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當代生態農業范文

        當代生態農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當代生態農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當代生態農業

        第1篇:當代生態農業范文

        [關鍵詞]生態農業; 中藥材; 種植; 化學農業; 可持續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uture of agriculture for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GUO Lanping1, WANG Tielin1, YANG Wanzhen1, ZHOU Liangyun1,2, CHEN Naifu3, HAN Bangxing3, HUANG Luqi1*

        (1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Daodi Herbs,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Infinitus China, Guangzhou 529100, China;

        3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cring, West Anhui V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Abstract]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s the most advanced agricultural mode. However, it′s still a doubt whethe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ld be widely applied in TCM agriculture. In this study, we first analyze both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logical and organic agriculture, which suggesting tha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oes not need all the inputs 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fter introducing the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rom all across the world, we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ecological and chemical agricultures. Considered with the big challenge caused by chemical agriculture, we pointed out tha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ld definitely replace chemical agricultur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agriculture, we analyze the distinctive advantages of TCM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rom 3 aspects as its uniqu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its unique habitat requirements in production and its unique application an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the straight way of TCM agriculture.

        第2篇:當代生態農業范文

        關鍵詞: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研究

        1生態農業產業化

        生態農業指的是為了盡快完成經濟、社會、生態的統一和良性發展,將現代科學技術融入傳統的農業技術中,再運用生態經濟的管理手段,進一步實現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計劃,在此基礎上創建一個高產優質與生態循環相統一的全新農業綜合體系。農業產業化是當代的一種農業產業經營方式,以市場導向和效益最大化為基本原則,合理配置農業生產的各種要素,經過主導產業的培育,讓農業生產實現專業化、規模化和社會化管理,促進農業產業向著自我積累和循環的方向發展。因此,生態農業產業化就是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和自然生態發展的規律,再結合農村經濟和資源現狀,整合農業生產鏈中的各個環節,實現企業、農戶和市場之間的利益統一,生產健康無污染且高收益的農產品,最終建立現代化的新興農業生態體系[1]。

        2生態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建設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農業技術來完成。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因此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技術推廣進程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起著重要作用,是決定農業生產水平的關鍵。但是,當前我國的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速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人們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重視程度不夠

        現階段,生態農業產業化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因為很多人對它的了解不夠深入,還沒有認識到生態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現代化建設產生的重大影響,導致推廣體系不健全。首先,缺乏專業的研究人員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業技術落后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業經濟發展滯后,因為沒有專業的技術就難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對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力度,是當前首要解決的問題。其次,管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相關部門協作意識不強。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涉及多個環節,如果部門間缺乏合作,不僅不利于擴大生態農業技術的范圍,也不利于加大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宣傳力度,導致人們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的了解和認知不足,難以調動大眾參與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的積極性[2]。

        2.2生態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投入不足

        農業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產業,農村人口數量龐大,實行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是加快農業經濟發展和實現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但是,完成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支撐,用于設備采購、人才聘請、技術研發等。當前投入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的資金明顯不足,不能滿足發展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地方經濟發展不理想,經濟效益低,可以用來投資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的資金有限,難以加快建設速度。其次,對于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重視力度不足,部分用于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資金被挪用到其他項目中,阻礙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再次,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導致地方政府在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中的資金投入不夠,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迫于資金壓力,完全沒有開展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這樣會影響國家整體的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速度[3]。

        2.3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人員的專業素養不高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專業的優秀人才。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對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很高,必須有充足的高級專業人才儲備,才能在農業產業化技術研發方面有更多突破,從而提高農業產業化生產的效率,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但是,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項目中優秀的專業人才非常少,現有生產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也不高,很難滿足研發農業產業化生產技術的需要。一方面,地方政府對人才引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在源頭上提高對應聘者在技術方面的要求,技術考核工作沒有做到位。另一方面,對技術人員的后續培訓力度不大。農業技術在發展,如果不加大對現有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就很難提升他們的技術水平,個人的專業潛能得不到發揮,會影響整個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進度[4]。

        3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徑

        農業經濟是國家經濟的支柱,采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針對當前國家生態農業產業化實施的現狀,需要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盡快處理好阻礙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難題,為農業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3.1健全生態農業產業化的規章制度

        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必須依靠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有了規章制度,就可以約束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各個環節,有利于把職責具體到個人,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可以提高人們的重視程度,促進人們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了解。因此,國家應該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涉及到的法律法規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制度必須完全適應生態農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應該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保證規章制度能順利執行。眾所周知,生態農業技術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該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推廣和指導生態農業技術,提高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工作效率[5]。

        3.2做好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的資金保障工作

        加大對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的資金投入,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門要采取合理措施做好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的資金保障工作。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高對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出臺相應的資金管理政策,對現有財政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和分配,做好采購設備、聘請員工、研發技術等多方面的成本預算工作,為后續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面,適當加大商業銀行和金融部門的信貸力度,為地方農業龍頭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盡可能滿足龍頭企業在資金方面的需求,為企業做大做強提供充足的資金,讓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地方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

        3.3提高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人員的整體技術水平

        從長遠角度來看,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人員的技術水平會給農業產業化進程帶來重要影響,有關部門要為進一步研發農業生產技術提供人才保障。首先,優化技術人員的結構。依據員工的個人能力,把員工分配到合適的崗位,提高技術人員的應聘門檻,采用先進的考核方法對技術人員的能力進行考察,篩選出最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技術型人才。其次,定期開展技術人員培訓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農業技術在不斷創新,只有不斷對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加大對農業技術的研究力度,才能為后續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儲備大量的優秀人才,進而帶動整個農業產業化技術水平的提升,為實現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奠定基礎[6]。

        第3篇:當代生態農業范文

        一、我縣農村沼氣建設現狀和取得的效益

        廣昌縣沼氣建設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試建,當時由于使用老式池,存在池型結構不合理、氣密性能差、進出料不方便等技術問題。用途僅限于提供能源,效果不理想,加上沼氣科學知識的普及、宣傳不到位,群眾發展沼氣的積極性不高,到80年代中期就中斷推廣運用。進入90年代以來,在池型結構、密封性能、進出料諸多方面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與沼氣生態建設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等,使得發展沼氣生態建設日趨成熟,為沼氣生態建設的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廣昌縣的沼氣建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1998年開始,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沼氣生態建設列為農村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現代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來抓。從縣“三高”農業示范項目中列出一定資金用于沼氣生態建設,從新拉開了全縣沼氣生態建設的帷幕。經過幾年的項目支持和推動,全縣累計建池4000余座,聯戶沼氣七處供氣120戶,大中型沼氣工程1處4000立方米,沼氣建設由零星分散開始走向集中連片發展,成為我縣沼氣發展歷史上最好最快最多的時期。4000余座沼氣池的使用將每年為我縣節約薪柴1萬噸,相當于每年封山育林2萬余畝。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隨著農業綜合開發力度的加大和農業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沼氣、沼渣、沼液的應用與多種農業項目相結合。使沼氣生態建設內涵更新,形式多樣,全縣涌現出豬-沼-果(蓮、煙、稻、菜、豬、魚)等多種結合形式,沼氣生態建設的生產模式不斷優化。沼氣生態建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能源革命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沼氣工程在生產和生活中所表現出“三省”(省柴、省電、省勞)、“三增”(增肥、增效、增產)、“兩減少”(病蟲害減少、投資減少)、“一凈化”(凈化環境)的綜合作用,日益受到農民的青睞。

