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系統分析理論范文

        社會系統分析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系統分析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系統分析理論

        第1篇:社會系統分析理論范文

        【關鍵詞】社會分層理論;農村留守兒童;半養狀態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農村勞動力自20世紀80年代持續至今,已成為拉動城鄉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獨特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使得農村務工人員只能“城鄉兩棲”,也因此產生了的留守兒童群體,可以說留守兒童是“打工經濟”的產物。近年來,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特殊境遇群體――留守兒童,不論是學術界還是政府方面都傾注了不少的關注和扶助。教育改革、企業改革等舉措使大量留守兒童能夠在其雙親的身邊成長,但是父母為最大限度的獲得資本方對其時間、精力付出的補償,導致對兒童精神支持、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缺位,使擺脫留守境遇的兒童又處于半養狀態。

        二、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

        社會分層是社會結構中極其重要的社會現象,也可以說是任何社會都會出現這一現象,因而成為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核心領域,也是社會學最重要的理論傳統之一。“分層”一詞,原本是地質學家用來分析地質結構時使用的名詞,特指地質構造的不同層面。許多社會學家發現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眾多的不平等:在人與人之間,在群體與群體之間,也像地質構造那樣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級層次,因而將地質學上的概念借用來分析社會結構,逐漸形成了“社會分層”這一社會學理論范疇。社會分層,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將社會成員劃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的過程。社會學家們提出了各具風格的分層理論和模式,用以描述現實社會差異和現象,解析不同社會層次上人的社會表現,預測不平等現象的發展趨勢,干預和影響社會政策的制定。其中,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三位一體”(多元)分層理論對分層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三位一體”簡言之,即財富、權力和聲望三者分散卻不分離,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相比之下其更像是一種無形的資本。

        從現實中可以看到,大量農民從農業勞動中轉移到城市參與其他各類職業 ,形成了不同利益要求和地位的階級群體。但是大多由于缺乏財富、聲望、權力而處于社會的邊緣,越是在社會的邊緣就越是要飛蛾撲火般的改變現狀,更直接的說,在市場領域中每個人都是追求自我的特殊利益,也可以理解成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謀財、謀權、謀譽,這也是廣大農民工群體最根本的訴求。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的權益保障就容易被忽視,這也側面反映出社會中經濟秩序、法律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缺失。

        三、社會分層理論分析農村兒童半養狀態

        (一)“三位一體”中支持經濟因素在農村留守兒童半養狀態中的主導作用

        韋伯提出劃分社會層次結構的三重標準:經濟標準―財富,社會標準―聲望,政治標準―權力。在現今的社會中,這種社會分層標準仍然是契合的。社會分層中經濟因素的作用顯得愈發突出,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這既是農民迫不得已選擇的結果,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絕大部分農民家庭可支配的社會財富少的讓人難以置信,農民難以單靠在家務農就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為了謀財、謀權、謀譽,而將自己的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相對農村而言,兒童的物質需求能得到更多的滿足。以此同時,卻忽略了對兒童的關懷,兒童與父母互動的時間和方式不合理,導致親子關系的疏離和殘缺。

        (二)法律秩序的重要性

        法律秩序構成法律內在運行的最后一環,是按照法律規范的要求、通過主體的法律行為、建立法律關系最終達到的社會生活呈現制度化的有序狀態,從而實現法律調整社會生活,維護社會政治、經濟領域等秩序的目的。由于農民工群體受到學術界和政府的高度關注與扶助,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突破了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須在原籍所在地高考、各地教材的選用、異地教育費用高昂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村留守兒童跟隨父母到異地后,在集體(托兒所、學校)教育方面受到了較為健全的保護。但是在兒童的半養狀態下,家庭教育的功能呈現弱化,往往是兒童進行精神上的自我監護。家庭教育是兒童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基石,它的功能是集體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力量所不能替代的。

        (三)社會維度的影響因素

        韋伯認為:大多數情況下,在相同地位的群體可能會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其他社會成員的進入進行封鎖,從而來保障自己已擁有的資源和優勢。農民工家庭進城務工后生活條件得以改善,但與大多數當地居民相比社會資源水平仍處于劣勢,兒童的消費水平、外在形象等外顯特征存在差距,這樣使得家庭中的兒童與其同輩群體之間存在隔離。由于半養狀態所導致的親子關系的疏離或缺失,兒童無法采取適當的方式來緩解和發泄,長此以往,則兒童會出現心理障礙、認知偏差等問題,對其成長與發展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四、結語

        民工家庭中處于半養狀態的兒童成人之后很容易在各方面表現不佳,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家庭邊緣化的代際傳遞。如何緩解和消除這一社會現象是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韋伯的分層理論描述垂直的社會地位差異的同時,更強調橫向的互動與認可,他認為這樣可以有效緩解社會分層下不同階級的利益沖突,也為緩和留守兒童問題提供了理論框架。我們可以通過健全現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為民眾特別是農民提供公平謀生的機會和平臺;進一步深化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為民眾提供平等的身份,享受平等的權利;擴大民眾的政治參與,為民眾提供制度化的表達利益訴求的便捷通道等等,來保障農村群體的生存、生活,穩定社會秩序,以在此基礎上緩解留守兒童問題的半養狀態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對韋伯的多元社會分層理論的理解

        [2]馬小兵.淺談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三位一體”理論.[J]滄桑.2010

        第2篇:社會系統分析理論范文

        關鍵詞:應用型;電力系統分析;教學改革;實踐

        一、引言

        應用型本科是以本科教育辦學定位為標準,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核心的高校新型教育模式,既強調“實踐能力”,又強調“創新能力”。電力系統分析作為電氣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如何來體現應用型本科特色,培養技能型和崗位型人才,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素質”;二是“能力素質”。知識素質主要表現為:專業知識面要寬泛,專業知識深度不宜過高,公式和定理的推導、證明適當省略,注重結論的應用性;能力素質主要表現為:強化操作技能和規范,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因此應用型本科《電力系統分析》課程“突出應用特色,注重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改革目標,并圍繞地方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突出應用型特色作為教學改革的前提,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改革的目標。《電力系統分析》課程作為電氣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它不但有大量的理論概念和基本計算,而且工程應用實踐性較強,對該專業的課程體系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線性代數、電路基礎、電機與電氣控制、電力電子等課程的總結,也是工廠供配電技術、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自動裝置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在電氣工程專業教學和應用型本科培養高質量、高素質學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些年,隨著電力系統行業的智能化程度的快速發展,對電氣工程專業應用型學生培養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也就對《電力系統分析》課程提出了更高的定位,原有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電力行業建設的需要,不能體現應用型教育的發展特色。

        二、《電力系統分析》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習興趣不濃:《電力系統分析》課程部分內容抽象、公式多、計算多、系統性和邏輯性較強,學生學習缺乏興趣,“教師教”和“學生學”都很困難。

        2.教學內容沒有與時俱進。電力系統行業更新速度較快,教材中的內容雖然也在不斷有新版本出現,但無法充分體現近十多年來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和前沿動態。

        3.教學方法、手段和形式單一。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沒有普及。首先,現有《電力系統分析》課程在教學上理論性強,內容上有大量的矩陣計算和矢量電路圖形,所以用傳統的板書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教師也必須在課堂上占用大量時間進行公式推導和畫圖,教學效率較低,教學效果偏差;其次,《電力系統分析》課程工程實踐較強,實際的電力系統結構和運行方式僅靠講授來體現,無法更直觀、更形象地將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不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4.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脫節。應用型本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電力系統分析》課程教學模式偏重于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缺少實踐環節。

        三、《電力系統分析》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教學思想的更新

        在教學思想上,必須牢固樹立“突出應用特色,注重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以應用型本科教學為培養模式。在教學形式上,擺脫單一化的形式,讓學生運用基本理論知識參與實際系統開發,提取系統的運行數據和拓撲結構。培養學生面對工程實踐的應用能力。促進教學研究互相結合,使學生更了解本學科的前沿知識。

        (二)教學內容的優化

        為了適應應用型本科教學,針對《電力系統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所應體現的知識和能力素質,我們對課程的教學內容作了調整和優化,并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具體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修訂人才培養設置,壓縮理論學時,增加實踐內容,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標是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出發點,所以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讓學生實際參與整個電力系統的構想、設計、運行和優化,使學生的實際工程訓練能力得到提高。

