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經濟趨勢范文

        社會經濟趨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經濟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經濟趨勢

        第1篇:社會經濟趨勢范文

        體制創新破題乃區域協調發展之先導

        中央針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戰略,并從政策和財政角度給予了充分支持。東部地區盡管發展迅速,卻一直沒有一個宏觀上的協調機構來統籌其發展,僅有各個城市協商組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來聯系各個城市,從而使得東部地區尚沒有形成合作有序、凝聚力強的整體環境。西部地區盡管各個省(區、市)均組建有對應的西部開發工作領導機構,但這些機構一般掛靠在其發展改革委員會,這樣的格局往往使得該機構難以充分發揮統籌規劃該省(區、市)參與西部開發的職能,而且隨著西部大開發工作的推進,有些地方這類機構的職能反而在弱化。

        在和諧社會背景下,既然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因而其未來的發展必然要求在體制上進行創新。這就要求在整個區域層面為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專事政策協調機構,從組織上保障區域協調發展的落實,以制度化的形式確立區域協調的地位與作用,對整個區域的發展制定統一規劃方案,圍繞單一省(區、市)難以解決的重大問題,提出統籌發展的思路和布局策略,以保障區域協調發展的真正實現。同時,各具體地區也要組建獨立的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機構,統籌規劃一個地方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各項工作,充分調動地區發展積極因素,融合區域有利資源,既有效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也通過整個區域內的合作,取得良好的外部經濟效應。

        培植松散型經濟合作區將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取向

        和諧社會的構建既要求區域協調發展中涌現一批緊密合作的區域群體,也要求在一個更寬廣的范圍內培植松散型合作經濟區。松散型結構、緊密型合作將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取向。

        早在1985年,橫跨河北、河南、山西三個省13個城市成立的“中原經濟區”即是一個松散的經濟合作區。經過20多年的發展,各城市在多個領域的合作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區的概念是松散型結構、緊密型合作的典型范例。通過“9+2”的合作機制,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九個省(區)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珠江流域為紐帶,連接起從沿海到內陸的一批省區市,幾乎覆蓋了半個中國的地域范圍。該經濟合作圈從其輻射機制看,應是以“珠三角”為核心,向周邊地區逐級擴散的開放型經濟圈。從目前的運行來看,“泛珠三角”聯盟中內陸諸省區市與沿海省市之間的合作還相對較少,但隨著這種松散型合作向縱深發展,各地之間的合作也必然進一步加強,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也將逐漸打開有利局面。

        同時,“長三角地區”長期以來保持跨越兩省一市、包含16市的城市圈格局,這種格局的結果之一是使得經濟發展的馬太效應愈加明顯,即區域內部與臨近的區外地區之間的差距擴大。另一方面,隨著區域內產業升級的要求漸高,產業轉移的趨勢加快,也必然要求擴大“長三角”覆蓋范圍,形成“泛長三角”的局面,從而為目前的“長三角”區域經濟尋找到成本更低的發展空間。從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市場和交通條件等方面考慮,這個“泛長三角”的概念將會納入蘇北的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和宿遷5市,浙江的金華、溫州、衢州等地,以及一些臨近的安徽部分城市。同樣,國內一些其他聯系較為緊密的經濟合作區域,也將逐步拓展合作范圍,增強城市群的輻射面,從而在一個更寬廣的區域內形成相對松散的合作經濟圈,促進更廣泛的區域協調發展。

        促進有序競爭與合作須打造區域發展的協調平臺

        區域內由于存在著行政區劃上的分割關系,從而各地區的利益存在不一致的方面,導致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競爭。如由于中部各地區都把目光集中在某些類型的產業和產品上,從而造成省際產業結構的嚴重趨同,大量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造成了生產能力過剩、資金和資源的浪費,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

        隨著和諧社會各項政策安排的落實,區域之間協調發展將傾向于走有序競爭和有序合作的道路。因為一個地區即便擁有資源要素優勢,也需要在與其他區域合作的過程中實現要素的重組和創新,組團式發展才能打造本地區和整個區域持久的競爭優勢。這要求區域內各地區不僅從本地區的利益出發,也要從區域整體利益著眼,在確定地區經濟發展規劃時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資源優勢,給自身準確定位,加強與周邊城區的產業分工,構筑互補關系,實現有序競爭和錯位發展。同時區域內各地區之間應互相協作,增強區域凝聚力,形成合力,做強做大區域經濟蛋糕。

        實現有序競爭和合作,需要建立區域內官方協商溝通機制,如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西南六省區市經濟協調會等年度合作論壇,增強各地政府高層之間的協商對話,通過定期的溝通取得區域內合作共識,從而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合作協調平臺。

        破除地方壁壘將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統一市場

        盡管目前國內一些區域經濟之間已經有了比較緊密的合作,但依然存在較為嚴重的市場分割,區域內統一的大市場尚未建立起來;導致無序競爭加劇,重復建設嚴重,資源難以在整個區域范圍內實現最優化配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成本的限制,導致外來商品難以在本地形成有效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則是人為的地方保護主義所致。

        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營造公平、開放、規范的市場環境,促進區域統一市場的建立。因此,要在區域內部形成優勢互補、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合作體系,首先要加強地區間在交通、物流等方面的合作,降低產品跨區域銷售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打破行政壁壘,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消除市場壁壘,加快建立一個公平、開放、規范的大市場,營造良好的區域市場環境。

        著眼于增強國際競爭力統籌區域發展是大勢所趨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城市的競爭力不再僅僅是城市個體之間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城市所在區域的整體實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水平顯得至關重要。從目前我國區域經濟圈的發展現狀來看,相對于世界其它著名經濟圈,我國三大經濟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無論是總量還是產業結構方面都相差甚遠。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只有把區域作為整體放在國際環境中參與競爭與合作,才能逐漸提高區域競爭力。而若不能與國際經濟銜接起來,則將在全球競爭中始終落于下風。因此,和諧社會各項政策安排的實施須放在國際環境中進行全局考量。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加強我國區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把區域經濟發展融入到全球化體系之中,參與全球經濟分工,積極與國際產業轉移的步伐對接。對于我國沿海發達區域,全方位的開放格局已經初步形成,下一步應推動內陸區域的對外開放,如中西部地區可在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合作中,優化經濟環境,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合作,將為我國各地區進一步發揮地緣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區域發展中合理的產業分工將逐步形成

        和諧社會建設需要結合各地不同的資源和經濟發展狀況,以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因此,在一定的時間內,由于各地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產業的梯度轉移將在不同區域之間日趨擴大。沿海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接納國際產業轉移的規模將進一步增長。而東部的生產要素和部分產業將向西部轉移,或由中心城市向周邊地區轉移擴散;另一方面,包括高端勞動力、資本、部分產業、部分產業的高端環節(比如研發、營銷和公司總部等)也將逐步由中西部地區向沿海地區轉移,中心城市的積聚效應將進一步加強。在這種趨勢下,我國東部地區將以發展商業、金融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中部由于城市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則以發展工業為主;西部限于城市群體的分散和城市化水平不高,則在注重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同時,著重改善生態環境。

        第2篇:社會經濟趨勢范文

        從2007年到2012年,廣西地區的生產總值在短短的5年中,年均增長13%,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8%,經濟的迅猛發展也帶動了財政收入的提高。除此以外,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總產值、金融結構各項存款余額、貸款余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等多方面多出現了平穩快速的增長,最多的年均增長為51.9%,最少的年均增長也達到了18.3%。這種經濟數據的增長和翻番,說明了廣西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良好,未來的經濟發展具有市場前景。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省市官員的管理下,企業的發展有了良好的保障和基礎。通過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在為居民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為社會貢獻了GDP,促進了廣西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

