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環境保護發展前景范文

        環境保護發展前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保護發展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境保護發展前景

        第1篇:環境保護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小城鎮 經濟 環境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2(b)-0144-01

        1 盤縣城關鎮經濟發展現狀

        盤縣城關鎮現城區面積8.1 km2,人口7.3萬,其古城部分始建于明洪武22年,作為盤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610年。境內有多處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美食文化遠近聞名。但自1999年盤縣黨政機關搬遷紅果新城后,整個老城區經濟發展逐漸困難,社會管理的燃點、爆點不斷增多。盤縣老城區屬于群山懷抱的谷地、發展空間狹小。縣委縣政府當時作了“建新城、保老城,兩輪驅動、比翼齊飛”的公開承諾。然而多年來地處盤縣幾何中心的百年城關卻因累計投入不到十億元而逐漸衰退。城關鎮群眾的訴求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反映基礎設施老化,影響城市功能發揮;二是反映公共服務滯后,影響城市生活質量。

        在該情況下城關鎮明確了長遠發展的戰略定位。首先,結合城關鎮“非工非農、亦城亦鄉”的實際,決定了服務業是主要出路,該想法已形成共識;其次,是啟動古城修復與舊城改造,利用機關單位和當地企業閑置資金劃撥用于古城修復與舊城改造,將來以置換、拍賣等方式盤活資源,撬動市場資本投入,為改造建設提供土地、資金支持;再次,請政府傾斜財力,支持城關鎮實施好老城區三一溪河道景觀建設和環城綠化帶建設,將城關鎮建設貴州西部的“文化服務區、旅游集散地”,打造“文運勝地、美食之鄉、休閑之都、商匯之城”名片,樹立經濟轉型發展的典型為整體的建設改造工程奠定基礎;最后,加大基礎設施的項目扶持。盡快投資建設紅果至城關快速通道和城關環城公路改造工程,爭取開工建設城關北郊獅子河水庫,減緩用水緊張,增強生態效果。

        2 盤縣城關鎮經濟發展同環境間主要矛盾

        2.1 水環境污染

        在城鎮建設過程中決定以服務業為主要出路的發展思想,過程中由于工業廢水就近排放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均會對當地水環境帶來影響,雖然目前該類水排放量較小,但長此以往該類污廢水不經處理則會給當地水環境帶來較大危害,甚至會對河道景觀水體帶來影響。

        2.2 大氣環境危害

        在啟動古城恢復與舊城改造以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均會帶來大量的人力和機械,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并會帶來大量揚塵、粉塵以及毒害氣體等污染,該類污染尤其集中于交通較為便捷的區域,因而越來越多的大氣污染物勢必影響到當地居民的生活和生產質量。

        2.3 有機廢物污染

        當前該區域內有機廢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人畜禽類糞便以及工企業內所排放的有機廢物等,該類廢物的存在不僅對可利用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也對環境帶來嚴重污染,尤其是在服務業發展的過程中帶來的“白色污染”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地的衛生狀況及鎮容鎮貌。

        2.4 生態環境影響

        隨著當地城鎮化的推動,勢必吸收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發展動力,同時也會相應占用大量農田作為場所,并會對當地原有自然景觀等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隨時間延長其必然對當地生態平衡帶來很大負面影響,同時在現代農業種植過程中施加的越來越多的化肥農藥,以及大棚薄膜和有機廢物等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帶來極大危害并存在潛在威脅。

        3 盤縣城關鎮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協調措施

        3.1 科學認證,總體規劃

        在盤縣城關鎮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將其總體規劃和環境規劃融為一體,即將經濟—城鎮—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和同步實施,在建設過程中務必做好各方面的協調關系,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使人民得到包括環境質量在內的實惠,在制定著力發展產業時應經經濟同環境相協調及“雙贏”納入開發、創新和經營戰略中,當地人民則應樹立同環境相協調的價值觀和消費觀以有力推動市場向經濟和環境相融合的方向發展,同時應統籌安排各項建設工作,最終實現城鎮建設中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攜手共進,最終實現經濟合理、環境優美的綜合效果,為當地居民的生活、工作、社交等提供良好條件。

        3.2 因地制宜

        在城關鎮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因地制宜,并時刻將環境保護配合到小城鎮經濟發展中,在制定各項發展規劃時應充分結合自己的地理位置及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的制定主要產業及主導產品,但應保證同國家及當地政府長期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并逐步向專業化靠近,最終營造出一個資源互補、優勢互補、需求互補等一體化經濟結構,最終將其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綠色家園。

        3.3 加強環境保護中的經濟手段

        在當地經濟發展過程中相應政府部門應嚴查環境違法違紀行為,并加大對該類現象的處罰力度,嚴格執行“污染者付費”的原則來執行排污收費制度,尤其應結合當地鄉鎮工業對環境的污染現狀加強排污收費管理;應逐步完善環境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實行排污總量有價分配制度,以及排污許可證制度等,并在今后應將自然資源和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物品價格中能夠反映出其所帶來的環境代價,充分利用經濟杠桿來激勵加強污染的治理,最終實現城關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

        3.4 著力發展環保產業

        在一個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環保投資總量、資金來源及使用方向以及環保產業的發展數量及規模對當地環境狀況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在城關鎮今后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應結合建立公共財政需求,在財政預算中設置足夠的環境保護和建設經費,并且在財政允許的條件下逐步擴大污染防治費用規模;當地鄉鎮政府也應努力創建同市場經濟機制相適應的投融資及運營管理機制,并通過完善的投資環境和經濟政策引導、鼓勵多元化資金投資環保產業,逐步實現環保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多元化、企業化和市場化。

        4 結語

        在當前國內重經濟工作的階段,生態環境治理及保護也應視為不可忽視的工作,尤其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經濟與環境充分融合是建設可持續發展小城鎮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融為一體,方可實現以較低的資源和環境代價來換取較高的經濟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

        參考文獻

        第2篇:環境保護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保護;作用與現狀

        中圖分類號:X8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出,并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環境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十二五” 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將環境監測納入環境保護的體系中。

        環境監測的基本概念

        從廣義上來說,環境監測是環境分析和環境監測的合稱。其中環境分析可以認為是化學分析與環境的結合,環境分析是以化學物質為單位,對環境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得出影響環境質量的原因。而環境監測就是物理測定與環境的結合,并有目的地對環境質量某些代表值進行長時間,連續或間斷地測定過程,這一過程稱為環境監測。環境分析與環境監測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二者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分界。

        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1. 加強環境監測,促進經濟建設與環境協調發展

        環境保護就是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在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的同時,對環境加以保護,預防環境質量的惡化,促進經濟建設與環境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南京市在促進全市循環經濟和生態城市建設方面,運用環境監測站的現代化測算、分析、統計手段,研究市區各類環境質量信息,及時編制《南京市環境質量承載力分析》等諸多文字和影響報告,并提供給江蘇省人大、政協、政府部門,統計局、環保局聯合執法,將城市環境指標直接融入經濟建設中去,為政府制定了全面的發展規劃,為全省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2. 加強環境監測,可以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環境保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人類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利用,所以環境保護的意義不僅在于治理污染,也是保護人類環境健康的重要舉措。例如,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全人類的關注,特別是農產品的質量檢測和農田環境監測、核輻射監測、塑化劑污染等問題,因此,淄博市環境監測站開展了環境監測實踐,讓市民參觀實驗室重金屬、水樣、空氣等監測設施,給市民們講解如何對這些污染物進行監測,強化了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3. 環境監測是掌握污染物動向的重要環節

