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范文

        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

        第1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范文

        關鍵詞:城鎮化 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 思南 途徑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6-183-02

        隨著我國城鎮用地規模的不斷擴張,大多數中小城鎮的土地利用還處在以粗放利用為特征的外延式擴展階段,其土地利用活動具有盲目性,缺乏理性規劃體系,表現在用地數量的增加是以大量低效占用土地資源為代價。同時,中小城鎮土地利用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用地分散,容積率低,集約度不高等方面的問題。

        1城鎮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

        城鎮土地節約利用從廣義上講,是指在城鎮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理性確定城鎮擴張范圍為前提,以減少增量土地、挖潛存量土地等措施為實現途徑,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以較少土地資源消耗,創造盡可能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土地利用行為。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是指在我國這種特定的人多地少國家里,通過不斷增加城鎮單位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的投入,從而達到既促使城鎮土地利用合理化、最優化,又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城鎮土地的使用效率、經濟效益和土地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我國對中小城鎮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的研究起步較晚,尤其是對土地節約利用的研究僅局限于實踐層次,理論層次仍存在缺位。一些城鎮雖然開展了土地的現狀調查和潛力分析研究,積累了一些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的經驗。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中,城鎮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的概念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城鎮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的評價也缺乏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特別是在山區中小城鎮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的理論和定性定量化方法研究分析方面尤為突出。

        2思南縣城北新區土地利用的現狀分析

        2.1思南縣城北新區的概況

        城北新區位于思南縣城現客運站以北的狹長地段,整個地勢受烏江切割的影響,成“V”字形,長約2.5km,總面積約為0.81km2,建設用地面積為0.57 km2。其工業主要有造船、電力、水泥、磚瓦、農副產品等企業。現狀多是一些廢棄的工業用地,地質條件相對較好。中間地段地質條件相對較差,目前是閑置的;最北端是村鎮建設用地,地形為緩坡地段,以居住開發為主。

        2.2思南縣城北新區土地利用的現狀分析

        根據2007年城北新區土地利用的現狀,新區土地利用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農田綠地和特殊用地等類型,如表1所示。

        2.2.1城鎮土地利用的布局散亂,結構不合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城北新區土地利用相對比較混亂。從建設用地結構上看,有村莊建設用地、非村莊建設用地。據調查統計,新區建設用地結構現狀,如表2所示。參照《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各類建設用地比例失調,綠地用地比例很高(包括新區內大量的農田面積),而居住用地、道路廣場用地不足。從土地空間利用和住宅安排來看,各種類型用地相互混雜、布局分散、占地面積較大,造成互相影響和干擾。

        2.2.2城鎮建設用地盲目擴張,占用耕地現象嚴重

        人均用地規模是反映城鎮土地利用節約與集約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小城鎮的建設發展過程中,用地增長速度往往高于城鎮人口的發展速度,使城鎮人均用地呈現出增長趨勢。據調查統計,思南縣城區面積是逐年遞增的,且擴張速度很快。城鎮規模擴張明顯超前,城鎮人口增長速度低于城鎮規模擴展速度,導致城鎮人均占地面積超標。隨著城鎮的發展,思南縣舊城區被擱置,城鎮中心向現客運站以北的方向移動,形成了圍繞建舊城區造開發的一片新的繁華地帶,城區周圍的原有耕地被大量占用。

        2.2.3忽視舊城區的改造,導致低效閑置的土地面積過大

        據實地調查,基于歷史、經濟等原因,思南縣老城區形成已久,整個城區呈階梯狀分布,老城區內街道狹窄,建筑密度大且建筑物以平鋪式為主,開發改造有一定難度。土地閑置浪費現象在思南縣兩個區域尤為明顯:一是城區與農村的交接區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這片地帶既不作為耕地,也未經建設部門統一規劃合理利用,大量土地處于低效利用甚至是閑置狀態。二是城區內部的集體所有土地。這部分土地由于是集體所有,缺乏管理和統一規劃,用地粗放、混亂,與城鎮發展的步調很不協調,對城鎮整體發展有嚴重影響。

        2.2.4用地規劃與管理只注重總面積的擴張,而不重視容積率和空間布局

        總的來說,城北新區在城鎮化進程中,由于缺乏長遠規劃,脫離本身經濟實力和發展條件,作為主體的城鎮建設和發展總是盲目追求總面積的擴張,而不重視容積率和空間布局。根據現場核實,由于傳統的居住方式、習慣等原因,在舊城區內還大量存在單門獨院的住宅區和低層建筑,樓層最高的達五樓,土地容積率極低。長期以來,城北新區對用地的批后管理沒能有效地實施并真正形成有效的監管,導致大多數工礦企業廠房為一層,而且廠區范圍內道路等基礎設施用地比重較大,廠房間距也較大。

        3思南縣城北新區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的途徑

        3.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調整好用地結構,充分發揮新區的土地資源潛力

        首先,建立科學長遠的發展規劃,嚴格執行小城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各類建設用地的規模,確保新區土地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從整體上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其次,調整好用地結構,嚴格執行建設部《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再次,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嚴格控制新區的盲目外延,充分發揮新區的土地資源潛力。

        3.2加強舊城區的改造,減少閑置土地面積,以提高新區的土地利用率

        舊城區的改造是中小城鎮開發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前,城北新區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利用存在著明顯的“三大一低”(即平房占地面積大,舊城改造任務大,閑置土地面積較大,土地容積率和利用率低) 問題。為此,城北新區在土地利用上,要實行必要的政策傾斜,積極鼓勵舊城區的改造,減少低效、閑置土地面積,以提高舊城區的土地容積率和土地利用率,要把舊城區的改造放在土地開發利用的首位。在土地規模上要改變過去那種重數量輕質量的粗放型發展,嚴格限制新區的用地規模,收回大量閑置的土地,并對其土地進行整治。

        3.3 制定新區土地的立體綜合開發用地審批制度,嚴格土地的審批管理

        由于土地是一種具有空間立體性的綜合體,具有三維空間。若僅從平面角度利用土地,必然造成攤大餅式的粗放性土地開發,尋找土地立體化發展模式,將成為今后城北新區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的一種重要途徑。因此,應制定出土地的立體綜合開發用地審批制度,且嚴格審批管理,提倡城鎮建設實行土地的立體綜合開發,如建設高層寫字樓和居住小區,臨街商貿建筑在滿足消防及交通要求的前提下側面可以拼接,逐漸向地上空間發展,擴展地下空間(如建地下停車場、大型商場)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建筑容積率。

        3.4建立節約與集約用地機制

        城北新區應建立節約與集約用地機制,最大限度地節約與集約用地:(1)通過挖潛改造,增加建設項目投資強度,建筑容積率,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2)注重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堅持工業建設項目原則上向開發區和產業聚集區集中,從嚴控制開發區以外的項目供地,避免零散布局,盲目擴張用地;(3)對新引進的項目積極引導利用閑置廠房和空閑地;(4)堅決執行完善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政策,對不符合政策,經營效益低的堅決不供地。

        4結語

        城鎮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是我國土地管理的一個新課題,只有節約與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才能緩解土地供需矛盾。因此,應加大對土地資源節約與集約利用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黃繼輝,張紹良,侯湖平,周獻俊.城市土地節約利用與集約利用概念辨析[J].資源論壇,2006年第6期,17-19.

