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范文

        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第1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農業機械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44

        1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現狀

        1.1 機械產品的種類不斷增加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業機械的種類也在不斷的變化,以適應農民農業生產的需求。在農業機械中,拖拉機的應用最為廣泛,并且拖拉機的外觀和內部也在不斷的更新改造中。現如今的農業工具種類越來越多,為農民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提高了農民的勞動效率。機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國農業化水平,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1.2 新型產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農業機械市場,使用率較高的還是以前的機械,它們得到了人們的認可,新研制出來的農業機械前景并不好。在這樣的狀況下,新產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頸期,許多廠家不愿意耗費大量的資金在新產品上,沒有新產品的更新換代或者產品的更新換代周期過長,對于我國農業發展來說都是很大的阻礙。在科學技術水平快速發展的前提下,我國一定要調整好市場供需關系,鼓勵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為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2 農業機械現代化發展的意義

        2.1 農業機械現代化促進了我國的農業發展

        傳統的農業生產主要依賴于人力和畜力,耗費的時間較長,產品的質量不高。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械被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使得生產的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雖然,我國現在的農業機械現代化水平不高,與國外相比,還有一些劣勢。但是我國也在積極的努力,使農村逐步實現機械化生產,解放勞動力,增加農業的產量,提高農民的收入。我國一直強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一旦機械化生產在農村普及,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也會加快,城鄉之間差距縮小,讓城鎮與鄉村共同發展,實現整個社會的共同進步。

        2.2 農業機械現代化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

        傳統模式的農業生產的產品數量少、規模小。現在農業機械現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農村的農產品數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r產品實現了規模經營。由于機械的投入,農業生產對勞動力數量的要求逐漸減少,剩余的勞動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為城市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國際,高質量的農產品在市場上也更有競爭力,農產品的競爭是很激烈的,質量較高的農產品能夠促進進出口貿易往來,也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能加快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從而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2.3 農業機械現代化提升了勞動生產率

        在我國農村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還相對落后。在有的農產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還是傳統的人工模式,生產效率極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機械化收割,農業機械的使用很適用于大規模的生產,它可以將農產品在短時間內實現收割、摘穗等步驟,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對農民來說是一大喜訊,讓農民擺脫了以往勞作的模式,而且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未來,我國需要做的就是要將農業機械化的水平提升一個臺階,讓農民都采用機械化的生產模式。

        2.4 農業機械現代化加快了國家的發展

        農業機械現代化正是科學技術進步的一個標志。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的收入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加大科學技術和資金的投入,用機器來實現農業生產,不僅可以縮短農業生產的時間,還可以實現農產品的規模化經營。當國家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技術提升了,在國際的地位就會相應的提高。并且,農產品出口之后,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會更強。國家的社會經濟水平會在此基礎上穩步提升。

        3 總結

        在我國農業生產中,機械現代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也不能忽略當前的現狀,針對農業生產出現的問題人們需要去面對,并且積極的解決問題。畢竟,我國農業機械的現代化水平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們需要結合本國國情,做好農業生產機械化的推廣,并且政府要對農業生產給予技術上和資金上的扶持,將科學技術融入到生產中去,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促進社會的發展。

        第2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范文

        一、堅持四化同步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在高基數上實現增糧增效新突破

        2012年,全省各地積極應對自然災害等不利影響,加強指導服務,糧食圓滿實現連續九年增產,總產達674.5億斤,繼續保持全國第四。在糧食總產九連增、菜籃子產品持續增長的高起點上,全面考量和謀劃現代農業發展,必須針對農業面積增加潛力有限、資源環境支撐緊繃、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的情況,最大程度發揮江蘇科教和經濟優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確保農業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

        繼續強化“米袋子”產能建設,再奪糧食豐產豐收。堅持以大縣、大方、大戶“三大”為重點,深入開展“三改一創建”等活動,努力開創糧食增產增效、穩定發展的新路子。抓大縣,把產糧大縣作為重點扶持對象,通過強化農業基礎建設和農機裝備配套,大力推進“畝產噸糧縣”建設,廣泛調動重農抓糧積極性,夯實糧食主產縣生產基礎。抓大方,堅持以優質稻米產業基地、高標準農田等項目建設為依托,大力推進高產增效示范基地建設,力促實現糧食生產重點鄉鎮萬畝示范片和糧食生產關鍵環節專業化服務“兩個全覆蓋”,充分發揮示范方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大面積平衡增產。抓大戶,著重加快培育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主體,壯大一批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重點發展種植規模100—300畝的種糧大戶,推行糧食標準化生產,千方百計提高種糧農民規模經濟效益。

        大力推進“菜籃子”基地建設,保障市場有效供應。以深入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為契機,著重抓好蔬菜、畜禽等鮮活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讓農民和市民得到更多實惠。抓基地保供應,在城郊邊緣基本農田保護區重點規劃建設一批高起點、高標準的永久性蔬菜基地,加快建設現代畜牧業強縣,積極培育現代養殖企業,穩步提升大中型規模養殖產量,推進畜牧業和園藝業設施化、標準化、規模化,提高流通效率,確保均衡供給。抓標準保安全,大力推廣綠色農業設施和生產技術,打造一批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牧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抓轉型保增效,全面推進“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建設,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應時鮮果、高檔茶葉、食用菌等園藝生產,創新畜牧合作經營模式,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著力強化科技支撐,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圍繞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找準主攻方向,突破技術瓶頸,力爭在種業發展、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信息化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重點實施“三大工程”。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加快推動種業企業與育種單位、種業企業之間“兩個重組”,重點培育省級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加快推動基礎性研究和商業化育種、科研單位和所辦企業“兩個分離”,增強企業自主創新和培育新品種的能力;加快推動弱小種業企業、不適宜老品種“兩個退出”,全面加強縣級品種管理,進一步提高良種的農業科技貢獻率。農技推廣“百千萬”示范工程:創建100個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示范中心、1000個村級規范化農業科技服務示范站,培育一萬名農業科技核心示范戶,加快農業重大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工程:加快信息、農藝、農機等技術的集成組裝,全力辦好“12316”三農服務熱線、江蘇為農服務網、《農家致富》手機報等信息服務平臺,打造一批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

        狠抓監管措施落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落實全程質量管控和動物防疫舉措,讓百姓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加快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鄉鎮、市縣農產品質檢機構檢測能力和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放心農資下鄉,加大對非法添加使用“瘦肉精”、違規使用獸藥、違規使用禁限用高毒農藥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隱患。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化,創建一批高質量的“三品”基地,建好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區),穩步擴大“三品”總量,打造一批江蘇名牌農產品,做響江蘇農產品品牌。

