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范文

        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

        第1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范文

        關鍵詞:系統工程;生態化改造;環境友好型社會;可持續發展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促使人們思考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生態文明成為學界和政界都非常關注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從戰略高度確立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從此學界再度掀起生態文明研究熱潮,這里就近期的進展做一介紹。

        一、對生態文明概念的不同解說思路

        生態文明在我國的研究已經將近30年的時間,但對于生態文明的定義仍然沒有取得一致意見。目前主要有三種解說思路:

        第一,以文明的涵義理解生態文明。認為“文明”一詞的含義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層面的含義,指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的文化狀態,通常以文字的出現為標志;二是道德層面的含義,指人們具有的良好行為習慣或道德素質。“生態文明”中的“生態”應該是“生態學”的簡稱,“文明”則應該屬于上述“文明”的第二個含義,也即道德層面的含義,而非“文化”。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應該指的是遵循生態學規律,符合生態學原理的道德行為,也就是十七大報告中所說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所要求的一種新的行為模式。

        第二,從生態文明的本質屬性角度認識生態文明。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及其社會通過生態化的生產方式,在處理人(社會)與自然關系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社會)關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積極成果。在這里,生態化的社會實踐方式的形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基礎,人(社會)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關系是生態文明的基本關系,在此基礎上所取得的積極生態環境成果是其本質,而生態化的觀念以及所創造的良好資源環境條件等精神、物質和制度的成果則是其具體表現。

        第三,從可持續發展看待生態文明。認為生態文明是建筑在知識、教育和科技發達基礎上的文明,是人類在環境問題的困擾中,為了可持續發展而進行的理性選擇。它以自然界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強調了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人類社會才能夠持續發展。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核心觀念,其本質在于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生態文明不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系統,而是一個經濟、社會和自然三者和諧發展的整體系統。

        二、關于生態文明特點的多維概括

        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具有以下三個鮮明的特征:一是在價值觀念上,生態文明強調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人文關懷;二是在實踐途徑上,生態文明體現為自覺自律的生產生活方式;三是在社會關系上,生態文明推動社會走向和諧。另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從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的角度所提出的一個文明概念,反映了社會文明發展在生產方式上的進步和要求,它要求對工業化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的改造,形成生態化的生產方式,這是生態文明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生態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形式的本質特征。如果說以工業生產為核心的文明是工業文明,那么生態文明就是以生態產業(或產業生態化)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

        在經濟發展模式上,以往的文明實行的是線性經濟,高強度開采、高強度消耗,高強度排放,是在浪費資源中求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而生態文明卻由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換,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為特色,實行“全程控制”,把環境的治理貫穿于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因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合理開發和利用一切資源,從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有學者提出生態文明整合性特征的新觀點,認為生態文明在人類發展自身,面對未來生成的過程,共時性地整合了多種文明的形態。從現實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人類已經結晶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文明形態,這多種文明結出了“人文化成”的累累碩果。生態文明的整合性特征就表現在,作為多種文明形態的整合性文明,在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一致的關系中,依據生態整體性的運行節律和方法,使多種文明形態形成辯證的統一體,并從中合理而有效地發揮各種文明形態的職能,保證人類這個生命有機體的文明能夠在與自然建立和諧自由的生態關系的條件下合理演進。

        三、走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和建設生態文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文明發展之路,學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一,生態文明建設要體現“發展是第一要義”的思想。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第二,生態文明建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就是為了充分實現人類自身全面、持久、健康的發展,為了維護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要體現環境友好與社會和諧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體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又要體現社會的和諧,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實現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四,生態文明建設要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

        (二)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路徑

        一些學者建議,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突破口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付諸實踐,就是要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制度支撐,因而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健全完善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制度是基礎性的;必須維護法律的權威,做到依法行事;必須規劃先行,在實施禁止開發、保護性開發的區域,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在推行科學決策的同時,必須建立各級政府官員重大環境事故問責制;必須把轉變現有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實施重點,摸索出適合我國現階段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節能減排措施,實現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必須加大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維護環境執法的權威,改變環境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建立環保產業的金融財稅優惠政策,推進環保科技的自主創新等。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根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這難以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必須是政府引導、激勵和公眾廣泛參與、監督。要切實轉變觀念,建立以人為本、生態先行的運行機制,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的交往領域。另有不少論者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鍵在于人類價值取向需要發生深刻轉換。人類需要重新審視自然的價值,承認自然內在價值的存在并重視它,審慎地把它轉化為工具價值。生態文明認為自然界不僅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外在“工具性價值”,而且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在“生態價值”。我們對自然價值的認識應體現出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局部價值與整體價值的統一、當代價值與后代價值的統一,這是生態文明不同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時代的自然價值觀而應體現出的新的價值取向。

        總之,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人們摒棄工業文明的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開拓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開拓新的價值理想和社會運行機制,從觀念到行為,從表層到深層,從局部到整體,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完成一次徹的轉向。

        參考文獻:

        1、李校利.先進生產理論研究豐富和創新了生產力原理[J].蘭州學刊,2008(2).

        2、李黎明.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理論和實踐問題述要[J].改革與戰略,2007(2).

        3、王孔雀.關于文化生產力概念、特征和現實道路簡述[J].生產力研究,2010(2).

        4、袁霞.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建設[J].生態經濟,2008(6).

        5、王孔雀.走中國式的跨越發展道路[J].前沿,2007(3).

        6、李黎明.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是中國的必然選擇[J].生態經濟,2010(1).

        7、王孔雀.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新形態[J].生態經濟,2010(2).

        8、劉小英.文明形態的演化與生態文明的前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9、毛世英,劉艷菊.全面理解生態文明與三大文明之間的關系[J].社會主義研究,2008(4).

        10、趙建軍.生態文明的內涵與價值選擇[J].理論視野,2007(12).

        第2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范文

        關鍵詞:道德教育;以人為本;思想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7-00-01

        古今中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被認為是教育的核心,貫穿于整個教育體系當中。其中,道德教育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它關注的是人的思想,將道德認知視為內容,將道德素養的形成視為目標,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視為教育方式,因此,在道德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教育改革實踐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應始終作為道德教育的主旋律,體現在道德教育的各個環節當中。

        一、德育理論中“以人為本”的意義

        “以人為本”的內涵豐富,筆者認為,在道德教育理論研究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表現形式應是對個體生活意義的認可與關懷。因為,人是在不斷追求意義的生命活動中存在的,一旦停止對生活意義的追尋將意味著思維的消失,人之為“人”本質特征也將失去本真的存在價值。

        意義與價值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概念,價值是意義的根基,意義是價值的表征,生活意義就是對生活價值的追求,道德教育便是教人探尋生活意義的理想和能力。追求生活價值為動力的道德教育本身是具有意義的,而意義具有相對性,對不同生命個體而言,同樣事物的意義各不相同,然而,個體生活所蘊含的意義非一般事物之意義可與之相提并論的,因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它是我們理解意義、體驗意義的唯一場所,為追逐形形的生活價值和生活意義提供了各種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講,在生活中探尋道德意義的顯現正是圍繞對人類生命活動――生活的價值的理解和追求展開的。

