三者之中。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選組合茶具、如何擺放插花與飾物、如何調制、如何點茶、如何敬茶飲茶等;茶事禮法即主客之間互敬之禮。主要體現在茶人如何打掃布置、根據季節及茶會目的所做準備中;茶“道”即是茶人與飲茶人一步步領悟人生經驗,最終達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2.1 茶具與飾物

        日本茶道技藝中的茶具、字畫、插花等飾物,體現了日本人的“自然美”意識。從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開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靜與質樸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村田珠光選擇茶具時,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他認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養。在選用和物的基礎上,多選用朽葉色、青色茶具等適應閑寂氣氛的茶具。村田珠光認為正是這種以冷峻、恬淡、閑寂為美的審美意識,才能使人體會古樸的生活樂趣,以達到心神上的安逸。

        千利休為茶道儀式建立獨立的茶室、露地、石燈籠等。茶室雖簡陋樸素,茶人卻致力于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凈清潔。只有環境清潔和諧才能“進入自明之道”,和諧、恬靜有禪意的氣氛才是茶道的最佳體驗。千利休大師對于茶道的審美,也正是日本人傳統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2.2 茶室的布置

        在茶室布置方面,茶人追求如出世般的虔誠心境,重視事物的自然美。插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選用時令花木,在整體上注重自然之美,順其花枝自然之勢,不求華麗,只求自然簡潔,觸動人心,其所呈現的生命之美,要恰如其分地在茶室中與季節、畫軸相呼應,真正貼近生命自然的本質。這也是日本人心中始終所貫穿的“與自然的和諧”信念之體現。《茶之書》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實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為它暗示著露水一般的純凈與清爽”。同樣體現了日本茶道美學中的自然美思想,即人當與自然相融合,在茶道布置與技藝中,重自然,輕人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諧。

        3 日本茶道精神

        3.1 和敬清寂

        16世紀末,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概括了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昂途础敝饕负湍酪约熬慈伺c事心之心,切勿虛榮自大;“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閑寂的審美觀。

        舉辦茶會之前,茶人須先認真打掃、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葉要碾精細,茶具要擦干凈,插花也要根據來賓和季節的不同等進行選擇。茶人的動作要規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以此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主人真誠的待客之道。同樣,客人須穿著與茶室背景顏色協調的衣著,再尊貴的權勢進入茶室都須跪爬入室。就坐時必須安靜,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間的書畫行禮致敬。最后達到人與人交流的“和敬”氣氛。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以冷峻、恬淡、閑寂為美,他們渴望過隱居的生活,尋求心神上的安逸。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佗”有“幽寂”、“閑寂”的含義。邊品茶邊閑談,不問世事,修身養性,凈化心靈?!扒寮拧敝缽拇藭r開始得到廣泛的傳播。

        3.2 禪茶之緣

        日本茶道是必須遵照一定規則程序來進行的喝茶活動。茶道的精神,正蘊含在這些看起來繁瑣的喝茶程序之中。日本茶道的繁文縟節,并非要把茶客的注意力從茶的本身上引開,而是要茶客專心致志于飲茶的全過程,從而把人從世俗的緊張、煩惱等事務中解脫出來。茶道里禪的內涵,就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

        茶道將精神修養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點茶、鑒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這也就是禪宗里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學說為一體的一種精神文化。

        綜上所述,日本茶道不只是單純的趣味、娛樂活動,它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認真、無條件的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同時,其實質已上升成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范和理想,并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參考文獻

        [1] 村井康彥.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日本的發展[J].日本學,1995(5):273.

        [3] 千宗室.〈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25-26.

        [4] 錢樸.茶道淵源初探[J].農業考古,1995(38):51.

        [5] 鈴木大掘.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三聯出版,1989.

        [6] 鈴木大拙.禪與藝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7] 吳平.禪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 趙天相.〈茶禪一味〉尋蹤有感[J].農業考古,2000(58):126.

