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范文

        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

        第1篇: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 數字信號處理;教學模式改革;辯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4-0072-02

        一 引言

        近些年,辯論式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因為文科具有不明確答案的學科特點,便于應用辯論式教學模式,因此辯論式教學模式被廣泛地應用在文科的教學領域。例如,歷史課上以“是否成功了”作為辯題展開討論,政治課上提出“小悅悅事件折射的是法律的不完善還是還是人性的丑陋”這一辯題等。然而在理科的教學領域,辯論式教學在近些年也已被提出,但多為偽開放性的辯題,即答案仍然唯一確定,而讓學生在未了解答案前進行辯論。除此之外,辯論式教學模式在理科教學領域的應用與其在文科教學領域的應用相比,也還是相對少見的,而將辯論賽引入到理科教學當中至今還未見報道。

        二 理科教學引入辯論式教學的意義

        在我國傳統的理科教學模式下,老師向學生傳授書本上固定答案的知識,而學生不需要獨立的思考和一定程度的理解,接受的是明確答案的培養,也就是傳統的應試教育。傳統教育模式實施已久,雖有標準化的優勢,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例如,在2015年7月的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中國選手獲得了4金2銀的好成績,其實自我國1985年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以來,比賽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位冠亞之列。然而,直至27年后的2012年才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30年后的2015年才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為何標準化的競賽成績如此之好,而創新研究性的諾貝爾獎來的卻如此之晚?這樣的結果值得我們深思。原因很簡單,奧林匹克競賽是有標準的,有唯一明確的答案,而諾貝爾獎卻是開創思考,發散性的。中國人所欠缺的正是創新性和開放性的思維。當今社會需要高素質和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大學生畢業后的自主擇業更是要面臨優勝劣汰的殘酷現實,所以對大學生發散創新思維的培養已經成為國家高等院校的當務之急,同時,加強對發散創新思維的培養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而將辯論式教學模式引入理科教學當中就是培養大學生發散創新思維的方式之一。

        三 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數字信號處理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學科和計算機學科的高速發展而迅速崛起的一門新興學科。“數字信號處理”是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控制工程等專業必修的一門核心基礎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強改革數字信號處理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主要是研究數字信號處理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課程本身理論性較強,涉及的數學公式推導較多,概念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和適當的數學分析處理,把課程的重點放在數學分析、公式推導和案例分析部分,以此來展示這些理論和方法的實際應用,便于學生理解復雜的理論和抽象的概念,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但是,這種教學方式由于答案的確定性導致知識系統剛性邊界,為培養學生發散創新性思維,故將辯論賽引入數字信號處理課程。

        1 主要輔助作用

        辯論賽前,老師給出一個開放式課題作為辯題,沒有標準答案,學生按照前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以及平時的知識儲備做出判斷,選擇持方。在比賽的前期準備階段,學生需要完成的是課外的自學過程。整個辯論過程自由而開放,只有在這樣更加開放和自由的環境下才能激發出學生的發散創新思維,因此此項活動可以實現對學生發散創新思維的培養,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2 次要輔助作用

        辯論賽這種特殊的形式既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可以在許多方面促進學生成長。例如,使學生的思維更具邏輯性,語言表達更具藝術性,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等。同時,通過辯論賽的方式,老師可以間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可以使老師更好地發現教學過程中是否存在讓學生產生誤解的地方,因此將辯論賽引入數字信號處理課程可以增進老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更是一種很好的檢驗教學成果的方式。

        四 實踐效果

        此次對東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電子電氣專業正在學習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三年級學生進行了教學模式改革實踐。在老師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后,向大家提出了M行學術辯論賽的想法,同學們對此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參與的熱情也是格外高漲。本次比賽的辯題為“模擬技術是否會被淘汰?”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任意選擇持方,其中正方四人,觀點是模擬技術終將被淘汰;反方四人,觀點是模擬技術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是學術辯論賽,所以會在經典辯論賽形式和流程的基礎上稍作改動。辯論雙方各由一辯、二辯、三辯、四辯四人組成,組成環節為一辯陳詞、雙方攻辯、一辯小結、自由辯論、總結陳詞、觀眾提問六個環節。

        辯論賽有兩周的前期準備時間,在此期間,同學們上網搜索了大量與此相關的資料,例如:模擬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優勢及缺陷;模擬技術及數字技術的應用領域;模擬技術及數字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等等,從中摘選出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做好充分的準備。

        比賽當天,擔任評委的為兩位研究模擬技術的老師、兩位研究數字技術的老師以及一位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老師,辯手雙方各4人,主席1人,工作人員3人,觀眾(在讀學生)30余人。比賽進行過程中,雙方辯手幾乎完全脫離了事先準備好的紙質材料,展現出自己十足的熱情和信心,根據自己理解和體會,整理思路,組織語言,簡明扼要地表達并證明自己的觀點。其中最為精彩的當屬自由辯論環節了,雙方辯手各執己見,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可謂是一方攻守兼備,一方滴水不漏。精彩的自由辯論也將比賽推向了白熱化階段。雙方四辯總結陳詞后,觀眾們也參與其中,對剛剛比賽中辯手們的觀點及論證提出問題,辯手針對觀眾的提問予以解答。至此,此次學術辯論賽的辯論部分就告一段落了,評委老師根據雙方團隊在比賽中的表現(陳詞、攻辨、攻辨小結、自由辯論、總結陳詞、回答觀眾提問)和綜合印象(語言風度、團體配合、臨場反應)給出團體分,根據辯手的表現(語言表達、整體意識、辯駁能力、美感風度、綜合印象)給出辯手個人得分,以此判定獲勝團隊及各隊最佳辯手。最終,正方以他們完善的知識儲備以及完美的團隊配合獲得了辯論賽的勝利。賽后,評委老師們對本場辯論賽以及此次的教學模式改革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們也在比賽當中看到了同學們在課堂上不曾展現出的專注和熱情,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此類活動。

        五 學生反饋及改進方向

        幾位辯手表示,學術辯論賽的舉辦非常的新穎,具有趣味性和創新性,本身內容復雜難度高的課程,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快速掌握好課程的基本知識,并且帶有思考目的性地閱讀大量文獻資料也幫助自己獲取了許多書本以外的相關知識。這樣的活動可以帶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還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賽場心態、表達能力和思維組織能力,是一項極佳的思維發散型創新活動。

        并且幾位同學還認為,如果可以同時開辦多場,或將更多同學分配進兩隊,適當調整比賽架構和流程,可以更好地增進交流和學習,讓每一位同學都真正地得到鍛煉。

        觀眾們則表示希望自己也可以得到這樣的機會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來,這對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綜合幾位老師和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此次幫助同學們開創發散創新性思維的教學模式改革很成功,一方面幫助同學們通過查閱文獻并獨立思考、賽場上互相反駁找出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的方式,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外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增加對于知識理解的思維廣度和思考深度,起到培養學生的發散創新思維的作用。另一方面,該活動更可以培養同學們知識以外的個人綜合素質,如賽場心態、速想速記、邏輯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并且在汲取了老師及同學們的建議之后,我們將設法用更好的比賽架構和流程及相關規劃,爭取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其中,讓同學們有更多的時間多學習并思考相關內容,以達到我們幫助同學們培養發散創新思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春榮. “辯論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2]孫愛明. 辯論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6(10).

        [3]唐F嵐. 高中英語課堂運用“辯論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16(11).

        [4]李o. 歷史課堂辯論式學習初探[J].歷史教學,2001(4).

        [5]殷艷玉. 辯論式教學法理論與實踐初探――以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為例[J].科教導刊,2016(2).

        [6]許波, 陳曉平, 姬偉, 等. “信號與系統”課程教學改革思考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8(1).

        [7]劉艷.中學生物學辯論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學術月刊,2012(2).

