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進口貿易的好處范文

        進口貿易的好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進口貿易的好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進口貿易的好處

        第1篇:進口貿易的好處范文

        就在世界貿易組織有關全球貿易的多哈回合談判宣告破裂之際,有關貿易全球化的爭論仍在繼續。最近在美國華盛頓的記者俱樂部舉辦的一場討論會上,有關專家指出,貿易全球化推動了經濟的增長,使人們更加富裕,但是同時也使很多人失去工作,心理上受到傷害。

        貿易全球化給美國帶來好處。華盛頓的經濟智囊機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所長伯格斯騰首先在討論會上發言。伯格斯騰指出,美國是世界上最全面地融入世界經濟的國家。50年來,美國的進口關稅從大約40%降低到3%。貿易全球化也給美國經濟帶來很多好處。由于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融合,今天的美國經濟每年所創造的財富多了1萬億美元,占美國GDP的10%;使每個家庭的年收入增加了1萬美元,過去幾十年人均收入的增長有20%來自美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融合。

        財富通過三個渠道增加。伯格斯騰指出,這些財富的增加是通過三個渠道實(轉下頁)(接上頁)現的:廉價的消費品,商品的種類更加多樣化。還有就是隨著其他國家降低貿易壁壘以及技術的發展,美國公司在世界各地的銷售額上升,增加了出口行業的就業機會。這些行業的工資水平也得到提高。第三個渠道是提高了生產率。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工人的生產率增長比較溫和,到了90年代,生產率呈爆炸性增長,以至在過去10年里,美國的生產率每年增長4%,而在那之前的25年里,年增長率只有2%。伯格斯騰認為,生產率的高速增長一半是由全球化帶動的,因為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迫使美國企業和工人力爭上游,進行技術革新。美2/3進口來自發展中國家。美國制造業協會的首席經濟學家戴維?休瑟在討論會上指出,自從1998年以來,美國制造業每年的增長率只有3%,而進口每年增長8%,導致貿易逆差急速攀升,從250O億美元激增到6000億美元。休瑟說,現在美國人消費的制造業產品有1/3來自進口,在1992年這個比例只有1/4,在1982年只有15%。自從1998年以來,進口產品中有2/3來自發展中國家,其中有一半來自中國。

        斯巴夏特:全球化帶來痛苦。其他在討論會上發言的人談到全球化給美國企業和勞工隊伍帶來的痛苦。《華盛頓時報》記者斯巴夏特曾撰寫有關企業界對貿易全球化反應的系列報導。他提到他報導過的一家美國電視制造商。1989年,這家公司有3500名員工,而現在只剩下30人。這個公司現在已經不制造電視了,只提供電視維修服務。斯巴夏特還舉了波音的例子。他說,波音公司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飛機,并把生產這種飛機的2/3的工作外包給美國和外國的公司。日本、法國和英國的公司都參與了制造工作。這個戰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之前有三四年的時間,波音落在它的主要競爭對手空中客車的后面;但是去年上半年,波音得到496架飛機的訂單,而空中客車只得到了117架飛機的訂單。與此同時,波音裁減了工作人員。在1998年6月,他們的民用飛機部門有11.9萬多名工人在工作,到去年6月只剩下了52698個工人。與此同時,整個飛機制造業的工人從57.8萬人減少到45.5萬人。

        這些專家都同意,貿易全球化的大趨勢可能會繼續下去,但是有關方面需要采取措施,應付全球化帶來的問題。

        第2篇:進口貿易的好處范文

        1.傾銷的定義

        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6條的協議規定,如果在正常的貿易過程中,一項產品從一國出口到另一國,該產品的出口價格低于在其本國內消費的相同產品的可比價格,也即以低于其正常的價值進人另一國的商業渠道,則該產品將被認為是傾銷。

        傾銷的構成要件:(1)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或公平價值的價格銷售;(2)這種低價銷售的行為給進口國產業造成損害,包括實質性損害、實質性威脅和實質性阻礙;(3)損害是由低價銷售造成的,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2.傾銷和損害之間的關系

        在產業損害的確定方面,國內工業“損害”條件包括了三種情況:第一,對業已存在的國內工業已經造成實質損害;第二,對業已存在的國內工業將要造成實質損害,即實質損害威脅;第三,對國內某一工業的新建造成實質阻礙。進口國可以采取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征收固定反傾銷稅和達成出口價格承諾三種反傾銷措施。

        二、傾銷對進口國的影響

        面對全球越演越烈的傾銷和反傾銷戰火,我們從深層次分析一下傾銷所帶來的影響。

        1.傾銷對進口國消費者的影響

        由于傾銷總能使價格低于沒有傾銷時的水平,對于消費者來說傾銷持續下去是有好處的。但如果傾銷是掠奪性的,那么傾銷至少將決定進口國目前的價格水平,并低于無傾銷時的水平。倘若這些掠奪性傾銷成功的達到了目的,則受傾銷國消費者暫時獲得的好處,卻在長期中會被外國廠商通過傾銷最終實現的高價所抵消。

        2.傾銷對進口國生產者的影響

        如果傾銷品在受傾銷國沒有生產,并且是一種消費品,那么只要傾銷不會導致壟斷及壟斷價格,或者不會阻止進口國正在進行新工業,傾銷就顯然對進口國有利。但是,如果傾銷商品與進口國國內產品相競爭,那么國內廠商所受的損害就要用消費者獲得的好處來抵消。從進口國的整體角度來看,只有在能夠料想到傾銷給國內工業帶來的損害大于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時,才有反對傾銷的理由。如果國內工業競爭不過傾銷品,只要能夠保證這種傾銷將長期持續下去,則將其資本和勞動轉移到其它商品的生產中,會更符合國家的利益,盡管轉移過程中的代價可能很大。

        三、中國的反傾銷現狀

        自1997年中國對進口產品發起第一起反傾銷調查案,截止2007年6月,中國共發起反傾銷調查137起,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截止于2007年6月)。

        1.反傾銷案件數量近年有所下降。自2002年以來,由于全球經濟增長加速,企業經營狀況好轉等原因,反傾銷立案數量連續下降。中國新發起的反傾銷案件自2004年以來也大幅下降。

        2.我國自2000年開始運用反傾銷措施,保護本國的某些產業遭受反傾銷的損害,逐漸加入到反傾銷大國行列。直到2004年以后反傾銷數量開始有所下降。由于反傾銷是把雙刃劍,因此我國應加以慎用。

        四、應對國外傾銷的對策

        1.增強反傾銷意識

        在應對國外企業傾銷時對我國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觀念。國內企業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提高應對能力。近年來的實踐表明,作為申請方的國內企業往往瀕臨破產時才認為遭到了損害,導致立案最佳時機的錯失。或是不能充分提供國外傾銷對國內產業損害的證據,給調查造成很大困難。

        2.充分考慮反傾銷“公共利益”問題的后續影響

        反傾銷“公共利益”指的是在采取傾銷幅度認定、產業損害標準以及反傾銷措施時,不能只考慮受到損害的國內產業利益,還要重視并考慮公眾利益尤其是消費者與用戶(包括中間生產人)的利益。如上所述要綜合考慮傾銷給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影響,而不能片面地以保護國內產業為目的進行反傾銷,我們要對此進行反復的分析與評估,權衡利弊,謹慎行事。

