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第1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一、總體思路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以科教興縣為目標,緊緊圍繞我縣特色(支柱)產業,一手抓創建“學習型科技組織建設“,一手抓科技進步與創新,認真實施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百科聯村、信息化、學習型科技組織建設工程,增強農業和工業企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為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全省同步提前實現現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主要工作任務及指標

        ⒈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有新的進展,區域經濟科技創新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版權所有

        ⒉以“百科聯村”為主要載體的科技興農工程取得實效。

        ①“百科聯村”活動及科技特派員工作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取得明顯的成效;

        ②農村科技遠程教育網點擴大至個鄉鎮,(覆蓋全縣以上的鄉鎮);

        ③科技普及、送科技下鄉等科技富民活動在普及程度和服務質量上有更進一步提高,科技宣傳工作有新的亮點;

        ⒊信息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打造“數字×××”工程初顯成效。按照“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應用主導、面向市場、安全可靠、務求實效”的原則,利用現有設施,建立健全我縣信息化發展的政策,規范管理體制、人才培養、安全保障體系,推進思想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①繼續努力使全縣信息化管理網絡進一步健全、工作職能進一步理順、效能進一步提高;

        ②科技三網(網上技術市場、農村科技遠程教育網、科技信息網)進一步完善,如期完成省、市科技廳(局)下達的各項任務指標;

        ⒋科技計劃與項目管理要在量的擴大與質的提高上實現雙增長,爭取市級以上科技立項經費比上年遞增以上。

        ⒌科技對外合作與交流有新的成效,引進“大院大所”工作有新突破。

        ⒍知識產權保護、防震減災等科技綜合工作管理更趨法制化、規范化,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繼續保持在全市縣(市區)前茅。

        ⒎完成我縣××年創建浙江省科技進步先進縣驗收前期準備工作。

        ⒏超額完成縣委、縣政府下達的招商引資指標任務。

        ⒐“三個建設”(黨風廉政、精神文明、規范化黨支部建設)進一步強化,形成學習型、創新型科技局集體。

        三、主要措施

        (一)以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機構為抓手,認真實施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

        為了適應科技經濟發展體系的需要,不斷提高我縣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科技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根據省科技廳“打造全國一流的區域創新體系”的要求,鼓勵技術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建設以中介服務機構為主體的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⒈圍繞我縣木制玩具、×××雪梨、食用菌三大特色支柱產業,培育和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機構;充分發揮已建木制玩具省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功能和作用,擴大創新服務網點,××年重點籌建為農業主導產業服務的浙江南方早熟梨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在加強對原有民營科研所的管理指導的同時,發展認定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經濟的民營科研所、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機構,積極鼓勵有條件的民營科技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

        ⒉加快民營科技中小型企業建設步伐。引導民營企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引進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改善目前我縣科技型企業比例嚴重失衡的結構,切實增強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能力。

        ⒊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專利申請工作。以木制玩具業為主體,大力鼓勵專利發明和專利申請,培訓專利執法人員,加強專利執法力量,及時調解處理知識產權糾紛,嚴厲打擊嚴重違法案件。

        (二)以“百科聯村”和農科網建設為載體,著力推進農村科技進步。版權所有

        ⒈深化細化百科聯村活動。一是總結經驗、推廣典型,重點是推廣科技人員入股、農民科技致富的典型;二是在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方法,建立、完善長效機制,讓農民長期收益;三是與省科技特派員工作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省科技特派員和本縣科技人員兩支科技生力軍的作用,做好技術引進、項目包裝、技術推廣等工作。

        ⒉落實經費,穩步推進農村遠程教育科技網工作,擴大網點,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把先進適用科技及時送到千家萬戶。××年農科網站擴大到個鄉(鎮),覆蓋全縣三分之一。

        ⒊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繼續扶持辦好重河灣(省級)和長田兩個高新農業示范園區。配合林、農兩主管部門強化管理,改革運行機制,切實將園區發展成為新技術、新成果的孵化器、集散地和幅射源。

        (三)以引進“大院大所”為重點,進一步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

        ⒈積極主動為企業牽線搭橋做好工作。結合我縣企業、農業技術難題,重點繼續加強與浙江大學、浙工大、省農科院、中國農科院、天津科大、上海水產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的合作與交流,利用以上院所人才科技優勢,為我所用,重點為企業在木制玩具設計、×××雪梨貯藏保鮮、有機魚深加工等難題項目上達成實質性合作協議。

        ⒉大力實施開放型戰略。一是鼓勵企業走“四外兩基地”之路,“借腦”生財。鼓勵企業加強技術開發力量,通過多種途徑建立技術依托,積極支持科技型企業開展國內、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二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加強全縣信息化管理,辦好網上技術市場,積極籌建縣信息化管理中心,進一步為企業構建平臺。加強力量,加大力度,為我縣工業信息化提供服務。

        (四)以開展創建“學習型科技組織建設”活動為主線,深化改革,加強創新,全面推進科技各項工作上臺階

        學習是人類進步的永恒主題。以學習來提高凝聚力,以學習來提高戰斗力,××年要以開展創建“學習型科技組織建設”活動為動力,以學習統領科技行政各項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通過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現代科技知識、創新管理知識、業務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全面增強黨員干部的工作業務能力和局機關的科技行政工作效能。(“學習型科技組織建設”活動方案另行制定)

        ⒈以學習統領科研立項的改革。認真落實《×××縣科技計劃與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建立健全科學、合理、規范的立項審批程序,建全項目評審與管理專家機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口上,推行科研項目公開招投標辦法,加強經費管理,做好對每一個項目的追蹤問效、評估驗收工作,提高三項經費的使用績效。

        第2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各種氣象災害頻發,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每年因旱澇、冰雹、雷電、大風等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加強氣象工作,提高氣象公共服務能力,應對突發自然災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很強的基礎性作用;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和有效保護氣候資源,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實提高思想認識,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共同促進全市氣象工作的發展。

        二、加強氣象基礎保障能力建設

        各鄉(鎮)農(林、漁)場、大型水庫安裝自動加密氣象(雨量)站;建成天氣雷達—縣(市)等效雷達探測網;繼續完善氣象衛星接收處理站網的建設;切實加強氣象探測環境的保護。建立健全一體化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完善國家氣候(氣象)觀測臺站網;新建黃岡區域氣象觀測網。

        重點加強江河湖庫防洪等公共氣象安全保障服務和突發氣象災害應急業務等系統建設。加快預報預測精細化進程,不斷完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以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為核心。做好暴雨、冰雹、大風、雷電等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警預報和洪澇、干旱趨勢氣候預測。

        建立市級氣象信息共享平臺。氣象、水利、農業、民政等有關部門要加強合作,加快建設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大力推進市、縣(市、區)兩級氣象高速通信網建設。實現雨情、水情、農情、災情的信息共享,不斷提高我市公共信息資源的綜合處理能力和利用效率。

        不斷增強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大力開展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等科學領域的應用研究。加大氣象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形成不同層次、滿足不同需求的氣象人才梯隊。要注重對氣象工作者教育培訓工作,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氣象科技教育,提高氣象工作者的整體素質。

        三、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

        加強市、縣(市、區)兩級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公眾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氣象服務系統是各級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內容之一。要強化氣象公共服務職能。通過改善服務手段、拓寬服務領域、增加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使氣象服務進一步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進一步加強12121電話和移動電話氣象預警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化通訊手段,切實做好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工作。氣象、建設、安全生產主管部門要按各自職責相互協作,切實做好防雷安全工作。

        大力支持“興農網”建設,加強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適用技術研究。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建立涉農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充分發揮氣象信息網絡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加強重點工程建設的氣象保障服務工作。加快建設高速公路、鐵路、航運等專業氣象監測網和災害預警系統。做好火力發電廠、抽水蓄能電站、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建設的專業氣象服務工作。

        完善全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網、通訊網和探測網。逐步建立以火箭為發展方向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系統,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人工影響天氣是抗旱減災和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的重要措施。要積極推進市、縣(市、區)兩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中心建設。力爭3年內各縣(市)新增3-5架人工影響天氣新型火箭,確保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覆蓋全市。

        第3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論文摘要:區域創新網絡是指由地方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組織和地方政府等創新主體構成的關聯網絡。武漢城市圈具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和較好的產業基礎,圈內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眾多,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和機電一體化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但同時也存在企業研發能力弱、要素發育不平衡、創新氛圍不濃及地域組織不強等問題,本文結合武漢城市圈一體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分析區域創新網絡中的現有問題并提出發展構想。

        1區域創新體系的結構特點

        1.1區域綜合科技實力較強但企業研發能力弱

        武漢城市圈具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和較好的產業基礎。圈內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眾多,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和機電一體化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武漢市的綜合科技實力位居我國19個副省級城市的前列,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是我國著名智力密集區之一。

        武漢城市圈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不合理。在區域創新資本的構成中,大中型工業企業分別擁有科學家、工程師19581人和科研儀器設備原值5908萬元,僅占27.6%和3.o%;在區域創新基地的設置上,僅擁有重點實驗室1個和工程技術中心11個,各占1.1%和22.2%。

        1.2區域創新主體分工格局顯現但要素發育不平衡

        工業企業結構不合理。龍頭骨干企業實力不強,2004年產值超過5o億元的超大型企業僅5家(武鋼、武石化、神龍、武煙和新冶鋼);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不快,2004年完成gdp303.3億元,約占全社會gdp的8.o%;民營科技企業生長緩慢、布局分散,2004年共有企業1368家,周圍8市僅占18.3%。此外,在跨國公司的引進方面也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區。科技中介組織功能不強。技術貿易機構遭遇生存窘境,20o4年機構數量比上年有明顯減少;技術市場組織作用未能充分發揮,2004年經營各類技術項目1176個,合同金額79260萬元,所占市場份額僅為18.4%和27.7%。

        1.3區域創新設施有所改善但創新氛圍有待形成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水平較高。總體而言,武漢城市圈的實驗室建設和實驗儀器設備配置已達到較高水準,區域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特色產業大都設置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具有國內領先的光電子和信息系統等高新技術產業,且武漢市是我國8大信息傳輸與轉換中心之一。

