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質量安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環節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9(b)-0182-03
Influence of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n safety management of intravenous drug allocation center
XIA Ru-bing DAI Dan YUE Y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dezhe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Jingdezhen 33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n safety management of intravenous drug allocation center and provide safe and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ransfusion. Methods 20 ward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group(n=10)and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group(n=10).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sure were used in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group,routine intravenous drug allocation center management measure was used in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group.Adverse drug reaction,unreasonable prescription and drug configuration error in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unreasonable prescription and drug configuration error in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group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Intravenous drug allocation center;Link quality management;Safety management;Influence
靜脈用藥集中調配中心主要混合調配細胞毒性藥物、抗生素、全靜脈營養等靜脈藥物[1-2],其涉及大量的用藥調配工作,操作環境完全根據藥物國家標準和藥物特性設計,對其實施環節質量管理和控制是提高用藥質量和規避配制風險的一大途徑,為此,本文主要觀察實施環節質量管理與控制的20個病區靜脈輸液藥物不良反應、不合理處方及藥物配制錯誤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的20個病區,其中包括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婦產科、神經外科、普通外科、腫瘤科等,收集病區住院處方830張,將20個病區分為環節質量管理組(10個)和常規管理組(10個),環節質量管理組實施環節質量管理與控制等措施,常規管理組實施常規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管理措施。兩組實施環節質量控制與常規管理措施時間為2013年9~12月,實施評價時間為2014年1~4月。評價標準: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是否降低、不合理處方數是否減少、配制錯誤數量是否減少。
1.2 方法
1.2.1 環節質量管理組
實施環節質量管理與控制措施,具體措施如下。
1.2.1.1 環節質量管理與控制方法 針對靜脈藥物調配各環節建立標準操作流程和責任體系,進行精細化管理,從而規劃化、細化、科學化質量控制標準。明確各級人員職責,建立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安全管理控制小組,以小組長責任制的方式嚴格把控各個環節質量關,實現人員分層上崗,調動各級人員的積極性。針對各個環節的質量及工作流程建立評估體系,結合醫院臨床科室的特點,與臨床科室加強溝通交流。藥學服務理念也是充分以患者為中心,積極找出存在問題并給予解決。實施階段式管理模式,重點強調每一位員工存在的重要性,鼓勵其積極參與環節質量管理。實施長效的培訓和年終考核機制,督查各環節質量控制實施情況,以全面提升藥學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責任心。
1.2.1.2 預防性控制 ①人員質量控制:保證輸液成品質量在于對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和正規的培訓,凡是受過嚴格培訓的工作人員在操作方面都能按照規范進行,通常工作中會出現藥物不良反應、不合理處方數或配制錯誤等均與藥師、護士有直接聯系,所以,要求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工作人員必須進行崗前培訓,建立健全考核和培訓制度,調動工作人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保證輸液成品質量。②環境質量控制:采用色標管理來區分調配中心的區域,可劃分為凈化區、控制區和緩沖區,對配制間和操作臺的消毒要按照相關操作流程,建立和完善調配中心設備檢修保養制度和清潔消毒制度[3-4],定期檢測生物安全柜中的各項參數,關于配制間流動的空氣和生物安全柜要每月收集并送檢,以此保證配制間的環境質量處于正常狀態。③物品質量控制:關于藥品與醫療耗材可每月檢查有效期,避免在臨床中將破損的藥品運用其中,尤其一次性耗材和消毒劑,院感部門可定期抽檢保證質量。
1.2.1.3 環節控制 ①藥品配制:首先,建立配制組長監督配制人員是否按照正規流程進行操作,并負責配制間的帶教和管理工作,當出現各類突況或醫囑存有疑問,配制組長應及時處理,解除配液人員的后顧之憂;其次,同品種配制模式,對同種藥品予以統一配制,節約空間和注射器的同時提高配制速度,有效減少配制過程中錯誤的出現;最后,雙人配制模式要求兩名工作人員協同合作,一名工作人員負責配制靜脈藥品,另外一名工作人員則負責記錄配制過程中的各項參數并協助核對,可以說是靜脈用藥安全中關鍵的步驟,非整支劑量的藥品要在標簽上打鉤并簽名,避免出現藥品混亂現象,結束配制后及時清場。②處方審核:建立用藥分級審核制度,以A、B、C、D、X 5個等級,其中A、B級屬于廣泛應用和有權威資料支持,C、D級的經驗用藥是僅有個別文獻支持和沒有任何用藥依據,X級為超禁忌證用藥和不合理用藥,一般由臨床醫生申請B、C、D級超說明書用藥,并填寫相關使用申請表,之后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備案[5-6];將人工審核與配伍審核軟件相結合形成一種審方機制,高年資本科藥師負責處方審核工作,將人工審核有效結合自行開發的醫囑系統,加強審核病區提交的醫囑,重點在于審核其醫囑是否合理,如出現不合理現象,應及時與相關提交醫囑的病區做協同溝通,以此促進靜脈用藥的合理性。③成品核對及下送:最后成品質量復核工作,檢查靜脈輸液是否存有漏液現象,液體和標簽是否相符,是否對非整支劑量醫囑配制雙簽打鉤。
1.2.2 常規管理組
實施常規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管理措施,主要是制訂靜脈用藥目錄,規范藥品管理工作流程,建立靜脈藥品使用管理原則,明確靜脈藥品備用種類及數量,藥品分類放置等。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環節質量管理組的藥物不良反應、不合理處方及藥物配制錯誤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常規管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相關觀察指標的比較[n(%)]
3 討論
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所提供的藥物和輸液劑都由專業的藥學人員按照相關標準調配,此中心配制的藥品能有效保證靜脈滴注藥物的無菌性,與單病區配制用藥相比,從發出醫囑到接收成品,靜脈藥物調配中心需要多批工作人員在各個環節對各工序進行核對,其中可能因人員操作原因,不可避免地發生差錯[7-9],尤其是一些集中配制量大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出錯率更大于其他醫院。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防止差錯發生,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必須優化工作流程,加強各個環節的質量監控。環節質量管理是針對調配中心的各個環節給予全面控制,如預防性控制,其在于人員質量控制、環境質量控制和物品質量控制,人員方面主要針對運用定期和正規培訓來調動工作人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保證輸液成品質量。環境質量控制主要以配制間設備和環境消毒為主,如環節控制中的藥品配制、處方審核及成品核對及下送,如處方審核病區所提交醫囑的合理性,登記后與科室溝通不合理醫囑,促進靜脈用藥的合理性[10-11]。此外,還要重點強調事后控制與持續質量改進工作,如增加藥師下臨床制度,安排藥師定期走訪病區和用藥患者進行溝通,可進一步明確患者所需和所下醫囑是否合理,還可觀察輸液批次安排是否與患者病情相符,保障臨床用藥安全。貴重藥品盤點制度應每日盤點金額>50元的藥品,最大限度地保證賬務相符,及時處理所發現問題,盡可能地減少用藥差錯。建立交班點評制度,每日進行早交班,在交班過程中點評用藥情況,分析存在問題,建立預防性措施,從而為臨床提供安全有效的靜脈用藥治療服務。本研究采用環節質量管理與控制的10個病區藥物不良反應、不合理處方、藥物配制錯誤率明顯低于常規管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環節質量管理能顯著提高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安全管理的質量,有效促進患者輸液用藥安全,可作為靜脈用藥調配中心首選的管理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林冠,李玉堂,甘惠貞,等.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環節質量特色管理與控制實踐[J].中國藥業,2013,22(2):36-37.
[2] 路俊華,祝培友,鮑應麟,等.靜脈用藥調配中心24h運行的設計與管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9):161-163.
[3] 鄭愛民.加強醫療環節質量控制保證醫療質量持續改進[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8):127-128.
[4] 余麗,舒成仁,鄧彬,等.品管圈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質量管理中的實踐[J].中國藥師,2012,15(10):1505-1506
[5] 盧智.醫院靜脈用藥集中調配模式的建設與管理實踐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3.
[6] 林冠,李玉堂,甘惠貞,等.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環節質量特色管理與控制實踐[A].“健安杯”全國醫院藥事管理與藥劑科建設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2:27-30.
[7] 程民,江鵬.關于加強醫院藥庫規范化管理的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2):137,140.
[8] 鮑琳.血站檢驗科關鍵環節質量管理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0):154-155.
[9] 陸蕾,謝麗萍,董衛紅,等.臨床科室大輸液的環節質量管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6):532-533.
[10] 王金菊.差錯分析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重要性[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0):14-15.
問:為什么要修改《條例》?