        二、堅持城鄉發展一體化,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在新征程上構筑農民增收致富新優勢

        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江蘇農民收入倍增要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未來五年年均實際增長需在10%以上。確保農民收入倍增走在全國前列,就必須在優化農村勞動力、農業產業和農民收入結構等方面加大力度,突出“兩手抓”,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一手抓高效設施農業、農產品直供直銷,千方百計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不斷提高農業設施現代化水平和科技含量,進一步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輻射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著力抓好農產品產銷銜接,讓農民能增收、市民能接受、政府不發愁,重點推廣三種農產品直供直銷形態,降低流通成本,把更多的利潤留給農民。一是以直銷店為重點的門店專賣模式,鼓勵和引導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類農產品生產流通主體在大中城市開設直營店、連鎖店、直銷窗口和自營超市,向市民“零距離”提供農副產品;二是以訂單銷售為重點的直接配送模式,鼓勵規模種養基地、合作社、龍頭企業、批發市場等與高校、酒店、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避免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三是以網上銷售為重點的電子商務模式,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發展電話購物、網上購物、電視購物等新型銷售渠道,力求打造一批上規模、有特色、影響大的農產品“網上商城”。

        一手抓農民就業創業、培育新型農民,千方百計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堅持以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目標,針對返鄉就業創業農民工和外出務工農民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農廣校、農職院校等各類培訓資源,深入實施農民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農業部百萬中專生計劃,加大對農業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民按需培訓、適崗提升,切實增強技能培訓的有效性、實用性,不斷提高廣大農民就業創業本領,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

        三、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新型農業

        經營主體,在新起點上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

        隨著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今后“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成為重大而緊迫的課題。破解這一課題的重要路徑,就是要在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扎實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

        加快農業經營機制創新,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必須守住底線、把握關鍵,既要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又要千方百計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規范農村土地承包流轉管理,穩定現有土地承包關系并長久不變,決不限制或強制農民流轉承包土地,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積極推進經營權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完善規模流轉補貼政策,依法推進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工作,強化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主體地位。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堅持規模適度、因地制宜、形式多樣原則,對農民大量轉移到二三產業并穩定就業創業的地區,鼓勵發展以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主體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對不具備土地規模經營條件的地區,大力發展服務型規模經營;重視培育多元化、全程化的服務組織,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供優質高效專業的社會化服務,實現土地集約經營水平和一般農戶收入“雙提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扎實推進村級“四有一責”建設行動計劃,深入開展“三資”管理示范縣和示范鄉鎮創建活動,建立完善以物業經營和資源開發為主的多種集體經濟經營方式,確保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穩步增長,建設一批農民直接受益的農村公益事業項目,進一步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現代農業建設主力方陣。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助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促進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著力培育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探索不同生產領域認定標準,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流轉,并采取補貼傾斜、強化培訓等措施,切實鞏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在發展糧食等農作物規模化生產中的主力軍地位。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扎實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年活動,加快發展農地股份合作社,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合作社,不斷擴大服務覆蓋面、拓展服務功能,在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中進一步發揮生力軍作用。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興辦農業龍頭企業,深入開展“五個一”示范創建活動和龍頭企業運行質量提升行動,全力打造“雙帶型”龍頭企業,完善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延長產業鏈條,有效發揮企業龍頭帶動作用,增強龍頭企業發展活力。

        四、堅持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加強農業生態環境

        建設,在新定位上再創新農村建設新佳績

        我們在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將更加注重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循環農業,在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上求實效。

        深入推進綠色江蘇建設。積極開展綠色村莊建設活動,穩步擴大林木覆蓋率。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穩定重點公益林種植面積,切實加強森林火災的預防和監控,全面提高森林火災預防控制能力。加強對太湖、寶應湖、洪澤湖、駱馬湖、里下河沼澤、沿海、沿江等區域內自然濕地的保護和恢復,建立較完善的濕地保護體系,遏制全省濕地面積減少的趨勢,有效保護自然濕地資源。

        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扎實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和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工程創建,推進“生態”標簽認定,選樹一批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先進典型。全面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和農業污染源調查,組織實施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大力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和秸稈綜合利用,美化凈化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加大畜禽養殖污染減排力度,扎實推進規模養殖場沼氣治理工程建設,不斷提高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效率。

        第3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F30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050-03

        一、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城鎮化的內涵與特征

        (一)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受不同生產力水平的主要影響,農業現代化有著不同的科學內涵。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是科學化、集約化、商品化和市場化。與之對應的是,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生產技術、生產裝備和手段現代化與農業經濟結構和經營管理現代化的綜合體現,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綜合性發展的概念。農業現代化強調的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和轉化,所以它的特征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業生產設施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農業經營方式產業化、農業服務社會化、農業生產績效高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現代化、農業勞動者知識化、農村生活現代化等。

        (二)農村城鎮化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從人口、社會、經濟等不同的角度,關于農村城鎮化的定義各有不同。筆者認為,農村城鎮化主要是從主體角度來分析和評價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農村地域轉化為城鎮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農村價值觀念轉化為城鎮價值觀念,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鎮生活方式的過程和程度。農村城鎮化的特征主要體現為:一是時間特征,農村城鎮化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綜合過程,表現為過程和階段的統一,以漸進、漸變為主;二是空間特征,表現為城鎮結合,以鎮為主;三是就業特征,表現為亦工亦農,以非農就業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現為亦村亦城,以城鎮生活觀念和方式為主。

        二、徐州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城鎮化的狀況及關系

        實現農業現代化,是徐州農業發展的目標和基本方向,也是決定和影響徐州農村城鎮化的前提和基礎。通過歷史統計數據查詢和分析,得出徐州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城鎮化的發展關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農業機耕面積、機播面積、農業電氣化和農業機械總動力在逐年增加,導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農業人口的比例逐年減少,從而促使農業人口也在逐年減少,但由此帶來的第一產業產值在逐年增加。這些都為徐州農村城鎮化發展提供必需的物質、經濟和人力資源基礎。

        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生產效率也是影響農村城鎮化的重要因素。在中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突出,徐州地區亦是如此。要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關鍵在于提高人均耕地面積。由于總耕地面積基本不變甚至變小,就只有通過大量減少農業人口來得以實現,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和城鎮化發展。

        通過歷史數據分析,得出徐州農村城鎮化率與第一產業水平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以非農業人口比重法統計出的徐州農村城鎮化率Y從1990年的17%上升到2005年的34%,遞增比較平緩,每年遞增不到1.0個百分點,比較符合城鎮化發展的科學規律。同時也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占GDP的比率雖然呈遞減狀態,但不等于第一產業對城鎮化的影響是負向的。第一產業占GDP的比率呈遞減趨勢,只能反映第一產業在經濟上對城鎮化的支撐作用確實在減小,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第三產業對城鎮化發展的貢獻增長。