        觀念創新和文化創新亟待增強。武漢城市圈計劃經濟時代的輝煌催生了區域發展的“等、靠、要”思想;企業的科技創新仍主要停留在技術引進的層面上,不重視合作的學習收益和創新收益等。

        1.4區域創新空間具互補性但地域組織尚需加強區域創新網絡初步形成。綜合科技實力和地方產業基礎自武漢市向周邊地區呈等級序列分布;各類創新基地(重點實驗室等)、創新高地(高新區等)和創新中心(城鎮等)組成的創新空間體系初具形態。武漢城市圈具有進行產業的空間分工和創新的空間擴散的天然基礎¨j。

        創新空間秩序有待規范。武漢城市圈創新主體問的合作意識淡薄,圈內甚至是產業集群(集聚區)內部的企業大多注重和外部的技術經濟聯系,相互問的空間關聯比較松散、互動程度低;企業的空間組織形式落后,產業鏈和技術鏈的地域延伸不暢,通過對接形成的有效分工不夠。

        2區域創新網絡的發育水平

        區域創新網絡是由地方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組織和地方政府等創新主體構成的關聯網絡。

        2.1區域創新主體的互動狀況

            武漢城市圈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企業問具有一定的技術貿易聯系,但組織化程度低,各創新主體研發活動的社會化和市場化水平有待提高。

        創新主體研發活動。2003年,武漢城市圈高校共開展研發課題9658項,獲支持經費總計123188.3萬元;其中,具有r&d課題數的約20.0%,r&d經費額的約50.0%來自企事業單位委托。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年度科技活動經費總支出額為277077.0萬元。其中,內部支出高達260619萬元,占94.6%;對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支出僅為5015萬元,占1.8%。區域技術交易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武漢城市圈現有技術貿易機構1512個,技術貿易從業人員53499人;國有經濟仍然是該領域的骨干力量,約占總機構數的20.0%和總人員數的33.4%。

        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武漢城市圈現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46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6家;各類生產力促進中心19家,且有3家通過國際is09000系列認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24個。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撐體系不完善、布局不均衡。

        2.2區域產業集群的形態特征

        區域產業集群(集聚區)的發展模式。產業集群(集聚區)的發展一般有四種形式:內力推動的傳統產業集群、外力推動的現代產業集群、政府政策支持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大型骨干企業主導的混合產業集群。目前,武漢城市圈的產業集聚以各級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主要空間載體,政府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外力推動的“混合”產業集群是其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j。

        區域產業集群(集聚區)的發展規模。武漢城市圈現有市級以上(含市級)各類工業開發區63個(包括高新區7個),據此形成了性質、產業和層次各異的產業集群(集聚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圈內開發區的產業集聚多處于起步階段,集聚區內的產業聯系和企業關系也較為松散。

        區域產業集群(集聚區)的空間結構。武漢城市圈的產業集群(集聚區)主要呈西北一東南向帶狀分布,在以武漢市高速外環為中心、西北沿京廣線、東南沿滬蓉線(長江水道)的兩側,集中了圈內產業集群(聚集區)的70%(44個);東湖高新區的光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武漢經濟區的汽車工業等現代制造業業已形成向周邊地區的輻射。這種格局基本反映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

        3區域創新網絡發展構想

        3.1建立網絡關聯形式

        3.1.1強化技術聯系這是建立企業(部門)間聯系的主要方式,包括價值鏈關聯、創新鏈關聯和產業鏈關聯等。在企業組織的空問分離和價值鏈的地域延伸方面,武漢市主要進行研發、營銷(和成品組裝)等高端價值部門的布局,重點發展總部經濟;圈內8市分別承接相關生產基地的轉移,合作發展部門經濟。共同構建大型企業集團。在技術成果的空間擴散和創新鏈的地域延伸方面,武漢市主要立足自主技術創新,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圈內8市分別承接相關技術的擴散,選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共同構建企業技術聯盟。在產業部門的空間分工和產業鏈的地域延伸方面,武漢市主要發展主導產業部門和加工度高的下游產業部門;圈內8市錯位發展輔助產業部門和加工度低的上游產業部門。共同構建產業地域綜合體。

        3.1.2拓展市場聯系這是不同類別創新主體問建立聯系的主要方式,包括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和人才市場等。武漢市依托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各類創新基地,定位城市圈技術、信息和人才的主要供給和生產方,在漢企業和圈內8市定位為有效需求和消費方;建設區域技術、信息和人才流動的統一平臺和各種“綠色通道”。形成高效率、一體化的城市圈技術信息和人才市場。

        3.2建設網絡支撐平臺

        武漢城市圈的產業集聚發展多依托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進行,基于創新的產業集群(集聚區)發展思路是:合理確定產業集聚發展規模;引導和調控區域產業集群(集聚區)發展的空問布局;加強不同產業集群(集聚區)間及其內部不同企業問的聯系提高區域產業集群(集聚區)的地域組織化,實現產業集聚功能和創新效益j。

        3.2.1產業集群(集聚區)發展的規模確定包括數量規模和產值規模。根據現有基礎和區域產業發展與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到2010年,武漢城市圈依托省級以上(含省管)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重點建設相對發達的產業集群(集聚區)60個左右,其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集聚區)達到15個;城市圈產業集群(集聚區)總產出占區域gdp的比重達到45%其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集聚區)的比重達到20%。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區域產業集群(集聚區)的發展規模,形成以產業集群(集聚區)為主要支撐的區域經濟體系和創新體系。

        3.2.2產業集群(集聚區)發展的地區布局包括數量分布和性質定位。根據現有基礎和區域產業發展與創新體系建設的要求,武漢市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現代制造業集群為主,周邊8市錯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集聚區)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產業集群(集聚區),外圍城鎮則主要發展地方自我成長型的傳統產業聚集區,并確定各自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3.2.3產業集群(集聚區)發展的空間組織是指產業集聚發展的地域組織方式。根據區域城鎮體系的發育和產業的空間布局,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為主要組織形式,以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地域延伸為主要發展動力,以對接和錯位為主要組織路徑,注意把握與城市圈不同等級創新中心、產業中心和主要交通干線的空間位置關系,重點在武漢市高速外環鄰近的帶狀區域、京珠和滬蓉高速公路沿線、長江和漢江沿岸以及與城市圈地方創新中心鄰近的周邊地區進行新增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布局和原有產業集聚區的空問結構優化與重組,形成武漢城市圈產業集聚發展圈層和廊道相結合的空間格局。

        3.3健全網絡互動機制

        科技創新的網絡互動機制是指激勵創新主體合作與交流的內在機理及其相關制度安排。各類創新主體的互動需求源于網絡關聯的經濟收益和學習收益,但關聯各方的信息不對稱可能引發交易的不確定性和市場風險;增加收益預期、培育相互信任是提高創新主體網絡互動效率的關鍵。武漢城市圈的網絡互動機制建設應立足提高創新主體對相互合作與交流的認識,通過建立創新主體問的良性互動機制,營造刺激創新的氛圍,促進區域持續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第4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新移動通訊產業、新生物醫藥產業、新能源產業,中關村電子城科技園把上述三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概括為“三新”產業,并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在“三新”產業的帶動下,今年1至8月,電子城科技園實現總收入720.5億元,同比增長49.5%;實繳稅費35.8億元,同比增長36.1%;實現利潤78.4億元,同比增長27.6%,主要經濟指標持續高位運行,總體運行趨勢不斷向好。新移動通訊、新生物醫藥、新能源產業成為拉動園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三新”產業聯盟正式成立

        9月16日,第四屆“銳動金秋”政企聯誼會在電子城科技園隆重召開。在這場擴大朝陽區高新技術產業品牌影響力,交流企業經驗,聽取企業建議,探討戰略合作問題,共謀電子城發展大計的盛會上,“三新”產業聯盟揭牌儀式成為整場活動的亮點。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巖、中關村管委會委員于鳳英、朝陽區委書記陳剛、區長程連元等領導,共同為“三新”產業聯盟揭牌。

        記者了解到,這三個聯盟分別是由中國移動北京公司、北京通信信息協會、大唐電信、鼎橋通信、世紀互聯等25家單位倡議發起成立的“電子城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聯盟”,由萬東醫療、雙鶴藥業、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15家單位倡議發起成立的“新生物醫藥產業聯盟”,和由西門子、ABB、恒基偉業、七星集團等13家企業倡議發起成立的“新能源產業聯盟”組成。

        中國移動北京公司副總經理范云軍代表“電子城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聯盟”企業發言。他談到,該聯盟的設立主要是為進一步匯集區域內外移動通信產業的信息、技術、人才、設備及試驗環境等創新資源,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范云軍說:“電子城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聯盟是以企業為主體,由移動通信產業相關的基礎運營商、設備制造商、軟件提供商、服務提供商以及協會學會、科研院所等機構自愿組成,本著有利于加強行業內外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有利于提升聯盟成員自主創新能力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有利于優化產業資源配置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原則,通過豐富和開展產業聯盟各類活動,努力實現信息、技術交流與成果共享,研討產業面臨的共性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聯盟的成立將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化區域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培育移動通信產業群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關村管委會委員于鳳英在揭牌儀式的講話中談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覆蓋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最密集的區域,經過多年發展,已初步形成產業聯盟、企業、科研機構等開放、協同、共贏的創新機制和創新環境,形成了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結構最完整的區域開放式協同創新體系。作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城科技園始終圍繞著示范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目標,著力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新生物醫藥、新能源“三新”產業,帶動園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三新”產業聯盟的成立將加速這一進程。

        電子城管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電子城科技園延續自年初以來的良好走勢,高新技術產業持續高位運行。今年1至8月,電子城科技園實現總收入720.5億元,同比增長49.5%;實繳稅費35.8億元,同比增長36.1%;實現利潤78.4億元,同比增長27.6%。大企業集團支撐作用顯著,工業企業增長勢頭明顯,電子城功能區對朝陽區乃至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貢獻作用持續增強。

