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范文

        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

        第1篇: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范文

        隨著各地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信息化設備在學校的大量裝備和日益普及,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層次融合的應用問題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回顧我區教育信息化工作所走過的歷程,結合教育領域隨著信息技術已發展到“云”計算和新一代“物聯網”技術的大背景,充分發揮區域政策優勢,遵循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律,科學規劃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借力新技術、新媒體,不斷夯實教育信息化基礎,努力創優區域“教育云”高端應用基礎,突破信息應用中的“孤島”現象,實現區域內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質應用,是我們對區域教育信息化應用工作的基本價值考量和追求。在此,選取我們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幾個粗淺認識與思考片段,以資探討。

        一、把握政策支撐,科學規劃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規范有序地實現區域教育信息化各類基礎設施設備建設的新突破

        2007年以前,由于受當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龍泉驛區教育信息化裝備一直處于低層次發展階段,據當年的裝備數據統計顯示:全系統生機比不足25:1,師機比不足10:1,多媒體班套比不足11:1,區域內不僅沒有教學所必需的教育骨干城域網,就連建有比較標準校園網的學校也寥若晨星,教育信息化基礎條件極差。

        正因為如此,我們更不敢懈怠,于2007年借龍泉驛區區委、區政府出臺“富民興教”十大政策的東風,通過區域教育信息化工作規劃的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并制定了我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各階段工作目標,按“先開主渠后放支流”的網絡建設規劃思想,明確了以教育城域網絡建設為突破口,以學校有線、無線校園網絡“雙覆蓋”建設為基礎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通過努力,至2012年,我區先后完成了龍泉教育城域網、龍泉驛區所有獨立建制中小學校標準的有線和無線校園網絡建設工程,實現了教育城域網基礎平臺下的區域雙網“滿覆蓋”。通過厚積薄發,結束了我區長期無校園網絡的落后局面,使一直制約區域教育信息化水平難以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瓶頸得以打破,形成了以城域網為“主動脈”骨干,以區域“滿覆蓋”的雙校園網為“毛細血管”末梢的完善的網絡拓撲結構體系,突破了信息“孤島”現象,為下一步實現“教育云”和“物聯網”技術應用條件下的“泛在學習”空間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網絡鏈路基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網絡系統僅是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前提,大量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和裝備則是教育信息化應用的關鍵所在,更是教育信息化向高品質方向發展的基石。從2008年起,我們緊緊抓住國家薄弱學校改造項目和相關轉移支付項目,成都市教育技術裝備“滿覆蓋”工程、教育技術裝備提升工程以及區域高中教育技術裝備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項目支撐和區域政策的優勢,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基礎環境條件建設工作力度。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了區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礎環境和條件,使我區教育信息化裝備建設工作發生了質的蛻變。據2012年最新教育信息化裝備統計數據顯示:區域內生機比達9:1,師機比基本達1:1,多媒體班套比基本達3:1,較2007年分別翻了幾番,整個區域教育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不僅完成了歷史欠賬,且在裝備發展態勢上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既夯實和創優了區域教育信息化基礎條件,更使我區有了向 “教育云”和“物聯網”條件下高端應用的硬件基礎。

        二、創新工作機制,積極、規范、穩妥推進區域教育信息化重大建設工程項目,提升了城鄉教育信息化裝備高位均衡發展水平,創優了區域借力新技術、新媒體的高端應用基礎

        區域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往往由于涉及面廣,免不了會有一系列的重大建設工程項目。為積極、規范、穩妥地推進這些重大建設工程項目,在嚴格執行政府采購流程基礎上,我們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四個定位”和“一個方法”相結合的建設管理原則和機制:“四個定位”即工程建設應用的功能定位、工程監督的工作定位、系統集成技術與工藝的標準定位和系統測試的方法定位;“一個方法”即以論證、試驗或現場會等方法對工程前期的規劃設計、工程中期系統集成過程的管理和工程后期使用、培訓以及維護的指導等關鍵環節進行切實把控。在這個工作機制下,用“三個統一”(統一裝備建設、統一技術標準和統一集成工藝)來實現城鄉教育信息化裝備高位均衡發展的總要求,以項目負責制為基礎,依靠區域技術骨干所組成“中心組”來積極參與重大項目建設,使近年來區域教育信息化重大建設工程項目均積極、規范、穩妥地推進,創優了下一步借力以“教育云”和“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新媒體落地區域后的高端應用基礎。

        梳理歷年我區重大項目建設工程,主要有以下幾個片段值得一提:(1)在教育城域網建設過程中,由于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以“資源”換“資本”的工作機制,按適用、夠用、適當超前、分階段實施的建設原則,以租賃方式完成了項目建設。這不僅大大減輕了當時的資金壓力,同時使工程質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2)在2011年進行的無線校園網建設工程中,我們尤其重視了技術方案的設計和試驗,多次邀請區域學校技術骨干進行反復論證,并將技術論證試驗部署在了一些學校,最終形成了科學的區域無線校園網技術組網建設方案,確保了建設工程質量和后期的應用效果。(3)在2012年全區中小學有線校園網建設工程中,由于涉及面廣、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編制了《龍泉驛區中小學校園網建設工作手冊》,理清了工程建設管理的方式和思路,并在實際工作中由工程監理人員嚴格執行,既減輕了管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和壓力,更從制度上規范了商家的建設行為,使校園網建設工程的質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三、以活動項目為載體,以教育技術科研課題為先導,通過示范引領,不斷提升區域內教育信息化高端應用品質

        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實和終極目的都是各種教育信息化手段在師生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廣泛和深度應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教育信息化劃分為起步、應用、融合、創新四個發展階段,其中后三個階段都在著力描述應用的層次問題。美國等發達國家已全面進入融合、創新階段,而我國還處于初步應用階段。因此教育信息化重中之重的工作在應用,而應用的關鍵在于理清區域教育信息化應用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我區在教育信息化應用工作中的粗淺實踐來看,我們的思路是:以用促建,邊建邊用,以教育技術科研課題研究為催化劑,在活動項目中探索學科與教育信息化手段融合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充分發揮區域教育信息化優質資源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推廣并轉化具有實踐操作性質的各種應用成果,借力新技術、新媒體,努力提升具有區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高端應用品質。

        正如內容一定需要相應的形式去表達一樣,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實體必須落實到有師生共同參與的各種項目活動中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和效益。因此,在我們著力提升師生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層次的工作中,借力了所有可能的教育信息化項目活動和可供輻射示范的教育信息化優質資源。歸納起來有三類:(1)常規工作中的各級項目活動,如學生電腦制作大賽、現代教育技術成果評選活動、現代教育技術的全員培訓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現代教育技術研討會等。(2)具有實驗性質的專題項目活動,如戴爾“青少年互聯創未來”項目和區縣教育信息化互動聯盟等。(3)具有整體提升學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應用水平的創建項目活動,如省、市、區三級的現代教育技術示范校和數字校園、書香校園等創建項目。截至2012年,我區已創省、市級現代教育技術示范校共6所。

        同時,我們在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實踐過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應用層次的深入和突破離不開教育信息化科研課題的引領和指導。因為這類課題不僅與學科結合緊密,還因其有認識、操作和資源三類研究成果的特質而具備相當的可實踐性、可操作性、可應用性和可推廣性。如果研究過程能緊緊把握師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科為載體,以教育信息化為手段,并圍繞與學科融合這一根本目的而群策群力來實施,則其應用價值的取得是不言而喻的。雖然對一個學校的主研人員而言,課題本身的研究過程可能會是迷惘的、艱辛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只有通過這種鳳凰涅式的痛苦蛻變,才能使學校整體教育信息化應用氛圍營造起來、意識提升起來、水平和能力鍛煉起來。

