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媒體的特征范文

        傳統媒體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媒體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媒體的特征

        第1篇:傳統媒體的特征范文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但又被常常忽略的問題:就廣告信息的傳播方式以及消費者對廣告媒體的接觸習慣角度而論,戶外廣告與其它所有傳統媒體相比,存在著一個非常本質的區(qū)別,其核心就在于媒體所承載的“內容性”:傳統媒體基本上都是一種內容承載性媒體,例如,電視媒體承載的主體內容是電視節(jié)目、平面媒體承載的主體內容是新聞文字等,而廣告是依附于這些內容而存在的附屬品,同時,這些傳統媒體的廣告受眾大多也是因為這些內容的存在而去接觸媒體,并順著這些內容的引導才接觸到這些媒體所搭載的廣告,因此,傳統媒體的廣告接觸方式可以稱之為內容誘導性接觸,傳統媒體可以被稱作為內容誘導性媒體;但在戶外廣告中卻沒有所謂的“內容”承載,換言之,戶外廣告是一種特殊的無內容的純廣告媒體,消費者日常在戶外媒體中所接觸到的除了廣告之外,沒有任何其它內容。這一媒體特性的存在,勢必決定了戶外廣告的廣告受眾在接觸戶外廣告時,存在著與傳統廣告完全不同的方式:由于沒有“內容”的存在,消費者在與戶外媒體的接觸過程中,缺乏由內容而產生的誘導接觸過程,而更多地是處在一種隨機狀態(tài)之下的突發(fā)性廣告接觸,即消費者置身戶外,在沒有任何引導條件或誘因的狀況下,隨機與戶外媒體產生突發(fā)性的接觸,并完成對廣告內容的接收過程。因此,戶外廣告的接觸方式可以被稱之為一種非內容誘導性接觸,戶外媒體可以被稱作為非誘導性媒體

        戶外廣告的非內容性特質以及無內容誘導性接觸的特征,決定了戶外廣告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必須對受眾有足夠的媒體親和力

        由于戶外媒體非內容性的傳播特質與無內容誘導性的接觸特征,決定了消費者對戶外媒體接觸時的隨機性狀態(tài),這樣一種隨機性接觸狀態(tài)就決定了戶外媒體本身必須要有足夠的親和力去配合廣告受眾的接觸,所謂的戶外媒體親和力指的是戶外媒體與廣告受眾之間再接觸過程中最小的接觸障礙,其中包括廣告受眾與戶外媒體間的接觸觀察角度、觀察距離、觀察視覺障礙物以及傳播內容的清晰完整性等要素,當廣告受眾在戶外純隨機狀態(tài)下與廣告媒體發(fā)生接觸時,要求廣告媒體必須隨時都能提供一種非常良好的易接觸狀態(tài),使廣告媒體完整暴露于廣告受眾的接觸視線范圍之中,達成最為充分的廣告信息傳播。在易接觸性或稱之為媒體親和力方面,目前主流戶外媒體中表現最好的當屬公交媒體,公交媒體在戶外媒體中獨一無二的采用多面體立體方式傳播(由兩側車身加車尾形成的三面立體),這種傳播方式構成了一個超過300°的寬廣視角,使得公交媒體毫無疑問地成為戶外媒體中可視角度最大的載體,最大觀察視角意味著無論廣告受眾與公交媒體處于何種狀態(tài)的相對位置,都能完整接觸到公交媒體所搭載的廣告內容,從而有效確保了廣告接觸的傳播效率,這一點從實力媒體去年所做的戶外廣告效果調研中可以清晰地得到印證,在關于消費者日常特別留意的戶外媒體形式調研中,公交媒體以60%的消費者留意率遙遙領先于其它戶外媒體形式,而在日常接觸最多以及最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的調研中,公交媒體同樣以57%與36%的高比例遙遙領先,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公交媒體獨特的傳播特性以及由此而所形成的消費者廣告接觸最小化障礙,即公交媒體無與倫比的媒體親和力。

        戶外媒體非內容性特征使戶外媒體的人群包容性最大化

        戶外媒體的非內容性特征,避免了傳統媒體的廣告受眾因為對媒體所承載內容有意識的主動回避而產生的廣告接觸障礙,傳統媒體“內容”的存在一方面固然是誘導了消費者對所搭載廣告的關注,但另一方面,“內容”的存在同樣迫使一些消費者因為對“內容”的排斥而遠離這些廣告,人為造成了廣告的接觸障礙,縮小了廣告的接觸范圍與接觸人群。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戶外媒體的非內容性特征,完全避免了傳統媒體由內容所形成的消費者接觸屏障,實際上使戶外媒體成為一種人群包容性最廣泛的媒體形式,沒有任何人為排斥消費者的特性,這一特性使戶外廣告正日益成為僅次于電視廣告的消費者接觸率最高的媒體形式。

        戶外媒體的非內容性特征,使戶外媒體成為消費者心理排斥性最小的媒體形式

        任何搭載于內容性媒體之上的廣告都由于侵占了消費者對媒體“內容”的接觸而為消費者所排斥,例如電視廣告侵害了消費者看電視節(jié)目的時間、平面廣告侵害了消費者對平面文字的接觸量等等,消費者所產生的這些排斥性會在實際的消費者廣告接觸過程中直接產生對廣告以及品牌的排斥心理。而戶外廣告的非內容特征,使其不會對消費者產生任何利益侵害,因此,消費者對戶外廣告及其所搭載的廣告排斥心理最小,這一點同樣也可以從實力媒體去年所做的戶外廣告效果調研報告中得到驗證,戶外廣告的消費者反感率(15%)最低,遠遠低于電視廣告反感率(33%)、平面廣告反感率(32%),因此,戶外廣告可以被稱作為最具消費者好感度的媒體形式。

        戶外媒體非內容性特質,決定了戶外媒體在媒體策劃運用過程中與傳統媒體的差異性

        第2篇:傳統媒體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網絡新聞 傳統新聞 整合

        一項調查表明,在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后,70%的人會再利用傳統媒體驗證所獲信息的準確性。網絡時代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信息傳播媒體的迅猛發(fā)展,網絡媒體豐富了公眾表達,但也帶來了信息碎片化、表達情緒化等問題,傳統媒體的報道被網絡廣泛轉載而影響“放大”,形成輿論壓力。在網絡時代,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形成良性互動,發(fā)揮整合作用。

        一、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良性互動

        在互聯網上,用戶可以在新聞網站、社區(qū)、論壇、博客、網絡電視、電子雜志等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傳遞的交互性使用戶不再是簡單的接收方,主動權掌握在了用戶手里。同傳統媒體不同,在網絡媒體上所有人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都可以成為信息的主角,人們還可以通過網絡媒體進行再教育,人們對網絡媒體的參與熱情和參與需要也在不斷增長,交互式服務的優(yōu)越性將日益明顯。

        傳統媒體如廣播、報紙、電視等都是在固定的地點和活動空間進行傳播活動,它們都需要大量的現代化設備和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yè)新聞信息采集、編導以及相關的技術人員,因此傳統媒體只能在媒介組織中進行新聞信息的制作、傳播工作。網絡媒體則不同,它的傳播主體既可以是專業(yè)的機構,如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也可以是非專業(yè)的個人,也就是說每個用戶都可以是傳播者,信息不再是歸屬哪個傳播媒體獨有。

        與網絡媒體相比,傳統媒體也能滿足受眾了解信息的要求,但因其自身有很多局限性,使傳統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經常用一種由上對下的方式,受眾的意見難以反饋、要求難以滿足。而網絡媒體的用戶具有相當大的自由性和主動權,互聯網上這種傳播平等化的趨向無疑使傳統新聞采編的視角發(fā)生了變化。

        1、網絡媒體的信息優(yōu)勢

        傳統媒體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能無限制地傳播信息。而網絡媒體從根本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全世界都可以進入開放的信息空間。通過互聯網,時間和空間不再是信息的障礙,無限的傳播范圍使得傳統意義上的國界不復存在,形成了信息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的虛擬空間,使人體驗到了身臨其境的感覺,相對傳統媒體來講,網絡媒體還擁有即時性、大容量等優(yōu)越性。