        作為朝陽三大功能區之一,電子城不斷吸引關鍵技術、創業投資、高端人才、研發機構等創新要素入駐,引導高端要素和高端產業聚集。僅今年上半年,就有七星華創、華銳風電等19個項目入駐電子城,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區級財政同比增長17.9%。在電子城、CBD、奧運三大功能區的強力支撐下,上半年,朝陽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72.5億元,同比增長15.4%,財政收入125.3億元,同比增長28.6%,總量繼續位居全市首位。

        加大“三新”產業扶持力度

        目前,電子城科技園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達1150家之多,眾多企業之所以選擇入駐電子城,與朝陽區政府和電子城管委會為企業提供的優質服務、日益優化的投資環境密不可分。

        2007年,電子城科技園“四園合一”正式劃歸朝陽區管理,經歷了體制機制的改變后,重新組建的管委會著手統籌園區內的有效資源、明確電子城的發展目標、加深政府與企業的溝通了解,并于第二年成立高新技術企業協會。今年,“銳動金秋”聯誼活動已連續舉辦第四屆,高新企業對這種政企聯誼的方式非常認可,認為政府搭建了一個溝通、協調、服務的良好平臺。

        為加速電子城科技園區產業聚集,朝陽區堅持政策保障發展的思路,按照“統籌、覆蓋、擇優,創新、長效”的原則,于去年修定了《朝陽區高技術產業與現代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暫行辦法》和實施細則,在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和重點上下功夫,加大對“三新”產業的扶持。與此同時,園區聘請專家為“三新”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并率先引入專家評估機制,堅持績效考評制度,嚴把“進口、出口、審核”三關,對114家企業給予資金支持,最大限度地發揮3000萬專項資金的拉動、帶動作用。

        今年年初開始,電子城管委會繼續完善綜合服務平臺,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園區進一步暢通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堅持會商制度,實現資源共享,解決企業發展中的難題,并協調稅務部門就簡化高新技術企業稅務減免程序進行溝通,為企業提供便利。

        第5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我縣氣象事業在上級部門的大力關懷與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氣象部門的不斷努力下,氣象事業迅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氣象災害預警預測、人工防雹增雨、防災減災、保障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作出了較大貢獻。但是,也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如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尚未形成、氣象監測系統遠遠不能滿足高準確率預報的需要、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和氣象服務的現代化水平尚需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預警體系亟待完善、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應急響應及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識和能力有待提高等。為了進一步發揮氣象綜合保障作用,更好地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3號)和《*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決定》(渝府發[*]144號)精神,現結合我縣實際,就我縣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提出如下貫徹意見:

        一、切實將發展氣象事業提到我縣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一)充分認識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事關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我縣地形地貌復雜,自然生態環境脆弱,氣象災害特別嚴重,在每年發生的自然災害中,70%以上是氣象災害。近年來,我縣氣象災害發生頻率明顯加大,損失逐年增加,氣象災害損失占全縣GDP的比重達到5—7個百分點,尤其是*年的高溫干旱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億多元,其中農業損失達2.4億元。另一方面,我縣氣候資源豐富,立體氣候明顯,生態與農業氣候資源、空中云水資源、風能、太陽能等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著巨大的經濟、社會、環保和生態價值。因此,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應對氣候變化,防御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對我縣建成山川秀美、生活寬裕、文明和諧的“三峽門戶”、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強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確保實現氣象事業發展目標。到2010年,初步形成結構合理、布局適當、功能齊備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和科技創新系統,形成多軌道、集約化、研究型、開放式的業務技術體制,氣象業務服務能力接近全市先進水平;到2020年,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工作的整體實力大幅提升,氣象科技、業務服務和一流臺站建設達到全市領先水平。

        二、加強氣象基礎保障能力建設

        (一)加快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是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滿足精細化天氣預報要求的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網,達到全縣每個鄉鎮都建有一個自動氣象站,布設密度在20×20公里。建成車載數字化雷達系統,提高對降水和風雹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重點加強主要江河流域、主城區、主要交通干線、山洪和地質災害多發區等區域氣象觀測網建設。把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全市統一建設計劃,通過市縣共同加大投入,逐年逐步實施建設,保證完成建設任務和穩定可靠運行。縣氣象部門和縣發改委等部門要加強統籌規劃,按照《*縣氣象事業“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建設任務、建設重點予以實施,做到合理布局、統一建設。

        (二)完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要以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準確率為核心,不斷完善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系統,努力提高預報預測水平。“十一五”末,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預報和短期氣候預測準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4—5個百分點。要加快預報預測精細化進程,加強數值預報產品的檢驗、評估和應用,逐步實現天氣預報的定時、定點、定量化。進一步完善短期氣候預測業務,組織開展極端氣候事件和氣候異常的監測診斷分析,提高應對極端氣候、異常氣候的能力。加大對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建設和技術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促進我縣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的提高。

        (三)健全公共氣象服務系統。把公共氣象服務系統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范疇,進一步強化氣象公共服務職能,加快現代化進程。要建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網絡化的公共氣象服務大平臺,實現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多樣化、手段現代化,使服務內容更豐富,服務技術更先進,服務質量更優質,服務效益更顯著。要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服務渠道,不斷擴大氣象信息的公眾覆蓋面,公共氣象信息覆蓋面要達到90%以上。加強氣象影視現代化建設,提高氣象影視的覆蓋面、時效性和節目質量。有關媒體、網絡和通信運行企業要積極配合氣象部門做好氣象信息播發工作。氣象部門可以在大型商業區、車站、碼頭、學校等重要公共場所已設置的公益廣告設施上,設置氣象預警標識,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市政管理部門要予以協助。

        (四)推進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圍繞綜合氣象觀測、氣象預報預測和公共氣象服務需求,充分發揮氣象信息網絡資源優勢,建設統一的氣象通信和信息存儲、分發系統,實現觀測數據共享。氣象部門負責氣象信息共享的組織協調,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氣象信息平臺,積極提供和共享大氣、水文、環境、生態等方面的數據信息。

        (五)加強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在規劃實施重大科技計劃中,要重視氣象領域的科學研究,加強氣象科技創新建設,加大氣象科研的投入支持。氣象部門要加強與有關科研部門的合作,積極引進氣象觀測、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人工影響天氣、氣候資源利用等領域最新科研成果,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提升氣象業務服務的科技含量。加強氣象科技人才隊伍教育培養力度,全面提高氣象人才隊伍素質,提升氣象業務服務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

        (六)加快一流臺站建設。按照總理視察中國氣象局時提出的加快“一流臺站”建設的要求,堅持“統籌規劃、多方籌資、分級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改善。把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加大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改善的投入力度,實行中央、市級、區縣政府配套投資、共同建設,促進氣象臺站快速發展。

        三、充分發揮氣象綜合服務作用

        (一)加強重大氣象災害預防服務工作。氣象部門要根據防御重大氣象災害的需要,組織開展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監測。及時向縣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報告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災害評估信息,要利用多種媒體,采取多種方式,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播發給廣大社會公眾。影視媒體要在顯要位置懸掛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標識,并適時增播和插播重大氣象災害信息。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后,有關部門和各鄉鎮應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防御、救助和災情調查工作,要積極采取人工影響天氣等防御措施,減輕重大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氣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做好災害的評估工作。

        (二)做好三峽庫區氣象服務工作。要圍繞三峽庫區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和重大項目建設等加強三峽庫區氣象災害及山洪、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次生災害的監測、預報工作,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建設山川秀美、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三峽庫區提供氣象保障服務。同時,要加強三峽水庫形成后庫區局部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影響的研究,要進一步建立、完善三峽庫區局部氣候監測、預警體系,加強三峽庫區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評估與適應措施研究。

        (三)加強城市氣象服務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和服務體系,開展城市持續性高溫、暴雨、大風、雷電、大霧等氣象災害預警預報和城市災害風險評估,及時城市氣象災害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開展城市規劃和重點工程建設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要建立氣象與衛生、環保等部門的合作機制,積極開展醫療氣象業務服務,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環境事件等應急處置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四)強化氣象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要加快農村綜合氣象監測網絡體系建設,不斷推進氣象預報服務的精細化,提高農村災害性天氣氣候的預測預報水平,完善農村公共氣象信息服務體系,切實解決農民獲取氣象信息難的問題。要充分利用氣候條件,指導農業生產,科學調整種植結構,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服務,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強農業氣候資源調查,建立信息完備、功能強大的農業氣候資源信息平臺,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技術、新方法開展精細化的農業氣候區劃、農業氣候適應性論證,為發展特色農業、數字農業提供技術保障,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要應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加強農業干旱、森林火災、森林植被、作物長勢、地表溫度等方面的監測、分析和評估。要建立糧食安全氣象預警系統,進一步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評估和糧食產量預報業務,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氣象條件等級預報,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要加強農村集鎮建設規劃、農村能源、農村公共衛生等工程建設的氣候論證和氣象系列化服務,促進農村生存、生活環境的改變和農民生活質量提高。

        四、切實做好氣象安全保障

        (一)做好突發事件氣象保障服務。高度重視突發事件氣象保障服務和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建立政府組織協調、各部門分工負責的突發事件氣象保障和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機構,構建突發事件氣象保障和氣象災害預警應急系統,提高突發事件氣象保障和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

        (二)做好交通安全氣象保障。要加強氣象與交通部門的協作,建立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交通氣象信息系統,為公路、長江航運安全提供氣象保障服務。逐步在縣域骨干公路關鍵路段、高速公路上建立安全特種氣象站,加雨、大霧、高溫、冰雪等影響交通的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預報服務,繼續完善長江航道氣象保障服務系統建設。利用各種新聞媒體、網絡、電子屏幕、手機等形式為交通部門和公眾提供服務。

        (三)強化雷電災害防御工作。要高度重視防雷減災工作,加強對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嚴格落實防雷減災責任制,健全雷擊事故責任追究制度。氣象部門要加快雷電監測預警業務體系建設,合理布設雷電監測網,切實做好雷電天氣預警預報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及時雷電災害預警信息,為有關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采取避險措施提供服務。要嚴格防雷工程的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認真執行雷擊風險評估制度和防雷設施定期檢測制度,從源頭消除雷電災害隱患。要加強雷電災害的調查、鑒定和上報工作。建立和完善防御雷電災害應急預案,增強雷電災害應急處置能力。要加大防雷減災法律法規和科普知識的宣傳,提高全社會的防雷減災意識,增強群眾的自救互救能力,有效減少雷電災害的影響和損失。

