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

        第1篇: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癥結 對策

        [作者簡介]郭玉江(1979- ),男,河南新鄉人,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心理學、養生文化。(河南 鄭州 450044)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0-0088-02

        一、引言

        當代大學生身處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使他們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復雜的情況,因此他們所要承受壓力、遭遇的困難和挫折要大得多,加之獨生子女的比例越來越高,從小在兩代人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無論是抗壓能力還是社會適應能力上都顯得相對薄弱,所以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和障礙較為嚴重。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心理素質將影響他們未來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如何提高大學生整體的心理素質水平,增加他們抗擊壓力和處理危機的能力是大學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門直接培養學生生活和生存技能的課程,其針對的是大學生的心靈,著眼的是他們的長遠發展。自1986年全國高校心理咨詢委員會成立至今,心理健康教育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歷程,在各高校落地生根并已經得到了廣泛開展。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教育理念、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原因,迄今為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科學和高效的教育體系,工作中仍舊存在很多突出的問題。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和造成這種現狀的癥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提供一定的啟示。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癥結

        1.對心理健康普遍認識不足。當前,雖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各個高校都有相應開設,但是并沒有引起高校教育者的真正重視,甚至有些辦學條件較差的學校認為這門課程可有可無,只為應付評估檢查而被動和臨時設立,因而常處于一無專門教師、二無專門機構、三無管理人員、四無教學方案的狀態。另有一些學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其他文化課程和技能課程等而視之,并沒有予以特別重視,更有忽視其特殊性的傾向,認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思政課、德育課或者學生的自我疏導完成。教學條件較好的高校雖然意識到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性,但并無系統的課程設計和完整的心理干預體系,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往往羞于啟齒或者求告無門。這種情況從本質上來看是由于高校教育者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足。

        2.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把握不清。目前大多數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處理模式呈現出“三重兩輕”的狀態,即“重診治、重障礙咨詢、重事后處理,輕心理預警、輕發展咨詢”。時至今日,全國約有200多所高校開設了類似咨詢服務機構,不可不謂重視。然而,在此表象下,事實卻不容樂觀。古之上醫者擅治病于未發,心理預警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通過心理測試和跟蹤關注,預防大學生可能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在心理疾病產生前就予以消除,是心理上治病的良方。而等到學生心理出現問題再去應對,則為時已晚,這種消極的應對方式會導致教育者從根本上忽略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而發展恰恰是大學生心理成長中最重要的階段,他們不斷與外界交互,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忽視這個階段就是從根本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把握不清。

        3.教育課程和內容設置不合理。心理健康問題受到教育界廣泛重視以來,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事實上,大多數開設該類課程的高等院校都沒有專門的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計劃,大多只作為選修課讓學生自由選擇,也不列入教學計劃,還有的學校將其列入思想道德課程中。雖然也有學校開設了一定課時量的心理教育必修課,但常常局限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內容單調無趣,考查方法單一,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師資隊伍專業性不強。在很多西方國家,高校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人員有很高的要求,評審制度也非常嚴格,這其中包括要求教師必須擁有相關專業的碩士及以上學位,必須接受過專業、系統的心理學訓練,包括基本心理知識的課程學習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在我國,目前承擔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從業人員主要由普通的心理輔導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高校輔導員和其他兼職人員組成。這些從業者中,很大一部分沒有經過專業的心理學訓練和心理咨詢的學習,甚至對心理學知識知之甚少、對心理測試方法和輔導方式不甚熟悉,往往不能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準確的歸因。事實上,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學人員并不一定能夠從事心理咨詢工作,他們沒有接受過心理學訓練,容易受到德育工作方法的影響,做出違背心理咨詢規律、原則和方法的決斷。即便是普通的心理輔導教師,由于對教育理論和大學生個性了解不深,也不能完全承擔心理教育工作。有些本科畢業后專門從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從業人員,由于只懂理論、實踐經驗不足、專業基礎不扎實導致教育效果不如人意。所以在當下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教育資源不足和師資力量不強、專業化水平較低的現象。

        5.教學內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觸及心靈、感染心靈甚至震撼心靈,應當說,這門課程對其教學人員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但是我國高校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大多是知識灌輸式、理論說教式、課堂教學式,這些方法枯燥乏味、缺乏感染性,難以適應大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新鮮事物的心理特征。雖然現在某些高校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例如強調使用案例教學、互動教學,但在案例選取時沒有注意其感染性、生動性和故事性,使得教學內容仍舊比較呆板。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與方法

        1.科學評估,認真對待。在心理教育實施過程當中,首先應當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作為參照系,對大學生的各項心理指標予以科學的評估和診斷。參照系的科學性會直接關系到測試的準確性,因此制定一套科學、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量標準是首要的任務。筆者認為一個合理和科學的心理健康標準應具備三大基本特性。第一,普遍適用性。該測試標準應具有普遍性,能夠反映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基本心理狀況,使其能夠通過自我調整和外界干預較為輕易達到,不能盲目按照高標準、高要求進行指定。第二,時代性。該標準應當符合當前社會和人性的基本現實,一切標準都是一個社會時期的特殊產物,大學生處于這個時代,就要按照時代性來制定標準。第三,針對性。該標準應當考慮大學生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其所處的人際關系環境、網絡環境、學習空間等,根據差異性原則進行編制。

        2.認清實質,防患未然。高校領導層和教育者應當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摒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的錯誤認識,改變消極和被動的事后處理策略,重新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對全體大學生實施普遍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認識到教書育人的本質,全面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以最大限度地預防大學生心理疾病問題的發生,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建立制度,優化環境。高校應設置專門的心理教育委員會和教研室,定期召開大學生心理教育研討會議,負責組織和協調全校心理健康教學和咨詢工作。設立相應的監督主管部門,對教研活動實施監督和審查,確保教學、科研和咨詢工作的有序運行。為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和其他從業人員制定嚴格的認定和審查制度,同時創造更多的專業進修和學習機會。

        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環境,發揮校園文化的思想導向作用,充分利用宣傳板、校刊、校內網絡等宣傳媒介和各種媒體形式(拍攝校園勵志短劇、話劇演出、放電影等活動),宣傳同學之間的真善美,提倡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公平競爭,潛移默化地把良好的生活態度、積極的心理應對方式植入大學生內心深處,讓學生學會感知人間真情、集體溫暖,在熏陶和感染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

        4.建立師資隊伍并提升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一門簡單的課程,其復雜性、多元性、多層次性決定了心理工作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對從業者的個人素養、責任感和事業心有著很高的要求。因而,必須建立一支具備相當專業素質和能力、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以具有較高專業水準和職業素質的教師為骨干,德育教師、高校輔導員為輔,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上形成專業互補、教學生活相結合的綜合立體系統。這支隊伍除了具有高專業水平、高責任心、高素質等特性以外,還應當保持相對穩定,讓相應教育方法、政策得以持久性進步。首先需要擴充心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數量,逐漸達到每百名學生有一名專業心理教育教師,每千名學生有一名專業心理咨詢師的水平,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其次要加強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的密度和強度,把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教師納入高校重點師資培養計劃中,通過培訓不斷提升從業教師的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職業責任感。

