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第1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土壤當中若包含的有害物質比較多,則會超出土壤中固有的自凈能力,這樣會引起土壤的自凈能力、結構和性能產生相應的改變,微生物活動便會受到很大的抑制,從而會使得一些有害物質、其他類別的分解產物在土壤中慢慢累積,通過土壤-植物-人體被人體不斷地吸收,這會給人的機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2.1 土壤污染治理法律制度缺失 

        目前我國并未制定專門的土壤污染治理政策或法律法規,根據當下我國土壤污染嚴峻現狀,制定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規章制度是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2 土壤污染修復方式單一,技術不成熟 

        以往傳統的修復技術根本無法滿足當前日益變化的污染因素,現行的土壤污染治理方式非常單一,技術水平較低,這樣不僅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并且還會造成嚴重的浪費1。 

        2.3 土壤污染管理機制和防治體系不健全 

        我國土壤污染治理中包含非常多的主體,彼此間存在十分復雜的聯系,日常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經常會有相關工作責任互相推脫的現象,這樣會使得固有的監管力度大打折扣。我國土壤資源類別繁多,現有的土壤質量評價標準較為復雜,那么,怎樣創建一體化的協調標準是促使當前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的關鍵所在。 

        2.4 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長,資金需求大 

        土壤污染具有明顯的持久性和滯后性特征,這會早極大程度上增加土壤污染的防治難度,社會公眾對土壤污染認識度較低,并未積極主動地去參加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這樣就會造成土壤污染防治成本的大大增加2。 

        3 土壤污染防治對策 

        3.1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當前我國已經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可是一直以來并無任何針對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過去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是站在土壤資源量、質量加以重點考慮的,極少會以法律的捷徑進行管理,縱使在某些法律當中多多少少的有規定,可是是非常分散的,可操作性較差。 

        譬如:沈陽生態所根據東北地區土壤的污染的實際與防治診斷需要,進行了多種生物標記研究,創建了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濃度-效應模型,初步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土壤污染生態毒理學診斷的指標體系。從本地石油污染狀況,創建起原位和異位兩種修復工藝,此系統針對不同工藝的優化運行狀況作出了具體探究,把其代謝理論、物理-化學-生物環保復合技術在石油污染修復中進行了具體的運用,最終獲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平均每年損失降低了上千萬元,污泥處理量達到20000噸,平均收益達260萬元。 

        3.2 建立多樣化土壤環境標準體系 

        目前,法國已經建立了土壤污染檔案,針對本國的土壤污染問題采取了相應的治理措施,這樣就可以做到有資料可查。然而,一直以來我們并未創建任何明確的突然污染等級劃分標準,其中,1995年下發《土壤質量環境標準》,但此標準過于注重統一,這與我國多樣化的土壤特征是不相符的,并且沒有對污染等級劃分提出明確化的量化標準3。 

        土壤污染等級劃分屬于一種或多種污染物濃度超出土壤危害臨界值,土壤變質之后其危害性會不斷地增高,而土壤污染等級指標的明確劃分,即創建起一套完善化的各類土壤污染物可允許容量范圍,這樣就能夠很好地避免土壤受到其他的污染,維護人類集體的健康狀態。可以說,土壤污染程度的明確等級劃分,能夠使得人們全面地認識到所處環境中土壤的現實狀況及被污染程序,這樣就能夠及時的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通常,農業污染等級劃分是以農業土壤污染生態及健康風險評價作為基本前提因素的,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在此方面的經驗是非常稀少的。 

        3.3 增加土壤科學研究資金投入力度 

        只有把土壤科學研究經費納入到國家預算規劃內容中,才能夠促使土壤科學研究費用得到強有力的基礎性保障。為此,土壤科學研究資金投入力度的增加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創建多層次長效監控體系;2.增加對土壤污染植物及微生物修復技術;3.獲得我國所有土壤收支統計學材料;4.在豐富查閱材料的前提下,由不同角度出發實施研究與論證,提出具體的土壤污染防治預測模型;5.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組織。其中,土壤科學研究經費要從多渠道來,譬如:努力爭取國家投資的支持、從各地區政府財政預算中抽出一部分資金、可聯合本地大學共同解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此外,相關環保部門要與科研院共同合作,這樣才能夠使得土壤污染防治現狀得到較為顯著性的改善。

               4 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展望 

        土壤污染是與生態平衡、國民健康、社會穩定等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第一,急切需強化土壤環境監管力度,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這樣才能夠促使我國土壤質量得到系統性的防治與維護;第二,制定與修訂國家和地方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嚴格遵循土壤發生和分布客觀規律,遵循分區-分類-分等的基本準則,制定全新的土壤污染區分標準,對原有的舊標準進行重新修訂,允許地方制定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第三,最短時間內啟動《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堅持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第四,分步驟、分階段的建立起與我國當前基本國情相符合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以點帶面,增進先進防治技術和成功經驗的運用推廣;第五,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資源可持續性利用的科技研究與交流平臺系統。在強化基礎理論和先進技術研發的工作當中,重視引入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國外先進技術,這樣才能夠推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得到更為顯著性的進步。其中,“國土十條”對土壤污染提出宣戰: 

        第一條,開展土壤污染系統性調查,全面了解土壤環境質量。創建土壤環境質量定期調查制度,促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信息化管理水準得到顯著性的提高,創建土壤環境質量檢測體系,從而實現各地區全方位的覆蓋性監測。 

        第二條,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創建完善化的法律標準體系。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標準與技術規范,加強土壤環境監管執法力度。 

        第三條,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確保農業生產環境的安全。按照實際污染狀況把農業用地劃分為優先保護類、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針對不同類別采取針對性的管理措施,以更好地確保農產品質量的整體安全。 

        第四條,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機制,做好人居環境污染防范措施。創建建設用地調查評估制度,嚴格用地準入,把土壤環境管理準求融入到城市規劃及用地供求管理制度,確定土地的合理用途。創建信息溝通機制,落實部門聯動管理。 

        第五條,加強未污染土壤保護力度,對新增土壤污染情況進行嚴格掌控。強化未利用土地環境防治,在環評工作當中增添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內容。 

        5 結束語 

        隨著土壤污染問題的日益加重,給人們的身體健康、社會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都帶來了非常大的不利影響。然而,土壤污染與水污染、大氣污染相比屬于隱蔽性的,為此經常會被人們所忽略掉。對此,只有對土壤中的污染物進行化學檢測才能夠確定土壤中的具體污染物及污染成分,如果想要將已被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則需要很長的一斷時間,需要土壤的更新。為此,我們要不斷地增加對土壤的保護強度,努力提升人們對土壤的正確認識,這樣人們才能夠為建設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方常艷.土壤污染現狀及其防治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0):54. 

