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公園城市設計導則范文

        公園城市設計導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園城市設計導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園城市設計導則

        第1篇:公園城市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濱海新區CBD;于家堡“9+3”地塊;城市設計實施;起步區導則

        Abstract:Binhai New Area CBD urban design which is designed by the U.S. architecture firm SOM provided a very ambitious vision, but we will also face the major issues including what are the main elements of urban design control, how to interface with the statutory planning and translate shapes into operational means of planning management when it begins to implementation.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ind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Yujiapu “9+3” blocks and the problems which still exist.

        Key words:Binhai New Area CBD;The Yujiapu “9+3” Blocks;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The phase 1 guideline.

        中圖分類號:F59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1)-03-67(6)

        引言

        目前,城市設計已經作為一項重要的規劃設計過程,在我國有較廣泛的發展,尤其是在大城市的核心地區或門戶地區,城市設計作為城市空間環境形塑、地區特質營造、以及為吸引國際投資參與全球性城市地位的競爭而提出有說服力的發展前景的重要舉措,被城市規劃設計師和城市規劃管理者們普遍認同,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區和廣東省深圳市中心區的城市設計國際咨詢就是明證。天津濱海新區CBD最核心的于家堡金融區城市設計國際咨詢經歷了幾年的磨礪①,終于在2008年6月確定了由美國SOM公司(芝加哥總部)負責城市設計、美國EDAW公司進行生態景觀規劃、天津市規劃院組織本地設計單位協助并深化的聯合設計團隊組織結構,城市設計成果在2008年底完成并獲得了各方面專業人士和天津市政府的高度好評(圖1)。

        然而,既要完整準確又要保有適度彈性的實施城市設計的構想則不是件容易之事。作為持續參與了此項城市設計實施深化研究工作的本地規劃設計單位,這里將對于家堡金融區城市設計實施過程做一綜合闡述及淺評,以期初步揭示城市設計實施過程的運作機制、實施過程中探索性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以及仍然存在的問題,從而推動城市設計工作本身更好的發展,使城市設計更快納入城市規劃編制法定體系②和城市建設管理法制體系。

        于家堡金融區城市設計主要研究了城市物質空間環境形態,描繪了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這些空間內容如何轉變成指導各項具體設計、開發和施工的控制內容,主要是依靠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城市設計實施過程中,又以起步區城市設計導則(以下簡稱起步區導則)的實施為整個地區提供了明顯的示范作用,因此,起步區導則主要控制什么要素,這些要素與法定城市規劃控制的關系,起步區導則在“9+3”地塊③具體建設項目設計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實施控制時如何協調與地方規劃條例不合的方面是本文的重點(圖2)。

        1由于城市設計在現行城市規劃體系中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確,因此,導則必須與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緊密結合

        結合過程中,我們認為起步區導則與于家堡控制性詳細規劃結合的時間點、結合內容以及城市設計導則到底如何實施操作是問題的關鍵。

        1.1結合時間

        美國SOM公司主持的起步區導則在2008年底確定城市設計方案后于2009年初編制完成。而于家堡金融區(Tgf-12)控制性詳細規劃經歷了較長的編制歷程:從2005年初期政府批復的控規到2009年,以幾年間若干規劃、城市設計和專項規劃為基礎的終期控規得到確定共歷時5年。因而,于家堡金融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研究工作遠早于導則編制,但控規的最終成果卻是結合導則的控制要素,在導則之后才編制完成。這說明在于家堡這個濱海新區CBD的核心地區,我們已經將城市設計及導則作為控規編制的必要條件,而終期控規則要在盡量納入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要素后盡快出臺。實踐也證明結合時間是恰當的。

        1.2結合內容

        談到結合內容就必須先從城市設計導則控制的要素說起。于家堡起步區導則控制的要素比較詳盡,主要包括地塊劃分、土地使用、道路交通、開放空間、建筑形態和設計、建筑首層使用、塔樓位置和高度、停車入口和服務通道、地下空間等。地塊劃分和土地使用控制的主要內容包括地塊面積、容積率、最大建筑面積、主要用地性質、最大建筑密度、最大建筑高度和最小綠地率等技術指標都跟控規進行了有效的結合,也就是直接納入了控規的強制性指標體系中。道路交通規劃的內容與控規基本一致,就不做贅述。起步區導則里公園和開放空間主要對每個公園的類型、功能、交通流線和入口、景觀元素及安全性幾個方面做出了指引,這作為引導性內容相當程度的被引入了控規文件中。地下空間的用地性質、地下標高、規劃面積、地下層數、地下公共停車及配建指標、地下出入口位置等也都較好的寫入了控規指標體系中。

        而每個地塊開發的具體建筑形體控制,如建筑體量、建筑形式設計、建筑首層使用性質以及塔樓位置等控制要素則只在控規文件中做了扼要敘述。并不是說這些內容不重要,只是在實際的操控中,我們將控規定位為在常規思路下結合導則的深化,將建筑形態化的指引內容保留在導則內,由控規和導則兩者共同管控城市設計的實施,施行雙向管理。這樣,既提升了現有體系內規劃編制的深度,又為城市設計及導則爭取了在規劃體系內發展的空間。而不是像其他城市設計實施中,將導則與控規管理可運用手段完全契合的內容放入控規中,然后城市設計導則其他內容就被借口難以直接控制或只能動用自由裁量權來控制而不為開發者重視,難為規劃管理者施行。

        1.3城市設計導則的管理操作

        于家堡金融區城市設計實施中,控規與城市設計導則的作用分工基本是明確的,效果也是良好的。控規作為實施規劃管理的核心層次和最主要依據,在納入了導則的內容后它的總量控制、數理指標顯得更有說服力,其具體詳盡的指標體系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城市設計的可操作性,這些自不待言。這里將重點介紹城市設計導則管控城市設計形體實施的主要內容和操作方法。

        在起步區導則里,與控規指標體系同樣重要的則是建筑形體控制和公共空間營造。建筑是城市空間環境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建筑物本身的優美程度及其組合后的整體空間感的優劣,直接決定著一個城市的空間環境品質和城市藝術水平的高低。因此,對建筑形體要素的研究是城市設計的重點內容之一,這也是城市設計成果表達的主要內容。而公共空間絕不是建筑完成后的剩余空間,公共空間應有明確的界定、人性的尺度和良好的品質,促成多種多樣的公共性活動的產生,加強地方性的交往和城市的多元化。這里就以起步區導則指引起步區內“9+3”地塊具體的建筑方案設計和公共街道設計為例,詳細闡明城市設計的實施過程。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城市設計成果增加了我們對建筑的認識:形式風格并不是設計的前提條件,我們要建設的是“場所建筑”,它的主要目標是塑造場所的連續性,它不依賴建筑的各種風格,它努力尋求的正是通過批判性的設計選擇而獲得超越時代特征的東西。因此,建筑設計過程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接受、改變或否定建筑群、公共空間、景觀、基礎設施和交通系統的現有秩序;第二,確定使用哪種立面語言形式來設計和建造,可利用的手法包括傳統的、抽象的或混合的。第一條關乎公共利益,而第二條則僅是主觀的判斷。當然,只有兩方面都做好的結果才會創造出統一完美的場所建筑。

        對于第一條,起步區導則強烈關注城市公共利益,同時也強制要求“9+3”地塊建筑設計師接受并遵照城市設計提出的現有秩序。基于對“場所建筑”的理解,起步區導則對建筑體量和4條主要街道進行了控制。如前所提及,建筑體量方面規定了每個地塊內塔樓(每個地塊有一棟塔樓和一組裙樓)的準確位置和高度,這樣既形成了完全符合整體城市設計的天際線,又為每棟塔樓使用者帶來了或觀看海河或欣賞公園的良好景觀視線(圖3、圖4);同時還規定了每個地塊建筑首層的性質(圖5),零售、金融、銀行和其他商業等功能保證其為公共使用;規定了停車入口和輔助停車方位,保證了人車和諧的交通環境,這就是最真切的公共利益。實踐中這些建筑形體控制內容都為建筑師完全遵守。基座設計、建筑立面形式、中庭設計都在導則中提出了幾種參考,這同時也給建筑師提供了靈活發揮的空間。屋頂綠化則因為成本控制的原因沒有得到實施。

        上海陸家嘴金融區十幾年的建設產生了很多優秀的建筑,但是建筑物普遍退道路紅線距離太大,加之道路寬大,公共空間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尺度過大導致環境的不友好。所以于家堡金融區的城市設計要建立人性化、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間系統,這也是于家堡建設的創新點之一。在街道設計方面,我們也要從界定街道的基座裙樓設計談起。20~40米的裙樓高度(或稱街墻高度)界定了公共空間、創造了區域特點;同時還規定了裙樓街墻的平面位置和連續感,平面位置方面要求裙樓外墻均位于退道路紅線5米的建筑線上,連續感則要求臨水街區和商業街區有90%(建筑水平長度之和/建筑線總長度)的連續街面,要求典型街區和聯系南北公園的步行大道有70%的連續街面;從店面或建筑大廳延伸出來的頂棚不僅可以作為遮陽避雨的頂蓋,還可以更好的定義人行道,它的高度規定在5~6米,這建立起行人尺度的屋檐線。以上這些都為建筑師較好的遵守(圖6)。而裙樓建筑材料的混合運用能增加街道的活躍感,這則成為建筑師進行創造的地方。

        對于第二條,要做出大家都認可的主觀判斷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于家堡起步區的建設搭建起這樣一種機制:堅持邀請國內一流的建筑師甚至是大師④來做建筑設計,由編制導則的SOM公司做建筑方案初審,由濱海新區規劃管理部門再審,最后由政府定奪。建筑大師們在導則的基礎上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設計經驗,建筑外形、中庭設計及材料運用都顯得大方而有型。SOM公司作為整體的把控者更多的利用了他們在眾多城市中心區設計的經驗,從與導則吻合及整體協調的角度,提出了實質上的專業意見。規劃局則進一步結合專業及地方管理規定做出判斷,最后由政府行政主管領導把關,經典不復古,出新不出奇。經過幾輪的調整,“9+3”地塊建筑設計方案已確定下來。施工進度方面,6個寫字樓地塊已于2009年夏天率先動工,進行基坑工程和工程樁施工,目前已經全部完成支護樁工程、完成止水帷幕、完成地鐵深基坑支護地下連續墻導墻及硬化道路。起步區一期“9+3”地塊的176萬平方米的建筑物將在3年內全部建設完成。誠然,每棟建筑都邀請大師來做設計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對于后續的設計,我們建議邀請國內設計大師替代SOM公司的角色做為評審團,同時我們也認為這是其他城市其他地區城市設計實施可以運用的方法。

        能夠概括出秩序的我們就遵守秩序(包括指標秩序和圖解秩序),需要進行空間藝術主觀判斷的我們就邀請大師并由高水平城市設計師審查。到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起步區導則控制的要素大部分得到了較好的實施。當然這樣的成功有兩個重要的條件:一是“9+3”地塊作為整體開發建設,二是規劃管理部門確實將起步區導則當做了項目審批的地方法定性操作手段。

