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建設的概念范文

        社會建設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建設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建設的概念

        第1篇:社會建設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會計目標 會計要素

        一、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

        一直以來我國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處于落后的狀態。我國關于會計準則的廣泛介紹和普遍爭論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尤其是近十多年來,《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和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的公布和實施,使我國的會計標準在會計要素定義、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財務報告體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一致或協調。盡管如此,我們認為就目前我國已經的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還不能承擔起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功能責任,而且也不符合國際上一般將概念框架單獨制定公布的通行做法。因此我們要想提出有中國特色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需要全國的會計理論工作者一同努力才能實現的。

        二、我國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綜觀財務會計的發展歷史,世界各國都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制定會計規范。但令人深感困惑的是,在美國這樣一個會計準則十分完善的國家,仍然發生了安然、世界通訊、南方保健等公司的巨額會計造假案。如果追尋會計造假案中蘊含的會計信息系統自身的缺陷,并不是會計準則,而是支撐會計準則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體系的不完善。其不完善性主要表現在對新出現的會計對象的前瞻性的缺乏和對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實踐沒有系統的理論指導,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的不完整、不相關甚至不真實。因此,建立并完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雙重發展的客觀需要。早在20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會計界便開始著手研究建立中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有些學者認為,雖然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很重要,但是由于目前我國的會計實務是不成熟和多層次的,因此構建概念框架的時機還未到。需要說明的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并不是憑空捏造和人為設定的,而是為了適應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在總結傳統會計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財務會計自身發展的需要。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基本會計準則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有助于保持會計準則的一致性,減少和避免不同會計準則之間的沖突,使準則在對會計實務進行規范時提供理論上的依據和指導。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導致企業外部相關利益集團和個人對反映企業管理當局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會計信息產生了需要,而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會計政策的選擇性,要求會計人員在生產會計信息時進行相應的職業判斷,為了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和約束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后果,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決策有用性,制定會計準則對產生會計信息的財務會計予以規范顯得十分必要。為了給會計準則制定提供理論支撐并保證不同會計準則之間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客觀上需要建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因此在我國構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也就成為必然。

        三、構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設想

        1.中國的會計改革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創造了條件

        美國傾向于將會計視為一個與商業慣例、商業判斷等緊密聯系的獨立學科,FASB從1973年6月成立伊始,就致力于建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經過大量努力并經先后7個(實際有效的為6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公告和多個財務會計準則的積累,直到1982年才初步完成了會計內部基本因素的分級和相互聯系的表達形式。我們進一步分析美國在準則制定方面所走過的歷程可以發現,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初步完成于20世紀7O年代并不是偶然的,因為只有在那時美國才具備了各方面的條件:以FASB為代表的權威會計組織的明確目標和不懈努力;以佩頓和利特爾頓等為代表的美國會計理論學派的杰出研究成果;多個財務會計準則的制定經歷和經驗。綜觀我國的會計發展狀況,在充分估計會計改革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很多的問題:(1)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即基本準則,與國務院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財政部的《企業會計制度》以及各個具體會計準則中的一些概念解釋存在著矛盾;(2)《企業會計準則》與具體會計準則之間缺乏內在的關聯;(3)多個具體準則在出臺后很快就進行修訂,反映出它們的質量不夠理想;(4)公允價值的興廢折射出對會計計量屬性選擇上的非謹慎態度。這些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直接相關的問題,同時也是規范財務會計實務中最核心的實務問題,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最基本的界定,也就很難保證先后的財務會計準則做到首尾一貫,前后一致。

        2.建立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必須解決的問題

        盡管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存在某些缺陷,但是迄今為止,其他國家和國際會計組織尚未建立起比它質量更高的概念框架。因此,如何對待FASB的概念框架,也就成為其他國家建立概念框架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我們認為,這一觀點因強調概念框架對會計環境和目標的依存關系而顯得非常重要,其實質乃是會計國際化背景下的國家特征。換言之,由于FASB概念框架本身具有不可否認的科學性,這種科學性體現了財務會計系統的內在聯系,其建立方法也符合概念框架的特點,其影響早已跨越了國界。因此,建立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不需要、也不可能回避FASB概念框架的影響。問題的另一面是,FASB的概念框架由于本質上是以美國會計環境為背景而建立的,對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環境來說,它在會計目標過多地傾向于投資者以及過多地依據規范研究方法和權威規定等方面的確存在缺陷。

        參考文獻:

        [1]曹 偉:《論財務會計概念結構》2006.3

        [2]蔡賀玲 溫皓亮:《構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2006.3

        [3]朱元午 申香華:《對構建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幾個問題的思辨》2004.12

        第2篇:社會建設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兒童福利時代 制度框架 國家責任 社會福利共識 積極性兒童福利政策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2)05-0145-10

        一、中國兒童福利時代與兒童福利概念戰略地位

        2010年是中國社會福利元年、兒童福利元年與家庭福利元年,標志中國總體社會福利、兒童福利、家庭福利時代來臨,社會福利、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①中國社會福利時代戰略目標是努力構建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福利化和諧社會,實質是構建中國“民生福利型福利國家與福利社會”。②與此同時,無論從什么角度看,兒童福利制度都是總體性社會福利制度框架戰略重點與核心。在中國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時代早期階段,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兒童福利制度框架設計。中國兒童福利制度框架設計與福利服務體系建設應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兒童福利概念的界定。“兒童福利”概念是兒童福利事業、兒童福利制度框架設計與福利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內涵外延、界定取向、社會理解、學術研究、理論建構、社會認知和社會建構,是概念史、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政策研究和國家行動議程的核心內容和思想、理論前提。[英]梅爾文·里克特:《政治和社會概念史研究》,張智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這意味著核心概念的社會理解和界定取向反映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社會態度和認知狀況,反映國家決策者、社會公眾和社會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專業化水平和達成“社會共識”的程度,反映制度框架設計與福利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階段、定性定位、結構功能與制度質量狀況,反映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政策研究、服務體系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社會行動研究水平。2011年8月,國務院婦兒工委正式公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是典型例證,《綱要》首次增加“兒童福利”專章,“兒童福利”成為“兒童發展”概念框架重要部分。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的通知》,2011年7月30日,http:///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19:7200.htm,2011年8月8日。顯而易見,這里“兒童福利”是小概念,“兒童發展”是大概念,二者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然而,綜觀世界各國政府的政策法律,極少國家將“兒童發展”作為國家發展規劃的大概念,恰恰相反,絕大多數國家通常將“兒童福利”作為國家社會福利政策和發展規劃的大概念,Fredericksen, H. & Mulligan, R. A., The Child and His Welfare,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72.且已形成“國際慣例和國際通則”,凸現中國兒童福利制度框架與服務體系建設的初始階段。《中國兒童發展綱要》案例說明,兒童福利一類核心概念的社會理解與社會界定絕不是簡單和單純的概念界定,而是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理論意義、政策意義和制度化建設意義,直接影響制度框架設計與服務體系建設狀況,直接影響國家責任承擔和政府結構功能角色,直接影響國家行動議程與公眾社會選擇狀況,直接影響億萬兒童和千家萬戶社會生活狀況。簡言之,中國兒童福利元年和兒童福利時代最重要、最基礎和最緊迫議題是理解兒童福利。