        二、我縣農村沼氣建設的經驗做法

        發展沼氣生態農業,利在當代、惠及子孫。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實效”的農村能源十六字方針,按照可持續農業發展戰略、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重點突破、示范引導、以點連線、以線帶面、輻射全縣”的沼氣生態農業發展戰略,立足保護生態,著眼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以沼氣建設為重點,“豬-沼-果”工程為主要模式,以農民直接受益為目的,按照突出重點,分布實施的原則。推動我縣生態農業沼氣工程的發展。具體做法是:

        1、領導重視,部門配合,加大宣傳力度

        我縣農村沼氣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為加快沼氣建設步伐,縣里成立農村沼氣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資金調配、任務落實全縣沼氣建設。各鄉鎮也相應成立沼氣工作領導小組,鄉鎮領導真抓實干,體現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幾套班子合力抓,一任接著一任干,保證沼氣生態農業建設的連續性。各鄉鎮同時配備專職農村能源管理和技術干部,管理沼氣生態農業建設。

        農村能源和農業環保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大事,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效措施。加快完成沼氣工程的建設,既是能源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又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奔小康的需要。我們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一是積極主動向領導宣傳,多向領導請示匯報,引起領導重視;二是向社會宣傳,采取多途徑、多手段的方式,充分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的宣傳作用,大張旗鼓的宣傳實施沼氣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優越性,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三是向群眾宣傳,對農民現身說法,典型引路,吸引農民建池。從而在全縣形成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大力支持、群眾積極參與的好局面。

        2、真抓實干,腳踏實地,促進工程建設開展

        農村沼氣建設是一個新生事業。是關系廣大農村生產生活和一項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社會公益性事業,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的工作。各鄉鎮領導對農村能源沼氣建設十分重視,專門召開班子聯席會議和鎮村干部農村能源沼氣建設動員會,廣泛宣傳,積極引導,千方百計調動農戶建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突出重點,典型示范,擴大沼氣覆蓋面

        按照沼氣建設項目要求,項目區內重點突破,首先在農民素質較高、建池積極性強的村組入手,示范引導,從而帶動周邊鄉村農戶建池;其次按照百池村建設的要求,集中連片,形成沼氣生態農業長廊;第三與縣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結合新農村改廁、改欄、改水、改路,村組連片,形成規模效應;第四因地制宜選準模式,根據各地實際農村經濟情況,采取豬-沼-果或煙、瓜、蓮、菜、豬并舉等,充分發揮沼氣的綜合效益;第五抓點示范多樣化,領導帶頭抓典型、扶持能人樹典型、干部聯系建典型、部門參與搞示范,從而推進沼氣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4、科技進步,嚴把質關,強化技術指導服務

        沼氣生態農業的發展歷程,就是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技術服務不斷發展的過程。為加強建后管理確保長期發揮效益,在服務上嚴把“四關”:一是把好規劃關。要求農戶新建沼氣池必須全面實行豬欄、廁所、沼氣池“三結合”,實行“一池三改”;二是把好技工關。組建培訓了一支思想作風好、業務素質高的沼氣專業技工隊伍130多人,其中41人獲得農業部沼氣生產工職業資格,擔負全縣沼氣池建設任務。對建池技工實行統一調配、憑證上崗和包規劃、包建池、包傳授管理知識、包賠償的“四包”責任制;三是把好材料關。由縣農業局組織材料,對沼氣物資配件實行專管專用,防止偽劣器材坑農害農;四是把好質檢關。建立由建池技工、農戶、驗收人員三方簽字的建池檔案,嚴格保證建池質量,實行對建池戶的跟蹤服務,確保建池成功,用戶放心。

        5、多方籌措,部門支持,確保沼氣生態建設

        沼氣建設是一項工程短、投入少、見效快、產出高的項目。為了確保資金的投入,促進沼氣建設的快速發展,我縣多層次、多渠道籌措資金:一是以農戶自籌(含投勞 折資)為主;二是從國家沼氣項目中補助;三是從新農村建設資金中切出一塊每戶500元用于沼氣生態建設。

        三、我縣農村沼氣建設與后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的觀念轉變問題。全縣沼氣發展很不平衡,盱江鎮、頭陂鎮、赤水鎮、甘竹鎮、長橋鄉、尖峰鄉等發展快一些,多數鄉鎮發展緩慢,這在相當程度上是認識差異所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有的地方沒有看到沼氣在農村社會、經濟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將沼氣建設與當地生態農業、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還是停留在過去那種“就沼氣而沼氣”的水平上,片面地認為辦沼氣僅是幫助農民解決生活用能問題;二是認為沼氣技術目前沒有過關,還不能大規模推廣。這是因為對當前沼氣技術的發展情況尚差了解,或以往偏見的誤導,把因“重建輕管”造成的沼氣池停用歸罪于“技術不過關”:三是過高地認為農村沼氣可以解決建池戶全年的生活用能,對農戶一家出現多灶的現象不理解,缺乏對沼氣的科學認識;四是認為自然和森林資源豐富,不缺能源,建不建沼氣無所謂,因而導致宣傳力度不夠,工作不支持配合。

        2、沼氣建設的質量提高問題。沼氣要發展,質量是保證。(1)建池質量。建池質量的好壞與技工有直接的關系。一些建池技工文化素質差,沒有嚴格按照建池技術要求規范施工,影響沼氣建設的聲譽。(2)農村沼氣池輸氣管路安裝質量。一些技工沒有按照沼氣輸氣管路安裝操作規程,進行管路安裝,有章不循,安裝混亂。

        3、老池的改造維修問題。我縣80年代興建的沼氣池現在都已停用,影響了沼氣的聲譽。老池不用好,新池難發展,沼氣建設甚至有可能再一次掉入低谷。

        4、服務體系的完善問題。我縣沼氣技術服務體系特別是鄉村基層服務跟不上,沼氣池建成后的長期維護管理工作比較薄弱,不能滿足建池農戶的需求。

        5、工作方法的轉變問題。當前我縣的沼氣建設還是計劃經濟時期那種靠國家補助、行政推廣的辦法,它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也影響了沼氣池的鞏固和使用率的提高。

        四、我縣農村沼氣建設的潛力分析

        1、我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特色農業縣,是國家確定的扶貧開發縣,著名的“中國白蓮之鄉”。縣內主要以種植白蓮、烤煙、水稻、林果業生產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為主,已構成廣昌縣的特色農業經濟支柱。根據對養殖業調查,每頭生豬每年約排2.1噸糞尿,我縣年生豬出欄8萬頭,產糞尿約16萬噸,按每戶4頭豬可供一座沼氣池原料計算,可解決2萬個3口之家燃料,年可節約薪柴木料4萬噸。

        2、我縣農村能源資源有秸稈、薪柴、人畜糞便等生物質資源,秸稈以水稻秸稈為主,薪柴資源主要是松雜樹及四旁樹,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可為沼氣提供原料,境內無煤等礦物能源資源。過去由于對土地資源過度墾殖。森林資源銳減,水土流失范圍占全縣1/3多,洪災、旱災等自然災害頻繁,每年有大量泥沙流入盱江、沖入撫河。由于大量砍伐樹木,山區丘陵地區有1/3農戶缺柴,全縣用材林和薪柴林幾乎損失殆盡,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目前,全縣除白產的生物質能外,商品能源以煤炭、石油、液化氣為主,全部靠外部調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煤、石油氣、電等嚴重短缺。這就使得農村能源建設特別是沼氣生態建設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

        3、目前我縣自然、地理條件對沼氣發展都十分有利,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與沼氣生態建設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沼氣生態建設的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發展沼氣生態建設條件日趨成熟。通過近幾年國家生態項目、農村沼氣國債項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的實施,群眾積極性高漲,充分認識要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只有建設沼氣生態農業和搞好沼氣綜合利用才能做到。

