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范文

        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

        第1篇: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范文

        中國古典舞劍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富特點和代表性的舞蹈藝術形式。但是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其作為純粹獨立的舞蹈形式已然消亡。現行的劍舞是當今舞蹈藝術家在研究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總結、復現的結果。中國古典舞劍舞是涵蓋內在文化氣度、精神體驗、審美特色的一種文化形態。因此,當代的發掘和建構,應該更加注重文化形態的復現。筆者在高校的劍舞教學中,對中國古典舞劍舞的發掘與研究有了些許心得,以此文簡要闡述。

        一、劍舞資源

        劍舞的原初形式雖然消亡,但在壁畫、雕塑、武術、民間舞、戲曲、文學作品,以及現行的研究成果中依然能夠探尋其風貌,這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的依據和發掘的可能性。據此,我們的資源便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第一,審美資源。包括美學史;思想史;繪畫、雕塑、書法、音樂等各門藝術史;舞蹈史;傳統舞蹈美學;劍的考古成果等。

        第二,形象資源。包括武術中的劍術;戲曲中的劍舞;民間舞中的劍舞;民俗活動中持劍的儀式;壁畫、雕塑中的劍舞形象等。

        第三,已有成果。包括現行的中國古典舞劍舞教材;劍舞作品和劍舞作品分析;研究劍舞的學術論文和著作等。

        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可以作為我們研究劍舞的基礎,為研究、整合、發掘、復現提供條件。

        二、資源分析

        在資料的搜集整理之后,可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審美資源、形象資源和已有成果。在深度研究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再現。

        首先,是對于審美資源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步:在廣泛的收集和研究美學、思想的基礎上,對于中國傳統的審美和思想風貌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研究各門相鄰藝術,了解傳統藝術的線條、氣韻、節奏、心理體驗等具體的風格特征;系統的研究中國舞蹈史和舞蹈美學,掌握古典舞的運動規律和要求;通過劍的考古成果的了解,掌握劍的質感和特性。通過這樣的層層限定,為劍舞的研究設定了一個框架和可資借鑒的標準。

        其次,對于形象資源的研究。這可將雕塑、壁畫形象進行歸類解析。包括:1.氣韻和動勢解析。氣韻研究決定劍舞動作的輕重緩急,動勢研究決定劍舞動作的連接路線;2.民俗活動和儀式的研究。民俗活動包含了大量使用劍的儀式和表演,這些儀式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可以通過民俗活動的研究進一步了解劍舞的內在氣韻和精神內涵;3.武術資料的分析。武術中包含了大量的套路動作,這些動作的路線、氣韻可以直接為劍舞所借鑒,現行中國古典舞劍舞教程基本上都以武術為依托,因此,武術的研究可以為動作路線和劍的基本舞法提供參照;4.民間舞的研究。民間舞是當今依然可見的古代流傳下來的舞蹈形式,在民間舞中保留了大量劍舞的動作,這些動作在古時因古典舞與民間舞的互動交融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民間舞可從側面提供路線、風格、動律的依據;5.戲曲的分析。戲曲舞蹈是流傳下來的唯一可見的古典舞形式,在戲曲舞蹈中仍然保留著劍舞的形式,梅蘭芳先生就曾表演過劍舞。可見,戲曲舞蹈中的劍舞提供了最為直觀的參照。通過以上內容的研究可以收集整理相關雕塑、壁畫形象,提煉出最具傳統文化和代表性的造型、連接、發力、動律,同時將劍舞的文化氣韻特征了解得更加深入。

        最后,對于已有成果的分析。當代,已有專家對中國古典舞劍舞進行了研究和復現,編創的教材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也有編導創作了一些古典舞劍舞的作品,并撰寫了作品的分析和創作心得;另外,有部分研究者從不同的方面對劍舞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成果中有教材的嚴整的邏輯構架和豐富的動作語匯,有劇目的奇思妙想和不同的氣韻特征,有劍舞發展的脈絡和劍舞的傳統風貌特征。這些為中國古典舞劍舞的研究,提供了現實的參照和研究的思路。在審美、形象、已有成果的研究基礎之上,劍舞的內在風格和外在風貌已大致呈現在面前,最終進入整合與復現階段。

        三、整合呈現

        整合主要是內在氣韻和外在動作兩個層面。氣韻方面可根據不同的時代審美特征、不同的人物精神氣度、不同場合的內在感受、不同的舞種的風格特點,以及傳統藝術的共通氣韻進行分析,提煉出最具代表性的特點。就中國古典舞劍舞整體風貌來說,其有著貴族等級的威嚴、魏晉文人超卓的氣度、廟堂儀禮的莊重、唐代健舞的豪邁與奔放、戲曲舞蹈的含蓄與典雅、民間舞的自由與灑脫。在劍舞中,動作方面可根據造型、路線、動勢、動作發力等方面進行分析整合。其中,造型簡單歸納便可;路線上,劍舞延續了中國傳統的圓的運動路線,其多以圓的連接貫穿舞姿造型;動勢上,具有沉穩和飛動相結合的特征;動作發力上,劍舞的以回旋、突擊、輕巧、控制、延伸等方式為主。

        第2篇: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范文

        摘要 舞蹈不僅是人類最早發生的文化現象之一,而且還是原始人類生命展現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并且舞蹈也是隨著人類肢體的變化而發展、變化的。中國民族舞蹈是在人民群眾中被廣泛流傳的,并且民族舞蹈都是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及地方特色的,我們所指的中國民族舞蹈大多是指中國近代的舞蹈。中國民族舞蹈作為審美對象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征,而對于中國民族舞蹈的欣賞就是通過欣賞中國民族舞蹈特有的韻味來體會其內在的美和外在的美,以便能使欣賞者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關鍵詞:中國民族舞蹈 審美特性 欣賞藝術 中圖分類號:J72 文獻標識碼:A

        一 中國民族舞蹈的溯源

        各國的學者對于民族舞蹈這一概念的看法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書籍、著作及論文當中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給民族舞蹈做出了諸多不同的解釋。雖然這樣的狀況讓人難以給民族舞蹈下準確的定義,但是這樣的情況卻大大拓寬了人們對民族舞蹈的了解途徑,同時也豐富了民族舞蹈的理論知識。

        雖然四五萬年以前的中國就漸步進入了氏族公社時期,但是在母系公社時期和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出現了隨葬的裝飾品,這些隨葬品證明了中國早期的人們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審美意識及宗教意識。并且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人們宗教意識的增強就產生了非常多的宗教祭祀活動,這些宗教祭祀活動基本都是通過舞蹈的形式來進行的。這些最原始的祭祀舞蹈雖然沒有留下后人可以直接看到的具體形象,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現存的古老民間舞蹈遺跡來想象出那些富有神秘色彩且具有無限魅力的原始舞蹈藝術。就是這樣中國古老民族在與大自然的不斷斗爭中通過人體動作創造出了富有節奏美和律動美的舞蹈,因此可以說中國民族舞蹈是來自于人們的生產勞動及日常生活的。

        二 中國民族舞蹈的審美特性解讀

        1 中國民族舞蹈具有生動鮮明的形象性。舞蹈最為重要的審美特性就是其生動鮮明的形象,不同民族都有其獨到、特有的舞蹈形象。這些生動鮮明的舞蹈形象目前已經成為了不同民族風格的特有標記。可以說只要是藝術,都是要用形象來直接或間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通過具體形象來對人們具體的情感和思想進行展示,一切藝術都不能脫離根本性的要求和規律。因為藝術如果完全脫離了具體、生動、鮮明的形象,就很難給人帶來真實的美感,缺少了美感當然也就不能稱其為藝術了。而作為一種藝術的舞蹈也必然會受到這個藝術特有的基本規律的制約。但是作為舞蹈藝術來說,她又有著自己本身的形象美,很多地方是區別于其它藝術的形象美的,因為舞蹈藝術是通過人的具體動作姿勢的形象性及連貫性去展示自我內心美和外在美的。如果對過去舞蹈素材進行研究就會發現,古代的舞蹈藝術素材基本都是對勞動的模仿,或者是對禽獸動作的模仿,模仿的同時還會加入部落圖騰和氏族祭祀等活動元素,古人就是通過這樣的模仿舞蹈藝術來加強人們之間的團結或者來活躍生活的氣氛。最為典型的丹寨苗族的錦雞舞就是舞蹈藝術形象性的最佳展現。

        2 中國民族舞蹈具有風格各異的民族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因為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存在明顯差異,所以產生的民族舞蹈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民族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的舞蹈藝術因為產生的基礎不同,再加上各自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所以對于中國民族舞蹈審美特性來說,風格各異的民族地域性也是中國民族舞蹈的特性。例如,中國維吾爾族民間歌舞就因為最初是來自中國的北方草原,隨后因為種種歷史原因又逐步遷徙到了西域地區,在這個遷徙期間他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由過去草原游牧式生活發展成為了正式定居式的農業生活的原因。所以她們的民族舞蹈《賽乃姆》就有著自己特有的風格藝術特性:節奏非常明朗,舞姿也非常明快活潑,手腕及肢體變化也異常豐富。再如,優美的傣族舞蹈,就以表達感情含蓄,舞蹈動作豐富及舞姿也富于雕塑性而出名的,傣族舞蹈中的四肢身體各軀干基本都需要彎曲,這樣的藝術特色就同傣族人民生活的環境有非常大的關系,因為傣族基本都是生活在水邊,他們愛水和贊美水的內心情感注定了傣族人及傣族舞蹈就像水一樣的純凈和柔美。又如,以豪放彪悍為特性的蒙族舞蹈,之所以表現出這樣的舞蹈特性,這和他們的生活地域有著密切的關系,北方遼闊無垠的蒙古草原使得蒙族人不但創造了優秀的草原文化,而且還在日常的勞動和生活中創造出了這種粗狂豪放的民族舞蹈形象。蒙族舞蹈充分體現出了我國民族舞蹈的民族地域性。