        基于此,我區很早就開展了各級別的以學校為主體獨立承擔的教育技術科研課題研究工作。通過不斷的引導和示范效益的輻射,“十二五”我區教育信息化科研課題已立項國家級現代教育技術主研課題1個、參研1個,省級主研3個,市級主研2個,實現了學校和主要學科類別的全覆蓋。

        四、引入新技術、新媒體,抓管理促應用,加強學科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修為,為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質應用提供強有力的物力和人力資源保障

        按“創教育強區,建讀書之城”的總要求,我區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龍泉驛區教育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領導,遵循“加強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以“三建”(建機制、建裝備、建隊伍)為手段,以“三個應用滿覆蓋” (校校應用滿覆蓋、班班應用滿覆蓋、學科應用滿覆蓋)為工作目標,堅持工程建設管理的“四個定位”和“一個方法”相結合的原則和機制,解放思想,借力新技術、新媒體,以學科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修為提升為核心增長極,為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質應用提供強有力的物力和人力資源保障,不斷加強制度與應用、管理建設,保障區域信息化裝備正常、高效、常態運行,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裝備效益。

        總結過去,提煉經驗,我們緊緊圍繞城鄉教育高位均衡發展和素質教育兩大主題,以“創教育強區,建讀書之城”為區域總目標,遵循“加強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規律,全面貫徹執行區域“四精”“四抓”的管理理念,以“整體創一流,單項爭第一”工作思路為指導,創新工作機制,夯實基礎、歷練內功,助推了區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跨越式發展。

        展望未來,冷靜思考,按“加強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總要求和遵循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規律,我區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尚處于初步應用階段。過去的道路雖然略有亮色,但今后的任務卻是更加招人。2013年,首先,我們將持續加大投入,進一步創優區域教育信息化應用基礎:2013年區域生機比將達8:1,師機比將達1:1,交互式多媒體班套比將達1:1。其次,引入“云”計算技術,不斷扮靚區域信息化高品質應用的教育“云”彩。在充分利用公有“教育云”資源的基礎上,適時落地區域自建私有“教育云”,以滿足泛在學習理念下的多網“學習空間”建設。第三,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在信息、網絡和傳感技術條件下著力打造“智慧型”學科功能室和能滿足區域教學所需的“全仿真”學科數字實驗室,使學科功能室(或實驗室)的應用和管理逐步具備“智慧”特征。

        第2篇: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范文

            化學工程,簡稱化工,是研究以化學工業為代表的,以及其他過程工業生產過程中有關化學過程與物理過程的一般原理和規律,如石油煉制工業、冶金工業、食品工業、印染工業等,并應用這些規律來解決過程及裝置開發、設計、操作等問題,它是以數學及少量的物理觀念為基礎應用于化學工業上,主要研究大規模改變物料中的化學組成及其機械和物理性質,來替生產化學品或是物料工廠提供一個反應流程設計方式。實驗研究、理論分析和科學計算已經成為當代化工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三種主要手段。

            化學工程的研究領域最初只是化工單元操作,如:輸送現象(為化工學科當中“單元操作”的理論基礎)、化工熱力學輸送現象。隨著發展,后來又發展出一些新的分支,化學工程領域的分支龐大,可應用在各類化學相關領域的研究及實務上的操作,因應現代工業發展的需要,以化工的知識背景為基礎,例如半導體工業。隨計算機的快速發展,數值模擬(cfd)在化工的發展占據重要的地位。

            2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簡介

            2.1 化學工程與工藝任務。根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性質,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任務是培養學習化學工程學與化學工藝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化學與化工實驗技能、工程實踐、計算機應用、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方法的基本訓練.具有對現有企業的生產過程進行模擬優化、革新改造,對新過程進行開發設計和對新產品進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學科和領域很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除了讓學生學習一般應用化工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應該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及本校的實際情況,重點學習化工在某個或某幾個領域中的具體應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應用化工專業的特色專業方向。

            2.2 化學工程以及化學工業的一些特點。以物理學、化學和數學為基礎,并結合工業經濟基本法則,研究化工單元操作以及有關的流體力學、傳熱和傳質原理、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等在化學工業上的應用,以指導各種過程及其設備的開發、改進和發展屬于化學工程學的內容。化學工程是隨著化學工業的大規模生產發展而形成的。化學工程包括過程動態學及控制、化工系統工程、傳遞過程、單元操作、化工熱力學、化學反應工程等方面。化學反應是化工生產的核心部分,提供過程分析和設計所需的有關基礎數據,研究傳遞過程的方向和極限,化工熱力學是單元操作和反應工程的理論基礎,它決定著產品的收率,對生產成本產生重要影響。對單元操作的研究,可用來指導各類產品的生產和化工設備的設計;傳遞過程是單元操作和反應工程的共同基礎,化學工業在新的形勢下要求處于化學核心地位的催化技術和化學工程都必須用跨學科的戰略進行多學科的研究。動量傳遞、熱量傳遞和質量傳遞,這三種傳遞,實質上就是各種單元操作設備和反應裝置中進行的物理過程。

            合成化學是化學學科的核心,化學家不僅發現和合成了眾多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同時也創造了大量非天然的化合物,使人類社會所有的化合物達到2230萬個(美國化學文摘1999年12月10日收錄的化合物數),并且以幾個月就有100萬個的速度發展,大量新化合物的產生是化學工業產品開發的基礎。信息技術及工程技術的進步為設備和工藝創新創造了條件,推動了化工行業的技術進步。 化學工業的生產技術和許多深度加工的產品更新換代快,要求化學工業必須不斷發展和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不斷尋求技術上最先進和經濟上最合理的方法、原理、流程和設備是化學工業工藝創新追求的目標。化工新技術開發程序是一套科學的程序,它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宗旨,以工業化和商業化為目的的創新過程。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化學工業的研究開發費用、科研人員以及專利和文獻的數量都居各工業部門的前列。

            3 化學工程與工藝實驗數據處理分析

            傳統的化工實驗的數據處理是相當復雜的,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化工實驗需要平行實驗,數據處理過程的重復性也非常大。借助MATLAB軟件的應用,可以使人們從大量的數據處理當中解脫出來。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驗是初步了解、學習和掌握化學工程與工藝科學實驗研究方法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性環節。化工實驗的特點流程較長,規模較大,數據處理也較為復雜。因此依靠計算機處理數據會使繁瑣的數據處理過程變得簡單快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數據處理是每一個化學工程實驗必不可少的步驟,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步驟。通過實驗可以建立過程模型、分析工藝技術的可行條件。但是化工實驗數據的處理往往并不是那么簡單,它需要通過復雜的數學計算,若僅僅依靠手工計算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化工實驗數據的處理量很大、重現性很高,因此應用計算機來處理實驗數據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一個以實驗為基礎的專業學科。實驗的目的是通過有限的實驗點去尋找某一對象或某一過程中各參數之間的定量關系,從而揭示某化工過程所遵循的客觀規律。