        隨著一批大型工業園區的建成,廣西地區在冶金、石化、機械等關系到人民生活的產業上逐步發展和壯大,通過自主創新,打造出一批行業內領先的企業。通過道路鐵路的建設,為地區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建立橋梁,圓滿完成西氣東輸等國家的戰略實施建設。由于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廣西地區的農牧業是支柱型產業,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農牧業的發展并沒有減弱的趨勢,相反,通過一些技術手段,產品的質量和銷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除此以外,廣西地區在發展過程中結合了文明生態的理念,通過技術上的支持和產品上的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造福于子孫后代。

        2.廣西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評價指標及其選取原則

        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評價指標能夠充分反映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而評價指標在不同的地區具有明顯的差異,因此,要合理的選擇評價指標。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則。第一,系統性和全面性,評價指標能夠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中的總體狀況,滿足系統論的有關觀點;第二,客觀性和可比性,評價指標應排除主觀上的干擾,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保證經濟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客觀性,提高指標的橫向可比性;第三,科學性和可行性,指標的制定必須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又要和當代的實際情況充分結合。

        3.廣西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因子分析

        3.1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驟

        伴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分量分析法也開始不斷發展,逐漸健全和完善了因子分析法,為經濟發展狀況的分析提供了科學依據。因子分析法是利用數學公式,對有關數據進行處理,從而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在運用因子分析法時最重要的一個過程就是確定具體的因子模型,只有確定了因子模型后,才能分析全部變量和變差,從中確定公共因子的作用大小,分析變量和變差之間的聯系,這往往通過公共性大小就可反映出來。因子分析法能多元分析法的延伸,能夠對數據進行有效處理,做到綜合評價。因子分析法的步驟如下:

        (1)建立原始數據矩陣。因子分析法是對相關矩陣進行的數學處理,必須將原始數據通過矩陣的方式反映出來。比如現有A個地區,B個評價指標,于是在建立原始數據矩陣時就需要建立 這樣的矩陣。

        (2)對原始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常用的轉化方法有Z-scorc法。

        (3)求出標準化矩陣的相關矩陣R。

        (4)對相關矩陣R求解特征值,然后根據所求解的特征值確定相應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5)計算特征根的累計貢獻率。利用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確定主因子的個數,根據每個主因子的信息貢獻率確定相應的特征數,其大小由指標間的差異確定。

        (6)說明因子含義。

        (7)估計因子總得分值。

        (8)計算總因子得分估計值。如果總得分越高,則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就越好。

        3.2廣西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因子分析簡要計算過程

        對廣西地區的經濟數據分類計算和整理。原始數據如表1所示。

        利用相關軟件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建立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R。R的特征值和貢獻率如下表2所示。通過表2,我們可以得到變量相關系數矩陣的三大特征根,它們分別是6.665,1.755,1.026,選取這三個特征根時,累計貢獻率達到了85.871%,滿足了累計貢獻率達到85%的原則,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對主分量編號,分別為F1,F2,F3,針對這三個主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載荷矩陣。然后對各個因子載荷進行有關處理,比如在結構上進行簡化,這樣經過處理后的載荷因子在反映數據時更加明顯和清楚,在提高簡潔性的同時,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在表3中,主成分方差分布在0.725到0.941這個區間內,而主因子能夠對這個分布情況進行合理的解釋,從而在主成分方差和主因子之間建立了聯系,確保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合理性,能夠及時對數據進行檢驗,保證了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分析的效果。

        將主因子對應下的數據和變量數據相乘,就可得到主因子的得分,分別計算F1,F2,F3的得分。然后根據各因子的信息貢獻率,確定相應的加重全數,這樣得到的分數就是綜合因子得分,減少了因子之間因差異性造成的分數差距,提高了總得分的科學性、合理性。計算公式如下:

        F=0.706F1+0.186F2+0.108F3

        通過這個總得分的計算公式就可計算出因子得分和K-means聚類,為經濟發展狀況的分析提供數據支持。

        3.3綜合評分簡要分析

        綜合總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通過表4,可以看到南寧市的總得分最高,而貴港市的總得分最低,由此可見,對于廣西地區來說,南寧市的經濟發展狀況最好,而貴港市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容樂觀。通過K-means聚類分析法,對廣西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分析,分類的標準是嚴格按照綜合得分的高低劃分,在第Ⅰ類中只有南寧和柳州兩個城市,作為廣西的省會城市,南寧的發展受到了格外的重視,而柳州是重工業基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具備了堅實的基礎;在第Ⅱ中,都是新興城市和旅游城市,具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第Ⅲ類,雖然具備發展潛力,但是發展步伐較上面的城市來說不是很快;第Ⅳ類,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與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應找到經濟增長點,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經濟的全面、快速、持續、健康、良好的發展。

        4.廣西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啟示

        4.1廣西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梯度有所變化

        在廣西地區,傳統觀念一般認為有三個社會經濟發展梯度。第一梯度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第二梯度是具有工業實力,經濟逐步發展的地區;第三梯度是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廣西地區的經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經濟發展的梯度也出現了變化。第一梯度憑借經濟發展方面的經驗,仍然在穩步發展,第二梯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找到了切入點,抓住經濟增長點不放,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經濟呈現迅猛發展,不斷縮小和第一梯度的差距,第三梯度也找到了經濟發展之路,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呈現了良好的勢頭。但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坑洼效應”,有關政府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通過出臺優惠措施,加大人才和資金的引入力度,在減小地區差異的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只有這樣,廣西地區的整體社會經濟才能發展。

        4.2社會經濟發展必須搞好戰略定位和措施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廣西地區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放眼于未來,制定合理的戰略定位和措施,提高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利用東引西聯戰略和南北欽防等戰略,吸引沿海地位的企業進駐廣西,一方面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帶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提高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不斷引進人才,為廣西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除此以外,廣西應不斷創新和探索經濟發展的新道路,優勢重點繼續發展,薄弱環節及時改善,實現經濟的全面發展。另外,廣西應注重鐵路、港口、旅游、邊貿這四個方面,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結合全球經濟迅猛發展這個契機,打造出新的廣西,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提高廣西地區的整體經濟實力。

        第3篇:社會經濟趨勢范文

        關鍵詞:原州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0-0000-01

        一、經濟實力穩步提升

        “十二五”期間,全區經濟保持較快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總量規模明顯擴大,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14億元,年均增長16.4%,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3.42億元、24.86億元和54.8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1821元,年均增長16.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9.24億元,年均增長25.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1億元,年均增長2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37億元,年均增長1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3.2元,年均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6.1元,年均增長15.5%。主要經濟指標基本完成,部分目標超額完成,經濟發展步入總量擴張、增速加快、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階段。

        二、經濟質量逐步改進

        “十二五”期間,堅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到“十二五”末,產業向精細化、高端化發展。

        1.現代生態農業快速發展

        蔬菜產業初具規模,馬鈴薯產業提質擴量,草畜產業壯大提升,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設施農業園區31個,冷涼蔬菜面積達到23萬畝,種薯面積13萬畝,帶動全區種植馬鈴薯42萬畝,牧草面積達到34萬畝,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22萬頭和83萬只,先后榮獲“中國(西部)冷涼蔬菜之鄉”和“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的美譽。

