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范文

        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

        第1篇: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范文

        德國結合本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農業經營理念、農業發展戰略、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以及農村建設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一定成效。

        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率。鼓勵農地合并,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德國政府頒布《農業法》和《土地整治法》,使農場規模擴大,調整零星地塊,使之連片成方。農地合并對于推進農業機械化,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發揮了重要作用。依托科技投入,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20世紀70年代,德國農業生產普遍使用農業機械,大量施用農藥和化肥,農業產量顯著增加。80年代以后,農業發展轉向應用生物技術和環保技術,農業生產從單純追求產量轉向注重提高品質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90年代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開始采用地理信息系統、衛星遙感技術等手段,農業生產率進一步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環保。發展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和產業化程度。農業合作社是德國最重要的農業經濟合作形式。作為農民互助組織,農業合作社對內以服務會員為主;作為市場經營主體,對外以盈利為目的。供銷合作社通過批量采購農業生產資料,降低農戶的生產成本。信用合作社為農民融通資金,規避債息過高的風險。加工和銷售合作社則通過規范產品生產和銷售標準,使用統一品牌,實行規模經營和標準化生產。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環保農業和生物農業,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鼓勵發展生態農場。生態農業是德國農業發展的新趨勢,生態農場的比重逐年上升。生態農場嚴格按照生態農業的標準進行各項生產活動,不施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等,上市產品需貼生態食品標識。按土地面積不同,從事生態農業的農場主每年可從政府得到數額不等的生態補貼。重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鼓勵農地休耕,把技術集約型的農業經營同土地粗放型利用有機結合,既保證農業經濟效率,又保護生態環境。建立國家森林公園和農業自然保護區,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大力開發生物能源和原料,種植可替代礦物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經濟作物。借助先進的生物技術,德國還對油菜、馬鈴薯、甜菜等作物進行定向選育,制取酒精、甲烷和植物柴油等生物能源。

        建立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體系,穩定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農業補貼是德國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最重要的政策手段。隨著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不斷調整,德國的農業補貼政策在經歷了農產品價格補貼和按生產規模直接補貼兩個階段后,正轉向按環境保護、農村發展、農產品質量和動物生存條件等標準發放直接補貼。采取多種稅收優惠政策,減輕農業和農民實際稅賦。農業企業和項目投資不僅可享受政府的直接補貼,而且還可申請由財政貼息的優惠貸款。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促進農村地區的穩定與繁榮。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德國的農業人口享受包括養老保險、醫療和護理保險、失業保險以及工傷保險在內的所有社會保障。加強農村教育與培訓。德國政府針對農村地區,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青年農民在完成普通教育后,須經過專業培訓并通過考試,方可獲得獨立經營農場的權利。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政府出臺了加強農業教育的計劃。該計劃強調要全面更新農民的專業知識和生產技能;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和更多新型農民;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具有高學歷的年輕人進入農業企業。另外,德國政府還充分利用農村業余大學對農民開展成人教育,并通過舉辦農業學習班、專題講座及短期進修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專業知識和生產技能等方面的培訓。

        第2篇: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范文

        一、加大宣傳力度,做好“宣傳員”

        為使農民群眾充分認識到依法建立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好處和意義,由分管局長帶領,專門從局機關抽調長期從事注冊登記和法制宣傳工作的業務骨干,向廣大農民群眾廣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耐心講解農民專業合作社給農民帶來的發展機遇,提高廣大農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優勢和特色的認識,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社,讓農村一家一戶自主經營的各種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業組織起來,由分散的單戶經營到集中起來抱成團,形成規模和力量。廣大農民對專業合作社的認識日益加深,興辦專業合作社的熱情高漲。

        二、開設“綠色通道”,做好“引航員”

        一是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設立提供全程法律法規咨詢服務,免費提供章程及其他申請材料、參考樣本,保證了農民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時有的放矢,少走彎路。二是積極為前來辦理合作社的農民提供登記輔導、政策咨詢等,幫助設立人完善登記資料,制定章程。對資料齊全。符合有關條件的申請者提供又好又快的登記服務,并在注冊登記中實行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指導服務。三是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登記開設了方便、快捷的“綠色通道”,免收登記費,精簡登記注冊流程,盡可能縮短辦照時間。

        三、規范組織發展,做好“監督員”

        一是實地走訪農業合作社,調查了解合作社設立后社員組合、章程落實、資金運作等情況,堅持“發展一個、成熟一個、壯大一個”的工作思路。在規范中促進合作社發展。二是積極開展創建、管理專業合作社方面的輔導、咨詢活動。不斷提高其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大對相關市場的執法力度,清查農資、農機等經營主體資格,嚴厲查處制售假冒偽劣化肥、農藥、種子、農機等坑農、害農行為,把12315消費者投訴站和消費維權聯絡站延伸到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將農民專業合作社列為消費維權和農資打假保護的重點,以保障其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

        四、建立長效機制,做好“管理員”

        為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該局從合同幫扶、商標興農、經紀活農、維權護農等方面建立了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長效機制。一是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列為涉農合同幫扶工程的重點。支持其發展“訂單農業”,根據其專業特點推行農業訂單示范文本,實行跟蹤指導服務:聯合農業、科技等相關部門,把合同法規培訓與農業科技知識培訓結合起來,幫助其解決簽約、履約中的問題,以維護訂單雙方的合法權益。二是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人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其參與商標興農發展戰略,在整合涉農產品的注冊商標、培育和發展集體商標、證明商標、地理標志時,注意發現和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勢,并為其使用知識產權提供合法空間。三是通過扶持農村經紀人的發展,引導、鼓勵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活動,以發展、壯大合作社的整體實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區菜市場和便利店配送農產品:積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資超市和農家店建設,改善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的市場環境。

        第3篇: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范文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 稅收 評價

        中圖分類號:F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162-02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體是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良性發展,能夠充分發揮合作優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提高廣大農民更好地抵御自然災害和抗風險的能力。為此,國家稅務總局頒布了一些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稅收優惠政策,那么這些政策執行起來效果如何?筆者對湖北省十堰市鄖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深入的調研。

        一、鄖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中央和地方各項惠農稅收優惠政策的引領下,鄖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經過三年的跟蹤分析和數據對比,成績顯著。

        1.社戶增長快速。2011年初,鄖縣僅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6戶,其中正常開業戶僅5戶。截至2013年底,在征管系統中有稅務登記記錄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90戶,總戶數比2011年初增長了462.5%,正常開業戶比2011年初增長了860%。從分布上看,各分局轄區內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常開業戶數量呈均衡分布趨勢,其中柳陂分局17戶,楊溪分局14戶,城區分局12戶,鮑峽分局5戶。

        2.收入增長明顯。在2011年底時,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收入僅為436.36萬元。2013年底,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收入達到932.74萬元,比2013年增長了113.74%。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和發展,刺激和帶動了其他農業實體的共同發展,整合農業有效資源,打造生產資源的共享平臺,活躍農業生產要素,促進了農業健康發展。

        3.稅收大幅減免。增值稅方面,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值稅免稅銷售收入2011年度為9.16萬元,2012年度為37.56萬元,2013年度為796.71萬元。2013年比2011年增長8597.71%,比2012年增長2021.17%。企業所得稅方面,全縣共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減免企業所得稅額2011年度為97.38萬元;2012年度為42.16萬元;2013年度為17.24萬元。這主要由于減免稅政策的有效落實,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應稅所得額不斷減少,故企業所得稅減免稅額呈逐年下降趨勢。