        第2篇: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教學;高效;興趣教學;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113-02

        興趣教學這個短語早就出現在了教育界,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多地方的教育,它只不過還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短語。目前學校由于升學壓力的原因,過分強調老師給學生補課,而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想讓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就一定要找到一種能讓他們感興趣的學習方法,而興趣的培養需要老師去發掘。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明白學生需要什么,然后老師去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這樣就可以達到雙倍的教學效果。

        一、活躍課堂氣氛

        把興趣帶進課堂,讓學生活躍起來,這是對新課標的一個要求,也是對老師教學方法的一種要求。課本的知識是有限的,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然后對其產生了興趣,才會讓他們的成績得到提高。把興趣帶進課堂是一種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帶進課堂,然后提高學生的興趣,然后讓他們在這種輕松的狀態下去接受知識。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說明,只有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才能讓學生對其感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但是目前很多老師的講課方式還是停留在以教材為主的教學方式,學生們對這種教學方式都非常的厭煩。所以老師應該盡量在課堂中穿插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例如多媒體在初中語文中的應用。老師可以在課上給學生留一些問題,然后讓他們通過看一部電影,來闡述自己的觀念。學生生活是枯燥的,所以電影是他們乏味生活中的一個亮點,他們會非常興奮的等待這樣的課程的到來。老師通過對電影中出現的人物和事件,聯系課本知識,讓學生對這些知識做一些總結和闡述。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讓他們在興趣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和知識。同時老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這部電影,寫一些小論文,每一部電影都要留這些任務。學生雖然不愿意去完成老師的任務,但是他們在電影的誘惑下,就情愿去接受這些任務了。這樣的課題是非常有意義的,讓學生既放松了心情,又掌握了知識。

        二、鼓勵同學參與課堂活動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是需要朗讀的,里面有很多的對白。老師可以通過設置場景,然后讓同學們排練成節目,讓他們以記臺詞的形式對課本進行記憶。老師可以讓同學們自己去設置角色,然后讓學生們對角色的理解,自己去自導自演。這不僅是對同學們組織能力和演講能力的鍛煉,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課本的記憶增加了。可能學生在若干年后,還會記得自己曾經參加過這樣的活動,而且對臺詞還記憶猶新,這樣的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其次,老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去講課,讓學生在課下準備某一課程。這樣學生由于受到了老師的鼓舞,會非常積極的去備課,不用說,他們肯定會對課本掌握得倒背如流。老師可以對學生講課的內容和方法,進行評論。表揚他們的優點,指出他們的不足,讓他們努力去做的更好。學生通過給其他同學上課,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也是對他們掌握課本程度的一種檢測,更重要的是對他們將來的人生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會讓他們產生主人翁的責任感,而且會在自尊心的作用下努力去提高學習水平。這樣老師就可以在一種輕松狀態下,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

        三、成立課下辯論小組

        辯論對于初中語文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是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的一種檢測,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教學的興趣。老師可以通過一件歷史事件或者是課本中的一個內容讓學生準備辯論賽,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同學自由分組,然后給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開始辯論。為了公平起見,各組出一個人和老師作為談判,這樣一個辯論賽讓學生自己去組織和安排。同學們為了辯論賽中能夠戰勝對方,所以他們就會通過多種途徑,然后去搜集大量的資料,然后總結,準備應對對方的問題。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辯論賽的視頻,讓他們掌握一些辯論賽的技巧,對辯論的內容進行補充。辯論時,老師盡量少的參與他們的爭論,做好筆記,把學生辯論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進行總結,作為時候教學的一種參考。同時老師可以通過辯論賽,找到學生掌握不夠好的地方,還可以發現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這些都可以作為日后教學的資料,讓教學更有的放矢。學生通過辯論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包括自己總結不到的內容以及自己在學習方法上的問題。所以教學中適當的插入辯論賽會大大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進而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覺悟,最終取得理想的成績。同時學校應該對其他學科也鼓勵這種教學方式,尤其是政治和歷史課,這些內容里都有存在爭議的問題。所以這就為辯論賽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讓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對學習更感興趣,這種方式必將會得到很大的推廣。

        總而言之,學習方法有很多,教學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最終的目的都是為提高學生的成績和綜合素質服務的。在面向未來的教育中,語文教師有很大的責任去尋找和發現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并且還要將這些方法在其他專業里推廣,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興趣課堂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它并沒有摒棄以前教育方式中的優點,而是對其好的東西進行了繼承,同時又通過不斷努力設計出新的教學方案。時代在變,教育的目的是不變的,所以教育要跟上時代的變化,努力培養出更多的能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愛香.初中語文教學的生動性[J].教育教學專論,2011.

        [2]李運芝.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1,(6).

        第3篇: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范文

        辯論的前世今生

        蘇格拉底

        史上最出名的擅長辯論的人,恐怕就是蘇格拉底了吧!這位古希臘三賢之一,柏拉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的師公,一生都在致力于將真理愈辯愈明。他每天走在街上見到人就和人家辯論,搞得大家都聞蘇格拉底色變,遠遠見到他便趕緊躲開。

        蘇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個使者,任務就是整天找人談話,討論問題,探求對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什么是虔誠?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氣?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識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關于統治你學會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師?在教育無知的人之前你怎樣征服自己的無知?等等。

        貫穿這些討論的主題就是引導人們認識:在這些對于人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其實人是非常無知的,因此人們需要通過批判的研討去尋求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和善,達到改造靈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蘇格拉底被后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我們從他的這些辯論的經歷也可以看出,他奠定了西方哲學中大家對廣泛流傳的這些概念和人們行為的一個認知,告訴人們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人們崇尚的東西,人們所做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何意義。這,也是辯論的意義吧!

        中國古代的辯論

        在中國,辯論的歷史可謂久矣。戰國時代,著名的縱橫家們所做的,就類似于辯論,都是說服人的藝術。蘇秦合縱,說服六國國君聯合對抗秦國,配六國相印,說明了他口才的強大。張儀連橫,以三寸不爛之舌將六國各個擊破,將楚懷王玩得團團轉,最后客死秦國。縱橫家的手段,無非曉以利害,將事情層層剖解,將利弊展開,讓國君選擇有利的一面。

        戰國時代諸國爭雄,百家爭鳴,各個領域皆有開創性的人物,他們的各種學說紛呈,提出了各自的解決辦法,導致各流派之間的辯論。戰國時代學術思想的空前活躍,必然引起思想界的激烈沖突。如墨子、孟子、莊子、荀子等人,他們憑借自己的智慧才學和雄辯演講能力,進可以得卿相,退可以著書立說,成為當時學術界、政治界最活躍的人物。其中孟子是當時著名的雄辯大師。他好辯又善辯,有很高的論辯技巧。能根據不同對象,掌握對方心理,善設機巧,層層緊逼,步步追問,表現出強有力的氣勢和嚴密的邏輯力量。孟子的論辯簡練、明快而又有極強的說服力,可稱得上是雄辯。孟子的雄辯一是得力于嚴密的邏輯力量,二是得力于磅礴的氣勢。還有趙國平原君門客公孫龍作為戰國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因其“白馬非馬”論,使得公孫龍以詭辯著稱。

        獅城舌戰

        上述是歷史上關于辯論的記載。而離我們較近的真實可觀的并造成較大影響的,無疑是1993年的獅城舌戰。1993年,在之前三屆亞洲大專辯論賽的基礎上,新加坡廣播局擴大了參賽范圍,舉辦了首屆國際大專中文辯論賽,代表中國大陸參賽的是復旦大學辯論隊(一辯姜豐、二辯嚴嘉、三辯季翔、四辯蔣昌建)。復旦大學辯論隊舌戰獅城,力挫群雄。決賽辯題為: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復旦大學為反方,沉著應戰,在立論中從事實與價值兩個層面分別闡述辯題,即在事實層面肯定人性本惡的同時,在價值層面積極強調教化對轉變人性的巨大作用。決賽中,復旦大學發揮出色,最終以五比零的絕對優勢戰勝了臺灣大學。點評嘉賓杜維明給予了復旦大學辯論隊極高的評價。而復旦四辯蔣昌建在結辯陳詞最后的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用它尋找光明”也成為了華語辯壇不朽的經典。