        第6篇:茶道的文化內涵范文

        在武夷山舉行的“第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期間,易安居創意茶事作為參展企業在會展上大放異彩。其獨特的展位設計,融合山、水、茶、器、境之元素,茶與道虛實相生,互為一體,吸引了眾多媒體的視線。由易安居創意茶事承辦的“首屆海峽茶道用品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也在此次博覽會中展出。近幾年,易安居頻頻在省級媒體亮相,走進大眾視野,易安居以其獨特的經營理念與穩健的發展引來業界眾多關注?,F在,筆者就帶領您一起走進易安居唯美的茶道世界。

        易安居的發展歷程

        易安居的創立源于易安居主人王書榮和黃勁榕夫婦與茶結緣。上個世紀90年代,二人共同就讀于廈門鼓浪嶼的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因為對茶與禪宗的共同喜愛,在寺廟中泡茶交流也就成了他們的獨特戀愛方式。畢業之后,他們就萌生了開辦茶館的念頭,由于黃勁榕十分喜愛李清照的詞,茶館的名稱也由李清照的號“易安居士”得名。

        或許是美術專業的背景對二人影響至深,易安居在初創階段顯得與眾不同。經由他們設計的茶館獨具匠心,很注重對喝茶氛圍的營造。在易安居里品的不僅僅是茶,更是一種心境。同時,喜愛紫砂壺的夫婦倆也經常在茶館里舉辦器具展、畫展等活動,極富特色的易安居很快就在業界脫穎而出。

        易安居螺旋上升式的發展,使易安居前行的每一步都很穩健。從1998年,易安居茶人黃勁榕、王書榮創辦了第一家茶館開始,易安居就成為了追求唯美茶境界的代名詞。

        2003年,經過了五年對茶及茶人生活的深刻體悟,二人創辦了易安居?溫泉茶道會所。因其獨特的審美品位,該會所連續六年獲得全國十佳茶館的稱號。

        2006年,已經是年輕老茶人的王書榮、黃勁榕夫婦,出于對茶道境界美的不斷追求,在福州著名的西子湖畔創辦了易安居?古堞斜陽茶道會所。同時,他們還開始建設武夷山的茶葉基地和茶廠,轉向了對自主茶品牌的生產與研發。

        2009年,王書榮、黃勁榕夫婦創辦了武夷山易安居茶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由此,易安居追求唯美茶境界的信念愈發清晰與堅定。他們全心全意打造茶人至純至美的茶道生活空間,并設計制造充滿藝術氣息的茶道器具。

        2010年,經過十二年的思考與實踐的積淀,易安居茶人帶著對茶文化的尊重和對茶禪生活的感動,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品牌之路。注冊成立的易安居茶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重新組合了旗下:易安居古堞斜陽茶道會所、易安居茶精舍、武夷山仙人巖茶葉有限公司、寧德市五蘊茶業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

        唯美意境易安居

        在易安居眾多的茶會所之中,易安居?古堞斜陽茶道會所最為人稱道。古堞斜陽原是宋淳熙年間福州知州兼福建撫使趙汝愚在西湖上所建澄瀾閣中的一景,損毀后于1986年進行重修。出于對禪宗意境的追求,夫妻倆一開始想將這第三家茶道會所開到山上。一位學者友人提醒他們:“小隱于山、大隱于市”,于是黃勁榕夫婦最終將這第三家茶道會所放在了福州西湖畔。

        “茶香浮古堞,心靜易安居”,品茶在此成了浪漫愜意的事。枝丫下,西湖美景真亦假時假亦真。信步橋上,俯身可細察漣漪,遠眺則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浪漫的情調在不經意間如紅木桌上的清茶,微微發酵,暗香釅釅。這是很多人到易安居?古堞斜陽茶道會所品茗時的感受。

