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

        景觀生態規劃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觀生態規劃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景觀生態規劃方法

        第1篇: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前言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一門新興的、正在深入開拓和迅速發展的學科,也是現代生態學中內容最豐富、發展最快、影響最廣泛的學科之一。它是來源于地理學中的景觀學和生物學中生態學的交叉,把地理學對地理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對生態系統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是研究和改善空間格局、生態和社會經濟過程相互關系的整合叉學科(傅伯杰等,2001)。在過去的20年來, 景觀生態在理論、方法論和應用上都得到極大的豐富和多樣化。在我國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地理科學、農林等相關專業都相繼開設了景觀生態學課程。然而,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如何針對其學科自身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特點,開展教學方式和內容的創新探索,讓學生切實理解其抽象的理論體系,掌握景觀生態規劃實踐的技術方法,是景觀生態學教學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

        本文結合筆者兩年教學過程中的實踐體會,面向其學科自身研究熱點和需求,探討適應新時期景觀生態學發展的研究型教學創新模式。

        1.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

        2001和2003 年,來自全球十幾位著名世界景觀生態學家應邀圍繞著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相繼召開了題為“21 世紀景觀生態學十大論題”的國際景觀生態學大會。面對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異質景觀中的能量、物質和生物流過程;土地利用和覆蓋變化的起因、過程和效應;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科學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尺度推繹;景觀生態學方法論的創新;將景觀指數與生態過程相結合, 并發展能反映生態和社會經濟過程的綜合景觀指數;把人類和人類活動整合到景觀生態學中;景觀格局的優化;景觀水平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景觀數據的獲得和準確度評價(Wu and Hobbs,2002)。

        由此可見,新世紀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趨勢表現為:突出理論體系的交叉性和前沿性,注重景觀結構和過程的關系理解,景觀格局的優化以及景觀結構中人文過程的關注;強調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創新,對數學模型和復雜性科學研究方法的需求提升;注重實踐和應用,關注大尺度景觀生態規劃實踐。因此,傳統的偏重單純知識講授的“輸灌型”教學模式很難適應景觀生態學的教學需求,應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突出教學行為中的主動性、科研型、互動性和實踐性。

        2.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模式和對策

        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模式是相對于以單向性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師以景觀生態學學科熱點為導向,以景觀生態學理論框架體系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專題研究和研討、案例分析、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等多種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的新型教學模式。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模式構建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主體以及教學方法多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轉變:

        1)共性知識體系嫁接個性專業需求

        景觀生態學的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既要立足于課程自身的特點,又要著眼于各個專業發展的需求。共性知識體系是指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性與基礎性,構建以景觀結構、功能、動態和規劃為核心內容的知識體系框架。個性專業需求則強調突出專業特點,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做出調整,注重景觀生態學教學在整個專業培養中的定位,以及和其他相關課程之間的關系和銜接。

        2)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主體的轉變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以老師為教學主體,是一種“你講我聽”的灌輸型教學模式。對于景觀生態學這門相對抽象的理論性學科很難在教學中調動廣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研究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啟發式教學和師生互動,提倡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和表達觀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教學方法。

        3)研究專題和實踐教學方法的創新

        研究專題教學方法創新突出景觀生態學科的前沿性,針對理論知識框架體系下的核心和熱點命題,將學科最前沿的研究命題和研究成果展現給學生,一方面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趨勢的把握,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專題討論的形式,打破理論學習的單一觀點,讓學生培養自己學術觀點。

        實踐教學方法創新是為了增強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型,強調景觀生態規劃和社會服務需求的結合,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激發學生智力潛能、創新意識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方法的融會貫通和實際應用能力。

        3.研究型多元化教學方式設計

        景觀生態學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研究型教學方式將多媒體講授教學、研究案例分析、研究專題研討以及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等多種教學方法融合創新,綜合應用,具體內容為:

        1)多媒體講授教學:以課本為載體,系統講授景觀生態學概述、理論、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景觀生態規劃概述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體系,注重知識體系框架的建設和核心概念的講授。

        2)研究和規劃案例分析:理論部分,以景觀生態學領域的科研前沿和熱點為對象,結合教師自身科研課題方向或其他科研項目素材,選取1-2個研究命題,講授相關研究案例和論文,樹立學生景觀生態學的科研意識,通過科研問題的探討來理解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實踐教學部分,以景觀生態規劃的實際案例為載體,通過案例的解讀和相關視頻資料,讓學生在實際方案中總結景觀生態規劃的方法和內容,加深對規劃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理解。

        3)研究專題研討:提前布置相關研究綜述類的課堂作業,要求學生通過文獻資料查閱的方式,總結和歸納相關教學知識點。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安排4個學時左右,讓學生匯報研究綜述并展開課堂專題討論。該教學形式可以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形成自己對相關理論點的理解和認識。

        4)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在系統介紹景觀生態學理論和規劃概述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提供給學生實際的景觀生態評價和規劃命題,并提供相關基礎資料,整個課程設計分為選題和項目建議書編制、規劃報告編制、小組項目答辯三個階段,整個過程教師將提供資料和技術支持以及全程的項目輔導。該教學形式一方面將營造實際的規劃情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項目創新,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項目中資料分析、團隊協作以及匯報答辯等綜合素質。

        4.研究型教學重點內容設計

        目前,景觀生態學已經成為國內多所高等院校生態學、地理學、林學、園林及城市規劃設計、水土保持、環境科學、資源和土地開發利用等相關本科專業或研究生教育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基于目前國內外景觀生態學的相關著作,結合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綜合考慮不同教學對象的專業背景,以地理科學專業為例,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主體包括緒論、景觀生態學理論、景觀結構與空間格局、景觀生態功能、景觀動態、景觀生態評價和規劃概述以及景觀生態規劃實踐等七個部分(鄔建國,2007;郭晉平和周志翔,2007)。

        1)緒論

        緒論部分的教學旨在讓學生系統了解景觀生態學科概況、理論體系框架并對景觀生態設計和規劃形成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教學內容包括景觀生態學基本概念體系,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景觀生態學不同學派特點以及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進程和研究趨勢。教學形式包括多媒體講授、研究和規劃案例分析以及研究專題研討。其中,針對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方法、趨勢等內容,將以研究專題研討的方式,通過對近20年的景觀生態學的科研論文題目和摘要的專題研討,讓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相關知識點。而對于景觀生態規劃部分,教師將通過多媒體和視頻教學形式,展現實際的規劃案例,讓學生切身感受實際規劃工作的內容,并發現景觀規劃和景觀生態規劃的區別和聯系。

        2)景觀生態學理論框架

        景觀生態學理論框架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從地理學和生態學的雙重視角了解景觀生態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脈絡;重點掌握理論框架中等級理論、島嶼生物地理學、復合種群理論、景觀連接度與滲透理論等共性理論。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為主,在教學過程中突出理論和景觀生態學問題的結合,如島嶼生物地理學和自然保護區規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把握理論的實際應用切入點。

        3)景觀結構與空間格局

        景觀結構與空間格局是揭示景觀生態過程和優化景觀功能的基礎。該部分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景觀“斑塊-廊道—基質”的基本結構模型;斑塊的起源、分類、面積和形狀生態學意義;廊道起源、廊道結構特征、廊道分類;基質的判定、孔隙度和邊界形狀;網絡結構要素、分類和特征。在此基礎上,介紹景觀格局分析方法,突出景觀指數相關研究方法以及相應的技術流程和工具。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專題研討相結合,對于景觀格局分析方法的教學,以景觀格局分析專題研究為主,選取某一類景觀類型(如城市綠地景觀),讓學生自己選取相關景觀指數,開展實際景觀格局的評價,注重景觀指數生態學意義的理解以及格局研究方法和技術的掌握,如景觀格局分析軟件FRAGSTATS的應用等。

        4)景觀生態流與景觀功能

        景觀生態流與景觀功能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景觀過程、景觀生態流以及景觀功能等基本概念及區別;景觀過程的基本動力和媒介物、景觀生態流的基本形式和運動格局;分析景觀結構對景觀生態流、景觀要素間相互作用的影響機制和生態效應;認識景觀生產、生態、美學和文化等多維度的功能;掌握景觀生態功能和生態服務價值評價的方法和技術工具。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結合,案例分析可選取國內外城市森林景觀生態功能和價值評價的典型案例,讓學生了解景觀生態功能評價的視角、方法和技術(如CITYGREEN,I-tree等)。

        5)景觀動態

        景觀動態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景觀穩定性的概念和影響因素,景觀變化的特點和判定,干擾和景觀變化的關系;景觀變化的驅動因子以及變化的生態效應;了解景觀變化的動態模擬方法。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結合,案例分析將突出景觀格局變化的動態模擬,分別介紹馬爾可夫轉移矩陣和SLUETH元胞自動機模型在城市景觀變化模擬中的應用。

        6)景觀生態規劃概述

        景觀生態規劃概述的教學以實踐應用為導向,系統介紹景觀生態規劃的發展歷程、主要流程和內容、相關技術方法等。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結合,在講授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通過2-3個典型景觀生態規劃案例,讓學生體會景觀規劃和景觀生態規劃的區別和聯系,總結景觀生態規劃解決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方法和技術特點。

        7)景觀生態規劃實踐

        景觀生態規劃實踐的教學既是景觀生態學實踐教學的主體,也是前期理論和方法知識點的綜合應用,該部分將以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為主要教學形式,通過選取城市景觀、郊區景觀、城市綠地系統、自然保護區、流域和湖泊、森林公園、典型生態脆弱區等景觀生態評價和規劃命題,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查詢資料、創新設計、文本編制等綜合能力,注重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在整個課程設計的運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提供相關命題的背景資料和相關素材,并從命題選擇、方案指導、技術支撐等方面提供全過程的支持和解答。

        5.結語

        綜上所述,景觀生態學已經成為21世紀應用生態學領域發展最快、影響最廣泛的學科之一,其學科的前沿性和應用性一方面使得這么課程充滿了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其教學過程也充滿了挑戰。研究型教學模式為探討為該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初步的創新思路,然而對于該學科的教師來說,如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多元的教學方式,切實把握和講授相關教學內容,不僅要具有扎實的景觀生態學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不斷加強該學科研究前沿的學習,并持續完善自身在景觀生態規劃和設計領域的實踐經驗,在實際教學和科研過程中,不斷總結創新,實現景觀生態學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的互動。

        參考文獻

        [1]傅伯杰,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Wu J, Hobbs R. 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landscape eco logy: An idiosyncratic synthesis. Landscape Ecology , 2002, 17: 355~365.

