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景觀設計調研范文

        景觀設計調研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觀設計調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景觀設計調研

        第1篇:景觀設計調研范文

        [關鍵詞]冰雪雕塑 景觀設計 現狀 發展

        [中圖分類號]J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110-01

        冰雪是我國北方獨有的文化藝術,它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民俗文化,也鍛煉了北方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另外,冰雪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用冰雪來儲藏食物、運輸貨物等,從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與此同時,生動、形象的冰雪景觀設計給人們帶來了更好的視覺體驗及藝術享受。另外,冰雪雕塑景觀不僅滿足了市民的審美需求,而且增加了當地的收入。因此,對冰雪雕塑景觀設計的現狀與發展進行研究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冰雪景觀的起源

        最早,人們主要利用冰雪做冰花、冰燈,以此來營造節日氣氛。在20世紀60年代,哈爾濱舉辦了以天然冰雪為元素的景觀設計活動,贏得了廣大市民的喜愛。自此以后,這里成功創辦了“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近年來,哈爾濱先后建立了多個冰雪廣場,并設置了多處冰雪景觀,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游客,從而成為哈爾濱重要的景觀文化之一。

        二、冰雪景觀的設計理念

        作為獨特的景觀文化,冰雪景觀在設計的過程中,倡導能源消耗少、經濟效益高的“綠色”設計理念。因此,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為了深入貫徹以上理念,設計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文化修養。冰雪景觀設計以北方的冬季氣候為依托,將冰、雪材質的藝術形象展示了出來,供游人欣賞、娛樂。其中,冰的取材主要源于江河,然后在人力作用下,使其成為冰磚。另外,由于天然雪比較蓬松、柔軟,觀賞時間短,需要選擇人造雪為材料。冰雪景觀的材料不僅天然無污染,而且消融后可以轉換為液態水,屬于可再生資源。可見,冰雪景觀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一致的。

        三、冰雪雕塑景觀的載體

        (一)天然冰雪雕塑景觀

        天然冰雪雕塑指不依靠人力,完全由自然環境生成的景觀。吉林的霧凇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霧凇的主要成因是:當飽和的水汽遇到冷空氣后,就會成為固態形狀,這種現象通常稱為“凝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可以看出,霧凇景觀非常壯觀、美麗。所以,天然冰雪雕塑充分體現了大自然的偉大與神奇。

        (二)人工冰雪景觀

        常見的人工冰雪景有三種,分別是冰雪雕塑、冰雪建筑以及冰掛。其中,冰雪雕塑指的是設計師以冰雪為元素,在考慮材質特點、藝術審美等因素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冰雪雕塑在設計過程中,以減法造型為主,由于修改的空間比較小,因此對設計師的天賦、思維能力要求非常高。冰雪建筑以“冰磚”為材質,結合相關的施工圖紙,完成建筑設計。該冰雪景觀的特點是:白天觀“形”,夜間觀“燈”。冰掛主要以樹枝、草繩為材料,然后將其搭建為洞穴、墻面樣式,并在低溫條件下實施澆筑,被澆筑后的空間具有形態各異、變化莫測的特點。

        四、冰雪雕塑景觀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從哈爾濱歷屆冰雪雕塑藝術展覽中可以看出,設計師沒有全面、真實地體現冰雪雕塑的設計理念,同時,大部分作品缺乏創新精神,甚至存在嚴重的抄襲現象;第二,街道冰雪雕塑以簡單的幾何造型為主,造型不清楚,特別是在街道兩旁的景觀更缺乏新意,沒有任何美感;第三,冰雪景觀為了獲得更多人的關注,以“大、高、最”為設計理念,毫無藝術性可言;第四,景區服務理念需要轉變,冰雪雕塑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應該盡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觀賞愿望,然而,當前冰雪雕塑景區中,很多冰雪雕塑精品都實行收費制度,從而大大降低了人們的參與度;第五,景觀場地過于分散,如果在短時間內游覽完所有的冰雪雕塑,必然增加交通、人力等方面的成本,非常麻煩;第六,在綠色設計理念下,沒有全面考慮各種因素,比如對廢棄材料的二次使用等,另外,在冰雪雕塑拆除后,還應考慮避免對環境的破壞。

        五、冰雪雕塑在未來的發展趨勢

        首先,哈爾濱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非常適合發展冰雪雕塑景觀。因此,在冰雪雕塑景觀的設計中,應合理規劃,充分借鑒國外成功的案例與經驗,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從而提高冰雪文化景觀的內涵。其次,打造多元化的冰雪活動項目,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同時,冰雪景觀文化不僅要著眼于為國外友人服務,更應該提高本地市民的參與度,從而打造全民參與的冰雪盛會。再次,為了提高冰雪雕塑景觀設計的藝術性,必須加強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設計隊伍。最后,在冰雪雕塑景觀設計中,要以綠色設計理念為根本,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的,從而不斷推動冰雪雕塑景觀的長遠、穩定發展。

        六、結語

        冰雪雕塑景觀是我國北方獨有的文化藝術,在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冰雪雕塑的種類、設計理念、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冰雪雕塑景觀發展的前景。總而言之,只有堅持綠色的設計理念,不斷提高設計的質量,才能推動冰雪雕塑景觀的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第2篇:景觀設計調研范文

        一、項目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全區上下按照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把項目攻堅突破作為宜秀追趕跨越、率先崛起的主攻點,認真落實“經濟社會發展項目化、項目推進目標化、目標落實責任化”的要求,扎實苦干、強力突破,項目建設已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從規模上看,呈現擴張性。表現為項目數量的增加和經濟總量的膨脹。項目數量上,20__年以來,全區開工建設重點項目70多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42個,省“861”和市“3231”項目21個,引進了旺旺集團、阿爾博白水泥、華泰織業、艾諾威電子、江蘇舜天等一批新項目,開工建設了清怡紡織、英德利汽車城、光彩四期等一批實力項目,新增規模工業企業41家。經濟總量上,項目建設帶動了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20__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8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7.6億元,分別是區劃調整時的3.7倍、5.1倍、6.5倍和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300多元。累計改造d類危房近7000平方米,新建、改擴建校舍10000多平方米;新增就業崗位10000多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200多人,城鎮和農村低保對象實現了應保盡保,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48.3%。

        從思想上看,形成共識性。通過開展項目建設突破年、項目建設攻堅年活動,全區上下始終堅持以項目建設統領經濟工作全局,統一思想、共同參與,分工合作、協同推進,“發展是第一要務,項目是第一抓手”,“發展決定一切,項目支撐崛起”的意識,在廣大干群思想中逐步樹立;形成了發展動力由依靠外資帶動為主向外資內資競相發展,產業結構由主攻工業逐步向工業與服務業并進,空間布局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增長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發展,發展格局由注重經濟增長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共進的新理念。所有這些,已成為全區持之以恒、一以貫之,深入推進項目建設的堅實思想基礎和強大精神動力。