        多年經營中,很多人都提意在會所內出售野生保護動物牟取暴利,或是在茶會所內設立打麻將場所,提高上座率迎合低俗之風。每每遇此,夫妻倆總是秉持自己的經營理念,將茶藝居定位為茗茶推廣、茶文化傳播、藝術展示的平臺。易安居在浮燥的世風中始終堅守茶文化的原味,每月舉辦斗茶會,不定期地舉辦茶器具展覽,在成為榕城一景。對于“唯美”二字的追求,貫穿了易安居發展的每一步。

        易安居的茶道生活

        易安居倡導茶道生活的藝術,追求簡單安如的智慧人生。易安茶道呈現這樣一種生活:物質的收獲與精神的成長并不矛盾;事業的成就與家庭的美滿并不沖突;辛勤的進取與悠然的享受并不對立。易安茶道是以茶道生活感悟禪的境界,用生動的茶智慧品讀“易”的精神,是感悟內心純凈、真如易安的上品人生境界。

        茶道不應該停留在表面,它應該是更為實質,更具內涵的事物?!耙住奔仁呛喴?、潔凈、精微;安既是真安、至善、真如。

        在多年的經營當中,夫婦二人意識到,要從單純的茶葉營銷中有更大的突破,周邊營銷必不可少。企業的經營,僅僅是在茶葉品質上下功夫還遠遠不夠?,F在愛茶的人越來越多,對茶器具、對喝茶氛圍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福建是產茶大省,茶的種類繁多。同時,福建也是藝術之鄉,擁有福建漆器、陶瓷、石雕、木雕等工藝美術品。但是在歷史的發展中,茶器具、茶包裝,以及茶空間的設計卻沒能與時俱進,更沒能將藝術美融合茶設計。因此,為了營造出一種雅俗共賞,不論是下里巴人,還是陽春白雪都能接受的茶界之美,易安居發起策劃了“首屆海峽茶道用品創意設計”大賽。通過此次大賽,意在旨在發現和培養茶道用品設計和研發人才,促進福建茶文化及中國茶道用品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為了增加大賽的影響力,他們還特別邀約了來自韓國、日本、寶島臺灣及內陸的十多位藝術名家的作品前來參展。這些作品匠心獨具、內涵豐富,足以讓觀展者充分感受到茶道用品中的藝術魅力,品鑒茶文化與藝術融會帶來的獨特創意視覺,也能進一步促進國內外、海峽兩岸的茶道用品創意設計的交流。

        問及易安居為何如此大手筆地策劃茶道用品賽事時,黃勁榕女士回答道:舉辦比賽能不同程度地將茶文化與藝術有效結合,全方位、多元化地宣傳推廣茶道用品的創意,也與易安居的企業理念不謀而合。

        茶文化創意的獨特經營理念

        歷經十二年的發展,易安居由最初的單純茶館經營和制茶生活,向茶企業的轉變。與眾不同的是,易安居以“創意唯美茶境界”作為品牌定位及核心競爭力,貫徹“創意興茶、文化興茶”的全新發展理念。黃勁榕女士提到,在易安居今后的發展方向中,首先要加強公司有機茶園的建設,保障品質穩定。目前,易安居武夷山已經建立產業生產加工基地,為傾力打造易安居茶精舍這一特色茶業已在連鎖品牌做好準備,據悉,易安居將導入專業的茶企VI。

        第7篇:茶道的文化內涵范文

        關鍵詞:茶文化;茶室空間;設計茶

        在我國社會人民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儼然成為社會民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自古以來我國都是產茶與飲茶大國,通過物質形式和人文科學相互結合,從而形成深厚底蘊的茶文化。伴隨著茶文化的快速發展,茶館和茶樓以及茶室等多種飲茶場所獲得不斷完善,但是當前許多茶室空間設計結構大部分都是娛樂休閑的風格,設計風格過于平庸和乏味,無法真正體現出我國傳統茶文化精神內涵。基于此,深入研究茶文化和茶室結構設計,對于傳揚我國優秀傳統茶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推進傳統茶文化的發展就需要充分結合現代文化特點,促使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相互融合,不僅能繼承和傳揚傳統茶文化的精神內涵,還能夠使得品茶者獲得良好的精神體驗。