        5.改變方式,靈活教學。擯棄灌輸式和理論說教式的教學方式,注重“案例教學”“實踐體驗”“情境融入”等。對大學生而言,心理健康問題不是一個純粹的知識問題,也不是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能否切身體驗的問題。因而在教學設計上應選取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內容,而不能把他們作為一個純粹教學對象或客體,并且要設計和營造一定的情境,開展富有啟發性和體驗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我認知的沖突中覺醒,如此不斷地喚醒增強他們的心理體驗感和真實感,以達到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的目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活動應當針對大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設置,教師應注意發現大學生所面臨的實際心理困惑,通過開展各種心理訓練活動將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引入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效果。

        6.自我引導與自我調適。從本質上講,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就是讓大學生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通過自我的回歸,使他們學會調控和把握自己,使他們在面對人生抉擇或遇到心理困惑和沖突時能夠用更加積極冷靜的態度去應對。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就是幫助大學生學會如何進行正面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導,只有學會主動正視現實、正確認識自我、積極悅納自我,才能做到有效控制自我,逐漸形成自知、自覺、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生活觀。良好的校風、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緒。學校可利用各種契機開展色彩紛呈的文體活動、競賽、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實現自我體驗,在實踐中增強心智和才智,從而獲得健康向上的心態。

        [參考文獻]

        [1]仲穩山.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運行與評估[J].職業教育研究,2010(2).

        [2]金鑫,甘雄.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構建[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7(6).

        [3]賈玉霞.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教育探索,2007(8).

        第2篇: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2.燕山大學 河北?秦皇島 066004)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觀察法、談話法、心理暗示等方法,闡明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利用體育實踐類課堂教學對學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培養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導。

        關鍵詞 體育鍛煉 身體健康 心理影響

        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前在我國還屬于新興的教育領域,并未形成一個有效、易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峻,具體表現為人際關系敏感、行為異常、缺乏心理承受能力,還有抑郁、孤獨、恐懼、厭學、自殺等現象,這些問題對于學生健康的成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以至于不能進行正常的生活與學習。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涉及甚少,導致缺乏積極健康的心理,學生心理期待得不到滿足,達不到身心兩健的教學效果。本課題組通過借鑒文獻資料,在日常體育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觀察、運用談話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我們認為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來研究,以便在體育教學中積極地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健康的發展。

        一、體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

        (一)鍛煉意志、加強意志品格的培養

        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需要表現出一定的意志品質,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又能培養出一定的意志品質。體育鍛煉的特點在于不斷克服客觀困難(如氣候變化、運動強度等)和主觀困難(如膽怯、畏懼、緊張等)。體育教學中的一些鍛煉內容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學生要經過反復的練習過程,在反復練習過程中,學生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將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得到了相應的磨練以致逐漸形成堅韌的意志品質。球類運動能夠培養學生機智、靈活、沉著、冷靜、頑強拼搏的良好品質及要求隊員相互依靠、相互支撐、彼此之間依賴的程度高培養集體協作精神;武術項目對學生增強自信克服自卑感,面對挫折、失敗培養堅韌不拔的精神及自我效能的提高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中長跑對于學生在艱苦的環境下能夠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培養及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增加戰勝困難的決心。體育鍛煉過程中對人的意志品質培養與提高所產生的影響是積極有效的,是歷練品行、磨練意志的有效途徑。

        (二)宣泄情緒,緩解壓力,調節心理平衡

        現在的學生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及學校等多方面過重的壓力。家長報以過高的期望,升學、就業等競爭力的逐漸增大給多數學生心理、生理造成了極大負擔。導致焦慮、孤獨、抑郁、緊張等消極情緒狀態,假如這些不良情緒任其發展下去不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健康成長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一些體育鍛煉,出去打一場籃球、踢一場足球或進行遠足,這樣心境狀態就會得到改善。研究結果表明,跑步、散步或一次功率的自行車練習能使憂愁、恐懼、焦慮、抑郁和憎恨等不良情緒狀態得到顯著改善,同時使精力狀態達到最高水平。50min步行也有助于提高心境狀態,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體育鍛煉是改變心境狀態的有效技巧,是保持良好心境狀態的手段。這些研究支持了通過體育鍛煉使得情緒轉移,從而達到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

        (三)發展個性,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體育教學具有強烈實踐性的突出特點,是師生雙邊活動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練習中每個學生都知道只有通過自己親身主動的反復練習活動,才能掌握體育知識、技術、技能最終變成自己的行為方式,經過反復練習過程中技術、技能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以后,具備了創新活動的基礎,在創新活動過程中同時不斷體驗到運動的樂趣,重要的是自我意識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優化,對于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合作學練,養成良好的合作品質

        體育作為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項目的特點要求,大多數體育項目要求在合作的條件下完成。全體隊員對完成目標認同的基礎上建立合作意識,合作行為也被稱為是有價值的一種行為。在合作的情形中,個人與他人一起合作時獲得的社會效益體現出了合作的優越性,也就是說,個人所得有助于團體所得的效益,表現在增加交流、溝通、相互信任等方面。進行排球、足球、籃球等集體項目可以更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合作意識。游戲性的體育活動,需要個體與他人的通力配合,以各自不同的角色達到協調合作的目的,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集體項目是培養合作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體育教學中,在集體練習或分組練習時,同學間的協作學習、相互配合的互補性學習,導致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提高,促使個體之間的理解和協調。使個性更加活躍和開朗,積極主動,充滿自信,合作品質得到了培養。

        二、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體育教學中,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減少心理上的不適感。體育課堂上,教師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練習過程,對于學生提出的正當要求要認真對待和設法滿足。對于他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要認真思考,耐心回答。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活動時間及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優于其他課堂教學。學生在進行練習、比賽、游戲等活動時,教師主動參與,積極融入學生中增加與學生共處時間,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鍛煉扮演好組織者與參與者的角色。增加學生接近教師的機會,提高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地位 ,為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打下基礎,教師與學生以平等的地位相處,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成為朋友形成共同體,課堂成為樂園。學生在輕松愉快地體育環境中鍛煉,就會產生激動、愉快、自豪、躍躍欲試的心理,從而樂于參與體育活動,防止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傾向,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與養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優化體育教育環境