答:農藥是重要的農業投入品,農藥的使用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因此,加強農藥管理十分必要。現行《條例》是1997年公布施行的,已不適應新形勢下農藥管理工作的需要,亟須修改完善:一是臨時登記門檻低,導致低水平、同質化農藥供給多,安全、經濟、高效農藥供給少,需要依法促進農藥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農藥質量水平。二是農藥生產管理存在重復審批、管理分散等問題,需要調整管理職責,優化監管方式。三是農藥經營主體規模小、布局散、秩序亂,有的制假售假甚至銷售禁用農藥,需要依法推動轉變經營管理方式,完善經營管理制度。四是農藥使用中存在擅自加大劑量、超范圍使用以及不按照安全間隔期采收農產品的現象,需要依法加強農藥使用監管,促進科學使用農藥。五是現行《條例》的法律責任處罰力度不夠,需要綜合運用民事、行政等多種措施,對違法生產經營者實行嚴厲處罰,提高違法成本。
為了切實解決上述問題,加強農藥管理,保證農藥質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畜安全,保護農業、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有必要修訂《條例》。
問:《條例》在農藥登記方面做了哪些修改?
答:《條例》對農藥登記制度主要做了以下修改:一是取消臨時登記,明確在我國生產和向我國出口的農藥需申請登記,經登記試驗、登記評審,符合條件的,由農業部核發農藥登記證并公告。二是規定農業部組織成立農藥登記評審委員會,負責農藥登記評審,并明確了登記評審委員會的人員組成。三是規定申請農藥登記,首先要進行登記試驗,登記試驗報所在地省級農業部門備案,新農藥的登記試驗須經農業部批準。四是規定登記試驗由農業部認定的登記試驗單位按照規定進行,登記試驗單位對登記試驗報告的真實性負責。五是規定了登記試驗結束后,申請人應當提交的資料以及農藥登記機關的審批時限等。六是規定了農藥登記證應當載明的內容和有效期,以及農藥登記證的延續、變更程序。
問:《條例》在農藥生產管理制度方面做了哪些修改完善?
答:針對農藥生產管理存在的重復審批、管理分散等問題,按照國務院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改革精神,《條例》做了以下修改:一是實行農藥生產許可制度,明確農藥生產企業應當具備的條件,并規定由省級農業部門核發農藥生產許可證。二是規定委托加工、分裝農藥的,委托人應當取得相應的農藥登記證,受托人應當取得農藥生產許可證,并明確委托人應當對委托加工、分裝的農藥質量負責。三是要求生產企業建立原材料進貨記錄制度,采購原材料要查驗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和有關許可證明文件并如實記錄。四是規定農藥生產企業應當嚴格按照產品質量標準進行生產,農藥出廠銷售應當經質量檢驗合格、附具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并建立出廠銷售記錄制度。五是規定農藥包裝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印制或者貼有標簽,并明確了標簽應當標注的具體內容,特別要求用于食用農產品的農藥的標簽標注安全間隔期。
問:《條例》在農藥經營方面做了哪些規定?
答:針對農藥經營主體規模小、布局散、秩序亂,有的制假售假甚至銷售禁用農藥等問題,《條例》做了以下規定:一是取消農藥經營主體僅限于供銷社、農技推廣站等主體的規定,實行農藥經營許可制度,對高毒等限制使用農藥實行定點經營制度,明確了農藥經營者應當具備農藥和病蟲害防治專業知識、能夠指導安全合理使用農藥、經營場所應當與飲用水水源和生活區域有效隔離等條件,以及申請農藥經營許可的程序。二是要求農藥經營者建立采購臺賬,采購農藥時查驗產品包裝、標簽、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以及有關許可證明文件,并如實記錄,不得向未取得農藥生產許可證的農藥生產企業或者未取得農藥經營許可證的其他農藥經營者采購農藥。三是要求農藥經營者建立銷售臺賬,如實記錄銷售農藥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企業、購買人、銷售日期等內容,并正確說明農藥的使用范圍、使用方法和劑量、使用技術要求和注意事項。四是規定農藥經營者不得加工、分裝農藥,不得在農藥中添加物質,不得采購、銷售包裝和標簽不符合規定,以及未附具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未取得有關許可證明文件的農藥。
問:農藥的使用直接影響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在農藥使用管理方面做了哪些規定?
答:針對農藥使用中存在的擅自加大劑量、超范圍使用以及不按照安全間隔期采收農產品等問題,《條例》主要做了以下規定:一是要求各級農業部門加強農藥使用指導、服務工作,組織推廣農藥科學使用技術,提供免費技術培訓,提高農藥安全、合理使用水平。二是通過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先進施藥器械等措施,逐步減少農藥使用量,要求縣級政府制定并組織實施農藥減量計劃,對實施農藥減量計劃、自愿減少農藥使用量的給予鼓勵和扶持。三是要求農藥使用者遵守農藥使用規定,妥善保管農藥,并在配藥、用藥過程中采取防護措施,避免發生農藥使用事故。四是要求農藥使用者嚴格按照標簽標注的使用范圍、使用方法和劑量、使用技術要求等注意事項使用農藥,不得擴大使用范圍、加大用藥劑量或者改變使用方法,不得使用禁用的農藥;標簽標注安全間隔期的農藥,在農產品收獲前應當按照安全間隔期的要求停止使用;劇毒、高毒農藥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葉、菌類、中草藥材的生產。五是要求農產品生產企業、食品和食用農產品倉儲企業、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組織和從事農產品生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建立農藥使用記錄,如實記錄使用農藥的時間、地點、對象以及農藥名稱、用量、生產企業等。
問:在法律責任部分,《條例》做了哪些補充完善?
按照年初工作部署,XX公司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文件編寫工作業已完成,并將于今天正式,受公司最高管理者周呈強總經理的委托,下面我就公司推行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總體情況向大會作介紹說明。
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這三個管理體系是國際上公認的比較先進、有效的系統化管理方法,它們主要通過建立系統、完善的體系并有效實施運行,使各部門職責明確,部門之間接口關系順暢,各項工作規范化、程序化和標準化。推行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標準,有利于企業推進規范化建設,增強管理水平,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也有利于員工提高綜合素質,增強自身競爭力,XX公司今年正式轉入營運,規范化管理是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因此,年初,公司新的經營班子一致決定,在公司范圍內推行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隨后,我們邀請廣州XX管理顧問公司的有關人員前來我司調研。
公司的三大體系認證工作得到了XX公司領導的大力支持,X書記多次了解有關情況并作指示,營運部X經理派人送來了資料,并對公司在調研階段應注意的問題和顧問公司的選擇等多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見。
在XX公司的高度重視和指導下,公司與XXXX管理顧問公司達成了輔導協議,于3月12日成立了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推行領導小組,由最高管理者XXX擔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ISO辦公室,具體負責日常工作。2004年3月23日,XX公司召開了三大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動員大會,正式吹響了向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進軍的號角。
為加快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進程,公司于3月24日與廣州XX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達成輔導認證的協議。
從3月—5月,XX顧問公司的老師先后在我司舉辦了四期有關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知識的培訓。通過培訓,公司員工對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有了初步的認識,為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工作的深入開展鋪平了道路。
第二季度,公司在繼續推進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培訓的基礎上,成立了由專人負責的文件編寫小組,編寫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文件。從2004年6月初開始著手編寫,經歷了將近4個月的時間,經過編寫人員深入調查,認真編寫,歷經三次會審,今天,文件終于得以完成。在這里我深深感謝顧問公司以及全體編寫人員的辛勤勞作與和通力配合。
我們公司文件的編寫,在形式上是采用先編管理手冊后寫程序文件;在步驟上是先調研再編寫然后會審,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文件的連貫性。目前,我們共有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管理手冊1套,程序文件26個以及一批工作文件和表單。
體系文件的建立是為了完善我們的管理,使我們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隨著體系文件的,公司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也將由此進入試運行階段。當然,推行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工作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下一步工作需要我們按著文件要求進行運作,發現不足之處及時修改。在此,結合公司當前工作的實際,我就公司下一步推行認證工作提幾點要求:
第一、加強培訓,深入學習。
下階段,公司將通過培訓、印發學習資料、板報宣傳等形式,結合內審,組織各部門、各單位深入學習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內容。通過學習,讓廣大員工切實熟悉制度、掌握制度,按照制度辦事。各單位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創新學習方式方法,做到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用以促學。
ISO辦公室要成立檢查輔導組,深入各基層單位進行指導,解決學習、運行中的疑難問題,收集意見或建議。同時針對各部門、崗位、人員按執行的要求安排必要的測試考試,如口試或筆試。對測試、考試的結果納入各基層單位的績效考核中。
第二、嚴抓落實,積極貫標。
貫徹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文件是全員參與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文件后,不論什么人都必須認真貫徹執行,貫徹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文件“嚴”字當頭,按照文件要求認真抓好落實。做到文件怎么說我們就怎么做,嚴格按照程序文件規定辦事,克服不良的習慣做法,優化管理環境,強化每個崗位每一個人的工作責任感,牢記“說我該做,做我所說,記錄我所做的”,記錄好所做的每一件事,真實提供所做每件事的證據,一切工作按程序辦事。為持續改進我們的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奠定有力的基礎。
ISO辦公室要加大與各單位的溝通協調力度,盡快收集各單位的文件修改意見,及時對文件加以修訂。
三、提高認識,加深理解。
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是公司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各單位各部門,特別是主要負責人,要提高對此項工作的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在加深學習和理解的基礎上,把握好原則和尺度,按照程序進行規范改進。
每位領導、每個部門、每個員工都要按程序文件的要求,按照自己的崗位職責和管理職責來認真負責工作。下一步,公司將不定期的進行內部審核,保證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貫標工作順利進行,收到實效。并針對內審中發現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整改落實,不斷提高單位和公司質量管理水平。
四、整體推進,協調進行。
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各單位各部門互相溝通配合,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單位的消極被動,都會影響到整個貫標進程,因此,各單位各部門要做好程序的接口配合工作,理順關系,相互配合,為公司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工作的整體推進和協調進行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
相信在上級公司的正確領導下,在企航管理顧問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公司全體員工敬業奉獻,扎實工作下,我們一定能如期圓滿完成公司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工作。為推進公司規范化建設,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作出重要貢獻。
【關鍵詞】質量 環境 職業安全健康 管理體系 整合 一體化
Discussion on the Possibility for Integrating and Uni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s of Quality, Environment,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bstract: Implementation, accreditation and continuous perfection of three management systems, namely ISO 9000, ISO 14000 and OSHAS 18000,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landmark for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issues of quality, environment,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become unevadable for the existence, compet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in their global economic and trade activities. No matter they are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consultant,
accreditation or governmental agencies, they all are thinking deeply as how to avoid those unnecessary intersection, overlapping, and repetition among these systems, so that the resources could be fully utilized, and the management could be much more efficient.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ese systems might be integrated and united. The background and circumstances for integration and unification are discussed, and drawbacks are analyzed. Suggestions for integration and unification are made, and the prospective is looked forward to.