        3 中國民族舞蹈具有超越現實的動態性。舞蹈可以通過人體舞蹈的動態美來表現人類復雜的情感,可以對人類日常生活中展現出的人體美進行有秩序和有規律的加工整合,然后創造出一種能夠超越現實的人體舞蹈動態之美。還有就是舞蹈是需要動作的,而舞蹈動作恰恰是可以通過有節奏的變化來展示人內心情感的波動狀態,例如,在傣族舞蹈中最著名的孔雀舞就是能夠超越現實動態性特點的表演性舞蹈,雖然傣族的孔雀舞因為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風格各異的跳法,但是不管哪種跳法都實現了用豐富的舞步來展現孔雀靜態及動態的嫻雅優美,也都充分展現了中國民族舞蹈具有的超越現實的動態性特征。

        三 中國民族舞蹈的欣賞藝術

        作為一種綜合性表演藝術的舞蹈可以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這是因為觀眾通過欣賞舞蹈中的舞蹈形象就可以從內心產生出一種精神感應,就可以對舞蹈反映的現實生活及其內含思想情感有著更為深刻的感悟,舞蹈還可以通過其美的動態和美的韻律來潛移默化地感染及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認識。可以說舞蹈欣賞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并且能把人類感覺、知覺實現完美統一的內心精神活動過程。在舞蹈欣賞的過程中需要觀眾的感受、理解、聯想及想象等諸多積極心理活動來參與對所觀察到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觀眾對舞蹈作品真實內涵的具體把握,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舞蹈藝術的欣賞。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欣賞過程必須要同舞蹈形象思維緊密聯系,觀眾對舞蹈藝術的美的欣賞首先要對舞蹈展示的形象有明確的感知,然后從內心產生對舞蹈形象的感情反應,最后才是從認識和感悟到的舞蹈藝術作品中理會到其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及舞蹈的主題思想。另外就是在舞蹈欣賞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發揮想象力,要努力通過自己的感覺、想象和體驗等心理因素進行融合,然后對舞蹈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分析整合后產生出適合自己審美心理的形象,這樣一來欣賞者就能對舞蹈藝術形象有更為深刻地感受,從而對舞蹈藝術形象的內在美及形式美產生出強烈的感情共鳴。對于中國民族舞蹈欣賞來說,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感悟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的真實魅力。

        首先,欣賞中國民族舞蹈的情感之美。舞蹈藝術具有自己的情感特點,那就是特別擅長抒情,對于敘事卻不怎么注重。舞蹈藝術就是通過借助動物或植物的自然形態特征來用人類自身的肢體語言表達和傳遞這些自然景物的形態變化,以便達到借物比興和托物寄情的效果,最終能用舞蹈的外在形式抒發人們的內心情感波動。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舞蹈,但是不管什么民族的舞蹈,我們都可以從中分析出人們想要表達和體現的情感之美,這種情感美也許是人性之美,也許是人情之美,也有可能是人類道德品質之美。中國民族舞蹈可以說在各個方面表達人們美好愿望的同時,還對社會人生的認識進行了折射。例如,最為著名的當代舞蹈家楊麗萍的雙人舞《兩棵樹》就充分表現出了青年異性之間對真摯愛情的追求魅力,該舞蹈就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相思樹或夫妻樹,然后舞蹈家就借助了這種自然界的植物來展示了人間的深情,觀眾在欣賞民族舞蹈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人體情緒,然后觀眾就會從內心產生出對真摯愛情的贊美和向往,這就是受到了舞蹈藝術家情感藝術感染的結果。再如,探戈舞及恰恰舞,這兩種舞蹈都是通過借助其自身優美的動作旋律來展現彼此間強烈的感情交流,觀眾通過欣賞這些舞蹈的時候就會收到舞蹈本身的感染,就會從腦海里想像出每個動作組合所蘊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及生命意義。總之,中國民族舞蹈就是通過那如詩如畫和含意雋永的舞姿及動作展現出了獨有的情感美,舞蹈的這種情感美能給觀眾帶來發自肺腑的情感呼應。

        其次,欣賞中國民族舞蹈的韻律之美。不管哪個民族的舞蹈都會有令人折服的人體旋律,也可以說人體的旋律美是舞蹈藝術最為基本的特點之一。舞蹈通過和諧的音樂節奏及肢體的規律動作給觀眾以視覺上的愉悅美。舞蹈藝術作品能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來表現舞蹈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國古代的敦煌壁畫就是以其絕妙的想像來表現中國古典舞蹈的人體動律美。舞劇《絲路花雨》就是以敦煌藝術為素材創作的,該舞蹈作品以其絕美的藝術特性及獨特的東方韻律和造型讓整個世界都為其喟嘆。再如,作為寧夏歌舞團演出的《羌笛舞》更是以其濃厚的民族特色感染了人們,以其流暢的舞蹈韻律感動了中外友人,更是通過把舞蹈的藝術韻律同歷史的真實性實現了完美融合,再現古老黨項族的古樸民族風貌。還有就是如果你欣賞陜北的《安塞腰鼓》,仿佛就能看到古代邊塞沙場上兩軍激戰,看到武士們的威武雄壯,這些場景都能把觀眾內心的畏懼洗滌掉,振奮人們的精神。

        再次,欣賞中國民族舞蹈具有景情交融的意境之美。如果能把景與情實現完美融合,也就是實現了客觀的境同主觀的意相結合,就會產生我們通常所說的意境。舞蹈的意境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是好比一首詩的“意”;第二,是好比一幅畫的“境”。其中的“意”主要是指藝術家在創造舞蹈形象的時候所要表達的主觀上的思想情感。舞蹈是一種藝術,是一種非常講究意境的藝術,舞蹈必須要做到通過直觀、可感及動態的人體律動來傳情達意,這就要求這些律動必須要生動、多變和新穎,如果不能做到這些基本的要求就不能創造出“情”與“景”有機統一的舞蹈美的意境,舞蹈藝術也就等于失去了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例如,傣族舞蹈《邵多麗》就用那美妙的舞姿和優美的旋律充分表現了傣族的民族特色,盡顯了傣族神秘的特有文化;舞蹈《荷花賦》更是表現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舞蹈《黃土黃》充分展現了黃土高坡人的粗獷和奔放的情調意境;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則運用了各類線條上的變化表現出涓涓細流奔向江河大海的一種美妙意境。

        最后,欣賞中國民族舞蹈的雕塑之美。同音樂藝術不同,舞蹈是一種空間藝術,因為舞蹈動作之間的間歇及停頓能夠在觀眾的視覺中形成相對穩定停留的映像,這些影像能夠給觀眾以視覺的沖擊,可以給觀眾提供想象的空間和原型,所以說舞蹈在造型上是非常富于雕塑性的。觀眾在欣賞民族舞蹈的時候,不僅可以欣賞到民族舞蹈的韻律美,還可以欣賞到其特有的雕塑美。舞蹈藝術家創作舞蹈作品的時候非常注重將每個瞬間都給觀眾造成一個個美的形象,然后觀眾就可以將這些富有節奏性和動律性的雕塑串接成完整的舞蹈畫面,這種藝術形象對觀眾的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例如,敦煌系列舞蹈就是取材于敦煌壁畫,或者取材于雕塑中的造型,古代的雕塑家把這些舞蹈造型凝固化,今天的舞蹈家就是把這些凝固了的造型和雕塑進行活化性的藝術再造,然后融入到現代的舞臺藝術中,觀眾就可以在欣賞這些舞蹈藝術美時達到陶冶自己情操以及升華自己精神境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中國文化模式轉型中的幾個問題》,《人類學與西南民族》,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 胡肅容:《民族舞蹈基本動作》,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3] 楊錚:《談中國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藝術教育》,2011年第2期。

        [4] 孫曉燕:《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背景》,《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5] 金秋:《中國區域性少數民族民俗舞蹈研究》,《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6] 孟令剛:《淺談舞蹈的欣賞》,《青春歲月》,2010年第24期。

        第3篇: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范文

        藝術與宗教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兩者皆根植于人的生命體驗,展現出生命體驗最深層次的不同側面。正因如此,兩者往往能夠相互轉換,摯誠的宗教情懷能給人帶來充沛的藝術靈感,而極致的藝術追求亦能將人導向超越的宗教境界。