        2協調城市設計與現行規范不合處是其實施的難點

        城市設計還提出了更人性化、具有遠見和前瞻性的要求,在較小尺度開發地塊內最小化道路交叉口轉彎半徑和建筑后退紅線距離。這些內容與現行規劃規范有所沖突,也為城市設計的有效實施帶來了較大困難。

        2.1道路轉彎半徑(圖7)

        較小的道路轉彎半徑縮短了行人過馬路的距離,提供了一個連續的行走路線;增加了地塊用地的使用率,有利于創造整體性強、連續性強的街道空間;保障了殘障坡道的合理布局,這些都有利于人性化城市的形成。因此起步區導則中提出了路緣轉彎半徑6米,道路紅線轉彎半徑5米的方案(起步區典型路寬為20米)。而在實施過程中,天津地方規劃條例要求根據我國道路等級四級劃分體系及機動車右轉彎設計速度來確定轉彎半徑,一般都在15米以上。同時,建設單位也談到雖然城市設計提出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但對于新建區初期,公共交通尤其是軌道運輸很難立馬跟上,因此還是會以小汽車交通為主。這就使好的設計內容不能轉變成可操控的實施手段,更多的是依靠規劃管理部門的協調能力,也就是只能依賴主要領導的意志。于家堡起步區建設中,經規劃主管部門多方協商,初步確定道路轉彎半徑為10米左右。但對后續的建設工作,能否達到城市設計預想,我們比較憂慮。

        2.2建筑后退紅線距離(圖8)

        較小的建筑后退紅線距離有利于塑造連續感強的街墻,避免形成近郊區式的氛圍;同時能增加用地有效率,有利于建筑的合理布局;還可以容納更多的綠地、庭院和服務空間。因此起步區導則中提出了5米的建筑退線。而在天津地方規劃條例中規定,沿城市道路兩側新建建筑不得占壓紅線、綠線,并要進行退讓。有綠線的,退讓綠線距離不得小于5米;無綠線的,退讓紅線距離不得小于8米。這也使人性的設計內容無法轉變成可操控的實施手段,不得不依靠規劃管理部門的協商能力,同時還受限于目前我國市政管網建設的落后程度。反觀道路轉彎半徑,如果真的突破規范的一紙要求也還是能建設的,而較小的建筑后退紅線距離在實施當初,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市政部門的不可能三字。原因是典型道路的20米寬度加上兩側的各5米寬度共計30米總寬,再減掉對于建筑基礎的安全距離,所剩寬度空間不夠安排全部的市政管線。這一條的實施要得力于濱海新區規劃管理部門多次協調工作,最后的結果是將市政主要管線安排在濱河道路下的共同溝內,從而保證大部分地塊只有5米的退線距離。說實施困難,主要是因為我們認識到即便這一次解決了問題,然而在后續的設計中,如果領導有變或管理者的關注重點及認識有變,則城市設計控制的這條要素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就會發生很大改變。

        3通過對于家堡起步區城市設計實施的闡述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結論

        在實施城市設計之前,應該弄清楚城市設計應該控制的要素和能夠控制的要素,就不會認為城市設計難于實施而受到架空。拋開城市設計與控規有重復的方面不論,在典型的建筑形態控制方面,我們必須提高認識,城市設計師不是建筑設計師,景觀設計師,關乎城市公共空間界定、公共利益維護的要素就是我們實施城市設計時應該控制的,也是我們努力后能夠控制的要素。而關乎城市建筑具體立面形式等主觀設計,不應該成為城市設計實施時主要控制的要素,它們就應該交給有能力的建筑設計師、景觀設計師去做,再由高水平的原城市設計師審查,或由一流的建筑師評審團來審查,并呈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同時,包含建筑體量等形體控制要素的城市設計導則完全應該被納入城市規劃管理法定手段中,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共同管理城市建設,這樣,我們的城市才能既不失城市空間藝術特色又快速發展。

        注釋:

        ①2005~2006年,進行了國際方案征集,于家堡金融區行動規劃設計;2007年底國際建協規劃咨詢公司進行競賽;2008年,美國SOM公司芝加哥部與舊金山部參與城市設計國際咨詢;2008年6月,政府明確設計公司。這幾年間還召開了若干次國際工作研討會議。

        ②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依然沒有明確城市設計在城鄉規劃編制體系中的法律地位。

        ③于家堡金融區起步區包含京津城際以及于家堡樞紐站在內的共計35個地塊,其中起步區一期工程包括“9+3”共12個地塊項目,北至永太路,南至于榮道,西至郭莊子路,東至堡京路,占地面積約為26.3萬平方米。“9+3”地塊包括9棟甲級寫字樓項目以及酒店、金融會議、服務中心3個配套樓宇,12個地塊項目總建筑面積共計176萬平方米,其中地上127萬平方米,地下49萬平方米,建筑高度138~244米。2009年12月26日上午,于家堡金融區起步區一期工程“9+3”地塊舉行了開工儀式。

        ④起步區“9+3”地塊的建筑師有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崔愷,天津華匯工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周愷,臺灣大元國際的姚仁喜,MAD建筑事務所的馬巖松,都市實踐合伙人王輝,南京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雷,中國科學院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建筑師崔彤,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胡越,齊欣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齊欣。

        參考文獻:

        [1]新都市主義協會.新都市主義[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孫施文,張美靚.城市設計實施評價初探―以上海靜安寺地區城市設計為例[J].城市規劃,2007(04).

        [3]孫施文.城市中心與城市公共空間―上海浦東陸家嘴地區建設的規劃評論[J].城市規劃,2006(08).

        第2篇:公園城市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城市設計導則;多元性;動態性;民主性;法制性

        1 城市設計成果的內容組成

        業內對城市設計的成果并無統一規定,從各設計院近年參與城市設計提供的成果內容來看,基本上可以歸為文本說明類和設計圖則類。

        1.1文本

        1.1.1設計政策

        設計政策是現代城市設計的主要成果之一,它既包括設計實施或投資程序中的規章條例,也是為整個操作過程服務的一個行動框架和對社會經濟背景的一種響應,是一種保證城市設計的圖紙文本轉向現實產品的設計策略。這種設計政策一般由城市設計人員提出,最后體現在有關城市條例和法規之中。

        城市設計政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與現行規劃法規和運行體制的結合。如在美國,至今已有1000多個城市實施了城市設計制度與審查許可制度。雖然美國并沒有專門的城市設計法規,但有關城市設計的政策和法令研究卻很普遍。

        1.1.2城市設計導則

        城市設計導則是城市設計最基本也是最富特色的成果形式(也稱之為設計準則)。由于城市設計以公共利益作為設計目標,因此為了控制不同的機構和民間開發者的城市開發活動,在開發設計的評價和審核時,就必須以遵循城市設計目標和城市設計導則為標準,通過導則來保證開發實施的環境品質和空間整體性。亦即對城市某特定地段、某特定的設計要素(如建筑、天際線、街道、廣場等)甚至全城的城市建設提出與整體的綜合設計要求,因為城市設計政策和規劃還不足以駕馭城市空間環境中的特定要素。

        1970年,舊金山城市設計計劃在實施中曾遇到一些困難。這使人們感到,若不將計劃翻譯成特殊的設計準則,就難以保證城市環境在微觀層次上的質量。于是,1982年該市制定了中心區設計準則。它不僅包括形體項目,而且還有一套引申出來的、包括七部分的附錄及進一步的解釋準則。

        從準則的表達性質上講,又有兩類,一種是規定性,一種是實施性的。規定性的準則是設計者必須遵守的限制框架,如在某地段規定建筑的容積率為10,則所設計的樓層面積不得超過基地面積的10倍;而實施性準則則不同,它為設計者提供各種變換措施、標準及計算方法,所以,它不再說容積率是多少,而是指定這一地段設計中開敞空間和環境所需達到的陽光數量,以及建筑物和開敞空間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容量,至于建筑容量、高度等則不限定。實施性準則的優點在于把標準化的量度應用于所有的設計地段,但并不要求對該地段產生標準的三維空間形態,因此,形式是多變的,它比規定性準則更富有設計創造潛能。

        1.1.3維護程序

        這是現代城市設計特有的成果形式。在為數不少的實例中,起初城市設計搞得較好,但使用幾年后,環境就大為遜色,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維護和監督管理程序。

        維護程序體現了現代城市設計的動態性、過程性和整體性。在過去,設計一般只關心新的創造,忽視了為維護和管理而設計,誤以為城市管理機構和使用者負責,但事實上,有關管理機構對此并不重視,有時他們重視維護公共空間,但也需要來自公眾的合作,其中不少維護措施本身就是城市設計的基本內容。如在外部空間設計一系列鋪地、花壇、凳椅、欄桿等小品,這不僅是空間景觀藝術的要求,而且是維護環境所要求的。顯然,維護程序比一般人認為的復雜的多。

        1.2圖則

        城市設計圖則是將城市設計內容用圖形文字和數據表達,以便對城市用地空間環境進行全覆蓋的控制管理。它包括總圖、分析圖和各指標要素控制圖等幾部分,以便與規劃一道對城市空間環境進行既嚴格又便利的實施管理。總圖是城市總體綜合設計在圖面上反映,它包括道路、綠化、地塊界線與編號以及綜合要素控制匯編表等內容;分析圖是各個控制要素體系之間的關系分析、一般包括用地形態分析、視覺景觀分析、交通系統分析、步行空間分析、綠化系統分析、歷史文脈分析及其他重要的分析等;各指標要素控制圖是總圖中重要控制要素在圖面上的展開和具體表達。

        一般來說,整體城市設計的成果主要構成包括設計政策、準則、說明和相應的圖則。例如上海陸家嘴城市設計成果包括設計政策、設計準則和設計方案等三部分;局部城市設計構成主要包括準則、說明和圖則。

        編制城市設計圖則時必須以城市規劃為基礎,其地塊界線可與城市規劃用地界線保持一致,亦可視具體情況進行適應性變動,但兩者必須協調起來,避免互相矛盾。

        2 城市設計成果編制的基本特點

        2.1多元性

        城市設計是由多種力結合,共同參與作用的結果,這些力的來源包括設計人員的思維方式和對城市設計的基本認識、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藝術修養、市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和方法、投資商的個人喜好和對公眾利益的尊重以及社會本身的政治經濟環境等。城市設計成果編制的基本特點就是試圖適應、協調多種力的關系,盡量避免各種力的沖突和矛盾出現,使之達到一種最優的組合結果,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者的和諧統一。

        隨著城市設計學科的深入發展,設計創作和管理實施組建成為其工作內容與方法的兩個方面,而且作為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直接指導城市設計的實踐。實際上,城市設計既是一種對設計的管理,也是一種對管理的設計,城市設計同兩者緊密聯系。從行為科學角度來看,城市設計活動具有一般設計思維所具有的特點,如創新思維、產品思維、類型思維和黑箱思維等,從管理科學角度上講,城市設計對目標、計劃、組織等要素也同樣重視,如目標導向、計劃先行、組織協調與政策控制等環節。