        從機制上看,具有創新性。成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項目辦,負責協調項目引進、落實及建設過程中的有關問題以及項目的督查督辦,避免多頭管理可能給項目帶來的不必要影響,促進了項目的快速推進。建立健全了一個大項目、一名區級領導、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四個一”項目推進機制和全程服務、推進紀實、效能問責等11項制度,形成了項目推進的強大合力。與此同時,在項目的建設實踐中,培養造就了一批思維活躍、思想開放、熟悉項目建設規律和銳意創新、百折不撓、腳踏實地的項目建設隊伍。

        從布局上看,產生集聚性。在區域布局上,今年全區排定的61個重點項目有44個項目分布在大橋開發區、北部新城區和龍山鳳水文化旅游產業園三大平臺,占重點項目總數的72%,形成了產業聚集的空間基礎。在產業布局上,主攻工業取得突破,規模工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到20__年,全區三次產業比12.1∶56.4∶31.5,工業經濟對gdp的貢獻率提高了6個百分點。在行業布局上,確立了以旺旺食品、福約禧食品為代表的食品加工業,以英德利機械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以華泰紡織、清怡紡織、新廣通玻璃為代表的輕工紡織業,以廣潤生物為代表的生物制藥業,充分發揮了宜秀的資源優勢,形成了產業集聚,凸顯了宜秀獨特的產業特色。

        二、項目建設中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是項目進展緩慢。今年全區排定的61個重點項目已開工建設52個,其中續建項目34個,實際新開工重點項目18個。52個開工項目中,達到或接近序時進度的21個,一些項目僅處于開工前的準備和場地平整階段;省、市重點項目建設與序時進度相差5個百分點。二是項目結構不優。引進落戶項目涉及建材、塑料化工、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多個行業,大的工業性項目較少,傳統產業依然在全區工業中占主導地位,缺少國家鼓勵發展的先進裝備制造、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項目,如20__年引進的項目中傳統產業項目12個。三是項目質量不高。傳統行業比重較大,項目規模小、投資密度不大,項目整體規模、水平和檔次不高,具有牽動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的大項目、好項目比較少,競爭力不強,很難形成產業鏈,難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四是項目儲備不足。儲備項目中,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可形成產業鏈的項目少,儲備項目老、小、低、粗、少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質量有待提高。項目前期工作不扎實,>!建議書和可研報告等更深層次的儲備項目占項目總數比例不超過30%。

        形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人、財和環境因素綜合疊加的結果。“人”的因素,表現為項目建設管理人才缺乏。懂項目、跑項目人才少,謀劃項目的思路窄,優勢資源項目、優勢產業項目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經營理念落后,能干成項目、管好項目的企業家隊伍尚未形成。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區經濟產生持續沖擊,企業下行壓力加大,企業信心指數下降,市場運作能力不強,以致項目進展緩慢。“財”的因素,表現為項目建設資金嚴重短缺。今年排定的61個重點項目,一季度已開工的52個項目多數存在資金缺口,未開工的項目也因資金不到位受到影響。由于我區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尚未形成,企業融資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融資渠道相對單一。國家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銀行 貸款資金大部分流向大企業和大項目,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資質低、誠信體系不健全、缺少抵押物,資本金籌措困難,缺少承接項目的能力,嚴重影響項目建設進度。同時,一些項目業主自身實力不強,在資金籌措上過多地依賴政府扶持,或獲得土地證抵押貸款,扶持資金未落實或貸款不到位,導致建設停滯。環境因素,表現為投資環境需進一步改善。個別部門之間協作不夠,辦事效率低,推諉扯皮,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承諾不兌現等問題依然存在。項目建設服務跟不上發展需要,個別重點項目責任落實不到位,基層服務意識不強,協調企地關系不力,給項目建設帶來影響。另外,由于管理權限分割,地方部門協調上級單位難度大,影響項目建設進度。

        三、推進項目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項目建設,牽動發展全局,決定發展地位,必須緊抓不放。實現項目建設的突破,必須要“有嚴格措施來推動,用實際行動來落實,憑工作實績來衡量”。

        (一)把推進工業項目作為項目建設的重中之重。歷史和實踐證明,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工業化的帶動,城市化就缺乏依托,市場化就缺乏支撐,農業產業化就缺乏龍頭。區劃調整以來,我區工業經濟發展迅速,20__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發展工業先進縣(區)”稱號。但工業經濟發展不足、發展不優仍是我區發展的最大差距。特別是當前金融危機對我區紡織服裝、機械制造、建材水泥等行業的沖擊已經顯現,工業經濟增速放緩已成為制約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突出問題。保增長,首先要保工業。當前,要抓住國家產業振興規劃給我區工業發展帶來的良機,把工業項目作為項目建設的重中之重。一是推進園區建設。園區是加速工業化、加快項目建設的主戰場。大橋開發區在提升規范化建設和管理水平的同時,立足做大做強工業板塊,做新做深物流市場,選準主攻方向,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北部新城區堅持城市化與產業化并進,強化配套服務功能,加快推進科教園區建設,積極發展大學經濟;各鄉鎮(街道)要盡快改變工業布局分散的局面,推進布局集中、企業集群。大力整合文化旅游資源,加速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推進龍山鳳水文化旅游產業園實質性進展。二是推進產業集聚。著力打造食品加工、機械制造、輕工紡織、生物醫藥、建材等優勢產業集群,重點推進旺旺三期、英德利汽車城三期、龍山鳳水文化旅游產業園、吉港白鰭豚等一批新上項目開工建設,促進產業上下延伸、左右配套、形成鏈條、抱團發展,由單體優勢轉變為群體優勢,形成若干特色鮮明的支柱產業。三是加快項目投建投產。通過分類指導、政策激勵、要素支持等有效措施,采取倒排工期、強化督促以及優惠政策與建設進度掛鉤等“倒逼”和“緊逼”機制,促進阿爾博白水泥、艾諾威電子、清怡紡織、福約禧食品、精博工業園、怡建化工、盾安民爆等在建(擴改)項目早日建成投產,提高運營效益,增加稅收貢獻。與此同時,統籌抓好重大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及城需型農業、商貿、旅游以及教育、文化、衛生、計生、公共設施等社會類項目建設,形成各類項目競相推動的生動局面。