        3.通過產業結構分析反傾銷有無必要

        中國進行反傾銷有無必要,要看這個行業有無發展的潛力和比較優勢。根據動態收益遞增理論,假如一個國家的某個產業只要有更多的生產經驗就可以生產出成本足夠低的商品來出口,而目前苦于缺乏經驗,生產出來的產品缺乏競爭力,這樣國家完全可能為了增進社會長期福利,而通過補貼或者反傾銷來鼓勵該產品的生產或排除外來競爭以保護該行業直到它能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而反過來如果一開始這個行業就不具備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就沒有發展的潛力,就必須有所調整。當然,在這種調整過程中,為了保證調整的平穩性,例如,不能造成大規模的失業,避免國民經濟結構的大幅震蕩,采取適當的反傾銷措施也是必要的。

        事實上,傾銷和反傾銷的根源,都是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從這些年來的傾銷和反傾銷案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特征,這就是傾銷國一般具有產業優勢,但產品大量過剩,積壓嚴重,傾銷往往不得已。而反傾銷國則處于產業劣勢地位,沒有足夠的力量直接面對競爭,從而必須訴諸于反傾銷法的保護。但這種產業優勢和產業劣勢,只能是相對的,動態的。如果某個產業已經從優勢轉化為劣勢,成了“夕陽產業”,就必須加快淘汰。以汽車業為例,中國的汽車業過去是保護最多的,汽車關稅一度達到300%,其結果就是汽車成為中國最沒有競爭力的行業。但是,2006年我們的汽車關稅降到25%,也沒有出什么問題,反而因為汽車的開放,激活了國內的市場。世貿組織新一輪談判要加強對反傾銷的規范,要避免反傾銷成為保護主義的手段,今后任何一個成員要實施反傾銷將越來越難,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產業實力不足以抵御發達國家的競爭,如果不拿起反傾銷武器,就不能保護自己的產業。但是,我們也必須慎用反傾銷武器,特別要防止貿易戰的發生。這是我們實施反傾銷過程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參考文獻

        [1]王振東.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培育與國際貿易摩擦及反傾銷應對策略、技巧實務全書.中國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

        [2]楊堅.國際反傾銷法律案例與對策.

        [3]冉宗榮.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的動因及我國應對策略.國際貿易問題,2006,(4).

        [4]劉力.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摩擦與對策.外貿經濟、國際貿易.

        第3篇:進口貿易的好處范文

        關鍵詞:國貨復進口;關稅;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8-0071-02

        一、我國國貨復進口現狀

        國貨復進口是指在我國生產制造,并已運出關境(包括進入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的貨物,在未進行加工改變貨物狀態的情況下因某些原因需要轉運回國。國貨復進口主要證明三個內容,一是國貨,即確實在國內生產、裝配;二是復進口。即確實已經報關出境,同時又以充分的理由需要再次入境。三是復進口貨物是否已申報、已審核通過或已獲得出口退稅。在我國,即指海關貿易統計表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進口。從海關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國貨復進口額呈增長趨勢,2007年已達到當年進口總額的8.97%。

        從表一中近五年的數據可以看出,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國貨復進口(即原產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進口)略有下滑之外,其他年份均表現出明顯的增勢。橫向來看,我國國貨復進口的規模這五年一直高于美國,在我國進口總額的占比一直徘徊在7%~8%,2007年更是高達8.97%。從海關最新數據了解到我國2012年6月當月及前六個月的累計金額均超過美國和我國臺灣省,進一步說明了我國國貨復進口的增勢仍在保持。

        從國貨復進口產品的類別來看,有研究顯示主要集中在五大類商品上,分別為: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棉花和化纖短纖;光學、照相、醫療等設備零件;賤金屬及其制品;塑料及其制品。而這五大類商品正是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的主要對象。相關研究也顯示加工貿易是我國國貨復進口的主要貿易方式。

        從國貨復進口中企業的性質來看,其中主體力量就是外資企業。此外,國貨復進口的地域也比較集中,主要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東南沿海地區。由于跨國企業主導了外貿出口業務,所以說,跨國企業與國貨復進口的關系十分緊密。

        最初,國貨復進口一般是由于貨物存在質量問題或者經濟糾紛而被退回,但是近年來如此大規模的國貨復進口顯然不是以上原因所能解釋的。接下來本文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分析我國大規模國貨復進口的成因。

        二、我國國貨復進口原因淺析

        企業的經營活動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的行為是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作出的利己選擇,因此要想了解我國國貨復進口的原因要從了解企業所面對的環境開始。

        (一)從國際環境來看

        從全球產業鏈的角度來看,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企業的經營活動已經超越了國界,跨國公司紛紛建立。根據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一國會集中生產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這樣其價格會相對低廉,然后與別國進行交換,交換的結果是雙方都獲益。科技的發展,為資源全球分配提供了有利條件。資源流動的便捷更為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安排生產、銷售等活動提供了條件。而我國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來我國投資生產。雖然產品生產于中國,但是產品的銷售權、貨物所有權卻并不都在我國。有的是在跨國公司總部或是地區總部,有的是在專業的貿易供應商手上。這種集中生產、集中銷售的情況是國際專業分工縱深發展的表現,也因此造成了大量國貨復進口的現象。上文中提到的國貨復進口企業集中于外資企業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二)從國內的稅收政策來看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到目前為止,我國關稅政策雖然幾經調整,但依然對部分產品保留出口退稅政策。與此同時,為了發展加工貿易,我國還實行對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的產品減免稅收的政策。關稅減免又稱為稅收優惠,它包括減征關稅和免征關稅。兩種政策的同時實施,給企業借此牟利提供了可乘之機。比如對部分產品,原來內購的料件,可以通過出口先獲得出口退稅,再以加工貿易的名義保稅進口,這樣就規避了內銷的增值稅和消費稅。從國貨復進口的相關數據來看,復進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加工貿易需要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類產品。這些產品在出口時可以享受到出口退稅的好處,同時,通過加工貿易的方式進行進口,又可以享受進口減免的好處。但是對于這些復進口產品的最終用途并無更詳細的數據,因此很難判斷企業進口這些國貨是因為生產所需,還是僅僅為了減輕稅負。

        此外,我國部分產品存在“關稅倒掛”現象,即上游的產品如原材料、零部件等進口關稅高于下游產成品的關稅。如此一來,企業以加工貿易的形式保稅進口原材料,加工成符合較低關稅標準的產成品后再出口,然后由其下游廠商進口,降低下游廠商采購成本就成為企業應對關稅倒掛的對策之一。

        綜上可知,一方面,國貨復進口的出現是全球化發展的產物,是產業國際分工專業化的表現;另一方面,與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有密切關系,也和我國稅收管理體制存在漏洞有關。

        三、國貨復進口的影響

        對于國貨復進口的影響,褒貶不一。其中認為其對經濟發展不利的主要觀點為:造成國家稅收損失;虛夸了貿易順差;造成資源浪費,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出口復進口的產品價格較高,造成消費者福利損失。

        首先,認為國貨復進口會造成國家稅收損失,是因為他們將國貨復進口歸因于騙取出口退稅和規避消費稅和增值稅。一般來說,越是上游的產品其稅率越低,越是下游的產品其稅率越高,因此以加工貿易為名先出口再進口的產品,一般出口的是上游的原材料,進口的是較下游的中間品。這樣一來,在出口時所得的出口退稅就相對較低,企業以此所獲得的利益就較少。而且即使存在關稅倒掛現象,也是針對一小部分產品的。因此以規避稅收為目的的國貨復進口規模應該不大,對國家稅收所造成的損失也不會太大。

