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景觀規劃設計步驟范文

        景觀規劃設計步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觀規劃設計步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景觀規劃設計步驟

        第1篇:景觀規劃設計步驟范文

        關鍵詞:景觀設計城市規劃

        城市夜景觀是城市景觀在夜間的再次表現。廣義城市景觀與城市夜景觀的概念是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城市夜景觀概念是對城市景觀概念的補充,它使城市景觀的含義更加明確。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對城市夜景觀重視不夠,一到夜晚城市環境或一片漆黑或一片雜亂,這正是忽視了它們在夜間的表現效果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對城市夜景觀進行單獨的規劃設計研究。

        1城市夜景觀與夜景觀規劃設計

        1.1城市夜景觀是城市自然科學文化與社會科學文化的集中體現

        夜晚的城市為夜空間環境提供所需的必備機能,如:商業機能、娛樂機能、休閑機能、交通機能,并通過各種高科技演光手段對城市夜間景觀環境進行二次審美創造,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適的休閑、娛樂、購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環境。城市夜景觀可以表現自我,也可以通過城市夜間的各種物質組成要素間接展現出來,如:燈光、建筑、廣告、櫥窗、小品、綠化……一個城市夜景觀的自然科學文化表現反映了這個城市的科學技術水平、經濟發展程度和整體審美層次。

        如果說城市夜景觀的自然科學文化表現是舞臺背景,那么社會科學文化表現則是夜景觀的主題,背景始終是為了主題的展現而烘托氣氛,并隨著主題的展開而不斷變換。它通過人的各種夜生活行為來展現,如:商業活動、娛樂活動、交通活動、節日活動……同時它還決定著自然科學文化的表現形式。高質量的城市夜景觀環境可以通過它的夜間照明水平來體現,但現代城市夜景觀環境不僅僅包括高質量的城市照明體系,它更與城市居民的活動體系交融在一起。

        1.2對城市夜景觀認識的兩種誤區

        誤區1:城市夜景觀=城市夜景觀照明

        城市夜景觀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并反映為城市夜景觀照明,但照明在意義上僅屬于科學文化的一種表現手法。舞臺背景表現得再好,但如果主題的展開卻不能令人滿意,那么其總體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觀與城市的交通體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費及價值觀念密不可分。

        誤區2:城市夜景觀會造成經濟與能源的浪費

        在能源緊缺的今天,節約能源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主題,而城市夜景觀照明需要大量的電力能源無疑是與這一主題相悖的。過去的教訓告訴我們,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與之有著相當的關系,現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觀照明。另外,創造性地運用現代燈光照明技術來改善城市夜景觀會對發展城市的旅游觀光業、改善居住環境等產生積極影響,會給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與社會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觀環境質量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1.3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是城市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規劃思想的具體貫徹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是規劃師在綜合考慮城市的自然經濟歷史社會和區域發展的前提下,對城市夜環境提出總體的及分區的宏觀意向構思,并提出詳細要求和限定條件。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針對城市建設的不同情況,有兩種操作系統:一種是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的獨立操作系統;一種是貫穿于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中的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對于歷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傳統街區或城市已建成區域的夜景觀規劃設計采用第一種操作系統較直接一些,而且見效快;而對于新興城市或城市某一區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種操作系統會使城市夜景觀特色更加統一、完善。由于長期以來對城市夜景觀缺乏統一的規劃設計,第一種操作系統實際上是對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工作的進一步補充完善。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是對城市夜間環境形態作出的合理組織,是城市美學在夜晚中的體現。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觀從城市景觀中提取出來單獨加以研究,是因為城市夜晚的景觀與白天的大不相同,規劃設計者必須熟知這些變化,哪怕是極微妙的一點,如果運用得當,也會創造出令人感動的城市夜空間效果。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從城市空間在白天的特征這一角度來考慮,還要通過各種方法手段來改變日光下形態很差的空間及相互間沒有關聯的存在形式。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跨越多門學科,最成功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作品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在美國,主要通過完善的教學體制、法律制度、雄厚的財力與激烈的市場競爭體制來使其夜景觀規劃設計方案付注于實踐。在我國,不同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與城市不同的建設發展歷史給夜景觀規劃設計實踐帶來不同程度的困難。將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成果納入城市規劃(主要是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便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實踐性、可依據性和政策性。此外,在進行夜景觀規劃設計時要依據城市規劃的指導思想來進行,所以說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本身也是城市規劃思想的具體貫徹。

        2我國城市夜空間環境的現存問題

        2.1內容單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們的活動勢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應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務機能,如:旅游、購物、散步、娛樂、休閑……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觀必具備豐富的功能區域,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文化、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對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國目前大多數城市的夜空間環境往往圍繞著商業機能展開,其中又以購物為主,這樣勢必造成了城市商業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數居住區、文教區或其他無明顯經濟效益的城市片段卻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觀環境較為豐富的城市街道、商業地段,也存在著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傾向,這些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我認為在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突出表現城市的以下六點來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觀特色

        城市自然形體是城市夜景觀形成的基礎;是背景;是活躍城市夜景觀氣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現力極強的夜間標志點,最能增強城市在夜間的可識別性。但在景觀利用的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生態保護。

        (2)季節特色

        季節的變化對北方城市街道結點處的水池最有影響,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從而改變了該點的夜景觀特征,所以在規劃設計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做出相應的冬季夜景觀變化措施。例如,哈爾濱城市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積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為突出街道夜景觀個性的背景,來形成具有寒冷地區城市特色的夜間景觀。其實對于大自然中的季節變化、氣候、晴雨天等天賦的因素,只要認真加以研究利用,都會成為豐富城市夜間景觀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間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觀規劃設計可以通過光對城市空間進行二次設計,考慮到建筑的文脈,從彈性駕駛城市夜空間的管理法規和藝術入手,包括對建成建筑的高度、體量、外觀、材料質感、風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現。這種駕駛并非是硬性、僵死的,而是彈性、動態、階段性的,這正是“規劃”概念的體現。現代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與以往的城市夜景觀照明規劃相比,在處理夜間建筑物形態及其組合方式方面最根本的差別就在于前者更注重物質形態背后隱含的深層文化底蘊。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間。即便在沒有藝術品點綴的情況下,也能達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獨特的空間個性,如各種激光燈的靈活使用等。

        (5)節日特色

        中國傳統節日的確定和節日娛樂的安排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為人們樂于接受的習俗。每個節日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淵源,而這些節日的游戲娛樂活動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內容與特色,如舞龍燈、除夕夜、元宵觀燈、中秋賞月……這些活動均需要有一定的設施與場所來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差異很大,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間活動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觀規劃組織人文景觀時,可與當地的民間習俗聯系起來,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夜生活”場所。

        2.2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間硬質景觀的表現上,普遍的問題是宏觀有余而細部不足。許多在白天為行人設置的小尺度設施到了夜間反而成為路障,而且燈具無論在造型還是尺度上均缺乏細致的考慮。事實上,城市空間中的各種燈具是聯系白天與夜晚景觀的紐帶:白天可以點綴空間特色;入夜則是人類的“第二只眼睛”,能充分發揮其指示和引導作用,而且其本身的造型也是夜間標志城市尺度與特色的活躍因子。

        2.3缺乏整體性

        受經濟觀念的影響,許多行業在夜間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種燈光技術樹立自身形象,這樣就會給城市帶來一系列的景觀問題。德國哲學家謝林在他的《藝術哲學》中指出:“……個別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體才是美的。”整體概念是審美的基礎。目前我國多數城市不令人滿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體觀念造成的。

        2.4缺少規劃

        在許多大城市,單體建筑照明百花齊放,但缺乏統一,具體表現在:色彩雜亂;照明燈具、廣告燈箱隨意擺放,影響行人的心理舒適度與人身安全;缺少發展眼光,照明技術落后,以至于經常性地進行更換,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浪費。雖然從另一角度來說,大大小小、色彩紛雜的照明廣告(尤其是霓虹燈招牌)也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但如果在毫無規劃的情況下,并不會令人引以為豪。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面臨的任務是如何把無序的混亂變為有序的豐富。

        2.5交通不便

        城市多數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車和公交車為主。停車場、步行者安全性與夜生活時間成為影響市民夜生活心理與行為的主要因素。

        3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的體系構想

        如何將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認為,可以把全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即: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其中每一步又均可與城市規劃各階段相融。

        3.1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從宏觀上解決城市夜間景點的分布,景點之間的聯系,主次的確立,性質特征及照明技術上的和人文活動的宏觀問題,以及節假日夜景觀系統問題,即在宏觀上對藝術、技術、經濟等因素進行限定。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直接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所確定的以下內容進行:

        (1)城市人口、用地規模、規劃區范圍;

        (2)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布局結構、市中心區位置;

        (3)城市道路系統、道路等級和干道系統、廣場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綠化系統的治理、發展目標、總體布局;

        (5)需要保護的自然地帶、傳統街區等的有關保護措施;

        (6)舊城改造、用地調整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成果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成果中,包括總體規劃文本和圖紙。在進行綜合技術經濟論證時,應對城市夜景觀實現所帶來的一系列技術、經濟問題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實施步驟和方法建議。

        當總體規劃的某些基本原則與框架不能適應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需要調整或修改時,對有關的夜景觀總體規劃內容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與修改,因為城市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是城市夜景觀規劃實施與實踐的直接影響因素。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還有一部分內容反映在城市分區規劃中。當分區規劃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確定了城市公共設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綠化系統、河湖水面、風景名勝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跡、傳統街區的保護范圍后,要對城市夜景觀做出進一步的規劃安排,為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和規劃管理提供依據,這一部分成果也應納入分區規劃文件和圖紙中。

        城市夜景觀總體布局是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它是在城市空間結構基本形成的情況下,在市民夜生活的基礎上對城市夜間各景區、景點進行統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機聯系。城市夜景觀總體布局是城市一定歷史時期、自然條件、一定的經濟、生活要求下的產物,通過城市夜景觀建設的實踐得到檢驗,不斷發現問題,修改完善。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規劃布局所表現的形式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3.2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

        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是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對某一景區(商業街、校園、居住區……)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規劃,應結合城市規劃,充分考慮到景區的屬性、特征、重點和元素(建筑、設施、環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關系,根據屬性確立要創造的氣氛,根據特征創造特色,根據重點確定主景,根據元素之間的關系確定配景、底景等創造整體效果。