        (二)把項目儲備作為項目建設的內生動力。一是加強項目的規劃布局。盡快制定和完善食品加工、機械制造、輕工紡織、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規劃和相關上下游產品開發計劃,編制系列項目建議書。調整產業結構是應對危機的根本之策,要善于在危機中尋找新的機遇,著手研究“十二五”規劃,突出結構調整,彰顯產業特色。二是加強項目的收集儲備。堅持“研究一批、儲備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的原則,依托資源區位優勢,超前謀劃,強借外力、激活內力,千方百計尋找項目及線索。要圍繞國家投向、產業政策和市場、資源、技術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做好項目的篩選取舍,做到常年篩選、滾動儲備,切實把各級項目儲備庫建成經濟發展的動力庫。三是加強項目的優化整理。對已經確定的重點儲備項目,抽調專門人員,組成項目籌建工作班子,給予經費支持,建立激勵機制,明確工作目標、任務、措施和責任,確保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重點在抓大項目、重點項目上下功夫,集中精力搞好儲備項目的可研、設計、論證和評估,從源頭把好項目質量關;加強項目的包裝策劃和市場推介,不斷提高招商引資的成功率。

        第3篇:景觀設計調研范文

        (齊魯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濟南山東250014)

        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駐濟39 所高校的體育競賽管理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進行調查研究,統計分析現階段駐濟高校體育競賽管理和體育文化建設中的優勢和不足,結合濟南市的地方特色,提出駐濟高校體育競賽管理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促進駐濟高校體育競賽的發展,促進良好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形成。

        關鍵詞:駐濟高校 競賽管理 校園體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6—0017—03

        基金項目:齊魯師范學院青年基金項目,編號:2013L1309。

        作者簡介:1.張立天(1981~),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文章以駐濟南市的39 所普通高等院校的體育競賽管理現狀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以體育競賽管理為搜索主題, 結合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為輔助條件,通過中國知網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查閱近5 年各學術刊物中有關學校體育競賽和校園體育文化等方面的文獻, 掌握最新的研究趨勢和動向,為本文的研究做好資料的準備和積累。

        1.2.2 問卷調查法

        分析文章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目的, 結合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采用最為合理與有效的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對駐濟高校的體育競賽管理現狀進行調查。根據文章的要求設計《駐濟高校體育競賽管理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研究》問卷,針對駐濟高校的學生進行調查。問卷設計完畢后,征詢相關專家意見,對問卷的效度進行評價,100%的專家認為問卷內容效度符合要求, 并隨機選取29 名被試進行兩次重復測量,通過相關分析,問卷中相關系數R=0.796,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

        問卷設計完畢后,組織相關人員深入到駐濟高校,現場進行問卷的發放和回收。本次問卷共發放7800 份,回收7800 份,回收率100%,經過回收篩選,有效問卷為7720 份,有效率98.9%。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駐濟高校體育競賽管理現狀調查分析

        通過對大部分駐濟高校的調查, 走訪高校相關體育競賽管理方面的領導,對他們進行咨詢,了解現階段駐濟高校體育競賽管理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通過調查發現,現階段駐濟高校的體育競賽管理主要有三種模式,分別是學生體育社團組織管理模式、學校團委學生會體育組織管理模式和學校體育委員會組織管理模式。三種模式的存在, 滿足了不同水平體育競賽愛好者的需求。學生體育社團組織管理模式, 是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以各種體育社團為活動地點,采用學生會員制,其活動完全是社團自行組織。但是這類管理模式存在社團活動較少,規模和活動連續性不足,并且活動精分嚴重不足,嚴重影響了學生社團管理模式的發展。學校團委學生會體育組織管理模式較體育社團有了較大的提高,此種管理模式以各院系的團委、學生會為組織依托,學校體育部門全力配合,提供場地、技術和裁判的支持。團委和學生會是平常和學生接觸最多的兩個部門, 學生也比較重視此類活動,加之此類活動一般經費是各院系提供,保證了活動的規模、學生積極性和活動的連續性, 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提升了體育活動的影響力。所以此類體育管理模式成為了現階段駐濟高校體育競賽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以學校體育委員會為主的管理模式, 一般情況下是在全校規模的大型比賽時才會出現,這類體育比賽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參與和組織,全校師生都高度重視,體育比賽的影響力巨大。此類比賽的經費主要由學校、各院系和贊助單位提供,活動一般有田徑運動會、三大球聯賽等。各高校每年都要組織3-5 項此類比賽,這充分說明學校對體育競賽活動的重視,這便促進了學校體育競賽的開展。

        通過走訪各高校體育主管領導了解到, 現階段困擾高校體育競賽開展的主要還是經費的來源問題。通過走訪發現,學校體育競賽行政經費支出仍然是學校體育競賽開展的經費主要來源,由于學校體育競賽大部分規模較小,影響力不足,導致外來的贊助經費較少,有贊助也只是一些冠名、場地廣告、運動員服飾、器材等方式獲得一些微薄的收益,并且主要集中在全校性的大規模體育競賽活動中。由于受資金來源限制,對于缺少公益贊助資金情況時則很難開展活動和競賽, 致使學生自己組織的比賽較少。

        2.2 駐濟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現狀分析

        2.2.1學生對體育價值觀的認識

        體育活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 究其原因, 更多的是因為體育的內在魅力吸引了人們的眼球。體育除了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外,也具有很強的休閑娛樂、鍛煉意志品質、社會交往、個性培養、教育等等方面的價值。高校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價值認知度的高低, 直接影響的學生體育行為的選擇。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發現,現階段駐濟高校學生對體育價值的認知還是存在較大偏差,認知不夠全面,影響了體育活動的開展。表1顯示,對于體育具有強身健體、休閑娛樂和增強民族意識的作用方面, 認知度很高, 分別達到92.5%、87.6%和83.7%。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對體育價值的認知還仍然停留在表面。而學生對體育深層次的功能、智力、情感和個性等方面的認知不足。在被調查的對象中,分別只有55.4%、45.6%和34.5%的學生知道和了解體育的這些價值功能。在體育的深層次的人文價值認識上,大多數學生還難以領會。這一調查數據告訴我們,目前駐濟高校學生的體育認知仍需要進一步的正確引導, 學校應不斷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環境的培育, 通過舉辦體育活動來提升學生對體育價值的認知,從而促進校園體育的參與度,提升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2.2.2駐濟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和使用狀況調查分析

        體育場館設施是開展體育運動的基礎, 高校體育場館設施是否齊全,關系到高校體育競賽開展程度。現階段,駐濟高校都比較重視體育運動的開展, 對關系到體育運動發展的體育場館設施成為了高校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領導給予高度的重視,各高校基本都建設了較為完善的室內、室外體育場館和設施,滿足學校教學、競賽和學生課外活動的需求,為體育運動開展提供可靠的物質基礎,成為高校體育運動開展的基礎。通過走訪調查發現, 目前駐濟高校在體育場館設施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影響了體育競賽的組織管理和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表2數據顯示: 盡管現階段駐濟高校基本都建有運動場館和各種體育設施,但是由于各高校在校學生人數較多、學校可運用與體育場館建設的土地有限, 導致現階段體育場館的平均面積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健身需求,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76.8%的學生認為學校體育場館設施不能滿足學生鍛煉的需求, 影響了自身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積極性,阻礙了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另外,有60.5%的學生認為學校的體育運動項目開展不足,因為沒有適宜的場地和器材,有些項目根本無法開展。究其原因是場館建設的速度難以適應擴招帶來的資源需求, 這對學生體育競賽活動的開展存在不利影響。