        互聯網上信息的即時性與持久性。網絡媒體使新聞的時效性與持久性得到結合。較報刊前進一步,廣播電視的現場直播使零時間新聞成為可能,但這并沒有真正解決新聞的時效性問題。時效性是新聞價值重要的評判標準之一。長久以來,人們對于時效性的認識不清,更多地關注新聞信息本身的及時性,而忽視受眾接收新聞的及時性一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對新聞信息時效性的要求不僅要及時,更重要的是確保需要這些新聞信息的人群能夠隨時接收到。網絡媒體非常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網絡新聞不僅具有即時性,同時具有持久性的特征。網絡新聞是可存儲的,它不同于廣播電視新聞轉瞬即逝,也省去了保存報刊的麻煩。新聞媒體可以在網絡上開辦專題或專欄,集合與某一事件有關的新聞信息,使瀏覽者對事件的發(fā)展有全面的把握。

        互聯網上傳播速度的快捷使得傳統媒體的新聞采編面臨挑戰(zhàn)。網絡媒體沒有截稿時間,所的信息是即時的、不受限制的,是一種“全天候”的發(fā)稿方式。由于全球時差的變化,互聯網上信息的交叉縱橫,其優(yōu)勢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而相對于互聯網的即時采訪、即時發(fā)稿的快捷,傳統的新聞采訪寫作的速度較慢。

        網絡媒體信息量龐大,傳統媒體無法相比。從信息的容量來看,互聯網上的信息可以用“無窮無盡”來形容,用戶在互聯網上對信息可以進行自由選擇,單純從獲取信息的角度講,網絡媒體比傳統媒體有更強的競爭力。互聯網廣闊的空間讓用戶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聞背景、解釋新聞,這使得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面臨著挑戰(zhàn)。傳統媒體的傳播范圍受到時間、地理、天氣等條件的限制。而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任何人在任一臺連接互聯網的計算機上信息,世界各地的用戶都可以獲得該信息,這就對編輯和記者在對新聞價值的判斷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們在對新聞的處理上不得不更加迅速、全面、周到。

        網絡媒體使新聞信息傳播呈個人化發(fā)展。現在,互聯網上的個人化新聞服務已顯示出其發(fā)展?jié)摿Α;有允够ヂ摼W可以根據用戶事先選定的范圍將新聞直接發(fā)到其個人電子信箱,可以按用戶要求的時間和順序播報視頻新聞和其他節(jié)目。在因特網上,越來越多的網站都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個人化服務。

        2、網絡媒體發(fā)展的局限性

        網絡新聞媒體以其嶄新的魅力和強大的傳播優(yōu)勢令世人矚目,如信息豐富、快捷、全球傳播、滾動式動態(tài)信息、自由交互,加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互動,形成立體展示信息、內容等,給看慣了傳統新聞傳播方式的人們以耳目一新之感。然而,在它顯示優(yōu)越性的同時,暴露出來的問題也不可避免。

        雖然網絡的普及使新聞信息傳播快捷,但由于網絡新聞信息源的多樣化等,網上時常出現“出爾反爾”式的辟謠新聞,使人們對網絡新聞的信任度下降。部分新聞網站缺乏對稿源的核實機制,信息傳遞中的無意失誤與有意曲解,致使以訛傳訛的信息出現在網絡上。同時互聯網的發(fā)展,增強了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性,受眾更容易表達觀點,但相伴隨的是缺乏權威性。信息源、受眾的高度個人化、私人化,以及傳播方式和傳播格局的多樣化和多元化,使新聞的真實性、隱蔽性、可控性和可靠性隨之降低,使受眾對真實信息的信任程度也大大降低,這與新聞的基本精神如求實精神等背道而馳。

        相對于傳統新聞傳播,網絡新聞傳播中的受眾是無中介的直接與信息源聯系,自主選擇性大大增加,傳統新聞媒體所起到的層層把關的輿論導向和信息過渡作用大大減弱。網絡新聞傳播無國界的窗口使不同意識形態(tài)、政治立場、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的信息大量涌入,為某些不良信息資源的泛濫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這些使得官方新聞宣傳的公正性及引導輿論,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難度大大增加,而且面臨失去大量受眾,削弱新聞宣傳報道權威輿論導向功能的危機。同時由于互聯網立法的滯后,網絡犯罪帶來的社會問題,使正常的網絡新聞傳播秩序受到影響。

        雖然網絡新聞媒體越來越具有獨立媒體的特點,時效性強、選擇個性化,更容易形成專題。這些優(yōu)勢是傳統媒體不具備的。然而網絡新聞信息的獲得有它自身的依賴性,使他們忽視現實生活中具有新聞價值的真實的第一手材料、事件。同時浮躁的從業(yè)作風和職業(yè)道德的淡化,使他們放棄獨立發(fā)現新聞的精神,不愿意深入生活作出獨到的發(fā)現。

        二、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整合

        網絡媒體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我們對網絡新聞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它作為多種新聞媒體的一員而存在,并不能取代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而一統天下。兩者存在發(fā)展的關鍵并不只在于是以紙張或光電技術電腦數字技術作為未來新聞媒體傳播的基礎,而在于在一個信息傳播越來越多元化、多樣化的世界里兩者之間是否找到整合點,從而在競爭中互相依存、優(yōu)勢互補,共同求得發(fā)展。

        1、兩者信息內容的互惠互利

        未來媒體的競爭,不只是傳播技術和信息包裝的較量,也不只是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的較量,而應該“原創(chuàng)信息”的較量。傳統媒體在“原創(chuàng)信息”方面具有優(yōu)勢,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規(guī)范性的做法,比如新聞表述的客觀與公正,新聞需要得到證實,新聞必須交代來源等等。這些特點要求,使得傳統媒體新聞的可信度得到了保證,這也給兩種媒體的互惠互利的整合帶來了保證。

        兩者的整合,表現在網絡新聞需要依靠傳統新聞媒體的內容、信息資源等充實自己的視頻窗口,豐富自身的內容。而傳統新聞媒體可以利用網絡新聞的快捷、滾動等優(yōu)勢不斷擴展自己的內容。在這個方面,傳統媒體除追求講究實效外,更追求具有準確、質量、品牌和信譽的原創(chuàng)性新聞,而這正是網絡新聞所缺少的。

        2、兩者各具優(yōu)勢取長補短

        眾所周知,傳統新聞媒體報道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穩(wěn)定的記者隊伍,新聞信息來源非常廣泛,這些都是網絡媒體所不具備的。傳統新聞媒體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huán)境中長期逐步形成的政治屬性與政策環(huán)境、機構組織與人才網絡等方面的固有特質和優(yōu)勢,促使傳統媒體更為有效的占有新聞信息資源。網絡媒體則以資訊快捷和海量的信息資源見長。兩者之間的整合做到取長補短應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傳統新聞隊伍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朝著新的形式發(fā)展,如多媒體互動、電視新聞網上互動、突發(fā)性新聞的滾動報道、網絡新聞背景的組織等等。這些都是傳統新聞媒體利用網絡,鞏固自己權威地位的舉措。

        3、兩者技術上的優(yōu)勢互補

        新聞傳播媒體發(fā)展到今天多媒體的爭奇斗艷,引起這一系列變革的因素是傳媒技術的進步。再新的技術都是相對的、不斷變化的。網絡新聞傳播所具有的技術優(yōu)勢一旦被傳統媒體所認識、所掌握,傳統媒體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優(yōu)勢,在市場化的新聞競爭中,成為充分公眾化、社會化并承擔巨大社會功能的綜合信息傳輸媒介。在新科技的浪潮中,在媒體多元化的嬗變整合中,網絡新聞與傳統新聞媒體之間的界限將被打破。

