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微觀經濟學范疇范文

        微觀經濟學范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學范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微觀經濟學范疇

        第1篇:微觀經濟學范疇范文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科;區別;聯系

        一、問題的提出

        從國內外大學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碩士學位MBA以來,管理經濟學就一直是工商管理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然而,我國開設工商管理專業學位MBA始于1990年代初。可以認為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對建設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工商管理專業具有重要意義并產生了重大影響。經過20多年的發展,許多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逐漸進入商學院的課程體系。然而,在工商管理學科的本科教育中,由于缺乏對管理經濟學的了解,缺乏對它在工商管理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特別是簡單地把管理經濟學等同于微觀經濟學,因而在課程設置上,用微觀經濟學取代管理經濟學。作為一門相對較新的課程,管理經濟學在課程內容上確實與微觀經濟學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從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管理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是什么關系?”“管理經濟學的課程內容與微觀經濟學有何區別?”這些問題一再被提及。由此我們深切地感到,只有厘清管理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明確管理經濟學在工商管理學科中的地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管理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促進工商管理專業學科的健康發展。

        二、管理經濟學簡介

        管理經濟學是20世紀60年展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開始盛行,成為西方管理學院課程教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它屬于應用經濟學科的范疇,因其強調應用的特點而與傳統的經濟學科相區別。管理經濟學有許多定義,這同它有許多名稱一樣,較為常見的幾種名稱是:(1)管理經濟學;(2)公司經濟學;(3)經營管理決策分析;(4)經營管理研究。實際上,許多差別是語義學上的,真正理解這門學科還在于明確其本身的內容、方法,它在管理領域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學科(包括傳統的經濟學科)的聯系與區別。盈利性企業管理的基本職能是實現組織的目標。為了完成這一任務,經理必須對各種各樣的經營管理問題,從日常工作的問題到制定未來計劃等做出決策。做出正確的經營管理決策需要對決策的技術與環境狀況有清楚的了解,把經濟理論用來解釋與分析有關的技術條件和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將會對合理決策起很大作用。因此,經濟理論對于分析經營管理的現實問題有著廣泛的應用。隨著企業環境的日益復雜,經濟理論作為一種分析工具和它對決策過程所起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承認。管理經濟學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一門學科。經濟理論對于管理經濟學的主要貢獻表現在:建立有助于認識管理問題結構的分析模型、為經營管理決策提供分析方法、以及澄清用于經營管理分析的各種概念,防止經理犯概念的錯誤等。因此,管理經濟學是由作為分析經營管理的合理決策問題的那部分經濟知識或理論所組成的。有的學者認為,管理經濟學是利用經濟概念和經濟分析系統提出合理決策的學科。通過考查管理職責的特點與經濟理論在幫助管理完成這一職責上的作用,可以獲得對管理經濟學特點的一個全面認識。如前文所指出,管理的基本職能是依據某些預定要實現的目標來做決策和執行這些決策,正確的決策是成功經理的首要訣竅。管理經濟學所著重的,是經濟理論中與企業管理決策最有直接關系的那些部分。從這一意義上說,管理經濟學可以說是傳統經濟學與企業管理決策兩者之間的一道橋梁。管理經濟學在企業經營管理決策中的作用示意圖表示了上述管理經濟學與經濟理論、經濟分析方法之間的關系,及其在解決企業經營管理的典型問題和現實問題中的橋梁作用。

        三、管理經濟學在工商管理學科中的地位

        每一門學科之所以得以成立,關鍵在于其所依賴的基礎理論,這也就構成學科之間的基本區別。如果說,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的基礎理論,那么管理學與管理經濟學則是工商管理專業的基礎理論。如表1所示,管理學科的課程一般分為五大類。第一類是與公司管理活動中的內部職能部門有關的課程,管理學院一般都設有這些部門或系。第二類課程涉及管理技能、方法、技術、手段的內容,稱之為工具課程。考慮到管理經濟學與決策科學和方法的關系,也把它列入此類課程。常常有的課程跨及兩個領域。例如,會計──它是企業內部的一項職能,但又是企業任何部門都要使用的一種工具。因此,會計既列作職能課程,又被看作是工具課程。第三類是某些與專門業務領域有關的課程,如銀行管理、保險管理等。專門業務領域課程的界限也相當分明,它們在管理課程中的地位比較明確。不同的管理學院,側重領域和特點不同的專門領域課程。第四類課程可稱之為綜合課程,包括戰略管理、產業組織、企業文化、企業倫理等。這些內容對于企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但是企業內部不一定設置專門的有關部門。第五類是綜合基礎課程,包括管理學與管理經濟學。作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必須有其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并用以指導其發展。管理經濟學和管理學在工商管理學科中就占有這樣的地位。著名管理學家孔茨在其論文《管理理論的叢林再論》中,曾較系統地論述了管理理論在管理學科中所起的核心作用。[1]

        四、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與區別

        管理經濟學與經濟學的聯系首先在于企業管理學科所獲得經濟理論的支持。從國外管理學院、系科的發展來看,絕大多數最初只是經濟學系里的一個部門(如部門經濟教研室),其課程偏重應用與實務。后來,隨著商科課程的不斷擴增,終于另行成立管理學院(或稱商學院)。管理學院成立之后,與經濟理論的距離似乎愈來愈遠,人們也已日益認清這兩者間的相互關系。很明顯,經濟學家要想描述企業經營活動并幫助企業確立規范性的目標,他們就必須對現實世界中的企業管理實務有深切的認識,但這顯然并非經濟學家之所長。與此同時,商學院的教授們也日益認識到經濟學家在企業管理的很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因此在西方商學院的課程中,管理經濟學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傳統經濟理論對管理經濟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建立有助于認識管理問題結構的分析模型,這些模型能幫助決策者去除可能妨礙決策的次要因素,聚焦于主要問題。二是提供管理決策的分析方法。這些方法雖然往往無法直接用于解決具體問題,但對于提高管理者的分析能力確實是有幫助的。三是厘清管理決策中涉及的各種概念,防止管理者犯因混淆概念而導致的錯誤。必須強調的是,雖然管理經濟學吸收了微觀經濟學中對于企業和經理最為重要的應用部分,但是,不能將微觀經濟學等同于并替代管理經濟學。

        換言之,有關廠商的傳統個體經濟理論固然是管理經濟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但并非等于管理經濟學。因為管理經濟學在分析起點上,把廠商視作一個經驗上的實體(而非一個理論上的抽象構造),必須考慮理論模型在若干限制條件下的可實行性。在分析內容上,涉及風險與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投資、財務等問題,以及需求、生產與成本函數的測定;在分析工具上,則包括統計決策理論、線型規劃、博弈理論、計量經濟學、模擬模型,以及電腦技術,所有這些,都非傳統個體經濟理論所能概括。與微觀經濟學的描述性研究不同,管理經濟學主要是規范性研究。規范性研究不滿足于描述經濟主體實際采取的行為方式,而會進一步指明經濟主體為了達到期望目標所應當采取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微觀經濟學試圖描述經濟如何運行,而不涉及其應該如何運行,管理經濟學則嘗試建立一系列規范和方法,以實現特定的目標。例如,對于通用這樣的汽車制造商,它如何進行產品定價是微觀經濟學所關注的,它應該如何定價則是管理經濟學考慮的,這構成了兩門學科的重要區別。在管理決策方面,管理經濟學的任務在于找出企業決策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提供答案,使管理方面做出較佳決策。但是,經濟學家并不實際就企業做出決策,而是經理在作決策。應當指出,管理經濟學必須從實證分析出發進行研究。因為我們首先并且必須對所處的現實世界,諸如企業環境、制度環境等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經濟學和管理經濟學兩者之間的不同,還特別體現于所研究問題上的差別。在經濟學理論中,研究的重點是市場而不是企業。經濟學在討論經濟問題時,主要著重于生產資源如何經由市場上眾多個別選擇的交互作用,分配在整個社會的各種廣泛用途上面(市場機能或自動性的分配過程)。在市場機制下,市場力量支配著企業及其經營活動。市場對企業的產出進行檢驗,企業則必須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反應,由此實現資源配置。

