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范文

        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

        第1篇: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范文

        為上好綜合實踐課,我嘗試采用“快樂三部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關注生活,形成實踐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面向少數(shù)學生培養(yǎng)特長的活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活動。因此,必須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資源,使其有機結合,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活動興趣,給予每一個學生自主活動和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鼓勵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活動。例如:一年四季有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此外還有“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有特定意義的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也都能成為活動主題。如“三八”婦女節(jié),布置同學們回家當一天家,體驗母親的辛勞,并且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婦女節(jié)的由來,在活動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見聞,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婦女,對母親的尊重、敬愛。春節(jié)是一年中孩子們最快樂的節(jié)日,可讓學生睜大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感受春節(jié)的氣息,還可以讓學生了解民間過春節(jié)的習俗,查找春節(jié)的由來,知道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春節(jié),等等。這樣,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時,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得到大大提高,促進學習的開展。

        二、走出教室,提供有關平臺,讓學生體驗樂趣。

        陶行知說:“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會上去,以社會為學校。這樣,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來。”因此,老師必須帶領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讓學生自己體驗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再想辦法解決。

        1.建立勞動基地

        為了更好地完成勞動實踐任務,增強實踐教育的實效,老師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比如可以在校園里開墾一片菜地,讓學生自己種植蔬菜、植物,也可以和學校的食堂聯(lián)系,讓孩子們進食堂參觀并幫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可以安排和近段的農民一起研究農業(yè)問題……通過研究,學生能初步了解有關勞動的基本知識,學會簡單的一些技術,在活動中體味到勞動的辛苦與喜悅。

        2.進行社會調查

        社會調查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勇于實踐的能力,是學生接觸社會,感受生活的極好形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社會發(fā)生的某一現(xiàn)象進行調查,弄清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學生在活動中,能學會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鍛煉社會實踐能力。蘇州被稱作“東方威尼斯”,河道縱橫,獨有的水文化孕育了蘇州人,但是現(xiàn)在母親河污染嚴重,針對這一情況,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保護蘇州水”的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查清原因,提出治理對策。第一,以小組為單位,各自擬出調查提綱。第二,沿河進行觀察、訪問,并做好記錄。第三,對調查的資料進行整理。第四,交流調查結果。

        學生通過調查交流,歸納總結出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許多居民將生活垃圾倒入江中,既污染了水質,又堵塞了河道。二是一些工廠的工業(yè)廢水未經(jīng)處理便排入江中污染了河水。

        針對污染的原因,學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1)大力宣傳“愛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的理念,增強市民的環(huán)保意識。(2)建議規(guī)范居民生活垃圾的處理,并對其進行集中整治,嚴禁將生活垃圾倒入河中。(3)建議工廠科學處理工業(yè)廢水。

        通過社會性的調查活動,學生走進了社會大課堂,了解了社會的現(xiàn)狀,認識了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體會了參與社會服務的意義,熟悉了各種社會資源,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培養(yǎng)了勇于參與、大膽實踐的品質,增強了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培養(yǎng)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發(fā)現(xiàn)、安排和組織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成果,發(fā)揮評價作用,讓學生感受成功喜悅。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活動過程中學生的經(jīng)歷和體驗,而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自我發(fā)現(xiàn)與自我塑造是更值得關注的,在活動總結匯報階段,各小組分工合作,利用各自的特長,把活動成果展現(xiàn)出來。然后評選出優(yōu)秀小組,表彰激勵優(yōu)秀小組和優(yōu)秀個人,讓學生在師生共評、生生互評的氛圍中,找到各自的優(yōu)缺點,互相取長補短。如在“電池”活動中,各小組把自己了解的各種情況制成圖片或寫調查文章,有的還提出自己的建議。學生采取互評方式,評價最突出的小組。聽著全班同學的贊賞,學生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反思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更學會了相互接納、贊賞、爭辯和互助,也就學會了交往。這樣的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走向自信、體驗成功。

        第2篇: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范文

        關鍵詞:;人學;實踐性;德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2

        “實踐的觀點”是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該理論賦予了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實踐性”維度。在人學理論中,人作為“類”存在物的本質是“實踐存在物”,實踐構成了人最根本的存在方式。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實踐的本質分析

        (一)人在“實踐之維”中存在

        在馬克思人學思想中,實踐是人作為“類”存在物之所以能夠存在的前提與基礎。馬克思的實踐指的不僅是人的生產活動,而且還指的是人的生存活動。“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馬克思認為,“現(xiàn)實的人”的根本之處就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即進行實踐活動的人。與舊唯物主義不同,馬克思把實踐看做是一切事物和事實的根基,是人的“本原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動方式,因而又被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

        (二)人在“實踐之維”中生成

        人的本質的生成從以下兩方面來理解:

        1.人的類本質是在勞動實踐中生成

        在史前時期人的類本質生成過程,恩格斯明確指出,“它是一切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 先是直立行走使得人類邁出了從猿類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到人手的形成,在勞動過程中,手變得自由了,手不僅作為勞動的器官,還是勞動的產物。接著產生了語言。最后是人腦的形成。“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的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 。因為人按照自己的意識改造自然界,自然界才是“人化”的自然界。在有意識的生產實踐中,人證明了自己是“類的存在物”,證明自己是肉體的主體和精神的主體的有機統(tǒng)一。人的自然屬性是在勞動中得到改造,人的社會屬性是人的勞動的產物,人的精神屬性是通過勞動得以體現(xiàn)的,因此,勞動是人得以生成的基礎。