        (四)做好煤礦、非煤礦山氣象安全服務。要加強氣象與煤礦部門的協作,建立煤礦、非煤礦山安全特種氣象觀測系統,加雨、雷電等氣象因素引發煤礦、非煤礦山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服務,開展礦山水害、雷電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逐步完善煤礦、非煤礦山安全氣象等級預警預報系統。

        五、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

        (一)深化氣候資源的普查和開發利用工作。要依法組織開展氣候資源普查,研究光、溫、水、風等各種氣候資源分布規律,摸清氣候資源狀況,建立完整的氣候資源信息庫,開展氣候資源分析、區劃和評估,提高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的能力。要充分發揮氣候資源在經濟建設中的前瞻性作用,在進行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工程建設、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時,要組織氣候可行性論證。要建立重大農業開發項目的氣候適應性論證制度,在新品種引進推廣、產業結構調整和大中型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等方面加強論證工作。

        (二)加強人工防雹增雨工作。我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季節性干旱、風雹災害嚴重,要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積極開發空中水資源,擴大云水資源利用,提高防災減災能力。要建立現代化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體系,裝備先進的探測和作業設備,建成以實時監測、信息加工、作業決策、效果評估為核心的作業指揮系統和高炮、新型火箭等多種作業手段相結合的作業催化系統。在產煙重點區、冰雹易發區和易旱區加密作業點,加強炮點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作業條件,提高作業人員技術水平,逐步改善作業人員待遇。進一步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防災減災、空中水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和重大社會活動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加強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我縣蘊藏著較為豐富的氣象能源,具有一定規模的開發利用價值,要進一步組織開展全縣太陽能、風能資源普查工作,為我縣合理規劃和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提供科學依據。

        六、加強領導,依法保障氣象事業快速發展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切實解決氣象事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充分發揮氣象工作在政府決策、經濟社會發展和公眾服務中的作用。

        (二)依法開展氣象業務工作。堅持依法行政,加強氣象執法監督,改善氣象行政執法條件,依法管理和規范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信息、系留氣球施放等活動。加強氣象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社會氣象法律意識,普及氣象知識。加強氣象行業管理,建立健全地方氣象標準體系。

        (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要切實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加氣象事業財政預算比例,進一步完善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同時要將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和氣象能力建設所需資金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科技發展規劃和財政預算。要按照統籌規劃、分級負責和突出重點的原則,按輕重緩急,分期分步建設,充分發揮已建成系統設備的作用。支持為地方服務的氣象事業,重點保障鄉鎮區域自動氣象站、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急防御體系、風能太陽能及空中水資源氣象開發應用體系等重大氣象工程和重大氣象科研項目,切實加大對氣象部門服務于當地經濟建設和防災減災的建設投資和運行投入。

        (四)加強統籌規劃和管理。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則,統籌編制和實施重要氣象設施的建設與布局規劃,進一步改進行業管理,通過建立協調機制,將有關部門自建的氣象探測設施納入氣象觀測網絡的總體布局,由氣象部門實行統一監督、指導。

        第6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四年前, 陜西縣域工業園區蹣跚起步,開創了縣域工業集聚發展的嶄新模式;四年后的今天,陜西省縣域工業園區實現了奇跡般的跨越式發展,各縣市培育出極具競爭力的發展環境,形成了新的理念、新的機制和不斷創新的意識,也為西部地區縣域工業化、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當下世界經濟、中國經濟正在發生著重大轉變,未來的陜西經濟將走向何方,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我們今天如何認識縣域工業園區,因此,“縣域工業園區未來的發展對陜西意味著什么”將成為陜西全省關注的重要課題。

        工業園區是推進縣域城市化、工業化、實現循環生態發展和調整區域經濟結構的重要載體,其輻射帶動作用已成為加速區域經濟轉型、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力量。

        據了解,近年來,陜西中小企業促進局緊緊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科學快速發展的整體布局,以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為契機,傾力引領全省中小企業快速發展,重點扶持全省100個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對全省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使工業園區成為了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并初步走出了一條集“科技創新、經濟循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一體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產業集群發展初見成效,工業強縣戰略成效顯著,各縣市工業園區初具規模,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

        政府重視力促園區大發展

        10月23-24日,陜西省政府在興平市召開縣域工業集中區創新發展現場會,安排部署推動工業園區加快發展工作。這是陜西省首次召開以縣域工業園區發展為主題的全省大會。副省長李金柱出席并講話強調,全省各地要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省戰略,推進市場主體建設,推進產學研結合和產業融合,做大做強園區經濟,盡快實現“12381”發展目標。

        此前的10月9日至10日,陜西省委書記趙樂際深入咸陽興平市、禮泉縣工業園區調研,了解產業布局、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配套服務情況,特別關心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情況下工業企業如何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問題。他強調,要抓住機遇加快縣域科學發展,堅持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縣域工業化、城鎮化,重點抓好產業和園區,依托園區招商選商,構建縣域特色現代產業。他還指出,要適應市場變化,加強技術創新,應用先進設備,強化生產協作和產品配套,努力使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取得良好效益。趙正永省長10月17日在陜南調研時強調,要堅持做大工業的思路,加快構建強市富民產業體系,尤其要堅持以園區為承載,抓龍頭企業、抓產業延伸、抓循環發展,加快提升工業化水平。

        陜西省中小企業局局長丁義安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談到,早在2008年11月,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園區發展的指導意見》,開創了陜西省縣域工業園區建設的新起點。幾年來,陜西省各地市、各部門以規劃建設縣域工業園區為重點,制定、落實相關配套措施,推進縣域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扶持100個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先后涌現了一批批產業定位明確,規劃質量不斷提高的工業園區。如旬陽縣準確定位生態工業集中區發展路徑和方向,走出了一條“關聯配套,循環發展”之路。

        據丁義安介紹,陜西省各地市把加快縣域工業集中區建設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抓手,先后通過完成重點縣域工業園區規劃編制;加大投入,大力推進縣域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廣泛招商引資,積極發揮項目帶動作用等舉措,推動全省園區經濟迅猛發展。四年來,各類縣域工業集中區已發展到近200個,聚集各類中小微型企業超過10萬戶,從業人員近100萬人。

        工業園區成為縣域經濟發動機

        四年多來,陜西縣域工業園區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一批骨干企業落戶園區,主導產業規模初步形成,名符其實的成為了縣域經濟的發動機。

        陜西省中小企業局縣域工業處處長孟尉校向本刊記者介紹說,陜西省縣域工業園區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持續加快。2011年,建成面積214.93平方公里,全省縣域工業集中區實現營業收入2654.68億元,同比增長43.92%;工業銷售產值(當年價格)2407.88億元,同比增長42.23%。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4個,超過50億元的17個,超過30億元的26個。100個重點園區平均年營業收入27.94億元。

        與此同時,入駐企業、項目數量明顯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省重點建設縣域工業園區企業數3904個,同比增加750個,其中投產企業達到2827個,同比增加438個;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達到1089個,同比增加164個。目前,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在建和擬建項目340多個,總投資超過1500億元,拉動發展潛力巨大。

        2011年,全省重點縣域工業園區從業人數51.5萬人,有15個園區從業人數超過1萬人;實繳稅金104.89億元,利潤總額191.17億元,同比增長28.27%,社會貢獻明顯。

        孟尉校還介紹說,“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縣域工業園區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大力培育特色產業,依然保持了穩中求快的良好發展勢頭。全省縣域工業園區實現營業收入2549.99億元,同比增長31.26%,特別是銅川、安康、商洛、漢中等市工業園區引進和建成投產了一批骨干項目,實現新增產能,活力凸顯,四市重點建設縣域工業園區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分別達到93.48%、90.26%、70.53%、66.84%,成為全省‘穩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

        陜西縣域園區發展進入新階段

        扶持和建設100個縣域工業園區,是陜西創新發展理念,取得改革開放新突破而進行的一次大膽實驗。陜西縣域工業園區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跨越發展,鑄就了諸多不凡業績。

        全省83個縣(市)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5.7%提高到2011年的56%。陜西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3.34%提高到2011年的50.5%,已占據“半壁江山”。

        李金柱副省長在此次會議上講到,近年來陜西省縣域工業集中區發展成績斐然,呈現出規模大、數量多、速度快、投資高、效益好、貢獻多的發展特點,工業園區的發展活力逐步顯現,園區經濟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新的增長極。

        本刊記者采訪發現,在推進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中,各地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總結歸納為資源帶動型、主業帶動型、龍頭帶動型、關聯合作型、科技推動型五種業態形式和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政企合作型、援助建設型、多元籌資型五種運作模式,但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陜西省工業園區仍然存在起步晚、園區定位不明確、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等問題。

        李金柱副省長因此強調,陜西省要在“十二五”末實現全省經濟總量翻番,必須要堅定工業強省戰略,高度重視園區經濟,充分發揮我省的資源比較優勢、基礎產業優勢和地理區位優勢,把工業集中區作為壯大能化和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提升冶金、紡織、醫藥、食品等傳統行業和發展金融、物流,產品設計等服務業的重要平臺,推進市場主體建設,推進產學研結合和產業融合,不斷提高園區經濟總量。

        陜西省中小企業局縣域工業處處長孟尉校在縣域工業園區調研時也指出,縣域工業園區要轉變觀念、開闊思路,集中精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各地園區要按照“新理念、新目標、新產業、新機制”的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快步伐推進園區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孟尉校特別強調:“對于縣域園區來說,產業是第一競爭力,園區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產業的競爭,園區要堅定不移地把產業升級作為首要目標,以產業升級帶動縣域經濟社會全面轉型。”

        發展創新型經濟、知識型經濟是縣域園區推進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要繼續完善以產業為基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人才為支撐、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大力促進資金、技術、院校、人才、載體、平臺等創新要素有效整合,加快產業集聚、人才集聚、資金集聚、項目集聚、技術集聚、平臺集聚,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創新型企業,以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