        [2]吳云.淺談土壤污染與防治[J].現代農業,2010,(06):33. 

        [3]王秉蓮,李俊杰.土壤污染現狀分析及治理對策研究[J].山西建筑,2010,(20):360-361. 

        第2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關鍵詞: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屬環境污染的范疇。環境污染指的是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質量下降而有害于人類或生物正常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環境污染的產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當某種能造成污染的物質的濃度或總量超過環境自凈能力,便可能產生危害。環境污染根據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人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中某些或某種有害物質含量過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損害,理化性質改變,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受到破壞,肥力下降,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不良,造成減產;對生物、水體、空氣或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現象 。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淺析:

            第一:工業點源污染物主要有廢水、廢氣、廢渣、粉塵、噪音等。工業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1)推行清潔生產,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嚴格執行國家工業三廢排放標準,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技術進步,加強監督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物的產生和排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過去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生產過程轉變為“資源-產品-再資源”的生產過程。包括征收污染稅和排污費等懲罰性政策,以及政府對環保型產業的財政補貼和信貸支持等鼓勵性政策。最后從側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轉變為工業生產全過程控制;由重濃度控制轉變為濃度與總量控制相結合;由重分散的點源治理轉變為集中控制與分散治理相結合。

            (2)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推進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在化工、冶金、輕工、機械、電力、建材等行業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加速技術改造,加快生產設施和工藝流程的更新及改造,減少和控制“三廢”的排放量,強制淘汰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設備和產品。

            (3)編制城市總體規劃,調整城市功能布局。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把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環境保護內容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按照城市功能分區,調整工業布局,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力度,改變工廠和居民混雜狀況,從生產和生活兩個方面控制城市環境污染。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增強工業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能力,提高城市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水平。

            (5)構建森林過濾器作用帶和森林緩沖帶。

            在工業污染集中的區域,通過構建森林過濾器作用帶減緩污染物進入土壤的速度,營建森林緩沖帶減小污染物在風力和水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對其他地區的影響。具體地:

            ①在粉塵沉降嚴重的地段,種植闊葉的泡桐、女貞、夾竹桃、毛白楊、大葉楊等滯塵樹種;

            ②在工礦企業周圍選擇種植抗二氧化硫的樹種臭椿、香椿、苦楝、垂柳、桑樹、側柏、杜英、夾竹桃、法國冬青; 抗氯、氯化氫的樹種合歡、榆樹、木槿、構樹、紫荊、槐樹、紫藤、梧桐、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防火樹種廣玉蘭、法國冬青、女貞、木荷、油茶、白櫟;

            ③在鉛汞污染地區栽植有吸鉛塵本領的青楊、桑樹;有吸汞能力的桂花、棕櫚、臘梅。

            第二: 土壤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畜禽廢棄物的隨意排放,廢棄的農用地膜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區,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1)標準化施用化肥、無公害農藥,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從源頭上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對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提倡使用生物農藥,嚴格執行農藥安全施用有關規定,控制氮素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機肥施用量。

            (2)對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減少化學農藥施用次數和施用量,同時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

            (3)選擇種植抗性較強的品種,如種植轉基因水稻可以減少農藥的用量[15]。

            (4)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大力推廣生態養殖。在畜禽養殖區用畜禽廢棄物充當沼氣底料生產清潔能源,發酵后的剩余物又是高效的有機肥料,既解決了畜禽廢棄物的污染難題,還可以減少化學肥料的施用,大力開展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不斷提高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率。

            (5)對于已經污染的地區,通過增施有機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劑、調控土壤pH和Eh等生態、生物修復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從而消除污染。此外在面源污染區構建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物進入水體,進而遷移到其他地區造成危害。

            第三:工農業復合污染的防治

            在工農業復合污染區,要采取分類治理的措施,對于已經污染嚴重的地區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采用農業生態修復措施,因地制宜地改變一些耕作管理制度來減輕危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 改變耕作制度,選種抗污染作物品種,或篩選出在食用部位累積污染物少的品種;種植不進入食物鏈的植物,如種植樹木、花草等觀賞或經濟作物;

        第3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精細化管控推進“藍天行動”

        控煤、治氣、管車、降塵、減排,大同市多措并舉保“藍天”。狠抓采暖期燃煤污染控制,持續推進城市集中供熱,淘汰建成區20蒸噸/小時、各縣區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對古城、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平房實施散煤清潔化替代;全面完成3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削減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對全市加油站、儲油庫和油罐車開展油氣回收設施運行管理;加強秸稈禁工作;全面供應國V車用汽柴油,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建成區施工工地嚴格落實圍擋、苫蓋、沖洗、硬化、噴淋“五個百分百”要求,最大限度抑制揚塵;強化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措施,突出抓好重點企業污染源在線監控運營工作,嚴懲違法行為;強化重點行業企業環境監管;加強霧霾預報預警及防治;堅決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洗煤、煉油、造紙等嚴重污染環境的“土小”企業和“十小”企業。

        涵養生態實施“凈水行動”

        多措并舉推進2017年水污染防治工作。強化縣區水環境保護責任,落實水環境整改任務,全面推行“河長制”;扎實推進斷面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相關部門協調聯動,加強對涉水重點企業監管,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加強執法巡查,嚴查環境違法企業;加強劣五類斷面督查工作,重點督查御河生態濕地、利仁皂應急工程、十里河人工濕地、十里河流域引污治污工程、裴家窯應急工程、恒安新區(6萬噸/日)污水處理廠、同煤集團治理工程等消除劣五類斷面治理工程,確保水環境考核目標。

        強化土壤污染防治

        對資源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實施綜合補償;完成全市礦山生態環境詳細調查,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試點示范項目和礦山生態環境專項檢查;選取4家煤炭企業進行沉陷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試點工作;制定全市土壤治理實施方案和規劃,加強對土壤環境狀況調查、風險評估和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的監管,構建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污染地塊與土地再開發利用協同一體的管理與政策體系,探索經濟可行的土壤修復技術模式,并在全市逐步進行預防和治理。