        第2篇: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

        關鍵詞:城市; 景觀生態;可持續 Abstract:In a topic in today's society more popular is the modern city, how to maintain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non-fragile,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y and landscape planning, to compare notes, expound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ecological design an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armony.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ecology; sustainable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城市的形成可以理解為是隨我們人類文化、經濟、社會的發展的產物,城市的類型為最復雜的生態系統,在自然環境、人為等非內部條件的干擾下很容易打破原先的規則。近些年來,加速的城市化進程,使得社會出現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城市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比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我國大部分城市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生態環境重要性,嚴重限制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在不破壞生態系統的范圍內,結合系統景觀設計方法以及生態學原理去引導城市消費和生產方式向良性方向發展,這就是所謂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這種方法重點是發掘資源潛力,建設體制合理、生態高效和健康、社會和諧、景觀適宜的產業,實現統一起人類與自然的生態、物質與精神的文明、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保護等的多重贏收,并把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方法實現。

        二、現代城市生態規劃和景觀的關系

        景觀生態學主要研究生態過程與空間格局的交互作用,是生態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內容,是一門交叉學科。整個生態景觀是它的研究對象,通過相互轉化和作用人與非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通過交換和傳輸能量流、物質流、價值流和信息流,并把景觀的功能、動態變化的作用機理、優化結構、美化格局,與生態系統原理、方法相結合來研究、保護、合理利用的運用景觀,在實用性方面很強。城市生態系統這一人工生態系統混合了經濟、社會與自然等因素,它包括環境與生命系統,結構復雜,層次多樣,研究城市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關系就可以從各個角度。城市環境規劃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部署,作用有協調和指導部門利益、城市空間環境合理組織、城市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等,因此要具備生態觀。生態觀的具備,更能指導政府及人民建設生態城市,更能建立起和諧、高效的居住和生活環境。近幾年,景觀規劃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運用。建設景觀規劃城市的目標是人類與其生活環境的和諧、協調的氛圍營造并維護好,和諧的處理土地開發利用和環境資源保護之間的關系。

        2.1景觀設計的目的是生態效果

        景觀規劃設計的中心是建造宜人的景觀。在城市生活中宜人的景觀更適于人類生存,能使人類居住的生態環境文明,包括經濟性建筑、通達性景觀、清潔的環境、穩定的生態、優美的景觀、不擁擠的空間等內容,這也是對靜、綠、安、美的要求的居民小區就是這些內容的一般表達。景觀要素的內容如大小和形狀等景觀規劃設計的空間關系也應受到特別的重視。

        2.2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是對生態規劃的設計

        與自然相協調與作用是生態規劃設計的方式。重新審視設計的城市、景觀、建筑等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框架,而生態規劃設計為我們提供了出來。換句話來說,生態規劃設計是一種方法,一種有效結合和適應自然過程的方法,全面衡量設計過程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每規劃設計一個景觀,我們首先問自己:這個景觀對生命世界有恢復或改善作用還是有破壞作用呢?對生態過程和結構有保護作用還是有害呢?

        對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的實施過程是分析土地和空間問題,并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要想人與建筑物、城市、地球等和諧相處,則景觀規劃設計師得負相當大的責任。景觀規劃設計有其特立的本質:把戶外空間和土地進行生態規劃設計,從這說明,景觀設計學把生態規劃設計作為其核心生態原理。然而,人類生態系統的規劃設計是景觀規劃設計深層的含義,利用大自然的自我有機更新能力和再生能力,線性能流和物流改變其排放和輸入模式,建立一個在消費中心與能源之間的循環流程,就可創造出可持續的景觀。

        2.3與城市景觀相互融合的是生態規劃設計

        人們所追求的新的夢想是生態規劃設計與城市景觀,因后工業時代與工業化的進程的到來對夢想的追求而逐漸清晰,發展進程從歐文提出的和諧工業村,霍華德建議的田園城市到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的可持續、生態城市。這個夢想真正全面地融合了生態功能與美的形式、生命的環境與設計的環境、文化與自然,公園的存在不單單是獨立城市的特殊占用地,還融入了千家萬戶;讓設計之中有自然;讓人的日常生活與自然過程相偎相依;讓自然的設計和過程被人能重新關懷、體驗、感知。

        三、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有其遵循的原理

        (1)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一般有可再生資源以及不可再生資源。人類要想實現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就必須節約和保護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然而可再生資源的再生能力有其局限性,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方式應為保本取息的方式,而并非是殺雞取卵的方式。

        (2)尊重和展現自然美好的一面

        現代城市日趨隱形了過程和元素,漸行漸遠的自然即將達到居民看不到的界限,所謂的腳邊水平線、地平線、遠山的天際線,以近成為抽象名詞。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統就像傳統設計中的自然過程在從大眾眼中消失一樣,也往往被遮隱。這些丑陋的對象處理垃圾的地方、處理污水的工廠等被遮隱,并且是被人們有意識地遮蓋的。城市逐漸消隱了生活支持系統的過程和結構,自然過程和景觀也在逐漸消失不見,人們對環境的現狀、未來的淡漠,使得很少部分人會因關心生態環境而去約束自己日常的危害環境的行為。

        四、問題與討論

        目前,國內景觀設計的現狀是對景觀的不可持續的的創造,像設計的普通景觀大道、慶祝十一、五一時所設計的花壇,還是城市內的廣場布置,亦或是人工設計的“自然公園”;從普通的住宅綠地設計,到建設的復雜的人為的“山水城市”、“花園城市”,這些都是非生態的規劃設計類型。

        對未來城市環境建設提出幾項變化要求:首先是把人的生活質量的需求替代生活空間的需求。其次是把人的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替代只治理污染的需求。第三是把生態服務功能需求代替城市綠化需求。最后是把面向過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替代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總而言之,就是要把道法天然的自然觀,天人合一的系統觀,以人為本的人文觀和巧奪天工的經濟觀引進來,從而實現城市建設的自然化、系統化、人性化和經濟化。

        參考文獻:

        [1]任燕萍.淺議城市環境問題及對策[J].科技咨詢導報,2007,(12):71.

        第3篇: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

        關鍵詞: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設計原則;技術要點

        1.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1.1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共生性原則

        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共生性原則是指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通過各種表現實現控制城市生態景觀與自然的結合,實現與自然景觀和自然物體的融合,使城市生態景觀協調、共生于城市環境。

        1.2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功能原則

        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堅持強化城市生態景觀的基本功能,著重開發城市生態景觀的環境服務和文化支持等功能,在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中通過體現空間、結構和功能的正常實現。

        1.3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整體性原則

        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必須將各種設計意圖和設計功能完美結合實現城市生態景觀的美觀、功能和意圖的高度整合。

        1.4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多樣性原則

        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體現景觀的多樣性,以此來展示生物和環境的多樣性,通過城市生態景觀體現綜合、多樣、美學和功能的特點。

        2.完善城市生態景觀結構的設計

        完善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體現生態景觀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結構,通過串聯和交叉的方法系統地體現城市生態景觀的各個環境,將城市生態景觀的生態性和人文性融合成一個穩定的表達系統。城市生態景觀規劃的結構設計應該體現物質和生態的循環,能量在城市生態景觀中的流動,信息在城市生態景觀中的體現,高效發揮城市生態景觀結構的重要作用。城市生態景觀應該強化對區域、廊亭、道路的設計和規劃,將結構的創意始終納入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之中,完成—個具有生態意義的結構設計,體現動態的城市生態景觀結構體系。

        3.完善城市景觀生態工程的設計方法

        在傳統的城市景觀設計中,過分強調人工對環境的改造和變化,這樣的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雖然能短期實現設計的部分目標,方便獲得城市景觀的外形,但是往往出現人力、資金和能源的大量浪費,因此需要改變城市景觀的設計思想,通過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工作體現環保、節能和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等觀念。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體現生態的多樣性,使各種城市生態景觀生物在自然的環境中能自行生長、成熟、演化、通過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建立生物棲息環境,獲得獨具生態特征城市景觀設計能力。應該堅持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整齊劃一,對城市生態景觀進行精心修飾的以視覺觀賞為主,采用精細的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法,應用多元化和多層面的措施體現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意圖和目的。