        其次,加工貿易方式是國貨復進口的主要貿易方式。那么這整個流程就應該是:先進口原材料,加工后再出口,最后把出口的產品再進口。這三個環節是兩次進口和一次出口,一般而言只會造成逆差而非順差,即使不考慮第一個環節,也基本是貿易平衡。此外,即使復進口的產品再次出口,那么這種出口帶來的順差也是實際發生的而非虛夸的。

        再次,對于國貨復進口是否會造成資源浪費和貿易摩擦,要根據國貨復進口的具體原因來定。如果純粹是以規避稅收為目的,而不存在生產行為,確實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但是如果是企業國際化經營而帶來的國貨復進口,那么就是企業生產追逐低成本的合理逐利行為。從長期來看是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的好現象。

        最后,部分學者指出,某些出口復進口的產品,如貼牌生產的產品,其進口價格較高,存在欺騙消費者的性質,給消費者帶來損失。曾經轟動一時的達·芬奇家具事件就是深刻的教訓。個人認為,此類復進口雖然確實計入我國國貨復進口之中,但是其本質是違法的。對此類現象海關應該嚴格查處,國家也應該進行相關立法,規范企業生產行為,以減少并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

        因為國貨復進口的成分并不單一,所以我們不應該對其進行片面的否定或者肯定,而應該區別對待,這樣才能客觀理性地認識其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影響。

        四、對我國國貨復進口的對策

        針對我國大規模的國貨復進口現象,尤其是以避稅為目的的國貨復進口現象,有學者呼吁調低或者取消出口退稅稅率。而隨著我國入世,貿易保護逐漸減少,并且我國部分產業確實已經發展起來,調低出口退稅已成為國家政策的方向之一,近年來我國海關多次調低出口退稅。與此同時,管理我國國貨復進口,盡量減少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的措施還應結合企業發展需求,提供更寬泛的選擇。

        一是大力發展我國信息科技、物流等服務業,為跨國企業在我國直接投資創造更多有利條件。如上文所述,企業的全球化經營、統一生產、統一銷售是造成國貨復進口的原因之一。那么如果能讓企業將生產、流通與銷售整個生產鏈條投放于中國,就會減少國貨復進口,以及因此而產生的人力財力的浪費。我國大量的人口,不僅為我國提供了勞動力的優勢,也為我國形成了市場的優勢;但同時我國人力資本上的劣勢,導致以知識密集型為主的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業發展落后,是我國處于生產鏈兩端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力發展服務業就成為我國爭取在產業鏈中獲得更大利潤的關鍵,也是減少國貨復進口的根本措施之一。

        二是加快保稅區的建設。這主要是針對以避稅為目的的國貨復進口的。近年來,隨著保稅物流園區和中心的建設,原先很多“境外一日游”貨物選擇直接進入園區或中心享受出口退稅政策。雖然在統計上進入保稅區也算是國貨復進口,但是卻減少了為了避稅將貨物運至他國再運回來所帶來的運輸等相關環節的資源浪費。

        五、小結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國貨復進口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企業全球化經營的產物,另一方面也和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和稅收體制的不完善有關。在管理我國國貨復進口的政策上,應該在順應全球化趨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服務業,從源頭上降低國貨復進口的規模。與此同時,保稅區的建設等輔助措施,也對減少我國國貨復進口所造成的浪費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劉強,范愛軍.我國國貨復進口成因的理論解析[J].國際貿易,2010,(11).

        [2]陳達.中國國貨復進口達730億美元規模在國際上罕見[J].金融縱橫,2007,(12).

        [3]付瑩.“國貨復進口”現象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9,(11).

        [4]周穎.國貨復進口:暗流涌動[J].中國海關,2011,(11).

        第4篇:進口貿易的好處范文

        1、一般貿易打稅報關進口。劣勢:正規報關手續非常繁瑣,拖的時間長。優勢:海關關稅的各種票據齊全,適合各種大型商場、超市、專柜進口銷售。

        2、國際快遞郵寄直接到國內。劣勢:費用費,包裹重量都有限制;明顯缺點是很容易被海關扣貨。唯一的好處是只要不是違禁品都可以郵寄。

        3、經香港快件報關清關進口。推薦進口方式很多人覺得貨經香港中轉再進口至國內其它各地等于是交了兩次的運費,成本過高。其實這是對香港中轉進口的錯誤認識。經香港快件包稅進口其實是最佳的進口方式。祝生活愉快。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進口貿易的好處范文

        1從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看貿易政策的保護性

        世界范圍國際貿易政策演變一般分為5個階段:

        (1)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重商主義思想是當時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

        (2)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自由貿易政策占主導地位,但是同一時期后起的德國和美國,則在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的保護貿易思想影響下,基于他們特定的對外競爭條件,主張運用貿易政策保護國內的幼稚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

        (3)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成為超保護貿易政策的催化劑。

        (4)戰后世界貿易自由化傾向時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股貿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戰后的貿易自由化傾向與自由競爭時期的貿易自由主義有所不同,并不強調全面的貿易自由,而是一種有保留的貿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貿易保護政策。

        (5)關貿總協定(GATT)條件下新保護主義時期1973年的能源危機、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高失業率,給發達國家經濟以沉重的打擊,使各國貿易政策開始脫離過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轉向以管理為主要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引發了全球性的保護貿易浪潮。

        從歷史上國際貿易政策演變的幾個階段不難看出,國家貿易政策的本質是保護性的。主要4點:一是在GATT前的各國貿易政策無多邊貿易協議的束縛,各國制定的對外貿易政策完全依據本國利益,這樣極易產生貿易保護的做法;二是歷史上盡管若干次保護貿易政策和自由貿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護性的貿易政策在時間上占主導地位;三是保護性是貫穿國際貿易政策歷史演變的一條“紅線”,即使歷史上自由化占主導的時期也仍然有貿易保護的影子;四是20世紀50年代倡導自由貿易,并訂立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以約束各國的保護措施,但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沒有因為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而改變。2002年3月,美國對鋼鐵啟動201條款,對來自歐盟、日本、韓國、俄羅斯、中國的鋼材進口征收關稅最高達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對保護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解釋

        2.1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

        徐建斌、尹翔碩在“貿易條件惡化與比較優勢戰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和自由貿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較優勢的貿易戰略的有效性。并用擴展后的李嘉圖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現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雖然確實對貿易雙方都有好處,但貿易雙方因自由貿易得到的好處是不均等的。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中,發達國家得到的好處比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要多。這樣,發展中國家想追趕發達國家,實現本國復興的愿望就很難實現。于是,國家之間在對貿易利益的爭奪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保護貿易政策的實行[1]。而且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是一直極力鼓吹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前也采取了高關稅的保護政策。GATT對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糾正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說明了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但是,為什么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呢?