        2.增加輔助教材,充分了解學科前沿。

        在選用課程的教材時,采用規劃教材為主,增加輔助教材編寫。通過輔助教材可以全面了解本行業國內外的科研成果。重點是將理論內容穿插在實踐課中講授,讓學生從實踐中去深入了解目前本行業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問題。這樣能有效的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同時考慮到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將為本地區的電力行業服務,在電力網介紹和潮流(包括簡單潮流和復雜潮流)計算講解的時候,多以實際電網系統運行狀態為例,實現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3.增加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對《電力系統分析》課程的一個綜合性實踐教學,把知識點進行整體性回顧。《電力系統分析》課程包含兩個課程設計:一是潮流計算方面,它是電力系統很重要的計算,根據給定的電力系統的運行條件,確定穩態運行時各參數的一種計算,可以分析研究電力系統規劃和運行時的各種問題進行檢驗和預知。通過這個課程設計,學生對穩態分析過程有一個全面性的了解,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一是短路計算方面,為了避免發生短路而正確選擇和設計系統上的電氣設備和繼電保護裝置,通過進行短路計算可以降低發生短路的后果,讓學生對發生短路時遇到的各種問題提前進行分析總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采用現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

        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力系統分析》課程中傳統的板書式教學很難滿足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用講授法根本無法描述清楚實際電力系統具體運行情況,學生理解上也存在困難。為了提高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吸引學生興趣,必須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1.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配合板書教。

        首先,在公式推導時沿用板書教學的優點,吸引學生主動思考,整個推導過程全程參與,有助于對知識點的理解;其次,在講授比較抽象的內容時結合多媒體演示,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和生動化,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用多媒體結合板書教學在《電力系統分析》課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仿真模擬教。

        為了使電力系統潮流變化等進一步形象化,呈現動態的變化過程。用計算機仿真動態模擬教學可以更生動直觀的表達,還可以將仿真軟件直接貫穿到學生的課程設計中,在對知識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同時,增加學生熟練話的程度,全程參與工程實踐,這是其他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效果。

        3.網絡教學。

        為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將《電力系統分析》課程包括教學大綱、教案課件、電子教材、參考資料、實踐指導、習題集及答案、授課視頻等,通過公共賬號上傳到網絡,讓學生提前預習、熟悉和了解,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課后還可以有效的復習回顧。另外,為方便學生學習,還設置了在線輔導、答疑和網上自測等網絡交流平臺。教學資源上網后能較好地解決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對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提供了一個有力支持。

        (四)培養學生的工程創新能力

        為讓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根據內容不同,讓學生通過自愿組織成立學習小組,每小組全程參與教師的科研內容,利用查閱資料、提出方案、實驗數據分析處理、論文撰寫等環節,使學生不但能鍛煉實際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拓寬了工程實踐視野,提高了工程創新能力。從現在開始,培養他們獨立動手的工作能力,提高學生對電力系統分析課程的學習積極性。

        (五)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應用型本科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十分抽象,且電力系統的控制,十分復雜、宏觀,學生無法憑想象來建立起知識體系。

        1.組織學生參觀周邊發電廠、變電站以及一些工礦企業的電力設施,并邀請電力行業一線工程師講課,定期安排學生實習,讓學生對電力網、控制系統、變電站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有較深入的認識,有助于對理論教學的展開;

        2.其次,通過加大《電力系統分析》課程的實驗,尤其是與實踐密切聯系的等值電路、潮流計算和對稱電路以及不對稱電路計算的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基本計算方法的應用;

        3.另外,建立電力系統仿真實驗室和實驗臺,通過對電力系統的動態模擬仿真,靈活的設置故障條件,分析穩態和暫態行為,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將實踐教學結合軟件仿真進行實驗,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可以更直觀、生動地闡述電力系統運行過程,使電力系統分析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讓其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實踐教學水平。

        四、總結

        《電力系統分析》課程作為應用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對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形成有應用型特色的課程體系,切實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美燕.專升本轉型背景下電力系統分析課程教學改革,以電氣工程學院為例[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5,27(2):92-94.

        [2]朱曉萍.應用型本科電工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8,(118):83-85.

        [3]陳瓂華“.電力系統分析”多媒體教學實踐與探索[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194-195.

        [4]劉世林,張曉東.應用型本科“電力系統分析”教學內容與方法探討[J].課程教材改革,2013,(44):87-88.

        第3篇:社會系統分析理論范文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教學方案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已滲透到了會計管理領域,給會計應用系統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開創了會計領域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使得會計信息系統的功能強大、效率極高,但同時使得會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發生了全新的變化,對會計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人員除了需要有扎實的會計業務知識外,還必須具備充分的信息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社會需要會計信息化復合型人才。

        會計信息化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綜合交叉系統論、管理學、IT技術和會計學的邊緣性學科。《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是會計信息化系列課程的核心課程,是在學習《會計信息系統應用操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會計信息系統開發方法和設計思路的一門課程,是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解決方案設計能力的課程。然而實際教學中,重應用操作輕分析設計,在分析設計課程教學中主要采用老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理想,達不到培養會計信息化復合型人才的教學目的。

        一、《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對象計算機基礎薄弱

        《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的授課對象是會計專業、審計、財務管理等專業的學生,從學生的知識結構看,計算機基礎普遍比較薄弱,直接從計算機角度去講會計信息系統的分析與設計,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從而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內容枯燥

        《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原理與開發方法、各個模塊(如賬務處理、工資、固定資產等)的基本需求分析、基本功能結構設計、代碼與庫文件設計和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思路等,從計算機的思維方式安排的《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對會計專業、審計、財務管理等專業的學生來講這樣的教學內容顯得很枯燥。

        (三)教學方式落后

        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老師講授各個章節的知識點,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單純、被動地接受教師知識傳輸。最后老師講得很累,學生沒有積極性和參與性,又影響老師的講課激情,從而引出惡性循環。

        (四)教學效果不理想

        從課堂表現看,學生課堂中被動的聽老師講解,課堂氣氛很沉悶;從學期成績看,學生只是機械的去記憶一些知識,沒有體會和理解分析和設計方法的靈活運用;從學習后反饋看,學生普遍反映沒明白這個課程到底學到了什么。

        二、項目教學法在《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中運用的必要性

        (一)項目教學法介紹

        項目教學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最早的雛形是18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經過發展到20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并成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思潮。2003年7月德國聯邦職教所制定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目前,項目教學模式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如德國、新加坡)已經非常流行。

        項目教學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自然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二)項目教學法在《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中運用的必要性

        《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涉及到財會理論及實務知識、計算機知識、管理科學、信息系統開發技術等多方面的知識,要求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點,而是一種問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需要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做具體項目中去培養會計信息系統分析和設計的能力。項目教學法中的項目案例具體充實,并把會計知識和計算機知識點應用到具體項目開發和設計中,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采用課堂講解、學生案例討論、上機實踐等多種教學方式,學生參與性很強,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用項目教學法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法下的不足,因此項目教學法在《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中運用顯得很有必要。

        三、項目教學法進行《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教學的教學方案設計

        以下從授課對象、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考核四個方面來闡述教學方案的設計。

        (一)授課對象

        《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的授課對象為會計專業、財務管理、審計等專業,考慮到授課對象的專業基礎和今后的工作發展,本課程培養學生的目標不是具體的專業開發人員,而是使用者、管理者、評估者、參與開發人員等,在參與開發時,能夠和專業開發技術人員進行溝通,并提出的明確的需求,根據這個培養目標需要選擇合適教材,需要調整傳統模式下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選用《會計信息系統:商務過程方法》作為主要教材,該教材主要商務過程出發來考慮會計信息的分析和設計,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該教材案例很多,這也非常符合我們要用項目法進行案例設計和討論的要求,把國內的有關會計信息系統的資料作為參考教材。原先從計算機角度出發注重單個模塊如總賬、工資產等子系統的基本需求分析、基本功能結構設計、代碼與庫文件設計、程序設計等教學內容作調整,調整為站在會計人員的視角,從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出發,講解信息技術的應用。

        (二)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

        教學計劃中安排總課時32學時,課內講授20個課時,案例討論4課時,上機8課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具體如下:

        第一部分:會計信息系統:概念和工具,內容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講授各章基本知識點,并結合案例進行應用。主要內容包括會計信息系統介紹、商務過程入手進行事件分析、會計數據系統的描述、風險和控制分析。每次課后布置案例題目,學生分組選定的案例,課后完成案例題目并要求制作PPT,在第一部分內容結束后進行一次集中課堂討論。