        在研究環境污染的同時,需要了解污染物排放量和流向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例如,由于河流的季節性變化導致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往往會造成同一污染物對同一地點所造成的污染程度相差甚遠,這需要通過長期環境監測,積累數據才能實時掌握其規律。

        環境監測的發展現狀

        我國環境監測自70 年代起步開始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為現代環境監測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使環境監測經歷了“認識不斷深化、隊伍不斷壯大、能力不斷增強、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工作不斷深入”的發展過程。尤其在“九五”期間, 我國環境監測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發展, 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環境監測技術和管理體系, 環境監測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

        1. 環境監測工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1.1 環境監測機構加強隊伍壯大

        目前, 全國環保系統已形成國家、省( 自治區、直轄市) 、地( 市) 、縣( 區) 4 級隸屬于政府環保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站2223 個, 從業人員近36 萬, 約占環保系統職工總人數的425% , 其中高級技術人員2350 人, 中級技術人員8400 人。此外, 全國其他行業和部門建立的環境監測機構約2634 個, 從業人員21 萬。

        1.2 具備一定的環境監測能力

        在我國現有的環境監測站中, 目前具備各環境要素監測能力的環境監測站有: 從事空氣質量監測980個站, 地面水監測1078 個站, 環境噪聲監測1131 個站, 海洋監測63 個站, 地下水監測111 個站, 生態監測16 個站, 酸雨監測185 個站, 放射性監測32 個站。

        1.3 環境自動監測能力有了較大突破

        目前, 全國有近70 個城市建立了空氣自動監測系統; 國家和地方在十大流域建設了50 個水質自動監測站; 在淮河流域和部分省市開展的污染源廢水和廢氣在線自動監測試點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開展了全國環保系統環境監測信息衛星通訊系統的建設( 已在31個省和10 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開通) 。

        1.4 完善了各類環境監測網絡

        目前, 全國已形成了國家、省、市、縣4 級環境監測網絡。共有專業、行業監測站4800 多個, 其中環保系統監測站2200 多個, 行業監測站2600 多個。國家控制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站103 個、酸雨監測網站113個、水質監測網站135 個。此外建有噪聲監測網、輻射監測網、區域監測網等。

        1.5 建立了環境監測技術體系,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環境監測分析方法、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和環境質量報告制度。現已有各類方法標準約400 項, 多數污染因子已有控制標準及監測方法標準。目前, 自動連續監測技術和遙感監測技術也得到進一步應用; 正在開展的有機污染物探查研究及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和預報,重點流域自動監測水質周報和污染源實時監控等工作亦產生了強烈反響, 極大地提高了公眾的環境意識。

        1.6 環境監測科研取得了豐碩成果

        開展的環境容量、排污許可、土壤背景值調查、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及空氣污染預測預報技術等研究課題取得了重要成果, 涌現出一批全國知名的環境監測技術專家和業務骨干, 推動了全國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

        2. 地區差異很大, 整體水平不高

        2.1 監測領域廣度不夠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的對象以水、氣、聲、渣為主, 生態監測剛剛起步, 土壤、生物、放射性、電磁輻射、環境振動、熱污染、光污染等領域的監測工作尚未得到實質性地開展。

        2.2 監測工作深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開展的環境監測項目較少, 且以綜合性指標為主。地表水監測項目以常規污染物為主, 對有機污染物基本上沒有開展監測; 環境空氣質量常規監測項目為SO2、NOx 和TSP, 而PM10、有機污染物及國際關注的CO、O3、CH4 等項目的監測沒有普遍開展。

        2.3 監測手段落后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仍以手工監測為主, 監測頻次低, 時效性差。“九五”期間, 自動監測雖取得了較大進展, 但大部分城市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仍是采用24h連續采樣法和每季度5 日的手工監測方法, 各大流域和近岸海域水質常規質量監測仍普遍采用手工監測方法, 監測頻率為每月1 次或每季1 次。

        2.4 監測水平地區發展不平衡

        發達地區的部分環境監測站正在向現代化目標邁進, 其中有的站已擁有具有國際水平的實驗室, 而落后地區的環境監測站甚至不能正常開展工作, 這嚴重制約了整體水平的發揮和提高。

        結束語:

        環境保護依賴于環境監測,政府要建立健全環境監測體系,通過科學的環境監測,掌握環境狀況的實時數據,輔以適當的數據統計分析,指出環境變化原因并提出改善環境質量的建議,這在新形勢下的環境保護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和參考價值,也是未來環境保護工作的方向。

        第3篇:環境保護發展前景范文

        1.1 農業資源短缺

        我國耕地、淡水、森林和草地資源僅在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14.3%、32.3%。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由于農村思想觀念的轉變,紛紛進程務工,加之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得不到有效改善,致使農業資源大量浪費或流失。

        1.2 農業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呈逐步惡化的趨勢,如水資源分布與人口、耕地分布不協調,總體出現短缺、污染嚴重的問題;耕地資源分布不均勻,總體質量較差,存在耕地面積連年減少的現象;森林資源不足,湖泊水面積不斷縮小;水土流失加劇,因水土流失而減少的耕地面積已經達到266萬公頃;土地沙化嚴重,因荒漠化而導致的草場退化高達1.38億公頃,耕地退化已達773.33萬公頃。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應遵循的持續性、公平性原則。

        1.3 生態系統功能破壞加劇

        近年來,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日趨嚴重,使得土壤中的養分大量喪失,導致土地日漸荒廢;農業水資源被嚴重污染,影響農業的正常生產;對森林進行無節制的濫砍濫發和對草地的盲目開墾,致使農業生態系統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止荒漠化的能力弱化;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加之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不合理、不適度使用,致使農業生產用地大面積板結,最終導致農業生態系統功能失調。

        1.4 自然災害頻頻發生

        由于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致使洪澇干旱、沙塵暴、暴雪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使得我國受災、成災面積逐漸擴大,對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2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1 建設良好生態環境

        我國應采取多種措施建設良好生態環境。首先,加強工業企業“三廢”治理工作,做好城鄉工業布局規劃,改善農業環境污染嚴重的現狀,防止新污染的發生;其次,加強對生活垃圾的治理,積極探尋除填埋、焚燒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處理做法;再次,大力發展沼氣,提倡資源循環利用。一方面有利于凈化環境;另一方面有利于緩解能源消耗壓力,為綠化植物增加有機肥料;最后,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建立水資源循環利用設施,增強人們節約用水意識,并建立健全相關管理機制。

        2.2 切實保護農業資源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資源,對耕地資源實施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是防止耕地資源進一步退化和縮減的有效措施,從而實現耕地資源的持續利用。所以,政府應在加強建設用地的規劃管理,將非農業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開展基本農田保護建設,嚴格限制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所占用的耕地面積,確保有限的耕地資源得以高效利用。此外,加強保護水資源的力度,對水資源實施統一的管理。農業部門應積極推廣節水技術,構建節水型農業生產體系,轉變傳統的大水灌溉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灌溉利用率。

        2.3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技

        現代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有利于緩解我國農業資源短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我國可以利用現有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動植物品種資源等,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轉化率,逐步轉變片面追求農業生產量的傳統觀念,從而緩解生態環境被不斷污染和破壞的現狀,使我國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4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

        宣傳教育的目的在于從根本上轉變人們環境意識淡薄的現狀,增強人們的思想覺悟和法制觀念,這也是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首先,有關部門應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宣傳《森林法》、《土地法》、《環保法》等法律法規,使人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后果;其次,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加深人們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理解,逐步培養社會公眾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將環保意識上升到生存意識、民族意識以及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度;再次,政府官員和環保干部應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認真學習環境保護知識,提高決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去做落實。

        3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既要考慮生態資源的保護,又要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平.探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大觀周刊,2011(14).