        佛教藝術是佛教思想的直觀表達,將審美的享受與佛法的體悟融于一體,令觀賞者獲得身心靈的全面陶冶。作為我國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佛教藝術在繪畫、雕塑、建筑、音樂、書法等眾多藝術門類上都達到了很高成就,并以其瑰麗的想象力、生動的表現力、旺盛的生命力,博得了人們的由衷贊嘆與深切厚愛,成為哺育中華民族的精神養分。

        佛教藝術的博大精深源自多元文化的交匯激蕩。佛教藝術在誕生之際,便受到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臘文化等不同文化的綜合影響;傳入中國以后,又充分融合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的精神特質,最終造就了絢爛多姿的中國佛教藝術。

        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佛教藝術扮演了開路先鋒的關鍵角色。早在“漢明求法”的時候,就有佛教美術作品一并傳來。《后漢書·西域傳》記載:“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象焉。”佛教進入中國后,隨即面臨著語言文字不通、民俗習慣迥異的巨大文化反差,而且早期的漢譯佛經文風質拙,難以準確表達佛法的深妙義理。反之,以繪畫、雕塑、建筑為主要形態的佛教藝術,以其通俗、直觀的表現形式,超越了語言文字的隔閡,成為佛教思想的主要傳播途徑。《高僧傳》記載:“是時晉武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蘊在蔥外。”這一段話從側面反映出,在佛教經典廣泛流通前的魏晉時期,佛畫、佛像、寺廟建筑便早已盛行于中國。絕大多數平民百姓正是通過寺廟或石窟里的壁畫、雕刻、造像這些“活的佛經”,在饒有興致中了解佛陀本生的傳奇,不知不覺中領受佛教精神的感化。佛教藝術的普及更為日后佛教事業的深入開展營造了良好的信仰氛圍與民眾基礎。

        佛教藝術除了發揮必要的教化功能之外,對我國古代藝術的發展進步也產生了深遠影響。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是我國藝術史上最富創造、最具氣象的時期,也是佛教藝術產生影響最為深刻的時期,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社會普遍的佛教信仰,催生出巨大的宗教藝術需求,社會大眾對藝術作品的品評、鑒賞、收藏蔚然成風,成為推動藝術事業走向繁榮的強大動力。其二,在社會需求與宗教熱情的推動下,誕生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旺盛創作活力的藝術家群體。他們對印度佛教的藝術樣式,脫其形骸,取其精髓,改革創新了傳統技法,建立完善了指導理論,奠定了佛教藝術本土化的堅實基礎,取得了卓越豐碩的藝術成就。其三,如果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藝術實現了對異域風格與技法的消化吸收,那么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則實現了佛學思想與藝術境界的深度交融。富于藝術特質的禪宗思想的廣泛傳播,促成文人藝術的順勢崛起,開辟出我國古代藝術一片嶄新的天空。

        本次藝術展對于傳承與發展中國佛教藝術有著重要意義,中國佛教藝術的鮮明特征在本次展覽作品中也得到了具體展現。一是開放性。在古代,開放性其體現為本土藝術與異域藝術的有機結合;在當代,則體現為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交相輝映。在本次作品中我們看到,傳統造像巧妙融入了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現代雕塑也努力汲取了傳統藝術的優良風格。佛教藝術正是在開放中不斷走向豐富。二是親和性。佛教藝術自誕生以來便具有雅俗共賞的天然特質。本次展覽的作品體現了貼近大眾、貼近生活的審美特征,可謂是“見之生動,觀之觸動,憶之感動”。三是思想性。本次展覽中的作品取材多樣,匠心獨運,有的體現佛菩薩的福智圓滿,有的詮釋悟境的空靈妙動,有的展示羅漢的解脫自在,有的刻畫高僧大德的悲天憫人,充分顯示出佛教思想的深廣內涵。

        第4篇: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范文

        關鍵詞:雕塑藝術;雕塑材料;金字塔

        中國分類號:J3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5-26-2

        一、雕塑藝術介紹

        一位當代最盛名的英國雕刻家在談到從事這一行業的目的時說:“每一個雕刻家,通過他過去的經驗、對自然法則的觀察、對自己及他人雕塑作品的批評,根據他們的性格和心理構成以及發展階段,會發現某些對他來說極為重要的雕塑特性。在我看來這些特性是:忠實于材料、充分的三維實現、對自然物的觀察、視覺和表現、生命和表現力。”

        人所共知,雕塑藝術從誕生那天起,便是通過一定介質材料的實體形式展現于我們生活一定空間之中的藝術品。從雕塑語言的構成層次中我們可以清楚認識到它其實包括了物質介質層、形式成分層和技法表現層三方面,而物質介質層是雕塑作品形式構成的物質性載體。物質介質層主要包括石材、木材、金屬以及人造硬質材料等;形式成分層則包括雕塑作品的整體形式和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即雕塑作品本身的形式構成體、形體、空間、節奏等等一系列雕塑造型因素的有機整合關系;至于技法表現層系即雕塑家個人的藝術表現力,雕塑家所處的時代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即生產力水平),而這些又不同前者的是材料介質構成依存關系。材料性能的特點制約、影響著藝術表現方法。雕塑的技術層面意味著發揮某種材料的特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雕塑的語言特點和藝術價值。換句話說,雕塑就是靠這些實體形態說話,其一系列外在表現力與內蘊寓意,皆產生于不同的石塊、銅塊、木塊或泥塊之中。這些自然物質,從常規概念來看,是一種普通的、不含情神意義的物質。但一經轉換為藝術形態,其自身性質就大不一樣了,它就脫離了常規的物質性而成為一種人類感情的寄托物,它就與人的智慧聯系在一起,也就有了可思維的空間。一件雕塑藝術品早已不再是原有的石頭或銅鐵,不再是自然物的再現。由于材料制約和限制,雕刻家有時沒必要去表現一些細微末節,而是常常是根據他們的意圖創造一個立體的造型藝術品。雕塑是人的聰明才智、精神世界物化后的創作行為的結晶,是人的審美理想的實現。雕塑藝術的發展,除了受到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宗教等影響外,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人們對材料的認識、掌握和運用。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不同風格的無數雕塑藝術精品,都以其鮮明的特色展現了不同介質材料的魅力。

        二、埃及金字塔雕塑藝術

        曾經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任何一件雕塑作品都是石頭所寫成的一首詩,也造就了歷史。所以我們可以說巖石或者說石材在雕塑藝術材料中是最為悠久的一種。由古至今雕塑家對石材都具有與眾不同的欣賞角度,石材也對雕塑家具有豐富的誘惑力。這些早已印記在雕塑藝術的歷史長廊中。經過長久的雕塑藝術發展,雕塑家已經能夠全面地認識到雕塑材料能夠經久不變到什么程度。我們知道材料的質量對雕塑作品的保存年限起決定性因素。在西方國家的一些雕塑家,他們通常把一座優秀的雕像比作成富有靈魂的詩人,J?馬戈利斯認為雕塑作品以物質客觀之體呈現出來就好比一個人體現在他的軀體之中。“說藝術品被體現在一種物質對象中也就等于說藝術作品的特性必然是和那個體現著藝術作品的物質的特性聯系在一起的。”縱觀人類的發展史發現,進入智人階段已經有幾十萬年的悠久歷史,但是大自然的身軀―――巖石一直穩定、剛毅的矗立在萬物之中。將其神秘感和圣潔呈現在人類眼前,使人類對其感到敬畏與敬仰,在人類的歷史上,古老的埃及是最先在雕刻史上畫出神秘的一筆,也創造了人間奇跡之一。我們知道埃及人是相信人死之后靈魂還在,正所謂“靈魂不死說”,聰明、勤勞、技藝精湛的埃及人將一塊塊巨重的石頭堆砌成具有藝術價值的金字巨塔形狀。金字巨塔能夠讓我們看到只有如此龐大的體塊以及不朽的盤石才能象征著埃及法老王權的權威。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埃及統治者的意念和夙愿主要通過龐大的巖石魅力實現。三、我國古代雕塑藝術

        在我國古代,統治者們對巖石的魅力也具有深厚的感情,通過媒體或者歷史典籍上我們經常會發現統治者通常會用山河、江山等代表他們的政權或者國家社稷的象征。其實,這些統治者的期望是他們的王權與山河并壽,與日月同光。其實我國古代也是相信靈魂不死之說,在歷代的陵墓石刻中我們不難會發現一些代表帝王、貴族的靈魂思想。這正是古人有效的將大自然的崇山峻嶺等堅實有力的環境與體塊特征緊密的結合起來,使其具有獨一無二的審美特性。在我國古代的一些陵墓門前都會擺放一些猙獰的怪獸來守衛陵墓,這也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種典型封建文化,也是封建法權不可侵犯的象征;在很多陵墓前我們會看見長著翅膀的馬和鹿等,這也是古代人的神秘幻想,也是封建君主龍種非凡的代表,石馬、石羊等俯首屈膝代表著天下子民對天子的敬仰、尊重;捧貧持劍的文武大臣代表著死去君主的侍衛,保護著君主的靈魂,也表現出君臣之間嚴格的秩序觀念。古代的雕塑家通常都注重雕塑作品的莊嚴、威武以及給人以敬畏之情,能夠使后人在這種宏大的氣勢下感受到崇高感,這也是君主被巖石魅惑的表現。