        相對網絡媒體而言,傳統媒體擁有令網絡媒體艷羨的內容品牌、相當龐大的受眾群體、穩(wěn)定的專業(yè)記者隊伍,新聞來源非常廣泛,這些都是網絡媒體在短期內所望塵莫及的。網絡媒體在不能完全自己采編、制作新聞的情況下,還須依靠傳統媒體的內容、人力資源等成長。網絡媒體現在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還將繼續(xù)依托傳統媒體而發(fā)展。因此,越來越多的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走上了合作之路。

        第3篇:傳統媒體的特征范文

        摘要:網絡的強勢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帶來了諸多的便利的同時,也在積極的與傳統媒體進行合作,謀求更大的發(fā)展,它和傳統媒體的合作方式多樣,主要分為內容上、形式上和品牌層面上的合作,以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媒體品牌價值積累和整合各優(yōu)勢資源為策略。

        關鍵詞:網絡媒體;傳統媒體;合作趨勢

        網絡技術的更新變革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也給它們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和方向,媒體之間也已經從最開始的激烈競爭過渡到了今天積極合作的關系上。網絡的強勢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帶來了諸多的便利的同時,也在積極的與傳統媒體進行合作,謀求更大的發(fā)展。

        一、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合作的優(yōu)劣勢分析

        (一)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合作的優(yōu)勢

        媒體之間的合作著實促進了各媒體的發(fā)展,也讓受眾得到了更多更新穎的信息體驗。合作是順應了媒體的發(fā)展趨勢,更是符合了受眾的個性化、精細化的需求。

        第一,充實網絡的內容和形式。在網絡剛出現的時候,也許會有很多人想不到網絡會發(fā)展到今天這個程度,誰都可以是網絡內容和形式的制造者,這也讓我們現在能看到一個極其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但是,頭功是傳統媒體的,它是網絡媒體最初的內容提供者,當網絡媒體的內容和形式到達一定量后,就產生了規(guī)模效應的發(fā)展。

        第二,滿足受眾日益?zhèn)€性化的需求。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對各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且精細化,消費者也不愿意浪費大量的時間去尋找信息。而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一個提供了超文本鏈接方式,可跳躍性查找和閱讀信息,另一個提供了精細化的內容,針對消費者精細化的需求提供細分化的內容。兩者的結合可謂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極度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

        第三,“聚媒體”效應。所謂“聚媒體”是指把各種媒體的信息表現形式集于一體,在網絡上能找到相應的網絡版的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把眾媒體集于一身的媒體。“聚媒體”效應是把所有媒體的受眾都集中到一起所產生的巨大的影響。網絡媒體本來就是衍生于傳統媒體,它擁有眾多優(yōu)勢的同時,與傳統媒體的合作所帶來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

        (二)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合作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第一,模式較單一。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合作的表現形式基本是以網絡媒體為終端,如電子報、電子雜志、網絡廣播和網絡電視臺或電視臺網站等。如此合作只是網絡媒體以非常低廉甚至免費的價格從傳統媒體拿來內容,實現網絡媒體資訊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而傳統媒體非但沒有實現自身品牌的傳播還滋生了強大的競爭對手。

        第二,品牌運作意識弱。未來是品牌橫行的世界,在各行各業(yè)都一樣。雖然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合作一直是以受眾需求為出發(fā)點,滿足受眾精細化需求,但是卻恰恰忽略了品牌塑造。合作模式的單一也決定了合作中品牌意識必然不被受到重視。

        在網絡內容在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之后,其影響力極其深遠,網絡媒體品牌也在不斷的擴占受眾的心智。此時如果運營者重視品牌的運作,將資源整合形成一劑強大凝聚力,即使合作模式單一也可發(fā)展的空間也是不可限量的。

        二、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合作方式和策略

        (一)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合作方式

        網絡媒體依靠傳統媒體來擴充其新聞報道,傳統媒體利用網絡媒體加強自己的傳播影響,無論從資源整合、受眾需求還是媒介經營角度來看,與網絡媒體的合作是傳統媒體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合作中,有以下幾種合作方式:

        1、內容上的合作

        傳統媒體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內容,傳統媒體的之間的競爭也主要是內容的競爭。網絡媒體的發(fā)展離不開傳統媒體內容的轉移,今天人們生活工作離不開網絡一方面的因素就是因為其海量的內容。

        傳統媒體以網絡媒體為平臺,最大限度的傳播和推廣自己生產出的“產品”,希望受到更多的受眾的喜歡并成為忠實的受眾,尤其是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由此進一步達到自己品牌延伸的目的。例如電視媒體第一品牌中央電視臺在網絡上自建網站中央網絡電視臺,包括了其所有頻道和幾乎所有的地方衛(wèi)視頻道,這種強大的資源整合力加上統一將內容在網絡媒體上的輸出,形成了規(guī)模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其品牌延伸和拓展。此外還有鳳凰電視臺在網絡上自建的鳳凰網、各大報社自建的網站和電子報、音頻資源的整合等等,都是將自身的內容直接或間接提供到網絡上,這些都是最典型也是最初的合作方式。

        2、形式上的合作

        網絡媒體在與傳統媒體合作的前期主要是扮演一個宣傳者的角色,為傳統媒體的內容傳播提供了一個渠道而已。利用網絡媒體互動性強、傳播迅速等特征分析得出受眾真正的需求并且制作出相應的“產品”快速投入網絡中和其他市場。

        開屏傳媒開創(chuàng)的跨媒體全新的合作模式就是借助網絡中桌面這個界面作為傳統媒體內容的載體,在維護自身獨立品牌形象的基礎上以焦點圖片新聞、導讀性內容等形式在開屏傳媒的桌面媒體上開辟欄目,與平面刊物同期展現,并通過桌面超鏈的方式使資訊價值回歸到傳統媒體,真正實現資訊價值和品牌的反哺。這種只是單純的把網絡這個平臺當作內容的終端輸出,并沒有其它的實質性的合作。

        3、品牌層面上的合作

        社會經濟發(fā)展越成熟,品牌集中度就越高,當行業(yè)發(fā)展到成熟期,就會呈現出幾個大品牌占領絕大部分的市場。美國的NewCenturyNetwork,由9家大型報業(yè)集團超過200家報紙的內容組成,整合了報紙的信息源和傳統聲譽與網絡媒體綜合集成展示能力。行業(y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資源整合成為行業(yè)發(fā)展必須要經歷的一環(huán)。

        2009年百度和湖南衛(wèi)視進行戰(zhàn)略合作,雙方將在跨媒體及內容、產品及品牌、公益及事件、互動電視制作等領域展開深層次的戰(zhàn)略合作。這跟以上兩種合作方式截然不同,強強聯合才能幫品牌帶來更多的受眾和積累更牢固的品牌價值,使雙方達到另一個品牌高度。

        (二)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合作策略

        1、極力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

        羅杰·菲德勒的觀點認為:傳播媒介的形態(tài)變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競爭和政治壓力,以及社會和技術革新的復雜相互作用引起的。在當今國際背景復雜國內經濟崛起情況下,人們的需求巨變,對信息內容和傳播的要求更加人性化、精準化。

        可見,只有真正滿足受眾的需求,不斷提供他們需要的內容,以電子方式與消費者聯系以感覺他們的需求,然后使用網絡時代技術開發(fā)新的能力以實時響應這些需求,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才能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2、不斷積累品牌價值

        一個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它需要長期的積累,包括產品力、包裝力和營銷力等等。媒介品牌更是如此,它需要不斷的吸引受眾的關注,增加自己的影響力和擴大自己的宣傳范圍,這就必須推出具有吸引力的核心價值內容,提升自己的品牌力。央視廣告語“相信品牌的力量”讓我們知道強強聯合才是硬道理。