        [2] 莊小朱.淺談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C].福建省科協第九屆學術年會—— “應對挑戰創新服務三農”分會場論文集,2009.

        [3] 陸旭蕾.生態農業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必由之路[J].現代農業科技,2007(9).

        [4] 關文濤.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J].吉林農業:下半月,2011(5)

        第4篇:環境保護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 環境保護 汽車節能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TE08 文獻標識碼:A

        一、引 言

        環境保護是由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于嚴重,首先引起工業化國家的重視而產生的,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和輿論宣傳而使社會重視和處理污染問題。隨著現代化工業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全球環境危機遠比現代化生活來得更迅猛、更沉重。這種危機感喚醒了人們。當環保逐漸成為政府、企業與消費者所關注的焦點話題,這將預示著城市生活質量將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改善。我國作為一個汽車大國,如何解決環境保護與汽車發展之間的微妙關系,一直是相關部門與汽車企業努力的方向。

        二、汽車消費對環境的影響

        汽車尾氣是造成環境污染和大氣染污的根源之一,與汽車工業發展不平衡有一定的關聯,隨著我國汽車工業迅速發展進程加速,到2020年,我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依賴度將達到60%左右。因此,節約汽車燃油是解決我國石油資源短缺,緩解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

        早在上世紀,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這時環境保護事業已引起了我國的重視。原國家建委下設的環境保護辦公室,后來改為由國務院直屬的部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2008年“兩會”后,環境總局升格為國家環保部,對全國的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的監督管理。各省(市、自治區)也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廳),并設立環境保護舉報熱線12369和網上12369中心,接受群眾舉報環境污染事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機能環保汽車若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話,我們構建了這樣一個一組數據,到2020年,先進柴油車占保有量比重達19%;柴油混合動力和汽油混合動力占10%;燃油汽車占20%;生物燃料汽車占21%;氫燃料電動車占1%;其他類型替代燃油汽車占1%,普通汽油車和先進汽油車占65%,這種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對石油的節約替代量將達到6339萬噸,將減少汽車用油22.7%,至2030年,新能源汽車比重有望上升到64%,可節約替代石油1.64億噸,減少汽車用油41%。對環境保護看,僅從先進柴油、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三類汽車進行分析,2020年當年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58萬噸至6465萬噸,減少汽車二氧化碳排放3.2%-10%。

        三、以汽車節能促進節能環保的措施

        推進我國節能環保汽車產業發展,營造社會氛圍,發揮政府示范作用,制定戰略和技術標準,促進多種技術聯合發展建立財稅激勵體系,鼓勵節能環保汽車大眾消費。加大政府對自主創新節能產品資助,完善交通道路管理,為環保汽車給予優質服務,鼓勵節能環保汽車是技術發展。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多元化發展清潔汽油、清潔柴油、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生物質能、純電動等高技術;二是汽車企業強強聯合,主要汽車企業聯合也兼顧多種先進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研發。如通用和豐田在燃料、電池汽車的聯合研發;通用和寶馬在混合動力汽車研發上組成了技術聯盟;三是政府大力支持,采取激勵性的財稅政策,降低節能環保汽車的成本,包括購置稅減免。返還及政府補助,開征燃油稅等。政府制定強制性的技術法規,達到最新的國際排放標準準入制。經濟支持高新企業創新優質產品、節能產品;四是加強綜合通管理措施,對高油耗、污染大的汽車進行交通通行限制。給予節能環保汽車通行優先,停車免費等獎勵。

        節能環保汽車是當今全世界必須發展的問題。中國汽車產量已列入世界第三位,汽車保有量年均增長15%。從石油需求看,至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上下限將分別達到6.1億噸和4.5億噸。石油對外依賴程度達60%。從環境保護看,從2020年至203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不論是能源資源還是環境的壓力,以現在模式發展汽車工業,汽車消費這條路,已很難持續下去,我們必須走節能環保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開放大學)

        參考文獻:

        第5篇:環境保護發展前景范文

        在市場中,存在著許多經濟主體,他們可能是個體農民,也可能是鄉鎮企業,也可能是國有企業或者政府部門。他們之間在進行交易,通過多次的交易,逐漸形成了多個市場的均衡價格。在任何一對交易者看來,他們達成的價格,恰恰落在自己的需求函數(或供給函數)曲線上。由于賣者的產品是用多種要素生產出來的,其中一些要素需要向別人購買,所以該產品的成本也是由交易決定的。經濟學證明,在沒有外部性的情況下,市場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所謂外部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或兩個人的交易所帶來的成本或收益,對第二個或第三個人的成本或收益產生直接影響。或者說,一個人并沒有承擔或獲得他自己行為所引起的所有成本或收益。在社會層次上看,所謂外部性,是指這樣一種情境,即因為成本和收益不能在個人或組織間恰當地分配,以至人們寧肯放棄他們本來應該獲得的利益(盛洪,1996)。

        導致外部性有很多原因。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產權制度。比如,在一條河邊上的造紙廠的產權有明確的歸屬,但這條河沒有明確的歸屬;或者有名義上的歸屬,如歸集體或國家,但產權的行使效率較低。當造紙廠將污水排入這條后,河里的魚就無法生存。由于沒有人擁有這條河(或不關心這條河),所以沒有人因為魚的損失而向造紙廠索賠。因此,造紙廠將不承擔污染河導致的經濟成本(這里暫時不考慮環境成本)。但河里沒有了魚,實實在在地就是社會的損失。因此,造紙廠的“個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它的成本曲線比真實成本向右下角移動了(如圖1所示)。這導致造紙廠的均衡價格低于“真實價格”,而產量卻高于“真實產量”。在極端情況下,從社會角度看,建立這個造紙廠也許是得不嘗失。因為它給社會帶來的“福利增量”(即比按真實成本生產多獲得的“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大約是BEE’C所包括的面積),幾乎就是它給社會帶來的損失(也大約等于BEE’C所包括的面積,即因污染而無法生存的魚的市場價值);況且由于成本低估導致資源過多地進入造紙業,使得社會失去了將這些資源配置到其它更有效的用途時所獲得的利益。