        十二五實現“12381”目標

        依據《陜西省縣域工業化“十二五”發展規劃》,陜西把發展縣域工業園區作為壯大縣域經濟,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抓手和途徑,再通過3至5年的努力,將全省重點縣域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具有縣域特色的產業聚集區、生態循環經濟區、科技創新試驗區、城鎮化拓展新區和城鄉統籌一體化示范區。

        陜西要求各級政府把發展壯大園區經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上政府議事日程,通過科學規劃、科技支撐、科學推動的發展路徑,實現“12381”宏偉目標,即爭取到“十二五”末實現1萬億元的營業總收入,建設200個工業集中區,重點培育30個過百億的工業園區、80個過50億的工業園區,吸納100萬人就業的目標。

        要求各地創新發展目標,進一步修編完善規劃,突出園區的產業特色和集群發展。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上中下游產品相關聯的產業鏈。篩選確定一批規模相對較大、發展前景較好的優強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扶持,形成園區發展核心。充分發揮園區招商平臺和載體的作用,建立項目庫,推動招商引資,主動吸引和承接國內外的產業轉移。

        第7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這次市政府知識產權辦公會議年度例會,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精神,總結全市2011年度知識產權工作,安排部署2012年度全市知識產權工作任務,進一步振奮精神,強化措施,推動全市知識產權工作更好更快發展。剛才,中級法院、公安局等部門匯報了工作,大家都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立足本職、盡職盡責,齊心協力,密切配合,知識產權整體工作有了顯著提升,多次受到省政府表彰,并在全省會議上做了典型發言。希望同志們在新的一年里,繼續發揚協同作戰、爭創一流的精神,推動全市知識產權事業全面發展,為實現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宏偉目標再立新功。下面,根據會議安排,我講三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增強做好知識產權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知識產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實現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上水平,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依靠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我們貫徹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精神,積極打造科學發展高地,就必須發揮好知識產權對科學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全市知識產權工作必須適應發展需求,抓住機遇,有所作為;要牢固樹立服務中心的意識,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提高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為目標,明確責任、堅定信心、狠抓落實,實現知識產權事業的全面發展。

        (一)加強知識產權工作,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造區域產業發展高地的現實需要。培育壯大“石油化工、煤電化工和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優勢,加快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是“十二五”時期我市產業發展的重點,全市知識產權工作必須圍繞這一中心。要積極實施專利戰略、商標戰略、品牌發展戰略,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優化產業專利技術布局,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優勢;積極培育著名商標和知名品牌,營造產業的市場競爭優勢;加強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運用和保護,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激情;加快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和優化升級,促進科技優勢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助推“1655”企業升級計劃的完成,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為打造區域產業發展高地打下堅實基礎。

        (二)加強知識產權工作,是建設創新型城市,打造區域自主創新高地的關鍵舉措。知識產權是提升地區競爭力的戰略資源和核心要素,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是衡量區域創新能力的基礎指標,只有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知識產權的創造和應用,才能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

        (三)加強知識產權工作,是營造良好投資環境,打造區域對外開放高地的重要保障。隨著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的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在招商引資活動中日益成為投資者考察的重點。要優化發展環境,提高招商質量和引資水平,必須不斷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發展環境,才能吸引更多的高端資源來菏投資,提高對國內外先進技術、優勢品牌等知識產權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使之為我所用,進而增強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能力,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開創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四)加強知識產權工作,是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優勢,打造區域社會事業發展高地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中指出,要“加大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產業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延續傳統文化與優勢的內在動力。要加強“一城四鄉”文化資源和非物質遺產資源的保護,著力打造文化產業品牌,充分發揮好知識產權制度激勵、保護創新的作用,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開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工作,是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推動我市知識產權事業全面發展的總抓手。開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工作,就是通過提升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能力,優化創新的社會、市場環境,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推動城市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發展。我們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確保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工作順利通過驗收,打造新的城市發展“名片”。

        二、認清形勢,明確責任,扎實推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工作的開展

        2011年7月5日,市政府召開專門動員會議,正式啟動了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創建工作。一年來,全市嚴格按照菏辦發[2011]53號文件要求,加強領導,明確任務,落實責任,扎實推進,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全市知識產權組織領導機制和政策保障體系日益完善,財政投入不斷加大,知識產權文化建設持續推進,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顯著增強,知識產權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知識產權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強。2011年,全市專利申請2177件,較去年同期增長21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13件,占比超過全省平均水平0.18個百分點;專利授權1193件,較去年同期增長16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41件,占比超過全省平均水平1.87個百分點。注冊商標7122件,新增著名商標13件;新增名牌1個,省服務名牌2個,登記著作權18件。創建省知識產權園區1個,創建優質產品生產基地1個,銀香偉業集團有限公司獲“省長質量獎”。全年處理專利侵權案件12件、商標侵權案件126起、版權案件200多起,市法院受理知識產權案件108件,結案105件。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全市知識產權工作總體上還未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對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發揮不明顯。當前和今后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亟需突破的薄弱環節。一是知識產權還沒有真正廣泛地引起政府部門和社會的重視,知識產權的社會認知度較低。二是知識產權的資源和資產意識弱化,部分企業還沒有給與高度重視和科學管理,僅是作為申報項目和企業評級的手段。三是全市企事業單位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能力不強,自主知識產權擁有量在全省處于較落后位置。四是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尚未健全,中介服務機構亟需規范。五是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隊伍亟待加強。六是創新成果轉化實施率低,知識產權價值實現渠道窄等。

        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創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全市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問題,整體推進知識產權工作。要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下發的《實施方案》,按照部門的職責分工,切實抓好落實,確保到9月底圓滿實現全部工作目標。10月到12月是總結驗收階段,相關單位要充分做好準備,對照各自的任務逐項檢查,對任務措施落實不到位的及時進行整改,確保完成各項試點工作任務,迎接上級部門的考評驗收。

        (一)要進一步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能力。繼續實施專利戰略、商標品牌戰略,落實名牌培育計劃,大力發展印刷出版、動漫影視、文化娛樂、工藝美術等核心版權產業,加強對小麥、棉花、蔬菜等植物新品種的培育,著力提高自主知識產權擁有量。截至2011年,全市共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件,著名商標59件,名牌37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個,著作權登記432件。按照試點城市工作方案中確定的目標,今年全市專利年申請量要超過2300件,其中發明專利不低于560件,創造國家馳名商標5個,著名商標60個,省級以上名牌產品45個,原產地及地理標志保護產品4個,著作權登記280件。這些任務目標都是剛性指標,必須確保完成。目前著作權和專利申請量及發明專利占比已經達到要求,其他還需要大家進一步明確責任,攻堅克難,確保目標實現。

        (二)要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管理服務能力。完善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體系,重點抓好縣區知識產權機構建設,力爭2012年底前縣區全部建立知識產權局和知識產權辦公會議制度。按照全省部署,盡快啟動重大經濟、科技活動知識產權審議機制,加快進出口企業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建設,規避產權風險。建立健全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和管理機構,重點抓好創新型企業和全市60家重點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加快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等提供支撐。支持各類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加強對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促進知識產權社會服務水平的提高。

        (三)要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完善知識產權產業化機制,大力推進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知識產權產業化,引導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創新成果向企業轉移,大力培育一批熟悉知識產權制度、市場競爭力較強的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企業集團。創造條件,年內啟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拓寬知識產權資本化渠道。支持產學研結合,規范創新成果的產權化、資產化管理,完善知識產權的獎勵分配制度,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向企業轉移知識產權,加快知識產權流轉;鼓勵企業采取知識產權評估、轉讓、許可、聯盟等方式推動知識產權的應用和產業化。

        (四)要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繼續強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提高執法水平和效率。完善行政司法部門之間、周邊地區之間的執法協作網絡。盡快建立侵權案件投訴舉報制度、重點案件移送報送制度和知識產權保護狀況公布制度。完善展會知識產權監管保護機制,重點加強農資交易會、林交會、牡丹花會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知識產權執法專項行動,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集中整治,切實維護公眾的合法權益,樹立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形象。

        三、加強領導,突出重點,全面推進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工作

        創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工作,時間緊,頭緒多,任務重。各縣區、各相關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真抓實干,不能滯留于開會、發文件,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形成工作合力。

        (一)協同配合,扎實推進。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部門和單位,要注意互相配合、協同工作,真正把試點城市工作落到實處。希望大家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強化協作精神,認真履行職責,堅決貫徹實施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全面加強我市的知識產權工作,扎實、深入、有效地推動試點城市工作開展。市、縣區知識產權辦公會議要充分發揮統籌協調機制,有力管理,有效協調,有序推進。要注意做好成員單位間的溝通,多方聽取成員單位的意見,定期通報知識產權工作情況,重要的問題要抓緊研究解決,確保圓滿完成試點城市工作的各項任務。

        (二)明確責任,加強督查。市政府知識產權辦公會議已將2012年度工作任務分解到各個部門,各單位要切實履行職責,認真落實。要加大對知識產權試點工作的考核督查力度,盡快形成定期研究部署知識產權工作的制度,加強對知識產權政策落實情況的督導和檢查。爭取市人大的支持,加強對《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省知識產權促進條例》等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試點工作順利實施。

        (三)完善政策,健全機制。要繼續完善知識產權政策體系,研究制定適應全市知識產權發展需要、有利于推進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配套政策,重點加強與產業、科技、金融、貿易等政策的銜接。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十二五”知識產權事業發展規劃和《省知識產權促進條例》,市政府擬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工作的意見》;希望各職能部門認真做好文件相關內容的起草工作,把上級精神落實到位,把的實際體現出來,任務要明確、措施要具體。進一步加強發展改革委、財稅、科技、經信、知識產權、工商、版權等部門的聯系,建立分工明確、保障有力的自主創新體系;加強知識產權、工商、版權等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建設,形成管理有序、規范協調的知識產權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部門的協作,建立協同配合、執行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執法機制。要盡快把知識產權作為教育、醫療、科研、工程技術等行業技術人員績效考核、職稱評定、職級晉升的重要標準,切實落實知識產權獎勵政策和其他優惠政策,鼓勵自主創新。要加大對知識產權工作的投入,確保知識產權發展專項資金落實到位,力爭縣區全部設立知識產權發展專項資金。