        生活意義本身是一種充滿智慧、積極向上的永恒存在,它教人不斷完善人格、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狀態,以滿懷激情的態度確立人生價值目標,從而實現自我價值。道德教育是實現價值的保障,幫助人們增強價值判斷能力,促使人們避開生物性的功利化的利益索求,展現人“類存在”意義上的特征。只有人才能具有道德訴求,繞過工具性價值功能,將其上升為目標性的存在方式,道德自覺性的覺醒、思想境界的提升、意志力的磨礪均為生活意義的表現。因此,追求生活意義的行為就是踐行道德的行為,實踐道德行為的同時也是尋求生活意義的過程。

        既然追求生活意義是人的“類”特征,自然無法擺脫人際間的交往和關聯等行為。生活意義是種交互式的存在,人際間的彼此接觸和信息傳達是展現生活意義的途徑,也是考驗道德水準的舞臺,追求生活意義就必須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個人在生活中必然通過與他人的關聯施加影響,使自己感受到的意義直接或間接地映射在他人身上,改變或增強他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感受生活的狀態;同樣,我們也正從他人生活意義的感受當中感悟著世界、感悟著人生。無視或忽略這種關聯性的存在狀態,生活意義便無法傳達和體現,人的“類”屬性便面臨曲解的可能。在適當的交流和溝通中,道德教育的人際調節功能作為基本手段不僅能夠處理人際間利益的紛爭,更是探究人性美好、建立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二、德育改革實踐中“以人為本”的應用

        (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在道德教育的課堂中,一些學生時常抱怨思想理論課程的安排不能聯系實際生活,教材內容相對陳舊,割裂了教學課堂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影響了學生對復雜的社會現實的理解。為了改變這一困惑,我們可以試圖加強“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實施貼近學生生活實踐的道德教育改革。

        (二)培養健康的人格特征。構建“以人為本”的道德教育范式就是要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價值性,把學生的健康人格、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發展作為道德教育的終極關懷,培養學生公平、寬容、誠信、自主、自強、自律的自我意識和觀念。同時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戒掉套話、空話、假話,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運用說服、示范引導、提供服務、解決問題等基本工作方法,通過名家講座、學生論壇、社會實踐、文藝演出、體育競賽、網絡對話等形式多樣的渠道,提高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實際效能。

        (三)加強教師的建設。教師的職業是道德素養較高的特殊職業,培養的是特殊的精神產品,因此必須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而加強建設首先需要從師德入手,高尚的師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書,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加強師德建設需要強化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樹立獻身教育、敬業愛崗的師德風范,提高教師思想政治覺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除上述方面以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還能體現在道德教育的許多其他方面當中,這里不再一一闡述。總之,抓住了“以人為本”的核心,并將其合理地運用于道德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中,就能夠在社會不斷發展,環境日益復雜的時代背景下,使學生領悟道德內涵,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主動追求生活的意義和智慧,最終實現自我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個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德]魯道夫?奧伊肯.生活的意義與價值[M].萬以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王玉.價值哲學新探[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李文閣.生活價值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第3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a multi-sensor information fusion experiment platform is developed. This platform can be used to achieve tru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experiment in time and space. The platform integrates the new theories and new algorithms in the field of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acilitates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study and practice. Practice shows that through rich and vivid experiments, students gained direct, objective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for complex and abstrus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 fusion of theory and experiment stimulated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improve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關鍵詞: 理論;實驗;實踐論;融合

        Key words: theory;experiment;practical theory;fusion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5-0225-04

        0 引言

        在《實踐論》中指出:“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1];“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1];“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統一于學習主體知識傳授、素質提高、能力培養這個循環體中,學生進入使用知識的狀態時,將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相關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轉化的能力。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若各行其道,互不聯系,就違背了教學規律。”[2]

        目前在高校的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驗”的現象,忽視實驗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還普遍存在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截然分開的現象,忽視二者之間的統一性,導致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事倍功半。學生在理論課堂上對著一大堆艱深的公式不知其源于何處,有什么用處,從而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在實驗課堂上對著各種實驗設備不知從何入手,怎樣去做,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熱情。因此必須正確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將其有機地融合起來,使教學活動成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整體。本文在《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對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融合進行了研究和實踐,教學效果表明: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開拓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科學研究的熱情,提高了教學質量,達到了課程的教學目標。

        1 《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課程特點

        《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是一個新的學科方向和研究領域,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及其設計技術、計算機技術、近代信號處理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它在軍事和非軍事領域的應用都非常廣泛。在軍事領域,它已經應用到:空-空和地-空防御、海上監視、戰場情報偵察監視和目標捕獲、戰略預警和防御。在非軍事領域,它已經應用到:機器人、醫學、遙感、工業控制、空中交通管制、海洋監測、禁止、管理等。針對于此,《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備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多傳感器信息系統、傳感器技術、多傳感器信息獲取、多傳感器數據匹配和融合、目標的精確狀態、身份估計和快速、完整、實時的態勢及威脅估計的基本技術與方法的高級專門人才。

        第4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范文

        論文摘要: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而教育者的素質恰恰是教育強國策略的關鍵。本文試圖列舉出當前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一些解決的方法。 

         

        1 我國教師專業化存在問題及其原因 

        (1)教師專業化的理念未深入人心。許多人認為教師的專業化就是老師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積累和精通程度,似乎要成為某一學科領域的專才才可以稱得上是“專業”教師,這一理解往往比較片面。不可否認,要做好一名稱職的教師必須在自己學科方面有扎實的基礎,對最前沿的研究熱點和最新科研成果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只具備這些學科知識,那教師的可替代性就大大的增加了。因此,作為老師光有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和教育方法的知識。學生是個復雜的個體,特別是中小學生,他們正處于身體和心理雙重發展的階段,學生的道德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價值觀等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教育者的影響。如果教師只專注于學科知識的提高,而忽略了教育領域里自身的發展,那么,教師便淪為傳授知識的工具。筆者認為教育事業是一項非常偉大的事業,這關系到整個國家未來的命運。教育者的職業認同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支撐著他不斷地進步,只有這樣發自內心的自我提升意識才能夠真真正正地教書育人。 

        (2)現行的教師資格制度有待改進。教師資格制度在我國已經實行了十余年,盡管對教師自身素質和學校教育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其缺點也逐漸暴露了出來。在筆試部分,考試的范圍僅僅局限于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方法三本書中,由于考題比較簡單,應試者不必具備良好的教育學基礎,只要死記硬背即可通過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資格證書的含金量。在說課部分脫離了實際的教學環境。被試者要求在一定時間內對所給的教材寫一份教案,然后面對專家在20分鐘內把自己一堂課的基本設計給描述一遍。教師教學的對象主要是學生,給專家說課與給學生上課有著本質的差別,如果不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下講課難以測試被試者的課堂組織能力和與學生的溝通能力。并且,僅二十分鐘的面試帶有較強的主觀性,一方面無法準確測試出被試者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面試的成績與考官的個人喜好也有一定程度的聯系。 