        二、現行稅法中有關的涉農稅收優惠政策

        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印花稅、契稅、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稅、車輛購置稅等方面均有優惠政策。總體來著,目前國家為促進農業的發展在稅收上體現了對農民不征稅的精神,對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和銷售也采取了稅收減免的政策。對農產品加工企業購入的初級農產品,按收購票面金額的13%抵扣稅款。從國家層面來看,稅收政策扶持農業是長期性的支持戰略,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政策優,廣覆蓋,才是真正惠及民生的根本國策。

        三、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稅收管理中的難點

        1.設立不規范,合法經營意識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牽頭主體呈現多元化,合作社制度執行不夠嚴格,形同虛設。由于管理機構有關制度不完善,在牽制手續、信息資源、戶籍管理等方面存在脫節現象,造成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沒能納入正常稅收管理的體內循環。經與工商信息核對,登記類型有內資、其他聯營、股份合作、個人獨資等形式,部分合作社沒有持證經營,法津意識淡薄,管理不規范。甚至有合作社設立時資質虛假,以鉆國家政策之空,騙取減征稅資格和國家扶持性貸款。

        2.經營不景氣、財務管理不夠規范。目前,農民合作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有實力、能有序經營的很少,大部分處于勉強維持經營狀態。有的往往是空架子,沒有制度架構和指導,也沒有具體經營實務,組織虛空,財務也不規范,核算不健全。大多數農民合作社中的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對財務核算缺乏一定的認識,沒有專職財會人員,即使有,賬務簡單,手續不規范,經濟事項缺乏真實性,有的甚至只是一個流水賬,沒有任何會計核算的基礎和納稅意識。

        3.管理較隨意,稅收執法難以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稅務登記往往不規范。納稅申報資料不真實,不申報,長期零申報現象非常普遍。發票使用不規范,代開發票現象頻繁,農民申請開具自產自銷證明的情形多,其真實性難以核實。對征管員來說,合作社征稅任務相對于整個稅收任務來講,比重太小,沒有征收積極性,重心通常會側重到征收穩定的其他稅戶上,因此造成對合作社的征稅難以實施。

        4.政策難界定,不利于稅收征管。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稅收政策知識欠缺,大多無主動學習咨詢的意識。在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上,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范圍的多樣性,在同一項收入上涉及多個稅種,又存在不同的征免規定等,其對政策的理解上容易產生歧義。農民合作社一些外銷貨物的應稅行為,由于財務核算混亂,免稅范圍界限不清,存在一些應稅項目按免稅項目減征的漏洞。

        四、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的建議

        為了促進農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提高鄖縣農業整體發展水平,我們要強化稅法意識,以法促其進入良性軌道并充分發揮其優勢。在善用國家扶持政策的基礎上,要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制度、財務等多方面的輔導,促其稅務規范,防控潛在風險。

        1.完善戶籍管理。對外,暢通信息共享機制,定期與工商機關進行信息交換,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認真核查,依法注冊的合作按期合規納入稅收征管。對內,規范稅務登記管理,對新辦稅務登記資料認真審核,逐項錄入。對其變更、注銷必須實地進行調查,積極走訪農民專業合作社實際經營情況,真實、準確地掌握第一手涉稅信息資料,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監管,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納稅人戶籍管理。

        2.優化納稅服務。一方面,加強管控部門的聯系,了解轄區合作社的現狀,加強政策宣傳和納稅輔導,普及稅法知識;另一方面,強化財務管理,提升會計規范化程度,有條件的實行會計電算化管理,提高依法納稅意識,準確申報納稅。最后,要重視并做好稅種認定,簡化辦稅流程,準確落實國家稅法優惠減征政策,真正讓利于民,取信于民。

        3.強化檢查監督。定期對稅收優惠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對優惠政策沒落實的,查明原因,分清責任,及時整改。對于課稅稅種認定不清的,要依法界定,維護好國家及農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稅法的嚴肅性。

        4.嚴格發票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票要嚴格管理。發票流向實行過程管理,對發票使用進行管理培訓,加強發票使用情況檢查,對其真實性、合理性等進行嚴格監督。利用系統,大力推廣網絡發票,確保農產品經營網絡發票使用率達到100%。

        5.規范財務核算。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資料的審核,要求必須以真實、合法、有效的憑證如實進行賬務核算,對應稅收入和免稅收入分別核算。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完善財務報表體系,開展財務會計電算化,利用科學先進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準確進行會計核算,促進納稅基礎的準確規范。

        參考文獻:

        [1] 陳治祥.淺談私營企業稅收征管問題.涉外稅務,1990(3)

        [2] 利國,樹立,興軍.地稅系統認真落實就業創業優惠政策.承德日報,2009.6.14

        第4篇: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范文

        溝北村過去很窮,這些年開始種菜,生活剛有了好轉,又趕上2011年白菜價低,不少農戶還是吃了虧。分析白菜低價的原因,溝北村蔬菜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甄建國說:“天氣暖和,大棚菜品種多、產量高,相比之下,白菜就不行了。”

        正是因為發現了種大棚菜的優勢,2011年甄建國所在的合作社開始帶領大家建大棚,種甜瓜,而最近幾年溝北的蔬菜產銷,合作社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增收在種菜中找出路

        溝北村地處丘陵地帶,是行唐縣的貧困村,過去靠種糧一年到頭沒有多少收入。據甄建國介紹,2002年,村領導出門路過定州,看人家都在種菜,收益要比種糧高很多,回來一合計,也想帶著大伙兒種菜。

        當時沒有任何經驗,專門從定州請了技術員,全村種植了近200畝的萵筍,定州那邊答應負責銷售。但是等到豐收了,銷售問題定州那邊不管了,“我們跟外地客商沒有任何聯系,以前也沒這么大面積種過菜,菜豐收了卻一點兒也銷不出去,村里著了急。”甄建國記得很清楚,那天是當年的陰歷八月十六,天下著雨,他們坐出租車去了定州東關市場,請來了山東的菜商,總算把菜銷了出去。

        雖然銷售經歷了些波折,但是種菜的收益大家看在眼里,盡管2003年又經歷了“非典”中的蔬菜滯銷,村領導和村民仍然認定了種菜這條道兒。經過幾年的發展,溝北村的萵筍種植已達到了1000余畝,周邊的村子也開始擴大了蔬菜的種植規模。

        種菜“種”出了合作社

        “萵筍主要銷往武漢、合肥那邊。”甄建國說,咱們這兒跟南方的上市時間正好能錯開,那邊對萵筍的需求就相當于咱們這邊的大白菜,所以這幾年萵筍的銷售挺有保障,價格也一直不錯。“經歷了2002年的波折,村里也有了經驗,之后的幾年里,我們不斷地往外地跑市場,逐漸跟外地菜商搭上了線,加上種植規模有了,菜的產量上去了,就有客商主動過來洽談。”

        溝北的蔬菜種植已經紅紅火火了,每到“十一”前后,都會出現熱鬧的銷售場面。在2008年之前,村民們自發地到附近的蔬菜批發市場去交易。2008年,溝北村自己也建起了蔬菜批發交易中心,同時,成立了溝北村蔬菜種植合作社,有了20來位蔬菜經紀人,現在跟外地菜商的聯絡更多了,而這次來收購白菜的河南菜商劉金付也是之前經紀人對接上的,劉金付已經是第5年來這兒了。

        要賣好價錢還得貼“標簽”

        溝北村自然條件好,土好水好沒污染。甄建國不無自豪地說:“我們村種的大白菜肯定比你們在市里買的那些好吃。”溝北的菜好,但不等于能比市場上同類菜品賣更高的價格,這也正是現在溝北蔬菜種植合作社思考的問題。“以前有菜商從我們這兒批發的菜,貼上標簽,售價就翻幾番。咱自己申請個商標,貼上標簽,不就可以把蔬菜的批發價漲上去,讓農民更多獲益了嗎?”甄建國說,自從發現這個問題后,村里就趕緊提出了無公害蔬菜的申請。