        第二部分:理解和開發會計系統,內容包括第五章至第七章,開發設計數據模型、查詢和報表的設計、窗體的設計等,能用數據庫軟件(如ACCESS)進行開發實現,并安排8個課內上機實踐。第二部分結束后安排一次課堂討論。

        第三部分:業務循環,主要指第八章內容,包括獲取循環和收入循環,是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知識進行綜合,由于課時比較緊,可以在獲取和收入循環中任選一個課內講解,另一個課外自學。

        第四部分:會計信息系統的技術與開發,主要指第九章內容,介紹一些技術和開發方面的內容。

        項目案例是項目法的核心內容,學生把所學的各知識點應用到項目案例分析設計中。項目分配時需要把班級人員進行分組,3~4人組成一個組,準備3~4個案例,每個案例分配3~4個組進行討論案例。如下表1列出各章節內容和分組案例(取4個案例,每個案例有4個小組負責為例)的關系情況。

        (三)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摒棄傳統的單一的老師講解方式,采用半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包括三大部分:課堂講授、案例討論、上機實踐。課堂講授安排20個課時,先講授基本知識點,然后結合案例把知識點進行應用。案例討論課內安排4個課時,學生分組選定項目案例后,課外小組討論完成并制作PPT,課內討論時小組代表發言、其他組進行評論并總結等。上機實踐課內安排8個課時,用ACCESS進行上機實踐。以學生為主、老師引導的半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既不會因封閉而枯燥,也不會因全開放而放養,這種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深得學生喜愛。

        (四)教學考核

        教學考核從多方面來考慮,具體見下表2。

        總之,項目教學法在《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中的運用,通過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進行具體案例中的會計信息系統的分析與設計。對老師來說,用項目教學法教學,不再是唱獨角戲,由主角換成配角,做指導和引導;對學生來說,學生成為主角,參與整個項目的分析與設計,大大的提高了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習商務過程出發分析事件、制作活動圖、進行風險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上機實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和分析設計能力,通過項目分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通過課堂案例討論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項目教學法在《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運用,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不再是簡單的會計業務操作員,而是具有一定復合知識和綜合能力,從而達到培養會計信息化復合型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美]弗雷德里克•L•瓊斯,達薩拉撒•V•拉瑪.會計信息系統:商務過程方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5.

        [2]周曉慧.項目驅動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財會月刊,2007,9.

        [3]米青,楊延軍,王霄崢.“項目導向教學法”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應用[J].現代企業教育,2009,2.

        第4篇:社會系統分析理論范文

        [關鍵詞]過程提示 信息需求獲取 認知局限

        [分類號]G203

        信息系統是為用戶開發的,用戶的需求就是系統的目標。人們普遍認為,獲取用戶信息需求對一個信息系統的成功開發至關重要。可是,用戶在最開始時往往不清楚或無法表達自己確切的需求,系統分析人員在信息獲取方面也缺乏足夠的經驗,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信息需求獲取不充分、不準確。這樣,信息獲取過程中的問題就顯現出來,并值得系統開發人員去關注。

        1 信息需求獲取中的用戶認知局限

        信息需求獲取指從用戶的需要、想法及期望中分析、抽象、綜合、提煉出用戶對系統的真正需求的過程。信息需求獲取需要用規范的描述方法正確、全面的記錄成文檔,以構成需求模型。需求模型的建立是信息系統開發的基礎,需求獲取則是建立需求模型的基礎。需求獲取的過程有很多難點,比如過于寬泛、復雜的“問題域”造成的系統分析人員的理解錯誤,分析人員自身能力、經驗不足造成的信息需求獲取不完整以及分析人員與用戶之間的溝通交流障礙等。

        1.1 信息需求確定與信息需求獲取

        信息需求確定(IRD)是信息系統開發最重要的環節,無論是在采用傳統的結構化方法還是現代迭代方法的系統開發環境中,需求確定對于信息系統的成功起著決定性作用。信息需求確定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①信息需求獲取,即系統分析人員向用戶或相關人員獲取其對系統的需求;②信息需求描述,即用標準化、規范化的語言描述用戶需求;③信息需求驗證,即系統分析人員與用戶討論,識別并確定真正需求。

        其中信息需求獲取的方法有詢問法、觀察法、文獻法等。詢問法是在系統分析人員與用戶的交流中實現的。Cough-lan認為:只有創造一個有利于交流的環境,才能使這種交流更加有效。一般情況下,系統分析人員負責引導詢問過程及查找相關資料,通過營造開放的交流環境促使詢問的成功。傳統的詢問方式是利用Couger提出的5W1H法向用戶進行直接詢問。而Browner則認為,基于提示方法的間接詢問方式能獲得更充分、準確的信息。但是目前學者們對于究竟如何進行恰當的提示,以及何種因素會對提示的效果產生影響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研究。

        需求獲取對系統分析人員的能力要求很高,分析人員獲取用戶需求的能力部分取決于其對“問題域”知識的熟悉程度以及自身對復雜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幫助分析人員構造問題、獲取與組織信息,并將之轉化為一套準確的、完整的信息需求系統。但是,即使有足夠的“問題域”知識和強大的解決問題的技能也不能保證需求獲取的成功,這正是受到了認知局限的影響。

        1.2 認知局限對信息需求獲取的影響

        信息需求獲取主要面臨三個基本問題:①人類作為信息處理器的自身局限性;②信息需求的復雜性;③用戶和系統分析人員交流過程中的障礙。其中人類作為信息處理器的局限對信息需求獲取的影響往往被忽視。人類的信息行為是人類智力活動的產物,它由信息心理活動決定,因此我們可以從認識論的角度,將認知局限分為4種類型。

        1.2.1 短時記憶局限 短時記憶的最大特點是其保持的容量是有限的。在沒有復述的情況下,信息在短時記憶中保持的時間很短。復述是短時記憶存儲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時記憶中的信息發生遺忘。對信息需求獲取而言,系統分析人員和用戶可能因為短時記憶的局限只考慮到部分時間內的部分信息。

        1.2.2 長時記憶局限 長時記憶是一種有利于存儲和檢索的記憶,它的信息是以有組織的狀態被貯存起來的。盡管其存儲容量幾乎是無限的,但人們從長時記憶中回收和利用信息仍有一定困難。受到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的影響,系統分析人員往往容易只留意到現有的進程、以往的經驗或最近的信息。

        1.2.3 傾向性局限 這種局限來自于聯想記憶搜索模型,指人們在評價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更傾向于利用更容易記住或形象化的信息。雖然這種認知方法在大部分時候是有效的,但會造成對較近發生或印象較深事件的傾向性。在這種傾向的影響下,系統分析人員可能依照最近的或較成功的系統開發項目經驗進行信息需求獲取,從而限制當前需求獲取的廣度和深度。

        1.2.4 總體判斷性局限 在解決問題的初期就已經具備相當信息量的情況下,人們容易做出總體判斷,隨后獲取的信息則用來對總體設計的結構進行調整。通常情況下,根據總體設計做出的調整會少于根據其他基礎做出的調整。獲取信息需求時,系統分析人員常常根據現有進程做出總體性判斷,然后圍繞其進行微小但不充分的調整,以致難以找到需求獲取的其他路徑。

        2 基于過程提示的信息需求獲取原理

        在系統分析時,對數據和過程建模相對要容易些,因為這時強調的主要是系統形式。但如果要真正了解現實系統、理解系統的組織,就要把人的認知因素包含在模型中。過程提示正是通過軟科學的方法,依據心理學中的認識論和爭論理論來構造的,它是一種比直接詢問(如5WIH)更注重與用戶進行深入、細致交流的信息需求獲取方法。

        2.1 過程提示的設計原理

        信息需求獲取過程中的認知局限不僅存在于系統分析者中,也存在于用戶身上。任何用戶毫無例外都有著一定的信息意識。所不同的是,用戶信息意識彼此差別很大,即使是同一用戶在不同時期也具有不同的意識狀態。當外界刺激用戶時,用戶便會產生信息需求。由于刺激強度、用戶信息意識和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差別,信息需求將處于不同的認識狀態,其中部分需求可能是潛在的。對于認識到的需求,用戶將做出反應,產生滿足需求的行為;對于用戶的潛在需求,也將在外界作用下轉化為行為傾向。