        (3)教師的職前培養非專業化、職后培訓形式化。我國大多數師范類院校的課程設置基本上只有學科專業和教育學專業這兩大部分,并且這兩部分的聯系比較少,未把教學學科和教育學有機結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學科課程受到較大的關注,教育類課程并未引起重視,處于機械地完成教學目標額狀態。當前,教育類課程的設置還停留在通識培訓的水平,老三門(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方法)代表了教育理論課的全部,實習和實踐流于形式,教師教育的特色蕩然無存。 

        較之教師任職前的培養,職后培訓形式化的趨勢更加嚴重。一些師資培訓機構以盈利為目的,學員只要交錢就能順利畢業拿到證書,根本不把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當做目的和宗旨。加之,教育行政部門“學歷至上”的傾向愈來愈嚴重,導致教師在師范學校畢業后,專業理論和實踐水平基本沒有實質性的發展。究其深層原因是,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能力的考核目前還沒有一種很科學、完善的評估體系,而學歷作為一種比較可見的杠桿自然也就被用于衡量教師專業能力的工具。因此,學歷證書在教師任職資格、職稱評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 促進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促進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需要在法律制度、課程設置、職前與職后培訓一體化等方面有所改進。 

        (1)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確保教師專業地位。1994年的《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這是首次從法律角度上明確教師的專業地位。2000年教育部頒布《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對取得教師資格必須具備的條件、教師資格的喪失和撤銷作了明文規定,這標志著教師資格制度開始全面實施。但是,如今還需要國家在相關的法律制度中進一步明確教師專業的內涵,確認教師的專業地位,使教師專業化的理念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可。尤其是在提高教師待遇問題上,一個職業的專業化程度與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密不可分,美國、韓國等國的教師待遇普遍好于其他國家,我國特別是農村偏遠地區的教師生活條件較差,所以當地的教師整體上素質較弱,更無專業化發展可言。 

        (2)建立起一個正規化的教師團體組織,維護教師專業地位。教師專業化要順利開展,離不開專業團體的支持,為了謀求教師的合法利益、保障教師權利、提供教師學術交流機會、提高教師專業水準、提高教師福利待遇等,建立一個正規的教師組織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國的教師專業團體規模最大最完善,如:nea(美國全國教育協會)、neteps(全國教師教育和專業標準委員會)和aacte(美國教師教育學院協會)等組織,他們的職責包括:“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并促進教師的福利、加強教師教育,倡導未來教師都必須接受高等教育并經過教育專業的專門培訓,招收和選拔新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并利用各項資源以加強教師職前教育與在職培訓。”①因此,中國也應效仿這些國家一樣,建立一些教師團體來切實維護教育者的合法權益。 

        (3)增設教育專業課程,提高未來教師專業化水平以及完善教師的職后培訓制度。目前,我國在進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這次改革“而是要對原有的課程和教學體系進行系統而深刻的反思、論證,以重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開放的、與時俱進的課程體系。”②新課程改革中提出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形成更加合理的評價機制,因此,對一線教師來說更具挑戰性,也需要高素質的教研人員。“加強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的學習與實踐,是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以及新的評價理念的形成的有效途徑和方法。”③總而言之,師范院校在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上要加強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比重,注重教育實踐的設置,培養新型教師的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專業發展不是在幾年或者十年能完成的,而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因此,教師的職后培訓是專業成長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如《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中所描述的那樣:“今天,世界整體上的演變如此迅速,以致教師和大部分其他職業的成員從此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即他們的入門培訓對他們的余生來說是不夠用的,他們必須在整個生存期間更新和改進自己的知識和技術。”我國可以仿效美國等國家,讓教師清楚認識到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改進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實踐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學專業水平。“指導教師由單一的教學理論實踐者向教學研究者和實踐者雙主體轉變、由單一的課程實施者向課程的開發者與傳授者轉變,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新知識的學習和發現。”④要不斷引導教師把職后培訓看成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階段,使教師走出僅僅是追求資格認證和學歷提升的誤區。 

         

        注釋 

        ①蔣華鐘,桃英.試析美國教師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j].他山之石,2000(1):57. 

        ②勇.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高師教育科學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3(1):78. 

        第5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范文

        一直以來,我國法律教學過于傾向理論教學,忽略了實踐教學,造成法律教育和法律職業相脫節。應該認識到,法律理論教學與實踐密不可分,應從教學形式、教學評價、師資力量等多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以培養一批社會學要的法律人才。

        一、當前法律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現狀

        (一)實踐教學重視度不足

        目前法律教學中多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學內容多是法律基本原理概念等內容,而教學過程則是“教師機械地講、學生被動地接收”,教學方法仍以“灌輸”為主,考核則采取期末一次性閉卷考試。另外,在法律教學中,缺乏基本的服務于實踐教學的法律職業道德、法律職業技能及法律方法論等課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應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與實際需要相符的實踐式教學。

        (二)實踐組織不合理

        當前法律理論教學中缺乏對實踐教學的統籌規劃,造成實踐教學流于形式。例如在模擬法庭教學中,主要適用于具有一定法學實踐經驗、法律知識儲備以及審判能力較高的高年級學生,如果學生從大一就開始參與模擬法庭,而他們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很難獲得良好效果;另外,有些模擬法庭的組織多按照事先排練的模式開展,只是表演形式,嚴重挫傷學生積極性。還有些畢業實習安排在大三下學期,而此時畢業生正面臨畢業論文和找工作的壓力,沒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最后只是實習單位蓋章了事,畢業實習流于形式。

        (三)實踐教學缺乏必要的評價與激勵體制

        在法律理論教學中,對教學大綱及教學規劃有明確反映,對撰寫教案也提出明確要求,并通過一定激勵方式促進教師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方案等。而相關教育部門也以隨堂聽課、教學檢查、召開教師交流會、網絡測評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評價和激勵機制。但是針對實踐教學來說,卻缺乏具體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要求,而由于實踐教學需要教師的親臨指導,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教師應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實踐教學中,但是學校并沒有將此納入教學評價與考核的范疇內,更缺乏相應激勵機制,所以很多教師缺乏實踐教學的動力。另外,對于學生來說,也缺乏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再加上沒有強制的學分要求與獎懲機制,實踐教學質量不高。

        (四)實踐教學投入力度不足

        當前法律實踐教學的投入力度不足,主要體現在資金和人力兩方面。一般學校沒有設置專門的經費投入實踐教學,如果需要校外調查、旁聽、咨詢或者參與法律援助活動,學生只能臨時報告校方批款,而更多時候需要學生單方面承擔費用,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實踐興趣。另外,實踐教學對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提出了全新要求,他們既要具備扎實的法律理論功底,也應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同時在實踐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系統化、全面性的指導與評價,這就要求加大師資的投入與培訓力度,建立一支“雙師型”教學隊伍。