Key words: Quality Environment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Integration Unification
1 前 言
隨著ISO9001∶2000的推行,2001年12月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發出了公告(2001年第30號)即《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導意見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1],以及ISO14000∶1996系列標準
在全國不斷地推行和實施,標志著我國在推行質量管理體系(QMS)、環境管理體系(EMS)及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OSHAS)方面進入一個新階段,為企業在入世后,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在推行、建立、認證和持續改進的實踐中,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就減少QMS、EMS、OSHAS三大體系在建立和實施中的交叉、重疊、重復,人、財、物、時間的浪費,管理績效和效益不高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了三大體系整合與一體化的背景和面臨的難點;提出了幾點建議并展望其發展前景。
2 QMS、EMS、OSHAS的整合與一體化的有利條件和時代背景
隨著2000年版ISO9000的宣貫,ISO14000系列標準的實施,OSHAS18000的試行[2],最近,國際勞工組織ILO/OSH2001的出臺,我國國家經貿委《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導意見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大大地推進了現代企業管理改革步伐,使三個體系標準更加科學、更加實用、更加完善。但在實踐中,從不同角度都發現了三者的個性和共性的差異和要素的交叉、重疊問題,使一些實踐者和管理專家、學者開始深思,是否有可能尋求設計一個新的構架?而在1999年筆者也有類似的萌想[3]。
至今,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企、事業單位(組織)、咨詢及認證中介機構、相關方面、政府主管部門都積累了經驗,在某些領域取得共識,發現了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加上市場經濟主導和經貿活動發展的需要,促使三個體系的各方,加強彼此間的學習和研究,進行對照、對比,進行結合與交叉,通過咨詢和認證實踐,都不同程度表達了希望整合或一體化的意向,似乎說話的底氣更足,依據更多,條件更有利,時機也更成熟了。下面簡述QMS、EMS、OSHAS(OSHMS)三個管理體系有可能整合以及一體化的背景和良好的基礎。
(1) 三體系寓于全面管理體系之中
QMS、EMS、OSHAS(OSHMS)均屬于全面管理一體化系統(Total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TIMS)的主要成分,其總目標、特點、共性都有其內在有機聯系和互補性,可以認為三個體系的整合與一體化的管理體系是以Q、E、OSH為核心,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為基礎,以國際管理性標準為框架,融合其他管理要求的協調一致的管理體系[4],也可以視為是系統(分系統)與總系統的關系。三個子管理體系是全面管理總體系的組成部分,并交融于一體。
(2) 三體系咨詢認證對象的需求
被咨詢、認證的單位(對象)為了建立QMS、EMS、OSHAS三個管理體系,要分別組織三個專業性管理隊伍,分別經歷3次大動蕩、大改革、大投入,事后整改、持續改進、抽查、復審等,并非一勞永逸。當前,企業需要用更多的精力、時間和資金,投入市場的競爭和自身發展,若能幫助企業同步建立和實施三個管理體系或建立一個包含Q、E、OSH管理的綜合一體化的管理體系,是企、事業單位(對象或用人單位)舉雙手贊同的事情。
(3) 咨詢認證中介機構生存和發展的需求
無論是QMS、還是EMS或OSHAS的咨詢機構、認證中心,都在拼命的擴大現有的業務范圍,都千方百計的要同時拿到ISO9000、ISO14000、OSHAS18000的體系標準咨詢或認證的資格證書,這些中介咨詢或認證機構正在培養和選聘身具這三個體系認證資格的外審員或主任審核員。其目的是適應企業咨詢或認證市場的需求,這些中介組織開始聯合咨詢,實施聯合審核,在國內開始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
(4)有效管理提高效益,急需管理體系整合與一體化
由于ISO9000、ISO14000及OSHAS18000的體系標準問世時間的差異,按各自的對象和目標,分別建立了各自的管理體系標準。通過實施和實踐,人們已發現,無論在咨詢以及認證過程中,有許多要素交叉、重疊,給組織(用人單位)帶來工作重復、資源浪費、管理效率及效益低下,違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能適應企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解決的有效辦法就是需要尋求一種綜合的方法,將三體系整合或綜合一體化。
(5) 三套標準的兼容性為其整合與一體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個管理體系的內容(要素)多數是相同或相似的。例如:ISO9000∶2000標準,在其附錄A中給出了ISO9001∶2000與ISO14001∶1996標準的各要素對照表,大大地改善了兼容性;在OSHAS18001∶1999標準的前言里,強調與ISO9001∶1994、ISO14001∶1996的相容性;ISO14001∶1996與OSHAS18001∶1999的相容性;在2001年11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的GB/T28001—2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規范》的附錄A中,即GB/T28001與GB/T24001-1996、GB/T19001-2000之間章條對應關系,以充分體現了三個標準體系的相容性,為職業安全健康、環境和質量管理體系相結合提供了內在聯系和應用的理論基礎。甚至在國際勞工組織(ILO) 2001年頒布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ILO/OSH2001)中,在2001年12月國家經貿委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的條款中,都充分的體現了三個標準體系的相容性。
(6) 三套標準的管理原理相同,模式相似
QMS、EMS、OSHAS均以戴明原理為基礎,遵照PDCA循環原則,不斷提升和持續改進的管理思想;三者都運用了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原理和方法、分目標相似、總目標一致;三者都是為了滿足顧客或社會、員工和其他相關方的要求,推動現代化企業的發展和取得最佳績效。
(7) ISO14001與OSHAS18001整合已取得成功經驗由于EMS與OSHAS的管理體系運作模式及標準條款名稱基本相對應,形成了兼容或整合或一體化天然良機,在國內外石油、天然氣行業,甚至海事領域的遠洋運輸管理中,都建立了環境與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相融合的HSE管理體系,并取得了成功經驗。
(8) 企業文化建設為三套體系建立或整合奠定了基礎現代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文化建設,無論是企業質量文化、企業環保文化、企業安全文化的建設及其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都為三套標準體系的整合或一體化提供了人文及社會環境和技術支持[4],關愛人的生命,保護人的生存、生產、生活的安全與健康,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推崇質量安全文化、環保文化、減災文化、安全文化,給三者標準體系的整合與一體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是現代企業管理水平、企業精神、企業形象的重要體現。
(9) 三體系的整合及一體化已成為國際發展趨勢先進工業國倡導Q、E、OSH的高品質經營理念和運作方式,一切以人為本,追求ISO9000、ISO14000、OSHAS18000三個體系標準的整合或一體化,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需求,獲得最佳經營績效的成功途徑。據報導,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及臺灣地區,在進行QMS、EMS、OSHAS三體系的整合及一體化嘗試,無疑,國內外成功的經驗預示著三體系整合與一體化將已成為國際化發展趨勢、成為國際管理及認證領域的重要拓展方向。
3 整合與一體化面臨的困難
由于三個標準體系出臺的時代背景不同,對象、目標、適用范圍差異較大,要進行整合或一體化,必須克服一些障礙,認真深思,系統策劃與設計,處理好交叉、融合、綜合各要素間的關系,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轉貼于 (1) 堅持嚴肅認真、科學務實的思想
要組織人力深入研究三個體系的異同,聯合專業咨詢和認證機構共同策劃與設計,結合企業實際,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試點、實踐。處理好整合及一體化體系與QMS、EMS、OSHAS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與企業標準化管理的關系;處理好與企業文化建設的關系;推行整合與一體化的管理體系與理念,必須使全員理解、全員參與、全員支持,方能持續改進,成為永恒的動力。
(2) 嚴防機械拼組和各自為政的湊合
要從建立現代企業管理,獲得最佳績效,推動企業發展,增強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立于不敗之地為目標,從戰略上和戰術上深層考慮。要顧全大局,消除各為中心,著眼于世界,立足于發展,盡量減輕對企業帶來人、財、物、時間、資源浪費的負擔,科學地解決三體系間的接口問題,系統地建立新型的綜合管理體系。嚴防拼組與湊合,這樣做是適得其反,必須嚴禁發生。
(3) 堅持戴明原理和三論方法
戴明原理、PDCA循環原則、持續改進和不斷提升的目標是三體系整合與一體化的核心,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及其方法是實現整合及一體化基礎理論和運作方法,也是策劃、設計和制定綜合體系標準指南和規范的基本原則。
(4) 持謹慎態度、要穩重行事
已建立ISO9000、ISO14000或OSHAS18000的單位,是否立即建立三體系的整合或一體化體系,應認真分析和考慮自己的條件和特點;未建立QMS、EMS、OSHAS的單位,要穩重行事,要認真咨詢和請教已建立三體系的單位及對三體系整合有成功經驗的國家認可的中介組織。當前出現的聯合審核行動僅是一種探索和嘗試,要建立和實施三體系整合或一體化的體系,真正做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國際間互認,還有很多需要創新并負出艱辛勞動的工作,正等待人們去開拓、探索和開發。謹慎與穩重行事是十分必要的。
4 關于三體系整合與一體化管理體系建立的建議