        1993年的這場辯論賽,可謂是一場經典賽,社會反響極為熱烈,許多人都為之振奮。賽后不久,央視就播出了國辯全部7場賽事的實況錄像。隨后,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獅城舌戰: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紀實與評析》一書,被譽為“辯論圣經”。

        后來,央視的《12演播室》節目將幾位辯手請到演播室,與觀眾見面,一夜之間他們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8年后,身為武漢大學辯論隊主力的周玄毅,就是那場國辯最忠實的聽眾之一。在他看來,1993年的國辯真是開了眼界。“在公開平臺上針鋒相對的大學生展開辯論,成了一件開天辟地的新鮮事。大多數國人從來不知道,人居然還能這么說話。”中國大學生在國際舞臺上灑脫的表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國人“訥言敏行”的傳統印象,展現出了大國國民不凡的形象,那次辯論賽在當時,被看作是社會開放的縮影。

        至此,一股辯論熱潮在全國掀起,辯論成了上世紀90年代高校的“流行文化”,班級之間、系科之間、社團之間紛紛舉行辯論會,參與辯論或者去聽辯論成為了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國辯”已遠離大眾的視線和媒體的焦點,主要是因為社會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同時,在應試教育的逼迫下,辯論與演講也漸漸淡出中學校園。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好事,說明辯論回歸到了常態。

        第4篇: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范文

        浙江衛視上上下下,都看到了電視媒體的巨大市場。湖南衛視已經走在前面,我們是后知后覺者,但這生意得做,不能讓一家獨大。

        于是,大家看到浙江衛視這些年不斷在嘗試,一直到《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的成功,就好像一個人的頭被按在水里很久,終于能抬起來呼吸一口空氣那樣暢快。

        《中國好聲音》的產品模式與眾不同。它的前期是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后期是巡回演唱會《對戰最強音》。

        幾乎所有的電視節目呈現出來的所謂的現場效果,都是節目編導們一手“制造”的。說得直白點兒,編導們通過電視剪輯的方式,可以讓節目呈現出他們想要的效果,他們不想呈現的,即使發生了,也不會出現在電視畫面上。所以,很多興致勃勃來到現場觀看節目的觀眾都是敗興而歸的。

        在這里,我一并致歉,給大家鞠躬了。

        為了達到后期電視剪輯的要求,演唱會必須做到四個半小時以上。如果演唱會從晚上七點半開始,中間穿插一些小感受、小花絮,哪一場下來,都要五個小時左右,唱到凌晨才結束算是正常的。

        學員們和《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真有那么大的魅力,能讓觀眾們在那里足足坐五個小時嗎?

        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每年演唱會不斷,觀眾見多識廣,讓大家埋單不容易,昂貴的場地費用也讓巡演商望而卻步。因此,全國巡演基本上都定在二線城市。

        第一場南京站,在這里要特別表示感謝。演出開始時,天公作美,是一個大晴天,然而不久,一個超級無敵的大霹靂噼里啪啦而來,大雨滂沱。那是一個深秋的日子,風大雨急,再加上體育場那類似盆地的地理特點,我們算是找到了當年楊白勞的真實感受——饑寒交迫啊(一般我們上場前都不吃東西,飽吹餓唱嘛。而且,因為是頻道的工作,我們都是沒有實際演出收入的)!

        但是南京的觀眾情緒非常高,長達四個多小時的表演,居然有近1/5的觀眾留到了最后,而他們穿的一次性雨衣根本擋不住雨。

        當我說完結束語,學員們再次演唱《我相信》的時候,我套用了一句大俗話:我分不清臉上的是雨水還是淚水。哭了,我忍不住了!當時我在舞臺上給大家跪下了,算是對衣食父母的感謝。在當時,我真的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了。這份情,小的永遠銘記。在職業生涯里有這樣一幕,是我的光榮。

        謝謝南京。

        巡回演出一共制作了12場,除了首站南京之外,就只有深圳那場火爆得出乎意料。偌大的現場爆滿不說,氣氛也十分熱烈,演唱中掀起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那場是所有巡演中唯一票賣光、人坐滿的一場,很有紀念意義。但那確實是僅有的一場。

        《中國好聲音》和《對戰最強音》實際上存在著中國電視行業長期存在的癥結:過度消費。

        盡管商業贊助和廣告活動給我們的節目制作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為制作出高水平的節目奠定了重要基礎,但商家和電視臺對于節目產品的過度消費,是在傷害節目本身。

        對于一個節目的品牌打造而言,這么做并不是在提升它的公眾形象,相反,將會使它在公眾心目中的印象很快就變得模糊。無限美好之后就是過目即忘,到最后,我們還會剩下些什么?

        同樣的問題我常常在問自己,華少本身也是產品,這個產品能夠賣多久呢?還有多少人打開電視看見他時會多停留一會兒呢?唉,自己賣自己的生意真是不好做,你懂的!

        讓我開口說話的……

        成為主持人,可能最吃驚的要數我的家人。小時候的我,性格與如今大相徑庭,不僅極其內向,見了陌生人還會害怕,幾乎到了能不說話就不開口的地步。

        你問我是多小的時候?一直到讀初中之前。

        聽我母親說,我是到了兩歲多才開口說第一句話的,奶奶一度誤以為我是啞巴。我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余音未消,自己就害羞得鉆到了桌子底下。

        雖然那次開口講話讓家里人心中懸著的石頭落了地,但我還是對說話十分恐懼,很少和周圍的小朋友交流,更別說和陌生人交談了,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上小學。

        上了小學后,我的“社交恐懼癥”略有好轉,跟老師、同學多少有了些交流,但我對說話這件事產生特別的興趣,是從第一屆國際大專辯論賽開始的。

        1993年,我第一次知道了辯論還有比賽,也第一次體會到所謂偶像的力量。

        1993年的國際大專辯論賽是在獅城新加坡舉行的,當時的評委中,《明報》出版人查良鏞先生赫然在列,他還有個更響亮的名號——金庸。

        辯論賽在全球華語地區掀起了收視,就像我們現在追著看《中國好聲音》一樣。中國拿下了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的冠軍。

        不用說,我坐在電視前直直地盯著畫面的一幕,肯定被父親看在了眼里。他對我的這種愛好很是鼓勵,還在辯論賽結束后給我買了本《獅城舌戰》。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本書的模樣:封面上不但有彩色的圖案,還印著新加坡的石獅標志。

        那本書對于當時的我而言,是絕對的枕邊書。我翻來覆去地讀,恨不得把每一個細節都刻進腦子里,然后慢慢嘗試著身臨其境地去模仿。直到今天,它還被我小心翼翼地保存在書柜里。

        1995年,第二屆國際大專辯論賽來到了中國,那時我正上小學五六年級。我自然是一場不落,守在電視前看得津津有味、如癡如醉。

        除了看大專辯論賽算是學習說話之外,我小學和中學時對學習的興趣并不濃,雖然每天也認認真真地上課聽講,但似乎一直不很開竅。

        沒有了家長對學習成績的“殘酷”要求,相比于很多同齡人,我小時候要自由很多,至少不用被所謂的特長班和奧數班搞得整天疲憊不堪。

        當然,家里也的確不富裕,當周圍的孩子都在為該學手風琴還是電子琴之類的問題苦惱時,父親從來沒在我面前提過一個字。對于他的回避,我倒不介意,甚至還偷著樂。

        就這樣,小學的時光悄然而逝,在說話方面,我雖然跟老師、同學有了些交流,但依然對說話比較恐懼,我依舊沉默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然而,小學畢業假期的那一次遠行,讓我敞開心扉“開口說話”,成為生命中一次里程碑式的轉折。說起來可能朋友們覺得太夸張,但事實如此。

