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習慣成自然范文

        習慣成自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習慣成自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習慣成自然

        第1篇:習慣成自然范文

        習慣養成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簡?沃德爾帶領的研究人員認為,當人們不需要刻意思考和盤算,而是不帶明確目的去做一件事時,習慣就已經養成。為此他們挑選96名志愿者進行了為期84天的實驗。

        實驗對象在午餐時加吃水果、喝一杯水或晚餐前跑步15分鐘三者之間選擇一種,并每天堅持,不能松懈。實驗開始后,志愿者們每天還要填寫數據,包括對自己所做之事意識性減少和控制力減少的情況。研究人員將這些數據繪制成曲線模型。沃德爾說:“我們發現對大多數人而言,在經過66天堅持之后就會養成一種習慣。”

        各有不同

        是不是所有人都會在66天內養成一項習慣呢?

        參與實驗的志愿者中,82人提供了充足數據供研究人員加以分析。62人的數據曲線和研究人員事先設想的曲線相符合,其中39人完全符合。

        “當人們在始終如一的背景下重復做同樣的事時,就會變得更加有效率。同時,這種情況也會變成對環境的自動反應――就是說,習慣已養成。”沃德爾解釋說。

        研究成果同時顯示,雖然總體上看,人們在66天內會養成某種習慣,但在具體項目上有所不同。例如,較復雜行為習慣一般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養成;運動方面習慣的養成也要比飲食習慣的養成耗費更多時間。

        研究報告說,95%的人養成一種習慣的時間在18天~254天之間。

        “好壞”通用

        沃德爾忠告那些剛開始培養好習慣的人:“在開始培養某種習慣時,計劃非常重要,即使在行動前幾分鐘去制定計劃也是有百利無一害。”

        培養好習慣固然重要,去除壞習慣同樣重要。對此,沃德爾說,好習慣養成要靠環境和計劃的影響,壞習慣對這二者同樣依賴。

        事前計劃對改正壞習慣很重要。她舉例說,如果你有進家門就喝一杯酒的習慣,那么最好在進門前就想好其他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此外,把計劃寫下來,同時大聲讀出來對克服壞習慣也是不錯的方法。

        無論是培養好習慣還是消除壞習慣,堅持不懈至關重要,但是偶爾松懈并不會在實質上影響習慣的養成。

        第2篇:習慣成自然范文

        筆者是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幾年的專業訓練和十多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們,好習慣、好氣質、好品德都是可以培養出來的,而這需要耐心的老師、有效的方法、及時的監督及評價。結合在課堂實踐中的經驗,談談音樂課堂中對學生音樂學習習慣的培養心得。

        一、聲情并茂,養成良好歌唱習慣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而歌唱是人們直抒胸臆的最好表達方式之一,運用好這一方式,不僅能讓人們通過優美的旋律表達情感,而且能在運用氣息、體腔共鳴的同時增加肺活量,達到很好的健體怡情的效果。在中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狀態和技能,使之掌握要領、形成習慣,會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歌唱氣質起到重要作用。

        1、正確的姿勢

        正確的唱歌姿勢,不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態的表現,而且還關系到氣息的運用,共鳴的調節、情感的抒發。因此歌唱時應該讓學生使用正確的方法,養成良好的演唱習慣。如做到兩眼平視有神,下頜內收,頸直不緊張,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穩定。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應以良好的示范,及時的督促長期堅持,使學生在模仿與自我約束中形成正確的演唱姿勢和狀態。

        2、恰當的呼吸及清晰的咬字吐字

        “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正確地吸氣、呼氣,對歌唱的音準、音質、共鳴、藝術表現都產生重要影響。為了讓學生養成歌唱時正確呼吸的習慣,教師首先應將歌唱時的“深呼吸”與平時的“淺呼吸”做以對比,通過慢吸慢呼練習,幫助學生建立深吸氣的習慣和培養歌唱時保持氣息的能力。要求學生從容地、像聞花香一樣地適量地深吸一口氣,稍保持一下,再緩慢均勻而流暢地呼出來。并且要吸至腰間,盡量做到唱到句尾時,仍有足夠的氣息來支持聲音。如:沁人心脾地嗅辨不同香味,體會“柔和地深吸氣”;吹泡泡時,不讓泡泡破而如何吹的越大越好等方法,并糾正學生吸氣聳肩、呼吸不沉不深的不良習慣,提倡衛生用嗓和呼吸。

        我們知道,歌唱是用音樂化的語言來打動聽眾的,只有優美動聽的歌喉還不夠,還要有清晰準確的歌唱語言,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歌曲作品的思想內容。而清晰的咬字吐字,歸韻收聲則是歌曲演唱中語言處理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技巧性較高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首先讓學生明確歌唱時的咬字吐字與平時說話時的咬字吐字也是有區別的。有了這一明確的意識,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掌握咬字吐字的規律和技巧,在此基礎上,經過多次的技巧運用,反復練唱,學生自然就形成了歌唱需要的“夸張”的咬字吐字方法和口型,也就形成了自然的良好咬字吐字習慣。

        3、防止過度喊唱。及時糾正不良習慣

        我們在強調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應明確,好習慣的形成需要過程,同樣,壞習慣的克服也需要不斷的努力過程。在小學階段,大聲喊唱幾乎是孩子們的通病,如果教師不加以及時的引導和糾正,任由喊唱這一壞習慣持續,長期下來,孩子們不僅體會不到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感,而且會對稚嫩的聲帶產生無法彌補的損傷。

        造成喊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說,除了教師未能向學生介紹保護嗓音的方法和根據童聲的特點進行練習或練習方法不當之外,還有認識上、心理上、藝術修養等方面的原因。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改變學生唱歌的壞習慣呢?首先要教師重視。每次歌唱都要強調聲音的美感、音量的控制。可以采用正誤聲音演唱的對比示范、聽賞優秀兒童演唱錄音,將學生喊唱與輕唱聲音進行錄音對比等,讓學生有區別正誤的能力。還要經常運用表揚的手段來激勵學生,規范正確的唱歌方式。比如:比一比誰的坐姿最優美、比一比誰朗讀歌詞最有感情、比一比誰的聲音最自然、比一比誰的普通話發音最標準等等。學生得到表揚時心里有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有著成功的滿足感。節節課堅持這樣做,漸漸地,學生就能夠養成良好的唱歌習慣,喊唱的壞習慣也就自然被好習慣所代替。