        四、松山吟和心語作品的藝術價值分析

        作品《松山吟》(尺寸300×480×150,如圖1所示),以木化石為材,作者根據材料的固有形態,奇思妙想、因材施藝,構造自然形體美。以山水、風景為題材,刻畫了萬年松在下面堅硬的巖石襯托下,于清麗中顯得風姿綽約。深入歡樂,充滿情趣。簡單的點綴情景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現手法豐富且不拘一格,或大刀闊斧、粗獷有力,或精雕細刻、簡潔概括,巧用自然美的自然協調。

        作品《心語》(如圖2)是根據材料的自然成型似雙峰的自然形狀和獨有的外表特點,通過現代藝術手法,把釋迦摩尼在前和達摩在后,突出時間關系。山有高低和溝壑的無限距離,但心靈相通,心的距離卻是近在咫尺。通過達摩面壁的專心致志和釋迦摩尼面向前方的堅定心靈,傳達出他們共有的一心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把自然和現代藝術相結合、給人自然美感和現代藝術的融洽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結語

        雕塑家往往通過雕刻作品展現自身對巖石的內涵以及特征獨特的理解。在西方最為著名的雕塑作家是米開朗基羅。對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有人這樣比喻,將其比喻成是一座葡萄園:在文藝復興的早期,將其比喻成尚未成熟的葡萄;晚期的藝術則太熟了,甜得過分;唯有鼎盛時期的藝術猶如剛剛成熟的葡萄,最為鮮美。他的藝術便是這最令人渴望的“葡萄”。大理石在雕刻藝術中發揮的巖石這一介質的作用,米開朗基羅確已達到前無古人的歷史頂峰。

        參考文獻:

        [1]劉敏.鋼琴技法的民族風格之探討―――古箏奏法在鋼琴中的應用[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1,(01).

        [2]李宛平.論司空圖的“韻味”說[J].南都學壇,2005,(04).

        [3]楊延幫.論當代中國油畫創作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的運用[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4).

        第5篇: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范文

        關鍵詞:宋代雕塑;設計藝術;線條;色彩 ;空間

        Abstract:Based on the time feature of the sculptures in Song Dynasty,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artistic languages of the sculptures in Song dynasty, which shows secularization, highly realism, vivid images, and the joy of life. In combination with similar art category, then to analys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sculptural styles and plastic methods of the sculptures in Song Dynasty, to analysis some aspects like shapes, lin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ors and spaces,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sign elements that indicated in those sculptures. Try to absorb nutrition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design heritage, and to make them to own a sort of modernity, then to expand our history and culture, to expand and improve the existed sculptural views.

        Keywords: Sculptures of Song Dynasty, Design, Line, Color, Space

        陳寅恪在對宋代文化有過較權威的論述:“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1世人耳熟能詳者,多是詩詞歌賦、繪畫書法,言之不盡,觀之不絕。然而,不可否認,宋代雕塑作為該朝的一種文化形態,卻也上承漢唐,下啟明清,處于一個劃時代的坐標點,并在中國雕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翻開兩宋雕塑的恢宏篇章,其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石刻雕像與彩塑像兩個方面。造型上,由魏晉、隋唐時期的寫意象征轉向高度自覺的寫實的具象,形象生動,細致入微,富有生活情趣;審美特征上,則一改魏晉時期的秀骨清像和隋唐時期的豐腴華貴,以平和、典雅的氣質取代神圣、莊嚴和肅穆。即,宋代雕塑真正做到了“走下神壇”、“放下身段”,去表現宗教和現實生活的結合,特別是抓住世俗生活中生動、親和等的點點閃光。

        無疑,宋代雕塑藝術充滿了濃濃的藝術性,與傳統繪畫相融、相通,在線條、造型和結構等方面經營空間,表達情感和現實。而不可忽視的,是這些線條、造型和結構中揮之不去的設計性元素。雕塑是以形寫意,以形體之經綸、謀劃和變換,塑造出或靜或動的虛、實空間,進而表達浩瀚宇宙中的個體對三維世界的認識、理解及感悟。與此同時,在趙宋相對寬松、開放的天空下,另有一條繁盛而蓬勃的設計造作脈絡。其幻化為陶瓷、絲綢、金銀器、漆器和玉器等門類為代表的工藝美術,從最廣大的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生產和生存中汲取最普世的智慧,一方面以極盡的謙卑姿態組成社會運行的各個零件、基本工具,另一方面又毫無保留地敞開胸襟,影響、指導并啟迪著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宋代雕塑藝術即是其中之一種,因此,本文將嘗試用設計的思維角度去思考、解析并品味宋代雕塑藝術中造型、線條、色彩和空間等,并探尋它們在當代雕塑藝術中呈現的設計元素。

        妙趣橫生:造型的觀照與巧思

        有別于唐代雕塑充滿宗教感的莊嚴大氣,宋代雕塑的世俗性傾向更加明顯。雕塑家們所關注的已經不是虛無縹緲的佛道仙人,深宮宅院,而是回歸到最真實、樸素尋常巷陌,市井生活,所以于此時代,最能代表雕塑水平和特征的,不是大型的宗教雕塑,而是塑造普通人的小雕塑。來自陶瓷的智慧,以水、泥的混合、幻化,成就最歸真的藝術形態,同樣,泥塑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體。

        小雕塑易于成形,又便于攜帶、移動,無論是作為文房、起居之擺件,還是用作祭祀、陪葬之冥器,都有其極大的便利性。宋代文人地位突出,社會風氣崇尚儒雅。因此,此期涌現了大量的用于清賞、把玩之“小器”。著名者如瓷器中的兔毫盞、玉壺春,玉器中數量較多的小人、小動物。這些恐怕都成為宋代雕塑小型化的背景與誘因。猶如玉器,小泥塑多取材于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狀態,動態略微夸張。女性一般帶有一點左顧右盼的扭動感,有的表情羞澀,有的略帶潑辣,極具表現力,也能給人以想象的空間。男性小雕塑的動態則更強調動勢。表現最為生動的也是在田間或市井活動中的勞動者。宋代小雕塑,雖然注重對生活、生產的描繪,人物的造型和裝束服飾也基本是時代真實的寫照。目前存世不多的宋代織繡印染,與這些雕塑人物的服飾形成極好的印證。在服飾寫實造型的基礎上略有夸張、動態上注重神韻的寫實。同時,玉器工藝更是與之形成了相互借鑒與參照,在不同材質上展現各具特色的風采。

        小雕塑并非宋代雕塑藝術的全部,大型的宗教題材亦是可圈可點。然而,大者難為,需要雕塑家的觀察與巧思方能接近“完美”。這些設計的細節包括人物造型,一般比例為頭略大,手腳較小,頭、胸、胯的動勢變化大,造成視覺上的多角度變化,通過轉折產生節奏感和整體動態的流動感。頭部略大則有利于更好更細致地表現人物的五官,精妙之處是眼神和嘴角部位的描寫。不但世俗人物刻畫生動,宗教雕塑也融入了生活的氣息。李澤厚先生曾對中國古代雕塑有如此評斷:“清醒的理性主義、歷史主義的華夏傳統終于戰勝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這是一個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識的行程,所以,盡管同樣是碩大無朋的佛像身軀,同樣是五彩繽紛的壁畫圖景,它的人世內容卻并不相同。”2宋代宗教雕塑如大足北山石雕《數珠手觀音像》,造型非常之美,表情自然天真,美姿令人傾倒,令人陶醉。這些一般菩薩像所不予強調的嬌美,在這尊像上卻被著意刻畫,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雕制出不同于其他菩薩,倒象是民間純真少女的觀音像,難怪被人們稱為“媚態觀音”。因手拿數珠,因此也被叫作“數珠手觀音”。她一直享有大足“北山石刻之冠”的美譽。由此可見,不論是審美的世俗化還是刻畫手法的細膩,都是源于雕塑家們對人世的觀照,對其他工藝門類之閃光的借鑒和汲取。造型而不單純的“應物象形”,細微之處的變化正蘊藏了宋代工匠們設計的巧思。如此,方使其在雕塑史中獨樹一幟。

        以線傳神:線條的靈動與鮮活

        線條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根基,也是其藝術精神最簡約的表達方式。同樣,線條對于設計,也是其實現的基礎,它們或直或曲,承載著無數匠人的靈感。中國的雕塑藝術從魏晉以來便能熟練地應用線條來加強雕塑作品的表現力。而這種線條的應用,在宋代雕塑中也達到一種新高度,更具有設計性和思想性。

        宋代雕塑不僅從外型上,通過動態的夸張、曲線的變化營造出一種整體的線性流動感和韻律,從精微處即五官和手腳部的描寫,也很好地應用了類似宋代瓷器刻花、劃花以及漆器鏨刻的線條語言。宋代雕塑的人物臉部造型結構并不是完全立體的,而是在整體圓形的三維空間上,加以繪畫性的描繪刻畫。這與宋代瓷枕的人物紋樣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正是這種看似游離于結構之外的線的延展,給觀者帶來無盡的想象空間。