        2.2.3駐濟高校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現狀調查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 駐濟高校的體育運動開展都能做到依托社團組織、學生會、各院系團委、學校工會組織和學校體育部門等各方面的力量,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學校的有利資源,努力營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項目活潑向上的體育文化生活環境。通過對學生體育鍛煉的方式目的調查可以發現, 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目的各不相同,從表3可以看出,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目的一般包括4 各方面:自我鍛煉習慣、受同學影響、社會交往方式、應付體育考試。自我鍛煉習慣的,男生占32.7%,女生28.2%;受同學影響的,男生占52.1%,女生占64.2%;是一種社會交往的,男生占32.4%,女生占9.3%;應付考試的,男生占35.6%,女生占47.8%。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能夠自覺進行體育鍛煉,形成習慣的學生人數較少,大部分學生根本沒有堅定的體育鍛煉意志,只是盲目跟風或將其作為一種交際方式, 甚至有大部分學生只是單純為了應付體育考試而已。可以看出,目前駐濟高校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自主性, 主動體育鍛煉的習慣和理想體育風氣還沒形成,尤其是女生在這一方面顯得更加缺失。

        有組織的學校體育競賽活動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體育鍛煉的習慣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駐濟高校應加大對校內體育競賽的重視程度,提高獎勵機制,多多舉辦如田徑、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全校性的體育競賽活動,并下撥轉型資金,形成固定賽事,每年定期舉辦,形成良好的校內體育競賽傳統,學生參與體育鍛倆的意識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2.2.4 駐濟高校學生體育鍛煉項目選擇現狀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 在被調查的高校學生參與體育鍛倆的運動項目中,存在男女項目上的較大差異,男生比較喜歡球類等對抗性強、比賽激烈的運動項目,像籃球、足球網球、排球、乒乓球等, 男生分別達到57.9%、48.7%、24.2%、26.1%。女生參與項目主要集中在跑步、排球、乒乓球、跳繩、呼啦圈、踢毽子等隔網或露天有氧項目方面,比例分別達到45.8%、30.6%、18.3%、47.8%、56.4%和43.2%。這說明競賽對抗性強且普及性較強的項目深受男生歡迎,而趣味性高的、簡單的、對抗性弱的項目則受女生喜歡, 這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和體育競賽活動項目設立創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條件基礎。

        3 建議

        3.1 堅持以人為本,發揮學生自主力量

        高校體育競賽的主體是學生, 學生的參與度是體育競賽生命力的保障,體育競賽要想發揮出自身的價值,高度重視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關鍵。因此駐濟高校的體育競賽管理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自主力量,讓學生真正成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3.2 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營造特色校園體育文化

        經調查發現,現階段的駐濟高校很多都是“新校區與老校區想結合” 辦學的模式。大部分新校區的校園建設都是還不夠健全,很多問題都導致校園的體育文化氛圍不夠濃厚,體育競賽的舉辦和開展還不能跟上學生的需求。因此,應該繼承自身校園體育文化中歷史沉積的優秀部分, 并根據時展的變化廣泛吸納先進文化,培養創新意識,營造具有特色的體育文化氛圍。

        3.3 堅持項目設置多樣性、形成全校參與的風氣

        參加某一項體育運動, 參與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技術作為基礎,否則參與其中一是不能體會到體育運動的樂趣,二是參與過程中極易受傷,給自己帶來不便。因此,校園體育競賽的項目設置上就要考慮此項因素,在項目的設置上,除了設置那些對技術要求較高的項目以外,還要設置一些技術要求低,參與度高的項目,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到體育競賽中,努力增大活動的覆蓋面,讓不同體育能力水平的學生最大范圍地全面參與,使他們都能得到施展才華、培養素質、陶冶情操的機會,從而實現校園體育文化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全校參與的良好體育文化氛圍。

        3.4 整合體育資源,打造校園品牌

        現階段駐濟高校必須意識到,整合現有的體育資源,將高校各種分散、零星的賽事進行有效整合,各學校要通力合作,進行賽事產品合作,建立互助機制,營造大家共建各類賽事的氛圍。打造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賽事。

        3.5 立足校園體育競賽,形成校企合作,促進校園體育競賽發展

        以整合的校園體育競賽為立足點, 建立全方位的賽事管理模式,形成周期化的體育賽事,校方應全力支持,發揮體育競賽的社會價值,得到良好的社會效應。在此基礎上,加大對各種賽事的持續性、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促進賽事增值,打造獨特品牌,以提高賽事的市場價值,贏得市場,吸引具有實力的企業贊助到比賽中來,增強賽事的生命力和活力,促進校園體育競賽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玲,王巖,劉文董.廣州大學城體育場館資源運營效能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2(12):40-44.

        第4篇:景觀設計調研范文

        關鍵詞:景觀設計;體驗式;教學改革

        我國部分高校的園林景觀設計教學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因為教師自身的知識是有限的,這種灌輸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學習比較被動,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美國組織行為學教授大衛•庫伯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模型——體驗學習圈:活動(體驗)—發表—反思—理論—應用—活動(體驗),依次循環。他認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進而發表看法,然后進行反思,再總結形成理論,最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

        一、環境藝術專業園林景觀設計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環境藝術專業園林景觀設計一共100課時,是環境藝術專業僅有的一門室外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部分學生初學時充滿了好奇心,在方案構想時天馬行空,沒有考慮到設計的施工、環境、氣候、土壤等問題,在方案表達時也存在局限性。部分學生手繪表達能力較弱,還有部分學生軟件繪圖能力較差。在課程中后期,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比較消極。面對環境藝術專業園林景觀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從教學方式上加強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引導,實施體驗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環境藝術專業園林景觀設計