        二、鑒美賞美,養成良好欣賞習慣

        美是由內而外化的。一顆美的心靈需要長期美的熏陶而成。兒童的心靈純潔無瑕,如果長期堅持以美的雨露滋潤,就會生長開出美麗的花朵。反之,便會雜草叢生,無所追求,無以辨別。在兒童時期,選取優秀、有特點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聆聽欣賞,是引領學生走向美的殿堂的重要途徑。而通過有效地選取作品、引導想象、指導聆聽,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喜歡聆聽的好習慣,從而達到懂得欣賞美、分辨美、創造美的目的。

        1、學會聆聽。養成靜心聆聽的習慣

        善于聆聽是一種好習慣,而我們常說“靜能生慧”。聆聽時應重點強調的是“靜”——“安靜”“靜心”。教室保持安靜的狀態,每個人都能排斥一切雜念,在安靜的環境中靜靜地沉浸在音樂的包圍中,這樣,音樂中包含的所有美的元素就會像涓涓細流一樣滋潤純潔的心田。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會在每次聆聽音樂之前,都對學生進行“靜心”的啟發,告訴他們不懂得欣賞美的心靈是貧乏的,用美的語言、親切的表情引導學生明白,只有靜靜地聆聽,才會領略音樂中的美好,這樣長期下來,學生就形成了習慣,老師一說到要聽音樂了,他們馬上有意識要安靜下來,不僅不應該影響別人,更應該自己做到排除雜念,靜靜聆聽。

        2、創設情境。養成隨境想象的習慣

        音樂是抽象的語言,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種獨特的語言,需要教師根據樂曲特點創設恰當的情境。例如:在欣賞電子琴獨奏《牧民的一天》時,就根據樂曲的特點,用生動的語言,結合音樂的旋律,創設出情景:“清晨,大草原在晨曦中蘇醒,牧民們開始了一天的生活……你聽!”,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靜靜聆聽,想象的翅膀立刻帶領他們飛向了美麗的大草原,很快學生們便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想象出了“草原蘇醒”、“愉快放牧”、“萬馬奔騰”、“歡樂歌舞”、“徐徐牧歸”等一系列情境,直到欣賞兩三遍之后還意猶未盡。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是很容易進入情境的,而在音樂情境中,想象力才會被極大地發揮,學生的思維可以隨著音樂起伏跌宕,欣賞的興趣也自然地被激發出來,善思考、愛想象的好習慣也就自然形成了。

        3、創設問題。養成有的放矢的習慣

        音樂欣賞中最常見的壞習慣是龍頭蛇尾地聽,往往在開始的幾分鐘能安靜聆聽,而聽一會便走了神,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聆聽的目的,只是淺層次上的聽覺感受,達不到深層理解的境界。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的時候,每一遍的聆聽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可以創設一定的問題,也可以引導聆聽樂曲的某一音樂要素變化,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讓學生在每一遍的聆聽后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

        如:當欣賞《動物狂歡節——獅子》時,筆者首先提醒學生:“聽,誰來了?”這時,孩子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樂上,誰都想從音樂中找到答案。然后引導他們注意聽音樂中的節拍、節奏、樂器演奏的音區音色。根據節奏型和大提琴、低音提琴渾厚的音色中,學生就知道是既龐大又威武的動物。這樣,學生就學會了欣賞音樂的方法,養成了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聆聽的習慣,以后在其它場合聆聽到音樂時,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樂曲或者側重聆聽樂曲的某一方面特色風格。如:喜歡樂器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樂器演奏的樂曲欣賞,喜好舞蹈的同學可以根據樂曲的節奏鑒賞變化之美,愛思考想象的同學就可以根據樂曲的旋律起伏、力度、速度及情緒變化體驗感悟等等,都可以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點”,做到有的放矢。

        三、統一和諧,養成良好演奏習慣

        隨著樂器進課堂的教學實踐開展,演奏樂器已經成為音樂課堂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識音樂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演奏樂器,學生進一步掌握運用讀譜知識,提高了手、眼、腦、耳的協調配合能力,增強了內心的音樂感悟力和音樂表現創造力。由于樂器在指按之間就容易發音,因此,避免課堂上的自吹自奏,我們更應該給器樂課堂制定相應的規則約束,幫學生形成良好的樂器演奏習慣。

        1、齊奏自吹聽指揮

        以我們現在進課堂的樂器——豎笛教學為例。在學生接到樂器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應該給他們訂立規則:豎笛擺放的位置要固定、演奏姿勢應正確、吹奏時看老師統一指揮等,學生在規則的約束下形成統一有序的習慣,就能避免器樂課堂的狀態、聲音混亂現象,也就能保障教學內容有序順利進行。

        2、音色純正求和諧

        第3篇:習慣成自然范文

        一、抓常規訓練,規范養成教育

        對學生進行常規教育和訓練,嚴格要求,一抓到底。長期以來,我針對班上學生實際,利用一切有利時間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首先訓練學生正確讀書和寫字的姿勢,每天提醒他們注意習慣的培養。讀書時要求全班同學都拿起書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當學生起來發言時,則要求他們姿勢端正,兩眼平視前方,態度自然大方,并且說話時聲音要響亮,吐字要清楚。在聽的方面,要求他們注意傾聽別人說話,聽清楚說話的內容,記在心中,要說得出來。這些方法對學生聽的習慣養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現在學生在課堂上讀寫、坐站、聽說的正確姿勢逐步養成,增強了自控能力,課堂秩序明顯好轉。