        心理學家希爾加(Hilgard)曾用內驅力理論來解釋生物控制現象,我們可以將這一理論用于研究用信息心理一行為控制。如果用ER表示用戶的反映潛力或行為,HR表示用戶反應的習慣強度,D表示內驅力,V表示信息刺激,K表示誘因動機,則有ER=HR*D*V*K(式中任何一項為0,反應都為0)。上式說明,用戶的信息反應和行為除取決于習慣強度與內驅力外,還取決于信息刺激及誘因動機。如果習慣強度和內驅力一定,則完全取決于信息刺激與誘因動機。

        信息刺激具有相當廣泛的涵義,它是外界對用戶的信息

        激發。對于用戶來說,信息激發隨環境改變而變,在不同環境中,用戶表現出的誘因動機是不一樣的。誘因動機則表現為信息對用戶的“引誘”或者用戶對信息所抱的希望。它取決于用戶的信息素質、專業水平以及精神狀態。過程提示對直接詢問方式的改進正是通過對ER式中信息刺激(V)、誘因動機(K)的改變提升用戶的反應潛力,提示用戶充分意識到本身的信息需求,將用戶因能力、知識和水平的局限難以表達的需求轉化為表達出的正式需求,從而實現更有效的信息需求獲取。因此,在利用詢問法進行信息需求獲取時,系統分析人員應該問一些能夠引發用戶思考并產生疑問的問題,以此來刺激人們的認知能力,突破認知局限。問題既可以是上下文相關的,也可以是上下文獨立的。其中,上下文獨立的問題尤其有用,因為它們方便適用于不同情況,過程提示正是基于上下文獨立問題的一種信息需求獲取方法。圖1將一般的直接詢問和過程提示兩種需求獲取模式做了一個基本的比較:

        直接詢問:用戶認知用戶表達系統設計者的認知

        過程揭示:經過程揭示的認知改善后的表達系統設計者更為清楚的認知

        圖1 過程提示與直接詢問的比較

        2.2 過程提示的應用過程

        過程提示在信息需求獲取中的應用原理如圖2所示:

        整個信息需求獲取的過程如下:

        2.2.1 用戶的認知 用戶的認知狀態決定了其表述的方式與內容。通過過程提示方式的各種問題可對用戶的認知情景進行拓寬和挖掘,刺激用戶的思維使其不僅僅局限在短期記憶或者自己熟悉的事物范圍內,使得系統設計者進行目的描述與需求分析時將會更加明確用戶想法。用戶認知狀態的改善對整個系統開發的總體規劃具有重要的作用。

        2.2.2 用戶的表達 用戶的表達即是通過語言對自己的認知狀態進行表現。在系統開發的初級階段,系統分析者首先需要對用戶的表達(包括目的描述和需求描述)進行記錄,然后才能在需求提煉后結合自己的知識展開需求分析。用戶表達的語言則受自身知識水平和表達水平的限制,經過程提示后用戶的表達內容比直接詢問更能對系統設計者的分析產生幫助。

        2.2.3 系統分析者的認知 在聽取并記錄用戶的表達后,受知識結構差異、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分析人員對用戶所理解的系統目的及需求可能會產生偏差,這種偏差會對之后的系統設計造成不良影響。而由過程提示策略設計的問題,對用戶提問后所收集到的回答將最大限度地消除這種影響。

        2.2.4 系統分析者的操作 此時分析人員就需要根據不清楚和不完善的理解對過程提示的策略和問題進行改良,然后重新對用戶進行提問。在所有目的和需求比較明確、充足的情況下,開始進行目的分析和需求分析,為系統構造做準備。

        以上幾個過程在邏輯上環環相扣、密不可分,并且相互影響和制約,它們共同對系統設計的初步分析打下基礎,使系統定位能夠最大限度地達到雙方所期望的程度。

        3 基于過程提示的信息需求獲取實現

        過程提示不同于常規的信息需求獲取方式,它需要對用戶心理進行剖析并按照嚴密的流程對用戶提問來獲取需求。基于過程提示的信息需求獲取要求在了解設計原理與應用方面之后對提示模式、流程以及策略進行詳盡的設計以實現其功能。

        3.1 基于過程提示的信息需求獲取模型

        基于過程提示的信息需求獲取模型可歸納為圖3所示的模型結構:

        該獲取模型在邏輯上分為三層結構:

        3.1.1 制定層 該層是過程提示模型中最核心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通過篩選對用戶的初步提問提煉出其中難以解決的部分,并針對這些部分制定一系列的提問策略。在對策略分類歸納以后根據具體情況使用不同策略對問題進行設計,且經改進后的問題將被重新設計再對用戶進行多次提問。

        3.1.2 交流層 系統分析者通過初步提問和問題設計后的多次提問獲取用戶的需求。此時,用戶在認知層面上經過提示后對問題進行嚴謹的回答并且針對模糊的問題與系統分析者進行溝通。該部分是制定層與改進層的一個樞紐,體現了分析人員與用戶的交互性。

        3.1.3 改進層 主要是在獲取用戶回答內容后發現其中的問題,通過對提問策略和問題的修改對問題進行再設計。改進使得用戶的回答更加易于系統分析者理解,修正了過程提示的設計缺陷以使雙方交互性進一步得到完善。該層在過程提示模型中起輔助作用。

        模型中的三層結構相互支撐,相互依賴,逐步將過程提示進行完善以獲取最有價值的用戶需求。獲取的過程不僅克服了設計和使用雙方“問題域”的障礙,還增進了雙方相互的理解,使用戶和系統分析者從對所開發系統的不明確狀態和彼此的不了解狀態盡快地轉移到正常的工作狀態,提高需求分析的效率。

        3.2 過程提示策略及其影響

        過程提示模型中的制定層和改進層是影響需求獲取質量的重要部分,因此過程提示策略的制定與問題的設計成為整個模式中的關鍵性步驟。表1列舉了過程提示的4種策略及針對每種策略設計的問題舉例。

        3.2.1 總結與反饋 總結與反饋對于克服短時記憶的局限是很有效的。信息要在短時記憶中保持活躍就必須不斷得到重復。系統分析人員要求用戶概括他曾說過的話,或提供摘要給用戶供其考慮,就是一種形式上的重復。同樣,提供反饋使用戶再次思考相關問題,也能使信息在短時記憶中保持活躍。該策略使分析人員和用戶能夠重新評價獲得的信息,對提高信息需求獲取的完整性與準確性有很大幫助。

        3.2.2 重復提問 重復提問可以減少長時記憶局限帶來的問題,通過不斷激發用戶的長時記憶來增加信息回收和重構的可能性,同時它也是一種驗證現有信息的手段。對易獲得事件和確定事件的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長時記憶的檢索,重復提問則能促進這種檢索。通過重復提問重新審視信息需求,不但能夠驗證需求的有效性,還可能發掘需求獲取不充分的地方,使其更加深入和準確。

        3.2.3 情景設想 情景設想策略指系統分析人員提供給用戶一個設想的情景,用戶不只是單純的記住它們,而是把其中的過程和結果形象化。這種形象化的策略往往可以引發用戶表達出潛在的需求,并要求用戶把自己置身于未來并解釋可能發生的情況,使用這種策略能夠幫助用戶對自身信息需求進行更豐富的表達。情景設想能幫助加強長時記憶,減少對較易聯想事件的傾向等。通過這種策略系統分析人員往往能夠獲取出不同的或潛在的信息。

        3.2.4 失敗性假設 失敗性假設策略的關鍵在于逆向思維,它是對幾乎為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該策略的使用能有效克服人們對易回憶事件和確定事件的傾向。具體來說,它能有效防止人們根據現有信息做出總體判斷,并迫使分析人員考慮各種不同的觀點。此外,這種策略可能迫使分析人員重新驗證或判斷現有信息,從而建立一個完整、準確的信息需求集合。