        1.體育教學物理環境及其優化

        體育教學物理環境是教學過程中教與學互動的物質基礎,是學生進行一切活動的物質條件構成的整體。體育教學活動進行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體育教學的物理環境影響,身心活動、認知活動的效率都有賴于適當的物理環境,場地設施、運動器材及場館的溫度、色彩等環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體驗。體育教學場所的色彩運用、空間、造型設計、通風等對于學生的生理、心理活動有著十分重要影響。良好的體育教學場館可以使學生心情愉悅,提高體育鍛煉的效率。體育教學活動大部分是在戶外進行的,從內蒙古中、西部氣候特點來看,戶外體育教學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很大,我們期盼將來體育教學都能夠在合理的體育場館內進行。在創設體育教學物理環境時,豐富多彩的教學物質條件和科學的教學手段,是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積極體育學習活動的基本條件。在良好的體育物理環境中積極學習,學生的體力和智力得到了明顯的鍛煉,不僅培養審美能力而且陶冶情操,達到身心兩健的效果。

        2.體育教學心理環境及其優化

        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手段等因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它們之間既包括物質聯系,又包括心理的相互作用,這種心理的相互作用就構成了一定的體育教學環境――心理環境,體育教學活動的效果有賴于良好的體育教學心理環境。體育教學信息的溝通,思想交流,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心理相容程度和交流情感,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樂觀豁達、積極向上,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克服和消除學生生理和心理疲勞,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條件下,心里期待得到了滿足,有成就感,促進了心理健康的發展。結果表明:暗示教學法是優化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心理環境的關鍵途徑。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為積極健康的體育教學心理環境的形成提供了保證。運用心理學原理在貫策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下,體育教學中以情感溝通為橋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營造積極健康體育教學心理環境的必要條件。

        三、體育課堂的心理氣氛

        (一)體育課堂心理氣氛的作用

        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是在和諧性的體育課堂氣氛條件下產生的,大腦皮層在興奮狀態下鍛煉的積極性明顯增強,體育學習情緒狀態高漲,產生良好的體育學習興趣。體育課堂心理氣氛學生表現出情感體驗的表達方式是對體育課堂教學和人際關系態度的評價,傳達出體育課教學狀況的信號作用。體育教學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程度及心理動力。教師在體育課堂中善于觀察課堂心理氣氛的狀況,及時了解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反應,以便在教學內容上、手段、教學評定等方面做出及時調整,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使學生思想上產生共鳴,營造催人向上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這些都是在和諧的心理氣氛下完成的,同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課堂心理氣氛對學生的思想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品德的形成、身心的健康發展都需要和諧的體育課堂心理氣氛,體育教學中對學生起著激勵、維護和調控的作用的條件是良好的體育課堂氣氛。

        (二)和諧體育課堂心理氣氛的創造

        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技巧的運用,選擇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等,就會對整個課堂的學生情緒狀態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采用分組練習、比賽、提問、交流等教學形式,觀察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的變化,根據教學任務、教學進度、任務要求、場地設施和學生表現出的體育能力等情況及時變換場地,恰當的進行示范、組織或調整練習的方式、方法。通過動作、表情、語言等手段活躍學生的情緒,達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同時使某些枯燥的體育教學內容力求新意,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活動。將創新式、開放式的體育教學取代練習式、封閉式的體育教學。例如,在耐久跑教學中可采取追逐跑、間歇跑、接力跑、運球跑等多種形式,以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其學習達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心理狀態,培育了學生積極健康的陽光心理,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自八十年代后期,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健康顯著的正面影響。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心理處于動態中,教師利用教學藝術,滿足學生生理、心理需求。通過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改善學生心理效益,更好的為學生身心發展服務,既是現代學校體育教育功能的體現,同時也拓展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2013年高等學校公共課程教學改革科研課題《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心理調節機制》課題研究成果。編號:2013NMJG080。

        參考文獻:

        [1] 季瀏.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 張勇等.體育鍛煉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

        [3] 韓永昌.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1997.5.

        第3篇: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腦血管介入;焦慮;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390―01

        腦血管介入是應用于腦血栓或者腦梗塞高發的老年人群,是維持老年人生命健康最為理想的治療手段。但是由于該手術畢竟是一種腦血管創傷性治療,針對這一特殊性質常會引起患者的情緒抵觸和恐懼,腦血管介入術對每一個患者而言都是一次嚴酷的考驗和傷害,由于手術的特性會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產生一定的破壞,甚至會因為過度恐懼而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護理人員常規的工作方式只是機械地配合醫生完成手術,對患者不良心理反應關注不夠。我院術前針對腦血管介入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效果肯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5月 ~2013年1月收治的外科手術患者126例。均符合我國修訂的神經介入治療疾病診斷標準[1]。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3例。觀察組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63±13)歲,其中急性腦梗死28例,頸動脈狹窄9例,顱內動脈狹窄13例,鎖骨下動脈狹窄13例。對照組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5±13)歲,其中急性腦梗死,27例,頸動脈狹窄9例,顱內動脈狹窄12例,鎖骨下動脈狹窄15例。兩組一般條件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術前均已簽署手術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血管造影的方法對病變部位加以檢查和確認。在局麻下經股動脈穿刺給予全腦血管造影或者選擇性血管造影,在明確病變部位情況下,根據患者的病變特點和病情性質,通過微導管,在導絲導引下,把相關藥物、球囊或者支架等置人病變部位。

        1.3 護理方法 行心理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手續,護理人員以真誠熱情的態度想患者介紹醫院的一般情況、管床醫生及護士的詳細信息和醫護人員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以減輕患者因為重大疾患產生的焦慮恐懼行李,逐步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術前就手術原理、過程與患者進行詳細的溝通,使患者盡量全面了解自己即將進行的手術有何療效,針對性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對于患者有疑慮的地方,要耐心與患者進行溝通,講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和圍手術期注意事項,以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慌和對疾病預后的焦慮等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斗志和決心。術前針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并不是護理過程的全部,應該也做好患者家屬特別是配偶的心理輔導,因為家人的支持往往是患者最大的精神支柱,引導家屬參與到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中來,積極的解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也是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的最佳方法。針對患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水平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盡量讓患者明白神經介入的意義,并且闡明不會因為異物的介入而影響大腦的正常運轉,并且對今后的有可能發生的腦血管病變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1.3 判斷標準[2] ①:采用SAS量表進行判斷,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高。②:采用QOL量表進行判斷,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1.5軟件包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SAS評分、QOL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焦慮程度更低,術后生活質量更高(P