        2.2國家內部各行業因自由貿易帶來貿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貿易保護的又一壓力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以美國的鋼鐵產業為例。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自由貿易中其得到的利益應該要大于發展中國家得到的貿易利益。那么為什么美國布什政府還要揮舞201條款的大棒,不惜引發一場世界性的鋼鐵大戰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各行業在自由貿易體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門是負的利益。資料顯示,由于在自由貿易下的國際鋼鐵供應商的競爭,1990~1999年,美國鋼鐵制造工業每年有大約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國總共有18家鋼鐵公司破產,有23500多工人失業[2]。按照國際貿易的比較成本說和要素稟賦論,像美國之類資本量較多的國家,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然后進行交換,以獲取國際分工的好處。現在的問題出在美國出于國內政治和社會的考慮,既要生產并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又要維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使這些產品的生產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熊掌與魚都要。畢竟美國的鋼鐵業曾經是他的支柱產業,并有60萬的鋼鐵工人,將他們轉變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去就業,是需要時間、非常困難的。出于國內政治壓力,布什政府權衡各方利弊,最終決定啟用201條款提高關稅。可見貿易利益對國內各行業的不同影響也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

        2.3貿易政策國際協調不能改變貿易政策的保護性質

        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促進了貿易政策的國際趨同化。自二戰以來,雙邊貿易政策的協調,區域性的政策協調,尤其是致力于國際貿易體制的多邊貿易政策的協調,使各國貿易政策趨于統一,體現了全球經濟關系的秩序化,給各參加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無論是哪種協調,貿易政策的本質始終具有保護性,即貿易政策的目的——保護本國市場,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市場,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改善,積累資本或資金,維護本國對外的經濟、政治關系,沒有根本改變。就拿WTO這一多邊貿易的最高成就來說,仍然改變不了各個國家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

        (1)自由貿易是個謊言WTO規則的制定,形式上是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回合(MTN)的協商產生,實質上依據國家貿易實力決定分量,由于歷史原因和貿易實力,基本上是美國一手把持。貿易談判(貿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國家利益最大化(貿易保護)才是貿易談判的實質。

        (2)WTO的例外條款和規則,為國家的保護貿易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據由于貿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圍內保護本國利益,同時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國利益。因此,國家貿易政策的目的(在沒有一個足夠有約束力的國際組織的約束條件下),決定了這種例外條款和規則就會必然成為貿易保護的依據。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開的高度保護的行業農業、紡織業,便是各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公開的保護產業。但這些產業恰恰是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是發達國家中相對比較劣勢的產業。

        3WTO條件下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

        3.1“公開型”的貿易保護

        “公開型”的貿易保護,是指在關貿總協定和WTO下的貿易,以及投資自由化的談判過程中還未涉及的領域,或是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再加上談判達成協議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以及協議中的一些規則的例外而引起的保護措施。還未涉及的領域,指某些國家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暫時把某些行業的自由化擱置起來不予談判;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是指某些“敏感行業”,國家的比較優勢相差懸殊,如果完全放開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嚴重損害”,故在多邊談判中暫時將這些行業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談判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指根據承諾減讓表現在還未兌現的部分;談判達成的協議規則的例外,是指協議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規定的,但無論哪項協議,都是由一些規則和規則的例外拼湊起來的,這些規則的例外實際上就是承認這些方面的適當保護。這些保護都是公開的,這實際上也是國際在多邊貿易談判中實力較量的結果。

        一般認為,在WTO下的多邊貿易談判中的“敏感行業”,是自由化較緩慢和最不徹底的行業。如農業、紡織業、服務貿易領域,一直是各主要發達國家“公開型”的貿易保護的領域。

        在WTO條件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公開型”貿易保護的手段有兩種:一是運用高關稅限制進口;二是利用各種各樣的非關稅壁壘。國內的價格支持就是常見的公開型保護措施之一。國內支持的名目繁多,例如國內補貼、價格管理、出口補貼和綠箱(GreenBox)政策等等。

        3.2“隱蔽型”的貿易保護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開型”貿易保護外,還有十分重要的“隱蔽型”貿易保護。“隱蔽型”的貿易保護是與“公開型”的貿易保護相對應的,以“反傾銷壁壘”為代表,還包括“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這類壁壘的特點是它們往往本著人類的共同利益的原則制定出來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則”、“保護生態和人類健康”等原則,這些原則本意確實是好的,但現實情況則是它往往會成為某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定保護貿易政策的依據。事實上這種“隱蔽型”的貿易保護措施,現在已經成了發達國家保護國內產業的主要工具。

        “隱蔽型”的貿易保護的手段包括兩類:一是征收高額關稅,如加征高額反傾銷稅、反補貼稅;二是禁止進口甚至就地銷毀,這主要是不符合國家的檢驗檢疫標準、環保標準等而采取的措施。

        4構建中國符合WTO規則的保護性貿易政策措施

        4.1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貿易法律體系的必然性

        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國際分工處于不利的地位,貿易利益相對較小。無論是過去還是在現在的WTO條件下,各國的貿易政策的本質是保護性的,不能幻想WTO會真正無私地給中國一個穩定的、自由的貿易環境。WTO下的保護更具進攻性、系統化、法律化,更加難以對付。

        加入WTO后的中國,首先,在保護國內市場方面應該好好地向發達國家學習,制定出中國的一套有利于中國利益的貿易法律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其次,對中國國內各產業來講,加入WTO對它們的影響也是各不相同的。作為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協調好各個階級、階層的利益,維護社會的穩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入世承諾,而忽視各個利益集團的利益協調,必將產生嚴重的政治后果。而要協調入世對各行業帶來的利益不對等也必須依靠國家的力量,制定相應的行政法律措施,在WTO框架下采取適當保護措施,而且這也是各個國家普遍采取的對策。

        4.2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體系的可能性

        首先,WTO規則的例外給各個國家制定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提供了合法的依據。因此中國加入WTO后,是有可能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保護貿易政策的。

        其次,WTO中的很多協議和規則并不十分嚴密,存在漏洞。這使得國家可以根據這些存在漏洞的協議制定本國的很容易成為保護措施的貿易法律,如反傾銷協議的模糊性漏洞,就成為各個國家貿易保護的工具。中國也可以利用這些協議的不完善來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貿易法律法規。

        第三,新型的貿易保護手段(如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標準、綠色壁壘、技術標準壁壘等),我們的技術水平差并不意味著就不能利用技術手段,也可以利用別的優勢建立起中國特有的壁壘。前些年中國肉雞產業受到外國的極大沖擊,當時就有人提出要對肉雞的進口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例如,可以根據規定每只肉雞的雞毛渣平均不能多于500根,因為中國采用的是人工拔毛,剩下的雞毛渣比美國等發達國家用機器拔毛后剩下的雞毛渣要少,這樣的規定對我們是有利的。

        總之,WTO不是一個貿易自由化的天堂,相反,它允許“合法”地保護,而且它使貿易保護更加系統化、法律化。

        4.3按WTO的原則和“例外”條款構造中國“隱蔽型、新型”的非關稅壁壘體系

        在WTO條件下,關稅手段和“傳統”的非關稅保護措施,是要受到限制并最終要取消的,于是各國紛紛轉向“新型”(“隱蔽型”)的非關稅壁壘。加入WTO后的中國也必須順應這一趨勢,按WTO的原則和“例外”條款構造中國“隱蔽型、新型”的非關稅壁壘體系。

        (1)以加強和提高反傾銷、反補貼的能力建設的核心在利用“新型”的非關稅壁壘(NTB)作為保護措施方面,發達國家早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側重點早已轉向以反傾銷為代表的“新型”的、隱蔽性強的NTB。根據中國加入WTO法律文件,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和進口招標這3種傳統NTB的大部分已在中國正式加入WTO之日取消,剩余部分也將在2004或2005年1月1日取消。因此,在利用NTB方面應以加強反傾銷能力建設為核心。從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對反傾銷的規定,到199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再到最近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應該說,中國在反傾銷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經初見成效。但是,中國的反傾銷隊伍還有待加強。

        反補貼也是比較新型的非關稅壁壘,也成為各發達國家保護國內產業的一個重要手段。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在1989~1993年期間發起的反補貼案數目占全球反補貼總數的比重高達93.2%。中國最近也頒布了《反補貼條例》,但是,至今中國的反補貼尚無實際操作經驗,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也較為突出。