        2.人的社會本質在社會實踐中生成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實現(xiàn)了對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抽象本質的認識的超越。馬克思論述的人的生成坐標,是具體的、現(xiàn)實的人的社會特性,包含了人肉體與精神的各種秉性的生成。在此意義上,個人的生成是在一定物質的、不受支配的前提和條件下的生成,是歷史性的生成,。因此,個人的生成也就是人類歷史的形成過程。人在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歷史。人既是歷史本身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

        (三)人是在“實踐之維”中發(fā)展。

        人的實踐活動不僅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而且實踐使得人的本質不斷發(fā)展,從而為人的演進開拓了無限的可能。實踐對于人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表現(xiàn)在多方面。(1)人們的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來源于實踐。所謂實踐出真知。教育過程中,作為活動對象的知識,來自書本,是一種間接經(jīng)驗,但就知識總體而言,卻是來源于實踐,在他人則為直接經(jīng)驗。(2)實踐推進人的能力的提高。勞動者在勞動實踐中,靠摸索和積累,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形成自己的勞動技能技巧。所謂實踐長才干。正是“生成勞動給一個人提供全面發(fā)展和表現(xiàn)自己全部的即體力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 (3)實踐改造人世界觀,形成新的思想觀念。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當代德育的轉向是人學實踐性的本質要求

        以馬克思人學理論所具有的“實踐之維”作為道德教育的方法論基礎,依賴于社會實踐,凸顯人的內在價值,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所以,把道德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實現(xiàn)道德教育在方法論上的實踐轉向,這是人的實踐存在方式提出的要求。

        (一)德育內容與社會現(xiàn)實情境的契合

        傳統(tǒng)德育偏離了社會現(xiàn)實生活,出現(xiàn)德育內容抽象化,缺乏真實性,從而一定程度上遠離了生活實際。道德教育是關于人的教育,就應當是實踐的教育,應當是回歸人的生活的教育,即德育內容生活化。德育內容依據(jù)受教育者內容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提煉道德規(guī)范,使其產生共鳴和內化。同時,注重內容真實性與趣味性,激發(fā)興趣,采取雙向性開發(fā),使得教育對象不僅接受理論知識,還能參與和體驗實踐活動。

        (二)德育方法的實踐轉向

        要實現(xiàn)德育方法的轉變,須從以下方面著手:

        1.注重引導。相對于我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道德灌輸?shù)慕逃绞剑龑н@種方式更易于被教育對象接受、認可。它幫助教育對象認識自身的長處和優(yōu)勢,有利于激發(fā)教育對象的潛能,尤其在面臨道德選擇和做出道德判斷時,讓教育對象學會體悟和反思,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規(guī)范,并進而完成內化,順利實現(xiàn)由他律向自律的轉換。實現(xiàn)個體的個性發(fā)展和能力提升。引導的方式要求教育者摒棄傳統(tǒng),著眼長遠,淡化威權意識,放棄標準,把促使教育對象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和作為道德教育的根本立足點。

        2.平等對話。我國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課堂上,受教育者被視為單純的受教育對象,只有被動接受教育者傳授的知識,其積極性主動性被壓制,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導致了德育的失效。人學思想中,教育實踐的真正交往體現(xiàn)于人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人人平等參與交往,人對自己生命本質的全面占有,人由形式主體變成真正主體,交往成為人的內在需要。道德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應該以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真誠交往,實現(xiàn)精神、意義與情感的共享。

        3.道德體驗。道德體驗是讓教育對象在熟知的場景中,或陌生的場景,甚至是未來的生活場景中,去體會和感受,讓教育對象通過道德選擇,做出道德價值判斷,內化為自己內在的道德規(guī)約。此種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有助于鍛煉人的道德思維,更能產生感同身受的認同感,使得道德實踐更為順暢進行,效果更為理性。

        第3篇: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范文

        綜合實踐課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經(jīng)濟已初見端倪。可以說,現(xiàn)代乃至未來國際競爭的核心就是知識創(chuàng)新水平的競爭,人類不會創(chuàng)新就不能進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教育就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這一工程,必修從小抓起。對于小學生而言,首先要從創(chuàng)新意識抓起。課堂教學是教師施教、學生求學的主陣地,自然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主渠道。而小學綜合實踐課是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都很強的一門學科,如何發(fā)揮綜合實踐課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呢?

        一、要營造氛圍,培育創(chuàng)新意識

        “親其師,信其道”這句名言明確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有遷移功能,特別是小學生更為強烈。也就是說,學生如果對你有感情,就特別喜歡你教的學科,樂意學習你教的內容。課堂氣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快樂、興趣與溫和、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與心理情緒對認知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具有擴散、強化的功能。所以,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學生主體觀,確立“服務意識”;要讓學生能夠自由地發(fā)表意見,自由地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自由地與教師、學生溝通各種信息;要把學生視為自主的人、發(fā)展的人、有潛能的人;要熱愛每一位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通過努力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發(fā)展;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善于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為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提供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例如,教師在評價學生使用一些簡短而有鼓勵性的語言,“你講的真好”“你真聰明”“這種想法很獨特”“棒極了”或“不要害怕,慢慢說“你再想一想”等這種尊重、期盼性的語言,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還營造了一種平等、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從而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和努力探索的成功的強烈愿望,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