        體驗式教學模式思考其一,直接體驗。直接體驗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讓學生從景觀設計師的角度看城市建設,體會專業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園林景觀設計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各小組根據歷史背景、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調研當地比較好的景觀場地,如公園、廣場與小區的景觀設計,通過調研感受設計師想表達的設計理念。學生還可以通過與景觀受眾交流,感受設計的優缺點,探索空間組織與材料、構造的關系,最后根據調研內容寫出總結報告與心得。總結報告中涉及基地分析圖、植物配置圖、交通流線圖、功能分區圖的繪制和周邊環境分析。教師讓各小組分析調研對象的優缺點,并與網絡案例比較研究,各小組相互討論,主動學習。其二,情感體驗。“情知教學論”是以教育心理學理論為指導,以認知與情意相統一的觀點解釋教學本質問題的一種理論。在園林景觀設計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到所創設的情境中感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激發者和維持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起到啟動、導向、維持、協調、平衡的作用,促進學生情感和認知的發展。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總體介紹項目,講解不同類型的景觀,分析景觀項目的特征,說明景觀設計側重的主要功能。其次,教師將學生分組,指定一塊具體場地,根據綠地類型的不同可指定不同場地的訓練任務,使學生在調研前期因素后對場地進行改造設計,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情感體驗教學中,教師可以按小組分配任務,每小組根據自身經驗和優勢搜集不同方面的景觀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各小組成員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景觀場景的使用需求。如,小孩喜歡游樂,需要游樂設施,景觀中的色調可以豐富、活躍些;老人需要安靜與交流的環境,在方案規劃時必須考慮老人聚會的公共設施;早上上班的人趕時間,需要走捷徑;飯后散步的群體需要寬敞、舒適的環境;等等。在園林景觀設計教學中,教師應該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根據不同的需求思考、規劃景觀設計方案,讓其他學生扮演受眾體會設計所表達的主題。這一過程是設計師與受眾之間的情感交流過程,也是檢驗設計好壞的標準之一。其三,游戲體驗。游戲不分年齡,游戲體驗式教學的目的是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鞏固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活力和創造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園林景觀設計以往采取以教為主、被動式的灌輸教學方式。游戲體驗教學強調的是以學為主、主動式的參與教學方式,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教師嘗試聆聽學生的認知,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加強,教師的親和力逐漸增強。在園林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實際的案例,讓學生發揮逆向思維,繪制方案的草圖,討論方案的優缺點和對方案的喜好,從而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吸收優秀案例的精華。其四,批評體驗。批評體驗教學的目的是利用評價機制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學能力。在園林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及時地評價學生的小作業和課程作業,將學生的作品在班上展示,讓學生相互評論,讓學生了解同一個虛擬區域的方案作品,以及其他學生優秀與合理的思考。湖南文理學院環境藝術專業園林景觀設計課程是兩個班同時開設,在班級作品排名后,可將兩個班合班評價優秀作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方案中的不足之處。教師可評論學生作品和國內每屆景觀設計比賽優秀作品之間的差距,批評與表揚同時進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通過批評與表揚,在比較中強調學生向優秀的同學學習,達到培養學生自主翻閱資料、自主籌劃安排、自主學習的目的。

        結語

        第5篇:景觀設計調研范文

        【關鍵詞】互聯網;景觀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241-01

        一、課程教學改革初衷

        在“互聯網+”背景下,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必須認識到“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策略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趨勢勢不可擋。雖然“在線教育”不可能完全取代大學校園里的課堂教學,但其運作模式開始觸動傳統高等教育的根基。高等學校應系統規劃,積極探索“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發展路徑,大力推動傳統教育信息化發展。互聯網模式下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是在西安培華學院《基于“互聯網+”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校級科研項目的推動下完成的。

        二、互聯網+模式下景觀設計課程創新與實踐

        景觀設計是跨學科、跨專業的一門學科,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法,學生對于前期的理論內容不是特別的感興趣,參與度和積極主動性較差。發現這一問題以后,嘗試采用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主要通過互聯網資源結合授課內容對學生下達一定工作過程任務目標,通過任務目標的過程化推動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設計和實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結合微課、慕課(MOOC)、國家精品課程、微信公眾平臺等開放式網絡課程和資源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路徑自主掌控學習節奏,隨時隨地,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提高景觀設計授課的靈活便捷性和個性化程度,重構教學過程和師生關系。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情況下,嘗試從新視角、新方法入手,新教學模式,實現優質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本研究在幕課高校教育學習資源系統支持下,從課堂教學入手,探索通過推進優質資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幫助學習者學會學習,適應時展對人才的培養要求。通過嵌入幕課資源為契機,協同教學模式轉變,探索出“互聯網+”形式下的新型教學模式。例如在講授《室外環境設計》課程中設置的相關情境之一:主要是通過景觀制圖方法和內容的學習促進學生掌握景觀制圖的方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及網絡慕課以要學習的某一知識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網絡資源理解基本知識以后,進一步采取分組的方法,通過具體的實際項目來鞏固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并讓前期理論知識掌握比較好的學生搭配基礎較弱的學生進行學習項目的學習合作,教師積極進行指導,學生最后進行匯總。在這個過程中,采取“調研和分析材料+自定分數”的方式完成平時考核,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少部分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學生只有實實在在地完成相應的任務以后才可以取得相應的學習成果。利用這種方式主要進行了三次工作項目任務的訓練,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項目一完成了校園內廣場的測繪。采用上面的過程和考核方式完成學習之后發現,所有的學生掌握了景觀制圖及測繪、調研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但是有一部分比較優秀的學生反映對于這種優劣結合的分組方式不是很喜歡,原因是基礎較弱的學生在很多時候雖然有考核的制度,不是特別的配合影響了其他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針對這一問題在項目二的城市口袋公園的調研及改造中,讓學生自由進行分組,人數控制在3人。項目二的調研位置選擇在離學校很近的社區小公共空間的區域。在調研的過程中除了要對項目一中學習到的測繪進行進一步的訓練以外,還加入了對項目周邊的環境、周邊居民的使用人群、主要活動內容、主要活動方式和需求等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學生對于真實景觀的調研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真正地通過實踐的調研進一步了解了景觀設計的意義。

        項目三主要是對校園內維之園規劃用地進行全新的方案設計,來檢驗學生對景觀設計中各要素的綜合運用能力。在這個項目中,學生通過互聯網課程學習景觀設計的規劃和設計方法,進一步了解項目設計中景觀元素的處理。首先要調研項目的周邊環境,相對于項目二中訓練和提高,在對維之園的方案設計中,學生對方案的分析和整理及實際設計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能主動地考慮到其所處的環境、周邊的關系及相應的功能和設計的內涵。

        第6篇:景觀設計調研范文

        《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原名景觀設計原理)課程基于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注重在專業基本概念、基礎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導論介紹,使學生對于本學科專業基礎理論有初步系統的認知,樹立正確的專業觀。教學單元由導論、基礎理論、設計程序與方法和不同類型設計要點組成。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建立景觀設計的基本理論框架,教學中側重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以恰當的手段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掌握景觀調查、分析、評價、決策、規劃與設計的基本方法與技術。目前課程存在主要問題有:

        1.課程名稱內涵不清晰

        2005年國際風景園林聯合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風景園林教育》中強調《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為風景園林教育要求學生掌握的主要知識點,景觀設計原理課程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在專業實踐中理清設計思路,學會應用學科前沿理論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專業實踐項目的科學性與系統性,因此有必要在課程教學環節中增加方法論的知識點,來拓寬本課程內涵與外延。2011年我國風景園林學專業一級學科成立,將景觀、風景與園林名稱合并統一為風景園林學。我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方向隸屬于風景園林學科范疇,本課程名稱應和學科稱謂保持一致,故將本課程名稱更名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

        2.理論課程與設計實踐課程脫節

        作為專業主干理論課程,傳統的教學體系存在理論課與設計課脫節的問題,學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快速學完理論課程并完成教師指定的作業,收效甚微;學生在設計實踐課上普遍存在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設計方法不正確的問題。因此如何將理論課程與設計主干課程結合,提高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與科學設計的實踐能力,是景觀設計原理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

        3.結課方式不易體現教學目標

        景觀設計原理課嘗試過開卷考試、研究報告的結課方式。開卷考試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相關知識及熱點問題進行文字考核,這一方式無法滿足學生設計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報告以學生實地調研后撰寫調研報告進行PPT匯報為考核方式,對學生實踐調研、分析與表達問題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組內部工作量不均等問題。

        4.課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課程教材為2010年校內印發的講義,隨著風景園林學科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需要及時更新本課程教材,并為今后的《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礎。

        5.授課方式“滿堂灌”

        景觀設計原理一直以多媒體與板書結合的“滿堂灌”授課方式,這種傳統授課方式無法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點掌握程度,以及設計方法的應用能力進行全面評估與考核。

        二、課程創新理念及教學目標

        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采用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線,按學生對專業實踐課程的認知結構來搭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教學認知塔,精細化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的單元知識點,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重點與難度保持同步,成為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理論拓展平臺,激發學生的理論學習熱情。圖1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認知塔。將學生認知過程分為概念認知、統覺認知、思維認知與創意思維四個階段,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主要側重前三個階段的培養。概念認知側重風景園林學的基礎理論與設計方法培養,目的是幫學生樹立科學專業觀、掌握基礎設計方法與形式表達方法;統覺認知側重類型設計與調研方法的培養,使學生掌握不同類型景觀設計要點與思路,掌握調研方法;思維認知側重理論體系與分析方法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并確定主題表達方式的能力。

        三、多層次的創新模式與知識構架

        根據環境設計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規范現有景觀(風景園林)方向的學科知識結構,完善《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教學大綱與細化單元知識點。圖2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架構圖。將本課程拆分三個教學單元: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A、B、C(各16學時,共48學時),分別與主干實踐課程環境設計A、B、C的教學環節保持同步,作為其理論教學拓展平臺。

        1、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A:基礎理論與設計方法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A共分三個教學模塊:風景園林學科導論、風景園林設計方法與風景園林形式表達。風景園林學科導論主要介紹本學科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社會需求、專業實踐、專業教育及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專業學習觀;風景園林設計方法側重講授基本流程、場地調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態分析、行為分析等設計方法,以廣場景觀設計為例重點介紹,使學生掌握基礎設計方法;針對初學者形式處理不好的問題加入風景園林形式表達的教學環節,通過幾何母題法、有機曲線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號法、自由組合法與空間整合法的講解,使學生掌握形式表達的基本規律與方法。學生在學習本課程過程中結合環境設計A的專業實踐(城市廣場景觀設計)進行理論的應用,通過文字簡圖的形式表達設計構思,規范過程草圖,深化設計成果,并作為本課程的檢測途徑。

        2、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B:類型設計與調研方法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B由風景園林設計類型、風景園林設計案例與風景園林成圖表達方法三個教學模塊組成。風景園林設計類型主要介紹庭院景觀、社區景觀、公園景觀、濱水景觀、商業景觀與旅游景觀的設計要點,其中重點介紹社區景觀的調研與分析方法,并帶領學生開展實地調研活動,完成調研報告;風景園林設計案例環節分為國際案例、國內典型、擴初階段、施工階段、作業階段與競賽階段6個類別,幫助學生理清不同案例設計思路與要求;風景園林成圖表達以構思、過程與成果表達三部分構成,使學生掌握設計全過程的表達方法與技巧。學生在學習本課程過程中結合環境設計B的專業實踐(居住小區景觀設計)進行理論的應用,完成居住小區調研與分析報告,規范過程草圖,深化設計成果,并作為本課程的檢測途徑。

        3、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C:理論體系與分析方法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C由風景園林三元理論、風景園林學科專題及風景園林主題表達三部分構成。風景園林三元論由景觀美學、景觀生態學與景觀行為學三部分構成;風景園林學科專題由發展簡史、文化遺產、棕地修復、生態設施與雨洪規劃五部分構成,幫助學生熟悉本學科的前沿理論動態,搭建自身理論體系;風景園林主題表達模塊重點使學生掌握主題立意的分析與表達方法,由問題分析、理論分析、學科分析與文化分析四部分組成。學生在學習本課程過程中結合環境設計C的專業實踐(城市公園景觀設計)進行理論的應用,從問題分析、主題確定、方案設計方面,規范過程草圖,深化設計成果,并作為本課程的檢測途徑。

        四、課程創新實施辦法

        1.優化課程體系:通過調研與分析環境設計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量化每門課程學生需要掌握與完成的知識點,并將這些知識點與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比對分析,去除重復的內容,深化重要知識點,將本課程的知識結構融入環境設計專業整體教學框架中,減輕學生重復學習的工作量,優化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構架。

        2.規范課程講義:目前建筑類、農林類、美院類與綜合類院校都有風景園林設計專業,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學特色與優勢,如側重建筑設計基礎與城市景觀方向、種植設計與生態景觀方向、公共藝術方向等。本校風景園林設計原理課程教學以建筑學科的教學體系為依托,側重風景園林學科綜合知識的理論教學,探索獨立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的特色教學體系,按照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認知塔(圖1),梳理與完善《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大綱與講義,將本課程的重要知識點通過概念圖解地方法進行有針對性地剖析,增加知識點并更新設計案例。這種按照學生認知過程來敘述風景園林設計原理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不同設計階段之間的聯系,更快速地掌握與理解原理知識。通過圖解式的引導,來增強學生對風景園林學科理論學習的興趣點,規范掌握設計表達方法。

        3.增設課堂實踐環節:由“滿堂灌”向“實操型”轉化,在重要知識點講解完成后,讓學生在課堂做練習,并進行評析,授課形式調整為講課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形式。比如風景園林形式表達的授課環節中,讓學生應用幾何母題、有機曲線、城市肌理、文化符號、自由組合等形式表達手法當堂設計一處小型場地,并進行點評,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力與應用能力。