        一條河沒有明確的歸屬,可能是由于制度的或觀念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技術上的原因。在我國,前一種原因還是大量存在。因為我們剛剛從計劃經濟中走出來,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還剛剛開始,人們還不習慣將一條河想象為私人所有。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河不是在鄉村中的小河,可以在技術上由某些個人所有,而是很大的河,如長江,有上游、中游、下游,擁有一整條河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分段擁有又不能互相不受影響。很大的湖,如太湖,滇池,等等,更進一步,海洋,以至說到極端,整個大氣層,整個地球,就更不可能由私人擁有了。因此環境的不可分性,是外部性、從而是市場價格體系失靈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是人們知道破壞環境的現時成本,也還是無法擺脫外部性問題。因為對環境的損害,從時間上看,往往不是均衡的。在相當長時間內,環境被損害的程度的增長是緩慢的,但當超過一定的閥值后,損害程度就會迅速增長,但這時再補救已為時晚矣。所謂為時晚矣,是指對環境和可再生資源的破壞,有時具有不可逆性,或至少具有不對稱性。不可逆,即是指不可恢復;如某種物種一旦滅絕,就不復存在;或一旦臭氧層的漏洞大過一程度,就永遠無法修復。不對稱,即是指很難恢復;如一旦將森林砍伐殆盡,雖然可以重新種植,卻要經歷很長時間、付出很大代價;又如由于過度捕撈,我國沿海的黃魚曾一度絕跡,經過很多年以后才重新恢復過來。但是由于在達到臨界點之前,人們不會將即將到來的供給的突然減少計算到與他人的討價還價中,因而在市場中,沒有一種價格信息會提醒人們節約使用該種資源。這是信息在時間上的不均勻導致的外部性問題。而這種時間上不均勻的信息,又會因為人們在空間上的分散,更不容易在災難發生前知道。人們一般不會把以后的成本算在目前的賬上,但一旦按以前的成本進行交易,就必然會將對環境或可再生資源的破壞推過閥值。

        再退一步,即使所有的人都真切地知道他們的行為將給環境帶來的損害程度,也仍然無法阻止外部性問題的發生。這主要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并不一致。這里講的人既可以是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又可以是不同時期的人。在同一時期的人中,任何個人或集團若要考慮環境或資源問題而自覺地約束自己,將環境成本或資源成本加到自己的生產成本中去,他或它將會在與同行的競爭中敗北。因為那些沒有考慮環境和資源的企業將會由于成本較低而具有競爭優勢。人們不得不破壞環境,不得不加快耗竭不可再生資源,不得不毀滅自然物種。即使在一些國家內部制定了保護環境與資源的法律,由于不存在一個世界政府,國與國之間的行為很類似于上述的行為。美國人不會因為石油將要耗竭而減少對石油的消費,因為他們知道,即使他們節約了石油,也許只是給中國人多使石油創造了條件。在另一方面,國與國之間還可以通過貿易和投資將一些局部性的污染和環境破壞“出口”到它國。由于有些窮國有較低的環境標準,一些富國通過進口或投資,使窮國生產更多的污染嚴重和消耗資源較多的產品,同時享受較便宜的(沒有計算環境和資源成本的)產品。在不同代的人之間,由于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耗竭一般需要較長的、跨越世代的時間,又由于后代人既不能與當代人談判,也不能抗議他們的所為,當代人就有可能將環境和資源的成本轉嫁給后代人。而市場價格,以及代表對時間看法的市場利率,恰恰是由當代人對未來的看法形成的。就生物資源(如樹木)而言,當代的價格低于保證樹木生長的長期均衡價格,而市場利率則高于樹木的自然生長率。這必然導致即使是私人所有者也會砍伐樹木的結果。

        因此,可持續發展問題,即保護環境、生物多樣性、和合理使用生物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的問題,就可以歸結為外部性問題。而一旦存在著外部性問題,市場價格體系就會失靈。在這種囚徒困境中,政府管制和政策也許是眾多可能的選擇之一。

        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原則

        既然可持續發展問題涉及到外部性問題,而外部性就意味著市場制度的失靈,政府作為一種天生克服外部性問題的制度安排,就可以作為一種解決方案。

        關于政府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法是,當社會中有關產權的保護和承認的制度不能通過個人之間的談判建立起來時,政府就作為一種有暴力后盾的第三方加入進來,從而克服了在產權制度形成方面的囚徒困境。如果這個社會中只有兩個人,他們可能通過長期的互動形成對對方產權的尊重,但如果這個社會的人很多,如有N個人,要達到他們彼此都互相尊重產權,就相當困難了。一旦有一個人不愿就尊重別人的產權作出承諾,甚至任意侵犯別人的利益,這整個社會的產權制度就建立不起來。在這時,政府的強制性的對產權的保護就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我們在上一節討論時說到,外部性與產權制度的不完善相關,因而解決外 部性問題的方法,首先應該是政府對產權制度的改進。在人類歷史中,產權制度也是不斷進步的,從而不斷地在解決外部性問題。例如,對知識產權的確認和保護是在很晚的時候才實現的。當知識產權確立以后,有關知識生產的外部性得到克服,從而促進了技術的進步。在今天我們討論克服破壞環境和耗竭資源的問題時,首先也應該依賴于對產權制度的改進。尤其是在我國這樣的社會里,我們剛剛告別計劃經濟,產權制度還很不成熟,所以還有通過改進產權制度解決環境問題的大量空間。例如,在一些鄉村中的較小的河流的污染問題。在一般情況下,由于河流沒有明確的歸屬,或者名義上歸集體所有,但“集體”沒有有效行使產權的機制,河流被岸邊的造紙廠污染了。在這時,如果將河流的所有權個人化,或者將河流在一定時間內的收益權拍賣給個人,就會給這條河帶來一個人。擁有這條河的產權的個人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與排污的造紙廠談判或抗爭,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借助于政府的力量來阻止污染的排放。在我國,已經有一些地方這樣做了。

        從某種程度上講,將森林樹木的產權個人化,也會改進我國森林資源的保護狀態。因為一旦樹木的產權由個人或組織擁有,產權擁有者就會按照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去安排樹木的砍伐和種值。當樹木的自然生長率高于市場利率時,擁有者就會根據樹木的市場現貨價格與凈現值之比,有計劃地砍伐樹木。在這時,木材的生產成本必然高于當樹木沒有明確歸屬時的成本,從而會部分解決砍伐森林的問題。

        當然應該看到,產權制度的改進也是有邊界的。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還無法將大環境分割開來、并且個人化。所以產權制度的改進還無法將環境成本納入到個人成本中去。例如上述的森林產權個人化,雖然將砍伐生物資源的機會成本算入了個人成本,卻還是沒有考慮環境成本。所以由個人擁有森林,個人成本仍然會低于社會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對森林的砍伐就會超過考慮環境成本時的均衡水平。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來補救。這個政策就是征稅。即對砍伐的樹木征收稅賦,而對活木的買賣不征收稅賦。其結果是,出售一定體積的活木比同等體積的木材要能獲得更多的收益。這是因為,對木材價格的需求具有彈性,當砍伐稅加到木材交易中去的時候,價格會上升,需求者會因價格上升而減少其需求,這等同于木材產權擁有者支付一部分砍伐稅。而進行活木交易則無需交納砍伐稅,從而價格會比木材交易為低。由于沒有砍伐稅,賣者可以獲得較出售木材為高的收益,而買者則可以買到較木材便宜的活木。這就鼓勵較多地進行活木的交易,而較少地進行木材的交易。當出售木材比出售活木收入更少時,砍伐樹木所獲得的市場現值就會較低,用價格計算的樹木的自然生長率就會較高,就更有可能高于市場利率。當活木生長的預期收益率超過市場利率時,樹木擁有者就更不愿意砍伐樹木了。由于可以出售活木,森林擁有者就有一個變現的市場,也不會因為急于變現而砍伐森林。