        二、培養(yǎng)興趣,誘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興趣是求知的前提”積極的興趣不僅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具有學習的作用,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伴隨著愉快的情感體驗,有利于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可見,興趣是創(chuàng)新的先導,面對學生參與意識淡薄,甚至不能正視實踐的現(xiàn)象,我們從轉變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入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倡導從實踐中探求知識,誘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首先,組織學生參觀工廠、社區(qū)、田間地頭,讓他們親臨勞動現(xiàn)場,親耳聆聽農民伯伯的介紹,親眼目睹他們的勞動過程,甚至親身體驗一下勞動的快樂,使學生在所聞所見所感受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從而形成了學生由“要我動”到“我要動”的轉變。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把握教學時機,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勞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熱情。如在導課中展示一些成功的勞動制品,加上恰當?shù)膶дZ,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如在教學《制作課程表》一課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先向同學們展示若干個制作精巧、形狀各異的課程表(有魚形、蘋果形、葵花形等),讓學生觀察、評價,初步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接著問學生想不想親自動手制作一張課程表呢?這時,同學們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制作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再向學生講授制作課程表的方法,學生便會認真聽講,仔細觀察,從而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三、嘗試實踐,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皮亞杰強調:“兒童只有自發(fā)地、具體地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大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努力去證實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發(fā)展思維。”綜合實踐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嘗試實踐,能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隨著學生積極地嘗試實踐,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會越來越認真,思維會越來越活躍。嘗試實踐,使人人動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嘗試實踐中思考,在嘗試實踐中學習,在嘗試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嘗試實踐中歸納。所以,嘗試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過程。當學生嘗到成功甜頭的時候,就是其“我要學習”的主動意識高漲的時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手腦并用,創(chuàng)新意識得以激發(fā)。

        如教學《紙的折疊》一課,學生實踐時就引導學生先嘗試實踐。教師在教學“反復折”這一步時,先出示“反復折”的作品讓學生觀察,然后啟發(fā)學生;你們能不能試著折一下?學生看著眼前這個“反復折”的作品,為了弄清它究竟怎樣折出來的,思維展開了緊張的活動,緊跟著動手嘗試實踐。正是這嘗試實踐,成為大腦興奮的一種刺激物,大腦在興奮中能抓住創(chuàng)造契機,產生和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意識。大多數(shù)學生的作品折法正確只是折紙的寬度不太一致,影響了美觀,也有少數(shù)人折法錯誤,他們沒有想到翻紙這一環(huán)節(jié),就一直向上對邊折了。這時候教師仍然沒有去說教,導而弗抑,只是讓其再仔細觀察,任由學生大膽地說,大膽地嘗試。在學生討論時,教師靜觀其變,發(fā)現(xiàn)暴露在新知識中存在的缺陷,再有針對性地重點講解示范,客觀地作出評價,使學生感受到在嘗試所取得成功中的喜悅,使學生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了準確的動作表象。然后再指導學生實踐練習“反復折”,鞏固了新知,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意識。

        四、大膽想象,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

        想象是我們的大腦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所形成的新形象。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有想象力才會有創(chuàng)造力。想象是人的知識、智慧、愿望的追求延伸與括展。豐富的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翅膀。因此,小學綜合實踐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習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拓寬學生思路,讓學生張開思維的翅膀,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素質的必要手段。

        第4篇: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范文

        一、挖掘生活資源,讓學生感受真實

        1.取“近”舍“遠”,選擇適當?shù)纳钏夭?/p>

        就寫文章而言,選材恰當,能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同樣,對于品德課來說,也是這個道理。我們要關注到學情,恰當取舍教材,選擇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的素材來進行教學,讓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再現(xiàn),這樣才能更富于感染力和說服力,使課堂教學更有實效。如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衣食的來源》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選擇南方孩子熟悉的“米飯”作為教學內容,而舍去北方孩子吃的“饅頭”。把“米飯”作為“食”的一個典型,集中精力向學生展現(xiàn)“米飯的來源”。這樣,學生就更有親切感,珍惜糧食的意識也會油然而生。

        2.突出主體,選擇有價值的生活問題

        生活是立體可感的,而品德課教材內容是平面、抽象的。只有將抽象的教材轉換成豐富的、生動的生活事例或生活問題,品德課堂才能真正靈動起來。我們的品德課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竭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要讓學生自主地面對生活問題,參與到學習中來,讓學生產生解決生活問題的愿望。如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怎樣和他聯(lián)系》這一課時,如果教師直接問學生你知道哪些通信方式,學生會感覺到這是個機械的問答題,一問一答,三言兩語,效果也會大大地降低。反之,我們可以像朋友間聊天那樣。我們可以用輕松的方式,問學生:你們家如何與他人聯(lián)系?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因為學生是生活的參與者,他們馬上有話要說了。學生的回答方方面面,“QQ”、“微信”、“快遞”、“iphone手機”……學生對這些聯(lián)系方式如數(shù)家珍。不僅如此,課堂上學生還津津樂道,說出了聯(lián)系方式的各種優(yōu)勢。當教師播放iphone手機強大功能的視頻宣傳片時,學生專注的眼神里流露出深深的向往。教師隨即一引,問“如果有個同學吵著要爸爸媽媽給他買,你覺得怎樣?”教師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交流討論。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他們自主解決這個現(xiàn)實的問題,比教師反復的說教有效多了。

