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數學范文

        學數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數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數學

        第1篇:學數學范文

        數學課本中每章每節都有“做一做”、“數學實驗室”、“數學活動”、“課題學習”等“做”的內容。在現實的數學教學中這些內容往往得不到數學教師足夠的重視,形同虛設,至于學生經歷了什么過程、有多少感觸與體會就很難說了!在我們中學數學課標里各年級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七年級的要求是:感受(知識、方法、價值等)和體驗,會描述實驗過程中的數學現象,能尋找解決簡單問題的方法。八年級的要求:感受和體驗,驗證和發現一些簡單的規律或結論,設計和構造(簡單的幾何體、圖形、圖案、式子等),會表述實驗的過程和結果。九年級的要求是:探索實驗現象的聯系和規律,在實驗過程中能反思和質疑,發展推理能力。從這里我們完全可以說我們一些教師并不知道課標的這些要求。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遵循了認知的規律,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特點。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因此數學中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做”側重的是學生的感受,側重的是探索的過程。

        下面就蘇科版七年級部分“做一做”、“數學實驗室”、“數學活動”等來談談“做”的功效,相信通過你放手讓學生做,你的學生一定會表現得非常精彩。

        一、“做”類似于游戲的操作題,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上的好多內容都是比較枯燥無味的,有的也比較抽象。課本編者為了有利于學生接受,便設計了一部分游戲,很適合初一的學生。

        比如§3.3“代數式的值”中:用火柴棒按以下方式搭小魚(略)。1.搭n條小魚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與同學交流。2.搭20條這樣的小魚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學生會在搭、數的過程中很容易找到規律,列出代數式,并求出代數式的值,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了字母表示數,而且也理解了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這一切都顯得是那么順理成章。

        再比如小時候的“算24”。當我們學完了§2.7“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書中安排了一個“數學活動”:“算24”。這對初一的學生是極有趣的游戲,它不僅讓學生在輕松的游戲獲得了數學知識,強化了“負數”與“乘方”的概念及運算,而且加強了同學們之間的相互競爭,有利于共同提高。

        二、做類似于設計的操作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美,往往就差一雙會發現的眼晴。美不僅包括外在的,而且也包括一些內在的。數學中的美往往是內在的,只要你善于觀察、善于動手,數學的美就會呈現在你的眼前。

        比如§5.2“圖形的變化”中的“做一做”:1.將兩塊相同的直角三角尺相等的邊拼在一起,能拼出幾種不同的平面圖形?你能說出這些圖形的名稱嗎?2.試在圖中點劃線一旁空白的方格中畫圖,使點劃線兩旁的圖形完全相同。3.如圖是由圖“回”向右平移而成的,把圖()沿虛線剪開。(1)怎樣改變這兩部分圖形的位置就能得到圖()?(2)如果把圖()虛線以下的部分向右平移4格,將得到怎樣的圖案?試把它畫出來。通過這一系列的操作,學生會體會到旋轉、平移、軸對稱等概念,其實生活中許多美麗的圖案就是由一些簡單的圖形經過平移、旋轉、軸對稱得到的,從而在今后生活中會不自覺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思考世界,體會生活中的數學美,進而到熱愛生活、創造生活。也許,未來的“動漫專家”、“建筑大師”、“時裝設計師”就在你身旁。

        三、做貼近實際的操作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其實數學教學也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數學就沒有了活的源泉,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可見數學是十分有用的。

        比如§5.3“展開與折疊”中的“做一做”:1.將圓柱形紙筒的側面沿虛線剪開,得到了什么平面圖形?2.將圓錐形冰淇淋紙筒的側面沿虛線剪開,得到了什么平面圖形?3.沿圖中的紅線將無蓋的正方體紙盒剪開,得到了什么平面圖形?通過這一列的操作,學生不僅認識到立體圖形可以展開成平面圖形,而且進一步學習可知幾何體的表面可以由一些平面圖形圍成。如墨水盒就可以用一個平面圖形折疊而成,這是一個多么實用的知識!學生難道還會感覺到抽象嗎?有了體會,從而就會有決心、有信心去學好數學。