        二、教師率先垂范,引領養成教育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一定的威信,教師的行為習慣經常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在學校里,班主任接觸學生的時間最長,開展的教育活動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因此,規范學生的行為,首先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率先垂范。我作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實踐中,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帶頭做到,講文明禮貌,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人格,從不挖苦諷刺他們;教育他們熱愛勞動,每天早上和學生一塊打掃教室;教育學生搞好團結,和學生交知心朋友;在學習上,要求學生書寫認真工整,在板書時做到書寫規范認真。表現出良好的習慣,以身作則,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讓自己的一言一行成為一種無聲的教育。

        三、以表揚為主,落實養成教育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但表揚也要講究方法,表揚要得當、適宜,學生的積極性才會被調動。例如:上課了,大部分同學在吵嚷,沒有做好上課準備,如果泛泛批評,收效甚微,如果點名批評,別人往往幸災樂禍;倘若從亂哄哄中找個做得好、不說話、書本都準備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其他學生便會仿效,秩序井然。人人都有自尊心,表揚有批評的作用,是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批評。我常用表揚某個學生道德品質、思想行為上的積極因素去影響和引導其他學生存在的消極因素,寓批評于表揚之中,以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四、轉化后進生,強化養成教育

        轉化后進生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對后進生要給予特別的關愛。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視,感情上不厭倦,態度上不粗暴,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如我班有一學生劉某,他不愛學習,上課違紀,還打架罵人,自從我接了這個班后,給予這個學生特殊的關愛,他在一次勞動中不怕臟,我就在全班進行表揚,并讓同學們用放大鏡給這個同學找優點,全班人人講文明愛學習的良好氛圍影響了他,他終于有了改變,科任老師還表揚了他。此外,在課堂上不要緊緊盯著優等生,應多給后進生創造條件,鼓勵他們舉手發言,及時給予肯定、獎勵,使他們也能自信地面對學習。課外積極輔導,多與家長聯系,爭取家校聯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促進班級的整體發展。

        五、形成良好班風,促進養成教育

        第4篇:習慣成自然范文

        [關鍵詞]“Y源詛咒” 自然資源 豐裕程度 經濟發展水平;關系

        一直以來,如何促進經濟的增長一直是各個國家關心的重要問題。經濟學家最初認為自然資源的豐富能夠促進一個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該地區能夠利用豐富的自然條件,把自然資源加以利用,為經濟服務,變自然資源為該地區的經濟動力。比如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都曾因為自然資源的豐富使經濟實現快速發展。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經濟學家們發現,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其經濟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而相對自然資源稀缺的地區,其經濟增長速度反而較快。本文基于此,開始探究“資源詛咒”的合理性。

        一、“資源詛咒”的理論內涵

        所謂“資源詛咒”是經濟學方面的理論,是相對于礦產資源來說的,認為自然資源的豐富對于某地區的經濟發展來說不是福而是禍。當某一個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時,該地區會因為短時間內過分的依賴于自然資源所創造的便利,而導致經濟結構單一,而之后,資源的枯竭反而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增長。

        二、“資源詛咒”的實證研究

        從圖中發現,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四省,自然資源儲備量很少,特別是福建和浙江,無論是原煤、原油、天然氣還是鐵礦石都遠遠少于中西部省份,福建在原油、天然氣方面更是零儲備。而遼寧、山西、貴州、甘肅四個省份都有自己可以引以為傲的自然資源。而對比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四省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遼寧、山西、貴卅I、甘肅四個省份,而自然資源儲備量最少的福建,其經濟增長速度位居第一。

        從以上的分析中發現,在中國區域內部,自然資源有稟賦的中西地區,其經濟增長反而跟不上自然資源稀缺的東部地區。且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還遠,沒有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而東部地區其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均己遠遠超出全國的平均水平。如此看看來,“資源詛咒”的經濟理論在我國的區域內部是適用的,能夠證明其理論的合理性。

        三、“資源詛咒”的啟示

        “資源詛咒”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太過于依賴資源帶來的便利,而忽略了其他經濟結構的發展,造成了經濟結構與模式的單一化。而東部地區,其資源相對稀缺,為了發展該地區的經濟,就必須尋找各種出路來為經濟服務,這就導致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多元化,且這種多元性是永久的,不會像自然資源那樣有枯竭的一天。

        第5篇:習慣成自然范文

        關鍵詞:人類文明;人與自然關系;沖突協調;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B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232-03

        一、人類文明視野下的人與自然關系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文明的基本內容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問題,在整個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居于基礎地位。文明作為展示社會的進步、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指標,它產生于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從內涵上講,它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人類在認識人與自然關系、改造人和自然關系的實踐過程中,圍繞著滿足人類需要而在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光輝燦爛的文明。從這一角度來看,文明概念本身就內在地包含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文明內涵的必然要義,是文明的內在要素,也是貫穿于所有文明形態始終的一個基本主題。

        (二)人與自然的關系狀況從不同層次制約和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人生活于自然界之中,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作為人類從事物質和精神生產的基礎,為人類的維持生存和繁衍生息提供了水、陽光、空氣等基本的生態資源。離開這些自然資源,人類就難以生存下去,更談不上繁衍和發展。自然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正如馬克思所指出那樣:“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自然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決定了人與環境的關系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此外,自然是一個由包括人類在內的眾多物種所組成的整體。每一個物種的存在和發展,都和人類一樣需要一定的條件。而這些條件,會由于人類活動的開展而發生改變,從這一角度來說,人與自然的關系狀況,不僅會對于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產生直接影響,還會直接影響自然界的演化歷程。這種影響還會由于自然對人的影響而再次作用人類本身。正是人與自然的這種相互作用關系,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會多層次、多方向地作用于人類自身,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三)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通過人的能動作用得到改變