        3 討論

        腦血管介入技術是一項新近發展起來的腦血管病變治療方法,相較于傳統的腦血管治療具備明顯的優勢,且預后良好。但是因為腦血管疾病本身對患者而言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大災難,所有進行腦血管介入手術的患者普遍存在嚴重的緊張、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多來源自對疾病本身的不了解以及手術本身的恐懼,患者常會擔心因為有異物介入腦部而影響今后的生活質量,甚至擔心異物會導致更嚴重的腦部疾病出現,從而心理負擔越來越重。總而言之,這些負面情緒不僅會直接影響手術的順利開展實施,還會嚴重降低患者術后康復質量。在這種情況下,盡早實施心理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具有不可忽視的特性[3]。心理護理干預不僅可以加強患者對疾病本身的認識,消除恐懼感,也能加強患者對手術施行的必要性認可,有效的減少患者心理負擔,消除不必要的負面情緒以提升手術治療質量。患者在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后,對疾病本身和手術治療有了深刻認識,不僅不會出現不必要負面情緒和負擔,反而會主動配合手術和藥物治療,大大提升患者臨床療效。心理護理干預可以增進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關系,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可以大大增加患者的信心[4]。最重要的是,患者自身心態變積極后會更加自如的應付自身疾患[5]。

        參考文獻:

        [1] 廖金娥.心理護理對神經介入治療患者焦慮抑郁狀態改善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0,6(1):6-7.

        [2] 沈思媚,黃曉丹.心理疏導對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療術消除焦慮和心肌缺血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11,22(4):99-101.

        [3] 盤雪梅,凌活.心理干預對全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前焦慮心理的效果觀察[J]天津護理,2012,11(9):193-196.

        第4篇: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一、兩者間的共性是結合的基礎

        1.兩者的基本職能和終極目標具有一致性

        職業學校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都是可塑性極強的中職生,二者屬于“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都是通過教育來影響中職學生的意識,從而改變其行為,可以說兩者的基本職能都是育人。雖然具體目標有所不同,但都是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是為了實現“成人”和“成才”兩大基本目標。因此兩者的最終目標是相同的,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現代技術型勞動人才。

        2.兩者在學生問題及教育方法上具有互融性

        品德教育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環境適應問題、自我認識問題以及青春期特有的心理問題等。很多時候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通過品德行為的缺失表現出來,而很多思想品德問題的根源在于心理問題,在教育實踐中也發現很多學生問題不單單是心理問題或是品德問題,而是心理和品德共同的問題。所以說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對的很多問題都具有互融性,正因為如此,兩者在教育方法上可以互相借鑒。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解決學生的某些品德問題,如在德育的理論說服、環境陶冶、榜樣示范等方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法可以加強個體的道德內化,使教育更具針對性。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思想品德教育來疏導學生的某些心理問題,如以道德規范來約束學生行為,并借助“灌、滲、導、管、評”德育手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3.教育內容、原則要求和師資隊伍具有交叉性

        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雖然有很大區別,但它們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人生價值等教育問題上有著共同的話題。由于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加上之前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視,致使我國心理健康師資隊伍薄弱,具有相應心理健康資質的專職教師嚴重不足,心理健康教師總體水平不夠高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開展,很多學校迫于無奈,只好讓班主任、德育課教師等教育管理經驗相對豐富的老師充當心理健康教師,這就導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存在交叉現象。同時,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樹立素質教育的科學理念,建立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堅持正面教育為主,注重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發展,尊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等方面有共同的教育原則和要求。

        4.教育渠道、途徑具有相同性

        雖然兩種教育在操作具體要求和內容上有所不同,但無論是品德教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幾乎都是通過課程開設、課堂教學、學科滲透、團隊活動、宣傳櫥窗、廣播、黑板報、網絡、多媒體、專題講座、專題教育活動、家校共育、校本管理的優化、相關隱性課程的建設等方式開展實施的。

        二、兩者結合可以發揮互補優勢

        1.共享設施條件,節省經費開支

        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除了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檔案室等教育專業設施不能共用外,在教育教學場地、宣傳陣地、活動場所、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方面都有共用現象。因此,我們可以對其進行統一規劃,統一使用,比如宣傳窗、黑板報、廣播、音響設備、投影儀器、校園網等宣傳陣地和設備都可以共享,也可以共用校外實踐基地,共爭校內的經費扶持。這樣不僅有利于達到教育效果,還可以避免資金的重復投入,節省學校經費,畢竟學校普遍存在經費緊張問題。

        2.整合師資隊伍,利于相互配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師資上存在著重合與交叉,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兩支隊伍有機結合起來。具體做法:第一,對專職政工干部、年段長、班主任和德育任課教師等德育工作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使他們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能,以便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并給予幫助。第二,鼓勵部分德育工作者積極參加心理健康教師資質等級證考試,以便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第三,通過組織專家講座、教學觀摩、研討會等形式加強兩支隊伍的交流、溝通,共同分析學生的品德問題和心理問題,并找出共性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實效。

        3.互補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實效

        (1)學會傾聽。無論是德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交談。在德育工作中,教師往往以“說”為主,強調擺事實,講道理,注重灌輸。但這種模式有時給學生的感受是教師只從自己的主觀意愿出發,缺乏對學生的了解,致使他們很難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則不同,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首先是以“聽”為主,教師會認真地聽取學生的訴說,從中可以了解學生的具體想法,對下一步教師的教育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同時通過訴說還能讓學生的情緒得到宣泄。

        (2)學會理解。在品德教育中,教師有時不太理解學生的想法,甚至對其行為、想法深惡痛絕,繼而對其嚴肅批評。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往往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這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設身處地了解并理解自己,讓學生產生一種溫暖、被接納的感受,這種感受有利于彼此的進一步溝通,也可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抵觸情緒,使學生愿意袒露自己的心扉,并能欣然接受教育者的意見和建議。

        第5篇: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數據對接

        中圖分類號:TP393.18

        我校位于快速發展的廣西北部灣核心工業區,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正與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同步發展。而教學管理信息化作為數字化校園建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新建實施過程中發現普遍存在著不少觀念和建設上的問題亟待解決,下面就我校教學管理信息化發展中,教學系統與財務系統實現數據對接整合為例,與大伙交流分享。

        1 數字化校園建設中教學系統與財務系統數據對接必要性

        高校如何讓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生活服務等校園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和應用,使數字化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已是迫在眉睫。同時自動實現教學系統中體現財務系統中的學生交費信息的數據對接交互,不僅把我們從傳統手工數據的繁鎖窘境中解放出來,更是解決了部門間信息資源滯后、錯漏的大難題,也為我校實現教學管理信息化提供可行的技術依據,成為突破了數字化校園發展瓶頸的關鍵所在。

        2 數字化校園建設中教學系統與財務系統數據對接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造成現有的工作管理模式、管理制度與數據對接中的協同沖突

        按原有工作管理模式中,教務處與財務處各屬獨立的行政部門,工作各自為主,所以學生學籍信息資源數據與財務收費信息只是需要時相互提供為輔,這樣的現狀對數據的及時對換交互以及開展工作有著相當大的制約或沖突。因此,如何能打破不同行政部門間的工作壁壘,有效解決資源即時共享時帶來的協同、有序、高效地展開各項關聯工作,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難題。同時,要建立和完善適合信息化的教學管理制度,為教學信息化管理提供的可支撐的程序文件。