        [2]許樹輝.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1(3):67-69.

        [3]劉詠梅,朱選定,曹明明.城市土地集約化利用初探――以西安市大慶路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10月, 第32卷第5期,545-548.

        第2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范文

        [關鍵詞]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5-0193-01

        前言:對于地少人多,土地資源相對匱乏的中國,有限的土地資源必須要進行集約使用,特別是在城市建設的發展中,土地集約化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土地,作為未來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力量,只有加強土地管理,調整用地結構,走土地集約化道路,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才能促進城市健康、有序、和諧發展。然而由于土地供求調控制度上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導致我國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因此現階段加強城市土地資源的節約與集約利用分析,探討加強土地資源節約與集約利用的主要措施顯得尤為必要。

        一、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的內涵

        土地集約利用是一個相對概念,它的提出是相對于傳統的粗放用地模式;同時,土地集約利用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改造世界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土地的承載能力也會不斷提高,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約度。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不是簡單指對土地資源的節約使用,而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以及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其中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是指各項建設活動都要盡量節省用地,想方設法地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是指每宗建設用地必須提高投入產出的強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是指通過整合、置換和儲備,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數量和節奏,改善建設用地結構、布局,挖掘用地潛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綜上所述,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內涵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從狹義上理解,土地集約利用就是指增加土地投入,以獲得土地的最高報酬。而從廣義上理解,土地集約利用就是指以合理布局、優化用地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通過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經營管理等途徑,不斷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更高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只有深刻理解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內涵,才能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理念。

        二、我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用地單位節約集約用地意識淡薄

        受傳統思維和過去國家土地宏觀調控政策不嚴的影響,一些企業取得土地后,完全沒有節約集約用地意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意識,地上建筑物布局隨意,呈現出土地資源的浪費現象;二是在國道兩側和偏遠地區,由于土地成本取得相對較低,用地單位缺乏成本核算意識,出現圈多用少,寬打窄用現象;三是缺乏向空間發展的意識,即由建低層廠房向建高層廠房的轉變的意識;四是用地范圍內安排了大量的綠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意識:一方面要對用地單位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范圍,采取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讓節約集約用地意識深入企業;另一方面相關決策和管理人員也要提高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意識,在進行城鄉的規劃時注意從宏觀角度出發,將節約集約利用作為土地資源開發的重要原則,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保護。

        (二)原有存量土地利用強度偏低,土地投資強度不足,用地產出效益低

        這些問題主要存在于已有的存量土地中,在新供應的土地中,出讓合同已對土地利用強度和投資強度等都有明確的約定,可以防止出現低度和粗放利用土地的現象。在已有的存量土地中,土地使用條件不足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建筑物少,占地多,容積率低,建筑密度小;二是投入少,或生產技術落后,出現了低投入、低產出、低回報;三是企業對市場前景缺乏預測能力,哪個行業熱,跟著一哄而上,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在市場競爭中難以立足,企業投資信心不足,導致土地粗放利用。特別是目前一些老工業企業的廠區內生產用地較少,空閑土地較多,而且企業仍在生產,在實際清查過程中,有的企業講空閑地是企業發展再建項目的預留地,有的講是堆放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用地等,按《閑置土地處置辦法》無法認定為閑置土地,但如何才能促使企業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空閑地,目前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建議正確引導企業投資方向,同時對低度利用的土地啟動土地收購儲備制度,采取等價置換、有償回購、異地安置等措施,對的一些困難企業的場地、低效利用的辦公用地應該進行重點收購。另外要促使工業用地向園區集中。企業通過"退城進郊"向園區集中,可騰出許多土地,盤活存量,從而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三)閑置土地收回難度大

        1.認定難。《閑置土地處置辦法》規定,認定閑置土地一是國有土地出讓合同或建設用地批準書未規定動工開發建設日期,自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生效或建設用地批準書頒發之日起滿1年未動工開發建設的;二是已動工開發建設的,動工面積不足1/3或投資不足25%且未批準中止開發建設連續滿1年的。在2001年10月22日國土資源部《劃撥用地目錄》之前,工業、舊城改造的住宅用地等很多都是以劃撥方式處置的,不存在簽訂出讓合同,建設用地批準書上也沒有開動工規定時間。同時,認定動工面積是否達到1/3或投資達到25%,也有一定困難。因此,按照《閑置土地處置辦法》規定,認定土地是否閑置,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難度。

        2.處置難。一方面是由于認定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據,直接導致處置難;另一方面閑置土地處置,既要程序要合法,又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據,一旦處置發生錯誤,就會引起法律官司;再者是來自用地單位的阻力很大,采取收回或交換土地的處置的,要么不愿交出土地,要么對土地投入包括基礎設施和地上物投入漫天要價。

        因此,應盡快出臺閑置土地處置實施細則,進一步詳細明確閑置土地處置的程序和步驟,為合法處置閑置土地提供依據和保障。此后的閑置土地清理處置工作也要日常化、制度化,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該依法應當無償收回的,堅決無償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條件的,也應采取改變用途、等價置換、安排臨時用地、納入政府儲備等途徑及時處置,以便充分利用。

        (四)除工業用地外,其他建設用地缺乏相應的控制指標

        目前,工業用地供應國家有明確的控制指標,但是,對于其他建設項目用地,投資規模、容積率等指標達到什么標準,才算節約集約用地,目前缺少可參考的標準。建議盡快研究制定其他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以便更好的掌握非工業項目的節約集約程度。

        (五)完善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法律、法規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對我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來講,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而我們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的制定也要依據社會經濟發展實時地調整和完善,要著眼于長遠發展,立足于長期持之以恒的依法管理、科學管理。目前我們要盡快完善、制定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管理制度和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制度。

        三、結束語

        土地資源是城市建設和國家發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因此要加強土地的節約集約使用,使這一原則深入人心,這既是各級政府在土地資源使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3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范文

        關鍵詞:農用地;集約節約;評價指標體系;長豐縣

        一、引言

        土地是生存之本,發展之基,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科學合理利用土地。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特別是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的供需矛盾。與此同時,土地的粗放利用、建設用地的過度擴張、利用結構不合理也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基礎。

        隨著長豐縣經濟建設快速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特別是近幾年,長豐縣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鎮化過程中存在著過度占用耕地、土地資源集約化水平低、城鎮用地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制約了長豐縣經濟的發展。因此,長豐縣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切實協調好經濟發展和耕地保護的關系,保障經濟發展的供地要求,走出一條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建設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長豐縣縣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二、長豐縣農用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城鎮化速度加快,耕地保護問題突出

        長豐縣地處合肥市的北部地區,受合肥市北城區向長豐南部延伸發展及本縣城鎮化速度加快的影響,占用耕地的規模將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耕地保護的任務也越來越艱巨。