        2.2動態性

        城市設計不僅是由多力作用的綜合性結果,而且處在一個連續不斷發展過程之中,從而導致了城市設計不存在一種終極藍圖。社會在運動,城市在發展,各種驅力因素亦相應在變化,城市設計不是在一張白紙上勾畫理想藍圖,而是象復寫紙一樣在城市原有形態基礎上不斷重塑復寫創造,因此這種過程性需要我們對原有環境給予重視和尊重,盡量避免打破原有城市社會網絡骨架,并給發展留出廣闊的天地,這種時間維度的適應特性決定了城市設計成果的過程性特點。

        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設計意圖通過政策引導逐漸趨于最終目標,其中具象的“產品”與“過程”穿行。城市設計的“觸媒”理論就是針對城市設計這種“產品”、“過程”交替出現的引導方式所提出來的。觸媒理論認為,城市環境中的各個元素都是相互關聯的,這種關聯不僅僅存在于外在的視

        覺形態方面,也存在于內在的經濟聯系。如果其中一個元素發生變化,它就會像化學反應中的“觸媒”一樣,影響或帶動其他元素發生改變。

        在設計過程中,由政府啟動的,用作觸媒的先期建設項目往往具有可視形象,具有“產品”特征,能夠激發或限制城市某一特定片區內建設活動的發生或者影響建設速度的快慢,進而影響城市設計的“過程”。例如,在美國圣保羅市下城區開發設計中,為了啟動對下城區的開發,由政府提供“城市開發行動資金”,成立了“下城區再開發管理局”,集設計、融資、管理于一體。先期進行開發計劃研究,吸引開發商投資,他們通過空中步道、GA LTl-ER廣場、大眾公寓和濱河公園等“觸媒”產品的先期建設引導整個開發過程。

        2.3民主性

        城市設計不只是由某些專業人員及行政權威人士獨掌的一門高深學問,它所蘊含的大眾性、市民性的特點需要廣大市民、各種機構和社會團體的參與,而且亦只有這種參與才能給城市帶來活力和振興的機會。

        當代城市設計中,公眾參與的范圍已經越來越大。網絡時代的到來,為公眾參與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保障,例如,在國內許多大城市的重要城市設計項目其方案的評選工作已經采用了網上公示以及市民網上投票等公眾參與形式。城市設計的關注人群已經不僅限于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政府、開發商、公眾這三方的利益群體,而擴展到利益群體與非利益群體、使用者與非使用者、專業人士與非專業人士。

        現在國外許多舊城復興、舊城改造就很好地考慮了市民參與的因素,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日本高山市歷史地段的城市設計改造和橫濱市的城市創造運動,其城市設計成果本身就是市民和其他各方面協力參與創造的結果,因而環境極佳,民眾喜聞樂見,真正具有一種城市家園的感受。

        2.4法制性

        城市設計成果編制極為強調其自身的法制性,這不僅表現在文本表達用政策和準則等形式構成,而且其內容應符合法制管理建設的要求。

        任何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城市設計活動都是在某種建設法規和條令下進行的,也都伴隨有相應的改善、調整原有立法的活動。

        第3篇:公園城市設計導則范文

        1.研究背景

        1.1選題背景

        隨著現代社會人文主義與人本主義思想的出現與蔓延,在城市設計中以人為本位及注重地段的歷史傳承已經成為設計領域的共識,逐漸取代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物質形態設計為主導的城市設計。在這樣的驅使下,如何提高城市中的市民的生活品質與環境品質已經成為各個城市在城市設計層面上所關注的重要內容。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劇,城市已經不是過去個體意義上的城市概念了,而是整個世界格局中的一個“節點”,城市的區域化導致了如何面對激烈的城市競爭成為每個城市不可逃避的現實問題,城市設計在這樣的背景下從過去的“空間”經營發展到“土地”經營,最后走到了現在的“城市”經營階段。如何讓城市在滿足公眾對公共空間的使用需求及對公共環境視覺上的美學需求的同時,最高效的管理城市開發、引導城市建設發展成為每個城市必須研究的課題。

        1.2選題依據

        城市設計的關鍵是對城市設計要素的研究,其中的重點是城市設計要素之間的關系。

        現代城市設計的任務是平衡和綜合各個組成城市的要素的關系;核心是關注要素之間的滲透與結合。現代城市這個復雜的大系統,是由各種城市要素組成,每個要素都有其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存在的意義,不會像雕塑作品可由藝術家暢想創作,城市設計的創作主要建立在要素的關系組合上,城市的多樣性、有序性、和諧性來源于要素的組合。因此研究城市設計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必然成為城市設計的創作機制。

        可以說城市設計是以關系組合為職責,側重于整合結構性的職能關聯和空間關聯,促進城市各種活動的合理交織。

        1.3研究的對象與范圍

        本文以金鐘街地區總體城市設計為例,研究城市設計要素的運用。在這里首先對城市設計及城市設計要素的概念和內涵進行界定。本文中城市設計的概念所指的是的廣義的城市概念,這個意義層面的城市設計的任務不僅僅是設計城市的公共空間,還包括了促進城市社會文化的繁榮等。

        1.3.1城市設計概念與城市設計要素概念之間的緊密聯系

        城市設計雖然說它是伴隨著城市的誕生就存在,并隨著城市歷史的發展也在同時豐富和完善的,但是城市設計的概念卻是在50-60年代隨著西方國家城市化的迅速推進而出現的。城市設計的含義與外延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而不斷的完善與豐滿,所以至今對于城市設計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但是經過翻閱資料,還是可以從現有的一些概念中發現一些得到大家認同的觀點,

        從關于城市設計的諸多定義中可以看出城市設計在諸多的概念論斷中反復被提出的有一個關鍵詞“要素”或者“物體”(這里的物體的概念可以被抽象為要素),城市設計和城市設計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在明確了本文所討論的城市設計概念后,將進入對城市設計要素概念的詮釋,首先需要對比一下城市要素與城市設計要素兩個易混淆的概念。

        1.3.2城市要素與城市設計要素的關系

        兩者的內涵及范圍不同。城市設計要素是城市要素的一個子系統,城市要素的范圍包括了組成城市的物質性的要素和城市發展所必需的一些內容,每個城市的城市要素也不盡相同。

        兩個概念的目標不盡相同。城市要素包括了一些功能要素及實施要素,它主要是為了保證城市能夠安全、正常的運轉與發展。而城市設計要素主要是為了保證城市空間的合理、城市形象的美化、城市特色的延續。

        1.3.3城市設計要素的內容與重點

        在城市設計出現的初期,美學品質是城市設計所追求的主要目標,而到了60年代以后,效率、經濟、美學、環境、歷史的并重成為城市設計要素所關注的主要問題。

        城市設計要素是針對城市的保護、增長、變化及視覺品質所作出的物質層面發展的指引。城市設計要素相對于城市的其他物質要素來說比較難以進行量化,但是,城市設計要素卻并不比其他城市要素的重要性低,在對城市可以感知的形象上,城市設計要素甚至超過了其他的城市要素。

        城市設計要素所關注的是城市特色的保護、復原及對城市現存設施的再利用。同時,城市設計要素還關注如何將新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統一協調發展,也重視新的社區開發與現有的社區如何在一個系統框架內進行統一,如何將新的開發對城市現有社區的物質和社會方面的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

        可以說,城市設計要素所關注的是城市開發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城市新區與舊區的協調、城市社會與物質層面的協調等多個關系,是一個綜合與平衡城市要素之間關系的概念。

        1.4研究目的

        真實世界生活中的所有客體,都是處于相互重疊的復合狀態,城市也一樣,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復合體,既有確定的有序的一面,也有隨機和無序的另一面,既有可度量的因素,也有很多無法度量的因素,系統中的各要素是互相滲透、混合重疊的。為了達到對城市設計的控制與管理,迫切需要將對于這個復雜的系統中的組成要素進行整合、歸類,并且進行政策的制定以保證城市設計要素的合理有效實施。

        (1)改善國內現在各城市中各個要素混亂的狀況,形成整體的有序的城市設計要素體系。

        (2)形成國內對城市設計的評判標準。

        (3)幫助管理者進行科學合理明晰的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者的任務就是最大限度的保障城市公平與提高城市的效率。

        2.新時期對城市設計要素的思考

        2.1人是城市設計要素的核心

        現代化城市設計的最根本出發點以人為中心。在這里引用一些觀點:

        胥瓦尼在《都市設計程序》中業指出,“都市設計的關鍵是“公眾”,也就是人。他還將都市設計內容分為了三種形態,分別代表開發、保育、社區等三種不同取向,并且他指出都市設計的目標是使三者達到平衡。

        日本東京大學西村幸夫教授在《城市設計思潮備忘錄》中對城市設計基本特征為:城市設計項目只有當其被城市生活者(包括居民、就業者、游客等)利用才有意義。

        2.2經濟要素是城市設計的根本目的

        城市設計是通過形態環境的綜合設計來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但它更滲入到社會和經濟的諸多方面。實際上,在大量的城市設計活動背后,往往都依附著一定的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目標。城市設計要有敏銳的經濟頭腦,尤其是平衡公共投資和自認開發商的利益。

        所以,經濟要素是城市設計的根本目的,而且由于城市設計所關注的是公眾的利益,所以城市設計要素中的經濟發展所指的不是單一的利益團體意義上的經濟要素,而是整個社會意義上與公平意義上的經濟要素概念。

        2.3強調城市各個要素之間的融合與交匯,強調城市設計的綜合性

        近年來城市設計更強調城市設計要素綜合性、交融性、不同功能的建筑相互交融混合,城市綠地、城市交通和建筑交融混合,城市空間的立體混合。

        日本東京大學西村幸夫教授在《城市設計思潮備忘錄》中描述:城市設計除特殊情況外都是對城市進行部分的設計,所以對其他部分的關聯性決定著設計的有效性。城市設計不能夠自身實現完整性,而是以融入整體結構為前提的,這是城市設計有很強的社會性的例證。城市設計本身與城市其他部分及城市整體之間的相關性。

        3、金鐘街地區總體城市設計中對城市設計要素的研究

        金鐘街地區此次設計范圍占地19.6平方公里,囊括南淀風景區等研究范圍33.1平方公里。要在這么大的區域內實施嚴格劃一的設計控制標準,既難執行,效果也不會理想。因此該城市設計的意圖不是規定或控制設計的各個方面,而是希望能幫助規劃管理者明確、理解和控制影響新城形態效果的主要元素。

        在該城市設計中,將城市設計要素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總體架構、景觀風格和建筑風格,每一類再詳細展開導則控制設計。

        3.1總體架構

        3.1.1空間架構

        在這一部分中,包括了土地利用、開發強度、建筑高度、綠線控制、特色建筑、高層建筑、特色街等七個小方面,在這里我們以土地利用為例。土地利用的目標為:

        (1)創造新區、社區、鄰里各級中心,聚集活動,營造場所感。

        (2)提供多樣的土地使用類別,營造完整生活社區,靈活地適應市場需求。

        (3)開放空間系統結合規劃河道、公園等資源,實現環境與發展共贏。

        原則為:

        (1)塑造一個融居住、商業、娛樂、酒店、辦公、零售等用途的綜合公共服務中心。

        (2)為不同區域的居住社區提供各自的服務設施,社區公園、學校、商業等組成社區級服務中心,而會所、零售、餐飲等構成的綜合用途地塊提供鄰里服務中心的功能。

        (3)開放空間在用地中占有較高比例。

        3.1.2交通系統

        在交通系統這一部分中,包括了車行系統、非機動車系統、步行系統、公交系統和停車系統五個部分,這里以車行系統為例,探討了它的目標與原則。

        目標:

        (1)建立明晰的道路等級,滿足功能需求。

        (2)將穿越通與本地交通分離。

        原則:

        (1)金鐘街地區的道路可分為外部聯系道路和區內道路,而區內道路又分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個等級。

        (2)為塑造人性的親密尺度的街道空間,在滿通量的前提下,控制道路的紅線寬度,不使路幅過寬。

        (3)在特別的道路上設減速裝置或減速設計,提高步行的安全性。

        (4)公共停車場的設置與人們的活動聚集點(商業中心、公園、交通換乘點)相結合,并考慮與主要進出干道的關系,提供到達與疏散的便捷。

        3.1.3開放空間系統

        開放空間系統則包括水體和綠地兩部分,以水體為例。

        目標:(1)塑造金鐘街地區景觀多元化的城市形象。

        (2)提供舒適宜人的濱水空間。

        原則:(1)整合補充的河道網絡。

        (2)鼓勵開發商建設鄰里層級的水體系統。

        3.2景觀風格

        這部分包含了最大量的城市設計要素,大致分為綠地景觀、街道景觀、河道景觀、照明規劃和景觀元素五個部分,在這里我們重點以河道景觀為例。

        3.2.1河道景觀

        首先對河道的軟硬質提出控制要求。

        (1)軟質岸線

        該地區河道均經過人工護砌,且位于中心城區,從集約用地和城市防洪要求考慮,避免采用較長的純植物護坡,因此在新修景觀水體時采用與生態環保要求相符合的混合型堤岸為主,分為A、B兩類。所有軟質岸線設計過程中,必須強化基地保水與滲透功能,并采用生態過濾排水系統,將污水收集并排入城市污水系統。

        (2)硬質岸線

        連貫的低標高硬質岸線是現代本土風格水岸的一個最重要元素,來體現鎮區獨有的文化個性。結合不同的用地性質和空間尺度,創造不同的活動場所。硬質岸線主要包括直立岸線C和臺階岸線D。所有硬質岸線設計的中必需注重保護水系質量,遵循環境導則中對維護河流水系水質的要求。岸界雨水必須收集入城市污水系統,嚴禁直接排入水系,防止造成水質污染。

        3.3建筑風格

        首先根據功能進行建筑風格分區。

        然后以服務區為例,提出詳細的設計引導

        建筑風格:現代簡潔風格

        建筑特色:明快、簡潔、實用

        設計策略:

        高層建筑是構成城市天際線的重要元素,建筑設計應統一將設備用房和附屬設施納入建筑整體造型之中。單體建筑不應出現過大過寬的形體,高層建筑的高寬比應嚴格控制,突出體現個性特征,塑造簡潔的建筑形體。

        高層建筑的形象風格應與所在區域的地域特征相統一,體型、尺度、材料應與周邊建筑相協調。

        應采用安全、耐久的節能材料,如石材、鋁板、真石漆等。單體建筑使用的材料種類不宜過多。

        金鐘街服務區應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原創性特征,采用現代簡約的設計手法,創造高效的現代化形象、彰顯富有活力的大都市氣息。

        第4篇:公園城市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歷史文化保護;歷史風貌;保護與控制;利用與再造

        Abstrac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is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 solidified memory. This paper take the purpose to protect and pass on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tak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rational use of the urban design principle, historic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historical protection methods discussed.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historical styl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use and recycling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城市發展自從城市產生一刻就不斷演化和發展。這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空間格局和形態,產業、城市生活形成了城市歷史文化,凝固成為城市記憶。保護好歷史傳統文化、城市歷史景觀風貌,維持歷史的延續,是人類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傳輸文明的橋梁。也正因為如此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成為了可能和必要。

        文章從城市設計角度探討歷史文化保護,對促進城市更新,傳承城市傳統文化,發展地域文化,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義。本著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原則,對城市設計中歷史保護的保護策略和保護方法進行探討。

        2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近幾十年來國內城市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大規模更新建設和向城郊不斷擴展,舊有街區的推到重來,追求現代化城市建設,造成了城市結構的雷同,城市失去了傳統特色。城市舊有肌理和城市空間特色喪失明顯,歷史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破壞,傳統文化不能很好傳承。

        歷史文化保護過程中凸顯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矛盾,特別在歷史街區的市民、村民反映最為激烈,歷史文物、歷史街區的保護限制了他們發展成為其他城市功能的機會。在利益的驅動下,歷史街區不斷遭受破壞。現實反映出來的是城市歷史建筑年久失修,缺乏管理,不斷被拆除重建;歷史街區慢慢蠶食,周邊新建建筑的高度、強度、建筑形式和布局與傳統建筑不協調,傳統城市整體風貌逐步喪失。

        與此同時經濟快速發展沖擊著人們生活習慣,破壞了傳統文化傳播的延續,大量優秀民風、民俗、民間工藝正面臨失傳,人們對歷史文化藐視,保護意識淡薄,加劇傳統文化的沒落。種種問題正困擾著城市歷史文化保護。

        3保護目標

        如今,以保護和傳承地方歷史文化作為目的的歷史文化保護已經達成人們共識。特別是面對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矛盾,堅持有利文化保護為處理前提,放棄過往以破壞歷史文化作為發展代價的道路。

        保護歷史文化的城市設計是以尊重地方城市,歷史和尊重地方人文特色為前提,更注重市民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做到保護城市生活記憶,維護地方特色,傳承地方文化。從宏觀的策略出發,準確的分析、評價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城市的景觀風貌特征,發掘、提升當地的歷史文化內涵,保護地方民俗,并最終指導下一層級的規劃設計。

        4保護策略

        城市設計角度是從城市整體風貌保護、歷史街區保護和場所記憶和精神保護出發,探討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策略。

        4.1建立歷史文化保護框架,完善分級保護體系

        梳理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從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方面分析,建立地方歷史文化的保護框架。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結合地方歷史文化保護條例,城市設計中將歷史文化劃分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近代優秀歷史建筑――傳統街道――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等五個層級,便于分級保護與管理。從文獻資料顯示,主要包括古文化遺跡、古墓葬、古建筑、近代重要史跡、石刻和構筑物、近代優秀建筑、近代工業遺跡、傳統街道、特色街區、特色建筑群、名村、名鎮、傳統特色歷史風貌區等等。作為人文特色重點非物質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和民間工藝,民俗文化包括飲食文化、禮儀文化、節慶文化、地方風俗。民間工藝包括各類型的表演藝術、藝術文化、傳統手工藝等等。從城市設計角度中對保護框架和保護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整體把握,選擇合適地方歷史特點框架,便于分層級保護和管理。

        歷史文化保護框架示意圖

        4.2挖掘文化價值,提升城市活力

        分析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要素、內涵、建筑形式等方面,對地方文化進行梳理分類,分析地區文化載體,提煉出鮮明區域特質、元素和核心文化價值。例如濟南城市中的齊魯傳統文化、泉城水文化特質,廣州的嶺南傳統文化、傳統商埠文化、近代工業遺產文化等都是詳述各自城市悠久歷史和核心文化價值。

        新元素的注入為城市提供新興活力。城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只有在原有歷史環境的基礎上,不斷的注入新興元素和活力,才能促進文化的持續發展。文章認為可以通過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產業的結合兩種思路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文化發展。

        4.2.1文化與旅游相融合,發展地方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歷史文化人們生活是長期沉淀下來的生活觀念和生活形式,而旅游本質是一種感受異地文化的活動,而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沒有吸引力的。只有當兩者尋找結合點,才能充分發揮地方歷史文化價值,促進當地旅游。

        發展獨特文化旅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包含了四種類型。即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筑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游;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游;舉辦活動,以民風、民俗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以歷史、自然環境為代表的人文風光游。可以促進當地文化傳播,宣傳城市文化形象。

        4.2.2文化與產業相結合,發展文化產業

        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感受歷史文化環境被看成為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方式,從而使之具備較高商業利用價值。產業的引入,為片區注入新生活力,推動了歷史文化發展。因此,文化與產業結合被視為推動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途徑。目前常用的形式包括特色商業街和創意文化產業這兩大類型。

        特色商業街(區)――以傳統歷史街區和街道為基礎,保留具有傳統老字號商鋪、獨具地方風情的打造特色商業街,以這種獨有地方風情、特色建筑文化、傳統街巷空間、市民生活文化成為人們購物和旅游的去處。

        創意文化產業――目前流行的對工業遺產的一種方式。通過轉型改造,在保留工業建筑原貌的基礎上,將文化融入科技和資本要素,改造成為集文化創意、展覽、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創意園區。

        5保護方法

        文章通過詳述歷史文化保護的調查與范圍劃定、協調與控制、利用與再造這幾方面,分析城市設計中歷史文化的保護方法。

        5.1 調查與劃定

        首先對地方城市環境與空間的調查研究是歷史保護的基礎工作,包括保護主體資料收集和調查。資料收集,主要為歷史文獻的查閱并與有關文化部門的對接,了解包括保護對象建筑歷史、形成原因乃至使用方式習俗、生活模式等。調查包括對歷史建筑主體、建筑群體布局、與周邊街道的銜接、與周邊地區關系等五個層次調查分析。

        其次確定保護對象,城市設計中保護主體不僅局限于文保單位,可以適當放寬至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筑,近代優秀工業建筑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劃定保護主體歷史建筑、近代優秀工業建筑、文保單位、歷史保護區(歷史街區)、城市特色風貌區的范圍。

        5.2 保護與控制

        在確定保護對象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對保護對象對策,目前常用的策略包括凍結保護、原址復古保護和拆除異地重建等方式。凍結保護,是指保護對象屬于不可重復的歷史文物,適合原貌保護,維護好現狀情況。原址復古保護,是針對于對象具有較高歷史價值,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需要進行修復保護,一般采用“修舊如舊”思路。拆除異地重建,對于受損程度嚴重,保護價值有限的歷史建筑,采用現狀拆除,選擇合適位置重建。例如,城市更新中舊村破舊的祠堂改造。

        歷史文化的保護除了對保護對象本體保護外,還必須跳出保護對象本體,研究其對周邊的影響范圍,與有機協調理想城市形態的關系。通過歷史環境、視線走廊、建筑風貌、街道尺度、公共空間等方面對保護對象周邊進行協調控制。

        根據實際情況,劃定保護對象的建設控制地帶和風貌協調區。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筑物、構筑物的高度、體量、形式、材料、色彩等均應與保護對象的保護要素相協調,建設活動不得對對象造成干擾。對已經造成不良影響的因素應制定相關的措施進行糾正。環境協調區內的水體、綠地等自然環境要素必須嚴格加以保護。環境協調區內宜保持原有的街區尺度和肌理。保持地區原有的特色與風格,使保護區周邊環境風貌協調。