        2.2 軟硬件環境設施的配置需要更新

        教學系統使用到的Oracle 9i數據庫以及安裝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統,對服務器硬件最低配置要求只是內存512M以上,CPU III 800以上。而我校現在的服務器是2006年配置的:內存4G,CPU P4 XEON 2個,這個配置不能滿足用于數據共享交換的超負荷運轉。

        2.3 跨服務器不同數據庫的數據對接技術難題

        我校的教學系統與財務系統因缺少統籌的規劃,分別引入是兩個不同公司的獨立軟件系統,不但編寫的程序語言不同,且沒有統一的依據信息標準與規范,在數據上存儲分別使用著Oracle與Mysql兩個不類型的數據庫,數據庫的結構、表、字段上的表達形式等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數據交流不能直接互訪。因此要面臨最重大的技術難題要攻克的是異構性是數據交換。其數據異構信息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系統異構、模式異構和邏異構。系統異構是指數據所處的硬件平臺、操作系統、網絡環境等的不同:模式異構是指數據所處的DBMS本身的異構;邏輯異構主要是指數據的類型、命名、語義或結構等方面的不同。

        由于異構數據庫之間的數據共享涉及的問題比較多,復雜性也較大,數據進行轉換要保證以下特性:

        2.3.1 完整性

        數據庫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流,要保證數據能夠從一個數據庫中完整地提取出來,同時又能夠將數據完整地加入到另一個數據庫之中。該特性是異構數據庫相互轉換中最重要的因素。

        2.3.2 無差別性

        為了方便用戶的使用,用戶的操作都在應用平臺上,而數據庫中數據的操作都處于后臺,由程序來完成,數據庫之間的差異被隱藏。

        2.3.3 一致性

        數據庫之間進行轉換整合,并不能將2種不同數據類型的信息進行強制轉換,需要針對數據庫中相同或類似的數據類型進行轉換。

        2.3.4 擴展性

        異構數據庫的相互轉換設計完成之后,要給整個系統提供預留接口,便于日后的擴展,以實現未來功能的需求。

        2.4 數據對接中需要同步更新的信息內容

        2.4.1 根據學號、單位代碼來識別,進行識別的字段同步。

        2.4.2 學生同步的字段有:身份證,性別,學號,狀態,名字,電話,類別,學生的單位。

        2.4.3 學生轉專業,記錄到財務系統日志,并根據財務系統規則修改該生收費項目。

        2.4.4 同步后的新班收費項目和原學費系統的一樣的。

        2.4.5 財務系統把學生‘當前欠款、緩交金額、緩交日期’變動傳到教學系統。

        2.4.6 學生不欠費自動更新學生在教學系統中的是否注冊為“是”。

        3 數字化校園建設中教學系統與財務系統數據對接中的實現

        3.1 解決數據對接中部門間的工作協同及管理制度

        成立教務處與財務處數據對接工作管理小組,組長由分管領導直接負責,組員由兩個部門的系統管理員及信息錄入員構成。信息錄入員負責各自系統的數據信息錄入、修改、刪除等,同時報知系統管理員根據數據同步需求來調整對接頻率,以減輕雙方服務器的數據交互壓力。雙方系統管理員同時還負責數據交互的信息情況檢查,對特殊數據無法直接自動處理的上報組長,由兩部門協商解決。并規范了教務處與財務處的交費注冊各項規章制度及流程。

        3.2 進行服務器的設備更新

        為解決硬件環境問題,教學系統新購買了三臺2U機架式服務器,每臺的配置為:處理器為2顆Xeon E5-2407(2.20G)/10M/4C;16GB Registered ECC內存;3塊300G SAS 2.5英寸熱拔插硬盤;配置獨立的八通道SAS高性能RAID(512MB緩存);一塊雙口千兆網卡(光纖接口);集成2個千兆高級網絡控制器。其中兩臺安裝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統做網絡應用服務器,具有負載平衡等高級網絡特性,另一臺安裝Linux系統做數據應用服務器。進一步提高了網絡負載及數據處理的能力。

        3.3 解決跨服務器不同數據庫的數據對接的方案

        3.3.1 表的視圖創建與授權

        在教學系統數據應用服務器中,進入Oracle數據庫中,在原有的教學系統數據庫的基礎再創建一個數據集成中間庫,數據集成中間庫的設計思想是每個數據庫對應一個包裝器,由包裝器負責接收分解后的查詢語句并返回數據,從而屏蔽底層數據庫的異構性,再由結果合成將查詢的結果封裝成一定的格式返回到客戶端。在中間庫中進行表的視圖創建與授權,其中包含下列表:校區代碼表、學院代碼表、專業代碼表、班級代碼表、學生基本信息表、單位表、選課學分表、已交金額表、當前欠款表、緩交金額表、緩交日期表等

        3.3.2 定時執行的語句創建

        然后利用Oracle job定時執行的功能,可以在指定的時間點或每天的某個時間點自行執行數據對接交互的任務,語句如下:

        圖1 定時執行的語句

        3.3.3 注冊信息存儲過程語句

        在教學系統數據庫中執行更新注冊信息存儲過程語句如下:

        圖2 更新注冊信息語句

        3.3.4 本地網絡服務名配置

        最后需要利用Oracle客戶端進行“本地網絡服務名配置”

        在教學數據庫應用服務器中進入:->Oracle-OraHome90->Configuration and Migration Tools->Net Configuration Assistant,進行財務系統服務器IP地址的相應配置,測試連接成功。

        4 結束語

        通過我校教學系統在教學信息管理應用中遇到的問題為樣本,作出一個全面的探討,以解決教學信息化管理的發展瓶頸所在難題,為今后我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夯下堅實的理論指導及實踐基礎,為新建本科院校教學信息管理應用提出新的參考模式。

        參考文獻:

        [1].高校數字化校園中的信息共享與交換研究――以學生信息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3(07):76-78.

        [2]陳曉蕾,劉婷婷.針對異構數據庫相互轉換的研究[J].電腦開發與應用,2013(08):32-33.

        [3]陳勇,蔣澤軍.異構數據庫集成中間件的設計[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7(08):1755-1758.