        在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與詳細規劃的過程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線,就是:結合城市的經濟狀況、自然條件及歷史背景,充分考慮到人對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城市規劃區內,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成果相應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文件和圖紙中;在當前開發修建地區,則是修建性詳細規劃成果的一部分。

        3.3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

        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是在城市規劃指導下進行的,(包括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對景區景點的夜景觀元素進行具體的設計。景點設計要以造型、美學等為出發點,但與前兩部分內容相比較,它更需要與電氣工程師的緊密配合。

        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成果可以作為城市詳細規劃成果的一部分。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每一步工作應在充分尊重以下五點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1)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受:

        城市性質的制約;

        城市規模的制約;

        城市社會文化和經濟能力的制約;

        城市發展要求的制約。

        (2)城市整體美的原則;

        (3)以人為本的原則;

        (4)經濟性原則;

        (5)環境建設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4高質量的城市夜空間環境是城市設計理論與照明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不同于城市景觀照明設計。雖然夜景觀離不開光,需要通過合理的照明來表現,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觀空間特性中的一種,而且單從光的特性來講,它又包含了美學與技術兩方面的內容。傳統城市夜景觀照明往往會由于景觀設計師與照明工程師之間的互不理解與讓步而帶有令人遺憾之處。

        第2篇:景觀規劃設計步驟范文

         

        關鍵詞:風景園林; 景觀規劃學派; 研究; 分歧與問題; 發展前途

        1、引 言

        隨著國外新學說和新觀念的引入,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一些學者又開始對風景園林名稱及內涵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認為風景園林的名稱已經過時,應該用“景觀規劃”(又稱為景觀設計學、景觀規劃設計學或景觀學等,主要是根據對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譯而來,縮寫為LA)來取代。這種討論本是學術爭鳴的好事,它可以啟發人們更好地認識“風景園林”在新形勢下的發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繼承中發展,在借鑒中創新的發展道路。令人遺憾的是,某些倡導以“景觀規劃”取代“風景園林”的學者,對于學術上的分歧沒有堅持科學的精神,以討論的方式來加以解決,而是通過媒體宣傳、分解隊伍、另立門派的形式來進行。這些做法在客觀上已經超出了學術探討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對風景園林的專業教育、職業定位和設計市場都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這不僅無助于解決認識上和學術上的分歧,而且還有害于園林事業、學科(專業)和學術的健康發展。由此,我們有必要對景觀學派的發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與思考。

        2 、“風景園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對于風景園林與景觀規劃的名稱與內涵之爭由來已久

        “風景園林”是目前中國園林界(包括學術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機構)及社會普遍接受的一門學科(專業)和一種職業的稱謂。其原因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也有社會約定俗成的共識。為與國際同行進行對等交流,其英文名稱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無可厚非。因為就風景園林的學科性質、社會功能和職業活動來說,均與LA是極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說其是相同的,是因為二者之間在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和差距。這里的差異主要是指存在于社會文化方面的,差距則是指在發展階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認識和對待這種差異和差距的問題上引發了這場新的爭論,當然其中也包括對LA的理解與翻譯。以一些學者為代表的景觀學派(即認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贊賞這些主張的學者)通過利用媒體、出版物和學術會議等形式,宣傳自己的主張,且已初步在社會上和風景園林設計市場上形成了一股勢力,大有與傳統、與風景園林相脫離之勢,此種現象令人憂慮。

        2.1 “風景園林”與“景觀規劃”的概念比較風景園林與景觀規劃究竟存在著多大本質上的區別呢?我們不妨對二者進行一下比較。對關于風景園林的解釋,這里引用《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有關論述:“園林學(即風景園林——筆者注)是研究如何運用自然因素(特別是生態因素)、社會因素來創建優美的、生態平衡的人類生活境域的學科。[1]”它的“研究范圍是隨著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目前包括傳統園林學、城市綠化和大地景物規劃3個層次。傳統園林學主要包括園林歷史、園林藝術、園林植物、園林工程、園林建筑等分支學科。園林設計是根據園林的功能要求、景觀要求和經濟條件運用上述分支學科的研究成果來創造各種園林的藝術形象。城市綠化學科是研究綠化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確定城市綠地定額指標,規劃設計城市園林系統,其中包括公園、街道綠化等。大地景物規劃是發展中的課題,其任務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當作資源來看待,從生態、社會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3個方面來進行評價,在開發時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觀、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規劃的步驟包括自然和景觀資源的調查、分析、評價;保護或開發原則、政策的制訂;規劃方案的編制等。大地景物的單體規劃內容有風景名勝區規劃、國家公園的規劃、休養勝地的規劃、自然保護區游覽部分的規劃等。這些工作中也要應用傳統園林學的基礎知識。[1]”該辭條是20世紀80年代由已故中國現代園林學的奠基者之一——汪菊淵先生主持撰寫的,之所以強調時間是為了說明當時風景園林學界的有識之士就已經對傳統風景園林有了新的認識。

        第3篇:景觀規劃設計步驟范文

        關鍵詞:夜景觀;城市景觀;燈光設計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08-78-1

        一、城市本體景觀特色的夜景觀表達

        要使城市夜景觀和城市景觀的本體具有良好的呼應,我們應該從夜景觀的總體規劃,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的策略,結合當前和未來的城市空間布局,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整個美麗的城市夜景的未來發展目標,確定實現目標的方法、步驟和技術保證措施,并通過指導和控制社會實踐干預城市景觀藝術美的特征。實施城市夜景觀是一個階段,甚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規劃和控制是確保每一個單獨的進程,城市空間布局的景觀完整是在夜晚以及建立夜景觀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方面的本體。

        二、城市夜景觀與夜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文化是體現在城市夜景觀上,為夜空間環境提供了必要的功能, 如: 業務功能和娛樂功能、休閑功能、交通功能, 城市夜景觀環境的光線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 為市民的審美創作提供必要的夜生活。城市夜景觀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過城市夜晚的間接材料元素, 如照明、建筑、廣告、櫥窗、小品、綠化……自然科學和文化的城市夜景觀表現反映了科學和技術水平的城市, 經濟發展水平和整體的審美水平。

        三、城市夜景觀的文化性、時代性塑造

        文化也要有一個“文化”。這不是嘩眾取寵。燈光藝術本身屬于文化家庭中的成員,以下幾點足以證明。第一,光環,合理的組織使觀眾對顏色變化產生一定的聯想,不同的感受和解讀的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聯想”是文化的反映和文化素質。第二,結合技術的內涵是隱寓城市夜景觀抽象的手法。第三,加強城市的文化識別,將某些城市或地區文化圖騰組織加入到燈具的造型造型中。

        四、城市夜景觀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經過多年的實踐,城市夜景觀設計已摸索出一些經驗和規律,這使城市夜景觀正向獨立創造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社會,除了本體技術和藝術,也需要考慮帶給這個城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影響。我們總結了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具體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夜景觀的法律、法規執行情況

        (二)城市夜景觀技術紀律問題。

        (三)節能城市夜景觀。

        (四)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理論。

        五、對現代城市夜景觀燈光環境的建議

        (一)要有先進的夜景照明理念

        一個好的照明概念,對于一個城市夜景觀照明的發展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現代夜景觀照明應該反映綠色照明的概念“整體性”照明。綠色照明是人類追求的體現可持續發展在城市夜景,主要是使用效率高、環保、節能光源和燈具來創建一個安全而舒適的夜晚景觀環境,同時沒有光污染,也沒有光線的浪費。其次,應該注意創建“光環境”,現代城市夜景照明追求的是一種“環境”,一種感覺,而不是盲目使用的燈具,各類建筑物、構筑物、植物、景觀等等。因此,只有在夜景照明概念指導下,創建一個適合夜景照明、建筑和景觀生態學。

        (二)夜景照明要“以人為本”“以環境為本”

        好的夜景照明不僅是反映城市文化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改善城市的公共安全形勢和滿足人們好的夜景照明。以人為本是夜景照明從整體到局部必須以人為中心,但對一些人來說,休息座椅、地面設施等,使用一定的間接照明或側墻燈照明燈具的細節,以避免當地的亮度并不足以讓人們陷入交流的現象,在空間同時這些更詳細的照明設計,可以使人產生一種特殊的心理感受,這體現人文關懷。總之,現代城市夜景觀設計由于其涉及范圍廣泛,內容繁多,讓這些類別的設計者和建設者需要考慮也很廣,也許這將使各方面的思考是不夠細致,但對于一個整體夜景設計過程是非常必要的。

        六、總結:

        城市夜景觀已經成為一個城市國際化的象征,用來顯示自身的形象和活力,使城市在吸引外國投資、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都有積極的意義。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城市夜景觀將更加豐富多彩,還將為城市景觀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安藤忠雄.張彤譯.照明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李鐵楠.景觀照明創意和設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日]中島龍興著,馬衛星譯.照明燈光設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4]王曉燕.城市夜景景觀規劃與設計[M].福建: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第4篇:景觀規劃設計步驟范文

        景觀規劃設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已引起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用W1lson(1992,P317)的話說“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專業,景觀設計(LandscapeDes1gn)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環境日益人工化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通過林地、綠帶、水系、水庫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來使生物多樣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總體規劃不但考慮經濟效益和美,同時考慮生物種類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B1od4ers1ty)包含三個層次的含意:

        (1)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

        (2)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

        (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而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化。

        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分別在環環相扣的多個生物空間等級層次(B1ospat1alh1erarchy)上進行,即(1)景觀或生態系統綜合體層次,(2)群落層次,(3)物種層次,(4)種群層次和(5)基因層次。生物多樣性的空間等級層次與空間位置和格局緊密相關,這也正是本文關于生物保護景觀規劃討論的出發點。

        總起來講,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兩種途徑:以物種為中心的途徑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途徑。前者強調瀕危物種本身的保護,而后者則強調景觀系統和自然地的整體保護,力圖通過保護景觀的多樣性來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護戰略上的兩種不同途徑也體現在以生物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設計中:以物種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和以景觀元素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盡管兩者都考慮物種和生態基礎設施的保護,但前者的規劃過程是從物種到景觀格局,而后者是從景觀元素到景觀格局。

        1.1以物種為出發點的景觀規劃途徑

        該規劃方法強調,使景觀生態規劃具有意義的充分必要條件是選準保護對象,并對其習性、運動規律和所有相關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為基礎來設計針對特定物種的景觀保護格局。一個整體優化的生物保護景觀格局是由多個以單一物種保護為對象的景觀最佳格局的疊加與諧調。這一途徑一般可分為下列五個步驟:

        (1)根據物種的重要性,選擇目前的或潛在的保護對象。

        (2)收集關于保護對象的信息,包括查閱文獻,明確適合于每一保護對象的最佳景觀結構。

        (3)匯總和比較所有保護對象對景觀的需要。

        (4)修改保護物種清單以取得保護的諧調與一致性。

        (5)綜合以單一物種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來獲得某一地域的總體生物保護景觀規劃。

        如果有足夠詳盡的關于物種及其相關聯系的信息的話,以物種為中心的景觀規劃途徑可以說是,最有效和科學的生物保護途徑。但是,這一途徑一開始就將可能遇到規劃師和生物學家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即什么物種應優先保護的問題。人們一般從三個方面的標準來選擇優先保護的物種:

        (1)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協狀態及其實用性,大型哺乳動物和那些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名單之列的物種顯然應作為首選的保護對象。往往被作為首選對象。

        (2)物種在生態系統及群落中的地位。保護對象應對維護整體生態平衡有關鍵作用。

        (3)物種的進化意義。一種雜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內也表現不出重要意義,但卻有可能對進化史及未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有重要價值。用進化的觀點來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比被動地保護現存的瀕危物種更具有意義。

        1.2以景觀元素保護為出發點的途徑

        這一途徑并不基于對單一物種的深入研究來作景觀規劃,而是把生物空間等級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集中針對景觀的整體特征如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和景觀的動態變化來進行規劃設計。該途徑認為,現實的生態過程發生在一個時空嵌合體中,包含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而批評以物種或群落保護為對象的規劃只是偏面地解決了一個連續的復雜系列的局部和片段。因此,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整體規劃途徑強調以下的步驟:

        (1)生態過程和生物多樣性成份包含在一個廣泛的時空尺度上,因此,一個全面的規劃應該以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的受協成分或節點(Node)作為保護對象。強調節點的多樣性,這些節點小到一棵孤樹或一個森林斑塊,大到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而對單一物種本身則不作深入考察。

        (2)因為景觀的破碎和分割被認為是危脅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所以,規劃強調景觀的連結關系和格局設計。規劃的目標是將每一景觀中各種大小的節點連接成為整體的保護網絡,并在區域和大陸尺度上建立景觀保護體系。

        (3)景觀及其保護必須從時空系統和動態的、飄移的嵌合體(Sh1ft1ngMosa1c)角度來認識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旨在維護嵌合體的穩定性,綜合考慮保護及發展規劃,以實現景觀的可持續性。

        與以物種為核心的規劃不同,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的第一步不是確定單一物種作為保護對象與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現存景觀元素及相互間的空間聯系或障礙,然后提出方案來利用和改進現存的格局,建立景觀保護基礎設施(Conser5at1on1nfrastruture)。包括在現有景觀格局基礎上,加寬景觀元素間的聯接廊道、增加景觀的多樣性、引入新的景觀斑塊和調整土地利用格局。

        此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理論發表包括島嶼生物地理學(1slandB1ogeography)和景觀生態學。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動態和飄移等是規劃著重考慮的景觀特性。

        這一規劃途徑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所謂的景觀群島模式(Arch1pelagoModel),或稱為綜合利用模式(Mult1ple-useModel,簡稱MUMs)。這一模式包括一個絕對保護的核心區和周圍緩沖區。沿核心區向外人類活動強度逐漸增加。核心區是生物多樣性等級系統中任一層次上的某一節點。

        一個關于整體景觀保護的類似的概念是所謂的景觀補償區網絡(NetworkofLandscapeCompensat4eAreas),這一概念強調景觀規劃和管理的一個最重要原則是景觀的多樣性和最優格局。而這樣一種最優格局表現為地域內多層次的景觀補償系統和生態基礎設施(Mander等1988)。這一理想的景觀格局實際上是一個等邊六角形。在這樣一個六角形中,景觀的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通過多層次的生態過渡帶和補償區網絡來實現。

        以景觀元素為導向的規劃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種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缺點,而從整體上來設計全面的、包容的景觀格局。對于景觀這一復雜的系統來說,這似乎是合理的。問題是,這種從形式出發的景觀格局設計是否能滿足內容即物種的保護需要?景觀格局是為誰而設計的?

        2.多樣性保護的空間戰略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1)棲息地的消失;

        (2)棲息地(景觀)的破碎化;

        (3)外來種的入侵和疾病的擴散;

        (4)過度開發利用;

        (5)水、空氣和土壤的污染;

        (6)氣候的改變。

        其中,棲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樣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國尤其如此(BCCA,1992)。棲息地的消失直接導致物種的迅速消亡,而棲息地的破碎化則導致棲息地內部環境條件的改變,使物種缺乏足夠大的棲息和運動空間,并有利于外來物種的侵入。適應于在大的整體景觀中生存的物種一般擴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響。

        盡管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有所不同,一些空間戰略都被普遍認為是有效的。這些戰略對克服上述人為擾有積極作用。包括:

        (1)建立絕對保護的棲息地核心區;

        (2)建立緩沖區以減少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干擾;

        (3)在棲息地之間建立廊道;

        (4)增加景觀的異質性;

        (5)在關鍵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復鄉土景觀斑塊。

        2.1絕對保護核

        這是自然保護中最傳統的戰略,其基本思想是將保護對象(殘遺斑塊或瀕危物種棲息地)盡量完整地保護起來,并將人類活動排斥在核心區周圍的緩沖區以外。

        島嶼生物地理學強調自然保護區設計中的面積和臨近關系。這一理論最早由Preston和MacArthur及W1lson(等首先提出并發展。這一理論假設一個島上的物種數目最終將趨于一種動態平衡。導致平衡的兩種過程是物種的遷入和滅絕。達到平衡狀態的物種數主要取決于島嶼的大小和島嶼離種源的距離,即面積效應(AreaEffect)和距離效應(D1stanceEffect)。也就是說,一個小的保護區不但最終將只能允許少數物種的生存,并在一開始就使物種迅速消亡。而遠離種源的保護地,則很難使物種有再遷入來取代消亡的個體。這一假設或多或少在海洋島嶼和孤立的陸地殘遺斑塊的觀察中得到證實。但是,陸地景觀斑塊與海洋島嶼的狀況有很大差異,目前還沒有一個有效的途徑來衡量陸地景觀斑塊隔離狀況。有學者提出用景觀阻力(LandscapeRes1stance)來衡量棲息地斑塊間的隔離程度。影響景觀阻力的因素包括景觀的基相質地和邊界頻率等。Kanaapen等提出用最小累積阻力來衡量隔離程度。

        島嶼生物地理學的越大越好和越近越好的基本原則在今天仍被廣為接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幾個小的保護區可能比一個大型保護區有更多的優越性。

        一些反映面積和物種及種群關系的門檻為規劃提供了有用的發表。其中之一是種群健康所需要的最小面積(6ableM1n1mumArea)。對此,有兩條法則,即近期法則和長期法則。近期法則主張最小的有效種群數是50;長期法則主張最小種群數為200-500,這樣才能保證生物保護的長期安全。根據這兩個門檻,可以相應地確定最小面積。

        根據島嶼生物地理學,物種與面積之間存在著以下的關系

        其中S和A分別是物種數和面積(公頃),C和z是特定物種及環境條件下的參數。盡管C和Z因具體情況變化很大,這一公式指出,當棲息地斑塊很小時保護面積的微小增加會導致物種的大幅度增加,而當棲息地斑塊很大時,其面積的進一步擴大只能增加少量的物種。根據這一特點,一般認為保護區的面積每減少十倍,物種數將損失30%。

        另一種門檻變量是破碎度。根據采伐的模擬表明,景觀中至少有50-70%的原有森林生境才能保護物種及生態過程的健康和維持正常秩序。

        2.2緩沖區

        緩沖區(BufferZones)或過渡帶(Trans1t1onZones)的功能是保護核心區的生態過程和自然演替,減少外界景觀人為干擾帶來的沖擊。通常的方法是在保護核心區周圍劃一輔的保護和管理范圍。但試圖在保護核周圍建立緩沖區的設想往往會落空,原因是緩沖區土地的所有權法律上不屬于保護區管理部門。在有的情況下保護區內部也設緩沖區。但是,國際上關于如何劃分緩沖區的技術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也就是說緩沖區應該劃到什么地方,如何劃才最有利于保護同時不給當地居民帶來過分的經濟損失。顯然,以保護核心為中心同心圓式地劃分緩沖區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一個新的劃分緩沖區的途徑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線來確定其邊界和形狀。阻力面類似與地形表面,其中有緩坡和陡坡,呈現一些門檻特征。據此來劃分緩沖區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別緩沖區合理的形狀和格局,減少緩沖區劃分的盲目性。

        2.3建立廊道(Corr1dor)

        對抗景觀破碎化的一個重要空間戰略是在相對孤立的棲息地斑塊之間建立聯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生態學家們普遍認為,通過廊道將孤立的棲息地斑塊與大型的種源棲息地相聯接有利于物種的持續,和增加生物多樣性。這一觀點最近在景觀規劃和設計領域內得到認真的對待。

        理論上講,相似的棲息地斑塊之間通過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換和物種流動,給缺乏空間擴散能力的物種提供一個連續的棲息地網絡,增加物種重新遷入的機會和提供鄉土物種生存的機會。許多實地觀察也證實了廊道的這種功能。

        廊道的聯系和輻射功能使他們成為促進未來生物多樣性進化的重要景觀結構(。根據這一功能,廊道的設計應與生物進化的軌跡相適應,聯接重要的物種源以保護不斷的物種交流和輻射。

        但是,廊道的意義也不能過分地強調。他們有時并不能起到聯系鄉土棲息地的作用。相反,他們有可能對鄉土物種帶來危害。在大尺度空間上的一個例子是南北美大陸聯接的形成在過去幾百萬年內導致生物多樣性的災難性的損失。在小尺度上的觀察也證明廊道對鄉土物種的危害性。對某些生態過程有促進作用的廊道,恰恰對某些物種的運動有阻礙作用。聯結孤立棲息地之間的廊道往往會引導天敵的進入,或外來物種的侵入而危協到鄉土物種的生存。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開發就有許多這樣的問題。外來物種沿著交通廊道侵入景觀深處,危協鄉土物種的生存。

        由于廊道功能的這些矛盾,要求景觀設計師謹慎考慮如何使廊道有利于鄉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特別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多于一條廊道:多一條廊道就相當于為物種的空間運動多增加一個可選擇的途徑,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險。