        而城市設計中針對傳統風貌區的保護與控制,需要從保護城市總體特色出發,選擇風貌區保護范圍,從城市整體角度考慮分配好老城區、風貌區的自然發展和新區建設的關系。城市傳統空間結構和形態的保護包括風貌區天際輪廓線、城市肌理的控制。

        另一方面通過管理機制進行控制,例如周邊地塊功能控制,土地利用的高度、強度、綠地率、建筑退線等控制。并通過制定控規地塊導則、城市設計地塊圖則等便于圖劃管理。如此,通過多方面措施保證城市特色風貌、空間形態得以保護與實施。

        5.3 利用與再造

        “再創造、再開發、再利用”是歷史文化保護的另一個層面,也是歷史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只有充分歷史文化的利用與文脈再創造,更好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方能促使歷史文化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文化保護利用,從國內外實踐研究來看,歷史文化的保護利用,主要是針對不同保護對象,保護對象要求層次和對象利用的可能性,因地制宜,并創造性的發揮其場所精神。文化保護利用主要包括展示和功能置換再利用、空間再造等方式。其中歷史文物作為不可再生性,以完整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作為前提條件,修復原貌作為文化展示利用為主。而歷史建筑、近代工業建筑,例如舊有工廠、傳統民居作為特殊的文化遺產,它們曾是前工業時代的歷史見證,是傳統生活的記憶,也是城鎮發展的記憶。體現著整個社會的時代文化、建筑文化、生產生活文化等等,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城市設計需從其存在形式蘊含文化內涵出發,改造發展成為符合新形勢下的功能。

        歷史建筑、近代工業建筑保護利用方式包括主題博物館、遺址公園、購物旅游中心、創意園區開發等方式。主題博物館,包括以博物館形式展示工藝生產過程,還原工業的真實性和歷史感。例如我國青島市的青島啤酒博物館,紅磚廠中展示百年啤酒生產歷史。也有展示地方民情風俗、人文歷史的民俗博物館等。遺址公園,將工業遺址改造為公共休憩空間,例如廣東中山岐江公園造船廠的改造。旅游購物中心,將舊廠房改造為購物中心,配置各種休閑功能。創意園,目前國內最為流行的改造利用模式,融合創意、科技、文化創造文化創意社區。例如廣州TIT創意園、北京78街區等。

        6結語

        歷史文化的保護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秉著保護歷史文化傳承,圍繞歷史文化的“保護、利用、再創造”思路,發掘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蔡云楠 彭濤等 .“三舊”改造背景下的廣州歷史文化保護策略[J]. 南方建筑,2011.2 :60-62

        [2] 齊冬暉. 城市設計中的歷史文化保護策略探索――以太原市渾源會館歷史片區規劃設計為例[J]. 中國勘察設計 2010(11):45-48

        [3] 董世永 李騏莉. 淺談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J]. 重慶建筑,2012:40-42

        [4] 王霖 張苒 李慧蓉. 城市設計中的歷史文化保護策略與設計手法探索――以廣州白鵝潭地區城市設計為例[J]. 規劃師,2010(7):41-45

        第5篇:公園城市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城市設計 中小城鎮 城市中心區 功能配比 產業選擇

        現今,中小城鎮多數進行了或正在進行總體規劃,但中小城鎮的規劃主要停留在總體規劃階段和隨后的各個小地塊的詳細規劃,對于中小城鎮中心區這一極其重要的發展核心考慮并不多,并未深入考慮如何體現中心區的特點和優勢。如何能將城市設計的導控手段引入中小城鎮中心區的規劃和建設,對于指導中小城鎮中心區的城鎮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全面推動中小城鎮的發展。本文將以《常平鎮新城中心區城市設計》為例,對規劃區的現狀進行分析,在研究中小城鎮中心區的定位、功能配比、產業選擇等方面的基礎上,并借鑒國內外中小城鎮中心區的建設發展,指導本規劃區的城市設計,從而對中小城鎮中心區的城市設計進行思考。

        一、中小城鎮中心區城市設計的現狀分析。

        1、中小城鎮中心區主要類型、特征和組成要素

        (1)社會實體的小城鎮中心區

        即行政中心小城鎮中心區,其特征為一定區域內的整治、經濟、文化中心,包括縣政府所在地的縣城鎮中心區、鎮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鎮中心區和鄉鎮府所在地的集鎮中心區。其公共建筑設施相對層次較高,中心區的城市設計尤其是公共建筑設施的城市設計可不同程度參考城市中心區城市設計。

        (2)經濟實體的小城鎮中心區

        作為經濟實體的小城鎮中心區,包括工業型、工礦型、農業型、漁業型、牧業型、林業型和旅游服務型。是分別以一、二、三產業為經濟支柱小城鎮的中心區,以中心區的公共建筑設施為例,帶有一定產業性傾向。

        (3)物流實體的小城鎮中心區

        包括交通型、流通型和口岸型小城鎮中心區。這些類型的小城鎮中心區成為一定區域內的客流、物流、商品流的中心,多以陸路或界河的水上交通為主,由于中心區的地理優勢,常設置有貿易市場或專業市場等,這類小城鎮中心區體現了以貿易為主導的特征,其城市設計也應主要圍繞交通流線進行設計。

        (4)綜合型小城鎮中心區

        同時具備上述全部或幾種職能。縣城鎮和中心鎮一般多為綜合型城鎮,常常同時承擔社會實體、經濟實體、物質流通實體等功能,也是目前進行中小城鎮中心城市設計的主體小城鎮中心區類型。

        2、中小城鎮中心區的空間形態分類

        如果按構成小城鎮中心區的空間形態特征,大致可分為:

        (1)十字型

        以河道或道路交叉口為中心區展開,前者多見于江南水鄉的傳統小城鎮,后者則在現代許多沿路發展起來的新建小城鎮中時有表現,其基本特征都為依附交通而出現并發展,由貿易而成為中心區。

        (2)一字型

        與十字型的產生及特征基本相同,當骨干道路交通量很少或無機動車輛時較為合適,同時要求規模較小,控制在一定的長度內。一字型還分為單側和雙側兩種,單側發展受道路條件影響較小,而雙側則較大。

        (3)枝狀型

        沿主干線由多枝分叉伸展,呈魚骨狀。空間豐富多層次,一般在較大規模的小城鎮中心區才采用。

        (4)核心型

        圍繞著一至數個公共空間或核心建筑而成片布置,形成街區。便于組織多樣化的交通和空間結構,適合于各種規模的中心。核又有單、雙、多核之分,中小城鎮一般以少核為主。核心型是現代小城鎮中心的常見形態。

        3、中小城鎮中心區城市設計的現狀分析

        (1)定位不準。

        不顧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盲目建設大馬路、大廣場,追求大氣魄,倡導“做大做強”。空間尺度上與周圍建筑物體量、尺度、比例不協調,使用率低,造成極大浪費。

        (2)特色不突出。

        沒有以中心區自身特點為基礎,抹殺城鎮個性,導致整體空間失衡。

        二、中小城鎮中心區城市設計的特點

        1、規模特點

        中小城鎮中心區規模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有限的特殊性,城市設計應考慮到發展需求的階段規模,具有應變能力,同時應注意規模效益與便利性相結合。盡可能的提

        供城市設計的參與性,將調查分析、交流協調、修正評價等過程,廣泛的進入城市設計過程,提高決策的客觀性。

        2、居民生活模式特點

        中小城鎮中心區居民生活在模式上存在一定數量的產、銷、居一體的方式,城市設計應抓住這一特色,在空間、功能、景觀等方面組織出多種形態,避免簡單搬用其他城市設計的做法,體現靈活性的特征。

        3、經濟差異的特點

        中小城鎮的財政與城市相比,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政府的調控在經濟上較弱,更多依賴集體、私人和外來多渠道的投資。城市設計應注意到這種特殊性,制定相應的城市設計導則,使實施管理在各種利益和原則之間既有原則又有靈活性。

        三、中小城鎮中心區城市設計實踐——《常平鎮新城中心區城市設計》

        1、項目概況

        規劃區位于常平鎮中南部,規劃區西至規劃道路常發路,東至規劃道路常達路,南至環城路,北靠中央公園,總面積約177.44公頃。

        2、項目背景

        “六個東莞”政策的提出,對常平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大交通設施的規劃建設,為常平的發展帶來了新契機;常平打造東莞東部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亟需新城中心區的帶動和支撐。

        3、規劃目的

        此次規劃我們面臨以下核心問題:中心區的開發建設模式;打造中心區的區域定位與職能;中心區的活力營造;中心區的生態環境與整體形象。

        通過結合中心區案例研究,確定合理的時間、資金、土地出讓方式;增強并完善城市功能,構建具有區域價值的和廣泛影響力的功能構成,促進東部地區的快速崛起;打造多樣化的、充滿活力的商業、商務街區;加強中心區整體開發強度的控制,創造疏密有致、生態優美的城市空間。

        4、資源條件分析

        (1)區位條件

        常平鎮位于珠三角廣深經濟走廊的黃金地段,是珠三角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是東莞東部的交通樞紐和綜合服務中心。規劃新城中心區位于常平鎮中南部。南臨環常南路,北至南城路,位于常平六個片區中的新城片區,與舊城區相距約3000m,周邊有多條高速公路穿過,區位優越。

        (2)交通資源

        常平鎮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規劃區內有已建成的潮莞高速,通過潮莞高速便捷地與莞深、深汕、廣深等高速公路連接。規劃區的區間交通依靠周邊的環城路。來往常平舊城中心主要依靠常黃路、常東路。規劃區居民現狀出行主要依靠新城大道及各條支路。通過新城大道可與現狀東莞火車站及鎮中心區。環城路、常黃路等城市主干道將本區域與鎮區聯系起來。

        現狀路網不成系統,斷頭路較多;現狀出行強度較低,未來發展潛力大;靜態交通設施缺乏;公共交通系統缺失。

        (3)景觀資源

        常平鎮總共規劃有7個公園,規劃區與中央公園(社區級公園)相鄰,區內現狀生態景觀環境條件良好,地勢平坦,整體起伏不大,有大片農田、水塘和植被。其中在規劃區東北部有一山體,在中部地區有一條東西向的泄洪溝,寬約15米。

        規劃區應將東西向的泄洪溝作為重要的景觀要素,并依托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中心區景觀帶。

        (4)空間資源

        現狀規劃區基本未進行開發建設。規劃增量用地94.74公頃,存量用地46.31公頃。

        5、發展定位與產業選擇

        (1)區域中心職能分析

        常平由最初的農業小鎮,發展成為工業重鎮,再到現在的向地區性中心城市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其城市職能也從傳統單一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向復合型的輻射周邊地區的綜合服務職能轉變。常平要發展成為地區性中心城市要具有區域帶動作用,而成為東部地區的龍頭城市,則需要承擔區域中心的核心職能,需大力發展現代商業服務業、金融貿易、現代信息服務業、中小企業總部等產業。

        (2)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

        本次規劃的發展目標是:依托存量土地集中開發,打造“三心一區”,即服務東莞東部的區域性商業文化中心、生產中心、區域技術創新中心,以及宜居、宜業、宜樂的低碳、生態、高品質活力新城區。