        4.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人文特色

        4.1提高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親和性

        首先,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把握人性的尺度,將人性化的城市生態景觀作為營造親和性景觀重要的一方面。其次,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具有模糊的功能,一般實現城市生態景觀功能的多樣性。最后,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堅持多功能性,將城市生態景觀轉化為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

        4.2提高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性

        首先,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體現對地形的多變性,建立城市園林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形成豐富的植物資源和生態資源,用設計體現城市園林具有生動富有活力。其次,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將設計意圖滲透到的景觀的基面,用細節和結構的設計體現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性。最后,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體現對自然環境的融合,通過對城市生態景觀中各主要組成部分的設計將園林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第4篇: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

        關鍵字:景觀生態學 城市建設

        Abstract: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andscape dynamic change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landscape beautification pattern, optimize the structur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landscape ecology as a good idea to provide the landscape city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fers the basic concept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City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1.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發展

        1.1 景觀與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生態學 (landscape ecology)是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交叉學科,主體是生態學和地理學。

        1.2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和應用景觀生態學的發展

        景觀生態學是上世紀30年代末前蘇聯C.特羅爾所倡導的學術方向。這個倡議和往后的B. H.蘇卡喬夫提出的生物地理群落學說, 促進了生態學與地理學的結合, 使生態學和地理學的觀點日趨接近融合[1]。在生態學與地理學結合后, 一方面生態系統的概念擴大到與地理環境成分的有機結合和功能聯系, 另一方面解決綜合地理學的問題越來越多地采取生態學的觀點。景觀學移植到西方, 由西方國家的生態學家發展為景觀生態學[2,3]。

        我國改革開放后, 部分自然地理學家和生態學家十分重視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 如景貴和等進行的景觀生態分類和農業布局的地段設計研究[4],在景觀生態分類基礎上進行環境建設的景觀生態設計研究[5],鐘曉青等的廣西北海火車站廣場景觀生態工程分析研究[6]等, 實際上都是景觀生態學應用方向的研究。

        2.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研究和應用

        2.1城市生態景觀研究的基本內容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就是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廊道、嵌塊體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適于人聚居。關于城市景觀生態研究基本內容, 主要應側重以下六個方面:

        (1)城市空間結構包括城市布局與空間結構、城市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城市廊道、城市空間資源和城鄉交接帶的發展與演化。

        (2)城市生態過程能源供應與消耗、水資源利用與循環、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城市人口的積聚與擴散、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維持是其主要研究內容。

        (3)城市環境問題。

        (4)城市生態建設包括綠化、美化、環境優化、清潔生產與文明消費。

        (5)城市景觀風貌城市特征形象(CIS) 與景觀視覺識別(CVI) 、城市風貌與環境空間藝術、景觀文化與景觀美學。

        (6)城市景觀規劃包括城市規模與環境容量、環境敏感區的保護、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綠色空間體系的構建以及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

        2.2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簡述

        城市生態景觀主要依靠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來實現。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就是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 將景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從景觀整體上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 使廊道、斑塊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 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 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適于人聚居[7]。城市景觀是經濟實體、社會實體和自然實體的統一, 它兼有兩種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態系統的屬性, 因此,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除收集和調查城市景觀的基礎資料, 對城市進行景觀生態分析與評價的基礎工作外, 其規劃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環境敏感區的保護、生態綠地空間規劃和城市外貌與建筑景觀規劃[8]。

        2.2.1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目標與原則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總的目標是改善城市景觀結構, 加強城市景觀功能, 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促進城市景觀的持續發展。具體有如下目標[9]:

        (1)安全性: 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在重大災害如地震、火災中, 作為疏散居民的場所, 從而保證廣大市民免遭不幸, 這是社會目標。

        (2)健康性: 有兩種含義, 一是維護城市景觀生態健康, 即維持城市景觀的生態平衡;二是保證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這既是生態目標, 又是社會目標, 同時也是經濟目標。

        (3)便利性: 經濟有效地確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 在居住區或居住小區范圍內, 游憩不用乘公車, 步行可方便地到達, 這是社會目標。

        (4)舒適性: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技術和自然于一體、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 誘發人的創造精神以提高人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并創造一個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這既是社會目標, 又是生態目標。

        3.景觀生態學對城市景觀建設的影響

        景觀生態學原理不僅具體的指導城市生態景觀的建設,為城市的生態景觀建設提供理論指導。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城市景觀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發生重大改變[10]。

        (1)景觀生態學的綜合、整體等系統論思想有助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全局、整體意識的建立。景觀設計的對象往往比較具體,尺度相對較小。景觀生態學整體而系統地分析環境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景觀設計中能使設計者高瞻遠矚,使其設計界域提升到營造區域環境的高度,增加環境的生命力。

        (2)可持續的城市景觀不是盲目地堆砌自然元素,而是運用相關的系統知識,適度開發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護和恢復自然的生態平衡。但環境設計師可以運用所掌握的生態知識,運用一定的方法來達到影響景觀生態功能的目的。如增設廊道、增加景觀連接度等來加強景觀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態過程上的聯系。

        (3)景觀生態學原理提示人們要虛心向自然學習。自然不僅是可利用資源的寶庫,也是解決所有設計問題的最好典范[11]。向自然學習美的形式,學習萬物生長的規律。而最重要的,作為環境工作者,需要尊重自然,在設計中遵循自然的規律,做到生態設計,為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努力。

        4.結語與展望

        當今世界的一切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無一不與城市化、工業化有關。如何合理運用景觀生態學在未來城市景觀中實現原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貫徹“適宜自然、保護自然”的宗旨, 從生態的角度進行人性化的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達到“天人合一”,將是未來城市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重點。同時,如何合理的利用城市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需要我們繼續探討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索恰瓦著(李世玢譯).地理系統學說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1. 79 - 80.

        [2] Richard , Forman T T . Ecology of the landscape. Bioscience [J ].1983 , (10) : 535 - 539.

        [3] Richard , Forman T T , Michel Godron. Landscape Ecology [M].New York : John Willey , 1988. 110 - 119.

        [4] 景貴和.景觀生態學•現代生態學透視[M].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0.

        [5] 景貴和.自然地理學與環境建設[M].自然地理學與國土整治.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5 - 7.

        [6] 鐘曉青,張宏達.北海車站廣場景觀生態設計與工程實施問題[J].熱帶地理, 1999 , 19 (4) : 3003051

        [7] 黃志新,張建平.試論景觀生態學原理與城市景觀生態建設[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9.

        [8] 張曉鋒,張玉清,林宏貴.人性化的城市景觀生態規劃[J].阿壩科技,2007,1.

        [9] 石鐵矛,李團勝.人居環境建設的城市景觀生態方法―沈陽市景觀生態規劃研究[J].規劃師,1999,1(15) :41-46

        第5篇: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

        摘要: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主要研究人類聚居環境中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通過生態學理論基礎和原則的闡述,對生態理念下園林景觀規劃構成要素進行梳理整合,力求達到使人居環境在兼具審美價值、使用功能的同時,真正實現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以人為本,保證人居環境的生態可持續性發展。本文主要針對在生態理念支持下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

        關鍵詞:人類聚居環境;生態;園林景觀規劃

        1當前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現狀問題

        美國當代風景園林大師西蒙茲曾說過,“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相處。”自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人與生物圈計劃”開始,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探索之路就未曾停止過,力求實現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永續的發展目標。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是較為新興的行業,其產生背景是在古老傳統的造園學和西方現代景觀專業的沖擊下形成的,特點是起步晚而發展迅速。由于技術、經驗、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在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許多城市戶外空間的休閑廣場,園林景觀成為藝術品擺設;草坪多半不允許進入;樹蔭少、座椅少的現象屢見不鮮;交通圍合成的廣場其可達性幾乎為零等問題,這些都讓戶外空間環境失去了親切感和舒適感。此外,還有些設計師在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時,過于沉迷各種意向圖片,將自己或別人已有的設計成果重組成為新的設計成果,這些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使得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和本土生態環境、地方文脈缺乏聯系,同時也背離了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

        2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基礎

        2.1生態園林景觀規劃概念

        生態學(Ecology)一詞源于希臘文“Oikos”,原意為房子、住所、家務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為生物生存環境科學。生態學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環境的生態結構、相互作用關系,是多學科交叉的科學。生態園林景觀規劃指以整個園林景觀規劃為對象,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方法,所營造的園林綠地系統。主要研究景觀規劃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觀地域審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護環境資源等內容。