        市場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前提是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在這種市場中,企業是同質的,因而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對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只能被動地對市場做出反應。管理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重點正好相反,其更為關注的是企業而非市場。管理經濟學理論將市場視為企業的外部環境,并質疑完全競爭市場的現實存在性。作為完全競爭市場重要特征的企業同質假定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與企業的真實實踐相悖的。現實中的企業在資源稟賦、能力、目標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而且企業有強烈的動機避開同質化陷阱。因此,企業的決策既受到市場的影響,也受其內部要素制約。企業與市場相互作用,企業家和企業引導市場、創造市場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是在企業與市場的關系中經常被忽略的一面,而其對于企業具有重要的決策意義。另外,管理經濟學與產業經濟學有一定聯系,而微觀經濟學沒有。在產業經濟學中普遍采用S-C-P分析范式,即結構(structure)———行為(con-duct)———效果(performance)范式。S-C-P分析范式的主要方面在管理經濟學中都有涉及,在該分析范式中,產業結構是后兩者的原因。相當廣泛的研究證實,行業中公司的集中程度越高,市場力量就越大,相應的利潤就越高。在管理經濟學對公司行為進行分析時,非常注意公司所處的行業環境,特別是行業結構與競爭行為。另外,管理經濟學中所引用的波特的五力模型就是基于對行業的分析。

        五、微觀經濟學與管理經濟學

        在課程內容及其結構上的區別在經營決策分析中,管理經濟學把經濟學理論和決策科學聯系在一起。經濟學理論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其中微觀經濟學的內容中有一部分與企業決策有關。管理經濟學吸收了這一部分的微觀經濟學內容(如需求理論、生產理論、成本分析),同時也吸收了經濟理論中其他方面的內容(如博弈論、委托理論)。之外,管理經濟學還吸收了大量決策科學的內容,運用最優化技術,包括微分學、數學規劃等來為決策者確定最優方案。作為對最優化技術的補充,管理經濟學還運用統計學的方法估計相關變量間的關系,并對數值做出預測。我們參考了西方眾多經濟學家的相關著作,包括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諾德豪斯(PaulA.Sam-uelson&WilliamD.Nordhaus)[2]、羅伯特•平狄克和丹尼爾•魯賓費爾德(RobertS.Pindyck&DanielL.Rubinfeld)[3]所著的具有代表性的微觀經濟學教材,以及布魯斯•阿倫(W.BruceAllen)等[4]、詹姆斯•麥圭根(JamesR.McGuigan)等[5]的被廣泛使用的管理經濟學教材,對兩門學科所涉及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

        1.管理經濟學強調對統計學方法和最優化技術的運用,提高了理論的可操作性。雖然管理經濟學部分理論來源于微觀經濟學,如需求理論、生產與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但仔細分析即可發現,這不是簡單的借用。以同為兩門課程的教學重點的需求理論為例,微觀經濟學側重于市場均衡分析,關注市場力量能否推動相互聯系的產品和服務市場同時達到均衡,需求理論僅僅是市場均衡分析的一個構成部分。作為企業管理者,是難以將微觀經濟學中的需求理論直接用于確定對企業特定產品的需求的。例如,絕大多數經理人都知道,價格上漲會導致對企業產品的需求量下降(這是微觀經濟學所揭示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對于特定幅度的價格上漲,企業產品的需求量到底會下降多少(這正是管理經濟學試圖解決的問題)。相比之下,雖然管理經濟學也以“經濟人”為基本假定,同樣采用邊際分析方法,但它側重于需求理論的實際應用價值。在從理論上明確了影響單個商品需求的相關因素后,更進一步給出了估計需求函數的具體方法:消費者調查、市場調研,和回歸分析法。這就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工具,得以利用相關的數據,擬合出需求方程,進而利用需求彈性,制定企業的相關策略,如價格調整的方向與幅度、是否需要對競爭者價格變動做出的反應,等等。可以看到,微觀經濟學關注的是純理論分析,而管理經濟學則力求為企業管理者的日常決策提供分析工具。

        2.微觀經濟學對企業目標進行簡單假定,而管理經濟學則提出了一套有層次的企業目標體系。管理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在所研究問題上的差別決定了二者在課程內容上的差別。微觀經濟學把企業作為一個抽象的個體,沒有興趣去打開這個黑匣子,自然也就否認企業的異質性。這集中表現在對企業目標的認識上。微觀經濟學將企業目標簡單化,假定所有的企業都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無一例外,并將之作為構建眾多模型的理論前提。然而在現實中,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企業追求的目標也不盡一致。承認這一點,就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企業是誰的?在傳統的資本主義早期,企業規模較小,產品單一,決策機構單一,企業的運作由出資者負責管理。這種企業很少雇用管理人員,可稱為雇主的企業。雇主的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開始逐步轉變為企業家的企業和家族式的企業。在企業家的企業中,股東往往是創業企業家的家族成員、朋友和關系較深的商業伙伴,因而可以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密切的監控。在這種類型的企業中,雖然會由職業經理人擔任一些中下層管理和上層管理職位,但創業者和出資者基本上還是保持著對企業的控制。隨著企業家的企業規模擴展,企業所有權不斷分散,股東不再具備從事高層管理的技能和知識,于是職業經理人開始掌管公司的大小事務,企業家式的企業由此轉化為職業經理人的企業。雇主的企業和企業家的企業是由所有者控制的,所有者目標明確,就是追求利潤,因此,以利潤最大化作為這類企業的目標并無不妥。但經理人的企業由于存在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使得經理人具有相當大的管理自,他們追求的目標就不再是單一的利潤最大化,而可能是包括銷售收入最大化、企業增長最大化、公司經理的個人目標、社會責任目標在內的多元化的目標。正是基于對這一重要問題的認識,管理經濟學的課程內容把對企業目標的分析涵蓋在內,提出了一個由多目標構成的目標體系,并進而對現代企業中廣泛存在的委托問題進行討論。

        3.在企業競爭這一重要問題上,微觀經濟學僅僅聚焦于不同市場結構下的價格競爭,而管理經濟學則圍繞企業職能對競爭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和深入的探析。企業競爭是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談及這一問題時,微觀經濟學關注的是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的企業價格與產量決策,以及短期與長期均衡。對于實踐中企業之間豐富多彩且不斷演變的競爭手段,微觀經濟學完全不予置評,而管理經濟學則高度關注企業競爭的各個層面,采用區域、行業、職能等不同維度對競爭進行分類,以期實現對企業競爭全貌的了解。同時,管理經濟學對企業競爭實踐的最新動態非常敏感,針對新經濟條件下產品生命周期大大縮短的現象,提出了基于時間的競爭;針對越演越烈的不兼容的技術之間爭奪市場支配權的狀況,提出了標準競爭,并進而區分了標準之間的競爭和標準之內的競爭,明確了信息競爭、技術與創新競爭、籌供競爭、成本競爭、質量競爭、價格競爭、產品競爭、促銷競爭、服務競爭等標準內競爭的具體形式。由此可見,從課程內容上來看,與微觀經濟學相比,管理經濟學更貼近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它所揭示的理論和方法也因此具有更強的現實可操作性和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六、結論