        二、構建法律實踐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

        由于傳統的法律教學中注重理論教學,因此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激勵和教學評價等教學體系,因此可參照理論教學體系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獨立、平行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課程設置方面,應整合現有的理論課程,并以實際需要增加實踐課程,既要保留過去直接服務于法律實踐的課程,如證據學、法律文書等,還應加設如司法過程、法律職業技能等實用課程,并以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方式,實行強制學分制。同時圍繞這些實踐課程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結合當前法制現狀,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正面引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道德感,實現良好的法治理想。

        (二)完善“法律診所”教學模式

        “法律診所”教學模式源于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標志著判例教學法的產生與發展。這種校外課堂形式,效仿了醫學院中利用診所培養實習醫生的方式,而是在校內以某種形式建立“法律診所”,通過這種實踐教學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到真實的辦案過程中。這樣,既可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的實際能力,也可讓學生深入了解法律理論,減少知識教育和職業技能之間的差距。

        從國外大學的法律教學實踐來看,“法律診所”的教育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巧與職業技能;二是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幫助學生樹立正義感、責任感、職業榮譽感。因此,通過“法律診所”的建立,可讓學生接觸更多實際調解、訴訟案件,真正像律師一樣處理案件,同時提高學校的社會效益影響力,參與法律診所的學生既鞏固了理論知識,也學到了課堂以外的能力、技巧,更好地將抽象的法律條文應用到具體案例中。

        (三)由模擬法庭轉為實戰法庭

        模擬法庭作為實踐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最終目標還是轉向實戰法庭。主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問題:

        1.在模擬法庭準備開庭之前,僅對外公開法律案件的基本情況以及參與者名單。而法庭中的陳述意見、辯護意見、法官主持及判決結果等都是未知。因此在開庭之前,學生應尋求專業司法人員或者老師、同學的指導,并獨立分析案情,大量搜集材料,準備論點證據,并分析對方可能指出的論點論據等,全面做好自身角色,爭取更好的實戰結果。因此,在模擬法庭中,學生應明確自身定位和觀點,并隨著訴訟過程的深入,不斷應對新情況、新問題。

        2.應確保模擬法庭的“實戰”效果。只有真正對抗,才能確保模擬法庭的實踐效果。為了避免同班學生之間相互熟悉,而每次模擬法庭缺乏新鮮感,因此模擬法庭應盡量安排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的學生擔任不同角色,且每次開庭的案例有所區別。如果在同一班級或者同一年級開展模擬法庭,就應該安排不同組、不同班級的同學分別承擔控方、辯方及審判職能,只有確保法庭對抗性,才能真正確保實戰效果。

        3.提高模擬法庭的真實性,注重樹立莊重感、嚴肅感。在學校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可在每次開庭時準備審判器物,提高審判的真實性,讓學生更多感受法庭文化,為走上社會奠定基礎。

        (四)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實習

        專業實習主要由見習與畢業實習兩部分構成,但是從實習內容上來看,二者沒有任何區別,因此可將二者合并。針對當前法律專業實習存在的各種問題,如實習流于形式化、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實習單位不重視、實習時間短等現象,應不斷完善實習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階段實習,確保實習效果。首先,針對過去學生實習中自由懶散的現象,應統一安排學生實習單位,進行集中實習。對于要求自己解決實習單位的學生,或者可以保證實習和就業掛鉤的學生,應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并定期向指導教師匯報情況。其次,應盡量靈活安排實習時間,如在大二暑假和大三上學期分別進行,既能滿足學生的實習需求,也可減少實習單位的接收壓力。再次,加強校方與實習單位的溝通,一方面應盡量安排實踐性較強的工作;另一方面則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環境。如果在實習中,學生僅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看、去聽,或者僅協助法官、律師處理雜事,而沒有真正接觸案件的機會,就不能順利實現實踐目標。最后,注重實習管理,在學生實習期間,應定期匯報實習情況,教師也要積極與學生交流實習情況,必要情況可做好現場指導;另外,應注重實習單位的多元化,綜合考慮公檢法等相關部門,還可考慮在相關企業、組織、社會團體及金融機構等建立實習基地,為社會輸入更多法律人才。

        轉貼于

        (五)加快完善實踐教學的考評與激勵制度

        相對于法律理論教學,開展實踐教學,應不斷加強對外聯系及教師指導等工作,這都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因此可根據不同的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納入統一安排中。根據不同指導教師的專業特長,再加上實踐內容方式的區別,應確保每個教師都需承擔一定的實踐教學任務,并制定教學考核標準。另外,還應根據實踐教學的開展情況,設立獎勵基金,如果在實踐教學中取得良好成績或者重大突破,應給予教師一定的物質獎勵,調動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對于學生來說,應該將證據學、法律職業技能、法律文書制作等作為必修課,并以學分制加強考核。每完成一項實踐活動,應由學生提交實踐總結與自我評價,開展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鼓勵,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實踐任務,則不能獲得相應學分,甚至對畢業造成影響。

        (六)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

        第6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范文

        關鍵詞: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發展模式

        1 引言

        與其他文化遺產一樣,歷史街區也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因此保護歷史街區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歷史街區是在歷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人類生活的歷史地段,所以他還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文化遺產。歷史街區不論是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人類生活的家園。最為人類居住的最基本的需求,是對其保護和更新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1]。通過對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和更新,保留傳統的生活方式,大力的弘揚地方特色,不僅可以喚起人們對歷史的共鳴,還可以提高地方的知名度,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通過一定的保護和更新,會提高歷史街區的生活質量,擁有更多的新活力,最終帶動了整個街區甚至所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工作。

        2 歷史街區概念及特點

        “歷史街區”可以從“歷史”和“街區”兩個方面來理解。自然或社會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的發展歷程被稱之為歷史,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事物在歷史中變得尤為珍貴,歷史街區中的“歷史”就體現了時間變化的價值,稱之為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而“街區”的概念相對普遍,主要由街道的疊加產生,街道主要指城市中各種公共通道,所以街區可認為是公共通道的居住集聚地。分析可知,歷史街區是為了保存歷史遺存和歷史風貌把城市功能和生活內容融為一體的城市地段。歷史街區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歷史遺存的真實性;具有歷史風貌的完善性和典型性;具有一定規模和范圍的風貌一致性。

        3 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原則

        基于歷史街區的主要特點,在對歷史街區保護時應遵守的主要原則有:

        1) 保護歷史風貌的完整性。歷史街區不同于文物建筑,沒必要做到“不改變原狀”。歷史街區保護的全面完整性包括:保護內容和對象的完整性,不僅包括建筑物還應包括街巷、道路、小橋等構成環境風貌的因素;其次,要保護理念和策略的全面性,因保護具有社會、文化和經濟等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所以要運用全面的手段和策略進行保護的實踐工作。

        2) 保護歷史街區的真實性[2]。要盡可能多的保存真實的歷史遺產,對歷史街區的歷史建筑進行及時的維修,不能吧偽造當成是保護的主要手段。

        3) 保護歷史街區要維持歷史形成的并繼續發展的居住模式、生活方式和組織形態,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在保存歷史風貌后,積極地改善基礎設施,提高街區內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居民的支持,才能實現真正的保護效果。