        珠海是我母親常年工作的地方,珠海之行是我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坐飛機。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忐忑新奇是必然的,可是母親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我忽然成了放養的孩子。

        沒有母親的時刻照顧,我性格又內向,只好整天一個人待在屋里,百無聊賴。剛開始的時候,為了解悶,我就自己跟自己說話,后來跟著電視節目學說廣東話,久了之后還是覺得憋悶,心里異常渴望和別人交流。

        再后來,只要有叔叔阿姨來家里做客,我就主動湊上去跟他們聊天。

        不僅如此,漸漸地我還發現,只要我叫聲“叔叔”“阿姨”之類的“哄哄”他們,他們就會帶我去吃好吃的,去買好玩的。

        我恍然大悟,原來會說話能有這么多好處。

        回到杭州,初秋九月,開學升了初中。由于這次遠行和大專辯論賽的影響,我一改小學時的內秀,變得活躍了很多。尤其是對于辯論賽的熱情,相較之前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于在初中第一個學年,我就迫不及待地組織了一場小型辯論賽。

        當時辯論的主題已經記不太清了,但我仍記得自己最后引用的一句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的這句詩,我是從《獅城舌戰》里看到的,那時候似懂非懂,并不能全解其意,但經常被我掛在嘴邊,成了口頭禪。

        現在想想,尋找光明是多么宏大的命題,完全是當時的我無法理解的。

        第5篇: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 中學歷史 課程改革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實現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其中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包括“學會合作”,合作能力是當今社會對需求的各種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的要求之一。合作學習為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進而提高學生合作能力提供了一個有效平臺。

        歷史合作學習可以運用課堂討論、辯論賽、歷史板報式的第二課堂成果展等不同形式開展。教師圍繞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結合不同課型和不同教學目的及學生特點,設計不同形式。

        一、課堂討論式

        討論是課堂教學常用的活動方式之一,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使學生全面參與課堂教學。但是一次成功的討論活動需要教師的精心安排,否則可能使課堂陷入哄鬧之中,不能達到活動效果。有效的課堂討論組織方式包含以下幾個基本步驟:第一,選定適合開展課堂討論這一學習方式的教材內容,確定課堂討論主題;第二,布置資料的搜集;第三,分組并開展討論;第四,教師對課堂討論的全過程進行總結。

        案例1《美國南北戰爭》課堂討論活動設計:

        教師選擇《美國南北戰爭》一課,在教材講解中穿插學生的課堂討論,與課堂教學相契合。

        (一)把全班學生分為3組,第1組同學代表南方經營棉花種植的奴隸主,第3組代表北方經營棉紡織廠的資本家,第2組同學代表歷史發展的觀察者。

        (二)第1組和第3組同學先展開組內討論,討論的主題可由教師提供: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如何經營手中的產業,從中賺更多的錢?

        (三)第1組和第3組討論后,派代表分別代表南方奴隸主和北方資本家,闡述自己一方的觀點,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盡量完善答案。通過南北方代表主要觀點的闡述,即體現雙方在利益方面的沖突。同時第2組歷史發展的觀察者一定要仔細聽取雙方代表的主要觀點。

        (四)教師提問第2組同學:從剛才第1組和第3組的組內討論及觀點闡述中可以發現,雙方北方資本家和南方奴隸主之間的關系怎么樣?他們之間有哪些矛盾?這些矛盾中什么比較難解決?(第2組同學根據南北方闡述的觀點進行分析,并回答,不難發現雙方的利益沖突和矛盾所在,與教材觀點相對應)

        (五)教師對第2組同學的回答進行總結,并因勢利導,再次提問,切中重點:北方資產階級為了發展生產,需要大批勞動力,但南部奴隸制的存在占用了大量勞動力,請問北方資本家,你們認為發展的出路在哪里?(學生經思考回答要廢除奴隸制)

        這樣通過全體學生的分組討論學習,不僅引出南北矛盾的焦點,實現課堂教學知識目標,而且通過討論,學生深刻體會到南北方各自發展存在的矛盾,理解廢除奴隸制問題,加深對教學重難點的認識和理解,再以此為切入點過渡到對南北戰爭的學習。

        在討論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使討論始終圍繞教材內容,最后達到解決難點問題的目的,學生充分參與,教師及時總結,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二、開展競賽式的合作學習

        競爭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途徑,把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入課堂活動中,只有小組成員緊密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從而獲得最終勝利,在培養學生競爭意識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

        競賽式合作學習常用的是辯論賽的形式,主要是在課堂中圍繞教學某一主題采用辯論賽形式,使全體學生都參與課堂教學,發表自己的意見。為了辯論賽成功開展,教師要扮演好組織者的角色,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并有效控制辯論賽的過程,使這種合作學習方式能夠取得成功。教師可以采取如下步驟:第一,選擇和確定用辯論賽式合作學習主題;第二,分組并布置任務,將全班同學按照比例搭配分組,并采取由教師指導組長,組長分配任務到組員的方式布置任務;第三,開展課題辯論賽;第四,教師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總結和點評。

        案例2《》辯論賽式合作學習的形式:

        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這是一個爭鳴性的問題。教材一般都采用的勝利果實被竊取,所以是失敗的這一觀點,可以圍繞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

        (一)課前告知學生辯論的主題(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將全班學生分為2組,1組正方,所持觀點為是成功的;1組反方,所持觀點為是失敗的。每組設1個小組長,由小組長分工,搜集資料,并選出辯手負責闡述觀點。

        (二)在講完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對整節課進行總結,并拋出辯題,為維持秩序和把握方向,由教師擔任本場辯論賽的主持人。(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的部分,如事先公布對獲勝方和最佳辯手的獎勵等,起到鼓勵學生在合作中盡力盡責,在競爭中為小組爭榮譽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三)辯論賽開始,首先由雙方辯手陳述自己的主要觀點,在自由辯論環節,雙方同學輪流發言,每個同學都可以成為辯手。正方和反方在活動開展前進行資料收集、整理、篩選、歸納和總結,最終在史論結合的基礎上展示本組觀點。教師可以及時對雙方的主要觀點進行總結。(通過辯論,學生對帶來的結果和影響有更深刻的認識,雙方無論所持觀點如何,都要有理有據,要求史論結合)

        (四)辯論賽結束后,先由教師對同學們的觀點進行總結,并對所有參與這次辯論活動的同學進行表揚和鼓勵,并指出辯論活動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和完善的方法。最后由教師和同學共同選出獲勝方和最佳辯手。

        此次辯論賽活動以歷史中有爭鳴性的問題展開,且引入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一方面使學生通過辯論,掌握歷史學習要史論結合,學會歷史學習思維,通過辯論,深刻理解的成功與失敗問題。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可以為學生單純機械的歷史學習注入新鮮活力。

        三、運用歷史板報的形式,在活動中合作學習

        為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與學習歷史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就某一問題展開調查,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搜集資料,如網絡搜索、圖書館資料查找、拜訪詢問老師等,最后將調查成果以歷史板報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可以共同學習,也是開展合作學習、開辟歷史第二課堂的形式之一。

        案例3《三國鼎立》歷史板報活動設計:

        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很多學生都看過“三國演義”,也玩過三國游戲,其中描繪的人物曹操也是陰險狡詐的,就連京劇里的曹操的臉譜白臉也是代表陰險的形象。教師就此拋出問題:曹操真的是一個陰險奸詐之人嗎?而《百家講壇》中易中天老師對曹操這個人物形象又做了另一番不同形象的深刻剖析,與傳統對曹操的認識諸多不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呢?在此,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引導學生就此進一步開展調查活動。具體操作如下:

        (一)教師在考察了學生的情況(如心理特征、個性差異、家庭情況、具備的能力等)后,將不同學生按“好差搭配”的辦法進行分組,分組后,每組設負責人,由負責同學進行任務分配。

        (二)教師提示考察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提示學生可以分階段進行,如搜集資料階段、分類整理材料階段、制作歷史板報階段、成果展示階段。教師指導每一階段的工作。

        (三)教師密切關注每個小組的進展,可以適當進行監督和指導。

        (四)安排成果展示評比,可以采取班內和年級內展示,實現成果共享,學生共同學習,由民主投票選取結果。同學們相互學習并參與評比過程。

        (五)教師在活動結束后進行總結,對同學們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給予肯定,并指出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同學們繼續努力。

        開辟第二課堂,讓歷史走進學生生活的一次探索和實踐。學生學習新課之前對曹操的形象都有自己的認識,通過調查,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和評價更深刻,使學生發現歷史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考察和學習,學生對曹操的真實面目有更真切的認識,這種方式取代傳統教學對人物的解說,更形象、生動,有利于學生接受。

        四、學科間的合作學習

        在歷史中尋找其與其他學科的結合點,開展學科間的合作學習,通過將歷史與其他學科相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在授課之余,對教材有所鉆研,適時發現歷史教材內容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案例4《社會生活的變化》學科間的合作學習形式:

        《社會生活的變化》一節中主要包含八個內容:“競尚洋技”、“斷發”、“不纏足運動”、“異味爭嘗”、“洋房與里弄”、“讀報刊”、“看電影”、“禮儀的革新”,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閱讀內容。

        (一)教師將全班同學分為8組,分別對應8個不同的內容,小組閱讀后進行討論,總結8個社會生活方面的變化。在講授完后,教師可繼續將原8組整合為6組,分別為語文組、政治組、歷史組(也可根據需要和教師的理解添加)。

        (二)各個代表不同學科的組分工合作,運用學科知識進行搜集、整理、討論和總結,在展示學科特點的同時,讓學生發現歷史與其他學科的微妙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語文組總結語文作品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描寫,政治組用政治理論看待社會生活變化,歷史組則著重討論哪些歷史事件影響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等)

        (三)各小組選出代表闡述本組的觀點,其他組員可以補充,非本組同學作裁判,評判各科代表小組的成果。

        (四)教師總結。歷史教師可以先聯合各科教師對學生考察的內容進行討論,收集各科教師關于社會生活在不同科目中的體現,最后將教師們討論的結果與同學們展示的成果相互補充、完善。在給予學生學習成果肯定的同時,組織學生一起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做一定反思。

        日常教學中,各科目一般都處于獨立狀態,學生學習各科知識認為它們是孤立的,但其實各科目之間存在微妙的聯系,如果教師善于觀察,能首先抓住其中聯系,抓住機會組織學生進行歷史的趣味性學習,則會達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而《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一節與生活聯系很強的內容,通過學科間的合作學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發現歷史學習的樂趣,使學生“樂學”歷史,另一方面學科間的合作學習使學生感受“大歷史觀”,學會全面看待歷史,將歷史與生活相聯系,發現歷史價值。

        新課程的實施,學習方式變革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更好地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性學習模式的目標,也是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并完善的重要課題。由于地區和學校具體實際不同,選擇學生適合的學習方式應有所不同,需要廣大中學歷史教師甄別和鉆研,有賴于教師專業化素質提高。在探索學習方式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多樣性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創造性,積極探索適合具體班級學情的有效學習方式,進一步實現歷史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學活動的主體”的核心理念,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習與創造的天地。

        注釋:

        ①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9-10.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R].北京:教育部,2001.

        [2]教育部.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教育部,2003.

        [3]靳玉樂.自主學習[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5.

        第6篇: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 多種形式 新視野大學英語 互動教學模式 應用

        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是傳統的灌輸式單向交流模式。其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成了消極、被動的接收者。筆者感受最深的是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都各自“閉門造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存在嚴重的脫節。因此,要改變目前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現狀,轉移到雙向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上來。

        二、課堂互動的概念及其要求

        所謂“互動”,就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在教師的啟發下,引導學生去發現,在學生發現的情況 1下,促使教師去啟發,師生密切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①

        課堂互動要求教師和學生雙方都要為互動作出努力。首先教師要轉變傳統單一的知識講授者角色,充當好鼓勵者、引導者、組織者、咨詢者、幫組者等角色。其次學生要轉變被動靜聽的思想觀念,自覺地、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互動活動中來。這樣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互動中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

        三、多種形式的互動教學模式在《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互動式教學模式之一――口語展示(oral presentation)

        筆者在正式上課前,讓學生進行三分鐘英語展示。準備時間,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兩、三星期做準備,也可以把整個學期學生演講順序貼在教室墻上,這樣學生準備的時間更充分。展示形式是一次一個學生,也可以是三、四個學生一起。展示的方式有:英語演講、英語歌曲、英語故事、英語感言、英語情景表演等。展示前讓臺下學生注意聽,聽完后就展示的內容提問,展示者回答。課前的互動一般不超過15分鐘,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口語,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的焦慮情緒。

        2.互動式教學模式之二――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Unit 4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筆者準備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學習這篇文章。全班60人,4人一組(優等生1人,中等生2人,后進生1人),共15組,剛好有3組同時準備一個美國文化象征。小組討論形式采取競賽的方式,從3組中選出1組為勝出組,給其組長和組員加分,占平時成績的一部分。討論任務是用英語介紹美國五大文化象征的由來和象征意義。在討論之前,小組長由教師指定或學生自己選定,明確組員分工,3人分別查課文生詞、作者簡介、課外補充材料,在組長的協調組織下分析材料、合作討論、設計方案,討論25分鐘,組長或和組員一起總結陳述。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介紹自由女神像的一組。小組四人一起上臺表演,一人形象逼真地扮成自由女神像,其他三人分別詳細介紹了自由女神像設計者的生平、由來和象征意義。這組新穎的表現形式從另外兩組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之無愧的勝出組。通過小組討論方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增強了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3.互動式教學模式之三――角色扮演(role play)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Unit 2“A Busy Weekday Morning”。筆者選擇角色扮演的方式處理課文第8段到第25段內容。首先,同桌兩人,分別選擇不同角色,一人扮演女兒Sandy,一人扮演媽媽Jane。其次,兩人互換角色,用10分鐘大聲朗讀對話。接著,在10分鐘練習對話后,選擇2、3組進行繪聲繪色的朗讀比賽,筆者給勝出小組的平時成績多加分。最后,各小組對朗讀內容進行篩選、刪減、添加、重新組合對話內容,進行脫搞練習15分鐘,然后各小組自愿上臺脫稿進行角色扮演,再根據小組表現再加分。這種互動式教學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口語運用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4.互動式教學模式之四――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Unit 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首先,筆者把全班60人分成3人一組,共20組。課文中談到6個國家,每個國家至少有3組同時準備。各小組任務是填寫筆者設計的表格,如下圖1:

        Unit 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完成表格后的參考答案,如下圖2。

        討論25分鐘后,各小組分別把答案填寫在黑板上,相同的答案可以不寫,筆者根據每小組上交的答案,從中選出勝出組,給組員和組長加分。任務型教學使課堂教學更明確、更具體。在討論活動中,大部分學生都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相互學習,較好地完成了任務。