        1探究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傳統茶文化中包含有禪宗精神和道教精神以及茶道等精神內涵。自古以來,我國都是產茶和飲茶大國。唐朝時期,寺廟周邊都種植有大量的茶樹,同時還通過人工培植各種野生茶樹,由此可見,茶文化對我國發展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當寺廟僧侶在禪悟佛道時,必須要始終保持穩定和平和的心態,而通過飲茶能夠提神醒腦,茶葉飄散的清香入口甘甜,使人內心寧清而平和,正符合參禪悟道的環境和心態。我國茶文化歷經千年發展歷程,蘊含著我國深厚的傳統民族文化精髓。道教始祖老子曾經說過,所有事物都向著至善至美發展時就會逐漸形成道,萬物發展都蘊含著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茶文化中就蘊藏著道家的無常、空、無等哲學思想,并成為茶文化發展的理論指導思想。道教注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受到道家思想理論的影響,茶文化逐漸發生轉變,通過品茶能夠提高自身修養,并全面實現肉體和精神的相互結合。茶道是我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核心,是經過長期飲茶和品茶而逐漸形成的生活禮儀,并能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這是傳統茶文化的精髓和靈魂。茶道促使茶文化更加豐富化和多元化,經過飲茶提高實現精神修養和思想覺悟即可稱為茶道。我國茶道中重視對飲茶意境的深入體會,而茶室空間設計直接影響著飲茶境界,因此在茶道中茶室空間設計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對茶室進行設計時應當要充分重視茶道主題,使得茶室空間設計蘊含著傳統茶文化和茶道精神。

        2對茶室空間進行設計

        2.1茶室空間結構設計

        在對茶室空間進行設計時,應當要先設計其總體結構和框架,其中空間結構設計包含有入口大廳、茶室、茶亭、儲物室、庭院、水池、藝術長廊、展示廳等。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應當要注重茶室空間的獨特性,嚴格按照設計尺寸規定茶室空間大小。借助幾何形體方式來劃分茶室布局結構,并在平整的空間布局中體現各種不穩定因素,構成整體協調的茶室空間結構。結合飲茶者的個性化喜好與茶室的功能,區分不同的飲茶環境,主要包含有茶庭和茶廊以及茶室等多種功能區域。譬如西南地區的社會民眾喜好露天飲茶,特別是露天庭院和回廊等場所受到廣泛喜愛。所以,在西南地區設計茶室空間結構時,可以在以上位置設置茶亭,迎合地方民眾的喜好。

        2.2茶室的功能設計

        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應當要結合飲茶功能特點來設計相應的飲茶環境,主要涵蓋有品茗區和煮茶區等。其中品茗區大多位于室內茶室,主要表現茶道文化精神的熱切追求。同時,在設計茶室時還要將品茶、烹茶以及制茶的樂趣充分體現出來。通常情況下,煮茶區主要位于長廊和大廳位置,部分茶室還會在大廳設置茶藝表演和古琴表演等節目,主要是為了增加品茶樂趣。此外,顧客在品茶時不僅可以讓專業茶藝人士表演制茶茶藝,還可以自行烹茶和制茶。

        2.3茶室空間的交通設計

        在進行茶室交通結構設計過程中,應當要對功能區位置關系進行綜合考慮,合理布置墻面、步道、扶梯以及無障礙設施等位置。在設計茶室空間時,應重視不同形態空間結構的結合,以免出現重復空間結合的現象,形成獨特的組合效果,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譬如,可以使用竹山格頂棚的結構來設計茶室大廳頂部和走廊通道,使得茶室具備自然氣息和現代力度感。使用開敞空間的設計方式來設計茶室通往其他茶室和茶室以及水池等位置,并使用自動開關門窗處理開洞。完成開敞空間結構設計后,還要使用圍合處理側界面,從而有效保持茶室的密實性。對茶室空間進行設計時,應要注重和周邊環境相互融合,達到借景和對景的目的。其中開敞空間實現了室內外的相互轉換,所以,可以增添些許趣味設計,促使茶室空間更加豐富。在合圍墻體中建造靜態或者封閉的茶室,這些茶室具有較強的私密性和隔離性。為了有效避免茶室過于沉悶,可以采取開窗采光設計方式來增添茶室的韻味。同時,所有靜態空間必須按照設計比例進行設計。此外,茶室空間整體應盡量采取柔和光線和淡雅色彩,實現清雅與和諧的效果。