        2.2生態園林景觀規劃基本原則

        (1)可持續性原則。自然優先是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重要原則之一,資源的永續利用是關鍵。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綠化植被、生物的多樣性等要素構成園林景觀的寶貴資源,要實現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目的,必須樹立可持續性設計的價值觀。(2)地方性原則。通過對基地以其周圍環境中植被狀況和自然史的調查研究,使設計切實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尊重并強化當地自然景觀特征和生態功能特征。不僅有助于特色的保持與創造,而且從更高層次提出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2.3生態園林景觀規劃構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決定了某個區域的自然、經濟、文化屬性,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規劃設計訴求。高山、平原、溝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達出環境特征,也體現其美學價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優勢,因地制宜,并通過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規劃出最適宜的空間結構。(2)氣候。通過設計的選址和場地的規劃設計,來創造適宜的氣候是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對氣候的營造大致可遵循以下幾點原則:提供直接的庇護構筑物以抵抗太陽輻射、降雨、颶風、寒冷;在區域內引入水體,通過水分蒸發形成制冷的微氣候效果;植被具有氣候調節的用途,如林蔭樹和吸收熱量的植被。盡量保護現存植被,或者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植被的運用。(3)水體。自然水體不僅給人各種感官的享受,同時也往往是區域內景觀設計的精華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親水性”使得濱水空間成為極具人氣的景觀。因此,應加強關注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如河流水體堤岸的生態功能設計,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維系好水體與陸地之間的物種連續性;盡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導地表面徑流;利用生態方法設計濕地凈水系統,提升水體的自凈能力等。力求達到水環境的生態功能與景觀審美享受并重的目的。(4)植物。從景觀生態的角度出發,強調植物要素,能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通過加強園林生態系統的綠色基質,充分考慮植物系統的豐富多樣化,可形成自然生態系統的自穩性、獨特性和維持投入低成本的特點。同時,植物要素多樣性也是生物多樣性得以保持和延續的基礎。

        3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發展構想

        3.1尊重自然,協調物種關系

        從尊重自然演化過程的角度進行設計實踐,是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核心內容。如對區域地形地貌格局的連續性、完整性的保持和復原;發揮水體沿岸帶的過濾、攔截的作用,并種植對污染物有分解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來增強水體自凈能力;強調鄉土樹種和植被的合理運用,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

        3.2以人為本,關注人文生態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理論家Eckbo認為:“人”作為園林景觀中根本要素,所有的景觀規劃設計都應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生態規劃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一方面,面對自然生態的外部世界,運用生態手段,來滿足人在環境中的存在與發展需求;而另一重要的方面,即人文生態系統,指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層面。各種社會文化要素間是相互作用、不斷流變的動態復合系統。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人文生態能有效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打造區域文化內涵,提高經濟效益、凸顯地域特色和魅力。

        3.3技術支持,科學造景

        運用新技術,循環使用能源,努力做到節能環保。綜合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簡稱“3S”技術,運用前景廣闊。通過客觀數據的量化和比對分析,能為傳統的規劃方法提供更科學的依據。通過技術手段,把人類生存環境真正變成一種開放、自由、有序的理想空間。

        4結語

        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注人類聚居環境,要求我們從生態、永續的角度出發,以滿足人類生活、經濟發展、環境健康、資源可循環為目標,將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設計理念為人類創造出穩定、健康、可持續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金長明,基于園林景觀設計在生態規劃理念下的相關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2,8(5).

        [2] 黃莉群.生態園林[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3] 魏興琥.景觀規劃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4] 李,徐析.生態景觀設計要素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7).

        [5] 約翰?O?西蒙茲.景觀規劃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Z].2000.

        第6篇: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

        關鍵詞:森林;景觀格局;3S技術;景觀生態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2)12-0173-03

        1引言

        香格里拉縣地處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腹地,森林資源豐富,是阻止西北風沙南侵的重要屏障,是江河源流水源的基礎保障,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1, 2]。因此,為了科學地經營管理香格里拉縣森林生態系統,對香格里拉縣的森林景觀動態變化研究及其景觀生態規劃尤為重要。目前,已有研究者對香格里拉縣的森林資源保護、森林景觀格局、森林景觀動態變化、森林景觀變化驅動力等進行了研究,而在對香格里拉縣的森林景觀生態規劃方面的研究還較少。

        2國內外基于3S技術的森林景觀格局動

        態變化與景觀生態規劃的研究概況森林景觀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陸地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也是多年來景觀生態學中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人類的發展不斷地干擾森林生態系統,因此森林景觀格局的動態變化及其景觀生態規劃越來越受景觀生態學家的關注。目前,采用RS與GIS相結合的手段,其優勢在于結合RS與GIS技術對景觀格局進行動態分析,可以快速地分析出森林景觀斑塊的轉移和變化,揭示其變化規律,并以科學的規劃與設計為調控手段,為景觀規劃和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國內外景觀生態學研究者在森林動態、森林多樣性保護、干擾生態與森林生態恢復等方面以3S技術為分析手段,以景觀生態學原理為理論基礎開展了大量研究,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經營、森林景觀規劃管理、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保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Riitters等在對景觀格局和結構因子分析的研究中通過分析計算了景觀格局和結構度量得出了研究區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3]。Cain等運用3S技術對田納西河切薩皮克灣水庫集水區進行了專題地圖制作,并利用不同景觀呈現的不同分辨率和不同數量屬性進行了研究區域景觀單元的多元模式分析,得出了該區域的土地覆蓋格局分布圖[4]。Bürgi在瑞士低地森林變化的研究中通過分析3個重疊時期的森林資料,揭示了研究區域森林變化的原因[5]。Baskent等探討了利用GIS技術分析森林景觀的動態變化規律,結合景觀生態學原理建立景觀管理模型的方法和思路[6]。Liu Guoliang等在加拿大哥倫比亞森林生態系統變化規律及森林規劃的研究中提出了明確森林空間和時間上的生態設計模型、森林仿真優化系統(FSOS),其結果分析表明了FSOS有幫助解決在不同優先級景觀資源條件的理想方案的能力[7]。Metzger等以景觀破碎化與連通性為主體的景觀生態學原理分析研究了大西洋森林地區不同時期森林格局動態變化提出了科學的生物保護方案[8]。Boucher等以森林格局專題地圖和長期的考察記錄數據研究了上個世紀加拿大東部落葉林景觀格局變化規律,做出了研究區域的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生態規劃[9]。Weiqi Zhou等以1914、1938、1957、1971、1999、2004年6個時期森林斑塊數據庫為基礎以3S技術為手段研究了美國東部城市化流域90年的森林覆蓋及景觀格局時空動態變化[10]。

        張濤等以滬嘉杭地區余杭市為研究對象,選取城市化程度不同的6個鄉鎮,以城市人口數/總人口數作為城市化的指標,以地理信息系統GIS(軟件MapInfo)為手段,利用1∶10000山林植被現狀圖及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報告等相關圖件資料,結合實地調查,林種作為森林景觀分類標準,建立了余杭森林資源景觀數據圖庫,對余杭地區不同城市化程度下6個鄉鎮的森林景觀格局進行了研究[11]。丁圣彥等以1983~1999年森林資源分布圖為主要信息源,用ARC/INFO作為空間信息處理工具,采用斑塊數、平均斑塊面積、破碎化指數等指標分析了近20年來伊洛河流域中部典型地區的森林景觀格局動態[12]。徐天屬等在GIS平臺下,建立了九溪河小流域森林景觀空間分布數字景觀圖[13]。國慶喜等對豐林自然保護區景觀空間格局的分析與評價研究運用了GIS的空間分析功能,通過DDEM提取坡度、坡向、海拔等地形因子,分析了研究區域的森林景觀類型分布與各地形因子的關系,得出影響研究區森林景觀類型分布的主要因子是坡位和海拔[14]。

        郭紅以長白山地區白河林業局天然林作為研究對象,利用2000年遙感影像圖,1987年和2000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和地形圖等資料,以遙感(R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為支撐,應用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及方法,研究了森林的空間結構組成,從時間序列和空間尺度上研究了區域的景觀格局及其變化,詳細系統的分析了研究區域的景觀生態結構、景觀格局現狀和動態變化。通過DEM和景觀現狀的疊加,深入分析了各森林景觀類型與坡度、坡向和地形高程之間的關系,揭示由森林資源結構變化而引起的景觀格局變化。基于景觀格局的動態模擬和景觀格局空間結構的分析,對白河林業局景觀進行了功能分區,并進行了景觀生態規劃,提出各規劃區經營措施[15]。王曉東等以安徽省東至縣梅城林場1999、2002和2006年同期LandsatETM+遙感圖像為主要數據源,輔研究區域林場森林資源二類清查數據、1∶1萬小班地形圖、1∶2.5萬林相圖及小班調查卡片,利用Erdas9.0對遙感圖像進行波段組合、幾何校正、圖像融合等預處理,選用非監督分類方法進行了不同時期森林景觀分類,形成森林景觀影像專題圖,將其輸入FRAGSTATS景觀分析軟件,計算各類森林景觀指數,分析對比梅城林場不同時期森林景觀格局動態變化,為森林景觀規劃提供了依據[16]。Wang Qiong以城市景觀為研究對象修訂了景觀生態規劃的方法中適應人工神經網絡的算法,結果表明該算法的泛化能力和預測精度有顯著提高[17]。此方法的提出為景觀格局的預報、模擬、分析和規劃又提供了一種有效方法。Jin-Tun Zhang等提出一個新的關于植被多樣性與旅游影響變量的新指數-綜合生態敏感性(IES),并將該指數運用于北京百花山自然保護區的森林植被景[18]。