        說明:當政府不征木材砍伐稅時,森林所有者的成本曲線為S,木材的均衡價格為P0,均衡砍伐量為Q0;而征砍伐稅后,相當于成本曲線則為S’均衡價格上升為P1,而均衡砍伐量則減少到Q1;其中消費者承擔的砍伐稅為面積>P1 E’E’’ P0,森林所有者承擔的砍伐稅則為面積P0E’’HG,如A圖所示。對于活木交易,政府不征任何稅賦,但考慮到購買者未來仍以獲取木材為主要目的,因此未來仍要交納砍伐稅,所以需求曲線移至D’;而出售者已經免去此次交易的稅賦,則均衡價格應為P2,而均衡交易量則為Q2;顯然比木材的均衡交易量為多。

        只要政府對環境的價值有一個恰當的估價,征收環境稅的辦法就可以部分地避免信息在時間上分布的不均勻問題。無論是砍伐還是捕撈,都不會出現過度問題。這個恰當的估價,就是要通過相應的征稅,使價格上升到使資源供給或環境水平保持在長期均衡的水平上。所謂長期均衡,是指資源存量不會減少,并且生長的速度與消耗的速度基本一致;也是指環境水平不會降低,對環境的損耗的速度與環境的自我修復的速度基本一致。這需要對生物資源和環境的長期成本,尤其對環境破壞的臨界點有一個有遠見的估計。

        上面的討論同時意味著,若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存在著一個政府,因為只有政府才能收稅,也才能把它的意志強加給交易雙方。然而,當我們涉及全球問題時,這一條件不存在了。因為沒有一個世界政府。世界上有二百多個國家,類似于一個無政府的社會。在無政府狀態下,國家之間不是不能就環境問題達成一致,但談判成本會很高。在談判者較少時,如只有兩個國家談判,涉及兩個國家的局部環境時,談判容易成功;但如果世界所有國家都參加談判,討論有關全球環境問題時,就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在這時,就要依賴于一種起作用的世界政治結構。在其中,“大國”就要發揮作用。一方面,“大國”有保護全球環境的動機,因為它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較高,它的利益更接近于全球利益;另一方面,“大國”有維持達成的環境秩序的實力。看來,中國應該算得上是一個“大國”了。她既可以在雙邊談判中抑制以鄰為壑的行為,更應該在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努力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從投票制度今天的效率來看,我們恐怕不能指望,可以通過一個所有國家都同意的涉及全球問題的方案,如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如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哲學行事,也許人類永遠不可能解決全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人的基本行為規則和文化取向就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如果人們更為關注后代的幸福,重視人類作為一個物種、以及其它物種作為人類的共生物的延續,人們就會提高對未來的評價,從而降低市場利率。因為市場的自然利率是由人們對未來的判斷形成的。當市場利率降低后,生物資源、環境資源的自然生長率和自然修復率就會相對較高,就會引導人們減少對這些資源的耗用。更一般地,如果人類社會都能夠接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化,即使沒有一個全球政府,也會在全球問題上采取互相合作、而不是以鄰為壑的行為,從而為最終解決全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奠定基礎。

        三、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手段

        盡管政府是以強制性為特征的,但不意味著政府只是強制地改變人們的行為,來達到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的目的。政府政策的目的,是通過政府的行為改變幾個經濟變量,從而改變經濟當事人的成本收益計算,最后使他們自動地做出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的事情來。強制只是政府的最后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如果社會的大多數成員都與政府對著干,鉆政策的空子,政府政策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果政府隨時隨刻都要提防別人,政府政策的成本就會太高,以至不可能有足夠的財政資源來支持政策。因此,選擇正確的政策手段,使政策“惠而不費”,是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環節。

        在前面的討論中,我們提到要通過改進產權制度,來達到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的目的。在我國的具體情境中,產權制度的改進需要許多政策上的藝術。例如,在我國現在的政治條件下,將一條河“私有化”顯然是較難被接受的。因此,所謂產權制度的改革,還要在現有產權制度的框架下進行。比如遵循我國農業的土地承包制度,將小河在一個時期的使用權承包給個人或組織,都可以起到“改進產權制度”的作用。因為正如許多文獻已經指出的那樣,產權是可以分割的。使用權也是一種產權。只要擁有這種產權的時間足夠長,就會激勵人們去捍衛自己的利益,從而能夠去與(比如)造紙廠去談判或抗衡。利用一 些人去與另一些人抗衡,最后達到保護環境的均衡,就會不成比例地放大政府政策的作用,以較小的政策投入獲得較大的結果。

        類似的設想,就是成立一個“擁有”局部環境的公司。例如,成立一個“太湖環境公司”。當然,這是一家由政府特許的公司。它可以在最初由政府出一部分資金牽頭建立,以后也可以通過股權轉讓,改變資本結構,甚至(不一定非得)成為一家私人企業,更好的形式應該是變為一家上市公司,受到公眾和傳媒的關注。這家公司的業務,就是太湖可能產生的利益。粗略想來,應該包括在太湖中捕魚撈蝦、養殖水產,水上旅游,以及沿岸的旅游、渡假和一些房地產。它的最大利益,就是保證太湖的生態平衡和環境優美,合理地利用生物資源。為了它自己的利益,它就會主動地與太湖邊上的那些排放污水的廠家去交涉,責令它們停止排污。在爭執不下時,就可以借助于政府以及傳媒的力量。這樣,太湖就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它會日夜監視岸邊的動靜,而不會象現在那樣,中央政府的檢查組一走,工廠照樣排污。它的存在,將使政府實現政策的成本大大降低。實際上,這家公司是在經營環境。它可以根本不去捕魚或蓋房,它只需要第一改善環境,第二控制對生物資源的捕撈量。它所做的事情,一方面是為改善環境而與排污者做斗爭,一方面是根據長期均衡價格計算的最佳捕撈量,拍賣在太湖的捕魚的特許權,出售或出租水面或沿岸地面。只要太湖的環境變好,水質改善,太湖的環境價值就會變為商業價值。這樣,利用人們的逐利動機,通過政府政策的作用,就可以使人們努力地去改善環境,而無需政府再與排污企業進行“貓捉老鼠”的游戲。

        上面通過改進產權制度以達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其實質是將外部性內部化,將公共物品“改變為”私人物品。實際上,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的重要區別,即可否排他地占有或消費,可以轉換為是否可以單個地向消費者收費。有些看來不可排他地消費的物品,經過巧妙地設計,可以單個地、或近乎單個地向消費者收費,從而“變為”私人物品。例如看電視。播放電視節目的電磁波在空中傳播,任何人有一臺電視接收機都可以看電視,電視臺很難辨別是誰、在什么地方接收了電視節目,以及接收了多少;即電視節目似乎是無法排他地占有和消費的物品。然而,當電視臺將一部分播放電視節目的時間賣給一些廠家,這些廠家利用這些時間播放廣告,當消費者在看電視節目時就不可避免地要看到廣告,而看廣告一方面要占用消費者的時間,另一方面又能起到促銷商品的作用,就等同于消費者為看電視付了費。他付費的多少,一般與他看電視的時間長短、以及電視節目的優劣成正比。類似的例子還很多。例如,科斯教授曾經提到過,原來人們普遍認為燈塔是公共物品,但他后來發現,在英國早期,燈塔多是私人擁有的。原來人們解決了燈塔收費問題,即在船只經過燈塔后到達的港口收費。因為經過特定燈塔的船只一定是要抵達附近特定的港口的(科斯,1994,第215-239