        宋代雕塑加強線條的應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物的服飾。因為注重現實生動的描繪,人物服飾往往也是寫實的。宋人的衣服一般為開襟、束腰,布紋復雜生動,有利于線的安排和穿插應用,來加強雕塑表面的豐富性。而市井中的勞動者,或纏頭巾、或綁腳、或挽袖,這些生活中的細節更是有利于也必須應用線條來表現。比如宋代大足寶頂摩崖石雕《養雞女》,細瞇的雙眼,微微上翹的嘴唇,前俯的身姿,掀開雞籠的雙手動作,都充分應用了線性語言。源于服飾的褶皺紋理,巧妙地運用于生硬的石材上,以一種巧妙的設計手法重現了織物的意味。塑像的眼神充滿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一切都是幸福的。絲毫也未受到生活環境的干擾與破壞,其面容純潔與慈祥,就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形象。就在她掀開雞籠的一瞬間,雞群爭先恐后地跑出來,兩只雞由于同時發現一只蚯蚓而爭奪起來,農婦也被這盎然生機所陶醉了,她的辛勤勞動在此時得到了慰藉。而這濃郁的生活情趣,這樸實無華、親切感人的形象,不正是宋代雕刻匠師對他們所熟悉和熱愛的真實生活的寫照嗎?塑像身上線條的長短、輕重、緩急甚至干潤,無不體現了匠人們對生活的理解、認知與態度。衣食住行,生活之本,只有真正地巧思和巧手,方能記錄生活的點滴,并轉化為具有時代性,具有親和力的設計性語言。

        艷而不俗:礦物色彩的大膽運用

        無論何種藝術形式,恐怕都離不開造型和色彩兩個基本的維度。特別是色彩,其功用不僅僅在于簡單的裝飾和美化。在設計工藝上,該點體現的最為明顯。更為難得的是,它們還要兼顧實用性,這個最本質的屬性。因此,一件藝術品色彩的選擇,往往不是單純為了“好看”,還要考慮它們相互之間的冷暖搭配,設計好深淺濃淡之關系。宋代雕塑的用色也是如此,比起前朝更加大膽突破。題材的世俗化和生活化帶來造型和塑造手法的變化改進,也要求雕塑在色彩上應具備喜聞樂見、適應大眾的真實審美,活潑而富有生活氣息。這得益于宋代服飾文化的大發展,其在織染上較為豐富開放的用色,給本朝雕塑,特別是人物雕塑帶來了許多可資參見的現貨素材和現實靈感。不同于織物采用的植物染料,宋代雕塑上以各種具有顛覆性的色彩亮度和厚度極強的礦物染料為主,如朱砂、石青、石綠等,同樣實現了濃烈而協調的藝術效果。這種特色不僅體現在市井小雕塑上,也體現在宗祠、廟堂的大型雕塑上,如著名的山西晉祠等。色彩的艷麗往往會帶來一個煩人的問題,就是搭配不好容易花哨、容易俗氣。宋代雕塑的色彩通過制造一種暖灰色的底子來化解這個問題,用底色和墨的灰度來抵消、統一各種有亮度的色彩。泥胎的灰黃色被有意地透露出來,讓顏色滲進去,從而降低色彩的亮度和純度,再通過局部墨線的勾勒,來明確和統一色彩的格調,使其艷而不俗,既生動又低調。

        其樂融融:多重空間的交疊與互用

        眾所周知,雕塑是三維空間的展現,這本身就是謀篇布局的設計。正如屋舍的搭建,亦是另一種空間的營造和設計。

        首先,從個體上來研究,宋代雕塑的個體本身就包含了雕塑空間和個體空間。以晉祠彩塑侍女為例,按當時皇宮中“尚室”“尚繕”“尚寶”來分,她是“尚寶”侍女。她雙手捧著如意,略略偏向左側,身子在直立中又稍事放松,頭上梳著高高的雙髻,髻上包裹著綠色的花巾,上身穿著綠邊紅色窄袖衫,下身穿著絳紅色的長裙。她美麗端莊,雙目癡癡地注視著前方,也許是在思念親人,也許是覺得歸宿一片渺茫,眼神中流露著企盼,流露著淡淡的憂傷。從她那稚氣未脫的臉龐,從她那158cm的身高看,還完全是一個單純的少女,再看其他31尊彩塑,均是年齡各異,體貌、表情各盡其妙,被中外人士一致譽為中國雕塑史上的瑰寶。晉祠的侍女塑像,從造型的曲線到臉部的塑造,再到服飾飄帶的描繪,不但具有雕塑的體量感,也充滿設計的語言――與真人等比的身高、略帶傾斜的姿態,盡管個別細微之處的留意處理,卻收到整體造型空間的傳神效果。

        再者從整體上來研究,即雕塑個體和繪畫背景的統一。該種布置方式的設計處理,將三維空間與二維空間結合,將個體置入群體,從而實現一種虛實相映、塊面交融的特殊效果。這點可以從宋代的洞窟、寺廟或者宗祠(以晉祠為例)來分析。一般宋代雕塑的繪畫背景都是以雕塑立體為中心往四周呈放射狀延伸,線條的分割呈流動性發展,這恰好跟宋代雕塑的形態特點是統一的,即動態感強,其次是色彩的統一。文章前面分析過宋代雕塑大量應用工筆畫中的礦物色、雕塑上也會用墨線來加強結構,所以人站在洞窟或宗祠外往里看去,首先感受到的是一個整體的彩繪空間,慢慢地才把視線回收到中心點的雕塑上面。而視覺又可以隨著線條的延伸循環,從而造就了雕塑和繪畫空間的整體統一。

        綜上所述,對宋代雕塑的設計性元素進行分門別類地解析,嘗試從中國傳統設計的遺產中汲取營養,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賞析宋代雕塑的文化底蘊和世俗審美,能認識到中國造型藝術在宋代達到一種整體的高度,并以發展的思路,將其轉化為雕塑的時代性語言,從而延伸了我們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而認識到藝術學科從來不是單獨地自閉性發展,總是在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地發展。這種整體的思維模式值得我們借鑒,有利于指導我們當下雕塑藝術創作,拓展和提升現有的雕塑創作視角。

        (林永潮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

        注釋:

        1 陳美延.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

        2 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三聯書店,2009

        參考文獻:

        1 王子云.中國雕塑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

        社,2012

        2 屈健,劉丹.中國美術史 [M].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

        社,2012

        3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4

        4 李險峰.雕塑與平面造型藝術 [M]. 北京:中國林業

        出版社,2007

        5 王鐵城,劉玉庭.裝飾雕塑 [M].北京: 中國紡織

        第6篇: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范文

        圖書館建筑是構成圖書館的重要物質條件。盡管隨著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在圖書館的全面應用,虛擬圖書館、網絡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等新概念層出不窮,20多年前就有學者曾預言作為建筑實體的圖書館將消失,人們獲得信息依賴于進入家庭和辦公室的網絡終端,但事實情況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圖書館建筑越來越多,越建越大。據統計全國有80%以上的高校新建和擴建了圖書館,如北大圖書館由24000平方米擴建到51000平方米,清華大學圖書館經過兩次擴建由不足3000平方米擴大到27000平方米,普通高校圖書館的面積也多達上萬平方米;公共圖書館方面,上海圖書館新館83000平方米,深圳圖書館新館35000平方米,首都圖書館新館37000平方米,東南沿海發達省市的中小型圖書館也多達上萬平方米,國際上也出現了法國國家圖書館這樣的巨無霸工程,建筑面積達14萬平方米,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85405平方米。雖然計算機和寬帶網已進入辦公室和家庭,但漂亮的圖書館建筑及圖書館里的書卷味、藝術氛圍、舒適的閱讀環境、親切的人文關懷只有到圖書館的讀者才會親身感受到。一座實用而又具有藝術魅力的圖書館建筑所產生的精神力量是無法估量的,它使人感到親切、舒適,進而身心向往之,愿意到圖書館這個知識的殿堂里暢游,淘金挖寶,獲取信息,娛樂休閑,這也正是圖書館的功用所在。

        2圖書館建筑藝術的美的本質

        從美學的角度說,美的本質是真和善的統一,真是規律性,善是功利性、目的性,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并通過具體而又有光輝的形象表現出來,這個形象就是美的了。所謂“美是人的求真向善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正是指客觀對象的感性形象上面體現了真與善相統一的審美價值而言。建筑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從對象上來說,要滿足物質功能要求,也就是要“善”,這時可用“建筑物(building)”來表示,從學科上來說,要滿足精神(美學)功能要求,這時可用“建筑藝術(architecture本意為巨大的藝術)”來表示,當人類的建筑擺脫單純的功利性目的而含有審美目的后就成為“建筑藝術”。建筑藝術的美的本質即是滿足人們的實用功能的需求和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統一。

