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環境問題解決措施范文

        環境問題解決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問題解決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境問題解決措施

        第1篇:環境問題解決措施范文

        【關鍵詞】環境工程建設;問題;解決措施

        環境工程核心是環境污染源的治理,環境工程主要是研究和從事防治環境污染和提高環境質量。相應方面的科學研究也已經出現,環境工程學便是其中的一門學科。環境工程的內容大體上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環境系統工程等方面。

        1環境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1.1城市的污水處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個來源: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城市徑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來源。生活污水主要來自于家庭、商業區和城市的衛生公共設施等等。這些地方產生的糞便、洗滌污水經由城市的排水道進入地下污水區。對這部分的污水進行處理主要采取的辦法是把它們送到城市的污水廠進行相應的處理之后再排放出來。這部分水具有明顯的周期循環使用特點。城市當中的工業廢水在城市污水當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業污水在全國各個城市當時的分布是不一樣的,那些以工業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對嚴重些。對城市工業污水的處理要求更為嚴格,因為這部分污水當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腐蝕性、難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為科學的技術手段進行處理。最后的一個污水來源主要是城市徑流污水。他們具有比較明顯的季節特點和復雜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氣污染物對大氣的影響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廢物經由流過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當中,污水的處理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污水處理實施比較落后,在每個區域建設當中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處理不及時,污水的回收率差,沒有進行集中處理等等。這些都是城市環境工程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論環境工程建設難點及應對措施。

        1.2生活垃圾沒進行分類處理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斷加大,城市生活消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帶來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城市生活垃圾來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場垃圾、餐飲服務行業等等方面的垃圾。據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大型城市每天產生的垃圾多達幾千噸,小型的城市每天產生的垃圾也在幾百噸以上。如果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處理,城市很有可能變成一個堆滿垃圾的地方,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形象和人們的生活。在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當中,對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還停留在傳統的做法上,或者采用運輸到郊區進行掩埋的辦法或者是進行焚燒處理而已。這種辦法存在著投資大、運轉成本高,同時垃圾中的有用資源也會被燒毀,加上,現有國內焚燒廠運行均比較困難。沒有進行生活垃圾的無公害處理是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的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1.3園林綠化建設滯后

        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也相對發達國家相比較為落后,和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發展當中,建設水平也不一致。園林建設在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當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降低城市的噪聲和空氣污染,還能夠改善城市的居住環境,提升居住品質但是在我國的城市建設當中,對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重視不夠,片面地強調加大商品房和高檔住宅的建設,導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沒有足夠的綠化空間,我國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相對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設發展,將會嚴重限制未來城市的進步城市環境工程建設難點。

        2環境工程建設問題的解決措施

        2.1改進設備及工藝流程

        先進發達國家抓清潔生產工藝較早,不僅改善了工作環境,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此外,燒堿生產采用離子膜法代替水銀法,煉焦廠采用干法熄膠代替濕法熄膠,生鐵生產采用無膠煉鐵工藝,面粉生產采用干洗麥粒代替水洗麥粒等,都極大地減少了“三廢”排放,取得了顯著的綜合效益。論環境工程建設難點及應對措施

        2.2鼓勵社會多元化的投資,強化環境工程建設的體制建設

        城市環境工程是一項耗資比較大的工程,在發展當中不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財力支持,還鼓勵社會上多元的投資力量參與到其中來。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設上,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公害處理上和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上,都需要有比較規范的一套體制系統進行維持。讓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到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當中,有利于城市環境工程的良性運行。建立起必要的環境引導機制,加強宣傳,加大政府對這些參與者的獎勵和維持,調動他們的建設積極性,推動整個城市環境建設的發展。

        2.3資源綜合利用,開發二次資源

        在工業生產中,通常原料、燃料費用約占產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礎工業原料,如煤、石油、礦石、鹽等大多具有多種化學成分,一些生產廠家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無用部分”均作為廢物棄置,不僅產品成本高,而且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僅為30%。隨著工業的發展,各種廢棄物量與日俱增,不少國家已認識到廢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資源的緊迫性,認識到必須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看做是一個整體,把原料―工業生產―產品使用―廢品―棄人環境這―傳統的開環模式變成原料―工業生產―產品使用―廢品―二次原料資源的閉環系統,使原料資源進入社會后,能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實現多次循環,不造成環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二次資源的利用列為國家優先考慮的經濟戰略之一,使二次資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國每年有300 多萬噸廢鋼鐵、600 多萬噸廢紙、200 多萬噸廢玻璃,70 多萬噸廢塑料、30 多萬噸廢化纖、30 多萬噸廢橡膠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資源作為廢棄物流失,而且嚴重污染環境。因此,我國回收利用二次資源、資源綜合利用的潛力很大,任務也相當艱巨。

        2.4物料閉路循環,廢物綜合利用

        工業生產中的“三廢”實質上是生產過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間體和副產物,尤其是我國農藥、燃料行業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廢”形式排入環境。在生產過程中比較容易實現的是用水閉路循環,供水、用水和井水一體化,一水多用,分質使用,凈水重復使用。我國現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聯產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產尾氣制亞硝酸,利用硫酸生產尾氣制亞硫酸鈉,從硫鐵礦燒渣中回收金、銀、鐵,從樂果合成廢水中萃取回收樂果等.都是很有使用價值的“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結束語

        面對環境工程建設的存在問題,只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強科學管理、創新工作機制、解決好環境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才能達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何毅.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綠色生態瓷都[J]. 江西能源. 2006(04)

        第2篇:環境問題解決措施范文

        關鍵詞:環境;保護;監管

        Abstract: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accelerating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economic output has surpassed Japan,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but the flipside i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very serious, which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the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How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to break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becomes suspends in fro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paper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ion;

        中圖分類號: X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環境監管工作現狀

        1.1 我國現行的環境監管體制

        我國現行監管體制,在橫向上已經形成了環境保護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在縱向上已經形成了各級政府和各級部門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

        1.2 我國目前的環境監管機構

        我國的環境監管機構主要有三類。一是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管;二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以及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法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管;三是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資源保護實施監管。實際監管中以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監管為主,其他部門監管為輔。

        1.3 環境監管法律依據

        目前我國環境監管的依據主要有四類。一是綜合類的法律,如《憲法》、《環境保護法》等;二是污染防治類法律, 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 等; 三是資源保護類法律,如《礦產資源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四是行政執法類法律,如《環境影響評價法》等。

        二、目前環境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監管體制尚有欠缺

        一是現行各級政府政績考核體制欠缺。現行政績考核體制主要是以當地的經濟發展規模和經濟增長速度作為衡量標準,而不考核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承受的代價。因此,不惜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掠奪性發展本地經濟的情況在不同層次、不同范圍存在。為了加快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對環境監管干預較多,時常打著“招商引資”、“綠色通道”等旗子建設上馬違法或高污染項目。二是環保管理體制欠缺。環保部門大都是政府組成部門,各級環保部門官員,都是地方政府任命和管理的,當環保監管遭遇地方政府干預時,往往話語權不足。三是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管機制未得到有效發揮。由于各環境監管部門之間存在主體工作目標不同、利益沖突和交叉情況,環境保護目標往往作為其他部門的次要目標被忽略或放棄,環境統一監管缺乏有效機制和手段。

        2.2 法律體系有待完善

        環境監管需要有法律予以支持,現有環保法律、法規雖然很多,對環境保護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但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普遍偏軟、 可操作性差。一是違法成本低。現有法律對企業違法行為主要是經濟處罰,且處罰數額受到很大的限制,違法成本遠遠低于污染治理成本,很多企業寧愿接受違法排污也不愿意主動進行污染治理,使得區域、流域環境難以得到逐步緩解。二是執法措施和執行手段不完備。盡管除了經濟處罰外,法律還規定了一些執法措施,如限期治理、責令停止建設或生產、限期拆除等,但因權限限制、缺乏強制執行措施等往往難以及時有效地遏制環境違法行為。