        人依賴于自然,離開自然界,人就不能活。這一點,人和其他物種一樣。所不同的是,人類具有理性思維器官——大腦和意識,通過它,人類可以透過對自然的感性認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抽象思維,實現比其他物種豐富得多、深刻得多、全面得多的理性認識,從而達到對自然界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不僅如此,在全面、深刻認識自然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人類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對自然進行主動、深入的改造。這是通過人類所特有的生產和實踐活動來完成的。馬克思在論述人類生產的特殊性時,曾指出:“誠然,動物也生產。但是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卻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 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方面的獨特能力,使得人類為了滿足特有的社會需要,能動地作用于自然,人為地使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改變,成為變革人與自然關系中唯一的能動者、主導者和引導者。

        二、不同文明形態下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變遷

        第6篇:習慣成自然范文

        關鍵詞:中西方;自然觀;身體觀;傳統身體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4-0552-03

        On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ysical Train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Formation of Scientific Natural Value

        LV Shaojun, ZHU Yum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review, analogism, induction, deduc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ysical training is taken as research objects. Wi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ature value and physical value, the differences of physical training theories respectively based on eastern Yuanqi theory and western nuclear theory are researched,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system of physical training and establish two kinds of theoretical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 which are Chinese traditional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the Union of Nature and People and western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the Opposition between Nature and People. Therefo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comes into being while western physical training goes to the road of reductionism. There is an integrativ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ing way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so we must use integrative, balancing, associational and dynamic ideas to observe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training,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nature value; physical value;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本文所提出的中國傳統身體訓練理論,可以說是完全有別于西方現代身體訓練理論的一套獨立的訓練體系。它是指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醫學理論為指導,以提高人體基本能力為目的,建立起的一種整體、平衡、聯系和動態的身體訓練理論模式。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與自然的長期斗爭中不斷積累的身體實踐的經驗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人體文化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其獨特的身體訓練理論和方法,不僅對于提高人體的基本運動能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且也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傳統的身體訓練理論作為中國傳統人體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帶有深深的歷史烙印。因此,我們也必須對其糟粕的東西進行剔除,必須對它的理論體系進行徹底的改革,才能賦予傳統身體訓練以時代的特征,才能不斷豐富現代運動訓練的內容,才能適應現代體育運動競賽發展的需要。

        1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從中西方自然觀和身體觀的比較入手,以中國傳統身體訓練的理論體系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研究法、類比推論、歸納與演繹,以及邏輯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從而客觀評價中國傳統身體訓練理論與方法的合理性,并為系統整理中國傳統身體訓練理論奠定基礎。我們認為這一課題的研究不僅對于弘揚民族優秀的身體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于豐富現代身體訓練理論也有著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2分析

        2.1中西方自然觀的比較

        所謂自然觀是關于自然界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總看法、總觀點。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對待自然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從而產生了不同的自然觀。

        通觀東西方的理論思想史,我們很自然地定位在古希臘文明和中國文明這兩種思想體系上。第一種理論系統是建立在古希臘文明基礎上的邏輯公理體系,它是古希臘人創造的哲學理論系統,同時也奠定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第二種理論系統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陰陽五行觀理論為基礎的,它是中國人創造的特有的人學理論體系。而這兩種思想體系都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這兩種思想體系的指導下,中西方認識自然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也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即是從對自然的起源、成因的探索開始的。因此,他們最初提出的問題大都是涉及自然實體、本體方面的問題。其認識對象的歷程是從自然到社會,最后走向人自身。這種思維方式奠定了西方“實驗+邏輯+推理”的科學技術發展模式;而中國古代最早的思想家卻是直接從對人的觀察開始的,因此,它的認識對象的總的歷程卻是從人到社會,最后走向自然,它所建立的是一種“經驗+知覺+實踐檢驗”的思維方式。因此,在這一理論思想的指導下,西方建立的是以“原子論”為基礎的自然觀,而在東方則建立的是以“元氣論”為基礎的自然觀。正像何裕民先生所說:“這些差異,使得西方文化表現出偏重于結構還原、個別分析和宏觀機械運動形式的研究等傳統傾向;而東方文化表現為偏重于功能研究、整體綜合和自然感應現象的思辨性探討等特長。”[2]

        關于中西方自然觀的這種差異,張岱年先生曾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西洋哲學中之原子論,謂一切氣皆有微小固體而成;中國哲學中元氣論,則謂一些固體皆是氣之凝結。亦可謂適成一種對照。”[3]何祚庥院士也在其“唯物主義的元氣學說”一文中從物質的性質入手探討了原子論和元氣論的不同,他認為:“原子論所反映的主要是物質的不連續的性質,而元氣論所反映的是物質的連續的性質,進而探討了連續和不連續形態間的相互轉化。”[4]正是由于中西方原始自然觀的差異,才確立了科學發展的兩種思維方式,即建立在“原子論”基礎上的“還原論”思維方式和建立在“元氣論”基礎上的“整體論”思維方式,“西方的科學思想是還原論,方法是公理化方法;東方的科學思想是整體論,方法是實用化方法。無論是思想,還是方法,兩者互有優劣,具有極強的互補性。”[5]這一點從中西方醫學理論體系就可見一斑,而這些理論又恰恰奠定了中西方身體訓練的理論基礎。

        西醫學以元素論和原子論為基礎,認為整體性是組合的、可分的。一方面,把人理解為由元素或原子組合而成的,沒有把人看作是自然宇宙分化的產物,也不認為人與環境存在母子關系;另一方面,按組合觀點理解人的整體,認為人體是可分解的。因此,解剖、分解、還原成為其必然的研究途徑,從而為近代西醫學分解還原研究奠定了基礎。

        中醫學以元氣論為基本,強調整體的分化性及由此決定的不可分解性。一方面,人與客觀環境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之氣演化的產物,從而提出了天人相應、五運六氣、外邪六等理論。另一方面,人體自身是整體的、不可分解的,人體內部的結構與功能是由混沌未分的整體分化而成的,人的整體性具有原發的、先天的性質,中醫學從這種整體性來理解人的生理、病理,并由此提出了藏象、經絡等理論。

        因此,嚴格地講這兩種思維方式既奠定了中西方的科學觀,也確立了中西方身體訓練的價值取向,因為體育運動作為一種行為方式,可以說幾乎和人類本身一樣古老。所以,它的發展也必然打上了人類古老自然觀的烙印,從而使得中西方的身體訓練理論在原始起點上就走向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2.2中西方身體觀的比較