        2.工業經濟提速增效明顯

        建成寧夏圓德慈善園,清水河工業園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不斷完善,入園企業達到116家,聚集效應初步顯現,馬鈴薯制品、清真牛羊肉加工、中藥切片、保健小雜糧等傳統產業得到鞏固提升,邦德電動車、中能振發光伏發電、盾安和天潤風力發電等新能源、新材料新興工業快速發展,全區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8家,達到24家。

        3.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

        旅游業、物流業、商貿業、金融保險、電子商務、信息產業加快發展,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寧夏)?須彌山石窟文化旅游節,須彌山石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名勝風景區,成功被列入國家信息消費試點縣(區),編制完成電商業發展規劃,建成2個縣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0個鄉鎮物流配送站、96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區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三、扶攻堅步伐加快

        堅持以自治區“5.30”產業扶貧計劃為重點,建立“四級聯動、雙到責任、兩不脫鉤”幫扶機制,確定了“53211”產業扶貧計劃。圍繞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堅持一村一規劃、一戶一措施,重點實施產業培育、危房改造、勞動力轉移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善、社會事業發展等扶貧措施,整合項目,捆綁資金,持續“造血”,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創新推進金融扶貧工作,初步形成“財政+金融+農戶+產業”的金融扶貧模式。積極拓展閩寧協作、對口幫扶和機關單位包扶等社會扶貧領域。全面完成生態移民任務。駝巷、上馬泉等70個貧困村如期實現脫貧銷號目標,五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8萬人,貧困面由37%下降到24%。

        四、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

        緊抓自治區實施寧南區域中心城市暨大縣城建設的有利機遇,配合市政府開展了舊城改造、西南新區建設及“五城聯創”活動。成立原州區市容管理局,劃片區、強責任、建網絡,扎實開展城市管理和自治區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強化對城鄉結合部、城區背街小巷、“五小”行業綜合整治力度,市容環境明顯改善。建成農村人飲工程78處,40.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新修村級道路1050km。完成三營、張易等7個小城鎮和毛家臺子、頭營、駝巷等74個美麗村莊建設。三營鎮入圍“全國重點鎮”,新三營村入選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十二五”末,全區城鎮化率達到45%。

        五、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十二五”期間,全區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大力推進創業、就業和新型農民培育工程,累計發放創業貸款5.3億元,扶持培育小企業965個,創造新就業崗位13170個,新增就業1304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236所184420m2,改造運動場167550 m2,供暖設施163183 m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5.8%。城鄉衛生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新建醫療衛生機構151個,實現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遠程會診全覆蓋,應對突發事件能力顯著提升,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殊榮。科技實力逐步增強,累計爭取和組織實施科技試驗示范45項,科技成果轉化步伐明顯加快,榮獲“全國科普示范縣”殊榮。文化體育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新建文化體育場所190家,建成原州區文體中心、三營、頭營等10個鄉鎮文化站和黃鐸堡村等7個行政村村級文體小廣場,榮獲“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殊榮。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逐步完善,實施低保提標擴面工程,開展動態管理,6.3萬余人享受到低保政策待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4.3%和96%,大病救助實現全覆蓋。

        第4篇:社會經濟趨勢范文

        [關鍵詞] 區域經濟 協調發展 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各個方面。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積極采取措施,將社會資源在空間上進行有效配置,改變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一些“不協調”現象,大力夯實區域協調發展的經濟基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內容。

        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大力夯實區域協調發展的經濟基礎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諧是指構成事物的不同組成部分或因素相互配合維持事物處于正常活動的狀態,和諧的對立面是沖突乃至解體。從區域經濟學原理上看,和諧社會就是要求區域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協調,區域差距適度,區際關系良好,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經濟基礎。

        1.殷實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貧窮的基礎上更不會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時期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毫不動搖,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因此,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和諧社會”,絕不是低水平低層次的“一窮二白”的“和諧社會”,而應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相對豐富、經濟發展狀況比較殷實的“和諧社會”。

        社會和諧的標準之一,是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合理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而滿足這些需求以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關鍵靠發展,貧困落后是產生不和諧的根本性原因。盡快擺脫生產力落后的局面,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才能為社會和諧提供物質保證,也才會對社會和諧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如果沒有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物質財富不斷增加到相對殷實的程度,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合理需求的滿足就缺乏物質基礎,公平和效率的實現就缺乏牢固的經濟支撐,社會和諧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既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也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從區域角度看,逐步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前提。一方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追求的應是全國范圍的“和諧”發展,而不僅僅是某一個或幾個地區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標志,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區別于以往任何社會的根本特征。這種本質決定了我國各地區之間要有一個相互協調的發展關系,其差距不能過大,更不能搞兩極分化。過大的區域差距是導致收入分配不公、區域合作受阻、消費過度與不足的重要原因,會給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等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增加難度,同時區域差距擴大到一定程度,往往會產生和激化一些社會矛盾,導致混亂、不滿及社會公益服務的惡化,從而引起社會動蕩,造成社會政治的不穩定,不僅和諧社會的實現無從談起,而且前幾十年的發展成果也會遭到極大破壞。從這個意義上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既是經濟問題,也是關系全局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所以,撇開區域問題來構建和諧社會是不現實的,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同促進社會關系和諧、各行業各領域發展和諧一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現狀

        由于受到自然稟賦、人口素質、歷史發展水平和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非平衡發展戰略的影響,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呈現出明顯的經濟發展差距:

        1.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持續擴大。1988年,東、中、西部地區城鎮居民的收入之比為1.41:1:1.11,農村居民收入之比為1.39:1:0.87;2000年,這一比例分別變成1.49:1:1.06、1.47:1:0.77。2005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5省區是人均收入最低的5省區的2倍還多。

        2.GDP比重和人均DGP比重差距持續擴大。1980年,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占我國GDP比重分別為50.20%、29.75%、20.04% ,到2002年,占GDP比重分別為57.86%、25.12%、17.01%,其中,東部比重增加了7.66個百分點,中、西部比重分別下降了4.63和3.03個百分點。從人均GDP來看,1980年,東部地區的人均GDP分別是中、西部地區的1.53、1.92倍,到2002年分別擴大到2.03和2.59倍。以上說明,無論是經濟總量GDP還是人均GDP,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都擴大了。

        3.基礎設施建設差距大。有研究指出,1999年,除寧夏外,西部其余11省市區經濟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在全國排名均在20位以后。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從總體上看,目前中、西部地區的交通、電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仍較東部地區落后,投資硬件環境尚有差距。

        4.外貿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由于對外出口商品多為高新技術產品,東部地區顯然具有明顯優勢,加上東部發達地區信息溝通和交流能力的絕對優勢,在發生貿易摩擦、初級產品出口面臨困難的情況下,東部地區的應變能力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據預測,2008年,在外貿出口方面,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三、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措施及對策思考

        1.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和指導作用。黨和國家政府應對區域經濟進行統籌規劃,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現狀給予具體的指導或扶植,加強引導和調節。加快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繼續改善投資環境;為中西部地區建立完備的市場機制,利用本身資源優勢、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提供政策支持;在國家投資、利用外資、開放程度、計劃、金融、財政和稅收等方面給予中西部地區適當的傾斜;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教育,使中西部文化擺脫獨立性、封閉性、凝固性,與經濟發展同步前進,相互配合。