        2.3 基層監管能力急需增強

        環境監管最終要靠環境保護部門去落實,目前環保部門特別是基層環保部門在機構、 編制、裝備、培訓等方面與自身所承擔的工作職責不相匹配。環境監管力量嚴重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素質參差不齊、執法水平偏低。部分環保機構還是事業單位,編制不足、人員不夠、裝備簡陋。很多環境執法人員都是半路出家,邊干邊學,大都沒有受過專業的、系統的監管培訓,對現有的法律、法規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對企業生產工藝、治理措施缺乏深度認識。特別是近年來,新建企業類別多、差異性大、工藝流程和治污技術都在發生著快速的進化,傳統的監管方式和技巧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和挑戰。

        三、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

        3.1 理順監管機制,明確監管職責

        一是建立綠色政績考核機制。進一步明確環境保護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將環境保護作為各級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重要指標,將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治理成本納入JDP 核算指標中, 將環保績效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實績考核內容中,促使各級地方官員都將環境保護作為最主要的工作來抓。二是改革環保官員任命機制。實行環保官員雙重領導機制,地方政府任免環保官員要充分征求上級環保部門意見,更進一步的話可以實行環境保護的垂直管理體制,從中央一直到鄉鎮,一竿子插到底。三是提升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級別,強化統一監管職能。把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放在同一高度,由主要領導親自抓,形成統一監管態勢,明確各部門職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四是進一步完善制度,從源頭強化監管。繼續以環評法為依據, 充分參與到政府和各部門的規劃、項目中,實現環境監管關口前移。

        3.2 加快立法步伐,完善相關法律

        一是應當加快立法進程,特別是修訂一批舊法律(如《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出臺一批新法律(如《國家環境政策法》、《生態安全法》等),把一些強有力的處罰措施,如“區域限批”、“流域限批”、“按違法次數計罰”等法律責任納入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發揮其普遍性的威懾作用。二是強化環保行政執法措施和執行力的法律授權,把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權和環境保護部門的執法權有機地銜接起來,提高環境監管執法效力。三是制定一批環保經濟政策和機制。把市場機制和市場準入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環境稅費、產品出口、企業信貸、污染物排放指標分配、證券上市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使企業對自己的環境行為真正負起責來。用市場經濟的機制逐步淘汰污染嚴重、環境危害和風險大的行業、企業,降低環境監管風險,實現經濟轉型發展[2]。

        3.3 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監管能力

        一是加強機構建設。爭取各級財政、人事等部門的支持,做到機構設置規范、人員編制到位,執法經費充足,執法裝備齊全,職能運作順暢。二是提高隊伍素質。嚴把進人關,將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人選到環境監管崗位上,讓其最大限度地發揮所長。加強對現有監管人員的培訓,使其對主要行業生產工藝流程和污染治理特點全面了解,對污染物產生、處理和排放環節熟悉,掌握較多的監管方法和技巧。三是依靠科技監管。傳統監管方式往往對中小企業效果顯著,對重污染企業和大中型排污單位而言,常規監管方式往往難以奏效,難以應對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就需要充分依靠科技,設置污染在線監測監控裝置,建立高標準數據監控平臺,實現在線監測數據和視頻圖像的采集、儲存、分析和應用的一體化運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監管水平。四是推動聯動執法。加強部門聯動,明確職責、義務和配合方式,保持經常性聯動,建立聯合執法機制、污染事故聯合調處機制、信息共享機制等,形成強大監管合力。五是強化公眾參與。提倡公眾參與,廣泛開展環保聽證會,聽取群眾意見,使公眾有效參與環境管理。通過開通環保熱線,保證群眾舉報渠道暢通;通過定期環境質量和曝光違法企業信息,保證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探索聘請公眾代表監督員等多種公眾參與方式,讓公眾成為環境監管的重要力量。

        四、結語

        總之,環境保護建設是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直至如今仍然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整個建設工作中會受到國家政策、地方市場經濟體制、區域行政單位等的共同影響。因此,在環境監管工作體系中的一切組織事務開展,必須要明確自身工作職責、提升組織領導觀念、加強法制教育,這樣才能創建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進而促進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新元.環境監察[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第3篇:環境問題解決措施范文

        關鍵詞 首都經濟圈;資源與環境

        中圖分類號 H0

        文獻標識碼 A

        首都經濟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與河北省三個省市。改革開放來,首都經濟圈各省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其中北京市在2006年人均產值就達到了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但是,經濟社會發展與城鎮化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水資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過高問題,從而導致嚴重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目前,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首都經濟圈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對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辦法。本研究對于首都經濟圈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首都經濟圈水資源短缺問題仍較為嚴重

        目前,首都經濟圈的主要城市北京市與天津市水資源短缺狀況較為嚴重,而河北省部分城市與地區也存在著水資源結構性短缺問題。

        1.北京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北京市水資源無論從總量還是從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來看,水資源都是相當匱乏的。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人均水資源量也僅為117.6立方米,遠遠低于聯合國城市人均1000立方米水資源量的缺水下限。近年來,隨著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年用水量超過40億立方米。每年為滿足用水需求,需要抽采地下水多達21.2億m3,造成地下水超采嚴重,已經威脅到北京市的生態安全。

        2.天津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天津市的水資源也較為缺乏,多年均水資源總量只有15.7億立方米。而天津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人民生活方面的年均用水量則達到了23億立方米,水資源短缺情況嚴重。目前,天津市主要依靠引灤河水人津的方式,及應急引黃河水入津的方式來解決城市用水問題。此外,天津市每年的深層地下水開采量就達到了2.7億立方米,對天津市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

        3.河北省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05億立方米,其中的可用水資源總量大約為170億立方米左右。近年來,河北省的年均用水量已經超過200億立方米。因此,需要依靠開采地下水來滿足生產與生活方面的用水需要。目前,河北省的地下水超采量年均超過40億立方米,如果這種超采行為持續下去的話,將嚴重威脅河北省的生態安全。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首都經濟圈主要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目前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來源于工業化、城鎮化及消費現代化等一系列綜合性因素所造成的。如首都經濟圈北京市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天津市石油化工與裝備制造業發展、河北省的鋼鐵、建材等工業的發展所帶來的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問題。此外,城鎮化導致大量人口不斷涌入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導致城市人口規模不斷膨脹,生態環境惡化,生態赤字越來越大。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開始大量進入家庭。但是汽車所排放的尾氣已經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1.北京市的環境污染問題

        根據《2013年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北京市在2013年大氣污染仍較為嚴重。空氣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氮、臭氧、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仍處于超標狀態。其中PM2.5年平均值達到89.5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達156%[1]。北京市的環境污染問題,不但影響到首都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也影響到北京市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國際形象與國際交流。

        2.天津市的環境污染問題

        天津市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目前,天津市第二產業的產值占GDP比重仍超過50%,是直轄市中工業所占比重最高的城市。而且天津市的工業結構又以重化工業為主,主要的工業部門有:石油化工、金屬冶煉、裝備制造、電力生產等。這些重化工企業每年需要消耗數量巨大的能源,天津市每年的煤炭消費量就超過6000萬噸。巨大的能源消費也帶來了污染物排放較高的問題。2012年天津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達22.45萬噸,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3.河北省的環境污染問題

        目前,鋼鐵、石化、建材、電力是河北省四個主要耗能產業。2012年,河北省的能源消費總量達到2.97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量就超過了2.7億噸。巨量的煤炭消費也帶來了較為突出的污染物排放問題。從河北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情況來看,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2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176.12萬噸。也導致河北省的邢臺、唐山、石家莊、邯鄲、衡水、保定和廊坊等城市成為我國空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城市[2]。