        第3篇:社會建設的概念范文

        文化現象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種特定的思想意識形態的綜合體。就文化的思想性來說,它涵括人類作為類本質存在的一切主觀性形式;就文化作為

        種理論形態而言,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研究成果的系統化觀念都屬于文化范疇;就文化作為

        種哲學存在而言,文化是人類思辨深度的最佳體現;就文化的物質形態而言,文化包括一切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外在物質條件,涵括環境文化、生態文化、物化文化和金錢文化等。文化的多元性解釋不僅沒有泯滅學者和普通百姓對社會各領域文化的研究興趣和激情,反而更加深了中國人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的深信和體察。

        依據國際上通行的定義方法,所謂“班級文化”是指是在社會大文化、學校宏觀文化的影響下,在教師的積極教育引導下,由班集體師生全體成員共同創造出來的班級生活方式及存在形態的總稱。它是個班級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一系列規范、準則、行為習慣以及班級環境的總和。本“班級文化”的定義既體現了文化的廣義視角,又內涵著文化的狹義解釋;既指明了班級文化的一般價值,又標示著班級文化的特定意蘊。本文的研究基本上是在這樣種文化的解釋語境下展開的。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概念

        在界定了班級文化概念之后,我們才能對班級文化建設這概念作出精確的界定。所謂“班級文化建設”是指某一教育群體的全體師生和教育工作者對于一個班級的文化價值觀、人生觀和班級規范與環境所做的積極的推動和影響過程。這一概念突出了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概念的抽象性。班級文化建設是一個具體的活動,但又是個超脫具體事務的抽象性理念活動。沒有了科學理念的支撐,任何所謂的班級文化建設都會淪落為無序的教育無政府狀態;二是概念的弱規范性。任何一個概念的使用在微觀教育學的意義上,首先必須具有定的規則意義方可通行,本班級文化建設的概念就明顯的具有語義解釋學上的弱規范性。

        三是概念的集合性。本班級文化建設的概念即是指種亞文化的組織過程,同時又指這過程的結果。在較為狹隘的文化行為學意義上,本文所指的“班級文化建設”是班級文化形態促動的過程和結果的統一。四是概念的統性。本文所指的“班級文化建設”既是種班風班貌的建設,又是一種學風學貌的建設,是班風促進和學風改善的辯證統一。

        三、中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價值意義

        所謂“中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是指在具備職業化現實或遠期預設的中等職業學校里,全體師生和教育工作者對于一個班級的文化價值觀、人生觀和班級規范與環境所做的積極的推動和影響過程。中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不同于高校的班級文化建設,也不同于初等教育的班級文化建設,在較為歧義的解釋上,中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對象具有明顯的職業化取向、信息化取向和實踐性取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促進職業學校學生的文化修養水平的提高,不僅具有理論分析的價值,而且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1 促進中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促進中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這建設的價值首先在于,可以喚醒教育者對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的關注,積極營造藝術環境,把學生枯燥的學習生活變成種人生美的享受。1993年,日本教育家片岡德雄在其著作《班級社會學》中更充分地論證了班級文化對學生生活和行為的影響。片岡德雄指出,良好的中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可以是學生的興趣得以大大提高,同時,由于文化的熏陶力,中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還可以大大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中國的職業教育真正的變成一種文化傳承與職業素質提高相得益彰的教育。

        2 促進中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可以加快學生智能力的開發。加德納基于多年來對人類潛能的大量實驗研究,在批判地繼承傳統智能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的智能概念,認為智能是“個體用以解決或生產為

        種或多種文化或環境所珍視的問題和產品的能力。”在加德納看來,,智能與

        定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下人們的價值標準有關,這使得不同社會和文化環境下的人們對智能的理解不盡相同,對智能表現形式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3 促進中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可以營造良好的班級教學和學習氛圍。環境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構主義從認識論的角度,對教學氛圍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基本的含義是關于認識活動的本質分析,對學習的建構過程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釋。他們十分重視已有的知識經驗、心理結構的作用,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本文試圖通過班級文化建設,營造一個有濃厚專業氣息、文化氣息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自覺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

        四、中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可操作性研究

        促進中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不僅是個學科性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世界范圍內的重要教研課題。美國教育家曾經指出:“最出色的教育不是教會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如何習得知識。”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在分數理性的引導下,基本上走向了一個以分數定英雄的“數量知識教育”怪圈。這種教育如果說培養出了成千上萬的人才,那么并沒有產生像愛因斯坦樣的天才。教育專家指出:“刻板式的教育史帶有明顯的政治導向性的教育,它沒有解決教育的根本的也是最為突出的問題,即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平等問題。”從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出發,我們認為,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走自己的特色。探索具有中職特色的、適合中職學生特點的班級文化建設策略,結合學校和班級文化建設的實際,完成具體的實踐研究。通過策略的研究和實踐研究,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環境,幫助學生規范行為習慣,端正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提高其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

        2 突出文化的多元性走向。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邏輯基礎是承認人的先天遺傳素質的差異性。事實上,在各種不同所有制性質的國家,教育模式的多元性走向都是十分明顯的。中國的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改革有且走多樣化的路子,才能為自己的前途勾畫出片天空。就班級文化的多層級性來說,重要的不是探索什么樣的路線和方針,而是如何使既定的路線和方針順利落到實處。中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涉及到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關系到的事情是千差萬別的。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定要順應當今教育發展的大勢,對于班級中的學生的個性特征、文化背景、家庭資歷、道德修養、知識存量等因素進行綜合的分析和權衡,對于價值觀念的沖突要采取疏導的方法;對于人際交往理念的差異,要采取和諧的理念;對于極具對立性的意識形式的矛盾要盡量采取的辦法,不可粗涉。在這樣的文化策略的指引下,中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定會走向新的成功和新的階段。

        第4篇:社會建設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村鎮宜居社區;農村社區建設;PESREI

        前言

        隨著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作為農村社區和小城鎮社區建設的深入發展,村鎮宜居社區建設已經被提上了我國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日程,但是目前國內外對于“村鎮宜居社區”只有本課題組的些微相關研究,因此文章基于村鎮宜居社區、農村社區建設等相關文獻研究和建設實踐,提出并明確界定了我國“村鎮宜居社區建設”的概念及其內涵,為后續相關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具有一定的理論前沿性和實踐指導性。