建立涵蓋質量、環境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要求的一體化管理體系,開展一體化認證,是諸多企業(組織)的共同需求,也是中介認證機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拓展、新選擇。無疑,它標志了當今國際現代管理及認證領域出現了新潮流、新需求。為促進國內企、事業單位建立和實施三體的整合與一體化管理體系,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 三方攜手整合
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牽頭,有計劃地組織國家質量管理體系、國家環境管理體系及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指導委員會,并分別吸收三方的政府主管部門、國內知名的認證機構、大中型企業(組織)的資深人員參加,申請在國家立項,分若干專題研究,最后起草一份整合與一體化管理標準。
(2) 認真總結國內經驗
開設專題課題,吸收國內實施聯合審核、H.S.E(健康.安全.環境)認證、海事H.S.E. (健康.安全.環境)認證的整合經驗,經提升、優化,結合企業(組織)實際,為一體化管理體系建立提供科學依據和成功可行的經驗。
(3) 跟蹤國際的整合與一體化動向
ISO9000、ISO14000或OSHAS18000已成為入世后,各國工農業產品能否真正進入世界貿易市場的瓶頸問題,也是企業能否有資格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活動的入場券,先進工業國早已按這三個標準在運作,例如:英國的BS5750(為ISO9000所引用),BS7750(為ISO14000所引用),BS8800(為OSHAS18000所引用)早已在英國建立、實施,也是國際上公認的較好標準,已為有關組織和國家原則上照搬或適當修改成自己的標準。更為關心的三個管理體系建立、整合及其一體化是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和地區的工農企業,都想借推行和建立QMS、EMS、OSHAS來提高自己的現代管理水平和國際經貿活動中的地位。據有關信息資料報道,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韓國及我國的香港地區、臺灣都在三體系的建立及其整合與一體化管理體系方面正在嘗試或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因此,跟蹤國際發展動向,與國際接軌,以及調整經貿對策,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掌握國際動態和最新信息是極為重要的自我保護和自我完善的手段。
(4) 試點和推廣
三體系的整合及其一體化管理體系的建立,是否達到科學、實用、提高管理績效的目標,要經過試點來考核,實踐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惟一標準。特別要抓認證機構的試點經驗,聯合審核經驗、整合試用的績效、一體化管理體系建立的經驗;綜合協同后,逐漸推廣、改進;最后為一體化管理體系標準提供最科學、最實用的依據。
(5) 堅持自愿、推薦的原則
三套管理體系標準的推行和實施,均以自愿為前提,這種管理性、推薦性的標準,對幫助企業建立現代化管理體系達到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須堅持企業自愿的原則。充分相信企業的自我意識和覺悟,不靠政府命令,而靠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經濟變化和需求,讓企業在其生存和發展中領悟,讓市場經濟規律去推動,讓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貿經濟活動促進,靠企業內外人員的支持,使企業自覺的認識到QMS、EMS、OSHAS的建立以及進一步的整合與一體化是企業現代化管理的必經之路,是企業全面管理的基礎。當然,人做出這種選擇與企業的經濟發展、企業文化建設、決策人的素養和水平緊密相關。一切不能勉強,順其自然,靠市場經濟運作,順昌逆亡。
當然,是否自愿、自覺推行和建立三個管理體系,涉及到企業文化氛圍和企業員工科技文化素質問題外,還有一個經濟基礎問題。聰明人一點自明,早投入早受益。雖面臨困難,但不能失去發展機遇和提高效益的良機,企業不積極、不主動改革,就很難掙脫經濟逆境給企業帶來危運。
5 管理體系與企業文化建設
筆者認為,探索一體化管理體系的策劃、設計及其建立和實施課題是具有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大事。企業的全面管理體系逐漸完善,而Q、E、OSH的管理體系是其中的核心問題。而以人為本的管理,以人為本,保護自然環境,關愛生命,珍惜人生的企業文化就包含了企業質量文化、企業環境文化、企業安全與減災文化[5]。企業的形象和企業的精神是建立在企業文化的基礎上,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深層次的資源來源來自企業員工的科技文化素質及其相應的技能。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于企業文化建設和人才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先進的管理體系一定是建立在企業文化的基礎上。因此,沒有現代科技文化的企業是沒有出路的企業,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不斷提升員工的科技文化素質是企業興衰的根本。管理是調整人與物的關系,使企業安全、高效的運轉,創造最佳績效達到預期目標
的方法,管理不是目的。管理體系一體化的建立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一種經濟、簡便、有效運作的手段,綜合、科學、高效是其發展方向。企業文化建設的繁榮和全體員工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是三個體系整合及一體化建立的人文條件和技術基礎。
6 寄語與展望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前主席蒙爾曼先生和ISO14000標準起草人——沙拉米都先生曾多次強調:“如果不是單純為了認證注冊,組織完全可以將ISO9001、ISO14001標準結合起來實施。這樣既可以減輕組織負擔,又可以統一考慮組織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同步建立及實施。”[4]實際上,OSHAS18001∶1999與ISO14001∶1996的兼容性,2000年版ISO9001的修改與ISO14001∶1996的兼容性,已為三個體系的同步整合與一體化管理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天然合理的兼容基礎。
值得筆者可喜的是有幸親自參加了由《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雜志社、《中國ISO14000體系認證》雜志社及《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雜志社,于2002年1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市長之家”聯合舉辦的《建立綜合管理體系,實施聯合審核》高級研討會,200余名專家、學者,三個體系的咨詢、認證機構人員、相關的大中企業代表,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從認真交流、熱烈討論的氣氛中,筆者欣慰地看到了一種力量,一種期望:企業現代管理水平提高,需要三個體系的整合與一體化;認證及咨詢機構、中介組織受市場需求的吸引和沖擊,也急待尋求三個體系的整合與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和運作方法;更希望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及三個國家級管理體系認證指導委員會,能關注、支持和引導這項具有全局性、決策性的管理體系的創新工作,同時要求其組織力量跟蹤、分析、研究國際整合與一體化的動向,為國際間互認創造條件。
筆者相信,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會出現“建立綜合管理體系、實行聯合審核”的浪潮,隨后就會出現值得推薦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三體系整合與一體化試點新模式,最后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或聯合Q、E、OSH三個國家級的管理體系指導委員會公布三個體系的綜合管理體系的指南和規范,并與國際接軌。這是企業管理現代化和管理體系規范化、標準化的重要發展和時代新標志。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導意見》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公告2001年第30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2001.12.20.
2 徐德蜀.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及其標準化.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999,9(增刊).
3 徐德蜀,金 磊.Q.E.&OSH管理體系的交融與整合.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0,10(2).
方法 對傳統用藥護理組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針對用藥護理的每個環節進行總結,分析引起激素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制定并采取有針對性的精細化用藥護理管理對精細護理組進行護理。
結果 兩組患者干預后6個月的用藥醫囑規范性、醫囑處理正確率、激素服藥方法及服藥依從性、不良反應知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 精細化用藥護理管理能有效減少或消除引起激素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降低激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風濕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和安全性,是適用于長期應用大劑量激素風濕病患者的用藥護理管理方法。
【關鍵詞】 精細化管理;長期;大劑量;糖皮質激素;風濕病;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593.20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5.05.022
Investigation on meticulous nursing management for safety of rheumatic patients with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high dose glucocorticoids
[HJ2][HJ]
BU Xiancui,HUANG Zhongying,FU Xueling
(Department of Rheumatism,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Qinzhou,Qinzhou 535000,Guangxi,China)
[HJ2][HJ]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ticulous nursing management for safety of rheumatic patients with application of high dose glucocorticoids for a long time.