        4、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日趨成熟。被農業部命名的“南方模式”――“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是一個成功的模式。該模式即是利用山地、農田、水面、庭院等資源,采用“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圍繞主導產業,因地制宜開展“三沼(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從而實現對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效果。沼氣池可消化動物糞便、植物秸桿等廢棄物,而轉換成的沼氣又可用作生產、生活燃料,同時它的剩余物沼肥又是種植業所需的優質有機肥料。一個8立方米沼氣池年均產沼氣500立方米,提供16立方米的優質沼肥。沼氣池是該模式的核心技術,起著聯結養殖與種植、生產與生活用能的紐帶作用,它在能源生態模式中是一個樞紐環節。

        五、推進農村沼氣建設與加強后續管理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結合外地的經驗和廣昌實際,我們認為,廣昌沼氣生態建設應堅持“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典型示范、強化科技、搞好服務”的方針,實現大發展。

        1、必須加強領導。這是沼氣生態農業大發展的重要保證。各級都要建立沼氣生態農業建設領導小組,確定主要領導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當地沼氣生態農業建設。各級黨政領導要真抓實干,真正體現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著力抓,幾套班子合力抓,一任接著一任干,保證沼氣生態農業建設的連續性。各鄉鎮要配備專職農村能源管理和技術干部,管理沼氣生態農業建設。要把沼氣生態農業建設工作列入各級的目標管理,縣里確定發展目標,并逐項分解到各鄉鎮和縣直有關部門,實行領導班子任期目標考核和業務部門年度考核,真正做到有落實、有獎懲。

        2、必須加大投入,這是沼氣生態農業大發展的基本動力。要積極爭取國家對本縣沼氣生態建設的項目資金投入,采取財政撥款、農民自籌、項目支持等方法,多渠道、全方位籌集資金,加大沼氣生態農業的投入力度。縣鄉兩級財政拿出一定經費用于沼氣建設,林業、土管等部門要在沼氣建設用材、用地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老建扶貧、農業開發、環境保護、水土保持、果業開發、林業、新農村建設等項目要切出一塊用于沼氣生態農業。總之,要廣泛動員農民群眾多投資、投勞,形成以財政為導向、農民為主體、項目支持為支柱、社會資金和外資為補充的投入機制。

        3、必須抓示范典型,這是沼氣生態農業大發展的有效措施。要始終堅持典型引路、效益吸引、宣傳引導的方法,充分發揮典型的導向力、輻射力。說服力和推動力。一方面。抓緊制定總體規劃,突出抓好沼氣生態農業走廊建設。規劃要體現“重點突破、示范引導、以點連線、以線帶面、輻射全縣”的發展戰略,在抓好示范戶、示范村建設的同時,重點抓好206國道、昌廈公路沿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及水保治理重點鄉鎮的沼氣生態農業走廊建設,加大三沼(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力度,開發模式因地制宜,可采取豬-沼-果或煙、蓮、菜、豬、魚并舉等。另一方面,抓點示范要多樣化,要領導帶頭抓典型、扶持能力樹典型、干部聯系建典型、部門參與搞示范,從而推進沼氣生態農業工程的快速發展。

        第4篇:當代生態農業范文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探索與規劃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12-0029-02

        生態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在傳統農業基礎上所進行的創新,傳統農業中只發揮了農業必要的因素,比如土地、天氣、原材料等因素,而生態農業是將傳統農業的相關因素與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管理手段相結合的農業,并通過一定的經濟學、生態學來提高農業的整體經濟效益。生態農業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發展起來的農業,在生態農業中包含了農產品的加工、生產、銷售等環節。而且,生態農業實現了農業的規律化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要求。

        一、生態農業概述

        生態農業中包含了經濟學原理、生態學、系統工程管理理論,生態農業的發展是環境與經濟相互協調的發展模式,是在不斷實踐摸索中走出來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生態農業的本質是在保護環境前提下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其發展既包含了環境的保護,同時也包含了對經濟效益的追求,而且這種發展模式是兩者均衡的發展模式,轉變了傳統農業發展中不顧環境保護而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提高的舊模式。生態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情況下,同時也為后代人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非常重視人類、環境、農業、資源四者之間的關系,在保證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兼顧了人類長遠的需要。生態農業實現了傳統農業的產業化,是集加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主張的是無污染的發展理念,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品在農業中的使用,通過科學的手段對農業種植以及種植技術進行指導,在保證產品數量的同時也提高了產品的產量。因此,生態農業工作者必須懂得生態經濟學以及生態學,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農業過程中的正確操作。

        二、生態農業的特點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只重視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忽視了第一產業農業的發展,這使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說明,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都是各國的基礎經濟支柱,不注重農業發展的國家最終都會受到發展的限制。而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犯了忽視農業發展的嚴重錯誤,這要求必須重視農業的科學發展,制定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而發展生態農業必須重視其所具有的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重視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生態農業的發展強調的是整體性的發展,需要協調好各個產業之間的關系,把生態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緊密結合在一起。一般情況下,發展中國家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站,都會發展輕工業,但是在經濟的長遠發展中,必然會要求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從產業結構的發展來說,只有各個產業齊頭并進才能提高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取得長遠的發展。

        (二)生態農業是多樣性的農業發展

        我國傳統的農業發展全國都采用統一的發展模式,這并沒有考慮到地區的差異性,而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生態農業的發展是針對各個地區的獨特條件而進行的發展。比如我國的南方地區就和北方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南方就利于地方的特色發展“豬-沼池-果樹”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只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的農業發展才能做到資源的最好利用,同時也能做到對資源的最好保護,使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均衡發展,不論是經濟效益的發展狀況,還是生態效益的發展狀況,都應該統一發展。

        (三)生態農業的高效性發展

        生態農業是一種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式,在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中一些農業的廢棄物都是采用焚燒的方式進行,而生態農業則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樣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效益。

        (四)生態農業的持續性發展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一種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既改變了傳統模式中對于環境的污染,同時對于農產品的安全性也是一種保障,這讓生態農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是順應時展趨勢的發展,是在人們對于農產品要求日益提高的情況下進行的發展,既是一種保護環境的發展,同時也是一種生態系統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人口增長與資源短缺的矛盾現狀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雖然已經實施計劃生育,但是我國人口數量卻處于大量增長狀態中,而耕地面積卻逐年減少,對于耕地面積處于逐年減少的狀態中,我國沒有出臺一部政策法規進行控制。目前,我國森林破壞的現象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亂砍亂伐的現象依然很嚴重,對于多樣性生物的保護機制也不健全,很多物種數量處于急劇減少狀態中,大約有30%左右的動植物受到很嚴重的威脅。雖然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增長,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上分析這種獲取資源的發展是破壞式的發展模式,對以后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農村生態環境受到生活廢棄物的污染

        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城市以及農村在建設過程中,出現大量的生活廢棄物,由于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這些生活廢棄物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在農村,很多農民都將生活垃圾直接扔到田地里,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嚴重的污染。而且這些生活廢棄物長時間的堆積容易產生一些病菌,是各種疾病的源頭,給農民的身體健康也帶來了威脅。