        (2)鄉土特性:構成廊道的植被本身應是鄉土植物。

        (3)越寬越好:廊道必須與種源棲息地相聯接,必須有足夠的寬度。否則,廊道不但起不到空間聯系的效用,而且,可能引導外來物種的入侵。至于多寬的廊道較為合適,目前尚無定論,但越寬越好是一條基本原則。至于針對某一種動物運動的廊道,當地的生物和生態專家的經驗往往能提供最可靠的參考。

        (4)自然的本底:廊道應是自然的或是對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復。任何人為設計的廊道都必須與自然的景觀格局,如水系格局相適應。

        其它聯接破碎斑塊的方式包括建立動物運動的"跳板"(Stepp1ngStones),改造棲息地斑塊之間的質地和減少景觀中的硬性邊界頻度等以減少動物穿越景觀的阻力。

        2.4增加景觀的異質性(Heterogene1ty)

        實驗觀察和模擬研究都顯示,景觀異質性或時空的嵌斑特性(Patchenes)有利于物種的生存和連續及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許多物種需要兩種或多種棲息地環境。景觀的空間格局與時間更替一樣可能會顯得雜亂無章。但這種動態和交替抹去了景觀中的劇烈性的變化,使系統保持穩定。所以,保護和有意識地增加景觀的異質性有時是必要的。增加異質性的人為措施包括控制性的火燒或水淹、采伐等。

        2.5恢復棲息地

        另一種代價很高的生物保護戰略是棲息地的恢復,在關鍵性的部位引進鄉土棲息地斑塊,作為孤立棲息地之間的“跳板”,或增加一個適宜于保護對象的棲息地。這樣可以大大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果,同時也可提高景觀的美學價值。

        上述多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戰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積極作用。關鍵的問題是在什么地方和怎樣來構建上述空間結構和戰略。也就是說在什么地方劃分緩沖區?在什么地方建廊道來聯接棲息地斑塊?在什么地方引入新的斑塊來有效地影響生態過程?這些問題還遠未得到解決。

        3.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討論

        3.1普遍的缺陷和應改進的方面

        上述關于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和空間戰略總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

        (1)被動的途徑

        除少數例外,目前生物保護多采用被動方式。生物多樣性或鄉土棲息地被作為被動的保護對象,被圈在一定的地區或限制在一定的網絡內運動。如果把生物對景觀的利用作為一個能動的生態過程,一種對景觀的競爭性的控制過程,情景可能會很不一樣。在這種假設下,通過識別關鍵性的景觀局部和空間聯系,而利用物種自身的對空間的探索和侵占能力來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也正是景觀生態安全格局(Ecolog1calSecur1tyPatterns)概念的基本出發點之一。

        (2)局限于對“實體”景觀的保護

        由于上述關于把物種作為被動對象保護在特定地域和現存景觀元素中的局限性,生物保護中的景觀生態研究和規劃往往注重現有景觀元素及格局與生物運動過程的關系或偏于記載和再現現存的景觀實體元素而對景觀的另一半,即作為景觀實體元素背景的部分研究很少。而恰恰是這部分“虛體”景觀,如作為景觀中森林斑塊背景的農用基質,對物種的空間運動起作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這種景觀基質、或背景中是否存在著某種隱藏的或是潛在的結構,影響、甚致控制著景觀生態過程呢?

        由于上述兩個局限性,生物保護的上述空間戰略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懷疑了。如傳統的緩沖區的劃分方法,和根據現存的自然結構來建立廊道并相信物種能利用其進行空間運動等都值得進一步討論。

        所以,下列三個問題依然存在:

        (a)如果要選擇某一棲息地進行保護應如何選擇,包括什么和在什么位置。

        (b)如果兩個或多個孤立的棲息之間需要構筑廊道,什么地方設廊道才具有高效性。

        (c)如果恢復一個退化的景觀,應在什么地方著手,才可以使恢復過程更有效,包括有效地使鄉土物種得以維持和繁衍,和有效地阻止外來物種的侵入。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但需要考察現存景觀元素及其空間格局,同時還應研究潛在的景觀基礎設施。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在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討。

        3.2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概念

        針對上述普遍采用的景觀規劃和空間戰略的局限性,有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盡管這些新概念仍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理論階段。但對未來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發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1)景觀的空間構型概念(Spat1alConf1gurat1on)

        這一概念強調景觀的構型,即景觀元素的毗鄰關系。景觀的空間構型可能比籠統意義上的景觀異質性或景觀的嵌合體特性更具有意義但關于這一設想尚沒有進一步的實驗觀察的支持。同樣的設想也包含在森林的群島模式之中,這一模式主要討論破碎化的殘遺森林景觀的空間分布。該模式強調斑塊在聯系整體群島系統中的作用應作為斑塊被選作為保護對象的首要因素。單一斑塊選擇作為保護對象的標準包括:①空間位置,②總的物種豐富性,③對特有區系成分生存和延續的意義,④發生遺傳變異的可能性。而“選擇棲息地島嶼保護地的壓倒一切的保護標準是其在整體景觀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2)進化動態世系概念(E5olut1onaryDynam1cL1neage)

        這一概念認為,目前生物保護的戰略基本上是保護那些正走向滅絕的稀有物種,而這并不是我們所需的。應該保護的是進化的過程。那些對當代進化過程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地區應作為我們的保護和管理重點。根據物種進化的空間軌跡來設計景觀生態保護格局,才使生物保護更具有意義而應作為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3)景觀阻力的概念(LandscapeRer1stance)

        第5篇:景觀規劃設計步驟范文

        關鍵詞:城郊型森林公園;森林景觀;規劃設計;植被特點;景觀設計原則

        城郊型森林公園處在城市市區或郊區,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園和城市公園。就其自身條件來說,城郊型森林公園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態基礎,其森林景觀資源豐富度介于森林公園與一般城市公園之間。森林景觀是森林公園得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因此有必要對城郊型森林公園森林景觀規劃進行研究。出于對上述特點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慮到城郊型森林公園用地類型比較復雜這一狀況,在對城郊型森林公園進行規劃設計時應重點把握森林景觀的規劃設計[1]。

        1城郊型森林公園植被特點

        1.1森林資源優勢

        城郊型森林公園的主體資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庫的森林景觀和野生動物資源。城郊型森林公園的基地環境與城市中心的一般綠地、主題公園等相比具有相對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風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區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景觀及森林生態環境質量較高。

        1.2森林資源劣勢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園處于城市市區或郊區,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園以景色秀美、風光無限為基礎。基地通常受到人為干擾,大部分區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盡,森林景觀以人工林、經濟林為主,林分結構簡單,森林生態功能等級和森林健康也處于較低水平[2]。同時,城郊型森林公園的用地類型比較復雜,通常會涉及礦山廢棄地、工業用地、村莊、果園、農田、林地等諸多種類。

        2森林景觀規劃原則

        2.1系統性

        根據系統論原理,系統的功能大于系統各部分功能的總和。在設計中改變以往植物景觀設計中拼拼湊湊,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的“綠化”方式,通過分析基地特點,對森林景觀采取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的逐級規劃方法,創造整體協調、自然開敞的綠地系統。

        2.2生態優先

        在生態、經濟、社會三大系統協調統一發展過程中,生態系統及其基本規律具有基礎性、決定性地位,是經濟社會系統及其規律存在和發揮作用的根本前提。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發展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主要目標,城郊型森林公園以生態保護及生態恢復為核心,因此在對森林景觀規劃時,首先考慮的應該是生態問題,協調和統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載體。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景觀和文化效能,為城市居民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綜合效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觀打造時必須符合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在樹種選擇及景觀營造時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氣氛,突出當地的特色。

        2.4分期規劃

        以先綠后景、分步實施為建設方針,突出規劃的時代性和前瞻性,保證規劃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在確保“黃土不見天”的基礎上,逐步調整規劃區的生態性和景觀性。近期遵循先種植后建造的方針,主要進行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區域植被的生長勢和布局情況對其進行不同等級的保護以及植被恢復、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態基礎設施為主,建設游覽道路,繼續植樹造林。遠期在中期建設基礎上完善各園區建設,加強各園區聯系,形成整體森林公園。

        3實例項目研究

        3.1項目概況與基地植被現狀

        照母山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約421.80hm2。規劃區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東,渝北區內高速路與冉家壩之間,屬于大竹林—禮嘉組團與觀音橋組團之間的隔離綠帶之一。是重慶北部新區重要生態綠島和城市背景,對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形成城市優美天際輪廓線有重要影響。該基地按照《重慶市北部植物園總體規劃》實施步驟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時間內,北部新區大禮組團隔離帶規劃已完成植物園1期主景區建設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礎綠化使該區綠化初具效果,環境有所改善,人氣有所提升。隨著北部新區開發建設力度的加大,山水園林城市、森林重慶建設步伐的加快,規劃建設全面鋪開。

        照母山森林公園規劃控制范圍較大,主要涉及農田、林地、荒地、居民社會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規劃區內

        野生植物覆蓋率約占總規劃面積的40%左右,主要為泡桐、桑樹、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樹、桉樹、麻椰樹、構樹、黃葛樹、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塊裸露情況嚴重,植物景觀缺乏統一性和整體性。

        3.2森林植被恢復及景觀營造方法

        3.2.1宏觀規劃。宏觀尺度規劃首先注重園區綠地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比如它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功能、它作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慮園區自身綠地的完整,做到先綠后景,分步實施。規劃中利用gis技術分類提取出植被分布現狀、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護、視線因子、坡向及坡度6個單因子分析圖,然后從生態保護和景觀營造的角度對6個因子進行疊合分析,同時以隔離帶的氣候(風向、光照、地災、土壤)為基礎,利用gis多因子疊加分析技術得到4個分區,并對不同類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觀營造方法。