        作為一門在傳統經濟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管理經濟學吸收了許多經濟分析的概念,把經濟理論家的純理論分析和管理者面對的日常決策聯系起來,為經營決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在研究方法、研究問題、課程內容上都存在明顯區別,不可混為一談,而這種差異也是不同學院在課程設置時應該認真考慮的。以培養經濟學者為目標的經濟學院將強調市場均衡分析的微觀經濟學設置為核心課程,這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但是以培養職業經理人為目標的商學院若也重微觀經濟學而輕管理經濟學就值得商榷了。對于未來的職業經理人來說,更重要的不是純理論分析,而是能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的理論、方法和工具,而后者正是以單個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承認企業異質性,并不斷吸收經濟理論、決策理論等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已用的管理經濟學所能提供的。

        參考文獻:

        [2]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著.微觀經濟學(19版)[M].蕭琛主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3]羅伯特.S.平狄克,丹尼爾.L.魯賓費爾德,著.微觀經濟學(第7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4]布魯斯•阿倫,尼爾•多赫提,基思•韋格爾特,埃德溫•曼斯菲爾德,著.管理經濟學(原書第6版)[M].毛蘊詩,劉陽春,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第2篇:微觀經濟學范疇范文

        產業經濟,也許對于許多人而言,不過是瀏覽報刊時,連概念都未來得及形成便一掃而過的詞眼,但對于每位產經人,卻永遠有一種溫暖的親切感和充足的幸福感。我與產業經濟的結緣實屬偶然,如今要用文字去一一述說它的內涵,有興奮,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感。

        宏觀與微觀中,發現產經的意義

        談到經濟學,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是一門研究有限資源如何實現最優配置的學科。那么何為產業經濟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明確什么是產業。產業即為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大至部門,小至行業,從生產到流通、服務以至文化、教育……總之,它概括了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活動。

        產業經濟學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對于這個富有學術意味的命題,或許我可以隨手翻開《現代產業經濟研究》,指著一段加引號的表述完整嚴密幾經修改完善的定義向你逐字解釋,這樣的方式嚴謹省事,卻毫無意義。產業經濟千姿百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知,對于我而言,它是經濟學研究中介于宏觀和微觀之間的一片博大精深的領域,我們可以稱之為中觀經濟領域。

        首先我們從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出發來感受微經、宏經、產經三者的區別與聯系。我們每天所進行的個人消費,所購買產品的價格波動,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怎樣實現利潤最大化等問題,都屬于微觀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即社會經濟主體(如家庭、企業、政府)的決策問題;而國民經濟增長,政府利稅調整,通貨膨脹及緊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涉及到國民經濟宏觀現象的問題,均屬于宏觀經濟學研究的范疇。簡而言之,微觀經濟學分析的是廠商和消費者個體的關系,而宏觀分析的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產出問題。在這兩者之間仍存在一片廣闊的研究領域,如一些生產、產品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經濟組織集團之間的聯系及其互動發展,這些經濟組織集團本身的演進發展及其在各個地區的分布等經濟現象,對這些經濟現象及其行為規律的研究就屬于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因此可以發現,產業經濟學既與宏經、微經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內容,它是聯系宏觀和微觀的橋梁。這也是產業經濟學之所以被既注重經濟總體水平的增長,同時又需要關注民生的政府所偏愛的原因之一吧!

        理論和實踐中,體味產經的豐富

        我一直很喜歡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來概括產業經濟學的專業特色。試想在上午的反壟斷經濟學課上,剛剛討論過政府競爭政策的制定,中午關注新聞時,就看到發改委對于電信和聯通涉嫌價格壟斷案的調查,便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在現實世界中發現經濟學的影子,用經濟學的理論去解釋各種各樣的現象,這是學習產業經濟學樂趣無窮的過程。

        產業經濟學的課程設置可以說是產業經濟學區分于其他商科專業如經濟學、金融學的重要體現。經濟學更側重基礎理論的學習,對經濟現象的研究和解釋等,而金融學相對而言偏向實務,例如建立金融模型,對于數學和計算機的要求相對較高。與這兩者不同的是,產業經濟學很好地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特色,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上,我們相繼學習了產業經濟學、企業經濟學、政府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投資學等專業課程,無論是研究企業行為、政府政策還是產業的空間布局,每一門課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而又是產業經濟的整體研究范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大三的我回顧這一兩年來所學的專業知識,越來越感覺到它們的價值所在,產業經濟這樣一個原本迷糊的學術名詞在我腦海中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知。

        興趣和夢想中,確定產經人的未來

        不知道這樣的兩個詞能否引發你們對于就業的一點聯想。除少數潛心學術的同學會選擇做研究這條出路,大多數人是需要走上社會,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相關領域做出貢獻的。產業經濟學屬于典型的應用經濟學范疇,其學科設置的初衷便是培養學生成為國民經濟各領域合格的專業工作人才,因此,對于就業的關注,是產經人一直以來的興趣所在。

        產業經濟學有著廣泛的令人心動的就業去向。畢業生可以去政府部門,分析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變遷和產業競爭等方面政策,這是中國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在追求經濟增長必須依靠的“抓手”;可以到銀行工作,做信貸審核員,根據行業發展背景和企業組織、經營、競爭的知識,對信貸投放進行分析判斷,做好信貸審核工作,這是銀行最基礎的工作,是行長必備的素質;可以到證券和基金公司工作,從事投資策略分析、行業研究甚至首席經濟學家,主要內容是對行業變化、企業經營進行深入研究,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決策咨詢,這是當今經濟學專業最有“錢途”的工作;可以到各行業的公司工作,一般進入公司戰略發展部,尤其是大公司,主要內容是研究行業發展趨勢、競爭狀況和發展挑戰與機遇,企業組織、經營和競爭戰略的制定和變革等,是未來成為cEO的基礎工作;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創業或自己投資,例如與他人合伙創業、合伙成立投資管理公司,加入私募基金公司等。

        第3篇:微觀經濟學范疇范文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經濟學理論;學科滲透;政策相關性

        一、 產業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歷史

        產業經濟學是通過研究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及二者內在聯系來探索產業組織與產業活動內在規律的一門學科,由于其自身研究方向的限制,產業經濟學必須要緊密圍繞企業、行業以及市場三大要素,并從不完全競爭出發探索不同類別不完全競爭案例的實證含義以及規范含義,從而為參加經濟活動的決策者提供參考。

        產業經濟學的演進過程,在經濟學領域主流的觀點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十九世紀末產業經濟學的理論起源開始出現,也就是產業經濟學發展的初級階段;上世紀中期產業經濟學的理論結構初步形成,也就是產業經濟學發展的中級階段;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產業經濟學的理論以及愛經濟活動中的實踐得到了充分而快速的發展,從結構上看,產業經濟學開始分化出了幾個較大的分支:結構主義學派、效率主義學派以及行為主義學派。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結構主義學派以壟斷競爭理論為基礎提出了反壟斷反集中的結構主義主張,效率主義學派則提出了放任自流的市場政策主張,但是二者從理論角度試圖解決的問題是相同的,即決定生產者與營銷者利潤差別的原因是什么。這兩個學派在理論上是對立的,而市場的發展也是一個“自由——宏觀調控——自由”的模式,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兩個學派的政策觀點都會得到應用,也正因此,西方的經濟才得以穩步快速地發展。

        二、 新時期產業經濟學理論的特色演變

        上世紀提出的產業經濟學理論是在市場發展較為不充分、不成熟的條件下提出的,在進行理論研究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技術、交易成本以及企業組織的作用。在宏觀調控的問題上,效率主義學派也沒有將產業政策研究并實行的成本考慮進去。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各國的經濟都有了不可同日而語的發展,大規模的跨國企業逐步成為了現代企業結構的一個典型特點,各國的產業政策也由針對國內轉變為保護本國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產業經濟學理論逐漸顯得捉襟見肘,新的產業經濟學理論呼之欲出。