        4.首都經濟圈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從首都經濟圈來看,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染、消費污染、燃煤與建筑施工等,其中消費污染中,尤其以汽車的污染物排放最為突出。2013年,北京市的汽車數量超過540萬輛,不但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堵,而且帶來了極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另一方面,在首都經濟圈,北京市的各類資源過于集中使得北京市的人口規模不斷膨脹,導致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問題。目前北京市不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此外,北京市還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等。北京市的功能過于集中必然對資源、環境造成較大的壓力,形成生態赤字。

        三、首都經濟圈環境污染治理政策與措施

        要解決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需要采取綜合性的手段,采取多種措施,來從根本上解決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

        摘要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初中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初中物理教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教師的提問技巧直接關系到物理課堂的氣氛,積極探索物理課堂提問技巧,成為每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深思的課題。本文主要討論了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藝術,目的是通過教師的課堂提問進一步增強初中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關鍵詞 初中;物理;提問;藝術

        中圖分類號 G203.12

        TTP/1.1 200 OK Date: Sun, 18 May 2014 07:50:46 GMT Server: Microsoft-IIS/6.0 X-Powered-By: X-AspNet-Version: 2.0.50727 Consuming-time: 271 Set-Cookie: __ReadAuth=wfTUoieJrr/7n3ESruVqc5+TgXCTbLHvPR5XWUjqQORNSM/N/NNSPEWJto429pe7; path=/; HttpOnly Set-Cookie: _SessionId=yudwtjba3djaj3ac33kel0mh; path=/; HttpOnly Cache-Control: private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gb2312 Content-Length: 163255 河北公共圖書館共享 function checkOS() { var ua = navigator.userAgent.split(";"); if (ua[2].indexOf("Windows NT 6.2")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僅在Windows 8下運行!')");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僅在Windows 8下運行!')"); }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jQuery("#nav").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jQuery("#navFooter").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checkOS(); }); function doPrint() { var bdhtml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var sprnstr = ""; var eprnstr = ""; var prnhtml = 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 + 17); prnhtml = prnhtml.substring(0, prnhtml.indexOf(eprnstr)); var _first = "解決首都經濟圈資源與環境問題的主要策略與重點措施分析

        作者:姚騰霄 來源:東方文化周刊?理論(上半月) 2014年3期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_first + prnhtml; window.print();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bdhtml;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ContentBigImageControl('zoom', 650); })

        一、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誤區

        初中生剛剛接觸到物理學科,初中物理教師的提問藝術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態度,而在實際的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課堂提問的誤區,嚴重影響到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一)只講不問

        有的初中物理教師受傳統的教學理念的影響,缺乏“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態度,整堂課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不提一個問題,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滿堂灌”的課堂效率不高。

        (二)不顧大局

        每個學生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造成學習成績有差異,有的物理教師眼中只有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提問問題時也主要提問這部分學生,冷落了大部分學生;還有的初中物理教師的提問沒有層次性,讓學生難以回答,甚至對物理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懲罰性提問,使學生難堪。

        (三)不理不睬

        在上課之前,老師都是有備課的,有的初中物理教師為了趕進度,怕影響到既定的授課內容,對于學生突然的提問不理不睬,或者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這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1]。

        二、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藝術

        課堂提問是優化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初中生剛接觸到物理學科,在課堂提問中更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初中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一)提問要精心準備,有明確的目的性

        優秀物理教師的課堂提問看似隨意,實則是經過精心的準備與考量的。初中物理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明確提問的問題是什么,估計學生的答案會有哪些,對于每一種答案的出發點又是什么,最后怎樣回歸到提問的重點等等。每個問題都需要物理教師的精心準備,通過課堂提問也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回顧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二)提問要有新穎性與趣味性

        初中生的自我控制意識還不夠,“玩”心還比較重,因此,初中物理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態,將趣味性的東西與物理知識點相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

        初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提問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出趣味性與新穎性,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打造一個解疑、生疑問題環境,從而在愉快的課堂環境學習知識、掌握能力,親身體會到思考所帶來的成功感、優越感、滿足感。比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中,如果拿一個金屬片和小羽毛,問學生:“哪個物體下落的快?”這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基于生活經驗,學生往往會認為金屬片下落的快,接著老師可以做演示,讓學生注意觀察兩個物體的下落情況,在實驗面前,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會對生活經驗產生懷疑,老師在趣味性的實驗結束后,就可以引入自由落體運動的相關知識了。

        (三)提問要有層次感和梯度感

        初中生的知識儲備、思維能力、認知結構等方面都有所差異,因此,物理教師的提問要有層次感,層層深入,從簡單問題開始,逐漸的引入深層次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

        具體說來,物理老師在設計提問問題時,要區分難易程度,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提問學生,簡單的問題留給那些思維反應較慢的學生,考慮到中低層次的學生的接受能力,盡可能的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比如在學習“摩擦力”這一章節時,老師在講解完了摩擦力的相關物理知識后,可以以自行車為例,層層遞進的提問,加深學生對于摩擦力的認識。教師可以設計問題:“自行車為什么會向前走呢?”學生可能會回答:“腳蹬了自行車。”教師可以接著問:“如果把自行車支起來再蹬還能走嗎?”學生會回答:“不能。”教師再問:“有什么不同嗎?”學生回答:“支起來后自行車不再與地面接觸。”這樣就能得到結論:自行車向前走的力是地面給的向前的摩擦力[2]。

        因此,物理課堂提問要注意層次感,如果問題設計的過大,大多數學生將會感覺無從下手,而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既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夠使學生容易接受抽象的物理知識點。

        (四)對學生的回答要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

        對于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學生回答的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學生回答的是否正確,老師都要給出一個適當的評價,回答的好,好在哪里;回答的不夠準確,缺少了哪幾個方面。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的物理老師對于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當學生回答完問題后,也不做過多的評價,直接拿出正確答案,這實際上忽視了問題的意義,特別是對不確定的或錯誤的答案,尤其不能放過,缺了什么,錯了什么,應該落實下來,這本身就是解決問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過程,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總結

        總而言之,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藝術直接關系到初中物理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初中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初中物理課堂提問式引導學生學習、優化課堂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物理教師要不斷探索課堂提問技巧,讓枯燥的純知識學習變成快樂的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輕松學習。

        參考文獻:

        第4篇:環境問題解決措施范文

        【關鍵詞】大氣污染;現狀;成因

        引言

        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重,城市酸雨以及溫室效應等問題所帶來的后續反應已經逐漸加重,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存等都帶來了很大威脅。加強對城市大氣污染的問題治理就新的比較關鍵,這也是當前城市化發展當中比較重要的課題。通過從理論層面對城市大氣污染問題的分析探究,就能有助于從理論層面為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提供理論支持。

        1.城市大氣污染的特征以及現狀分析

        1.1城市大氣污染的特征體現分析

        城市化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品質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大氣污染問題在城市化發展中愈來愈突出。從大氣污染的主要特征來看,在細菌的含量方面相對比較高。由于城市的人口相對比較密集,在綠化的面積上比較小等,這就使得大氣當中有著大量細菌存在[1]。特別是在工業區的細菌量是比較大的,然后就是在城市的商場以及街道等領域的細菌含量比較高。這就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

        城市大氣污染的特征還體現在,總懸浮顆粒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的含量相對比較高。對大氣污染的成分分析來看,其中在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等方面的濃度是比較高的。這些物質是對人體有著嚴重危害的。大氣污染當中的煤煙型是比較主要的污染類型。這就和我國對煤炭資源的應用有著緊密聯系,在對經濟發展的同時,煤炭的使用也對大氣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大氣污染中的新興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大氣污染是比較嚴重的。