        四、做充滿挑戰的操作題,有利于學生戰勝自我

        生活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它會磨練人的意志。問題、挫折都是磨練人的良藥,數學中也不乏這樣的操作題,有這樣的作用。

        第2篇:學數學范文

        我的爸爸媽媽是很普通的工人,他們倆人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但是他們卻把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從小就開始讓我上各種輔導班,認真學習。

        剛開始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媽媽還能夠輔導我的語文和數學,但是現在我已近進入高年級了,他們在輔導我數學的時候覺得很吃力,所以就經常跟我說:“爸爸媽媽現在不能輔導你的數學了,你一定要多下功夫,把數學給學好。”自從聽到他們這樣說以后,我在學習的時候更加用功了,遇到難題的時候,不再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就算花上半天的時間,也要把題目給解答出來,要不然連飯也不想吃。

        經過一段時間,我的數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練習本上不會的題目越來越少,學習數學的勁頭也越來越大,爸爸媽媽看到了我的進步以后,臉上都笑開了花。

        第3篇:學數學范文

        數學是科學發展、人類文化發展的燈塔。數學,作為各級各類學校最廣泛的學習科目,數學教育的意義不僅見之于物,還應見之于人。數學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數學教育的價值首先應從認得發展方面去衡量。對所有研究和教授數學的人們來說,明了數學的人文精神教育價值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著名數學家福賽思以為“人類的崇高理想在各個時代和各個文明社會,一直激勵著人們在凡是能發現或獲得知識的領域尋求更多的知識。自從人類試圖得到系統化知識以來,這門專與數字和公式打交道的科學就以其自身的緣故被不斷地追求,因為人們可以從中得到無窮無盡的精神滿足和消遣。數學的誕生是世界各民族的光榮。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的功利性,而數學的功利除了教會學生掌握這門工具之外,還必須通過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學會怎樣做人,怎么立足社會。當然這不同于政治理論的灌輸,更不是對數學知識貼標簽,而是挖掘數學知識的思想內涵,將教育的內容滲透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深層理解和消化數學知識的需要,那么,數學教育中包括哪些主要的人文精神培養的內容呢?下面從四個方面加以研究。

        1、創造精神的培養

        開拓、創新精神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只有那些具有開創進取意識的人,才不至于被時代拋棄;只有那些永不滿足,積極向上的民族,才可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我相信學校出來的學生,到了社會上,不能自動解決問題創造生活,那么學生變為字紙簍,教育變為廢物。”“我認為人生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在其有無限的創造性。”創造素質是人類最主要、最寶貴、最高級的素質,人類正是通過創造這條途徑來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一個具有高度創造力的人是利他主義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百折不撓的。創造,它能使人獲得一種滿足感,消除受挫感,因此給人提供了一種對于自己以及對于生活的積極態度。致力于創造精神的培養和教育,乃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責任和義務,而要啟發人類獨有的這種高貴的品質,莫過于妥善利用數學教育。

        前蘇聯著名物理學家卡皮查認為,培養學生創造精神最合適的學科是數學和物理。縱觀整個數學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一種創造的演化史。如果沒有創造,沒有數學家的創造活動,數學就不會發展,歷史的時鐘將會倒退數千數萬年。貫穿于數學理論中的無限、非歐幾何、極限、變量、微分、積分、概率等等,無不閃耀著創造精神的萬丈光芒。就以無窮(或無限)的題為例,它“向人腦提出的挑戰,激發了人類想象力,是思想中任何其他單個問題都無法比擬的。無限顯的既生疏又熟悉,有時超出我們的領悟能力,有時又自然而易于理解。在征服它的過程中,人也砸碎了將自己束縛在地球上的鐐銬。而為了實現這一征服,需要調動人得一切能力——人的推理能力,詩一般的想象力以及求知的渴望。因此,數學對培養創造精神具有獨特的作用,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展示數學知識的深刻內涵,實現對人的素質的培養,才能算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家。

        2、理性思維習慣的培養

        “拋棄理性思維的傾向是群眾不安定和政治不穩定的標志。”理性思維是一種歷史的、科學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批判的思維,是求異或創造性的思維,是一種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的道德推理。在數學教育中,數學科學是培養人們理性思維素質最有效的學科。數學是人類思維所能達到的最嚴謹的理性。正是通過數學,引入了理性,從此人們才有可能開始靠理性,而不是憑感覺去判斷是非曲直。由數學精神產生的這種理性、確定性、永恒的不可抗拒規律性等一系列思想,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