        (二)農用地經營粗放,利用率偏低

        全縣精壯勞力,以及文化素質較高的勞力,大多數都外出務工,留守的很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結果導致部分耕地拋荒或暗荒。耕地拋荒不僅降低了土地利用率、生產力,有些地區甚至破壞了土地的生產力。

        (三)農業科技含量不高,產業化水平低

        改革開放以來,以良種良育為主的農業技術在本縣得到初步應用,取得較好的成效。但與農村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本縣農業科技含量還比較低,農業科技貢獻率僅在40%左右。

        三、集約節約評價的指標建立

        結合長豐縣農用地的現狀,擬采用以下7個指標對全縣農用地集約利用現狀進行評價,構建農用地集約節約指標體系。并采用特爾菲法確定長豐縣農用地集約節約利用評價各因子的權重(權重值在0-1之間)(見表1)。

        四、集約節約評價

        (一)計算方法

        1、評價指標的無綱量化及標準化

        為了使長豐縣各項農用地指標的數據具有可比性,必須將原始數據無綱量化并壓縮在[0,1]區間之內。本研究采用比重法對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設有m個參評指標X1、X2、……Xm,且已取得n個參評對象的上述指標的數據Xij(i=1,2……,n;j=1,2……,m)為原始數據矩陣。在同一指標下,計算參考對象的取值占全部參考對象取值的總比重。

        2、計算參評指標的熵值

        對于原始數據矩陣中的某項指標,如果該指標值的差距越大,則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項指標的指標值全部相等,則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不起作用。

        其中調節系數k=i/lnn。

        3、將評價指標的熵值轉化為權重

        計算指標的差異系數hj,定義為:

        hj=1-H(xi) j=1,2,……,m

        則j項的參考系數定義為:

        指標權重越大,熵值越小,反之越大。

        4、土地集約度的計算

        公式如下:

        Yi為長豐縣農用地集約度,其取值范圍為[0,1],理論上當Yj=1的時候,則土地的利用效率最大,到理想狀態,土地的集約達到最優。但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實現中的Yj

        (二)長豐縣農業地集約節約評級結果

        1、數據來源(見表2)

        2、評價結果

        根據以上計算方法可以得出長豐縣農用地集約利用分值表(見表3)。

        從圖1可以看出來長豐縣農用地的集約度水平是不斷提高的,但是還是處在第三級的水平,2005年農用地集約度為0.1712,與1996年相比提高了70.5%。長豐縣農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總的說來處于一個中等水平的集約度,那么農用地還有一定的潛力可以挖掘,但是由于目前長豐縣農用地利用還存在一些問題,未能充分發揮,長豐縣的農用地具有較大的集約利用增長空間和內涵挖掘能力。為了長豐縣長遠的發展,應該提高農用地的集約節約水平。

        五、農用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對策

        (一)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

        根據《安徽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2009年1月1日實施),結合本縣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田間路、生產道等基礎農用設施的標準,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如整理后,田間道路分為主干路、支路兩級;主干田間路與支溝或斗溝結合布置,路面寬度為4米,占地寬6米,可供大型農機具單向通過,中小農機具雙向通過,路面高于地面50厘米,采用砂石路面;田間支路與農溝結合布置,路面寬度為2.5米左右,占地寬3.5米,可供中小農機具單向通過,路面高于地面30厘米,采用砂石路面或土路面等。

        按照上述開發整理標準,長豐縣有大量的零星土地可以歸并,農田可通過田坎整理,降低田埂系數,還可平墳還耕、平整溝塘拐角地等整理措施,提高農用地的土地利用率,節約利用每寸土地。全縣現有農用地面積為111442.76公頃,規劃期內,可整理農地面積為33432.84公頃,其中整理增加耕地面積為3309.85公頃,增加耕地系數為9.90%。全縣未利用地面積有3505.81公頃,在規劃期內全縣土地開發潛力約占未利用土地總面積的98%,增加耕地系數約為20%,即本縣土地開發潛力約為3465.31公頃,增加耕地的潛力約為642.09公頃。

        (二)加快中低產田改造

        中低產田改造不單純要提高當年產量,更要著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提高耕地特別是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基本建設,要針對不同類型中低產田采取綜合措施,清除或減輕制約產量的土壤障礙因素,提高耕地基礎地力等級,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在改造中低產田中應通過調整種植業結構,增加養地作物,增施有機肥,并進行生態農業建設,進行山、水、田、林綜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可持續生產能力。長豐縣現有耕地的質量總體上不高,中低產田約占耕地總面積的70%,糧食增產潛力較大。根據安徽省產能核算的結果預計2010年和2020年長豐縣糧食單產將分別達到10745公斤/公頃和11820公斤/公頃左右。

        (三)提高農用地集約度

        提高農用地的集約度關鍵是給農業注入更多的現展觀念,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同時強化農業的科技支撐,促進農業集約生產和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提高農業的技術設施裝備水平,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要大力培養新型的現代農民,以提高農用土地的集約度。

        參考文獻:

        1、嚴金明,燕新程.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國土地問題[J].中國土地科學,2005(6).

        2、黃繼輝,張紹良,侯湖平,周獻俊.城鎮土地節約利用與集約利用概念辨析[J].國土資源導刊,2006(6).

        3、毛蔣興,閆小培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述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

        4、李南潔,姜樹輝.村鎮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南方農業,2008(5).

        第4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范文

        關鍵詞:城鎮;城市規劃;土地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ed at the present town development exists in land use problems, the main cause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urbanization; city planning; land

        中圖分類號 : 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城鎮用地現狀分析

        城鎮用地內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近年來,小城鎮建設進入迅速擴展期,縣以下的城鎮建設大部分是外延擴大,占用土地多為優質耕地。不少小城鎮建筑布局混亂,道路建設不規范。小城鎮的發展勢在必行,卻因人們的素質、觀念問題、政策法規不完善、規劃滯后等而造成了宏觀上的土地資源不足與微觀上的土地資源浪費同時并存、土地供需“失衡”等問題。

        1. 1 城鎮建設擴張占用耕地的問題

        在威脅中國耕地可持續發展的各種因素中,目前最突出、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城市發展對耕地的占用。小城鎮為達規模效益,應該擴張,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也不能不擴張。但擴張就意味著對非城鎮建設用地的占用,這是無論以哪種方式擴張的小城鎮都要面臨的重大問題。而小城鎮是從大中城市郊區、城鄉結合部或區位條件、經濟基礎較好的鄉村生長、發育起來的,因而決定了其建設、擴張所占土地尤以地形條件較好、土質優良的耕地為主。加之許多地方片面強調“以地生財”忽視耕地的保護,存在靠賣土地賺錢,任意占用耕地的現象。耕地占用過多,嚴重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2 規劃編制不到位導致城鎮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在小城鎮的擴張中,規劃起著十分重要的“龍頭”作用,如果規劃不到位,就會出現道路擁擠、交通混亂、公共綠地不足等問題,尤其是土地的有效利用問題。沒有規劃的亂建可造成5 %~10 %的土地浪費,甚至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有地無人,有人無地”的怪現象,這并非土地供需失衡,而是土地供求未能很好銜接。一些城鎮的實踐表明,同樣面積的土地,城鎮建設如能合理規劃和布局,可能多出70 %以上的使用面積。規劃的滯后和規劃執行力度不夠是許多地方存在的一個普遍同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到位,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薄弱,城鎮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工作不夠,缺乏公眾參與,土管部門、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缺乏交流和溝通,這些都使規劃效果大打折扣,城鎮土地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1. 3 土地開發市場不規范使土地資源損失嚴重