        堅定不移開展“鐵腕治污”

        “鐵腕治污”助力生態環境。大同市加大力度,清理違法違規建設項目,督促各縣區加強監管;進一步實施網格化管理,加大對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企業的檢查頻次,堅決打擊超標排污、偷排偷放和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環境違法行為;加強環境執法與環境司法有效銜接,建立聯動執法聯席會議制度、重大案件會商和督辦制度,完善緊急案件聯合調查機制,有效利用按時計罰、限停產整治、查封扣壓等手段,依法處理環境違法案件;加強環境信息公開,提升公眾參與度,暢通12345政府熱線、12369環保熱線、環保微信舉報3個平臺,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第4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關鍵詞:重金屬污染;土壤污染;生物修復;超量積累

        作為人類發展的基礎,土壤資源往往在城市化以及工業化的發展之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以及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國的土壤容易受到重金屬的污染而危害人類的生命安全。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討國內外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以及相關研究的發展。

        1 土壤重金屬污染預防的發展歷程

        1.1 預防體制

        基于世界各國城市化以及工業化發展程度的日益加深,各國家普遍存在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問題。為了進一步促進各類問題的解決,世界各國加強了對于土壤重金屬污染預防。關于土壤重金屬污染預防的發展歷程,筆者進行了相關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日本為了進一步促進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的解決,頒布了《土壤環境標準》《土壤污染對策法》等法律法規,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后,逐步加強了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并于198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開始了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的處理,隨后中國在該法律的基礎之上進行修訂工作,從而實現了對于污染物排放的限制與處理。

        1.2 預防技術

        為了進一步實現按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的解決,各國逐步提出了清潔生產的概念。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歐共體于1979年宣布推行工業清潔生產的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該區域的農業生產部門加強了對于各類先進生產技術的運用,從而實現了農業的清潔生產,規避了農業化學產品的超量使用對土壤污染。

        事實上,這種從源頭上降低污染源的措施,能夠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屬離子的引入,從而實現了土壤資源的保護。

        2 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法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轉型期間,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問題也較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了實現我國社會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我國的有關部門加強了對于該類問題的解決。關于常見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法,筆者進行了相關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2.1 工程治理法

        所謂的工程治理法,指的是相關單位借助物理原理以及方法進行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的解決。在傳統的工程治理過程中,工作人員多借助換土、翻土等方法進行作業,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變更,我國有關部門逐步采用淋洗法、電解法、熱處理等辦法進行作業。

        一般而言,工程治理方法在運行的過程中具有效果顯著等特點,但是其因為工程復雜、工程量等問題進而導致工程成本的進一步增加。此外,該方法在運用的過程中往往因為維護措施不到位而導致部分土壤中的金屬元素被遷移到其他地區,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面積的擴大,難以真正改善土壤的重金屬污染現狀。

        以日本富士縣神通川流域的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為例,為了降低土壤中的鎘元素,相關單位加強了對于工程治理法的運用。在這一過程中,工程單位去除污染區域15cm的表土,并壓實心土,并采用淋洗法對污染土壤進行清洗。

        2.2 農業治理

        所謂的農業治理,指的是通過優化、完善傳統的耕作管理制度,實現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降低。在這一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依據重金屬污染的實際狀況而選擇相應的植物種植,從而實現了對于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消除。此外,在農業治理的過程中,作業人員還需要合理選擇花費,從而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

        學者林汲等人就通過實驗分析發現了硅藻土有機肥能夠實現對于Cd、Zn重金屬離子的吸收,從而降低了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一般而言,該方法在運行的過程中普遍存在操作簡便、費用低的特點,但是由于其仍舊未能夠從根本上消除重金屬污染,進而導致其只能夠作為輔助手段進行處理。

        在進行廣西壯族自治^環江縣廢礦土壤污染治理的過程中,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中心陳同斌率團隊,借助蜈蚣草等植物開展了土壤重金屬處理工作,并成功修復1280畝重金屬污染農田。

        2.3 生物治理

        生物治理方法在運行的過程中主要借助生物生命代謝活動的開展,從而降低了環境中重金屬污染的濃度。從而確保部分受到污染的土壤能夠恢復到初始狀態。一般而言,生物治理方法在運用的過程中因為參與治理的主角不同,故而分為動物修復、微生物修復以及植物修復。

        所謂的動物修復技術,指的是有關部門以及人員利用土壤中的低等動物進行土壤中重金屬的吸收,從而實現了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進一步降低。相關的研究表明,蚯蚓的出現能夠實現對于硒、銅元素的吸收。事實上,該方法在推行的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問題:諸如低等動物往往會將吸收的金屬元素再次釋放到土壤中,從而造成了二次污染。

        微生物修復技術則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進行各類金屬元素的吸收。目前,最為常用的微生物就是――真菌。真菌在生存的過程中往往能夠分泌一定量的氨基酸、有機酸等物質,從而實現了對于重金屬的溶解。目前,從相關的研究分析可以發現:微生物修復技術在運行的過程中具有較為光明的前景,且能夠較好的實現我國土壤重金屬問題的解決。

        植物修復技術的運行原理主要是在污染的區域種植特定植物,從而借助植物的生長過程實現對于重金屬的吸收以及化解。目前,植物提取技術獲得了相關研究人員的重視,并由此促進了土壤重金屬問題的解決。現階段,最為常用的植物有遏藍菜、高山甘薯等。

        仍舊以日本富士縣神通川流域的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為例,土壤重金屬處理單位在含鎘100mg/kg土壤上進行苧麻的種植,從而由此實現對于土壤中鎘元素含量的降低。該地區在采取生物法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過程中,實現了鎘元素含量降低27.6%。

        3 發展論述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的解決,我國的有關部門需要從法律的角度出手,加強對于各類土壤重金屬污染法律法規的制定。此外,我國還需要加強對于清潔生產的發展,并大力運用清潔能源。而在已經發生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作業人員需要加強植物修復技術的運用。

        4 結束語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土地重金屬污染問題的解決,我國的有關部門以及人員需要采取科學的方式進行問題解決。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討土壤重金屬污染預防的發展歷程(預防體制、預防技術),并就常見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法進行分析,最后論述了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解決的措施。筆者認為,隨著相關措施的落實到位,我國的環境問題必將得到顯著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李錄久,許圣君,李光雄,張祥明,王允青,劉英,況晶.土壤重金屬污染與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

        農業科學,2014(1):156-158.