        二十世紀末,新的研究方法以及高級的經濟學家加入了產業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過程中來,對傳統的產業經濟學理論進行了突破和再發展。新產業組織理論現在分為兩個方向,其一是主流學派,即延續著結構主義的“結構——效率——績效”的路線繼續發展,他們的新特點是加重了對市場的重視,將市場條件與企業行為作為一種作用于市場結構的外力,根據新時期的特點探索產業組織理論與微觀經濟學的結合點。成功地用博弈論的方法對產業組織學的理論進行了升級,逐步形成了雙向動態的行為主義新產業組織學理論。而另一個方向則是延續了效率主義學派的特色,把研究的重點放入企業內部的產權關系以及結構演進,從而形成了新產業組織理論。這種理論突出了市場行為的重要性,將市場結構看做受技術條件、市場需求影響的外在變量,從企業戰略入手進行理論分析,采用博弈論、推理演繹法等新方法,將產業經濟學與數理經濟學、信息經濟學進行了統一,從而讓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變得更加科學嚴謹。然而該方向研究的理論色彩日趨濃厚,對于分析模型的重視日益減弱,甚至有時理論已經無法解釋經濟現象,但是理論與實證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促進產業經濟學的成熟,也使得經濟學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演進。

        三、 產業經濟學對其他經濟學科滲透的演變預想

        (一)產業經濟學向微觀經濟領域滲透

        產業經濟學是從微觀經濟學發展起來的,微觀經濟學更加關注實際的經濟現象,產業經濟學則更加關注企業關系、一體化進程、對政策的影響等。正因為其關注方向更加偏向宏觀,所以產業經濟學可以解釋壟斷程度與企業債務的關系。

        隨著新產業組織理論的關注點逐漸轉入公司內部活動,產業經濟學向其他領域的滲透也正在加速,一些本屬于管理學研究范疇的內容在產業經濟學也得到了研究,例如效率合同、人力資源開發、信息傳遞、組織結構設計等本屬于管理學研究的領域,產業經濟學理論中也對其進行了相當的借鑒。波特將產業經濟學理論與公司戰略理論進行了很好的統一,并由此形成了公司戰略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這些理論有力地推動了現代企業制度體系的形成以及產業經濟學向微觀經濟學領域滲透。

        (二)產業經濟學對宏觀經濟的滲透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總體,它忽略了結構、個體、產品,因此其作出的政策參考很容易導致經濟結構的失衡。由于未來的經濟發展將是企業規模不斷擴張并形成寡頭經濟的現實,政府在進行經濟政策制定的時候就必須要關注到寡頭經濟。這就需要產業經濟學在結構上與宏觀經濟學進行統一協調,將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滲透到宏觀經濟學領域,從而形成更加科學、細致的理論來指導政府的經濟決策行為

        (三)產業經濟學對發展經濟學的滲透

        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中存在著嚴重的重復建設問題,這是一種不良的市場行為,也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原因就在于市場經濟只關注進入,不關注重復。要解決這個發展經濟學未曾關注到的問題,就需要產業經濟學將自身的結構理念和效率理念引入到發展經濟學中,打破政府的完全壟斷,通過內部優化來提高產業內部的效率。

        四、結語

        不同歷史時期的產業組織理論,根據當時的經濟環境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和方法,不管是結構主義學派、效率主義學派還是新組織經濟學,其實都是在“結構+效率+績效”的框架中變化的。隨著產業經濟學不斷與現代的經濟環境相協調,信息時代模塊化的殘葉組織研究已經成為了新的研究方向,未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重點也必然會隨著經濟的變化而有所調整。

        參考文獻:

        [1]現代產業經濟學 戴伯勛、沈宏達[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15-18.

        [2]產業經濟學 鄧慧根[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37-41.

        第4篇:微觀經濟學范疇范文

        論文摘要: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實證化和專門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證偽主義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發展的邊緣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現實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補充、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等趨勢強化,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以及政府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得到共同重視。

        20世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方法的演變體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舉其要者,研究方法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十大趨勢。

        一、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客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

        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第5篇:微觀經濟學范疇范文

        關鍵詞:經濟學;商學素質;課程體系

        在中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對具備商學素質的人才具有強烈的需求,高校的課程體系設置應跟上這一發展趨勢。基于此,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提出加強學生的商學素養,并付諸于實踐,針對非經管類專業學生開設了經濟學課程。本文在實際教學的基礎上,研究構建針對非經管類專業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一、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一)完善專業課程結構,拓展專業發展方向

        合理的課程結構應是在突出專業技能培養的前提下,對專業課程進行合理調整,拓展專業發展方向,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經濟學課程是一門講授經濟學基礎原理與方法論,普及市場經濟基本常識,掌握各種具體經營管理方法的課程。開設本課程對于非經管類專業課程體系的完善,拓展專業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以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為例,在外語系、計算機系、人文藝術系等非經管類專業開設了此門課程,經過多年實踐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外語系的學生把專業知識與經濟學基本知識相結合,可向國際貿易方向發展,拓寬了專業領域。計算機專業學習相關的經管知識,可往電子商務方向發展。人文藝術系的新聞專業學生把專業知識與經管類知識相結合,向財經新聞方向發展,能更好的勝任今后工作需要。由此可見,在非經管類專業普及經濟學教學不但能強化專業技能,而且可以拓寬學生的就業領域,滿足社會崗位需求。

        (二)培養學生商學素質,提高綜合能力

        高等教育的課程設計應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宗旨,以強化職業能力內涵為目標,以提高人的綜合素養為目的。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管理職業能力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開始從單純的具體崗位的單項技能,擴展為管理者技術技能、理論知識、商學素質等合一的綜合能力。這要求生活在當今社會的公民,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學知識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提高自身的社會競爭力。經濟學課程的開設,將對非經管類專業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起到重要作用。通過經濟基礎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現實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的能力;通過政府宏觀調控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理解黨和國家調控經濟的方針政策,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環境。

        (三)課程綜合化的必然要求

        當前各高校對實踐性教學越來越重視,這必然要求調整傳統的課程學時結構,做到在較少的理論學時內,高效率地掌握“應知、應會”的知識,從而使課程綜合化的要求日益迫切。財經院校非經管類專業課程的設置也應符合這一發展趨勢,充分利用此類院校的天然優勢,明確經濟學課程在非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將經濟學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相融合,形成一門綜合性的專業基礎課。

        二、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安排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是非經管類各專業的基礎課程。其內容經過簡化處理之后,也可作為經管類專業的選修課程。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一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與基本問題,建立現代經濟管理的理念,培養經營管理意識;二是結合學生專業課的學習,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進一步認清專業發展方向,明確學習目標;三是提高學生的商學素養,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拓寬今后就業領域。這三方面教學目標是有機聯系的,層層相扣的。第一方面目標是課程的直接首要目標,本課程的教學首先要讓學生掌握經濟學基本知識與方法論,形成初步的經濟思維。在第一方面目標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學生內在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知識視野,讓學生自己找準專業發展方向。在前兩個目標的基礎之上,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商學素質的終極目標。

        (二)教學安排

        各個院校可以結合自身的教學資源分布特點,對非經管類專業的經濟學課程合理安排教學。以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為例,本課程安排16課時,每次2課時,分8次上完。學生可以以系別、專業為單位編排上課班級。具體上課可采用講座形式,把本課程內容分解成八個有機聯系的部分,每一部分以案例、原理、方法論貫穿起來,重點突出,通俗易懂。這樣做既考慮到了非經管類學生基礎薄弱的特點,也兼顧到了課程內容結構的完整性,在實際教學中也取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