        小城鎮擴張不可避免地涉及地產開發問題,許多小城鎮的地產開發市場不合理、不規范。如為了吸引投資,將土地價格定得過低,或在土地批租中片面優惠讓利,使得土地收益外流,損害了國家利益;由于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小城鎮的開發零散而不成片,局部地區建筑面積過大,缺乏應有綠地和活動空間;以及現在比較嚴重的遍地開花式開發等同題,使土地得不到事實上的“集約”,而隱性的土地浪費嚴重。

        1. 4 舊城改造,土地資源配置布局不合理

        小城鎮擴張中舊城改造是一大難題,有限資金的使用難以兼顧舊城新區,因而有的地方采取回避態度,將資金用于新區開發,追求增量土地,造成新舊區反差強烈,未經改造的舊城區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甩效率低下,閑置浪費嚴重;而有的小城鎮片面追求“節約用地”,舊城改造中房屋建筑增多,綠地減少,環境質量不高,實際上土地資源配置仍不合理,其綠地、住宅、交通、商業用地等比重與現代化城鎮要求還不相適應,沒能充分發揮不同地段土地的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效益,非常有必要從整體上優化土地利用的資源配置。

        1. 5 土地管理行為不規范導致土地資源流失嚴重

        由于體制、政策不配套,出現多頭批地,多部門多渠道供地,土地供應失控問題;有的開發區管委會未經土管部門就將征得的大片土地轉手倒賣,從中牟利;有買下土地使用權,作為財產擁有,不投入生產領域,而等待土地增值,以獲巨額利潤的土地投機行為;或多征少用,亂占亂用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土地進入市場,卻出現城鎮國有土地和城鄉結合部的非農業用地被部分單位和居民直接或間接非法轉讓、出租,給小城鎮建設規劃和管理帶來很大難度,國有和集體土地資產大量流失,擾亂土地經濟秩序,而且土地利用率低下,這一系列問題均是由于土地的管理還未健全,政策措施還未完善,管理力度也還有待加強,否則對小城鎮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利,對土地的合理利用更是大為不利。

        2 “節地”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當前城鎮土地資源粗放利用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具體表現在:一是國內城鎮建設發展需要迅速擴展用地,大量占用郊區和農村土地。二是地方政府為了獲取土地增值收益,“圈而不用”現象較為普遍。據調查,一些城鎮征購或者征收后不供地的土地面積占全部新增建設用地的40 %~60 % , 土地閑置十分嚴重。三是違法授予園區土地供應審批權,園區用地未批先用、非法占用、違法交易的現象較為嚴重。到2003 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開發區3 887 家,其中經國務院批準的只有232 家, 占6 %; 省級批準的1019家,占26. 6 %;其他2 586 家都是省級以下開發區,占67. 4 %。據不完全統計,各類開發區規劃面積達3. 6 萬km2 ,超過了全國現有城鎮建設用地總量。四是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各類用地比例失調,產業用地比例過高,生活用地比例偏少。五是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偏高,目前我國的城鎮人均用地為133 m2 ,超出國家標準(100 m2 ) 33 %。

        基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集約利用土地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能促進我國土地粗放浪費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從而優化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粗放增長方式轉變,推動我國城市

        良性發展,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節約型社會的客觀需要。

        3 “集約用地”的概念與內涵

        第5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35-0062-02

        1 概 述

        自從我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經濟飛速發展,城市發展對土地提出了大量需求,人地矛盾日益激烈,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隨著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促使縣城邊界不斷外擴,建設用地總量逐步增加,但縣城內部同時存在嚴重的土地浪費、粗放式利用的現象,土地利用不集約的現象十分嚴重。由于縣域經濟和范圍占我國的經濟總量比例較大,縣域土地粗放利用直接地導致我國整體土地的不集約利用。因此,亟需開展有關縣域經濟發展與土地高效利用的研究,在保證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最大限度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目標,促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更好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2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2.1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李嘉圖。整體而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對土地進行合理規劃,盡量少占用耕地;

        第二,強化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科學評估土地產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效率;

        第三,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優化土地利用的整體布局,進行統籌規劃,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

        已有研究認為,土地節約集約區別于粗放式開發模式,其以單位面積內產出效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通過調整投入產出,有效地控制土地利用規模,逐步提升利用土地資源的能力,同時也改善土地資源的使用能力。

        因此可知,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具體包括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從廣義上看,指的是通過規劃和分類布局,實現區域內部最優的土地利用配置,通過創新管理,提升水平,盤活土地,提高利用率。從狹義上看,就是指單位面積內追求更多的經濟效益產出。

        2.2 經濟可持續發展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指一定區域內,按照這一地區的基本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運用科學、合理的分析方法,對所掌握的各類資源進行科學統籌的規劃,明確經濟發展目標,對資源進行整合,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實現短中長期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規劃,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2.3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土地資源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人類所有的剩余價值都來源于土地。對于縣域發展而言,土地資源是保障經濟發展的條件,尤其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對于要想獲得更好發展的地區,就要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原有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努力改變單純依靠人力投入、消耗能源、破壞生態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方法,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高經濟增加值、增加工業附加值,進一步提高經濟的效益,與此同時,這種增長方式與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不謀而合。

        根據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開展對土地資源的科學規劃,不斷提高土地投入,嚴格保護耕地數量,不斷優化配置土地利用結構,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與保持縣域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密不可分。也只有保護將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好、開發好,才能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縣域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相互促進、耦合協調的關系。

        土地是支撐各項經濟活動的載體,土地利用將經濟發展作為重要目標,要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在縣域范圍內,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有利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統一和協調,實現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

        此外,土地可持續發展與土地集約發展有不同之處,首先,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求以高效效率、集約用地為基本利用方式,促進土地經濟效率的最大化。其次,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出發點是實現土地資源的長期保護,所以必須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 要求從區域的具體情況出發,開展科學、合理的調研,科學統籌規劃現有的發展資源,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范圍內踐行區域短期、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實現經濟的集約型增長和土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具有靜態的含義,它關注某一階段,它的目標是短期內的土地利用效率。但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求長期的發展和利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說,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含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而土地節約利用并不能代表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部內容。