        (三)農村生態環境受到工農業生產的污染

        城市工業所存在的“三廢”現象,已逐漸向我國農村發展和蔓延。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三廢”污染現象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大約有30%左右的農田受到大面積的污染,近年來的調查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由于一些固體廢棄物品的大量堆放,導致很大面積農田不能使用。同時還有大面積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環境污染現象太過于嚴重,所以糧食每一年減產基本在150億千克上,這就表明直接損失大約在190億元左右。另外,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嚴重的污染。由于近些年來鄉鎮企業得到快速發展,但鄉鎮企業所帶來的污染卻一年比一年嚴重。同時,因為農田和鄉鎮企業通常兩方面是緊密相關的,農田已經被作為是消納污染物的主要場所,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農業生產也會帶給農業環境一定的污染。主要表現在:第一使用農藥、化肥不合理,這些化學用品造成了很大的環境污染。特別是一些農藥和化肥所引起的污染,不但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產量,而且對人體和動物產生了很大危害。第二是一些廢棄料對農業生態環境有著很大的污染。最近幾年來,家庭畜禽類養殖業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因為廢棄物不能馬上用于農業生產,因此給農村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同時對農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

        四、農業經濟中生態農業的影響分析

        (一)促進農業產業化結構升級

        要推進農業大力發展,需要充分運用自身的優勢,能夠更好的適用市場發展需求,進一步調整產業發展結構,同時優化發展最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品,這樣可以形成新的格局,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的附加值,形成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在地區發展中,可圍繞水產品加工、糧食加工、廢棄物加工等進行精心培育和規劃,需要從各方面保障所推出的農產品是無公害、環保的產品,形成專業特色的發展形式,不但保障了農民的收入,還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建立起企業直銷形式的銷售模式,解決物流、推廣、應用等一系列的具體措施,從多方面上促進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投融資體系的建立

        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來講,制定出與時展潮流相符合的產業政策,可以吸收外來資本和民間資產,政府也會制定出一系列與發展相符的政策法規,農業生產可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邁入更好的發展空間中。對于農民來講,發展農業生產實屬是一件可以提高收入的好事,最近幾年來,一些外來的資本家紛紛涌入到生態農業發展領域中,這不但可以幫助企業開拓市場,而且也可以促進生態農業的大力發展。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同時也可以在政策法規上給予支持。另外,要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管理機構。

        (三)生態休閑旅游與農業景觀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人們都希望能夠真正親近自然和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麗,開展農村生態景觀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它是在生態農業發展中誕生的,進一步開創了農業生產運作的新形勢。這是一種新型模式體系下的旅游項目,運用在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生態成果、田園景觀等等,從一定程度上吸引廣大游客來購物、體驗、觀賞、健身等等,從各方面上促進生態農業的大力發展,對于生態農業發展來講,既需要加大力度進行發展,而且還需要保障其發展的穩定性。

        (四)發展農業國際貿易

        我國是傳統農業的出口大國,大力加快農產品的快速發展,對開展我國農業貿易格局起到非常關鍵的影響。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會受到質量、產量、出口等各方面困擾。在我國農產業生產過程中,會廣泛運用化肥、農藥、激素等等,這樣就會使牲畜、水果、糧食等農作物含有一些化學成分,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會影響到出口的數量和產量。大量研究表明,我國應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開發出綠色產品,也就是一些無污染、無公害、無毒害等化學物質,也就是一些具有營養價值的食品,這樣能夠與我國一直倡導的環保理念相符合,進而加強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優勢。

        五、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的發展模式,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因為我國起步較晚,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的還不夠成熟。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對于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還沒有凸顯出來。因此,必須加強對生態農業的研究,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上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蘇春華,等.可持續的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選擇[J].農業現代化究,2012(6).

        [2]郭書田.21世紀中國的生態農業[J].中外科技信息,2011(10).

        [3]邵立民,方天.21世紀中國綠色農業的戰略選擇及對策[J].生態經濟,2013(11).

        第5篇:當代生態農業范文

        關鍵詞 生態農業技術;專業核心課程;蔬菜栽培技術;學生導游職業能力;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79-01

        Analysis on Training of 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A Case Study of 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

        CHI Huan-xing ZHONG Hua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Qingzhen Guizhou 551400)

        Abstract The case studied the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rough the teaching forms such as training tourist-guide service quality,writing commentaries of agriculture,simulating tourist-guide.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rai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n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was preliminary explored.Practice showed tha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on the one hand,to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improve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on the other hand,enriche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and had very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teaching similar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teaching effects

        槭視ε┮瞪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1-2],加強生態農業技術專業學生導游職業能力培養勢在必行。蔬菜栽培技術作為生態農業技術專業的核心專業課之一,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而以往的教學改革成果側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考核[3-6],未見將其教學過程與學生導游職業能力培養相結合的研究報道。為此,以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生態農業技術專業核心專業課程蔬菜栽培技術為例,通過導游業務素質培訓、撰寫農業導游詞以及現場模擬導游講解等教學形式,探討學生導游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效果。

        1 教學形式

        1.1 導游業務素質培訓

        鑒于目前生態農業技術專業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中很少有開展導游業務基礎知識培訓的課程[7],在教學中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通過網上查找并播放與導游素質培訓相關的教學視頻,在教學過程中就導游員基本的禮儀、說詞、表情、肢體語言等注意事項進行分組討論教學培訓。

        1.2 撰寫農業導游詞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實際進度,指導學生針對已開展的實踐過程撰寫農業導游詞。內容可以是蔬菜栽培的單個技術環節,如菜園規劃、播種育苗、菜園管理等;也可以是某一種蔬菜的全套栽培技術,如黃瓜栽培技術、南瓜栽培技術、辣椒栽培技術等。在撰寫農業導游詞的過程中根據情景需要,適當穿插教學過程中發生的與菜園有關的趣事、故事以及后期營銷等內容。

        1.3 現場模擬導游講解服務

        在撰寫導游詞的基礎上,根據分組,依次由小組內1名學生現場模擬導游員進行講解服務,其余學生,包括小組內學生和其他組學生則扮演游客。在現場模擬講解服務過程中,扮演游客的學生圍繞蔬菜栽培相關知識點進行隨機提問,由模擬導游的學生根據掌握的專業知識進行解答。最后教師對模擬導游的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點評。

        2 教學效果

        2.1 有助于提升生態農業技術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綜合職業能力是指除專業技能外,任何職業都必需的,能適應未來工作發展的跨職業的能力[8]。通過調查得出:加強學生導游職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如通過導游業務素質培訓,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基本服務能力;撰寫農業導游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現場模擬導游講解有助于培養學生換位思考、運用專業基礎知識、綜合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2 豐富了蔬菜栽培技術專業課的教學方法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與蔬菜栽培技術課程相關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分組教學法、田間化教學法、現場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思維導圖法、問題導向法等[9-15]。通過學生導游職業能力的培養既有效整合了上述方法的實踐運用,又豐富了蔬菜栽培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對類似專業課的教學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如導游業務知識培訓、撰寫農業導游詞和模擬導游講解可通過分組教學法進行;在撰寫農業導游詞的過程

        中結合田間化教學的實踐過程進行,導游詞的內容可以通過項目教學法實現,單個技術的農業導游詞或全套栽培技術的農業導游詞可采用思維導圖的模式進行;模擬導游講解更是現場教學法與問題導向法的有機結合。

        3 結語

        本文在生態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很少有導游業務知識基礎培訓課的情況下,嘗試通過導游業務素質培訓、撰寫農業導游詞、現場模擬導游講解等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導游職業能力的培養。實踐表明,加強學生導游職業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生態農業技術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另一方面豐富了蔬菜栽培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對類似專業課的教學具有借鑒意義。

        4 參考文獻

        [1] 王麗梅.中國發展農業旅游條件分析與人才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15(6):54-56.

        [2] 冀慧萍.論生態農業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生態環境保護,2015(5):239.

        [3] 劉中良,涂清芳,江生泉,等.淺談高職高專《蔬菜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25-26.

        [4] 張萬萍,李偉.蔬菜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綠色科技,2013(8):309-310.