        2.東部地區要為協調區域發展多做貢獻。東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對中、西部地區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并以自己的力量通過多種形式帶動和幫助中、西部的發展,如多向國家繳納稅收從而減輕中、西部的稅務負擔;向中西部提供教育資金技術上的援助等等。這既是服從“東部沿海率先發展起來以后,要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大局”的需要,也是保證東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條件。

        3.中西部地區要抓住機遇,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奮起直追。中西部地區要積極采取措施,奮起直追,發展因地制宜的特色區域經濟,使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和特殊功能都能得到科學、有效地發揮;要利用本地區的資源優勢,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產品,使中西部地區資源產業在對整體經濟提供長期基礎性支持的同時,獲得自身發展,并從市場要求出發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盡快消除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為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創造外部環境條件;要制定吸引、穩定人才的合理機制,遏制“孔雀東南飛”勢頭,提高知識分子的福利待遇,進行科技人才的定向培養,提高整個中西部地區的國民素質和教育水平等等。

        4.東、中、西部實行區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全國各地區要淡化行政區劃色彩和意識,削弱甚至消除地方保護主義,保證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全國各地區之間的暢通,積極推動生產要素在地區間合理配置,使東部地區先進生產要素(如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順利流入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則可以為東部地區提供資源、原材料等,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經濟融合;加強東中西部的合作和交流,形成各區域、各民族之間全面團結和互助合作的新型區域經濟關系,使東中西部在相互協作基礎上縮小差距、共同發展,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王夢堂:《關于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理論動態》第1628期

        [2]肖玉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現狀和對策》,《唯實》2004年第6期

        第5篇:社會經濟趨勢范文

        【關鍵字】圖集;總體設計;編制方法

        1 編制背景

        自國家批準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設立銀川綜合保稅區,標志著寧夏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這既是國家向阿拉伯國家和地區開放戰略需要,也為寧夏長遠發展贏得了新的機遇。為了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全面了解中國西部的自然環境資源狀況、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十二五”發展規劃,反映寧夏發展的最新成就, 2013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編輯、編繪印刷出版了《寧夏暨毗鄰省(區)市(盟)經濟社會發展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 ), 填補了寧夏圖集編制史上的空缺。

        本圖集是寧夏目前出版印刷最新的大型綜合性地圖集,其豐富地圖信息,方便用戶使用,并通過科學、系統、精美的符號設計與地圖整飾效果處理,使之成為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可讀性的作品。打破區界,客觀系統的反映寧夏暨毗鄰省(區)9個市(盟)的呼和浩特、包頭市、烏海市、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榆林市、白銀市、平涼市、慶陽市“十二五”時期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成就、自然地理特征、經濟條件、經濟要素的分布及規模,可作為各級領導干部和有關部門了解區情、指導工作的重點參考資料,是國內外各界了解、走進寧夏的地圖名片,也是外來客商投資建設的參考信息平臺。

        2 總體設計

        2.1 設計思想

        本圖集圍繞寧夏暨毗鄰省(區)9個市(盟)經濟社會發展,通過記錄其“十一五”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成就,展示“十二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總勢態,用豐富、直觀的地圖形式和地圖語言,通過大量的地圖組合、統一的圖幅配置規格和圖例符號系統、靈活運用地圖表示方法,在符號設計、色彩運用、表現手法均有所突破,文字表述要言簡意賅,圖表圖片選用要恰當,版面構圖要活潑,形式要新穎美觀,成為專業信息數字化成果的一部分,其內涵和外延、功能和形式有新的拓展與突破。

        圖集采用最新的現勢性資料,充分利用幅面,盡可能反映較多的信息量。表示方法以地圖為主,附以圖表、照片、文字說明等,提高圖集的實用性和可觀性。

        圖集采用統一的思想結構和地理基礎,運用相關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文字、數字、衛星影像及航測遙感資料。

        2.2 設計內容與結構

        本圖集主要由序圖圖組、自然資源圖組、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專業圖組、各市、縣(區)普通地圖、重點工業園區圖組、毗鄰省(區)市圖組、“十二五”發展規劃圖組七個圖組共涉及編繪圖件260余圖幅組成,運用形象直觀的地圖語言、地理信息成果、圖片、文字說明的表示方法,系統的展現寧夏的自然環境、經濟社會和人文景觀。

        序圖圖組重點反映寧夏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歷史沿革,包括寧夏區位圖、行政區劃圖、歷朝歷代的古地圖以及反映從20世紀20年代至21世紀變遷政區圖、城區圖等9幅地圖。

        自然資源圖組起著導言的作用,重點反映寧夏的自然資源、地質災害等基本面貌,包括衛星影像圖、地質、地貌、地勢、礦產、氣候、水資源、土地利用、土壤植被、草場、森林、土地荒漠化、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動物保護區、震情等專題地圖,共21幅地圖。

        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專業圖組反映寧夏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人口、經貿、農業、工業、農墾、水利、建筑、旅游、交通信息、商務、金融、保險、人才及社會保障、科技教育、文化體育、環境保護等專題地圖,共95幅地圖。

        各市、縣(區)普通地圖組反映寧夏各市、縣(區)的行政區劃的最新面貌,主要包括

        寧夏各市、縣(區)的行政區劃圖、城區現狀圖、經濟社會發展要情圖、五大地市衛星影像圖等地圖,共76幅地圖。

        寧夏重點工業園區圖組是反映寧夏“十二五”規劃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及重點工業區的基本信息,包括在“十二五”規劃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在能源、新材料、特色農產品加工及特色旅游等方面的規劃,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總體規劃圖、寧東化工產業園區布局圖、銀川(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圖、銀川(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金鳳園區,以及永寧、賀蘭、靈武、石嘴山、平羅、太陽山、固原、中衛工業園區的現狀和發展規劃圖,共20幅地圖。

        毗鄰省(區)市圖組填補了寧夏以往圖集的空缺。包括呼和浩特、包頭市、烏海市、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榆林市、白銀市、平涼市、慶陽市9個市(盟)的地形圖、城區圖、經濟社會發展要情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圖,共28幅地圖。其中經濟要情圖記錄了包括三個產業在內、涉及幾十個行業部門的大量數據,通過地圖的直觀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構成這部圖集的一大亮點。

        “十二五”發展規劃圖組反映各行業遠期的發展方向。包括區內毗鄰省(區)市35項“十二五”規劃內容,涉及資源、環保、旅游、水利、林業、農牧業、節能、工業和信息化、循環經濟、科教文衛、交通運輸、生態移民及區內五個市、毗鄰省(區)9個市(盟)的經濟社會發展,共11幅地圖。

        圖集內容除地圖外,還適當補充圖表、照片和文字說明,編排上采用“總―分―總”的形式。

        2.3 比例尺選取

        圖集比例尺的選擇以確保地圖信息負載量和制圖區域完整。序圖圖組中除寧夏在中國的位置圖選為1:1200萬和寧夏政區圖選為1:120萬外,其他歷朝歷代的古地圖以及反映寧夏20世紀20年代至21世紀變遷政區圖均采用1:250萬,自然資源圖組的圖幅比例尺采用1:120萬、1:180萬、1:250萬、1:390萬四種,具體視圖幅面情況而定。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專業圖組比例尺采用1:180萬、1:120萬兩種,各市、縣(區)普通地圖組視市縣及幅面大小采用1:11萬―1:72萬比例尺,毗鄰省(區)市圖組視圖轄區面積采用1:10萬―1:81.5萬,重點工業園區圖組和“十二五”發展規劃圖組視轄區面積按成品版面進行所編