        1.2城市大氣污染的現狀分析

        從當前我國的城市大氣污染的現狀來看,主要的污染是以煤炭污染為主。我國作為煤炭能源消耗大國,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煤炭資源的消耗。在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下,家用汽車的增多,在汽車尾氣的增加下,對城市大氣的污染就有了加重。而這些大氣污染最為主要的源頭就是煤炭資源的消耗所致[2]。再者,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大氣顆粒物污染的問題相對比較嚴重,以及在新興的城市污染方面有了加重。在這些層面的污染方面,就對城市大氣污染的嚴重性有了加強。

        城市大氣污染重的揚塵污染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城市的迅速發展期,由于對房屋的拆遷以及施工建筑等,就造成了大量的揚塵,對城市的大氣環境有了很大影響,使得整體的大氣環境質量大大降低。這就不利于城市環境的保護。對于這些層面的問題就要能充分重視,并要能找到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從根本上進行有效解決。

        2.城市大氣污染的成因以及防治的措施探究

        2.1城市大氣污染的成因分析

        造成當前的城市大氣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于人們在環境保護的意識層面沒有加強,以及在環境保護執法過程中沒有加強,這就使得大氣污染的問題比較嚴重。城市化進程中,政府的只能發揮是比較重要的,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推動有著重要責任。但是一些政府為了當地經濟的增加,對環境保護的問題就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對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方面沒有加強,這就必然會影響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

        另外,由于在對產業結構方面沒有注重優化,在對能源資源的利用方面沒有合理化實施,這就造成了大氣環境的污染問題愈來愈嚴重。工業能源的消耗方面,主要是煤炭為主,在當前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實施過程中,由于沒有充分注重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在產業結構方面沒有注重優化等,這就造成了大氣污染問題的出現[3]。還有就是在對大氣污染的防治技術層面相對比較缺乏,這也是造成大氣污染問題存在的重要因素。

        2.2城市大氣污染的防治的措施探究

        為能有效防治城市大氣污染,就要注重多方面措施的實施。筆者結合實際的情況,對大氣污染的防治方法進行了探究,通過相應的方法研究,就能有助于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

        第一,加強居民的環保意識。對城市化進程中的大氣污染問題進行防治,就要能充分注重讓全民的環保意識得到加強,在城市的空氣質量監控能力方面不斷加強。環境問題在當前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愈來愈重要,加強大氣空氣的問題解決,就要從思想觀念上進行及時性的轉變。政府方面要將自身的職能充分的發揮,對大氣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妥善實施,能結合具體的大氣污染問題的嚴重程度來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空氣監測管理體系。注重對城市居民在大氣環境保護層面的教育工作實施,從基礎做起才能有利于保障大氣污染問題的有效解決。

        第二,加強法律層面的制度完善制定以及執行。大氣環境的污染問題解決,要能從法律層面進行著手加強。通過法律體系的完善實施,注重城市大氣污染的法律體系完善化建立,才能真正有助于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在當前的法治化進程中,在法律方面的加強就能有效對大氣污染問題得以解決[4]。這就需要按照《21世紀議程》以及《中國21世紀議程》當中的環保原則加以執行,并要充分重視對大氣污染防治的法規原則加以嚴格的遵循。只有在這些層面得到了加強,才能真正有利于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

        第三,注重從產業結構方面科學化調整,對顆粒物的排放量最大化控制。城市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就要能從根本上進行解決,在產業結構層面能夠及時有效的調整。其中在重工業的污染源問題上就要針對性解決,對環保型以及技術型的重工業發展進行加大扶持,并對嚴重污染的工業發展進行整改以及關停等措施的實施,要能使得廢棄污染物的排放量達到相應的標準。工業企業自身要在社會責任感方面良好樹立,并能對自身的環保措施的實施有著使命感。只有在產業結構層面得到了優化調整,才能真正有利于大氣污染問題的有效解決。

        第四,注重城市揚塵以及機動車污染源的解決。城市大氣污染的成因中,揚塵以及車輛尾氣的排放是重要的污染源,這些都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著很大威脅。這就需要能夠注重將城市揚塵的污染治理工作得以完善化實施。在建設工程中的施工,就要在施工中設置圍擋墻,防止揚塵的大量擴散造成空氣環境的污染[5]。并要在汽車尾氣的排放方面加強技術的應用,注重對汽車的環保檢驗的工作良好實施,對不達標的車輛要采取相應的手段進行解決,在尾氣排放量方面能夠達到一定標準。這些方法都是對大氣污染問題解決的有效措施。

        第五,對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要能在資金投入上能充足化的呈現,在環境監測的工作上能得以完善化實施,以及注重植樹造林的工作實施。通過多方面的手段方法實施,就能有助于大氣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解決。

        3.結語

        總而言之,對城市大氣污染的問題解決,就要能注重多樣化措施的綜合性利用,在技術層面以及管理層面和政策上等,都要能和當地的環境問題相結合,針對性的解決才能有助于大氣污染問題的有效解決。希望能通過此次理論研究,能為城市大氣污染問題的解決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鄭娟,郭治敏,李剛.城市大氣污染的治理方法探討[J]. 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5(11).

        [2]王海云.城市大氣污染的特征及其防治研究[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6(03).

        [3]張越,張國峰,佟霽坤.試論城市大氣污染的治理方法[J]. 科技展望. 2016(06).

        [4]喬晶晶.我國城市大氣污染現狀及防治措施研究[J]. 企業技術開發. 2016(02).

        [5]杜慶萍.淺析城市大氣污染的治理措施[J]. 綠色科技. 2014(02).

        第5篇:環境問題解決措施范文

        1.從危險防御到風險預防

        傳統的環境法強調對環境污染的控制。此種污染對于人類而言,根據經驗是可以預見和估計的,即具有一種蓋然性。也只有在此種蓋然性之下,國家采取行動才是正當合理的,這就是一種危險防御。如果國家對不可預見的行為進行恣意干涉,就會喪失其正當性,不為法律所允許。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新的環境威脅正不斷增加,如氣候變化、新化學物質所引發的具有不確定性的環境風險。此類風險對于人類而言,無法通過經驗進行判斷,具有預測不可能性、作用不可逆性等特征,在歸責方面難以確定。在危險防御理念之下,國家不能對其采取措施。但如果國家放棄,而將人民置于環境風險的威脅之中,同樣是不合理與不正當的。所以,風險預防理念由此產生。

        2.從目的二元到保護優先

        我國原來的《環境保護法》第一條規定了其目的在于保護和改善環境以及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說明我國環境法在立法目的上存在二元性,即在要求環境保護的同時又強調經濟建設。此種設置使得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產生沖突的時候,環境保護往往讓位于經濟建設,致使環境形勢不斷惡化。對此,我國去年修改了新的《環境保護法》,將“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修改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并強調“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的目的二元的理念,強調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發生沖突的時候,環境保護能獲得優先考慮。

        3.從環境治理到生態文明建設

        傳統環境法在環境保護路徑方面通常強調的對環境污染與破壞的治理,較多地使用被動的措施應對環境污染與破壞。并由此形成我國環境法的基本制度體系,對于環境保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但是在實踐中這些制度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用。這其中或有制度設計不合理、實施不到位等因素,但根本性的因素在于沒有將環境保護融入社會發展之中。黨的十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以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由此,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環境法發展的一個根本理念。

        二、環境法理念變革對教學內容的影響

        1.環境風險規制理論

        環境風險已然成為現代社會環境問題的重要特征,環境風險規制也就成為現代環境法的重要內容。在法學范疇內,風險通常與危險相對而言。對于危險領域,基于制定法和基本權保護義務,國家有責任必須介入,以達到保護個人法益之目的,公民亦可要求國家保護。對于風險領域,除了在客觀上完全不能克服的風險外,因國家行政資源有限性以及社會因素的限制,使得國家僅能在一定范圍內規制風險,其規制界限在于一國的環境保護政策水平。另外,為實現環境風險最小化,在環境風險國家行政規制之外,還需要社會力量對環境風險進行規制,即自主規制。通常是企業自己設定環境保護目標,按自身特點制定對策,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行動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優點在于企業能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找到低成本高收益的環境對策。環境風險規制理論包含了行政規制與自主規制,兩者的結合必然可以實現環境風險的最小化目標。