        三、徐州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城鎮化的相關性分析

        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都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不可少的路徑和方式。兩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和相互發展。首先,農業現代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動力。推進農村城鎮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和制約,必須要考慮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狀況,兩者的聯系是農村城鎮化過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各種聯系的基礎。其次,農村城鎮化又是農業現代化的加速器,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條件依托。

        (一)農業現代化對農村城鎮化的作用

        1.農業現代化為農村城鎮化提供大量的農業產品。農業現代化提供的產品既有食物產品,也有原料產品。不管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如何變化,人們對農業的依賴程度始終是100%,農村城鎮化對農業發展的依賴程度同樣是100%,沒有農業發展作為基礎,農村城鎮化只能化為空談。

        2.農業現代化為農村城鎮化提供更加充足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是農村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的首要因素。城鎮人口、農村勞動力人口均呈逐年上升而農村就業人口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反映出農村剩余勞動力呈逐年上升勢態。城鎮人口的增長,一方面來源于自身的自然增長,另一方面主要來源于農村人口的轉移,即部分農業勞動力轉移到了城鎮。以2005年為例,徐州地區總人口為925.31萬,比1990年上升了近15%;農村勞動力人口為348萬,比1990年上升了9%;而農村就業人口為182.63萬,比1990年下降了約27%,與此相對應,農村剩余勞動力從1990年的22%上升到了2005年的48%,上升了26%。由此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就業人口的減少與剩余勞動力的增加是高度吻合的。農業現代化水平越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就越高,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力就越少,能夠釋放出的農業勞動力也就越多。徐州城鎮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規模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和城鎮所致。但是,受多種綜因素的綜合影響,目前徐州城鎮勞動力供大于求,導致農業在勞動力要素上對城鎮化的制約作用表現得不是很突出。

        3.農業現代化可以為農村城鎮化提供必需的土地和資金。首先,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是農村城鎮化的重要依托。城鎮建設所占用的土地,大都來自農業用地,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犧牲了農業用地來謀求城鎮的建設和發展。因為多數城鎮都建在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之處,而這些地方往往是農業的最好用地。徐州地區土地總面積11 258平方公里,1990年城市面積為184.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6%;到了2005年城市面積增長到了1 16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0.3%,這都是以犧牲農業用地為代價的。其次,農業發展以多種形式和渠道為城鎮化提供資金。農業向現代化發展,帶來的變化是農業勞動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民收入、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觀念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除了必要的農業消費,更多的資金用在建房、購房、教育、興辦產業、到城鎮謀發展等多種渠道上。根據中國的實情,國家還難以對農村城鎮化建設投入大量的資金。要推進城鎮化發展的步伐,靠的主要還是農民,農民是農村城鎮化的投資主體,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主體。

        (二)農村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作用

        1.農村城鎮化可以吸納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受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科技投入能力低、農民對農業科技缺乏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和偏低,徐州地區情況亦是如此。其中,農民收入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農民收入主要取決于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人均土地使用面積、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民總收入和農業總人口等方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農村勞動力過多導致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偏低,農業人口過多導致人均收入偏低。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加快農村城鎮化的建設步伐,穩步地大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農業人口數量,從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技術的變遷,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2.農村城鎮化能夠擴大農產品市場空間,促進農業的商品化和市場化。徐州是農業大市,其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市場化。要依靠市場來引導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發展。從美國農業發展的經驗看,市場化始終是主流,而企業化是其主要形式。農業是個特殊產業,政府應該干預市場失靈,而不應該干預農戶。政府應加強正確的市場導向,通過農村城鎮化為農業帶來更多的農產品市場信息,從而從多渠道多層面來引導農業生產。另外,農村城鎮化的推進會帶來城鎮人口的增加,促進與農業相關產業的擴張,會大大增強對農產品的需求,為農產品貿易提供寬廣的平臺和空間。

        3.農村城鎮化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高級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根本任務就是對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進,而生產方式的調整,必然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村從單一的農業經濟,向農村工業、農村第三產業等綜合性經濟轉化,農業致富的渠道也從單一的農業,轉向以農為本、以工促農、以商富農。推進農村城鎮化,可以從更多渠道籌集農業資本,解決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同時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民致富的步伐。農業結構的調整會給農業生產釋放出更大的空間,促使農業生產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即收入彈性大的農產品在農業中所占的份額不斷增大。農貿市場、城鎮居民對農產品高追求,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市場導向,吸引農民生產、銷售收入彈性大的高檔、高品質產品,促進農民增收。

        4.農村城鎮化能夠拉動農業經營向規模化發展,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打牢基礎。以高技術、高效率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生產,要求農業經營必須走向規模化,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更好地應用高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如果不改變農村以戶為單位進行的小規模生產方式,農村經濟是很難出現規模經濟效應的,因為小規模經濟無法有效地讓農民增收。通過農村城鎮化,將目前徐州近一半的剩余勞動力盡可能多地“釋放”出來,拓寬他們的就業方式和渠道,從而釋放出更多的土地等農村資源,為農業的集約生產創造條件,從而拉動農業經營向規模化發展。比如,銅山縣三堡鎮勝陽村,以木材加工產業為龍頭,通過整合產業結構,建設鄉村循環經濟,工業反哺農業,從政策上引導農民多方位就業創業,擴大農民增收渠道,從而成為徐州乃至蘇北地區經濟實力強、農民生活富裕、農村城鎮化推進步伐快的典型新村。

        參考文獻:

        [1]馮海發.農村城鎮化發展探索[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2]秦潤新.農村城鎮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3]姜愛林.論城鎮化的基本含義及其特征[J].大理學院學報,2003,(6).