        2.4 版式設計與配置

        (1)圖集采用A4開本,成品尺寸為210×297mm,展開頁尺寸為297×420mm。

        (2)圖集版式根據不同比例尺按210×297mm作業。

        (3)版式上已規定有效面積范圍線,除1:180萬底圖上、下破圖廓外,其它要素應距上下左右距離要基本一致。單幅1:120萬底圖、雙幅1:180萬底圖或其它主圖配置相同的圖幅版式一致。

        (4)專題地圖部分采用以地理底圖為主,配以統計圖表、相關圖片和文字,以使地圖與圖表、文字、照片優勢互補,既增強表現力又使圖面活躍、內容豐富。

        (5)同比例尺、圖面配置相同的圖幅應統一在同一坐標系中。均統一在標準圖框下,便于圖幅之間公共要素的使用。

        (6)出版形式:圖集采用進口四色印刷機,選用黃、品、青、黑四色油墨一次性印刷;印刷油墨采用進口亮光油墨;選用亞光銅版紙,封面采用3mm厚絕緣紙板包PVC材料,索線膠裝;

        3 圖集編制技術方法

        3.1 編制過程

        本圖集根據任務結構從資料數據的收集、總體設計、地圖編繪、印刷出版四個環節,資料收集到數據的加工整合、地圖符號化編輯、檢查審稿、印刷出版等整個過程緊密銜接。資料數據的收集是編制工作的基礎,對資料收集和分析后,進入圖集總體設計。總體設計包括總體方案的制定、樣圖試驗、詳細設計文件撰寫,它是地圖編制工作的依據,直接影響圖集的圖幅與圖組編排次序、各類地圖的比重、地圖內容的取舍、制圖綜合要求等。為檢驗設計的可行性,對設計內容、參數選擇、圖面配置、圖例及符號設計、表示方法、資料分配與取舍,直至制印工藝流程,做實驗與比較,根據實驗成果進行具體編輯。總體設計確定下來之后,進行地圖組底圖編繪、專題地圖編繪,編繪成圖后對其進行成果評審、印刷出版。

        3.2 編制方法及工藝

        本圖集編繪全部采用數字化制圖技術和工藝,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桌面出版技術,將地圖編輯、清繪和印前貯備融為一體。其主要過程如圖。

        2.

        4 小結

        ①編制一部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嚴謹的邏輯順序、有機聯系的內部結構和嚴密的技術規格的圖集,科學性、實用性和藝術性應作為圖集設計的指導思想,統一和協調貫穿于編制工作的始終。

        ②圖集內容要統一協調,在圖組之間與圖幅之間應按照統一的目的、要求和設計思想進行組織,不同圖組中表示要素側重點可以不同,但同一圖組圖幅在內容選取、比例尺跨度和符號系統上都應統一協調。

        ③圖集表現手法要趨于靈活,設計的效果要合理,視覺效果要明顯。同時圖集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工程,前后相互關聯,在地圖各圖組的內容表示上也要有機關聯和相互補充。

        ④確保圖集質量,要組織所有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作業人員認真學習《設計書》,進行業務培訓和質量教育,技術負責人對某些薄弱環節重點輔導,統一技術要求,嚴格按作業規程生產,采用工程審核制度,由項目總負責人組織人員對工程的設計方案、資料使用、作業方法、成果質量進行審核。同時建立質量責任制,項目從準備、設計、生產、質量控制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使運行流暢、效率高、避免反復改動造成損失。

        參考文獻:

        [1]梁建國,徐占華,顏宇.重慶市地圖集的設計與實現[J].城市勘測,2008(02):77-80.

        [2]邊志華,史俊明,盧清國.《河南省領導工作用圖地圖集》的設計與編制[J]. 科技信息,2011(14) :35-35.

        [3]馮桂林.淺談《金華市地圖集》的設計與實現[J].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8(14) :271-271.

        第6篇:社會經濟趨勢范文

        關鍵詞:高校;區域經濟;互動發展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職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結合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布局和特點,進一步明確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這是高校力求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區域經濟發展與地方高等教育發展的關系

        區域經濟是某一特定區域內的社會經濟活動和各種經濟要素相互關系的綜合,是地域性綜合經濟體系。

        地方高等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提升區域人力資本水平。二是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的發展。三是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表現為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刺激區域經濟增長的助推劑,而且還表現為大學生是一個消費相對較高而且需求穩定的消費群體。四是優化了市場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優化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文道德環境、法治環境等,而且能夠促進市場機制的形成。

        二、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高校人才培養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互動機制

        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結構與區域發展所需脫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才的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矛盾。高等教育結構關系到培養人才的專業、規格、規模等是否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如果人才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協調,就會造成人才的結構性浪費。另一方面,人才的層次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矛盾。層次結構決定著地方對人才的需求,直接影響著高校學生的就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狀況。

        (二)缺乏資源共享的合作平臺與機制

        高校缺乏資源共享的合作機制,沒有在學科專業建設過程中凝練方向,高校資源的分散提高了與區域經濟互動的運行成本。高校在實驗室建設、人才隊伍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需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在資金、人才以及學科建設與發展上存在重復建設,資源使用效益不佳等問題。

        (三)缺乏高校、政府、企業三方互動共贏機制

        城市發展的核心目標過度集中在GDP增長上,同時,政府對自身在促進學校與區域互動中所應扮演的角色還沒有明確的定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通過與高校合作以達到技術創新,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運作成本。高校、政府、企業要建立互動模式,構建“三位一體”互動的快速響應機制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與方法。

        三、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對策

        通過分析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社會四方主體共同合作,協調配合,構建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不僅是高校自身辦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等問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政策平臺與制度引導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企業主體的實踐程度以及社會的反饋與哺育。

        (一)發揮政府的中介服務功能

        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政府位于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中介地位,政府要發揮其社會服務的功能,搭好高校和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平臺。

        (二)發揮高校的主體創造功能

        高校通過結合區域經濟對自身的要求與相應的政策,為區域經濟主體企業提供人才、科學研究成果和直接經濟服務,為區域政府提供人才,承擔政府的科研項目,為政府提供咨詢、決策等服務,以發揮高校的主體創造功能。

        (三)發揮企業的實踐載體作用

        企業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主體,在政府搭建的舞臺上,加上高校輸入的“優秀演員”,就可以盡情地“表演”――創造經濟財富。企業是科技的主要輸入者,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實現者,它為高校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吸收高校培養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在市場信息的引導下,利用自身技術、設備等,生產出物質性產品。

        四、結束語

        總之,在高校與區域經濟的互動中,高校只有把找準辦學定位、形成辦學特色確定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才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同時帶動高校自身的發展壯大。區域政府只有在人、財、物方面為高校提供良好的支持,政府才可以購買到區域高校的各類優良服務,才能使高等院校成為積極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才能實現高校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雙贏和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第7篇:社會經濟趨勢范文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回顧;啟示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4-0063-05

        [作者簡介]龔志堅(1972—),男,江西九江人,經濟學博士,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辦公室主任科員,主要從事區域與產業經濟研究。(江西南昌 330046)

        自2009年12月12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批復實施以來,江西省全省上下按照“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目標是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之路”的本質內涵,緊抓龍頭,開拓進取,全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已經成為江西省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強動力和主引擎。今年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的第三年,是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關鍵之年。回顧過去,兩年來的實踐給予我們諸多重要的啟示。展望未來,在江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的指引下,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思路將更加清晰,步伐將更加有力。

        一、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理念,以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為目標,不斷鞏固提高生態環境優勢