        第5篇:社會系統分析理論范文

        關鍵詞:信管專業;人才培養;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042-03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以下簡稱“信管專業”)是一門綜合管理學、系統科學和信息科學為一體的交叉性新興學科。按照教育部1998年7月6日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解釋,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從該專業正式誕生至今已經歷了15個年頭,而這15年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社會信息化變革。一方面,社會對信管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很多嶄新的、具體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信管專業自身的交叉學科性質及各種歷史原因使得各高校對信管專業發展方向、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等問題一直沒有一個統一認識。這使得信管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面臨著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現階段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問題,結合多年來教學改革實踐經驗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現階段信管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各高校信管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需求和就業狀況的調查,我們發現:一方面,在整個社會對信管專業人才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長的局面下,各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招聘不到滿意的信管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信管專業畢業生卻由于找不到對口的工作而不得不改行做其他工作。這一狀況反映出現階段信管專業人才培養出現了嚴重的供求失衡現象,存在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現階段我國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信管專業的定位還模糊不清。我國的信管專業是將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統、經濟信息管理、信息學、科技信息和林業信息管理五個專業合并而成的。從該專業正式產生至今,關于該專業的學生培養方向、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等問題大家一直爭論不休。很多高校還是秉承1998年專業合并以前的老路來組織信管專業的教學。目前我國的信管專業各派紛呈,沒有統一的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沒有統一的專業人才價值認同。這一狀況的直接結果就是很多信管專業的學生對專業培養方向不明確,不清楚自己到底應從事什么職業。其次,專業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由于信管專業是一門綜合管理學、系統科學和信息科學的交叉性新興學科,對其課程體系設置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認識。目前很多高校的信管課程設置只不過是信息科學、管理科學、數學、運籌學等課程的簡單堆積和拼湊,很少有高校開設系統科學方面的課程,更不要說開設能將這些基礎課程融為一體的交叉性應用課程了。信管專業學生普遍感到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過散,難以構成專業知識結構。此外,目前各類企業應用系統、電子商務系統和電子政務系統的應用已日益成熟,如何分析、設計、開發與管理這些應用系統也應成為信管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但是這些課程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第三,課堂教學內容陳舊,不能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需要。在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作為信管專業基礎的信息科學、管理科學和系統科學都在快速發展變化,而信管專業的課程內容很多還停留在十幾年前。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學習的技術和理論,尚未走出大學校門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實用價值。第四,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傳統模式培養出來的信息管理人才缺少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社會立即派上用場的需要,社會普遍抱怨信息管理教育太偏重理論,以致培養出的人才走上工作崗位后,不能勝任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勝任工作。

        二、關于信管專業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根據現階段社會對信管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結合現階段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所存在的問題,為了扭轉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所出現的供求失衡局面,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筆者結合多年來信管專業教學改革的經驗,提出信管專業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路,以供同行專家參考指正。

        1.明確信管專業的定位,進一步調整優化信管專業課程體系。“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是學科建設的基本原則。現階段對信管專業人才需求的主體是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的信息管理部門及各類信息管理類軟件的咨詢、實施、設計、開發和銷售型企業。所以,各高校要結合自身的特點,以這一需求為依據重新確立信管專業的定位,調整信管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為了保證信管專業畢業生能在上述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工作,各高校必須結合自身對信管專業的定位進一步調整優化信管專業的課程體系。在信管專業課程體系中,專業課程的設置無疑是最重要的。但是,目前各高校恰恰是在信管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分歧最大。依據現階段用人單位對信管專業畢業生能力的要求,結合現有的工作成果,將信管專業課程分為專業基礎類課程、核心專業類課程和專業選修類課程四大類。專業基礎類課程包含三個方面:①管理類課程。要在企事業單位中有效地實施信息管理就必須要求信息系統管理人員對企業或組織的功能、業務處理過程、環境、特點和文化等有所了解。可以開設:管理學理論、企業管理理論(包括市場營銷、生產和運作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內容)、業務流程管理等課程。②信息技術類課程。掌握信息技術是成功開發和使用信息系統的基礎。信管專業學生必須熟悉計算機軟硬件、通訊技術、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了解信息技術構造和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該類課程要加強實用技術和新技術的比例,強調信息技術對管理活動的支持作用。這方面涉及的課程有: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和網絡基礎、軟件基礎(包括操作系統、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軟件工程基礎等方面的內容)、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等課程。③系統與建模類課程:信息組織與管理要將無序的信息有序化必須應用系統論的方法才可能取得成功。各類信息系統,如企業應用系統、電子商務系統、電子政務系統等,都是復雜的系統,對它們的分析與設計必須應用“全局優化”系統分析方法。所以,信管專業學生掌握系統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至關重要。此外,為了在進行信息組織、信息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等工作過程中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必須要使用各種不同的系統分析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開設:系統理論、系統工程、UML基礎等課程。核心專業類課程包括:信息管理類課程,該類課程主要介紹信息的內涵和作用、信息從無序變有序的方法和技術、信息高效處理的方法和技術等內容。可以開設:信息管理學、信息組織、信息檢索與應用、知識管理基礎等課程。信息系統類課程,信息系統類課程是課程體系的核心,可分四個階段設置課程。第一階段,信息系統概論,包括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和發展方向;第二階段,信息系統的分析與設計,強調信息系統的規劃、分析、設計、實施、使用和維護等;第三階段,信息系統開發項目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統的質量保證、成本估算、進度控制、風險分析與管理、文檔管理等;第四階段,典型信息系統原理,介紹企業資源規劃系統、電子商務系統、電子政務系統等典型信息系統基本理論和發展方向,使學生掌握典型的信息系統的工作機理。專業選修類課程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為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作好準備。相對于核心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就顯得非常靈活和多樣化。可設置一些涉及管理信息系統方面新興的、前沿性課題和應用性課題,如“Internet中的信息、技術和經營活動”、“移動互聯網基礎”、“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案例”、“信息安全”、“供應鏈和物流管理”、“SAP系統”、“ORACLE應用基礎”、“.NET編程基礎”、“J2EE編程基礎”等。

        2.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知識的構建過程。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需要學生自己構建才能獲得知識。引導信管專業學生自我學習首先必須讓學生理解自己要學習什么,也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這一知識體系就是信管專業學生所需的知識構建的基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可以采取如下兩個途徑:首先,從整體上考慮,可以重新組織一門《信管專業導論課》作為信管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次,教師在具體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理解學習本門課程的重要意義、本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特別要講清楚本門課程在信管專業學生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培養信管專業學生自我學習能力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自學,并且把自學內容也納入學生成績考核的范圍。培養信管專業學生自我學習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要注意培養學生通過網絡查找新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3.加快信管專業教材建設的步伐。教材是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目前信管專業教學內容散亂落后與缺乏優秀的信管專業系列教材是密切相關的。只有不斷地加快信管專業的步伐才能改變這種現狀。信管專業教材建設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注意整套信管專業教材內容體系的建設,信管專業作為管理學、系統科學和信息科學融為一體的交叉學科的特點應充分體現在整套信管專業教材內容體系之中。此外,教材內容體系的安排要和本科學生的接受能力相適應。其次,在具體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應根據信息化社會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選擇迎合發展需要的新技術和新理論作為教材內容,注意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第三,在現階段信管專業合適教材缺乏的情況下,應鼓勵教師廣泛閱讀相關的教材,比較選擇相對合適的教材。在此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和擴充,積累教學素材,為相關專業的教材編寫打下基礎。

        4.強化實踐環節。由于社會對信管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許多用人單位對信管專業畢業生都提出了很高的動手能力要求。此外,信管專業人才培養的性質也決定了信管專業畢業生必須要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強化信管專業的實踐環節可包含如下幾方面內容:首先,學校可以和一些企事業單位的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合作關系,安排時間讓學生進入這些部門實習。在實習過程中不斷學習,以此來增強學生對信息和信息技術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第二,信息技術的教學要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適當增加上機時間,設計既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又能激發學生動手興趣的實驗內容;可改變傳統的筆試考核的方法,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做一些具有實際應用意義的程序或小系統,以此作為考核的依據。第三,由于信管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去向主要是企事業單位,應創造條件使學生了解這些組織所使用的典型信息系統。可以聘請一些資深的信息主管來介紹典型信息系統應用的現狀和當前發展趨勢。當然,最重要的是狠抓實驗室建設,構建若干典型信息系統的模擬環境,通過這些系統使學生了解信息系統的工作原理、工作特征、與人的相互作用等知識,為學生分析、設計、開發和管理這些典型信息系統打下堅實的基礎。第四,高度重視畢業設計,利用畢業設計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構建其知識結構,同時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管專業的畢業設計首先要強調選題的合理性,學生畢業設計的內容一定要覆蓋信息管理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及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的主要過程和技術,這樣才能起到將所學內容融為一體的目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在2006年開始出現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局面,我們通過系統分析找到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對信息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2010年,信管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開始出現逐年好轉的局面,現在信管專業成為一個高薪熱門專業。本文是對這些年信管專業教學改革經驗教訓的系統總結,希望能給廣大同行帶來新思路。可以預見,隨著信息社會發展步伐的進一步加快,社會對信管專業人才培養必然會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培養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合格的信管人才,我們必須不斷地反思和調整信管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是,有一點必須要強調,即信管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遵循“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這一原則不斷地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滕佳東.工商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7,(3):33-35.