        [2] 董文洪,楊海,令狐文生.土壤重金屬污染及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化學試劑,2016(12):1170-1174.

        [3] 廖健.土壤重金屬污染及其化學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3

        (24):30+28.

        第5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關鍵詞:農業機械;污染;環境保護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隨之而來的是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同時農業機械使用數量不斷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盡管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但是由于目前被廣泛使用的農業機械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部分農業機械設備老舊,農業植保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問題,形成了農業機械對環境造成污染嚴重,形成了土壤、環境和空氣質量的惡化,并且這種污染程度還在不斷加劇。近年來,隨著政府部門對農業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及人民環保意識的提升,探討農業機械化污染防治對策,深化農業機械的環保概念,減少農業生產中的污染和危害,對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同時也更能保證農業生產的長久發展和長期收益。

        1農業機械污染的分類

        隨著農業機械被廣泛應用于生產中,農業機械產生的污染不斷加劇。農業機械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農業機械對土壤的污染。農業植保作業時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導致土壤含化學有害物質過多,同時機械工作時使用不當等原因,容易造成油、液壓油、汽油、柴油的泄漏,這些油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降低土壤肥力。(2)農業機械對水源的污染。因施肥過多,過淺或使用農藥過多造成肥料被水沖走而進入周圍飲用水源,影響農村人民的身體健康,還易導致家禽牲畜患病及附近水源的富營養化。(3)農業機械對大氣的污染。農業機械在工作過程中排出大量尾氣,并且農業機械排放的尾氣量遠遠高于家用機動車,造成大氣污染,甚至酸雨的產生。(4)農業機械作業對農作物的污染。農機作業或植保作業都會對農作物產生相應的污染,導致農作物農藥化肥殘留以及化學油脂等污染,不利于人民的飲食健康。

        2農業機械污染防治的意義

        農業機械在工作時的排放對農村地區的空氣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近年來,國家也制定推出了農業機械的排放標準,用以限制農業機械作業的空氣污染,以減緩我國較為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同時農業植保工作中所使用化肥和農藥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農業增產增收的基本保障。近年來,伴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耕地面積隨之縮小,傳統的人力耕作模式、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耕種的土地越來越貧瘠。同時,由于使用化肥量增長,導致土地鹽堿化嚴重,土層板結化。通過使用農業機械深耕、精耕等作業,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結構,提高糧食產量,還能夠促進施肥技術向深層施肥發展,保證施肥過程的肥料不易被雨水帶走。相關部門還應積極宣傳農藥的合理使用知識,使農民養成合理噴藥,不過量噴藥的好習慣,因為過度使用農藥會嚴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噴灑型的農藥還會影響周邊的人畜健康。現階段選擇合理的噴藥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和空氣的污染,例如使用定量噴藥技術,既可以保證農業豐收,又能最大程度減少污染。

        3增強農業機械環保認識的措施

        3.1提高農業機械管理人員的環保意識

        做為農業機械管理人員,是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農機管理服務的,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農業機械操作規范化,使農業機械功效最大化,這樣才能更好的為農業機械的快速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農業機械管理人員只有將規范的操作方法應用到日常操作中,杜絕帶病行駛,才能減少農業機械對環境的污染。同時,農業機械管理人員在維修和保養農業機械時,貫徹環保理念,合理回收廢棄機油、液壓油等,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只有建立一支具有環保意識的農業機械管理隊伍,才能對農業機械環保工作起到積極作用。

        3.2健全農業機械管理制度

        健全農機管理制度,可以加強對農機的有效管理,從管理上治理農機污染問題。(1)對存在排污缺陷的農機實行召回制度,從法律層面規定生產者應對于不符合國家排放標準要求的農業機械進行召回。(2)完善對于農機報廢的經濟補貼制度,由于農民收入有限,對于新型農機購買力不高,所以政府應實行完善財政補貼制度,對于農民報廢的環境污染大的老舊設備,更換先進設備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帖,促進農民主動淘汰舊設備,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3)限制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比例與用量,減輕因農業作業產生的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3.3對農機設計采用環保方式

        第6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進入到發展的新時期。在發展過程中,由于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農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立足實際,學者們認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方面。

        1.農村環境污染根據污染源的不同,學者們對農村環境污染進行了分類。有學者將農村環境污染分為農村廢棄物污染、化肥農藥污染、鄉鎮企業工業污染和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污染。還有學者認為農村環境污染是在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我國農村現代化包括生產方式的集約化和工業化、人口分布的城鎮化以及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據此,進一步將農村環境污染分為現代化農業生產手段的過度使用帶來的污染、農村聚居點因缺乏規劃和環境管理滯后造成的污染,鄉鎮企業和集約化養殖場布局不當、污染治理不夠導致的污染。根據污染域的不同,學者們對農村的各種污染進行了具體研究。農村水污染嚴重。農村水污染主要指水體富營養化和有機污染,其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早在1989年,就有學者考察了鄉鎮企業對農村水環境的污染。有學者則以太湖流域污染為例,論證了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影響因素為種植業污染和養殖業污染。還有學者指出,農村生活垃圾會隨雨水進入河流,進而對農村生態環境構成較大的威脅。農村土壤污染嚴重。有學者指出,化肥、農藥、農用地膜的大量使用,導致土壤污染加劇、土壤環境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還有學者指出,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集約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土壤污染日趨嚴重。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土壤污染面積只有幾百萬公頃,而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000萬hm2,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農村空氣污染嚴重。與水、土污染類似,各種來源的有害物質隨著物質循環和流動會進入到大氣之中,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另外,針對農村獨有的秸稈焚燒問題,有學者結合實證指出,農業秸稈焚燒綜合各種不利自然條件,會導致空氣嚴重污染,進而影響到周邊地區甚至更廣泛區域的空氣質量。