        為了突出經濟學的實踐應用性,本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以企業角度的經濟學為主線,將經濟學基礎知識和應用經濟學知識相融合,介紹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微觀經濟內容、宏觀經濟內容、國際經濟學內容,按照突出實用性、綜合性、先進性和實踐性的原則確定教學內容,形成針對非經管類專業的經濟學課程新體系,如圖1所示。分為微觀經濟學基礎、宏觀經濟學基礎、國際經濟學基礎三大板塊,總共八個部分(對應八次講課),并據此組織編寫教材。

        第一,通過微觀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經濟理論觀察、分析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的能力。微觀經濟學的4個部分是有機聯系的。在第1部分中,提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基本經濟問題,即經濟資源的稀缺性。人們對經濟問題的研究也就是從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經濟資源開始的,因而需要選擇相應的資源配置方式,引出市場經濟價格理論,分析供求關系。由供求關系聯系到供求雙方消費者和生產者,并在第2、3部分中分析他們的經濟行為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使價格和利潤成為調節貨幣和資源流動的信號。據此展開第4部分中的市場結構理論內容的論述。通過微觀經濟學4個部分的學習,幫助學生從理論的層面上把握經濟問題,學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提供經濟理論支撐,達到培養其運用經濟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結合南昌商學院的實際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經濟理論的闡述不是照搬經濟學教科書,而是站在企業的視角進行闡述,密切聯系企業實際情況,力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使學生學以致用。

        第二,通過宏觀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整個社會經濟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的運行規律及其各個組成部分間的關系。從國民收入核算理論的闡述開始,介紹宏觀經濟整體運行的評價指標及其經濟意義,引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使學生對宏觀經濟整體的運行有較好的理解。同時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多種復雜的因素會影響市場經濟的運行,使整體經濟運行偏離預期的目標,產生宏觀經濟的波動,需要政府進行調節,由此闡述宏觀經濟政策。當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更多的從企業經濟學這個角度來思考問題,以期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從企業的視角,介紹有關的宏觀經濟理論內容,重點探討政府的宏觀政策對微觀經濟主體的作用。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企業經營管理者決策的外部環境依據。企業經營者只有深入研究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分析企業的宏觀經濟環境,預期經濟政策對企業諸方面的影響,才能用戰略眼光去觀察、分析問題,制訂出科學的經濟決策,提高其駕馭企業經營管理的能力。

        第三,國際經濟學基礎先介紹國際貿易理論,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了解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以及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必要性。首先,由國際貿易產生了國際收支問題,從而引出貿易保護內容,進而分析從企業角度如何有效的參與國際貿易;其次,簡單介紹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的基本常識,探討企業在參與國際貿易與進行國際投資時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及時規避風險等問題。

        上述三個部分內容并非簡單羅列在一起,而是有機地組合起來,其中每一部分不求學科體系的系統完整,但整合以后的課程構成一個完整的全新的內容體系,形成企業角度的經濟學。從南昌商學院的實際教學來看,這樣的課程內容體系設計符合“必需”、“夠用”的原則,學生也容易理解接受,也符合“懂經濟、會管理”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

        四、教材建設

        目前市場上并沒有符合本課程教學要求的教材,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實踐基礎上,及時進行總結梳理,并以上述第三部分內容體系的構建為指導,編寫一本符合教學要求的教材對于本課程體系的建設尤為重要。筆者依據南昌商學院這幾年的實際教學得出了課程教材建設的幾點體會:

        第一,根據財經院校非經管類專業的特點,結合學生學習興趣,編寫出版適用的《經濟學基礎》教材。按照本課程教學內容的總體要求,教材的設計與編寫必須突出經濟學教育的特色。既要講授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也要應著眼于企業經濟管理崗位的諸多實際需要。

        第二,改變以理論知識為核心,以原理、范疇、概念為主線的傳統教材結構形式,采取以主題或講座形式來組織教學內容,強調突出經濟學的實用性,并兼顧趣味性。例如,闡述某一理論時,用案例分析引入,或介紹了理論之后,用案例來論證等。在敘述上,描述性分析與規范性分析的相結合,即除了在文字上論述理論、思想、方法外,盡可能地運用流程圖、示意圖、例表以及模型等加以規范,以提高教材的可讀性和易理解性。

        第三,注重知識傳授與實際訓練相結合,即在教材中附上案例分析題和實訓題,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雪蓮.對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社科縱橫,2009(10).

        2、李學毅.我國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經濟學類專業辦學特色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

        3、楊加強.普通高校素質拓展訓練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

        4、古麗孜拉.談經濟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7).

        第6篇:微觀經濟學范疇范文

        關鍵詞:經濟學;課程實踐;模式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0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的意義

        西方經濟學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是我國高校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也是管理類基礎課。其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并能夠在實踐中能對經濟學原理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而課程實踐是培這一能力的有效手段。

        1、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基礎理論學科,教學內容中有大量抽象的經濟學概念、圖形和數學推導的公式,由于學生接觸社會比較少,對這些抽象的概念難以接受,大多數同學出現聽不懂,學習吃力并失去興趣。通過課程實踐教學,可以提高一些知識點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相關概念的深刻理解,也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熱點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興趣,加深對經濟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因此,課程實踐教學對西方經濟學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是加深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理解的需要。

        西方經濟學屬于理論經濟學的范疇,其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理論、消費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以及市場理論,均與現實密切相關;宏觀經濟學中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總供給總需求理論、通貨膨脹理論以及經濟增長理論也與生活生產的實踐活動緊密相關,要學生學好并熟練掌握這些理論,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實踐教學可以將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有機地結合,大大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對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影響。

        3、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

        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實踐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熱情,加深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理解,而且也可以通過課程的實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課程實踐實際上就是要強化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積極把握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獨立獲取知識和獨立思考,幫助學生養成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造習慣。只有通過課程實踐,才能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高,自我創新能力得以培養。

        二、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的制約因素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其課程實踐教學開展較為緩慢,許多高校依然滯留在理論教學層面上,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制約。

        1、觀念上輕視課程實踐教學。

        長期以來,一些高校對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存在一種誤區,一直采用純理論教學模式,認為西方經濟學的諸多原理可以通過圖表和公式推導實現對經濟理論的理解,主觀認識上,對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各高校普遍存在對課程實踐弱化現象,導致教學計劃上未安排相關實踐課時,即便少數學校在教學計劃安排了西方經濟學實踐課時,實踐課時也很少。這種主觀上輕視課程實踐教學,導致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環節難以開展。

        2、課程實踐教學實施途經難。

        雖然高校面對人才培養新形勢要求,不斷優化了專業課程體系,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依然存在難以實施。其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其一,沒有適合西方經濟學的實踐軟件,與其他專業課程比較而言,缺乏實踐的平臺,無法實現實驗室教學;其二,西方經濟學多位合班課程,并且同一學期多個專業同時開課,人數之多給課程實踐帶來難度;其三,理論教學課時與課程實踐課時沖突,難以合理安排課程實踐。

        3、缺少課程實踐環節的設計目標。

        西方經濟學課程涉及抽象概念多、公式多、理論多,綜合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寬,其實踐環節的設計比較復雜,而且難度也較大。目前,高校的西方經濟學教學計劃中,還沒有形成優化的課程實踐方案,實踐環節和活動的具體目標沒有落實到實處,實踐教學內容還沒有細化的各章節,這給課程實踐教學的實施帶來一定的難度。

        三、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實現的模式

        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實踐教學,是對傳統的教學方法的補充而非替代,不是所有的課程內容都可以做實踐的,理論教學與課程實踐是相輔相成。有關實踐的模式研究有很多,縱觀以往的研究,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可以采用三種模式實現:

        1、課程的認識實踐。根據教學計劃要求,相關章節內容安排學生認識實踐,比如,價格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理論等章節中,可以安排學生到社會實踐中了解一些產品價格水平,了解企業生產狀況、成本狀況以及銷售狀況,通過認識實習增加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學習熱情。認識過程在課外進行,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總結交流在課堂進行。

        2、課程的調查實踐。調查實踐是對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原理深度理解的過程,教師依據課程大綱要求,規定內容,學生分組開展相關內容的調查研究,例如,學生可以對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地方GDP的構成及增長趨勢、通貨膨脹效應等進行調查分析,切實做到西方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通過調查分析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查過程在課外進行,交流安排在課堂進行。

        3、課程的研究性實踐。研究性實踐教學是將西方經濟學中的研究的思想、理論、方法和取得的新進展引入教學活動,是對西方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綜合運用的過程,通過教師命題或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分組專題研究。例如,對財政貨幣政策對經濟結構轉型影響,房產稅對房價的影響,以及經濟增長方式持續性的專題研究等。研究性實踐安排在課外進行,研討在課堂進行。研究性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秀芳,涂宇清,華鈞,秦海英:研究型大學經濟學實驗教學體系的建設探討,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

        第7篇:微觀經濟學范疇范文

        著名經濟學家、北大經濟學院教授平新喬的辦公室里有兩座“高山”。

        肆意擺放著、壘起來接近天花板的兩座書山,像摩天大樓一般矗立、排列在這間小屋內,使人仿佛置身于書海世界。窗外清晰可見的北京西山,在冬陽照耀下顯得沉穩、安靜。相較之下屋內倒是有著活躍的氣息。

        “這里,就是做學問最好的地方。”平新喬說。

        勤奮的幸運者

        書,是平新喬一生的“密友”。

        1954年生于紹興鄉下的平新喬自小就嗜書如命,“家里沒有書,但基本村里所有能搜集到的書我都看了。”平新喬笑著回憶道。鐘靈毓秀的紹興賦予這位農家子弟好學的天性和出眾的記憶力,而在小學編輯黑板報的經歷也鍛煉了他的文字表達能力,看似平常的技能則在日后成為了他的求學敲門磚。

        1970年,16歲的平新喬因編輯墻報受到紹興文化館認可并被推薦,以工農兵學員身份進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政教系。這也是平新喬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

        當時的上海華東師大聚集了多位文史方面的名家,如哲學史的馮契,經濟學的陳彪如,中國近代史的陳旭麓等。從他們身上平新喬看到了在學術、求知上新的道路和境界。這3位名家都對平新喬有過單獨輔導。“當時的華東師大在文史方面有著深厚的功底,我有幸受教于他們,真的是受益匪淺。”平新喬在此期間通讀了馬恩全集、列寧文選和選集等書目。靠著勤奮與努力,他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華東師大學習不到兩年時間,平新喬又被抽調到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在那時也參加到上海市委寫作組下經濟組內學習《資本論》。在這里,每周五會定期舉行有關上海財貿、商業、金融和進出口等方面的經濟會議。“我大開眼界,這些實際情況讓我看到了經濟是如何真正運行的。”平新喬說道,“可以說這段經歷令我豁然開朗,當時研讀《資本論》時有關流通、銀行方面的知識一下清楚了。”

        1973年,平新喬的畢業學術論文刊登在《文匯報》上,他告訴《經濟》記者,“這就是我從事經濟學研究的開端。”畢業后,剛滿19歲的他在華東師大留校做了教員。“從這一點說,我是很幸運的。”

        坎坷的求學路

        如果說此前平新喬的人生道路是意氣風發的平順,那么之后的求學道路便是崎嶇不平的坎坷。

        在時期,他屢遭磨難。關于平新喬的審查終于在1978年結束,之后他被分配到上海體育學院教課。一心向學的他接連報考了兩次研究生:一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研究所,一次是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然而阻礙他的并不是成績,政治審查這堵高墻兩次將他拒之門外。

        “我很肯定地知道中國社科院和復旦大學都已經決定錄取我了,因為他們都過來調檔案了。”平新喬說道,復旦大學的老師都跑到他的母校華東師大進行了調查。礙于各類因素,中國社科院和復旦都放棄了筆試成績出眾的平新喬,甚至沒有任何理由。平新喬自己對此也很釋然:“想到在寫作組的經歷,我是逃不掉的。”

        或許有著真正求知欲的人并不十分在乎環境的影響和命運的捉弄,對他們來說,既來之,則學之。平新喬并未就此放棄,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上海體育學院走上了獨特的求學之路。

        由于當時運動員需要學習的知識有限,平新喬的教學任務并不是很重,因此也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回憶起上海體育學院,平新喬說道:“那時體育學院格外重視英文。因為體育是中國開放比較早的領域,游泳、體操、排球這些項目的突破需要引進、翻譯大量外國資料,所以體育學院學習外語的風氣甚至強于華東師大。”于是這段時間內,英文書籍成了他熱衷的對象。后來在體育學院的英文考試比賽中還獲得了第一名的成績。

        另一個舉動便是平新喬經常騎車到距離體育學院不遠的復旦大學去旁聽。他旁聽了復旦經濟系77級的全部課程,包括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的課程和經濟史、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流派等。他甚至還通過電視自學數學、物理和化學。而這一切的背后僅僅是因為他很“喜歡”。

        平順,坎坷,對于一位執著的學者都是暫時的風景,平新喬從未忘記他的方向。1983年,已然29歲的他以“再試一試”的心態報考了北大經濟系。以破北大紀錄的《資本論》考試分數成功通過筆試,陳岱孫先生的面試也十分順利。但平新喬心中忐忑著的卻是最后的這一道政審難關。所幸在陳岱孫先生的保護和周旋下,平新喬終于跨過了那道艱難的檻。正式進入北大經濟系,平新喬感嘆道:“好像自已又活了過來。”

        北大與留學

        在平新喬看來,北大、北方所特有的厚重文化讓他深感自如,“對比上海的敏感、前沿,這里學術氛圍更濃厚些。”

        到了北大,平新喬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專業經濟領域的學習。直到去美國后他才發現,70年代所學習的其實是屬于社會學的范疇。這中間巨大的差異敦促他奮進。在北大時,平新喬保持著每天將近100頁的英文原著閱讀量,同時也在不斷地補齊各類數學工具,一直到1989年留學離開北大。

        其間,畢業后留校任教的平新喬追隨厲以寧老師,協助進行各類國內經濟研究的項目。再次與實踐正面對話,平新喬在運用經濟工具的過程中逐漸發覺了知識上的不足。來訪的美國經濟學教授用平新喬很難理解的前沿方法和數理知識刺激了他的求知心。他決定走出國門去大洋彼岸深造。

        1990年開始,平新喬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美國哈佛大學、布朗大學旁聽了部分課程。平新喬遇到勞倫斯?薩麥斯、梯若爾、馬士金和哈代等年齡與他相仿的經濟學大家,親眼見識到了外國經濟學名家對問題精準深邃的把握能力,“在哈佛,經濟名家不看論文,只問幾個問題就可以將整篇論文的精華抓住,就會把人難倒。這個本事我可學不來啊!國內也很少有老師能做到這些。”

        第一年的留美經歷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平新喬覺得這樣一年回去是不行的:中國的經濟學在這一方面和世界還是脫節的。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自己的求知心,平新喬都有了一種必須繼續下去,直到完全弄懂的必要,“盡管我當時已經36歲了,但我也要念下去,這便是我當時的決心。”