        生活化的課堂教學能增加交流的真實性,使師生間的交流從“空對空”變得“言之有物”,也使抽象的事物變得直觀化。

        二、注重活動體驗,讓學生感受生動

        1.通過體驗活動,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在實踐中體驗是道德動機形成的有效策略,也是道德品質形成的必須途徑。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勞動的感受,我們可以選擇像“剝桔子”、“疊衣服”那樣的生活體驗性活動。在剝桔子比賽結束后,請剝得又快又好的學生介紹剝桔子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感受到“勞動有方法”。之后,小組成員分享勞動成果,一起“吃桔子”,教師采訪學生,讓學生感受“勞動能給人帶來喜悅”。在小組合作疊衣服的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可合作”。這兩個活動不僅給了學生充分發(fā)揮的自由空間,使他們學有所悟,還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樂趣,課堂生動地再現(xiàn)了生活的精彩。

        2.通過體驗活動,讓學生掌握生活技能

        如在教學《怎樣與他人聯(lián)系》一課中,我們就可以直接把生活場景搬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原滋原味地體驗一番,達到在做中學的目的。活動一:打一通模擬電話。教師先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然后把手機借給班里一位學生,請他撥打114電話,幫忙詢問吳江中學的電話號碼。活動二:擬一條真情短信。在課堂上,當堂就選一名學生給媽媽發(fā)送一條關于“祝媽媽三八婦女節(jié)快樂”的短信。在活動中,打電話、發(fā)短信的兩位同學真真切切地實踐了一回;旁觀的學生也見習了撥打114查詢號碼和發(fā)短信這兩項技能,并且在參與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熱情,臉上洋溢著躍躍欲試的微笑。這樣的活動體驗貼近學生生活,解決了學生實際的問題。所以,學生才會感興趣,才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來。

        三、引導生活實踐,讓學生知行統(tǒng)一

        第5篇: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范文

        一、 小學德育課程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的內涵與依據(jù)

        (一) 小學德育課程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的定義

        何謂實踐?各學科因研究領域不同,視界有別,對“實踐”的解讀也有所不同。從哲學層面看,實踐是“人類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一切實際活動”。基于教學論的視點,可把“實踐”理解為:由學生親歷的旨在作用、影響于人或物的包括實驗、展示、表演、調查、訪談、角色扮演等在內的種種操作活動以及學生改善、優(yōu)化自身(含道德行為踐履)的種種外顯形體活動。所謂社會實踐活動,是指課堂實踐活動之外的實踐活動。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諸如社會調查,參觀烈士陵園、博物館、科技館、工廠、農村,訪問社區(qū)和各種社會人士等活動。

        小學德育課程社會實踐活動教學是指“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學時空”,將課程、教材中設置的活動教學主題,轉變到社會大課堂中去實施。

        (二) 小學德育課程注重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的依據(jù)

        1. 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兒童成長的內在要求。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以及有創(chuàng)意、有個性的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亦是對其實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關鍵階段。兒童向往成人的社會生活,具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拓展德育課程教學空間和活動內容,引導兒童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2. 注重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發(fā)展對德育課程提出的新要求。當今世界,民族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要求德育課程必須深化素質教育,引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發(fā)展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的能力”。

        3. 注重社會實踐活動教學是彰顯小學德育課程性質的需要。新版《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在闡述課程性質時指出:讓學生“在參與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注重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無疑是彰顯小學德育課程性質的應有之義。

        二、小學德育課程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的基本模式

        小學德育課程社會實踐活動教學如何實施?一般可采用“四環(huán)式”教學模式,如下圖所示:

        第一步,聚焦問題制訂計劃。針對學生或教材文本中提出的問題,經(jīng)梳理、歸納后聚焦成中心問題,然后引領學生到社會實踐中去解決問題,并制訂出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學計劃,讓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意義與要求,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步,在社會實踐中探究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投身到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看一看、聽一聽、做一做、想一想等方式,去探究問題的奧秘與意義。

        第三步,解決問題達成目標。學生親歷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探究、體驗和反思,明確問題的本質,達成既定的目標。

        第四步,總結與交流。一般在學生回校后進行。主要是通過說一說、演一演、畫一畫、寫一寫等形式,讓學生總結、交流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所見所聞所獲,相互分享彼此的體驗與感受。

        【案例】“愛惜每一滴水”教學寫真

        第一步:聚焦問題,制訂計劃。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聚焦的問題是:自來水管里流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它是“自來”的嗎?自來水來得容易還是不容易?師生針對這個主題,制訂了實施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的計劃。

        第二步:在參與社會實踐中探究問題。

        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去參觀自來水廠。學生察看自來水的源頭,原來水是用動力機從江河提取,再通過管道輸入廠中。在廠內的沉淀池,學生留意觀察江河水中的泥沙經(jīng)過沉淀后已經(jīng)沉到池底。依次到了過濾池,學生摸一摸水體,比較過濾前后的水,后者更透明。在看消毒裝置時,學生請教:“這些東西有什么用?”工人叔叔說:“用于清除水中的有害病菌,讓水變得更純凈。”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教師用攝像機記錄了豐富的影像資料。

        第三步: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學生親歷水廠,通過觀察、訪問、探究、體驗和反思,認識到自來水來得十分不容易,要尊重工人的勞動,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好習慣。