        4) 既要強調整體性,又要重視發展性。歷史街區的保護藥循序漸進,采用分步分級的方式處理,根據不同的環境提出不同的維修和保護方案,實現發展和保護的平衡性。

        4 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內容及方法

        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在歷史街區中的到繼承和發揚,總結各國對歷史街區保護的作法和經驗,我國歷史街區保護時的主要內容是:街道和地段的格局和空間形式;綠化、空曠和建筑物的空間關系;歷史建筑的外貌、體積、形式和建筑風格等;該地段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功能;歷史街區和周圍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之間的關系。

        因歷史街區的特殊性,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特殊的方法。首先,是保護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對內部整修,外部保護。歷史街區外觀按照歷史風貌進行整修后,內部可按照現代生活的方式和需求進行重新改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3]。其次,在施工的過程中要做好規劃工作,劃定好保護的區域和采取的措施。最后,要盡可能的保存原有的歷史信息,不斷地檢驗保護,循序漸進絕不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

        5 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再認識

        5.1 多元化的保護模式

        在歷史街區保護更新中,不能實行拿來主義、墨守成規,而是需要一種多元化的保護模式。找到該城市和歷史街區的融合點,使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活動變成一種生活變革,讓城市不僅擁有華麗的外表,更具有內在的蓬勃生機。多元化保護模式主要包括:文化理念、功能復合、內部功能置換和延續歷史風貌完善居住功能類型的保護模式。

        文化是一種社會和歷史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的產物。主要包括歷史、地理、生活方式和文學藝術等內容。例如在滬江西門港灣的保護更新設計中,保留了傳統院落的空間尺寸,盡可能的保持原有街巷的面貌[4]。所以在物質層面的設計策略中要考慮古老建筑承載的文化,使之傳承下去。功能方面,則需要根據需求注入新的功能,使文化產業成為舊城市的產業支柱。街區功能的復合化提高街區的運行效率,融入現代化城市的發展隊列,起到了樞紐的作用。

        對于一些對歷史保護要求高的歷史街區,包括街上的歷史建筑或具有高開發價值的街區采用內部功能置換型的保護模式。可以保留和展現古老建筑的歷史文化和美學特征。對于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高尚居住的街區,一般實行居民部遷移的策略進行街區的保護工作。通過減低居民居住的密度,提高街區的環境,實現了街區從單一到復合功能的轉化。因此,要針對城市歷史街區中歷史遺存的分布情況綜合的使用各種保護模式對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尋求資源的整合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5.2 我國歷史街區保護實踐的政策性意見

        在我國對歷史街區進行改造是必然趨勢,主要由政府保護改造的資金短缺和繼續施工的歷史街區項目之間的矛盾造成的。所以必須通過市場化資金的運作才能籌集到改造街區的資金。但對于市場經濟來說尋求資金是最大化利益的追求,只有有利可圖才會得到資金的投入。所以政府應該按照市場化操作歷史街區項目的管理人員,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用于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更新。

        1. 政府經濟杠桿的引導作用。這種方式是利用政府對歷史街區進行保護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在明確經濟平衡狀態的前提下進行補償性的政策,可以使開發商在相同的資金投入情況下得到不低于項目的匯報。在這種保證下,才會吸引開發商的投資。

        2. 歷史街區改造項目的實施主體問題。在操作的過程上,專業化的房地產公司是項目具體的執行人。引起具有大量資金和融資渠道,比政府更了解市場的需求,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技能更加強大。

        3. 城市設計、規劃及建設具有重要地位。歷史街區的保護性規劃和設計對更新項目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歷史街區保護更新中,文化遺產的美學價值和社會效益占主導地位。保護歷史街區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和經濟效益。因此,建筑師和規劃師在改造的同時會對城市進行慎重的設計和規劃,是城市的街區具有原有的社會效應和美學價值。

        6 結語

        歷史街區是規劃和建筑學中討論的熱點,不同背景的學者對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更新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本文主要的切入點是歷史街區保護和更新的理論是實踐。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對歷史街區保護的主要原則,內容和手段。在基本理論的支撐下,從橫向和縱向的基礎上做了擴展,用新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對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工作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曲際水,賀廣民,杜孝民.南池子歷史文化保護區危改試點片保護與更新探[J].北京規劃建設,2001(6):15-18.

        [2]張復合.中國近代建筑研究與保護(三)[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第7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范文

        關鍵詞:河北省;學分銀行;概念與功能;理論依據;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5-0142-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建立“學分銀行”作為突破傳統的專業限制和學習時段限制、促進終身教育的重要任務。對于河北這一位于華北腹地的人口大省而言,開發人力資源,落實人才興省、科教興省戰略是促進全省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創建河北“學分銀行”,推動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則是完善社會化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的重要途徑。

        一、“學分銀行”的概念內涵與功能特點

        “學分銀行”是美國、英國、韓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在教育改革和發展領域普遍實施的一種管理模式,其內涵是模擬、借鑒銀行的形式,以推動終身教育為基本目標,構建起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時間和地點,學習成果在某一范圍內共同認證并能夠積累與轉換的系統和機制。“學分銀行”的功能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為學習者建立學分終身登記的教育賬戶;二是對學習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形式、不同教育機構取得的學習成果進行認證;三是學習者可以隨時存儲獲得的學分;四是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借貸”學分;五是學習者存儲的學分達到一定要求可以轉換為相應的學歷、學位證書;六是學習者與獲得授權的組織可以查詢、打印存儲在學分銀行的學習檔案;七是社會用人單位可以通過學分銀行獲取人才信息。我國開展“學分銀行”的嘗試已有十幾年的歷史,2010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云南等省(市)及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試點開放大學建設模式,肯定了“學分銀行”在不同教育層次和形式中發揮的學分登記和學習成果認證作用。2016年2月《教育部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更明確了學習者在“學分銀行”登記存儲的各類學習成果轉換成學分可以作為申請相關學歷、學位證書及職業資格證書的直接依據,為各省(市、區)創建“學分銀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政策基礎。

        二、創建河北“學分銀行”的理論依據

        創建河北“學分銀行”是基于構建立體化、寬覆蓋、全時空、深觸角的終身教育體系的需要而提出的,與“學分銀行”相關的諸多研究構成了創建河北“學分銀行”的扎實理論依據。

        1.終身教育理論。法國著名教育思想家保羅?朗格朗在1965年提出的終生教育理論認為:從人與社會的發展需要來看,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人生成長的某一階段,而應伴隨每個人的終身。終身教育不僅對應某一個體,而且是一種社會思想,并構成了教育政策的核心要素。終身教育是教育在時間、空間和生活上的整合,這期中既包含著教育內部要素的整合,也包含著教育與外部要素的整合。我國在1995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把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從戰略的高度確立了終身教育的法律地位,使得"學分銀行"的創建有法可依。