        (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成效

        兩年來,生態立省、綠色發展的理念在江西省上下形成廣泛共識。按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要求,各地各部門自覺轉變發展理念,更加注重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形成區內競相發展、區外主動融入、全省合力推進的喜人局面;生態城市、綠色鄉村、綠色社區等各種形式的基層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明顯增強。同時,生態與經濟的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在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江西省生態優勢進一步鞏固提高,森林覆蓋率由60.05%提高到63.1%,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由76.3%提高到80.6%,①“十一五”各項節能減排任務全面超額完成,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而且一批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初見成效。國家已批復《鄱陽湖區綜合治理規劃》,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立項工作有序推進,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和庫區移民進展順利;②環鄱陽湖天然氣管網初步形成,特高壓入贛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1313萬畝;縣(市)城鎮生活污水排水管網建設總長達8010公里,啟動了42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示范工程建設,建成200多個國家級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

        (二)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啟示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踐給予我們啟示: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理念,以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為目標,不斷鞏固提高生態環境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大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積極發展低碳、生態經濟,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更好地擔負起“保護一湖清水”的歷史使命,是加快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的核心價值體現。

        1.進一步鞏固改善生態環境。應啟動實施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治理工程,制定區內老污染源的淘汰關停和治理計劃,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老污染源兩年內全部關停淘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嚴格目標責任和考核,嚴格控制“兩高一資”項目向江西省轉移,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確保完成年度節能減排任務,確保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生態城市、綠色鄉村的創建工作。

        2.進一步推進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建設。要繼續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污水處理、“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農村清潔等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繼續推進峽江水利樞紐、浯溪口水利樞紐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力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盡早獲得國家批復并開工建設;加快推進省天然氣管網一期支線、二期工程和城市天然氣管網工程建設;做好國家智能電網試點項目和特高壓項目前期工作。

        二、加快升級轉型產業結構,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一)產業結構優化的成效

        兩年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生態農業、新型工業、生態旅游為主要支撐的環境友好型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經濟區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光電、航空制造、生物醫藥等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形象初步樹立;鄉村旅游、溫泉旅游、森林旅游等生態旅游加快發展,以鄱陽湖為中心的大旅游網絡基本形成。2011年,生態經濟區第二產業總產值占該區生產總值58.9%,高于江西省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總產值占該區生產總值32.3%,高于江西省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提升了經濟發展的質量。①

        (二)產業結構優化的啟示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推進產業結構優化的實踐給予我們啟示:應加快升級轉型產業結構,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區內新興產業發展是擴總量、上水平與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結合點。要抓住當前國際國內產業加快調整升級的機遇,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技術先進、清潔安全的現代產業體系,是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抓手。

        第8篇:社會經濟趨勢范文

        穩步推進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建設

        各位領導及同行:

        今天,有機會在這里參加市房地產工作大會,與各位領導和同行面對面的進行交流感到非常高興。下面,我就幾年來,**礦區內的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建設情況,向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回報。

        我們房地產管理處成立于19**年11月,現有在冊職工***人,主要職能是負責職工住房的開發建設和管理。九年來,我們在局黨委、管理局的領導下,在市委、市政府和政府各職能部門支持和幫助下,以服務油田改革和發展為己任,以推進**房地產事業發展為目標,每年平均以***套的建設速度實施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到2004年底,共開發建設經濟適用住房***棟,*****套,建筑面積******平方米,完成建設工程量近*億元。新建了一批如廣南、廣北、科苑、向陽、世紀苑等規模在****戶以上的住宅小區,實現了全局職工住房的規模化開發建設和規范化管理服務,并有一批小區獲得了國家級示范小區榮譽稱號,較好的改善了**礦區面貌,受到國家建設部的肯定和表彰。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和建設,推進了**礦區房地產業的發展,基本解決了我局職工住房問題,維護了礦區的穩定,促進了礦區的繁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解決了長期以來我局職工住房困難的問題。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局職工住房水平低下,沉積了大量的無房戶和住房不達標戶,加上每年新增無房戶,住房缺口長期居高不下。我局通過實施經濟適用住房規模化開發建設,*年來,共解決了近1.3萬戶無房戶和住房不達標戶的住房問題。

        二是改善了油田職工的住房條件和環境質量。我局啟動經濟適用住房建設以來,持續提升住宅功能,著力優化、美化住宅環境,從最初建設安居、解困房,到今天建設小康、舒適房,我局職工群眾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礦區職工人均擁有標準居住面積由****年的5.3平方米,上升到了10平方米以上。

        三是促進了市區域經濟及油田多種經營經濟的發展。由于房地產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帶動性,九年多來,**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建設,直接給市及其周邊地區的建筑施工企業提供建筑工作量近*個億,其中市和油田建筑企業就占**從事住房建設施工企業的45%以上,建筑工作量在3.5個億以上;同時,也給市及**建筑材料生產及經營企業,提供磚、瓦、沙石、鋼材等主要建筑用材工作量約*個億;還為周邊地區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就業機會,也增加了市的地方稅收和其他各項規費收入。

        四是推進了市區鎮城市化進程。**礦區屬市西城區,九年多來,我處通過實施經濟適用住房開發建設,現**礦區五層及以上的多層住宅鱗次櫛比、型色各異,相對集中的住宅小區星羅棋布、遍及**,城市廣場點綴在五七大道和廣華大道兩旁,裝點了礦區,美化了市區鎮市容,**礦區逐漸向城市化邁進,成為市政府對外宣傳的形象窗口。

        回顧幾年來經濟適用住房開發和建設走過的路程,我們有四個方面的體會:

        一、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是保證經濟適用住房開發綜合效益的先決條件。大家知道,由于歷史的原因,形成了**單位布局分散、戰線較長,哪里有**哪里就有住房的格局;又由于各二級單位既管生產又管生活,逐步形成了一個單位職工住一棟樓,一個單位圍一個院的傳統居住觀念,總體上處于分散建設、各自為陣的狀態;再加上受“先生產、后生活”的觀念影響,各二級單位一切從生產考慮,大都把住房建在采油站、車間或辦公樓附近,然后再在其中投資建設商店、學校等配套設施,造成**礦區城市功能區劃不清,住宅建設零星分散,配套設施重復建設和投資的局面。

        ****年,我處成立以后,**職工住房實施了統一建設和管理,結束了**礦區以各二級單位為主,各自為陣、分散建設職工住宅的歷史。我處按照“一個原則,兩個統一,三個同時”的建設方針,開始了職工住房的規模化建設,也正式啟動了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一個原則”就是堅持全局住房統籌規劃、重點建設、綜合配套的開發原則。“兩個統一”就是將全局的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由我處統一實施規劃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三個同時”就是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與綜合配套同時考慮,做到同時規劃設計、同時建設實施和同時投入使用。幾年來,我們按照既定的建設方針,充分考慮現有的商店、學校、托幼所及廣場等配套資源的利用,著力強化礦區功能分區,不斷優化小區選點布局,科學合理的定規模、定地點,定套型比例、定建設標準、定工期目標,實施經濟適用住房的規模化開發,現已初步形成了以廣華、向陽、五七三大片區為中心,以五七大道和廣華大道為連線向南北和東西輻射的68個居民住宅小區。新建小區住房建設與系統配套同步進行,達到了房型多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雅。經濟適用住房的質量與品質也在逐年提高——住房功能更加完善,通訊、閉路終端進入每個房間,寬帶安裝入戶,部分住宅采用樓宇對講,逐步向住房智能化過渡;適用性更加優良,房頂統一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室內外采用優質名牌雙防盜門和節能環保的中空塑鋼窗,外墻上統一增設了空調板,帶儲藏室車庫的住房比例逐步增加;配套更加全面,車道選用了多孔跑地磚,不僅美觀而且增加了綠化面積,主干道旁另外還增設彩磚人行道,排污明溝改為暗溝并使用了環保化糞池;視覺更加美觀,房型外觀設計更具人性化特色,部分房型采用“雙衛”,外墻主體色彩醒目,搭配協調……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我處在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上正逐步向“舒適、美觀、實用”的方向邁進。