        第6篇:進口貿易的好處范文

        關鍵詞 產業內貿易 需求水平 成本差異

        在國際經濟貿易理論中,許多經濟學家都提倡自由貿易,因為自由貿易能給參與國帶來相應的利益。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指出“如果外國能以比我們自己制造還要便宜的商品供應我們,我們最好就是用我們有利地位使用自己的產業生產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們購買。”因此,亞當·斯密主張自由貿易,他認為各國都應該充分進行分工,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發展本國最具有成本優勢,最適宜生產的商品。在這種分工的基礎上,通過國際間的交換和貿易,使每個國家都能從中得到好處。大衛·李嘉圖在他的《政治經濟學及稅賦原理》中發展了亞當·斯密關于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他指出即使國家在所有的商品上都具有絕對優勢或絕對劣勢,但只要集中生產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通過國際間的商品交換和貿易各國都能獲得好處。而赫克歇爾和俄林在他們的要素稟賦理論中提出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是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因和決定因素。在各國開放貿易的條件下,每一個國家都應集中產生并出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豐富的要素生產的商品,進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的要素生產的商品。

        無論是絕對成本、相對成本還是要素稟賦理論,它們都主張國家之間應充分開展國際貿易,從而實現國際分工。各國都集中生產自己的優勢產業,然后通過國際間的交換,以獲取自己的劣勢產業的產品,這樣參與貿易的國家都能以較少的投入實現較大的消費,從而實現最大的收益。

        然而,隨著世界貿易的蓬勃發展,國家之間不僅存在著產業之間的貿易和交換,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產業內部商品的貿易和交換。例如英國出口汽車的同時也從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工業化國家進口汽車。按照上述傳統的貿易理論,美國就應該放棄紡織行業,而發展自己具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但現實中他卻對自己的紡織行業進行保護,限制中國的紡織品進入美國。這種大量存在的產業內貿易現象是傳統的貿易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并且這種產業內貿易的現象在發達國家之間體現的尤為明顯,它似乎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現象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產業內貿易是如何形成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的高低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到底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

        筆者通過一個自由貿易情況下的雙寡頭競爭水平產業內貿易模型,討論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

        1 模型的基本假設和建立

        有兩個國家,假設兩個國家各有一個企業生產既內銷又出口的相互競爭的商品我們稱他們為企業1和企業2。兩國的消費者分別在各自國內的市場上購買企業1或企業2的產品。用Qi記在國家i市場上的商品總量,則市場出清價格Pi為Qi的函數Pi=Pi(Qi)=ai-Qi,i=1,2。企業i生產數量為hi的產品供內銷,數量為ei的產品供出口,因此Qi=hi+ej,i,j=1,2。當i=1時,j=2;當i=2時,j=1。再設兩企業的邊際產生成本同為常數ci,且無固定成本,則在自由貿易,即無關稅的情況下,企業i的總成本為ci(hi+ei)。

        在此博弈中,企業關心的是它的利潤:

        πi=πi(hi,hj,ei,ej)=Pihi+Pjei-c(hi+ei)=[ai-(hi+ej)]hi+[aj-(ei+hj)]ei-ci(hi+ei)

        企業i在企業j的內銷量(hj*)和出口量(ej*)一定的情況下,選擇自己的產量hi和ei,以使本企業的利潤最大。即:

        ■ πi (hi,hj*,ei,ej*)

        由于πi可以分成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利潤和國外市場的利潤兩部分之和,且國內市場的利潤取決于hi和ej*,因此上述最大值問題就可以分解為下列兩個最大值問題:

        ■{hi[ai-(hi+ej*)-ci]}

        (1)

        ■{ei[aj-(ei+hj*)-ci]}

        (2)

        2 經濟發展程度對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決定

        經濟發展水平是社會發展的程度,對產業內貿易影響的具體表現為收入水平和要素稟賦,如技術、資本、資源、勞動力等方面的差異。收入水平差異決定了對某種產業需求水平的差異,即ai,而要素稟賦差異決定了某種行業中成本的差異,即ci。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收入水平差異和要素稟賦差異在自由貿易情況下是如何對行業內貿易產生影響的。假設兩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兩國的國內需求參數和兩企業邊際成本分別為:ai和ci(i=1,2)。在自由貿易下,即無關稅,解(1)(2)兩個最大值問題。

        解得:

        hi*=■(ai-ej*-ci) (3)

        ei*=■(aj-hj*-ci)

        (4)

        當i=1,2時,聯立方程解之得:

        hi=■(ai+ cj - 2ci)(5)

        ei=■(aj + cj-2ci)(6)

        即:h1=■(a1+c2-2c1)

        (7)

        e1=■(a2+c2-2c1)

        (8)

        h2=■(a2+c1-2c2)

        (9)

        e2=■(a1+c1 -2c2)

        (10)

        3 結論

        結論1:由此可以看出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就某一具體行業而言,某國家的本國企業內銷量隨著本企業的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隨著外國企業的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上升;而外銷量同樣會隨著本國企業的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隨著外國企業的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上升。這就導致一方面各個企業都會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以擴大在國內和國外市場的銷量;另一方面成本高的企業,產品不僅不能大量銷往國外,連本國市場也無法保住,也就迫使它會向本國政府施加壓力,以求通過增加關稅來保護本國市場。如在中國加入WTO之后,美國的紡織品企業會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采取特保措施來防止中國紡織品對它們造成的沖擊,而中國的紡織品企業則不會向中國政府要求對本國市場進行保護。

        結論2:由方程結果還可以看出,在某國市場上經營的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都能從該國消費者需求的增加上得到好處,企業的銷量都能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本例中和均為。這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的企業和政府對發展中國家給予各種各樣的援助,希望發展中國家能夠盡快的富裕起來,以消費過多的消費品。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和企業也同樣是這么希望的,因為各方都能從中得到好處。

        對于國家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我們用Grubel和Lloyd(1975)提出來的產業內貿易指數(intra-industry trade,IIT)進行分析。

        IIT=1-■

        式中X為進口額,M為出口額。為了簡化起見,我們用出口量代替出口額。

        將(7)(8)(9)(10)代入式中得:

        IIT=1-■(11)

        當兩國收入水平相同時,即a1=a2=a時

        IIT′=1-■ (12)

        結論3:當由兩國的要素稟賦和技術水平決定的產品生產成本差異越大時,兩國的行業內貿易會越少,而由兩國的要素稟賦和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成本的差距越小時,兩國的行業內貿易會越大。

        當兩國的生產成本相同時,即c1=c2=c;而收入水平不同時,即

        IIT″=1-■(13)

        結論4:當由兩國的收入總量所決定的需求總量越大時,行業內貿易越大;而當由兩國的收入總量所決定的需求總量量越小時,行業內貿易越小。此外,由兩國的收入差距所決定的需求量差異越大時,行業內貿易越小;而由兩國的收入差距所決定的需求量差異越小時,行業內貿易越大。上式還表明當兩國的收入的總水平相同時,兩國間的收入分配越平均,行業內貿易將會越大。

        以上分析表明,兩國的行業內貿易量與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有很大的關系,兩國的收入水平所決定的消費結構并且要素稟賦所決定的生產成本差異影響了行業內貿易量的大小。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差異越小和要素稟賦越接近時,行業內貿易量越大。如在發達國家之間,由于收入水平普遍較高、收入水平差異較小、并且要素稟賦差異較小,因此它們之間的行業內貿易量是相當大的。而在發展中國家之間,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因而其行業內貿易量相當小;同樣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由于收入差異和要素稟賦差異相當大,其行業內貿易量也不會高。