        3、價值觀教育

        價值觀是行動的基準。價值觀念的扭曲是當代社會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由于物質欲望的膨脹和道德價值的失范,導致了部分青少年為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所左右。如何教育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已成為整個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而數學教育在某中程度上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正確的價值和意義的體系,從而有助于為社會提供一種正確的人文主義導向。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說:“如果一個人的目的是名和利,數學是一條捷徑。”陳省身教授為了致力于數學研究,曾堅決辭去去美國數學會主席職務。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述懷》中寫到,“學術權威似浮云,百萬富翁若敝履,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而已。”并于1950年拋棄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舒適的工作環境,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投身于發展中國的數學事業。這些著名數學家的愛國主義精神,無不感人肺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著無與倫比的激勵作用,這樣的目的應該始終在數學的教與學中牢牢記祝

        4、踏實細微良好作風的培養

        踏實細微、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風是人的高尚品質的具體呈現。“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只有處處留心小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會成功的。小善不為,何成大善,細微之處,恰恰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1967年8月23日,前蘇聯著名宇航員費拉迪米爾·科馬洛夫,獨自一人駕駛聯盟一號宇宙飛船,經過一晝夜的飛行,完成了任務,勝利返航。但當飛船返回大氣層后,準備打開降落傘以減慢飛船速度時,科馬洛夫發現無論用什么辦法也打不開降落傘了。二小時后,在億萬電視觀眾的注視下,一聲爆炸,飛船墜毀,民族英雄殉難。造成聯盟一號墜毀的原因,就是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這場悲劇,也可以叫做對一個小數點的忽略。學習數學的人一定都會有這樣深切的體會,一個小數點的位置,倘若失之毫厘,必將謬以千里。這既生動的說明了自然規律如何,客觀公正而又鐵一般地起著作用,又說明了數學活動是何等需要嚴密謹慎,踏實細微、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因此,長期的數學訓練,對人的踏實細微的優秀品格的形成大有助益。

        如何發揮數學的這種獨特的教育價值,并應用它來淳張我們的人格,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呢,筆者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所謂滲透性原則,就是說這種教育不能流于空泛的說教,教師應努力挖掘數學知識中的人文性內涵,把人文精神的精髓滲透到教育各個環節,內化到學生的心靈深出。

        第4篇:學數學范文

        【關鍵詞】數學;數學素質

        數學素質是一種文化素質,數學教育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數學素質的形成,對學生全面發展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學習各項數學知識,感受其中的數學原理,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數學素質,感受數學中的美與數學學習的價值.文章將基于數學的學科特點進行分析,提出數學與數學素質之間的聯系,發表一些個人觀點與淺見。

        一、數學與數學素質

        數學可謂是影響我國發展的重要學科內容,對國民素質的培養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正如社會學家米山國藏所言:“不管從事什么工作,數學的精神、思想與推理方式都會使人終身受益.”結合數學的特點,數學素質主要包含數學意識、數學語言、數學技能以及數學思維等。

        (一)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即為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表達事物,明確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數學的空間關系與數學信息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可以通過數學邏輯思維,感受數學之間的普遍聯系,形成良好的數感,采用科學、理智的思維去看待世界,數學意識能夠直接影響數學觀點,是數學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數學語言

        數學是一種科學的語言,正如伽利略所言“宇宙這本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除非你首先學懂了它的語言……這本書是無法讀懂的”,數學是科學的語言,也是一種獨特的記錄方式,具有通用性、準確性的特點,能夠用來記錄各項數據,計算各類數據,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較大影響。

        (三)數學技能

        數學技能主要指的是作圖能力、心算能力、筆算能力以及口算能力等等.這些數學技能對現實生活中的各項生產、生活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是數學最基本的技能,也是解決生活中各類問題的重要能力.數學技能是數學素質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包含著數學創造性的特點。

        (四)數學思維

        各項數學知識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而數學思維能夠將這些聯系匯集到一起,通過概括、分析與研究,將各項數學知識進行整合,通過邏輯思維與辯證思維,更好地解答問題,數學思維是人們參與各項數學活動的必備素質,能夠深入體現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對未來數學的發展也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數學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分析