        本次規劃的功能定位是:“東莞東部中心”“商務辦公、商業服務”,即構建以中小企業總部集聚的核心商務辦公中心,著力打造以商業為核心的現代服務區,提升新中心城區的綜合實力,打造擁有帶動區域發展、服務周邊鎮區的活力新區。

        (3)產業選擇

        br>

        新城中心區的總體產業發展策略為:“以生產業的發展帶動商業娛樂等生活服務業的發展,形成以生產促生活,生產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聯動發展的格局。”強化商務辦公的核心功能,以生產業帶動物流、金融等其它產業的發展。以現代商業服務業、文體娛樂業進行補充優化、完善配套產業,增加片區活力,提高生活質量。

        6、中心區案例研究

        (2)中心區的建設規模及強度

        通過對國內外的cbd開發建設規模及強度的研究總結,可歸納出城市中心區的普遍的建設規模強度,可供本項目參考:用地規模多在200公頃以下;建筑總量在500萬平方米以下;開發強度之容積率一般在2.5以上。

        (3)中心區的開發周期

        成熟的中心區的開發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開發過程,并且需要合理適宜的開發策略。從國內外中心區的成功案例來看,開發周期一般要經歷起步、快速發展、逐步發展成熟等幾個階段,開發成熟周期普遍在10年以上,甚至更長的周期。

        (4)中心區的開發模式

        中心區應分期有序地開發,遵循住宅—商務—商業的開發次序;采取復合開發模式,使其能適應不同的投資者;采取先小地塊出讓,聚集人氣,再進行大地塊、大型開發商的土地出讓策略

        7、總體城市設計

        (1)功能布局

        城市功能的確立應嵌入其所處的環境并能發揮其最大優勢,建議新城中心區應發展以下功能:充分利用交通優勢,對建設區周邊缺失功能加以補充完善。強化現代商業服務業的功能,發展相關配套服務。

        主要劃分為北、中、南、東四個功能片區。北部片區毗鄰舊城,規劃為商業區;中部片區承擔行政文化中心的職能,規劃為行政辦公區;南部片區規劃為中小企業總部集聚區;東部片區規劃為居住區。

        (2)規劃結構

        規劃形成“一軸一心多廊多節點”的空間結構。一軸——新城大道功能復合軸;一心——區行政中心;多廊——規劃范圍內形成縱向活力商業廊道和活力商務廊道,環城路和南城路兩條橫向城市發展廊道以及十五號次干道生態景觀廊道;多節點——商業廣場、商務廣場、市民休閑廣場、企業文化廣場、生態休閑廣場。

        (3)土地利用

        本次規劃的用地布局與土地價值相匹配,采用高強度開發,中心綠地周邊采用低密度開發,核心區外圍適宜居住區的開發;根據用地功能合理劃分街坊尺度,控制單一地塊的規模,以控制合理的開發門檻,并提供靈活的組合機會。街坊內再劃分地塊,最小地塊不小于2000m2;用地以商務辦公功能為主,同時兼容商業、文化、公寓等功能。在用地開發方面,允許復合功能的用地布局,如商業和辦公、文化的綜合用地。

        (4)城市設計目標與理念

        本次規劃的目標是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遵循節地高效的原則,塑造高度集聚的城市空間形態,打造區域和地區重要核心。充分結合開發時序與實施策略,采用漸進式的發展,逐步推進地塊開發,引導城市空間發展。通過功能、空間、交通等多種復合,營造地區活力。  本次規劃的理念是明確中心、功能復合、分區特色、強化門戶、緊湊舒適。以行政中心為核心進行圈層式開發,以塑造高度集聚的城市空間形態,強調單位面積的高產出和立體開發,使得規劃區成為城市的重要核心。根據片區和場地區位的不同,劃分不同的功能單元,引導功能提升和建設。根據不同地塊的場地特征,通過空間設計和功能組織,體現每個場地的特色和價值。重點強化新城大道兩側以及環城南路與新城大道的門戶區域的設計,打造常平的門戶形象。選擇與新城中心區相匹配的公共空間尺度,采用靈活適中的街坊尺度。

        (5)城市設計重點

        本次城市設計的重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交通——設計中充分考慮人的使用需求,重視人的步行體驗,創造良好的步行空間,結合中心綠地與泄洪溝旁的綠帶,設置生態的慢行系統,提供最大的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

        界面——沿新城大道東側塑造裙房連續、塔樓韻律起伏的商務辦公界面;商業區形成裙房連續、商業氛圍濃厚的且能體現本地建筑特色的商業界面。

        軸線、節點——規劃范圍內形成北、中、南三個城市廣場作為三個功能片區的公共開放空間,南北向沿新城大道形成商務休閑軸、以行政辦公為核心向南北形成中央景觀軸。三個廣場通過中央景觀軸相連,中央景觀軸與商務休閑軸并列,東西

        向沿十五號次干道形生態軸,與人文生態軸相銜接,形成本片區主要的公共空間構架。

        標志——擬建標志物建筑于新城大道南北兩端可作特色地塊處理。

        區域——采用密集宜人的小尺度街坊模式,打造中小企業商務區,提升該區的商業價值的同時創造具有活力的、高效的城市中心。

        公共空間——設定服務半徑良好的新城中心區城市公共空間網絡,創建生態和諧的城市。將半公共綠地及半私密綠地空間通過人行步道與周邊鄰近公共綠地空間連接,將綠化帶到每一個地塊。

        (6)道路交通規劃

        交通規劃強調對外交通的快捷性和內部交通的可達性,建立與常平中心城區城市空間發展相適應的高效率、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交通體系,實現居民出行快速化便捷化的總體目標,同時通過調整交通組織方式降低開發強度對交通出行的影響,保障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構建分層服務的城市道路網絡、公交優先、強調慢行、完善靜態交通系統的建設與管理體系、加強交通管理。

        (7)綠地系統規劃

        依托現狀景觀格局,結合規劃區定位及總體空間布局,動態構建“一主一副多廊一心多點”的綠地系統。通過加寬《東莞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的退線,形成個性化退線界面,從而預留出景觀廊道。景觀軸線、景觀視廊和景觀節點用地性質與地塊用地性質相同,軸線、視廊和節點的形成是用控制圖則的形式進行建筑退讓管理,形成景觀視廊和節點。

        (8)城市風貌規劃

        本次規劃分以下七個風貌分區:

        新城大道景觀廊道風貌區:新城中心區的核心風貌區,城市干道兩邊的形成開放、連續、通透的城市界面以及生態綠色廊道。

        行政辦公休閑風貌區:市屬辦公、非市屬辦公結合中心綠地,打造中心區的生態核心區,創造市民休閑游憩的場所。

        現代文化商業風貌區:結合城市綜合體、綜合商業、文化、娛樂等多重功能,是吸引人流、體現新區活力的重要區域。

        企業總部風貌區:以企業總部和商務酒店為主,依托規劃區完備的服務支撐體系,形成企業區域性的商貿辦公區。

        現代商貿辦公風貌區:以高端商務以及中小企業總部為主,形成高質量的現代商貿辦公空間。

        城市生態居住風貌區: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建設吸引精英階層的高品質生態居住區。

        現代時尚居住風貌區:該區與鄰近的工作區域緊密相連而又有適度分割,是周邊工

        作人士的理想居住空間。

        8、實施策略

        建議本項目開發模式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復合型開發模式。即根據本地具體的政策及市場的變化情況,選取靈活的開發策略。分期、分區開發,不同地塊采取不同的開發模式,使能適應政府、大型開發商、個性開發商、中小企業等不同的投資開發者,以全方位推動中心區開發建設。分期,有節奏地進行土地開發建設。

        四、結論

        第6篇:公園城市設計導則范文

        中國下一個“陸家嘴”、世界下一個“曼哈頓”、“金絲雀碼頭”等等美稱都是對于家堡金融區無限的期待。本文介紹了于家堡金融區規劃的概況以及目前建設的情況,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期待這一片黃金寶地的落成。

        關鍵詞:天津、于家堡、城市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A

        于家堡金融區是集中展示濱海新區國際大都市形象的標志區,規劃突出濱水、人文、生態特點,形成集金融辦公、商業服務、配套公寓、文化娛樂、休閑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級金融商務中心,以京津城際鐵路引入于家堡金融區為契機,實現與天津中心城區、北京協調互動發展的格局。 于家堡金融區的規劃是理念先行,在充分借鑒世界各金融中心經驗的基礎上, 通過國際招標,遴選了一批國際知名企業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美國SOM公司進行城市設計和天際線設計,日本日建公司進行地下空間和管網共同溝概念設計,美國易道公司進行區域景觀概念設計;香港MVA公司負責區域交通規劃和慢行交通體系研究;同時,我們還聘請國際規劃設計大師組織單體建筑方案設計團隊,確保金融區建筑經典現代,建筑風格協調統一;聘請中國建筑設計院、天津華匯建筑設計公司等一流設計單位進行施工圖設計,在眾多國內外頂級規劃團隊的全力配合下,世界一流金融區――于家堡的版圖己經初現輪廓。

        一、于家堡金融區城市設計特點:

        第一,它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金融商務區,占地面積386萬平方米。于家堡金融區規劃了120個地塊,也就是120個項目。總建筑面積950萬平方米,其中,500萬平米是寫字樓,200萬平米是商業商住,250萬平米是學校、醫院、商店等公共設施;第二,我們結合國內外金融CBD設計和實際運營中的經驗,根據立體架構、復合功能的規劃要求,在于家堡金融區規劃了其他金融區沒有的豐富的立體架構 地下空間。所有地下3層的空間都與周邊建筑連通,實現地鐵、地下商業和停車場全線貫通。單體建筑群,將實現統一裙房設計,一層、二層聯合地下一層、地下二層構成主題商業空間。復合功能包括:市場會展、傳統金融、現代金融、教育培訓等。未來我們要將于家堡金融區打造成24小時運營的國際金融都市。為高級商務人士進行生活配套設施建設與服務;第三,為高級商務人士提供人文親和、生態宜居的低碳城市。在于家堡于家堡金融區金融區386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中,有100萬平米被規劃為綠化帶, 包括沿河景觀帶、中央大道景觀帶、城市道路景觀帶以及多處超過2萬平米的公園。沿河景觀帶設有4處游艇碼頭,多處親水平臺和休閑娛樂區。我們正在和法國、日本公司合作,未來將把這里變成低碳城市。為了生態宜居這一目標,我們還在于家堡金融區周邊規劃設計了幾塊生活區。一塊在濱海新區一座森林公園附近,一塊在京津高速公路附近,還有一塊在于家堡金融區附近的公館莊園。在這些生活區里,我們將為金融高管、從業人員提供生活配套設施。

        二、于家堡金融區整體規劃

        金融區在建設上采用整體規劃,分區建設的形式,起步區的12個樓宇將于2011年基本竣工,同時其他各期的建設工作也會同步展開。另外如響鑼灣商務區等區域的建設也在逐步成熟。2010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屆能源部長會議6月19日在日本福井市發表聯合聲明稱,確定中國天津濱海新區于家堡金融區成為APEC框架內首個“低碳示范城鎮”,顯示了于家堡金融區“打造綠色生態區域”,把低碳綠色建筑作為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重要支撐的目標,得到了國際社會重視。