        1 相關研究

        1.1 社區建設與社區發展

        國際社會很早就開始各類社區建設工作,但未使用“社區建設”這一概念,而是更多地采用社區發展、社區組織、社區工作、社區福利、社區照顧等。聯合國1995年發表的《社會發展經由社區發展》一書中,將社區發展定義為“一種經由全國人民積極參與并充分發揮創造力,以促進社區的經濟、社會進步的過程”。在我國,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提出并推行社區服務,到90年代中期開始重視和推進社區建設。由此我國“社區服務”的提法進一步延伸擴展為“社區建設”,這一概念相當于國際上所流行的社區發展概念。關于社區建設的含義有不同的界定,但大多強調社區建設是全方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社區建設必須利用社區資源,依靠和調動社區各方面的力量等[1]。

        從區位和內涵上來說,社區發展則是社區建設的外部要求和保障;社區建設是社區發展的局部任務,社區建設的成效取決于社區發展的水平,依賴于社區發展的培育;解決社區建設困境的出路在于社區發展[2]。細究二者的區別,社區建設著眼于“社區”這個小范圍,社區發展著眼于“區域”這個更大的地區規模;社區建設側重于硬件設施以及社區眼前的任務,社區發展更側重于軟件設施以及有關區域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建設。

        1.2 農村社區建設與發展

        對農村社區建設,國內學者們進行了不同的界定。李增元認為農村社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使社區真正成為承接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平臺,承擔起促進農村政治民主、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載體[3]。黃小晶(2006)分析了農村新社區的五種主要功能,即發展社區經濟和福利功能、傳承社區文化和情感功能、促進社會文明和穩定功能、提供社會保障和共濟功能;認為農村新社區建設應包括涉及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社區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六大任務:社區經濟建設、社區設施建設、社區環境建設、社區服務建設、社區治安建設、社區組織建設[4]。陳建勝(2011)認為農村社區建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村社區建設是把農村作為一種自然型的社區而進行的整體性的建設,包括經濟發展、基層政權構建、文化團結建設及其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等多位一體的全方位建設。廣義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質就是鄉村社會發展建設,在很多國家又叫做農村“社區發展運動”、“社區復興運動”、“社區重建運動”、“新村運動”等。而狹義的農村社區建設是指借鑒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和服務模式而在農村社會“移植和嵌入”的社區化管理和服務模式[5]。

        國外對于農村社區建設,一般采取農村社區發展的概念。如Cavaye,D.J.(2001)分析了鄉村社區發展的內涵,認為從根本上來講,發展是財富的衡量標準――財富意味著人們珍視的事物。它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改善。而農村社區發展取決于多個相互依賴的組成部分:(1)支持經濟活動和社區生活的充足的基礎設施;(2)新業務或建立新的行業和企業、可獲得的風險資本、高效率;(3)有利于農村地區經濟競爭、社會公正和環境負責任的政策;(4)維持就業、人口和農村地區生活質量的社區服務。但長久的農村社區發展也依賴于更多無形資產的發展,比如社區所有權、地方領導權、行動、“反思”和動機[6]。

        2 結束語

        由村鎮宜居社區的內涵得知,我國村鎮宜居社區包括農村宜居社區和小城鎮宜居社區。相應的我國村鎮宜居社區建設亦包括農村宜居社區建設和小城鎮宜居社區建設。即相比較村鎮社區建設而言,村鎮宜居社區建設的本質體現在社區的宜居性上,即社區建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圍繞村鎮社區居民的需求完善社區的軟硬件設施。

        總之,我們認為村鎮宜居社區建設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村鎮宜居社區建設主要指社區硬件設施建設,如住宅、市政工程等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而廣義的村鎮宜居社區建設不但包括硬件設施建設,更包括涵蓋社區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軟件設施建設,意即村鎮宜居社區發展運動。文章的村鎮宜居社區建設指廣義的概念,其主要內容涵蓋如下幾個方面:社區人口(people,P)、經濟社會(economy & society,E&S)和資源環境(resource & environment,R&E),簡稱PESRE。另外如果為了強調社區軟硬件設施的區別,突出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可以把基礎設施進行單列,即村鎮宜居社區建設的內容亦可以細分為社區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以及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I)四大方面,簡稱PESREI(如圖1所示)。

        參考文獻

        [1]張明.建設和諧社區、和諧村鎮研究[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

        [2]劉平.問題與思路從社區建設到社區發展[J].學習與探索,2002.

        [3]滕玉成, 牟維偉.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研究述評[J].東南學術,2010(6):86-95.

        [4]黃小晶.努力建設社會主義農村新社區[J].農業經濟問題,2006(4):47-49.

        第5篇:社會建設的概念范文

        (一)國有企業文化概念

        要分析國有企業文化,除了要了解“企業文化”的概念,還要看到國有企業的特殊性在哪里,從而理解國有企業文化特殊于一般企業文化之處。我國憲法第七條對國有經濟的概念和重要性作了說明,從而也知道國有企業是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的企業。毫無疑問,國有企業是企業而不是政府,是特殊的企業之一,因此也有企業的基本特征:“這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它是由許多組織;建立依法,法律確認其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那么,國有企業在企業文化的建設與創新必須清楚地定位自己,同時不能把國有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和一般的企業文化,不能等同于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或管理的概念。

        (二)國有企業文化的作用

        國有企業離不開企業的大環境,國有企業文化同樣具有著一般企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企業文化畢竟不同于企業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具有企業管理理念所不可比擬的系統性和優越性,并作為一種理論廣泛地傳播而發揮著其獨特功能和作用。不可否認,國有企業文化各要素之間能相互整合、作用,對企業內部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獲得1+1牀2的整體效果:

        1、提高國有企業的管理水平。企業管理理論在企業的變革發展過程中興起、發展和完善,而國有企業文化作為企業文化中較為特殊的一種,更需要對原有的企業管理理論進行特殊化的適用。通過國有企業文化的運用,使國有企業管理更富有人情味,緊跟時代和國企改革的步伐,使國有企業的運作更加科學高效和富有生命力。推動國有企業踐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理順人與人、人與制度及企業內部各制度之間的關系,通過對國有企業的軟管理帶動毫無人文性的硬管理,不偏不倚,雙管齊下,極大提高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最大發揮企業員工的才能,使其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使國有企業更加具有活力。

        2、增強國有企業的內部凝聚力。無論在何種體制中,心理的力量而非外在的強制性力量才能將散著的個體凝聚成一個整體。企業文化就是通過感染人內心的情感方式來管理企業員工,在“潤物細無聲”的滋養中,使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認識到自己是企業的一份子,進而身體力行企業的發展目標、經營哲學和價值理念。國有企業文化就是在尊重員工的個性發展和需求的同時,用企業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價值觀形成一股向心力,引領員工齊頭并進,從而在企業中形成一個團結共進、和諧高效的氛圍。這也往往是一個企業是否能網羅人才、留住人才,是否能長遠發展的衡量標準。今天,人才們并不單純以金錢作為選擇用人企業的標準,選擇怎樣的“東家”,往往就選擇了怎樣的生活方式,這其中,正是企業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