        2.農村生態破壞對農村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從而導致包括人在內的各種生物的生存條件發生惡化。對于農村生態破壞,學界基本取得共識,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耕地質量下降。耕地質量下降主要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導致。有學者指出,我國耕地資源自然質量不高。隨著農田集約化利用程度的提高,農用化學品的大量投入和大型機械的使用,又引發了不少新生土壤問題。有學者則進一步指出,農村傳統農業區和草原地區存在著不同的耕地質量下降問題。植被破壞。20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指出,我國天然林覆蓋率低,宜林地因各種占用還在大量減少,林木資源面臨著亂砍濫伐、開發破壞和污染的威脅。同時,草地退化率也在逐年上升。進入21世紀,有學者指出我國農村依然存在森林覆蓋率低,草地資源破壞嚴重的問題。生態植被破壞是導致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發的重要原因,直接威脅著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安全。水土流失面積增大。學者普遍認為,中國水土流失一直呈發展趨勢,面積不斷擴大,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面對如此嚴峻現實,有學者指出,水土流失也是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另外,水土流失會加劇土壤干旱、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導致耕層淺薄和土壤沙化,這已成為我國耕地持續利用的一大制約因素,嚴重地影響著農業生產水平和經濟水平的提高。

        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學術界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概而言之,已有分析基本從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兩大方面進行。

        1.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表層原因學界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表層原因的探討,來自于對各種環境污染源和生態破壞源的分析。鄉鎮企業不科學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發展迅速,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但是,其在發展中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忽視了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課題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鄉鎮工業環境污染與鄉鎮企業生態破壞經濟損失自1978年逐年增長,1988年的損失占全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總損失值的1/4。時至今天,鄉鎮企業發展質量提升,但是,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依然存在。城市污染蔓延。自20世紀90年代,城市工業污染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引起學界關注。有學者考察了沈陽市區1980~1989年的“三廢”排放情況,指出農村是城市“三廢”的主要排放場。有學者以上海為例,談及城市垃圾運往農村形成的垃圾之災、堆場之災。農藥和化肥濫用。有學者以農業大省河南為例,論證了其80年代化肥和農藥高施用量的嚴峻情況。進入21世紀,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亦是高居不下,成為全國農村的普遍問題。大量化肥和農藥的不合理施用,不僅造成農田、水體和食物的嚴重污染,對人民的健康產生巨大威脅,還對整個生態系統極為不利。其它原因。如礦產資源無序開采、農業地膜濫用、生活垃圾隨意處理、農村養殖場布局不當等。

        2.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在對各種污染源和破壞源進行總結之后,學界進行了深入地理論分析,探討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生產方式不科學。有學者指出,農村環境問題的產生與農業生產方式休戚相關,認為現代農業大量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在提高農業產量的同時,也進一步破壞了生態環境。有學者亦認為農村生產活動、農村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密切相關。消費模式不合理。有學者認為,當前我國農村的消費模式不合理,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的惡化,更不利于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一些學者亦指出生態環境問題同農村消費模式有關。認為農村總體消費水平偏低,消費所面臨的環境約束日益顯現。環境管理不力。有學者認為我國農村的環境管理體系是以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防治為目標建立起來的。因此,當前農村的環境管理不到位。有學者認為由于農村環境管理缺位,造成環境系統運行缺乏有效引導。另有學者認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是由于未建立起系統的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體系所致。農村環境資本濫用。有學者指出,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中有人口和自然歷史條件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環境資本濫用造成的。亦有學者認為,資源利用制度和產權管理制度存在弊端是行為短期化的根源,也是生態破壞、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根源。其它原因。如農民生態和環保意識缺乏、村民利益共同體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能動性與自治功能欠缺、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農民價值觀偏差等。

        三、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路徑

        基于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以及原因的分析,學術界為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積極建言獻策。轉變發展觀念。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需要轉變不合理的發展觀念,提升生態環保意識。有學者認為要抓好環保宣傳教育,特別要注意強化以農民和農村環保基層工作者為對象的宣傳教育工作。有學者認為,要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注重農民的價值觀轉換。有學者認為,農村生態倫理建設是農村可持續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轉變生產方式。為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轉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有學者提出要發展生態產業,使物質、能量能多級利用、高效產出,資源、環境能系統開發、持續利用。有學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最有效途徑。針對鄉鎮工業發展忽視環境保護,有學者則提出要按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發展鄉鎮工業。轉變消費模式。有學者認為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必須轉變不合理的消費模式,包括農村的生產消費模式與生活消費模式,形成適度性、可持續性、全面性的生態消費模式。有學者亦認為應該轉變農村消費模式,實現生態消費。完善環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有學者認為,農村環境管理應當借鑒城市的經驗,逐步形成符合農村特點的環境保護政策和管理制度。有學者亦提出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快速發展。農村生態系統建設。有學者認為,農村是以農業經營為主體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因此,應該運用生態學原則建設農村,實現農村生態化。有學者從農村復合生態系統結構多樣性的角度,提出了農村生態系統結構設計的新思路。還有學者基于對農村生態系統的認同,提出要充分發揮農村生態系統的功能,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技術支撐。有學者提出,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建設農村生態環境。隨著認識的深化,有學者提出為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要注重技術的系統組合,進行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制度建設。有學者提出,為了徹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必須改革現存的不合理的資源利用和管理制度,逐步健全資源產權制度,制定并完善資源稅費,貫徹有償使用制度。還有學者從公共環境意識、經濟手段、所有權、行政領導責任制,立法和執法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對策。

        四、農村生態環境指標體系

        究竟什么樣的生態環境才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學界基于不同視角,對構建農村生態環境指標體系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基于農業競爭力的農村生態環境指標。一些學者在構建現代農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時提及生態環境競爭力,體現了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有學者在構建生態農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時涉及到了農村生態環境指標內容,其中包括資源利用率指標、生態功能效益指標、經濟功能效益指標、社會效益指標。還有學者在構建農業現代化指標時,涉及到水土質量和產品質量水平、森林覆蓋率等內容。這些研究都不是專門針對農村生態環境指標的研究,但是也反映了農村生態環境指標的一些重要方面。基于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指標。有學者們初步探討了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指標體系,并對云南省元謀縣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一些學者則具體探討了黑龍江省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及標準。還有學者分析了福建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并構建了福建農村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另有學者則從空間結構、生態功能、協調度三個方面構建了農村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用以評價農村地區的生態化程度。基于農村復合生態系統的評價指標。有學者將農村視為一個社會、經濟和自然復合生態系統,認為農村生態復合系統結構的評價應該從系統的競爭能力、共生能力、再生能力、自生能力四個方面進行。