        5.互動式教學模式之五――辯論賽(class debate)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Unit 8 “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 of Cloning”。首先,辯論賽的分組情況,提前2周準備工作,把60人學生分成3組,A組26人,B組26人,C組8人。A、B組各選出6位辯手,C組選出5位裁判和3位記錄員,采取自愿報名,同學推薦或教師指定方式。其次,辯論賽的主題:A組支持克隆,B組反對克隆。主題沒有限定克隆器官、克隆動物,還是克隆人。接著,為鼓勵更多學生參與辯論,根據每個學生的參與程度和表現,適當加平時成績。規定組員加分需要在一周半時間內上網下載并打印與本組辯論主題有關的資料,交給本組辯手,辯手總結出15個辯論問題。除此之外,辯論賽后評選出優秀組員、優秀辯手、最佳辯手、優秀裁判和優秀記錄員,并適當地多加分。最后,在課文講解后,學生們參與辯論賽的熱情空前高漲,辯手們你來我往,短兵相接,針鋒相對,不時組員舉手反駁,精彩之處掌聲彼此起伏,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缺點是剛開始學生還能用英語表達觀點,后來干脆用漢語來表達。

        6.互動式教學模式之六――師生換位互動法(role exchange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這種互動方法就是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筆者嘗試過讓英語基礎好的學生當老師,講解課文和課文生詞,還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業,主要是批改聽寫單詞作業。從學生的表現來看,效果還不錯。教師和學生通過換位互動,使雙方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增進師生情感交流,鍛煉了學生口語能力、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它不僅使學生設身處地地了解老師的工作,而且使教師認識到要以學生為中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7.互動式教學模式之七――開辟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open up the second colorful classroom)

        除了課堂教學外,可以為學生開辟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例如每周二晚上學校的英語角。每周四晚上學校大禮堂的英語講座。每學期舉辦不同的英語比賽,包括英語演講比賽、英語閱讀比賽、英語翻譯比賽、英語歌曲比賽等。筆者讓學生利用暑假下載并打印英語聽、說、讀、寫、譯的技巧和方法。 然后筆者歸納總結,挑選出比較好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分享。多種多樣的第二課堂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求,進一步延伸了課堂教學,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8.互動式教學模式之八――不同類型提問的合理利用(proper use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questioning)■

        合理運用不同類型提問在互動式課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能否與學生成功地進行互動交流,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合理運用了不同類型的提問。提問的分類,根據學生的回應,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認知型,它包括展示性提問(提問者已知道答案,答案一般是唯一的,稱為低層次認知問題)和參考性提問(提問者對材料進行深層信息提問,答案不唯一,稱為高水平認知問題)。展示性提問和參考性提問也可以是根據教學內容和認知水平劃分分類的。一類是回應型,它包括基本事實型問題(對記憶的問題作出正誤判斷)、推理型問題(不要求任何統一、標準的答案)和社會型問題(通過教師的調節和要求來影響學生的課堂行為)。根據問題難度和教師誘導程度分類,提問分為回憶性提問(為檢查舊知識設置有顯而易見的答案的問題)、啟發性提問(高層次探究性問題)、延伸性提問(聯系實際追問以引起再次思考)。課前,教師為檢查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程度,回憶性提問是最佳選擇,導入新課時多采用啟發性提問。課中,采取細節性提問是最佳選擇,并合理利用啟發性提問和延伸性提問。課后,多采用參考性提問,它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特點。有效的、有趣的發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實現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轉移。值得提醒的是,教師要牢記不同類型提問的使用目的、功能,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認知水平學生及時調整提問的方式方法,這樣才會突出提問式課堂教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筆者提到8種互動式教學模式,還有其它很多教學模式有待教師去摸索、總結。衡量課堂教學互動成功的標準之一是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越多越好。教師要善于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積極探索并采取多種多樣不同形式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真正做到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注釋:

        ①游云紅.淺談大學英語課堂互動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2),VOL.30.

        ②王珍.大學英語課堂上不同類型提問的合理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4):97-99.

        參考文獻:

        第7篇: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范文

        經管學院學生會各部門也將于國慶后漸漸拉開帷幕。同時我們學習部也將以飽滿的熱情努力把工作作好,為全院同學服務,為了更好的迎接新學期的安排和工作,調動大一新生及老生的活動積極性,促進校園文化繁榮,豐富大家的課余生活,我部對本學期的有關活動作如下安排:

        一、 招新

        大一新生` 是年輕的、有活力的,充滿激情的,為了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鍛煉自我的舞臺,也為了給學習部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學習部將于10月14號和10月15號進行學生會的全面招新活動。本次分為初試和復式兩個階段,以面試為主。招新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每個人都有著平等的競賽資格,我們非常期待新一輪的招新工作。

        二、 新老生經驗交流會

        針對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各種學生活和心里問題,我們學習部將暫定于10月中旬舉辦‘新老生經驗交流會’,屆時我們將邀請05、04級品學兼優的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為06級新生提供一個大學生生活的指南。

        三、“三字一筆一畫”比賽

        11月初,由校學生會學習部主辦的“三字一筆一畫”比賽活動也是我院學習部將要舉辦的重大活動之一。我們今年將在往屆的經驗上,盡量作到盡善盡美,努力把第十七屆“三字一筆一畫”比賽開展的有聲有色,豐富全院同學的課余文化生活。

        四、 雙語演講比賽

        雙語演講比賽包括中文和英文演講比賽。11月份,圍繞南校區的校園環境和校園生活,學習部將舉辦此次活動,讓同學們盡情抒發對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各自感悟。

        五、 辯論賽

        學習部將于12月份舉辦辯論賽,為新生們展示自我,顯示才華提供一個舞臺,同時也為院辯論隊輸送新鮮血液。

        六、 說課比賽

        安師大是一所人文氣氛濃厚的師范類高校,為社會培養大批師范人才。雖然經管院的三個專業都是非師范類,但作為一種技能的培養,說課比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們部將于12月中旬舉辦院級比賽,并且協助校學習部作好決賽工作。

        七、 教案評比大賽

        與說課比賽的意義與目的一致,教案評比大賽也是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鍛煉他們的職業技能。此次活動將安排在說課比賽之后,于12月下旬舉行。

        八、 開展與我院三個專業有關的英語、考研講座

        經管院是一個年輕的學院,設有經濟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三個專業,由于成立不久,廣大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對專業的學習感到無從下手,對未來的職業規劃茫然不知,針對這一情況,我部將在第一學期的活動安排有關著方面的講座。

        九、《經管學生的續辦》

        月刊《經管學生》是由上屆學習部所創辦,是我院學生激揚文字、展示自我的平臺,因此我部將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把本刊創辦下去。

        第8篇: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面向武漢大學全校本科生的通識課程“電磁污染與對策”和“現代環境污染與都市病”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入手,探討了提高通識課程教學質量的各項創新措施。研究表明,在通識課的教學實踐中,若能把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始終,加強師生間的理解、配合與互動,并靈活運用多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則可以顯著提升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通漢課概述

        眾所周知,高等教育已進人大眾化階段。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認清形勢,轉變觀念,大力提倡和高度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鑒于此,目前,在大學里加強通識課程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很多學校紛紛推出多學科、多門類的通識選修課程供學生自主選修。通識課的目的在于向學生展示不同學科領域的各門知識及在這些領域內探索的形式,引導學生獲得多種不同分析方法,了解這些方法是如何運用的以及其價值所在,它主要強調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養。然而,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是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高等學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因此,積極探索通識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機制,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是大學教師的天職,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通識課教學方法的創新實踐

        通識課的最大特點是它面向的對象復雜化。來自不同學科或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選擇-I’1并不熟悉且無該課程的相關知識背景的通識課,這無論對學生本人還是任課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要想做到教師講得下去、學生聽得進去,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首先要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配合,強調二者的“和諧”。其次,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或手段,保證教學效果。下面結合筆者親身教學實踐,做一簡要介紹。