        2.以人為本理論。現代社會崇尚以人為本的理念,倡導人性的張揚與開放,把人才作為促進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以人為本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著力于三個方面:一是依靠人。明確人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主體,離開人的主觀努力,一切設想都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二是提高人。通過建立終身教育體系,鼓勵學習者不斷掌握新知識、新能力,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使我國從人口資源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三是尊重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人的需求和生命的價值,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學分銀行”的建立消除了學習者在不同教育機構、不同教育形式間的學習壁壘,是各類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轉折點,是對以人為本理論的踐行。

        3.學習動機理論。積極的情感是推動學習者認知和技能形成的內驅動力因素,其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動機。這種由情感派生的心理狀態促使學習者以求知作為需要、以理解和掌握作為追求、以自我提高作為目標,并將自己的行為自然地指向學習過程和相關活動。創建“學分銀行”的目的是服務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只有學習者形成了強烈的學習動機,才能在內心深處產生持久的學習欲望,潛心于某一領域的探索和研究,進而培養起生態型、自主型學習習慣。

        三、創建河北“學分銀行”的路徑探析

        河北“學分銀行”的創建關系到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系統工程。通過對創建河北“學分銀行”的路徑探析,能夠進一步厘清行動的準則與方向,有效規避風險與失誤。

        1.科學規劃“學分銀行”的結構框架。我們可以借鑒和參考國際上相關的成功經驗,結合河北省教育資源與學習群體現狀,構建富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組織結構框架。為了充分發揮河北“學分銀行”的社會功能,其內部應分為學分認證系統、學分存儲轉換系統、學分借貸償還系統和學歷學位申請系統、職業資格證書申請系統等五部分(如圖1)。以此結構框架為依托,學習者的不同類型學習成果便可在認證后轉換為相應的學分,再經過學分存儲、借貸償還、兌換流通等環節,實現全省區域內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之間的銜接溝通。

        2.出臺相關的指導文件和教育政策。“學分銀行”的創建不是哪一個學校或教育機構能夠單獨實施的,需要省政府和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統一領導,并在充分調研的前提下,出臺相關的指導文件和教育政策。①成立省級“學分銀行”領導機構,提供宏觀決策和政策支持,協調不同學校、不同教育實體間的學分認證和轉換,妥善解決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②組織專家學者制定諸如《終身學習成果積累與轉換細則》、《課程級別指標及認證規則》、《學分借貸、償還制度》等規章政策,為河北“學分銀行”的創建保駕護航。③通過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對學校和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的法律資質、教學過程、教學質量、學習成果內涵等進行全方位考察、鑒定,完善河北“學分銀行”誠信與風險防范機制。

        3.構建完全學分制的課程體系。“學分銀行”以學分為認證、存儲和轉換單元,要求不同教育形式學分的價值對等。因此,應該在各級各類教育實體推行完全學分制的課程體系。首先要建立統一的課程標準,制定以課程知識點和技能點為載體的學分計算規則,使學習者在不同教育形式學習的同一課程學分互認互通。其次,在全省范圍內組建課程開發團隊和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優質的課程資源和遠程學習資源,完善不同層級教育的課程標準,推進不同層級、不同教育形式課程之間的橫向溝通和縱向銜接。再次,依靠國家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共權力,強化課程質量評價和監督,實行動態的課程質量考核和評估,通過優勝劣汰,保證各類教育課程學分的等值、同質。

        4.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從國內外“學分銀行”建設經驗和對河北“學分銀行”目標定位的分析看,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應成為“學分銀行”建設的重點內容。這種服務有如下表現:第一,以國家、政府及教育職能部門為主導,建設完備的“學分銀行”組織管理體系,統籌管理學歷教育和職業訓練中的學分評價,全方位開展學習者注冊、成果審核及信息服務。第二,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習者的個性需求,構建開放性課程認證標準體系,制定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非學歷培訓相關課程的學分替代目錄,提高課程認證標準的社會通用性。第三,強化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充實課程標準、認證標準、學分管理、學分轉換推介等資源數據庫。學習者可以通過“學分銀行”門戶網站,以數字化存儲、認證和消費為手段,實現自身信息查詢、課程標準及認證查詢,完成學分的自助登記存儲與轉換。

        四、結束語

        創建服務于終身教育體系的河北“學分銀行”關乎全省人力資源開發和社會經濟發展,關乎終身教育的社會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通過創建河北“學分銀行”,能夠有效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全日制教育與非全日制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等不同教育形式的溝通銜接及在學習成果上的相互認定,滿足全省各類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需要,對于合理利用教育資源、突破教育體制障礙、實現教育公平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崔昌浩,杜永新.通往明日之路:學分銀行之機遇與挑戰[J].開放教育研究,2012,(01).

        [2]邢立新,陳業寧,張坤.開放教育“學分銀行”制度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2,(23).

        第8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范文

        關鍵詞:認知負荷;概念教學;思維臺階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6-0013-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03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課堂上教師在展示化學教學魅力的時候,常常以實驗為背景進行學科思維的構建,充分體現化學學科的特點。在概念教學中通過化學實驗探索概念的形成,更能提升學生對化學概念本質的理解。但并不是所有的課堂實驗都能順利地引導學生思維,有的實驗思維臺階過高,超過聽課學生的認知負荷,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能跨上教師設置的臺階,就會讓本應是學生發揮的課堂尷尬地成為教師個人的演講臺,本應是概念探索的過程生硬地成為記憶的流程。為了更好地發揮實驗在概念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應用認知負荷理論,通過搭建實驗思維臺階,減低課堂無效認知負荷,提升有效認知負荷,達成思維能力目標,無疑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一、認知負荷理論與教學的相關性

        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ive Load Theory)是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John Sweller于1988年首先提出來的。所謂的認知負荷是指學習過程中學生完成所給認知任務而需要的心理資源的數量,即工作記憶必須注意和處理的信息總和[1]。認知負荷在教學中的指向關系如表1所示。

        三種類型的認知負荷是相互疊加的,使總的認知負荷不超出學習者個體能承受的認知負荷,在準確分析內部認知負荷的基礎上,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合理的教學設計,可以盡可能減少外在認知負荷,增加相關認知負荷,提升實驗教學的功效。上述過程如圖1所示。

        二、概念教學中實驗思維臺階策略分析

        從認知負荷理論的有效負荷來看,教學過程中需要提升相關認知負荷,因此,對實驗過程能夠運用合理的化學符號進行連續完整地描述,是實驗思維訓練的重要目標之一。當實驗內容與學生的已有認知差距較大時,作為教學的設計者,就應當設計搭建思維的臺階,讓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實驗過程的連續性思維。

        在概念教學中通過化學實驗的方式進行解析,是探索概念本質的重要方式。化學實驗在教學中是與其他教學目標共存的,實驗教學除了支持物質性質的學習,以及達成某一實驗目標進行的技能訓練,還需要承載著學科思維品質的訓練功能。實驗思維不單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對實驗過程的模仿式操作、對實驗結論的記憶,更應該包括對實驗過程的設計和推演,對實驗結論的合理預測和驗證,其完整性、科學性和嚴謹性能夠反映出學生實驗思維能力的真實水平。概念的本質在實驗思維的訓練中自然建構形成,而能否在新的實驗環境中應用學到的知識是檢驗概念的內化效果,這一目標的實現取決于相關認知負荷的形成。如果前一環節未達成相關認知負荷的思維終點,就會對下 一環節的知識提取造成影響。因此,以實驗為基礎的概念教學應經過創設環境、探尋本質、內化提升三個環節,并且反復提升,如圖2所示。