        建筑作為一門藝術有別于雕塑、繪畫、音樂、表演等藝術形式。建筑以實用和技術為基礎,就其工程技術屬性而言,它涉及結構與力學、材料與構造、建筑物理和設備、施工和管理等諸多問題。受技術和功能的制約,使得建筑作為藝術遠不如其它藝術形式自由、靈活。辯證法大師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將藝術分為三類,首先是象征型,以建筑為代表,其特點是物質壓倒精神;其次是古典型,以雕塑為代表,其特點是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第三是浪漫型,以繪畫、音樂和詩為代表,其特點是精神超溢于物質〔1〕。無獨有偶,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也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構造了一種體系龐大的藝術哲學,這種哲學把各種藝術按等級加以排列,建筑藝術處在最底層,它展現了各種基本的自然力形式,即空間和地心吸力領域中的物質的各種應力和應變。古典派風格的建筑最出色地使這一自然力形式和諧一致,而哥特式建筑則是紊亂的,由位于底層的建筑藝術逐級往上是雕塑、繪畫、詩歌和音樂。按照這種等級,這些藝術越來越表現出人類在終極的非理性的現實中的困境,藝術的目的就在于擺脫和解除這種困境〔2〕。這兩位哲學大師探討了建筑作為藝術在整個藝術哲學中所處地位,即建筑受功能和物質技術因素制約其藝術表達形式遠不如雕塑、繪畫、音樂、詩歌等藝術形式自由。

        2.1功能制約建筑:在構成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質技術條件、建筑形象這三大基本要素中,物質技術條件是實現建筑要求的必要手段,建筑形象則是建筑功能、建筑技術及建筑藝術內容的綜合表現,而建筑功能則是建筑要素中的最基本要素。古代圖書館的以藏為主的功能產生了天一閣這樣的藏書樓,是中國古代圖書館建筑藝術的代表;近代圖書館的以藏為主、藏用并重的功能產生了閱覽在前、書庫在后、中間置以目錄廳、出納臺的藏、借、閱分離的建筑形式,一般呈“山”、“工”、“T”等字形;現代圖書館多功能化,文獻收藏中心、信息服務中心、教育培訓中心、休閑娛樂中心等多種功能集于圖書館,產生了荷載、柱網、層高三統一的現代化圖書館建筑形式,正如圖書館的多功能一樣,建筑形式也異彩紛呈,紛紛成為大學或城市的標志性建筑。

        2.2技術制約建筑:建筑之美,依技術而成,猿人尋穴而居,攀枝筑巢,古代石砌木構,現代摩天大樓,均透出建筑對技術的依賴。每次工程技術的進步,都推動了建筑的革命,古羅馬的火山灰水泥,使得巨大的斗獸場成為可能;飛券結構,讓古哥特建筑高聳向上;榫卯結構,形成了東方神韻的木結構體系;鋼和玻璃的應用,產生了現代建筑的審美意向和觀念;信息社會的發展孕育了現代智能建筑〔3〕。現代成功的圖書館建筑如北大新館、清華新館、中科院圖書館、及即將建造的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國外的法國國家圖書館、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無不在藝術化的造型里滲透著建筑技術的影響。因此,圖書館建筑藝術的美的本質就是合乎現代圖書館功能要求與給人以崇高審美享受的統一。與“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于美的追求的結晶”相呼應,圖書館建筑藝術的進步,就是人類對于建筑技術與圖書館功能相統一的不斷追求的結晶。

        3圖書館建筑的美的表現

        圖書館建筑的美表現在環境美、造型美和裝飾美三個方面。

        3.1環境美:圖書館與環境必須和諧,才能顯示作為文化建筑的特點,正如我們常說的“美是和諧”。環境是建筑實體的延伸,它包括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館內環境與館外環境。生態環境指圖書館建筑所處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的美是在保持環境自然美的基礎上協調生態主體(圖書館)與自然環境,使之自然融洽而不是顯得生硬。建于北京北海公園旁的北京圖書館老館和建于紫竹院公園旁的北圖新館無不注意周圍的生態環境,通過取景、借景,為讀者創造一個溫馨和諧讀書環境,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北京大學圖書館位于未名湖畔,寧波天一閣位于寧波月湖西側,都旨在為讀者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人文環境就是考慮到圖書館建筑選址要便利讀者使用,而且與周圍建筑相協調。因為圖書館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內涵,許多城市和大學都將其作為標志性建筑置于城市或大學的中心地帶,既便利讀者使用又能充分感受其建筑的審美功能。這是人文主義思想在圖書館建筑上的體現。例如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地處北京市中關村科學城,這里是中國高科技研發中心,中科院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圖書館等都集中在這一地區,具有良好的人文環境,對充分發揮現代圖書館的文獻收藏中心、信息開發中心、學術研究中心、教育培訓中心的職能有重要作用。再如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位于廣州市區中心與魯迅紀念館和廣東省博物館一起圍成一個小型文化廣場,在市內形成一個安靜的文化區,人文和文化底蘊深厚,便利圖書館職能的發揮〔4〕。

        除了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外,圖書館建筑的環境還可分為館內環境與館外環境。館內外環境建設的最高原則就是人文關懷,使人遠離各種有害因素,一切從關心人出發,營造館內外優美、舒適、健康的環境。館外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噪聲、水火災、有害氣體、煙塵等,因此從圖書館建筑的選址到基地都應注意避開污染源,選擇鬧中取靜的地方,館區要通過綠化進一步減少不可避免的污染。例如唐山市圖書館位于唐山市中心,西鄰市委市政府,東面與鳳凰山公園隔路相望,南面和北面是住宅區和商業中心,圖書館有庭院與主干道隔開,院內花草樹木繁盛,其建筑格式布局高雅,既區別于市政府大樓的莊重,又別于商業中心的繁華,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實為讀書治學的好地方。館內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光源不足和空氣污濁。因為經濟條件的允許,許多新建館都采用人工照明和中央空調通風換氣,從本質上說這是與人文相違背的,既浪費了能源,又造成了污染,2003年春季蔓延全國的非典疫情使我們不寒而栗,專家指出自然通風排除室內污染是最好的預防措施。因此,在圖書館建設中要立足于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這是最人文的選擇。

        3.2造型美:建筑是空間的藝術,它以其形體所構成的空間等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建筑造型給人以最直接的信息和最強烈的印象,它包含客觀形象和審美的雙重含義,其構成手法多樣,對人的感染力也多種多樣,而存在于圖書館建筑本身的美是客觀的,不會因個性的審美差異而改變。成功的例子如建造于1996年的上海圖書館是上海十大標志性文化設施之一,建筑由107米和59米兩座塔樓組成,門前有幾十級寬闊的臺階,代表人類文化知識的積累和人們攀拿知識高峰的路程。2001年建成的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埃及政府共同負責規劃建造,新館建筑呈圓形,傾斜面向大海,既是古代埃及太陽神和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同時又令人聯想到宇宙天體,預示圖書館的發展和未來。

        大學圖書館是校園的文化信息中心,是支持教育、提供學習和研究資源、應用和展示最新信息技術的場所,同時也在校園生活中起到一種凝聚作用,使大學生們交流信息并得到審美愉悅。大學圖書館紛紛將這些意義融入其建筑造型之中。如德國哥廷根大學圖書館新館建筑設計享有國際聲譽,建筑由5棟相連的樓房構成,像一只巨大的手,將全校師生聚攏在一起。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圖書館則以具有未來派藝術特征的造型,表現這個大學的科學技術領先地位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圖書館屋頂矗立著一個高達40米的圓錐體,入夜后像一座燈塔放射光芒,召喚學生們前來尋求知識,進行新的探索和追求〔5〕。因此,建筑造型是給人的第一印象,圖書館要吸引讀者并給讀者以審美享受就必須在建筑造型上下功夫。

        3.3裝飾美:圖書館建筑不但要在造型上表現其文化特征和審美特征,而且要在裝飾裝修上表現圖書館的功能和審美特征。裝飾裝修是一個圖書館建筑的重要環節,它屬于細部處理的范疇,主要運用在重點的地方,以加強建筑的表現力。譚祥金教授將圖書館裝飾裝修的總要求概括為4條〔6〕:

        (1)顯示知識殿堂的氛圍,既體現圖書館所處地區的文化底蘊,又要有時代的特點,符合國際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趨勢。

        (2)堅持適用原則,設計服從于功能,受制于適用,動靜清晰,流線順暢,注意安全和環保。

        (3)以人為本,堅持讀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體現對讀者的尊重和關懷。

        (4)適應現代化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在圖書館中的應用,滿足圖書館實現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需要。

        每一座圖書館都有自己的特點,在這個多元化社會里圖書館建筑要通過裝飾裝修表現自己的文化和審美特點。如上海圖書館目錄大廳墻上裝飾著兩個浮雕石塊,刻滿著不同時期的中國文字,象征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則在其圓弧形外墻上刻著字母或象形字,這些字形來自全球500多種語言,代表上下一萬年的世界文化。美國紐約皇后區圖書館法拉盛分館門前的臺階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臺階上用不同的文字刻著各個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字作品題名,以此象征人們對知識的追求,而圖書館則恰好是滿足這種愿望的地方〔7〕。

        第7篇: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范文

        (一)影視是藝術和科技的綜合影視藝術的發展

        從本質上說就是影視科技的發展,這一本質體現在電影從無聲、黑白、傳統攝影發展到有聲、彩色、電腦動畫,其發展過程始終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影視藝術中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擬音、仿真技術、變焦組合鏡頭和數字式錄音等高新技術。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發展不但能為影視藝術提供物質條件,促進其發展,還開拓了影視藝術的表現領域和表現能力,所以,影視是藝術和科技的綜合。