        1.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加強思想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隨著改革的深入,大學生就業已由原來的計劃分配轉變為用人單位和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顯然,目前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如何適應這一形勢,如何成為用人單位青睞的人才,是值得每位大學生關注的課題。在這一新的形勢下,作為通識課老師,不但要教好書,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引導學生努力地學習,提醒他們注意提高綜合素質,設法把自己鍛煉成受用人單位歡迎的人。因此,筆者在每學期開始的第一堂課首先是入學教育第一課,極力倡導大學最應注重的三件事:情商、智商、身體。建議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注意把身體鍛煉好,還要學會“能言善辯”,重視提升自己的情商。緊接著展示一位清潔工老爺爺在工作崗位上累死的驚人事例,龐大的工作量指引學生反思父母工作的辛苦,算一筆筆甚至是學生每節課包含的消費賬。無論哪一年級學生都對此舉反饋良好,有開始反思的,有如醍醐灌頂的,總之心服口服。學生開始思索大學生活、學習的各方面,而思考本身開啟卜筆意外收獲:大學生活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學生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從而引導學生自我總結出:大學生應以促進身心全面發展的目標來激勵、提升自我。

        下面是一些學生的課程學習體會,從中可以看出加強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1)王老師在第一堂課上講的話讓我覺得這個老師是在真正地教書育人,最開始老師講了許多與課程無關的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課程中也不時有所涉及,我覺得老師講的話都很實在、很真實,也很受用,您以一位長者的身份告誡我們這些事情,會使我們終生受益的。

        (2)我不僅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還學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老師在第一堂課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公式:無所謂+無所為+無所畏=自殘。我很有感觸。既然大學給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學習環境,我們就應該努力學習,這樣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父母啊!

        (3)老師講課的認真態度也令我印象深刻。老師第一節課就講述了真正的大學生應該怎樣生活與學習,我當時真的很有感觸,對這門選修課的態度也認真起來。

        (4)老師第一節課講的內容我影響深刻。那就是我們應當怎樣度過我們的大學四年呢?父母賺錢來供我們讀書不容易,我們最美好的光陰也不可以渾渾噩噩地度過。在大學里面我們要學會做人、做事。學一技之長、做可愛之人!

        (5)老師的選修課很嚴格,很注重互動性,讓人不敢怠慢,第一次覺得選修課不是兒戲,也不是混學分。第一堂課老師批評得很深刻,也很正確。大學已混過兩年被老師那么一說的確很羞愧啊!所以這個課我真的開始認真聽了感謝老師給我們上的這門課,謝謝老師讓我重新嚴肅認真地對待我的大學生活!

        (6)老師作為一名通識選修課的教師,十分負責,愛生之心、盼生成才之心拳拳可見,是一名有愛心的老師。希望老師以后繼續保持這樣的風格,做學生的領路人。

        2.注重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新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識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開闊的眼界,感受不同學科的魅力,如果它同時能夠緊密聯系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實際,給人們以有益的啟迪或引導,那么它必然是一舉雙得。因此,筆者開設的“電磁污染與對策”和“現代環境污染與都市病”這兩門通識課,其主要內容都是緊密聯系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實際,是非常實用的課程,所以它們深受學生歡迎,每次上課教室都爆滿。

        下面是學生的一些課程評價。

        (1)這門課程是我目前為止覺得最有用的一門課程。因為,我一直覺得,學校開設一門課程,是應該讓同學們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獲得更多的生活技能,方便同學們的生活,而這門課程恰恰滿足了我一點需求,它讓我學會了更多的生存技巧,讓我明白了如何保護好自己和周圍的同學,為我的生活又提供了一層保障。首先,這門課的開設很有時代意義,貼近生活。其次,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再次,學習了這門課后,我不僅對環境污染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學會了很多防治都市病的方法。

        (2)這門課算得上是一門精品的課程,課程教學結合了我們關注的熱點和興趣點以及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是課程最大的閃光點,使課程更加有趣和富有吸引力。

        (3)這門課對我平時的生活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平時沒注意的東西也開始注意_j’o老師講的東西真的很有用,尤其是對我們這種學計算機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我們天天對著個電腦,體育鍛煉也很少,自從學這門課后,我又開始鍛煉了。

        (4)該課程是一門非常實用的課,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能再運用于生活,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健康和明白。

        (5)自從上過這門課后,我對電磁污染的認識使我改掉了原先一些很不好的習慣,現在使用手機和電腦也會更加衛生合理。而且我將所了解到的知識向同學和家人傳播,使他們也開始對身邊的電磁污染更加注意。看到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幫到身邊的人,使我萬分高興。

        3.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

        將互動式教學方法運用于通識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去,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由于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知識背景具有明顯差異,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只顧自己講課,’不關心下面的反應,教學效果很難保證。因此,筆者比較注重互動。在講課的過程中,會根據課堂情況及時安排課堂提問的環節,并以加分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或讓學生在紙上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下課后交上來,記入平時成績。這些舉措顯然都能使學生們時時關注課上的內容,從而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是部分學生的評價。

        (1)啟發式的教學,促進了師生間的互動,讓坐在下面的同學也能夠積極地思考問題,鼓起勇氣站上講臺,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這對于當代大學生是十分重要的。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不缺乏千里馬,缺的是伯樂。你不大膽表露出自己的觀點,別人又怎么能知道你呢?(2)王老師的授課風格很有特點,特能引人注意。他在上課的時候不時蹦出的經典言論,或幽默詼諧,或精煉富有哲理;王老師知識淵博,講課時常常旁征博引。

        (3)我覺得本選修課的課堂氣氛很不錯,由于本選修課的主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老師又舉出一些鮮活的事例,使得上課的同學往往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4)老師講課非常好,幽默風趣,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和思考能力。我們的學習積極性在這門課上被充分調動起來,這門課,開課的周一周三我一次也沒缺過,合不得不去上!

        (5)老師比較注重互動。這是其他選修課老師做得不夠的一點。其他老師總是將理論知識放在幻燈片上,不管下面的同學是在寫作業或是做些別的事情,自己一味地進行講解。但該課程的老師會安排課堂提問的環節,也會讓我們在紙上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能使我們時時關注課上的內容。

        4.采用課堂辯論賽,既增強了學習效果,又磨練了學生的口才和交際能力

        在素質教育備受重視的今天,大學生的膽量、口才和交際能力均有待加強。因此,筆者開設的兩門通識課程均安排了課堂辯論賽這一互動性強、學習效果好的教學模式。它一般是被安排在最后一堂課上,但要事先組織好20余人的辯論賽組委會,并要求辯手們事先要認真準備。另外,還強調大家積極參與,對于組委會成員都有一定的平時成績加分,即使當觀眾,也給予適當加分。尤其是當辯論賽結束,評委評定辯手名次的空檔時間內,積極提倡觀眾與辯手對話,并給提問者適當加分,此舉也進一步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下面是部分學生的評價。

        (1)老師獨特的教學方式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舉行的精彩辯論賽,既鍛煉了大家口才又讓大家在愉悅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在鍛煉了我們能力的同時又讓我們結交了許多朋友。

        (2)我覺得老師“在最后兩堂課舉行辯論賽”的教育方式很獨到,在無形之中既鍛煉辯論者的膽量和口才,又讓觀眾學到了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在這里,我希望老師繼續把這種授課方式延續下去,讓更多的人受益。

        (3)通過辯論賽形式展現同學風采的同時,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4)老師的上課方式我挺喜歡,尤其在課堂上開展辯論賽的環節,雖然我沒有參戰,只當一個觀眾,可是我看到了參加同學的表現,他們或許在辯論方面沒有很出色的才能,但是他們上去了’表現了自己,去證明自己,這就是我們人生的挑戰,邁出去的一步就是成功。所以我們在大學要鍛煉我們各方面的能力,老師您正是給了我們這個平臺,給了我們增長才能和展示才能的機會。

        (5)老師采用了辯論賽這一互動性強、吸引人的形式,同時采用給以較高平時成績的鼓勵獎勵方式,使得幾乎全部的同學能夠參與進來,充分調動了同學的積極性。可見這一形式十分成功,希望老師能夠繼續堅持這一形式。