        實際上,無論是改進產權制度,還是發現收費方式,都是通過改變人們的成本和收益改變了人們的行為,從而達到保護環境和資源的目標。當上述辦法都無法解決問題時,最后就要用政府的看家本領,即征稅了。實際上,征稅的核心思想,也是要通過改變成本和收益,改變人們的行為,使之朝著政策目標的方向努力。例如,對于利用我國很稀缺的自然資源生產的產品,可以調低或者免除進口同類產品的關稅,使進口產品的價格降低,從而壓低國內廠家的收益,迫使它們收縮規模以至停產。當然,進口國應該是該種資源豐裕的國家。這種政策,相當于將過剩的自然資源輸出到資源貧瘠的國家。具體的例子,比如造紙業。當然,征稅要注意不同物品的價格彈性。當某種資源彈性過小時,征稅所導致的價格上漲不會引起消費量的顯著下降,同時消耗資源的企業也不會減少收入,因為由于價格彈性很小,稅收負擔幾乎全部轉嫁給了消費者。因此,采用征稅的方法,要選擇在那些價格彈性較大的產品或資源物品領域使用。

        另一個經常使用的操作手段,就是數量控制。這包括對獲取資源的數量(如砍伐樹木或捕撈魚蝦)直接控制,也包括對進入某一行業的企業數量的限制。如果能夠測算出來保證生物資源持續生長的最佳捕撈量或最佳砍伐量,按照這個數量進行拍賣,可以使價格從短期均衡價格上升為長期均衡價格,從而改變供給者與消費者的行為。如果企業的生產能力是基本不變和穩定的,也可以采取拍賣經營特許權的方式,控制進入的企業數量。這樣可以直接避免具有擁擠性質的問題。

        總之,只有不僅有政策目標和政策原則,而且有成本較低、切實可行的政策手段時,才能實現我們的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在這方面,不斷地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政策手段,將是走向可持續發展新世紀的重要一環。

        第6篇:環境保護發展前景范文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越發的嚴重,這是由于不少經濟建設是以環境保護作為代價來進行交換的,因此環境保護同經濟發展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想要進一步提升二者水平,就需要對環境和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重視和關注,正確處理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而達到雙贏的目的,確保二者能夠協調共生。

         

        一、循環經濟已經成為確保環境與經濟之間良好發展的關鍵

         

        循環經濟的誕生以及建設是建立在能源危機以及人類生存危機之后,是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反思的結果,因此循環經濟不但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還是促進傳統經濟轉型和落實的有效保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循環經濟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模式以及建設方式,所以在推動循環經濟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減量化、資源化以及再循環的實際原則,進一步確保經濟和環境之間能夠相互促進,相互共生。此外還需要注意的就是,循環經濟自身就是經濟收益與生態收益共生的生態經濟體制,其不僅將清潔生產與廢棄物利用進行了良好的結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資源節約以及環境保護等,盡可能的將系統物質和能量進行充分利用,實現了低消耗、高發揮、低排放的目的,減少經濟活動的開展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本質上對環境和資源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因此也可以說循環經濟是全新的綠色產業革命。首先,在提升資源有效利用的同時,來實現對資源的節約和充分利用。其次,要將廢棄物的排放降到最低,保證其對環境的影響在可控范圍內,進而達到環境與經濟共生的目的。最后,要盡最大限度實現廢棄的循環利用,減少對各種資源的浪費,從根本上對環境進行改善,進而建立起節約型社會,更好的推動社會各方面水平的提升。

         

        二、實現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保證經濟與環境之間協調共生的有效途徑

         

        1.新型工業化的實際涵義

         

        這里所說的新型工業化就是始終以信息化作為基礎對工業化發展進行推動,簡單來說就是保證工業化發展可以朝著科技水平高、經濟收益好、節能減排以及人力資源優勢得以有效發揮的方向前進,進而為社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新型工業化的優勢

         

        通過和傳統工業化比較分析后可知,新型工業化具備以下各個方面的優勢,具體如下:

         

        (1)將信息化作為依托,推動工業化快速發展

         

        眾所周知,希望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之后才進一步推動信息化實現的,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最近幾年信息化發展水平才得到了顯著提升,而我國現階段工業化還在發展過程中,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就要將工業化與信息化進行有效結合,讓二者之間進行相互促進,進而發揮相應的優勢,實現生產方面的快速前進。同時好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以科技水平和創新力作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原動力,進而提升生產技術以及勞動人員自身的素質水平,進而使其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定的地位和市場份額。

         

        (2)提升工業化可持續發展的水平,進而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西方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以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能源和環境作為代價來換取的,因此這種先發展而后治理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十分慘重的,治理起來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國在提升工業化水平過程中,特別強調了對環境的保護,也進一步明確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公眾、資源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工作內容。而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是以信息技術作為基礎的科技革命,有效的減少能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等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撐,進而有效提升國內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和能力。

         

        (3)有效發揮人力資源優勢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在勞動力成本支出方面相對較低,因此在工業化進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實際國情,盡最大限度的處理好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型產業之間的關系,解決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矛盾關系,確保虛擬經濟和實際經濟之間的良好關系。而這樣一來,還能夠有效利用工業化優勢來提高勞動生產水平和效率,不僅推動了勞動力就業的提升,還進一步促進了人力資源優勢的發揮。

         

        3.通過使用有效措施來達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共生的目的

         

        實際上我國在各類資源方面都比較短缺,再加上我國長時間處在資源利用粗放的狀態上,使得各項資源的利用率上還存在一定不足,而新型工業化建設道路明確要求盡可能的減少對環境污染,因此我國在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需要面臨和解決更多的問題。因此在提倡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堅定不移的走可持續道路,將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作為我國發展的基本國策,提升對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發展節能、節水工業,構建起節約型社會,是我國今后建設和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還要加大資源儲備水平,完善海洋開發和國土資源的整治,確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建設,進而提升全體公眾的環保意識,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結論

         

        總而言之,想要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協調共生,就一定要對其進行充分認知,然后以循環經濟和新型工業化作為保障基礎,進而推動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共生。

         

        作者簡介:

        第7篇:環境保護發展前景范文

        1.1耕地資源流失問題

        目前,農村公路建設中耕地資源浪費的現象屢有發生。其原因主要有:某些施工責任方違法或違規,使得施工主體工程濫占和分割土地,由此增加了填挖土方工程量,造成對耕地資源和施工場地地質地貌的破壞;第二,某些地方政府為了打造其表現政績的所謂“形象工程”,在當地公路規劃和設計階段,未能做到因地制宜,不顧環保因素和經濟因素,盲目追求建設的高標準。在規劃和設計公路時往往廢棄舊道,甚至有些施工者,為減少土石方、減少用工、節省資金投入而多占良田沃土,增加臨時用地,導致不必要的耕地浪費。這不僅影響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也會引發其它經濟發展環節的連鎖反應,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帶來額外的壓力。因此,必須采取可行措施,確保耕地資源不流失少流失。

        1.2水土資源保持問題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凸顯的環境資源問題也正在破壞著我國農業的基礎條件。公路建設對水土資源的破壞表現為:違反水土保持規定,在施工過程中使有害物質進入土中,干擾地表水、地下水流向,改變地下水資源埋藏和運動的條件,導致水流與數量的變化;在公路建設過程中,由于承包商或施工方在設計規劃、資金籌措或不嚴格執行相關法規等因素,不顧及路域地形地貌,任意挖砂、采石、取土,使得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遭到破壞,極易形成塌方、泥石流等安全隱患。加之對水土流失疏于防護,流失的棄渣、礫石、棄土、廢水等又對路域耕地造成侵蝕。