        [5] 張雪艷,田蕾,高艷明,等.園藝專業蔬菜栽培學教學改革初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61-63.

        [6] 王玉蓮,張繼忠,范書華,等.“蔬菜栽培技術”課程改革探析[J].中國林副特產,2015(6):94-96.

        [7] 教育部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12.

        [8] 王建永,凌紅,張高勛.高職院校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內涵、現狀與實踐[J].成人教育,2011(11):38-39.

        [9] 王富,李文麗,王輝.提高蔬菜栽培技術教學效果的幾點做法[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5):124.

        [10] 孫涌棟,羅未蓉,王廣印.思維導圖在《蔬菜栽培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農業科學,2010(7):274-275.

        [11] 謝冰,王曉云,孫秀東,等.蔬菜栽培學專題教學法初探[J].現代農業科學,2009(9):207-209.

        [12] 康云艷,楊暹,郝振萍.網絡資源在《蔬菜栽培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1(9):5628-5629.

        [13] 張婷.蔬菜栽培技術課程項目教學體系的建立與探索[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31-32.

        第6篇:當代生態農業范文

        [關鍵詞] 農業旅游 經濟發展 現狀 前景

        農業旅游是把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農業旅游的蓬勃發展是與休閑時代的到來密不可分的。農業旅游是近幾十年來國內外興起的一種新興產業,產生初期就展現出了勃勃生機,體現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綿陽市的農業旅游已經成為綿陽繼軍工配套產業、電子產業、職業教育產業、房地產業之后的又一經濟增長點。綿陽的農業旅游發展勢頭很好,這與她的地理優勢、各級政府重視以及依托科技城建設而涌現的一大批善于學習、觀念前瞻、懂科學、有經濟頭腦的人才有密切關系。

        一、綿陽市農業旅游的先天優勢

        1.綿陽地處天府之國――四川盆地,一年四季氣候宜人

        綿陽地貌屬于丘陵地形,處長江上游,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眾多,造就了相當數量的瀕水生態景觀,構成了以河谷流域的坡耕地垂直景觀(山頂水保林帶、山腰果樹復合帶、山底特色水域帶)、丘陵低洼地域的平壩農業景觀和高山無污染生態農業景觀為主的多層次多季節生態農業景觀帶。有益于農業旅游的四季開展,觀賞性強,可參與度高,體驗性好,其優勢較純平原地區更為明顯。

        2.綿陽的農業產業和農產品特色突出

        在都市發達經濟圈形成了一批蔬菜生產基地、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水產品示范基地、特種禽生產基地、花卉基地、水果基地、茶葉基地等,誕生了一批農業科技示范農業基地和生態農業示范基地。農產品種類齊全,名優特農產品多,如斬山米棗,龍門枇杷,平武木耳,北川綠茶等在省內外久負盛名。為建立農業觀光、農產品購物、農村民俗風情、農事勞作、垂釣、園藝等農業旅游項目打下了良好基礎。

        3.傳統民俗文化深厚而獨特

        綿陽境內聚集了漢族及白馬藏族、彝族、羌族等少數民族,各民族形成了相對成熟、特色鮮明的農耕民俗文化,由此導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體系更是異彩紛呈。這些散布于農村地域的農耕及傳統民俗文化不僅轉化為旅游產品的成本低,而且將極大地提高旅游活動的參與性和文化內涵。

        4.綿陽的科技城建設、西南科技大學的生命科學院為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科學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農業科研人員積極引進先進優良的適合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觀賞植物等,引進工廠化農業種植模式和栽培技術,提升農業品位。農業科研單位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觀光休閑農業的開發和發展。

        二、 綿陽農業旅游的發展現狀

        1.綿陽的農村生態旅游因為得到了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廣,發展已初具規模

        堅持市場化運作,實施“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的發展戰略。政府重點抓了以下工作:

        (1)將生態農業旅游納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成立生態農業旅游領導機構,統籌其管理、監督、指導和服務工作。

        (2)制定生態旅游農業的產業政策和相關法律,為其發展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3)做好形象宣傳工作,提升區域生態農業旅游的整體競爭力。

        (4)優先配置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要素,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

        (5)搞好鄉村旅游規劃,規劃是建設和發展鄉村旅游的基本依據和方向。規劃體現了人本、和諧、可持續發展精神,明確本地資源結構、優勢、特色、重點開發項目、相關配套、環境保護、客源承載、組織機構等的預測,然后按長、中、近期實施。

        (6)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歷史機遇,搞好農業旅游的基礎配套建設和鄉村環境建設。重點突出道路交通、給排水和能源工程。“農戶參與”是農民獲益的基本前提之一,它包括農民參與有關旅游發展的決策、參與旅游業的經營、參與旅游收入的分配、接受相關培訓與教育等。

        2.綿陽市的“村村通公路”工程為綿陽的農業旅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目前全市境內已建的大型的農村生態旅游項目有:

        (1)老龍山生態農業旅游區。目前老農山村莊里,約三分之二的農戶開起了農家飯店和賓館,春夏秋季,綿陽市民成群結隊驅車前往賞花、游玩,品農家飯,嘗農家鮮果,欣賞閑適的田園風景。據筆者調查得知,農家飯店每年收益最好的能達到20000元左右,效益差一些的也6000多元。

        (2)龍門小橋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前幾年聘請了省旅游局專家和西南科技大學的農業專家組深入現場,對示范點的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指導。把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產品展示、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相結合,充分發揮綿江產業帶的優勢和農家樂集中的特點,促進新農村建設。小橋村大棚蔬菜種植面積上千畝,品種優良的梨子、桃子、枇杷等水果滿山遍野,構成了十分搶眼的農業觀光、采摘旅游帶,還有村上現存的清朝官員張仲齊的五世同堂牌坊和回龍古寺等古跡,形成了該村特色鮮明的田園風光、農耕文化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

        (3)李白故居青蓮鄉。近幾年,該鄉依托李白故居做足了“文章”,每年舉辦李白故居文化旅游節和鄉村旅游節以及各種展覽、詩歌朗誦會,吸引了省內外大量游客。今年更是在小匡山下,占地866畝,通過自然生成的油菜花和麥苗,“寫”出了“千年李白 回歸大地”八個大字,“畫”出了巨幅李白頭像,甚是壯觀,省內外、甚至是外國游客都慕名前來觀看。

        (4)戈家廟川西鄉村民居生態村。展示了川西地區特有的民居建筑風格。該村依山傍水而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川西特色的木結構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立了完整的排水系統。形成了戈家廟村渾然天成的獨特風景。

        (5)江油小寨子溝森林公園。以山林自然景觀的優美環境、潔凈的空氣來吸引市民體驗回歸大自然的情趣和進行休閑、森林考察、避暑療養等健身活動。地處人跡罕至的山坳中,原始風貌未曾破壞。重巒疊嶂,林木森森,飛瀑高掛,潭水清澈,有珍禽異獸出沒,風光旖旎,猶如人間仙境。在此基礎上當地鄉政府硬化了景區道路,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逐步形成一個農業森林生態園。

        (6)原生態文化村白馬藏寨。該村目前還一直延續著傳統的種植業和原生態的生活方式,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并保留了濃郁的藏文化氣息。這里鄉風古樸,諸如傳統的手工磨面、榨油、紡花、織布、草編等,鍋莊舞,獻哈達等許多較原始的生活作業方式仍廣泛存在。凡來觀光的游客既可看到原始的磨面、榨油等作業場景,還可品嘗到無公害的水果、蔬菜,購買到一些土特產品、工藝品。