            MATLAB在化學工程與工藝實驗中的應用進行初步的嘗試。傳統的化工實驗的數據處理是相當復雜的,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化工實驗需要平行實驗,數據處理過程的重復性也非常大。而MATLAB是一個強大的數學軟件,能夠方便地繪出各種函數圖形,一方面可以解決符號演算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解決數學中的數值計算問題。MATLAB的應用范圍非常廣,包括信號和圖像的處理、通訊、控制系統設計、測試和測量、財務建模和分析以及計算生物學等眾多應用領域。它已成為國際控制界的標準計算軟件。借助MATLAB軟件的應用,可以使人們從大量的數據處理當中解脫出來,利用MATLAB軟件編寫一個數據處理程序:只需輸入任意一組原始數據,就可以把實驗結果,數據模型以及作圖一起顯示出來。

        第3篇: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范文

        關鍵詞:化工專業;卓越工程師;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1-0145-02

        化學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化工行業的特殊性,化工人才需求特別強調學生工程素質的培養,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其宗旨就是要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共同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1-2]。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高素質化工人才的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桂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在2011年入選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并于2012年招收了本校第一批化工卓越工程師班的學生。經過幾年的實踐,對化工專業如何實施“卓越計劃”,如何構建化工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思考,下面談談筆者的認識與體會。

        一、當前化工專業實踐 教學面臨的問題

        桂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建立于1986年,當時名稱為工業分析專業,1998年更名為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專業方向包括化學工程、電化學工程、石油化工。經過近30年的發展,專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6年被確定為廣西高校優質專業,2008年獲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2008年專業所屬的化學化工教學團隊成為廣西區教學團隊,擁有的《普通化學》課程在2008年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在2013年評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人獲得廣西區教學名師獎,2人入選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計劃。在長期專業辦學實踐中,我們深感化工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也對實施“卓越計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擾。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多數化工企業,由于擔心學生的安全問題,對學生進企業進行生產實習,表現得不是很積極。各校多采取讓學生自己找單位實習,回來交一個實習報告解決實習難的問題,導致生產實習教學環節存在“放羊”現象。

        2.化工專業普遍生產實習時間較短,一般為4――5周,企業很難給予一個真正的崗位讓學生進行生產實習,更無法給予學生動手,進行實際操作的機會,導致學生的生產實習輪為“參觀式實習”。

        3.實踐教學內容比較陳舊,綜合性、工程設計性實驗項目偏少,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給予學生進行工程實踐的教學平臺,沒有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中,另外各類實驗(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各類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有機銜接不夠,需要進行深層次的改革。

        二、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化工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1.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構成要素。深入認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構成要素,是有效的構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創新能力就是創造新的思想,將新的思想付諸實踐,創造一個新的事物的能力[3-4]。創新能力主要由創新思維能力、非智力因素和創新實踐能力三個要素構成,而實踐能力則表現為基本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創新實踐能力三個由低到高的層次。很明顯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意義重大。影響創新實踐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學生的創新實踐品質、創新實踐技能和創新實踐環境[5]。作為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創新實踐品質培養時,既要注重開發和培育學生的共性,也要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要因材施教,促進多樣化人才的發展,同時要將創新實踐技能的培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特點,開設不同類型的實踐課程;要盡量依托學科優勢平臺,打破教學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壁壘,將重點實驗室的優質資源和教師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中,構建良好的創新實踐環境。

        2.多層次立體化化工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在入選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后,我們及時對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構建理論(Theory)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驗證(Test)體系、創新(Try)體系的“3T”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課程體系,特別是形成以“工程實踐與工程應用創新”為亮點的實踐教學體系,其核心是體現了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該實踐教學體系由“基本技能層次”、“綜合應用能力與初步設計能力層次”、“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層次”三個層次構成。“基本技能層次”由大一、大二開設的無機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化工原理實驗、以及由大三開設各專業方向的綜合實驗等組成,通過課程實驗、上機等實踐環節,學生加深了對理論課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培養了學生基本實踐技能;“綜合應用能力與初步設計能力層次”則由化工設計、精細化學品配方工程師實訓、工業分析技能實習實訓、電化學工藝技能實訓,以及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組成,通過課程設計、綜合實訓、在企業進行的各類實習等環節,實現對學生綜合應用工程能力與初步設計能力的培養;“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層次”通過開設應用研究型選修課、“工程實踐與創新”自選實驗項目和暑期到企業“頂崗實踐”,同時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各級“挑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與工程應用創新能力,通過雁山大講壇的引導,開展各種形式的講座、研討會,豐富校園化工科技文化生活。

        幾年來,為了使化工實踐教學體系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對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一方面鼓勵教師在教學中立足先進性、前沿性更新充實課程內容,將化學化工學科最新科研成果及個人的科研成果有機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如電化學工程方向教師利用廣西區科技進步獎的“高性能二次電池電極活性材料合成的新方法”和電鍍新工藝研究的科研成果以及發明專利,設計并開設了“鋰離子電池的裝配及性能測試”、“電鍍鎳的工藝設計及性能測試”等電化學工程專業實驗,并出版教材《電化學實驗》,化學工程方向教師利用綠色化學科研成果,出版《有機化學實驗綠色化教程》、《精細化工工藝學》教材,并在教學中使用。另一方面在開設的各種技能實訓中,努力開發具有中試規模的實訓項目,盡量確保學生能在真實工作崗位環境條件下進行實訓,如與東莞金賽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從企業引進了軟包裝鋰離子電池小試生產線,開設了與生產實際接近的電化學工藝技能實訓項目,精細化學品配方工程師實訓項目所采用的配方及工藝,均來自生產實際。在2014年,學校加大了對校內實踐基地的投入力度,打造校內化工生產仿真實訓裝置平臺。該化工生產仿真實訓裝置采用真實的化工企業生產工藝流程,運用仿真技術,結合化工生產真實設備、儀表及工業控制系統進行構建,全面模擬生產工藝過程。化工生產仿真實訓裝置平臺的建立,彌補了學生在化工企業不能動手的,只能參觀的缺陷,提高了實訓實習質量。

        三、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效果

        1.新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前化工專業在企業實習效果不理想的問題,提高了實踐實習教學質量。

        2.實施新的實踐教學體系,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多年來本專業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近三年來,化工專業全體學生(約200人)均參加了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5人獲得全國一等獎,18人獲全國二等獎,33人獲全國三等獎,其余學生獲優秀獎,在廣西同類高校名列前茅;同時化工專業各班級約有一半的學生參加導師課題組的科研活動,在導師指導下參加包括大學生創新創業在內的科研項目近30項,并獲得不少科技成果獎,其中獲廣西區級“挑戰杯”二等獎1項(2012年)、三等獎1項(2014年),廣西高校化學化工類論文及設計競賽,11人獲一等獎,3人獲二等獎。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研究論文每年在2~3篇左右,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3項。

        3.“化學工程與工藝特色專業建設與實踐”成果在2012年獲廣西區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其中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引起了同行們廣泛關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彌補了學生在化工企業不能動手的,只能參觀的缺陷,提高了實訓實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進展評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2]陳啟元.對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中國大學教學,2012,(1).