        3、增加國有企業的社會效應。成功的國有企業文化不僅可以影響企業的員工,還可以通過國有企業的社會活動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比如如果在企業文化中強調互助互愛,員工受到影響后也會在生活中與朋友鄰里之間體現助人為樂的精神,將企業的文化向社會進行輻射,同時于無形中以自身的形象不自覺地提升了企業的社會形象。

        二、國有企業文化發展誤區

        (一)企業文化建設缺乏有效的組織手段和實踐渠道

        負責企業文化建設的許多國有企業缺乏的特殊部門和專業人員,對企業文化建設缺乏宏觀布局和統籌規劃,系統,不清楚、不完整。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成果和先進的思想不能真正滲透到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和管理過程中,以直觀的形式,而是零碎的、感性的表面。所以,不能充分發揮國有企業文化的作用,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導致管理者主觀不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二)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具有雷同性

        不僅表現在對國外優秀的企業文化照抄照搬,同時,單一性的特點和圖案。雖然國有企業文化建設也應該必須反映了常見的并發癥,但由于國有企業本身建立背景、環境、發展階段、等不同面向領域的各個方面,因此,對于國有企業的發展,根據自己的條件來建立對應自己的企業文化。同時,國有企業文化不能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企業自身積極的創新。

        三、關于加強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核心價值觀

        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人。我們需要優質的員工來維護和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企業文化體系,另外,我們的企業文化直接影響和服務的受眾也是人。提高員工的管理水平和業務素養,并最終變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促進企業科學的發展。因此,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鍵值概念,依靠企業員工促進企業文化的科學發展,實現人與企業的和諧發展。

        (二)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提高國有企業管理機制

        制度文化是企業在操作的過程中,根據企業理念的價值,維護企業的訂單、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不僅是企業為了確保正常生產活動和管理風格,也體現了企業價值的概念和企業的精神。制度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的企業文化建設的水平,不僅是企業理念的產物,也是企業理念的載體。英國學者卡爾·波普爾認為,\”的結構系統不僅包含重要的個性,甚至最好的系統……它的功能往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相關的人。系統就像一個城堡,他們必須精心設計和操作的人。

        (三)加強誠信建設,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第6篇:社會建設的概念范文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際社會與國內文化建設的競爭與發展,“文化軟實力”這個概念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青睞與重視。“文化軟實力”這個概念從實質上講,指的是一個國家依據她自身國情與文化背景所產生出來的民族精神與文化面貌,是文化的范疇。本文嘗試著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做一些探究,并提出相關的措施與出路。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發展困境;出路

        一、文化軟實力的概念探源

        近年來,文化軟實力成為一個十分流行的名詞,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文化軟實力的研究專著與各類文章也紛紛涌現。軟實力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的,它提出的背景條件是是當時的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及其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際關系。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是一種具有較強獨立性的東西,它擁有單獨于所謂的硬實力的力量,它的構成要素包括一系列的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國際環境、政治力量對比等等。在當今社會,軟實力的構成特征使得它更具有現代性與研究價值。那么,什么是文化軟實力呢?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指一種狹義的文化概念,或者說是一種和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發展程度、文化創新等密切相關的比對概念。具體說來,即是他們大多認為,在當今社會,科技、經濟、政治等迅速發展,身處信息化時代,小至個人,大至國家都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那么,與文化緊密相關的“文化軟實力”更是成為了一個國家向前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現代國際大潮中,哪一個國家要想使自身國家綜合實力達到高水平并保持平穩發展,經濟、政治領域擁有發言權,其他國家對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和信任和依服,單單通過所謂的國家硬實力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軟實力。此時,文化軟實力就發揮著一種潛在的決定角色。它把一個綜合實力較強的國家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轉換為一種易接受性的文化概念,讓這種軟實力開始具有吸引力,對于接受這種文化軟實力概念內涵的國家來說,別國的文化軟實力已經在本土生根發芽,本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以及相關的政策法律等,都會因此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國家的價值觀念也會開始發生變化。

        二、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西方的現代觀念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我國自建國以來,就不斷受到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在當時的國際國內背景下,我國大力發展和促進自身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高文化綜合實力與國家綜合實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更加重視文化建設與文化軟實力的研究。西方“和平演變”的目標仍在繼續,歐美國家所謂的“薯片、影片、芯片”三大法寶即使在近日也在持續著它本身的市場,并有逐漸擴大之勢。這也是我國目前在文化建設領域以及文化軟實力方面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自身硬實力的基礎薄弱

        文化軟實力,從其本身屬性來說,是對一國硬實力的方向性依附和補充,而不是規定,這就預示著文化軟實力需要在一國硬實力的基礎上進行發展。無論在什么時候,一個國家的最高準則都是國家的整體和民族利益,如何才能使得國家的整體利益得到維護和實現呢?答案就是國家硬實力的綜合指標達到一定強的程度才能保證整體利益的實現,同時,也能夠為文化軟實力提供一個相對安穩和舒適的發展環境。從我國目前的硬實力綜合指標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自身硬實力的基礎還是薄弱的,這既有建國以來的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也有我國獨特國情的情況,更有當今社會信息時代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的左右和沖擊。

        三、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措施與出路

        (一)確定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增強文化建設的可行性

        發展方向對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它是關系到一個國家如何對待國家與人民利益的大問題。我國的文化建設與文化軟實力建設,也必須要遵從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才能保證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穩定、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我們的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這是一個基本的發展大綱。針對我們當前在文化建設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來講,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核心,面臨著人口基數大、文化軟實力發展層次不深的難題,積極做出調整文化政策與措施的行動,以維護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重心,全面保障群眾整體利益,遵從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努力增強文化建設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確定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

        (二)充分重視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文化軟實力提供深厚土壤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歷史長河中輝煌璀璨的明珠,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按照辯證法的觀點,我國的傳統文化既有精華,當然也存在糟粕之處,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重挖掘和吸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對于現代來講仍有積極進步意義的精華部分,篩選去除那些不利于我國當前文化建設和文化軟實力發展的糟粕部分。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與文化軟實力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在此過程中,就應該注意對文化建設尤其是在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上辨別真偽、去偽存真,發揚中華民族先進的文化思想,增強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客服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急躁心理,為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奈:硬權力與軟權力[M],門洪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寧德業、尚久:當前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J],江西社會科學,2010.4。

        [3]涂可國:試論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山東經濟,2008.11(06)。

        [4]劉洪順:關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幾點思考[J],理論學刊,2008.1(01)。

        第7篇:社會建設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高職教育 “雙師型”教師隊伍 概念 隊伍結構

        [作者簡介]張弛(1981- ),女,河北邢臺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原理。(天津 300072)張磊(1981- ),男,河北邢臺人,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職業指導。(河北 邢臺 054048)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的研究”(項目主持人:張能云,項目編號:SD122005)和2011天津市教委社會科學重大項目“職業教育提升濱海新區產業競爭力研究”(項目主持人:王世斌,項目編號:2011ZD)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9-0020-03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增強高職院校辦學吸引力和保證與提高其教育教學質量的強有力支撐。但是近年來,由于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步伐相對滯后。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在理論性概念認同層面和實踐性操作層面都存在模糊性和片面性。面對現代化社會的挑戰和機遇,國家政府、高職院校和教育工作者都應深入思考研究并積極探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新模式。因此,必須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概念內涵有科學化的認同,并對其質的規定性有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針對當前教育實踐現狀進行策略研究。