        每次的合作都能為品牌增加價值,實現品牌價值的積累,長此以往,當品牌價值積累到一定程度成為強勢品牌,那么它將會得到更多的收益。

        3、整合各方優(yōu)勢資源

        每一次合作都是為取得更大利益為目標,有可能失敗也有可能成功,整合優(yōu)勢資源,去其糟粕信息,使利益達到最大化是我們不懈的追求。網絡媒體中充斥著大量的垃圾信息,但它有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而傳統媒體出版播放的信息都是經過嚴格的策劃、篩選、制作出來的,整合這些資源讓其達到最大化的效果,也是雙方合作的必然選擇。

        總之,人類的生存與交流總是促使人們更加追求真情實景的傳播,同時能自由地借助各種手段滿足自己獲取信息的要求。網絡媒體的崛起反映了人們對多種傳播手段和不同媒體之間整合與互補的追求。

        三、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合作趨勢預測

        網絡媒體的迅猛發(fā)展雖搶去了部分傳統媒體受眾,影響到傳統媒體的關注率和影響力,但同時也給了傳統媒體新的發(fā)展契機和方向。在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合作的進程中,必然會有以下趨勢:

        (一)內容和形式更具專業(yè)化、深度化

        無論是新媒體還是舊媒體,內容永遠是其最具核心價值的“產品”。媒體間的融合也不僅是信息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也是內容上的融合。受眾個性化需求就決定了內容必須細分,而且只有在細分的同時讓內容更加全面和更具深度,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還超過了其預期期望,這不僅能得到他們的喜歡和認可,還會得到一批又一批的忠實受眾。如百度和湖南衛(wèi)視的合作給了廣大受眾一場盛大的娛樂盛宴,讓人們無處不娛樂。

        (二)品牌化運營

        未來的世界是品牌橫行的世界,品牌的樹立對于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傳媒業(yè)正在探索未來發(fā)展之路,品牌化運營是其發(fā)展過程中必須要走過的一環(huán)。

        品牌化有助于提高市場的關注率,樹立良好形象,便于受眾辨認、識別和記憶,更有利于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如中央電視臺、湖南衛(wèi)視等早已進行品牌化戰(zhàn)略布置,由央視廣告語“相信品牌的力量”可以看出央視更是極其重視品牌的塑造。

        (三)跨媒體合作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

        在跨媒體合作的案例中,多數媒體合作的層次還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大部分還是以資源交換、互相為對方做廣告宣傳為主。除此以外,共同組織大型活動,如合辦論壇、博覽會、商品交流會等是另一種合作較多的方式。

        而真正的深層次的合作,我們可以在百度和湖南衛(wèi)視的戰(zhàn)略合作中略見一二。湖南衛(wèi)視推出的《天天向上》、《快樂男聲》等欄目,同時跨越了線上、線下活動,傳統媒體和網絡數字媒體,也正是綜合了不同媒體的優(yōu)勢和特征,才把要傳遞的信息結合內容,通過適當的途徑和方法傳遞到不同的 “圈子”當中,讓受眾能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主動地、心甘情愿地接受信息和品牌文化。另外開屏傳媒的發(fā)展是另外一種跨媒體合作的形式,它是以網絡桌面媒體為概念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媒體形式。

        由此可見,跨媒體合作將會是以后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合作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作者單位:中南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錢偉剛.《新聞實踐》[J].第四媒體的定義和特征,2000,(7-8):45-46.

        [2]張明新.《編輯之友》[J].“后危機時代”雜志媒體的生存與發(fā)展,2009,(10):58-60.

        [3]徐葉巧.《科技論壇》[J].廣播電視報的出路探究,2009,(11):305.

        [4]張敏.《新疆教育學院學報》[J].淺談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系,2003,(12):33-36.

        [5]丁芳.《淮南師范學院學報》[J].淺談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系,2007,(5):142-143.

        [6]馮喬.《記者搖籃》[J].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2007,(11):34-35.

        第4篇:傳統媒體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三網融合;競爭競合;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三網融合”產生的背景是電視從模擬向數字轉換,移動通信向3G、4G轉換,互聯網向下一代轉換。在三網融合的過程中不是形成電信、廣電、互聯網之間的競爭和對壘,而是實現新技術、新市場的有效融合。三網融合將更有利于網絡資源實現最大限度的共享,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互聯互通的新媒體網絡環(huán)境,因此三網融合對媒體產業(yè)的轉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變著整個市場的運營環(huán)境。在這種網絡經濟環(huán)境下的媒體廣告市場也發(fā)生了巨變,這種變化為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廣告市場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新媒體是媒介發(fā)展歷程中呈現出來的一種最新形態(tài),是一種新的媒體形式,其發(fā)展過程呈現階段性和表征性,是不斷變化的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新媒體的發(fā)展對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新老媒體間的競爭和發(fā)展問題成為市場發(fā)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三網融合給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的變化

        隨著三網融合進程的推進,所有媒體的生存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的顯著特征就是信息傳播途徑的數字化、網絡化、雙向化和大眾化,在這種環(huán)境下,所有個體都能夠通過信息傳播通道傳遞信息,因此任何媒體都無法壟斷信息源,信息源的大眾化和民主化特征凸顯出來。三網融合給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傳播主體大眾化

        隨著三網融合進程的加快,媒體的業(yè)務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信息傳播渠道變得多樣化、即時化,渠道控制和管理也越發(fā)困難。這種媒體環(huán)境的變化影響并改變了傳統媒體環(huán)境下慣用的業(yè)務流程。媒體傳播主體從個體走向群體,最后過渡到媒體傳播主體的社會化,個體轉播主體從博客、微博、拍客、切客到播客的演變過程就是對這一現象的直接體現。

        1.2 信息傳播分眾化

        新的技術環(huán)境為信息傳播主體提供了傳播鮮明個性化信息的主觀信息傳播和溝通渠道,以往大眾傳播時代受眾被動接受和排他接受的情況一去不返,在三網融合背景下快速發(fā)展的以數字化、網絡化和個性化為鮮明特征的新媒體時代,用戶越來越強調個性化的需求,信息傳播分眾化特性得以彰顯,這也促使大眾媒體在發(fā)展中同化了分眾媒體的特征。

        1.3 分眾媒體迅速發(fā)展

        隨著信息傳播的分眾化,在趨同的價值觀、審美觀的聚合下,一種邊緣化分眾媒體逐漸形成。并且這種具有分眾化特性的邊緣媒體具有向主流媒體發(fā)展和融合的潛力,分眾化邊緣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對技術環(huán)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也進一步促進了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1]

        2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間的競爭與合作

        注意力資源是任何一種傳播媒體發(fā)展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是維持媒體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各種傳播媒體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對注意力資源的爭奪。新媒體在時效性、交互性、主動性以及投資成本等方面具有的優(yōu)勢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分流了傳統媒體的受眾,由此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沖擊。

        新媒體在給傳統媒體帶來負面影響,造成了挑戰(zhàn)與沖擊的同時也推動了傳統媒體的發(fā)展。新媒體并未能完全的替代傳統媒體,而是在兩者之間形成了深層次的依存關系。主要體現在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信息傳播渠道上的依存(傳統媒體利用新媒體技術使受眾獲取信息、實現傳播)和新媒體對傳統媒體信息在內容上的依存(新媒體借助于傳統媒體的內容優(yōu)勢實現自身發(fā)展),這種競爭中的合作關系使得傳統媒體在發(fā)揮自身內容優(yōu)勢的基礎上積極搭建其新媒體平臺,新媒體也在內涵上不斷充實自己最終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發(fā)展中的合作和并存。

        3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fā)展

        三網融合從表面上看是信息傳播網絡、用戶終端和業(yè)務的融合,從根本上看其實質是用戶的融合。新媒體的優(yōu)勢關鍵在于擁有龐大的用戶群,有了足夠多的用戶,就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力,傳統媒體的優(yōu)勢在于擁有深厚的內容積淀,但在三網融合的模式下,單獨擁有龐大的用戶群或者深厚的內容積淀都沒有形成足夠的壟斷優(yōu)勢,也難以做大做強。因此,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帶來的巨大市場挑戰(zhàn)和自身技術革新的壓力,為了謀求新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必須在新環(huán)境下探尋新的發(fā)展途徑,對傳統媒體而言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則直接嫁接了新媒體的技術優(yōu)勢,因此成為是最為迅速和有效的發(fā)展途徑。同時新媒體在實際的發(fā)展中也遇到了內容匱乏,沉淀底蘊不足等瓶頸問題,由于對傳統媒體內容的依賴,一些新媒體很多時候扮演著渠道運營商的角色,因此新媒體同樣對傳統媒體有著融合發(fā)展的需求,這種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各自領域中以及領域之間展開的多種形式的合作,即所謂的“媒體融合”。[2]