        二、實施專業化管理是確保經濟適用住房開發建設質量的重要保證。主要強化“五個堅持”:一是堅持全面落實工程監理制,讓取得全國監理資格證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項目總監,嚴格按監理大綱的要求實施管理,明確責任,堅持監理旁站到位,跟蹤施工的全過程,嚴格控制非質量行為和工程施工不安全因素的產生。二是堅持主要材料由業主供應的合同方式,工程從制定招投標書開始,就對涉及經濟適用住房結構安全和使用效果的重要材料進行約定,如鋼材、水泥、電器、門窗、太陽能熱水器等由甲方組織供應,確保選用的材料符合國標和優質工程的標準,避免施工單位采購材料以次充好、假冒偽劣,減少甲方現場管理難度。三是堅持樣板先行的施工程序,對采用新材料、新技術以及最后一道工序,規定采用樣板程序,以保證工程施工的每個工序和環節的質量。四是堅持項目經理例會制度,每周組織監理和施工單位技術人員召開項目會,通報項目實施情況,加強信息溝通,協調有關問題,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堅持嚴把材料檢驗關,采取進場檢驗、定點抽查和派專人巡視監督的檢查方式,確保選用材料達到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杜絕假冒偽劣材料進入工地,消除工程質量隱患。九年來,在市建設局和管理局組織的建設工程質量大檢查中,我處實施的項目多次受到好評,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100%。

        三、細化深化工程招投標是降低經濟適用住房工程成本的關鍵措施。經濟適用住房房價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職工個人的經濟利益,成本高低是購房職工關心的“熱點”,也是我處不懈努力的工作重點。因此,我處從一開始就把實施經濟適用住房低成本戰略,作為一項重要目標,把招投標作為控制工程成本的重要手段,并從“一個重視,兩個強化”著手,建立規范的招投標管理,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細化和深化。

        “一個重視”即重視招投標制度建設。我們著力抓了五個方面:第一依據建設部和管理局的有關規定,認真制定招投標工作細則,做到有規可行;第二加強招標領導,成立由專家參加的招標領導小組,并下設工程及材料兩個專業組,做到指揮到位;第三認真組織市場調研,把握建筑市場行情,合理確定預控浮動價位;第四精心編制標書,認真組織圖紙會審,向投標者提供詳實的經濟技術資料,力求讓投標者吃透精神;第五認真做好邀請招標隊伍的準入、社會信譽、財務能力及業績等的預審。“兩個強化”即強化規范運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做到程序規范化,嚴格執行制度不精簡步驟;其次招投標文件制定規范化,嚴格執行建設部的有關規定,不搞變通行為;再是評分標準力求科學規范,做到軟硬指標比例恰當,從而減少了高價圍標和低價搶標行為。二是強化措施嚴密。主要采取三條:首先是“三堂”會審標底,規定在所有投標單位標涵全部送達并封存后,再由概預算中心、審計處、房產處三家共同審定招標標底,從而杜絕了泄標;其次是采取評委庫方案突出評委成員的“三性”,即多元性、專業性和隨機性,評委庫成員由多家單位的專家組成,正式評委在開標前隨機抽取產生,從而有效避免“內部定標”和“買通評委”的行為;再是增強透明度,強化監督機制,每次招投標會,規定必須邀請紀檢監察和法律事務處進行現場見證。這些措施,使得我們從一開始,就保證了招投標工作真正發揮降低工程成本的作用。版權所有

        降低經濟適用住房房價以及細化、深化招投標是我們一項長期努力的工作。九年來,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持續改進,使招投標工作在工程建設各個環節全方位展開。橫向,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規劃設計、地質勘探和主體施工。我們由最初的主體施工招標,到2002年開始在規劃設計實施招標,2003又開始在地質勘探樁基工程實施招標。縱向,由主體施工、主要材料、零星材料聚零為整實施招標,發展到水電、道路、水溝和綠化等系統配套也實施招標。招標方法,也由普通招標,發展到“清單報價”、樁基設計與施工“捆綁式”招標等多種形式。我們通過實施招投標,房價得到了有效控制。1997-1998年我局經濟適用住房均價為565元/平方米;1999-2000年,均價為587元/平方米;2001-2002年,均價為605元/平方米;2003年預售房款為740元/平方米,初步結算標準價637元/平方米。

        第9篇:社會經濟趨勢范文

        關鍵詞:人口發展;預測;可持續發展;武威市涼州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7-0152-03

        一、武威市涼州區人口發展現狀

        1.人口總量大,人口增速趨穩

        涼州區現有常住人口102.3萬,人口的增長速度近幾年呈逐漸減緩平穩態勢,年增人口不超過1萬,人口增長率基本保持在5‰。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婦女就業觀念的變化,以及兒童撫養費的增加,群眾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人口增長目前基本實現了低出生,低增長的生育水平。但由于全區人口基數大,是甘肅人口最多的縣區之一,因此整體來說,農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2.人口流動數量大,以臨時性流動為主

        從人口流動性上看,涼州區臨時性流動人口數量大,而長期流動人口數量并不多。據2006年統計,流出人口3.6萬,外出人員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3.6千,是流出人員的1/10。流出人口以勞務輸出為主,2006年涼州區農村向外輸轉勞動力21.52萬人,創收7.36億元,成了農村家庭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為了提高流出人員的素質,全年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45 516人。

        3.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受教育人口比例不斷上升

        涼州區人口素質從1990―2005年有所提高,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03%增長到7.12%;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9.17%增長到15.71%;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29.58%增長到38.35%。盡管人口素質有所提高,但整體水平較底,影響了農村人口的流動。

        二、涼州區人均經濟發展水平

        1.涼州區人均經濟容量變化

        從2000―2005年,涼州區生產總值(當年價)從427 607萬元增加到952 000萬元,年均增長率為17.5%,人均生產總值(當年價)從4 310.12元增加到9 629.78元,年增長率17.6%。

        2.涼州區人均財政收支

        2000―2005年涼州區財政收入從2000年的17 236萬元增長到2001年的20 086萬元,隨后四年間一直下降,下降到2005年的9 106萬元,出現負增長。2000―2005年財政支出基本穩定增長。人均財政收入逐漸下降,由173.73元下降到89.80元。人均財政支出穩步上升由295.62元上升到51 1.50元。

        3.涼州區人均固定資產投資

        2000―2005年涼州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64 619萬元增長到337 218萬元,年增長率39.86%。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從651.34元增長到3 325.62元,年增長率46.06%。

        三、涼州區2006―2050年人口預測及發展趨勢

        (一)2006―2050年涼州區人口總量的變化趨勢分析

        根據涼州區的人口預測基礎數據,借助CPPS軟件的支持,以總和生育率、預期壽命、性別比為控制變量,對涼州區2001―2050年的人口發展分別進行高、中、低三種方案的預測。將三種方案的預測結果與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發現中方案(TFR=1.64)最符合涼州區的實際情況。在TFR=1.64的情況下,2001―2006年預測人口與實際人口的相對誤差分別為0.11%、0.10%、0.05%、0.5%、0.45%、0.34%,預測誤差較小。