        2.4茶室空間的服務設計

        絕大多數現代茶室功能區域主要有茶室、茶水房、大廳等。茶室空間的服務設計主要是指功能區域的附屬設施的設計,譬如儲物室、衛生間、經理室以及職員室等。在進行附屬設施設計時,應避免與茶室功能產生重復或者沖突,附屬設施設計應要注重和茶室整體格調的相互融合。同時,附屬設施不能影響顧客。

        3通過茶室空間設計繼承和發揚傳統茶文化

        3.1體現文化價值

        在禪宗文化中茶占據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制茶和品茶不僅能夠獲得心靈凈化,還能提高精神修養和思想領悟。隨著現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利用茶室空間設計和禪宗以及茶文化等元素共同創造出慢節奏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人們可以放慢腳步,通過飲茶體會出茶室空間設計的境界。這樣不僅能夠提高飲茶者的精神修養,還能夠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茶文化精髓。對現代茶室空間進行設計時,應當要注重茶文化和禪宗等元素的相互融合,利用現代化先進的高新技術來傳承傳統民族文化,促使現代化和傳統茶文化的相互結合,不但能夠傳揚傳統茶文化的精髓,而且還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對茶室空間進行設計時需要對傳統文化傳承和現代社會需求進行綜合考慮,結合現代社會的精神傾向設計現代茶室,同時還要在茶室空間中體現茶文化價值。所以,在設計茶室空間過程中,可以使用軟質生態建材與硬質建筑材料,塑造出良好的茶文化空間,給予品茶者豐富多樣的審美層次。營造寧靜而平和的品茶環境,讓品茶者充分領悟到茶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從而提高精神境界。

        3.2傳承和發揚傳統茶文化

        對茶室空間進行設計時,必須要以傳統茶文化作為設計的基礎,實現現代化先進技術和傳統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這樣不僅使得茶室空間具有現代化科技特點,還能保留傳統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對于傳承和發展茶文化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質量不斷提高,對于傳統民族文化和傳統藝術越來越重視,現代室內設計廣泛應用傳統民族文化元素,儼然成為現代社會的創新審美元素,通過室內空間設計不但能夠提高品茶者的精神內涵,還能夠發展傳統民族文化。現代技術與傳統民族文化的相互結合,能有效滿足現代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其中,茶室空間設計質量和室內設計師的理念和文化層次有著密切的影響,同時,室內設計師對于傳統茶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也直接影響著其設計風格。伴隨著室內設計師的設計理念不斷創新,設計師已經逐漸開始認識到傳統茶文化審美元素的重要性。對茶室空間進行設計時,可以利用傳統茶文化元素和精神內涵,并結合現代化發展特點,創造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互結合的文化環境,同時,還可以通過合理搭配空間色彩和造型,確保室內空間設計具備著傳統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內涵,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茶文化。其中,茶室空間設計不僅能夠繼承和傳揚我國優秀的傳統茶文化,而且還能使得品茶者獲得良好的飲茶體驗,從而提升品茶者的精神內涵和文化修養。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政治文化沖擊,我國室內空間設計逐漸失去本土特色,同時,傳統茶文化獨特的意識已經逐漸邊緣化,從某種程度上說,嚴重影響著我國室內空間設計的獨特性和本土性,設計的作品逐漸喪失文化差異性,阻礙我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傳揚,威脅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本土性。當前來說,現代茶室空間設計主要面臨著傳統茶文化傳揚和創新問題,伴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所有傳統文化只有充分結合現代文化特點進行創新,才能夠立足于社會中。在傳揚傳統茶文化過程中,應當要充分考慮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利用現代化先進的技術來創新茶室空間設計模式,促使茶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相互融合。這樣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出我國傳統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同時采用現代化創新的設計模式還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夠繼承和傳揚我國優秀的傳統茶文化。