        三、教學案例分析

        離子反應是蘇教版“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中的內容,海水是一種水溶液環境,水溶液環境是中學實驗最重要的反應環境,在水溶液中,離子是微粒的主要存在形式,因此,掌握好離子反應的概念,是學生認識化學反應實質的完善和鞏固,也對學生后續的學習(特別是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打下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本節課是學生構建微粒觀的重要契機。同時離子反應及其方程式的書寫是重要的化學用語,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因此,在高中化學的核心概念中,離子反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教學目標分層――明晰內部認知負荷

        內部認知負荷是指工作記憶對認知任務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元素(如概念、 規則的基本成分的數量)及其交互性進行認知加工活動所產生的負荷。內在負荷源于認知任務本身[2]。

        本節課的認知任務有三個層面:

        (1)基A知識層:能區分強弱電解質,并能書寫電離方程式;知道離子反應的本質,學會用離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離子反應。

        (2)問題解決層:通過觀察實驗的現象,對物質的變化進行預測、分析、解釋。用語言、圖式、符號表達自己的觀點。

        (3)學科思維層:建立宏觀――微觀――符號的思維模型。

        在認知難點上除了弱電解質和離子反應這兩大概念外,宏觀――微觀――符號之間的聯系也是貫穿整節課的思維主線。即使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和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仍較薄弱,同時這些知識元素交互性很強,因而在教學初期需要減少這些元素的交互活動。

        2. 多臺階思維鏈――降低外部認知負荷

        外部認知負荷是屬于無效負荷,在實際教學中過高的外部認知負荷會嚴重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依據Sweller 等人研究總結的6 個效應以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有效降低外在負荷的教學設計,綜合考慮其中的自由目標效應、樣例效應、注意分散效應,通過教學設計的優化、知識信息的重組,搭建多思維臺階鏈,分解復雜認知任務,簡化學生認知加工,降低外部認知負荷。

        本節課需要在學生比較困難的宏觀與微觀之間的思維轉換上,明確實驗目標,促進學生關注實驗過程的狀態和思維角度的選擇,在實驗結論交流中歸納出思維模型,作為學生思考的樣例,以形成宏觀――微觀――符號的三重表征主線。

        例如,在溶液導電能力與離子濃度大小的關系上,由教材的一個實驗拆為3個實驗,分別將溶液中的離子是溶液導電的原因、燈泡亮度反應出溶液的導電能力、溶液的離子濃度大小影響著溶液導電能力這三個問題用實驗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溶液中離子的反應關系上,設計pH和電導率的手持技術實驗,通過技術實現離子變化可見,讓學生從實驗過程性數據曲線分析離子的變化。

        3. 強化連續思維――提升相關認知負荷

        相關認知負荷有利于學生把大量復雜無序的信息組合成簡單有序的知識體系, 實現學生認知結構的優化, 有效降低工作記憶的認知負荷。 相關認知負荷的增加還有利于意義的建構[3]。在高中,多數學生能夠很快地接受物質、方程式等簡單的化學符號,但是連續性描述過程還是顯得困難。在過程的應用中,各種成分間的交互關系增強,對知識意義的認知超過對知識內容的記憶。對知識意義的加工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生自身的悟性,也需要學習過程的訓練。

        形成相關認知負荷是思維臺階的目標,每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經過多個思維臺階,形成多個已有知識和現有現象之間的聯系之后,需要整理無序的知識碎片,借助樣例效應,建立有序的連貫性思維。本節課有“兩概念一思路”需要通過相關認知負荷的建立進行建構和鞏固,兩概念指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和離子反應概念,一思路指宏觀――微觀――符號思維主線。

        例如關于強弱電解質的概念有三個相關認知負荷提升點,一是借助等濃度的氨水和NaOH溶液導電性實驗對比,從宏觀――微觀――符號說明強弱電解質的概念;二是借助等濃度的醋酸溶液和鹽酸導電性實驗對比,再次從宏觀――微觀――符號鞏固強弱電解質的概念;三是在氨水與鹽酸反應的pH和電導率變化圖像的預測、分析、推演中,應用強弱電解質的概念。

        四、搭建思維臺階的教學設計

        基于以上分析,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優化之后,設“三環節六實驗一討論”的思維臺階,逐級增加材料元素的交互性,降低學生對認知加工的壓力,增強學生對微粒觀的認識,從本質上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提升學生實驗思維品質。

        五、案例反思

        1. 認知負荷理論與思維臺階整合教學效率

        實驗是直觀的,但是實驗現象背后的思考才是課堂交流的重點,課堂的交流就是教師與學生思維的對接,思維跨度就是學生外在認知負荷主要體現,合理的課堂交流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地達到能力目標。當前課堂上學生注意力的重心是在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實驗操作細節的掌握,而忽視實驗整體思維能力的塑造,我們應該反思如何有效培養學生在實驗中的思維能力。因此,必要的思維臺階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實驗探究觀念。搭建思維臺階的方式有多種,閱讀、語言、文字、視頻、動畫、實驗都能成為思維的臺階,它們都能發揮各自不同的教學功能,達成學習的知識目標,但是從整體實驗思維能力的培養角度來看,動手實驗有其檢驗的真實性,無疑是解決實驗思維的最好辦法。

        2. 重視概念的建構與應用過程

        概念不是簡單的記憶,應該是一個思維探索的過程。北京師范大學的姜忠提出利用探究實驗建構概念的設計結構應包括4個部分:以新概念為基礎設計實驗、學生以原有概念去解釋實驗、利用認知沖突探究實驗、利用探究結果形成新概念。這一結構能夠加深學生對概念形成過程的體驗,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概念的含義[4]。

        3. 重視相關認知負荷的形成

        教學的過程中往往產生很多的知識碎片,學生需要從中獲取有助于形成實驗探究整體思維的部分,教師應當增加學生在這一過程的認知負荷,在課內或者課外,培養學生形成連續性思維的能力,這是實驗思維臺階搭建的最終目標。提升相關認知負荷可以在階段知識的小結或者是概念建構的小結中,還可以在知識或思維模型的應用中,以檢驗學生的認知目標是否達成。

        實驗既是引發學科興趣的基礎,也是引發學生思維的起點,概念是思維達到一定階段的精華概括,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知識表面的認識到知識本質的認識。充分利用認知負荷理論將實驗作為概念教學的思維情景,設計合理的思維臺階,是能夠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順利達成概念的建構和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的。

        參考文獻

        [1] 陳穎,胡志剛,李盼盼.基于認知負荷理論探討化學高效教學的策略[J].化學教學,2014(6):19-22

        [2] 唐劍嵐,周瑩.認知負荷理論及其研究的進展與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4):75-83

        第9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范文

        關鍵詞 :工程;招投標;問題;對策;研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ject bidding sever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also to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bidding management study.