        當前對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這一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答案,出現了多種學說對此加以解釋,但是難免存在片面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必須以科學化的“雙師型”概念的理解為基礎。筆者梳理并辨析了各家之學說,提出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釋義與辨析,并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結構提出了重構與優化的策略與建議。

        一、“雙師型”教師概念的相關學說及其片面性分析

        目前,學術界對于“雙師型”教師概念眾說紛紜,主要學說有“雙職稱”論、“雙證”論、“雙能(雙素質)”論、“雙層次”論、“雙融合”論、“疊加”論、“ 特定”論和“雙來源”論八種。“雙師型”概念內涵的豐富性,反映了人們對“雙師型”教師概念認識視野的多維性、廣闊性,但也存在概念不清、外延過于寬泛、甚至混淆的情況。

        1.個體層面認知的“雙師型”。“雙職稱”“雙證”“雙層次”論、“雙能(雙素質)”論和“雙融合”論,著眼于職業院校教師個體層面,對“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加以界定。“雙職稱”論和“雙證”論強調了“雙師型”教師個體的外在形式特征。“雙職稱”論認為“雙師型”教師指具有本專業中級(或以上) 教師系列職稱,同時還具有另一技術系列的中級(級以上)職稱的教師。“雙證”論認為凡是持有“雙證”(教師職業資格證和其他行業或職業的資格證書)的教師就是“雙師型”教師。對于我國現行的職業資格(技能)證書制度和職稱管理體制的實際情況而言,使所有具備相應素質與能力的教師都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或職稱是不現實的,而且也不能將獲得相關資格證書的教師就單向度認可為具備了相應的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此兩種學說對于職業院校教師的“入門”資格界說具有積極意義,但是作為“雙師型”教師概念的厘定還不盡完備。

        “雙能(雙素質)”說和“雙層次”說,兩者均突出了教師個體的素質和能力,體現了其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的努力把握。“雙能(雙素質)”說認為具有其特定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并具備進行理論教學的能力素質和實踐教學的能力素質,這兩方面的能力素質要求是“雙師型”教師的基本標準。但是對“具有作為教師的職業素質和能力”界定不清, 如就高職來講, 助教也是教師,但一般助教還不能獨立完成一門課程的全部教學任務,稱其為“雙師”顯然不夠恰當。“雙層次”說認為,“雙師型”教師需要達到能力和素質兩個層次之“雙師型”要求。第一層次為“經師與技師”的“雙師型”要求,即經典專業知識+精湛專業技術,既能講授專業知識又能傳授實踐性技能。第二層次為“人師和事師”的“雙師型”要求,即價值引導+職業指導。既能引導學生的個人人格和價值,又能引導學生選擇并獲得適合自身條件的職業。“雙層次”論雖然將“素質和能力”分成了兩個“層次”,但與“雙能(雙素質)”說的界定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沒有就能力和素質給出確切、明晰的厘定。

        “雙融合”論強調“雙證+雙能”。有學者認為,“雙證”是“雙師型”教師的形式或外延,而“雙能”是“雙師型”教師的內容或內涵。“雙證”和“雙能”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既強調了形式,又注重了內容,使兩者達到了有機統一,較為全面地體現了當前我國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①。

        2.多層面認知的“雙師型”。“疊加”論、“特定”論和“雙來源”論都是基于一定范圍內的教師隊伍視角論說“雙師型”問題,是以上諸學說的現實化推演。

        “疊加”論認為“雙師型”教師有兩層含義:就專業教師個體而言, 既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又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其外顯形式為既是講師(或以上)又是工程師(或技師、高級工等);就教師隊伍結構而言,既有來自高校的,又有來自企業的②。“疊加”論著眼于教師個體與群體(團隊)兩個層面;但是沒有辯證地分析兩個層面的關系,并將兩層面的概念統一到“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概念系統之中。

        “特定”論闡釋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背景,未對“雙師型”教師概念給出具體的操作定義,只是指出“雙師型”的提法只有在職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特定背景下才有意義。離開了這一特定的教育背景,“雙師型”的提法就沒有現實意義③ 。

        “雙來源”論指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中,一部分為來源于學校的“理論型”專任教師,其特點是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扎實、任教經驗豐富;另一部分為從企事業生產第一線聘任的兼職教師,其特點是專業實踐經驗豐富,屬于“技能型”實用人才。“雙來源”論僅僅對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形式和方式之一進行了闡述,并不是科學化的概念定義,而且就其建設方式而言也不是全面的,存在片面性。把“雙師型”定義為“雙來源型”的片面性還在于:如果專任教師不懂得生產技能,不了解現階段生產的發展變化,就沒有什么實用技能傳授給學生;兼職教師不懂得教學方式方法,不知道怎樣把自己精湛的技藝傳授給學生,就不能稱之為“雙師型”教師。“雙來源型”的教師隊伍有利于教師的知識與技能互補, 也有利于職業學校教學與生產相結合,突出職業教育特色④。

        由此可見,學者對“雙師型”教師概念認識視野的多維性、廣闊性,但也存在概念不清、外延過于寬泛、甚至混淆的情況。 但在其概念的演變中,對于“實踐經驗”的強調是一致的。

        “雙師型”教師概念的內涵發展的多樣性,既促進了“雙師型”教師理論的發展,也成為“雙師型”師資隊伍培養的阻礙因素。由于認識的不統一,至今還未制定出可操作性強、行之有效的“雙師型”教師評價標準(包括方法體系)、培養方案、評聘制度等,導致“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還不能滿足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⑤。對“雙師型”教師指稱對象及其內在屬性認識的模糊,是界定“雙師型”教師概念的根本問題,這也成為阻礙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原因⑥。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內涵

        就“雙師型”教師個體層面的能力與素質要求而言,只有高職院校中的極少部分教師可以達到“雙師型”教師的素質要求。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階段,“雙師型”的概念必須突破傳統思維定式,現實化界定其內涵,著力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概念研究。基于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實踐環境,“雙師型”不能僅用來界定職業教育隊伍中的某一類教師,而是應該用以界定整個高等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雙師型”不能僅用以指稱高等職業教育隊伍中某一類教師的個體,而是應該用以指稱整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雙師型”不僅是指教師個體素質,而應指教師隊伍的素質構成。