        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不是由新媒體替代傳統媒體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過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并不只是技術上的融合,更是觀念和文化上的融合,這種融合將隨著媒介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4 媒體融合帶來的廣告市場變革

        4.1 渠道競爭激烈

        三網融合后,新技術平臺融合了電腦、手機、電視這三塊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屏幕,融合后的媒介實現了營銷渠道價值的最大化。三網融合使得媒體功能更加多樣化,手機、電視和電腦功能的融合實現了終端多元化,終端多元化也就意味著受眾可以使用同一終端做不同的事情,或使用不同的終端做同樣的事情,這直接帶來的體現是受眾注意力稀缺,使得渠道競爭更為激烈。

        三網融合意味著傳統媒體主導地位的逐步隱退,新時代的媒體廣告經營必須順應渠道融合市場環(huán)境下用戶細分、服務細分的新市場形勢,整合媒體與用戶資源,采取線上線下并行的多渠道、全方位推廣模式。[3]

        4.2 效果為王

        三網融合通過資源互換的合作模式,實現了電腦、手機、電視三方內容的互通,用戶在每一個終端都能得到所需內容,這勢必導致中國內容消費市場的繁榮,強調內容為王成為媒體抓住用戶眼球,形成固定受眾群體的不二法則。

        三網融合后網絡點擊率、電視收視率等以往作為廣告投放的調研數據都不在適用,都已經不能準確的體現用戶具體的內容消費狀態(tài),因此需要廣告公司提供全新的調研數據支持廣告投放決策的制定,這些數據的獲取必須以用戶生活消費形態(tài)信息為中心,牢牢把握用戶行為,建立囊括用戶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消費意愿等在內的龐大數據庫,企業(yè)買的、媒體賣的將不再是廣告時間,而是廣告效果。

        4.3 傳播終端與銷售終端功能的融合

        三網融合的實現,最終將直接帶來融合了電腦、手機、電視網絡的新技術平臺,從而實現了終端功能的多樣化、綜合化,用戶不但可以在原有的信息傳播體系下通過用戶終端傳遞信息、開展廣告宣傳和進行產品推廣,還可以通過相同的技術平臺及時的獲得來自于用戶的信息反饋,用戶也可以通過現有終端在實現廣告信息傳播的同時開展銷售活動,通過終端直接實現交易行為,將信息傳播終端和商品銷售終端的功能合二為一,在這種應用環(huán)境下媒體廣告?zhèn)鞑サ膬r值將實現最大化,這種發(fā)展趨勢將導致傳播終端與銷售終端逐漸一體化,實現傳播終端與銷售終端功能的融合。

        5 結束語

        三網融合不單單是渠道的融合,更是技術、市場、用戶的融合,對處于融合中的廣告媒體而言,要充分認識到這場技術變革給市場帶來的深遠影響,充分把握三網融合帶來的各種市場機遇,在新的市場環(huán)境下求得迅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孫宏利.試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對推動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意義[J].中國廣播,2013(3):24-27.

        [2] 周志平.媒介融合:媒體未來發(fā)展新趨勢[J].中國報業(yè),2010.3:55-57.

        [3] 劉志.三網融合背景下的移動播客發(fā)展前景[J].中國傳媒科技,2011(4):62-65.

        第5篇:傳統媒體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關系;并存;融合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0-0070-02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其與傳統媒體的關系以及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漸漸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大眾對“融合論”接受普遍,但是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讓傳統媒體的準備顯得十分倉促,甚至一度出現“消亡論”。雖然傳統媒體界已經做了相當大的工作,提出了不少的應對策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探索傳統媒體的應對之策仍是一項未完成的工作。

        一、新、傳統媒體的比較分析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1.媒介形式不同。傳統媒體的傳播介質主要是電視、廣播、報紙和雜志等,而新媒體主要以電腦、手機和互聯網等為主要媒體形式。

        新媒體的特點是虛擬化、時效性,即便相隔萬里,仍可以在瞬間傳播信息,但是對受眾的物質和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要會用手機、電腦等;而傳統媒介對信息的傳播有滯后性,但是有感性特征,像報紙、雜志,都是可以拿在手里的,也不需要太多的操作即可接受到信息。

        2.受眾分布不同。由于年齡、職業(yè)、偏愛等因素的差異,使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不同的受眾。年輕的80、90后,以及受過一定教育的人更多偏愛新媒體,比如微博、博客以及各大門戶網站等,這讓新媒體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而老一代的人則更多的選擇從電視、或者報紙等傳統媒體獲取信息;開車一族則依舊對廣播保持很大的熱情;電視觀眾的數量基本穩(wěn)定,但是年輕一代人數占的比例較少,因為他們大多選擇通過網絡收看電視節(jié)目。

        3.內容不同。在內容方面,二者有相同的地方,如國內外大事、金融財經報道、娛樂體育節(jié)目等。但是相比而言,傳統媒體的限制因素較多因而內容較少,如報紙受篇幅所限、電視受時間所限;新媒體則能提供海量數據,內容豐富,且不受篇幅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這也是新媒體一個很顯著的特征。

        新媒體比較開放,沒有審查,各種海量信息內容魚龍混雜,一些違反道德甚至法律的內容難免會混入其中,對受眾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嚴重的后果,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缺乏一定鑒別能力的孩子和學生,很容易被誤導走入歧途。傳統媒體為封閉式,受到的限制較多,內容多正規(guī)健康,很受人們的信賴。

        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優(yōu)勢是不容置否的——信息多,內容多,沒有地域界限,但是,仔細分析傳統媒體,可以發(fā)現它們仍保持著很特殊的優(yōu)勢:如報紙,相對網絡而言,它易讀、易攜帶、準確性高。雖然網絡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海量信息,但是這樣的海量性也恰好也是其劣勢,因為相比信息本身,受眾更缺乏是對信息的整合和轉化分析。面對鋪天蓋地浪潮般的信息涌來,人們往往會有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而報紙因為篇幅有限,出版時候往往會對各種信息進行篩選、排版、編輯、整理和分析,給讀者提供的信息會有很強的針對性、可靠性、權威性,于是讀者們才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地更好地吸收接納信息本身。

        4.媒體市場與管理。目前我國的傳統媒體大多國有,市場競爭比較小,有很成熟的管理機制,同時也有政策的制約,所以確保了其公信力和傳播的正規(guī)與嚴謹。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有非常充足的人才資源,且都經過專業(yè)的訓練和實踐,工作業(yè)務熟練,這也為傳統媒體的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了保障。而新媒體是開放的,新生的事物,因此在市場中競爭非常激烈,同時也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和保護,其管理機制也很不清晰,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沒有“把關人”,從而導致各種虛假不實的報道橫行,沒有足夠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二、新媒體能否代替?zhèn)鹘y媒體

        無論是“消亡論”還是一直提倡的“融合論”,其實,都是在討論探索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何去何從的問題,兩種想法都各有各的道理,那么傳統媒體到底會不會被新媒體所取代呢?