        3 協調縣域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3.1 完善土地統一規劃,優化用地布局

        根據公共利益理論,干預市場、對企業進行監管是對市場失靈的調控,這一理論的前提假定是政府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來改善社會福利,并假定政府管理者只追求這目標。因此,據此理論而言,縣級政府對土地市場進行的監管是對公共需要的一種反應,它大體上都包含這樣的前提,即政府干預與監管是針對私人行為和其他商業利益集團的公共行政政策,是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而制定的政策,最終目的是控制市場失靈行為,糾正違背公共利益的行為。

        在縣域范圍內,為維護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兩者的協調,政府應該充分全面的發揮政府的強制管理和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在管控進入、協調價格、保障服務質量、違法違規治理措施及制度相應的規定方面加強管理,并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目標對土地市場及土地利用、保護、開發機制等作出合理的規劃和有效的監督機制。

        3.2 發揮市場調節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市場遵循著同樣的價值規律,并且以價值的評判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規律,對土地資源利用和土地市場開發進行調節。土地市場上,受限于供求關系,土地使用者需要根據自身具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出計算土地使用者利用土地資源的分攤成本,一般情況下,土地擁有者會根據市場平均價值作為標準、并且結合土地地理位置等屬性計算得到土地價格。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的分攤成本與所用者的提出的土地價格運用價格杠桿在價值的上下波動,土地使用者不會選擇超出自身實際經營所得和利潤的土地,并且會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土地所有者不會選擇明顯低于土地成本的交易行為,并且會最大化自身收益。這就最終導致土地的使用者和所有者不斷地較量,最終在價值、供求、競爭規律的互相作用下,促成一種最合理的而且符合兩者最大利益化的交易價格。

        為此,縣級政府相關主管部門要建立土地綠色信貸,在融資渠道間接地推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做的比較好的企業,應該給予優惠性的低利率;對于浪費土地資源的企業要供應懲罰性高的利率,并且限制貸款額度。

        在直接融資渠道方面,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發行股票時,證券管理部門要研究制定針對兩高企業的具體對策,如果企業保護土地措施不合理、執行標準不嚴格的企業要加大對其融資上市和再融資等環節的監督管理力度;反之,還要提供行之有效的便利。

        3.3 加強監管,嚴格執法

        縣級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監督管控機制,建立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高效執法體系,發揮監管作用,主動提高服務職能,轉變管理方式和運行方式。要明確土地利用管理的職能和權力區間,集中人力物力進行統一的協調,全面做好具體的統籌安排。在明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監督管理責任的同時,徹底打破分割狀態,不斷理順關系,建立統一的溝通協調體制機制,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相關法律和具體的監督管理活動的有效實施。另外,監督還包括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外部力量可以有效監督政府管理部門的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土地管理部門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執行相關法律、依法行政執法,開展各種有效途徑,保障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管理。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處理群眾根據行政復議法等法律法規提出的違法違規案件,對申請人提請的申訴、控告等進行認真的研究、審議和批復,自覺主動的接受群眾監督。對政府部門的內部監督,要求土地管理部門要根據合合法的程序開展行政管理活動、進行行政行為,全方位地監督政府管理工作人員要根據法律賦予的相關職權,科學合理履職,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執法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超.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太原:山西 財經大學,2015.

        [2] 劉文儉,張傳翔.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與城市經濟的持續穩定 發展[J].現代城市研究,2006,(5).

        第6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范文

        摘要: 分析了城緣村土地利用的現狀,對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了初步探討,提出了城緣村土地集約利用的對策,具體 包括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規劃、 撤村并點、整理集體建設用地、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以期達到集約節約用地的目的。

        關鍵詞: 城鎮化,城緣村,土地,集約利用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the urban fringe village land use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ence the question and the reason undertook preliminary discuss, put forward town border village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the prepar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 to remove a village and points, finishing the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realize the land sustainable u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tensive land use.

        Key words: urbanization, urban fringe village, land, intensive use

        我國現階段是處于城鎮化高速發展的階段,城鎮或縣城城鎮城鎮化以梯級向外擴展,但我國城鎮規模的擴展大多是外延式的擴張方式,而非衛星城式,城緣村的耕地首當其沖會被大量占用,使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得以擴大,從而直接導致耕地數量的減少。惠民縣也響應有關國家政策,加速進行城鎮化的進程,因此,作為城鎮擴展的前沿陣地, 城緣村的土地集約利用規劃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概念分析

        “城緣村” 指位于城鎮建成區邊緣,為城鎮遠期規劃建設范圍所覆蓋的村莊。一般現狀發展條件較好,區位優勢明顯。

        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是指在合理用地規劃、優化用地結構的前提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城鄉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土地 改善經營管理模式、增加單位面積土地的投入以充分發揮 整合、土地潛力,提高土地的產能,并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目標。

        2城緣村土地利用目前存在的問題

        2.1空間分布混雜

        城緣村是在城鎮與鄉村二元地域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過渡性區域,是城鎮建設用地向農業用地過渡的地帶,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土地利用的水平梯度大。城緣村是城鎮化的前沿陣地,是城鎮向外拓展的首要地帶。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用地不斷向外擴張,農業用地會不斷被“蠶食”,導致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各種用地浪費現象明顯。2) 用地空間分布混雜。用地更多的呈現自發的趨勢,缺乏合理的規劃。城緣村大多缺乏總體規劃,而且隨著城鎮的拓展,城緣村的規劃必將被納入城鎮的總體規劃中,尤其是道路系統、市政基礎設施應該實現和城鎮的有機對接和共享。但由于規劃及管理的滯后,城緣村的用地性質混雜,工業企業和居民點混雜,人畜混雜,嚴重影響了村民的居住環境,也直接導致用地的不經濟。

        2.2土地利用結構復雜

        城緣村一方面受到城鎮的強烈輻射,部分用地帶有明顯的城鎮特征,比如商業網點、工業企業廣泛分布于此;而另一方面城緣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農村土地利用的格局,農田、果園、林 地、魚塘等農業特征鮮明的產業遍布村內,村民的生活方式基本也是以農業為主。并且,由于區位效應的影響,還派生出一些較為活躍的邊緣性用地類型,如蔬菜基地、花卉基地、養殖基地、鄉村旅游地等;具有城鎮特征的居住區、別墅區、高等院校等也分布于此,從而使城緣村用地類型繁多,甚至難以統一用地性質,使用地結構相對復雜。此外,由于要兼顧生產,農村生活有其自身的特點,生產用房和生活用房混在一起,人畜同處現象很普遍。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農村個體、集體經濟的發展,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廠往往以自家住房為主;集體企業也大多分布在居民點內,使得農村居民點的生產、生活雙重性異常突出。其中噪聲、污水、粉塵對農村居民點的環境影響很嚴重,而這些都是城鎮化進程中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

        2.3 居民點分布散亂且人均用地偏高

        鄉村居民點建設占地過大且布局極為散亂,用地結構不合理。隨著城緣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的經濟實力也大幅增強。一方面,很多村民閑置老宅、另建新居, 造成“一戶多宅” 現象普遍存在,帶來用地的大量浪費; 同時,村民自建房標準日益提高,面積越來越大,特別是沿交通線兩邊亂搭亂建現象十分明顯,而且存在較多的院落式民居,占地面積大。另一方面,村莊分布不合理,且相當一部分規模偏小,無法實現用地集約“空心村”現象明顯。