        1.3動植物資源保護問題

        我國農村公路的建設和運營還可能導致周邊自然景觀失去原始狀態,破壞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和多樣化物種的生存環境,打破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導致生態平衡的喪失。

        因此,在山區地帶的開辟新道過程中,應注意保護當地動植物資源,特別應保護珍貴樹木和古木。在山區公路建設工程中,應結合當地實情,遵循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觀,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保護當地動植物資源。我國《森林法》對于森林保護也有詳細的規定:對于建設過程中需采伐林木的,應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申請采伐許可證,并按照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和數量進行采伐。公路建設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擾動,對動植物資源的負面影響,應納入我們制定對策的范圍,以有效扭轉當前農村公路邊建設、邊破壞的被動局面。

        2.應對農村公路建設資源環境問題的對策

        2.1科學規劃并制定環保評價制度

        堅持科學發展觀,改變農村公路與環境保護脫節的現狀,就要把生態保護觀念融入到建立科學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去。公路建設應實施規劃環境評價,把環境目標作為農村公路項目規劃和項目決策要素之一加以考慮,從建設伊始就對當地農村交通發展決策和布局做出環境影響評價,最大限度避免和減少因公路建設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評價細則應包括:生態工程評價、土地資源評價、礦物資源評價和科學管理評價等指標體系,抓好公路建設事前評價和營運期事后評價,建立全程動態評價系統。對于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設立,應做到理解和尊重當地農民的意愿和選擇,使他們能夠在環保評價體系制定、施工過程監管和環保資金監督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

        2.2落實環保資金確保技術支持到位

        當前,我國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投入、地方政府配套、社會捐助及群眾集資等,而實際情況是國家投入資金有限,其余渠道資金數量難以保證,造成修建環保型公路標準難以達到。基于此,應從資金規劃階段著手,使環保用資金專款專用,并要求各級財政撥出資金設立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專項基金,同時注重完善環保資金使用監管流程。其次,應從保證公路建設生態資源保護的技術支持角度著手,確保農村公路施工的技術水平。注重引進公路環境工程專業人才,逐步提升環保技術開發和實際應用能力。

        2.3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切實制定當地實施條例

        目前,我國環境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已基本完善。這些法律法規使環境資源保護有法可依,對公民和法人造成環境損害必將承擔的法律責任給以明確的規定。我國農村公路建設中破壞環境資源的違法違規現象屢有發生,其主要原因即是對環保法律法規掌握不夠,環保意識淡薄。因此,相關交通部門及責任者應提高宣傳意識,加強環保法律法規的教育和宣傳。目前道路交通部門應特別加強對《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明確公路建設中的各項法律義務,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4加大對資源環境破壞行為的執法力度

        第8篇:環境保護發展前景范文

        [關鍵詞]湖南高速公路;公路建設;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U4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31-0143-02

        高速公路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國家繁榮的重要標志,同時高速公路又反作用于經濟社會發展。以湖南省為例,自1989年開始建設高等級公路,截止到2013年年底,通車總里程達到5084千米,全國排名由3年前的第17位躍升至第4位。全省通高速的縣市區達到111個。隨著湖南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改革試驗區各項舉措的啟動,高速公路建設與“兩型社會”建設的協調與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在建設高速公路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讓高速公路建設的成果真正服務于湖南百姓,為湖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是一個十分重要和值得關注的問題。

        1湖南高速公路建設概況

        1994年湖南修建第一條高速公路長沙―湘潭,1996年年底,長沙―永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結束了湖南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近年來,為實現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湖南高速人拿出了“5+2”、“白+黑”、“好+快”、“晴+雨”的精氣神,以“推土機式”的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負重前進,全力出擊,全面展開高速公路建設的攻堅戰。提前20年實現了“五縱七橫”高速公路網規范,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湖南速度”。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快速推進的高速公路建設勢必給環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帶來了保護環境的壓力。

        2高速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高速公路的建設會對沿線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給居民生活帶來改善的同時也加劇了環境的破壞。湖南省降水充沛,山嶺重疊,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具體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社會與經濟影響

        高速公路的建設必然會使一定數量的居民進行拆遷,改變了他們原有的聯系及交往方式,使居民人口結構及需求發生變化。高速公路修建的同時也會破壞原有的歷史、文化遺址、風景名勝區及森林公園的自然景觀,產生較大影響。另外,高速公路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條件,加速了物流的輸送及勞動人口的流動,提高了區域的工業產值,推動城鄉商品交換,使城鄉逐漸一體化。

        2.2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

        高速公路建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資源,使公路沿線耕地、林地減少,植被覆蓋率降低,造成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加劇人多地少的矛盾。

        2.3造成水土流失

        高速公路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填挖土石,爆破采石,擾動原有土壤結構,致使土體抗蝕能力降低,土壤侵蝕加劇,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同時,施工過程中造成的大量取土場、棄土堆、隧道棄土棄渣等若缺乏有效防護措施而隨雨水沖刷,也將造成嚴重水土流失。

        2.4造成噪聲污染

        噪聲是城市主要污染之一,據相關資料顯示城市噪聲有60%以上來自于交通噪聲。高速公路的噪聲源主要是施工期和運營期兩個階段。施工期間,挖掘機、平地機、攪拌機、推土機及各種運輸車輛的使用產生的噪聲污染。這些噪聲達到100分貝左右,對施工人員和沿線居民生活影響巨大。運營期間,汽車振動、發動機轉動、車輛鳴喇叭聲及車輪與路面摩擦產生的噪聲等,不但妨礙人們睡眠與休息,降低工作效率,干擾語言通信,還會對生理產生影響,刺激神經系統引起相關疾病,尤其是公路兩側人口密度較大的敏感區域,如學校、醫院等干擾比較突出。

        2.5造成大氣污染

        公路施工、運營和養護過程中都會不同程度對大氣造成污染。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石灰、水泥、粉煤灰等,這些建筑材料含有大量粉塵,在運輸和拌制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揚塵,對周邊空氣造成較大污染。施工中的便道,如不及時灑水,經車輛反復碾壓后,路面泥土干燥造成揚塵,對周圍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汽車尾氣也是對大氣產生持久影響的主要因素,尾氣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醛和含鉛顆粒等污染物會對沿線的居民和動植物產生直接和間接的不良影響。

        2.6造成水源和土質影響

        施工過程中排放的生產廢水、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施工機械機修以及施工過程的廢棄物是高速公路施工期間對水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水污染一旦造成,治理難度大、周期長,所以在施工期間必須重視水環境的保護。同時由于汽車尾氣的存在,一旦進入土壤會引起土壤酸化,造成農作物減產。

        3環境保護的措施

        如何采取相應的措施,把上述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已經成為高速公路設計、施工、運營中所考慮的首要問題。

        3.1堅持“三同時”制度,重視前期設計與環境相協調

        堅持公路建設的“三同時”原則,即環境工程設施必須與公路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在設計階段,公路線位要盡量避開環境敏感點,避免穿越城鎮及文物保護區等。在滿足路線設計規范的條件下,注意線位與地形相適應,合理路線位置,珍惜土地資源。要樹立“不破壞是最大的保護”的設計理念,堅持最大限度的保護、最小程度的破壞,要把設計作為改善環境的促進因素,摒棄先破壞、后恢復的陋習,實現公路建設與保護環境并舉。