        然而,建立在中西方自然觀指導下的“身體觀”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也決定了中西方對待身體訓練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建立在原子論基礎上的身體觀是沿著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展開的,它認為:整體由部分構成,應當而且可以把整體分解為部分來認識生命的整體性,也可以從它的組成部分的性能來完全解釋清楚。因此,也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西方建立起了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身體觀”,并由此奠定了西方的醫學基礎。西方醫學認為,人體是由許多器官和系統共同組成的完整的統一體,任何一個器官都不能脫離整體而生存。人體各個系統能夠密切配合、協調活動,是由于神經和體液的調節作用,特別是神經的調節作用來完成的。這就是西方“還原論”思想指導下的“身體觀”。

        而中國文化視野下對待身體的認識認為,人是統一的有機整體,它是一個復雜的、有意識的、開放的巨系統。從而形成了與西方醫學的細胞組織概念相對應的“精、氣、神”的概念,它構成了中國傳統身體觀的基本物質基礎。這種“身體觀”是以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作為重要的理論依據,從而將人體劃分為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三大部分。它們在人體中各具不同生理功能,相互之間密切聯系。其中臟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而氣血津液是由臟腑活動生成的,是人體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通過經絡輸布到全身,供給肌體維持生命的需要,疾病來自失衡或滯塞,這就是中國傳統醫學對“身體”的基本認識。

        很顯然,中西方各自所形成的身體觀,即 “精氣神學說”和“細胞學說”,在中西方的醫學發展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奠定了現代生命科學的基石。兩者之間并沒有優劣之分,各自能夠相承延續至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早期中西方傳統文化影響下的自然觀和方法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正是由于中西方身體觀的不同才奠定了中西方身體訓練理論的差異。如:西方身體訓練理論所建立的是把人體結構、物質基礎、功能形態作為對象。運用實驗研究、還原分析、定量求證的方法,建立起的形式邏輯、公理體系、極向定位的身體訓練體系。而東方的身體訓練理論則是以自然過程、運動方式、相互作用為對象;運用取象比類、推廣演繹、自然綜合的方法,領悟通達的時空運變、陰陽關系、穩態調控的合一中和之道。[6]因此,在我們看來,基于不同文化背景,源于不同方法的中西方身體觀,更應該揉和兩者的優勢基因,更好地為現代體育運動服務。

        2.3中西方身體訓練理論的價值取向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了中西方“元氣論”和“原子論”自然觀的形成與發展,也體現在“一元論”和“二元論”的思想上,西方的自然哲學理性主義的最大特點就是“二元論”思想,將主客體一分為二。而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是“一元論”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針對“身體”這樣一個訓練主體,中西方建立了兩種身體訓練的理論模式,即: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身體訓練理論模式和西方的“天人對立”的身體訓練理論模式。從而在方法論上使得中國傳統身體訓練有了整體觀的價值取向,而西方身體訓練則走向了還原論的發展軌道上。

        從現代西方的身體訓練理論的發展歷程來看,它明顯地打上了原子論自然觀的烙印,使得訓練的理論在對待人體的認識也是采用了“還原論”的思維方式來看待的。因此,更加注重結構還原分析的研究傾向,認為人體是由各種系統、組織、器官,以及細胞等不同的層次結構所組成的,這些理論奠定了現代運動解剖和運動生理學的基礎。可以說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理學的產生在現代身體訓練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為現代身體訓練提供了客觀的依據和標準,使得身體訓練更加準確,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同時也體現在訓練手段上,它強調的是從局部出發針對結構,采取單方面拮抗性的訓練手段,以提高人體的相應部位運動能力。如:運動中肌肉的收縮形式有四種,即:向心收縮、等長收縮、離心收縮以及等動收縮。因此,根據這四種肌肉收縮形式,在現代身體的肌肉力量訓練中,就產生了等張訓練、等長訓練、離心訓練和等動訓練四種相應的訓練方式。這種訓練方式針對性很強,訓練的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方法論的局限性和機械性,這是“原子論”自然觀演繹下身體訓練的弊端。而建立在中國“元氣論”自然觀指導下的身體訓練,則是把身體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看待的。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也認為:“中醫把身體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相互聯系的系統的概念,顯然比古典的笛卡爾模式更加接近現代系統方法。”[7]因此,中國的身體訓練理論,是把人體結構看成是一種活的、動態的“氣化結構”。像中醫中的“藏象、經絡、三焦、命門”等概念也都是功能性的“氣化結構”,它所強調的是通過“氣”的運動變化所產生的各種生理性的變化,來體現生命活動的功能性特點。因此,在這種“元氣論”自然觀的引導下,遵循了整體論的思維方式來探討身體訓練這樣一個整體現象,它的根本觀點強調人體不僅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而且也將人與自然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方式。在訓練中它更多的是從整體著眼針對功能,采取多方面綜合的訓練手段,提高人體的基本能力的。如:中國傳統身體訓練理論的經典之作少林《易筋經》的“膜論”中就明確指出: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興神,外而筋骨興肉,共成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于氣也。是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于人生乎?又況于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

        從這段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傳統身體訓練對待身體這樣一個訓練的主體所采取的指導思想和方法手段,充分體現了整體的、平衡的、動態的、聯系的訓練思想。

        綜上所述,由于中西方自然觀的差異,決定了中西方身體訓練從指導思想到方法手段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古希臘人的身體鍛煉注重體力、體能、體質,強調力量和速度,系出于軍事肉搏與體育競技目的,表現為角力、射箭、擲標槍鐵餅、拳擊等運動。古中國更重內在的修煉,這還不必涉及到精神涵養、品性澡雪,單就身體性方面來說,強調的是體氣的流通順暢,體內各部分的和諧通泰,及身體與自然的氣息溝通,關注的是柔韌性、持久力、耐力、靈活性、靈敏度。希臘文化側重于身體的‘力’與‘美’,中國文化更強調‘氣’與‘和’。”[8]但是,我們認為兩者絕不是“不可調和”,而是存在著極大的共融性。只要我們能夠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來看待兩者的自然觀,以及他們所指導下的身體訓練理論,必將會揚長避短,不斷地完善各自的身體訓練體系,不斷地豐富現代運動訓練理論和方法,為體育科學的發展指明一條中西方結合的光明之路。這也正印證了普里高津的著名預言:“西方科學和中國文化對整體性、協和性理解得很好的結合,將導致新的自然哲學和自然觀。”[9]