        (四)加強宣傳,擴大培訓。要做好知識產權宣傳的統籌規劃,各新聞單位首先要發揮輿論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精心策劃、突出重點,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要把知識產權知識學習納入各級黨校主體班次和公務員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切實履行《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公務員培訓計劃》,確保初任培訓知識產權參訓率。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知識產權普及教育培訓活動,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全社會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環境。

        第8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針,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實施“一主兩輔”發展戰略為主線,圍繞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承接與地方傳統產業提升集聚,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依托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平臺,創優經濟環境,搶抓發展機遇,突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擴大開放引進,破解發展難題,努力實現全市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奮斗目標

        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個數達到100家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55億元,增長41%;增加值達到14億元,增長29%;工業產品產銷率達到97%以上;利潤8000萬元,增長33%;稅金17000萬元,增長30%;兩項資金占用升幅控制在2%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5%以上;虧損企業虧損額下降30%以上。

        三、主要措施

        ㈠以招商引資工作為重點,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搶抓機遇加快發展

        招商引資是培育工業增長極,加速工業新型化,實現工業經濟突破性發展的最佳途徑。全市各工業主管部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招商引資工作目標,迅速組建工作專班,單位主要領導拿出2/3的時間抓招商,副職領導拿出1/3的精力抓引資,一般干部人人抓項目。以提高產業層次和國際競爭力為核心,著力抓好“四個一批”,即發展一批重點行業、扶持一批重點企業、培育一批重點產品、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優勢的產業集群企業,促進裝備制造業向技術自主化、制造集約化、裝備成套化、產品品牌化,產業集聚化、市場國際化發展。要抓住三大機遇,堅持三個“一起”,推行三種招商方式,實現三個一目標,促進三大產業的迅猛發展:即緊緊抓住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機遇,抓住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機遇,抓住工業享受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政策的機遇;堅持一二三產業一起上,大中小項目一起抓,各種生產要素一起引;重點推行專業招商、以商招商、產業招商三種招商引資有效方式;做到專班落實、經費落實、目標落實。每個部門至少牽頭引進一個投資過千萬元的新項目,幫扶做大一個竣工項目,服務協調一個在建項目,力爭全市工業招商引資項目資金總額在10億元以上,其中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在20個以上,以汽車零部件產業項目的引進為方向,選準產品,協調東風公司大力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努力實現農副產品加工業(含紡織)、精細化學工業和汽車零部件產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按4:3:1比例發展,產出占總量的80%以上。

        ㈡以產業集群建設為方向,全力培植產業支柱,打造特色促進發展

        產業集群是充分利用資源,培植經濟優勢的有效途徑。年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全市工業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產業定位,走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路子,以“產業集聚、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的新格局來著力構建三大產業集群和兩大支柱產業,著力培育工業經濟增長板塊,形成經濟增長的倍增效應,努力形成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發展前景好,對地方經濟拉動大的企業集團,引導我市的產業盡快形成集群效應,實現三大產業齊頭并進的局面。一是依托礦產資源和現有基礎化工資源,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產業集群。以新東方、金源公司、永屹化工為龍頭,以冠翔佳鋁、龍祥磷化、乾興化工等企業為基礎,發揮化工人才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延伸空間大的優勢,從基礎化工做起,以產品輻射和產業延伸來加粗精細化工產業鏈,形成龍頭牽引,產品延伸,相互關聯,互為促進的磷化工產業群、硝基化工產業群和煤(氨)化工產業群。二是依托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食品飼料產業集群。以燕京啤酒、大山農業、天鑫油脂、大農牧、楚臺食品為龍頭,以楚都酒業、天佐飼料、鑫源植物油等企業為基礎,在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上做文章,以龍頭帶基地,把田間變車間,貿工結合,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畜牧、水產加工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三是依托棉花資源和化纖基礎原料資源,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以萬眾紗業、楚天化纖、富億織造、雅新家紡為龍頭,以萬洋棉業、紅升棉業、鴻海紡織、天王實業等企業為基礎,提高裝備水平,紡紗上質量,編織上臺階,印染上檔次,終極產品上規模、上品牌,逐步構建“紡織—印染—加工”一體化和產供銷一條龍的紡織服裝產業新格局,并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制鞋工業。產業集群要以龍頭企業為重點,整合集群企業的人才資源、技術優勢,組建集群“科技研發中心”,集人才培訓、技術推廣、產品研發于一體,以科學技術來緊密企業的關聯度,保持產業的旺盛生命力。四是依托汽車工業輻射帶動,加快發展汽車零部件支柱產業。以銀輪機械、凱吉汽配、天神蓄電池等企業為基礎,加大機械、電子、橡膠、鑄造等項目的引進力度,以汽車零部件工業的發展來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五是以資源的綜合利用為主導,優化配置礦產資源,大力發展新型建筑材料支柱產業,以山馬水泥、永城水泥和即將落戶的葛洲壩水泥為依托,培植鋼屋架和管樁生產等支柱企業,大力發展新型建筑砌塊和裝飾材料產業,年底建成年產石灰50萬噸、產值1.2億元以上的最大的石灰石生產基地;以學元件公司、大平水晶為依托,加大技術提升和花色品種開發力度,將水晶飾品延伸至建筑、電子、化工、機械等領域,水晶產品年產值突破1億元,全力打造水晶之都。支柱產業中的重點企業,要夯實產業基礎,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加大人才技術引進力度,加速產業擴張,企業裂變,做大規模,做強產品,形成新的產業集群。

        ㈢以科學進步為主導,提高核心競爭力,開拓創新循環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實現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必須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產業技術需求實施科技創新,培植創新型企業,要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到工業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要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一要更為廣泛地開展產學研活動。部門要發揮職能為企業與科技聯姻搭橋。要通過多種途徑把“科技”請進來,送科技下鄉,送成果進廠,讓企業與科研院所面對面,企業選擇項目與科研成果面對面,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企業要主動走出去,帶著原材料,帶著樣品,帶著意向,尋找對口的科研院所,與科研院所結對子,讓專家學者來診斷企業,量身研制產品,將企業變為科研院所的試驗基地,開展技術、資金等全方位合作。二要大力開展提質增效、節能降耗技術改造活動。要提高全市工業經濟的技術裝備水平,必須進行脫胎換骨式的技術革新。小磷肥、小礦山、小化工、小造紙、小水泥以及小米面、小油廠等小企業要認真研究好國家的產業政策、環保政策、安全生產政策、食品衛生政策,淘汰、改造落后設備與工藝。要通過資產重組、產品更新、技術引進等多種有效方式來實現有效資產的聯合及規模的擴張。三要積極開展精品名牌的創建活動。部門和企業都要保持和提高爭創精品名牌的積極性,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品牌創建,利用產品供貨會、展示會等方式,充分展示自己和提高自我。相關部門要在引導和指導上下功夫,對創牌產品要跟蹤服務,為企業提供市場、技術、信息服務及資金、人力、物力等必要的支持和幫扶。到年底,確保全市有1-2項科技成果擠進省、市技術進步獎籠子,1-2個產品登上省及省以上精品名牌榜。

        ㈣以加快中小企業成長為契機,引導企業資本擴張,壯大塊頭規模發展

        加快中小企業成長,促進成長型企業提檔升級是提高縣域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工作。從國家、省到我市,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我們必須抓住這一良機,理順中小企業管理體制,理清工業企業家底、理出加快企業成長的工作思路。首先,要理清家底。年頭、年尾各鎮(辦、區)、工業主管部門都應開展工業企業調查摸底工作,只有理清家底,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才能找準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的著力點,才能加速企業由“個頭”向“塊頭”轉變。對企業成長的苗子,各鎮(辦、區)、各部門要傾注心血,幫助企業完善從財務核算到規章制度、到企業管理、到營銷服務的管理體系建設,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調動企業的發展熱情。其次,要理清思路。要鼓勵成長型的企業做大、做強,要引導企業走集團化經營的路子,跨區域兼并,跨行業聯合,主業做大,副業做寬,多業并舉,齊頭并進;小而全的企業要通過裂變來誕生新的市場主體,尋找自我發展的新空間,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擴張;要瞄準市場,走產業延伸發展的路子,積極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新花色,形成產業鏈、產業群。年,全市要以中天礦業、粟興米業、華威公司、農豐公司和即將投產的永屹化工、力隆鋼構、新登管樁、天健礦業為重點,確保每個鎮(辦、區)和工業主管部門都有1-2個企業成為規模以上企業,凈增規模企業總數在20家以上,新增產值在4億元以上;以金源公司、新東方公司、大農牧為重點,力爭1-2家企業年產值達到5億元以上,實現5億元企業零突破;確保5-6個企業跨入億元企業行列。