        究竟能不能取代,取決于兩個因素:功能和市場。下面將從這兩個因素分析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替代性:

        1.從功能上,客觀的講,新媒體在很多方面的確可以取代傳統媒體。但是上面已經講到,由于傳統媒體的獨特優(yōu)勢,它能給人們提供更加專業(yè)、便捷、準確、權威的信息,而新媒體提供的各種大量信息則混亂不堪,可信度較低。

        而且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新媒體出現后越來越傾向于娛樂化,娛樂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泛濫其中,在引導大眾、傳承文化和維持社會和諧方面很難承擔應有的責任。從功能的替代性上來看,新媒體很難完全的取代傳統媒體,只能是部分的替代,所以傳統媒體仍然有很大的生命力。

        2.從市場上看,新媒體仍沒有完全的替代性:

        (1)人們經常看書讀報是一種長期養(yǎng)成的習慣,這種習慣改變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2)對于新媒體的各種新聞報道,人們很容易持懷疑的態(tài)度,往往需要經過傳統媒體的認證才敢確信,因為傳統媒體有更強的公信力;(3)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需要有終端設備,如電腦、手機等,通常也需要互聯網的支持,花費大且受眾也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術,而傳統媒體獲取信息的代價比較低,也不需要復雜的技能。(4)傳統媒體的一些出版物,如書籍等,一般都有很好的收藏價值,這是新媒體所沒有的。

        在傳媒的歷史上,新的媒體完全取代舊的媒體而讓舊的媒體形式消失的情形還未曾出現過,即使新媒體與舊媒體相比有很大的優(yōu)勢:廣播沒有取代報紙、雜志,而電視也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讓廣播消失。

        從以上分析闡述可以看出,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它們都各有優(yōu)勢與不足,而且從二者的功能性和市場性分析,新媒體并不能在各個方面完全代替?zhèn)鹘y媒體。而讓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有效的融合,可以優(yōu)勢互補,更能對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重新整合,走一條新舊融合的“雙贏”之路,必能促進我國傳媒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三、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并存與融合

        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融合是一條優(yōu)勢互補的“雙贏”之路。人們以前總是喜歡把電視、廣播、報紙等分門別類,但是隨著數字信息時代的到來、數字媒體的普遍應用,這樣的界限已經不再那么明顯,各種媒介相互作用、互動融合是信息傳播的大勢所趨。

        而在新媒體的強大沖擊力下,傳統媒體首先應該做的是與新媒體“并存”、“分治天下”。

        (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存”

        傳統媒體要想實現與新媒體的融合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發(fā)展,避免被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要準確把握自己的戰(zhàn)略方向,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以保證自己的地位,可采取以下策略:

        1.準確把握自己的市場定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不同的年齡、學歷、職業(yè)的受眾中各自有優(yōu)勢,但是傳統媒體不必太執(zhí)著于這些差異,而應該揚長避短著重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在已有的受眾中(城市白領、政商人等)繼續(xù)擴大影響力,鞏固自己的地位。

        2.以內容的深度、權威性和公信力取勝。以內容的深度來應對新媒體的時效性:傳統媒體信息的傳播速度雖然不及新媒體,但是傳統媒體卻能對信息的內容進行深度的整理挖掘,幫助讀者更好的了解信息的來源背景、內在含義,這也通常是讀者所缺乏的。

        3.以權威性和公信力來應對新媒體的虛擬性:網絡媒體的信息真假難辨,而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的經營有成熟完善的機制對信息進行篩選和整理,更加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

        (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融合

        在鞏固了自己的市場地位后,傳統媒體應與新媒體要進行互動融合,進行資源的最優(yōu)化配置,實現“雙贏”。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突出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傳統媒體有多年的經驗,有正規(guī)的管理體系,對新聞的控制力也比新媒體成熟,因此有很高的公信力和權威。新媒體在保持自己傳播的時效性的同時,可以依靠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來提升自己的品牌以及可信度,從而與傳統媒體互動融合。例如網絡上最大的品牌報紙《紐約時報》,就是依據著它的紙質報紙的巨大影響力發(fā)展而來。在我國,新媒體也與傳統媒體進行了充分的互動融合,如新浪網已經與人民網、三聯生活周刊、央視一套、南方日報、金融時報等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它們可以為新浪網提供更加準確、權威的國內外、社會、體育、金融方面的新聞。通過新舊媒體之間的互融,相信會讓更多的用戶得到更加快捷、方便、準確、權威的新聞報道。

        2.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網絡新媒體的出現,特別是Web2.0的出現,讓受眾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能成為參與者。傳統媒體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這種互動性。例如現今電視中很多的選秀節(jié)目,調動了廣大觀眾和網民參與投票,讓觀眾成為“決定者”,很好的迎合了大眾的需求,做到了“以人為本”。

        3.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和途徑的多樣性。新媒體由于其受眾的交互性使得遍布世界各地的任何網絡終端都可以成為信息的者,從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并廣泛及時,但是缺乏一定的嚴謹性;而傳統媒體雖然傳播的及時性不如新媒體,但是卻有很高的嚴謹和權威性。

        二者只有全方面的合作才能給大眾以及時、嚴謹的新聞報道。可以體現為,先由新媒體對信息進行即時傳播,如微博、博客等,然后經傳統媒體的整理和證實,再在電視、報紙、各大網站等進行正規(guī)報道,這樣既保證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也確保了新聞的真實嚴謹性。

        同時,二者的通力合作也可以實現傳播途徑的多樣性,如移動電視、手機報、電子雜志等,都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用戶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能更加及時的獲得更多的信息。

        四、結 語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所面對的挑戰(zhàn)與沖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過以上的分析,傳統媒體仍可以保持并發(fā)揚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而與新媒體“并存”,并在此基礎上與新媒體進行互動融合,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從而達到“雙贏”,這一定會極大地促進我國傳媒業(yè)的不斷繁榮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蔣穎.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應對策略與發(fā)展之勢[J].新聞界,2011(9).

        第6篇:傳統媒體的特征范文

        傳統媒體面臨衰退的困境

        在新媒體形式遍地開花的今日,一家紙質媒體停刊或轉型已經不再是新聞了。美國有80年歷史的《新聞周刊》不久前宣布結束紙質發(fā)行,更名為《全球新聞周刊》,以電子版付費形式面對讀者。在歐洲,傳統報刊業(yè)危機同樣在蔓延,創(chuàng)刊僅13年的德國《德國金融時報》關閉,并帶動歐洲各國一批新興報刊紛紛倒閉或轉型,德國人甚至還打造了新名詞“報紙已死”。

        2012年的《全球傳媒藍皮書》指出,互聯網在全球發(fā)展迅猛,增長速度和品牌價值都在全球傳媒業(yè)中處于領先地位。從2006年至2012年,互聯網每年的綜合增長超過20%,互聯網廣告增速更快。藍皮書還顯示,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形勢不容樂觀,全球的報紙發(fā)行量全面下滑超過20%。紙媒的發(fā)行量和廣告收入在發(fā)達國家呈現持續(xù)下降趨勢,國內傳統媒體也面臨廣告量和發(fā)行量雙雙下降的境況,市場份額日益萎縮,傳統媒體陷入一場深刻的經營危機,近年來的報刊零售除了個別新銳外,總體呈現下降趨勢。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傳媒產業(yè)總產值為6379億元,報紙電視等占據總量的31%,而互聯網新媒體產業(yè)卻占42%,幾乎占有半壁江山。

        傳統媒體的優(yōu)勢依存

        全國新聞出版會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日報發(fā)行量處于世界第一。2012年全國出版、印刷和發(fā)行服務實現營業(yè)收入1.65萬億元,同比增長13.6%,這說明,盡管新媒體來勢洶洶,但傳統媒體也并非走入窮途末路。

        傳統媒體擁有的公信力地位不可動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過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負擔,假劣新聞不斷充斥大家的眼球,擾亂大家的思維。而傳統媒體擁有正規(guī)和高素質的采編隊伍,對新聞的好壞和真假的甄別能力遠遠高于新興媒體,更加具有公信力。《中國青年報》原副總編輯杜涌濤這樣比喻新媒體時代紙媒特征,“新媒體的特色是新奇新鮮,無論何時上網,都能看到不同的聲音,有趣的新聞。而紙媒是定期發(fā)型,與時間固化對應則是內容的誠實可信。”