        一是重點景觀林區。將坡度、植被現狀、道路三因子進行疊加分析提取出滿足坡度小于25%、現狀為農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區域。該區植被狀況較差、地勢平坦、交通便捷、景觀視線通暢,規劃為公園的景觀區,植物景觀主要是結合功能、景觀風格來布置。二是林地保護及改造區。在gis中將園區森林植被郁閉度高、景觀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來作為林地保護區。將園區植被現狀、坡度因子疊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現狀為荒地及景觀效果較差的林地作為林地改造區。對基地中森林景觀及森林生態環境質量較高的區域采取保護措施;荒地進行補植套栽,營造常綠針闊復層混交林,創建多層次、多季相、多美學效果的森林景觀;景觀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對過于郁閉、老化、雜亂的林分進行透光撫育,改善林地立地條件和衛生狀況,再對林下已有的幼苗、雜灌木等有選擇地作保護性撫育管護。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區。將坡度、植被現狀因子疊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帶,作為水土保持區。這些區域坡度較大、荒地較多,不適宜進行建設活動,因此把這些區域規劃為水土保持區,主要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多林種多樹種優化森林植物資源科學配置,恢復和豐富地帶性植被類型。四是森林水源涵養區。將gis緩沖區分析出的水體重點保護區域提取出來作為水源涵養區。該區域利用森林公園內現有的池塘、水庫、匯水區等低洼處,選用耐水濕的喬、灌木及水生植物,營造林緣濕地植物景觀,對水體進行保護。

        3.2.2中觀規劃。中觀規劃是在宏觀規劃的基礎上,以生態優先為準則,根據公園的性質、功能、立地條件等對整個園區進行劃分,利用劃分的結果,因地制宜對各個區的森林景觀進行打造。本次規劃中的分區結果不僅僅是以功能分區來確定的。一般城市公園的空間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區來確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園的功能模式應該是以生態保護及生態恢復為核心的生態、使用、美觀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這種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間格局不能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來劃分,而應統一于生態保護和恢復的基本目標。因此,對森林公園森林景觀進行規劃時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即以保護、優化、恢復現有的森林景觀為主,對適宜的區域進行適度開發,既可以保證用地作為城市的重要區域發揮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實現森林公園的雛形,為以后的生態恢復打好基礎[4-6]。此次規劃為滿足森林公園生態、科普、游憩的功能,結合基地現狀,將隔離帶規劃為3個主要片區,即森林游賞區、森林體驗區、森林培育區。

        森林游賞區是全園核心區域,它分為5個小的景區。規劃著重體現人與自然及人與人的和諧共生,以展示各種與人相關的植物為主,如與人類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生活化植物、與文明相關的文化性植物及與氣候相關的地帶性植物等,進行植物展示與科普宣傳。森林體驗區主要發揮水源涵養的功能,游人活動較少。該區植物覆蓋度較高,在保護原有植被不被破壞的同時通過補植,對原有植被進行修復和改造。森林培育區地勢陡峭,是連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區與公園的重要區域,為森林公園提供森林景觀資源的同時促進片區生態系統穩定,承擔城市的防護及衛生隔離功能。該區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植被恢復。

        3.2.3微觀設計。微觀設計則是把植物景觀的規劃落實到每個小的景區及景點。本項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賞區的5個小景區,根據每個區的功能和主題不同,進行不同的植物景觀營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題為特色的孝源林為例說明。該區以尋覓孝文化之源為主題,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內涵為目的,以集中展示與孝文化相關的植物為特色,并結合主題建筑營造不同的植物景觀,讓人們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歷史文脈。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園是以集中栽植蘊含孝文化內涵的植物為主的生態展示景區。園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時以椿樹象征父親,萱草象征母親),“槐蔭留情”(以槐樹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種類,營造一個關于孝與愛的植物空間),“竹影婆娑”(竹類中有許多種類與中華孝文化有一定淵源,借竹之名

        傳播孝文化)等景點;再結合基地上的水池,種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參考文獻

        [1] 蘭思仁.國家森林公園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2] 戰國強,許文安,韋強.試論城郊型森林公園的規劃設計[j].廣東園林,2005(5):21-24.

        [3] 鄧毅.城市生態公園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 吳秀英,劉海燕.大連灣森林公園生態恢復性規劃[j].現代園林,2009(6):11-14.

        第6篇:景觀規劃設計步驟范文

        關鍵詞:園林規劃;生態;設計重點

        中圖分類號: TU986.2 文獻標識碼:A

        一、國內園林生態設計興起和發展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的園林設計師和城市規劃師們開始逐漸學習國外的生態學理論和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以及實踐經驗,展開了我國自己對于園林生態建設方面的實踐和探索。由于我國在這方面的起步較晚,發展還相對滯后,但是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一些不錯的設計作品相繼誕生,各種關于園林生態設計的理論也不斷產生并豐富起來,這都表明了我國近年來在園林生態設計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例如成都活水公園、沈陽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中,也有以生態設計為主的環保園等。

        二、園林規劃設計的步驟:

        1、接受設計任務書、現場實地踏勘,同時收集相關基礎資料;

        2、提交初步規劃文本,提出總體構思及規劃目標;以供業主認可;

        3、編制詳細規劃并召開評審會。由業主組織的專家評審組,集中時間,進行評審(論證)

        會,根據專家評審組意見,落實調整和修改工作;

        4、進行 擴初設計并提交工程概算書;

        5、基地的再次踏勘 施工圖的設計;

        6、施工圖預算編制和 施工圖的交底 ;

        7、設計師的施工配合。

        三、園林規劃設計需要論證的內容

        1、園林綠化應考慮綠化的功能。無論是公園游園,風景名勝區,居住區,城市廣場和道路

        廠礦企業和機關單位及校園環境的規劃設計;還是象世博園等大型專類園的規劃設計.應根據其服務對象不同,明確功能和主題。

        2、提高園林作品的藝術品味。高品味的園林工程是一幅美麗的立體圖畫,不僅要有點線

        面的合理運用,還要有四季特色的變化,它是各種園林要素的藝術組合,是巧奪天工的人造

        大自然的再現,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3、應有歷史文化內涵。將自然與歷史文化緊密聯系,是園林造景應注意的,能否畫龍點睛,使歷史人文景觀與周圍環境或其他方面協調,并符合人們的審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經充分論證才有說服力,被人們所接受,景點宜恰到好處,忌貪多、太雜。

        4、對園林綠化的各項指標進行認真計算。包括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率、立體綠量、多層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氣體及灰塵和是否符合生態效益等。只有這樣才能決定是選擇單一的草坪還是喬灌木與林下草坪相結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現象,使草坪與樹林相得益彰。

        5、樹種選擇的論證。實踐證明,以什么樹作主體,配置什么樹都有講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慮相互間的生長速度、影響能力、陰陽性,觀花、果、葉的樹如何映樹,病蟲害的交叉性,同種樹的連片與分隔的統一,病蟲害防治的難易程度,耐濕耐旱性等都是選擇樹種的重要因素。

        6、科學估算園林工程的建設成本及管理維護費用。不同設計方案的園林工程,建設成本和維護管理費用不盡相同,很多本是比較好的規劃設計,由于建設成本和建成后維護管理費用超過單位經濟實力,只有低水平維護,最后觀賞效果不理想,很多應有的功能喪失,有的草坪被雜草擠占.應正確把握建筑,鋪裝,水體,綠地等要素的比例,嚴格控制建設成本,我們近幾年的經驗是既發展一部分高檔次、管理要求高的綠化景點,也積極探索大眾化、低成本、低維護費的綠化方法,并不斷推廣,得到了較好的效果。所以在設計時對植物根據性狀的合理選用,論證其管理費用高低,有利于綠化單位更好地達到綠化效果。

        四、城市園林生態規劃設計的原則

        1、科學規劃、注重細節城市園林設計要把握鮮明、準確的立意,做到科學規劃,使設計項目與整個城市區域環境相結合,要在項目的性質、功能和形式等方面準確定位; 要做到“三個協調”,即項目設計構景要素之間的協調、園林綠地與周邊環境及整個城市綠地系統的協調,植物載體的形式、體量、尺度、色彩、質地等與周圍環境的協調。

        2、因地制宜、經濟適用該原則

        要求在園林綠化設計中結合地形地貌和周邊環境的情況造景,做到既經濟節約,又在層次上體現起伏與韻律變化,避免呆板。目前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財力有限,不可追求奢華,不能照搬西方國家那種營造大規模園林綠地和森林進入城市的做法。現階段,城市園林設計的主要工作是在協調城市生態系統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環境,確保居民的身心健康。設計要以林蔭型綠化為主導,增加綠地色彩,注重立體綠化,擴展綠化范圍,發展垂直綠化,構建城市空間的多層次綠化格局。

        3、以植物造景為主植物造景強調在設計和建成效果上展示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態美、風韻美、人格化、多樣化的特性,構建以喬木為主,喬、灌、藤、花、草相結合的復層混交的綠化模式。采用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彩葉樹種與常綠樹種相配置的綠化方式,使綠地在四季的靜態構圖中達到三季有花,四季見綠,形成多樣的生態環境、適度的園林小品、完善的園林設施、完美的生態環境。

        4、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

        園林綠化設計既要符合生態學原理,又要遵循美學法則,要體現可融入性和可參與性。綠地設計要滿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樣化的審美情趣,發揮好園林給人帶來的陶冶性情、慰藉心靈的作用。通過科學配置植物,在整體布局構圖上運用好比例、節奏、對比、協調、對稱、平衡、穩定、直曲等形式營造園林的意境美,達到生態性與觀賞性的統一、綠與美的統一、服務功能與藝術價值的統一,實現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的完美結合。

        5、地方特色原則園林綠化設計必須考慮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物候和地域特點,將城市歷史文化融入園林設計,創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園林。這就要求在充分滿足當地地形地貌和生態群落的基礎上,盡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引入與當地生態條件和景觀相適應的各種植被。

        五、我國園林的發展方向

        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鮮明的視覺形象、良好的綠化環境、足夠的活動場地,這是基本的出發點,隨著景觀環境建設的發展,僅僅滿足這3方面,肯定還遠遠不夠。但這畢竟是遠期景觀建設發展的基礎,對于未來景觀建設的騰飛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三元,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景觀規劃設計流派中,3種新生流派正在脫穎而出: (1)與環境藝術的結合:重在視覺景觀形象的大眾景觀環境藝術流派;(2)與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結合的城市景觀生態流派:以大地景觀為標志的區域景觀、環境規劃;以視覺景觀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以環境生態為導向的城市設計;(3)與旅游策劃規劃的結合:重在大眾行為心理景觀策劃的景觀游憩流派。這3種流派代表著現代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發展方向。

        此外,園林設計上植物多樣性與適應性同時并重。這幾年,城市綠化提出了增加綠化樹種、提高生物多樣性的目標。于是許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進外來樹種。為求好心切引進新品種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視了苗木的適應性,則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而且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參考文獻:

        第7篇:景觀規劃設計步驟范文

        關鍵詞:歷史文化;景觀設計;應用

        引言

        我國傳統的園林文化,多以詩情畫意的構思,和追求園林植物造景的意境而聞名于世。在當代園林規劃設計中,人們在利用園林改善和創造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更加追求園林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在先進的理念和良好的構思,來指導和規劃設計園林景觀。其中,在城市園林的景觀設計中如能將當地的地域歷史文化巧妙的融入到公園景觀的建設中,將創造出獨具韻味特色的精品園林。

        1 資料的收集與設計元素的提取

        1.1 資料的收集

        首先,需要獎景觀設計所需的資料整理分析,將正確的信息設計成備用素材。景觀設計中,存在諸多比如古建筑、民俗、傳說、信仰等多種歷史文脈資料。根據我國《地方志》可以快速的收集和整理,除此之外,可以充分的整合地方的地域環境、氣候特征以及風俗等。要將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加以融合,使得歷史文脈得以了解,得到更多人的青睞。

        1.2 設計元素的提取

        根據文獻資料,充分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在此基礎上,提取游泳的資料進行整理總結。并對資料進一步分析,將文字素材圖片化,使其能夠直接加以應用在對設計元素進行提取的同時,要以本地的傳統歷史文化為基礎進行。關于元素形態的提取我們主要從形式、色彩、材質、典故(人物、事件)、寓意等五方面出發,進行歸納、招理和提煉出來最后應用到景觀設計中去。

        2 景觀設計中歷史文脈的表達

        2.1 元素形態符號化

        我們需要傳遞符號的內容,其形式是我們感官所能感知的符號外在表現。文化元素符號化是設計師傳遞信息的表達形式,是文化原色經過處理后的物化形。在完成提取設計元素的基礎上,要將元素心態符號化,整個設計過程,這一步驟最為重要。歷史元素的視覺符號化需要對本地傳統文化的支持,更要融入現代化元素。這樣才能繼承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同時也能體現與現代社會的相適應性。根據經驗,一般有三種方法,如借代、改造、創新。但是在表達過程中,要將文脈元素的特殊加以強化。

        2.1.1 借代

        借代是符號創造中的最常用的方法,景觀元素的形式和它所含有的意義有著特定的聯系。它的形式只要改變一點點就會影響到符號的意義,因此,可以采用“借代”手法,表達主體的普遍性、持久性、共同性,將傳統的景觀元素符號運用到設計中。整體的借代一般會是代表名族的歷史和文明,或者代表名族的圖騰之類的,將它運用到現代景觀的設計中會體現出中國的傳統特色。局部的借代是指傳統元素符號形式的局部借代。這種局部必須具有代表性,使人在看到局部之后可以很容易的聯想到整體。如果傳統文化以實體的形式出現時,我們可以引用它其中的一個立面,引用的這個立面必須是在整個實體中占主要的位置,而且要正對人們的視線。“借代”的符號是傳統歷史文化的再現,但是它也存在很多弊端,符號的借用是的歷史文脈能夠還原,但是也有可能與今天的社會背景無法相適應。所以,我們要對歷史文化的符號注入新的元素,利用新的素材凸顯傳統符號的歷史文化特性。

        2.1.2 改造

        社會的不斷發展,致使人們對傳統的習以為常的景觀逐漸失去了興趣,因此產生了新的景觀。所以我們需要添加一些符號,通過變現或分裂來表現傳統文化,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這種符號不僅繼承了傳統,同時又和現代社會相聯系,設計具有歷史文脈的符號需要融入現代的設計思想。通過將形體簡單化、抽象化,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整體概念和意象。夸張變形也是改成傳統符號的方法,通過藝術的手法將傳統景觀的符號加以變形和夸張,使其產生震撼性的視覺效果。重組是一些不同的景觀符號,按照需求按照一定的規律或者隨機的組合,從而形成了新的體系,具有了新的含義。

        2.1.3 創新

        創新是指我們在設計符號時,需要獎不同的文化符號相結合,要以新的形式設計新的符號,在景觀設計中,就要將傳統的景觀元素通過各種藝術手段將其歷史文脈表達出來,使之成為具體的景觀符號。現在景觀設計中,引入傳統景觀元素不僅使得傳統的歷史文化得以繼承,同時也發展了傳統的景觀。歷史文脈可以以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出現,都是以組合的形式出現的。也能以它們的組合的形式出現。在一般將情況下這四個要素所以景觀設計中文脈表達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景觀建筑形式上,可以應用在景觀平面規劃上還可以景觀雕塑的形式上等,的方式來表現。

        2.1.4 文脈元素的特色強化

        景觀設計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地域文化特色的保留以及對傳統元素的演變和發展。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應該對我們的傳統歷史文化、風俗、信仰等歷史文脈進行強調。突出歷史獨特的地域特色與內涵。通過適當的藝術手法,恰當的將景觀融入進去,使得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成為一體。現代景觀設計理論應該更加注重人類的和諧發展,要尊重當地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文脈。所以,我們在設計景觀元素的時候,要在繼承古人的思想精華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社會的背景、生活方式,要將現代景觀設計素材加以結合,體現出時代感。如果對傳統盲目的搬用就不會有進步,歷史文脈也不會有發展,不同的時代應該留下不同的符號。

        2.2 需要注意的問題

        2.2.1 歷史文脈的應用尺度

        目前,我國正在加快城市化進程,怎樣突出城市特色,是我們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最終歷史文脈,合理御用歷史文脈,掌握合理的尺度,綜合當地的自然、歷史、文化來設計城市景觀,同時要以人為本,站在人類行為方式和心理感受的角度來考慮,不僅要將古人的傳統思想文化的精華得以傳承,還要符合我們現代的生活和文化背景。要形成鮮明的時代感、地域特色,就要運用現代的景觀設計的元素結合傳統的文化思想。目前,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國家發展處于轉型期時,我們要正確看待歷史文化的傳承問題,繼承并發展歷史文脈。

        2.2.2 景觀設計中傳統與現代的矛盾

        我國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傳統景觀設計也將這個理念運用其中,雖然我國古代園林景觀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封建社會的思想枷鎖,在社會環境發生改變后,傳統的園林設計理論很難與當前的社會相適應。在景觀設計中,“傳統”并非是效仿、重復,而是意識、文化中所體現出的精神、風格、韻律的凝聚。現在主義風格是沖傳統文化中發展而來,他是根植于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土壤中,因此,吸收傳統文化風格特別有利于現代景觀設計風格的改變與發展。我國景觀設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是指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吸取西方的藝術文化、藝術手法,將中國的古典美學特征與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理論相結合。但是如果只是硬生生額將中國古典形式美與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理論相結合,而不加融匯貫通,這就難以達到發展中國現代藝術景觀設計的目的,這絕對是不可取的。目前,我國城市景觀設計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上的設計,盲目的效仿西方或重復中國古典,照搬照用,導致現在的城市景觀模式統一,缺乏特色。

        參考文獻

        第8篇:景觀規劃設計步驟范文

        關鍵詞:濱河景觀帶;景觀規劃;景觀設計

        景觀帶在現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也是市民休閑、娛樂、鍛煉、交往等日常生活良好的場所。本文依據國家相關規范,借鑒國內外有關綜合性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研究了遼寧普蘭市鞍子河規劃及景觀設計技術措施。

        1概況

        遼寧普蘭市鞍子河景觀帶貫穿于城區東西發展軸,全長7000m,平均寬度60m。沿岸已有及正在建設的項目有:老店街地段改造,億城御景灣,西班牙印象等。景觀帶的設計需要充分挖掘普蘭市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全力打造一個及景觀、旅游、休閑人文、生態、防洪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濱海、濱河公園。景觀帶設計內容包括道路設計、綠化設計、水體設計、鹽地改造設計等。設計步驟為:景觀構思――景觀規劃――方案擴初設計――施工圖設計。本文只探討規劃和設計,重點放在景觀設計上。鞍子河景觀帶鳥瞰圖見圖1所示

        2景觀規劃

        整個景觀帶分為“一曲五韻”、“一河五帶”將鞍子河全程分為五個景觀帶:千年孕育、吐葉萌芽、開支展業、花開千年、蓮開結果。景觀規劃圖2所示:

        1)千年孕育――鞍子河畔,郊野閑歡:結合場地原有的生態基底,設計運用再生、更新的設計理念將原場地提升成具有生產、防洪、水體凈化、生態保育綜合生態服務功能的城市大公園,保留濱水帶的蘆葦、白茅、狗尾草等鄉土種群,另外,針對普蘭店冬季色彩平淡,少視覺亮點等問題,特設計“古蓮生態島”,寓意古蓮孕育的過程。

        2)吐葉萌芽――老城新意,源之文蘊:①設計利用河道內現有水草淤泥,稍作改造,變為人工濕地,沿河岸四周創造了一種棧橋式堤岸、可淹沒的大臺階、休閑平臺和水上棧道。②為保證重要節點枯水期水量豐沛,特分段設計了蓄水造景的跌水大壩,另設多出40公分高的景觀溪澗小矮壩,分段截流形成小的蓄水塘。

        3)開支展業――親水之濱,歡慶連欣:設計清除場地內現有的鹽堿淤泥,在河道內重設可淹沒的親水休閑散步道,打破人與河的隔離。

        4)花開千年――水上蓮城,價值連城:①設計打破原有的硬質堤壩,順勢結合輕軌造一含苞待放的水上蓮花――水上蓮城。②景觀細部也處處體現“水上蓮城“概念,幾何抽象化的蓮圖案結合了休閑平臺、廣場、水上漂浮種植槽、連橋、景觀大樹陣等。③拓寬的親水開放空間、景觀化的防洪設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

        5)蓮開結果――濱海休閑,蓮開千年:漂浮的古蓮子種植箱在短時間內更好地利用潮漲潮落來變換景觀,更不受鹽堿地的影響。

        3鞍子河景觀帶景觀具體設計

        3.1道路設計

        建立連續的自行車和步行系統――沿河兩岸都有自行車和步行道,并與城市道路系統相聯系,使本區成為城市居民安全可達性都很好的場所。木棧道或穿越林中、或跨越濕地,使得河道勝似公園,成為漫步者的天堂。道路設計規劃圖見圖3所示:

        1)散步道(自行車):東西向環線布局,為曲線林蔭步道,同時也是視線觀景通道,散步道結合地形、淺談、草坡和水面等蜿蜒起伏,隨空間的移換而收放自如,重點突出空間的營造和感官的不同體驗。