        “雙師型”教師隊伍不是簡單由“雙師型”教師所組成的一個教師群體。事實上,“雙師型”教師隊伍實現“雙師型”教師的全員化是不現實的。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隊伍中一部分專業骨干教師具備“雙師型”素質和“雙師型”資格是必要的,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從專業理論型和實踐型(實訓指導型)兩個方面,來并舉發展與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逐步實現整個師資隊伍具有“雙師型”的結構特征。而現今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結構中,既有一定數量的具有“雙師型”素質和“雙師型”資格的骨干教師,又有專業理論教學的專職教師,也有一定比例的具有實踐經驗的、側重于專業技能教學的、自企業的兼職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

        筆者對“雙師型”教師隊伍作出了如下定義:“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指以專業理論型教師、實踐指導型教師和“雙師型”教師為組成的“雙師型”結構化教師團隊;其中的“雙師型”教師、專業實踐教師和專業理論教師三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比例恰當;并且達到整體布局和局部結構上的合理要求,即教師的專業學科、知識結構、職稱結構、素質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等的合理化配置;能夠發揮團隊優勢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和育人質量,勝任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⑦。如圖所示,“雙師型”教師在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中起著調節作用,以保證理論課與實踐課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概念要點辨析

        重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概念,必須立足我國高職教育實踐現狀,以現實性和整體性思維把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概念。“現實性思維”是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實踐的現狀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正是針對這一現狀問題而提出的中國化的政策性概念,是直接指向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改革與發展方向的。“整體性思維”是指明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概念所研究的對象為一定的教育范圍內的教師總體與體系結構⑧,而教師個體的“雙師型”素質研究只是整體構建中一部分。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概念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其一,“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包含了個體層面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和整體(群體)層面“雙師型”隊伍的建設兩個重要部分。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而言,二者關系是相互聯系、和諧發展、共同促進。其二,個體層面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始終貫穿于整體(群體)層面“雙師型”隊伍建設的過程之中,是高職院校“雙師型”隊伍建設的終極目標。其三,在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現階段,多數高職院校的各種資源能力有限制的現狀之下,不可片面地單地的強化個體層面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這樣的理想化目標(個體的“雙師型”素質的培養只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實踐工作中必須把握現實性和整體性原則,建設整體意義的“雙師型”隊伍。其四,高職院校“雙師型”隊伍建設過程中,應根據區域經濟和高職院校的具體情況,群體建設與個體培養兩種策略并存,并且有所側重地發展,至最終實現完全成熟的個體“雙師型”教師,實現最優化的“雙師型”隊伍。

        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策略

        對于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而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增強高職院校辦學吸引力的核心,其中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和內涵建設是重中之重,而這些工作的開展和進步依靠的是高職院校全部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單靠教師個人難以完成教育活動各個環節的工作。所以,整體教師隊伍結構的優化程度,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對于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研究,對于指導現階段高職院校提高辦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內涵決定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內容,但是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階段,各方面還存在諸多局限性,所以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體系結構需要理性重構。本文基于河北省某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現狀結構和建設實踐,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策略及其體系結構的理性建構建議。

        1.“三元互補”式發展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三元”是指“雙師型”教師隊伍中的三個組成部分,即專業理論型教師、實踐指導型教師和“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三元互補”式發展,要求“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并非將理論性傾向與實踐性傾向的教師進行簡單化趨中性培育,更要避免片面的 “雙師型”教師個體的培養以達到“雙師型”教師這部分規模的單純式擴張,而是應綜合考慮高職教師的個人研究傾向與興趣、專業建設和學院管理的整體性發展原則等,進行整體規劃,在教師的理論型、實踐型和“雙師型”三個培養方向上并舉式發展,合理確定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具體策略。

        “三元互補”式發展旨在建構體系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由于高職院校在教師來源、數量、年齡、職稱和能力素質等多方面仍然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并且整體技能水平有限、生產實習指導教師數量有限、“雙師型”教師數量較小等困難,致使高職教育教學能力與社會發展、區域經濟發展不相適應,難以滿足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現階段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是整體結構合理化的過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體系結構應該與社會職業崗位和就業方向相契合,并達到專職教師和專兼職相融合、理論教師與實驗實訓指導教師比例合理的整體結構。“三元互補”式發展“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根本問題是改變現有師資隊伍結構, 由單一教師組成的隊伍轉向由教師和技師按照技能實訓教學要求比例組成的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⑨。

        2.“整體向上”式建構效率最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整體向上”式建構“雙師型”教師隊伍,要求對于教師的全方位素質水平的穩步提升式發展,如教師的職稱、學歷水平等。

        “整體向上”式發展策略旨在建構效率最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效率最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體系結構,即在特定的客觀條件之下,建立一個結構合理、運轉靈活的教師隊伍,以保證教育任務的高效完成。從職業教育實踐上看,高職教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需根據自身的規律,建設一支高效合理的隊伍結構,因為教師隊伍的結構對于教育效率的影響極大。相對于某一高職院校的具體條件而言,建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效率的最佳教師隊伍體系結構,需要在高職院校內部的各二級學院或系部的內部進行人員的微觀調配與培養,以達到更有效、更合理地組織成員貢獻力量,進而高效率地形成教育合力。

        3.“先群體、后個體”式建設團隊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先群體、后個體”式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要求“雙師型”教師個人發展與團隊建設相結合。因為整體的建設必須依靠教師個體的發展作為推動和基礎,而教師個體的發展又必須依托于所在隊伍的整體建設,并為其作發展平臺⑩。然而,在當前國情之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必須走“先群體、后個體”式發展道路,使“雙師型”教師個體的發展服從于整體教師隊伍的發展,建設一支團隊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團隊化”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外在價值體現,表現為教學團隊在高職教育中的整體效能。

        綜上所述,基于“雙師型”教師隊伍概念的內涵分析,并結合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踐,“三元互補”式、“整體向上”式和“先群體、后個體”的發展策略不失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及其體系結構優化的上策。

        [注釋]

        ①何農.關于“雙師型”教師內涵的辨析[J].教育與職業,2008(11):114.

        ②姚貴平.解讀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6):30 .

        ③賀文瑾.“雙師型”職教教師的概念解讀(上)[J].職教通訊,2008(7):50.

        ④徐東.對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內涵的認識與思考[J].石油教育,2007(2):20.

        ⑤賀文瑾.“雙師型”職教教師的概念解讀[J].職教通訊,2008(7):51.

        ⑥肖鳳翔,張弛.“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69.

        ⑦潘若龍.長春市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44&CurRec=1&recid=&filename=2009

        178925.nh&dbname=CMFD2009&DbCode=CMFD&urlid=&yx=,2009-05-01.