        作者簡介:蘇永瀚(1976-),男,廣西壯族人,教師,主要從事計算機技術研究。

        第6篇: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學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心理學現已成為各類高等院校中的專業必修課之一,目的是在于學生能夠掌握教育心理學的技巧和基本知識。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課程中,學習教材每在5-6年才會更新一次,進而導致學生學到的教育心理學知識落后,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成效,極其不利于學生在社會中,競爭力的提升。由此可見,針對高校的教育心理學課程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和教材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對使用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和課程講授都以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來進行的,一是著重強調實際教育服務,過去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大多都是以實際教育為起點,都一致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心理上出現的種種現象都是教育心理學的探討的對象,所以現目前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從基礎知識、審美特征、思想教育、技能培訓等方面來進行組織開展的。因此這樣就失去了對教育心理學其本身教育價值和學科價值。二是偏向對基礎的研究討論,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和課程核心內容主要以對知識的表象與獲取為主要核心,結果導致認知心理學和探究主題的反復交叉,進而忽視了對教學的實際需求。這兩種問題的出現不僅限制了教育心理學自身的發展,也導致教育心理學難以對教學本身實踐運用起到有效的教學作用。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

        在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問題。我國教師長期采取演講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重結果輕,注重理論知識且輕于實踐運用。但往往在實際課程中,授課教師在不斷的講課,學生在拼命的記,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對于心理學來說,這種書面的教育方式對于學生來講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反而不能讓學生充分的掌握心理學教學知識,在以后的學習實踐中也起不到有效地作用,也阻礙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此外,我國教育心理學對學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是采用的筆試考試的形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考生在考試前拼命學習,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凈,這種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對高等院校的教學目標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二、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途徑

        (一)改進課程結構

        在對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途徑中,首先是需要對課程的結構進行改進的。改進課程結構就是對教學重點進行調整。現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教育心理學這方面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對人才的能力關注。因此,在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改革途徑中,高校教師也應將把重點放在“心理學的教育”上面,主要因素在于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介紹心理學教育,如何培育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有著關鍵的作用。通過學習心理、心理學的教育這兩個內容展開教育,實現對課程結構的改進,才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二)教學內容的更新

        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課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學習教材在5-6年才會更新一次,很多社會上比較先進的教學知識無法從教材中體現出來,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育心理學教學課程的改革過程中,高校教師應把教材內容及時的做進行更新,應與社會中較為先進的教育心理學知識相結合,并詳細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學習知識進行科學整理和合理的篩選,這樣才能保證知識對學生有一定的作用性,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注重實踐操作

        教育心理學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決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升學習和教學質量的目的,在教育心理學中應該是解決問題、技能學習、知識學習、動機激發、品德態度等部分內容。比如:在“動機激發”中,如何把現有的成功案例對動機進行有效的激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成敗因素中如何進行原因總結,通過自身的效能進行自我形象的提高。在“知識學習”中,需要通過直接、概括將簡單的知識有效的理解。在“品德態度”中主要涉及的是品德學習等方面的學習內容,并且要對個人品德規范和相關論述中進行說明。

        (四)教學中體現教學情境

        教育心理學課程中,教師應采取實際案例分析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然后在提問中觀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和理解程度,教學情境模式能夠促使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從而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思維方式。因此,老師應把自己從傳授者變成引領者,在上課過程中給教學創造情境,準備實際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開展學生小組討論,以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并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心理學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課程之一,探究教學和課程的改革只是為了其他課程以后的改革創新提供方法和經驗。心理學課程的改革需要教師進行綜合調理整治,師生之間實現積極配合協調,從而實現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王大順.高師院校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河西學院學報,2009,04:105-107.

        [2]汪玲.教育心理學課程中的探究教學構想[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4:4-6.

        [3]沈承春.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0:162-163.

        第7篇: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教學模式

        由于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師范教育性質,國內大多數的對外漢語教學專業都將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開設。雖然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具有師范教育的性質,但是在其課程設置中,和師范大學的師范專業相比,其開設的教師教育類課程較少。在這種情況下,像其他師范類專業那樣學習教育心理學就會存在諸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不能將這門課程的內容和其他語言類的專業課程結合起來,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教育心理學必須學科化,即從教育心理學轉向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本文試圖從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兩個方面探討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建設,以期拋磚引玉。

        一、學科取向———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課程體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目標與發展趨勢

        每一本教育心理學教材都會給教育心理下一個定義,無疑教育心理學的定義反映了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目標。筆者對教育心理學給予的定義是: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的學與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學規律的科學。這里對這一定義中的核心詞“學與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說明。首先,這一核心詞包含了教學中涉及的兩大因素,即學習的因素和教學的因素。其中,學習的因素包括學生、學習內容等方面,教學的因素即教師教學這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學效果或學習效果的達成并不是由學習因素或教學因素單一方面決定的,而是由這兩者共同決定的。其次,這一核心詞中的“相互作用”說明了這兩個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簡單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當學習因素和教學因素相互匹配時,學習效果或教學效果最好;當學習因素和教學因素不匹配時,學習效果或教學效果較差。換句話說,當學習因素改變時,教學因素必須隨之改變,以達到學習因素與教學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說,教育心理學就是探討因材施教的問題,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為學習因素包括學生特點,也包括學習內容等方面。

        就教育心理學的上述定義來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教育心理學必須探討如何根據教學對象(不同國別、不同年齡、不同特點的學生)和學習內容(詞匯教學、語法教學等)展開教學的心理學規律。由此,在對外漢語教學專業中開設教育心理學課,單純講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學內容是不夠的,必須從教育心理學走向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上面從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目標的角度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教育心理學課應轉向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下面從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為這一觀點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梅耶(RichardMayer)關于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在其所撰寫的著作名稱中得以鮮明體現。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響的教育心理學著作的名稱是Thepromiseofeducationalpsychology:learninginthecontentareas,國內版本的中文譯名為《教育心理學的生機———學科學習與教學心理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這本書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學從一般教育心理學走向學科教育心理學的趨勢,整本書涵蓋了閱讀、寫作、數學、科學等學科領域的教育心理學規律。這本書雖然沒有涵蓋外語學習的教育心理學規律,但它的意涵卻是清晰明了的。由此可見,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目標和發展趨勢是完全一致的,對外漢語專業開設的教育心理學必須是學科取向的。

        (二)從教育心理學到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

        綜上分析,教育心理學要發揮其作用,必然要從一般教育心理學走向學科教育心理學。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教育心理學課來說,就是要建構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一般來說,教育心理學應該涵蓋學生發展、學生差異、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和學業評估這五個相互聯系的部分。那么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就要在此基礎上將與專業有關的內容納入其中。在學生發展部分,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應著重探討二語獲得的心理學規律,探索不同年齡階段的國外學習者學習漢語的教學策略。在學生差異部分,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除探索一般的學生差異對教學策略的影響外,還要探索不同母語學習者的漢語教學策略,如我們教授韓國、日本等國的漢語學習者時,教學策略、教材編寫都應有針對性的變化。在學習心理方面,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應該著重探討的是外國學習者學習漢語詞匯、漢語語法,掌握聽、說、讀、寫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學規律,這些心理學規律和學習數學、學習科學的心理學規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學心理方面,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應著重探討的是外國學生的課堂管理問題以及漢語作為外語進行教學的教學設計問題。在學業評估方面,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應著重探討的是如何通過考核促進外國學習者掌握相應的漢語知識和技能。如果脫離了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的這些獨特的內容講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可能會使學生產生教育心理學無用的認知,導致學生在將來的教學中不重視教育心理學對教育教學的指導作用。