        五、總結

        第7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關鍵詞:土壤 重金屬污染

        1、研究背景

        據我國農業部進行的全國污灌區調查,在140萬公頃的污水灌區中,遭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占污水灌區面積的64.8%,其中輕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嚴重污染的占8.4%。由此可見我國土壤受重金屬污染的情況較為嚴峻[1]。

        在環境污染研究中,重金屬多指Hg,Cd,Pb,Cr以及類金屬As等生物毒性顯著的元素,其次是指有一定毒性的一般元素,如Zn,Cu,Ni,Co,Sn等。人們所說的土壤重金屬污染主要是由于Zn,Cu,Cr,Cd,Pb,Ni,Hg,As8種重金屬元素等引起的土壤污染。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如果土壤被重金屬污染將直接導致糧食、蔬菜、瓜果等的重金屬含量增加。同時因為重金屬不能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積累轉化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過食物鏈以有害濃度在人體內蓄積,從而嚴重危害人體健康[2]。由于重金屬在土壤中難以被分解、轉化或吸收,所以充分認識土壤污染及危害,保護土壤,防治污染是十分重要的任務。

        2、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特點

        大多數重金屬是過渡性元素,而過渡性元素的原子具有其特有的電子層結構,這使重金屬在土壤環境中的化學行為具有下列一系列特點;

        (1)重金屬具有可變價態,它能在一定的幅度內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不同價態的重金屬具有不同的活性和毒性。

        (2)重金屬易在土壤環境中發生水解反應,生成氫氧化物;它也易與土壤中的一些無機酸發生反應生成硫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這些化合物在土壤中的溶解度較小,所以重金屬不易遷移而易累積于土壤中,從而降低了污染危害范圍擴大的可能性,但卻使變長了污染區的危害周期和加大了重金屬危害程度。

        (3)重金屬作為中心離子,能夠接受多種陰離子和簡單分子的獨對電子,生成配位絡合物:還可與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如腐殖質、蛋白質等生成鰲合物。上述反應增大了重金屬在水中的溶解度,進而使重金屬在土壤環境中更易遷移‘從而增大了重金屬污染區域范圍。

        重金屬的所有這些化學特性,決定了重金屬在土壤環境中具有多變的遷移特性。重金屬污染的主要特點,除了污染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外,還有污染隱蔽性,而且它無法被生物降解,并可能通過食物鏈不斷地在生物體內富集,進而可轉化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對食物鏈中某些生物產生毒害,最終在人體內蓄積而危害人體健康。重金屬的上述特性決定了其在污染和環境危害中的特殊作用。

        3、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危害

        土壤重金屬污染對環境產生的危害主要有下列途徑:

        (1)受污染的土壤直接暴露在環境中,動物或人直接或間接地吸收了受污染的土壤顆粒等;

        (2)土壤中的重金屬通過淋溶作用向下緩慢滲透,從而污染了地下水;

        (3)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例如酸雨、施加土壤添加劑等因素,提高了土壤中重金屬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使得重金屬較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從而進入食物鏈后對動物和人體產生毒害作用。

        4、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方法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世界各國都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工作。目前,所采用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下列四種。

        4.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生物的某些特性來適應、抑制和改良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措施。生物措施包括動物治理、微生物治理和植物治理三種方法。

        動物治理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動物(如虹蛻和鼠類)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因而能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在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放養蛆蛻,待其富集重金屬后,采用電激、灌水等方法驅出蛆叫集中處理,對重金屬污染土壤也有一定的治理效果[3]。

        植物治理是利用有些植物能忍耐和超量累積某種或某些重金屬的特性來清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屬。通常,它有三個部分組成:植物萃取技術、根際過濾技術、植物揮發技術。植物治理的關鍵是尋找合適的超積累或耐重金屬植物。

        生物措施的優點是實施較簡便、投資較少和對環境攏動少。缺點是治理效率低(如超積累植物通常都矮小、生物量低、生長緩慢且周期長),不能治理重污染土壤(因高耐重金屬植物不易尋找)和被植物攝取的重金屬因大多集中在根部而易重返土壤等。

        4.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客土、換土、翻土、去表土等方法,適用于大多數污染物和多種條件。

        客土是在污染土壤上加入未污染的新土;換土是將已污染的土壤移去,換上未污染的新土;翻土是將污染的表土翻至下層:去表土層是將污染的表土移去。這些方法能使耕作層土壤中重金屬的濃度降至臨界濃度以下,或減少重金屬污染物與植物根系的接觸而達到控制危害的目的。

        用工程措施來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具有效果徹底、穩定等優點,是一種治本的措施。但由于存在實施繁復、治理費用高和易引起土壤肥力減弱等缺點。因而一般適用于小面積、重污染的土壤。

        4.3農業措施

        農業措施是因地制宜的改變一些耕作管理制度來減輕重金屬的危害,以及在污染土壤上種植不進入食物鏈的植物。

        用農業措施來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具有可與常規農事操作結合起來進行、費用較低、實施較方便等優點,但存在有些方法周期長和效果不顯著等缺點,農業措施適合于中、輕度污染土壤的治理。

        4.4化學措施

        化學措施是向污染土壤投加改良劑,增加土壤有機質,陽離子代換量和粘粒的含量,以及改變pH,Eh和電導等理化性質,使土壤中的重金屬發生氧化、還原、沉淀、吸附、抑制和拮抗等作用,以降低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

        用改良措施來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其治理效果和費用都適中,對污染不太重的土壤特別適用。但需加強管理,防止重金屬的再度活化。

        5、結論

        隨著土壤重金屬污染日益加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高累積性和不可逆轉性,污染一旦發生,僅依靠切斷污染源的方法難以進行徹底恢復。目前,己有一些污染土壤治理的方法,但從其發展和需求來看,還須發展更加有效的治理技術。

        參考文獻:

        [1]陳志良,仇榮亮.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J]環境保護,2002.29(6).21-23.