        第4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村水利 現代化建設 思考

        作為我國整個水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水利是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環節,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農業生產、農民生活以及農村環境都依賴于它,農村水利工程作為農村的基礎建設,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因此,農村水利建設也應該向現代化發展,以此與農村、農民、農業環境發展的相適應。

        一、農村水利現代化目標

        (1)防治洪水,排除田間水澇。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的首要目標就是防止洪水,以及在洪水發生后及時排出田間的水澇,保證農作物正常的生長,維持農業生產工作的順利進行。阻礙農村生產的重要原因就是農作物該得到水的時候干旱,而需要陽光和少水時候卻發生水澇,解決這兩大難題就是解決了農村水利現代化的重要問題。

        (2)灌溉農田,節約用水。據相關資料,我國農業用水量占全國總供水量的65%左右,而農業灌溉用水占農業總用水的90%,農業灌溉用水是名符其實的“用水大戶”,而農村水利現代化的目標之一則是降低農業灌溉過程中的浪費,提高灌溉效率,同時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

        (3)引入現代化科技。農村地區實現標準化的河道、節水灌溉工程和建設以及信息化的管理平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加農村水利科技的投入,不斷將新的技術與理念結合到農村水利設施的建設過程中,逐步實現農村水利的現代化建設。

        (4)農村水利的現代化運行管理。農村現代化水利工程建設好后,必須還要有現代化的管理運行體系,否則其效用大打折扣。主要包括水利設施的管理人責任明晰、長效管理措施和定期檢查維修計劃等,農村水利現代化管理水平必須與農村農業發展相適應。

        二、農村水利現代化現狀

        (1)總體農村水利現代化程度不高。農村水利現代化處于農村水利建設工作的初期階段,目前,雖然中央和當地政府加大對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的投入,但現實是大多受工程量、配套資金不到位以及農村地區技術限制,導致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緩慢。同時由于已有的農村現代化水利設施的損壞,其維修工作并不能得到及時的安排,進一步導致我國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的滯后。

        (2)農村水利現代化管理體系不完善。由于農村水利設施是非經營性工程,其管理責權難以具體到人,經常產生工程事故、設施損壞后就將現代化的水利設施棄置,使農業工作受到阻礙,同時,排灌工作得不到及時安排,在農業灌溉用水或排澇時,農業生產得不到及時的維護。

        (3)農村飲水安全存在隱患。農村居民飲水問題也是農村水利現代化過程的重要一環,雖然農村自來水解決了大部分村民的飲用水,但還有不少村民一直沿用上輩傳下來的大口井、淺土井,而這些井里面的水常常來自于地下水,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地下水污染日益嚴重,特別是由于農業過程中產生的農藥和化肥等污染,而這種污染對村民的身體健康將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三、農村水利現代化發展對策

        我國是農業大國,同時農業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生產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建設的成敗,一定要重視我國農業生產環節,而農業生產的過程最需要關注的就是農業用水環節。我國農業水利現代化建設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但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必須采取相關措施,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水利現代化的建設,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1)加大投入,保障農村水利工程現代化建設。提高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主要體現在對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上,用于全面加快農村水利現代化的改造步伐上。建立標準化的溝渠,不僅可以將各種水資源合理配置,做到蓄水、引水、提水和調水工程的合力并舉,同時還能起到節約用水、管理方面等目的;大力推廣節水灌溉,這時候就加強溝渠的防滲設置,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同時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到農業生產上來,極大提高了農村水利設施的使用效率;同時還可以建立合理的農作物種植布局,最好實現田間呈方塊狀,且集中到一起并且連成一片,最大限度地發揮規模效益。

        (2)完善農村水利現代化管理。農村現代化水利設施建立后應該配套合適的現代化水利設施管理體系,維護和提供高質量的水利服務,主要形成以管護主體為核心,同時明確工程所有權、管理權以及使用權。加快建立適應省情、省情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農村水利工程設施管理體制和良性運行機制,完善專業化管理、群眾管理和社會化管理相結合的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系,確保農村水利工程建的好、用得起、長收益。

        (3)堅持科技創新。農業現代化是依靠科技手段支撐起來的,只有將新的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水利建設上,才能不斷促進農業生產的先進化和現代化。而具體到如何堅持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對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和農村河道疏浚整治等項目上,這種大的水利工程無法通過農村地區的資源完善,只有推進新的科技手段,例如測量和土木工程技術等。同時由于水資源是有限的,對水資源的利用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所以,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是離不開科技的大力支撐的。

        第5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范文

        關鍵詞:現代化農業經濟持續性

        中圖分類號:F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1)09(c)-0160-01

        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路途是漫長的,在這條道路上,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審時度勢,以現代化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在保障其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產業調整和市場融合性調整。

        1發展現代化農業的迫切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現代化是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基礎,發展農業現代化其本質就是帶來全中國人民共同奔向現代化的新生活。受歷史因素的影響,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并具有典型二元經濟結構特征的發展中國家,傳統農業的產業結構已經根深蒂固,雖然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農村的現代化耕種技術已經全面推廣,并獲得了較好的產業成效,但是現代化發展的鏈條化結構還是不穩定,除了應用現代化耕種技術以外,其余的類似于營銷、技術推廣等現代化農業產業結構的推廣還遠遠不夠,其不均衡發展已經構成中國現代化崛起的重大約束瓶頸,其薄弱地位亟需改變。如何在快速實現工業化的同時,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轉變,不僅關系到農業經濟持續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和農村現狀根本改進,而且還關系到整個和諧社會建構和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實現[1]。

        2現代化農業建設面臨的問題

        2.1 自然資源的局限

        農業是依靠自然資源生產的基礎產業,當今我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卻很少,加上非法占用土地的現象屢禁不止,耕地、水源等自然資源的局限十分明顯。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要有自然資源作為基礎條件,在自然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很多農業現代化整合計劃就只能擱淺。

        2.2 農業信息化發展緩慢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點內容,對于農戶來說其種植、養殖的各項產業都需要有足夠的市場信息作為支持,但是目前我國的90%以上的農戶還停留在依靠自己的判斷能力來決定種植項目和養殖時間,這樣的情況就造成了蔬菜市場和肉制品市場出現價格浮動,相應的農戶的經濟效益也變得不穩定,擴大再生產的信心降低,低投入的農戶工作成為我國農業的主要生產模式[2]。

        2.3 勞動力不足

        受現代化農業耕種技術的影響,農業生產變得較為輕松,這樣就使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向城市了,農村青壯年勞力的轉移,使得農村產業勞動者的整體素質降低,新的技術缺少了人力技術傳播的支持,很多新型技術不能引入,得不到在實際農業生產中實驗的機會。

        2.4 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我國大部分農業鄉鎮企業處于困境之中,產品結構與周邊地區雷同,隨著農業的生產專業化、地域集中和規模擴大,各種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起來。這些問題都歸結于產業化程度過低,農業沒有形成程序化的建設模式,獨立的產業結構使得多種問題凸顯,短期利益不能長期地發展現代化農業,也不能長期保證廣大農民的基本利益。