        甄建國認為,溝北村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經過這幾年的種菜經歷,大家都有了集體觀念,村民們對蔬菜種植的標準、要求,大家也能接受,蔬菜質量上去了,價格也就上去了,受益的最終還是咱老百姓自己。

        村民都愿意跟著合作社走

        甄建國是溝北村蔬菜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也偶爾去參加一些農業技術培訓,他除了幫著村民聯系蔬菜銷售外,也指導農戶的蔬菜種植。

        這些年,溝北不光種植萵筍,也種菜花、茄子等其他蔬菜,所以雖然2011年白菜歉收,農戶也有損失,但是并不像單一種植那樣損失慘重。

        2011年白菜的歉收也給了合作社以啟發,讓他們看到了大棚種植的前景,現在村里正號召大家買竹竿搭冷棚種甜瓜。

        甄寶珍是種菜大戶,2010年他種了將近6畝萵筍,1.2畝白菜,2011年他支了一個兩畝地的甜瓜棚。甄寶珍已經買好了竹竿,地里的水泥柱子也都埋好了,種大棚甜瓜他沒有任何經驗,但是他說,這些年,有合作社給大家引著路,種什么都有信心,日子也比以前過得好多了,大家信任合作社,愿意跟著試試。

        信息不暢制約合作社發展

        蔬菜種植,合作社起了大作用,農民愿意跟著合作社的思路走。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目前溝北已經實現了蔬菜的規模化種植,但并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化生產,農戶依然在單打獨斗。合作社、經紀人的信息也并不十分暢通,他們從網絡上也僅限于查查蔬菜的價格,2011年決定種植大棚甜瓜,也是村領導去新樂考察,看到種植甜瓜收益不錯,合作社才開始向農戶推廣種植。“支大棚的竹子是新樂那邊幫忙給聯絡的,甜瓜苗也是新樂給培育的,以后等有經驗了我們再自己育苗。”甄建國說,他們跟其他地方的農業合作社聯系不多,種植信息也很少溝通。

        第5篇: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范文

        關鍵詞:農發項目區;農民合作社;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6)03-0040-06

        1 引言

        農民合作社起源于19世紀中期的法國,主要是為了保障小農的基本利益。經過近170年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農民合作社處于不同的壯大和發展階段,國外學者對農民合作社的研究不斷深入,Douma&sehreuder(1991年)、Douma&schreuder(1988年)和van Diik(1997年)等學者均認為農民合作社細化了農業勞動分工,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sexton(1990年)和Bovle(2004年)則通過構建市場競爭的博弈模型指出農民合作社有效促進了農業市場發展。Karanlininis&zago(2001年)則通過博弈模型測算農民合作社的最優社員數量。Hendrikse&vgerman(2009年)運用不完全契約理論分析農民合作社的最優治理結構。Roger(2000年)指出農民合作社可以有效保障廣大農民的利益。我國農民合作社起步相對較晚。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開始實施,國內農民合作社發展才受到關注,學者們主要從我國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績效和運作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吳晨(2013年)、張哲(2012年)和吳天龍(2015年)基于實地調研指出我國各地的農民合作社呈現蓬勃發展勢頭。戈錦文(2015年)指出魅力型領導對農民合作社發展發揮促進作用。陳共榮和沈玉萍(2014年)采用BSC基本原理構建農民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有效評價我國農民合作社績效。李道和(2014年)和楊軍(2014年)基于省級調研數據分析贛粵皖三地的農民合作社績效。張億鈞(2012年)在土地流轉的背景下對農民合作社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張曉山(2013年)、崔寶玉(2011年)、鄭丹(2011年)等學者分別指出農民合作社發展存在經營實力弱、治理結構不合理、盈余分配不公平等問題。

        綜上所述,國內農民合作社的研究主要基于國家及中、東部等農業基礎較好的省市視角,對西部農業經濟欠發達、農業生產水平較為落后省區的研究基礎較為薄弱。作為西部不發達省份,農業占廣西經濟總量的比重較大,發展貧困縣份農業是幫助當地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農民合作社是鏈接市場和農民的重要紐帶,其發展對促進貧困縣份的農業經濟發展,提高當地農民純收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農發項目區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和推廣意義。

        2 廣西農發項目區農民合作社發展概述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貸款廣西農業綜合開發與利用項目(以下簡稱農發項目)是世界銀行對廣西貧困地區及貧困脆弱地區的農業扶貧項目,重點在廣西境內龍州、樂業、都安、北流、岑溪、藤縣、永福和平樂八個少數民族和婦女人口占比較大的貧困縣市實施。2012年起,項目投資近6.3億人民幣(含4700億的貸款)主要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和市場支持、農村環境改善和項目管理四個方面的建設。在農業生產和市場支持中農民合作社建設是農發項目的重要建設內容。2012年起,龍州、樂業、都安、北流、岑溪、藤縣、永福與平樂八個貧困縣和貧困脆弱縣市開始實施農發項目,其中1857.68萬元的專項資金對項目區內52個特色農業合作社予以扶植,農民合作社蓬勃發展,有效推動各項目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具體情況詳見表1。

        3 廣西農發項目區農民合作社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市場鏈接機制層面

        3.1.1 農產品銷售的經濟效益差異性較大,難以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廣西農產品在國內具有廣闊的市場,在區內和其他省市擁有廣泛的需求,雖然部分合作社的社員人數和農產品種植面積都已初具規模,但由于農產品生產銷售的經濟效益有限,難以提高合作社農戶生產的積極性。如都安個別農業合作社主要從事甘蔗、黃秋葵和山葡萄的種植,每年的產量可觀,市場需求巨大,但由于主要采取“訂單農業”方式進行銷售,合作社僅能獲得農產品種植和原料生產的微薄利潤,沒得到農業產業鏈上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此外,合作社主要負責人營銷意識不強,沒有積極采取措施拓寬銷售渠道,到2014年底才開始小量嘗試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嚴重制約了合作社農產品經濟利潤的增加,社員獲利甚微,難以調動新農戶入社的積極性,農民合作社對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無法充分體現。

        3.1.2 部分合作社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 中國-東盟博覽會召開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與發展為廣西農產品銷往國際市場提供有利的平臺。然而,項目區農民合作社對該國際性博覽會的認知度卻不如全國性農展會,農產品參展很少是農戶或合作社社員、農貿公司等生產經營主體組織,而是政府與東盟國家以及其他國際參展商進行的各類產品整體展覽和貿易,項目區農民合作社沒有充分利用該平臺宣傳、推介特色產品和擴大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國際銷售渠道。廣西各個農發項目區均處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自然條件優越,亞熱帶水果、畜牧業、水產業等農產品產量質量名列全國前茅,具有明顯市場競爭優勢,但農民合作社沒能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導致所生產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3.1.3 合作社社員市場敏感度不高、市場意識薄弱,存在依賴合作社負責人或公司銷售渠道的思想 利用農發項目配套安排的農戶培訓專項資金,合作社定期對全體社員舉行相關培訓。但農戶培訓重點內容一般為防治病蟲害,農作物科學種植和畜牧業科學養殖等科學種養技術,而農業機械知識和市場營銷專業管理知識方面的培訓較少。因此,項目區絕大部分合作社農戶的意識停留在種植或養殖,不夠關注銷售層面問題。在農產品銷售環節,處于過度依賴和被動等待國內外貿易商的“訂單收購”方式,失去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權。如北流市建勇木耳栽培專業合作社以傳統的訂單收購方式為主。藤縣有強淮山專業種植合作社雖然以網絡銷售、定向推銷、定點銷售、超市銷售等多渠道拓展市場,但是仍然以傳統訂單收購方式為主。藤縣照明水稻專業合作社有三種主打產品――有機稻、富硒稻和優質稻,合作社發展早期完全依靠合作社2位負責人進行市場營銷,農戶僅負責種植環節,不積極參與市場銷售,沒能形成信息互通、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局面。