        [2]何永剛,黃麗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體系研究綜述[J].情報雜志,2007,(12):42-43.

        [3]錢進,葉飛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J].現代情報,2009,(4):62-66.

        [4]梁昌勇,顧東曉.信息管理類專業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2):96-98.

        [5]盧志平,陳朝暉.主動實踐理念下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J].現代情報,2009,(1):4-9.

        第6篇:社會系統分析理論范文

        關鍵詞:電力系統分析;試題庫管理系統;自動組卷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117-02

        目前在高等學校的教學體系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方法主要采用考試與平時考核結合的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還必須肩負起考試命題和對考試成績統計和分析的任務。傳統的人工命題方式存在諸多缺點,如:工作效率較低,準確性和規范性較差,產生大量的重復勞動等[1]。《電力系統分析》課程試題庫系統完成了網絡式試題庫開發平臺的設計,服務器端使用Windows 2003 Server作為系統平臺,數據庫選擇SQL Server 2000客戶端采用Windows XP作為系統平臺進行開發。采用簡單易操作的Word文檔存儲試題,利用JAVA語言對組卷系統進行程序開發,實現了試卷的隨機抽取,命題覆蓋面更廣,準確性和規范性顯著提高[2]。

        一、試題庫管理系統平臺的建立

        (一)試題庫管理系統功能

        建立一個能自動抽取試題、自動組卷及下載試卷的試題庫管理系統,應具有如下功能:

        (1)同時存放試題及相應的標準答案,根據組卷要求,能夠快速準確地隨機抽取試題,試卷和標準答案同時生成。(2)試題多樣,涵蓋選擇題、是非題、填空題、計算題等多種題型,難度可選。方便地對試題庫進行增加、刪除、備份、導人及導出等維護工作。(3)能對試卷進行添加、刪除、修改等維護工作;對試卷進行預覽、自動排版、下載等操作;可以對試題包含的題目統計和分布。(4)教師通過個人賬號進行登陸試題庫管理系統,保證試卷的保密性。系統具備完善的幫助、操作提示和錯誤提示等。

        (二)試題庫系統的結構設計

        根據對試題庫管理系統功能的分析,設計了命題管理,組卷管理,自動組卷三個模塊。命題管理包括用戶登陸、密碼管理、數據備份;組卷管理包括試題庫的各種管理,可以實現瀏覽試題內容、錄入新題、刪除試題、試題信息的配置與修改;自動組卷可以根據試卷參數設置生成試卷,按照系統設置的試卷模板樣式自動進行試卷的排版并生成Word文檔,試卷的瀏覽、修改、存儲和打印可以在Word中非常方便地完成。還可實現試卷預覽,調整試題分數,試題信息統計等功能。

        二、試題庫項目的設計

        (一)《電力系統分析》試題的特點和要求

        《電力系統分析》是高等院校“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和“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程,包括“電力系統穩態分析”和“電力系統暫態分析”兩部分,學時量很大。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與電力系統生產過程密切相關,考試內容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和理論的掌握理解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命題過程中,要以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教材為范圍,使試題覆蓋全面;試題難度適中,試卷中70%左右為容易題,20%左右中等較難題,10%左右為較高難度和深度的試題,主客觀題對不同難度的題目有所體現,能夠體現學生學習水平的高低;題型要豐富,客觀題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和理論,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和名詞解釋。主觀題以考查知識的綜合應用為主,包括問答題、計算題、設計題和綜述題等,應以主觀題為考點;題量要適度,試卷應保證有恰當的題量,一般按120分鐘考試時間設計試卷;題目要貼近生產實際,根據本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試題庫中的題目應著眼于電力系統運行中的實際問題,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試題庫項目的設計

        教師可以通過通用的試題庫輸入和操作界面,在“創建試題”窗口中選擇題型,重點等級,試題性質,參考分數,所屬知識點,難度等級和適用對象等約束條件后輸人試題和相應的參考答案,直接存入Word文檔中。還可以對已輸入的試題進行修改;按照不同約束條件,如難度等級,所屬知識點,對已輸入的試題信息進行統計;檢查錯誤信息,使教師能夠方便的進行試題庫的管理。

        1.入庫試題的字段:(1)試題編號:自動生成。(2)試題內容:文本+圖片。(3)重點等級:分為3級 普通內容―重點內容―核心內容。(4)難度等級:分為4級。1―4 難度逐級升高。(5)試題性質:分為7類。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綜合應用―創新能力。(6)適用對象:分為3類:專科―專科、本科―本科。(7)題型編號:分為7種 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問答題―計算題―設計題―綜述題―其他,其中1~5為客觀題,6~9為主觀題。(8)知識系列:按該課程的知識體系及其層次(章、節、知識點),細分為若干個知識范圍。用x.y.z.n為每個知識范圍設置標記,組合試卷時,用此標記防止出現重復的內容。例如:2.3.1.10,表示第2章、第3節、第1小節、第10個知識范圍。(9)試題分值:單選題≤1分、多選題≤2分、填空題(每空≤1分)、名詞解釋≤3分、問答題4~12分、計算題5~12分、設計題10~20分、綜述10~20分、4級難度試題(每題≤10分)、3級難度試題(每題≤15分)。(10)評分標準和答案:文本+圖片。(11)歷史記錄:前次考試未用―前次考試用過(該字段與教師無關)。

        2.每門課程的題庫要求:

        (1)主觀題總分值的比例≥60%。(2)重點與核心試題總分值的比例≥70%。(3)試題難度總分值的比例分布:4級≤10%、3級≤25%、3級+4級≈35%;2級≤40%、1級≤50%、1級+2級≈85%。(4)題庫的總分值≥1000分。

        3.組合試卷的約束條件。

        (1)主觀題總分值的比例≥60%。(2)重點與核心試題總分值的比例≥70%。(3)試題的知識編號不能重復。(4)覆蓋面≥70%(知識體系)。(5)難度約束條件:按難度分為5級:A-E級。

        三、主要模塊介紹

        (一)試卷定義模塊

        在新建試卷之前,教師通過定義試卷界面對試卷名稱,適用對象(包括本科和專科學生),卷面總分,試題覆蓋面,試題難度等級,主客觀題及重點題比例和適用班級,學期進行選擇和填寫。抽取成功的試卷中將顯示試卷名稱,適用班級和使用學期等信息。同時教師需根據教學考試要求完成對試卷題量的設置,包括題目數量,題型和分值。確認提交后,系統將自動顯示試卷設置題型和各類題型分值。待教師確認開始抽題后,系統進行自動組卷工作。

        (二)試卷維護模塊

        完成組卷后,教師可以對試卷明細進行查看,可以實現對試題內容的查看,選擇替換或保留試題,還可以調整試卷分值分配,試卷預覽,按照試卷模板樣式生成試卷。若對所抽取的試卷不滿意,可進行重新抽取。生成試卷后,教師可以方便地下載試卷和答案,并進行打印。

        (三)試題總結模塊

        試卷成功抽取后,教師可以對試卷信息進行查看。試卷信息包括;主客觀題目比例,試題性質涵蓋分值,重點題比例和各難度等級試題所占比例。

        四、結論

        結合高等院校《電力系統分析》課程的特點,完成了對試題庫系統的設計與開發。本系統采用Word文檔存儲試題,具有自動組卷、試題瀏覽、試卷維護、下載輸出、系統幫助等模塊,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實踐結果表明本系統可以從庫中抽取多套滿意的試卷。利用該試題庫完成的試卷,經任課教師審閱通過,近20個專業班級在考試中使用,學生考試成績符合正態分布,能夠正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試題庫系統的開發,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使考試更加規范化,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郭蘭英,梁波,孫朝云.高校課程考試自動組卷算法的研究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09,(16):86-88.