        ⑧教育范圍通常所指為職業院校范圍。

        第8篇:社會建設的概念范文

        一、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形勢的轉變,國家計生委提出了“科學制定人口規劃,引導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方針,一時間國內學術界關于建設人口均衡發展社會的研究呈現出爆炸性激增的趨勢。但從總的層面來看,由于建設人口均衡發展社會的概念提出不久,學界關于人口均衡發展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因此為了深化和推進人口均衡問題的探討,對國內學界有關研究文獻進行綜述和評析,就成了一項極其必要的工作。

        二、人口均衡發展理論的國內研究綜述

        在國內學界,較為系統深入的“人口均衡”的概念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此后“人口均衡”的研究始終在緩慢的進展。2009年,隨著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形勢分析會的召開,“科學制定人口規劃,引導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方針的制訂,建設人口均衡社會的理念吸引學界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截至2012年,根據現今有價值的相關文獻材料,可以將學界關于人口均衡發展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相關研究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不同特點。

        (一)早期的研究

        國內學界關于人口均衡發展研究的早期階段大致為20世紀90年代初至2009年,在這個階段有兩個研究值得我們注意。

        胡偉略在1994年發表了《市場經濟與均衡人口》一文,他在這個研究中提到,西方適度人口理論或多或少地運用了均衡分析和最優理論,但是適度人口理論進一步的發展存在著困難。因此他認為應該用經濟學中的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的理論工具結合起來研究人口和經濟,明確建立和發展均衡人口的理論。他使用了經濟學中建立在供求分析基礎上的均衡分析,從微觀和宏觀動態的考察了經濟與人口的關系,認為是經濟的發展狀況是人口均衡發展的前提,最后他從政策建議的角度提出了要實現人口與經濟的長期均衡。

        李涌平在1996年發表了《決策的困惑與人口均衡政策――中國未來人口發展問題的探討》一文,他在這個研究中從政策建議的角度出發,運用人口經濟學理論,提出了人口均衡政策的觀點。在這篇的研究中,李涌平敏銳的洞察出國內當時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和人口貸款還債的風險的現實情況,在這個基礎上,他認為人口均衡政策的貫徹和執行是人口和經濟的綜合決策要求。

        (二)中期的研究

        國內學界關于人口均衡發展研究的中期階段大致為2010年至2011年。這個研究的階段和早期研究的階段相對比,體現出相關研究發表的多和快的特點,這和2009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形勢分析會”的召開并制定“科學制定人口規劃,引導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方針是分不開的。在這個階段有一些重要的研究需要我們引起注意。

        首先是2010年人口研究編輯部在《人口研究》雜志上發表的《為什么要建設人口均衡社會》一文。這篇文章中包含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翟振武教授和楊凡博士、南開大學的李建民教授和北京大學的穆光宗教授對于人口均衡發展概念從不同角度的定義和實現人口均衡發展路徑的觀點。

        接著,陸杰華和黃匡時在2010年末發表了《關于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幾點理論思考》一文。在他們的這篇研究中,他們從《為什么要建設人口均衡社會出發》這篇研究出發,認為當時的決策者和學界對人口均衡型社會概念框架大都缺乏全面、系統和深刻的認知;對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建設路徑、機制和政策以及人口均衡型社會建設中人口治理模式的轉變缺乏深入的理論思考。他們認為大體而言,與人口均衡型社會相關的理論框架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經濟學領域的一般均衡理論以及內外均衡理論等;二是涉及人口、資源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三是人口方面的理論,包括適度人口理論、人口安全觀、大人口觀和兩個統籌思想;四是社會建設方面的理論,包括和諧社會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等。同時,他們論述了人口均衡型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及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系,認為人口均衡型社會包含了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部分內涵,并且人口均衡型社會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緊密相關和密切關聯的。最后他們提出了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面臨的幾個挑戰和幾點設想。

        同樣在2010年,侯亞飛發表了《人口城市化與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一文,他在這篇研究中從城市管理的角度提出城市管理應該在制度上及時創新,將傳統的二元化人口管理轉變為一元化人口管理,主動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在這篇研究中,似乎能夠看到作者對人口均衡發展的認識不僅有數量意義上的均衡,還包含了結構意義上的均衡。

        在2011年,穆光宗發表了《構筑人口均衡發展型社會》一文。在這篇研究中,他明確的提出和論證了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不僅要實現數量意義上的供求均衡,一個更高的目標是要實現包括年齡、健康、發展和人權等結構意義上的契合均衡。可以看到,穆光宗將人口均衡發展的內涵進一步得到了深化。

        (三)近期的研究

        國內學界關于人口均衡發展理論的近期研究階段是2011年至今這段時期,不同于之前階段,這個階段大量的研究呈現出更具體的特點。

        2011年,茆長寶和陳勇發表了《人口內部均衡發展研究――以西部地區為例》,他們通過對西部人口數據的研究,得出主要結論有:(1)進入21世紀以來,西部人口發展、人口內部均衡度及人口內部均衡可持續發展度呈增長態勢,其增速高于同期全國水平,且西部各省間發展差距較大;(2)西部地區人口發展水平較低,屬由啟蒙后期進入過渡前期階段;(3)西部人口內部均衡度,,屬由輕度失調進入瀕臨失調階段;(4)西部人口內部均衡可持續發展度較低,屬過渡階段。在研究的最后他們提出了促進西部地區人口均衡發展的幾點建議。

        與該研究相類似的研究在這段時間居多,有章文彪2011年發表的《浙江省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實踐與思考》;錢芳莉2012年發表的《珠海市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實證研究》;單良,申玉俠和徐峰云2012年發表的《人口均衡發展視角下遼寧省人口老齡化研究》;朱海龍和劉曉鳳2012年發表的《從人口結構談湖南人口均衡型社會建設研究》等。這些研究基于的地點不同,所得的結論也不盡相同,但從一個大的層面來看,這些研究具有很多的相似點。

        三、對于人口均衡發展理論的國內研究現狀的評述和思考

        第9篇:社會建設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城市林業 概念 建議 對策

        一 城市林業的興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環境問題,如噪音、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飄塵、溫室效應等,影響甚至威脅人類的基本生存條件,促使人們致力于把森林引入城市, 使城市置于森林中,確立森林生態系統在城市生態環境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但在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對城市林業的重視往往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學術界把城市化進程分為三個階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為初級階段,為緩慢發展期。城市化水平達到30― 70%為高速發展期,人口加速由農村向城市轉移,這一階段,城市數量和規模迅速增加和擴大。當城市化水平高于70% 時,為城市發展成熟期,這時城市數量和規模趨于穩定。

        從西方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當城市化水平進入高速發展期,面對城市建設擴張的各種壓力, 很容易忽視環境建設,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而且城市建設一旦定型,再要改造將十分困難。因而,在城市化建設中造成了許多負面的教訓。人們經過痛苦的教訓之后,才有所覺醒。城市林業和城市森林的研究才應運而生。1965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莊繩教授在森林生態學講座中,首先提出“城市林業”的概念,揭示了自然林業逐漸和工業文明相融匯。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很多國家的重視和認同。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荷蘭、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等國都開展了較為廣泛的城市森林建設的理論與研究。世界許多國家,如美、英、法、日、德、俄、澳、阿根廷、波蘭、印度和新加坡等,都將發達的城市林業作為城市繁榮文明、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當前,現代化城市建設都在緊緊圍繞建成生態城市、城在林中、林在城中這一新的目標邁進。如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是在一片不毛之地建立起來的現代化城市,在建設中十分重視城市林業,它的森林綠地就占城市面積的68%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建有長150km 寬115m 的環城森林綠化帶。香港土地十分寶貴,但它建有21個自然公園和森林公園,綠地率超過40% 。最近,歐洲國家,以德國萊比錫大學為首,組織德、英、意、芬蘭、荷蘭等5國的8個城市, 共同研究21世紀現代化城市綠地空間發展對策。