        三、 綿陽農業旅游的前景展望

        農業旅游以其自然純樸的田園風光,以其產品的自然性,娛樂性,參與性,對現代都市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私人汽車擁有量的增加又刺激了短程農村地區旅游的發展;隨著國家對假日的調整及帶薪假日的來臨,民眾閑暇時間日益增多,是農業旅游發展的新契機。綿陽農業旅游如今己經邁上健康發展之道,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1.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確保綿陽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發達國家的農業旅游已經非常成熟。在法國,于1998年專門設立了“農業及旅游接待服務處”,建立了名為“歡迎蒞臨農場”的組織網絡,大力推銷法國的農業旅游,產品包括農場技藝、農產品市場、騎馬農場、探索農場、守獵農場、暫住農場和露營農場等系列。1998年,33%法國人選擇了鄉村度假。在意大利,到2002年,大約有1.15萬家專門從事“綠色農業旅游”的經營單位,當年夏季接待了120萬人次的本國旅游者和20萬人次的外國旅游者。在阿根廷,政府從2000年起開始推行鄉村旅游發展計劃,推出了“馬背上的阿根廷”、“南美土著部落”、“農莊生活”、“鄉村手工制作”、“鄉村美食”等旅游項目。并向從事鄉村旅游的個人和團體提供優惠貸款和補貼,向全國的農牧業生產者提供鄉村旅游知識培訓,還成立了“阿根廷鄉村旅游網”,鼓勵所有農牧業生產者加盟。在美國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農場從事農業旅游,全州農業旅游產值中三之分一來自農產品的直接銷售。合作組織是海外在發展農業旅游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大特色。具體來講,可以構建“政府+公司+農民旅游協會+旅行社”的運營機制,政府負責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公司負責經營管理和商業運作,根據保護要求和規劃進行開發利用、包裝景點;旅行社負責開拓市場,組織客源,編制線路;農民旅游協會對分散的農戶進行統一的規范管理,負責組織村民參與表演、導游、工藝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飲,負責環境衛生的改善和村民培訓等,協調公司與農民的利益。

        2.堅持科技創新,發展高科技生態農業旅游

        高科技生態農業旅游就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高科技農業與觀光、教育、體驗等旅游活動結合起來,以高科技農業帶動旅游,以旅游促進高科技農業的發展。為生態旅游農業園區設計獨特的生態旅游景觀提供技術支撐,增強生態農業旅游的吸引力。利用綿陽科技城的優勢,產學研緊密結合,多層次、多元化發展。生態農業科技園區不僅要注重開發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同時還要不斷引進和發展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如無土栽培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形成在國內外均具有競爭力的技術資源體系,為技術創新奠定基礎。

        3.重視電子商務對農業旅游發展的作用。

        (1)利用旅游電子商務的調查評估作用,可以在網絡上各種調查表,評估現有旅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針對問題制定相關的措施。

        (2)宣傳促銷、展現新農村的作用。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宣傳促銷成了最廣泛的方式。通過電子商務的網絡平臺可以把新農村的農副產品、田園風光、民俗風情、鄉村文化向更多的旅游者展示,提高知名度。

        (3)方便農業旅游產品交易的作用。電子商務實現了旅游者對農業旅游產品的選擇更理性和交易的方便性以及安全性。要實現上述作用,還是需要發揮政府主導的機制。電子商務在農業旅游中的應用和發展,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以保證信息不斷更新與補充。政府要引導農業旅游企業和合作組織,積極運用電子商務,實現規模化、網絡化和特色化的經營與管理。以適應現代農業旅游發展的新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孫藝惠:我國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J].經濟地理,2007

        第7篇:當代生態農業范文

        循環農業基本內涵及其特點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其優化轉型與整體提升,必須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作保障,但現代農業發展則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著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深入探討和合理運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現代農業生產,不斷創新富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生產模式,從根本上轉變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發展現代循環農業是全國農業發展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必然選擇,而從省域空間看,發展循環農業則是生態強省建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循環農業的定義和基本內涵

        雖然國外已將循環經濟應用于農業,但是并沒有提出“循環農業”這一概念,因此,這一提法其實是國內的創造。國內“循環農業”一詞首先出現在2002年陳敏德和王文獻的《循環農業—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模式》一文[13]中,但沒有對循環農業的概念進行詳細定義,高旺盛,翁伯琦,周震峰等先后提出了發展循環農業的思考與對策[15-17],郭鐵民和王永龍的《福建發展循環農業的戰略規劃思路與模式選擇》[18]中則詳述了循環農業的定義與概念。綜合學者們的觀點,循環農業的定義可歸納為:循環農業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尊重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基本規律,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4R”原則(即再利用、減量化、再循環、可控化)為核心,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生態產業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功的經驗也已表明:循環農業就是著力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其主要通過農業生態系統設計與管理,實現物質能量資源的多層次、多級化的循環利用,達到農業系統的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購買性資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資源高效循環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產業目標。就其要求而言:循環農業是以農業資源減量消耗、農產品多級利用和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等諸多環節組成的“資源利用—現代農業—資源再生”的閉合循環生產模式的工業型農業。除此之外,循環農業注重遵循“整體優化,循環再生,有效鏈接,高效運作”的原則,在生產管理上,其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要義的資源節約型農業;是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物減量化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是以開發鏈合理延伸和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的高效農業;是以科技進步與優化管理為支撐的現代農業。

        2循環農業的特點

        循環農業建設包括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循環農業園區建設3個方面。其主要特點:(1)合理優化的循環模式。循環農業的提出是全國農業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是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延伸,是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2)高效利用的循環模式。循環農業是一個全新的生產方式與運作理念,賦予農業廢棄資源以新的概念與內涵,形成了新的資源觀,從循環農業的角度考察,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之所以廢棄物堆積如山,這主要是因為生產組織不合理,棄之不用即廢物,合理用之即資源,農牧菌業廢棄物無疑是把資源“放錯了地方”,在循環農業的運作過程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沒有廢棄物;(3)“4R”原則的實踐載體。循環農業是一個全新的策略,明確提出按照“4R”原則組織農業生產,要求物質能量資源循環利用;(4)形成閉合的運作回路。循環農業是循之有道、用之有效的合理生產模式,關鍵在于要通過對農業生產流程的分析,對農業生產流程重新加以組織,以形成一個物質和能量的閉環系統,在農業生產工藝流程的設計中增加了一個耦合———反饋的有效機制,從而使得物質和能量流的運動按照一個循環線路進行;(5)現代農業的高優成效。循環農業是涉及整個農業系統的良性生產運作農業模式,是優化集聚多元化資源為開發體的工業型農業。其不僅要有現代農業的高優性,更要有生態經濟的和諧性。

        3現代循環農業的定義

        進入21世紀,產業之間的滲透融合已逐漸成為發展趨勢,現代循環農業也不應拘泥于第一產業中,不僅是第一產業的循環,而應是第一與第二或第三產業融合的循環,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融合的循環;同樣在農業生產范圍,不僅僅是種養業的循環,而應是種植業、養殖業和微生物產業之間的良性循環[19]。現代循環農業是生態農業的繼承和發展,是生態農業的內涵拓展與深層應用。生態農業的基礎與精華為現代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理論和經驗借鑒,現代循環農業的要義在于其不僅具有現代農業的機械化與先進性,同時也體現生態經濟的特色化與和諧性。可以認為,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那么現代循環農業則是講求可持續發展的高優型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的提升與完善則是實現現代循環農業目標的最佳模式之一。兩者之間總體目標一致,但側重點與著力點有所不同,現代循環農業更加注重農林牧菌草業生產過程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即減量化、循環鏈、再生點與可控性的有機結合。以現代農業先進設施與精確技術來武裝循環農業,使之達到產業化與標準化開發的目標,并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做到節能降耗,減排降污,讓更多的廢棄物重新進入有序的生產鏈中,得以高效循環與多級利用。