        第8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市委、市政府“保增長促轉型、抓改革促發展、重民生促和諧”的工作主線和省、*市環保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建設生態市的要求,整合資源,齊抓共管,推進節能減排,開展重點整治,打擊不法排污,努力實現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整治總體目標和要求

        總體目標: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實現比上年削減3.5%和3.6%的目標。全市8個市控斷面和出境水斷面的水質、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比20*年有明顯提高;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天數達到90%,城市環境空氣中主要污染物年均和日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聲環境按功能區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危險廢物無害化利用處置率達60%以上;企業飛行監測達標排放率保持在95%以上。

        總體要求:堅持對環境違法行為“三鐵”方針,確保實現“三大目標”:生態環境質量主要指標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圓滿完成、不發生重大環境污染和環境腐敗案件;著力突出“三個重點”:加強環境能力建設、嚴格環境執法、整治突出環境問題;不斷強化“三項舉措”:推進制度創新、營造環保氛圍、提升隊伍素質,努力實現環保工作再上新臺階。

        三、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工作

        (一)污染減排工作

        1.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實現比上年削減3.5%、3.6%的目標。

        2.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務,確保數據質量。

        3.進一步加強污染減排統計、監測、核查、預警、考核和公告等制度建設,按要求建立污染源動態管理信息系統,督促企業建立健全污染物增量、減量、變量等“三量”臺賬。

        4.鼓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加快推進印染、造紙、化工、制革等行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5.加快拆除鏈條爐、拋煤爐和集中供熱區域內的分散小鍋爐。熱電企業年度用煤量控制在市政府下達的用煤指標范圍內。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

        1.合理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防止養殖業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切實加強飲用水源地有機污染物監測和防治,加大定期監測密度。

        2.健全飲用水源安全預警機制,完善飲用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按照城市供水突發事故應急預案的要求,加快建設飲用水第二水源或備用水源。

        3.深入實施《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和《浙江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太湖流域“十一五”治理任務。

        (三)工業污染防治工作

        1.推動今年56個二級管網范圍內污水排放企業的集污支管網建設和入網工作,確保市級飛行監測達標率達到95%以上。

        2.進一步推進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環境整治工作。按照上級整治辦的要求,全市二個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在2009年底完成環境整治任務。

        3.基本完成高橋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不達標、龍翔化工園區廢氣和廢水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制革行業重金屬污染、污水處理廠及所有排放氮磷企業廢水超標、植絨行業廢氣污染等問題。高橋屠甸蔬菜加工廢水污染問題提出整治方案。

        4.切實加強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規劃環評,完成省、*市下達的規劃環評任務,把規劃環評作為環保部門參與宏觀決策的重要切入點,加強生態環境功能區劃與主體功能區的銜接,增強其約束力。

        5.嚴格實施建設項目總量削減替代制度,嚴把建設項目審批關,加強房地產業開工許可等關鍵環節的環保審查,實現關口前移,加強房地產業“三同時”驗收工作。

        6.加強監測力量,提高監測能力,完善污染源自動監測監控系統,進一步推進企業污水排放總量自動監測監控系統建設,建立健全各類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信息數據庫,對超濃度、超總量排放的企業,一律實施限期整改。

        7.加強全省環境統計重點調查企業的環境監管,全面建成治污設施,建立規范的環境管理制度。

        8.全面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禁止排污單位無證或超標、超總量排污。對污染物排放不能穩定達標的單位,實施限期治理,不能限期完成治理任務的,依法予以停業、關閉。對超總量排污的單位,依法實施限產、停產。

        9.開展浙江晟鈦科技工業有限公司、*市恒越紡織后整理有限公司及*市漢邦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等3家企業省級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完成*市鋼鐵有限公司、*市新光明印染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市級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10.及時安全收貯廢舊放射源和放射性廢物。

        (四)城鎮環境綜合整治

        1.完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加快推進配套管網建設,提高城鎮污水截污納管集中處置率。

        2.全面完成污水處理廠脫氮除磷改造和在線監測裝置建設。新建污水處理廠必須同步配套脫氮除磷設施。

        3.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現有污水處理廠進行限期治理,逾期仍未實現達標排放的,對其規劃管網覆蓋范圍內的建設項目實行區域限批。

        4.健全固體廢棄物環境監管體系。加快建設分類收集系統,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綜合性和專業性處置機構有機結合的固體廢棄物處置體系。

        5.大力推進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妥善處置歷史遺留的危險廢物。研究出臺污泥處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啟動污泥處理項目建設。

        6.出臺市區大氣污染整治三年規劃和市區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三年整治工作方案,深入開展工業企業鍋爐升級改造,限期淘汰燃煤鍋爐。

        7.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廠及入網企業執法檢查,提高入網水質達標率,以確保全市污水處理廠污水穩定達標排放。對城市生活污水入網工作進行全面排查,對未入網小區提出整改意見,落實責任主體。

        (五)農業農村環境污染防治

        1.嚴格執行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制度,控制散養密集區飼養量。積極推進畜牧業布局調整,加快畜牧生產方式轉變,大力推廣農牧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養殖模式。實行規模化養殖場排污申報登記制度和排污許可證制度,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

        2.加快推進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完成省級督辦畜禽養殖業污染整治。

        3.組織開展水產養殖污染調查,依據水體承載能力,科學確定水產養殖方式。加強水產養殖污染監管,禁止在一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從事網箱、圍欄養殖。

        4.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臨近鎮和行政村的截污納管建設,實現城鄉生活污水一體化處理;不具備截污納管條件的鎮和行政村,要因地制宜,采取建設獨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生物技術處置和沼氣工程等多種方式,有效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加快實施“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工程”。

        5.按照“戶集、村收、鎮運、市處理”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建立健全村莊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制度,加快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6.積極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減量增效技術,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減少農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勵開發使用有機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積極推進秸桿綜合利用。

        7.全面實施河道清淤、清障、保潔。努力恢復河道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嚴禁隨意填埋或改變河道池塘用途。

        8.深入開展綠化示范村創建活動,積極推進村莊道路、水體沿岸和庭院綠化,加強農田林網建設與改造,綠化美化村莊和村居周邊環境。

        (六)生態修復保護

        1.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建立土壤污染調查建檔、監測和修復制度。開展土壤生態修復綜合試點。

        2.加強對農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生態保護,強化農田土壤重點污染區的治理和修復。

        3.科學規劃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并符合生態環保的要求。

        4.繼續開展主要骨干河道、河網生態護岸綜合治理。科學調度水資源,修復改善河道自然生態。

        5.地下水禁限采地區要加快地表水廠管網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的區域一體化供水。加強執法檢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依法及時查處違法開挖新井的行為。