        Keywords: engineering; Bidd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TU7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社會依法招標意識顯著提高,招標采購制度逐漸深入人心。招標機構違規操作、無序競爭和壟斷市場的情形還屢禁不止;從業人員良莠不齊。因此,就相關制度管理的研究至關重要。

        1 建筑工程項目招投標中存在的問題

        1.1 假公開招標的問題

        一些建設單位在招投標前暗中敲定施工隊伍后,隨便指定幾個施工隊伍前來投標,制造公開招標的假象;有的施工單位以利益分成。轉包工程等好處相許, 拉攏其它施工隊伍前來作陪襯,以達到中標的目的。

        1.2 “權力標”及“關系標”問題

        少數領導影響招標工作, 越權包辦工程招投標;有的招標機構等中介組織行為不規范,辦事講人情、講關系;有的評標人員素質不高,打關系分、感情分;有的存在地方保護主義。

        1.3 投標資質審查中的問題

        一些施工企業在資質問題上有的出錢購買營業執照和資質等級證書,有的盜用或使用他人證件參加投標。

        1.4 招標單位資格審查不嚴格

        業主在選擇投標單位時沒有深入實際了解其管理水平、技術力量、機械裝備及信譽等情況,標書編制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施工企業的形象。

        1.5 業主過分注重標價,施工企業盲目報價

        有的業主過分注重將投標報價作為評標的尺度,有些企業就抓住這個特點,在對設計意圖工程面貌和現場情況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為了攬到工程,承諾虛假條件,低價搶標,而業主也沒有實事求是地去考察投標單位能否按報價完成任務,結果導致讓盲目或有意降低報價的投標單位中標。

        2 對策

        2.1 投標書的劃分

        業主在招標文件中要明確指出投標單位在編制標書時,應將標書劃分為技術標、商務標和資信標、技術標包括施工組織設計、銀行信用資料等內容技術標、商務標和資信標應分開密封,技術標采用二層包裝,外層注明技術標,內層空白,商務標和資信標同技術標。

        2.2 正確簽署

        投標文件需由投標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人簽署,并附投標書、技術標不用簽署,而且不得含有任何能夠識別該單位的記號或字樣。開標時,先開技術標最后開商務標,評標期間不得外顯、技術標在開標評分之后,由投標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人現場簽署認證。

        2.3 開標 評標 定標過程控制

        2.3.1 開標

        開標前應首先宣布評標定標辦法, 然后由招標單位主持, 在有關部門的監督下公開進行先開技術標, 根據評標方法對技術標進行打分,即軟分確定以后,當眾啟封商務投標書,唱標,公布標底 若發現商務標中報價在業主標底價的允許幅度之內視為有效標,否則為無效標。

        2.3.2 評標

        評標就是對技術標及商務標中的工程報價、施工組織管理、工程質量保證措施、施工能力、企業素質及信譽、有些施工單位知道自己的商務標中的硬分比別人少幾分后,很可能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促使評委給他打分,以有利于他的報價定標。

        2.3.3 評標方法

        投標定標過程控制FIDIC條款提供的中標價為合理低標,但在國內不一定適用。我認為,采取百分制評標法,更能適合國情和建筑工程建設市場的需要。具體作法如下:

        (1)技術標占40%。根據項目具體情況設置技術評分因素,由各位評委根據投標人技術標內容進行評分,匯總平均后的出每位投標人的技術標得分。

        (2)商務標占60%。商務標由業主制定標底,根據所有投標人報價平均值的60%加上業主標底40%計算出評標標底,投標人投標報價在評標標底93% 103%范圍之內為有效報價,否則為無效報價,不參與計算得分,投標人投標報價高于評標標底1個百分點扣減2分,低于評標標底1個百分點扣減1分,按照上述方法計算出每位投標人的商務標得分。業主標底的確定:應由業主委托國家注冊造價咨詢部門按現行預算編制辦法編制計算的出的底價。

        (3)技術標分數和商務標分數相加為投標人總分,根據分數高低現場確定中標單位。

        3 規范招投標管理的研究

        3.1 對招標人的行為應進一步規范 一是細化招標人限制或排斥潛在投標人的表現形式,如對投標人提出過高或不合理資質要求的;依據個別投標人的業績和經驗情況填寫報名資格審查條件的;限制招標公告范圍的;在招標文件中限定特定服務或指定品牌的;收取超出法定標準的投標保證金的、二是限制招標的裁量權、對于開標后有效投標不足3個的,應該由評標委員會決定,而不應當由招標人決定。

        3.2 繼續完善招標方案核準制度 一是將招標方案核準作為一項獨立的行政許可制度確立下來,與項目審批(核準)管理區分開;二是處理好招標方案核準和項目審批(審批)管理程序方面的銜接,允許某些項目按照規定在完成項目審批程序前先核準招標方案;三是在法律責任章節中,對于未依法履行招標方案核準手續的,單列一條,并補充相應的法律條例。

        3.3 資格預審法律化、規范化、一是對通過資格預審的人數不作數量限制,凡是通過資格預審的申請人均可參加投標,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投標人串通投標;二是對于規模較小 采用通用技術(或技術不復雜)的招標項目,從效益最大化原則出發,允許對通過資格預審的申請人設定上限(如不超過12家),以降低成本;三是只要將通過資格預審的人數限制與資格預審標準條件等在資格預審公告中予以明確,保證資格預審過程公開、公平、公正,則允許對通過資格預審的申請作數量限制。

        3.4 對以他人名義招標的,應明確的界定一是對以他人名義招標行為的界定:若中標人派駐施工現場的項目經理 主要負責人與投標承諾不符,或者上述人員不是投標人本單位人員的,應界定為以他人名義投標;二是通過定期公布黑名單的形式,加強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以減少此類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

        3.5 對評標專家庫統一管理,并加大監管力度、一是逐步整合各部門、地區、招標機構的專家庫,組建跨區域的統一的專家庫、二是進一步對違法違規、不公正評標的評定標專家給予通報批評,禁止他們在一定期限內參加評標,情節嚴重的,取締其評標資格。三是規定評標專家評審費的發放應由行政監督部門認可,行業協會或中介組織統一發放,對違法違規的評標專家,可以少發或不發。

        3.6 對招投標進行制度創新 一是在實施條例中,確立招標投標統計報告制度和信用評價制度,為招標投標信用懲戒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執行招投標從業人員執業資格管理制度,以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三是確立電子招投標制度,為電子招投標提供法律依據。對總承包招標應在法律上明確的界定,以適應國際接軌的需要將勘察、設計、施工暫時以估價形式包含在總承包內,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價。

        4 結束語

        在建立全國招投標市場的同時,應建立國際招標信用分類監管體系,對招標人、投標人招標機構和評審專家實施信用分類評價和分類管理,加大對違法違規和失信行為的監督警示和處罰力度,形成“激勵有信者、懲戒失信者”的良好市場氛圍和和諧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香蕉啪视频在线看视频久 | 亚洲九九视频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伦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特黄V片欧美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