        3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相關對策

        3.1 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

        農業信息化已成為帶動農村工業化,推進農業產業化以及加速農村城鎮化的一種有效手段,農業信息化建設事關我國農業現代化戰略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例如:農產品網絡營銷是建立在互聯網之上,借助互聯網特性來實現農產品的銷售與經營活動的一種營銷手段。具有跨越時空、覆蓋面廣、高效率等特點。通過開展網絡營銷活動,農產品企業可以擴大市場、提高營銷活動的效率、降低產品成本等等從而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加快農業信息化的建設還需要有政府的調節,政府部門應該建立相應的網絡營銷平臺,開設專門的網絡營銷綠色通道,保證農民的產品有更廣闊地營銷天地。另外信息化建設也必須要通過地區網絡來加強對各種農產品價格的列舉和短期產品價格的預測,通過信息網絡來保護農戶的利益。總之,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是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也必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3.2 大力發展農業先進技術

        從農業技術角度提高農民收入的途徑,進而實現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和改善民生、安穩民意的目標。在大力發展農業先進技術之初應該首先分析當地的農業優劣勢、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狀況,然后選擇具有代表性、概括全面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采用層析分析法,建立層次結構模型,計算各級權重,構建一個農業現代化指標評價體系。然后根據這些指標體系有針對性地進行農業技術的開展。使得農業增長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勞動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資本投入轉變;農業生產由主要依賴自然生產向發展可控的設施生產轉變;農業經營由分散的家庭經營向專業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農業發展由注重農業的一產向促進農業的一產、二產、三產協調發展轉變;農業功能由以農產品生產為主向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并重轉變。當然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是在農業技術員的技術傳授下開展的,但是也需要有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民才可以,所以村組織應該鼓勵家庭中留有1名年輕勞動力,保證農業先進技術的有效推廣。

        3.3 發展“以工帶農”的市場經濟模式

        農業現代化及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是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在推進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問題日益凸顯,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業的發展也受到了阻礙,為了更好地穩定農業發展,以工帶農的策略日漸成為經濟社會和農業現代化進一步發展的焦點和關鍵。具體措施就是通過發達的工業發展實現農業建設的擴大,實現農業結構的區域化布局,大規模的農業發展能夠加快農產品“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使得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更具有緊密度,將農業的多種產業聯合起來共同進入市場環境。這種經濟發展途徑其本質就是農業市場發展的現代化體現,將農業全面推向市場經濟,進而推進農民進入現代化的生活和農村的現代化升級,進一步升級“農業”,為“農業”邁向現代化作出貢獻。

        總之,農業現代化發展應該認清當前存在的相關問題,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農業先進技術、發展“以工帶農”的市場經濟模式,全面推進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第6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范文

        1土地流轉能夠促進和提高農業規模化水平

        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較低,農業發展規模較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業在促進國民經濟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加強農村土地的流轉,優化土地資源的配置,從而促進、提高農村現代化農業水平,推動我國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現階段我國農業技術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很多現代化的機械逐漸應用到了農業生產活動之中,這極大地提高了整個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率水平。目前已經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甚至嚴重制約了整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我國必須持續推進土地流轉政策的落實工作,將農村現有土地進行集中化管理,進而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促進農業生產力水平方面的作用,土地集中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夠在很大程度提升農業規模化建設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土地流轉政策的落實能夠極大地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土地流轉政策落實的過程中農民可以“亦農亦商”,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很多農村土地資源出現了閑置情況。通過土地流轉政策實施,我國可將農村現有閑置的土地資源進行統一經營管理,充分發揮農村閑置土地資源的價值。此外農村土地流轉政策還能夠促進農業發展模式的多元化,例如市場的“工業化”農場模式、市場的農民合作社等,這些創新出來的農業模式各具優勢,符合我國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進步。

        2土地流轉能夠發展農村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土地政策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在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時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我國大量農業機械的應用,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土地的集中化管理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土地政策卻使我國農村土地呈現出零碎、分散現狀,阻礙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我國應逐漸推進土地流轉政策的落實,將農村土地進行集中化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現階段我國城鄉差距正在逐u加大,很多農民都選擇放棄農業生產轉而進城務工,使農村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造成大量的農業土地被閑置。這不僅是土地資源的浪費,而且不利用我國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能夠促進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進而優化農業生產活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力。農業經濟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享受農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同時吸引大量進城務工農民回鄉,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及人才。

        3土地流轉可以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第7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范文

        關鍵詞:“四化”同步;山區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27

        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一、鹽邊縣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

        2012年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4.51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種植業產值6.44億元,增長3.7%;林業產值0.21億元,增長6.6%;畜牧業產值5.89億元,增長4.2%;漁業產值1.78億元,增長9.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20億元,增長9.8%。農村3種主要支柱產業規模14.11億元,支柱產業產值率97%。

        二、鹽邊縣農業現代化問題分析

        本部分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農業生產方式落后

        農業結構較為傳統,農業生產是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結構,農業生產經營以家庭為基本單位農業生產規模小、缺乏規模效益,農業結構層次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農業比重較小,特色農業發展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新興農業模式還不多見。農業市場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很多偏遠鄉村農業生產受到交通條件制約,產銷脫節問題嚴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農產品競爭力不足。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精深加工比重小,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名牌和拳頭產品少,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知名度和美譽度有待提高,市場競爭力和開拓能力不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還有較大差距,農業生產發展較好的鄉村因地理因素導致溢出效應不明顯,對周邊帶動作用不足;同時由于各個鄉村農業生產條件差異較大,對種植品種也有不同要求。農業生產經營缺乏龍頭企業和專合組織的示范帶動作用,缺乏倉儲、物流、冷鏈設施,缺乏農產品批發市場,缺乏精深加工企業,缺乏農業服務。

        (二)農業生產條件存在制約

        由于地處山區,地理條件惡劣、交通不夠便利,鹽邊縣16個鄉鎮的農業生產條件在縣域內差異較大,農業生產水平參差不齊。地理位置偏僻、遠離交通線的鄉鎮或村社農業生產條件薄弱,抵御風險能力不強。農機作業領域狹窄,山區農業生產無法大規模利用農業機械,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易提高。因多山的地理特征造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維護困難較大,對農業生產保障力度不足。

        耕地較為緊缺,質量不高。實際耕地面積不多,根據2012年統計資料,全縣總人口20.82萬人,按鹽邊縣國土詳查耕地面積29.2萬畝計算,人均耕地1.42畝;項目區總人口81343人,耕地10.17萬畝,人均耕地1.25畝,低于全國人均1.4畝的水平。高標準農田6.7萬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29.2萬畝的22.95 %。中低產田22.5萬畝,占77.05 %。