        4.建立教學共享平臺:提前將課程講義、大綱、與各部分知識點提供到校園網共享平臺上,學生可以提前自學,部分知識點改為學生課下自修的形式,為課程的實際操作環節打基礎,也為今后結合MOOC做鋪墊。比如風景園林發展簡史的教學環節,內容繁多,可改為課下自修的形式,同時結合《蘇園六紀》、《城市的遠見》等專題片的自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點,拓展專業知識面。

        第7篇:景觀設計調研范文

        校園中的一景一物,其本質都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認知的載體,而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決定了其興趣取向以及接受能力。如,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動漫型人物可能更能夠讓他們產生共鳴;而對于中學生來說,著名運動員可能更能夠獲得他們的關注。而事實上,一些學校的校園景觀設計未能很好地把握景觀與學生身心特點的關系,造成了景觀成為師者口中講述的理念,而不是學生能夠感受到的信息。景觀成為校園里的擺設,失去了它本該具有的育人價值。由此,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校園景觀設計尤其重要。

        二、校園景觀設計和觀賞性、參與性共存的關系

        作為設計者,其作品能否被校園內的人群接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作品是否具有可觀性和參與性。如在進行小學地面景觀設計時,我們不能只在色彩上追求鮮艷,更要針對學生的特點,以卡通的表達方式,以可以參與的游戲形式進行整體設計。如,某小學在進行校園景觀設計工作時發現,其地面上原來設計的“跳房子”游戲,很少有學生參與其中。通過調查得知是由于該設計比較單調,吸引不了學生參與的興趣。于是,設計者將“跳房子”與學生喜歡的“大富翁”游戲相結合起來,讓“跳房子”出現進、退規則,吸引了大量的學生參與。該設計不光充實了學校的景觀文化,服務了學生的課間活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養成遵守活動規則的意識,這才是設計的本質價值。如果校園里的景觀雕塑被各種防護欄限制,學生不能得以親近,那么學生會離其更遠;當學生可以與之合影,在其周圍游戲玩耍時,該景觀雕塑才具有了生命和意義。

        三、校園景觀設計與學生主體的關系

        第8篇:景觀設計調研范文

        闡述了墓園發展的背景,分析了墓園景觀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

        墓園;景觀設計;設計方法

        1墓園發展的背景

        通俗講,墓園是為逝者公民提供遺體或骨灰安葬的公共場所,是公墓的現代化演變。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年死亡人數正在迅速增長。據統計,近年來每年的死亡人數在800萬以上。由于中國人一直有“入土為安”的傳統思想,并且國家政策已限制各地胡亂下葬,因此,使得一些城市大量新建墓園。我國已經擁有2000多個殯葬園區,它們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公墓的景觀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用地資源緊張和墓地需求量大兩者間的矛盾。現在墓園僅僅是人們為了紀念己故親人才會進入的場所,而其它時間卻少有人進入。

        2墓園景觀存在問題的原因

        2.1城市的擴張和公墓需求增加當今社會,人口過度膨脹,特別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導致人口老齡化嚴重,公墓建設也隨著巨大需求迅速增加,使得一些城市墓葬用地擴展過快,導致大部分墓園缺少設計,建設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2.2中國的殯葬文化中國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平民百姓的墳冢毫無美觀可言,氣氛陰森,讓人毛骨悚然、避之不及。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園林藝術的復興和人們思想上的解放,人們的觀念才有所轉變,但是我國現代公共墓園的建設起步較晚,人們對于墓園的普遍認識還停留在祭祀燒紙傳統觀念中,加之中國人對鬼神由來已久的敬畏心理及落后的殯葬觀念影響,滋長了不良殯葬觀念的畸形生長。

        2.3墓園景觀缺失情感設計中國墓園的景觀設計僅能滿足最簡單的功能耍求,設計師通常只是參考公園的設計方法,簡單地將公園和墓地結合。墓地是人們祭奠親人的地方,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的載體,公墓的情感寄托是公墓的靈魂所在,但是,我國墓園對精神空間和情感的設計思考不夠,缺少情感氛圍的營造。

        3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3.1目的研究墓園景觀設計,除了使墓園滿足基本使用功能需求外,還要充分滿足在墓園活動者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特性,以及風俗文化、生活環境、歷史背景等方面的需求。要求墓園的設計能滿足人在墓園中對尺度、功能等的生理需求,同時滿足人在公園中能夠實現交往,獲得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放松或共鳴等心理需求,讓使用者與景觀保持一種融洽和諧的關系,并提煉出能讓人們解讀、傳達感情的元素。

        3.2意義墓園作為城市的產物,與城市發展緊密聯系。墓園景觀的改善可以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價值,緩解墓園對城市發展、城市風貌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用人性化的景觀設計思想來改造、建立公墓,消除了人們對墓地的畏懼感和對城市風貌和城市生活空間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這一方式能有效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價值,緩解生活空間與殯葬用地之間的矛盾,使墓園不僅是城市的殯葬用地,還是具有濃郁人文氣息的公共綠地,并且對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具有積極意義。

        4解決的方法

        4.1相關理論研究和文獻收集通過研究風水理論、中國造園學理論、人性化設計、環境行為學理論、城市生態學理論、地域文脈理論、中國殯葬文化、景觀設計學理論等相關理論研究及應用,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背景,在相關理論的支撐下,確定研究的目標、理念、原則及方法,并最終建立人性化墓園設計理論體系。

        4.2實地調研和文獻收集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墓園進行走訪調查,并從墓園傳統殯葬觀的應用、傳統風格的塑造、墓園景觀環境的營造、墓園人文環境的氛圍烘托等幾個層面入手。根據論文的研究角度,調研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墓園,重點調研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兼顧經濟水平低地區的墓園。重點調查具有傳統風格、韻味,以人文理念建立優秀墓園,有側重點地調查一些國內傳統公墓的建設情況。在實地調研過程中,注意圖像和文字資料的收集。

        4.3實踐案例分析通過對實際項目的工程實踐,在功能性、景觀打造特點、傳統文化的運用等方面進行劃分,詳細解讀墓園的總圖布局、水景設計、植物設計、景觀空間、建筑小品、墓碑設計,并從景觀塑造的細節方面加以分析和總結,最后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為論文的研究提供理論和技術,以理論聯系實際。

        第9篇:景觀設計調研范文

        關鍵詞:閩臺合作;環境藝術專業;辦學模式

        隨著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集更加緊密,在高校辦學這一特色上,閩臺高校辦學的多元對接呈現常態化趨勢。作為先行先試的全國首家閩臺合作辦學單位――閩江學院海峽學院,承擔著福建省“校校企”閩合培養人才項目,其中環境藝術專業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合作辦學。因此,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角度上,以閩江學院海峽學院環境藝術專業作為研究案例,對于本校環境藝術專業教學模式調整以及其他兄弟院校借鑒均有著重要意義。