        第7篇:社會系統分析理論范文

        [關鍵詞]物資管理 信息系統 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6-0083-01

        作為一個制造型企業,物資管理是加強企業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環。在企業內,物資根據生產、經營和管理的需要所進行的流動,就構成企業物流,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直接受到企業物流是否暢通和合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日益信息化,信息作為一項重要資源在企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將效益建立在管理和信息之上。所以,依靠計算機技術對物資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研究和開發,在企業內開展信息化物資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物資管理水平。

        一、目前制造業企業在物資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著如下問題

        1.不能及時獲得庫存信息

        企業的生產運作對于各種零部件的現時庫存量信息有著較高的要求,然而受種類多、數量大等因素的影響,零部件庫存量的核算工作就顯得費時費力又容易出錯,進而對企業的生產和運轉產生影響。

        2.庫存信息不準確

        當前的庫存管理采用的是庫管員隨時跟進物料出庫、入庫單對庫存信息進行修改的管理模式。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由于零部件的多種類多數量而影響到庫存記錄的準確性,為了不斷糾正庫存記錄與實際庫存的誤差,就要求庫管員定時不定時地開展盤點工作,這無形中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

        3.無法及時了解生產用料情況.

        根據所下達的工單不同,生產線實際對各類零部件的需求不同,而送料員往往根據個人經驗向用料點補充材料,相關配套的發料、用料記錄往往處于缺失狀態。這就造成生產線在產生實際生產需求時才發現缺料的情況,直接造成生產用料秩序的混亂,對生產用料的實際情況無法進行準確反饋。

        4、零部件供應偶爾不及時

        在傳統的制造企業中,生產零部件無法及時供應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企業的生產需求,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阻礙作用。所以,要改變當前的發展模式,亟需對企業物資管理模式進行重新研究和開發,構建先進的物資管理系統,從而使得企業的管理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二、物資管理信息系統概述

        1.庫存物資管理

        庫存物資是指為了保證將來的生產目的而暫時處于閑置存儲狀態的生產資源。制造企業的生產流程通常是:原材料采購-機械加工-產品裝配-產品銷售。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企業生產的原材料和產成品在企業的原材料庫、成品庫以及各類生產單位中均以庫存的形態存在。但這些以庫存形態存在的物資實際上是企業的資金,是企業用流動資金轉化成的原材料和產成品。直到產成品實現銷售轉化為流動資金,這些庫存物資將固話企業流動資金。企業進行物資管理,實際上就是對企業最佳庫存量的管理,在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開展以及顧客需求得以滿足的前提下,實現最小量的庫存物資與最低成本的統一。

        2、管理信息系統的特點:

        (l)面向管理決策

        在學科研究上,繼管理學思維方法及管理決策行為理論之后,管理信息系統成為管理應用的一個新發展,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和發展服務于管理決策,應用的目的就在于及時向管理決策者提供有用的決策信息。

        (2)綜合性

        管理信息系統作為一個綜合性管理系統有助于對組織的全面管理。組織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逐步對所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各個子系統進行開發和應用,以實現運用管理信息系統的綜合管理功能。通過運用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綜合管理,有助于更高層次管理信息的產生,進而服務于管理決策。

        (3)人機系統

        企業引入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目的在于輔助決策者進行決策,因此該系統的應用必須是人機相結合的。在該系統中,各級管理人員既以系統的組成部分而存在,又可以對系統進行使用。因此要根據這一特點對管理信息系統進行開發,對系統中人和計算機所處地位和作用進行準確地界定,使得人和計算機的長處在該系統中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提升系統的整體性能。

        (4)與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結合的系統

        如果缺少了現代管理方法的引進和采用,而單純地運用計算機系統替代手工管理系統提高處理速度,僅僅能降低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并未充分發揮管理信息系統的作用。要充分發揮管理信息系統的作用,就必須引進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將現代化的管理方法與思想融入到管理信息系統的開展和應用之中。

        (5)多學科交叉的邊緣科學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管理信息系統的理論體現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其理論基礎主要產生于運籌學、決策理論、管理理論、應用數學以及計算機科學技術等相關學科之中,這使得該學科的理論有著鮮明的邊緣性。

        三.系統分析與總體設計

        系統分析指的就是對系統的邏輯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運用系統工程的觀點及方法以原信息系統為基礎對問題進行識別、調查、系統化和可行性分析,從而形成一套新的邏輯系統方案,其著重解決“做什么”這一問題。簡言之,系統分析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下一步的系統設計提供基礎準備工作。通過對原信息系統問題的識別和分析,找出當前系統存在的關鍵問題所在,同時通過對其數據流程和業務流程的分析找出其在運行過程中所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在此基礎上設計新的邏輯系統模型。也就是通過對現行系統的研究分析找出其缺陷所在,進而對癥下藥,不斷對系統進行完善。總之,新系統的設計和完善離不開對原信息系統的分析環節,離開這一環節,新系統的設計必然遇到種種問題,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可以說,系統分析及其內部的功能分析對于新系統的開發和完善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系統分析,對新系統的信息和功能結構進行進一步的明確,設計出新的邏輯模型,對系統“做什么”這一問題作了回答。接下來的“怎么做”就需要系統設計來完成。系統設計是系統的物理設計階段,被認為是繼系統分析之后的系統開發中第二大重要步驟。這一階段的任務就是根據系統分析階段所形成的系統分析報告設計新系統。在這一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主要有:在保持系統總體模型以及科學合理設計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目標系統的運行效率、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完整性、一致性、可變性和簡單性等特性。對于人、財、物的投入要科學合理,達到綜合效益最佳。整個系統設計工作是由上向下的,首先是對總體結構的設計,在此基礎上逐步進行深入設計,最終具體到每一個模塊。系統的總體設計就是以系統分析為前提,科學合理地設計和安排整個系統的實現規劃、數據存儲規律、軟硬件配置、系統劃分等因素。

        結論

        當前,物資管理已被多數企業視為繼“降低成本消耗”和“擴大產品銷售”兩大利潤源泉之后的“第三利潤源泉”而廣受重視。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入發展的今天,傳統上被視為企業利潤源泉的降低成本和提高銷售已難以完全適應企業發展對利潤的需要。而在企業生產中占據關鍵地位的物料成本及物資管理對于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效益方面可以發揮巨大的空間和作用。因此要求企業加強對企業物資的信息化管理。

        參考文獻

        [1] 馬振東.企業物資管理的可追溯性探討[J].現代商業.2010(06)

        [2] 邵明偉,康鐵蘭.現代生產型企業的物資管理[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03)

        第8篇:社會系統分析理論范文

        【關鍵詞】 中醫醫學 思維 發展

        1 現在中醫思維

        現在中醫與西醫所走的道路是一樣的,都在朝著現代化的道路前進。但中醫藥學必須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發展規律的道路。

        1.1 中醫教育 根據目前中醫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設想如下。第一點,完善知識結構,科學設置課程。遵從中醫學理論體系,改變現有知識結構,科學設置中醫課程。中醫學體系是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三者相互交融的體系,其知識結構應該包括中醫學文化、哲學思想和醫療技能。第二點,調整中西醫課程在醫學教育中的比重。中醫院校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和能力,因此在課程設置上,也應以中醫課程為主,把中醫知識結構中課程列為專業必修課,其余可安排為選修課,這樣學生的思維翻跟頭可能更加深入化。第三點,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積極開設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或講座,中醫教師授課除了傳授中醫的基礎知識外, 還應將中醫的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根源、認識論、方法論等理論特色貫穿于始終。第四點,加強中醫經典著作學習。第五點,提高學生中醫臨床實踐技能。

        1.2 科研方面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中醫思維方式進行科學研究。無論是中醫基礎研究還是臨床研究,大多采用現代醫學的實驗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主要運用現代醫學思維方式,主要從微觀角度尋找中醫理論的客觀依據,驗證中醫理論的正確性。最終導致中醫研究西醫化,研究成果西醫化,不能真正應用于中醫臨床.其次,應著重采用具中醫特色的臨床實踐研究,通過臨床實踐的驗證,不斷地校正相關的理論和認識思路。中醫實踐思維應貫穿于中醫科學研究的始終。