        1.人口自然增長率

        圖1TFR=1.64總人口數變化趨勢圖

        由上頁圖1可知,預測期內涼州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同人口出生率的變化趨勢較為一致,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中間有兩次小幅波動。第一次小幅上揚在2005―2012年,在2012年達到峰值,此后涼州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趨勢較為明顯。到2030年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又會出現第二個小幅上揚,但上揚的幅度很小,自然增長率變化曲線基本為水平狀,并且中間伴有個別年份的下降,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2038年左右,此后涼州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大幅下降。

        2.總人口數

        由上頁圖1可知,涼州區總人口數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按照中方案的預測(TFR=1.64),人口將在2022年達到峰值111.71萬,此后一直呈下降趨勢。2010年人口105.32萬;2015年109.28萬;2020年人口111.59萬。

        (二)2006―2050年涼州區人口的年齡結構

        1. 2006―2050年涼州區0~14歲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2TFR=1.64 0~14歲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2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0~14歲少兒人口數量和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2006―2050年涼州區0~14歲少兒人口的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將呈現出先下降然后小幅回升,然后再下降的波浪形變化趨勢。0~14歲少兒人口數量將在2011年達到一個低值17.53萬,然后回升。在2019年達到一個峰值20.03萬人后再次回落,到2034年達到一個低值11.96萬人,然后再次回升。在2045年達到一個峰值13.56萬人,然后再次呈現出下降趨勢。

        2. 2006―2050年涼州區15~64歲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3TFR=1.64 15~64歲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3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和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的變化趨勢。涼州區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數量在2006―2012年會有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2012年后一直到2028年除個別年份小幅下降之外,基本保持不變,2028年之后呈下降趨勢。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的變化趨勢同勞動適齡人口數量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預測期內涼州區勞動適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都會保持60%以上,這說明預測期內勞動力資源的供給是較為豐富的,2028年之前勞動適齡人口系數一直都保持在70%以上,數量在80萬左右。

        3. 2006―2050年涼州區65歲以上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4TFR=1.64 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4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65歲以上人口數量和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預測期內65歲以上老年人口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在未來,涼州區的老年人口系數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大,在初期變化速度較為緩慢,2006―2026的年均增長速度為3.14%;而2027―2039年,人口老齡化系數則會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增大;2039年老年人口數量和老年人口系數均達到峰值,分別為26.55萬人和24.76%;2040年以后基本穩定,2040―2050年的年均增速為0.25%。

        (三)2006―2050年內涼州區的人口發展趨勢

        1.預測期內涼州區人口結構類型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老齡化程度將不斷加劇

        根據人口老齡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人口劃分為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種人口類型。年輕型是指65歲及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低于4%的比例,成年型指這一比例在4%~7%之間,老年型指這一比例超過7%。

        按照中方案(TFR=1.64)預測的涼州區未來主要年份的人口年齡結構數據,涼州區的人口結構在預測期內將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這一轉變過程將于2010年前實現,并且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老齡化的程度將持續深入。

        2.預測期內19~64歲勞動人口和25~44歲青壯年人口變化趨勢

        圖5TFR=1.6419~64歲和25~44歲勞動人口變化趨勢

        圖5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19~64歲勞動人口數量和25~44歲青壯年人口數量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預測期內19~64歲人口數量呈現出先增長后保持穩定,然后下降的趨勢。2006―2016年緩慢增加,2016―2026基本保持穩定,2026年以后逐年下降。25~44歲青壯年人口,從2006―2026年基本保持穩定,2027年以后呈現出下降趨勢,到2040年左右,下降到一個低水平后再次保持穩定。

        四、涼州區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

        (一)存在的問題

        1.人口文化素質偏低,使發展缺乏后勁

        2005年,涼州區的文盲率為8.68%,將近88 000多人,提高勞動人口素質,特別是特殊區域的勞動人口素質,是人口發展的難題,也是各個層次、各種方式教育機構和培訓機構的工作重點。與此同時,出現的教育素質逆淘汰現象也不容忽視,即城市家庭的生育率低,而農村家庭的生育率高,每年的新增人口80%以上分布在農村。由于人口素質低造成涼州區人力資本短缺,社會不穩定性增加,經濟發展將會缺乏潛力和后勁。

        2.人口流動性弱,影響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據2006年統計,流出人口3.6萬,外出人員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數量3.6千,是流出人員的1/10。流入人口中從省內流入和從省外流入的人口各占一半,說明涼州區人口的流動性較弱,吸引外來人力資本的可能性較小,人力資源很難得到優化配置。實踐證明,越是經濟社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其流動人口,外來人口所占比重就越高。流動人口是活躍市場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流動人口不僅能帶來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機制,還能有效拉動本地區的消費需求。

        3.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

        未來涼州區的老年人口系數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在2027―2039年老年人口系數將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提高,到2039年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26.55萬,老年人口系數將高達24.76%,總人口負擔系數高達57.1%。如此多的老年人口將為社會帶來沉重的扶養負擔。

        (二)解決的思路

        1.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以智力開發支撐區域經濟發展

        涼州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要根據實際,重點培養適合涼州區的開發型、專業型、技術型人才,普遍提高本地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注重少數民族企業家的培養和扶持,注意發掘當地掌握獨特技術技能的人才,積極向國家爭取吸引人才的財政支持和優惠政策,關懷愛護來本地工作的外地科技人才。

        2.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人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社會醫療保障、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其他社會福利救濟制度,難以消除農村人口養老的后顧之憂,使農村人口控制工作難度加大。

        農村人口控制工作的難度不僅僅是因為受傳統觀念的深刻影響,更主要的原因是目前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農村現有的家庭養老而非社會養老模式決定了農村人口的老有所養、生老病死問題主要靠其子女而非社會來承擔。涼州區家庭養老模式占據主流,“養兒防老”在農村不單單是一種傳統觀念,而是一種現實需要。任何人都會考慮失去勞動能力后怎樣生存的問題,城市居民由于有基本的社會保障,經濟上基本不成問題,而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途徑只能是盡量多生孩子,增強未來生活的保障程度。

        3.將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納入規范的運行軌道

        2006―2010年為第一階段。實現低生育率;實現計劃生育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建立完整的城鄉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完善計劃生育基礎設施的建設;防止人口出生率的反彈,重點控制流動人口的生育秩序;建立人口與經濟等要素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2011―2015年為第二階段。穩定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質量;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并繼續完善計劃生育工作程序,使之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機制趨于成熟;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的新體系基本建成;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問題的研究、規劃和實證分析要上水平、上層次,擴大在市內省內國內的影響。

        2016―2020年為第三階段。把人口的全面發展作為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標,全面提高人口出生、培養、就業、流動的水平。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農村作為重點;延長人均受教育時間;人力資源高效利用;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建立起來;整個社會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梁冬,李盧霞,等.理出同源必有因――淺談馬爾薩斯人口理論與其經濟學理論之間的邏輯一致性[J].經濟問題探索,2005,(4):26-29.

        [2]董栓成.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5):23-32.

        [3]田雪原.發展觀的轉變――人口與經濟可持續發展[J].濱州學院學報,2005,(21):1-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噜 | 在线观看最新Av不卡 | 中国AV免费在线播放 | 亚洲无线码在线高清 |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