Method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on traditional medic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analyzed,every link of medication care was summarized,and risk factors which led to glucocorticoid’s adverse reactions were analyzed.Furthermore,targeted management of meticulous medication care was carried out to meticulous nursing group.
Results After six months of intervention,differences of specification of medication orders,accuracy of physician order processing,hormone treatment method,medication compliance,awareness rat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Conclusion Meticulous medication nursing methods effectively reduce or eliminat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reaction of hormone,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hormone,improve rheumatism patients treatment according to cluster and safety,is suitable for use in long term and high dose in patients with steroid medication management method.
【Key words】 meticulous management;long term;high dose;glucocorticoid;rheumatism;safety
精細化管理是通過各種管理方法和手段將管理工作的每一環節精確化、數據化,以提高組織的執行力和效率[1]。在護理安全管理中實施精細化管理,能提高綜合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有效提高護理安全[2]。糖皮質激素是眾多風濕病主要的基礎用藥,需長期堅持治療方可有效控制病情,更是許多急性期風濕病患者必需的搶救用藥。但由于激素的作用廣泛,臨床上常因各種不良因素引起不良反應[3],影響風濕病治療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如何保證最大限度地發揮激素的治療作用和及時防治激素的副作用是治療風濕病成功的關鍵,也是醫護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筆者通過精細化用藥護理管理方法,科學分析常規用藥護理管理模式中的危險因素,制訂細化的護理措施,有效地減少或消除引起激素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降低激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風濕病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安全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觀察對象
收集本科2012年6月~2013年1月長期使用大劑量激素的風濕病患者50例(傳統護理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18~66歲,平均(4386±1.17)歲,其中系統性紅斑狼瘡42例,干燥綜合征6例,系統性硬化癥2例。2013年6月~2014年1月長期使用大劑量激素的風濕病患者50例(精細護理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18~60歲,平均(43.16±1.11)歲,其中系統性紅斑狼瘡36例,干燥綜合征4例,皮肌炎6例,系統性硬化癥4例;采用精細化用藥護理管理方法。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種、文化程度、溝通能力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傳統護理組采用傳統用藥護理管理方法,包括常規醫囑處理、備藥、發藥、服藥指導、觀察用藥效果。精細護理組則采用根因分析法,對傳統護理組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針對用藥護理的每個工作環節進行總結,分析得出引起激素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主要有:用藥醫囑及醫囑處理流程不規范、護理人員用藥指導不規范、患者對服藥方法及不良反應缺乏了解、患者服藥的依從性低。并根據危險因素制定針對性的精細化用藥護理。
1.3 精細化用藥護理管理方法
1.3.1 加強護理人員激素用藥知識培訓 讓護理人員掌握激素作用、使用方法及不良反應的觀察和防范知識,增強其對激素用藥安全的意識。
1.3.2 規范用藥醫囑及醫囑處理流程 規定長期醫囑激素用藥第二天方可執行,此時電子醫囑書寫首日次數為0,需當天執行者開臨時醫囑。醫生開口服激素同時開口服護胃藥,開靜脈用激素的同時開靜脈用護胃藥,以便核對。護士核對醫囑時注意有無護胃藥、鈣鹽及維生素D制劑,及時提醒。核對停用激素醫囑時,必須追蹤后續激素用法,做好補漏工作。醫囑執行單書寫激素用量時采用單次劑量×數量的方法,如甲強龍160 mg=40 mg×4,潑尼松60 mg=5 mg×12。長期激素用藥應在早上8時執行,如為首次用藥應先用護胃藥,再用激素,以保護胃黏膜。
1.3.3 針對激素不良反應進行服藥指導 (1)向患者說明人體激素水平的生理曲線特征,凌晨1~2時是激素水平的低谷,早晨8時是激素水平的高峰[4],故在早上8時左右飯后頓服效果最好。告知患者夜間服用激素破壞了人體激素代謝水平的生理曲線[4],不但不能緩解疼痛,反而影響激素的治療效果,因此解決夜間疼痛應遵醫囑使用非甾體抗炎藥。(2)告知患者激素可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胃黏液分泌,減弱了胃黏膜的抵抗力,極易發生消化性潰瘍。因此,餐前需按時服用護胃藥,并告知患者如出現惡心、嘔吐、反酸、噯氣、上腹痛、解黑便等不適及時就診。(3)指導患者不能擅自停藥,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激素。(4)告知患者激素可通過多環節抑制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長期應用使機體防御功能降低,易誘發感染和使潛在的感染灶擴散[5];指導患者病情穩定期注意加強身體鍛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注意個人衛生,每天洗澡,勤換衣物,飯后漱口,早晚刷牙,避免去人群流動的公共場所,定期復查血常規,白細胞低于3×1011/L時應用升白細胞藥物治療[6]。(5)告知患者長期大量持續服用激素常出現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痤瘡、多毛、低血鉀、水腫、高血糖、高血壓等,應加強心理疏導,向患者講解可能出現體形改變的原因,告知患者待病情穩定后逐漸減少激素用量可自行消失,指導患者添加含鉀量多的水果,定期復查血生化、血糖、血壓。(6)告知患者骨質疏松與激素積蓄用量及使用時間有關。接受潑尼松總量超過1000 mg,約80%患者會出現骨質疏松。長期使用激素,應常規補充鈣鹽及維生素D制劑。(7)指導女性患者服藥期間注意避孕,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宜受孕時間。(8)觀察用藥效果及不良反應,及時發現和處理激素不良反應。
1.4 觀察指標
針對可能引起激素不良反應的各項危險因素,采用自行設計的統計表,調查兩組患者干預后6個月各項指標,收集兩組用藥醫囑規范性、醫囑處理正確率、激素服藥方法及服藥依從性、不良反應知曉、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用藥醫囑規范及醫囑處理正確情況比較
精細護理組用藥醫囑規范性好于傳統護理組,醫囑處理正確性優于傳統護理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激素服藥方法及服藥依從性比較
兩組患者激素服用方法及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長期醫囑的有效期為24小時以上,并未明確起始時間,執行時有很大隨意性,加上每個護士對醫囑的用意理解不一,成為不完全正確執行醫囑的原因。因此,必須加強醫護溝通,規范激素醫囑書寫及核對處理程序。精細護理組采用的醫囑書寫及處理流程規范有效,準確表達醫囑的意圖,為護士正確執行醫囑奠定基礎。
有研究[7]認為懼怕激素不良反應是患者自行停藥或減量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服藥方法及服藥依從性、不良反應知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患者激素服藥方法是否正確、服藥依從性高低、不良反應知曉程度與不良反應發生率呈正相關,可見精細護理組有針對性地進行服藥指導效果顯著,可使患者更深入了解激素不良反應可防可治,增強防范意識,提高服藥依從性和安全性。另外,從表3可知,兩組患者對腎上腺功能亢進、腎上腺功能不全、電解質紊亂、感染、骨質疏松的知曉率均明顯低于消化道反應知曉率,可見兩組患者對其認識嚴重不足,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導致并發癥明顯增多,同時也說明護理指導存在偏頗,在以后工作中要注意將激素的七大不良反應及防范措施逐一向患者講解,不要顧此失彼。
臨床藥物治療是醫療護理的一項重要治療措施。近年來,嚴重藥源性事件經常發生,嚴重地危害到患者的健康和利益。如何保證臨床用藥安全,除了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外,加強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及用藥教育對長期用藥者極其重要。用藥流程包括開具醫囑處方、配發藥品、給藥、監測藥效及不良反應[8],護士是藥物治療的直接執行者和觀察者,在整個用藥過程中始終處于第一線,從執行醫囑到實施治療的任一環節,如果出現工作缺陷或失誤,均可引起不良事件的發生,造成嚴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筆者在工作中體會到精細化用藥護理方法適用于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的患者,值得推廣。另外,對長期大劑量使用不良反應較嚴重的激素類藥物,應建立激素不良反應風險預案,評估患者使用激素的風險,規范使用激素的護理措施,并定期隨訪。
參 考 文 獻
[1] 戚俊軍.推行醫院精細化管理的實踐與體會[J].現代醫院管理,2010,8(4):3335.
[2] 周惠芳,黃彩芬,趙華殿,等.精細化護理管理在臨床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右江醫學,2013,41(5):739742.
[3] 劉晉輝.大劑量激素治療視神經炎的療效觀察與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1):137138.
[4] 吳東海,王國春.臨床風濕病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171.
[5] 朱蓓蓓,王妍妍,韓 春,等.大劑量糖皮質激素聯合免疫球蛋白沖擊治療重癥天皰瘡患者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147149.
[6] 許厚芬.白血病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發生感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9, 7(10):284285.
[7] 吳丹純,霍敏華,姚詠梅,等.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激素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及護理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5,13(16):15021504.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Deyang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Landsat satellite image as data source, select the land cover,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elevation of three evaluation indexe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Deyang city in 2015,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Deyang city was divided into excellent, good, medium, poor in four grad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rable l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are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s poor,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ctual situation, indicating factors and model selection objective and reasonable.