        生態強省建設與現代循環農業發展的內在聯系

        建設生態強省離不開高效型生態農業———現代循環農業的發展。生態強省建設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而生態問題從一開始就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問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是追求人與自然、經濟、生態的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它們之間相互關聯且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經濟持續是條件,社會持續是目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標志,而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的目的便是通過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環境質量改善的動態平衡機制,來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現代循環農業通過優化農業產品生產至消費整個產業鏈的結構,實現物質的多級循環利用和產業活動對環境的有害因子的最小排放和最小干擾,這不僅要求農業與工業和三產形成基于全社會的大循環,更要把農業關聯產業經濟活動通過要素耦合等方式組織成協同發展的產業網絡,這表明現代循環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生態強省建設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等的協助。生態強省與現代循環農業的內在聯系是辯證統一的。首先,是內涵與目標的統一性。(1)哲學思想一致。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兩者都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處于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之中,事物的各個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緊密聯系的;都把人與自然環境看成不可分割、高度相關的有機統一體,注重人與環境的內在和諧性。(2)理論指導一致。兩者都是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在一種不影響子孫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滿足當代人需求的發展途徑,尋求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的最適關系,實現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3)基本目標吻合。兩者都是為了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同步實現,人與社會、自然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共同為了營造最適人居環境,堅持以人為本,建設生態文化,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協調與和諧。其次,是方式與運作的差異性。(1)側重不同。生態強省是在省域水平上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新理念及其發展模式,不是單純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探索和總結一條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相協調的發展道路,以實現省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而現代循環農業則是涉及整個農業系統的良性生產運作農業模式,從整體角度構建農業及其相關產業耦合體系,借鑒生態工業生產方式,注重建立“資源利用高效率、外部投入最低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生產目標,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范疇不同。生態強省建設包含六大體系: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體系、永續利用的資源保護體系、自然和諧的城鎮人居環境體系、良性循環的農村生態環境體系、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和先進高效的科教支持和管理決策體系,這涵蓋了廣義的生態農業,即體現了現代循環農業的基本內涵;而現代循環農業則是全國農業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下,是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延伸,為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生態農業增添了新的發展形式,也是向新的發展階段跨越。因而,要建設生態強省需要發展高優型的現代循環農業,以此來支撐鄉村循環農業經濟持續發展,這無疑是新時期生態強省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

        循環農業發展思路及其對策

        1創新技術與模式,因地制宜推廣

        現代循環農業既要求產業鏈內資源循環再利用、減排增效,又講求產品的高產、優質,因而必須創新技術與模式,以最大限度減少源頭污染,節能減排,降耗減污,提高效益。如研究開發農林牧菌草等多因素組合開發過程中有效接口技術與有序鏈接模式;鼓勵農業科研機構、農業龍頭企業和工商企業聯合研究開發作物秸稈、林業廢棄竹材、修剪枝丫、筍殼、蔬菜葉、菜幫等種植業廢棄物在飼料加工、工業原料、快速還田、燃料加工等方面的綜合利用技術,以及動物屠宰廢棄物、水產、畜禽等農產品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

        2建立標準體系,規范產業發展

        現有的較多循環農業模式缺乏標準化與可量化的結構比例,缺乏較為嚴格的技術規范,有很強的人為性、任意性和粗放性,不利于循環農業的標準化生產,不適合生產過程與生產質量的管理,也不利于循環農業的示范與推廣。現代循環農業是規模生產的組合方式,使不同生產環節的廢棄物優化分配與再生利用。就此必須配套相關先進機械與設施,在規模化生產中精確控制與有序管理,在生產過程中建立標準化體系尤為重要。

        3創建示范園區,推動產業升級

        可以選擇一批基礎好且有實力的農業企業,建立綜合基地或示范園區,列入地方政府的農業發展規劃,配套優惠政策,合理布局,鏈接上下游產業,優勢互補,帶動區域性開發,從而構建公司+農戶的現代循環農業生產體系,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良性運作新格局。這樣,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提升,經濟發展方式獲得轉變,區域綜合競爭力實現增強,區域經濟和環境效益的雙贏得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地協調發展。

        第8篇:當代生態農業范文

         (1)管理粗放,生產力低。長期以來,傳統的稻田養魚(鴨)是一種放養(牧)行為,鴨子或魚的時間和數量都未固定,生產管理不到位。稻田養魚大多工程簡單、零星分散、飼養粗放、產量低而不穩;規模化、產業化配套不完善,多為小生產的經營體制,導致稻田養魚的發展緩慢。  

         (2)缺乏保護意識。盡管傳統稻魚(稻鴨)農業文明的生態效益十分突出,但由于其前期需一定投人,加之生產過程中基本不施用化肥和農藥,水稻產量低而不穩,生產效率偏低,難以推廣和維系。在生態環境日益遭到破壞的今天,我國農村也未能幸免,農村環境日益惡化,現狀不容樂觀。農民是農村人口的主體也是農村環境保護的主體,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水平偏低,傳統經典農業文明面臨退化。  

         (3)缺乏對稻魚特色產品的推廣開發和科技引導。我國稻魚農業文化的代表地—貴州從江、浙田,地處山區、交通不便,處于相對閉塞的環境。兩地經典的“稻一漁”生態農業模式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大量的是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某些模式的應用推廣面積在不斷減小;其次,稻魚模式的優質農產品生產面積不大,基礎設施薄弱使得其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較差;第三,農村勞動力減少,交通不便利,一些先進生產技術的運用又需要農民從生活習慣上作出改變;加之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沒有及時跟進,先進的生產方式沒有向農民宣傳和引導,稻魚產業處于相對自發狀態 

        第9篇:當代生態農業范文

        >> 對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探討 對蔡甸區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思考 生態畜牧業是果洛草原畜牧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畜牧業:西部草原畜牧業經濟發展的走向 石漠化地區草地生態畜牧業的經濟學思考 發展高原特色生態畜牧業的建議 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研究 探析畜牧業生態養殖技術 畜牧業產業化對草原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黑龍江省畜牧業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 草原生態畜牧業與集約型畜牧業辨析 對海西州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思考須 對草原畜牧業與草原生態環境間矛盾突出問題的調查 淺析現代畜牧業的發展 淺析海南州生態畜牧業建設和發展 生態畜牧業:貧困山區農民致富之路 生態脆弱區草原畜牧業發展問題研究 生態畜牧業成農民脫貧主導產業 錦州畜牧業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寧夏草地生態與畜牧業生產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淺析生態畜牧業對當代生態學的借鑒 淺析生態畜牧業對當代生態學的借鑒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石春梅")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文章從充分發揮食物鏈原理是生態畜牧業的重中之重;與當代生態學息息相關的生態位原理;物質循環再生與物質共生原理在生態畜牧業中的應用三個方面來淺析生態畜牧業對當代生態學的借鑒。 【關鍵詞】生態畜牧業 當代生態學 可持續發展觀 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111-02

        生態畜牧業是近幾年來發展起來的以生態文明為指導思想的新興科學產業,是大農領域為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而規劃的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在生態畜牧業發展的軌跡上,當代生態學猶如鐵軌,指引著生態畜牧業這個高鐵的發展與前進。可以想象,在未來的畜牧業中,定是以當代生態學為核心的發展體系。