        數學素質的培養,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強對數學素質的分析,并積極探索數學發展與數學素質間的聯系,為未來的工作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時展的必然要求

        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使學生具備用數學思維思考(Thinking mathematically)問題的能力.思起于疑,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產生一定的疑問,則表示學生在認真地聽講與積極地分析,是數學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表現。

        數學實際上培養了人的一種思維方式,能夠使人們通過數學的理念,去分析題,數學素質既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北京大學張順燕教授所指出:“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你一雙敏銳的眼睛.”數學能夠讓你從繁雜的數據中計算出唯一的結果,數學素質則會讓你具備良好的思維理念,能夠以豐富的科學語言,嚴謹的思維方式去探索、去發現.數學素質的培養,是數學學科發展的主要表現,更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二)學生發展的重要保障

        當前的人才市場需要質量、能力與素質三方面均比較突出的人才,而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后存在著思維模式有局限性、素質不高的問題.人才的質量、能力與素質均是需要通過長時間努力而不斷形成的,這就需要在日常的數學學習中,加強對各類數學特點與數學素質的研究,明確數學這一學科的本質特點與數學中的豐富魅力。

        數學這一專業的學生均比較明確數學修養或者是數學素質,但是在實際的課堂學習活動中,卻沒有真正挖掘數學的本質,感受數學素質對數學專業學生個人的影響.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強對數學素質的分析,在準確把握數學素質內涵,分析數學問題本質的基礎上,關注個人綜合素質的發展,體現專業性特點,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與素質觀念,通過嚴謹的思維與積極的探索態度,去觀察這個世界、感受世界,并借助所學習的數學知識靈活解決各類問題,促進自身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發展。

        第5篇:學數學范文

        很難說,劉永江老師對教師這個身份的最初印象是好還是不好。

        劉永江老師的父親是一位小學教師。在劉永江老師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有十幾年的教齡了。在劉永江老師兒時的記憶里,起早貪黑不知疲倦的父親有兩副面孔,一副是對著他的,冷淡,嚴厲,像冬天;一副是對著學生的,溫和,慈祥,像春天。以至于那時候他覺得,當父親的兒子,還不如當父親的學生。

        當時的父親或許不是劉永江老師心中理想的父親,但是父親卻無形中給他樹立了職業的榜樣。于是,二十多年后,他走進了教師行列,又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把自己打造成了足以讓父親驕傲的北京市特級教師。

        有“問題”的數學老師

        劉永江老師性格開朗,愛說愛笑,乍看上去并不像一個很嚴謹的人,甚至都有點不像數學老師。可事實上,他是一個非常有“心機”的人。

        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往往比較清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在哪些地方出現問題,這是一種很寶貴的經驗和教學資源,如果把這些問題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顯然有助于教師分析和認識學生的認知錯誤,既有利于教師對教學的調整與改進,也為后繼學生完善認知、改進學習提供了非常有益和有效的學習素材。但是,之前很少有教師會把這些經驗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劉永江老師就做了這件事。他要把自己的經驗奉獻出來,使其他老師和學生的成長之路少幾道“坎兒”。

        2010年,劉永江老師又帶高三。在教學中他發現不同屆別的學生卻會在相同的知識點上犯同樣的錯誤,于是他就聯合同一備課組的老師開始有意識地記錄學生在平時考試和課堂上出現的比較典型的錯誤案例。經過兩年多的積累,劉永江老師和他的同事們共記錄了80多個錯誤案例。他們對每一個案例進行了研究,設計了四個環節:讓讀者嘗試解題,進行自我測試;呈現錯誤解法,讓讀者對比檢查自己的認知結構;剖析錯誤原因,引導讀者從旁觀者角度欣賞和評判作者的觀點和建議;舉一反三,考察讀者對認知錯誤的進一步反思。這四個環節有助于教師分析和認識學生的錯誤認知,也為學生完善認知、改進學習提供了有益和有效的學習材料。而這些案例,成為劉永江老師申報的北京市十一五規劃課題“新課標理念下高中數學學生認知錯誤的根源及對策”的成果之一。