        3.2 發展模式層面

        3.2.1 部分合作社種養技術存在瓶頸,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一是農發項目區大多為較為偏遠落后的地區,生產技術落后是當地農民合作社發展的一大制約。北流市建勇木耳栽培專業合作社憑借當地的氣候優勢,進行木耳一年多次采摘,有效彌補了國內木耳銷售的空檔,提升了木耳售價。但合作社技術人員也遇到技術難題,由于木耳本身對溫度較為敏感,低于5℃或高于30℃都會使木耳遭受損害,而目前尚無技術可以避免溫度對木耳的不利影響。調研時都安、北流部分養殖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反映,牛羊因疫病大規模死亡仍是養殖過程面臨的主要風險,合作社聘請高校技術力量研究培育疫苗,才有效降低牛羊死亡率和養殖業風險。在藤縣古龍龍淳八角專業合作社調研時得知,提升八角烘干技術,保有八角的天然色澤,提升八角品質,成為該合作社急需解決的問題。二是農發項目區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民進行農產品標準化、產業化種植,以保證農產品的高質量和好銷路。農發項目區內合作社社員主要依靠自身種養經驗進行生產活動,缺乏專業知識,市場敏感度不高。部分合作社靠試種多種農產品來選擇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品種選擇成本高,極大影響合作社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北流市建勇木耳栽培專業合作社目前僅有一名木耳栽培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戶采收木耳,明顯無法滿足需要。要引進一定數量的技術專業人才,才能適應合作社規范化、科學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服務需要。

        3.2.2 部分合作社管理人員經營理念落后,品牌意識薄弱,凝聚力不強 一是項目區部分農民合作社的管理章程不夠規范,管理松散,缺乏有效內部約束機制,合作社凝聚力不強。利益分配、人員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較多漏洞,亟待解決。如都安縣部分農業合作社僅有5名股東和7位社員,人數較少,難以實現規模化發展,只進行甘蔗種植及化肥銷售。合作社負責人和社員間缺乏有效溝通,負責人缺乏合作共贏理念,認為農戶無法理解合作社的經營理念,社員則認為加入合作社并不能增加收入,導致合作社無法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削弱了農戶人社的積極性,合作社難以發展壯大,甚至陷入惡性循環。二是項目區合作社管理人員多為當地農民,觀念較為滯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對合作社和產品發展方向定位模糊。在農產品品牌構建、銷售渠道拓展和產品加工等產業鏈建立方面的意識較為欠缺,申請自主品牌的合作社數量較少。大部分合作社甚至允許其他公司對自身特色產品進行貼牌銷售,為其他同類產品打響知名度,而不重視提高合作社自身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制約了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經營的發展,更不利于合作社獲取品牌的潛在經濟價值。

        3.3 外部環境層面

        3.3.1 部分項目區政府對養殖類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不足,有待加強 廣西農發項目區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產業產品特色、優勢明顯,但基礎普遍較薄弱,需要政府幫助才能有效發揮優勢和特色,提升農發項目區合作社的發展前景。如都安縣的黑山羊養殖、龍州縣的龜鱉和竹鼠養殖、永福縣的公羊養殖、岑溪市的三黃雞和生豬養殖、藤縣的肉鵝和肉兔養殖等項目,都是推動當地農民合作社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產業項目,政府應加大扶持。但從實地調研看,由于養殖類合作社投入大、風險高、成本回收期較長,導致除個別項目區外,多數農發項目區均未支持養殖類農民合作社發展。

        農發項目區在推進農民合作社發展中還存在部門協調配合不足,缺乏有力指導措施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問題。實地調研得知,部分農發項目辦負責人表示,政府配套支持資金不足已成為制約農發項目推進的重要原因。現實中,各項目區的政府對農業支持力度大相徑庭。如部分項目區偏重發展工業,對于農業的資金投入較少,制約了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此外,農發項目報賬手續繁瑣,審批層級過多,加上合作社管理人員對報賬手續和流程熟悉程度不一,項目辦收集資料和報賬發票工作進展緩慢、項目資金難以到位等因素,導致農發項目對農民合作社的支持效果在各項目區之間的差異性十分顯著。

        3.3.2 現階段部分項目區的土地經營權限制性因素諸多 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是實現農村土地與金融對接的紐帶,實現農業發展、農村富裕、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對鞏固和發展我國農業基本經營制度和權利制度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不健全,普遍存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變現難的問題。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未能獲得明確、產權界限和權利未能明晰,嚴重影響著農民合作社的進一步建設完善。都安縣農發項目區部分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認為,土地流轉制度不健全,無法獲取成片土地進行大規模耕種已成為制約當地農發項目區農民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素,嚴重影響合作社的經濟效益提升。藤縣古龍龍淳八角專業合作社發展征用土地需經梧州市和自治區國土廳批準,多重審批減緩了合作社的項目建設節奏,不利于合作社擴大經營范圍和發展。

        3.3.3 項目區合作社發展資金不足現象普遍 發展資金不足是絕大部分合作社共同面臨的難題。近年來農村多層次資金供給已具雛形,但是資金供給不足問題至今無法有效改善。抵押物缺乏或不合格,財務制度不健全、資信等級合理評定等問題嚴重困擾著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合作社貸款發放。岑溪廣西悅綠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專業生產紫玉淮山,由于自身資金不足加上難以得到充足貸款支持,導致產品一系列深加工的推進困難重重。藤縣泰和葛業專業合作社受制于抵押品未達到銀行貸款準入要求,只能限于現有生產規模,即使產品市場供不應求,仍然無法進行擴大再生產,無法獲取更多效益。由于資金實力有限,藤縣照明水稻專業合作社無法成立公司進行“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發展模式,制約了專業化生產的發展和拓展產品銷售渠道。

        4 促進廣西農發項目區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具體對策建議

        第6篇: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范文

        一、節水增糧工程運行管理方式

        (一)地埋式膜下滴灌系統運行管理方式。一個完整的地埋式膜下滴灌系統可保障200多畝耕地灌溉需求,當前土地以分散經營為主,建成的膜下滴灌系統絕大多數都由散戶聯合使用,一般一套系統都覆蓋幾十戶的耕地,針對這種狀況,各地主要采取了兩種運行管理模式。

        1.受益農戶自主負責管理模式。一個系統或幾個系統的受益農戶選出或雇傭管理人員管理,管理人員按照農戶意愿負責整個滴灌系統的灌溉運轉,運轉動力費用按畝均攤,管理費用由受益農戶和管理人員協商確定,按畝灌溉次數提取,一般1畝灌溉一次,全部費用在2―3元之間。2012年灌水次數一般2―3遍,全年畝灌溉費用在10元左右。設備壞損維修費用由受益農戶承擔,閑置期間首部、過濾器等設備由村里統一收入庫房管護。這種管理模式適合成效對比顯著、群眾積極性高、自發組織能力強的地區,在積溫不足、降雨量低、有覆膜種植習慣的龍江、甘南等地被廣泛采用。

        2.用水協會(村集體或合作組織)負責管理模式。將膜下滴灌農戶納入用水協會,由用水協會(合作組織或村集體)統一管理灌溉運轉,協會提前收取運行管理保障金(或按畝提取每次灌溉發生的實際費用),保障滴灌系統按需運轉。如林甸縣林甸鎮成立用水協會,統一管理全鎮膜下滴灌用戶,保證系統運行,春耕前每畝地收取50元的運行保障金,秋后協會負責將首部、過濾器等設備統一入庫管理,并結算運行費用、管理費用、維修費用,多退少補。這種管理模式適合群眾自發組織程度不高的散戶地區,需要外力統一、集中管理,提高運行管理成效。