        [3]張晶.我國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現狀與培養研究[D].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第4篇: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范文

        【關鍵詞】華峰班CDIO工程教育

        20世紀的工程教育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使學生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工程教育課程的教育偏向了“厚基礎、寬專業”的工程科學的培養模式,從而削弱了對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這種培養方式導致了學生缺乏對現實工程情況應有的認知程度。為了解決這個難題,2000年由麻省理工學院Crawley等人通過4年的探索創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作為一種新的工程教育理念,主張以產品研發的CDIO全過程,即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為載體,以工程項目生命周期全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學生的職業道德、學術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具備終生學習和團隊交流能力。

        化學工程與技術作為化學工業的主要學科領域,擔負著促進化學工業及相關行業發展與進步的重要使命,因此培養出具有解決實際化工過程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溫州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學生作為教學改革培養對象,將CDIO工程教育理念與化學工程與工藝的專業教育有機地結合,探索適合于以服務浙江及周邊地區經濟為導向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一工科人才教育培養現狀

        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以理論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模式。當前,我國工程教育是通識教育模式和蘇聯教育模式的結合體。解放前,我國的先進高等工科教育主要是來自西方一些教會式的大學教育。建國后,由于化學工業發展的需要,我國效仿蘇聯搞起了專業教育。這種專業教育培養模式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其缺點是過于強調教材和教學大綱的統一,影響了教育工作者的思維活躍性,也阻礙了對工科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教育家們對蘇聯教育模式進行了回顧和反思,制定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工科通識教育模式。然而,隨著我國產業的進一步升級以及高校的持續擴招,導致了大量的工科畢業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可能是因為通識教育過于強調基礎科學理論,而弱化了專業內容和工程實踐,導致了工科畢業生只了解一些表面的理論,缺乏工程應具備的實踐創新能力。

        在辦學機制上,一方面,高校過于強調科研業績考核,許多具備豐富工程經驗的老師很少參與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而參與教學的教師又與企業的聯系不緊密。負責教學的教師缺乏產業經驗,工程教學過程又缺乏與企業的有效溝通,造成了工程教育和社會需求的嚴重脫節。另一方面,雖然在教學上安排了生產見習、畢業實習等環節,但是不少學校在實踐教學環節上是比較薄弱的,這是因為見習、實習的時間一般比較短,相應的考核制度也不健全。

        綜上所述,我國工科教育從教學模式、辦學機制等眾多方面都存在著與產業發展脫節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尤其是理論脫離實際、實踐環節薄弱、產學脫節的問題直接導致了學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以及企業有崗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由此可見,我國的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產業升級的需求。為了更好地培養適合產業升級所需的人才,我們從培養模式上進行了改革探索。

        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CDIO工程教育改革探索

        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系統工程技術能力,尤其是項目的構思、設整理計、開發和實施能力,以及較強的自學、組織溝通和協調能力。CDIO模式以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要求來組織教、學、做,學生需要掌握各門課程知識之間的聯系,并用于解決綜合問題。因此,課程體系的建設要突出課程之間的關聯性,這就必須打破教師單打獨斗的傳統教學方法,而圍繞CDIO工程項目的實施進行教學計劃和課程關聯工作。

        1.化工核心課程群的組織與教師隊伍建設

        核心課程群由化工熱力學、傳遞過程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分離工程、化學工藝學、化工設計6門課程組成,構成了化學工程與工藝核心專業課的主體。化工設計以其他五門課程為基礎,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工程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工原理是講述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是學好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化工熱力學則建立在分離工程的基礎之上,闡述工業條件下各種流體熱力學性質的計算;化學反應工程以傳遞過程為基礎,傳遞現象和化學反應工程利用數學的方法,從微觀角度闡述化學反應過程、設備設計的共性科學問題;化工工藝是關于化學品生產方法的技術科學,它以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規律為基礎,使化學反應達到工業化應用水平。由此可見,核心課程群的各門專業課是相輔相成的。

        在課程群建設中,涉及專業課教學的老師主要通過進修、企業實踐、參加會議三種方式提高業務水平,對化工專業工程教育模式做到整體的認識,同時要求參與指導學生的化工設計。利用校企合作的機會,與企業方面的人才進行專業知識和其他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其具體的組織與實施過程如下:

        第一,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首先,按照CDIO的教育理念,要逐步形成教師引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使教師從教育者轉變為引導者,教師不再是簡單地賣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把主要任務放到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上來。在教學方面的改革要得到全校上下的支持才可能順利進行。溫州大學為課程體系建設和師資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化工核心課程群教改的過程中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和政策鼓勵。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下,教師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去聽課評課,吸納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由于化工班都屬于小班上課(30人左右),對部分課程如化工專業英語、精細化工工藝學實施角色互換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化工教學的過程中。這些課程的效果反映較好,對化工原理等課程中的部分章節,我們也將逐步展開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為了達到各門課程的知識體系能夠很好地銜接,通過教研室教師集體備課,相互切磋,討論每門課程講授的重點,個別章節內容的舍棄和補充,做到教學的知識體系完整、重點難點突出、學時合理分配,真正做到精選、精講教學內容。摒棄了過去教學活動中的單打獨斗,改為教學團隊授課,使各門課程有機地銜接起來。通過相互聽課并課后集體討論,指出教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相互交流教學經驗,討論改進的方法與策略,使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迅速得到提升。

        第二,教師工程素質的培養。不少高校在引進人才方面主要考慮的是教師科研水平,其次關注人才的企業實踐經驗。鑒于科研壓力,假期教師也不能到企業去參與實踐或者工作。此外,許多教師只對與自己科研相關的專業課非常熟悉,對其他的專業課則非常生疏。因此,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培養教學團隊的建設是很重要的一環。溫州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教研所以化工設計為主線,基于地方化工企事業單位為依托,派遣年輕教師每年到相關的化工企業實踐兩個月,逐步培養教師的專業水平。近幾年,利用學習、調研以及下派科技特派員的方式,到杭州化工研究院、衢州巨化、瑞安華峰等不同類型的企業參觀學習,不斷地提高老師的業務水平。同時,為了讓教師能夠很好地參與到企業生產實踐中,溫州大學對擔任科技特派員的教師提出教學科研任務減半、考核優先等政策鼓勵。僅2010年,我們派年輕老師帶隊到衢州巨化學習15天,杭州化工研究院學習3天,華峰學習7天,溫州本地化工企業實踐1個月左右,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工程素質。教師工程素質的增強也使學生收益頗豐,在2010年省化工設計大賽和全國“三井杯”化工設計大賽中多次獲獎。

        2.學生工程能力和團隊合作的培養

        作為地方院校,溫州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辦學宗旨是以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為主,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過對近兩年該專業的畢業生調查的情況來看,目前該專業存在以下問題:(1)畢業生雖然掌握較多的書本知識,但實踐能力不強,導致他們從學校到公司需要較長的“崗位過渡時間”;(2)畢業生普遍缺乏對現代企業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缺乏團隊工作經驗、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3)工程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人文素質薄弱,責任感不強。具體體現在:工作不踏實、心浮氣躁、做工程不細心、不愿承擔責任,客觀上他們的實踐能力與企業要求存在較大差距,而主觀上又不能沉下心來虛心向前輩學習。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來看,以目前的培養方案和評價標準來指導學生的專業教育經不起企業用人單位的考驗。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實現對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與溫州地區最大的化工企業華峰集團實行校企聯合培養本科生,實施“華峰特色班”戰略。目前,“華峰班”的學生采用“3+1”模式培養方案(即學生前三年在學校集中學習理論知識并完成實踐教學,最后一年到企業,接受企業的培訓,并在企業盯班盯崗接受生產實踐活動)。同時在工程專家的指導下,根據企業的需要對培養方案進行部分修改,增設華峰提出的部分課程,使得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專業理論更貼近于華峰實際的應用。在這種戰略方針下,學生在企業的環境中真正做到知識和能力之間的無縫連接,縮短了“崗位過渡時間”,增加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有效地推進了CDIO教學改革。在2010屆的化工專業畢業生中,華峰集團招聘了7名華峰班學生。提升了學生的工程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專業素養。