        第四步:總結與交流。

        參觀完后,教師和學生集中到工廠的休息室對活動進行了總結。學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傾述了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有人說:“過去以為自來水就是自來的,我好無知。”“媽媽教我用完水要擰緊水龍頭,我總是聽不進去,還反駁說,‘不就是一滴水嘛?’現(xiàn)在我明白了,一滴水要經(jīng)過這么多的工序,真是來得不容易啊!”“我看到了水廠工人忙碌的身影,我們每時每刻能喝到干凈衛(wèi)生的水,與他們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有的還激動地說:“水龍頭流出的一滴一滴的水,需要花費一滴一滴的油,需要工人付出一滴一滴的汗,今后我一定要節(jié)約用水。”有同學趁機補充說:“是呀,節(jié)約用水,也是節(jié)約能源,是尊重工人們的勞動。”同學們既言說,又傾聽,充分地分享彼此的收獲。

        教學的辯證法證明,德育教學講求深度,有賴于德育教學寬度的拓展。借助社會實踐活動教學,有利于孕育兒童豐富的、真切的、深刻的體驗。

        三、小學德育課程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的基本路徑

        小學德育課程社會實踐活動教學,一般可采用三條路徑實施。

        (一) 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實施

        所謂“走出去”,就是帶著既定的學習主題,走出學校大門,直接進入事先所選定的社會情境中,包括社區(qū)、農村、工廠、企業(yè)、軍營和各種專設場館去進行教學。采用“走出去”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所到之處教育資源的獨特優(yōu)勢,以豐富、拓展和提升教育主題的教學品質。如教學“日益富強的祖國”,教師一方面讓學生感受教材中“從農村到大都市”、“西部大開發(fā)”等教學內容,認識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另一方面又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去參觀總部設在湖北宜都的著名高新企業(yè)――湖北三峽鱘業(yè)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門從事鱘魚馴養(yǎng)繁殖、飼料加工、鱘魚制品加工與銷售的私營企業(yè)。經(jīng)過16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這家公司開發(fā)創(chuàng)新了循環(huán)水工業(yè)化養(yǎng)鱘模式,生產出了品質最優(yōu)的魚子醬和品種繁多的鱘魚深、精加工產品,遠銷到歐美和中東國家。這家公司不僅注重自身高速發(fā)展,同時還帶動公司周邊的2900個農戶養(yǎng)殖鱘魚,年產鱘魚6700噸,實現(xiàn)產值3億多元,年戶均增收3萬元。同學們邊聽管理人員介紹,邊在公司創(chuàng)辦的“世界鱘魚博覽園”參觀,親眼目睹循環(huán)水工業(yè)化養(yǎng)鱘的壯觀景象,欣賞流線型的碩大鱘魚游弋水中的優(yōu)美姿態(tài),對“博覽園”中琳瑯滿目用鱘魚的肉、骨和各種器官制作的各式各樣的罐頭食品、保健品、化妝品以及用鱘魚皮制作的精美皮鞋、皮帶、皮包等產品,同學們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比一比、問一問、評一評、夸一夸,既滿足了感官需要,又激活了思維,還有了深切體驗。有的同學感動地說:“三峽鱘業(yè)公司真了不起!他們的產品既能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還能幫助農民致富。”同學們收獲一次感動,就會有情感的升華,迸發(fā)出思想的火花。這種在社會課堂里經(jīng)受的心靈洗禮及其所帶來的社會經(jīng)驗的積累和認知上的收獲,一定會終身銘記在心。

        (二) 依托社會實踐基地實施

        德育基地包括各種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名人故居、青少年教育野外訓練基地以及由學校自行與有關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街道、企業(yè)、單位共建的實踐基地等等。

        小學德育課程依托實踐基地教學,大致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學了某課后,立馬到相應的實踐基地去親察、親歷、親為。如學了《影響世界的四大發(fā)明》,就帶領學生到清江彩印公司的印刷車間,先聽公司負責人介紹印刷歷史及現(xiàn)代印刷技術變革的最新信息,然后在師傅的指導下,當一當彩印工人。學生通過親自操作,看到新書一頁頁從機器中印刷出來,成就感油然而生。這種與課程內容相結合的實踐活動,既讓學生了解到中華印刷文化的源遠流長,感受到印刷行業(yè)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同時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豐富了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

        第二種,組織學生到德育基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將品德教育主題寓于其中。實施策略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即“學校統(tǒng)一安排,主題教育滲透,學生經(jīng)受磨礪,催升生命體驗。”

        1. 學校統(tǒng)一安排。如湖北宜都市各級小學主要是依托宋山青少年野外訓練基地實施的。那里除了有較好的營地、比較多的活動設施和完善的安保措施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該基地已經(jīng)開發(fā)出了諸如“讓紅旗高高升起”、“徒步登山不畏難”、“走訪宋山腳下農戶”、“野炊進行時”、“篝火晚會展才藝”、“徜徉在花木蟲鳥的世界”等頗有特色的野外訓練“18課”。學校在一個學期內安排一兩次赴校外“基地”活動,時間兩天。主要是讓學生離開父母,主動去接受生活的挑戰(zhàn),以此鍛煉學生不畏困難、敢于拼爭的精神,磨礪其自立自強的意志品質。

        2. 主題教育滲透。小學德育學科主要是讓學生把學習《別把花草弄疼了》、《我和春天一起玩》、《夏天的小蟲》、《秋游回味》、《我不膽小》、《我會安排一天的生活》、《讓危險從我身邊走開》、《我們的合作》、《我要攀登》、《我是獨生女(子)》 (以上均為蘇教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課題)等課的所知所得,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加以確證,并實現(xiàn)進一步地提升。

        3. 學生自我磨礪。這種在大自然中上的“18”課,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很多教育主題彼此呼應、相互溝通。依托社會實踐基地進行野外訓練,有利于學生自我磨礪,促進他們知與行的統(tǒng)一。