        此次APEC能源部長會議重點討論了加強亞太地區能源安全合作、提高能效、更加清潔利用化石燃料、促進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發展、智能電網技術和低碳城鎮示范項目等方面的議題。會議通過了亞太經合組織第九屆能源部長會議福井宣言,通過了中國和日本共同倡議的APEC低碳示范城鎮項目。于家堡金融區基礎工程中國和日本的代表在會上提出了“低碳模范城市”構想,建議打造有助于高效利用能源及實施變暖對策的都市。為實現該構想,日本將在未來3年提供總計10億日元(約合7525萬元人民幣)資金作為APEC基金。預計第一號方案的實施對象將是天津市。

        于家堡金融區位于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的核心地段,三面環水,占地面積386萬平方米,其中規劃綠地超過100萬平方米。于家堡金融區以“打造綠色生態區域”為目標,以綠色建筑優化設計與低碳先進適用技術集成為支撐,通過優良的城市環境規劃和綠色建筑設計,實現綜合體內的全面低碳排放,甚至是局部區域的“零碳排放”。

        11月8日,“于家堡論壇”在天津正式開壇。本次“于家堡論壇”的主題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特邀英國前首席國務大臣曼德爾森勛爵發表主題演講,并進行了現場討論。曼德爾森勛爵從國際金融中心的稅收、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金融監管等層面進行了闡述,分享了他的經驗和見解。

        三、于家堡金融區整體布局

        按照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邊建邊用的要求,中心商務商業區計劃兩年開發啟動、三年全面建設、五年初具規模、八年基本建成,用15到20年的時間全面達到規劃設計要求和功能定位目標。

        (1)兩年開發啟動

        即到2008年底完成中心商務商業區的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和于家堡金融區、響螺灣商務區等重點功能區的詳細規劃、行動規劃和城市導則。建成海河開啟橋,開工建設過海河隧道。響螺灣商務區外省市商務樓開工建設20棟以上,在建工程達200萬平方米以上。

        (2)三年全面建設

        即到2009年完成以過海河隧道、中央大道等為代表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以中央大道兩側、響螺灣商務廣場、海河沿岸等為重要節點的環境工程建設,建設海洋極地世界、濱海體育中心、青少年科技主題公園、商務商業展示中心、星級酒店、商務寫字樓等項目。

        (3)五年初具規模

        即到2011年響螺灣商務區初步建成,外省市商務樓、海洋極地世界、商務商響螺灣商務區業展示中心等重大項目投入使用。于家堡金融區標志性建筑全面建設,解放路商業區內重點街區、大型商業設施、主題公園相繼建成。高檔住宅項目開發建設相繼完成,生活居住區、港口服務區基本形成。

        四、結語

        縱觀國內新興金融中心,無不以超高的建筑、超大的尺度來標榜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成就、突顯“CBD”的核心地位,但往往卻忽視了最根本的“人”的需要。希望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一方面,于家堡金融中心可以在國際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另一方面,在日后的發展中,政府能夠重新思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交通問題仍是于家堡發展極大的挑戰,就業與居住均衡發展的理想,混合使用24小時活力城區的構想能夠起死回生,希望能夠再次融入修正的方案之中。

        參考文獻:

        第7篇:公園城市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色彩設計 公共空間

        一、城市公共空間色彩設計相關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城市公共空間的劃分,就層次結構的劃分而言,可區分為宏觀層次、中觀層次和微觀層次。“色彩景觀”的概念是從“城市”色彩載體問題研究引申而來的,狹義的城市色彩景觀就是指涉及城市生活的特定景觀類型,如建筑色彩、場所色彩。其中,場所色彩所包含的街道色彩、綠化色彩等,就是城市公共空間色彩景觀。

        從城市公共空間色彩景觀的功能與概念來看,依托公共空間為載體的色彩景觀存在著與生俱來的特殊性與復雜性,表現為:1.組成元素的復雜性;2.色彩設計概念的歷史文化性;3.涉及群體的公共性;4.色彩景觀的空間感。

        二、城市公共空間色彩的感知及其對色彩設計的影響

        城市公共空間是居民社會交往的開放性場所,其色彩設計也必然受到人們主觀感知和體驗的影響。而即便在同一城市環境中,不同的人也會對公共空間色彩設計產生迥異的色彩感受。城市色彩產生過程的研究表明,城市的色彩面貌是居民對長期接觸環境的集體回應和集體選擇,是集體共性和地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國際色彩顧問協會 (IAAC)在《Color,Environment,Human Response》一書中從個體感知和體驗的角度提出了“色彩體驗金字塔”理論,這一多層次的“體驗”過程表現為:對色彩刺激的生理反應潛在無意識集聯想文化影響潮流時尚的影響個人體驗。①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個體感受處于色彩體驗金字塔的最上層,色彩設計需要從時間、空間因素中,以及人們對于公共空間景觀體驗的角度來思考,進而建立公共空間色彩設計的基礎語境和平臺。

        (一)不同運動方式對公共空間色彩設計的影響

        埃德蒙?N?培根在《城市設計》中指出,生活的目標是獲取和諧感受,個體在運動經歷中所感受到的空間的變換關系,就是設計的主要問題。公共空間色彩的設計應當與運動方式形成相互適應的聯系。

        (二)公共空間色彩景觀體驗的適宜距離

        色彩的感知是與觀測距離密切相關的,在城市物體環境中,這種視覺感知的差異尤為明顯。日本學者蘆原義信就用“外部空間模數”理論總結了這一規律,其中D/H比值(視距/界面高度)≤1,垂直視角 ≥45°時,可感知空間尺度范圍最佳,“看清界面的細部和質感,界面圍合空間內可體驗到內聚感和安定感”。②綜合來看,城市公共空間的色彩設計主要集中于建設項目開發與周邊環境整治的設計范疇,包括廣場、街道、公園等處的整體設計都是如此。在公共空間色彩景觀的設計方面需要考慮到色彩觀察的適宜距離,處理好“均衡場”和“強場”的關系,使人的色彩體驗更為豐富也更貼近人體尺度。

        三、城市公共空間的色彩設計

        (一)城市廣場的色彩設計

        城市廣場在《城市規劃原理》等書中被定義為“基于城市功能要求而設置的,城市居民社會活動的中心”③。就視覺角度而言,城市廣場的色彩包括有圍合廣場的建筑、鋪地、環境小品、綠化色彩等。其中,妥善地處理好著色面積最廣的建筑群與廣場鋪地間的色彩聯系,是廣場整體色彩設計的關鍵。需要注意的是,廣場作為人群休憩的空間,色彩設計應當考慮到受眾群體來自靜止視點的體驗,其色彩設計指引要點主要包括:1.廣場鋪地色彩應與周邊建筑群取得最大限度的調和。2.廣場基調色應首先確定廣場性質。3.廣場空間色彩還應該有側重點、有主次地處理好視覺要素間的色彩協調與層次性關系。具體而言,就是要將主體色彩即“前景色”與其他景觀色彩“背景色”形成層次化的區分,類似色彩配色法較為恰當;而缺乏明確主體的,就要將色彩設計的重心放在圍合要素間的色彩協調上,可適當利用不同形式的綠化措施進行改善、整合。④

        (二)商業步行街的色彩設計

        商業步行街是由商業街區步行通道及兩旁商店構成的一個城市線狀空間,通常是城市或區域的商業中心。作為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環境逐步改善及回歸自然的需要,步行街的景觀設置大多與街心廣場、小品雕塑相結合,是現代城市街道發展的特殊形式。處理好街道側立面建筑與色彩設計間的關系,在連續性的建筑界面圍合中給予行人以豐富、連續的空間與視覺體驗,總體而言,就是對高明度低彩度色、中性色或無彩度色的過渡處理。需注意三個方面:1.街道空間環境的色彩設計應符合其功能定位,根據街道空間與景觀的構成完成色彩設計的協調配置。2.在街道空間節奏與序列的變換處包括轉角、交叉口等處,則要合理地運用對景、框景等手段,適應節點處的色彩對比和空間的節奏變化,使冷暖或明暗上的色彩漸變更加協調、柔和。3.步行街的地面鋪裝與環境設施的色彩設計也要遵循整體性、整合性的基本原則。

        (三)城市公園的色彩設計

        《園林基本術語標準》中,公園被定義為用作“供公眾游覽、休憩……文體健身等活動……是設施完備、生態環境良好的城市綠地”。其色彩設計的核心是公園的綠化色彩。⑤

        城市公園的色彩設計在尊重其基礎功能設定的同時,要充分地利用好其自然環境資源的獨特優勢。

        第一,綠色很自然地應當成為公園范圍內的基調色,色彩設計應注意使基調色與點綴色之間互相襯托,進而使掩藏于綠色海洋中的人工構筑物得到凸顯。第二,大型綜合公園需要做到色彩分區,自然色彩區要注重綠化效果的營造;人工色彩區則更需要在環境總體色調的協調下,有意識地發掘自身的色調或主導色彩,可采取微差的手法來創設出公園統一和諧的意境。

        結語

        城市公共空間擁有著豐富多彩的物質載體。如何利用城市公共空間對城市的色彩設計進行引導,恰當地展示城市的歷史傳統與地方文化,這需要設計者在實地調研、城市色彩景觀整體規劃的實踐中進一步地進行檢驗、修正,以實現城市景觀建設的和諧發展。

        注釋:

        ①馬庫斯卡羅林?弗朗西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 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156―157.

        ②辛藝峰.現代城市環境色彩設計方法的研究[J].建筑學報,2004(5):18―20.

        ③王京紅.空間中的色彩――試論城市建筑與環境色彩的特殊性[C]./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四),2008:99―101.

        ④冀承毓.從室內空間里領悟色彩藝術――談居室空間與色彩[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6):66―67.