        二、整合取向———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教學模式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整合———專業學習與教育心理學的結合

        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的課程體系決定了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的教學內容要將其他專業課的內容與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進行整合,在講授其他專業課(主要是教學類專業課)的時候要探尋其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在講授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的時候要探尋其中的心理學理論可為哪些專業課中強調的教學策略提供理論支撐。當學生能夠將其他專業課的知識與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整合起來時,學生便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了深層加工,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能靈活運用所學習的知識。培根倡導知識就是力量,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來的知識才能運用,才是力量。對外漢語教學的專業課包括語言類的專業課,也包括教學類的專業課,上面所提到的專業學習主要是指教學類的專業課,如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對外漢語聽力教學、對外漢語口語教學、對外漢語閱讀與寫作教學等,這些課程中羅列了諸多對應的教學策略,而這些教學策略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往往來自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因此,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的教師應從這些課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學材料、教學案例,分析這些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具體的教育心理學理論依據,在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的授課中使用它們,并逐漸積累,形成專業學習和心理學理論基礎的雙向表格。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的教師應該在空白處確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學還可為其他教學類專業課程提供什么教學策略。

        (二)教學方法的整合———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

        教學內容上的建構決定了教學方法上的建構。其他專業課的教師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學理論,而教育心理學教師在其他專業課方面可能有知識上的欠缺。此時,這種看似有局限性的學生培養模式,卻恰恰為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了機會。雖然教育心理學教師可能對其他教學類專業課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學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的關系,就足以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教育心理學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將兩類課程進行整合,將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聯系,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和教師一樣完成“對外漢語教學類專業課學習與教育心理學理論基礎的雙向表格”中的任務。這種學習方式將使學生的學習生涯和工作生涯都會有所受益。當然,每個單一的學生是無法在短短的一個學期的時間內完成對外漢語教學類專業課的學習與教育心理學課的學習的整合的,此時,合作學習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幫助學生確定教育心理學與其他專業課進行整合的研究主題,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這些主題,教師再提供平臺讓學生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的收獲將達到最大化,而教師在此過程中也會實現教學相長,教學水平得到提高,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幫助。

        第8篇: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英語教學 啟示

        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這30年期間。此理論對我國教育心理學界和學校教育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各種心理現象變化和發展規律的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最早只是僅僅將心理學的原理應用于教育的一門學問,隨著各國教育家對此理論的重視和不斷研究,它逐步壯大成為了心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它研究的對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條件的學校教育下,積極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了全面發展的個性品質和道德行為的規律。據調查研究顯示,教育心理學涵蓋了學習心理、兒童發展心理學、教學心理學、課堂動力和管理與紀律、學習動機、學習的測量與評價等主題。本文預研究教育心理學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和作用。

        教育心理學是通過科學方法研究學與教基本規律的科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包括:學生心理的研究,教師教學心理的研究,教育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教及教學活動組成一個特殊系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無時無刻不受教育活動的影響。同時,教與學的成效,又反作用于教育活動。教、學、教育活動三者,構成了一個“互動系統“(interactive system)。教育心理學研究互動系統中師生的心理現象和規律,讓這個系統運行更加高效,系統結構更加完善,系統內的關系更加和諧。

        一、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中國是一文明古國,在古代的教育實踐中,開始萌發了教育心理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孔丘、茍況、墨翟等思想學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的教育心理思想。相關因材施教的有:“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敘述。中國古代思想學家的這些教育心理思想,到了漢、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雖然在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但仍然沒有形成嚴密的知識系統,并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心理學成為中國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清朝末年間隨著師范教育的興起而出現的。在學科的心理學方面研究工作,20世紀20年代也相繼開展起來。20世紀70年代也是中國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重新得到恢復,并不斷發展的時期。

        二、教育心理學對語言教學的影響

        就學習的理論而言,教育心理學可以總結概括為行為主義、認知論和人本主義三大主流學派。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學習以刺激――反應的原理從而形成了機械性的語言操練,是語言知識的灌輸,目的就是使學習者形成一種新的語言習慣。外語學習歸咎到底就是為了學習者提供語言輸入,并使他們能運用所掌握的語言來進行語言輸出的過程。Krashen提出,促進語言習得的前提就是教師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為學者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上。他還列舉出了最佳語言輸入的四個必備的條件。簡而言之,輸入的內容應該是可理解的,不應過分強調語法。認知學派的基本理論就是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引導學生用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來構建知識。其圖式理論成為了現代認知學派的核心。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圖式理論的研究意義在于:通過激發學習者的相關圖式來幫助他們對輸入的信息進行預測和分析,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從而加強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建構主義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重要分支。建構主義認為,在教育的各環節中,學生成為建構知識的主體,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以及知識的灌輸對象。交互是建構意義中的一個重要手段,課堂里最有價值的活動就是學生們組成小組和集體間相互的交流,共同形成知識。

        行為主義產生了自我管理、自我言語等方法。雖然早期自我管理還是更多地以操作性條件反射為基礎,近來的自我管理開始含有認知的成分。自我管理的過程是這樣的:教師先采用傳統的行為分析法,塑造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然后將這種外在的控制逐漸轉化為學生內在的控制。另一種偏向認知的自我控制技術是自我言語。魯利亞發現兒童年齡的成長,可以不靠成人教學,而靠對自己行為的信息來改變行為,所以自我言語很重要。自我教學訓練可以幫助教師對沖動性兒童進行訓練。先由教師出聲示范如何完成任務,然后讓兒童教自己完成任務,由出聲直到無聲完成任務。

        國外的教育心理學研究技術也有了許多新的進展。如利用網絡,網絡具有方便,受眾廣,成本小等特點,許多教育實驗都可以利用網絡完成。再比如通過生理測量,進行教育心理學實驗。如采用瞳孔放大(pupil dilation)和腦自發電位兩個生理指標,研究認知負荷。

        當代教育心理學開始更多地關注個體的認知、動機、情緒甚至情景,整合已經成為教育心理學的主流趨勢舊。結合新的技術,未來的教育心理學將會是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和行為主義相互融合的一門學科。