        畜牧業從原始的結網捕魚、囿養鳥獸、役使牛馬到現在的生態畜牧,經歷了狩獵、圈養、馴化、繁育的漫長過程。其主要原因是人類生存條件與環境變遷,使得畜牧業隨之得到的相應的發展。而在21世紀,生態畜牧業就是時代的主旋律,在生態畜牧業中所運用的食物鏈原理、生態位原理、物質共生原理和物質循環再生原理都是從當代生態學中援引而來,將當代生態學加以運用,既為生態畜牧業的基本發展規則。

        一 充分發揮食物鏈原理是生態畜牧業的重中之重

        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農業暴露出巨大的能源危機后,原本高投入、高消耗的農牧模式暴露出現代農業體系中的不穩定性和不持續性,在困境中迎來了巨大的挑戰。由于自身原因,農業是我國安邦定國的決定性產業,所以我國明確提出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建設當代的生態畜牧業,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我國長期以來的高投入低產出的農業生產方式,使得農牧業開展難度大,效益低。由于食物鏈系統養分利用率低,環境問題尤為突出。比如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肥,使得養分不均衡,氮磷鉀肥比重偏差大,化肥大量的濫用使得農牧業生存發展難以維系。大量的有機廢物因得不到合理地使用而被浪費,因需求的增長而帶來的肥料增加的比例嚴重失調,其相差比例達八倍之巨。但我國的解決方式卻不能制訂出如同歐洲那樣嚴格的化肥投入和畜牧糞尿管理政策,我們只能在農牧與環境回報之間尋求平衡,而這個平衡的支點就是來自于食物鏈原理。在其中流動的能量合理地在肥料、作物、動物與人之間流動,通過優化讓生態環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食物鏈養分管理不僅是技術創新,同時也是政策改進。食物鏈養分管理并不是一項簡單的技術或政策,而是一項系統的綜合策略,包含了化肥生產、農田、畜牧、家庭等環節的養分管理措施,還涉及資源、工商、農林、營養、環境等多個部門,以及區域和國家多種層次。這些養分管理措施的優劣直接決定了社會、經濟、生產、生態環境等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長期以來,在人口和食物的壓力下,我國一直以滿足食物需求為目標進行養分管理,大力鼓勵支持化肥生產使用和集約化動物產品生產,忽視了養分的循環利用,因此大大增加了食物鏈養分流量,還產生了嚴重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食物鏈原理在生態畜牧業中,遵循兩個原則:(1)養分物質調控;(2)養分流動過程的調節。在該過程中,注重養分在各個環節的走向和合理利用是重中之重,由于食物鏈起始為養分,則人為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資源利用比例提高,才能實現生產力逐步提高和環境友好的目標。食物生產與消費的系統中,各個子系統的統籌調配也尤為重要。作物生產、畜牧生產、食品加工、家庭消費等各個子系統的構建和養分流動模式也是重點研究對象。各子系統具有重疊和包含關系,針對當前落后的現狀,深入研究國家宏觀層面上的食物鏈驅動機制和養分流動關系,探討研究應對我國特殊的食物鏈養分優化措施,并制定相應的法律機制。研究區域或流域等尺度農田,畜牧和家庭亞系統養分流動和循環規律及其調控策略。

        二 與當代生態學息息相關的生態位原理

        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在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與其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而生態位原理就是利用在生態環境中各種群之間的相互關系,綜合調控資源,使效益達到最大化,從而達到生態環境最優的狀態。人類在利用自然的同時,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才是生存的王道。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生態畜牧業的關鍵科學問題。

        針對我國的特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也應是因地制宜、千差萬別的。常用方法有生物地理分區法、保護空缺分析法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方法。全國各地按照自己的地方特點,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建立應對自己特點的保護措施,對不同類型的保護區進行功能劃分,將能進行經濟開發的地區進行合理的利用,將供應與需求平衡,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運用到實踐中去。面對森林生態系統、草原草甸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海洋海岸生態系統等各種生態系統都應有獨特的應對方法,在開展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對農業生產的病蟲害能夠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在農田生態系統中,植物發病必須有病原物、寄主和環境條件。光有病原物和寄主,沒有合適的條件的話,植物是不會發病的。但在單一農作物環境中,大規模的農作物病蟲害卻極易發生。而生物多樣性原則恰恰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最有效方法。我們在畜牧養殖與農業生產中,發揮生物多樣性優勢,不僅減少了病蟲害損失,提高了效益,還能發揮生物多樣性優勢,使自然條件可持續發展。

        例如,動植物共生稻作系統,使傳統稻作系統又回歸自然的保護。在稻田中,不僅種稻,還養魚、鴨、蝦、蟹、泥鰍、鱔魚等。經過大量實驗,這種系統有效地提高了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其主要特點在于,魚鴨可對植物治病菌菌核、菌絲進行取食,并取食水稻病葉,從而減少菌源,延緩病情擴展;動物在水中活動,使稻間通風透光,致病菌無法正常生長;另外活動能讓作物根系間增加溶氧量,提高生長能力;同時水系肥力顯著增加;各種稻田常見病發病率明顯下降;對養鴨田的雜草控制力遠高于使用除草劑的稻田;稻田CH4排量也有明顯抑制。

        三 物質循環再生與物質共生原理在生態畜牧業中的應用

        物質在生態畜牧業中循環往復分層分級利用既是物質循環再生,在能量的流動過程中,物質也在流動,物質并不是單一的存在,物質也共同產生。在不停地物質循環中,環境污染也隨之避免,系統也得到了穩定和發展。各組分之間相互作用聯系共生,在各司其職之后形成有機整體。在構建生態經濟時,將其當作一個整體對待,各要素聯系起來,以整體的結構去看問題,最終不僅能夠揭示生產與消耗的關系,更能因地制宜地推出新的生產模式。

        比如,在水產品養殖中,以養蝦為例,蝦池中生物種類不僅蝦一種,少量的肉食魚類如真鯛、鯫虎魚、鱸魚等與蝦同養,既能吃掉與蝦競爭的小雜魚,又能吞食病蝦,減少蝦病的鏈式傳染。混養羅非魚能夠抑制較大的藻類過度繁殖,將池中浮游生物資源利用起來,并能促進有益藻類生長。若貝類與蝦同養,二者取食習性不同,小型浮游生物與池中懸浮有機碎屑是貝類食物來源,這種混養模式可使蝦池水質得到凈化,減少污染,提高整體利用率。海參與蝦混養也有長足的優勢,海參取食目標性差,無論藻類、原生動物或者有機碎屑及泥沙,都可以被海參取食,從而不僅優化能量利用結構,還能大大提高池塘養殖效益。另外還有多種品種混養模式,在同一池中,充分利用各種物種不同的生活習性、取食習慣、空間分布等特點,既優化了能量利用結構,促進物質共生共利,使得能量自循環,極大提高池體的生存能力,又能取得良好的綜合經濟效益,保障可持續發展。

        再如,北方的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及南方稻菜魚生態農業模式。其建設以農村較富有的土地資源為基礎,依據當代生態學理念,生態經濟學原理,充分利用太陽能,開發沼氣資源,將養殖業、種植業開展得井井有條。北方的冬閑是農民最無奈的時候,而溫室、豬舍、沼氣三者結合的封閉農業模式卻能將問題迎刃而解,達到農業生產良性循環。在該模式中,溫室為養殖、種植提供環境條件,豬舍為溫室提供創造溫濕條件,并提供CO2作為種植的氣肥,同時產生沼氣保障溫度和人類生活需要。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利用,有利于解決農村冬季收入問題,并能豐富北方冬季的果蔬供應。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免费最新免费视频 | 亚洲中文影片在线看 | 中文字幕丝袜四区 | 性色的视频网站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网站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中文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