        4. 催升生命體驗。課外實踐基地的訓練科目是開放的、鮮活的、多彩的,富有“野味”。學生滿懷激情地參與其中,會不知不覺地頓生心靈的感悟,迸發(fā)出富有個性的生命感言。

        【案例】

        宋山笑面巖下,我們架起了爐灶,野炊活動開始了!對于我們這些獨生子女來說,這是最具挑戰(zhàn)性,又是最富情趣性、最有吸引力的一課,被同學們戲稱為“自己動手,豐富餐桌”。

        這次野炊活動,暴露了我這個獨生女的弱點,在家能說會道,而離開父母,自己切菜做菜時,卻成了一個“弱智”。在生活適應和提高生存能力方面我真得加緊學呀!我的心頭重又浮現(xiàn)出《我是獨生女(子)》這課中“我們的宣言”――“獨生子女將會越來越多,創(chuàng)造中國未來的重任就落在我們的肩膀上,我們決不能成為一代‘中國小皇帝’,我們一定是最有希望的一代。”通過這次在基地鍛煉,深感這不應是紙上的東西,它應成為我生命的宣言。

        由于“基地”營造的是與都市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qū)生活等多種生活情境完全不同的“田野”風格,學生在實踐中親歷親為,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情思,引發(fā)其生命的感悟,提升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種在“基地”孕育的生命性體驗,即使通過千百節(jié)品德課堂教學都是難于獲取的。學生在課堂上孕育的精神種子,可以借助在“基地”的實踐鍛煉,綻放出耀眼的花朵。

        (三) 結合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加以實施

        伴隨著國家編制、審定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施,學校一般都編制、開發(fā)了德育學科校本課程。校本德育課程的內容大多以引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為主。如配合《我的家鄉(xiāng)》的教學,湖北宜都陸城一小開發(fā)了《家鄉(xiāng)探寶》校本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走進中國謎語第一村》、《到蜜桔之鄉(xiāng)走走看看》、《參訪守敬故居》 (楊守敬,湖北宜都陸城人,中國近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書法家、金石學家、古籍收藏家)、《遨游奇特的潘灣石林》等。這本校本教材,以家鄉(xiāng)探寶為主線,以引領學生走出校園,直接到美麗的大自然和社會課堂中去親歷、親為、親驗為特征。學生以品德學科校本課程為載體,到“故居”,與家鄉(xiāng)名人“對話”;到桔鄉(xiāng),感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富饒以及“金果果”給農民帶來的“小康”家境和幸福;到民俗村,體驗流傳上千年的謎語、謎詩、謎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奇妙和精彩;到石林,品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家鄉(xiāng)江山的壯美。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學生接觸了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走進了農村,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陶冶了情感,真可謂收獲多多。總之,品德學科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無疑為實踐活動擴寬了渠道,增添了新的魅力。

        四、小學德育課程社會實踐活動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1. 活動前要做好準備,包括分析學情,熟悉社會實踐活動的環(huán)境,收集相關資料,聯(lián)系調查訪談的單位(人),以及進行相關的安全教育等。

        2. 制訂好社會實踐活動教學方案。要針對社會實踐活動場域的特點,并結合教材中相關主題教育的要求,制定好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的目標、實踐內容和活動步驟。

        3. 教師要動態(tài)地把握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情況和變化,對活動隨時進行指導。在社會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要利用錄音、攝像、照相等不同方式作好活動過程的記錄。

        4. 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師生應圍繞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收獲,進行總結、交流與分享。

        五、小學德育課程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的評價

        第6篇: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范文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引導學生上好《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設立,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這門課程的重視與否,課程上得好與壞,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1)彎彎腰,與學生平等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們都會遇到很多實際問題,例如與家長的溝通做家務的問題。有的學生知道自己長大了,自己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于是,有的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對這種想法,我就適時引導學生去討論怎樣去爭取實踐的機會。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tǒng)一才能發(fā)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作用。

        (3)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引進課程資源。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jīng)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我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

        (4)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與文本對話。課本劇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融入文本之中,讓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喚起他們已有的經(jīng)驗和體驗,并根據(jù)自己的認識水平參與辨析。

        如教學《寸今難買寸光陰》,在“快!快!不能快點嗎?”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根據(jù)教材中提供的幾個事例,結合平時的實際進行演出。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學生真實生活的寫照,表演起來入情入境,對學生的觸動較大。這樣的角色扮演,不僅使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獲得體驗,而且還為師生、生生對話搭建了舞臺,表演之后,學生對“時間是寶貴的,要珍惜時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感悟。

        (5)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進行價值引導。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讓學生閱讀文本,加上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再現(xiàn)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總是蘊涵著十分豐富的行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們觀察、體驗、探究,從而得出自身的價值判斷。

        如教學《遵守交通規(guī)則》可以在校園內模擬人行橫道和紅綠燈的場景,讓學生“真實”地體驗應該如何遵守交通規(guī)則,怎樣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

        二、搞好課堂延伸,提高德育效果

        陶行知說“社會即學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學校課堂上、教材上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必須拓寬到社會上去,讓學生去接觸社會,學生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現(xiàn)在就有許多身在農村而不愛村、不愛勞動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很好,他們學習的動力是考上大學,走出農門,離開家鄉(xiāng)……這樣的想法是偏面的。這種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社會、個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這時如果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這就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如在教《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首先用類比法引導學生說說參與勞動的不同感受,從而教育學生要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熱愛農村。