        事情到此并沒有結束。在對那些錯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劉永江老師發現,學生產生錯誤的主要原因多是老師造成的,老師在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才導致學生的認識出現偏差或錯誤。他認為,問題的根源在于概念教學。

        于是,他申報了“十二五”課題“高中數學核心概念數學支架的設計與開發”,計劃梳理出高中數學的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的本質屬性、目前教育界公認的與概念教學相關的理論及模式,然后針對每個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結合影響數學概念學習的諸要素設計、開發多維度、多層次、成體系的教學支架,在此基礎上梳理教學支架設計的基本原則與呈現形式。最后在上述三個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借助支架教學理論設計并實錄部分典型概念的教學課例,作為數學概念教學的資源庫,供教師共享。

        做了課題,出了書,在劉永江老師眼里,這件事還沒算做完。他在進一步深入剖析學生的錯誤案例的基礎上,結合日常教學的反思,總結出了數學概念課的學習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他自己稱之外“兩然四化”:

        “兩然”,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四化”,即陌生的轉化為熟悉的,復雜的轉化為簡單的,抽象問題具體化,數學符號意義化。

        “兩然四化”,前幾個都好理解,最后一個數學符號意義化是什么意思呢?

        劉永江老師的解釋是:“不要簡單地讀出數學符號的名稱,而要讀出數學符號的意義。”因為數學符號本身都有其特定的數學含義,但是如果只是把數學符號讀出來的話又會很大程度地消弱符號的實際意義,人為地造成理解障礙。他舉例說:條件概率表示為P(A|B),表達的意思是“事件A在另外一個事件B已經發生條件下的發生概率”。讀作“在B條件下A的概率”。而有的學生圖省事,把它讀為“PA-B”,這樣讀出來之后,必須在腦子里轉一圈,才能想出它的意義。如果長期這樣學,很多抽象化的東西就不能回到具體的內容上去。通俗地講,時間長了,概念多了,這些符號代表的意義就忘了。所以,劉永江老師特別強調“要讀出數學符號的意義”。

        有情懷的班主任

        劉永江老師到九中后第一個帶的班是高中實驗班。為這個班,他下了不少功夫。

        在班級整體的管理上,他發揮數學老師思維縝密的優勢,抓住五個“給”實施了實驗班的打造工程。

        給學生一個共同目標:以“勤思、善學、德高、志遠”的班訓,要求每一位同學都成為勤于思考、善于學習、品德高尚、志向高遠的人。

        給學生一定之規:紙簍是用來倒垃圾的,而不是用來裝垃圾的——班內紙簍不允許滯留垃圾;進教室蹭鞋底(瓷磚鋪的地面太容易臟);課間操輪流帶操制度;作業五次遲交反饋制;班級工作承包責任制;實驗班是每一位同學的,每位同學必須有實驗意識;集體榮譽高于一切,班級成員時刻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給一班抹黑;關注一班的每一件事;榮譽要用自己的雙手去爭取而不要靠別人的恩賜;只要全力付出雖敗猶榮。

        給學生一個和諧的氛圍:倡導友愛、團結、民主、進取。

        第6篇:學數學范文

        一、聯系實際,做好課前實踐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必要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而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很少,有些知識學起來會感到吃力。所以,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前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收集生活中相應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同時,從生活中發現一些數學問題,為課堂教學積累一些感性認識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學“噸的認識”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到市場、商店去充分了解各種重量單位,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課上,面對新知識,學生的頭腦中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滿載著獲取的信息、質疑的問題、自己初步的了解。有了這樣的先期準備,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會輕松,知識的重點難點也將迎刃而解。

        又如,教學“圓的認識”課前,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套圈游戲:同學們站成一排,向他們前面的一個固定的竹竿上套圈。結果離竹竿近的同學套中率較高,而離竹竿遠的同學卻屢套不中。平靜的氣氛頓時打破了,大家七嘴八舌地爭論著:“離得近的當然容易投中,這不公平。”“大家應該圍成一個圓圈,把竹竿固定在中間,這樣就合理了。”“為什么非得圍成圓形?圍成別的形狀可以嗎?”……課前的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學習新知必需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同時還自覺地進行觀察、思考并從中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了這樣的課前體驗,課堂上的理解并掌握圓的特征自然水到渠成。