        (二)中小型噴灌設備運行管理方式。中型噴灌主要指絞盤式噴灌,小型噴灌主要指管道移動式噴灌,中小型噴灌靈活機動、不受地形、地塊限制,可聯戶使用,可散戶單獨使用,運行管理上簡便易行,非常適合當前農村土地經營方式。運行管理上主要有兩種模式。

        1.村集體負責管理模式。節水增糧項目建成后,財政、水務部門與鄉鎮政府、鄉鎮政府與村屯簽訂移交使用合同,將中小型噴灌設備直接下撥給村集體,由村集體委派專人全權負責設備運行管理,旱時村里派人負責全程灌溉,受益農戶按畝繳納動力費用、人員工資、維修費用。設備閑置期村里統一收入庫房,專人管理。這種運行管理模式在依安縣、龍江縣得到深入推廣,是當前“節水增糧行動”中小型噴灌的主要管理模式。

        2.抗旱服務組織(或合作社)負責管理模式。項目區建成后,將中小型噴灌設備交由地方水務部門的抗旱服務組織管理,優先滿足項目區群眾要求,可為非項目區提供灌溉服務,合理收取服務費用,提高中小噴灌設備利用效率。目前這種管理模式已在克山縣、孫吳縣和木蘭縣探索運行。另外一種與其相近的管理方法,將設備管理與當地農機合作社等穩定的合作組織對接,將設備使用權交給合作社管理,管護、運行、維修都由合作社負責,有償服務,合理收取受益方費用,北安市、安達市等地探索了這種管理辦法。

        (三)大型噴灌設備運行管理方式。大型噴灌主要指中心支軸式噴灌。大型噴灌體積大、造價高、操作技術較復雜,運行管理方面要求較嚴格,各地在大型噴灌運行管理上都投入了大量精力,探索出多種管理方式。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運行管理模式。

        1.集約經營土地運行管理模式。其主要運行模式是:以農機合作社為平臺,以村種植合作社為依托,以鎮水利裝備技術服務中心為支撐的現代水利裝備管理機制。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和最初探索者是安達市升平鎮,該鎮制定了《升平鎮農田水利裝備管理辦法》和農田水利裝備管理規則,目前已經建立了現代農業合作社,提供農機、水利、林業、牧業等方面的服務功能,國家投放到該鎮的各種農業裝備全部由該合作社統一管理。具體做法:界定了農田水利裝備的范圍。現代農業合作社及水利裝備管理中心負責農田水利裝備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明確了資本主體、監督主體和使用主體。財政部門代表政府作為農田水利裝備資本主體,縣級財政和水務部門是監督主體,以合作社為組織形式的農民是直接使用主體;規范了維修資金提取標準。水利裝備固定資產以調撥單形式,由縣級水務部門向鎮級政府調撥。固定資產由合作社實行建檔建卡管理。建立大修更新資金提取制度,按每畝受益土地不低于27斤玉米價格(折合成等值人民幣)提取大修更新資金和運行維護費用,并設專戶管理,使用時由合作社提出申請,縣級財政和水務部門批準使用;明確了農田水利工程和裝備的管理方式。農田水利工程驗收合格后,交給合作社管理,不合格的農田水利工程,合作社有權拒絕接收。農田水利裝備實行場庫棚標準化管理,不能進場庫棚管理的設專人看護;明確了農田水利裝備投放的基本條件。按照資金匹配、土地規模、創新管理、節水增糧、用管并重和動態管理的原則組織投放,對于沒有資金匹配能力,土地經營規模小,沒有水利裝備管理和維護能力,增產效益不明顯,節水效果不突出的不予投放水利裝備;明確了農田水利裝備的使用程序。使用人需提前向合作社提出申請,簽訂使用協議書后方可使用。使用者負責該套農田水利裝備的田間檢修,維護保養和管理工作,損壞或丟失由使用者包賠全部損失。管理者要向使用者派出工程技術人員,負責裝備使用時的技術指導。獲得使用權的使用者在天氣干旱需要灌溉而不使用時,管理者有權終止使用協議,把設備調撥到急于使用的農戶。從一年來的實際運行情況看,升平鎮的建后管護模式效果明顯,為全省今后加強和規范“節水增糧行動”工程設施的建后管護工作做出了有益嘗試。目前安達市、克山縣、克東縣、肇東市等地都較好地推廣了這種管理模式。

        2.分散經營土地運行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在各地普遍存在,主要為村集體、受益農戶代表或承包人兩種管理模式。一是村集體管理模式:大型噴灌項目建成后,縣(市、區)財政局、水務局通過鄉鎮將設備移交給村集體,村集體落實專人負責本村項目區的工程管理,村里負責向受益農戶收取運行管理費用,一部分作為運行、管理費用開支,一部分作為設備維修養護費用,設備閑置季節村里負責將易丟易損件拆卸入庫,減少人員管護費用。二是受益農戶代表或承包人負責運行管理模式:大型噴灌設備建后移交給村集體,村集體組織噴灌圈內受益農戶自行管理,由受益農戶選出管理代表,簽訂權責合同,管理代表負責澆灌和日常看管,運行費用按畝均攤,并提取一定的管理費用,用于管理代表工資和維修開支。另外,也有多個噴灌圈內受益農戶集體協商后,把運行管理任務承包給個人管理,簽訂承包合同,明確運行管理任務,按畝繳納費用,由承包人負責灌溉、看護、維修。這種針對散戶的管理模式在龍江等縣(市、區)得到較好推廣,對當前分散經營土地上的大型噴灌設備運行管理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運行管理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運行管理尚未形成長效機制。調研發現,各地各級政府,特別是財政、水務部門都高度重視工程運行管理,多用行政手段、采取高壓態勢、依靠強制辦法將管理工作推到最基層,在現階段這種管理手段很有效,但“節水增糧行動”工程最長可發揮功效20―30年,僅依靠領導重視、采取強制辦法去管理不是長久之計。建立長遠有效的運行管理制度,發揮制度管理的作用,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是當前緊迫任務。

        (二)運行管理缺少技術指導。調研時向項目區群眾了解怎么掌握灌水時機,幾乎得到的回答都是“旱得挺不住了才灌”。“節水增糧”顧名思義,就是既要節水又要增糧,只有適時適量灌溉才能實現“節水增糧”效果,“旱得挺不住了才灌”既不節水,也錯過了作物生長最佳需水期,還影響到增收,失去了“節水增糧行動”的本來意義。可見各地在運行管理上還缺少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群眾只憑著經驗去運行管理,需要加強縣鄉基層水利技術推廣體系。

        (三)長遠運行缺少資金保障。當前基層的具體運行管理辦法,幾乎都是按照設備永遠不大修、甚至不壞的狀態去管理,各地基本上沒有向受益者提取設備折舊維修資金。隨著土地承包人的輪換,受益對象也即改變,后接手使用設備的短期土地承包者,如果在沒有前期使用者累積的折舊、維修資金支持,將會出現沒有資金去維修大型噴灌設備,易造成設備廢棄。