【關鍵詞】3S;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德陽市
【Keywords】3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Dengyang city
【中圖分類號】X8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3-0146-03
1 概述
我國的環境評價始于20世紀70年代,最初Τ鞘謝肪澄廴鞠腫醋齙韃椴⒔行評價,80年代開始對工程建設項目的影響做評價。80年代末以來,主要對城市環境質量做綜合評價,并開始對縣級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做綜合評價。隨著RS和GIS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對空間數據進行獲取、處理、分析技術方法的不斷改進,使得RS和GIS在調查、監測、評價等方面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使得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由單一因子的調查與監測,逐步發展到多種數據綜合評價,且用數值分析方法描述生態環境狀況[1-3]。
目前國內外已經有許多關于生態環境脆弱性方法的研究,例如人工神經網絡方法[4]、模糊判定分析方法[5]、綜合評價方法[6]、景觀生態學方法[7]、ES方法[8]、層次分析方法[9]、P-S-R模型方法[10]、ESA方法[11]、灰色評判法[12]等,但是目前并未形成一種大家一致認可的評價方法,而且上述方法基本均局限于定性的、定量的、靜態評價方法,并且專家的意見占較大比重,研究結果的客觀性不夠好且實際應用價值不夠高[13]。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生態環境脆弱性動態評價的方法,在此之前,也有人應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進行了生態環境脆弱性的評價,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14-16]。
德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近年來隨著德陽市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圍繞資源環境的競爭更加激烈,使其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為推進德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之路,對德陽市的生態環境質量做出有效的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
2 生態環境評價
2.1 研究區概況
德陽市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東經103°45′-105°15′,北緯30°31′-31°42′之間。西鄰阿壩,東接遂寧,南靠成都,北臨綿陽。全市面積5818km2,現轄綿竹市、什邡市、廣漢市、旌陽區、羅江縣和中江縣。德陽市境狹長,南北長約162km,東西寬約65km,整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省轄地級市,是四川省重點建設的九大城市之一,也是成都周邊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2.2 生態環境評價指標
2.2.1 指標選取原則
建立科學、完善、可行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進行危險性評價的關鍵,合理有效的指標選擇是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必要過程。
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①科學性,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要遵循科學規律,所選取的評價指標應能客觀真實地反映生態環境的特征、揭示生態環境的內在特征和外部觸發原因。同時要考慮指標數據獲取的難易程度、數據精度如何、是否可定量化。②全面性,生態環境質量是在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多重作用下的狀態,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綜合考慮。同時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要全面分析生態環境要素及其相互關系。③動態性,不同的地區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有一定的差異,對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在選取評價指標時,需結合研究區的情況作調整。
2.2.2 指標選取
針對德陽市的環境狀況,在參考了已有研究并多次聽取專家意見基礎上。本文選取土地覆蓋、植被覆蓋度和海拔高程三個評價因子。①土地覆蓋:結合相關資料,確定研究區的土地覆蓋類型:耕地、有林地、居民地、草地和水域;②植被覆蓋度:根據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提取德陽市植被覆蓋度;③海拔高程(DEM)。德陽市低海拔處高程310m,高海拔處高程4950m,海拔高度差異較大。
2.2.3 數據源
遙感影像數據:本文采用2015年Landsat影像,空間分辨率為30m,影像來自地理空間數據云,成像質量良好。德陽市區域跨軌道號129/038和129/039兩幅影像,采用WGS-84坐標系,UTM投影,影像均已完成了輻射校正和幾何糾正。
數字高程模型數據:采用空間分辨率為30m的DEM數據,數據源于地理空間數據云。
2.3 生態環境評價模型
根據前人的研究,為保證評價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本文選取了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方法,即空間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空間主成分分析的步驟如下:①原始數據標準化;②建立每個變量的協方差矩陣R;③計算矩陣R的特征值以及每個特征值的特征向量;④通過對特征向量的線性組合進行分類提取主成分;⑤根據主成分分析結果,利用數學模型計算式(1)研究區生態環境質量;⑥利用自然斷點法,將計算結果分為4個等級,分別為優、良、中、差。
式中,Fi是第i個主成分,Wi是它的相應的貢獻。結合每個主成分及其對應權值,進行代數計算得到綜合評價指標,來表示區域生態環境脆弱情況。EVI的值越大,表示其生態環境越脆弱。
2.4 評價結果
根據德陽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結果,得出以下結論:德陽市生態環境質量為良的區域占35.32%,質量為中等的區域占31.39%,質量為優等的區域占20.02%,質量為差等的區域占13.27%。與德陽市2015年土地利用類型相比,得到林地和草地的生態環境質量較好,耕地次之,人類工程用地和汶川地震后造成的地質災害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最差。生態環境質量優和差等主要分布在德陽市的西北部,該區域植被覆蓋度較高,森林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抵抗力穩定性等因素使得該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整體上好于其他地區。草地的生態環境質量多為中等,草地生態系統由于物種單一,抵抗力穩定性較差,但恢復力穩定性很強。耕地受人類影響較大,但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除地質災害區域外,德陽市生態環境質量為差等的區域還廣泛分布于人類工程活動集中的地區,該地區由于工程活動造成了地下水下沉、破壞了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降低了該區的恢復力,使得該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惡化。
3 討論
正確認識生態環境現狀是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條件,通過對特定地區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可以了解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情況,追尋生態環境質量退化的原因,是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方法與途徑。德陽市自1999年10月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截至目前,研究區完成退耕還林17.75萬畝(1畝≈666.67m2),其中生態林16.3萬畝,經濟林1.45萬畝。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就顯著,取得了生態、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綜合效益。
為進一步提升德陽市生態環境|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對研究區西部山區生態環境質量較差的地區治理的可行方法主要是在一些地勢比較平緩或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區域建立多功能混合生態林、農業經濟林以及規范化牧場等混合生態系統;②加強環境質量監管力度,引進新技術,鼓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改善全市環境質量;③提升全民環保意識,積極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陳濤.基于RS和GIS的四川生態環境綜合評價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4.
【2】Zhang Qia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changes in NOx emissions over China during 1996C2010 [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 57(22):2857-2864.
【3】Zhang Jiahua. Advances in estimation methods of vegetation water content based on optical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J].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0,53(5):1159-1167.
【4】郭宗樓,劉肇.人工神經網絡在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1997(2):75-78.
【5】王鴻杰,尤賓,上官宗光,等.模糊數學分析方法在水環境評價中的應用[J].水文,2005,25(6):30-32.
【6】馮長根,李彥周.綜合評價方法在環境評價中的應用[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8,08(5):112-115.
【7】王乃亮,杜斌.景觀生態學方法在環境影響評價中運用的探討[J].甘肅科技,2014,30(6):84-85.
【8】許世剛,高新陵.ES-SOFM混合模型及其在水環境評價中的應用[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 30(5):53-55.
【9】盧仲達,張江山.層次分析法在環境風險評價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導刊,2007,26(3):79-81.
【10】王洪翠,吳承禎,洪偉,等.P-S-R指標體系模型在武夷山風景區生態安全評價中的應用[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6(3):123-126.
【11】李炎女.工業生態安全評價與實證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8.
【12】厲彥玲.基于灰色聚類分析方法的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模型[J].測繪科學,2007,32(5):77-79.
【13】黃淑芳.主成分分析及MAPINFO在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中的應用[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02, 17(1):47-49.
【14】]鐘曉娟,孫保平,趙巖,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云南省生態脆弱性評價[J]. 生態環境學報, 2011, 20(1):109-113.