        2.統合性環境政策

        在環境法領域內,關注整體性環境問題成為一種趨勢,即超越環境媒介和部門對環境問題進行規制。過去對于不同環境問題由不同的部門規制,或者按照環境媒介如大氣、水、土壤等來規制,此種規制模式會導致在解決一種環境問題之時而形成對另一種環境問題的放任。所以,如果能從整體上解決環境問題,無論是從環境法的角度還是成本效益的角度來看,比起個別的、非全面的規制方式更有優勢,這就是統合性環境政策。統合性環境政策需要程序上的整合,即在程序上、組織上的整合,實現環境行政決策一體化,簡單來說就是由單一管轄機構在單一程序內做出單一的決定。實體整合方面,要求環境法相關許可的要件事實的實體性審查或決定一體化,在環境媒介之間應注意其相互作用以及環境污染的轉移,時間上應注意產品的生產流程以及使用后廢棄的各個階段,盡量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小化、循環化。統合性的環境政策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體現。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不僅是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制度與措施,加強環境污染與破環的治理,更是要建立新的制度,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之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三、環境法理念變革對教學模式的影響

        1.加強環境問題意識的指引

        我國環境法教科書的體例幾乎都是從理論到法條的講解。從環境法的概念、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環境法律責任、環境法律體系、環境保護基本法、單項污染防治法、自然環境保護法、中國與國際環境法等方面對環境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論述,但總體上存在一種“就法論法”的闡釋法學方法,難以達到解決環境問題的實效。對此,在環境法學教學過程中,應針對現實中的環境問題,強化環境法的實踐環節,使學生在面對某一環境問題之時,能從多角度和用多學科的方法對該環境問題進行剖析,考察環境問題的社會根源,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法律干預。這一過程中,具體的環境問題成為教學的指揮棒,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也不再局限于法律文本層面,而是隨著問題的深入不斷采取多學科交叉的方式予以應對。

        2.推動環境法系統性思維教育

        第6篇:環境問題解決措施范文

        一、總體要求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整治力度,按照“全面排查、摸清底數,梳理問題、分類處理,認真整改、確保安全”的總體思路,全面深入排查街道工業企業環境風險隱患,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進一步夯實環境保護工作基礎。通過采取“限期整改一批、停產整治一批、取締關閉一批”等措施,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著力防范重特大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切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

        二、檢查內容

        (一)排污單位污染排放狀況。重點檢查火電、化工、印染、冶煉、造紙、電鍍、機械制造、電子制造等行業的工業企業,存在廢水、廢氣、危險廢物等污染物集中處置單位。主要排查污染物治理設施建設運行及達標排放情況、危險廢物規范化貯存處置情況、自動監控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持證(排污許可證或排水許可證)排污情況、環境應急預案編制及落實情況。

        (二)工業園區污染防治情況。主要排查街道新華工業園、富民創業園、南區工業園規劃環評執行和環境防護距離落實情況,園區污水處理、集中供熱處置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行和污染物達標排放情況,園區環境監測監控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環境應急預案編制和落實情況。

        (三)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情況。全面排查企業環保審批手續及“三同時”驗收執行情況。重點檢查未批先建、批建不符、久試未驗、未經驗收擅自投產等違法違規行為。

        (四)阻礙環境監管執法“土政策”清理廢除情況。重點檢查糾正以“封閉式管理”、“掛牌保護”、“預先報告”、“企業寧靜日”等名義限制環保現場執法、阻撓環保突擊檢查;以加快項目建設為名擅自降低環保準入門檻、違規或越權審批;違反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規定,以減輕企業負擔為名違規減免排污費或者協議收費、定額收費等“土政策”清理廢除情況。

        (五)重點環境案件化解和突出環境問題整治情況。重點檢查近三年以來群眾反復舉報投訴的案件和長期未得到根治的突出環境問題。主要梳理排查到部、赴省環境問題化解情況;環保部和省通報、交辦重點環境問題的查處整改情況;媒體曝光重點環境問題查處及整改情況;歷史遺留環境問題解決情況。

        三、檢查方式

        本次大檢查實行屬地負責的原則,采取企業自查、村(社區)檢查、街道抽查的方式進行。

        (一)街道辦事處負責組織全街道環境保護大檢查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導、督促、調度相關村、社區開展大檢查工作,抽點地區,對檢查發現的共性問題提出解決意見,督促落實整改措施。

        (二)村、社區按照街道統一部署,細化大檢查方案,全面組織開展大檢查,負責組織轄區內工業企業開展自查,審核匯總大檢查情況,上報街道環保科。

        (三)各企業負責對本單位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情況進行全面自查,如實填報《環境保護大檢查企業自查申報表》,按時報所在地村、社區,街道直管企業報環保科。

        四、時間安排

        (一)動員部署階段(3月31日前)。完成全街道環境保護大檢查工作方案,并進行動員部署,落實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障。

        (二)企業自查階段(4月30日前)。村、社區采取向企業直接發送通知或召開會議等形式,組織轄區內企業開展全面自查,對發現的問題立即整改。

        (三)全面檢查階段(5月1日至9月30日)。村、社區組織對轄區內的企業開展全面檢查,街道組織力量進行抽查督查。

        (四)總結階段(10月1日至10月31日)。總結環境保護大檢查工作成效,查找不足,分析原因,研究制定長效管理措施,切實做好檢查發現問題整改的跟蹤督辦工作,迎接上級部門檢查。

        五、工作要求

        (一)強化組織領導。環境保護大檢查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村、社區要在街道統一領導下,將大檢查與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作任務緊密結合,協同推進。各地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分工,對檢查發現的環境問題,要列出清單制定綜合方案,實施分類治理,強化措施,狠抓落實,確保大檢查取得實效。

        (二)加強部門聯動。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協作,合力做好大檢查的相關工作,重大問題及時報告。農經中心、環保、建設、市場監管等部門,共同做好違規建設項目的清理工作;農經中心要加快淘汰化解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環保科做好協調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問題。

        第7篇:環境問題解決措施范文

        當前蘇北農村面臨的面源性環境問題來自于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兩大領域。其中在環境問題類型上既有環境污染問題,也有資源破壞和生態失衡問題,而且上述問題相互交織、因果相連,因而難以對上述問題進行單獨處理,必須在分析上述問題產生的深層次根源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綜合性的治理對策設計。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具體分析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成因的基礎上,對蘇北地區面源性環境問題的解決予以針對性的法律制度設計,以便為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系統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

        一、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產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農民環境保護知識的缺失。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產生與蘇北農民基本環境保護知識的缺失有密切關系。具體來說,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由于大量受農藥、化肥廣告的宣傳影響,農民對上述物質的過量施用給農村環境造成的危害并不知曉,直接導致給農村環境造成危害。同樣的,對于農膜在農業領域的推廣,農民也只是獲取了農膜使用的正面信息,而對于殘留農膜給農業生產以及農村環境的危害卻一無所知。此外,對于農業生產中土地的過度使用以及開展單一化農業種植等容易引發農村資源退化、生態失衡的問題農民也缺乏充分的環境認知,更不要說農民對其生活中所產生的污水、廢氣、垃圾等物品以及捕捉鳥類、青蛙等農村生物的行為予以環保高度的認知和處理了。由此可見,由于目前蘇北農民環境知識缺失,農民不僅無法有意識的采取措施來減少其生產、生活給農村環境帶來的面源性危害,反而是無意識地從事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行為,這是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業技術及產品向農村領域的滲透。大量非環保型工業技術以及工業產品在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領域被廣泛使用,加劇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對農村環境的破壞程度,使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更加嚴重。具體而言,在農業生產領域,農業機械化的使用不僅污染了農村環境,還加劇了農民對農村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力度,這種超常規的開發模式超過了農村資源的自然更新速度,對農村環境資源的自我修復帶來了挑戰。此外,由于大量的工業產品,如農藥、化肥、農膜等的使用,也導致大量難以降解或有毒有害的農業廢物進入農村土地、水、大氣等環境要素,在對上述環境要素污染的同時進而威脅到農民的身體健康和農村的生態平衡。而在農民生活領域,隨著石化燃料、洗滌用品、電子產品以及現代化交通工具在農民生活中的大量使用,也使農民生活領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廢棄物質和能量,并給農村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危害。由此可見,工業技術和工業產品在給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放大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給農村環境帶來的破壞效果,加劇了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