        二、創造條件,引導課中探究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主渠道。《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好辦法。”因此,教師作為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中應十分重視為學生創設有利于他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身智力活動的內化這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去體驗數學、感悟數學、領會數學。

        1.創設學習情境,將知識轉化為適合學生探索的問題

        現實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最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來。因此,依據知識的重點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巧妙地把數學知識轉化成適合學生探索的問題,能喚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使他們在富于思考的實踐活動中,體驗數學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認識”時,教師先給學生提這樣一個問題:“老師的一塊玻璃臺板不小心壓碎了,壓碎成兩部分(如圖)。如果要照原樣配一塊,用不用兩塊都帶去?

        這樣的問題,生活中常有發生,但學生從沒有仔細考慮過,富有現實意義、極具挑戰性的問題頓時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了。有的說兩塊都得帶上,有的說帶第一塊,有的說帶第二塊去。在學生爭論不休,無法解釋其中緣由時,教師適時介入:讓學生每人拿一張長方形紙進行觀察、對折等活動,看能發現什么。經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這一特征,而第一塊玻璃實際上具備了長方形的幾個要素,所以,帶第一塊玻璃去就相當于帶走了完整的玻璃。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拉近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距離,把數學知識轉化成了學生樂于探究的問題。賦予了生命力的知識在學生的主動探究中真正內化。

        2.優化學習材料,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全過程

        數學是抽象性很強的學科,但抽象的問題往往來源于現實。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把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為學生提供能激發學生探究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踐與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1)改造學習材料

        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資源,也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依據。近幾年,盡管我們的教材一改再改,日趨貼近學生的生活,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材中仍有很多例題與習題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甚遠,如,裝配儀器、抽水、裝電桿等,讓學生研究這些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問題,他們沒有絲毫興趣,更不用說積極參與了。面對這樣的學習材料,教師要善于聯系實際,及時收集和整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材料,替換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改造學習材料,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探究活動中,體驗數學思維的快樂。

        例如,教學“歸一應用題”時,教師可以自行設計一張商業發票,讓學生模擬在小超市買賣商品,開具發票,隨后讓學生說說填發票時是怎樣想的。填寫發票的過程就是解決“歸一”問題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材料,緊密聯系實際,學生興趣濃厚,他們在親歷知識的實踐活動中,不僅可以掌握必要的數學方法,體會數學的價值,還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補充生活化的材料

        知識的內化需要一定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與體驗才能完成。由于課本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教材中補充一些生活化的材料,使學生初步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知識的重要用途,增強學生應用意識。

        例如,教學“比例的應用”時,教師補充這樣的學習材料:想辦法測量出學校旗桿的高度。孩子們踴躍發言,一個說:“這還不容易,拿個尺量就行了。”有人反駁說:“不行,旗桿那么高,怎么量呀,再說也沒有那么長的梯子呀。”又有同學說:“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能不能利用我們學過的比例知識呢”(看來學生已經具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了。)……經過爭論,大家終于達成共識:只要借助第三個物體求出單位長度物體的影長,再在同一時刻量出旗桿的影長,根據比例的知識就可以求出旗桿的高度了。下課以后,學生迫不及待地到操場上去量、去算,他們已完全融入這個情景當中,自然而然地進入體驗的境界。

        3.組織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也是他們發掘自身潛能、體驗成功的過程。而合作交流則是完成這一過程最好的方式。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在傾聽別人的發言,發表自己的見解中,擴展了思維;在分工合作,共同克服困難的同時,享受著快樂。這樣的探索活動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應用知識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群體互動中,展示自我,體驗成功。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用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通過剪、拼、擺等活動,探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他們有的剪、有的拼,幾分鐘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組推導梯形面積的方法。接著大家開始了交流,臺上同學講,臺下同學不時地加以補充、提問。同學們在合作交流中,掌握了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通過一個人的力量所不可能達到的。這樣的合作交流,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使他們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學以致用,搞好課后延伸

        數學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有效地解決現實世界向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學到的數學知識只有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會變得鮮活,更有價值。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后延伸,聯系生活實際多為學生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使學到的知識真正轉化成能力。