        (三)農林牧漁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

        農林牧漁服務業發展低于平均水平,2012年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20億元,占農業生產總值的1.38%,大大低于我國5%左右的水平。鹽邊縣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為主要產業,且三者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高達97%,按照四川省平均水平,種植業服務收入占農林牧漁服務業總收入65%、畜牧業服務收入占25%、漁業服務收入占7%,即使只達到這一平均水平,鹽邊縣農林牧漁服務業的市場空間也不少于0.7億元/每年,因此農林牧漁服務業發展市場空間較大。

        (四)農民知識化和農業科技化水平低

        農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鹽邊縣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5.81%,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30.1%且主要集中在農村,總體上農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農民知識化和農業科技化水平低,還存在一定數量的文盲、半文盲。農業技能培訓不足,2012年鹽邊縣培養農村科技示范戶162戶,培養新型農民800人,多數農村勞動力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農業技能培訓,并且隨著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向城鎮和非農產業的轉移,農業從業人員的實際科技文化水平難以提高。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低限制了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快速、高效的應用,也是農業技術結構中傳統技術仍占較大比例的原因。

        三、農業現代化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信息化對農業生產支持不夠,從產業相關性分析得出的結論來看,目前三大產業信息化相關性都不是特別高,相對而言第一產業與信息化相關性較強,這個現象說明信息化對農業生產支持需要進一步提高。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以及農村信息網絡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除了利用基本通信手段解決一般性農業生產經營問題之外,尚不能大范圍、大規模運用信息手段提高市場化程度、改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手段。

        農村信息化基礎建設不足,信息網絡不能實現全面覆蓋。目前鹽邊縣農村164個行政村中162個行政村電話全覆蓋,95個行政村通固網寬帶,20戶以上自然村移動電話通訊信號覆蓋,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還需要不斷提升,農村寬帶、通信網絡、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臺建設還需要不斷提高。

        (二)工業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GDP增長依賴工業,農業對經濟貢獻不大,2012年第一產業增長4.8%、第二產業增長17.2%、第三產業增長9.1%;2013年第一產業增速4.6%、第二產業增速9%、第三產業增速7.5%,GDP增增長8.5%,一、三產業增長低于GDP增長,經濟增長以工業拉動為主,農業發展對經濟發展和農村居民生活改善貢獻不大,2012年農民人均農業產值約8000元,基本上與人均農業產值持平。

        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相分離,鹽邊縣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背離、第一產業對第三產業影響高于第二產業對第三產業影響的特征,這些特征說明鹽邊縣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存在背離現象,農業化對工業化支撐力度不足,工業化沒有對農業現代化產生應有的拉動。鹽邊縣工業化的明顯特點是依賴礦產資源、制造業發展落后,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相互獨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相分離。工業化進程會加劇城鎮與鄉村的經濟差距。從城鄉收入來看,鹽邊縣人均GDP較高,在省內排名第四,城鎮化率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卻相對落后,城鄉收入差距較大,年均達到2.5:1。

        (三)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城鎮服務功能有限,對于農村的輻射作用不大,農村居民難以依托城鎮服務體系提高生活質量。農業現代化發展緩慢,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城鄉收入差距達2.5:1,農村居民對城鎮服務體系運用不足。農業發展對城鎮第三產業發展影響潛力較大。從產業相關性分析發現,鹽邊縣第一產業對第三產業影響較大,說明農業生產還沒有對提高農民收入產生強有力的推動,農業生產發展潛力沒有得以充分發揮,不能夠有效促進農村消費提高。第三產業主要以城鎮為依托,因而鹽邊縣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同步發展水平需要提高。與每千人初中升學人數相關性最高的是第一產業,相關性最小的是第二產業,基礎教育需要以城鎮建設為平臺,說明農村經濟條件的改善將有利于促進教育需求的提高,進而促進城鎮服務功能提升。同時,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速度過慢,鹽邊縣60%的從業人員在農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占12%,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28%,非農就業比重40%,非農生產總值比重為93%,相差53個百分點,工業化未能充分促進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變,鹽邊縣第一產業從業規模雖有減小的趨勢,但勞動力轉移速度過慢,6年間的年平均轉移率僅為1.2%。

        四、鹽邊縣農業現代化發展對策

        鹽邊縣已經初步具備農業現代化基礎,為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改善農村人口生活質量創造了條件。農村工作在農村能源建設、水源性工程建設、農業機械化、農民減負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示范片建設、現代農業基地強縣培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等項目順利實施,農業科技和農業服務不斷發展,農業經濟持續平穩發展、產業化經營不斷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成效顯著。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思路在于提高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釋放農村勞動力,使農業和工業發展相互促進,為城鎮化和信息化創造市場空間。

        (一)以“四化”同步為指導發展農業現代化

        引導農民在生產生活中主動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效益,運用信息化拓寬農民視野,提高農民農業生產決策水平,提升農民自主發展能力。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投入,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解決農村信息服務問題。整合涉農信息服務資源,重點圍繞鹽邊縣農業生產優勢特色產品,打造農業信息服務網絡,有效實現農業生產和市場的對接。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發展網上辦公、視頻會議等手段解決鹽邊縣鄉村分散、交通不便帶來的困擾,提高政府對于農民的服務水平和農村、農業管理業績。圍繞農業經濟發展需求建立農業信息資源庫和農業專家庫,建設農業與農村經濟決策支持信息應用系統,促進農業現代化管理;建設農業災害應急系統,提高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預警水平。提高農村國民基礎教育入學率、搞好教育設施硬件建設、提高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努力改善農村人口素質,提高農業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能力。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市場化進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大幅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使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釋放出來,促進農業就業人口向工業、服務業轉移,滿足城鎮化與工業化產生的勞動力需求。提高工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業人口轉移,提高工業總體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發展新型產業,擴大就業需求。結合工業發展大力提高工業服務業發展,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二)合理確定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目標

        首先,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著力解決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問題。在搞好現代農業建設的同時重點整合改進偏遠民族村寨、荒僻山區農業生產條件,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農技培訓、品種改良等手段在縣域經濟范疇內解決農業生產短板問題,使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全面改善。其次,涉及中長期農業發展應該著力實現農業生產技術創新,解決農業產業鏈延伸問題,促進特色農業競爭力建設,使農業生產成為攀西地區農產品市場一體化進程的一部分,力爭使特色農業向國內和東盟市場發展。