        二 城林業的概念和范疇

        2.l 城市林業的概念和范疇

        2.1.1 城市林業的概念

        “城市林業”第一次最早出現在2O世紀6O年代初的美國,這一偏向系統管理的概念主要為了解決城市土地利用的經濟、環境、社會、生態效益如何達到最佳結合點的問題。城市林業是由林學、園藝學、園林學、生態學、城市科學等組成的交叉學科并且與景觀建設、公園管理、城市規劃等息息相關。內容涉及廣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經營和管理為核心和重點。所謂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邊生長的以喬灌木為主的綠色植物的總稱。而城市林業則又根據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

        狹義的城市林業概念是:城市林業是林業的一個專門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對城市生態和經濟具有世紀或潛在效益的森林、樹木及有關植物,其任務是綜合設計和管理城市樹木及有關植物,以及培訓市民等。

        廣義的城市林業概念是:城市林業是研究林木與城市環境(包括氣候、土壤、地貌、水域、動植物、居民住宅區、工業區、活動場所、街道、公路、鐵路、各種污染等等)之間的關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樹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環境,繁榮城市經濟,維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門科學。

        2.2 城市林業的范疇

        城市林業是指既有城市氣息又有森林系統的,既符合城市發展又有利于人類定居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復合體。目前,對于城市林業的范疇的基本觀點是:凡是城市范圍內森林、樹木及其他植物生長的地域,以及地域內的野生動物,必須相關設施等都屬于城市林業的范疇,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動物棲息地、戶外娛樂場所、城市污水處理場、公園、花園、植物園、城市街、道、路旁的樹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區、機關、學校、醫院、廠礦、部隊等庭院綠化;街頭綠地、林帶、片林、郊區森林、風景林、森林公園,以及為城市造林綠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產綠地等。

        2.3 城市林業的作用

        城市林業建設具有能創造和改善生物的棲息環境,緩和溫室效應,改善城市小氣候;可吸滯煙塵和粉塵、監測和吸收有害氣體,維持二氧化碳平衡,凈化城市空氣;能減菌、殺菌,減弱和消除噪聲以及防風固沙、美化環境等功能,為營造安全、美觀、效率的城市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 我國城市林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城市森林、樹木和綠地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城市公共綠地偏少,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難以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目前,我國城市平均綠化覆蓋率僅為35.11% ,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為8.30m² ,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也落后于聯合國要求的力爭世界城市人均綠地面積60m² ,國際標準要求達到的50% 的綠化覆蓋率。

        3.2 城市林業建設尚未完全納入城市整體規劃,

        城市林業的發展滯后于城市發展速度,城市綠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毀壞的情況還比較嚴重。

        3.3 城市林業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規模的防護林體系,特別是樹種的單一,使許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樹”的單調景觀,立體綠化效果差,因而難以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4 由于認識和技術上滯后,缺乏精通業務的管理人才,導致我國城市林業經營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在生物多樣性、持續穩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現不良,對環境壓力的承受力還很脆弱。另外,由于我國城市林業尚屬起步階段,城市森林資源和經營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業特色的法規和法令。尤其是由于我國體制上的特點,城市林業涉及林業、環保、城建、土地等多個部門,在關系及職能協調上尚存在一些問題,如產權、經營管理權屬的劃分等,給城市林業有序、穩定和持續的發展帶來了障礙。

        3.5 全民對城市林業的參與和認識不足。目前城市林業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還沒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夠重視,城市綠地和城市森林環境對城市經濟社會的影響還沒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會的認識。

        四 城市林業發展目標與對策

        城市問題實際上是人、城市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互作用過程中出現的一種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城市作為一個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城市林業的建設目標是為人們創建一個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景觀舒適度。為此,提出城市林業建設與發展的對策建議如下:

        4.1 提高全社會對城市林業的認識 由于對城市林業內涵、作用和功能的認識不足,一是導致了解決城市問題方法的偏廢;二是導致了資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當;三是導致城市綠地經常成為城市建設蠶食的對象,遭受人為破壞。因此,我們要廣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城市林業建設重要性的宣傳和教育活動,逐步提高全民對城市林業重要性的認識,鼓勵全社會參與城市林業建設和保護。

        4.2 建立必要的機制,把城市林業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之中 城市林業規劃中要結合城市特點和經濟發展戰略,揚長避短,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協調處理好生產和建設、人與環境的關系。做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城市發展與城市林業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

        4.3 擴大城市森林和綠地面積、提高城市森林資源、樹木及綠地的數量和質量,建立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的城市綠地及城市森林景觀結構。

        4.3.1 在擴大城市綠色空間布局時,要堅持普遍綠化與重點美化的原則,見縫插綠,把凡是能夠種樹、種花、種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來。在綠地較少的老城區要大力發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綠化,以增加城市綠色覆蓋率。

        4.3.2 在樹種選擇、植物配置方面,要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引進外來樹種,以豐富城市森林樹種資源。要先發展喬木樹種,注重喬、灌、花、草合理搭配。要根據其生態學特性給予科學的搭配,栽植成各種類型的植物群落,達到既綠化叉美化的理想效果。要充分考慮植物生長發育的自然規律,運用季相變化原則,豐富城市森林景觀。

        4.4 科學地經營管理城市林業城市林業經營管理的總目標是改善城市環境,即要達到美觀、安全和高效。這就必須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同時,要理順體制,把園林部門和林業部門納入統一的管理體系,協調好林業、園林、環保、城建、市政、國土、交通等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確保我國城市林業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4.5 加強城市林業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我國城市林業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缺乏專門的經營管理人才和科研隊伍,因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養和科研隊伍的建設。在我國高等院校開設城市林業的有關課程,使園林、林業、以及城建規劃專業的學生都能了解城市林業的內容。培養專門人才,健全科研機構,組織多學科、多部門專家學者共同協作攻關,研究我國城市林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發展道路、發展戰略,以及新技術、新設備,并與決策部門通力合作,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林業體系。

        4.6 廣籌資金,增加城市林業投入要建立城市林業多元化投入機制,以全社會為基礎,組織群眾投工、投勞、投物、投資,全民動手植樹種草,依靠全體市民的力量綠化美化城市。

        4.7 加強法制建設,加大法治力度完善和制定城市林業發展的有關法律和規章,健全監督檢查機構和執法體系,并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加大執法力度,做到依法建綠、依法護綠、依法興綠,確保城市林業健康穩定發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区中文 | 亚洲人成在线电影播放天堂色 | 亚洲中文字幕夜夜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