        三、關于加強運營管護工作的意見

        (一)推進項目區土地集中流轉。土地規模經營是采取包括“節水增糧行動”在內的眾多先進生產技術的重要和必要條件。在“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建設的起始階段,大部分項目落實到種田大戶或合作社地塊上,工程項目服務一個土地經營者,減少了統一思想環節,作物種類容易統一。隨著項目的深入進行,今后項目建設將大部分落實在分散經營地塊。一個噴灌圈內最多的有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四種作物,需水量、需水時機不一樣,必然難以統一農戶適時適量灌溉需求,在管護責任落實上將遇到突出矛盾,影響工程長遠發揮效益。為此,建議各地大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出臺相關政策推動項目區土地流轉,并配合利用行政手段、市場引導、合作組織參與等綜合措施將分散經營土地流轉集中起來。下一步工程建設要在水源、動力條件滿足的必要條件下,以土地經營規模作為重要條件,通過項目確立的前提條件,引導項目區內的土地集中合理流轉,為“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建設提供必要的平臺。

        (二)明晰工程設備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屬。當前各地在工程建成后產權歸屬方面還比較模糊,有的在財政或水務局,有的給了鄉鎮,有的落在了村集體。主要原因是沒有理解國家和省里關于“節水增糧行動”有關產權歸屬的指導意見。根據以往的產權改革經驗來看,設備只有放到最需要的人手里,才能發揮最好的功效,才能得到最好的管護,才能認真研究如何節能降耗。當前產權乃至使用權大部分放在行政部門或集體手里的工程設備,雖然有比較詳細的管理制度約束,但最終管理成效還是取決于管理人的責任心,不是自己的東西管理多會浮于形式,不利于長遠管理。為此,建議將建成的工程設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合理分開,將使用權、收益權直接下放給農戶、種田大戶或合作組織等終端用戶。但前提是使用年限內不得轉賣、棄管棄用,財政、水務部門以產權所有者的身份,督促用戶根據設備購置價值按比例收取設備運行保障金,設立設備運行臺賬,監督設備運行狀況。

        (三)切實提取工程設備折舊、大修基金。確保已建成的工程長期發揮效益,無論當前的設備所有權、使用權形式上歸政府部門,還是落給終端地塊的農戶,都要建立設備折舊、大修基金制度,特別針對大型噴灌設備更是如此,杜絕設備有大的損壞導致棄用。建議建立“統一管理、誰提誰用”的折舊、大修基金制度,即各地財政、水務部門按設備覆蓋耕地畝數,每年督促項目的具體管理者向收益者提取一定的資金,存入指定賬戶,由財政或水務部門協助管理,待設備損壞時進行維修,保障設備正常運行。待設備達到使用年限時,將折舊基金和殘值用于設備重新購置。

        第7篇: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范文

        關鍵詞:農產品;品牌營銷;產業結構;對策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論題。隨著我國對外的全面開放,國外許多品牌農產品紛紛進入我國參與市場競爭,這給國內農業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可以說,農業品牌競爭的時代已經來臨。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加快品牌農業的發展,對推動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產品品牌營銷的優勢

        (一)特色資源優勢

        中國地域遼闊, 自然條件的差異使農產品的品種和品質產生巨大的差異,以資源為依托,發揮地域優勢形成名優傳統農產品,成為農產品品牌營銷的資源依托。目前一些地區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已經初步形成了當地的名牌產品,帶動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來,特別是1999年《 農業部關于創名牌農產品的若干意見》 下發以來,各級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把大力推進農產品品牌營銷,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作為最佳切入點和突破口,從政策、組織、資金等方面大力支持農產品品牌營銷戰略的實施,為推動農產品品牌營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二、我國農產品品牌營銷的劣勢

        (一)經營者缺乏品牌營銷意識

        目前許多農業生產者經營的核心不是品牌而是農產品,缺乏品牌形象實力的營造,將品牌僅僅視同為商標,大多是注重品牌的識別功能和促銷功能,將其打造成名牌的意識不強, 不能有效地開展品牌經營。許多優質特產因無注冊品牌,導致農產品土味濃,精品少,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優勢和價格優勢不強。

        (二)農產品品牌營銷的中介組織缺失,產業化龍頭企業力量薄弱

        在農產品品牌營銷過程 中,農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主要是由于中國農業生產者大多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東家蘿卜西家菜,生產規模小,總產量也小,沒有規模效益,從而也不利于農產品品牌營銷。但從中國的現狀來看,農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相對滯后,以農業合作社為例,目前中國農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數量太少,規模偏小,入社農戶占鄉村總戶數的比例小,相 當一批農業中介組織僅僅停留在生產或技術環節的簡單合作,成員之間的聯合多以松散型為主,農業中介組織與農戶之間的聯系不緊密,達不到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目的,在發展產業經營,實施農產品品牌營銷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這就使得目前農產品品牌營銷缺乏真正的實施主體,很難對農產品品牌實現有效的投資、管理及維護。

        (三)農產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

        如何打造農產品品牌,使之成為名牌,并經受住外來農產品的沖擊而長久地生存下去呢?歸根到底是想辦法提高農產品質量,而提高農產品品質的關鍵在于通過制定和實施農業產前、 產中、 產后各個環節的工藝流程和衡量標準,使 生產過程標準化和系統化,符合國家和國際市場標準。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也可以看出,農產 品安全質量體系的建立健全是農產品品牌營銷的基礎。而在目前,由于中國農業生產是粗放的小生產經營,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操作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農產品的品質各異,從而使得農產品品牌營銷缺乏必要的質量保證。

        (四)農產品科技含量偏低

        在農產品品牌營銷過程中,從種苗的培育到產品的生產,從農產品的加工、包裝到銷售,各個環節都需要相應的科技支持。雖然中國農業科技經過50多年的發展,水平有所提高,但從整體而言,農業科技進步尚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而言,發達國家已達到70%-85%,而中國僅有42%,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滯后,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中得到推廣應用的只有30%-40%,其中真正形成規模的不到20%,而發達國家卻早已達到60%-70%。這就使得中國農產品科技含量低, 農產品品牌營銷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撐。

        (五)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結構趨同,競爭優勢不明顯

        首先,中國農業產業化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農產品加工業落后,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 精深加工產品、二次增值產品少,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更少, 沒有形成較大的產業規模 , 從而使得農產品品牌營銷沒有得到有效實施;其次,由于受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影響,中國很多區域間農業產業結構同構現象嚴重,缺乏明顯的競爭優勢,這就使得農產品品牌營銷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基。

        三、促進我國農產品品牌營銷的對策

        (一)樹立品牌觀念,增強品牌意識

        樹立品牌觀念、增強品牌意識是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的先決條件。農產品品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必須發揮先導作用,政府、企業,農民三位一體聯合努力開發。一是政府要轉變觀念,不斷學習,增強品牌意識,將農產品品牌戰略當作今后農村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二是針對農民品牌意識較為淡薄的問題,加強對農產的引導,幫助廣大農民改變陳舊的農業觀念 ,樹立農業創品牌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思想,逐步提高農民的品牌意識,讓農民真正體會到農產品品牌效應帶來的效益,積極投身到農產品的品牌創建中去。三要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引導和管理,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對農產品品牌給予積極的支持,要使企業充分認識到農業創品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從而自覺地走農業創品牌之路。

        (二)塑造品牌形象

        美國著名品牌策略大師大衛奧格威說:“就像人的個性一樣品牌的個性既是特殊的也是永續的”,意即品牌的個性是由一致性和識別性兩大基本要素構成的。因此,生產者如 果既能在一個品牌的性格塑造中保持其一致性,同時又實現品牌與顧客的有效溝通和情感 交流以達成獨特的識別特性,就可以完成其品牌的性格塑造,為產品的差異化創造有利條 件。品牌形象和個性的塑造,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品牌內在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內在 形象主要體現在產品的質量特性上。質量是品牌形象的核心,是產品的生命所在。因此, 國內外生產者無不把品牌質量放在品牌營銷的首位。(2)品牌外在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外在形 象主要體現在品牌名稱、品牌標志、品牌包裝上。著名品牌策略大師艾里斯說 :“實際上被灌輸到顧客心目中的根本不是產品,而只是產品名稱,它成了潛在顧客親近產品的掛 鉤。”由此可見,品牌名稱是和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品牌名稱給人在聽覺和視覺上的感受要親切動聽。且便于記憶和突出特色。品牌標志的設計要清晰醒目、新穎 美觀并富有時代氣息。包裝是品牌形象的具體化。包裝便于消費者識別品牌產品、展示品牌 個性、促進產品銷售。通過包裝的造型、圖案色彩、規格、包裝材料的設計和選用,突出產 品的個性,提高品牌的魅力 。