        4結束語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茶室是體現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對茶室空間進行設計時,應當將我國傳統茶文化作為茶室空間設計的基礎,通過空間設計展現出傳統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內涵。所以,茶室空間設計和傳統茶文化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當前大多數的茶室商業化越來越嚴重,導致品茶者在茶室中無法體味出傳統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內涵。因此,在進行現代茶室空間設計過程中,應當要充分結合我國傳統茶文化和現代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傳承和發揚傳統茶文化,從而滿足現代社會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利輝.傳統建筑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融入體現[J].江西建材,2016(21):44-49.

        [2]夏吉宏.古代室內設計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傳統[J].江西建材,2016(22):26-30.

        [3]劉佳.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茶葉,2016(9):193-194.

        第8篇:茶道的文化內涵范文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

        前言

        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融匯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豐富知識,人們進一步認識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匯了儒、佛、道諸家深刻的哲理,人們通過飲茶,明心凈性,增強修養,提高審美情趣,完善人生價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飲茶作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轉化為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不僅體現出人與人、人與茶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現了人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這種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茶事活動,在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中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質,又揭示出了人與自然、與社會諸方面的關系。具體地說,包括了人與自我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民族和國家的關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與生產生活實踐相依托,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與人文和歷史相伴隨,貫穿于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系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征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辈璞环Q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系,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征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鑒,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并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盡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人們尊為茶圣的陸羽,幼為棄兒,長于佛門,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采茶覓泉,品茶鑒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于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二、尚和——協調人與他人關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敝赋隽恕昂汀迸c“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并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舍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凈,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總之,儒、釋、道三家關于“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于淡泊出世的操節,道家又賴于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了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于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范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于“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在人們生活中積淀,凝煉和闡發,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范。體現在人倫關系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于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系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廉、雅志、勵節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笢匾圆枋緝€,宴客只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后,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并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么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向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制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制,則“涉于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圣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托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他雖身為閑云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班鄤钪荆矢蕡髧贝砹瞬枞艘詯蹏髁x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四、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說:“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環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為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碧拼娙隧f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見,人們對茶的發現、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一的過程,同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

        第二,品茶的環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碧烊t是指自然天成的環境。《徐文長秘集》稱“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凈的自然環境。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適宜時候:“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話。明窗凈幾,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此外,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時,離不開松、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涵攝時,對美的感悟。:

        第9篇:茶道的文化內涵范文

        關鍵詞:視覺傳達;茶葉包裝;高校;教育改革

        1引言

        眼球經濟盛行的時代,視覺所傳達的內涵和意義不僅僅是售賣商品,更重要的是其包裝左右了消費者的選擇。消費者獲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視覺,人類是視覺動物,第一印象起了決定性作用,商品的外包裝勾起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一般地,視覺包裝印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消費者對事物的看法。基于以上判斷,國內外的商家逐漸加深了對商品包裝的視覺傳達設計。網購的逐漸流行和大眾化,商品的外在包裝和圖像也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這就是視覺傳達的重要作用和視覺效應。中國茶葉歷史久遠而經典,是中華民族5000年智慧的結晶,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品茶論道在當今快節奏生活里仍然盛行,成為未曾中斷過的文化脈絡。在近代史中,飲茶走進平民百姓,不再是奢侈品,很多人飲茶當作養生、提神醒腦的一種方式,在超市、便利店里,紅茶、綠茶,各種茶飲料貨架擺成了一排排一列列,成為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品牌也是日漸豐富,康師傅冰紅茶、王老吉等等。除了液體茶飲料,還有固體茶葉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消費者在購買茶葉時,很難透過外包裝聞到里面的氣味進而判斷茶葉品質,更普遍的現象是從外包裝的精美程度上來判斷茶葉品質,尤其是氣味差距不大時,大多數消費者選擇包裝精美的茶葉產品,即使價格偏貴一點也沒有關系,這說明消費者可能會選擇更具有品味的茶葉包裝。傳統茶文化中禪宗精神、道教精神、茶道對中國高校視覺傳達專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促進當代視覺傳達專業教育改革的強大力量。學者們普遍認為專業教育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多元化的強大背景下,中國茶文化需要借助視覺傳達專業教學改革傳承下去,形成接力與創新。