        3.2完善環保法規,納入計量合同

        如美國、法國、日本等許多發達國家都制定了較為完備的環保法規,我國《環境保護法》及《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頒布多年,但落實并不到位。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工程造價和投資的制約,在利益面前各承包人對環境保護說得多而實際做得少,很難堅持“兩型社會”的建設理念。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借鑒、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一步制定和完善保護環境的法規政策。湖南省將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合同納入合同文件中,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強化責任,依法嚴格監管。建議將環保措施執行好壞與計量支付掛鉤,以此督促承包人保護環境。

        3.3噪聲的防治

        防治噪聲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在高速公路規劃設計階段做到選線合理,避開居民區、學校、醫院等敏感區域;二是施工期間,禁止夜間施工和運輸,現場設置必要的噪聲控制裝置;三是設置遮蔽物,可在高速公路敏感區域設置隔音墻、隔音堤,以降低噪聲。

        3.4完善綠化工程

        綠化是高速公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改善道路的景觀,也能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搞好高速公路的綠化工程,使之成為一個“生態環保綠化帶”,需要注意:綠化工程要進行總體規劃,認真研究線路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要以沿線原有的青山綠水為依托,以路、橋、隧等為載體,將高速公路有機的融入自然環境中,體現經濟與實用,綠化與美化,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的原則。中央分隔帶的綠化植物品種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并結合設計要求及草木的生長情況確定。

        3.5大氣污染的防治

        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可以通過硬化施工便道,在施工現場灑水滅塵,對運輸粉末狀材料如水泥、石灰等材料,可以采取加蓋篷布的方式。運營過程中的大氣污染,可以設置準入標準,對于尾氣嚴重超標的機動車禁止上路。完善汽車的自身結構,改進發動機,發明使用電動車、太陽能汽車等新型能源車。

        4結論

        環境保護是一個永恒而任重道遠的話題,在謀求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重視其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并且一定要慎重處理。尤其要重視前期規劃設計階段,全面考慮項目所在地的環境,分析各種環境問題。施工及運營期間,采取適當的措施,做到防治結合,避免嚴重破壞環境以致出現難以恢復的局面。

        參考文獻:

        第9篇:環境保護發展前景范文

        【摘 要】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如何在開發旅游資源中注重環境保護,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促進旅游區域、旅游產業甚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課題。本文結合河北省承德市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業發展的情況,對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提出當前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旅游環境保護

        一、旅游資源開發的發展趨勢

        旅游資源開發指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管理方法,識別可以滿足社會需求的潛在旅游資源,并把潛在旅游資源改造、建設、發展成旅游吸引物,創造旅游消費環境,促使旅游活動得以實現的技術、經濟活動。

        1.旅游資源開發的系統性增強

        現代的旅游資源開發不僅是將潛在旅游資源本身開發成對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吸引物,還需要為其提供滿足旅游活動需要的其他要素條件,如餐飲、住宿、交通、娛樂、購物等,共同形成旅游產品的消費環境,形成完整豐富的整體旅游活動。在區域旅游的范疇內,旅游資源開發的系統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單獨企業的對單項旅游資源的開發越來越緊密的整合到區域經濟、社會、自然的發展過程中,成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這也使得企業的資源開發行為越來越具有系統性。

        2.旅游資源開發的持續性日趨顯著

        隨著旅游活動逐漸發展與成熟,旅游資源開發不再是一次性的開發行為。旅游地政府與企業依據生命周期理論,對于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探索、起步、發展、穩固、停滯、衰落或復興等階段認識更加深入。旅游資源的開發更多的變現為一個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發展與變化而發展的漸進與持續的過程,貫穿于旅游吸引物的生命周期全過程中,保持旅游吸引物與周邊自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

        二、承德市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1.可持續發展理念認識不夠深入

        隨著我國黨政機關對于科學發展觀的學習與實踐,在各項工作中不斷的貫徹與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收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同時環境保護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環境被破壞后給生產生活帶來不利影響,讓人憂慮。但是從政府行政部門、企業和廣大群眾,更多的是關注工業、農業和生活直接相關可持續發展問題。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一部分,對于旅游資源開發中如何貫徹可持續發展觀和如何做好旅游環境保護工作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同地區在將旅游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的同時,沒有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納入到所在區域整體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構架當中。同時對于旅游環境保護的范圍與特點認識不足,簡單片面的認為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做好旅游游覽區周邊自然環境的保護就可以了,沒有將周邊區域與旅游目的地整體環境保護與之相整合。很多地區也忽略了旅游活動對于社會人文文化環境的依賴,沒有將對于人文文化環境的保護與自然環境保護有機的整合起來。在河北省承德市相關問卷調查的統計中,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旅游環境保護意識了解程度的數據如下:

        2.缺少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可持續發展理念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但是作為一種社會發展理論,不但要有概念和理論,更需要能夠在社會生活中指導具體行為的方法。在這點上,不光是承德市存在這樣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想對不足。在當前的旅游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更多的還是停留在理念有口號階段,缺少實際的標準和指導。很多的地區對于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還停留在定性要求的階段,沒有建立明確具體的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沒有按照個地區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確立適合于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沒有將總體目標轉化為系統分析過后的監督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這也就造成了造成了政府相關部門缺少監督目標與標準,企業也不明確自身的差距與行動方向,而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也只是作出負面評價。

        3.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監管環節不足

        旅游資源開發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的過程中需要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評估。當時由于專項法律法規的缺失,僅僅對項目規劃中對于自然環境的直接影響有一定的約束。當前旅游資源開發具有持續性的特點,從資源的初次開發到融入所在地的社會環境,到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的不斷再次開發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旅游環境保護的監督與管理缺少實時性,更多的體現在如果出現問題時的補救與整改,這樣的情況無法適應當前的旅游資源開發實際。

        三、基于可持續發展與旅游環境保護的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1.加強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旅游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與普及

        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旅游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與普及分為幾個不同方面。首先是旅游資源開發所涉及的政府相關部門,深刻領會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旅游環境保護意識,才能在政策規劃制定和旅游資源開發監管過程中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其次是旅游資源開發企業,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執行者,理解并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旅游環境保護意識才能在旅游資源開發的全過程中進行旅游環境保護,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為了能夠客觀準確地評價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狀況,明確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同地區可以首先根據自身旅游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設定自身的發展目標;然后根據自身的發展目標參考國內比較成熟的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例如王良健開發的旅游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建立符合自身情況的指標體系框架;其后應用層次分析法(AHP法)確定指標權重;最后經過指標的量化與標準化處理,確定可持續發展評價標準,建立完整的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通過這套體系,可以評價一個區域的旅游可持續發展現狀,并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當前所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整改措施。

        3.加強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監管

        在完善旅游資源開發計劃審批過程中的前置監管和出現環境突發事件之后的后置監管的同時,應該按照旅游資源開發持續性的特點,在旅游資源開發項目開始建設后,對于建設開發、產品投入市場、持續開發等過程中的旅游環境行為進行過程性監管,確保資源開發過程符合法律法規與相關規劃。同時依據旅游資源開發的系統性,對于區域內的不同旅游資源開發項目和不同要素門類的開發項目進行監管,保證區域旅游經濟的整體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章杰寬.國外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述評 [J].中國人口,2013,23(4):139-146

        [2]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M].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8

        [3] 魏小安,韓健民.旅游強國之路[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精品 | 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在线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va播放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电影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 | 一级a做视频在线观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