        3.逐步建立適合CDIO工程理念的考核制度

        正確、公平、合理且科學有效的考核制度對本專業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應當是對教學效果做出真實和客觀的評價,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現行的課程考核方法主要是通過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以及教師上課的教學效果,但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部分學生比較反感現行的考核制度,這是因為現行的考核方法存在比較單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投機取巧也能獲得高分而影響其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全面反應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等問題。

        CDIO教學模式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其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的理論知識、職業技能、人際交流以及產品研發的CDIO全過程。采用CDIO教學模式,評價方法則應側重能力的考核,能力本位的教學觀貫穿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的全過程。我們進行教改,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工程實際能力,因此我們的考核將使用過程能力評測替代以往單一的成績評定。

        我們現階段的具體做法是:(1)選題:在學生進入大三學習開始,從企業選出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課題以及近兩年化工設計大賽的課題,讓學生自動組成4~5人的小團隊;(2)專業學習:上專業課的老師或工程師把握好主要的授課內容,然后將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針對自己的課題與本課程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提整理問、討論;(3)階段性測試:上完某些知識點后,老師或者企業工程師根據學生所做的課題和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評價,其中主要包括面試、答辯、自我評價、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4)中期成績總結:這次總結是比較重要的,一般在大三上學期結束后,包括階段性測試的成績、平時的表現、專家化工設計大賽作品的評價、企業對學生課題的反饋等進行中期總結,由學校老師和企業專家對學生現階段的學習進行方法論指導,提出下學期的目標;(5)最后專業課成績評定:最后專業課成績進行A、B、C、D四個等級進行劃分,其中階段性測試占40%、中期成績總結10%、企業專家評價10%、課題完成情況10%、專業綜合能力20%、化工設計大賽10%。目前,整個評價體系尚在完善中。

        第5篇: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范文

            1 什么是化學工程

            化學工程,簡稱化工,是研究以化學工業為代表的,以及其他過程工業(如石油煉制工業、冶金工業、食品工業、印染工業等)生產過程中有關化學過程與物理過程的一般原理和規律,并應用這些規律來解決過程及裝置的開發、設計、操作及優化問題的工程技術學科。

            化學工程通常應用數理化的基礎理論,通過各種各樣的實驗,在最適化與合理生產量的情況下,充分考慮工業生產中的“放大效應”,并與化學工藝相配合,安排出經濟而有效的程序,最終解決工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化學工程對于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有了極大的作用,因此研究化學工程迫在眉睫。

            2 化學工程所涵蓋的領域

            由于化學工程是研究工業生產的化學和物理過程原理的學科,而在傳統的工業生產,如礦石冶煉、燃料燃燒,石灰燒制中,往往都伴隨著物質分解等化學過程和能量流動等物理過程的同時發生,因此化學工程所涵蓋的領域是相當廣泛的。它不僅包括礦石冶煉,食品加工,紙張制造等傳統的化工產業,還包括生物制藥,納米技術等尖端新型化工產業[2]。這些行業中生產、制造、研究出的產品是我們無法缺少的,因此,可以說化學工程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了。

            3 化學工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隨著化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相應的化學工程也逐漸全面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從平常的衣食住行中就可以看出化學與我們聯系的密切性。

            20世紀40年代,合成纖維工業開始起步,錦綸、腈綸、滌綸等陸續投入工業生產并快速發展起來。此后紡織工業的原料完全依賴農牧業的情況開始發生了改變[3]。合成纖維不僅可以用于生產服裝、漁網、繩索等生活用品,還可以生產工業用織物、隔音、隔熱、電氣絕緣材料等,醫療用布、外科縫合線、止血棉、人造器官等醫療用品,它作為重要的紡織纖維,其地位已經超過天然纖維,廣泛的應用于服裝行業為主的各個行業中,保證了人們的對“衣”的需求。而橡膠合成和皮革加工行業則為幾十億人提供了日常所需的鞋子。

            說到“食”,現今社會中,在這個“食”里充斥著的化學產品太多了,這些化學產品中有好的,也有很多具有副作用的,我們要選擇性的發展。它們的技術產品革新,特別是合成氨技術的出現大大的提高了世界糧食的產量,保證是數以億計的人的“吃飯”問題。這已足以說明化學工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日日與我們相伴的調味品,甚至食品添加劑、防腐劑在賦予了食物美味的同時,也保證了他們的新鮮,他們都是通過化學方法所制的,這些也是化學工程對生活的貢獻。

            在“住”方面,我們蓋房所需的鋼筋水泥、玻璃門窗,裝修所需的油漆石膏、地磚馬賽克,日常所需的鍋碗瓢盆、肥皂化妝品都是以化學物理原理為基礎,通過工業生產而成的典型的化學工程產品。正是這些煉制鋼鐵、燒制玻璃、配制油漆洗發水等化工工藝的不斷提高,才保證了我們“住”的質量的巨大飛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日常行走離不開我們的雙腳和腳下的鞋,而說到鞋就不得不提我們前面說到的它對橡膠和皮革制造產業的依賴。當然,現代人在“行”方面更多的會選擇自行車或汽車這種相對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制造它們必不可少的便是鋼鐵、塑料、皮革、橡膠這些化學工程相關產品。而汽車想要行駛起來,離不開鋪設柏油路的瀝青和各種汽油、柴油、添加劑、油,這些都是石油化工的主要產物。所以說,我們的日常交通離不開化學工程的功勞。

            談到國防航天事業,雖說是國家大事,但也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事情,航母的下海,飛船的上天,這已不僅僅是關乎民族自豪感了,而是關乎我們整個國家全體國民的安全和利益的事情。但是想要把他們造出來卻絕非易事,在太空中或極端惡劣的作戰條件下,一般的鋼鐵材料往往承受不了環境帶來的巨大傷害同時較大的自重更會影響其關鍵時刻的機動性。高分子材料、納米技術等先進的化學工程技術的出現則較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4]。這使其不僅具有抗高溫、抗創擊能力,又保持了自身的靈活性,極大的推進了我國國防航天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保證了國家的國泰民安。

            當然,化學工程對我們日常生活的貢獻還遠遠不只這些,生物制藥技術幫助人們治療病患,造紙廠滿足人民生活學習中對紙張的需求,印染工業則給人們帶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但是化學工業在給人們帶來無限的“福利”的同時,也對人類造成了一些不小的危害[5]。眾所周知,化工產業一直就是工業部門中的污染大戶,且較難治理,這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并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化學工程的高物耗、高能耗也在慢慢竭盡著地球上有限的資源,違背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6篇: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范文

        1.1多方收集信息,做好人才培養計劃的基礎性工作

        專業培養計劃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是組織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是構建學生知識體系的關鍵。培養計劃的確定要經過反復推敲、多次修改,要既有助于實現學校的奮斗目標、有助于融入和推動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又有助于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由此,我們注重以下基礎性工作。(1)通過網絡、雜志、報刊、書籍等各種方式查詢專業發展動態,初步構建了專業培養計劃與教學大綱的框架。(2)通過各種方式搜集多所高校的本專業教學計劃并進行了反復學習和研究,同時選派教師分別前往華東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鄭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進行專項調研,博采眾長,擬定了本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初步方案。(3)設計了面向用人單位的“學生知識結構等系列問題”調查表,了解到用人單位強調工程實踐類及應用類知識的強化,對新興技術知識有迫切的需要,對外語的應用能力也較為關注。(4)多次參加高等學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的研討會,認真學習“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專業規范”(征求意見稿),充分吸取諸多專家、學者的經驗與提議。(5)建立畢業生信息庫,跟蹤實時信息,為未來進一步的人才培養計劃的修訂做好準備。