        ㈤以環境建設為平臺,整合相對發展優勢,營造洼地聚集發展

        環境是發展孵化器。首先,要把環境變成洼地,變成更好、更寬闊的投資平臺。經濟開發區是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環境的硬件,“工業經濟走廊”是我們優化環境的構想。要把經濟開發區建成全省示范開發區,按照“合理布局、綜合配套、突出特色、注重環保、開放發展”的要求,在完善項目承接功能的同時,加速中心城區搬遷企業的聚集發展,啟動商住區建設,加快標準化廠房的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改善項目入駐環境,安居才能樂業,才能提速簽約項目建設周期,盡早發揮項目效益。雷河•大雁工業園建設已納入重要日程,要按照“高標準、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益、高強度”的基本要求,把園區建成市級化工工業園區,高標準地規劃園區建設標準,高質量地篩選入駐項目,科學地布局建設項目,在完善水、電、氣供應基礎設施的同時,提升火車站建設等級,重點發展醫藥、生物肥料、農藥等精細化學工業,發展物流業。新東方、金源公司、永屹化工、冠翔佳鋁等基礎化工生產企業,要抓住這一機遇,加快產品延伸,擴張企業的經營規模。其次,要持續完善軟環境建設,增強的投資魅力和吸引力。進一步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建設,以金博信用擔保公司為載體,發揮擔保協會的紐帶作用,更加廣泛地吸納企業、社團和個人參股、改造擔保公司,增大擔保公司的資本金額度,力爭年底增資擴股達到3000萬元,擔保額度放大到1億元以上。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完善人才培訓體系。按照“政府補償、企業下單、學校培訓、服務企業”的思路,重點培訓技術工人、特種作業技術人員,提高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等級,每年為企業培訓和提供各類優秀人才2000人以上,專業技術人員職務晉級在100人以上,最大限度滿足企業勞動用工及勞務輸出需要。進一步完善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加快企業上市步伐,提高信用等級企業的覆蓋率。要抓住現在資本市場條件好、股市逐步成熟和產業、產品、市場大好的機遇,解放思想,把發展與資本市場和全國市場的發展聯系起來,通過上市來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達到企業依法經營、長治久安的目的。要按照《市鼓勵和促進企業上市若干意見》來建立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對企業進行分門別類、動態管理,在土地、稅收、財政、房產、金融、工商、發展項目等方面給予優先扶持。要抓住建設全省最佳信用縣市的良機,在全市工業企業中大力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倡導明禮誠信的金融環境。特別要規范規模以上企業的財務統計等基礎工作,積極開展政銀、銀企合作,將企業資信等級的覆蓋率提高至60%以上,打造誠信企業,改善金融、財政支持企業的環境。進一步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依托科技、財政、司法、網絡等部門和社團組織,組建“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積極為企業提供科技服務、政策咨詢、市場信息和法律援助,提高資源、設施使用效率和創辦企業的成功率。

        ㈥以強化管理為手段,推行企業現代化管理,提高素質全面發展

        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年各工業企業要以推行現代企業管理辦法為重點,著力推進管理方式上的轉變,廣泛推行“6S”管理,以()公司、銀輪汽配公司、天神蓄電池公司、新家紡公司、化工公司、大農牧公司、楚天化纖公司、酒業公司、新東方公司、天鑫油脂公司等10家企業為試點,借鑒浙江銀輪公司“6S”管理的經驗,制訂本市企業“6S”管理的推廣手冊,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推行要領、實施方法、檢查考核標準。按照“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方法,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選派企業管理骨干到浙江銀輪現場觀摩,邀請浙江銀輪的管理專家來授課,對全市規模以上的企業管理人員和工業主管部門的中層以上干部分批進行培訓,拓寬全市工業企業的視野,樹立嶄新經營理念,引導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來規范運作。在工業企業中廣泛開展節能減排、降耗增效活動。一方面加大節能減排的監管力度,促使企業積極改造生產工藝,優化工藝流程,進行技術改造,更新設備。對企業進行分門別類的管理,制定企業節能減排目標,將目標納為年終實績考核的目標之一,形成級級抓節能,層層抓減排的氛圍,引導企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另一方面,加大企業降耗增效、扭虧增盈指導力度,對資源消耗企業、虧損企業要責任到部門,責任到領導,分類進行指導,分企業制定降耗、扭虧方案,分月進行調控,促進企業自覺降耗,發揮潛能,增產增效,以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的現代企業管理來促進企業文化建設,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企業的影響力。

        第9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

        近年來,紹興市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工業的理念指導農業,以市場的手段經營農業,以開放的思路拓展農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成效顯著,勢頭好,也創造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特色主導產業規模初具。到20*年底止,全市特色農業面積達244.6萬畝,其中“萬字號”特色基地92個,面積100多萬畝。20*年茶葉等六大主導特色產業產值達131.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86.8%。目前全市已擁有300多個特色專業村、34個專業鄉(鎮)和13個全國特色之鄉,特色優勢產業塊狀日益明顯。如諸暨市珍珠產業,養殖遍布全國10多個省,總面積已達38萬畝,年產珍珠700噸,占全國淡水珍珠總產量的70%。

        二是產業化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市已擁有各類農業企業1110家,20*年實現銷售額189.6億元,實現利潤12.8億元。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1*家,其中億元以上達41家。各類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訂單合同、合作經營等形式,聯結農戶172.6萬戶,聯結基地736.5萬畝。

        三是農產品加工園區集聚效應初步顯現。目前,全市正在建設10個農產品加工園區,累計總投資達29.85億元,建成投產企業達97家。其中投產的97家企業20*年實現銷售收入60.8億元,占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的32.1%,集聚效應初現。自去年以來,為進一步解決農產品受加工“瓶頸”制約,緩解要素制約,全市各地積極采取多種措施,搶抓機遇,積極做好新一輪農產品加工園區的擴容與升級。據調查,全市農產品加工園區意向擴容面積近3420畝,計劃投資近20億元,其中已落實征地1325.1畝,意向入園企業達30家。如嵊州市通過創建一批名茶加工集聚區,推動農產品加工園區的擴容與升級。據不完全統計,貴門、谷來等鄉鎮相繼建了32家名茶加工集聚區,有600多戶茶農進入集聚區。

        四是農業外向度進一步提升。近年來,紹興市堅持“四外并舉”,著力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農業外向度進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還有500多家企業在全國設立4000多個農產品銷售中心,其中有2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在日本、美國、摩洛哥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產銷分公司和生產基地。農產品出口實現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長保持15%以上。到20*年底止,全市農產品外貿供貨值達6億美元以上,其中自營出口達3.23億美元,農業外向度35%左右。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做法

        1、創新理念,引導工商資本投入,產業化經營進程得到進一步加快。自19*年代未以來,紹興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以工業理念指導農業,以市場手段經營農業,鼓勵引導工商企業投資高效生態農業,以工業化的經營方式推動效益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在政策引導下,掀起了工商企業投資效益農業的熱潮。大量工商業主涉足農業,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壯大了農業龍頭企業隊伍,提升了農業企業的整體素質,同時也將工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的經營理念引入到農業生產領域,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目前全市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1*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有41家。這41家億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大多由工商企業直接投資或通過引進外來資本改造傳統產業而實現。近年來工商資本投資又將生物高科技企業、種子種苗業及休閑觀光農業作為戰略投資的重點。從調查情況看,該市21家重點種子種苗繁育中心其中有一半以上為工商企業投資興辦的。如紹興市中亞特種養殖有限公司,是由一家建筑企業投資5000多萬元創辦起來的水產種子種苗繁育中心,中心現有工廠化養鱉基地70多畝,年產商品鱉100萬只,產值5000多萬元。公司所屬的紹興國家級中華鱉原種場是全國兩家中華鱉原種場之一,目前該公司被評為省級骨干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投資效益農業,不僅是為農業注入資本金,更重要的是為農業發展帶來全新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促進傳統農業改造升級,加速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2、實施強龍工程,抓龍頭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斷提高。近年來,紹興市以培育龍頭企業發展為切入點,通過認定和扶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幫助龍頭企業建立穩定的生產基地,完善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吸引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參與產業化經營,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市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5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省級19家,市級92家。115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0*年實現銷售收入116.9億元,占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61.8%,其中21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不包括2家批發市場)實現銷售收入45.6億元,占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24.1%。如國家級產業化農業龍頭企業浙江華發茶葉有限公司,在浙江嵊州、江西、福建、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直接或間接聯結基地8萬畝,聯系茶農6萬戶。目前嵊州市已形成了以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浙江華發茶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235家茶葉加工企業群,年加工、出口茶葉10萬噸左右,出口創匯額達1.5億美元。

        3、搭建平臺,創建農產品加工園區,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近年來,紹興市把發展農產品加工園區,作為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突破口來抓,充分發揮園區建設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和輻射效應,積極探索集約經營模式,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如浙江豐島實業集團投資2.2億元,在新昌縣農產品加工園區內興建了“豐島農產品加工園”,主要生產橙汁、西柚汁、白葡萄汁等飲料。豐島農產品加工園的建成投產,對新昌水果、蔬菜種植業產生了積極影響與明顯帶動作用。目前集團已形成擁有12個子公司,聯結農戶8萬多戶,聯結基地28萬畝,年銷售農產品達6.74億元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同時還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最多時日用農民工達1萬人。豐島集團計劃到2010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超60億元,要在水果罐頭、鮮切花、楊桐柃木等三個產品上力爭全國第一。