        6.加強交通工程水土保持和棄土方治理。采取生態修復措施,推進綠色通道建設。

        7.繼續開展“三沿五區”墳墓專項治理,全面推行生態葬法。

        8.全面推進生態公益林、生態保護林、生態經濟林和防護林建設,加強濕地保護,促進城鎮、平原綠化和水系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提高重點公益林林分質量。

        (七)生態創建

        1.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繼續開展綠色系列創建活動,開展保護母親河系列活動,建立多層次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平臺,不斷擴大公眾參與面。積極探索社會化的生態創建機制,充分發揮環保民間組織、志愿者隊伍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2.推進環保模范城市、節水型城市建設,鞏固提高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創建成果,營造優美的城市人居環境。

        3.創建生態村、生態鎮(街道)。注重生態創建實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嚴把生態創建考核驗收關。

        (八)其它

        1.擴大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面。加強環境自動監測監控系統的運行維護管理,確保長期穩定運行。

        2.按國家標準化建設要求,加強環境監測機構和環境執法機構建設。

        3.完善環境應急指揮體系,建立環境安全預警預測系統、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專家決策系統和環境污染應急處置及信息傳輸系統。

        4.整合環保志愿者力量,擴大參與者的數量,提高骨干參與者的組織能力。搭建環保志愿者網上交流平臺,促進環保活動的經常性溝通交流。

        5.圍繞“生態*”建設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大環境宣傳投入,開辟生態文明宣傳新途徑,建立環境新聞宣傳獎勵制度。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

        環境污染整治實行地方政府首長負責制。各鎮街道、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工作領導機構,切實加強領導。市環保部門要進一步分解落實整治工作的任務和責任。各鎮街道、相關部門要按照確定的任務和責任,加強協調,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對市政府確定的環境污染整治重點工作,要進一步細化,提出具體可操作的辦法,認真組織實施。

        (二)加強環保執法、推進協作監督

        強化監督管理,建立完善環境污染整治監督機制。認真實施污染有獎舉報制度,積極組織開展群眾舉報,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監督作用。認真組織污染整治專項檢查,對嚴重環境違法行為要予以曝光,并根據《浙江省環境違法行為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

        第9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1. 挖掘有關環境保護的教學資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1)在《愛護水資源》的教學中,從學習水污染的原因入手,積極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節約用水,以及如何避免和防止水污染。保護水源環境,才能保障居民飲水安全和身體健康等基本問題,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禁止在水中排放油類等有毒廢液、生活垃圾等各類固體廢物;還要自覺遵守城鎮污水處理收費制度、提倡廢水處理循環綜合利用等法律責任,提高了學生對《水污染保護法》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城市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條例》的認識。

        (2)在《空氣》的教學中,從學習空氣污染入手,引導學生感受一年四季中我們生活的城市的空氣質量變化及其原因,分析空氣污染指標,了解大氣污染和有關法律法規,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以及當地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及其不良后果,使學生產生危機意識,提高學生對《大氣污染保護法》的認識。

        (3)在《化學肥料》、《金屬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有機合成材料》的教學中,從學習土壤污染入手,教師列舉大量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例,并展示土壤污染的圖片和播放有關視頻,進行法律宣傳和教育,了解使用化肥和農藥、塑料、廢電池等對土壤的污染,使學生認識到造成土地、森林、草原、礦產、漁業等資源破壞的原因,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從而提高學生對《環境保護法》的認識。

        2. 挖掘有關礦產資源的教學資源,增強資源危機意識。在《金屬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燃料與熱量》的教學中,從學習金屬資源和化石燃料入手,讓學生了解我國有限的礦產資源(如,鐵、銅)、了解綜合利用煤和石油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禁止任何個人進入他人依法設立的國有礦山企業和其他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采礦、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防止污染環境等法律內容,提高學生對《礦產資源法》的認識。

        3. 挖掘有關食品安全的教學資源,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在《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的教學中,從食品中某些化學元素的過量問題、在食品中摻雜有害物質或有害元素等問題入手,了解福爾馬林對蛋白質的變性、過期的發霉食品對人體的危害,從而使學生了解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并執行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提高學生對《食品安全法》的認識。

        4. 挖掘有關消防的教學資源,增強防火意識。在《燃燒和滅火》教學中,播放由電器的使用不當而引起的火災、由煤氣泄露而引起的火災和爆炸事故、因燃放煙花爆竹或隨意丟棄煙頭而發生的火災、在火災現場因不懂得自救方法或不熟悉消防器材的操作而發生的各種事故和惡性后果等視頻和有關圖片,各種慘痛的火災事實(尤其是對人體的傷害)能強烈的震撼每位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順利引導學生學習消防法的有關知識,對易燃易爆品的存放和使用等常識。要求學生積極學習自救常識,學會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配合學校的疏散演練等活動,增強學生的防火意識和滅火能力。

        二、注意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學習法律的意義

        1. 利用舉行小型的主題班會,提高學生法律意識。以《愛護水和節約水的做法》為主題,使學生明確愛護水的理由、深刻體會水污染的嚴重性,并檢討生活中浪費水的做法、交流節約水的方法,提高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以《我遇到的食品安全問題》為主題列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關食品安全的各種問題。如,一次性餐具包裝袋里面發現頭發、買到過期或變質食品、食品外包裝上的生產日期有被改動的痕跡、隨意提高某些專營商品的價格(如2011年3月份發生的哄抬食鹽價案)的違法行為等問題展開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并展開交流,討論依法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案,引導學生掌握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方法,并讓學生了解和體會學生身邊不曾注意到的違法行為等實際生活中的法律知識;以《我的“低碳生活”》為主題,列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全球氣候變暖而盡一份愛心,交流為此所努力采取的力所能及的各種各樣好的實際做法,供全班學生評價和效仿。

        2. 利用開展辯論會,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以《使用塑料的好處和壞處》為話題,開展辯論使用塑料對人類的各種有利面和不利面,從而使學生體會白色污染的危害、認識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及其必要性;以《二氧化碳的“功”與“過”》為話題,開展辯論二氧化碳對人類的有利面和不利面,使學生認識物質的兩面性,學會盡量克服物質的不利面而多利用物質的有利面,并讓學生了解保護人類共同的生活環境的重要性及其具體做法,培養自覺依法做事的社會責任感。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偷自视频区在线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字幕 | 亚洲步兵片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激情国产一区 | 在线观看免费AⅤ网站 | 偷拍亚洲第一成年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