        3原因剖析

        3.1 城鄉二元機制的存在

        改革開放后,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村出現了剩余資金和剩余勞動力,但由于城鄉之間在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醫療教育體制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嚴重阻礙了農村資本和勞動力進城的步伐。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生活保障,農民不愿也不會放棄這一最后保障。進城農民也大 多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職業技能,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多從事高強度低收入的工作,而且在深層次的意識領域,也遭受城鎮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還隨時面臨失業的危機。所以居民的歧視,絕大多數農民選擇了“離土不離鄉”的形式。

        隨著部分進城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積累,再加上農民對寬房大屋的傳統偏好和攀比心理,先富起來的農民工回鄉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房屋進行擴建增建,這樣農村居民點的用地必然會大幅增加。

        3. 2 農村思想觀念的制約

        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城鄉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影響至深,農業為工業長期提供廉價的原材料和低廉的勞動力,造成農民生活水平長期低下。“農業真難、農村真窮、 農民真苦”真實的反映了這一現狀。近年來,國家大力采取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 極大的改善了農村的面貌,但村民長期以來形成的私有觀念極其濃厚,尤其是“宅基地私有” 的思想根深蒂固,總認為宅基地早占早擁有、多占多得便宜; 再加上舊村配套設施缺失,致使農民紛紛去村外建房,也在客觀上造成“一戶多宅”現象,使得農村居民點面積不斷擴大,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低。

        4 策略與建議

        4.1 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規劃

        科學合理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是土地集約利用的基礎。科學合理的規劃不僅可以節約用地,還能增加建設用地,協調各類建設用地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編制規劃的過程中須統籌考慮城鄉關系,統籌安排城鄉各業、各區域用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盡可能減少耕地占用量。

        重視城緣村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實際情況,并遵守國家相關的法規和標準,合理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劃定耕地與山體保護界限,確定村莊整理和村莊合并的詳細規劃方案,節約農村建設用地。同時要統籌安排基礎設施,避免重復建設,實現基礎設施的共享,提高其利用率,增強土地的集 約利用水平。

        4.2 撤村并點, 整理集體建設用地

        1) 根據村莊現狀規模和位置確定“撤并村、限建村、 擴展村”。對人口少、 規模小、 占地多的自然村進行裁撤, 對騰出來的土地進 行復墾。

        2) 按照相對集中的原則建設集中的、 配套設施齊全的新型社區” 。根據規劃,嚴格限定“農村社區” 的建設用地范圍。適當提高“農村社區” 的容積率,改變過去單一的“單家獨院”的平房格局規劃建設多層住宅, 使“農村社區” 的建設用地適度向立體空間發展,以利于集約節約用地。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外,禁止建設活動。

        3) 加大對廢棄廠房、廢棄公共設施、空閑地等農經濟地理,村建設用地進行整理。嚴格控制宅基地數量和標準, 加強宅基地 。的審批管理,實行“一戶一宅”。 鼓勵將整理出來的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這樣既能控制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的規模,也能控制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

        4. 3 實現城緣村土地的可持續利用的意義

        自從 1987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至今,“可持續發展”已逐漸被人們熟識和接受,并成為世人的共識和時代的主旋律。當我們紀要實現社會的良好循環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又應大力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既滿足當代人發展需求,有不對未來的發展帶來危害,即必須走經濟、社會、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城緣村的土地作為重要的國土資源,其開發利用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因此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5 結束語

        隨著城鎮的擴展,城緣村的土地被占用已經不可避免,整理和集約利用城緣村土地迫在眉睫。應通過規劃手段改變當前利用混亂、人均用地多的局面,此外尚需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從根本上破除城鄉二元的對立機制,才能更有效的達到集約節約用地的目的。

        參考文獻:

        陳美球, 吳次芳. 論鄉村城鎮化與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J〕.經濟地理,1996( 6) : 97-98.

        第7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范文

        [關鍵詞]“兩型社會”;農地;新型農業

        [中圖分類號] F12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10-0043-03

        一、“兩型社會”的內涵及其對農地經營提出的新要求

        (一)“兩型社會”的內涵

        “兩型社會”是在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反思的基礎上建立的、可以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的一種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新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1]。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和消費中采取有利于資源節約的發展、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高效合理的運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以自然規律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為基礎,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實質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堅持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發展的現展模式,資源節約型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促進產業結構與用地規模優化升級,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兩型社會”對農地經營提出的新要求

        1.資源節約要求

        我國是一個人口及各種自然資源豐富,資源人均占有量貧乏的國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有限的土地資源日益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時應把節約擺在突出位置,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這樣既能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的要求,又能促進集約型社會的建設。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大量耕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現象普遍,而且普遍存在低效、粗放利用土地行為,造成人地矛盾尖銳,我國在土地開發利用方面應盡量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嚴格限制對非農建設用地占用,從而更好的節約利用土地,所以,“兩型社會”建設與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具有一致性。

        2.環境友好要求

        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以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為目標,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實現人口、經濟、社會、環境持續健康的發展。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該以環境保護為基本前提,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再者在土地和非農用地的開發過程中,應堅持的原則是要節約、集約用好每一塊土地,維護好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防止因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所以要實現兩型社會發展的目標,應該重視環境保護,在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形成合力,從而更好地節約利用土地資源。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

        二、“兩型社會”建設中的農地經營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兩型社會”建設中的農地經營模式主要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幾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自愿參加的,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某一產業或產品為紐帶,以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實行資金、技術、生產、購銷、加工等互助合作經濟組織[2]。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專業協會三種形式。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一個進出自由、民主管理的組織,制度健全,管理規范,為農戶提前指導,產中和產后各種服務,是農業化產業化經營必不可少的前提,對農戶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有利于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基礎。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將土地折股分配給農民個體擁有,社區對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和統一開發利用[3]。土地股份合作制以原來的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將原屬集體的土地、財產、資金以股份的形式配置到社區經濟組織內部,社員共同占有,實際上是將股份制引入合作制,改造原來的集體經濟組織,使之成為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新型經濟組織形式。

        (一)“兩型社會”建設中農地經營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地粗放經營現象普遍

        從長株潭地區土地使用現狀看,土地粗放經營現象比較普遍,耕地被大量非農用地粗放型占用,工業污染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現有的經營模式主要存在經營以粗放型為主,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農業技術推廣困難等,這種粗放型的經營方式,對土地資源的浪費現象嚴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降低,造成可供農民耕種的土地大量減少,影響農業生產。在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及其他建設用地中,普遍存在人均用地規模偏高、閑置浪費嚴重、土地產出率低等現象。以長沙市建設用地為例,單位土地面積上第二、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于武漢市的70%,廣州市的50%。