        在國內外運用不同時期信息資料結合3S技術來分析景觀動態變化及森林景觀規劃的研究已成為熱點。森林景觀格局的研究熱點已逐漸轉向了對森林異質鑲嵌體的結構及其動態的研究。從群落組成結構分析和群落分類,向群落梯度分析、排序和群落種群空間分布格局及其動態分析轉移;從通過種群年齡結構分析探討群落演替動態規律轉向分析斑塊組成結構、年齡結構、空間結構,揭示森林鑲嵌體動態。與研究區域特色條件相結合而提出適宜當地景觀格局分析評價的新思路并未其景觀生態規劃提出更好的方法成為今后森林景觀格局及生態規劃研究領域的趨勢之一。

        3基于3S技術的香格里拉縣森林景觀格

        局變化與景觀規劃的研究現狀目前,已有研究者對香格里拉縣的天然林景觀生態評價、森林景觀格局、森林景觀格局演化、森林景觀變化驅動力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潘海波在景觀生態評價基礎上, 綜合已有各種生態規劃理論和實踐, 借助了GIS的空間信息處理技術,依據運籌學原理,通過研究區景觀功能分區和生態廊道的構建, 以及關鍵地段的識別等環節,結合天然林保護的特殊需要, 采用景觀要素因素分析和景觀格局優化的綜合方法進行了香格里拉縣天然林保育的功能區劃[19]。許慧敏等通過對香格里拉縣森林人為干擾因子調查及樣方調查表明了人為干擾因子類型主要有放牧、房屋建材砍伐、木材砍伐、薪材采集、積肥、非木材林產品采集及旅游開發等,人為干擾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香格里拉亞高山森林樹種多樣性,但隨著人為干擾強度的增加,其樹種多樣性又逐漸降低,群落出現斷層,森林資源量減少,進而發生逆行演替,危害了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20, 21]。周瑜利用香格里拉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在ArcGIS 9和Fragstats3. 3軟件支持下,選取斑塊密度、最大斑塊指數、形狀指數、平均斑塊面積、分維數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蔓延度指數等森林景觀格局指標分析了香格里拉縣森林景觀格局,結果表明:香格里拉縣冷杉林和高山松林斑塊較多在總體景觀中處于主導地位,闊葉林和灌景觀較為破碎,景觀要素類型較豐富,天然林得到了較好的保護[22]。姜鵬等結合了中巴衛星2000年和2009年香格里拉中心區數據,借助GIS、RS和Fragstat軟件,對香格里拉中心區在斑塊類型和景觀水平兩方面進行了景觀格局變化研究[23]。岳彩榮等通過對香格里拉縣1974、1989、2000年3個時段遙感衛星影像的解譯, 得到其3期森林景觀分類數據。借助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從海拔、坡度和坡向等自然因素分析了地形因素對景觀變化的影響,利用成本距離分析方法研究了居民點、道路、農地對森林景觀變化的影響, 并對成本距離與景觀空間變化關系進行了函數擬合[24]。

        綜上所述,研究者對香格里拉縣的天然林景觀生態評價、森林景觀格局、森林景觀格局演化、森林景觀變化驅動力等方面已進行了研究,而在香格里拉縣森林景觀生態規劃方面的研究還較少。

        4結語

        以3S技術為手段結合景觀生態學原理對森林景觀格局的研究已成為當今森林景觀生態學領域的熱點。3S技術結合景觀生態學原理對香格里拉縣天然林景觀生態評價、森林景觀格局、森林景觀格局演化、森林景觀變化驅動力等方面的研究已趨于成熟,而在香格里拉縣森林景觀生態規劃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探索。因此,在基于3S技術的森林景觀格局動態研究基礎上繼續森林景觀生態規劃的研究將成為香格里拉縣森林格局研究領域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韓紅霞. 山地景觀格局分析與生態系統健康評價[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4.

        [2] 宋發榮. 香格里拉縣的森林資源及其特點分析[J]. 西部林業科學,2008,37(1): 124~128.

        [3]Riitters K H. A factor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structuremetrics[J]. Landscape Ecology,1995,10(1): 23~39.

        [4]Cain D H K,Riitters K. Orvis. A multi-scale analysis of landscape statistics[J]. Landscape Ecology, 1997,12(4): 199~212.

        [5]Bürgi M. A case study of forest change in the Swiss lowlands[J]. Landscape Ecology,1999, 14(6): 567~576.

        [6]Baskent E Z. Controll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forested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towards landscape management[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1): 83~97.

        [7]Liu G, J D Nelson,C W Wardman. A target-oriented approach to forest ecosystem design——changing the rules of forest planning[J]. Ecological Modelling,2000,127(2-3): 269~281.

        [8]Jean Paul Metzger, Alexandre Camargo Martensen, Marianna Dixo, et al. Time-lag in biological responses to landscape changes in a highly dynamic Atlantic forest region[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9,142(6): 1166~1177.

        [9]Yan Boucher, Dominique Arseneault, Luc Sirois, et al. Logging pattern and landscape changes over the last century at the boreal and deciduous forest transition in Eastern Canada [J]. Landscape Ecology,2009,24(2): 171~184.

        [10]Weiqi Zhou, Ganlin Huang, Steward TA, et al. 90 years of forest cover change in an urbanizing watershed: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J]. Landscape Ecology,2011(6):1~15.

        [11]張濤,劉軍.城市化過程中余杭市森林景觀空間格局的研究[J]. 復旦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2, 41(1): 83~88.

        [12]丁圣彥,錢樂祥,曹新向,等.伊洛河流域典型地區森林景觀格局動態[J]. 地理學報,2003, 58(3): 354~362.

        [13]徐天蜀,彭世揆. 九溪河小流域森林景觀空間格局研究[J]. 西南林學院學報,2002,22(2):21~25.

        [14]國慶喜,王天明. 豐林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評價: 量化與解釋[J].應用生態學報,2005(6):825~832.

        [15]郭紅. 長白山地區森林景觀格局與生態規劃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16]王小東, 陸長華,黃慶豐. 基于 RS 與 GIS 的東至縣梅城林場森林景觀格局動態分析[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1,38(4): 522~527.

        [17]Wang Qiong.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method based on artificial fish-swarm neural network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12):212~213.

        [18]Jin-Tun Zhang, Chunling Xiang, Min Li. Integrativ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 i> IES) applied to assessment of eco-tourism impact on forest vegetation landscape: A case from the Baihua Mountain Reserve of Beijing,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7): 365~370.

        [19]潘海波. 基于 3S 技術對香格里拉縣天然林景觀的生態評價[J].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8(4): 6~9.

        [20]許慧敏,張勁峰,向紅梅,等. 不同強度人為干擾對香格里拉亞高山森林樹種結構的影響[J]. 浙江林學院學報,2008,25(5):591~596.

        [21]許慧敏,張勁峰,向紅梅,等. 香格里拉森林人為干擾因子類型分析及管理對策[J]. 山東林業科技,2008, 38(2): 1~3.

        [22]周瑜,岳彩榮. 香格里拉縣森林景觀格局分析[J]. 林業建設,2009(6):25~29.

        第7篇: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

        關鍵詞:大連星海公園景觀生態學 規劃空間格局

        Abstract: using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planning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cenic spot to dalian xinghai park scenic spot for the study, using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landscape dominance index, landscape evenness 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dalian xinghai park index scenic landscape patterns of different periods.

        Keywords: dalian xinghai park planning spatial pattern of landscape ecology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第一節 引言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研究對象和內容可概括為景觀結構、 景觀功能和景觀動態三個方面。

        第二節 相關理論綜述

        2.1 景觀生態規劃的理論內涵與方法

        景觀生態規劃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理解。廣義的理解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的景觀規劃,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蘇格蘭植物學家和規劃師Patrick Geddes的“先調查后規劃”和美國景觀設計之父0l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與區域綠地系統和自然保護系統方面的規劃。1969年麥克哈格出版《設計遵從自然》一書,提出基于適宜性分析的“千層餅”模式,是真正意義上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的景觀規劃出現的標志。狹義的理解是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景觀規劃,不僅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過程、社會過程和它們之間的時空關系,而且利用景觀生態學理論來經營和管理景觀.以達到既要維持景觀的結構、功能和生態過程,又要滿足土地持續利用的目的。【1】

        1980年代以來。在景觀生態學全面發展的推動下,景觀生態規劃得到了迅速推廣并逐漸成熟,目前已形成多種規劃思想與方法體系,其中三種比較成熟和具有代表性的體系是捷克景觀生態學家Ruzicka和Miklos提出的LANDEP方法體系、德國景觀生態學家Haber等人提出的土地利用分異戰略(DLU)以及美國景觀生態學家Forman等人提出的景觀格局優化方法。【2】

        風景名勝區是實現人類與自然親和的載體,其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為干擾的因素,有引進斑塊又有殘留斑塊,具有鑲嵌度高、景觀元素類型多種多樣、 異質性大的特點【3】。

        第三節 研究概況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區概況

        大連星海公園,位于大連市西南,由占地19萬平方米的陸域園林、長達800多米的弓形海水浴場組成,是著名的風景區。星海公園由游覽區、休息區、兒童游樂園、海水浴場區四部分組成。海水浴場區是沿國內800米長的半月形海灘而成為大連市四大海水浴場之一。景區內鵝卵石鋪就的條條甬道,把棋樂亭、望海亭、海巖亭、迎潮亭、瑾花亭連在一起。園內建有望海亭、迎潮亭、望海樓等景觀。