        (二)影視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影視藝術

        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借鑒了其他藝術的表現手法來豐富自己,如借鑒了文學藝術中對復雜生活進行表現的敘事方法,繪畫、雕塑和建筑中的造型結構和造型技巧,音樂藝術中的音效節奏感,戲劇藝術中以調動等手段展現戲劇沖突的表現手法及戲劇演員的表演特長。因此,影視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其不但包含了語言、造型和表演等傳統元素,還包含了錄音、攝影和剪輯等新的藝術元素。

        二、影視藝術具有視覺性

        (一)影視藝術的視覺性特點

        影視藝術視覺性的表現之一在于影視能夠以動作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戲劇中同樣也有這樣的特點,但因為觀眾距離舞臺較遠,且視角比較固定,觀眾很容易忽略某些細小卻重要的動作,觀眾的觀看和體驗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員在表演時會有夸張的肢體動作,以便能讓后排的觀眾看清楚。例如,《賣花姑娘》這部影片中,得知母親死訊的妹妹跌倒在地時雙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動作,極致地表現出妹妹對母親的愛及在失去母親后的悲痛,具有極強的威懾力及感染力。

        (二)影視藝術的視覺性

        情感影視藝術視覺性的另一個表現是影視能夠借助鏡頭把人物臉部的細節、表情和眼神等進行放大,進而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在影視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寫或大特寫的鏡頭表現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藝術形式中更為細致的細節、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貼近生活,具有更強的表現力。例如,在《歸心似箭》這部國產影片中,玉貞贈送了一管小煙袋給魏得勝,用以表達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視藝術中通常以物件等細節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夠最大限度激發觀眾的觀影興趣。

        三、影視藝術的審美鑒賞

        (一)影視藝術審美鑒賞的策略

        (1)做好心理準備。觀眾看電影時總是會帶入個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釋放,從目前的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觀眾對影視作品的觀賞主要強調的還是其娛樂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調節。如果從影視鑒賞的角度出發,觀眾的目標會更為鮮明,心理也更為緊張,在視聽信息的獲取上表現得更積極,思維也更加活躍,有些會自己與作品進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則會出現游離狀態,即突破原先的劇本模式,通過思考、分析、聯想和判斷,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藝術內涵。

        (2)做好影視作品的信息準備。影視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簡介、作品的時代背景及主創人員的風格和特點等,其來源主要是媒體,鑒賞觀眾通過這些作品信息能夠對作品進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進行藝術價值高的作品的鑒賞時,這一點尤為重要。

        (3)把握局部與整體間的關系。觀眾在鑒賞影片時必須對影片進行分解,再以分解為基礎對影片進行綜合,即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觀影經驗及相關影視知識,合理地整合分解的過程和結果。

        (二)影視藝術鑒賞的方法影視藝術鑒賞的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內容鑒賞。二是形式鑒賞。

        (1)內容鑒賞可以從宏觀角度、微觀角度及影視風格進行,其中,宏觀角度通常與文學息息相關,主要考察作品的社會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內涵。首先,用文學方式對主要用故事情節作為其敘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視作品進行鑒賞時,要緊緊圍繞人物的活動和事件,把握該事件是如何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結合情節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題及創作者的創作思想。然而,作品創作者由于審美視角、創作心態及創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內涵及主題指向往往也帶有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特點。在這類影視作品的鑒賞中,既要從情節和人物活動等方面進行分析,也要對創作者的創作思想進行體會,以把握住作品復雜而豐富思想內涵。

        (2)形式鑒賞可以從聽覺元素、視覺元素和綜合元素的角度進行鑒賞。聽覺元素的鑒賞特指對聲音,即語言、音效和音樂的鑒賞,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夠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視覺元素與美術有密切的聯系,主要包含鏡頭、服裝、道具、化妝、特技和場景等元素。綜合元素的鑒賞主要包括藝術和科技、形式和內容以及各部門間智慧的融合。

        四、結束語

        第8篇: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范文

        眾所周知,舞蹈學科主要是研究人體動作藝術的一門科學,同時也是研究舞蹈藝術審美規律的一門科學,舞蹈美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舞蹈審美學。它主要是從審美的角度去研究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審美規律,審美創造和鑒賞的科學,是舞蹈與美學交融的一門新興學科。

        舞蹈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舞蹈家和舞蹈作品都不應也不可能獨立于它所屬的社會而存在。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所以,若不研究舞蹈自律與他律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就不可能真正全面地、完整地把握舞蹈的審美本質。

        作為舞蹈學科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舞蹈美學首先要確立自己的研究對象及相對界定自己的研究范疇。無疑,舞蹈美學是把舞蹈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舞蹈的產生、存在及變化的根源、形態,自然就是舞蹈美學的研究范疇。因為舞蹈藝術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物化,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所以,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當然是舞蹈美學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舞蹈不僅是舞蹈美學研究的對象,更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審美對象。它之所以能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審美對象,是因為它本身就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的審美反映。實際上,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本身也是在舞蹈與生活的審美反映關系中呈現出來的,研究舞蹈與生活的審美反映關系的特殊點當然也是舞蹈美學研究范疇之中的重要之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舞蹈美學的研究,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把握.一方面是把舞蹈作為一個已然的存在物,通過這一存在去把握其形式美,把握其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把握其真善美的統一;另一方面是把舞蹈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生成過程,去把握其審美創造、其審美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以及其生成過程中的美的傳統等等。

        吳曉邦先生說的好:“談美最好從美感說起,這就比較容易理解”。什么是舞蹈美感?我認為,舞蹈美感實質上就是舞蹈的審美意識。它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種含義是指廣義的舞蹈美感,包括舞蹈審美意識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形態,諸如舞蹈的審美觀念、趣味、能力、理想和審美感受等等:另一種含義是狹義的舞蹈美感,即專指舞蹈的審美感受,即舞蹈的創作者和欣賞者們,在創作與欣賞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這種舞蹈的審美感受,是舞蹈審美意識的核心所在。舞蹈的審美意識,也屬于人們社會意識的一種,它也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沒有舞蹈藝術的存在,也就沒有關感可言。要認識舞蹈審美意識的來源和本性,就必然要涉及到舞蹈與生活的審美反映關系,涉及到自然美、社會美和舞蹈美,以及舞蹈的本質與審美規律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舞蹈的審美,在心理學上來說,也是屬于心理感覺與知覺的認識活動。費爾巴哈與車爾尼雪夫斯基都曾從哲學上肯定了美感是通由感覺器官對客觀現象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恰巧又是對自己的認識,即人在客觀對象上看到了自身,看到了人的情感和生活,于是產生出審美的愉快。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感認識的根源,無疑是在感性認識里面,但美感認識畢竟與感性認識有本質的區別”。而且舞蹈的美感與一切美感乃至人類的一切意識現象一樣,它“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由此,我們看到舞蹈審美意識(美感)是對舞蹈審美對象的一種能動的反映,就其反映的內容或感受的形式來說,也是人們舞蹈藝術實踐的產物,它的內容與特性,是取決于舞蹈審美對象的存在和發展的,取決于一定歷史社會舞蹈文化發展的現狀和水平;它所特有的把握社會現實的審美感知方式,是產生和建立在人類舞蹈文化漫長的歷史進程的基礎之上的。原始社會時期的舞蹈,有其萌芽狀態的舞蹈審美意識,這與欲望滿足后的、狩獵飽食后的歡樂交織在一起,但它常常被束縛在感覺本身而缺乏想象、理解的自由活動,這是遠不能與當今舞蹈多樣化發展的高水平的舞蹈審美意識相比的。今天,我們通過舞蹈的審美對象感知到了極為廣闊的生活內容、豐富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社會美育意義。就審美意識來說,它還有許多方面的問題,例如舞蹈審美意識與一般文化意識、宗教意識、科學意識、倫理道德意識之間的復雜的辯證關系,也必然要聯系到舞蹈審美觀念上真善美的關系舞蹈審美感受的反映特點――社會功利性與心理感受的特殊性――感性、理性以及情與理的統一等,還有舞蹈審美意識的客觀標準和個性差異,舞蹈美感的民族性與時代性,舞蹈審美感受的心理形式――舞蹈感覺、知覺、聯想、想象、情感、思維等等……都需要我們聯系豐富多樣的舞蹈藝術實踐,去做深入一步的研究。至于舞蹈美,我認為它是屬于人工創造的美。舞蹈的美和各類藝術美一樣,它包括舞蹈內容的美和形式的美,是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而形成其特有的美,它就是舞蹈藝術形象的美。

        舞蹈內容的美(包括審美情感、趣味、理想、觀念等)是舞蹈家對自然與社會生活審美屬性的審美意識的集中顯現,它與舞蹈的形式美(包括舞姿、動態、音律、服飾、線條、色彩、構圖等等)應是水融在一起的。不過舞蹈又是一門形式感很強的藝術,因此,要重視舞蹈形式美在舞蹈審美中的重要作用。并對形式美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然而在重視舞蹈形式美的同時,不可忽視舞蹈的內容美仍然在舞蹈審美中是起決定性因素的作用。從許多優秀的舞蹈作品看來,他們的審美創造體現了一個共同點,即都努力追求塑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而這些優秀舞蹈作品的美,我們無不是從完美的、真實的人物形象中直觀感受到的。所以,從舞蹈美的全部內涵來作總體上的審視,舞蹈的美,可以說美在形象。當然,舞蹈形象的美,是舞蹈內容美和形式美的完美統一,融化在人物形象塑造之中,熔鑄出性格鮮明、生動的舞蹈藝術形象。