        3結論

        1) 中西方傳統的自然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西方傳統自然觀是建立在“原子論”為基礎上的,形成了以“還原論”為主導的思維方式;而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則是建立在“元氣論”為基礎上的,形成了以“整體論”為主導的思維方式。

        2) 在中西方自然觀的基礎上,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身體觀,即 “精氣神學說”和“細胞學說”,在中西方的醫學發展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奠定了現代生命科學的基石。兩者之間并沒有優劣之分,各自能夠相承延續至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早期中西方傳統文化影響下自然觀和方法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中西方針對“身體”這樣一個訓練主體,建立了兩種身體訓練的理論模式,即: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身體訓練理論模式和西方的“天人對立”的身體訓練理論模式。從而在方法論上也使得中國傳統身體訓練有了整體觀的價值取向,而西方身體訓練則走向了還原論的發展軌道上。

        4) 中國傳統身體訓練有其自身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進一步加強這一領域里的科學研究和規范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必須要采用整體的觀點、平衡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和動態的觀點來認識身體訓練的全過程,從而建立起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身體訓練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疏野.向東方[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3:1.

        [2] 何裕民.中西醫學的自然觀差異及其匯通趨勢[J].醫學與哲學,1987(6):18.

        [3]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局,1958:64.

        [4] 何祚庥.唯物主義的元氣學說[J].中國科學,1995(5).

        [5] 朱時清,姜巖著.東方科學文化的復興[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67.

        [6] 根據傅景華“中華醫道的原理及其應用”一文部分觀點,結合中西方身體訓練的實踐經驗歸納和總結.

        [7] 弗里喬夫•卡普拉.轉折點[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06.

        [8] 周與沉,著.身體:思想與修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435.

        [9] 普里高津.從存在到演化[J].自然雜志,1980(1):14.第30卷

        第7篇:習慣成自然范文

        關鍵詞:園林綠化;自然景觀;園林施工;園林設計

        近些年來,城市化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與突出,如熱島效應、空氣質量下降、噪聲污染、人均綠地減少等等。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分強調人工景觀的施工建設,而忽略了自然景觀在城市生態中的作用[1]。現階段,很多施工單位在園林綠化建設時,并未做到對自然景觀有效的利用,不利于其充分發揮作用,從而使得園林綠化從總體上看,難以突出自然性與實用性優勢。那么,如何彌補以上不足,一直是園林綠化施工過程中所亟待解決的難題。

        1 園林綠化內涵及與自然景觀結合的意義

        所謂園林綠化,是指采取建造措施與藝術手段,針對某一區域內的地貌進行改造,并在其中栽種各類植物、以及布置園道與營造建筑等不同的途徑,來創設出美好的自然景觀與理想的休憩場所[2]。其中主要包括花園、山林公園和植物園等。而將自然山水當作主要基調的園林建設,自然景觀的創設又對園林施工建設的整體效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對于園林來講,若是利用植物以及山、水、植被等各類自然景觀基礎上直接進行營造,則很容易和其所處的整體環境融合在一起,從而達到自然、和諧的美感享受。

        2 園林綠化施工改造及利用自然景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受到園林綠化理念、設計水平等影響,園林綠化沒有合理利用自然景觀

        園林綠化的范圍通常較大,其中包含的自然景觀,雖然在規模上各不相同,但是都可被看作是整個園林構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當前經濟形勢下,考慮到城市居民對休閑環境、提高生活質量需要,以及居民對于綠色周邊環境的向往,有關部門都積極開展園林綠化工作。并且在園林綠化施工中,注重布局眾多的自然景觀。但是受到園林綠化理念、設計水平等影響,在現階段的綠化工作中,很多僅僅注重人工環境的構造,并未很好的突出自然景觀的效用,難以達到二者的和諧統一[3],結果使自然景觀的利用價值被大打折扣。

        2.2 自然景觀使用過程中保護不力,容易受到破壞

        在園林綠化中若能夠結合自然景觀。那么,不但可體現減輕空氣污染程度、改善城市環境、轉變城市面貌等價值,還能實現城市居民當前對于高標準居住環境的需要。可是,園林營造以及綠化通常要用到較長的時間,在此階段內園林往往處于向外開放的狀態,自然景觀隨時面臨著外部的干擾,如果不注重保護內部的自然景觀,就會使其很容易遭受外力的作用而被損壞,這樣非常不利于園林的美觀性與整體性,此外,自然景觀在建設營造時,如果是保護不力,也容易導致明顯的損壞,會明顯加大工作量,延長工期,增加施工成本。

        2.3 違背自然景觀的成長規律,不利于其成長因素發揮效用

        近些年來,施工人員逐漸采取現代技術措施來增加園林景觀的成長周期,這樣的優點是自然景觀就能夠更長時間的被人們利用與享受,使人們感受到其中更多的生活趣味,也能夠以此吸引更多的游覽人群;可是這種行為卻極有可能大大破壞自然景觀原本固有的成長規律,不利于其本身的成長因素發揮效用,甚至會加快其老退化乃至消亡的步伐,最后往往導致了更嚴重的后果。