        3.1.1自然概況

        3.1.1.1地理位置

        大連地處東經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緯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間。屬北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兼有海洋性的氣候。

        大連星海公園

        3.1.1.2地形地貌與土壤

        大連城市區分布在遼東半島的南端,丘陵半島地貌為主,長白山余脈、千山山脈及其余脈,沿半島走向,縱貫全區,構成中央高、東西兩側低,北高南低、尾端翹起的脊狀地貌輪廓,濱臨黃海,毗連陸地,形成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環境。 由于受地質構造、風化剝蝕及水流侵蝕等內外地質營力作用形成了復雜的地形地貌。山頂海拔標高一般在100~200m,地形坡度隨地面標高提升而變陡,山麓下部5~10°,中部10~20°,上部25~70°。臨海地勢形成陡崖峭壁,高20~70m。

        3.1.1.3氣象

        大連常年主導風向是: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8.4―10.5°C。極端氣溫最高37.8℃,最低-19.13℃。大連市年平均氣溫絕對變率為0.544,相對變率是5.08%。(參考大連市1950―2001年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500-2800小時。

        3.1.1.4植被

        截至2005年初,大連市城市綠化面積為1億142萬,覆蓋率為42%,公共綠地面積為2369萬,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

        喬木:雪松、元寶楓、國槐、榆樹、杜仲、白樺、紫葉李

        灌木:碧桃、榆葉梅、大葉黃楊、連翹

        3.1.1.5生物資源

        哺乳動物:野狗、野貓、野兔、黃鼠狼、刺猜、田鼠等;

        鳥類:麻雀、喜鵲、山雀、烏鴉、燕、等;

        其他:野雞、野鴨、龜、青蛙、蟾蛛等。

        第四節大連星海公園景區景觀格局

        風景名勝區景觀生態規劃是以景觀的視覺多樣性與生態美學原理為基礎,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斑塊、廊道、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景觀的功能流(信息流、物質流、能量流)暢通,并使景觀具有較強的美學價值,滿足人們旅游、休憩、觀賞等需求的活動。

        4.1大連星海公園土地利用格局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過程的影響,許多地方的景觀變化顯著且日益加速,其中有的變化使人擔心。這就要求人們在希望享受高質量景觀的同時,要在景觀的發展變化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而這歸根結底在于應該從整體生態著手, 制定具有生態文明的景觀規劃體系【4】。

        從景觀生態學角度來看,在一個特定的地域空間內,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相互交錯、重復出現、嵌套分布,就形成了一個景觀鑲嵌體。大連星海公園作為城市風景區鑲嵌體的結構與功能,明顯地區別于其它景觀鑲嵌體,其景觀類型相對單一。大連星海公園的土地利用格局相對單一,其構成要素大致有三類:即:①人工景觀單元,如道路、景區服務區建筑、售賣亭建筑及其它各種建筑物;②半自然、半人工景觀單元,如公園綠地等;③人為干擾下的自然景觀單元,如海洋等。

        4.1.2大連星海公園斑塊尺度與分布

        大連星海公園的三大類板塊的尺度與分布有以下特點,在尺度上:①同一類型斑塊尺度相對較大,②公園綠地斑塊的被園內道路分割、連接,既促進又阻礙,在分布上:①同一類型板塊的分布集中,②公園綠地斑塊在數量上、面積上都占優勢。

        破碎度反映了單位面積上斑塊個數的多少,大連星海公園的斑塊的綠地景觀破碎度不大,說明綠地景觀整體性較好;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性,斑塊種類較為單一,總體多樣性程度不高。

        4.1.3大連星海公園水體斑塊的聚集度與破碎度

        大連星海公園的水體斑塊包括:園內主軸線水體景觀和海岸線濱水景觀,水體斑塊的聚集度較大,破碎度小,破碎度小對生存于其中的物種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就小,破碎度小也使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可能性減小。

        第五節規劃原則和指導思想

        景觀生態規劃是在一定尺度對景觀資源的再分配,通過研究景觀格局對生態過程的影響,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及評價的基礎上,提出景觀資源的優化利用方案。它強調景觀的資源價值和生態環境特性,其目的是協調景觀內部結構和生態過程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設計力求遵循以下原則:

        (1)自然優先原則:保護自然景觀資源和維持自然景觀過程及功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前提,是景觀資源持續利用的基礎;

        (2)針對性原則:針對研究區的特點,立足于挖掘設計場地中隱含的特質、揭示場地的歷史人文及自然地理特點、顯現場所精神,采用相應的評價及規劃方法;

        (3)綜合性原則:本研究力求在全面和綜合分析景觀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兼顧社會經濟條件等問題,以增強規劃成果的科學性和應用性,同時體現以下指導思想:

        (1)立足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自然(景觀)資源的合理開發,對當前不甚合理的景觀格局(土地利用)進行景觀結構調整;

        (2)以景觀生態規劃的原理和方法為基本準則,在前述景觀格局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分析規劃區的自然特征、人類需要和社會經濟條件,作為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傅伯杰,陳利項,馬克明,王仰麟等編著.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黎明主編.鄉村景觀規劃.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第8篇: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地理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5-0006-03

        景觀生態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迅速崛起的一門新興學科,其主要研究內容為景觀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把地理學對地理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對生態系統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1],在生態保護與環境規劃治理等領域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與實踐價值。許多高等院校中“景觀生態學”已成為相關本科專業或者是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課程。但在不同的高校專業設置中,“景觀生態學”所處的學科地位不同,由于景觀生態學學科交叉性和所涉及內容的廣泛性,其可出現在生態學、地理學、城鄉規劃、園林設計、資源管理等專業。專業設置的不同體現了學生學科知識體系構建的差異,而教學中也往往出現由于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與新內容缺乏銜接,使目標課程設置呈現跳躍性的現象,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景觀生態學”是河南師范大學生態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其設置始于2013年秋季,以選修課形式被學生所接受,2015年以專業基礎課的形式納入到生態學專業的教學計劃中。課程安排在二年級下學期,此時已經具有了基本的生態學理論基礎,但由于學生的專業認識局限于傳統生態學中由生物個體到生態系統的研究,缺乏宏觀的地理視角,在面對不同時空尺度景觀原理及景觀結構與過程研究時表現出一定理解難度。如何針對學生的知識體系,減少或避免因學科理論基礎薄弱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景觀生態學”教學任務中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景觀生態學”課程的特點

        景觀生態學概念的產生來自于兩個科學概念的結合,一個為地理學上的景觀,一個為傳統生物學上的生態。一般認為, 景觀生態學是景觀學發展到生態學領域,跨地理學和生態學的一門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2]。按照現代科學產生發展的動態模式, 可以找出景觀生態學的四個主要理論來源,分別為地理科學、生態科學、經濟科學和系統科學[3]。生態學的研究范圍由生物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逐步過渡到景觀和區域, 其研究尺度不斷擴大,反映出對生態問題的探索由微觀走向宏觀的趨勢,并最終用以解決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面臨的各種問題。因此從其理論發展及學科價值上分析“景觀生態學”的課程特點主要表現為具有較強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并兼具實用性和實踐性。在學科交叉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與地理學、土地管理學交叉;與農學、林學及環境學交叉;與園林規劃、城鄉設計等交叉;與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等學科的交叉;與管理學、旅游學等交叉[4]。一言以概之,“景觀生態學”在不同類型大專院校中的設置涵蓋了與其基礎理論有關的各個學科。同時其廣泛性也暴露了在課程設置中的缺陷,如基于追求學科與課程設置的創新性,并滿足部分學生對基礎理論應用性的要求,機械性的將“景觀生態學”課程加入到培養體系中,忽視了該學科與同專業其他學科尤其是學生已有知識儲備之間的聯系性,學生的專業基礎有失平衡,導致學習熱情降低,被動學習,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降低了教學效率。

        二、地理學思維在“景觀生態學”教學中的作用

        地理學與生態學在研究內容上具有差異性與同一性,而景觀生態學是二者同一性的直接體現。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理圈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該學科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屬性,關注生態系統中的自然過程與人文過程,在進行地表過程分析、人―地關系分析的同時,還注重各種生態過程的模擬評價。從系統論范疇講,生態學研究的是生物圈中一個系統及其周圍的生物的以及非生物的物質所組成的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需要或產生的所有物質都屬于地理圈的組成部分,隨著研究范圍的拓展,人類社會各種經濟活動包括信息與技術系統也納入到生物圈研究中,從而表現出生物圈與地理圈的融合。由于地理學和生態學研究對象的疊合、研究方法的類同、研究內容的近似以及互為補充的需要, 使這兩門學科相互聯系成為必然[5]。地理學是探討人地關系的科學,從該角度講生態學本身是地理學學科體系的一部分。當代生態學的研究層次已經囊括了分子、基因、個體直至整個生物圈,其中一些宏觀領域的研究與地理學的研究密切相關。景觀生態學是將現代生態學和地理學理論與方法高度融合,以地理信息技術為支持,研究大中尺度范疇問題的生態學,因此對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是以地理學理論為基礎的。