        1.2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確定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是省屬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趨向是面向安徽,服務長三角及周邊地區。根據社會的需要,學院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的是工程技術型人才。即,注重體現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培養“知識寬厚、適應性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強新辦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是構成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師資隊伍建設是高等院校教學建設的核心內容。對于高校新辦專業,一方面,由于開設時間短,建設時間短,教學條件較老專業薄弱許多,特別是師資力量薄弱尤為突出;另一方面,新辦專業大多是目前就業市場緊俏的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新辦專業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我校化工專業新辦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加大引進力度,引入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穩定現有教師隊伍;一方面,從社會挖掘資源形成兼職教師隊伍。即采用多方位、多渠道加強新辦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途徑。

        2.1加大教師引進力度穩定和培養現有教師

        新辦專業教師部分由原來一些老專業轉調,高職稱、高學歷教師多,但屬于新專業畢業的“科班出身”少。不是本專業畢業的教師,在擔任新專業課程的教學時,專業課程教學經驗缺乏,尤其是實踐性教學環節,感到專業經驗不足,實踐知識缺乏,甚至在組織教學上感到生疏。這些情況致使新專業整體學術水平不高,缺乏學科專業帶頭人,缺乏高水平實驗人員。引進人才無疑是解決新專業建設師資的捷徑。在新辦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上,我校有較大的引進力度,制定各種優惠條件吸引高學歷、高職稱、有教學經驗的專業人士充實新專業師資隊伍。比如,在化工專業新辦初期,我校先后從研究院、其他高校引進多位高學歷、高職稱、專業對口、經驗豐富的學科帶頭人和專業主干課程老師;另外,在應屆畢業生中,通過多方聯絡和政策宣傳,先后引進多位化學工程專業“科班出生”的碩士生、博士生加入教師行列。當然,在重視引進的同時,我校也積極創造條件穩定已有的教師隊伍,鼓勵青年教師通過學歷教育和各種非學歷教育、學術交流活動提高素質和改善師資隊伍結構。

        2.2挖掘社會教育資源,形成“專職為主、兼職為輔、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目前就業市場緊俏的專業,社會專業人才稀缺,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引進方面的競爭力又遠不及重點院校和效益較高的企事業單位。所以,吸引優秀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科班畢業生,尤其是碩士以上的高學歷人才,對于地方普通高校來說,有些“先天不足”。但通過“后天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我校在加大力度引進人才,穩定和提高現有的師資隊伍的同時,創造條件,挖掘社會的教育資源,聘請化工設計院、化工研究院、煤炭研究院的學者專家作為兼職的教師,除了做學術報告外,還承擔了對工程實踐性有一定要求的教學工作,如“化工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這支兼職教師隊伍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師資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強化和提高了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工程實踐性,給高校的教學工作注入了活力,并在推動“產學研合作”、“開放辦學”和“專業特色”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因此,“專職為主,兼職為輔,專兼結合”不失為加強新辦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一舉多得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對工程實踐性要求高的專業。

        3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抓手,重視新辦專業內涵建設

        3.1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

        通過廣泛的考察和調研,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專業規范”為依據,結合安徽省富產煤炭的具體情況,確定了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新專業的課程體系、主干課程、主要課程、專業方向、選修課的開設、課程的教學內容、理論學時、實驗學時、系列課程及各課程間教學內容的銜接等等,突出了專業定位與專業特色,因材施教;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擴展學生自由獲取知識的空間;及時修訂教學大綱,并根據新的教學大綱編寫授課計劃和教案,切實保證改革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探索適合本課程特點的討論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專題教學法、現場教學法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課程考核方式方法上,通過“小測驗+期末考試”、“考試+課程論文”、“理論考試+實驗實踐考核”、“筆試+口試”等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方法進行教學,促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3.2教學文件資料逐步完善

        新辦專業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教學內容的安排必須經過反復研討與推敲,教材的選用和教學文件,如課程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實綱及實驗指導書書(講義)等教學文件,輔助教學軟件、配套的教學參考資料、習題集,課程設計參考資料,等提前規劃。我們的做法是通過校級教學改立項研究,圍繞新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模式開展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保證開課有教材,設計有手冊,實踐有內容。

        3.3重視專業教學實踐體系的建設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實踐性強的專業,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本專業必須加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本專業實踐體系有:實驗、實習、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實驗包括化學基礎實驗與單元操作實驗和專業實驗。化學基礎實驗依托化學實驗中心開設,單元操作實驗和化工專業實驗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區別于其它專業而特有的實踐環節。為此,化工系經過反復論證,從實驗項目的選擇、實驗形式的確立、實驗設施的購置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和研究,完成了流體力學實驗、傳熱實驗、吸收、精餾、萃取、干燥等化工單元操作實驗的開設;專業實驗完成一些專業課程實驗,如化學反應工程、化工熱力學、化工工藝學、化工分離工程等課程實驗的開設。并且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充實和改革,綜合性、研究設計性實驗的有較大的比例。這些實驗內容與專業培養計劃目標相吻合。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穩定的實習基地是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基本前提和保證。為提高實習教學效果,我們采用了校內外相結合的實習形式。如,采用計算機仿真實習+現場實習。我校從東方仿真購置了一套大型的合成氨仿真軟件,形象逼真地反映合成氨各個工段的生產情況。利用該軟件,先在學校模擬生產現場,對生產過程有了認識以后,帶著問題,再到工廠的生產車間現場參觀實習。計算機仿真實習,訓練學生在生產操作條件改變情況下,進行調節、控制與決策的能力,以補充一般實習難以達到的訓練內容和目的,加深對實際生產過程的認識與理解,力求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此外,還有其他形式的實習,如,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實習;組織學生到工廠實習。化工設計在化工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化工設計,對學生進行現代工程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化工設計的基本內容、設計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樹立經濟、安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觀點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等手段進行化工設計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各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學生的設計能力通過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得到訓練,開設的實踐環節有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化工設備課程設計、化工設計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體現了化工單元設備設計和過程設計能力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第7篇: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范文

        實驗開放性是指將實驗室為實驗教學,相關設備可以向實驗對象進行開放。在無機化學實驗中,采用開放式實驗方法,不僅能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下將對開放性無機化學實驗的優勢進行系統的分析。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實驗的方法,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到實踐中來,實驗教學能改進學生的思維方法,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需要有機結合在一起,開放性教學能讓學生認識到不同實驗的操作方法,在實踐中理解化學知識。

        2.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實驗室開放不但能提升實驗室的利用率,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培養應用型人才。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實驗室,熟悉儀器操作規范,規劃實驗的操作,提升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無機化學實驗室開放的基本設置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對學生自主實驗及獨立學習的要求比較高,在實踐中需要結合教材知識,重新審視自己學過的知識,在實踐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以下將對實驗室開放的基本設置進行系統的分析。