        審美意識是客觀存在的諸審美對象在人們頭腦中能動的反映,一般稱之為‘美感’。美感中包含著審美意識活動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形態,如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等等,同時還包含欣賞活動或創作活動中的特殊的審美心理現象。一個舞蹈作品的創作過程,也是它的審美創造過程。我認為,舞蹈審美創造的一般規律,可以簡述為:審美感受――審美發現――審美意象――審美形象。即舞蹈創作者以審美眼光和心靈,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審美感受,發現并選擇題材、體裁、風格、形式的美;進入形象思維的系列加工,從而熔鑄出舞蹈藝術美的形象。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舞蹈作品是舞蹈家審美觀的集中體現,它浸透著舞蹈創作者與表演者的審美感情、趣味和理想 舞蹈審美鑒賞的一般規律是:舞蹈形象的審美感受――審美意象的感知――審美情感的進發與共鳴――審美形象的評判,即舞蹈欣賞者,從對舞蹈形象的直觀感覺、印象開始,進而產生聯想,想象,感知審美對象的意象所在,激發自身審美情感,從而作出對該作品的審美評價。舞蹈家從生活情感、想象――形象,即情、意、形,換句話說,從內心到外形。而從觀眾欣賞角度來說,就恰恰相反,觀眾是要通過形、意、情來感受的,從外形到立意而獲得情的感受,即從外到內。從這里我們看到舞蹈形象是審美創造與鑒賞的核心與集中點。如何通過一系列審美活動,塑造出性格鮮明、生動感人的舞蹈審美形象,是舞蹈家們孜孜以求的。舞蹈形象是舞蹈意象的物化形態,它決非是自然物象的簡單反映或直接再現與翻版,自然形象是經過意象而轉化為舞蹈形象的。所以,舞蹈的審美意象,實際上成為舞蹈藝術形象塑造的極為重要的關鍵環節,也即是舞蹈形象思維的核心部分。舞蹈審美意象,就是舞蹈家審美心靈里的意中之象。具體說來,即是第一自然或社會事物,被舞蹈家感知,產生心理表象,經過與同一事物相關的表象積累,產生了對該事物的觀念之后,創作者不僅不脫離原來事物的感性表象,而是聯系各種相關的感性材料,展開舞蹈形象思維活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斷泛化、深化給該事物表象染上情緒色彩,注入了主觀情感內容,使客觀事物的表象與主觀的情、意相結合,于是在舞蹈創作者心目中,逐漸形成飽含思想、情感、意趣,表現為精神境界的舞蹈審美意象。也就是說,舞蹈的審美意象是在一定的表象基礎上,經過形象思維過程的一系列意識加工,伴隨觀念的不斷深化,情感的凝聚,而有選擇地對于那些最能顯示主題、人物性格的側面,緊抓不舍,并使這些表象特別突出出來.強化起來.使之越來越鮮明、豐富、凝練,而成為飽含審美情趣、理想的舞蹈意象。如舞蹈家楊麗萍自編自演的舞蹈作品《雀之靈》的經驗告訴我們了舞蹈審美意象的突出作用。作品從孔雀的原生形態和舞姿的雕塑感,以及絢麗生輝的孔雀服飾和獨具特色的傣家民間音樂旋律,使演員自我愛憐的陶醉,特別是通過她靈動的手指給予孔雀頭千姿百態的造型,注入了楊麗萍主觀思想的情意,使之融為一體,她突出的強化了孔雀的“表象”,從自然形象――舞蹈意象――升華為舞蹈審美形象。人們從觀賞《雀之靈》中,感受到鮮明、生動、豐富、動人心魄的獨特的舞蹈人物形象和傣族民間舞蹈的柔美、輕盈、平穩的時空意境,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力來呈現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舞蹈從原生態中提取,塑造了孔雀的形象,古樸、醇厚與自然渾為一體,追求一種任憑時光穿梭,生命周而復始的宇宙觀,在不知不覺的舞姿變化中象征著圖騰,舞段采用剪影的方式靜態地制造出遠古的空間感。著力于動作的張力和意識的外延,尋找一種騰空的漂浮感。楊麗萍獨創的那種雕塑感生發出來的,具有閃爍,生動的舞蹈動作,更是民族舞中所鮮見的。用“形神兼備”來贊譽《雀之靈》是似乎還不夠的,楊麗萍那著魔般5的手臂有節奏、有層次的節節律動,分明超出了孔雀的機敏、矯健,反映的是人類對精致完美、靈動自由的不懈追求。給人們以強烈的舞蹈美的感染,帶來了鼓舞力量,具有現代意識和富有個性的民族精神,《雀之靈》是一個成功的當代民間舞蹈精品,獲得了很高的審美價值。通過美學知識的學習和探討我深深地感到,從審美角度對舞蹈的審美與創作活動,進行多側面、多層次的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將有效地從藝術理論到實踐,促進舞蹈藝術的創新發展,是作品賦有生命力、立體感、藝術性和時代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第9篇: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范文

        關鍵詞:藝術教育;影視多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J617.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14(C)-0203-01

        多媒體教學盡管為藝術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在多媒體教學廣泛進入藝術教育時,我們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教師為主課件為輔

        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人為地割裂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有機聯系,是多媒體教學發展的大忌。如果教師對于展示影視藝術的多媒體素材沒有充分的理論見解和實作能力,他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多媒體課件,按事先安排好的教案去講;或者在講課中,缺少與學生的交流,學生有一些疑問,面對多媒體的“死模式”,怕老師尷尬而又無法啟齒,這樣便導致了學生學而不實,老師授而不深,達不到本課的大綱要求,這節課就成了一堂課件演示課,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合理引導分化

        對于影藝術的理解和學習,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是良莠不齊的,在多媒體教學中,這個問題將更加突出。那些自制力強、接受能力強、自身具有一定影視藝術修養的學生將如魚得水,越學越好;而那些自制力弱、接受能力差、基礎素質缺乏的學生將會排斥部分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學習主動性差,只會越學越糟,這勢必造成兩極分化,從而進一步影響到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到實際情況,要注意學生在影視藝術學習當中的反饋信息,加強引導。

        三、節約成本,科學使用

        多媒體教育設備投入成本高,制作藝術相關的多媒體教育材料一般比較費時費力,制作流程和工藝相對比較復雜。因此,假如引進設備后由于缺少課件制作的先進技術,缺少人才,或者課件制作過于簡單,不能充分利用設備的優越性而使設備閑置,導致資源的浪費,又缺少技術維護而導致設備損耗嚴重,這樣又浪費了才力、人力、物力。因此,盡管藝術教育與多媒體教育有著密切的關聯作用,但是在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影視藝術教學時,應該充分考慮節約成本,科學使用的問題。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1、直觀展現影視藝術的審美特征。藝術表現在外部形態上,主要是視聽造型。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夠將影視作品的圖形、圖像、聲音、語言、文字等影像符號直觀地呈現,加強學生對教學對象的印象和理解。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影視藝術的視聽造型特征。

        2、帶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一改傳統教學較單一、僵硬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智能型、具有親和性的界面,以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最前沿、最豐富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更好地充當學習的主體這一角色。

        3、教育資源的共享,節省人力、物力。這是跟多媒體教學自身特點相關的。傳統教學往往是一個教師指導數十個學生,而多媒體教學中,一個老師授課,通過具有受眾面極其廣闊的多媒體傳播途徑,其受益者是以千、萬計的。另外,一個新的教學成果,一個人的創新,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會造福他人。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當多媒體教學技術和影視藝術教育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時,它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因此,這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影視藝術綜合了戲劇、文學、繪畫、雕塑、音樂、建筑、攝影、舞蹈等藝術中的多種元素,這些元素在進入影視之后已經互相融合,形成電影、電視自身的特性,使得影視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更重要的是,影視藝術本身既是視覺藝術,又是聽覺藝術;既是時間藝術,又是空間藝術。正是由于影視藝術自身具有綜合性的美學特征,使它能夠兼視覺與聽覺、時間和空間、動態與靜態、表現與再現于一身。

        藝術本身就具有審美教育作用。藝術的審美作用主要指人們通過影視藝術欣賞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通過優秀影視作品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以情感人的作用,引起人們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有助于人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藝術教育承啟了影視藝術的本質,在教育形式上表現出直觀的視覺造型、豐富的聲畫語言,形象的內容展示,具有影視藝術通俗化的特長,也因此,它具有最為普及化的優勢。比起傳統的書籍、口耳相傳、黑板教育形式,影視教育一開始就應該和多媒體教育手段結合,成為新式教育的范本。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设 | 永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 | 日本美女一级视频 | 日本久久精品视频 | 日本啪视频在线观看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