《方案》以2018年、2020年、2030年、本世紀中葉四個階段提出工作目標。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全省土壤環境綜合監管能力顯著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到2030年,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方案》共提出10條任務、38款具體措施,每項工作都明確了牽頭和參與部門,便于貫徹落實。
《方案》要求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屬地責任。縣級以上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土壤環境質量負責,并要于2017年6月底前分別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確定重點任務和工作目標,工作方案報上一級政府備案。
作為參與《方案》編制的主要專家,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肖榮波博士對該《方案》亮點進行了解讀。
明確目標:2020年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90%
記者對比發現,與國家“土十條”明確了3個階段的目標相比,廣東《方案》增加了2018年的工作目標――到2018年底,全省土壤環境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投入運行,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進一步查清,建設用地分用途風險管控制度全面實施。
對此,肖榮波表示,廣東增加了2018年的短期目標,是因為廣東前期在大力實施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積極開展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調查、污染土壤治理修復試點示范等方面已開展一系列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為了更好的延續現有“治土”工作,當前主要著力于補短板和強化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礎能力建設,以便于《方案》對各地近期工作進行指導和落實。
《方案》還對2020年、2030年的目聳迪置魅妨司嚀逯副輟5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韶關市提前一年完成。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肖榮波解釋,國家也把安全利用率作為土壤污染防治的一個核心指標。土壤污染治理是長期的過程,該指標強調的是污染土壤采取治理措施后,風險得到防控并能安全利用。例如輕度、中度污染耕地可以通過農藝調控、替代種植得以重新安全利用。根據環保部數據,全國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廣東這個比例會更高一些。所以根據實際,把全省2020和2030年的階段目標分別定在90%和95%。接下來國家和省里會就土壤的安全利用出臺一系列技術要求,以具體指導各地的土壤污染治理。
打好基礎: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
“治土”先要摸清現狀,才能有的放矢。對此《方案》把開展“土壤環境詳查,查清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放在第一條,并要求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2018年底前,完成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2020年底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
“此前農業、環保等部門也對我國土壤污染狀況做過調查,但存在密度偏低、技術指標不統一等問題。”肖榮波說,《方案》對此提出了更詳細的要求,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構建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基礎數據庫。2019年底前,韶關及珠三角各地級以上市完成重點行業在產企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掌握土壤污染面積、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其他地區于2020年底前完成。
建立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每10年開展一次。
突出重點:有色金屬礦采選等12大行業作為監管重點
“由于不同地區的土壤、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千差萬別,這就要求地方‘土十條’的編制要因地制宜,體現區域特色。”肖榮波表示。
例如在土壤污染重點監管行業方面,《方案》結合廣東實際,確定了以有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制革、醫藥制造、鉛酸蓄電池制造、廢舊電子拆解、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和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的12大行業重點監管行業。
與國家“土十條”提出的八個重點監管行業相比,廣東的《方案》少了石油開采,根據地方產業及其污染特點,增加了醫藥制造、鉛酸蓄電池制造、廢舊電子拆解、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和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等。《方案》對這些重點監管行業從土壤環境調查、環境影響評價、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污染防治、加大執法力度等方面都做出了嚴格要求。
在區域目標和任務設定上,也體現了區域差異化要求,如《方案》針對韶關市涉重金屬行業集中、土壤污染突出的問題,提出了在韶關仁化、曲江等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區域實行重點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建設土壤修復技術研發評估與工程示范基地,通過省市共建先行區創新土壤污染防治機制;針對珠三角地區工業發達、污染地塊密集等特點,提出了珠三角各地級以上市制定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部分城市開展污染地塊環境監管試點、率先實施重點行業企業和公用設施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制度。
聯合監管:土壤環境要求納入城市規劃與供地管理
近年來,城市樓盤用地的土壤環境狀況亦屢屢引起輿論關注。在建設用地責任監管上,《方案》著重將國土資源、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部門的監管責任落實上,進一步明晰細化,著重污染地塊再開發全過程環境監管。
“《方案》要求,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土地開發利用必須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肖榮波指出,國土資源部門要合理規劃土地用途,結合土壤環境質量加強土地征收、收回、收購、轉讓和改變用途等環節的監督管理,嚴格建設用地審批。
城鄉規劃部門要合理規劃、科學論證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質,加強城鄉規劃的實施、審批管理和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建設項目的施工審批管理。
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強對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狀況調查、風險評估和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活動的環境監管。
同時,要建立環境保護、國土資源、城鄉規劃等部門間的信息溝通機制,實行聯動監管。
《方案》提出污染土壤的全過程環境監管要求,實行“三備案,一公開”的土壤環境監管制度,即規定污染地塊進入用地程序前需要開展土壤環境調查評估、編制治理與修復實施方案、進行治理與修復效果評估三個環節,相關報告或結果報環境保護、國土資源、城鄉規劃等部T備案,其中治理與修復效果評估結果要向社會公開。
先行試點:多元試點打造“治土”廣東樣板
“廣東將通過多元化試點示范,打造土壤污染防治廣東樣板。”肖榮波指出。按照國家要求,韶關市要建設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對此《方案》針對先行區方案編制、涉重金屬環境整治以及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重點在土壤污染源頭預防、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逐步改善先行區土壤環境質量。同時,將啟動建設粵北韶關土壤環境污染示范基地,開展修復技術研發、評估驗證與工程示范,摸索形成成熟的修復技術體系和科學合理的治理推廣模式,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土壤修復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1遼寧省開展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經驗
1.1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
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是農業標準化的基礎性工作。全省以縣為單位實施縣域環評工作,為大規模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也為企業標準化生產搭建了公益性平臺,更為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的劃分奠定了技術基礎。一是開展試點,積極探索。1997年,為解決綠色食品認證所需要的產地環境檢測問題,由康平縣政府出資,全省首次開展了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次年,撫順市科委通過科技立項,在清原縣、新賓縣和撫順縣的部分鄉鎮開展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2001—2002年,在省財政廳的支持下,原省農業廳安排農業生產專項資金,在新賓縣等12個縣進行縣域環評試點工作。二是制定計劃,明確任務。經過前期探索和試點,2003年初,縣域環評被作為省政府對各市工作的考核指標寫進省政府工作報告,并提出用3a時間完成全省縣域評價工作。原省農業廳、省財政廳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省耕地、果園環境質量檢測與評價工作的意見》(遼農[2003]72號),此后,又先后下發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明確了全省縣域環評工作的組織領導、工作任務及完成時限,并提出了規范性技術要求。三是篩選機構,制定規范。通過對全省14個檢測機構進行資格審查和現場考察,省農業廳委托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農產品安全與環境質量檢測中心等6家具有CMA資質的檢測機構,承擔全省縣域環評任務。全省制定了《全省農田環境質量檢測與評價工作技術規范》,詳細規定了采樣布點原則及方法、采樣方法、檢測項目與分析方法等。規定以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為依據,對全縣所有耕地、果園進行采樣、檢測,并劃分適宜生產區域。此外,在對土壤、水質、大氣采樣檢測的基礎上,還增加了17項土壤營養元素的檢測項目,并對城市郊區及設施農業生產區等特殊區域加大了布點密度。四是多方聯動,落實任務。按照《全省耕地、果園環境質量檢測與評價工作實施方案》要求,由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代表縣政府提出環評申請,各地在省委托的單位中自行選擇檢測機構,并代表縣政府與檢測機構簽訂全省規范文本的四方縣域環評協議,省、市農業部門參與協議簽訂并指導、協調、監督各方開展縣域環評工作。檢測機構在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配合下開展工作。檢測周期自簽訂協議開始,一般為6個月至1a。五是組織驗收,匯總分析。縣域環評工作結束后,由省農委牽頭,組織有關專家組成項目驗收小組進行項目驗收。對全部數據進行匯總后,全省建立了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地理信息系統和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數據庫,編寫了《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報告》、《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報告》、《遼寧省“三品”產業發展規劃》、《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現狀集》等多套圖文資料和數據庫。從2007年起,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按10%的比例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例檢,從而保證了環評結果的動態性和可靠性。
1.2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