        1.制定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計劃為了滿足教學機制的需要,必須根據實際需要明確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驗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內容擬定教學計劃。必要時可以和化工類企業負責人共同商討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與社會需求接軌,讓學生系統掌握化工專業實驗的基本知識。在離心泵性能測試的學習中,可以將其和管道流體阻力及傳熱系數結合在一起,將三個實驗進行整合,將3套裝置串聯起來,作為一個工藝流程進行思考。在實驗過程中涉及到泵的啟動、流量調節、管道阻塞及溫度控制等方面,需要操作者掌握操作系數的調控方式,對儀表、閥門及管件的應用原理進行分析。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制定實際操作步驟確定下一步計劃,加深單元操作在實際學習中地位作用的認識,進而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優化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及時更新和豐富實驗教學的內容,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改革。各項教學體系的制定,都需要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基本,構建以實驗基本操作和技能為基礎的綜合性實踐平臺。在實驗中學到《氣體的制備、凈化、干燥和收集》需要提前制定綜合性方案。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明確反應物的狀態及反映條件,在固體和固體反應時,需要及時進行加熱。當固體和液體發生反應時,需要在常溫情況下。收集裝置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是排水集氣法、向上排空氣法、向下排空氣法。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可以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基礎,讓學生根據實驗操作步驟和環節,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理解實驗教學的目的,自主進行設計,通過創新性訓練,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實驗的能力和水平。

        3.建立客觀公正的實驗教學評價體系實驗教學是檢驗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在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當學生實驗操作結束后,老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評價和總結。結合實驗結果和學生操作水平,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恰當的評估。在《二氧化碳相對分子質量的測定》實驗教學中,需要選擇合適的膠塞塞住干燥的雛形瓶的瓶口,在膠塞上做記號,稱取重量后做好標記。將啟普發生器導出的CO2裝入錐形瓶的瓶底。待滿后,緩慢的取出導氣管。用膠塞做好標記,進行稱量。此時體積公式為G2=容器質量+mco2,其次往錐形瓶中加滿水,塞好瓶塞,記下溫度T和大氣壓力值p。在操作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適當的表揚。實驗課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操作環節,主要是通過實踐操作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最終獲得所學的實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課證明每個實驗項目都要達到整體教學的目的。實驗課很難通過課程結束后的一次考試得出結果,需要多進行實驗探究,建立科學、客觀、公正合理的指標管理體系,嚴格按照指標管理體系進行操作。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驗結果,對化學工程與工藝相關內容的了解度進行充分的概括。

        三、結束語

        第8篇: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范文

        關鍵詞: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專業建設

        引言

        我國“十三五”能源規劃進一步突出了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拓展能源國際合作、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煤炭、增強國內油氣供應能力、建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標準體系等重點。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解決這對矛盾已成為了關乎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性問題。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還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的特殊性,2011年教育部新增了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各高校也陸續從2011年開始開設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該專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專業,以開展化石資源優化利用為基礎研究,面向可再生能源技術、低碳經濟、清潔煤技術等領域的人才需求,重點解決高效催化劑研制及其產業化等重大問題;其主要關注怎么利用能源且對大自然造成最少的傷害[1-4]。我國專門解決能源與環境矛盾問題的相關專業開設較晚,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4-6],因此,如何建設該專業課程體系,使其有助于達到人才培養效果,是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6,7]。西南科技大學于2012年開始籌建能源化學工程本科專業,通過充分的前期調研、在強大的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的支持下于2013年獲批,目標為培養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具有創新潛能和協作精神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學生扎實的化學化工基礎知識和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知識,使學生能夠適應涉及化學、化工和新能源化學工程等領域的廣泛需求。畢業生可在鋰離子電池、堿性電池、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從事工藝設計、生產控制、科技管理以及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開發與研究工作。文章通過總結西南科技大學3年來在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方面的經驗和積累,對該專業課程的建設進行探討。

        一、西南科技大學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現有核心課程設置與建設情況

        今年,我校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在校本科生已達120余人,為達該專業培養目標,學生畢業總共需修滿170學分,其中專業課程需修滿86學分,占50.6%。根據專業建設培養目標和專業教師的知識背景,設置的現有專業課程可分為四個板塊,即化學基礎課程、電化學課程、分析測試課程和實踐課程(見圖1)。這樣設置的依據在于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涉及多學科交叉的課程,僅靠某一個學科知識很難培養出適合新形勢發展需求的專門型人才。其中化學基礎課程涵蓋了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工程制圖(化學工程)、化工熱力學、工業催化基礎、化工安全工程化學等基礎課程;電化學課程涵蓋了電化學原理、能源材料基礎、化學電源設計、應用電化學、太陽能電池概論、動力電池原理及應用、燃料電池技術等課程;分析測試課程包括材料分析與測試方法、儀器分析、電化學測試技術、材料分析與測試方法;實踐課程涵蓋了電化學基礎實驗(電化學原理實驗、電化學測試技術實驗)、化學電源設計與應用實驗(化學電源設計實驗)和能源化學工程實踐(能源化學工程綜合設計實驗A、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認識實習、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畢業實習)等實踐課程。我校課程的設置有如下優點:

        (1)通過化學基礎課程的學習,尤其是通過化學、物理、化工原理、化工催化等基礎課程的系統學習,能夠夯實學科基礎,具備多學科知識交叉的背景

        (2)完成化學基礎課程群的學習之后,學生緊接著進入與電化學及電化學測試技術有關課程的學習,這樣設置有利于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習的知識。此外,學生可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側重新能源材料某一個方向的選修課,鞏固所修的專業知識,成為某一個方向上的專門人才。

        (3)對一些重要的基礎課,如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材料分析與測試方法等,都分別單獨或者在課程學習中開設有實驗課,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4)學生的實踐課程合理而豐富。電化學原理實驗、電化學測試技術實驗、化學電源設計實驗、能源化學工程綜合設計實驗的內容讓學生掌握和學習從電化學基礎實驗到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等器件從材料至成品的制作工程應用知識。此外,我校學生可在四川長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長虹電源有限責任公司、四川久遠環通電源有限責任公司等公司完成工程實踐,體現了我校對學生第二課堂建設的重視。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建議

        經過近三年的建設,我們發現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仍存在不足之處,在21世紀及目前新形勢下其課程建設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當前的體系過于偏重化學基礎課程,輕材料科學基礎學科課程,如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或材料科學基礎等以材料結構與性能之間關系的基礎課程沒有開設,不利于學生掌握相關器件材料的合成及其使用性能。

        (2)在煤化工、石油化工及其綠色合成、污染控制與防治等可選修的基礎課程上應完善。能源化學工程專業開設的最初目的是以化石資源優化利用為基礎研究,解決能源與環境污染的重大問題。煤化工、石油化工在當今我國國民經濟中還有重要地位,因此,課程設置在煤化工、石油化工及其綠色合成等選修課程上還應加強。這些課程可供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程后選修,拓寬培養人才的知識面和技能。

        (3)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培養不足。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來源于對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及對行業的全面和前瞻性了解,當前課程還存在容量不夠大、涵蓋面不足、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還不夠豐富,需要在今后的建設中繼續完善。其次,學生工程實踐機會和場地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拓展,加強與更多的國內乃至國外知名公司合作更佳。因此建議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在今后在發展中要不斷完善專業課程的設置,進一步擴大課程體系容量。

        三、結束語

        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課程的建設直接關系到培養出的專業人才質量以及人才專業素質能否滿足社會需求,在當前國家和地方急需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大背景下,完善該專業課程的建設尤為重要。西南科技大學經過3年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應該看到專業課程的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希望文章對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的闡述能為國內開設該專業的相關兄弟院校有借鑒和啟迪作用,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工作能集中在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課程的建設上,加快其完善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陳秀,來永斌,陳明功,等.基于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創新實踐平臺建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1):216-217.