        4 討論

        產業內貿易顯示了一國產業在國家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如果一國某種產品的出口大于進口,則處于國際競爭的優勢地位,能從產業內貿易中得到更多的好處。發展中國家通過自由貿易,能從勞動密集型行業中獲得比發達國家更多的好處。但對于傳統的劣勢行業,如技術、資本密集型行業中,發展中國家在自由貿易中明顯處于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如能通過貿易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加速本國產業的技術升級換代,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則會反映在與發達國家的行業內貿易量上。因此在高技術、高附加值行業上與發達國家行業內貿易量的增加,能反映出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縮小。因而加強與發達國家的行業內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經濟騰飛起重要作用。

        通過自由貿易,使本國企業由國內競爭轉而面向國際競爭。此時,企業間的成本差距往往決定了無差別產品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輸贏。這就迫使企業要不斷改進技術,降低成本,以取得國際競爭的有利地位。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自由貿易對推動一國產業的動態發展是有好處的,它增強了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能獲得技術外溢和“干中學”效應,在競爭中不斷推動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 陳莉.產業內貿易理論評述[J].福建論壇,2001(2)

        2 岳昌君.遵循動態比較優勢——中美兩國產業內貿易對比實證分析[J]. 國際貿易,2000(3)

        3 李俊.產業內貿易理論、政策與實踐[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4 Grubel, H. G. & Lloyd, P. J. ,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75

        第7篇:進口貿易的好處范文

        一、交易費用與國際服務貿易的負相關關系

        國際服務貿易是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產物。分工和專業化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服務的效率,增加了國際服務產品,另一方面,又使得人們為了“消費多樣性”的需要,通過市場與他人進行服務與產品或服務與服務的交換,并產生相應的交易費用。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情況就取決于服務產品在分工與專業化之后所帶來的好處與其因為交換而產生的交易費用之間的力量對比。

        通過有關模型分析,我們知道交易費用越小(即交易效率越高),服務消費者從分工中得到的凈好處就越多,其購買服務的愿望就越強烈,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速度就越快;反之,當交易費用很大時,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就會受到約束。交易費用的大小與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情況成負相關關系。

        二、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因素分析

        市場交易受交易費用的影響,而交易費用產生的基本原因是經濟個體之間信息不對稱、不完備及其利益沖突。國際服務貿易亦是如此。但是,國際服務貿易中的交易費用要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響,例如:貿易的標的物——服務具有一些獨特的性質,一國政府總是傾向于保護本國服務業、限制國外服務提供等等。

        (一)服務的特征對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

        服務與貨物相比,具有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不可儲存性及異質性。這使對服務的質量評價與對貨物的質量評價很不相同。在國際貨物貿易中,貨物的質量評價通常有一定的指標,在交易前進口方以掌握貨物的形狀、重量、規格、性能等較為完整的質量信息,對貨物的效用預期一般比較準確。但是,在國際服務作為一種市場交易,國際服務貿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交易費用的影響。交易費用,即市場交易過程中的資源損耗,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內容:(1)度量、界定和保證產權的費用;(2)發現交易對象、交易價格及各種市場信息的費用;(3)談判、起草和訂立交易合約的費用;(4)執行交易的費用;(5)設立與運行規制結構的費用;(6)交易偏離一致性時產生的費用。這些交易費用的大小將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速度與范圍。

        一、交易費用與國際服務貿易的負相關關系

        國際服務貿易是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產物。分工和專業化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服務的效率,增加了國際服務產品,另一方面,又使得人們為了“消費多樣性”的需要,通過市場與他人進行服務與產品或服務與服務的交換,并產生相應的交易費用。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情況就取決于服務產品在分工與專業化之后所帶來的好處與其因為交換而產生的交易費用之間的力量對比。

        通過有關模型分析,我們知道交易費用越小(即交易效率越高),服務消費者從分工中得到的凈好處就越多,其購買服務的愿望就越強烈,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速度就越快;反之,當交易費用很大時,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就會受到約束。交易費用的大小與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情況成負相關關系。

        二、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因素分析

        市場交易受交易費用的影響,而交易費用產生的基本原因是經濟個體之間信息不對稱、不完備及其利益沖突。國際服務貿易亦是如此。但是,國際服務貿易中的交易費用要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響,例如:貿易的標的物——服務具有一些獨特的性質,一國政府總是傾向于保護本國服務業、限制國外服務提供等等。

        (一)服務的特征對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

        服務與貨物相比,具有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不可儲存性及異質性。這使對服務的質量評價與對貨物的質量評價很不相同。在國際貨物貿易中,貨物的質量評價通常有一定的指標,在交易前進口方以掌握貨物的形狀、重量、規格、性能等較為完整的質量信息,對貨物的效用預期一般比較準確。但是,在國際服務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服務的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和不可儲存性使對“違約”的判斷缺乏直接的依據,對“違約”是否發生、“違約”的程度如何等問題將更大程度上依賴于進、出口方的主觀判斷,這就給糾紛的申訴、舉證和裁決帶來了困難,從而使懲罰違約行為的成本相應提高。

        (二)服務貿易壁壘對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

        服務貿易壁壘指一國政府對國外生產的服務銷售所設置的有障礙作用的政策措施。一國政府除了直接限制某些服務產品或服務生產者的進入外,還經常使用各種歧視性的規定來間接限制服務的進口。直接或間接的壁壘形式對國際服務貿易的交易費用都會產生影響。

        1、壟斷下非人格市價的影響。直接的市場準入限制容易造成本國企業對服務貿易領域的壟斷,即某些服務的出口業務只能由國內特定企業來完成(例如,要求國外的廠商在向本國出口某些特定產品時必須向本國指定的保險公司投保,或必須通過指定銀行進行結算)。而壟斷易導致服務貿易的非人格市價。所謂非人格市價,是指在市場上對任何人都一樣的價格。當一國內某項服務被壟斷之后,國外的服務需求方失去了討價還價的可能,因此,當他需要該項服務時,無論其實際議價能力如何,都只能按該國壟斷者的統一定價來進口服務。這對服務貿易的交易費用將產生雙重影響。一方面,服務進口方如果愿意接受服務出口方的壟斷定價,就只能將價格視為參數,因而不必再在爭奪貿易利益上打主意,服務貿易中發現交易價格的費用、談判和訂立交易合約的費用都能夠大大減少(但這種交易費用減少的利益幾乎完全為服務出口方所獨占);另一方面,服務進口方如果不愿意接受服務出口方的壟斷定價,則交易就會因毫無回旋余地而無法進行下去,這時的交易費用實際上是趨于無窮大的。

        2、歧視性規定的影響。歧視性規定包括:要求外國的服務出口方獲得規定的專業證書,或規定其提供服務時使用的設備必須達到型號、尺寸等指標的要求等。這些規定對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也是雙重的。一方面,外國企業若滿足了這些技術標準并獲得了向本國出口服務的資格,其服務的質量一般會較為良好和穩定。根據這一信息,本國企業在向其進口服務時就可以節省下考察服務質量的交易費用。另一方面,外國的服務出口方在尋找交易對象時卻必須收集交易對象所在國有關技術限制的信息,并產生相應的交易費用。此外,這些技術標準也加大了服務出口方的生產費用,服務出口方有提高服務價格的需要——而這是與服務進口方的利益相互沖突的。貿易雙方的談判費用和訂立合約的費用可能因此而提高。