        (2)要結合品德與社會課加強農業(yè)科技教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在農業(yè)生產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種植》一課時,先播放VCD多媒體課件,做“農事5分鐘新聞會”,對學生進行農業(yè)科技教育,再組織學生展開“種子發(fā)芽”的條件討論。然后結合類似事例,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于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長大攀登科學高峰的自覺性。

        (3)將課堂延伸至生活。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善于聯(lián)結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

        第7篇: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范文

        有了“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師的旁邊,還應有一塊田地,讓學生在那里從事智慧的、被某種思考所鼓舞的勞動。通過這種實踐,讓學生能夠同時看見、觀察和動手。我想:我們班的學生多數(shù)都是在城市里長大的,缺少對大自然的觀察與了解,我們班應該建立一個生物角,讓學生在課間就可以進行觀察和思考。于是我在班級中開展了“播種七色花,收獲好習慣”的種花實踐活動。

        春天,學生把自己用養(yǎng)成好習慣獲得的積分換成花種,播種下自己的希望之花。每個人都很愛惜自己的小花,定期澆水、細心觀察,有時還要拔草、除蟲、搭架子,寫觀察日記等。這些花花草草已經(jīng)成為我們班環(huán)境文化的一部分,它讓學生們感受到自然與生命的魅力,并伴隨著他們一天天快樂地成長。

        夏天,教室里可熱鬧了,學生都興奮地圍著窗臺,欣賞著班級里的“小小生態(tài)園”。一棵黃豆成熟了,毛絨絨的豆莢漸漸長大,他們才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毛豆就是黃豆呀!”一棵綠豆爬上了架子,開出綠色的小花,結出了細長的豆莢,學生把收獲的果實摘下來,作為獎品。牽牛花、葫蘆花、蕓豆花、柿子花……競相開放,學生也在實踐中體會著生命的精彩和勞動的意義。

        秋風瑟瑟,同學們開始采摘果實,收集種子,制成標本。有的同學在小區(qū)的花壇里采集到掃帚梅、鳳仙花的種子,有的同學在吃水果時,收集了西瓜籽和桔子核,還有的同學在幫媽媽洗菜時找到了苦瓜種和辣椒籽……同學們開始在生活中自主實踐。

        寒風蕭蕭,也沒能阻止我們實踐的腳步,同學們品嘗著自己生的黃豆芽,開心地說著,笑著……同時,還會種植一些耐寒的植物,讓我們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綠意盎然。

        為了使學生在“愛、勤、禮、健、律、誠、智”等方面形成優(yōu)秀的品質及良好的習慣,我們班有一套相應的獎勵方案,同學們無論在哪一方面做得好,都會得到積分,從而積累好習慣。而這些積分就可以兌換成花種,參加班級的種花實踐活動。

        第8篇: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范文

        我們在下鄉(xiāng)實踐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活力,為農村帶去了新知識。我們每天都在忙碌地調研,支教,把熱情揮灑在這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踐行我們的諾言。在服務期間,我們深切感受到農民在平時勞動中總結的種植經(jīng)驗,令我們收益頗多。這短短的七天,我和村民們結下了深深的情緣。

        通過此次下鄉(xiāng),我有如下收獲:

        一.“三下鄉(xiāng)”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xiāng)"活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于社會實踐統(tǒng)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自身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到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干,這對我們青年大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利于了解國情。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之下,成長在鄧 --理論不斷發(fā)展的年代,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單從課堂上是難以深刻體會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去深刻地了解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生活現(xiàn)狀,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鄧--理論的認識,深化對改革開放的理解,提高對******所提出的“八榮八恥”精神的理解。

        有利于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yǎng),是難以盡得于書本的;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失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fā)的力量,難以取之于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獲的喜悅,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有利于增長才干。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意志,砥礪品格,把學得的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繼續(xù)學習提高,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實踐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能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深入了解和親切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shù)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fā)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華,社會責任感隨之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認識能力也有較大的提高,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會大大的提升。

        我們在通過大學的學習后,要想盡快的成為現(xiàn)代化建設有用之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fā)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煉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后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也是我們參加"三下鄉(xiāng)"活動的目的之一.

        第9篇:參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和感受范文

        (一)實施的背景: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xiàn)經(jīng)驗和生活對學生發(fā)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它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所規(guī)定的小學3-6年級的一門必修課程。新課程實施以來,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由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提出了課程內容選擇與自然、生活、社會實踐相聯(lián)系,使自然、生活、社會成為課程資源,這意味著課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程。我們在對部分學校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在偌大的校園里,雖然進行了全面的多種類植被綠化和一些校園景點的布置,但缺少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觀察體驗、動手實踐的資源中心和活動基地。在新課程實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園實踐基地,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既是促進國家課程計劃的全面落實,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也是開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基于此,學校根據(jù)周邊經(jīng)濟、文化等社區(qū)資源,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化、全面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決定建設一個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校園種植實踐活動基地,研發(fā)《綜合實踐基地活動手冊》,以體現(xiàn)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實施的理論依據(jù):

        1、教育家米爾曾經(jīng)說:“所有現(xiàn)存的好東西都是創(chuàng)造的果實。” 華中師大教授楊再隋說:“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于國家課程,是學校必須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guī)定、地方管理、學校開發(fā)的三級管理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具有開放性;隨著每一個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也隨著過程取向變化而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會在這個進程中,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fā)。