        [2]趙海,劉俊清,劉瑾,等.能源化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山東化工,2015,44(12):99-101.

        [3]陳彥廣,韓洪晶,楊金保,等.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建立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5):228-229.

        [4]劉淑芝,王寶輝,陳彥廣,等.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6):209-210.

        [5]孟廣波,畢孝國,付洪亮.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3):145-147.

        [6]陳彥廣,韓洪晶,陳穎,等.基于國際化、工程化能源化學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評價及效果[J].教育教學論壇,2013(13):214-216.

        第9篇:化學工程與工藝認識范文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特色學科;培養定位;培養機制;教學體系

        國內外農產品深加工行業正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發展,從學科交叉較少向化學化工和生物工程等多學科交叉協同方向發展,需要先進的化學工程與技術應用于農產品深加工,這對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農產品加工業是美、法等發達國家規模最大的制造業之一,也是我國制造業的中流砥柱。

        作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單位,浙江科技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依托浙江省將農產品深加工作為主導產業的戰略發展規劃以及浙江省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平臺,重點培育和發展了農產品化學加工技術和工藝、農產品生物加工技術和工藝、農產品加工過程工程3個特色方向。并率先提出和培育了“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特色學科方向,為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這一新興產業培養卓越工程師。

        一、特色學科方向及培養定位

        農產品深加工屬于浙江省主導產業和浙江省提出的“十一五”重點扶植的國民經濟影響面最大的九大行業之一。為適應社會需求,專業學科發展要為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培養大批的企業需要之才、行業精英之才、國家棟梁之才。

        1.“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特色學科方向。農產品深加工特別是發展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產業已成為國際上生物經濟發展的熱點,發展迅猛。“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是以農副產品資源為原料(包括農產品初級原料、農產品加工副產物、農林廢棄物等),替代日益稀缺的礦物質資源,通過化學轉化、生物轉化和過程化學技術等手段,培育生物源綠色化學品與醫藥原輔料、生物源食品添加劑與配料、生物源功能保健食品等。其學科特色方向體系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學科特色方向體系構成

        2.“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卓越工程師培養定位。特色學科的培養目標是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領域一線應用型卓越工程師,具有化學工程、工藝、設計、學科交叉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從事生產、研發、檢測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服務先進制造業和生態高值農業,為浙江省和全國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等新興產業培養緊缺的、創新性的“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卓越工程師。

        二、“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卓越工程師培養機制

        通過校企合作、利用應用型工科的社會服務所獲得的資源以及國際合作開放辦學,為卓越工程師培養服務。

        1.建立以服務為導向的校企合作。通過服務企業、服務行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構建校企合作載體。利用校企合作開放辦學,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加強學生實踐基地建設,將實踐教學的部分內容搬入企業實施。采用校內教師與企業工程師聯合指導的方式,雙方共同制訂實踐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共同管理學生,使學生在企業一線學習鍛煉,和企業零距離接觸,了解和掌握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產過程、生產設備、生產管理等方面的知識。

        2.柔性引進企業工程師共同進行科技開發。通過產學研合作開放辦學,邀請海內外“資深工程師、科技型企業家”作為兼職/客座教授走進校園,利用他們豐富的工程、工藝實踐案例,組織課程與實踐教學,加深對理論課程的理解。以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團隊等為主體,強化產學研合作,共同承擔國家、省部級等各級科研項目,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提升企業持續科技創新能力,從而實現校企互惠共贏。

        3.創建國際合作機制。我校和德國艾姆登·里爾應用科學大學、德國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德國紐倫堡應用科學大學等德國高校簽約構建了合作研究載體——中德ZEHN聯合研究院,并邀請了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德國艾姆登·里爾應用科學大學、德國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德國紐倫堡應用科學大學、美國普渡大學、英國利茲大學、美國Hilmar公司、美國Proliant Meat Ingredients公司的知名教授、公司首席科學家等進行學術講座和交流,開闊學生國際視野。

        三、“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教學體系改革

        1.突出專業實訓,強化實踐技能。強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在實踐教學環節課程體系上進行了改革,努力構建以課內實踐為主且課內課外結合、以能力為本的開放性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強化企業一線工程、工藝和設計方面內容。通過產學合作項目,在基于項目學習中實現學生獲取知識(自學)、共享知識(團隊工作)、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總結知識(創新)和傳播知識(溝通)能力的全方位訓練。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所示。

        圖2 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1)基礎課程引入專業導向。包括由各專業教師承擔部分基礎課程教學任務、在基礎教學過程中逐步引入專業內容,率先在新生第一學期開設專業導論、新生了解實習等課程環節等,積極引導低年級學生的專業興趣。

        (2)專業課程強化工藝、工程和工程設計導向。培養工藝、工程、設計和學科交叉方面的基本知識,培養生產、研發和檢測方面的基本能力。加強工藝、工程及工程設計類課程教學內容,并由有工程和設計背景的教師任教。

        (3)實踐課程強化大工程概念。將優勢工程學科研項目和成果如國家級產學合作科研、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等項目融入教學,教研互動,反哺強教。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創新思維、企業家精神的卓越工程師素養。

        2.案例引導,突出工程項目。將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級產學合作科研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專項項目、浙江省重點科技計劃項目等產學合作項目作為案例引入課堂教學,既優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將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充實課堂,使理論知識迅速接軌工程案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課程中挑出一些章節讓學生自學自講,教師引導進行課堂討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通過企業現場教學,使學生了解現場生產過程,體驗崗位工作環境,增強感性認識,加深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理解。產學合作同時也豐富了教學方法與手段。

        3.校企結合,資深工程師指導準工程師。在企業階段,企業背景教師和企業資深工程師共同指導,學生面對鮮活、實際的項目個案,結合受訓知識有針對性地進行項目個案調研,撰寫調研報告,通過小組討論和資深工程師點評,對報告進行分析研究,同時進行在崗實踐,使學生能充分理解現實,有真實感。利用產學研合作開放辦學,邀請科技型企業家、資深工程師傳道準工程師,利用他們豐富的工程、工藝實踐經驗,組織課程與實踐教學,加深學生對理論課程的理解,培養卓越工程師的企業家精神與集成創新能力。

        我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農產品化學與生物加工學科方向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試點。通過突出學科特色、工程實訓,將所依托的行業對應用型工程師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和行業素質的要求,融入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將學生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以及企業經營素養的相關課程納入培養方案中。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應用科技大學培養應用型工程師的具體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卓越工程師培養平臺,注重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之間的良性互動,強化學科對于專業的拉動、支撐作用以及專業建設的學科指向,使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緊密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 劉思峰. 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 劉力. 產學研合作的歷史考察及比較研究[D]. 浙江大學,2001.

        [3] 羅焰,黎明. 地力院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M]. 成都:四川出版社,2009.

        [4] 曹明閣,土秀芝. 基于美英兩國產學研合作教育下的思考[J]. 中國商界,2009.

        [5] 約翰·S.布魯貝克. 高等教育哲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a亚洲视频播放在线观看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1 | 亚洲国产精品成 | 日本香蕉尹人在线视频 | 五月丁香合缴情在线看视频免费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