        2中國傳統茶文化發展

        茶葉最初是神農氏發現的,是一種草藥,后來茶葉逐漸在中華大地蔓延開來。中國考古學家比較公認茶文化起源于春秋時期,“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根據《神農本草經》的記錄可見,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茶的解毒作用,茶葉也從最初的藥用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中。隨著人們對茶認識的不斷提高,野生茶移植到家庭菜園或山區種植,形成了大量的茶山、茶園。中國傳統茶葉種類繁多,有紅茶、綠茶、花茶等等,產量占亞洲總產量百分之八十以上,茶文化也在不斷變革和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精髓:1.禪宗精神,僧侶之間認為茶具備醒腦提神、止渴生津的作用,讓人心氣平和、寧靜淡雅,心態上與佛教所追求的寧靜相同,所以寺廟是重要茶室活動,文人之間會友、飲茶、作詩非常盛行。2.道教精神,道教認為世間萬物在周而復始的不斷循環中進行,通過不斷修煉和提升,修身養性,通過泡茶、品茶度化自我,把肉體和精神合在一起,與大自然無縫融合。3.茶道,小到兒童,大到老人,無不有飲茶的習慣,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茶道。例如,蒙古族飲用的奶茶,是用磚茶和牛奶、黃油等熬制而成,咸味與甜味奶茶有非常大的區別,在飲用時要隨時保持熱度,加之炒米和奶豆乳,成為蒙古族招待外賓和親朋好友的重要飲品,使用長柄勺子跪式加茶也變成一種禮儀。茶道可謂自成一體,最初也是由中國人建立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在唐朝時期,有日本、韓國等學者來到中國,并將茶道文化傳遞到了本國,可見茶道文化影響深遠。我國的茶道與儒家、道家等都關系密切,茶道在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敬天地、敬君臣,甚至還有茶禮,通過品茶達到一種境界,意在逐漸體會意境深遠。

        3茶葉包裝現狀調研

        高校視覺傳達專業教育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茶文的涵養,這是客觀要求,也是茶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需要。古代中國茶文化影響了日本、英國等國家,當代,我們要把茶文化發揚光大,將其獨特的內涵和精神貫徹到視覺傳達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茶葉的包裝受到歷史的影響而改變,視覺傳達包裝不僅注重表現茶葉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再現茶文化精髓。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茶葉是易串味物質,用紙包裝起來能儲存更長的時間,也能保持其原有獨特的風味不便,因此,現代設計者們設計出了各種盛放茶葉的器具,起到防潮防蟲、保持原有氣味的作用。中國是禮儀大國,自古以來注重禮尚往來,茶葉是首選禮品之一,每逢佳節,茶葉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而消費者選購茶葉的重要因素就是看包裝,近年來,茶葉包裝的花樣增多了,包裝上逐漸使用了特殊的材質,崇尚給消費者帶來美好的感受,包裝設計同時也表現出品牌魅力和品牌文化。但是,現在市場上賣的茶葉,有的過度追求包裝的精美,忘卻了本質內涵的提升,使得用在包裝材質、包裝設計和運用色彩上的成本大增,而茶葉含量特別少,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在茶葉產品上下功夫是必須的,但不能忽略茶葉本身的內在價值,需要在茶葉設計包裝上嚴格把關,注重環保,最好能回收利用再次包裝,也節省了材料。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精品v在线播放 | 尤物国产91九色综合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第一页 | 亚洲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A级理论片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