        傳統媒體擁有深度報道與評論“內容為王”的優(yōu)勢。追求速度、碎片化是新媒體的特征之一,相比之下紙媒的深度報道和解讀性評論就占有極大優(yōu)勢。在新媒體時代,受眾面對海量的信息,讀者閱讀新聞甚至只是簡單的閱讀標題,導致讀者不去思索或很難認識到新聞背后隱含的深層意義,報紙的深度解讀就凸顯了自身的魅力。在面對新媒體沖擊的形勢下,筆者認為紙媒應當選擇一條尋求高質量新聞作品、尋求深度解讀、尋求有高度的新聞視角,放棄盲目追求數量、追求全面、追求簡單的降低自身水平的低端新聞道路。《中國青年報》原副總編輯杜涌濤認為,紙媒的價值正在于給讀者一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新聞眼,透過報紙帶來四兩撥千斤的閱讀體驗。紙媒報道通過篩選、提煉,凸顯出新聞事件的實質內容,是紙媒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差異化策略。

        讀者群閱讀習慣和新媒體載體的制約。在日報讀者比例中18-24歲的讀者占21%,50歲以上讀者比例占50%以上,這個數據說明報紙的主要讀者集中于中老年群體,青年讀者主要傾向于網絡等新媒體方式。華盛頓新聞博物館副總裁保羅認為,發(fā)展中國家的紙質媒體將比已經高度電子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紙質媒體存活時間更長。

        第7篇:傳統媒體的特征范文

        中國傳統媒體集團發(fā)展新媒體的環(huán)境分析

        1.傳統媒體集團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面臨的挑戰(zhàn)從政策環(huán)境來說,中國的媒介產業(yè)在管理體制方面仍處于分業(yè)種管理的框架下,這一框架,嚴重制約著傳統媒體集團的跨媒體經營;在新媒體的技術平臺上,由于宏觀管理體制的原因,“三網融合”在推進過程中遭遇困境,渠道運營商無法全面進入所有數據傳輸業(yè)務領域,更不能涉足內容生產的主要領域。從技術環(huán)境來說,信息數字化和移動通訊終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信息傳播在規(guī)模上呈現海量化,在性質上呈現個人化,在形態(tài)上呈現即時互動化,在渠道上呈現共享化。在這一技術環(huán)境中,傳統媒體集團作為傳統的內容供應商和媒體運營商,在技術上不再具有對渠道的控制能力,也不具備終端的制造能力,只能借助高度共享的渠道和終端傳輸信息,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同時,傳統媒體集團相對單一和低下的信息生產和聚合能力與社會多元而海量的信息需求形成矛盾。從市場環(huán)境來說,隨著信息技術發(fā)展,企業(yè)的營銷活動及其信息傳播越來越趨向于個性化營銷和精確傳播,經由傳統媒體的傳統廣告業(yè)務正在萎縮,傳統媒體以廣告服務作為最終產品的商業(yè)模式開始動搖。對現代企業(yè)主和廣告商而言,媒體的用戶規(guī)模和媒體對用戶的影響深度(用戶粘性)決定著媒體所提供的商業(yè)傳播服務的價值。相對而言,新媒體機構和渠道運營商掌控著用戶及用戶行為的第一手資料,其為客戶提供快速、精準的商業(yè)傳播服務的能力遠高于傳統媒體。而傳統媒體由于整體上固守傳統業(yè)務模式,無法滿足客戶的精確營銷和整合營銷需要,其市場影響力和營銷能力日益降低,導致其市場份額和營業(yè)收入規(guī)模呈現下降趨勢。2.傳統媒體集團在新媒體發(fā)展中具備的優(yōu)勢盡管挑戰(zhàn)重重,傳統媒體集團在以下四個方面,仍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其一,依托社會影響和社會聯系打通各個數據庫的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核心競爭資源,這些資源的構建一方面取決于媒體機構的信息技術能力,包括搜索技術、云技術和數據庫技術,另一方面取決于媒體機構打通各個數據庫的能力。顯然,傳統媒體集團在社會影響和社會聯系方面具有優(yōu)勢,借助傳統媒體集團的權威地位和信譽,通過云計算技術與各信息資源單位合作,能夠形成大規(guī)模信息整合能力。除此之外,傳統媒體集團歷史上大都保存有大量的信息資料,可以成為其構建數據庫的一個重要基礎。其二,建立大型用戶數據庫的能力。傳統媒體集團既擁有大量的機構用戶數據,也借助旗下的都市類媒體擁有大量的城市消費者用戶數據,都可以成為其用戶數據庫的基礎。當然,這些用戶數據還有待整理、挖掘和擴充。其三,以新聞為主體的信息產品生產能力和品牌力。傳統媒體集團擁有作為龍頭產品的新聞服務產品,且有較大規(guī)模的專業(yè)生產隊伍,在信息服務領域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和品牌力。傳統媒體集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專業(yè)隊伍,依托人才資源的相關能力開發(fā)新型信息服務產品,從而獲得更為廣闊的綜合信息服務市場。其四,以專有渠道開展數據庫營銷的能力。傳統媒體集團的報業(yè)集團通常都擁有一份在當地新聞信息服務和廣告服務市場上占據主要地位的平面媒體,同時擁有可以改造為直復營銷渠道的發(fā)行網絡。未來,這些網絡可以升級轉型為社會化的第三方入戶配送網絡,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和擴展用戶數據庫后,轉型后的發(fā)行網絡將成為強有力的專有的復合型營銷傳播渠道。

        傳統媒體集團發(fā)展新媒體的策略

        第8篇:傳統媒體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整合營銷;傳播價值

        整合營銷傳播理論一直以來是國外研究的重點,早在80年代整合營銷傳播的書籍已經問世,并且以一種新的整合媒體傳播體系慢慢對后期的研究產生巨大影響。其理念是以客戶服務為中心,整合現有企業(yè)的信息,將企業(yè)的品牌通過建立恰當的傳播途徑,傳達到客戶心里,以實現營銷的目的。因為其有不可比擬的理論及實踐優(yōu)勢,慢慢成為企業(yè)最廣泛的傳播營銷手段。

        一、傳統媒體在整合營銷傳播中的弊端

        企業(yè)開展營銷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客戶的滿意度,讓客戶了解企業(yè)的品牌形象,通過營銷傳播,基于客戶的消費習慣,利用信息的傳播手段將能引導客戶消費的信息及時的傳達到客戶手中。在新階段傳統媒體傳播時代,主要依靠廣告進行傳播,具體的形態(tài)包括電視、雜志等。整合營銷傳播更側重于對信息傳播手段的有效整合,通過利用傳統的傳統傳播手段,將企業(yè)信息傳達到客戶心中。通過對傳統媒體在整合營銷傳播的定位分析,其在整合營銷傳播的有其自己的弊端,具體如下:

        1.信息單向傳播性。傳統媒體的傳播途徑是基于一點到多客戶的傳播,即最終事宜一個信息源,通過信息傳播手段將信息傳遞到客戶手中,在這種模式下,客戶是在被動地接受,沒有辦法選擇,對于大量的信息無法將最有價值的部分傳遞給客戶,客戶一旦有這樣的心里,必然導致信息傳播的逆反性,不利于信息的傳遞。

        2.傳播的同質性。傳統媒體通過廣播等手段,以相同內容的信息、以相同的方式傳播到客戶手中,缺乏必要的創(chuàng)新性,沒有區(qū)分受眾的不同特性,無法開展針對性的營銷,因為需求點不一樣,很難達到“以一對百”的實際效果,只是大眾化的傳播,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3.無法評價效果。傳統媒體傳播消息之后,沒有辦法通過準確的計算方法計算營銷的傳播效果,想要統計分析,需要通過大量的高成本的調查問卷,而且反饋的信息具有滯后性,沒有為企業(yè)的營銷傳播提供合適的策略支撐。