        環境問題外部性以及農村環境資源公共性的影響。所謂環境問題的外部性,是指經濟主體通過生產經營活動使自己受益,但其生產經營過程給環境造成破壞的成本卻無法合理納入其自身的生產經營內部而由社會成員共同承擔的一種不公平情況。受環境外部性的影響,經濟主體很難主動承擔已經外化了的環境成本,因而不會主動采取措施來防止自身的生產活動給外部環境造成的危害,而這一問題在農村地區也同樣存在。作為有限理性的經濟人,農民目的也是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其不會主動把農村環境問題的成本納入到自己的生產和生活領域之中,當然也不會主動采取措施來減少自身生產、生活對農村環境的破壞。此外,與環境問題外部性相關的另一個概念則是環境資源的公共性。在農村,除了土地資源通過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歸屬到具體的家庭之外,其他的農村環境資源還無法像具體的私有財產那樣可以,而這些沒有歸屬的公共資源則在實質上就淪為無主資源,農民在農業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就只注重對這種共有資源的無節制使用,而從不考慮對共有資源進行有意識的養護,使農村環境資源急劇退化,進一步加重了農村環境資源問題的嚴重程度,從而導致“共有地的悲劇”在農村地區的出現。由此可見,農村環境問題的外部性以及農村環境資源的公共性是農民忽視環境保護而不愿意在環境保護方面投資的重要經濟原因,如果該原因不能消除,即使農民的環境保護知識得到了充實,即使沒有工業技術及產品的大規模涌入,蘇北農村的面源性環境問題也難以得到徹底消除。

        二、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法律治理

        由于傳統的點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制度無法適應面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要求,因此,要解決蘇北農村面臨的面源性環境問題,就要對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予以創新性的制度設計。

        建立農民環境教育制度。針對蘇北農民環境知識缺失的現狀,要把對農民的環境知識普及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以保證農民都能得到及時、充分的環境知識和環境信息,使農民了解自身生產、生活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并使他們知曉不正確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以及造成的環境危害對農業生產以及自身生活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期杜絕農民無意識破壞環境的行為。在此基礎上,還要逐步開展對農民環境保護技能的培訓,增強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引導農民走建設生態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農村之路,使農民實現從無意識的破壞環境到有意識的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質的轉變。此外,在豐富農民環境保護知識的同時,還應從法律教育層面逐步培養農民的環境權利和責任意識,使農民明白保護環境既是他們的權利,也是他們的義務,使農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來,從而發揮農民自身的監督和保護作用。

        建立工業技術及產品的源頭控制制度。由于工業技術以及工業產品對農村的滲透加劇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對農村環境的影響,因此在當前對農業生產以及農民生活領域中具體的環境問題源頭進行查明和控制還存在困難的情況下,對輸入農村的工業技術以及工業產品予以源頭控制則不失為解決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最佳選擇。為此,我們可以建立工業技術及產品的源頭控制制度,通過該制度對輸入農村的工業技術和工業產品予以系統甄別、分級管理、嚴格控制。具體而言,我們可以根據工業技術及產品對農村環境的影響不同,把輸入農村的工業技術和產品分為綠、黃、紅三類加以調控。首先,對于對農村環境保護有利的技術和產品,如節能燈、環保紙等,可以把它們歸為綠色,對此類產品則要通過建立財政補貼制度,引導其在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領域的推廣使用。其次,對于使用得當就不會對農村環境造成破壞的工業技術和產品,如農藥、化肥、洗滌劑等,可以把它們納入黃色類型,對此類技術或產品則要強調對其使用的監督管理和應用指導,以保證農民在獲取該工業技術和產品效能的同時不致危害環境。而對于一旦使用就會給農村環境帶來危害的產品,如劣質的塑料、不可降解材料以及高毒、高殘留農藥,則應納入紅色類型,對其在農村地區的使用要嚴格控制,并通過逐步改變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或開發替代性環保產品以徹底停止該產品在農村地區的使用。通過對工業技術及產品的源頭控制,既可以在促進環保技術和產品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又能有效控制有害于農村環境的技術和產品在農村地區的擴散,從而大大降低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產生風險。

        建立農村環境保護的經濟引導制度。由于環境問題的外部性和環境資源的公共性是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解決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最好舉措便是通過制度設計來實現環境問題外部成本的內部化以及環境資源的歸屬化,但這一設計思路在面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領域卻存在現實障礙。具體而言,由于面源性環境問題的產生源無法查明和確定,因而目前點源性環境問題所適用的排污收費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無法對面源性環境問題適用,因而也無法實現面源性環境問題外部成本的內部化。此外,目前除了農村土地,其他的農村資源也難以實現歸屬化,以致我國現有的資源權屬和使用制度在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上也難以發揮作用。由此可見,我國現有的環境保護制度無法應對面源性環境問題解決需求。要滿足蘇北農村面源性環境問題的防治要求,就必須建立環境保護的經濟引導制度,充分發揮政府財政支持和市場機制引導的作用,通過政府鼓勵以及市場引導來消除環境問題外部性以及環境資源公共性的不利影響。具體而言,這一制度的建立需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的制度設計來完成:

        首先,在農民生活領域,要建立國家環保資金投入機制,以保障國家對農村環保工作的財政支持。要保障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通過制度建設確保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基本建設的投入,完善農村的環保設施,這對減少和消除來自于農民生活領域的環境問題至關重要。要通過經濟刺激引導農民采用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對農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節能、減排的生活用品的行為或者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的情形,予以經濟上的支持。

        第8篇:環境問題解決措施范文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現狀;問題

        環境影響評價是項目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包括項目建設方案所需要的環境條件研究,影響項目建設環境因素的識別和分析,需要采取的保護對策和措施,以及相關的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經濟分析。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出臺是我國在關于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措施,然而,它在解決與緩解我國環境問題壓力的同時,卻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環境影響評價的現狀

        環境影響評價最早是由美國提出來的,并且建立了相應的機制,使其成為了能夠影響重大決策的一種工具。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概念是由20世紀70年代末引入的,但當初環境影響評價卻只是停留在建設項目這一層次上,存在著很大的狹隘,并不受到重視。近三十年來,環境影響評價在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收到了明顯成效,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它的局限性卻逐漸顯露了出來,在實際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例如只能對項目做一種被動的反映性評估、難以考慮項目誘發的或間接的環境效應、難以全面考慮替代方案和減緩措施等等,這就要求開展更高層次的環境影響評價。

        1.1理論方面

        國內許多學者對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方面進行了許多的的研究。其中朱坦、尚金城、包存寬等對環境影響評價更是進行了深入探索。雖然國內學者對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環境影響評價在國內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我國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所以目前我國尚無通用成熟的技術、方法、評價指標及體系等。特別是當前應用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普遍詳細度不夠、不確定性強、還停留在傳統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而且缺乏在決策中體現環境評價結果的方法,這些缺陷導致了環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差、預測結果不理想、減緩措施制定的不夠詳細,使得環境評價結論缺乏理論與依據。