        1兩校環境藝術專業教育現狀及特點

        (1)閩江學院環境藝術專業發展現狀及特點。1)環藝專業學科發展現狀和專業設置體系。從辦學方向上來看,環境藝術專業大致分為兩大方向――建筑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閩江學院環境藝術專業師資傾向于室內設計,并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室內設計人才。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培養模式較為狹窄。在師資構架上,尤其是具有優秀工程經驗的景觀設計教師的引進上,均存在較大難度,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利用臺灣優秀師資存在較大的優勢互補。2)藝術基礎教學資源深厚。閩江學院漆藝、雕塑、油畫、國畫等專業有著較厚的底蘊,在環境藝術專業學科構架上,低年級學生進行基礎學科的學習,對于整個環境藝術橫向學科發展建設均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對學生未來多元化擇業提供了基礎條件。(2)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專業發展現狀及特點。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作為臺灣老牌私立大學,在閩臺高校合作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國文化大學環設學院整合了原隸屬工學院的建筑學系、法學院的市政學系、農學院的景觀學系,在跨領域的整合上較有開創性與引導性。景觀系的根基立足于農學院,是臺灣本科第一個創立推動景觀建筑教育與培育景觀專業人才的科系。在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學科建設上,立足于培養學生對生態保育、環境保全、生活環境適宜性的創造設計,這種創造設計是在社會機制、市場機制和國家機制的前提下進行整合,不僅培養學生藝術創造思維,更是在產業、環保組織、土地開發商、政府、社區、等多元素考量下,培養學生在多維度的空間設計中去思考和設計,更重要的是培養的景觀設計師對于社會的應有貢獻以及責任感。

        2兩校合作辦學模式調研分析

        (1)調查目的。本調查主要目的為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兩所學校環境藝術專業教學模式比較,包括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學特色和戶外教學方法等。2)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學生對環境藝術專業期望值與學習動機。(2)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為閩江學院海峽學院2009級、2010級、2011級部分環境藝術專業學生。一部分調研目前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就讀的大陸交換生。另外一部分為閩江學院藝術類教師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師。(3)調查形式和內容。本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題目涉及到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學特色和戶外教學方法、學生學習動機等。(4)結果分析。1)環境藝術專業學生培養目標架構。閩江學院海峽學院采用分段培養方式,采用“3+1”雙校園學習模式,學生在大學本科四年的學習期間,第三年到臺灣合作大學學習,讓學生以最經濟的方式接受臺灣著名高校的文化熏陶和優質教育資源。從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學生培養架構圖中可以看出,文化大學景觀系學生在二年級始有意識進行空間與社會尺度的訓練,更加重視田野教學實地觀察,務實生態規劃系統教學的Core Course執行。四年學習階段重視前瞻政策與議題的思考與解決方法訓練,重視具有實務經驗的教師的參與。目前閩江學院海峽學院較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本科部來講,在本科環境藝術專業培養上,有所區別,相對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的務實生態規劃系統教學,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在大陸環境藝術學科建設大環境下,努力依托中國文化大學較為前沿的景觀教學模式,在分段培養上,在低年級以基礎課程和室內設計課程打下根基,培養能在相關單位從事環境與建筑藝術的總體規劃設計、室內外設計、園林設計以及科學與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2)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①課程設置: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在課程設置上,從整個學科四年建設來講,低年級兩年在閩江學院海峽學院接受基礎課程學習以及環境藝術專業初步設計,第三年學習為專業課程最為重要的一年,選擇赴臺學習更為合理,開設敷地計劃、景觀設計、植栽設計、景觀風水學等濃縮中國文化大學四年景觀課程之精華。第四年接受景觀公司企業導師的指導,開設景觀實務課程,直接與就業對接。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在課程設置上,一年級始開設相關景觀設計、景觀植物學、景觀學概論等景觀基礎課程;二年級開設植栽設計、自然資源經營與管理等課程;三年級開設水土保持、環境影響評估、景觀維護與管理等實務課程;四年級開設景觀工程施工與管理、國家公園規劃與管理。從訪談和調研結果中了解到,臺灣課程設置更加強化多元化建構。在課程設置上:a.加強訓練學生了解空間環境問題,相關課程涵蓋環境科學、環境藝術、人文科學等多向領域。b.訓練學生全方位思考能力,就景觀專業性質而言,在課程設置上,其空間尺度序列包含很廣,由室內景觀、庭院、公園至都市景觀、開放空間系統、游憩園、原野地及自然資源等。從課程設置上比較,閩江學院海峽學院與中國文化大學合作辦學,可以充分利用臺灣優秀科學的課程資源,較之大陸其他藝術類高校的課程設置,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在環境藝術學科的課程設置上,有更多的優勢與國際接軌。②教學模式: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的教學模式注重互動式教學,為避免傳統單向式(由上而下)教學,強調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運用定期評圖、簡報以及討論來提升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并強調學生系統思維及邏輯思考能力。課程以每學期的課薪設計可稱為中心,配合專業觀念課程的授課及實習課程,達到理念與實務并重的目的。主要授課模式分為五大類:核心設計課程、觀念授課課程、專業實習課程、戶外教學課程以及專題研討課程。此五大類課程沒有明確課程定義劃分。以閩江學院海峽學院2010級學生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課程為例,在臺一年景觀課程學習中,景觀設計課程作為核心設計課程,師資配備比最為合理,1:6的配備比使得課程質量顯著提高。另外,植栽設計、景觀工程、社區營造等相關課程均依托景觀設計課程。以景觀設計課程一單元項目為例,除應由景觀設計師資指導外,植栽設計、景觀工程、社區營造課程也為景觀設計課程單元項目服務,課程師資輔助指導學生項目設計。并采用定期評圖、簡報形式,從調研結果以及課程最終作業效果可評析,這種教學模式是更為科學的,成效也非常顯著。

        3結語

        通過對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進行特例研究,對于閩臺合作環境藝術專業辦學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從學生培養架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師資培養等多個方面存在差異,臺灣對于環境藝術專業的培養更強調的是多元化的立體培養方式,在教學方式等方面也更有靈活度;閩江學院海峽學院作為全國首家閩臺合作項目,在辦學模式上,雖略有不足,但作為先行先試的單位,其辦學模式以及成果展現對于其他兄弟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并促進著福建省乃至大陸地區高校環境藝術專業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 | 色综合久久综合香蕉色老大 | 亚洲精品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潮潮 | 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网站深夜免费A√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