        中醫學自古就重視人體實驗, 臨床醫學是中醫學的核心, 理論升華來源于臨床, 新藥開發來源于臨床, 所以人體實驗應當是未來中醫研究的重要手段。再次,從哲學方法角度對中醫理論進行研究。中醫學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其影響包含著許多哲學思想和思維方法,整體觀為其主線。它不同于西方醫學,不具備西方還原論的基礎,因此不適合用還原法對其進行研究,只能考慮運用中醫自身的方法來研究,這就離不開對中醫方法論的研究。現代的人們大多致力于中醫生命現象的研究,如組織、結構、細胞、分子、基因等微觀物質結構,卻忽略了中醫思想方法的研究。

        2 革新中醫思維

        2.1 建立現代中醫系統一思維 現代醫學模式已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現代的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甚至有人提出現代的醫學模式應當是生物-自然-社會-心理的醫學模式。醫學的性質已不再僅屬于自然科學范疇, 而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種科學。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必須轉變原有的醫學思維方式。中醫學現代化是中醫發展的趨勢,如何使中醫學既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又不背離中醫學自身的軌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繼承、發揚自身優勢和特色基礎上,勇于創新,建立現代中醫系統論思維。

        2.2 發展系統分析方法 把整體研究與分解研究統一起來,全面認識和處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是醫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方向。現代系統論的系統分析方法實現了這種發展。中醫學由于其自身思維的局限性,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更應建立中醫系統分析方法。所謂系統分析,是把研究對象作為系統,按照系統觀點,立足于整體,在不分解整體的前提下,對系統的環境、結構、功能及其各個部分、方面、要素、關系進行分析,全面揭示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找到有效地調節整體和整體內各部分的機制和規律。它的特點是:不分解系統整體,保持系統整體的完整性;對系統整體及其各部分的屬性、功能、特征、關系等進行分析,認清細節;獲得的是透視式的全面認識,整體是完整的,細節是清楚的。

        3 實踐中發展中醫

        從中醫學的發展史來看,其理論的每一次發展與飛躍,都是以臨床實踐的需要為動力而引發的。歷代醫著都是醫理和臨床緊密結合的產物,中醫學的理論大家也必然是臨床大師。中醫理論與中醫臨床學科也沒有截然的學科界限,它們之間的聯系很難割裂開來,中醫理論源于臨床,臨床實踐是中醫理論發展的重要依據。

        第9篇:社會系統分析理論范文

        關鍵詞:大系統理論;學科分化;學科結合

        中圖分類號:N9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10-0071-02

        一、大系統的基本理論

        (一)大系統的共性

        現代社會日趨信息化、網絡化、系統化,在工程技術、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各領域出現了許多復雜的大系統,(見圖1)。

        圖1 大系統一覽

        圖1中大系統具有以下共性:(1)規模龐大。大系統包含的子系統(小系統)、部件、元件甚多。通常,而且大系統占有的空間大,涉及的范圍廣,經歷的時間長,具有分散性。(2)結構復雜。大系統中各子系統、部件、元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復雜。一般情況下,大系統中不僅包含有人,還包含有物,具有“人-人”、“人-物”、“物-物”之間的多種復雜關系,是主動系統。(3)具有綜合功能。通常,大系統的目標是多樣的(經濟的、技術的、生態的、社會的……),因而大系統的功能應該是多方面的(經濟管理、質量控制、環境保護……)、綜合性的。(4)涉及因素眾多。大系統是多輸入、多輸出、多變量、多目標、多參數、多干擾的系統。其中有“人”的因素,還有“物”的因素,不僅有技術因素,還有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具有不確定性、不確知性。

        這樣的大系統極需人們去探索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大系統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發展條件。

        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國內外有許多原本從事控制理論、運籌學、系統科學方面研究的專家、學者紛紛轉向大系統問題的研究,在大系統理論的研究上取得了進展:(1)大系統模型化及模型簡化;(2)大系統結構分析與綜合;(3)大系統最優化;(4)大系統穩定性;(5)大系統多級遞階控制;(6)大系統分散控制。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時域數學模型(代數方程組、微分或差分方程組),通過分解-集結或分解-協調方法,將控制理論中的多變量控制理論、最優控制理論、穩定性理論等,和運籌學中的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等加以綜合和推廣,用于大系統的分析與綜合。

        近年來人們在大系統理論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但也遇到了一系列難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主動性(Activity)。大系統往往是“主動系統”(ActiveSystem),包含有“主動環節”―“人”,例如,操作人員、控制人員、管理人員等。在大系統分析和設計中如何建立“人”的數學模型?如何考慮人的因素?(2)不確定性(Uncertainty)。大系統中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例如隨機性、模糊性、對象特性漂移或結構和參數攝動,難以用傳統的數學模型進行描述及控制。(3)不確知性(Uncertainly-Known)。大系統通常是信息不完全、知識不充分、數據不精確的系統,難以用準確的數學模型進行精確的定量分析和設計。(4)維數災(CurseofDimensionality)。大系統的狀態變量的數目較多,數學模型都是高維的。系統分析和設計的工作量隨維數增高而迅速增長,導致所謂“維數災”。(5)發展中系統(DevelopingSystem)。通常,大系統的控制過程較慢,過渡過程時間較長。在控制中作用進行期間,大系統本身也處在發展當中,系統的結構和參數、目標和環境條件、系統特性和功能也處在變化當中,這種“發展中系統”難以用常規方法進行控制。(6)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大系統包含了許多子系統,而各子系統往往是分散化的,分布在不同地方。這將使信息和控制分散,形成“非經典信息模式”,基于“經典信息模式”的控制理論和方法不一定適用。

        (二)大系統控制論

        控制論是關于機器、生物中的通信和控制的科學,是一門典型的橫向學科,是自動控制、計算技術、通信工程、神經病理學、神經生理學、數學等有關學科相互結合而形成的新學科,突破了工程技術與生物科學之間的傳統界限。

        為了解決大系統分析、設計和模型化的難題,在結構分析方面提出了控制系統信息結構“能通性”的新概念及分析方法,用以分析大系統的控制信息結構特性;在結構設計方面,提出了最經濟控制、最經濟觀測以及分型能控性、分型能觀性等新概念;在大系統模型化方面,提出了廣義模型化的構想,在數學模型、知識模型、結構模型相結合的基礎上,建立大系統的廣義模型,提出了多重廣義算子、多層狀態空間、廣義知識表達網絡等新方法。在對待“維數災”問題,提出了啟發式優化、啟發式動態規劃、自覺習非線性規劃、啟發式線性規劃等新方法。

        二、大系統的應用

        (一)大系統智能控制

        關于控制理論和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經典控制理論”,主要采用傳遞函數模型、頻域分析與綜合方法。第二階段為“現代控制理論”,主要采用狀態方程模型、時域分析與綜合方法。第三階段有兩個發展方向:(1)大系統理論。控制理論向廣度方向發展。(2)智能控制理論。控制理論向高度方向發展,提高控制系統的智能水平。智能控制為復雜大系統提供了新的控制方法和技術,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迅猛,為實現大規模、遠距離的大系統智能控制提供了新條件、新環境。

        (二)大系統智能管理

        現代計算機管理系統是具有多層次、多方面、多階段的綜合管理功能的,人機協調的、智能化、集成化的計算機輔助管理系統。智能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已在多行業、多部門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中獲得廣泛應用,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與普及,在分布式人工智能與管理科學相結合的基礎上,可開發更大規模的分布式智能管理系統,形成大系統智能管理系統。

        (三)大型專家系統

        專家系統是人工智能學科領域中應用廣泛的重要分支,是典型的知識工程系統。為了解決大系統應用需求的綜合性與專家系統的專業性之間的矛盾,需要研究開發多專業、多學科的大型專家系統,其關鍵技術包括:廣義知識表達、靈活推理方法、綜合知識庫、自組織推理機。

        三、大系統理論的發展前景

        理論是在生產實踐中產生,反過來以用來指導實踐的。隨著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加上現代管理軟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系統理論將會日臻完善,應用天地會更廣闊。

        參考文獻:

        [1]涂序彥,王樅,郭燕慧.大系統控制論[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5.

        [2]朱道立.大系統優化理論和應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3.

        [3]王元放,周宏農,敬忠良.“系統的系統”的綜述[J].系統仿真學報,2007,19(6):1182-1185.

        [4]朱明新.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大系統技術接口標準發展綜述[J].航天標準化,2006,3:27-2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在线播放人成午夜免费视频 | 亚洲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视频乱码 |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