        1998年,44歲的平新喬拿到了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待辦的三件事

        平新喬別無他求,回到國內的這些年他相繼在清華、北大的經濟學院任教。“我的資本就在中國,于是就安心將學到的本事用到研究中國問題上來,將來能做中國的研究,也能與世界學術界交流。”

        “在這個年紀了,我大概還可以做3件事。”

        再編幾本教材是平新喬的第一件事,除去現在已經印了21次的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和1992年出版的《財政學原理與比較財政制度》,平新喬已經有了新的編寫教材的計劃,“畢竟教育總是有人要來做的,中國經濟學也需要人做一些基礎理論工作。”

        第二件事,是對中國農村金融數據的分析和研究工作進行總結。這項由平新喬組織的調查樣本涵蓋6省18縣,包括100多個村的4000個農戶。“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大學畢業后又有3段與農村接觸的經歷,我1998留學回國后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后來的國發院做了10年研究。我們想知道什么情況下,普惠金融可以促進減貧,在哪些情況下普惠金融沒有完全普惠,國家可以據此加以注意、調節。”

        第8篇:微觀經濟學范疇范文

        關鍵詞:稅收效率 福利經濟學 稅收中性 配置作用 扭曲稅

        目前,財經界主流的稅收原則理論主要源于凱恩斯主義和福利經濟學思想,基本上是圍繞稅收在經濟條件下的職能作用立論。雖然具體提出的各種稅收原則名稱不盡相同,但綜合起來最主要的兩大稅收原則是稅收公平原則和稅收效率原則。稅收公平原則著重于社會問題,矯正收入分配不均和財富兩級分化,對于維護社會穩定,避免社會動亂是不可或缺的。稅收公平原則同本文關系不是很大,在此不再贅述。而稅收經濟效率原則的意義在于使稅收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體制的有效運行,不僅要使微觀經濟效益提高,宏觀經濟也要穩定增長。本文正是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稅收政策的制訂中,對不同的征收對象征稅對經濟效率的影響。

        一、市場均衡及經濟效率

        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于上世紀20年代創立的。帕累托效率是福利經濟學在經濟分析中既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工具,這個工具也經常被其他經濟學流派所借用,它在經濟分析和經濟研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已得到公認。

        福利經濟學第一公理和福利經濟學第二公理闡述的是市場均衡和經濟效率之間的關系,是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結論之一,他們的正確性已經通過艾奇沃思方框圖等工具中得到論證。這兩個公理也是本文研究稅收效率的理論依據,在此簡單介紹如下:

        福利經濟學第一公理是指在沒有消費的外部性效應條件下,市場競爭價格下所達成的均衡都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簡單的講就是競爭市場的特定結構具有實現帕累托有效率配置的特性。聯系實際情況,經濟生活中每一個參與交易的人都參與了社會資源的配置,而每一個參與者不必知道所購買的商品如何生產、制造原理、成本結構等情況,他們做出購買決策時只需要掌握商品的價格這一信息即可。競爭市場可大大減少每個參與者需要掌握的信息量,而這一事實有力的證明了市場競爭確為一種配置資源的好方法。這也是我國最終確定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結構的重要理論依據。

        福利經濟學第二公理是指如果所有交易者的偏好是良性的(凸性),則總會有一組這樣的價格,在這組價格上,帕累托有效率狀況是在適當的商品稟賦條件下的市場均衡。簡單的講就是任何帕累托有效率的配置都能得到市場機制的支持,市場機制在資源和財富的分配問題上是中性的,無論打算如何在在經濟中分配財富,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這種計劃。在此,我們有必要著重區分兩個詞語:分配作用和配置作用。分配作用是指確定資源的歸屬,屬于所有權、產權等法律范疇的概念;配置作用是指根據商品的稀缺性,使資源流向最能實現其價值的地方,是一個地道的經濟學范疇的概念。福利經濟學第二公理告訴我們,這兩種作用是完全可以區分開來的,在市場競爭機制中,價格就能實現這兩種作用。而我們即將展開的稅收經濟效率分析正是在市場價格實現其“分配作用”和“配置作用”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

        二、稅收經濟效率分析

        稅收制度研究中,無法規避的一個概念就是“稅收中性”,稅收中性原則要求:首先,稅收的成本盡量以所收到的稅款為限,盡量避免社會額外稅收成本;其次,稅收盡量避免干擾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然而,稅收中性僅僅是一個理論上的目標,是可不能完全實現的。稅收通過稅負的轉嫁最終都會或多或少的增加額外稅收成本并干擾市場經濟的配置作用。

        上節我們對福利經濟學第二公理的闡述中,我們知道任何帕累托有效率的配置都能夠得到市場機制的支持,而市場機制是通過價格對資源的分配作用和配置作用來實現這一支持的。在稅收政策討論的過程中,有些政策制定者認為,為了分配公平,應當通過稅收來干預商品的定價,例如消費稅。僅僅從經濟效率的純理論角度來講,這種干預會讓經濟偏離帕累托有效率的均衡,因為價格的改變使消費者無法正視其行動真正的社會代價,在他們做出決策時面臨著一個錯誤的邊際替代(即價格)問題。我們知道,價格在市場中擁有“分配作用”和“配置作用”,其中后者同經濟效率直接相關。如果僅僅是為了分配的公平,我們的稅收只要根據消費者的稟賦價值來征稅,就不會影響經濟效率。

        福利經濟學公理給我們稅收政策的制訂的啟示是十分重要的,價格擁有資源的分配作用和資源的配置作用,改變價格的稅收制度從經濟效率角度來講實為低效率的下策,因為通過改變價格達到重新分配財富的同時,也影響了價格的資源配置效率。而通過對稟賦征稅,即可達到公平分配的目的,也保證了價格(即邊際替代率)仍然能夠正確的反應稀缺,以達到最終經濟的帕累托有效率。

        三、結束語

        稅收政策的制訂需要考慮眾多因素,比如上文中所講的消費稅,除了要考慮稅收的經濟效率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調節產業結構,引導消費方向等。然后稅收的經濟效率分析在稅收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上面的分析也解釋了為什么目前絕大多數國家稅制結構中,都是以按稟賦征稅的所得稅和不改變商品價格的增值稅(價外稅)為主,其他稅種為輔。同時,相信稅收的經濟效率也是我國部分服務業逐步營業稅改增值稅改革的理論依據之一。

        參考文獻:

        [1]王傳綸,高培勇.當代西方財政經濟理論[M].商務印書館

        第9篇:微觀經濟學范疇范文

        Abstract: As a new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level in som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is no exceptio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rientation of western econom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its own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e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 number of teaching reform proposals.