        (三)完善農產品質量體系,實現生產標準化 ,品種優化、包裝特色化

        實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這是穩定農產品品牌形象的重要前提。優化農產品品種、發展特色農業 ,這是提高農產品品牌形象的基礎。一方面需要注意科技投入,廣泛利用基因工程等現代科技成果創造新產品 ,另一方面要根據消費者對無公害產品的渴求推出 “綠 色產品”以順應時代潮流 ,增強品牌的親和力 。另外 ,還要根據各地的自然資源優勢及傳統優勢推出特色產品,增強品牌的市場吸引力 ,鞏固其品牌地位,并搞好農產品的加工和包裝,這是改善農產品品牌形象的重要保證 。這不僅順應了消費者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需求變化的趨勢 ,提高產品身價 、提升品牌形象 ,而且還有利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四)做好農產品品牌的命名與注冊工作

        在品牌命名中,要做到簡單易讀,便于記憶,最好能暗示農產品的品質和效用,給人印象深刻,能產生豐富聯想,盡量少用籠統的產地品牌。至于品牌標志,更應該賦予更多內涵,獨特新穎有創意。同時要入鄉隨俗,不能與當地文化法律法規有沖突。 2001年12月1日起實施的新商標法規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對其所生產、制造、加工、揀選或者經銷的產品,需要取得商標專用權的,可以向商標局申請產品商標注冊。這就是說,我國農民今后不論是否具有法人資格,都可以為自己經營的農產品申請注冊商標。這無疑為農產品商標的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持。

        (五)制定向名牌農產品傾斜的優惠政策

        農業名牌的創立和發展關鍵是要有一批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目前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大企業里,有4家是以農業為基礎的龍頭企業集團,他們是全球最有名的農業名牌企業。因此,政府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實行扶優扶強向農業名牌傾斜的政策,有利于大型龍頭企業創立和發展農業名牌。具體優惠政策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稅收優惠。要實行低稅率、減免稅和稅后返還政策,放水養魚。二是信貸扶持。可通過農業發展銀行優先提供低息、貼息貸款。同時鼓勵商業銀行實行類似政策。三是財政支持。要優先安排有關項目投資、優先列入技改計劃、資本結構改革試點、優先安排債轉股。四是優先批準上市融資、優先授予自營進出口權。五是加大行政、法律和輿論保護力度,堅持不懈地打擊假冒偽劣行為。

        (六)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不斷拓寬品牌范圍,建立和完善品牌體系,豐富品牌農業的發展內涵

        隨著各種生產經營主體市場意識的增強,品牌與商標已經從最初所賦予的識別功能和促銷功能向信息傳遞功能、價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綜合功能轉變。而不同的消費者對品牌功能的需要往往不同。為了進一步拓展市場,必須圍繞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體系,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通過品牌延伸方式來拓展品牌范圍,向消費者提供同一品牌多種不同功用和形象的產品。雖然品牌延伸是當前知名企業常用的發展戰略,但對于農業企業來說,引入品牌經營的理念,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來推進品牌農業發展,還有較長的路要走。為此,應該借助于工業化中的品牌經營思想,在進行品牌設計時,將保持品牌核心價值和個性的一致性作為品牌延伸的關鍵。如農產品的綠色功能、消費功能和安全功能等,都是農產品品牌延伸和發展品牌農業過程中必須注意的重要方面。

        (七)加大農業技術創新,強化農業科技對品牌價值的增值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產品品質,不僅是樹立農業品牌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本質需要。從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形成過程看,由品種研制,到良種選育,再到產品生產和后序的加工、包裝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科技支持。而現代農業發展中,來自于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支持作用越來越大,尤其是圍繞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以及產品加工的發展,開創了許多新興的科技領域,為新的產品品牌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技術條件。近些年來,我國依靠優勢人才資源和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的雄厚技術,為品牌農業的培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如有關無公害蔬菜、農產品生產技術的科研成果日臻成熟并大面積應用。但仍需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與支持力度,努力構建一個從農業生產、加工到營銷的技術創新體系,集成開發和重點示范一批農業重大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農產品加工、保鮮中的重大技術難題,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增加品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推進品牌農業快速發展,促進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參考文獻

        [1] 呂志明.農業創品牌要謹防六大誤區[J].經濟論壇,2001(5):10-11.

        [2] 姚正國.集聚優勢 打造品牌[J]..江蘇農村經濟,2007(12):39.

        [3] 霍商.培養農產品名牌是振興湖北省農業經濟的必由之路[J].生產力研究,2004(4).

        [4] 白光,馬國忠.農業品牌產品的質量安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7.

        [5] 陳燕 ,覃家君.實施農業標準化提高農產品競爭力[J].湖北農業科學,2004(1):15-17.

        [6] 耿罡.中國農產品企業品牌戰略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2.

        [7] 黃金火,黃文軍.我國農產品品牌營銷探析[J].青海社會科學,2007(5):38-42.

        第8篇: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范文

        關鍵詞 水稻產業;制約因素;對策;吉林樺甸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9-0061-01

        樺甸市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地處龍崗山脈北側,第二松花江上游。年平均≥10 ℃積溫2 731 ℃,無霜期125~127 d,平均日照時數2 379 h,日照率為54%,年平均降水量為748.4 mm。境內有5 km以上河流87條。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水資源,使樺甸市成為吉林省東南部山區重要的水稻產區之一。但是,從2008年開始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并存在繼續減少的趨勢。2013年底統計結果: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由2008年以前的9 342 hm2下降到8 103 hm2,減少13.3%。

        1 水稻產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1.1 農田水利設施毀壞嚴重,限制了水稻種植業的發展

        2010年7月28日特大洪水沖毀了樺甸市水稻主產區內的大河水庫、常山水庫,木其河流域的3道攔河壩和多處塘壩、渠道等農田水利設施。這些水毀工程和水利設施至今沒有完全修復,灌溉區域內的一部水田不得不改成旱田。

        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不足,有限的灌溉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1]。近年來由于水田水利設施建設維護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一部分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跑、冒、漏現象嚴重,有的已經不能使用,迫使一部分水田改成旱田。

        1.2 投入大、費工、費時,經濟效益低

        一是種植水稻投入大。種植玉米投入的直接生產資料成本4 500元/hm2左右,種植水稻投入的直接生產資料成本6 000元/hm2左右,比種植玉米多投入1 500元/hm2左右。二是種植水稻費工費時。種植水稻生產環節多,技術復雜,包括種子處理、育苗、苗床管理、本田整地、插秧、水肥管理、病蟲草害防治等環節,需要人工75個/hm2,比種植玉米多45個/hm2。三是投入產出比低。玉米平均產量10 t/hm2左右,2013年市場售價2.2元/kg,產值22 000元/hm2,純收入17 500元/hm2。水稻平均產量7 500 kg/hm2,2013年市場售價2.7元/kg,產值20 250元/hm2,純收入14 250元/hm2,比種植玉米少3 250元/hm2。