        2.農村土地產權主體不明晰

        我國農村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這在《憲法》《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農業法》等重要法律中都有明確規定[4]。大多數農民對土地的歸屬問題并不清楚,概念模糊不清,多數認為土地應該是歸國家所有,很少有人認為土地是歸個人所有。雖然我國在原則上規定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收益權歸農民所有,農民個人有權支配自己的土地,而實際上農民并沒有真正意義上成為土地的所有者,導致在非農土地的轉讓過程中,農民并無權處置集體所有的土地,國家和地方官員所把握,引起一系列的矛盾,造成土地糾紛,滋長了地方腐敗。即使國家出臺了很多關于土地的政策,但土地歸屬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亟待解決。

        3.后備農地資源嚴重不足

        長株潭城市群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長株潭經濟社會發展快,對土地需求不斷增長,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導致耕地數量不斷減少,各類后備土地資源數量嚴重不足。據調查,長株潭地區宜耕后備土地資源僅1.22萬hm2,只相當于現有耕地總面積的1.91%,而宜建設后備土地資源僅0.41萬hm2,只占現有建設用地總量的1.62%。同時居民生活污水、牲畜等大量排泄物、各種小工廠產生的污染物對土地資源的嚴重污染,造成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在后備土地資源緊張的前提下,要減少對土地資源的污染,完善土地法律法規,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三、“兩型社會”建設中農地經營模式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民眾的“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意識偏弱

        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是對“兩型社會”科學內涵的高度概括,是關系長株潭城市群生存環境改善的現實問題。目前長株潭民眾參與“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意識相對偏弱,長株潭民眾的“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意識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就是與國內其他經濟發展好的地區相比,長株潭民眾的“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意識還有待增強。單就地方政府來說,在政績考核上重GDP增長、重招商引資,重經濟增長指標,加之長期以來對資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所采取的低稅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眾對“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意識的普遍崇尚與形成。

        2.土地法律法規不完善,產權不明

        目前我國普遍存在非農用地不合理使用情況,非農用地用于建設用地的現象嚴重,造成我國耕地減少,農業生產跟不上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主要原因是因為土地法律法規不完善,所以需進一步規范集體土地進行非農業建設,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規定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造成農村在家務農的人急劇減少,大量土地閑置,粗放經營,利用率低,產出效益低,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應改變農村土地粗放型經營方式,逐步向集約型土地利用方式轉變,采用新技術,形成規模生產,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農民勞動收入。

        3.人口基數大,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嚴重,人口的增加對資源的需求更多,對環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土地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農村非農建設占用的土地資源過多,農業用地少,土地經營主要以粗放型經營為主,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土地資源浪費主要是由于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耕地無人耕作,土地流轉困難,現有的土地流轉和征用制度下,政府對農民土地的征用補貼過于廉價,并且存在許多地方政府征用土地用于非農建設用地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大量土地資源沒有被合理地開發,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四、“兩型社會”建設中農地經營模式的創新路徑

        1.從粗放型宅基地模式向集約型公寓地模式的轉變

        隨著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加快,土地需求將不斷增長,年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與建設用地需求的缺口亦將不斷擴大。尤其是鄉村利用率極低的宅基地。居住分散的宅基地既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大量閑置,同時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運行和維護成本也非常高,使公共服務很難向長株潭鄉村延伸和覆蓋。據測算,長株潭地區平均每戶宅基地0.98畝,通過集約型公寓地每戶可以節省土地將近半畝[5]。因此,從粗放型宅基地走向集約型公寓地既是破解長株潭“兩型社會”發展土地瓶頸的辦法,更是推進長株潭鄉村城鎮化、實現城鄉一體化,促進農民過渡到城鎮社區管理的需要。

        2.構建人才資本集成型農地經營模式

        人才資本集成型農地經營模式是指對農村科技人才,農業技術人才,農業企業經營人才,城市支農人才與國內外環保組織人才等進行集成,擁有農地長期經營權,并從政策等方面對該經營模式實施大力支持。人才資本集成型以人才資本(人口質量)為基礎進行競標分地經營,這不僅可以改變現行農地制度的人力資源數量擴張導向,緩解現行農地制度與人口控制之間的矛盾,而且可以引導農民自覺自愿地限制家庭人口數量,增加人才資本投入,激勵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本轉化,從而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更多的人才智力支撐,耕種以集中、規模化為特征;經營以集約保護農地生態環境為核心;發展以現代特色農業為目標。

        3.構建“四方參與”型農地經營模式

        “四方參與”農地經營模式就是指集體、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農戶、相關經濟組織和中介機構四方參與農地經營管理。“四方參與”農地經營模式農地所用權屬于集體,農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屬于農戶,農戶原則上全部加入農地經營管理合作社。“四方參與”農地經營模式的總體要求是產權分開、權責明晰、管理科學、運轉順暢、保障有力。長株潭地區城鎮化水平達到了53.44%,在1,350萬的總人口中,農村人口僅占629萬,長沙市的城鎮化水平更是超過了60%,加之戶籍管理中農民戶數高于實際水平。因此,長株潭地區初步具備了實施“四方參與”農地經營模式的條件[6]。

        [參考文獻]

        [1]肖湘雄,戴清.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發展戰略[J].當代經濟管

        理,2010(3):11-13.

        [2]林德榮.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變遷與啟示[J].中國集體經 濟,2009(5):21-22.

        [3]寧新田.土地合作社:一種新的農地經營模式[J].理論前沿,2009(2):

        5-8.

        [4]歐嬋娟,李 林,葉 文.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思考[J].社

        會科學家,2009(11):14-15.

        [5]董亞珍.關于我國農地經營模式的分析與創新[J].社會科學戰線,

        2007(6):8-9.

        [6]王 鵬.對“兩型社會”內涵的再思考[J].湖南省政府門戶網站,2009

        (5):20-21.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Farmland Operating Model in Two-oriented Society

        Xiao Xiangxiong,Liu Hao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第8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范文

        關鍵詞:兩型社會:低碳城市規劃;生活;產業;能源

        1 前言

        鄱陽湖城市群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標志著湖南的發展正式進入國家的重大戰略布局,而且能夠充分發揮鄱陽湖城市群在國家促進中部崛起中的戰略支點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充分發揮鄱陽湖城市群在促進中西互動和協調發展中的引擎作用。然而鄱陽湖城市正處于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過程,必然導致能源消費和CO2排放總量的增加。據統計在全國2002-2007年間CO2 排放量翻了一番。2008年全國CO2 的排放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CO2 排放國家。很顯然我們關于南昌市城市規劃需要改變傳統的城市發展的模式來應對將來對城市變暖的造成的影響。具體來說,我們需要追求一種理想的“低碳”城市模式來化解目前的“高碳”城市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風險。就當今的社會生活方式而言,僅僅通過節能減排的技術手段尚不足以解決減少CO2 的排放問題,還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標準衡量城市規劃與建設,通過低碳城市規劃尋求城市發展的低碳方向,探索可持續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

        2兩型社會與低碳城市規劃

        兩型社會內涵主要為“一核、兩型、三優、四業”。一核主要指科學發展觀,兩型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三優是指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主體需求的最優化滿足、可持續發展的最優化實現;四業為兩型經濟、兩型生活、兩型文化、兩型治理。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建設低碳城市,必須推行以下政策措施:低碳生產,實行可持續的生產模式;低碳消費,實行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控制高碳產業發展速度,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大力開展國際合作,引進低碳技術。