        3 提高自然景觀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

        3.1 因地制宜,全面提升自然景觀的效用

        在園林綠化過程中,自然景觀處在關鍵地位,為了能全面發揮自然景觀的作用,在ζ涫凳腦旒襖用時,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做到因地制宜。不同的區域因氣溫與環境上的差異,會引起自然景觀的差異,切不可一味追求過高標準,而對原生態的區域環境造成故意破壞,這樣得不償失的做法一定要禁止;二是要重視自然景觀價值的發揮。自然景觀不應僅是用來欣賞和休閑,而要注重利用其本身蘊含的價值[4],比如很多園林中,有不少被當作自然景觀的可入藥植物,其自身很美觀,還能發揮較大的藥用價值;三是重視與人工景觀的密切結合。已有的自然景觀,屬于整個園林綠化的構成之一,應當科學設計,將其與人工創設的景觀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總體的美感、舒適感。

        3.2 重視自然景觀和園林其他景觀及城市發展的協調

        之所以實施園林綠化工作,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減輕空氣污染程度、改善居住環境、達到城市居民當前對于高標準居住環境的需要,自然景觀屬于園林綠化之中最為關鍵的景觀,其在園林整個區域的綠化營造中一直是處于中心地位,這也表明其對園林綠化的效果具有巨大的影響。所以在改造自然景觀時,特別要強調與附近環境以及該區域的文化、建筑等相協調,在提升品位的原則下,盡可能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5]。只有這樣,才可確保營造的園林綠化有益于城市的休閑環境,才可確保人們擁有更加健康的居住氛圍,從而使得自然景觀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用。

        3.3 堅持以人為本設計理念,重視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的結合

        在園林綠化施工中,對于自然景觀的利用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放在第一位。首先,在進行規劃時,要突出園林綠化的地位,以便于讓更多的人關注參與對園林綠化規劃設計;其次,在改造自然景觀時,應考慮增強其實用性,在達到基本觀賞需要的前提之下,使其自然景觀發揮更高的使用價值,如本單位在對綠蔭公園的設計中,通過夢溪筆談、文星跌瀑、涼亭晨曲、和春花苑等組合,在景點提升中,打破原有的封閉空間,將游客引入大樹下、花枝旁,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突出了游客的主體地位,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最后,在城市規劃的前期,就應當針對城市中各類自然景觀進行科學布置與改造,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使綠地、景觀與建筑等密切結合,實現改善城市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園林綠化景觀的營造應當與城市環境特征、人文特點相呼應,在發揮環境美化功能的同時使其同樣可發揮文化功能。對園林綠化而言,其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就是自然景觀的改造、以及利用,必須努力實現城市規劃和園林綠化建設的總體平衡,從而努力達到居民對高標準的居住環境的需要,在一定的區域內真正發揮自然景觀最大的效用,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與品位。

        參考文獻

        [1]肖長南.淺談如何提高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水平[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4,30(11):215-216.

        [2]汪躍,林培英.現代城市園林的多元化發展趨向[J].園林科技信息,2014,08(12):69-70.

        [3]劉圣偉.談新時期城市園林綠地建設[J].江西園藝,2015,13(04):187-188.

        [4]張前進,閻宏偉.論景觀設計中園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則[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9(02):119-120.

        第8篇:習慣成自然范文

        一、 習慣的形成

        人的習慣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習慣形成

        的原因和過程。

        1、習慣是注意的結果。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發現:處理知識,引起事物的發生,把秩序帶入到我們內在的生活和外顯的行為中,這些都占用了注意力。注意對于處理情緒,制定目標,解決問題是必需的;對于閱讀、談話和駕駛汽車也是必要的。沒有它就不能完成對外界環境做出適當反應的工作。人們在特定時間內注意(即有意識的經驗)投往何處,依賴于三方面組織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能、習慣和價值。

        本能是千百年來有選擇的結果。它使我們注意那些有關求生存的事物的知識,而且它們把我們和注意力限制在增強選擇的適應性的艱苦工作上。當我們饑餓時,我們的精神力量就會被尋求食物所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被異性所吸引,是因為如果沒有這種吸引,人類早就不存在了。本能的注意模式幫助我們注意和避開危險的事物,并把興趣放在那些過去有助于我們的身體與基因生存的事物上。

        人們在生活中也獲得了習慣,學會了忽略了某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這依賴于以往遇到它們時是帶來痛苦還是快樂。例如,有些人形成了一種從來不獨處的習慣,是因為他們發現孤寂是無法忍受的;另一些人自己安排時間去從事體育運動,學習科學,因為當他們以習慣了的某方面去組織注意時,他們感到最愜意。當然如果單純地從生物學的領域分析,本能和習慣是從盲目的方面去形成注意,正如它本身那樣,是靠著依據過去的經驗去疏通和重新調整精神力量。人則有重大的不同,人的心理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

        價值則在另一方面按照未來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人類表現出期望去做事情的能力,不僅是因為他們當即就能從這種行為中受益(正如習慣所表現的),還因為他們想達到某種未來價值的狀態。因而,“面壁十年圖破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任何特定的時間,本能、習慣、價值都介入到形成注意模式中。有時候,本能、習慣首當其沖;另外時候,價值更能生效。指導注意力分配的意識,必須在兩種相對抗的原則之間進行調節:我是應該按照本能與習慣所提出的那樣聽音樂呢,還是應該按照價值所要求的那樣去準備考試。這就為我們有意識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供了機會。

        2、習慣是個人與環境、行為相互影響的結果。在心理學界,對行為受什么因素影響和決定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行為、環境、個人內在諸因素三者相互影響、交互決定,構成一種三角互動關系。這一種觀點在眾多的行為因果觀中獨具特色,從這一觀點出發,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可以等待“習以為常”,也不可以“習焉不察”,更不能“習是成非”。而應該能動地以社會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加以訓練,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行為習慣是自我調節的結果。班圖拉的自我調節論認為,人的行為不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響,人們也可以通過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調節自己的行為。他指出:“如果行為僅僅由外部報酬或懲罰所決定,人就會像風向標一樣,不斷地改變方向,以適應作用于他們的各種短暫影響……事實上,除了在某種強迫壓力下,當面臨時各種沖突時,人們具有自我指導的能力,使得人們可通過自我的結果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施加某種影響。”因此,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是一個人將外在的要求內化為自身需要的過程。