        例如,在學完統計知識后,教師讓學生去調查某文具店筆的銷售情況,出示下列研究性材料:親自去了解一家文具店每種筆一個月的銷售數量,然后制成統計表和統計圖;分析整理好的數據;再設計一份下個月筆的進貨清單。學生在收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不僅知道了如何運用統計知識來說明一些問題,而且獲得了廣泛的生活經驗,增長了知識,提高了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

        又如,學完“容積和容積單位”后,教師布置了這樣的課后實踐作業:用一塊長40厘米,寬20厘米的鐵板焊一個深5厘米的長方體無蓋的盒子,你能設計出幾種方案?怎樣使用這塊鐵板,就能使焊成的鐵盒容積最大?學生通過不同方案的設計,實踐與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知識在運用中得到了升華。

        第7篇:學數學范文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實踐 動手能力

        新課程改革下的新編小學數學教材,編入了一些動手實踐活動及動手操作的內容。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習興趣,牢固地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通過“動手”學數學呢?

        一、培養學生動手的興趣

        歌德曾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濃厚的興趣能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使學生積極地動手實踐,學到的知識才是記憶深刻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的內容,利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動手實踐創造機會。

        我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認識角》的知識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我事先安排學生自己準備剪刀、紙板等工具,在課堂上讓他們自己動手,用自己帶的工具做一個角,發揮自己的想象認為角該怎么做,就怎么去做。這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充分調動了他們動手的積極性。學生在這個動手實踐的活動中,將過去所學的一些數學知識用到動手操作之中。學生們完成了做角的作業后,我從中選出一些展示給學生們,講解怎么來折角。然后根據老師的講解,進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這樣的動手活動使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到學習中來,并通過操作了解、吸收、鞏固所學的知識。

        二、訓練學生動手的能力

        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應該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滲透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創新精神來構建課堂教學的新模式。訓練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動手能力,正是這種創新精神的體現。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有利的教學時機,讓學生去拼擺搭建、剪切勾畫等,在動手實踐中去發現數學的神奇與奧妙,促進創新思維的開發。

        我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內容時,教材要求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準確地畫好軸對稱圖形。這對于剛剛學習軸對稱圖形基礎知識的小學生來說還是個難點。所以在教學中我借助方格紙來引導同學們用心觀察軸對稱圖形有什么特點,比如,每一對對稱點所連成的線段都被對稱中心平分。首先,我給學生展示格子圖,讓同學們去尋找圖中有什么?這些圖形都有什么共同之處?學生都發現這是圖形的一半。我指導學生結合圖中已有的對稱軸,設計畫出對稱圖形的另一部分,最后通過確定對稱點、并連接各個點后,軸對稱圖形的另一部分就很容易完成了,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完成這個對稱圖形的勾畫,明白了畫出對稱圖形的關鍵在于確定對應點。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掌握事物的規律是開啟創新思維的鑰匙。通過這一動手實踐,學生動手的能力和學習效率得到了提升。

        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了動手實踐后,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使之得到質的提升。因此,我們教師要注意給學生留出繼續探索知識的空間,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吸收運用所學的知識。

        在學習《認識除法》的知識時,我為學生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老師這里有10個蘋果,你能幫助老師將這些蘋果分給5個同學嗎?學生躍躍欲試。這在學生們看來是很簡單的問題,很快就將10個蘋果平均分給了5個同學。這時,我接著提問:你是怎么認為自己分對了的?學生回答說,因為5個同學手里都是2個蘋果。通過這個情景的創設,學生們親自動手實踐,對除法被整除的知識就不難理解了。

        四、形成勤于動手的習慣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通過動手實踐來得到有效的運用。”這就要求數學的教學要寓教于樂,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作用。因此,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形成動手的習慣是有效的方法。學生動手習慣的形成離不開以下幾種方式:

        1.動手制作。手工制作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使學習的興趣得到更好的延伸,還提升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比如,在執教《圓柱和圓錐》的知識時,我設計了動手操作課,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去做圓柱形的實物模型,并提示學生們,在制作時要先畫出圓柱底面和側面的展開示意圖,再沿著劃線剪下,粘貼起來就成了。學生們制作成功后興趣倍增,展開想象制作出了多種圓柱的模型;動手能力得到很好的練習。