        目前低碳城市規劃相關理論研究較少,而低碳城市規劃和建設實踐又迫切需要相關理論進行指導,并逐步系統化,筆者認為低碳城市規劃是在“物權”和利益集團基礎上將有著不同目標和社會需求的社會群體通過低碳城市規劃理念、低碳城市規劃指標體系、低碳城市規劃方法和低碳城市規劃方案的公眾參與等實現低碳城市和社會“共識”的追求,實現我國低碳城市規劃概念框架(圖1)。

        圖1 我國低碳城市規劃概念框架

        3“低碳城市規劃”探索與創新

        3.1低碳兩型編制體系分析。堅持城鄉統籌,創造性地編制《南昌市城市總體規劃》。兩個規劃在編制方法有大量創新點,突出了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區域和中心城市同步研究,突破現有編制方法的限制。按照城鎮體系集聚發展,民生設施網絡推進的思路,建立了“一心五區、兩軸兩通道”的市域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拓展了規劃區范圍,為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空間載體。建立了完整的立體綜合交通體系。為我市火車站的提質改造,城市地鐵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進入國家和省規劃和建設的“籠子”奠定了基礎。

        建立南昌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及基于規劃管理的測繪信息服務系統”,實現規劃管理的現代化。成立城鄉規劃協會,建立專家咨詢制,引進高水準的管理人才和具有國際水準的規劃設計大師,為南昌市的重要規劃和課題研究提出指導性意見。

        3.2城鄉功能綜合布局與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1)建立“一軸”:鄱陽湖生態經濟發展極軸,區域發展的大動脈,“一中心”:南昌中心城區,區域發展的核心,“三區”:九江示范區、新余示范區、景德鎮示范區的空間網絡結構。避免城市空間過度集中的狀況,促進城市各地區的平衡發展,優化了城市交通網絡的組織,減少擁擠與堵塞。(2)通過江北集約用地規劃、江南棚戶區改造實現高效能的土地利用、高質量的功能配置、高效率的交通體系,高品質的宜居環境等建設目標。通過開展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和村莊用地整理和工礦廢棄地整理,提高城鄉建設用地集約化水平和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要求,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了資源節約與良好的經濟效益。

        4結語

        關于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規劃的研究,這是一個在國際和國內都比較新的理念,其基礎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要求建立與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生活模式和鼓勵低碳發展的相關政策、法律體系和市場機制。

        第9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概念范文

        1有關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定義和描述目前理論界并沒有確切的被廣泛接受的關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概念,其基本內涵來源于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并根據城市的情況加以修改和引申。所謂農業土地集約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活勞動,使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較小面積的土地上獲得高額產量和收入的一種農業經營方式。①城市的土地利用由于有著和農村用地不同的特征和類型,同時也要考慮到城市經濟社會生態各方面的其他性質,不能夠單純依靠不斷地追加資本投入來增加產出。因此,關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定義和描述應理解為:以科學合理規劃、升級用地結構和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為指導思想,通過開發低效用地,增加單位土地投入,提升管理水平等方式,不斷達到土地的結構優化、以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目的。因此可以看出,區位的合理選擇、結構的升級優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前提。如果僅僅單獨追求增加土地投入,不斷地提高土地的容積率,置生態環境的透支于不顧,則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土地集約利用。相反,可能與其本質原則背道而馳。真正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應考慮到每個城市土地開發和空間結構的不同特征,沿內涵發展的道路,因地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在提高現量土地的使用效率上,再大力挖潛新開發用地,達到提高綜合集約度的目的。

        2關于評價珠海西部地區土地集約利用的指標體系

        2.1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依據珠海市西部地區土地的集約利用現狀,本文在考慮構建指標的原則時有以下幾點:(1)綜合性原則:在考慮評價指標體系的時候,應盡可能的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生態、居民生活等各方面,能夠體現土地集約利用帶來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2)系統性原則:各個子系統的指標之間應盡量做到相互補充,相互協調。(3)獨立性原則:各子系統的指標之間應盡可能做到相互獨立,盡量避免彼此之間的相關系數過高,力爭讓各指標都更具代表性。(4)可操作性原則:各數據指標要易于收集,便于查找,數據有效、合理,能夠被多方采納使用。(5)層次性原則:應針對珠海市西部地區土地利用空間層次的差異,選擇相應的評價指標進行評價。②

        2.2關于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前提和關鍵是構建合理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文參考已有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從集約利用的限制條件、集約度的程度考察、各項投入的總和以及對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等指標來考查,選用了八個數值:第一項指標包括綠化覆蓋率和工業生活廢水達標率;第二項指標包括人均占地面積和人均居住面積;第三項指標包括單位土地面積固定資產投資數額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程度;第四項指標包括城市人均道路面積和地均國內生產總值。③詳見表1:

        2.3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的分析本文采用平均值法來對珠海市西部地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進行評價。該方法計算過程較之其他方法來說簡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珠海市式中Di為城市第i項指標因子的評價得分值;Mi為第i項指標因子的實際值;Ni為第i項指標因子的目標值。當實際值Mi達到甚至超過目標值Ni時,以滿分1分計入。當合理值為區間值時,以區間值的平均值為標準進行計算。

        3珠海市西部地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結

        果和分析通過計算可以得出,2010年珠海市西部地區(斗門區、金灣區)土地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得分為0.6843。根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分級表(表3),珠海市西部地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處于Ⅳ級,即土地利用程度較低,為弱集約利用。綜合來講,珠海市西部地區土地集約利用主要存在以下情況:(1)在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中,珠海市西部地區單位面積固定資產投入、地均GDP得分較高,說明珠海市西部地區的土地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較高,能夠發揮土地的生產力。但是這兩項得分也僅僅達標,說明珠海市西部地區的土地利用還有可待挖掘的潛力,土地集約利用程度還有提高的空間。(2)金灣區和斗門區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人均道路面積指標得分為0.6235,說明該地區的交通道路網絡系統還是較完備的,通達性較好。西部地區的城市建成區的綠化覆蓋率指標得分為0.9,基礎設施建成程度為0.95,兩個數值得分都較高,并且這些也都是提高珠海西部地區土地集約利用的促進因素。以上能夠說明珠海市西部地區土地集約利用的限制因素較小,潛力較大。(3)金灣區和斗門區的內部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存在差距。由于土地原有利用的不均衡性和投資區域選擇的不平衡性,使得西部地區內一些地區建設密度較高;而近郊地區土地利用程度低,存在土地資源低效利用的現狀;舊城棚戶區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但是持續追加的投資較少。該地區土地規劃和利用存在非均衡性,需要該區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門通過科學規劃、存量土地挖潛、綜合開發等手段加以改善和優化。

        4完善珠海西部地區土地集約利用的配套措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中国年轻少妇毛茸茸 |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动作大片 | 午夜福利93波多野结衣 |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观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