        1.3 分散經營,缺乏競爭力

        一是缺少龍頭企業。樺甸市域內現有水稻加工企業21戶,在這21戶企業中,只有韻龍米業建立了自己的水稻種植基地,和農戶簽訂了有效的產銷合同,其他企業都是靠對外加工水稻掙取加工費生存。二是缺乏組織。截至2013年底,樺甸市還沒有1個真正能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統一生產經營的水稻種植合作組織,農戶分散經營,規模小,品種多、亂、雜,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優質米品種、綠色水稻栽培面積少。三是沒有自主品牌。截至2013年底,樺甸市尚無水稻加工企業擁有自己的品牌,多數加工企業包裝簡易,有的企業靠借牌上市。

        1.4 科學種田水平低

        一部分農戶對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綠色水稻栽培技術還沒完全掌握,技術應用不到位,還是憑經驗進行生產管理,投入成本高,水稻產量低,經濟效益差[2-3]。

        2 發展對策

        2.1 加大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投入,修復水利設施

        發展水稻種植業,必須加大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投入,修復水毀工程,修繕排灌體系,確保水庫、攔河壩、塘壩安全蓄水、儲水,從根本上解決水源和灌溉系統存在的跑、滲、漏問題,保證灌溉用水。在資金投入上要做到深入挖潛、多方籌措,利用好國家農田基本建設扶持資金,最大限度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率。

        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議農業開發、扶貧、小型農田機械、優質糧種植補貼及其他涉農資金,向種植水稻農戶傾斜,按種植面積適當加大補貼額度,提高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

        2.3 進一步發揮企業帶動作用

        從政策、資金、技術上扶持和幫助有條件的水稻加工企業建立水稻種植基地,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引領農戶種植優質米品種,努力打造自己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充分發揮企業應有的帶動作用。

        2.4 成立水稻種植合作社

        鼓勵經紀人成立水稻種植合作社,把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統一種植、規模種植。在合作社內部通過推行統一規劃、統一供種、統一物資供應、統一機械耕作、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收購產品的“六統一”管理模式,提高水稻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4]。

        2.5 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在水稻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一是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在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加大對種植水稻農戶、水稻加工企業員工、農業合作社成員的科技培訓和科技指導力度。向廣大農戶、企業員工和合作社成員傳授水稻優質高產標準化栽培技術,從備耕、育苗、插秧、本田管理等各個生產環節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進行現場指導,手把手教,一對一幫,切實為農戶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二是大力推廣綠色水稻栽培技術,提高種植水稻的經濟效益。2013年樺甸市綠色水稻收購價是3.6元/kg,比普通水稻多0.9元/kg。因此,推廣綠色水稻栽培技術是提高種植水稻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在推廣綠色水稻栽培技術項目中,要采取政府引導、科技人員指導、企業帶動、合作社組織、科技示范戶輻射的推廣模式。政府要出臺政策進行引導和鼓勵,工商、技術監督等部門為企業和合作社辦理營業執照,申請綠色標識開設綠色通道;水利、環保等部門要加強對綠色水稻栽培區域和基地內的水利設施和水資源及環境的建設、保護力度,保證水源,防止污染[4];農業部門要組織科技人員開展土壤化驗、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等服務,使水稻產區內的每戶家庭都有1名主要勞動力掌握綠色水稻栽培技術。

        3 參考文獻

        [1] 譚順會.安縣地震災后優質水稻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20):379-380.

        [2] 李經勇,唐永群,李賢勇,等.重慶市水稻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福建稻麥科技,2012(1):72-77.

        第9篇:農業合作社的申請條件范文

        一、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的背景和歷程

        1、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的背景。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居民人均收入迅速增加,經濟發展進程加快,政府在政策上對城市傾斜,而對農民的貸款的數額小、風險大、信譽差等問題扶持力度相對較小,位于農村地區占我國居民總數70%的家庭無法獲得所需要的投資貸款。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農民資金需求、提高農民信貸地位的需要。我國貧困人口基數大,截至1993年未解決溫飽的人數仍有7000萬,我國政府在同年推出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旨在通過8年的努力基本解決剩余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但效果并不理想。而同時考慮到發放貸款具有資金到位率高、還款率高的因素,信用合作社決定采用新的方式進行對貧困人口的扶貧工作。

        2、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的發展歷程。1957年9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在農村工作會議上針對農村信用合作社問題指出:今后信用社的任務是,徹底消滅高利貸,把農村金融鞏固起來,發放貸款,解決農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吸收存款,支持農業合作社。1984年,國務院批轉了中國農業銀行《關于改革信用社管理體制的報告》,提出把農村信用社真正辦成群眾性的合作金融組織,成立了縣級聯社。1996年以來,農村信用社由中國人民銀行托管。貸款投向發生了重大調整,農業貸款比重明顯提高;貸款方式有了改進,農戶貸款面明顯擴大;經營管理體制有了初步轉變,內部管理程度不斷加強。

        二、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過程中的風險形成

        第一,自然因素。由于我國農村地域廣闊,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同時,農業是高風險的弱質產業,沒有相應的保險系統,大部分勢必轉嫁到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身上,這就是自然因素帶來的風險。第二,債權人因素。我國信用社是新發展起來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其創建時間短、管理體制不健全、工作人員經驗缺乏,財務狀況不佳,在貸款過程中經常出現放貸決策不科學、處置不良貸款方式不合理等問題,缺乏應有的自我發展能力,這也是增加貸款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三,債務人因素。農村信貸是為農民服務的,其發放對象是位于農村的個人農民和鄉鎮企業。由于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低、農村教育條件落后等原因,農民對貸款方式和期限的意識程度不高信用觀念比較淡泊,缺乏相關經濟和法律知識,從而增加了到期還貸的難度,加劇了貸款風險。第四,市場因素。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價格是一切的主導,由市場來控制和調節。農民在貸款后,會因為物價變動等原因與預想投資金額發生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貸款風險。

        三、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風險的控制措施分析

        1、規范貸款發放程序,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從農戶對貸款的申請、貸前調查、貸中調查、審批、貸款發放、貸后管理到信貸檔案的管理,都要嚴格按照農村信用社規范信貸管理實施細則進行,及時歸檔,及時整改,確保貸款程序的規范化和普遍性。并要完善相應法律法規,改善外部環境和內部控制狀況。

        2、嚴格進行資信評級,完善農戶信用評價機制。農村信用社要結合實際制訂出相對統一、便于操作的農戶信用評價機制,并有效地實施,降低貸款的違約風險,提高回收率。資信評級機制可根據農戶家庭經濟狀況、個人信用狀況和貸款項目本身的風險來建立,也可以群眾反映、社會調查等結果作為依據。

        3、實行審貸分離,加強內部控制。信貸員應當對所調查事實的真實性負責。對貸款人基本情況的審查,對貸款合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進行審查,撰寫調查評估報告,提出個人意見。信用社主管會計、出納應進行有效監督,具體包括:對信貸人員提供的貸款手續等資料進行監督,對不符合條件的要退回信貸部門。只有將內部控制制度覆蓋并落實到貸款的各個環節,使工作人員各司其職,才能確保貸款的發放遠離道德風險。

        4、運用貸款五級分類法,構建健康的信貸文化。所謂貸款五級分類,是指銀行類機構采用財務分析、現金流量分析、擔保分析和非財務分析,分析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估算貸款遭受損失的風險程序,將貸款質量劃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的一種管理方法。通過這種分類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貸款缺失和風險衡量不準確、識別不及時的問題,客觀提示了貸款的實際價值。同時,促使農村信用社形成“識別計量風險-總結發現問題-改進信貸管理”的良性循環,也提高了信貸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综合 |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不卡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人妇99 | 亚洲AV第一成肉网在线观看 | 色色色导航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