        4、習慣是動力定型。任何習慣的形成,都是在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的。習慣形成的過程人們通常分成三個層次,最低層次就是不自覺階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斷強化已形成的條件反射就形成了習慣。就是第二個層次了,成為自覺行為。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內部的自我監督,不需要外部監督了。第二個層次也是經過反反復復,多次重復以后,一旦這種行為習慣被破壞以后,就內部調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個層次就是自動化,達到類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動化以后,也不需要監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為習慣。一旦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認真的學習態度,以學習為樂趣;自覺地看書、寫字,積極動耳、動眼、動手、動口的習慣;自學的習慣,課前預習、課后及時復習,這是最佳的教育習慣。轉貼于

        二、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華生、桑戴克、巴浦洛夫等人心理學說基礎所建立起來的行為治療技術在德育工作中取得明顯的效果。行為治療理論認為,人類對環境的不相協調的結果,或是學習得來,或是缺乏必要的學習能力所致。條件作用與條件反射,是機體最基本的學習形式,在不良行為和某些疾患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根據學習或條件作用的某些基本規律對它們加以治療或矯正,幫助病人學習新的技能或行為,或者幫助病人通過學習或條件作用減少、消除適應不良行為和癥狀,或者通過學會一種新的行為以對抗適應不良行為和癥狀。行為治療一般采取正向強化或負向強化的獎懲方式對不良行為者進行訓練。但關于怎樣養成良好的習慣,葉圣陶先生有他獨到的見解。

        1、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 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圣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 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

        2、"習慣成自然"就是能力。 什么是"成自然"呢?葉圣陶先生認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么心,仿佛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 他舉例說,"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 他進而指出,"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3、有兩種壞習慣不能養成。 葉圣陶認為:習慣不嫌其多,但有兩種習慣養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這兩種習慣就是:不養成什么習慣的習慣和妨害他人的習慣。

        何謂“不養成什么習慣的習慣”呢?葉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習慣的養成來說明“不養成什么習慣的習慣”的害處。他說,"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臉漱口,每事要有頭有尾,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起碼習慣。有了這些習慣,身體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碼的健康,但這些習慣不是短時間內就形成的,要逐漸養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需要一些強制功夫,自己得隨時警覺,直到‘習慣成自然’,就成為終身受用的習慣。可是如果在先沒有強制與警覺,今天東、明天西,今兒這樣,明兒又那樣,就可能什么習慣也養不成。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一種習慣,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這就是‘不養成什么習慣的習慣’,最要不得"。 這種習慣與其他種種習慣沖突,一旦養成,其他種種習慣就很少有養成的希望了。

        那什么又是“妨害他人的習慣”呢?葉圣陶舉例予以了說明。他說,“走進一間屋子,砰的一聲把門推開,喉間一口痰上來了,撲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好象是無關緊要的事。但這既影響他人學習和工作,又可能傳播病菌,一旦習以為常,就成為一種妨害他人的習慣”。

        妨害他人的習慣是惡劣品質形成的重要根源 葉圣陶先生認為某些人的不良品質的形成,一個重要的病根在養成了妨害他人的習慣。他說,如果一個人不明了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系,不懂得愛護他人,一切習慣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惡人。

        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增強能力

        正如柏拉圖在兩千年前所觀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訓練年輕一代尋找“正確目標指導下的歡樂與痛苦”。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說,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于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葉圣陶認為,“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厭”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發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輩子用不盡。”考察二戰以后日本的三次教改,每每把養成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這樣講“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可以說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好的習慣使人受益一生。

        參考書目: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

        2.《葉圣陶答教師的100封信》,開明出版社,1989年。

        3.《葉圣陶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第9篇:習慣成自然范文

        慢呼吸養生的方法簡單好學,但貴在堅持。最好是從小煉就,習慣成自然后便可受益終身。下面侃侃其中的道理和方法。

        放慢呼吸節奏以促進長壽,這主要是針對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而言的。一般來講,山區的長壽者多于平原,其主要原因是:高山的低氧空氣能降低血氧濃度,減緩新陳代謝的速度。現在,低氧環境能使人長壽的道理,已經被專家們所認同。

        那么,在空氣含氧量較高的平原地區,怎樣才能獲得血氧相對不足的“高山效應”呢?平原地區的人們可以通過放慢呼吸節奏來人為地“制造’低氧條件。如果練就一套放慢呼吸節奏的方法,每天便能少吸入一定量的氧氣,從而獲得“高山效應”。

        根據我的體驗。具體方法是:初練階段。在晚間睡覺時平躺,全身放松,閉目合嘴無雜念,以鼻吸呼。用腹式呼吸的方法輕輕地自由地吸氣,接著慢慢地呼氣。呼氣時略帶“小屏氣”,像自行車內胎被緩緩放氣似的,只有自己能夠隱約聽見聲音。這種“緩釋式”呼氣法的時間是吸氣的3~4倍。呼完氣之后不要馬上吸氣,應緊接著稍稍屏氣。這種“止息式”屏氣的時間應為吸氣的1~2倍。然后再吸氣。就這樣“吸-呼-屏”循環,反復練習,直至不知不覺地入睡。如遇感冒鼻塞時,可暫停幾天。早晨醒來,同樣練習10分鐘。堅持鍛煉3個月,直至沒有頭昏腦漲的感覺。

        接下來便不單是天天如此,而是要求每時每刻都如此。不管白天與夜里,不論學習、工作、吃飯、走路、坐車、睡覺……,都得潛意識地要求自己按上述方法做,直到完全進入習慣成自然狀態為止。一般來講,三年苦練,‘大功。方成。

        通常情況下,人的呼吸節奏習性是不受主觀意識所控制的。有的人習慣快些,有的則習慣慢些。據觀察,處于慢呼吸態的人平均壽命要相對高于快呼吸態的人。性情溫和的人呼吸節奏是緩慢而深沉的,這些人往往壽命較長。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综合一区自偷自拍 | 亚洲欧美制服在线 |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女同 | 日本韩欧色色色色色色 |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