        2.動手設計。結合小學生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能夠熟練運用的動手操作技能, 提出一些實際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去設計解決,這種方式滲透了數學的生活化理念,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使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比如,在我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知識后,給學生們提出了這樣一道設計題:某新建居民小區要建造一個面積為80平方米的花園,請設計幾種不同的方案。

        第8篇:學數學范文

        一、“數學廣角”的教育價值

        數學思想方法是對數學規律的理性認識。如在二年級上學期和三年級上學期都安排排列與組,但它們的教學要求是不同的。在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學生通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如用兩個數字卡片組成兩位數的排列數,三個小朋友兩兩握手的組合數等。《標準》中指出: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繼續學習排列與組合的內容。三年級上冊教材就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與二年級上冊教材相比,三年級下冊教材的內容更加系統和全面,分別介紹了排列以及組合。教材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這也是《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

        二、“數學廣角”的教學原則

        1.聯系實際,體驗數學的價值。數學廣角”就是體現數學生活化的一個很好例子。教材以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場景為依托,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方法,將學習活動置于生活情境中。給學生提供操作和活動的機會。穿衣、飲食、照相等都是生活,這些素材就比枯燥的數字要親切可愛得多。數學來自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把數學生活化。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有用的數學。這不但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2.創設情境,提供鋪墊。例如第三冊“數學廣角”這一課,主要內容有衣服(早餐)搭配,數字排列和球隊比賽等,滲透了排列和組合的數學思想。教師可以設計明明一家“某地一日游”的情境,通過明明選擇服飾、點心搭配、選擇游覽路線、參觀拍照、巧記車牌(或電話號碼)等這些具體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方法,體現數學學科特點。這樣設計,比單純利用教材所給的素材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3.主動參與,探索新知。對于學習者來說,很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是主動參與、自主發現。如,在教學“雞兔同籠”時,教師指導學生動手畫一畫,在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就此展開討論、交流。這比光靠教師講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并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不同的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此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能力、情感態度得到了發展。

        第9篇:學數學范文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 課堂教學 想學數學

        例如,在教學《平移》時,某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金魚吃小蟲子”的童話情境,巧妙地設計了“小魚金向左平移幾格才能吃到小蟲子”這一挑戰性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對金魚中有特征的部位,讓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較、體悟。盡管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有過挫折,有過懷疑,有過失誤。但創設這樣的情境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在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并發現判斷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不僅興趣盎然,學得主動,而且對知識的理解也更為透徹。

        二、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數學課程標準》也十分強調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我們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感悟、有趣的教學情景,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如我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課前安排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有角的實物,課堂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實物,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實物有什么共同點,并組織討論、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為切入點創設開放式的活動情境,通過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說一說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有形象感知過渡到建立表象的層面,學完這節課后,又組織學生探索生活中角的運用及好處。比如:能收縮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師用圖示展現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種形狀的椅子呢?為什么?等等。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鞏固學習內容,讓學生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然后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和現象,同時也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三、要有創新思維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維活躍程度大相徑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維更為敏捷,迸創新的火花,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還較差,創新思維的潛力正待發展。而學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學習本來就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推行探究性學習,重在教師根據需要創設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間。我認為不拘泥于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這樣做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 “9+2”時,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的起始知識。

        首先指導學生用湊十法,然后用語言描述使用湊十法的過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討“9+2”的計算方法——湊十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8+3”、“7+4”、“6+5”等同類題目。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創新思維得到開拓。

        又如我在教學《復式統計表》時,我利用教學中生成的教學資源,來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收集數據后提問:“用什么方法來完成這張統計表呢?”學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舉手”來統計更快些,后來的教學中我根據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比較“表1”和“表2”的問題,從而探索出“復式統計表” . 我們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根本,既要大膽改革教學,在教學中為學生創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強學生觀念,把自主探索的權利留給學生。

        滲透創新方法,樹立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正如陶行知所說:“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四、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應用能力真實的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應用能力,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培養真實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并解決問題。有些情境內容不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但有些教師為了創設情境而隨意杜撰出來的。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你懂的亚洲 | 天堂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区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另类 | 亚洲人成网站观在线 |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