        三、關于減少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思考

        由于交易費用與國際服務貿易成負相關關系,且有各種因素使這些交易費用比較大,因此,要進一步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就有必要采取各種措施來減少這些交易費用。下面的分析將說明減少這些交易費用的可能性。

        (一)良好企業形象的作用。國際服務貿易中交易費用主要是由進、出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造成的。如果服務出口方能夠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使服務進口方愿意信任其傳遞的信息(即認為出口方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來損害進口方貿易利益的可能性很小),則上述的大部分交易費用就可能得到節約。而良好的企業形象除了可以通過長期優質、穩定地提供服務來加以培育外,還應該利用博弈中“分離均衡”的原理,積極地向服務消費者發送“好企業”的信號。例如,通過現代國際營銷手段,采取適當的廣告及人員推銷策略;采取“先提供服務,后收錢”的做法等。由于只有經營實力強、服務提供可靠的企業才有能力采取上述做法,因此這些做法就有可能形成消費者借以判斷“好企業”、“壞企業”的甄別信號。良好的企業形象可以因此而更快地樹立,并更好地發揮其減少服務貿易中交易費用的作用。在這一方面,跨國服務企業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也說明:這些跨國服務企業在與東道國企業競爭時往往能夠獲勝的原因可能不僅是其較好的服務質量,還應在于其良好的企業形象。

        (二)服務技術改進與創新的作用。技術的改進與創新將為服務生產的進一步分工創造條件;而分工和專業化的程度越高,其服務質量的優越性和穩定性就越有保障;并且,當這些更先進的技術被普遍使用時,服務的異質性(即同一服務產品由不同的人來生產或提供給不同的消費者時的質量差別)將可能得到限制,服務產品有可能趨于標準化,服務的質量就可能更容易測量。這樣,原本因質量評價問題而額外產生的定價費用、談判費用、懲罰違約行為的費用等都可能大大減少,并最終減少服務貿易中的總交易費用。

        (三)制度安排的作用。制度安排是指遵循著同一規則的交易活動的集合。它是“利益互相抗衡的個人之間的交易活動的收斂,是交易活動這種博弈的集體穩定對策”(盛洪,1992)。通過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減少國際服務貿易中的交易費用。目前,區域內服務貿易的制度安排有:歐盟資本、人員、服務和商品統一市場的建立,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等。而范圍更廣泛的國際間制度安排的實踐當為WTO下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即GATS)。GATS的貢獻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GATS促進了服務貿易領域的競爭。GATS主張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并規定各成員必須履行以下義務:遵守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履行其承諾的市場準入表;對于可能“抑制競爭從而限制服務貿易”的商業慣例,“應任何其他成員的請求,應就取消上述的商業慣例與其進行磋商”(GATS第九條)。同時,GATS還規定:服務貿易理事會應通過其建立的適當機構,制定任何必要的紀律,以“確保有關資格要求和程度、技術標準和許可要求的措施不至于構成不必要的服務貿易壁壘”(GATS第四條)。GATS的這些規定對于保障服務貿易領域的自由競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競爭的充分程度和交易費用的高低是相關的。競爭的充分程度越大,交易費用越低。充分競爭使得服務貿易中機會主義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使進、出口雙方都節約了大量有關價格形成、避免欺詐、討價還價以及保證信用等的費用。

        2、GATS促進了服務貿易中法律信息的公開化。GATS規定各成員有遵守透明度原則的義務,即:應公布“所有普遍適用的有關或影響本協定實施的措施”及“一成員為簽字方的涉及或影響服務貿易的國際協定”,并且“應立即或至少每年一次向服務貿易理事會通報其顯著影響本協定下已作具體承諾的服務貿易的新的法律、規章或行政指示或對現行法律、規章或行政指示的任何修改”(GATS第三條)。GATS還規定“成員在實施其對服務提供者的批準、許可或證明的標準時,其給予承認的方式不得成為國家間實行歧視的手段,或對服務貿易構成隱蔽的限制”(GATS第七條)。GATS的規定有利于服務貿易的當事人對可能影響其貿易的措施、對各種貿易壁壘的存在形式及其影響程度等信息擁有比較充分的知情權。這樣,服務貿易的當事人就可以提高其收集相關法律信息的效率,節約其因此而花費的交易費用。

        第8篇:進口貿易的好處范文

        “非違反協議之訴”是WTO爭議解決機制中極富特色的一項規則,其設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匡正那些雖未違反WTO協議規定,但卻在客觀上破壞和推翻了WTO成員各方之間業已達成的利益平衡的行為,從而有效維護成員各方從關稅減讓中獲得的好處和利益。所謂“非違反協議之訴”,是指如果一成員方認為其在WTO協議下直接或間接獲得并享有的利益由于另一成員方實施了某種措施而正在被剝奪或被損害,無論該措施是否違反了WTO的規定,受損害的成員方都可向其認為有關的另一成員方提出書面交涉或建議。如在一合理時間內有關成員方未能達成令雙方滿意的調整,則該爭議可提交WTO爭議解決機構。爭議解決機構應迅速調查向其提交的任何事項,并向有關成員方提出適當建議,或酌情就該事項做出裁定。可以看到,這一規則事實上既允許成員方針對另一成員方違反WTO協議義務或規則的行為提出申訴,也允許成員方針對另一成員方并未違反WTO協議義務或規則的行為提出申訴,并有權要求得到相應的補償。也就是說,現實中,盡管一成員方實施的措施并未違反WTO的規定,但只要該措施的實施客觀上損害或剝奪了其他成員方所應享有和獲得的利益,受損害成員方仍有權向WTO爭端解決機構提出申訴并要求對方予以經濟上的補償。

        之所以制定這樣的規則,主要是為了防止一些WTO成員方可能會采取非關稅措施來規避它們在關稅減讓中承擔的減讓義務,從而破壞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和相互關稅減讓所形成的成員方相互間利益的平衡。事情很顯然,各成員方關稅降得再低,如若沒有一套相應的規則和機制來保證其實施,低關稅帶來的好處和利益極易付諸東流。其真正意義就在于成員方通過關稅減讓形成相對正常的價格競爭,從而保證更加公平和更好的市場準入。參加關稅減讓談判的WTO成員方毫無疑問都期待通過相互的關稅減讓改善國際貿易中的競爭關系和市場準入條件,并且有理由相信這一好處和利益日后將不會被剝奪和受到損害。如果對這種并不違反WTO協議但事實上卻破壞成員方之間業已形成的利益平衡和競爭條件的行為不予糾正,將會大大挫傷廣大成員方繼續降低關稅乃至取消關稅的積極性,并使關稅減讓談判失去實際意義。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WTO爭議解決機制中設立了“非違反協議之訴”的規定。

        設立“非違反協議之訴”的意義還在于:它使得WTO成員方不僅有權要求其他成員方履行和遵守WTO協議明確規定的成員方義務,同時有權要求其他成員方確保由此產生的一種更廣泛的國際貿易權利義務平衡和各種商業機會。

        然而,“非違反協議之訴”的提起是有條件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94)”對“非違反協議之訴”的提起規定了三個基本條件:第一,申訴方能夠充分證明另一成員方實施了一項貿易措施。這是提起“非違反協議之訴”的首要前提條件。第二,申訴成員方必須能夠證明其根據有關WTO協議享有合理期待的利益;第三,申訴成員方合理期待的利益因被訴成員方采取的措施而正在被剝奪或被損害。即要求證明措施實施和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判斷因果關系時,關鍵要看成員方之間通過關稅減讓談判在本國產品與外國產品之間業已形成的相對競爭條件是否被推翻。