        二、新媒體特征及整合營銷傳播價值分析

        盡管傳統媒體在有效整合營銷傳播中具有弊端,但是傳統媒體在整合營銷傳播上依舊是主要的傳播媒體,其弊端僅僅對比新媒體。那么新媒體在整合營銷傳播有哪些價值以及其本身的優(yōu)勢有哪些?具體的分析如下:

        1.產生雙向互動效果。新媒體的出現克服了傳統媒體的傳播途徑是基于一點到多客戶的傳播,通過信息傳播手段將信息傳遞到客戶手中,在這種模式下,客戶是在被動地接受的問題,通過在各種傳播渠道下,客戶自主選擇。

        2.群體分類效果。新媒體能夠通過對受眾群體的切分,有目的開展信息傳播,傳統媒體的弊端是沒有辦法將合適的廣告內容傳遞到真正需求信息的客戶。一般新媒體如網絡社區(qū)、訂閱號等,都有針對性客戶群體,因此可以進行群體分類所以更能有針對性。實現有針對性的定點投放,可以減少困擾,不能實效保質傳播。

        3.可準確評價效果。精準的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可以實現對傳播效果有效性評價,新媒體因為具有區(qū)域性,如網站點擊率、購買率等購買行為數據,進行客戶行為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營銷和客戶的精準客戶服務,可以很有效地衡量客戶對現有品牌的營銷,進而有針對性制定營銷策略。

        4.多媒體多渠道傳播效果。新媒體通過多媒體渠道,利用豐富的內容表達形式,如一些圖形等可視化的表現形式,將企業(yè)的亮點直觀的展示出來,因為具有表現力強,是典型的富媒體的表現,通過強化信息傳播的廣度和寬度,讓客戶能夠感受到其沖擊力,吸引客戶進行點擊相關內容,這相較于傳統媒體具有很好的多渠道傳播效果。

        5.客戶體驗效果強。客戶在與新媒體互動的過程中,自身是在參與這個過程,這個是新媒體最有優(yōu)勢的特性,這個也是未來互聯網媒體發(fā)展的趨勢。新環(huán)境下,僅僅通過花哨的表現內容已經不足以引起客戶的注意,這樣必須通過其他的方式,如建立小游戲、社交聊天等方式讓客戶參與進來,讓其在體驗中了解企業(yè)信息,在這個過程中,親身的經歷讓新媒體傳播效果更佳,網絡營銷的效果更好。

        6.不受空間限制。新媒體傳播的過程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所有的信息傳播都可以通過固化平臺上獲取,這些信息不會因為發(fā)送者與接受者的距離,影響傳遞效果,反而客戶可以無障礙地接收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實現實時的交流、傳遞、溝通信息。通過以上對新媒體價值體現的描述,很容易得出結論,即新媒體可以很好地整合營銷傳播媒體,可以很好地契合新媒體的特征,實現特征與價值的完美結合合。

        結論

        隨著新技術的發(fā)展,互聯網、移動技術日新月異地發(fā)展,數字新媒體慢慢出現,并且應用到了營銷傳播中。針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指基于新技術,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以手機等多樣化的渠道,實現信息傳遞的目的。它是一種新科技與媒體的結合,以一種新的傳播理念在營銷界傳播。從現有的定義理解上了解,新媒體基本上包含了應用到的互聯網技術。新媒體從未來的發(fā)展來看,一定會掀起一股新形勢的熱潮,整合營銷傳播手段及環(huán)境也在新媒體的推進下慢慢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陳剛.新媒體時代營銷傳播的有關問題探析[J].國際新聞界,2012,43(4):629-632.

        [2]孫長勝.新媒體營銷勢在必行[J].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11,39(9):975-980.

        第9篇:傳統媒體的特征范文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具有多種傳播形式和方法,就大體類別而言,可以分為印刷媒體(包括報紙、雜志等)、廣播媒體(包含廣播電臺及電視)和互聯網媒體。本文所提及的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即印刷媒體及廣播媒體,而對其造成威脅的就是現在新興的互聯網媒體。

        2我國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困境

        2.1傳統媒體較之網絡媒體時效性和吸引力差。首先,從時效性來說,當社會事件發(fā)生時,網絡媒體憑借其消息來源的廣泛性可以及時獲取新聞資源,但傳統媒體由于記者等現場了解人員的有限性,造成新聞時效性不強,失去了與網絡媒體競爭的優(yōu)勢。同時,網絡媒體往往由于其較為多元使用主題以及方便交流的特點,而使其新聞收看者更有代入感和參與感,因此,對民眾的吸引力更強。2.2傳統媒體較之網絡媒體觀點單一。網絡媒體較傳統媒體的新聞主體更加廣泛,導致傳統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時較為偏向新聞編者的觀點,無法一一呈現大眾多種多樣的觀點。但是,網絡媒體由于其大眾可以參與的特性而使新聞觀看者可以對別人的觀點予以評價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因此,更受民眾喜歡。當網絡媒體新聞的編者出現錯誤時,能夠及時得到大眾的指正和反饋,但是,如果電視或者報紙等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評述的過程中出現了觀點偏差,要想得到民眾的直接反饋也是十分困難的事情。2.3傳統媒體較之網絡媒體內容程式化。在內容的形式和格式方面,傳統媒體也無力與網絡媒體競爭。根據傳統新聞媒體的特點可知,其新聞傳播都是定時定點的。例如,新聞報紙一日只發(fā)放一次且版面有限,且在此基礎上,報紙多為社會報、軍事報等具有針對性的類別,電視新聞也是如此。但是,從網絡媒體的特點來看,其具有隨時播報及涉及領域廣的特點,加上形式多樣,一定程度上使傳統新聞媒體發(fā)展受到阻礙。

        3我國傳統媒體突圍當前困境的措施

        3.1通過獨特渠道獲取獨家新聞。相比網絡媒體來說,傳統新聞媒體系統也具有其獨特優(yōu)勢。例如,軍事報或者軍事頻道等新聞傳播單位往往具有可以獲取軍事新聞、政治新聞等較為莊嚴肅重新聞的能力。但是,根據當今網絡新聞的內容現狀,其發(fā)展方向較為注重社會新聞或是娛樂新聞的播報,相對來說,對軍事和政治類新聞的傳播就不具有權威性和獨家性。因此,傳統媒體可以利用這一優(yōu)勢獨家的新聞報道,以此從新穎性和吸引力方面破除網絡媒體的阻礙。3.2通過抓住特定受眾來保障發(fā)展。所謂的特定受眾,指在傳統新聞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收看過程中,通常會選擇傳統媒體而非網絡媒體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和文字愛好者等。對于老年人來說,網絡的操作過于復雜,因此,其會認為傳統的新聞傳播媒體更加便捷。而對文字愛好者來說,其喜好的往往是報紙或者雜志等紙質印刷的新聞傳播方式。因此,傳統新聞媒體在發(fā)展過程中應抓住自身主要受眾的新聞關注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新聞播報,以此保證自身的觀看率。3.3將網絡媒體的優(yōu)勢化為己用。從總體特征和發(fā)展情況來看,網絡媒體的發(fā)展前景仍然大于傳統媒體,因此,在尋找傳統媒體的后續(xù)發(fā)展途徑時,不僅要增加自己的優(yōu)勢,還要學會將網絡媒體的優(yōu)勢化為己用。例如,傳統的媒體播報主體可以在保持原有新聞傳播方式的同時通過網絡對新聞進行二次傳播,以此在保留自身優(yōu)勢的基礎上,借用網絡媒體的優(yōu)勢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4結語

        在大數據時代,各種媒體形式之間形成了相互競爭,但是,在受眾廣泛的情況下,人們的喜好和需求都是不一樣的,各種媒體形式在發(fā)展過程中都具有其自身優(yōu)勢,傳統媒體要在當前的媒體形勢下實現自身發(fā)展,就應保留自身的長處并借鑒網絡媒體的長處,提高競爭能力,以獲得更高的關注度。

        作者:路晶一 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线影院 | 日本免费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成E人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222cc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伦三级理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