        第8篇:公園城市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地域文化;空間再創造;人與自然;植物配置

        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愈來愈高,也開始注意居住區室外環境的景觀。通過優秀的景觀園林設計建設的城市居住區室外環境,不僅可以提高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及經濟效益,亦可成為住宅客廳、起居室的擴展和延伸。通過對居住區室外環境場地和其它景觀形象的創造,居民擁有了與自然界溝通的場所,人與人交往的空間,也從精神上創造了和諧融洽的社區氛圍。對于哈爾濱住宅研究的內容是北方居住區室外環境植物景觀的營造配置,提出我國北方城市應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以居住區環境植物景觀設計導則為指導,探討了生態化設計、風水理論、架空層在北方城市居住區中的應用,改善和豐富北方城市居住區的室外環境植物景觀。

        如今,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已不僅僅是生活上的需求,而是更加關注環境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建設。因此,在未來社會發展中,景觀設計將以解決這方面問題的能力而承擔更加重要的責任。哈爾濱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的特點大致分為4個方面。

        1 重視地域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

        在人類的現階段,對作品的表現是離不開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決于此的。從哈爾濱景觀設計看哈爾濱城市生活、文化,可以從中深刻地感受到這種文化氛圍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無論是山村小鎮還是大都市,景觀設計都離不開它的地域文化根基。

        2 利用有限的空間再創造

        對每一位景觀設計師來說,要想創造歷史文化與自然景物的時空關系,即空間再創造,始終都必須遵循的原則就是對利用空間的藝術再創造,否則就會導致作品的失敗。人們深知景觀設計師創造的作品最終都是為了服務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樣的空間,景觀應該與地域文化特點相結合,這樣才是景觀設計師的創造程序,在創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我拍攝到的哈爾濱城市老道外以及新社區群力開發區景觀實景圖片中可以體會到這一點,“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創空間”這就是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3 人與自然共生

        哈爾濱城市景觀設計,可以說體現了“人與自然共存”的主題思想,這樣的作品隨處可見,我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共存”這樣的概念并不僅僅只局限于對視覺形象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體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這就是現代哈爾濱城市景觀設計中常用的理念。

        4 城市花園中,鄉村桃園中

        中國人常用“花園”和“桃花園”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著對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環境的向往。這樣的城市景觀意境在今天的哈爾濱可稱得上是實現了。“城在花園中”的這一理念在規劃設計上被中國設計師作為頭等大事,也是衡量規劃設計的最高境界,只有這樣,才能把人們設想到的“理想”變成真正的“現實”。

        在研究哈爾濱住宅外環境的植物配置對哈爾濱住在外環境所產生的效果。以哈爾濱泰富長安城小區、海富山水文園以及哈市各品牌樓盤為主體進行實地勘察、個案分析植物配置的作用及影響。

        4.1 植物配置講究因地制宜

        中國古代非常講究不同場所植不同樹木。在書齋邊植梧桐,籬邊種菊,場院植櫸,寺廟植菩提,陵園植松柏,均與環境相協調。植物應用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對今天的植物配置仍然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4.2 按照實用美的原則配置

        實用美就是植物及“景”刺激人,引起人生理上的愉快舒適的反應。這由環境、實用、生理、三要素構成。三要素辯證統一的關系,。公園是供人休息、娛樂、觀賞的場所,植物的配置也必然要滿足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按照實用美的規律來配置植物。

        4.3 按照形式美的原則配置

        植物的形式美就是植物及“景”的形式在一定條件下,作為刺激信號引起人的生理—心理上的愉悅情感反應。形式三要素的辯證統一規律,就是形式美的基本規律。按照形式美的基本規律,采用多樣統一、對稱、均衡、比例、尺度、對比、調和、節奏、韻律、艷麗等規范化的形式,配置具有形式美屬性的植物,其植物和“景”就能引起游人的形式美感,形成形式美。

        第9篇:公園城市設計導則范文

        關鍵詞:舊城區 城市更新土地資源道路系統

        中圖分類號:U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由于城鎮舊城區人口不斷增加,導致翻建和新建建筑不斷增加;現代化的經濟、社會、文化娛樂活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現代化的交通發展需要拓寬舊街巷等,不斷的破壞了舊城區的風格與面貌,使傳統文化遺失。如何進行城鎮舊城區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既可以滿足現代化交通的發展需要,又能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促進城鎮舊城區的更新和持續發展,是當前舊城區更新規劃所面臨的挑戰。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實踐,就某城鎮舊城區更新規劃中思路進行了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1概述

        某城鎮位于廣東省中南部,是中山市規模最大的工業重鎮。設有直通的貨物進出口碼頭,水陸交通便利,良好的區位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使城鎮便于利用區外資源,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優越的基礎條件。小城鎮水系發達,具有豐富的水鄉特色。

        2 城鎮舊城區的現狀

        2.1 土地結構不合理

        舊城區用地結構多樣化,在比例上來說,居住和工業用地偏高;商業、公共設施、綠化用地偏低;文化、教育等公共設施規模小且分布零散;工業用地多占據了區位良好的地段。

        2.2 道路交通系統不完善

        城鎮舊城區作為由農村居民點逐漸發展形成的城區,是在小農私有經濟和舊有生活習慣條件下的建設意識和建設方式的產物,街道狹窄,街區布局形態源于傳統鄉村的梳式布局系統,主要街道大多是填河修筑而成,這些街道雖然繼承了原有河涌運輸的規律,卻在沿街商業、住宅的發展等現代化交通的發展中逐步顯露出其功能不全、系統性差的缺陷,形成主要交通流曲折穿過舊城中心,導致中心地段街道交通擁擠,舊城中心與道路的聯系不緊密。舊城道路網密度、寬度以及人均指標低于規法要求;中心區的人行和車行交叉嚴重;停車場庫嚴重欠缺,亂停亂放現象突出,導致交通問題嚴重。

        2.3 建筑密度、人口密度過高

        由于以小體量的居住建筑為主,肌理致密,土地建設密度大效益低;舊城地塊開發成本高,往往是越拆越高,人口密度不見降低反而升高。

        2.4 綠化景觀系統不完整

        由于舊城土地地價太高,公共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缺乏且分布較散,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的日常活動要求。舊城區對水系缺乏保護,水體污染較為嚴重,沒有合理的利用水網格局并使其成為景觀系統的一部分。

        2.5 傳統歷史文化保護力度不夠

        在經濟利益驅動下,舊城更新建設不顧原有的城市肌理、歷史文脈、建筑風貌等,對傳統街巷、古建筑等保護不力,造成地方特色不明顯。

        3城鎮舊城區更新中的規劃思路

        3.1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系統

        城區內部除兩橫一縱主干道外,次干道、支路均不成網絡,使得該片區的交通非常不暢,突出表現在:堵車、機非混行、停車難、步行難等幾個方面。本次規劃應以暢通工程為首要,只有構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系統與網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舊城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滿足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規劃通過對該城鎮化進程、人口、汽車發展的分析,認為如果維持目前城區的主次路網結構,只做局部調整進行簡單拓寬的話,遠遠不能滿足中心片區未來的交通需求。因此在分析該片區現狀的基礎上,規劃基本內容為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改善現有道路系統,溝通內外交通聯系,形成完善的內部道路系統和人流步行系統,結合該片區實際條件布置靜態交通場地。整個道路系統采用類方格網結合自由式的路網結構方式。

        鑒于該規劃區為舊城區,用地緊張,規劃將社會停車場結合廣場布置地下停車場,并提倡使用立體停車的方式或利用大型公共設施的停車場作為社會停車場,集約利用土地,提高使用率。

        3.2 調整用地布局,節約土地資源

        舊城區擁有自身的自然和人文條件,規劃對其職能進行了研究。認為它在城鎮發展中有如下特征:一是文化特征,作為城鎮的舊城區中心,它是歷史沿襲下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的載體;二是富有活力的特征,作為大部分本地居民的居住地以及早期形成的商業街集中地,該區擁有多元化的公共活動;三是傳統水鄉的特征,該區有良好的水網格局基礎,部分街區保持舊城的傳統特色風貌。結合這些特征,通過保護和利用該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并加以整合,通過增加公共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創造出更多元化的公共活動空間,營造一個活力片區。

        (1)根據城鎮建設的要求,保留的居住用地需進行改造,要求改善基礎設施,優化綠化環境,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新建居住用地要求環境優美,自然生態良性循環,生活配套設施完善,居住用地根據其用地條件及周邊環境布置為二類居住用地。在舊城區的更新中,應該更好的維護原有的鄰里關系和社區結構,根據現有的街道和居委會范圍,結合新的道路系統,形成安全、穩定、宜人的社區環境。

        (2)根據規劃區的實際情況,圍繞人民公園布置一定面積的商業服務和文化娛樂用地,沿文化路布置商業服務用地,形成具有活力的商業服務空間。規劃用地內原有的醫院和體育設施用地均遷出,在根據更大范圍的城市需求與職能進行整合。

        (3)規劃區以居住為主兼具商業、文化、旅游服務、教育等功能,因而應調整現有工業用地,除保留一片規模較大的一類工業用地外,其余廠房均應停產、遷出。

        3.3 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和環境質量

        必須合理的控制開發強度,降低密度、疏散人口、改善環境。規劃采取了開發建設密度分區控制的方法,通過對現狀的建筑密度及肌理分析,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按照規劃確定的人口與用地指標,結合區位、用地性質、交通環境以及一些特殊要求,制定了不同的建設密度區,控制不同的開發強度,再以此為依據,落實地塊控制中,力求公正合理開發,建設良好的環境。

        3.4 堅持合理的城鎮設計原則

        堅持合理的城鎮設計就是對其水網格局加以保護和發展,造就特色的水鄉城鎮景象。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規劃區內山水相望的良好山水格局優勢,使其空間形象成為舊城區更新的范本。

        (1)水鄉格局的保護。該規劃區域周邊水系是舊城區水環主要組成部分,沿此水系形成小欖傳統風貌保護帶,以求保護整個舊城乃至整個城市的嶺南水鄉格局。

        (2)對經濟規律形態化的尊重。地塊現狀已經出現各種高強度的開發(酒店、娛樂等)圍繞“綠心”匯聚的趨勢,規劃將高強度開發區域定在此圈層是對經濟規律的尊重和形態化反映。

        (3)肌理整合。注重公園西側和南側的高強度開發區域的布局設計,特別是規劃區中心沿文化路主要地塊的城鎮設計。認同用地周邊的社會與環境,同時尋求與舊城肌理和整個城鎮交通關系的整合。

        (4)綠心視廊及景觀開敞面的保護。高強度開發區域的城鎮設計應充分注重對人民公園的視廊保護,應在創造錯落有致的立面輪廓的基礎上保留對綠心山體的視線通廊;在保護區域內,嚴格控制建筑高度,保證人民公園在此區域方向上完全的景觀開敞面。

        (5)注重規劃區域內公共空間系統的整體塑造和更新。集中營造人民公園周圍主要公共區域的景觀特色,同時注重其與整個城鎮公共綠地系統及開放空間系統的呼應和融合。

        4 結論及建議

        綜上所述,通過對城鎮舊城區更新中規劃思路進行分析,得到了以下的結論及建議:

        (1)保留獨特的歷史文化。城鎮的舊城區是城鎮發展之基、文脈之本和風貌之根。它不但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而且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形成各自的特色,這是文化遺產中最為寶貴的部分。規劃應針對目前現狀資料狀況,深入分析舊城區的歷史沿革、 形態演變、社會背景,挖掘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充分了解其歷史文化特征,并在規劃中繼承并發揚這些特征。

        (2)合理控制發展規模。針對如何合理調整用地功能、控制人口容量、疏解地區交通、改善市政設施等方面,應制訂特殊的實施措施,合理控制發展規模,規模應符合歷史城區傳統街巷的肌理。

        (3)合理設定城鎮設計導則。針對保持舊城區整體格局和傳統風貌,在保護好舊城區的整體空間格局、水網格局和街巷布局等傳統空間形態下,合理地設定城鎮設計導則。

        參考文獻

        [1]蘭瑜.現階段小城鎮規劃建設中的基本思路[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在线的 | 日韩中文字幕美少妇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视频 | 欧美十八禁激情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