        2、當今教育改革的新趨勢——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實踐活動反映了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內在需要,體現(xiàn)了科技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的發(fā)展不僅僅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獲得的。綜合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空間。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克服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發(fā)展。當今社會迅猛發(fā)展,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環(huán)境問題、道德問題、國際理解問題、信息科技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參與、探究、理解這些新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機會。結合學校實際和周邊環(huán)境的優(yōu)勢,開發(fā)校園實踐基地,可以為新課程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過此抓手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乃至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目標。

        3、現(xiàn)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視勞動技術教育,尤其是聯(lián)邦德國。他們有句名言,“我們的學生考試考不過你們,我們的學生做的產品專門賣給你們。”可見德國人十分重視學生的勞動技術并非常有成就。他們的學生的勞動技術在學校就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非常高。我們的學校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適應高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記了 “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訓。導致小學生不會做家務,不會自我服務,在考上大學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勞動最光榮”已經(jīng)是口號、擺設。今天的教育已不能僅滿足于課堂,應該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把廣闊的生活空間作為師生共同生長的天地。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一項全新的課程已開始顯露其勃勃生機,那就是新課程改革中所設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4、心理學、教育學理論。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習慣和技能,3歲前形成50%;6歲時形成30%;其余20%是20歲前形成的。兒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他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實踐教育,則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與生活能力將有深遠的影響。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目標與內容

        (一)課程實施的總目標

        整體規(guī)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序列,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教育實施體系。通過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fā)和研究,進一步優(yōu)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豐富新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辟、各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滲透延伸、信息技術的學習利用、社區(qū)服務的開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和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踐技能,培養(yǎng)學生親近土地、熱愛大自然、關愛社會的思想感情,切實加強和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工作。

        (二)課程實施的具體目標和內容

        1、綜合實踐活動(校內基地)課程研究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1)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fā),引導學生了解關于種植方面的知識,認識并學會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進行簡單的勞動實踐,體驗勞動的快樂。

        (2)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fā),豐富植物類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實踐體驗中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同時通過花卉類植物的種植活動,綠化和美化校園,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功能。 【1】

        與本篇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計劃】 內容有關的:

        【返回 欄目列表】

        (3)通過相關植物的種植和專題研究,豐富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素材,提高學生實踐研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探索精神,并能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

        (4)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fā),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為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服務。

        (5)在綜合實踐活動基地中了解植物生長的規(guī)律,體驗勞動的樂趣,有利于樹立正確的科學人生觀。

        (6)了解本地農村常見的農作物,開展分班分片分期進行農作物的種植活動。收集各學科有關植物內容的信息,在校內的實踐基地上開展種植活動,豐富各學科的植物類課程資源。分年級開展花卉和苗木的種植活動,積累研究素材,開展專題研究。

        2、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fā)現(xiàn)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趣,掌握程序與方法。研究性學習融入在各學科的學習之中與各學科整合,是各學科的拓展和延伸。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2)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5)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道德

        (6)培養(yǎng)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信息技術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課程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huán)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xiàn)形式。

        (2)感性認識計算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利用與年齡發(fā)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正確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fā)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該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tǒng)和軟件,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4、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的開展應考慮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參與和體驗社會生活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實際鍛煉,不能局限于教室和書本知識。應圍繞主題整合各科知識,幫助學生提高綜合應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經(jīng)驗。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己參與設計、自己選擇主題、自己組織實施、自己進行評價,盡可能將活動的實施過程作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學會學習的過程。

        小學階段目標(3—6年級)

        (1)開闊眼界,初步獲得社會經(jīng)驗與能力。

        (2)學會交往與合作,遵守社會規(guī)范與公德。

        (3)熱心公益活動,關心他人與社會。

        (4)關愛自然,逐步形成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5)珍視生命,陶冶性情,熱愛生活。

        (6)初步了解自我,發(fā)展興趣,展示才能。

        活動實施

        以“走近家鄉(xiāng)廚都”為主線,結合各班的活動主題開展“五個走進”活動。

        1、走進自然。可以帶領學生到家鄉(xiāng)田野、洪福園華東碑林等地進行實地參觀和考察,了解社區(qū)的環(huán)境,體驗大自然的美妙。

        2、走進企業(yè)。學生可以到社區(qū)企業(yè)中參觀,感受廚都經(jīng)濟,體驗勞動樂趣,了解家鄉(xiāng)日新月異的變化。

        3、走進敬老院。讓孩子們孝敬長輩,關心他人。定期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社區(qū)慰問孤寡老人,要求每個班級都能與孤老結對,學生們定期上門慰問,幫著打掃衛(wèi)生,陪著聊天。

        4、走進家庭。建立家庭學藝陣地,如學做家務活、廚藝大比賽、棋藝比高低等都可在家里進行。建立家庭娛樂活動場所,如可以開展打羽毛球、跳繩、踢毽子等體育活動。

        5、走進社區(qū)。開展美化社區(qū)活動,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組織各種志愿服務小隊,行走穿梭于街頭巷尾,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擦窗、綠化、清潔、清除白色垃圾等等。讓學生認識到這是我們的社區(qū),這是我們的家庭,這是我們應該愛護的地方,增強環(huán)保意識。

        三、學校實施條件的分析:

        1、硬件分析:付園中心學校(新校)199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服務于趙趙、趙馬、付園、南吳、官廠5個自然村,農村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突出;學校新征地5畝

        (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亚洲性爱视屏在线观看 |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亚洲1级欧美高清 | 亚洲中文AⅤ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2020在线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