        三、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學習現狀

        英語教學是師生合作的共同活動。教師為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對教育心理學進行研究,從而了解學生英語學習的規律以及語言技能發展的過程、影響著學習者的心理因素和學習者心理的個體差異等特點.這無疑會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在英語教學當中,我們發現不少的學生厭學,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找到正確的英語學習的動機與目標,缺乏英語學習的興趣。他們學習英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他們的動機并不是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只是想通過考試拿到等級證書。而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這些并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的。

        參考文獻

        [1]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第9篇: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1.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結構體系與分析從教材的體系上來看,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一般包含這幾個部分:概述部分(包括職業教育心理學概念和體系、研究方法、現狀與發展和研究意義等)、學生心理(包括學生心理、學生群體心理和學生心理健康)、學習心理(包括學習理論、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學習的測量與評價等)、職業心理(包括職業態度、職業道德、職業指導、職業素質測評與職業心理測驗等)、教師心理、教學心理(包括教學策略、學生的心理差異與因材施教、教學設計、課堂與班級管理)等六個方面。某些教材根據自身編寫的特點增加了部分普通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方面的內容。鄭日昌等主編的《職業技術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主要集中于學生心理和學習心理,對教師的教學心理未有涉及,其內容體系基本上遵循教育心理學的體系。劉德恩等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則大多分布在教師的教學心理以及教師的職業發展上,而對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學生心理未有涉及。其后由劉合群等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崔景貴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曾玲娟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等幾本教材在結構上分布得比較均勻、全面,各方面都有涉及,大都遵循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并且根據自身的編寫特點各有所側重,如崔景貴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在評價環節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測量與評價,而劉德恩與曾玲娟則更偏重與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考核與評價。此外由盧紅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傾向于普通心理學知識,增加了心理現象和心理發展方面的內容,并且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心理涉及得比較少,而更加注重教師和教學心理;武仁恒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則側重于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增加了“知識分類的學習論”和“認知結構與遷移”等學習內容。

        2.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編寫體例分析“體例”一詞在出版學科中的狹義解釋為“編輯部或印刷所對于拼法、大寫、標點、排印和版面所遵循的習慣”;也用來指“著作的編寫格式或文章的組織形式”。我們知道教材是學習者感官接觸的最直接的信息,包括文字、圖表、注解等信息。教材的編寫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讀者接受信息,為教材實現能力培養和人文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所以教材編寫的體例形式也屬于教材開發研究的重要步驟。早期出版的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的編寫體例的形式比較單一,除去標題與正文,幾乎沒有涉及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和拓展的內容,對學生學習的心理關注程度遠遠不夠。其后出版的教材,漸漸開始引入大量的注解、案例等元素,如劉德恩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在第四章(教學的基本程序與策略)第一節(教學目標設計)中以護士班的行為目標作為示例,其對象、行為、條件和標準都是以護士班的實際操作作為對“教學目標行為化”的解釋;崔景貴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在每個章節的結束增加了思考題,引導學生通過對章節的學習對問題進行思考。近幾年出版的教材更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拓展閱讀、實踐活動等項目,如盧紅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在章節開始處呈現該章的主要內容,并且每個章節中都含有大量的案例,此外在章節后增加了拓展閱讀,如第六章(職業能力及其教學策略)中的案例:“讓后進生體驗成功”、案例:“零分,我都好朋友”;第三章的(心理發展與職業教育)拓展閱讀:“千萬別看扁職校學生——訪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俞國良教授”。體例的多樣化為學生開拓視野、增強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了可能,并且豐富了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增加了教材的可讀性,在不影響教學內容主體的前提下也滿足了學生對不同層次學習內容的需求。

        3.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的內容特點分析通過對歷年出版的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的分析,我們發現雖然教材的出版數量不多,但每本教材基本上是自成一家,至今還沒有公認的內容體。盡管如此,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核心內容體系是不變的。這些教材的內容體系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種是以劉德恩等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等為代表,其內容體系由職業分析入手,先確定職業工作對從業人員和職業教育的要求,然后圍繞這一要求進行展開,是依據工作需要來尋求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支持。盧紅等編著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就屬于這一種內容體系;另一種是以鄭日昌等主編的《職業技術教育心理學》等為代表,在內容體系基本上遵循常見的教育心理學體系,只是引例傾向于職業教育,實質上是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與職業教育的結合。此后出版的教材中,王國華等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崔景貴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曾玲娟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和夏金星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專題》基本都遵循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王國華等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由兩大部分組成:職業學習心理部分和職業教學心理部分,力求突顯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特色。其內容框架完整有層次,但是教材內容大多采用常規的陳述性理論,顯得過于理論化。從教材的體例形式來看過于單調,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啟發與開化。崔景貴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是職業教育心理學概論,第二是職業學校師生心理,第三是職校生學習心理,第四是職業教育教學心理,第五是職業心理。教材內容建構上注重貼近職業教育實際,凸顯“學習心理—教育心理—職業心理”之間的有機融合,增強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建設的針對性、時效性,建構、拓展和提升職業教育心理理論。這本教材體系完整,內容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基礎性,對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教材來說不失為一本經典之作。曾玲娟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是以職業院校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聚焦于職業院校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學基本規律,著重闡述了職業院校的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分析了影響職業院校學生和教師心理問題的因素,提出了師生心理健康的維護策略,圍繞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管理與教學等主題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此外還介紹了職業態度的培養、職業素質測評與職業指導的相關內容。該教材在結構體系上基本遵循了崔景貴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的結構。盧紅等編著的《職業教育心理學》以在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工作與典型活動為主線,遵循職業教育課程的工作邏輯的組織原則,圍繞如何發展新教師的教學技能這一核心來建構知識體系,并強調知識在課堂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使教材內容與未來的教師工作具體情境相結合。但是該教材忽略了對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和學習心理的探討,此外,該教材加重了對心理學基本理論的介紹的比例,使教材內容趨于理論化和學術化。

        二、對新開發教材的建議

        1.優化教材結構體系職業教育心理學新教材的編寫要打破以所引入的心理學相關分支學科理論為主線的慣例,改變“麻袋里裝馬鈴薯”的編寫思維策略,消除教材中的“條塊分割”、“拼盤式組合”的現象。根據我們所統計的教材情況,以及歷年來該領域專家學者對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結構體系應該由以下六個部分組成:職業教育心理學概述、職業學校學生心理、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心理、職業學校教師心理、職業學校教學心理和職業心理。

        2.優化教材內容職業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與職業技術教育的交叉學科,同時又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在教材的內容上要特別注重教材內容的實用性,避免過多的描述性的理論,讓教材更加適應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關注人本,關注心理學的本質;其次要注重教材的實效性,積極吸收國內外職業教育心理學具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和新東西,介紹促進職業教育心理學學科內容的現代化;最后要注重教材內容的針對性,內容要體現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培養目標與辦學特色,要體現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的本質特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精品专区精品 | 性欲福利视频网网站 | 亚洲精品一本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 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 制服丝袜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