        2)河底折線棧道:由木棧道和鋼板構成,穿越于濕地和灘島之間,形式與材料的對比,空間的穿越,它連接多個景觀節點,使步行其上的人獲得獨特的體驗。

        3)探險路網:沒有設置固定的路網,只隨地形可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交通方式,地塊主要分布在河流淺談、沙地和密林草地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結合人的喜好而綜合考慮。

        4)濱河休閑散步道:與自然而多變岸線相結合,營構一條棧橋式休閑步道,緊鄰河岸,體驗變化多樣的河岸景觀和生物群落。

        5)濱海休閑散步道:路網主要以幾條幾何曲線的大波浪穿插結合,聯絡各個主題不一的娛樂節點總體上考量與海的大尺度和諧,以營造出空曠、大氣的氛圍,交通流線較方便、自由,可謂四通八達的游覽路徑。

        3.2綠化設計

        綠化以水系和樹林為基質,提供豐富多樣的生物棲息地,利用植物圍合空間為人們提供生動的戶外休閑空間。同時通過連續的濱河步道和自行車環路構成線性植物景觀廊道。

        3.2.1植物配置原則

        以保留和保護原有植物為主要原則,優先選用鄉土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對場地進行梳理,增加耐堿水生植物和抵抗能強的樹種。在植物選擇上以適地適樹的原則。根據普蘭店的氣候特點,配置上著重考慮冬季景觀,在常綠樹為背景的基礎上,結合觀干、觀果植物增加冬季園林景致變化。綠環設計規劃圖見圖4所示:

        1)景觀美化與時序動態原則:注重植物景觀季相變化,注重植物景觀構成要素的單體與群體效果,利用植物色彩、質感、形狀,以及味道的變化來創造豐富的特色景觀,滿足植物在時序景觀上的變化。

        2)文化內涵和經濟原則:植物配置、綠化造型應展現普蘭店堅忍不拔、生生不息精神內涵。以低維護和少成本的原則,選用耐修剪和好養護的植物品種,同時將果樹和經濟作物引入景觀造景中,兼顧自然美觀與經濟型。

        3.2.2種植規劃

        1)郊野生態恢復帶:通過設計手法和植物種植創造出濱河特有的蘆葦、草灘、蒲翠花語和原始柳林的天然秀美景觀。喬木有落羽杉、金絲柳、水杉、楓楊等,灌木有木芙蓉、紫藤、女貞、冬青等,地被有爬山虎、玉簪、桔梗馬、蛇莓等,水生有荷花、水蠟燭、千屈菜、蘆葦等。

        2)老城記憶改造帶:模塊化的種植,追求天然生態、簡約的景觀效果,將人的視線引入工業記憶園中,看不盡郁郁蔥蔥數不盡的繁華翠景。喬木有水杉、合歡、厚樸、構樹等,灌木有紫葉小劈、金葉女貞、南天竺、西府海棠等,地被有金邊景帶、萱草、須芒草、馬等,水生有荷花、香蒲、蘆葦、水蔥等。

        3)新城開發提升帶:鄉土樹種與觀賞價值高的外來樹種相結合,盡最大可能布設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綠化,達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景景宜人的美好景觀。喬木有榆樹、楓楊、紫穗槐、水杉等,灌木有迎春、木槿、金葉女貞、錦熟黃楊等,地被有鋪地柏、狗尾草、大油芒、銀邊草等,水生有荷花、香蒲、黃花鳶尾、水蔥等。

        4)水上蓮城濱水帶:以大面積的荷花和水生植物來營造詩情畫意般的心靈共鳴。注重人水和諧,突出現代、大氣的景觀效果。喬木有法國梧桐、銀杏、合歡、香柏等,灌木有月季、紫葉李、金葉女貞、錦熟黃楊等,地被有紅花酢漿草、鼠尾草、大花馬齒莧、細葉芒等,水生荷花、千屈菜、黃菖蒲、再立花等。

        5)蓮開千年濱海帶:以趣味化樹陣、規劃化排列種植方式為主,挑選耐鹽堿植物和樹型挺拔的油松、銀杏、國槐等相互搭配,營造出一個視野開闊、景觀迷人的海濱與了景觀區。喬木有油松、銀杏、國槐、復葉槭等,灌木有海濱木槿、女貞、金葉連翹、月季等,地被有鋪地柏、小檗、金邊景帶、萱草等,水生有千屈菜、黃花鳶尾、水蓼、蘆葦等。

        3.3水體設計

        河道拉直后徑流速度加快,將導致下游地區大量的沉積和淤塞,筑壩、改道使河岸的地下位下降、河岸的水量調節功能也隨之下降。河道設計效果圖參見圖5。

        生態駁岸是指“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它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還對水文、生物過程有一定的促進功能。

        1)親水平臺(可淹沒):利用原有硬質護坡,結合內河設計親水平臺,階梯式的休閑平臺可隨著雨季和干枯季的水位變化而滿足不同需求,無論是豐水期還是干枯期,水木臺都可以提供游人一個親近水體、觀魚戲水,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

        2)親水式大臺階(可淹沒)弱化城市與河道的硬線條,拉近城市與鞍子河之間的距離感,讓鞍子河與周邊用地更加完整地融合為一體,即可觀大河向東流之磅礴,又可守小河潺潺之恬靜。

        3)跌落花階(組合堤壩):用豐富的植物臺階弱化原有的硬質堤壩,減少硬質護坡給人的生硬感,突出生態、自然,找回丟失的人性化設計。

        4)水上木棧道(可淹沒):強化河道兩側互動聯系,既結合原有灘涂,在河道內,在灘涂上結合設計可淹沒棧道,豐富空間體驗,提升環境氛圍,是適應水位高差變化,提供休閑的號去處。

        4結束語

        第9篇:景觀規劃設計步驟范文

        關鍵詞:景觀; 特色; 文化; 品位

        Abstract:In this paper, Guiy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e curre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some of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from the overall planning, detailed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n four levels to shape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method was designed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na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play their own advantages, the local mining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cre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with the image of integration, the formation of a certain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 to enhance the urban quality.

        Keywords: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grade

        中圖分類號:TU984.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09)06-0136-03

        1前言

        桂陽縣城位于湖南郴州市西部,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近年來,桂陽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繁榮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目前,桂陽已成為郴-資-桂一體化的重要一極,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廈蓉高速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復線的建設,桂陽的區位和交通優勢更加明顯。為迎接新的發展機遇,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追趕長瀏望,領跑大湘南”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生態園林綠城和文化旅游新城”目標以及“二四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努力將桂陽建設成為郴州市域次中心和湘南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這給縣城建設和景觀特色塑造以及縣城品提升位,桂陽新形象的打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塑造城市景觀特色、挖掘特色、保護特色、發展特色是我們研究縣城景觀藝術設計和建設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2目前縣城景觀規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環境景觀設計缺乏地方特色。目前的環境景觀設計者大多是規劃,建筑、地理環境等專業的人才,他們對縣城的歷史文化研究太少,對環境景觀的整體把握和細部刻畫不夠,設計的成果缺乏地方特色。

        二是景觀建設的品位不高。精品不多,粗放型發展,貪大求全。尤其是一些開發商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只注重房屋建設,不注重環境景觀的建設和配套,造成有些城市景觀單調、乏味,缺乏品位。再者,建成的一些景點由于監管不到位,破壞性也比較嚴重。

        三是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財政政策對公共設施的資金投入比重不大,造成一些好的設計理念得不到實現。通過市場手段建設公共設施,由于開發商片面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造成開發地區的開發強度過大,設施配套不全,環境景觀效果較差。

        四是環境的整體效果不佳。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造成綠化少,硬化多;樹木少,建筑多;城市大,環境差。

        五是重近期效果輕長遠目標。目前的一些項目建設沒有從整個城市的環境景觀出發,只注重近期效果,缺乏歷史文化的內涵,造成重復建設,資金浪費。

        六是規劃執法不嚴。一些建設單位和開發商為了追求低投入、高回報,隨意改變設計圖紙,先造成事實違法,再接受規劃部門的罰款處理,致使一些美好的藍圖不能變成現實。

        3縣城景觀特色塑造的方法

        城市景觀特色的塑造必須要把城市景觀藝術看成最易于人民生活、居住的城市的重要基礎。為此,我們不僅要把縣城建設成一座“能用、好用、耐用”的城市,而且還要把它建設成為一座“能看、好看、耐看”的城市,堅持“順應自然、整體設計、尊重歷史、發揮特色、分期實施、長期完善”的城市景觀設計和建設理念,從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建筑設計、規劃管理等四個層面全面塑造縣城景觀特色。

        3.1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城鎮景觀特色的塑造

        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城市景觀系統規劃指對影響城市總體形象的關鍵因素及城市開放空間的結構,所進行的統籌與總體安排。為了突出縣城景觀特色,應該按照舒適性原則、城市審美原則、生態環境原則、因借原則、歷史文化保護原則和整體性原則,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挖掘景觀資源潛力、延續城市文脈,構建縣城景觀總體框架。

        一是從大生態、大環境的角度出發,通盤考慮縣城周圍環境。保護好縣城規劃建成區周邊的山體植被,把東部的東塔嶺、珍珠山,南部的馬鞍嶺,西部的寶嶺,北部的萬寶山等山體建成為縣城的生態保護圈,改善縣城的大環境,體現山地城鎮和生態城鎮的特色。

        二是貫徹“開敞空間優先”的用地布局原則,突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依山傍水的城鎮風貌。使規劃建設區形成“四面”“八線”“多點”的綠化景觀格局。

        1) “四面”。即建設四大公園。將東面的東塔公園建成以突出歷史古跡為主的綜合性游憩公園,東北面的塔背水庫建成突出水上娛樂特色,建設成為水上公園,南面的新澄建成突出山林野趣,為居民提供閑場所,西部的寶嶺建成突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形成人防與體閑娛樂相結合的場所。

        2)“四線”。即四橫四縱的道路綠化網絡。規劃要求橫向的舂陵大道、歐陽海大道、向陽路、城南路,與縱向的珍珠大道、金葉路、迎賓路、蔡倫路、環城西路兩側建筑均應按規劃要求退讓道路紅線,人行道兩側布置具有地方特色的適生性花草樹木,在人行道比較寬敞的路段要求在人行道上建設花池,確保道路綠地率達到20%-30%的目標。