        景觀生態學不同于傳統的生態學,其區別表現為傳統生態學是以生物為中心,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機制,景觀生態學則強調以無機環境為基礎, 以生物為中心, 以人類為主導, 正確處理區域內各要素之間相互關系, 并實現景觀生態系統的合理調控與規劃。景觀是一個生態系統,但它首先是一個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組成的地理實體,并依據研究尺度不同其組成內容和結構特征具有明顯差異。景觀生態學堅持了自然環境這一整體的概念,秉承系統論和等級理論的原則,使各個地理要素得以綜合分析,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以及相互聯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景觀生態學中斑塊―廊道―基質模型,空間異質性理論,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等無一不體現了地理學的廣域性、地域性以及綜合性特點。此外,景觀的研究尺度由微觀向宏觀轉變,尺度變化的同時生態學的格局和過程規律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如在群落生態學部分的演替頂級理論中包括有單元頂級論、多元頂級論和頂級格局假說,但如果考慮到尺度問題就會發現單元頂級理論具有明顯的缺陷[6]。因此需要進行不同研究層次生態規律的尺度轉換,即尺度推繹。尺度分析中涉及的粒度、幅度、范圍等概念也無一不是地理學中所包含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在傳統生態學中沒有體現。

        不僅在學科基礎層面,地理學是景觀生態學的重要理論支撐,二者之間的緊密結合與相輔相成還表現在地理學的新理論、技術方法的進步也同時制約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與應用。景觀生態學從誕生到現在已逾70年,其研究內容從對景觀格局指數的分析計算、景觀演變特征的追蹤描述,逐漸深入到對景觀格局變化的生態意義的探索,同時注重尺度效應的研究,并進一步向景觀的生態服務延伸[7]。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方向更加多樣化,涵蓋了土地利用格局與生態過程、城市景觀安全格局構建、景觀生態規劃、自然保護區網絡優化、農田景觀與生態系統健康、源匯景觀格局分析與水土流失危險評價等。此時,新的統計分析模型與方法紛紛涌出,如景觀空間負荷對比指數、多尺度土壤侵蝕評價指數、斑塊順坡連通度指數等。眾多新方法的建立與驗證離不開定量地理學的分析方法,而在不同時空尺度研究對象數據的連續獲取以及區域格局的對比分析方面,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結合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手段。在地理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空間景觀模型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8],應用更加廣泛,為景觀自然過程的相互作用和景觀管理評價提供了研究依據。

        因此,在以人類行為為主導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中,地理學思維是理解和解決景觀生態學中的科學問題的必備條件,具有一定地理學知識背景的人才會為景觀評價及景觀規劃提供更宏觀、更理性的視野。

        三、傳統生態學下“景觀生態學”教學的障礙

        在眾多學科交叉類型中,景觀生態學與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等學科的交叉十分普遍,在具體學科體系中表現為在傳統生態學框架中機械性加入“景觀生態學”課程。一定的分子、植物學、動物學知識積累有利于向生態學及不同分支學科逐漸深入,但離開地理學簡單地討論生態系統中的生態過程、區域概念和大尺度的空間思維的缺失,從根本上限制了景觀生態學教學的深入有效開展。

        1.人類活動是導致景觀變異與破碎化的根本因素。地理學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人與環境的對立和統一,但傳統生態學在認識不同生態過程關系中,忽視了人類行為的主導性,對人類行為引起的自然生態的變化缺乏客觀的綜合的評價。因此學生對景觀進行分析時,忽略了人類活動對景觀的再塑造和人文景觀的重要性,對教材中的內容只進行機械性理解,缺少發散思維。

        2.地理學強調生態系統格局對地域的依賴性。地球各圈層中生態系統所處的位置不同,其內部的景觀要素形態、景觀空間結構、景觀動態發展規律具有明顯差異,這些差異對景觀穩定性及功能的影響是綜合的,表現為景觀生態學中的尺度效應理論。這一點在傳統生態學中未得到足夠的表達,限制了學生對景觀多樣性的理解應用。

        3.景觀格局與過程是動態性。傳統生態學只重視生物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機制,忽視了社會發展與自然的矛盾,不能從歷史角度看文明發展和景觀格局演替動態之間的緊密關系,在生態平衡中未曾重視人地關系協調狀態的實現。景觀的時間演變是環境變化與人類行為的雙重作用結果,地理學中對區域歷史過程的研究為景觀生態過程的動態性拓寬了研究視角,并為景觀的現狀分析和總體規劃提供依據。

        4.地理學的分析方法是景觀分析的基礎。景觀要素結構、鑲嵌性格局、景觀變化動態模擬等過程,無一不是運用了地理學的分析方法。此外,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現代技術也應用到景觀生態學研究中的數據采集、分析模擬和預測評價等環節,該方面知識和操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影響理論的實踐,影響學生動手能力提升。

        四、地理學視域下的“景觀生態學”教學策略

        鑒于地理學理論與技術方法對景觀生態學的重要性,有必要針對學生的現有學科知識體系,改進教學方法。在廣泛借鑒國內外各院校景觀生態學設置及教學設計的基礎上,結合河南師范大學該課程的教學經驗,對傳統生態學下“景觀生態學”教學方法提出建議,其主要目的為培養或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思維,最終以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全局的視角看待景觀問題。

        (一)深入了解學生地理學基礎,增強地理學科認同

        中學階段的文理分科限制了理工科本科生對地理學的認識,因此從意識上提升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是形成地理學思維的首要任務。綜合探究式及引發式學習,克服惰性心理,從問題著手,激勵學生主動尋找分析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其形成地理學不僅是理論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等認識,自發運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參與到“景觀生態學”的學習討論中。

        (二)優化教學內容,以契合本科生的理解水平

        面對不同的專業,“景觀生態學”的本科教材在內容取舍和深度確定上差異較大[9]。首先要選擇適合本科生接受范圍的教材,根據景觀生態學學科內容,即結構、功能、動態和景觀規劃,選擇教學側重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標識。其次,依據學生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分析教學的層次性,依次展開教學,對重難點輔以實踐教學,避免由于基礎知識缺陷影響對基本原理的理解不足,構建較為完整的學科內容體系。

        (三)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與生態問題多尺度分析能力

        在“景觀生態學”課程內部及外部關注學生地理學科思維方式的培養。內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理解地理學基本原理,重視人―地關系及其時空演變等,突出人文關懷,在景觀動態研究及景觀規劃與設計中體現人的作用和需求,不拘束于具體的規范和指標。外部設置地理學相關的選修課模塊,如“自然地理學”,“植被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以達到與專業課程的相輔相成。

        (四)教學方法多元化,理論與實踐并重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僅依靠教材內容不足以體現其特色。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學方法的多元性,增加實踐部分的操作。如通過課堂PPT演示與學生分組討論,探索具體生態問題的解決途徑,亦可選擇周圍一定地域,通過實地測量與考察,對該空間內的景觀類型進行規劃設計等。實踐是驗證理論的必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知識構架,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保證“景觀生態學”課程順利實施的重要方面。景觀生態學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新技術的產生以及模型的建立拓寬了其在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各領域的應用。因此教師應與時俱進,掌握地理學、生態學等景觀生態學相關學科的最新科研進展,并參與具體景觀生態問題研究,促進優良的教學隊伍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傅伯杰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

        社,2001:1-10.

        [2]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

        版社,2003:1-5.

        [3]肖篤寧.從自然地理學到景觀生態學[J].地球科學進

        展,1992,(7).

        [4]何東進,洪偉,吳承禎等.景觀生態學精品課程建設與教

        學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1,(8).

        [5]馮明義.現代地理學與生態學[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1990,(3).

        [6]張雪萍,張淑花.地理學學科體系下生態學課程的建設

        與思考[J].黑龍江教育,2010,(3).

        [7]陳立頂,李秀珍,傅伯杰等.中國景觀生態學發展歷程與

        未來研究重點[J].生態學報,2014,(34).

        [8]劉海燕.GIS在景觀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J].地理學

        報,1995,(50).

        第9篇: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

        關鍵詞:景觀規劃;景觀生態學;鴨溪;旅游開發;生態平衡

        圖文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1、黎坪國家森林公園

        1、1區位概況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漢中市南鄭縣西南部,大巴山西段米倉山腹地。公園西達南鄭縣邊界,與寧強縣相鄰,東至黃洋河東溝,北起白楊坪,南至冷壩南部梁脊,東西長約18公里,南北寬約13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現有居民7600多人。

        1、2旅游資源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由西流河大峽谷、巴山松原始森林、石馬山石林、中華龍山、冷壩草甸、紅山云海、安漢墾區、黃洋河等景點組成。特殊的地質地貌使群峰、深壑、溪流、碧潭、山澗、峽谷和盆地相互交融,時而開闊,時而狹窄,十分秀美。景區的土壤環境、大氣、地面水質量都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每立方厘米負離子含量達到5萬個以上,是陜西省最大最好的天然氧吧。該森林公園是以森林景觀、地貌景觀,水體景觀以及現代人文景觀和田園風光景觀為主,集山景、林景、石景、水景為一體。公園共規劃為四大景區,現已探明的景點多達160余處。

        1、3景觀分區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共劃分為黎坪、石馬山、黃楊河、冷壩四大景區。黎坪景區以巴山松原始森林、黎坪墾區管理局舊址,巴山民俗風情、田園風光和蜿蜒的西流河為主要景觀;黎坪國家森林公園鴨溪景觀規劃設計的基地就位于黎坪景區的黎坪壩子。