        第9篇:進口貿易的好處范文

        協定的承諾和意義

        根據中國與新西蘭的自貿區協定規定,新方承諾將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華進口產品關稅,其中63.6%的產品從《協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稅;中方承諾將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自新進口產品關稅,其中24.3%的產品從《協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稅。雙方還就服務貿易做出了高于WT0的承諾,并對包括技術工人在內的人員流動做出了具體規定。

        根據新西蘭海關的統計,2007年,中國與新西蘭貨物貿易總額75.5億新元(合55.9億美元),同比增長10.4%。其中,新西蘭向中國出口19.6億新元,同比增長4.3%;從中國進口55.9億新元,同比增長12.6%。

        盡管對于中國超過兩萬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來說,新西蘭的貿易額并不大,但是對新西蘭來說,中國是其第三大貿易伙伴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因此中新的FTA協定,將成為新西蘭繼與澳大利亞簽署FTA協定之后,其最大規模的區域經濟合作項目。由此可以看出,中新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對中國的好處主要是間接的。由于中國開展自由貿易談判的前提條件是雙方互相承認對方的市場經濟地位,因此,作為第一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并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西方發達國家,新西蘭的行動具有示范效應。

        當然,從雙方的貿易結構來看,新西蘭主要向中國出口乳制品、木材、紙制品、羊毛等初級產品,而中國則向新西蘭出口電子產品、機械、紡織品、家具等制成品,經濟具有極強互補性,這也是雙方政府皆對談判表現積極的重要原因之一。

        羊毛進口終將零關稅

        根據協定,新西蘭羊毛進口中國將在2017年實行零關稅,但中國在《協定》中對新西蘭的羊毛進口設定了特別的配額限制。《協定》的附件中明確寫明:任何超過當年對應數量的新方原產羊毛、毛條進口量,應適用最惠國適用稅率。

        根據羊毛種類的不同,配額數量也不相同。最多的一種在2017年可達3.69萬噸,而最少的只有665噸。

        自新西蘭進口的羊毛實行配額和零稅率管理的類別包括:未梳的含脂剪羊毛(稅號51011100)、未梳的其他含脂羊毛(稅號51011900)、未梳的脫脂剪羊毛(未碳化)(稅號51012100)、未梳的其他脫脂羊毛(未碳化)(稅號51012900)、未梳碳化羊毛(稅號51013000)、羊毛落毛(稅號51031010)等六個品種從新西蘭進口的配額自2009年至2017年分別為25000噸、26250噸、27563噸、28941噸、30388噸、31907噸、33502噸、35178噸、36936噸。在配額范圍內對進口羊毛實行零稅率。粗梳羊毛(稅號51051000)、精梳羊毛片毛(51052100)、羊毛條及其他精梳羊毛(稅號51052900)等三個品種從新西蘭進口的配額自2009年至2017年分別為450噸、473噸、496噸、521噸、547噸、574噸、603噸、633噸、665噸。在配額范圍內對進口羊毛實行零稅率。在上述九個進口羊毛、毛條超過當年對應數量的新方原產羊毛、毛條進口量應適用最惠國適用稅率。除非雙方另行決定,2017年后的國別關稅配額(國別配額)數量應維持與2017年相同水平。除非另行約定,適用于管理新方原產羊毛、毛條國別配額的規則應與中方《2007年羊毛、毛條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實施細則》及其在任何給定配額年份中有效的后續規則保持一致。還規定,中方應以透明的方式實施國別配額,即中方應提供已發放國別配額量的信息。

        自新西蘭進口的羊毛羊絨分階段降低進口關稅的類別包括:山羊毛(稅號05029011)的進口稅率自2008年起從基礎稅率的20%降為2008年16%、2009年12%、2010年8%、1011年4%、2012年起降為零稅率。已梳喀什米爾山羊毛(稅號51053100)、已梳無毛山羊絨(稅號51053921)、其他已梳山羊絨(稅號51053929)、非供零售用粗梳純羊毛紗線(稅號51061000)、非供零售用粗梳混紡羊毛紗線(稅號51062000)、非供零售用精梳純羊毛紗線(稅號51071000)、非供零售用精梳混紡羊毛紗線(稅號51072000)等自2008年起由基礎稅率5%降為零。零售用混紡羊毛或動物細毛紗線(稅號51099000)的稅率自2008年起分別降為2008年4.8%、2009年3.6%、2010年2.4%、2011年1.2%,自2012年起進口關稅降為零。毛或動物細毛制絎縫被褥狀紡織品(稅號58110020)進口關稅降為2008年6%、2009年4%、2010年2%、2011年起降為零稅率。

        新西蘭肉類和羊毛局主席彼得森曾經表示,羊毛問題在自貿協定談判過程中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目前中國對羊毛進口實行全球配額管理,而且去年沒有購買新毛,新西蘭羊毛的減稅待遇“來之不易”。

        緩解紡企原料壓力

        中新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將使中國自新西蘭進口羊毛、羊毛條、羊毛絨、羊毛線等產品的關稅大幅度降低,有觀點表示,這些因素有利于增加這些產品的進口,降低企業的原材料成本,從而降低以羊毛、羊絨為原材料的產品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從總體上看,世界羊毛產量在下降,但需求旺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供不應求,價格呈上漲之勢。據國際羊毛局統計資料顯示,1989/90年,全球羊毛產量約為200萬噸(凈毛)。之后,由于氣候環境變化、替代原料競爭、牧民轉產等因素影響,羊毛生產持續下跌。2002/03年度,全球產量下滑至120,2萬噸,為近60年歷史最低;2003/04-2004/05年度,全球羊毛產量變化不大;2005/06年度,全球羊毛生產略有改善,產量增至123.1萬噸(凈毛);2006/07年度,羊毛產量又減縮至121萬噸,比1989/90年度減少40%。這是自2002/03年度以來全球羊毛產量連續5年處在120萬噸的低谷上。全球羊毛供求緊張狀況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而新西蘭是全球第二大羊毛出口國,全國擁有1.4萬個養羊戶,近五年每年產量平均約達17萬噸,出口羊毛約為10億新元。從品種來看,粗支毛(32微米)約占總產量的90%,主要用于地毯的生產;中支細毛(25-32微米)占6%:細支毛(24微米以細)約占4%。從出口狀況來看,新西蘭羊毛出口量約占其全國產量的85%,2006/07年度,新西蘭共出口羊毛(包括含脂毛、洗凈毛、炭化毛、毛條等)14.1萬噸,同比減少4%。其中,中國仍是新西蘭羊毛最大的進口國,共進口3.336萬噸(含香港地區),占新西蘭羊毛總產量的20%;英國是第二大進口國,共進口2.02萬噸,占比12%;其他主要進口國依次為印度、意大利、比利時等。另據中國海關統計,2007年,中國從新西蘭進口羊毛3.46萬噸,同比減少4.62%。其中,進口原毛2.2萬噸,占我國羊毛進口總量的63.5%,同比下降13.83%;進口毛條、洗凈毛、炭化毛1.26萬噸,占我國羊毛進口總量的36.5%,同比有所增長。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免费的日本精品视频 | 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 |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网址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 | 亚洲欧美专区精品久久 | 女教师巨大乳孔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