        3)多點――把景觀深入到城市居民區和整個社區,建設小區級公園、游園、街頭綠地、公共建筑院落綠化景觀。如建設金葉廣場、“八字塘”游園、蔡倫廣場等綠化景點。

        三是把城市廣場與文化體育中心、行政中心、商業中心、娛樂中心結合,建成易識別且具有桂陽地方個性的節點景觀。如把歐陽海廣場結合新四大家機關大院布置,形成集體閑、集會、紀念于一體的市民廣場;在城市中心區把蔡倫廣場與商業步行街有機結合,突出商業的文化氛圍;在郴州方向來縣城入口處規劃一個入口廣場,修通南面廈蓉高速公路互與縣城的桂陽大道,打造縣城入口形象,美化亮化縣城的主要門戶,提升城鎮品位和形象。

        四是充分挖掘桂陽的歷史文化,延續古城風貌,建設一批具有桂陽地方文化底蘊環境景觀。一方面堅持貫徹開發新區,保護舊城的原則,強化十字街和七里街兩大古街區的保護,協調好建設與保護的關系。對舊城區的改建項目進行嚴格把關,實行成片改造,避免零星插建。另一方面要強力推進“桂陽文化園”建設,以桂陽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為原型,集中建設和恢復有價值的歷史文化景點,充分展示桂陽悠久的歷史文化。進一步弘揚蔡倫文化、趙子龍氣節、歐陽海精神。再者是要建設一批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娛樂設施,提升縣城的文化氛圍。以展覽館、影劇院、文化宮、體育場等重要文化設施建設為重點,進一步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3.2詳細規劃階段城鎮景觀特色的塑造

        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景觀設計,實際上是城市景觀專項規劃。它是以總體規劃為依據,確定城市景觀的功能特點、設施等景觀的具體內容,對重點景觀項目進行深化和直接設計,保障城市景觀與城市大環境協調發展。在規劃時要充分利用藝術手法,整體把握各類景點、景區的特色、巧妙布置景觀設施、仔細推敲空間尺度、精心設計環境小品,美化亮化城市形象。

        一是要嚴格控制城市天際輪廓線,精心設計街道廣場景觀。

        1)天際輪廓線是城鎮景觀潛在的生命力的體現,也是城鎮主要藝術形象的重筆。桂陽縣城的天際輪廓線控制要在注重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的前提下,把建筑融入桂陽城鎮的大環境中。如在歐陽海廣場周邊中高層建筑的布局和控制時,要在注重突出城市中心的前提下,保護視線走廊、顯現周圍山體;在東塔公園周圍的建筑控制時,盡量以點式低層和多層建筑為主,保護山體輪廓線,把自然景觀引入城市;在街景設計時整體把握街道空間的收放和建筑的高度,使臨街建筑依山就勢,跌宕起伏,街景有節奏,有韻律,有強烈的空間序列感。

        2)街景是一種線性景觀,良好的街景實際上是一支悠揚甜美的音樂,它應該抑揚頓挫,有委婉有,有獨奏有交響,有和聲有詠嘆,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有自己的主旋律,這樣的音樂才能既豐富又不凌亂,主旋律就是街景的基本風格,自身特色。所以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首先要處理好風格與變化的關系,要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尋規律。其次要充分利用易于造型的綠化、有文化品味的雕塑小品、有藝術設計的街頭燈具、能夠渲染氣氛和勾勒造型的燈具、休閑設施、水景造型、街區燈光標志等來塑造街道景觀特色。要以迎賓路、歐陽海路改造提質為重點,全面提升街景的文化品位,形成縣城建設管理的樣榜街。同時,注重各街道相互之間的協調,形成縣城別具一格的線性景觀。

        3)城市廣場被喻為城市的客廳,可見城市廣場在城鎮景觀建設中至關重要。桂陽在廣場的規劃建設上要注重現代功能與歷史文化、布局結構與社會生活的巧妙融合。如在“四大家”新辦公大院配套建歐陽海廣場,弘揚烈士精神,提高廣場的文化品位,強化廣場的地域性,為市民休閑、娛樂、集會提供場所。在十字街舊城區的居民提供一個交流的開敞空間。另外其它廣場建設要以規模小、分布廣、設計妙為原則,把小廣場深入到城市居民區和整個社區,融入到市民的社會生活,為市民提供方便、舒適的休憩場所,讓市民充分享受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二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合理進行建筑布局,圍合和創造開敞空間。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成果,不僅要在藝術手法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具體的地形地貌,創造出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體現一定地域文化的環境景觀。

        1)桂陽縣城內低丘崗地較多,在進行建筑布置時要充分考慮現狀地形,減少土石方工程,形成城鎮特有的建筑群景觀;要依山就勢盡可能將建筑平行于等高線布置,使建筑之間錯落有致。同時最大限度地節約建設投資。

        2)要加強現狀調查,對一些文物古跡、古樹名木或富有特色的山頭、水體、石休、樹林合理利用,融入城市公共綠地和市民廣場之中。

        3)要重點進行豎向設計,盡可能減少擋土墻,多用土質護坡,并進行綠化。如果必須建檔土墻,則必須對檔土墻進行垂直綠化和美化。

        4)要創造城鎮開敞空間和公共空間,為市民休閑、娛樂提供場所。如在居住區規劃時,要充分利用建筑的圍合,創造出宜人的庭院空間,結合地形利用建筑群的圍合,在小區中央創造較大的公共空間,為居民提供一個陶冶情操、娛樂放松的場所,提升小區建設的環境品位。另外,在臨街建筑布置時,要打破單調的直線型布局,使建筑形成有進有退的鋸齒形布局,擴大開敞空間,融合內外空間。

        三是要強調以人為本,加強靜態設施的精心布置。

        城鎮不但要有公共空間和開敞空間,而且要讓居民充分利用和享受這些空間。在規劃設計時必須打破大草坪的做法,要以種植大樹和常綠樹為主,在建造綠地時要預留供市民休息、滯留的場所,要讓景色不但可觀,而且要可親。在具體布置時,要增加適宜的硬質鋪地面積,增設建筑小品和環境小品及健身休閑設施,完善景觀設施,讓居民增強對空間的領域感和認同感。

        四是要加大力度,增加投資進行縣城的美化亮化工作。結合道路和重要的建筑及景點合理設計亮化方案,創造點、線、面相結合的縣城亮化格局,并提出實施亮化的具體計劃、步驟、措施,近期要以迎賓路、歐陽海大道改造提質帶動縣城亮化工作上檔次、上臺階。

        3.3建筑設計階段城鎮景觀特色的塑造

        建筑設計階段是對局部建筑或某一單體建筑進行具體的建筑方案設計,它對城市景觀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這一階段一定要在所設計區域的城市詳細規劃的指導下,重點把握與相鄰區域和建筑的關系,把新設計的建筑融入其特定環境當中,做到風格統一、整體協調、過渡自然;其次要精雕細刻,整體把握建筑造型,重點刻畫建筑細部,把一些具有民居特色的符號靈活運用于建筑設計之中。

        一是建筑要體現地方化特色。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無聲的詩歌,是反映一個城鎮文化品位和風格特色的重要標志。為創造出具有桂陽地方特色的建筑景觀,必須對縣城的建筑特色進行定位,即建筑設計要有民族味、地方味,要研究桂陽的人文歷史、文化習俗、風俗民情,創造出現代建筑與古典建筑相結合,地方建筑與外來建筑相結合的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觀。不論是一條街,一條路或一個組團,還是零星房屋建設都要依據這一城鎮建筑特色原則進行設計。

        二是建筑細部的地方性、適用性、美觀性。為使建筑形體更加豐富,我們要注重利用具有桂陽地方特色的“窗眉”、“飛檐”、“線條”等元素進行建筑細部刻劃;利用窗套把推拉玻璃安裝在外側,防盜網安裝在內側的方法,美觀建筑外形等。

        三是在舊城改造時,應注重新老建筑的協調。桂陽是一座古城,有很多建筑值得保護,在十字街及七里街兩大古街保護區內進行局部改造時,新建建筑要服從于現有的老建筑,使新老建筑風格、造型、色彩等方面相互協調統一。

        3.4規劃管理階段對城鎮景觀的全面監督

        城市規劃的目的是為了實施,“三分規劃,七分管理”已經得到人們的共識。小城鎮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具體行政行為,為使美好的藍圖變為現實,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觀,我們要正確運用規劃管理的行政機制、法律機制、財政機制和經濟機制,要以法律機制為核心,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同時要因地制宜,靈活處理,主要從以下幾個層面做好、做實城市景觀規劃管理工作。

        一是要認真組織編制縣城景觀專項規劃,運用先進的理念和手法,深入研究縣情縣策,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內涵,設計出具有桂陽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觀藍圖。

        二是要建立規劃評審制度,強化規劃委員會的作用。邀請有關部門和專家對規劃方案和建筑方案進行評審,并把設計成果向市民公示,廣泛征求市民的意見,擴大規劃設計的參與層面,增加設計成果的科學性、可性性。

        三是要嚴格規劃審批制度,堅持“一張圖紙、一套程序、一支筆”審批,對不符合環境景觀規劃的,侵占道路、綠地、管線工程、高壓走廊等公共用地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

        四是要建立項目跟蹤管理制度,由結果管理轉向全程管理。要建立專門的規劃執法隊伍,對縣城的建筑、道路、綠化、景點、配套設施等進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對建筑的立面、造型、色彩等進行全程跟蹤管理,及時發現不符合城市景觀規劃和影響城市景觀的問題,妥善處理建設過程中的矛盾,使規劃實施不走樣。

        五是要嚴格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制度。在竣工驗收中進一步核實規劃實施情況,督促業主單位按照規劃藍圖如質如量完成主體工程和綠化、環衛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對不按照規劃實施、影響城市景觀的建設項目一律不予驗收發證。

        4結語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城鎮在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化藝術精華最集中的體現,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我國小城鎮數量眾多,且有地域經濟、文化民俗、歷史風情等方面的差異。象桂陽這些先天自然條件不是很優越的小城鎮,應該注重從多方面、多層次塑造具有地域特征的城鎮景觀特色,提升城鎮品位,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增強小城鎮的活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郴州市規劃設計院.桂陽縣城總體規劃2005-2015.

        [2] 梁高峰回路轉等人.自然,綠色,節帶,城市規劃,2001,6.

        [3] 張正先.開拓創新,精心規劃,塑造生態城市特色,湖南城市規劃,2002,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一级视频网站 | 亚洲欧美中文另类列奇 | 日韩欧美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专区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