        1.2實踐方面

        由于我國引入戰略環境評價較晚,從而屬于戰略環境評價范疇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踐相對落后。目前已完成的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有長春經濟開發區規劃、沈陽市渾南新區規劃、廈門東海岸開發區規劃等,還有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書環評報告書等,鐵路系統目前尚未開展環評工作,但對一些大項目也做過一些類似的環評工作,如青藏鐵路建設,從項目的立項開始就十分重視環境問題,在該項目實施的各階段聘請了各方面的專家,進行了系統的、大量的評價工作。環保總局將在全國重點地區和行業開展戰略環評試點工作,包括黃河中下游能源富集地區、海西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圈、成渝經濟區等重點地區以及鋼鐵、石化、電力、造紙和煤化工等重點行業,這必將大大推動環境影響評價在我國的開展進程。

        2.我國環境影響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2.1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環境影響評價有效開展的保證。雖然環境影響評價已經納入了環評法,但只是要求專項的審批機關應當將環評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作為決策的依據,若不采納環評結論和審查意見時,只需作出說明并存檔備查。根據上述規定可以看出,環境影響評價結論只不過是政府決策時的參考,并沒有法律強制力。

        2.2體系不成熟

        我國現有的環評機構與環保部門存在各種利益關系,影響了環評審批的公正性。據調查統計,環保機構所屬從事環評的科研機構占甲級環評機構的25%,但占乙級機構卻是50%,一些環評機構與建設單位存在利害關系,將環評工作變成順從建設單位愿望的合理性論證,喪失客觀、公正、科學立場。另外,現有的規劃環評大多是對已經形成的規劃草案進行評價。由于環評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法體系尚未成熟,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較大的問題:一是目前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和方法的使用還在探索中,大多數方法都是按照傳統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環評應是從更宏觀的層面上對環境影響進行評價,不確定和難以定量的因素多采用EIA定量評價的方法可能會導致環評變得更加困難。二是評價成果不夠全面。現行的技術導則中,雖然規定了環評的評價內容和程序,但沒有具體明確規定不同的評價內容和程序,導致在實際評價工作中,評價者難以把握不同的評估重點,導致整個環評的成果不夠全面,這都是體系不成熟的體現。

        2.3人才缺乏

        我國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的人員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長從事戰略環境評價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單位和高等院校、原來從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持證上崗人員。各行業的規劃設計單位、部分評價人員在開展工作之前對規劃環評了解不多,經過一定的培訓之后就要承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際工作 往往會出現以下問題:一是受傳統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思維的影響;二是采用的方法和標準過于僵化。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培養更多的專業性人才。

        第9篇:環境問題解決措施范文

        關鍵詞:生態環境;大學生;國家認同;物質環境;人際氛圍;政治環境;政府認同

        中圖分類號:D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165(2013)02-0055-07

        國家認同是維系現代國家民族安定團結、繁榮昌盛的政治心理基礎,是一個國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現,具體包括政治認同、經濟認同、社會認同和地理環境認同等方面的內容。國家認同是一種心理過程,往往受到各種外界條件的影響。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中的優秀群體,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生的國家認同觀影響到中國的發展前途,而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現狀并不樂觀,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產生的種種后果,已經對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生態環境問題對大學生國家認同物質環境的影響

        在國家認同的各種影響因素中,生態環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生態環境支持人類生存和發展,這是生態對人的價值――作為人類生存的條件和保障,是對人類生命和福祉至關重要的、且沒有替代物的最根本的價值。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而人要生存,就必須依賴于自然界,因為人不但靠植物、動物、石頭、空氣、陽光等無機環境來生活,而且人在肉體上也必須依靠自然物,生態環境給人的智慧、情感、靈性提供了無盡的資源和養料。人離不開自然界,人只有時時刻刻與自然界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并受自然規律的制約,由此可見生態環境問題關乎國計民生,影響到人們全局性、根本性和長遠性的利益,它的影響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毫無疑問,生態環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也是形成國家認同物質基礎的物質條件,它是國家認同最原始的起點,是保證一個人國家認同重要的條件之一,是最具穩定性的因素。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我國在經濟發展中也遇到了環境惡化這個難題,森林減少、沙漠擴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生態破壞問題日趨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中的環境污染不斷加劇,并正向農村蔓延。在一些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環境污染尤為突出,大氣、固體廢棄物等新型污染加重,參加全球大氣監測的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監測的50多座城市里污染最嚴重的10名之中。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似乎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覺得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沒有污染的水,吃上沒有毒素的食物都是一種奢望,以致有不少人就為了青山綠水,為了新鮮的空氣,為了健康的食物,而竭盡全力移民海外,環境因素已經成了民眾大量移民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去10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內地各界精英、富商通過技術移民或投資移民的渠道,獲取他國永久居民權或國籍。在他們看來,優質教育、清潔空氣、安全食品、安全感,都將在移民的彼岸得到。

        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他們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報刊等傳媒方式,以及周圍的親人、朋友、同學等了解生態環境狀況,生態環境的惡化同樣影響到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尤其對于那些家鄉是在生態環境比較惡劣地方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尤為關注生態環境的變化對于家鄉人們健康、生活和發展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已經具有了明顯的環境意識,他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思考除了學習和就業以外的很多問題,包括未來的發展和生存。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政府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乏力做法已經導致部分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弱化和認同危機的產生。問卷調查顯示,相當數量的大學生考慮到生態環境有移民的想法,即便暫時不能移民,也希望通過先留學去體會國外的生活,然后再考慮是否移民,相比較中小學生和部分成年人,大學生已經了解生態環境的基礎知識,他們對生態環境的思考相對較長遠,他們深知生態環境對于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對于社會和國家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二、生態環境問題對大學生國家認同人際氛圍的影響

        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同時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這兩種關系之間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歷史觀指出:“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1961 年,第 10 頁。在生態環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受制于人與人的關系,而人與人的關系也影響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不和諧,就會導致人與人關系的不和諧。指出:“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5-06-27(第 2 版)。

        從深層意義上說,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也即生態環境的惡化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和諧。比如社會公正的重要內容之一――環境公正,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領域的缺失,環境公正的缺失表現在:不是所有人都公平地享受環境權利,資源分配不公就是其中之一;不是所有人在破壞環境后都公平地承擔責任,一些人為了私利利用和破壞環境后逃過了法律的懲罰,等等。這種環境公正的缺失說到底是因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通過人對自然的統治和剝削來實現,人為“占有更多的物,統治更多的人,求得更大的名,而不惜拼命地盤剝自然,互相傾軋,結果,人們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加劇了社會矛盾,而且使自己成為金錢、技術、權力的俘虜,陷入物化和異化的可悲境地”光:《生存哲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303 頁。。生態環境狀況急劇惡化,從整體和長遠來看,社會中每一個成員都會因此蒙受損害,比如空氣質量惡化,每個社會成員都呼吸相同的空氣,但從短期情況來看,環境惡化的同時,還是存在著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損的情況。中國當下的情況就是,一部分的發展損害了另一部分人發展的權利,當代人的發展損害了后代人發展的權利。在這樣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往往就會不和諧,影響人們生存的和諧氛圍。

        因為生態環境原因而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在高校也有體現。在中外各種社會思潮及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情況下,許多大學生倡導“人類中心主義”,部分學生對環境肆意破壞,比如隨地亂扔垃圾、任意踐踏草坪、隨地吐痰,而且校內長流水、長明燈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受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把消費當作人生的最高目標,因而毫無節制地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大學生中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消費觀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比如盲目性消費、炫耀性消費、奢侈型消費、攀比性消費等消費現象普遍存在。他們追求享樂,認為自然是可以隨意掠奪的,甚至認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很多學生頭腦中沒有環保意識,認識不到自己對環境保護所應承擔的責任,他們不會考慮到在他們追捧消費主義的背后是沉重的資源環境危機和壓力。一些不合理消費欲望的滿足,是以額外的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為代價的。而同時,一部分學生對資源的過度消費和浪費,卻損害了其他學生的利益,比如相對富有學生的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就損害了相對貧困同學的權益,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的過度消費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侵害了經濟不發達同學的權益,導致了同學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和諧。以致很多人認為中國人現在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不顧一切,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懷疑,長期在不和諧的人際氛圍中生活,勢必影響人們的國家認同感。