        P鍵詞: 職教本科;西方經濟學;課程創新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western economics;curriculum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2-0256-03

        0 引言

        職教本科生是近年來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出現的本科生群體,他們來自技校(技工學校)、中專(中等專業學校)或職高(職業高級中學或高級職業中學),經過單獨對口統一考試合格后,進入一些地方高等院校接受本科高等教育的特殊群體。

        西方經濟學作為職教本科財經管理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在地方本科院校職教本科財經管理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對于職教本科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并沒有針對理論基礎相對薄弱但實踐技能相對強的職教本科生的這一最大實際,而是照搬普通本科的教學設計,或者在職教專科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簡單增加教學內容與課時。這樣不可避免地造成西方經濟學課程學習效果的偏差,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嚴重偏離了職教本科的培養目標。

        1 基于培養目標的職教本科西方經濟學教學基本定位

        1.1 職教本科不同于普通本科

        職教本科與普通本科共同構成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全日制本科層次。但二者的區別,不僅在于生源不一樣,而且在于培養目標不一樣。高等職業本科是2014年國務院提出的一個新的教育體系,主要目的是為了順應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總趨勢,解決我國高級技能人才緊缺的迫切問題。職教本科教育則區別于過去的普通本科教育,理論和實踐兩手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學生畢業之時即具備一定工作能力,畢業生以其理論和實踐并重的綜合素質在人才和勞動力上獨樹一幟。而我國普通本科目前仍主要是以理論教育為主,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所以在培養目標上,職教本科培養的是適應經濟實踐和生產實踐第一線需要的高級應用性技術人才,而不是傳統的理論型、學術型或研究型人才。

        因此與普通本科相比,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上,職教本科教學的側重點不在于過多的理論假設和模型推演,而在于基本概念與經濟實踐的融合講解、基本原理在經濟實踐中的應用分析等。

        1.2 職教本科不同于職教專科

        從上述也可以看出,職業本科教育既重視理論塑造又重視實踐訓練,一方面通過擴大理論視野、豐富理論知識,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理論素養、培育嚴謹的理論思維,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實踐技能的訓練,讓他們形成比普通本科生更強的工作適應能力、持續的操作能力及創新素質。而職教專科主則主要面向企事業單位,培養一般性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特別是面向車間及生產線的操作性人才。所以,職教本科在課程設置上,應在專科課程技術性、實操性和實踐性的基礎上,適當加強理論思維的訓練,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讓學生在全面的理論知識的武裝下,具備強適應性,避免因理論知識的不足而形成的思維局限,從而在畢業之時,可以快速適應工作,并在此后的職業生涯中擁有可持續的創新能力。

        因此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上,與職教專科相比,職教本科教學的側重點不在于西方經濟學基本概念的簡單介紹和基本原理的簡單應用,而在于經濟學范疇的較深入理解,并讓學生掌握專科階段可能未深入理解的西方經濟學原理,從而既避免職教專科生單一的模仿執行狀態又避免普通本科生的理論與實踐可能脫節的現象發生。

        2 職教本科生在西方經濟學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基礎知識水平底,對數學內容難以接受

        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體系,西方經濟學這門學科也不例外。職教本科生在中職院校沒有接觸過西方經濟學這門課,但西方經濟學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高等數學知識。而大多數學生雖然在大一第一學期都學過“微積分”這門課,但到第二學期問他們具體學習了什么內容,很多同學都說不上來了,總的來說高等數學的基礎知識他們已經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現在一些西方經濟學教材的內容,對數學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的職教本科生來說很難理解,所以需要對職教本科生進行理論基礎知識的補缺補差。

        2.2 對大學教學方式變換不適應

        中等職業學校教育講究教師主導的“滿堂灌”,同樣一門課安排課時多,許多知識點教師反復精講,而且大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都在課堂中進行,可以說基本上沒有體現出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而大學教育,特別是大學本科教育提倡的是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起一個引導作用,因此大學教育,特別是大學本科教育,相比于中等職業學校教育而言,教學內容更多,教學進度也更快。因此至少對大學一二年級的職教本科生而言,由于他們仍然喜歡填鴨式學習和題海戰術,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均已根深蒂固,故對大學的授課模式很不容易適應,也不愿主動改變。

        2.3 對西方經濟學學習難以提起興趣

        西方經濟學雖然名為經濟學,但其實很抽象,與經濟實踐并不直接“融會貫通”,特別是微觀經濟學部分。因此多數學生普遍有這樣的心理:西方經濟學如此抽象、晦澀難懂,與我所學的專業沒什么關系,與我畢業以后從事的工作沒什么關系,而且,西方經濟學學習的好壞也不影響我今后的生活,所以聽不懂就聽不懂,順其自然吧。也有的職教本科生,囿于他們的知識視野和思維局限,認為自己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不用知道為什么這么做,能掌握一定的實踐技能就足夠了。

        3 職教本科生在西方經濟學學習中存在的優勢

        3.1 對經濟實踐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職教本科生來源于中職學校,他們在中職階段學習了一定課時的專業課程,有的甚至參加了一定的生產生活實踐,因此,相比較于普通高中畢業生,他們對經濟實踐積累了一定的感覺和感性認識。而西方經濟學作為財經類課程,作為對經濟實踐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如果學習者具備一定的生產生活經歷與經驗,無疑有助于學習者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所以說,相比較于普通高中畢業生,職教本科生學習西方經濟學乃至其它財經類課程,在可接受性這一點上,是有一定優勢的。

        3.2 思想較為活躍,學習思路較為開闊

        同樣源于他們的學習與接受教育的經歷,他們較之于普通高中畢業生,較少經受應試教育的訓練,雖然在基礎理論以及數學訓練上遜色于普通高中畢業生,但正由于較少經受應試教育思維固化的影響,他們思想較為活躍,學習思路較為開闊。

        據筆者的觀察以及與他們的交流,了解到他們之所以在課堂學習中顯得較為沉悶,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基于自己出身(學校)的自卑心理。而實際上,當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形成更貼近他們的教學氛圍時,他們對西方經濟學的學習“感覺”就會被適時激發出來,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 職教本科“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建議

        4.1 因人制宜,改進教學手段

        職教本科生雖然來自中等職業學校,但具體來自技校(技工學校)還是中專(中等專業學校) 或者是職高(職業高級中學或高級職業中學),他們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按照學習者不同的個性,開展課堂教學,就顯得異常重要。而且如果輔以良好的教學方法,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會更好。因為良好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而且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內在動機發揮作用后的學習成就感。

        筆者在一次西方經濟學的期末考試后,與職教本科生交談時得知,他們中大部分之所以西方經濟學考得較差,固然由于他們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但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手段的落后:有些西方經濟學教師在課堂中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僵化呆板――先講概念,再展開原理,接著畫出圖形,最后進入課后練習(有的甚至連課后練習都沒有),套路固定,整個教學過程始終以教師為中心,基本沒有體現出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學和考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實際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并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從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西方經濟學學習熱情。

        4.2 發揮經濟學的實踐性,增加授課的趣味性

        西方經濟學體系包含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類,其中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以及宏觀經濟學中的宏觀經濟政策理論所涉及的有關消費、生產、經濟政策等知識,職教本科生在中等職業教育中都已經或多或少接觸過一些知識。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他們大多數認為以上相關章節內容,他們較為感興趣,但同時也覺得教材編寫過于抽象,從而大大降低了他們的學習效率。所以筆者建議,在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中,開場白宜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案例,引起學生興趣,引發他們的思考與辯論,再開始講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此外,西方經濟學教育中存在很多的知識點,教學大綱中并未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穿插這些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引導的過程回歸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這樣可以降低學生的畏難和急躁情緒,提高學習效率。

        4.3 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改變教學模式

        “互聯網+教育”以其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學習空間的泛在化以及學習內容的豐富化等特點使高校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的互聯網為大學生提供了微課、MOOC、精品資源在線課程、網絡公開課等各種優質在線教學資源,使越來越多的學習者渴望現代教學手段能對他們的專I或非專業學習帶來一定的幫助。在面向職教本科生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大學教師應結合職教本科生興趣廣泛、喜歡尋求變化的特點,及時利用“互聯網+教育”提供的的時代機遇。

        筆者在實際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就發現利用了互聯網視頻和音頻的現代教學手段的課堂教學效果某種程度上遠遠超過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的課堂,從而提升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加林,王曉軍,周發明,李晚芳,彭分文.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經濟學》“五個三”教學改革體系創新研究――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3(23).

        [2]劉生,李桃.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實踐體系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

        [3]彭現堂. 關于高校經濟學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0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h片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资源一区二区 | 色就是色亚洲欧洲视频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午夜福利蜜桃 | 五月丁香六月婷在线综合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综合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