        4、實施走出去戰略,抓“四外并舉”,農業發展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一是基地建出去。紹興市農業外拓工作起步始于上世紀*年代初,到*年代中后期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提出了“有限區域,無限發展”的農業發展理念,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了一大批龍頭企業及種養大戶發揮資金、技術、產業等優勢,走出市外、省外、境外發展種養業及農產品加工業。農業外拓從當年的杭州西湖捕撈承包到目前江西軍山湖、新疆博斯騰湖水面承包,從周邊地區的茶園經營到跨國森林經營等。目前全市有20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走出去外建農業基地711萬畝,去年實現外拓農業產值29.6億元,在市外基本形成了茶葉等五大原料基地。二是市場拓出去。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紹興市積極實施農產品出口導向戰略,加大對外向型骨干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力度,加快出口農產品原料基地的建設,積極開發新產品,走多元化發展戰略,農業對外貿易得到迅速發展,農產品出口年均增長保持15%以上。三是資金引進來。近年來,全市各地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重視大項目和高技術含量項目的引進,農業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如珍珠產業是紹興市傳統優勢產業,近三年來,共引進外資近5000萬美元,新上項目40多只,新辦企業19家,其中境外新創辦企業5家。外資的引進和利用,較好地解決了珍珠業投入不足的問題,珍珠深加工項目、普通珠的開發利用等一系列項目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珍珠業的科技含量和產業化水平。目前全市珍珠農業龍頭企業達500多家,諸暨的珍珠市場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珍珠市場,并正在著力打造國際淡水珍珠產加銷中心。珍珠產業已經成長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5、實施品牌戰略,強化科技創新,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一是加大技改投入,積極創建企業科技創新平臺。近年來,紹興市積極引導農業企業加大投改投入,創辦農業研發機構,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承擔農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產業化項目示范,提高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開發能力。據對全市12家規模型農業科技企業調查,20*年12家農業企業的內部研發投資總額為7325萬元,是20*年投入3633萬元的1.16倍;是20*年投入5325萬元的1.38倍。隨著技改投入進一步加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一些自主研發的專利和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如浙江長生鳥藥業有限公司自主開發出全球首創的純物理納米珍珠粉制備技術。浙江華發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正積極打造國際生物質降解塑料專業生產科研基地,研究開發的生物質降解材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二是積極運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拉長農業產業鏈條。近年來,全市各地積極應用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農業,開發新興產品,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如全市積極實施了“淡水魚綜合利用加工”、“出口有機茶安全與標準化生產”、“納米珍珠粉研究”等農副產品加工項目60多項,自主研發出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生產效益好的新產品。如浙江金大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從生豬屠宰副產品中開發血漿蛋白粉、血球蛋白粉、肝素鈉、胰島素。這些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三是積極實施農業標準化,提高產品質量。近年來,紹興市以標準化生產為抓手,大力推行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積極開展產品認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到目前,全市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82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22只、綠色食品55只、有機茶36只;擁有中國名牌產品6只,浙江名牌產品35只,市級農業名牌產品81只,中國馳名商標7只,省級著名商標33只、市級著名商標127只,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6、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策扶持,產業化經營活力進一步增強。一是創新組織機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近年來,全市各地積極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堅持圍繞當地特色主導產業,實行多形式、多領域、多渠道創辦,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目前,全市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84家,入社社員1.9萬人,帶動農戶25萬戶,聯結基地面積(包括外拓基地)1*萬畝。20*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推銷農產品15億元,帶動當地農業產值25億元,農民從參加合作社中增收3194萬元。二是創新土地流轉機制,積極推進適度規模經營。近年來,全市各地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流轉,推進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據統計,到20*年底止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耕地)65萬畝,流轉面積占到總耕地承包土地面積的30%;全市10畝以上大戶近2萬戶,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0萬畝。三是創新服務機制,營造產業化經營良好氛圍。為解決農業龍頭企業貸款難問題,紹興市按照“政府牽頭、企業參與、銀行合作、市場運作”方式,共組建6家農業擔保公司,注冊資本達到1.74億元,到目前止,累計為196家農業龍頭企業及種養殖大戶提供擔保貸款70981萬元,有效地解決部分企業融資難的瓶頸問題,有力地支持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同時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集約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政策意見。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為產業化經營營造了良好氛圍。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問題

        雖然近年來紹興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明顯成效,但同時存在如規模型農業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初加工農產品多、精深加工農產品少,農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等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主導產業發展還應加快。今年以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主導產業發展,省政府專門出臺關于發展農業主導產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意見,全市各地根據中央、省有關文件精神,相應出臺相關配套措施,但總體上看,主導產業發展仍存在如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雷同、優勢農產品布局分散以及扶持力度還不夠等問題,特色優勢、區域優勢的文章做的還很不夠,特色主導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缺少核心競爭力,在推進主導產業發展上缺乏有效措施和手段。

        2、農業龍頭企業綜合競爭力不強。該市農業龍頭企業經過近幾年來的培育和發展已取得長足的發展,總體上規模不小,但其綜合競爭能力還不夠強。從資產規模上看,全市1110家農業龍頭企業,以中小型農業龍頭企業居多,規模大、集約化程度高、實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少。從銷售情況看,20*年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年平均銷售收入不足2000萬元,其中億元以上企業近年來有了大幅增加也僅為41家,目前尚未一家超過10億元。

        3、農民組織化程度還比較低。近年來該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速度較快,水平不斷提高,但從總體上說,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與農民的期望,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存在不少差距。合作社規模普遍偏小,全市368家合作社帶動農戶數占全市總農戶數的比例僅為22.7%,全市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的農產品產值還僅占到全市農業總產值的10%。由合作社創建品牌、實施標準化管理,以及建設綠色、無公害產品、基地等項目在整個農業產業化組織體系所占的比例還不高。

        4、農產品市場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近年來,紹興市農產品在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方面雖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明顯成效。但與周邊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從內銷市場來看,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尤其是本省和上海市場。另外市場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區域性、全國性的農產品專業市場尚處發展之中,現有的農產品市場輻射半徑較小,集聚能力有限。從出口市場來看,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國、摩洛哥等國家和地區,20*年出口到上述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占全市出口額的80%左右。出口品種的結構也較為單一,以茶葉、果蔬、竹木、珍珠、生豬、羽毛羽絨為主,除茶葉、珍珠外在行業內所占的份額較少,且大多以原料和半成品、粗制品出口較多,終端產品和精加工品較少,產品檔次不高,制約著國際市場的拓展。

        5、制約產業化經營因素仍較多。近年來氣候異常,災害頻繁發生,“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以及“蘇丹紅”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對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影響。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正面臨自然、市場、疫情等多重風險。特別是近年來,中央繼續實施宏觀調控政策,農業產業化經營面臨土地緊缺、資金緊缺、能源緊缺等問題將進一步加劇,宏觀調整帶來的要素制約將直接影響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

        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對策建議

        1、加快特色基地建設,著力培育主導產業

        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是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條件。要認真貫徹落實浙政發〔20*〕17號文件精神,按照“7+1”高效生態農業工作體系,圍繞區域特色和主導產業,加快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著力做大做強茶葉、生豬、蔬菜、花卉、麻鴨、珍珠、長毛兔、名果、特種水產等特色主導產業。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對特色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的投資力度,引導龍頭企業、農民發展特色農業,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主導產業。

        2、育大育強農業龍頭企業,提高龍頭帶動能力

        一要培育、催生龍頭企業。按照“放寬政策、放活經營、積極扶持、放手發展”的思路,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使紹興市有更多的企業參與農產品的生產與加工,加速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鼓勵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途徑,提高企業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水平。二要創新多元化投入機制。繼續鼓勵引導工商企業投資效益農業,要立足現有基礎,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業。堅持以工扶農、以工促農,走發展非農產業扶助農業的路子,培育產加銷相銜接、貿工農于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要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吸收更多外來資金投資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該市農業龍頭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三要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建立產銷合作關系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四要加強規范管理。要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經營者和職工培訓,提高經營者隊伍素質,用先進實用技術武裝農業龍頭企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不斷提高整個產業鏈的科技含量和產品檔次。

        3、繼續實施“開放興農”戰略,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繼續深化實施“開放興農”戰略,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跨區域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提升外拓基地。要圍繞“鞏固、提高、完善、穩定”這一主題,規范運作,不斷完善外拓基地承包合同及承包方式,在繼續推進外建基地數量增長的同時,要更多地重視基地產出能力的提高和效益的改善,加快基地結構調整和投入力度,加強基地經營管理,抓好標準化生產,實現外建基地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綠色化和優質化,推進農業外拓基地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同時鼓勵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到省外、境外興辦農業企業,特別是到國外投資興辦農業企業和承包土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把境外資源開發和市內出口基地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同勞務輸出結合起來,進一步豐富“走出去”的內涵。二是努力開辟國際市場。積極采用多種有效方式,主動參與國際競爭。在繼續鞏固現有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市場的同時,不斷培育和開拓具有前景的新興國際市場,努力形成合理、有層次、多元化的農產品市場格局,逐步擴大紹興市農產品出口份額和國際市場覆蓋面。三是積極開拓市場。要繼續按照“設窗口、進超市、辦展銷、強品牌”的總體要求,創新營銷理念,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到市外、省外的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名特優農產品展示展銷窗口,開設銷售中心,建立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中心等流通窗口,努力擴大市場空間。要積極培育和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力引進、配送、拍賣、期貨和電子交易等現代交易方式,推進現代農業物流業發展,努力拓展市場空間。

        4、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要進一步優化合作社發展環境,認真落實合作社法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爭取在財政、稅收、信貸、用地、用電等方面創造條件,支持合作社項目建設,促進合作社的快速健康發展,同時要積極發揮農業部門在指導和管理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技推廣、農民培訓等方面的組織體系優勢,加強政策、技術、信息等服務,通過在合作社組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構建公共植保體系等項目,把合作社制度引入到農業生產各領域和各環節,進一步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基地農戶和發展現代農業的示范帶動能力。要積極引導合作社制定和實施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鼓勵和支持合作社創建和營銷品牌,指導合作社建立“激勵—制約”機制,加強對社員的培訓,幫助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等多項舉措,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競爭力。

        5、加快農業標準化實施步伐,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要加快農業標準制訂,特別是主導產業如茶葉、珍珠、蔬菜、水產等優勢出口農產品,要按國際市場標準的要求,制定一系列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形成健全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使產前、產中、產后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標準可循。二是要加大品牌培育和宣傳力度。要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強化創牌意識,注重品牌運作,積極開展各類認證和品牌展示、推廣工作,努力爭創省級、國家級名牌產品、著名(馳名)商標,特別是爭創“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不斷提高紹興市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要進一步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和產品認證步伐,積極推進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積極開展haccp、gap認證,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與信譽。同時要圍繞本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做好品牌的整合工作,進一步加大品牌的宣傳力度,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增強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效監管機制。要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市、縣有檢測中心、產地有檢測站、加工企業和市場有自紹興檢測點的農產品檢驗檢測網絡體系。積極開展生產環境、農產品質量和農業投入品的檢測,實行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控制。繼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管理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及農資“*”建設,積極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

        6、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含量

        科技進步是加快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只有科技創新,發展高新科技,才能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才能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快技術改造步伐。鼓勵企業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和裝備,提高企業生產的技術水平。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技改投入,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技改項目和先進設備的引進和更新,要給予一定貼息扶持。二是加大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力度。要鼓勵企業加大投入,開發和運用高新技術與先進適用技術,保證企業用于研發的經費逐年有適當增長。積極開發“名、優、特、新”農產品的同時,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農產品,提高其附加值。三是加強農業科技合作,發揮科技對農業的支撐作用。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業院校、科研單位進行產研合作,引進先進適用技術和科技人才。鼓勵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組建各類科研機構,集中各類科研力量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精品线路久久人妖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一 | 亚洲精品A区在线 | 天天免費国产在线观看 | 亚欧洲乱码视频在线专区网站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