        (三)奠定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

        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發展教育產業,提升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規模、質量。以基礎教育保障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以職業教育為依托提升農村普通勞動者的勞動技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教育產業作為農村人力資源水平持續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建設由研究中心、農業科研基地、農業合作組織、農戶組成的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優化農業發展模式,結合特色農業發展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使農業生產為農民增收服務。深入挖掘工業潛力、提高發展內涵,在工業發展中適度降低工礦業的投入產出比重,降低工業發展的礦產資源依賴,防止工業化、城鎮化背離,努力發展工礦業下游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對發展不足的城鎮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予以適當關注、奠定發展基礎。加強新農村建設,提高鄉村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水平,持續改善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服務;促進改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防止鄉村在大量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非農化后產生的留守問題和鄉村文化衰退、產業衰落、新農村建設停滯問題。防止農村環境污染,避免河流、農田受到污染損害,防范“鄉村病” 的發生。

        (四)多種措施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結合山區農業發展特點和鹽邊縣以農為主的鄉鎮發展實際,統籌解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重點關注人口集中、農業生產集中的鄉鎮,優先提升這些鄉鎮農業基礎設施水平,實現基礎設施投資收益最大化;對于偏遠山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要結合人口轉移合理權衡,以提高投資效益。發展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強生產技能培訓,使縣內農業管理人員和農民群眾生產技能不斷提高,提高農民農業科技知識和農業技術人員的科學管理水平,充分發揮農業基礎設施作用。實現農業經營現代化,提高農產品競爭力。鹽邊縣的農業生產條件具備發展精品農業的條件,結合目前鹽邊縣農業產品特征加以拓展并賦予新的市場特點是發展精品農業的關鍵所在。鹽邊縣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因素導致農業生產各個方面在不同鄉鎮存在差異,需要結合不同自然地理和交通運輸條件針對特色農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結合市場需求在農牧品種選擇、養殖與種植生產技術、農牧產品深度加工等方面進行科技開發,以科技帶動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通過提高市場信息化程度、改進農產品市場營銷等手段來實現品農業的高市場競爭力、高價格、高收益。提高農村環境保護水平發展觀光旅游、生態休閑;搞好農業管理創意和農業服務創意以提高農村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擴大農產品物流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以延伸物流產業鏈條、加速產業聚集。構建農產品加工、運輸、配送、冷凍儲存和展銷等配套物流體系。依托主要干道發展農產品外銷,積極開展特色產品跨區域貿易,盤活相關農業生產要素。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建設、實現農業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培養農業科技領頭人,加強農民技術培訓、促進農民科技致富。

        五、結論

        “四化”同步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所形成的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層建構,是多年來歷史經驗的總結,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鋪就坦途。本研究梳理了鹽邊縣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脈絡,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實際提出了框架性對策,從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更新觀念是運用“四化”同步思想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出發點,山區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是絕對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同時由于山區條件限制會形成不良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態勢,“四化”同步發展思想不僅要促進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進程中運用政府、社會、市場各方面力量協調解決農業發展問題,將歷史、現在、將來相結合,努力促成良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態勢的形成,并且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藍慶新,彭一然.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關聯機制和發展策略[J].理論學刊,2013(5).

        [2]魏建.四化同步與城鎮化質量的提高[J].學術月刊,2013(5).

        [3]唐祥來. “四化同步”背景下的農業勞動力替代轉移[J].現代經濟探討,2013(7).

        [4]朱靖紅,肖倩.我國縣域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關系[J] .江蘇農業科學,2013(7).

        第8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歷史命運

        北京大學羅榮渠教授認為,廣義的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它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它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現代化是世界歷史發展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孜孜以求的目標。

        盡管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就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從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來看,農業、農村、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命運卻許多共同之處。這就是農業的市場化、工業化、企業化、國際化;農村的城市化、城鄉一體化;農民的非農化、職業化、市民化。

        一、農業的市場化、工業化、企業化、國際化

        生產力的社會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場化,市場化是現代化的先決條件。農業市場化就是通過市場經濟把整個農村、農業和農民融入整個社會,建立廣泛的市場體系。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同時就是農業中的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的過程,就是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的過程。早期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前提和動力是國內外市場的開拓,其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市場化的發展成就和必然結果。在市場化趨勢下,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與非農產業的比較利益小,吸納社會生產要素的能力差,農民素質相對較低,不容易及時把握市場信息,農業生產經營面臨著其他任何非農產業不可比擬的自然風險、紛繁復雜的市場風險和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中的制度風險。因此,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在二元經濟結構轉換滯后的發展中國家,這個特點更為明顯。市場化過程盡管導致了農村的災難和農民的痛苦,然而,農業、農村要擺脫弱勢地位最終還要依賴市場化,市場化是農業、農村、農民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業化是指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整個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變遷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工業化進程首先發端于城市和工業領域,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引起了農業企業化、資本化的發展,從而導致了一場農業革命,引起了農業機械化、良種化和花肥化,使得農業用工業的技術和組織形式進行生產,農業革命引起了農業工業化的進程。國際上衡量工業化實現的標準體系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指標,這就是產業結構中農業產值的下降和勞動力結構中農業勞動力的減少。資本主義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帶來的是高污染、高成本、嚴重的兩極分化和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工業化過程中,一般會導致大量農民失業、農民收入長期走低、農村社會保障缺失、農村落后凋敝等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農業也要走現代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馬克思研究英國資本原始積累過程時發現,農業商品化的過程必然會產生一個新的經營農業的“農業企業家階級”,這些企業家把農業產業當作工業來辦,采取企業化的方式加以經營,從而促進了農業的企業化、資本化的發展,這是現代化農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現代化也好,社會化也好,新型工業化也好,最后落實到社會化大生產組織形式上,一定要有適應市場化、社會化的現代企業制度的生產組織形式,這就是現代企業化。農業現代化一定要走農業企業化的發展道路。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農業走向國際化是一個必然發展趨勢。農業國際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農業與世界經濟日益融合的過程,是各國農業按比較優勢原則調整和重組國內農業資源,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實現資源和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雙向流動,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過程。

        農業國際化有如下幾個特征:一是農業生產國際化;二是農業資本與技術國際化;三是農業市場國際化。農業國際化是帶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戰略,絕不是權宜之計;是全方位地與國際慣例接軌,絕不是單純的國際市場準入;是整體地推動農業和農村向現代化邁進的系統工程,絕不是單純地出口創匯。

        二、農村的城市化、城鄉一體化

        第9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熵權法;南京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23日

        一、引言

        農業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運用現代化發展理念,將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使落后的傳統農業日益發展成為具備當代生產力水平的生態農業。因此,農業現代化日益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目前,關于農業現代化的定量研究方法,大部分學者采取層次分析法的評價方法,如李蕓、張安明基于AHP法研究了重慶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林正雨、李曉等利用AHP法探討了四川省農業現代化的綜合發展水平,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主觀性較強,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客觀定量研究方法,因而本文擬采用客觀賦權的熵權法確定權重,以此減少主觀因素的影響,使研究結果更客觀、科學。