        黎坪壩子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陽光充沛,就像是萬山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片安居樂業的極好所在。幾十戶農戶散居其間,到處都是竹籬瓦舍、小橋流水的場景,一片美麗恬靜的田園風光。

        2、景觀生態學理論在鴨溪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2、1景觀生態學理論

        簡單來說,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的結構和功能對自然棲息地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及過程的科學。它通過研究景觀的結構、功能和變化,可以指導設計出生物多樣性更豐富,生態系統更安全的景觀,可成為協調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理論。景觀生態學不僅可以直接用于指導景觀規劃設計工作,而且對農業開發、林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鴨溪景觀規劃的目的是充分保護基地自然景觀的特色和質量,修復現有的生態破壞,創造順暢的游覽網絡,建設優美的游覽壞境,滿足人們對觀賞自然美景的渴求。因此,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指導鴨溪景觀規劃設計工作,可以使得規劃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并增加鴨溪景觀規劃與建設的可操作性。

        2、2鴨溪生態肌理研究

        2、2、1溪谷

        由于鴨溪的形成過程較為復雜,因而其溪谷組成也多種多樣,來自洪水的沉積物(沙、礫石、卵石等),和山林及濕地的有機質等組成了多變的河道。河漫灘的土壤構成和植物分布也是多樣的,因此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仔細的考察研究。

        在進行景觀規劃時,我們需要充分考慮到哪些區域的生態是脆弱的,哪些地方是漫水區,哪些地方是汛期漫水區等。這樣有利于我們景觀節點的安全性之外,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為保持河流的生態平衡進行景觀規劃設計尋求到確切的科學依據。

        2、2、2地表徑流系數

        旅游開發可能導致的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就是到達鴨溪的地表徑流變化。基地現有的農業開發模式已使地表徑流量有所增多,景區建設將會加速惡化這一狀況,也會使鴨溪的洪峰流量和頻率增加。其后果將是水患增加、堤岸破壞和動植物棲息地的退化,進而會影響到鴨溪兩岸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

        科學而合理的景觀規劃要求我們必須對開發建設可能引起的鴨溪徑流的變化情況進行準確的研究,在這個準確研究的基礎上,對所得到的地表徑流系數(如表1)變化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并應用于指導基地的景觀規劃設計,才能使規劃和建設活動對基地自然環境的影響減到最小。 (表1)

        2、2、3土地利用對坡度要求

        為了防止對基地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和避免建成景觀構筑物的潛在危險,我們必須尋求坡度與基地規劃利用之間最佳的相互匹配的關系。坡地類型的選擇取決于景區規劃建設所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鴨溪景觀規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酒店的建設基址、交通的組織,景觀節點的建設布局和形態等。必須使其對環境的影響降到

        (表2)

        最低,包括減少水土流失,不打破原有自然景觀的統一性和完整性等。并進一步修復已有的生態破壞,如河道坍塌,農墾過度。

        因此,基地的自然環境和坡度現狀,及規劃建設物所要求的合理坡度對整個規劃設計而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鴨溪景觀規劃設計基地各項利用活動而言,我們必須知道用于酒店建筑、停車場、車行道、景觀步道、草地等建設的最適宜的坡度。(如表2)

        2、2、4溪谷開發與生態平衡

        鴨溪兩側的平緩坡地是流域內排水系統的匯水區,而坡地的農業開發使得60%以上的降水都形成了地表徑流,從而帶來四個方面的影響:1、坡地對流水侵蝕的抵抗力減弱,土壤被侵蝕,2、河道沉積,加重了河道的排洪壓力,3、部分堤段存在坍塌的威脅,4、水質惡化,河道生態遭破壞。

        因此,在進行景觀規劃時,我們必須提出切實可行的,針對鴨溪兩岸的整改方案。這些整改措施包括:1、對鴨溪兩側耕地進行相應的改造,樹木、草地和農作物相間種植,2、取締部分耕地,改造為林地和草地,3、田園區相應地方補充植被,4、加固部分危險堤段。

        2、3規劃設計分析

        2、3、1功能分區

        根據黎坪景區保護與開發的要求,游覽與生產和服務與生活的多方面之間的聯系,需要從景區發展的全局出發,統一安排,合理利用基地空間,因地制宜地滿足居民與游客的多種需求。我們在充分分析各種功能特點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合理地組織了各種功能系統,既突出了各功能區特點,又注意了整體的協調性,使各功能區之間既相互配合、協調發展,又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鴨溪景觀規劃共分成四個區:(1)田園區;(2)林園區;(3)家園區;(4)庭園區。四個功能區與鴨溪及自然的山、林互相貫通,彼此呼應。(如圖1)

        (圖1)

        在四類功能區的劃分上,我們綜合考慮了園區的自然景觀和資源特色、交通現狀和旅游設施現有條件等各方面因素,為了合理組織游覽線路,引導游客行為和進行配套設施建設,促進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協調推進,特將規劃區劃分為“一脈、兩片、三組團”的游覽空間結構布局。

        其中,鴨溪成為貫穿整個景區的主脈絡,林園與田園為游覽片區,家園與庭園為綜合服務片區。在片區內部依據景觀特色和游覽主題,按照保護與開發的原則、游覽與服務的需要,劃分為田園風光、林園魅影和酒店服務三個不同的功能組團,組團之間彼此獨立,同時又通過景區內部的生態系統循環、景觀節點序列以及游覽路線組織使其緊密貫通。

        2、3、2交通規劃

        景區主干道是指與黎坪國家森林公園車行道相連接的,供當地居民生產生活使用和服務于游客游覽、后勤服務的機動車道。規劃基地現有車行道兩條,分別為森林公園車行道(連接到綜合服務區和各旅游區),和居民用車行道,寬度均為5米,為泊油路面和土路。因此,對于主干道的工作,我們只需完善標示、修整土路和調整綠化。

        景區次干道指從主干道延伸到景區的道路,其主要功能是連接和貫通各功能區,創造方便、舒適的交通條件,我們規劃建設的次干道寬3米,為水泥路面。其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地形復雜、影響自然景觀和可能破壞生態平衡。在此我們采取了最為精簡的方式設置次干道,將酒店區和田園區分別與主干道相連。這樣既避開了地形的問題,同時有效的維持了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并在路面下和空中以自然的方式為動物的遷徙提供了生態廊道。

        游覽步道主要是起到各個景點之間的連接作用,游覽步道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游覽的舒適度和游覽的效果,會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影響到景區的整體形象。因此,我們對游覽步道的規劃采取了隨形就勢,開合有序的方式。道寬為1.2—1.5米,路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塊石、卵石進行自然鋪砌,沿途適當位置設置園椅,供游客休息、觀景。當游覽步道坡度大于12度時,適宜隨坡筑成臺階;當游步道縱坡大于25度時,我們采取每隔25—30米設一休息平臺的方式緩解疲勞。規劃設計的游覽步道,將景區內各主要景點串聯起來,在不破壞生態安全的基礎上避免走回頭路,同時使道路本身成為一道美麗的景觀。

        2、3、3鴨溪防洪規劃

        由于過度農墾,鴨溪河道及河岸在旅游規劃建設之前就已存在諸多的生態破壞問題,因此,我們此次的景觀規劃設計除了不能加重這種趨勢之外,還應當借此契機,為生態的恢復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1)恢復過度開墾地原有的自然植被,以減少雨期徑流和防止土壤侵蝕;(2)疏浚河道,清除障礙物,種植水生植物,結合景觀需求和河道狀況拓寬水面,(3)為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加強安全性,只在需要加固堤岸和防止坍塌的區段進行少量硬化,其余部分堤段利用植物等軟質景觀加強水土保持性能;(4)將涉及安全性的景觀節點和道路設置在汛期漫水區之外的安全位置。

        2、3、4酒店區總體景觀規劃

        基地自然景觀的穩定性取決于自然景觀對開發建設和游客活動干擾的抗性,以及干擾之后的自我恢復能力。每一個景觀單元都有著自己的內部穩定性,而基地自然景觀的整體穩定性則反映在每個景觀單元中各物質的比例上。一旦這種合理的比例被破壞,景觀的整體穩定性便不復存在。比如道路和景觀平臺的建設,由于沒有光合作用有效消蝕照射的陽光,其溫度和濕度會迅速產生變化,從而影響這一單元系統的穩定性。當單元系統穩定性被過多破壞時,就會對景觀的整體穩定性產生較大的影響。

        從鴨溪景觀規劃基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來研究景觀規劃的結構與功能,運用分區分點分析與綜合考慮的方法能深化研究的內容,使結論更具邏輯性和準確性,進而使規劃設計方案本身更具有(圖2)

        科學性。通過規劃結構解析、規劃功能評價、場地生態系統的內部邏輯分析的方法,我們得出了一些關于景觀結構與功能和生態安全三者之間關系的一般性原理,依據這些原理為鴨溪景觀規劃提供了可靠的設計依據,使得居民和游客與動植物和諧共生,場地旅游開發和生態平衡協調發展的規劃成果成為可能。(如圖2)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 景觀規劃的環境學途徑[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2] 沈守云. 現代景觀設計思潮[M] .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乱码尤物193yw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婷婷丁香狼人久久大香线蕉 |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一区二区 | 日韩特黄精品一在线看 | 一色屋手机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