        三、生態環境問題對大學生國家認同政治環境的影響

        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很多方面,如人口激增、能源短缺、全球溫室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水資源匱乏、森林面積縮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種減少和滅絕等,以上問題有些影響是潛在的,暫時不明顯的,有些影響是現實且嚴重的,比如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直接危害著社會中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存狀況。當人們的基本生存狀況惡化的時候,自然會影響政治的穩定。“生態環境問題是特殊的政治問題,一方面,它反映了政治利益的差別(如階級、集團對自然資源的控制),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另一方面,環境作為公共物品,其影響并不以階級來劃界,是普遍的;再者,環境退化的結果可能是全人類的共同毀滅。在這三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使得人們就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政治參與的主動性有較大提高,這是生態環境問題促進政治參與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李泊言:《綠色政治――環境問題對傳統觀念的挑戰》,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 年,第 52 頁。

        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導致環境退化和人地關系緊張,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越來越不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成為不穩定的隱患。從世界范圍來說,資源短缺易導致局部戰爭,因為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環境資源的需求量急劇上升,從而造成全球性的資源短缺。加之在時空、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導致存在某些地區性資源嚴重匱乏。從過去許多戰例來看,環境資源短缺也是導致局部戰爭的一個主要原因。環境糾紛也容易挑起嚴重事端,尤其是一些。在我國,由于生態環境問題而引發的時有發生,當環境問題得不到合理解決時,就很容易成為,因為環境問題關系到的是群體利益。“據統計,環境污染引發的以年均 29%的速度遞增,2005 年,全國發生環境污染糾紛5萬起,對抗程度明顯高于其他。中國已提前進入了環境事故高發期,松花江事件后,全國平均每兩日發生一起水污染事故。今后,環境污染極易與環境公平攪在一起,成為誘發的導火索。”潘岳:《和諧社會目標下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環境問題引發的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地區群眾在基本環境權益甚至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之下采取的無奈之舉,另一方面,在中采取的一些極端的行為方式對社會正常秩序的沖擊也是不可避免的,從而威脅著社會政治的穩定。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全體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衣食住行等這些生存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人們對生活質量必然會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當下我國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已經產生了嚴重影響,有些甚至影響到了人們的健康和生命,這也是生態環境的污染或破壞勢會引起人們強烈的怨言和不滿的重要原因。一旦產生生態環境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希望政府能出面解決,如果政府不能很好解決,一些人就會采取過激行為甚至引起,有時候會因為特殊原因還會蔓延。當環境跨界污染時,往往會引起不同地區人們之間的不滿、矛盾甚至沖突,近期黃浦江發生的死豬事件,已經引起了群眾的不滿,一些民眾上網發帖,希望政府給出一個合理解釋。當企業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不考慮環境問題肆無忌憚地排污時,就會引起周圍居民與企業之間的沖突,類似的事件近些年在我國時有發生。而作為民眾對于解決環境問題給予所有希望的政府對污染監督不力或懲罰不力的時候,就會引起民眾和政府之間的沖突,如湖南瀏陽鎘污染事件,2009年7月,當地上千名村民因不堪污染之害,圍堵鎮政府、派出所。

        很多時候,由生態環境引起的矛盾和沖突一開始并不都是大規模或者對抗性的,但是由于企業或者政府的應對不及時,處理不恰當,導致民眾的不滿,加上現在的信息傳播技術,局部的小范圍的生態環境問題往往會迅速產生放大效應,引起更多人的恐慌和不滿,從而加劇了矛盾的深化和沖突規模的擴大。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某些敵對勢力還會利用由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沖突,這樣一來,沖突就超出了生態環境問題的范圍,在某種程度上勢必會威脅到政治環境的和諧和穩定。當然,生態環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沒有其他社會矛盾的介入,當問題不斷積聚而不能妥善解決的時候,由此引發的環境沖突也會對政治穩定產生巨大影響。正如諾曼?邁爾斯所言:“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環境問題相互發生作用,而相互作用的共同產品不是相加而是倍增的時候,便會產生這種現象;也就是說,它們的影響以一種互相增強的方式起作用。一個問題和另一個問題結合在一起,其結果不是一個雙重問題,而是一個超級問題。”諾曼?邁爾斯:《最終的安全――政治穩定的環境基礎》,王正平、金輝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第 202 頁。

        大學生雖然生活在相對單純的學校環境中,但是畢竟作為社會的一員,不可能與社會完全脫節,而且大學生思想活躍,善于利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對于社會問題和社會事物,有比較獨立的判斷,所以生態問題對大學生一樣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矛盾和沖突常常引起大學生的關注,而且有些問題就發生在大學生的家鄉或者讀書的城市,他們會通過網絡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其中,有時由于大學生本身思想的不成熟,常常成為其他人利用的對象,加之大學生本身就比較關注生態環境問題。這類問題在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中表現尤為突出,往往把生態環境問題上升為民族問題,進而在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產生矛盾,一些狹隘民族認同的人就會以此做文章,瓦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已有的國家認同,造成對國家認同的危機,在同學中造成不良影響,甚至不安定的因素。

        四、生態環境問題對大學生國家認同中政府認同的影響

        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治理主體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公民,但是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典型的公共性,不是單個組織或者個人能夠解決的,因此決定著政府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地位,所以只有政府負起強烈的政治和社會責任,全面且長遠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才能確保職能到位,狠抓落實,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真正有成效。

        政府認同作為存在于一定政治體系中的政治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對政府(以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關為對象)所產生的一種思想、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是其對政府做出的心理反應和行為表達。在我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片面追求GDP的增長,一些政府部門還沒有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生態環境惡化會帶來的嚴重后果,更沒有把生態環境問題放在政治戰略的高度加以考慮;部分地方干部僅僅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以可獲得的短期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甚至以此作為評價政績的依據,忽視甚至漠視生態環境對于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也沒有意識到生態平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效益。特別在我國廣大的偏遠或者農村地區,不少基層領導干部生態意識尤為淡薄,對生態環境和政治穩定關聯性的認識普遍存在著“盲點”。一些企業和個人僅僅考慮一己私利、短期利益或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往往不惜以犧牲環境、消耗資源甚至以人的生命為代價。世界銀行估計,到2020年,空氣污染對中國城市人口造成的影響包括:在城市地區將有60萬人過早死亡,每年發生2000余例呼吸器官疾病,550萬例慢性支氣管炎,健康原因造成的損失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西澤?切拉拉:《環境污染威脅中國人健康》,《養生大世界》,2006年第1期。這些嚴重的生態后果,雖然很多是由于企業和個人的行為受到利益的驅使出現扭曲而產生,但是這與一些地方的政府職能部門不科學的發展觀和不科學的政績觀、非綠色的公共政策,單一的以經濟增長為導向的價值追求,以及政府行為的越位、錯位和失位,某些政府部門沒有實施強有力的監督和管理等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層次原因。

        即便有時候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但是有時候政府還是,或視而不見,或懲罰不力,變相助長了部分企業和個人再次破壞生態環境。作為代替國家形式、掌管所轄領土社會公共事務的政府,首當其沖地應該承擔保護生態的責任。政府決策失誤或行政行為有損于國家與人民利益,雖則不一定違法(甚至有時是依其自訂之不合理的法規、規章辦事的),卻要承擔政治責任。郭道暉:《法的時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年,第468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福利精品导航凹凸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下卡精品 | 日本精品在线亚洲视频看看 | 青青青免费国产在线91 | 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品 | 日本综合精品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