        二、研究區域及數據來源

        南京市地處長江下游地區,地理位置為31°14'~32°37'N,118°22'~119°14'E,全市總面積為6,597平方公里。2014年南京市常住人口為818.78萬人,城鎮化率達到80.9%,位居江蘇省第一位,全市耕地面積為237.19千公頃,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384.63億元,糧食作物總產量114.7萬噸,素有“魚米之鄉”的稱號,農業基礎條件較好。近年來,隨著南京市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趨勢也逐漸加深,作為東部經濟強省江蘇省的省會,南京市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可為周圍其他城市提供參照,因此研究南京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顯得十分重要。

        本文選取的統計指標數據來源于《南京市統計年鑒(2006~2015)》、《南京市環境發展公報(2005~2014)》以及2005~2014年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一)指標體系設計。本文在遵循指標選取的真實性、可操作性和層次性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研究成果,同時依據南京市的實際情況,初步從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村社會水平和農業可持續水平4個方面選取12個指標,反映南京市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

        (二)數據預處理。由于所選指標原始數據的量綱不同,無法進行直接比較,因而采用極差標準化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1、正向指標越大越好,計算公式為:

        Xij'=(Xij-minXj)/(maxXj-minXj) (1)

        2、負向指標越小越好,計算公式為:

        Xij'=(maxXj-Xij)/(maxXj-minXj) (2)

        式中,Xij和Xij'分別為第i年第j項指標的原始值和標準化后的數值,maxXj和minXj分別為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確定指標權重。本文選用客觀賦值的熵權法確定權重,根據各指標的變異程度,利用信息熵計算出各指標的熵權,再通過熵權對各指標的權重進行修正,從而得出較為客觀的指標權重。具體步驟如下:

        (四)數據標準化。用標準值法處理數據,在個體指標分析基礎上,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標準值,如果該指標達到了這個標準值,就可以當作實現程度達到了1。一般情r下,對于某個指標的實際值Xij,其對應的標準值為X0,按照公式Zij=Xij/X0進行標準化處理,若Xij>X0,則給定Xij=X0,使得標準化結果不超過1;若指標值Xij

        (五)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在確定了權重以及各個指標對應的標準化數值后,就可以計算南京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指數Y,計算公式為:

        其中,n為統計年數,j為指標數,?棕j為各指標的權重,Zij為各指標每年的標準化指數。在參考國內農業現代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將農業現代化發展分為5個階段,即準備階段、起步階段、初步實現階段、基本實現階段和發達階段。(表2)

        四、結果分析

        (一)南京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總體評價。依據公式(6)計算出南京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綜合指數,計算結果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來,南京市農業現代化水平一直處于上升趨勢,2014年相較于2005年已經上升20%左右,可見近10年來南京市農業現代化水平一直處于平穩上升的發展狀態,這得益于南京市先天擁有的較高水平的農業發展基礎。隨著南京市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發展逐漸讓位于工業與服務業,到2014年,南京市已經基本形成“三二一”型產業格局,二三產業比重逐漸上升,第一產業即農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3%,但農業發展水平并沒有因此下降,反而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業也引進不少新技術,走向機械化發展的道路,使得大規模經營成為可能,農業生產效率逐漸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也因此逐步提高。依據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劃分,目前南京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仍屬于初步實現階段,正在向基本實現階段穩步前進,但距離發達階段仍有不小的差距。(圖1)

        (二)農業現代化水平結構特征。圖2顯示出農業投入水平指數、農業產出水平指數、農村社會水平指數和農業可持續水平指數,這4項指數是農業現代化程度的主要標志。(圖2)

        1、農業投入與產出水平指數。由圖2可知,相較于其他結構指數,農業投入水平指數一直處于低水平均衡發展的狀態,基本維持在0.3左右,表明南京市在農業發展方面的投入一直以來比較穩定,并沒有為了增加產量而加大投入的趨勢,可見近些年來南京市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依賴于農業生產投入的增加,而應是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相對應地,農業產出水平指數不斷上升,到2012年,農業產出水平指數已經達到最高水平。可見南京市農業產出水平遠高于農業投入水平,農業投入的邊際效益遞增,目前已達到最佳發展狀態,表明近些年來,南京市對農業基礎設施與農業現代化裝備的投入已發揮了實質性的作用,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逐步提高。

        2、農村社會水平指數。從圖2中可以看出,南京市農村社會水平指數處于不斷上升的狀態,2014年南京市農村社會指數達到0.9736,已經接近最佳水平。南京市目前已經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2014年農村人均收入超過17,000元,遠高于標準值13,000元,同時農村居民生活恩格爾系數也逐漸下降,現在農民從事的基本是與農林牧漁有關的服務類行業,農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這得益于鄉村企業的逐漸壯大。政府也給予鄉村企業以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在農村投資建廠,使農民可以就近工作,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促使農村社會水平大幅度上升。

        3、農業可持續水平指數。由圖2可以看出,農業可持續水平一直處于不斷上升的狀態,從2005年的0.4025提高到2014年的0.6964,近10年來增幅達到73.02%,由此可見,南京市農業可持續水平不斷提高,表明近年來南京市在提高農業產出的同時,并沒有忽視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南京市建成區面積逐漸擴大,但全市森林覆蓋面積不減反增,森林覆w率逐年提高,2014年森林覆蓋率已超過35%,位居江蘇省第二;同時,南京市發展農業也日益關注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逐年減少,綠色產品逐漸增多,這些都使得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逐漸提高。

        五、結論

        2005~2014年,南京市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較穩定的發展。總體上看,南京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處于初步實現階段,正在向基本實現階段發展。農業產出水平穩步上升,已達到最佳發展水平,而農業投入水平一直處于低水平均衡發展狀態,表明南京市農業生產效率逐漸提高。農村社會水平也穩步上升,現已接近最佳發展水平,表明農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農業可持續水平不斷上升,增幅超過70%,表明南京市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亦十分注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于農業現代化向更高水平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李蕓,張安明.基于AHP法的重慶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26.

        [2]林正雨,李曉,何鵬.四川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35.1.

        [3]李滿,李世峰,歐陽映鴻.基于熵權法的涿鹿縣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4.19.5.

        [4]徐貽軍,任木榮.湖南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測評[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4.

        [5]王國敏,周慶元,盧婷婷.西部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定量測評與實證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6]李寶玉,李剛,高春雨.環渤海現代農業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水平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高清91 | 亚洲欧洲非洲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99热 | 日韩欧美动漫国产在线不卡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