        (6)最后的辯論賽,作為一個上場的選手,我更能夠切身感受辯論的樂趣,在思想的交鋒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很喜歡每一個環節,因為我們都能從中受益匪淺。最后再次祝您的課程越辦越好1

        5.利用視頻教學,觸動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學習效果。后天這部電影描繪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氣候學家杰克?霍爾在觀察史前氣候研究后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在影片中,你能看到紐約市被淹的鏡頭:慌亂的人群飛起的汽車破碎的玻璃,后面是樓一樣高的巨浪……你能看到發生在夏威夷度假海邊勝地受到颶風侵襲的場面。這就是破壞大自然的后果,這就是對人類的懲罰。

        鑒于此,在“現代環境污染與都市病”課程教學的第一堂課上,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后天,并要求學生提交觀后感。此舉有效地觸動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也調動了他們學習這門課的積極性,并有效地增強了學習效果。

        6.將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貫穿于通識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通識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專業成分的差異,以大量的貼近生活的實例講解來降低學習專業理論的門檻,并提供給文科學生選擇提交課程論文來結課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產生興趣,并順利學到滿足自身需要的知識。這也提高了教育在實踐過程中的寬容度。

        第9篇:辯論賽的目的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 情景教學法 初中牛津英語教學 運用

        隨著二期課改的深入,牛津英語教材在上海市各中小學的推廣和普及,教育界對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采用各種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在使用中提高英語水平”。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英語課堂教學,而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提高效率,最實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情景教學法。本文從情景教學法的定義、情景教學法實施的原則及情景教學法的形式三個方面展開闡述,并結合教學實踐,以探索出適合英語教學的有效情景教學模式。

        一、情景教學法的定義

        所謂情景教學法(Situational Teaching),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concrete settings),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獲取知識或技能,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情景教學法的特色是將言、行、情三者融為一體,其核心是激發學生的情感。

        簡言之,我認為情景教學法就是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的場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它是培養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能夠幫助英語教師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情景教學法實施的原則

        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法,應遵循以下原則。

        1.真實性原則

        設計情景要從日常認知、真實性的活動及遷移著手。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出與學生自身經驗相類似,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例如牛津英語7B M2 U2中有關“問路”的環節,就可以把教室看作一個街道平面圖,把每張課桌比作一幢幢建筑物,指定目的地,使學生在模擬的真實情境中學會問路的功能。

        2.明確性原則

        設置情景必須明確包括語境的諸因素①。比如在課堂中創設的對話情景,對話要達到什么目的,用什么語言形式才能符合各自的身份,都需要教師在導入時明確加以解釋。

        3.交際性原則

        外語的本質功能是交際功能,即在真實情景中靈活運用外語進行吸收和傳遞信息的交際活動。因此,在設計課堂交際活動時要有意識地設計交談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所擁有的信息的情景,通過口頭語言的交流搭起溝通信息的橋梁,也就是說要讓參與交際的雙方存在“信息溝”②,在活動中給學生們以不同片段的信息,學生通過交流、分享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

        4.有利于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原則

        情景應有利于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要讓學生在模擬和真實的情景中認識語言、學習語言,讓他們通過自己所掌握的聽、說、讀、寫技能,通過人腦的思維、觀察、記憶、聯想、想象和創造等認知活動,掌握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情景教學法的形式

        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創設情景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借助實物教具創設場景

        在英語教學中借助形象生動的實物教具創設情景比較直觀、有效,也易于學生從無意注意變為有意注意。實物教具可以是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食物、圖片、模型等。

        案例一:在牛津英語7B M1U3 “The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第二課時,我帶了不同種類的壽司(如:egg/tuna/cucumber sushi)、三明治(sandwich)、熱狗(hot dog)面包,各種水果派等,在課堂上運用這些食品讓學生辨別其屬于哪國的飲食風格,從而引出與Japan,America,Britain,India等國名有關的名詞和形容詞。通過這一環節的設置,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小組競賽中很好地完成了本節課教學目標。

        2.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

        現代多媒體技術是利用計算機系統對圖形、文字、聲音、圖像、動畫、活動影像等多種信息進行獲取、處理和顯示的技術。它可以使英語課堂教學更貼近生活,內容更生動。著名心理學家Treichler的實驗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5%來自于視覺,11%來自于聽覺。人們一般可記住自己看到內容的30%、聽到內容的20%、聽到并看到內容的50%。由此可見,人類獲取的知識來自多個方面,其中視覺和聽覺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時地引入英語原版電影、動畫、詩歌、歌曲等創設英語學習的情景,使學生在有趣的聽、說、讀、寫活動中提高英語水平。

        案例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在牛津英語6A M4 U3 “Festivals in China”講授時,我先從網上下載了一個有關Christmas的Flash,在新課導入時以送給學生禮物為由,展示了這個Flash,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精美的畫面所吸引,接著我讓學生猜一猜禮物盒中的東西,學生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充分運用所學的內容進行大膽猜測。在盒中禮物揭示之后,我讓他們針對即將到來的圣誕和新年許一個新年愿望,最后大家跟著音樂一起唱起了“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這首歌。整堂課在這個情景的創設中充滿了快樂的節日氣氛,同時也引導著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節日氛圍的熏陶中學習,課堂效率也大大提高。

        案例三:創設情景復習所學。在牛津英語7B M2 U2 “Going to See a Film”的復習課上,我給學生放映了Swan Lake,Batman and Joker,Space War,Country Road的電影片段,學生們個個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之后我讓他們將電影中的主要角色用英文表述,從而回顧了本課所學的生詞如:prince,princess,adventure,cowboy,duration等。接著給學生一個情景:假設本周末你和好友要去看其中一場電影,讓學生根據所給的情景設計對話,要求對話中要有對電影的評價。在接下來每節課前的Daily Talk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角色表演所觀看電影中的經典對白片斷,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參與度也比較高,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教師在平時還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了解西方文化的機會,給學生觀看Lion King,The Sound of Music等經典英文原版電影,讓學生學唱“Do Re Me”、“The Sound of Music”、“Edelweiss”等英文歌曲,并通過組織英文歌曲比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模擬交際活動場景

        英語模擬交際活動是為現實生活的交際做準備的練習活動。學生通過模擬交際活動加強對英語句型的掌握,從而達到熟練運用英語交流和溝通的目的。模擬交際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小品、對話、游戲、辯論賽、小組討論等。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在任教的班級開展Daily Talk活動,即每節課抽出5分鐘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現場表演,通過讓學生自己模擬感興趣的交際活動來提高英語水平。

        案例四:牛津英語7A M2 U2 “Seasonal Changes”第二課時的講授中,在學生掌握了四季變化的相關生詞和句型后,我組織了一場辯論賽: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tter,summer or winter?Why?根據學生的選擇,分成兩大組,座位也按照辯論賽的形式分布,并挑選一名英語口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辯論賽主席,通過學生的現場辯論,較好地鍛煉了英語口語,同時也鞏固了課堂所學。

        總之,只有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在英語教學中創設情景,把課堂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使學生在“樂中學、做中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英語教學。“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英語教師只有在不斷的摸索實踐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創設有效的情景,以一顆愛心去感染、教育學生,才能使英語教學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注釋:

        ①Hymes把情景語境細分為八個因索,即場景、角色、意念、語體、重音和語調、語法和詞匯及語言輔助手段。

        ②“信息溝”,也稱信息差(Information gap),指交流雙方所占有的不同信息。

        參考文獻:

        [1]上海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黃愛玲,齊捷鋒.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7).

        [3]賴德勝.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李麗生.“信息溝”在中學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和應用[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6,(5).

        [5]龍文珍.中學英語情景教學的設計與運用[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3,(6).

        [6]王愛華.情景與初中英語詞匯教學[J].普教研究,2007,(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国产欧美二区手机在线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亚洲日本欧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一区二区 | 中出仑乱中文字幕视频网 | 日本v亚洲v精品v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