為確保工作的連續性,推動各地應用縣域環評研究,以縣為單位開展農業標準化暨“三品”生產整體推進項目建設。通過大規模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開創一條發動大批企業參與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新途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一是開展環境調查,劃定“三品”適宜生產區。各地農業部門根據縣域環評結果,對本轄區農業生產環境開展排查,特別是對不合格區域與臨界區域進行重點排查。依據產地環境有關標準,全省確定了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適宜區。二是制定標準,抓好“三品”管理與農民技術培訓。各地制定了大批地方標準或生產操作規程,出臺了一批操作性較強的禁用、限用農業投入品管理辦法。運用各種農藝措施和綜合防治方法減少化學投入品的使用,以推廣“三品”標準為內容,舉辦大規模的技術培訓。同時一些地方還出臺了《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農產品檔案管理辦法》,下發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手冊》。三是組織“三品”認證,發動企業參與農業標準化生產。通過項目實施,市級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三品”認證率達到45.3%。在已認證的“三品”生產基地中,50%以上是由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的。全省累計認證“三品”2500多個,項目縣“三品”認證數量平均較項目實施前提高54.3%。以“三品”為主的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13.3萬hm2,占全省耕地果園總面積的47.2%,是項目實施前的2.5倍。一些企業為農民墊資建棚,對投入品實行統購、配送、提價收購,深受農民歡迎。四是建設生產示范區,積極探索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結合“一村一品”工程,項目縣共選擇135處由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帶動的“三品”生產基地,開展“三品”生產示范區建設,面積達20.5萬hm2。此外,全省還通過建立農戶編碼、生產記錄,鼓勵上市銷售的認證產品加貼防偽標簽,逐步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各地大白菜貼標上市、北鎮市鮮儲葡萄包裝編碼到戶等做法,深受消費者歡迎。
1.3強化農業標準化生產管理
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是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收口,據此將農產品生產企業納入監管范疇,確保認證產品嚴格按照標準生產。遼寧省在加強認證產品監管方面,連續多年實施以“兩檢一告”(產品抽檢、企業年檢、產品公告)為中心的認證產品管理模式,每年對認證企業進行檢查,安排專項資金進行產品質量抽檢,連續10余a在《遼寧日報》刊登“三品”公告,對不合格產品堅決予以淘汰,接受社會監督。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反應能力和強化監管手段,全省為各市的檢測機構配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車,為各市的監管機構配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車。通過對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進行專項整治,凈化了農業投入品市場。管理手段的加強與監管力度的加大,為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控制、確保農業標準化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2遼寧省農業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重視程度不夠,研究成果尚未廣泛應用各地縣域環評工作完成后,一些市對環評成果進行了統一匯總,一些縣將環評成果作為招商引資、指導農業生產的主要依據。但還有一部分地區對縣域環評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在成果應用方面研究不足,沒有將其應用于農業生產和縣域經濟發展。
2.2標準體系不健全,標準制定滯后于技術革新隨著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不斷開展與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國農業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初步實現了農業生產有標可依。但總體來看,農業標準制定還存在盲區或滯后情況,特別是省級標準制(修)定的速度無法跟上農業生產技術革新的步伐。
2.3土地經營分散,農業標準化生產受制約分散經營的土地經營模式決定我國農產品生產企業不可能經營大量集中連片的土地。隨著國家土地流轉政策的推行,這種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土地經營模式與土地經營權不可能改變的情況下,農業標準化工作將一直受到某種程度制約。此外,農業推廣體系服務職能的萎縮也制約了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開展。
3促進遼寧省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建議
3.1增強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把農業標準化工作作為支持公益性事業的首選方向,增加資金投入,重點支持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加大對“三品”等優質農產品的扶持力度,繼續從政策、資金上引導優質農產品開發。繼續安排專項資金,進行持續動態監控,對重點區域進行加密布點檢測,對縣域環評中出現的臨界區域實施動態監控。
1 環境標準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
環境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就是依據法律和法規進行監督管理。環境的科學管理包括環境立法、環境政策、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監測等方面[1],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環境標準。因此說,環境標準是實施環境監督管理的核心。
1環境標準是環境保護法規的有機組成部分
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制定了環境標準,其中大多數國家的環境標準同法制性標準[2]。我國的環境標準是環境保護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執法依據。沒有環境標準,環境法規將是不完整的,也難以具體執行。
1.2 環境標準是環境保護部門行使管理職能的依據
環境標準是環境監督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各級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行使管理職能的主要依據[3]。無論是“三同時”把關,還是定量管理實施新的五項制度,都必須通過環境標準來體現。此外,環境標準也是處理環境事故和環境糾紛的依據之一。
環境標準是制定環境規劃的重要依據
環境標準反映了國家的環境政策目標,因而也代表了環境規劃所要達到的目標。例如美國《清潔空氣法》明確規定,在“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頒布后9個月內,每個州都必須向聯邦環境保護局呈交在本州執行和維持該標準的計劃。該計劃應規定盡速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日程表[4]。我國的環境規劃目標主要是用標準來表示,環境質量標準就是環境規劃總目標的分解并定量化了的產物,是環境規劃的定量描述[5]。
由此可見,環境標準在環境管理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環境管理工作中貫徹執行環境標準,對于嚴格執法,促進環境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提高環境監督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保證環境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也就成為強化環境管理的必要條件。
2 我國的環境標準體系
我國的環境標準體系由主體結構和支持系統兩大部分組成[6]。環境標準的主體結構含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質量標準是為保障人體健康、維護生態良性循環和保障社會物質財富,并考慮技術、經濟條件,對環境中有害物質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規定。污染物排放標準是根據環境質量標準,污染治理的技術、經濟條件,對排入環境的有害物質和產生危害的各種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規定,是對污染源進行控制的標準。顯然,由環境質量標準和排放標準構成的環境標準體系的主體部分是進行環境監督管理的重要依據。而環境質量標準是環境標準體系的核心。
為了制修訂和執行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需對有關的采樣方法、分析測試方法、管理和治理的技術規范,名詞、術語、圖式、標志、量綱及導則等作出統一的規定,這就是環境標準的支持系統。支持系統由基礎標準、方法標準和標準樣品標準組成。
3 建立和完善環境標準體系所需要的科學技術支持。
無論是環境標準的主體還是支持系統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例如,制定環境標準體系的核心環境質量標準的基本原則[7]可以歸納為兩點:
首先,要有科學依據棗環境質量基準。環境質量基準反映環境介質中的污染物作用于研究對象,在不同濃度和劑量下引起危害作用種類和程度的最新科研成果。基準按作用對象的不同分為衛生基準(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生態基準(對動植物及生態系統的影響)和物理基準(對材料、能見度、氣候等的影響)。環境質量標準要起防止污染物對人群健康、生態平衡和材料、能見度、氣候等的不良影響的作用,必須以環境質量基準為制定的依據。
其次,要堅持先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8]。
污染物排放標準與環境質量標準有密切的聯系,即排放標準控制污染源,使其排放出的污染物經過自然凈化和稀釋擴散進入環境后不致使相應區域的環境質量達不到標準的規定。顯然,污染物的稀釋擴散規律、環境容量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都是修訂排放標準所需要的科學依據。此外,我國現行排放標準是以濃度控0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克服這種局限性,需要探索和研究其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使排放標準與環境質量標準建立起聯系。
支持系統各類標準的建立也需要科研提供技術支持。制定基礎標準,需要了解國內外有關詞匯、術語、圖式、標志的習慣與規定;掌握國內外制修訂環境標準的原則和導測,建立規范化的制修訂環境標準的程序和方法。同樣,制定方法標準和標準樣品標準,也必須通過科學研究開發出穩定、可靠、準確的分析測定方法和環境標準樣品。
總之,制修訂環境標準的過程是一個多學科協作的科研和決策過程,環境標準體系中各類標準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不同層次的科研成果支持。只有根據制修訂環境標準的計劃和規劃,合理組織安排相應的近、遠期標準科研項目,才能使環境標準工作走上科學化軌道.
4 各層次環境標準科研工作的目標
4.1 環境標準科研的層次及其內涵
隨著技術經濟的發展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得到提高,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要求標準保護的對象增加,保護的程度增加。
根據環境標準工作的上述特點和我國環境標準體系的實際情況,可以將標準科研工作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4.1.1 環境標準制修訂技術導則研究
研究制修訂環境標準的技術導則實質上就是研究制修訂環境標準的標準(或技術規范),這一層次的科研工作歸屬于軟科學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要確保標準的制修訂程序和方法的科學與合理,從而使制修訂出的環境標準滿足當時的科學性、先進性和現實性要求。
此外,有關環境標準制修訂的一系列管理辦法或規定也屬于一層次。
4.1.2 環境基準研究
環境基準研究屬自然科學范疇,是制修訂環境標準的基礎和科學依據。環境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需要在大量科學研究基礎上確定污染物的環境質量基準,而后遵循經濟合理與技術可行兩大原則以基準為科學依據制定環境質量標準,并以環境質量標準為目標制定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基準研究在環境標準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美國極重視環境基準的研究工作,其審查和修訂環境質量標準的費用中90%以上用于支持圍繞標準的環境質量基準研究。1978財政年度到1986財政年度,環保局用于大氣環境質量基準研究項目的經費達3.20億美元[7]。而每確定一項水質基準也耗資約10萬美元[8]。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時,還加強了基準研究的組織工作,針對標淮制修訂過程中提出的問題確定研究需要,制定下階段研究計劃,統一設計,統一方法,開展系統研究。美國的環境質量基準正是由于隨研究進展而不斷修訂,才得以保持其先進性,并對世界各國有著深刻的影響。除美國外,前蘇聯、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環境質量基準也有相當影響。
4.1.3 環境標準制修訂的決策論研究
以環境質量基準為科學依據來制定環境質量標準乃至污染物排放標準要考慮經濟、技術等許多因素。同時,衛生基準、生態基準和物理基準所存在的不確定性、污染物環境濃度及其分布的不確定性,標準保護對象和保護程度的選擇,都會影響最后的標準值。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規范化、定量化處理,可以降低環境基準轉化為環境標準的決策過程中的隨意性,增強科學性。其中有一系列的技術方法和決策方法要研究。
美國在制修訂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和確定致癌物水質基準時采用了風險評價的技術。風險評價通過對意義不夠明確的“健康影響閾值”“風險”“安全余地”等概念采用精確的技術性定義,確定了需要保護的對象、相應的閾值以及污染物最大濃度的概率分布特征,然后運用統計處理估算出達到標準時污染物濃度超過健康影響閾值的風險(概率),從而對標準的安全性作出定量評價。標準制定者可據此選擇適當的標準值,以保證標準的科學性。
對技術、經濟和社會影響的評價,美國采用管理影響分析方法來完成。管理影響分析內容包括對達到標準所需費用的估算,對各類工業和社區的經濟影響分析,以及達到標準可帶來的效益分析。
我國在從基準轉化為標準的過程中,較少使用定量化方法,因此科學性和現實可行性不強。
4.2 我國環境標準科研的目標
分析上述三個層次的環境標準科研工作,可以看出其中既有關于環境過程的基礎性科學研究,也有直接為標準服務的軟科學研究;既有必須在近期內解決的方法論研究,也有需要按標準制修訂計劃逐步安排的應用性研究。因此,應當根據標準工作的特點,考慮近期和遠期目標,科學合理地制訂標準科研計劃,從而使科研能為標準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首先,必須重視有關標準工作的軟科學研究。除了上文論及的技術導則研究和決策論研究之外,還應當研究標準實施和監督管理的機制。其目的就是使環境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科學化、規范化,使標準實施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