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文

        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1篇: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碳關稅 高碳 碳稅 低碳經濟

        一、“碳關稅”的背景

        (一)“碳關稅”的提出

        “碳關稅”是指國家或地區對高耗能的進口產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其概念最早由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提出,其本意是希望歐盟國家避免其所生產的商品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后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目前部分歐洲國家已開征“碳稅”,如瑞典、丹麥、意大利和法國,但主要針對國內產品,尚未針對進口產品。2009年美國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從2020年起對進口的如鋼鐵、水泥和一些化工類 等“高碳”產品,如果未達到美國的碳排放標準,則可以征收 “碳關稅”。

        (二)“碳關稅”產生的表面原因。

        1、溫室效應問題

        目前全球變暖,溫室效應突出,近幾十年來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是引起生態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這其中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約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一半。比如中國,據《2009世界能源主要統計》資料數據顯示目前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2007年中國在能源消費部門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60.27億噸,美國為57.69億噸。

        2、傳統能源危機問題

        雖然各國都在尋找替代能源和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但是目前石油和煤炭仍然是應用最廣泛的傳統能源。作為工業的“血液”和動力,石油和煤炭對于經濟增長的意義不言而喻,但是這些化石資源又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由于目前在認知、技術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原因,還遠未達到大規模應用替代石油和煤的階段,能源危機將使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面臨嚴峻的考驗。

        (三)“碳關稅”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從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的表層分析,開征“碳關稅”有其合理性和積極性: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全球變暖趨勢,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美國此時提出“碳關稅”的主張,也有其另外的現實深意:一是通過試圖通過開征“碳關稅”來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減少貿易逆差。目前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發展迅猛,依靠較為低廉的制造成本在出口貿易中占據了價格競爭優勢。美國等發達國家希望通過提出近乎苛刻的碳排放標準并據此征收關稅,使美國在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等技術領域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中占據制高點,遏制中國、巴西等新興國家的崛起,特別希望籍此扭轉多年來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二是試圖改變其國際形象,使其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處于有利地位。美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在節能減排方面美國給人的印象一向是比較消極和不負責任,比如美國是少數沒有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的發達國家。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減排目標和減排機制談判也正在進行,征收“碳關稅”有助于美國改變其國際形象和增加談判籌碼。

        二、“碳關稅”對我國外貿經濟的影響

        “碳關稅”一旦實施,將對世界經濟尤其是中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影響我國對外貿易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目前已成為世界貿易的第二大國。201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29727.6億美元。其中出口15779.3億美元,居世界第一,進口13948億美元,居世界第二。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為我國的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但是從產品結構來看,高耗能、高碳、低附加值是我國產品出口的主要特點。產品以出口到美國、歐盟和日本為主,2008年對這三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額占我國總出口的46.3%。其中機電產品、鋼鐵制品、電解鋁、電解銅等“高碳”產品又占據了很大份額。200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前十大商品占到中國對美出口的80%,主要是通訊設備、紡織品和金屬制品等“高碳”低附加值的產品。如果美國開征“碳關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將會大大增加我國“高碳”行業產品出口到美國的成本,嚴重削弱我國產品的價格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如果美國按30 - 60 美元/ 噸碳的征收標準來估算,我國“高碳”產業的出口將增加5% 左右的出口成本。

        另外“碳關稅”的征收,對進口也將產生負面影響,比較而言,出口的影響要略大于進口的影響。以中美貿易為例:若征收30美元/噸碳的關稅,將使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近1.7%,對美進口下降1.57%,若按60美元/噸碳來計算,則對美出口將下降2.6%以上,對美進口下降幅度約為2.59%。綜合中國全部貿易額,如果是30美元/噸碳的關稅,將導致我國進口總額下降0.517%,出口總額下降0.715%。60美元/噸碳的關稅則會使進口總額下降0.869%,出口總額下降1.244%。

        (二)影響我國產業結構

        “碳關稅”的如果開征,將會改變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而也勢必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產生巨大影響。如前所述,能源密集型或者說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產業,包括石油化工、鋼鐵、造紙、火電、水泥建材、玻璃、化肥、機電行業等受到的影響和沖擊將是最大的。開征 “碳關稅”后,能源作為生產要素的價格將會上升,高能耗工業企業生產成本會大幅攀升,成本的上升將減緩工業增長速度,從而會減緩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另外出口的萎縮也會影響國內高碳產業的產值。據測算,如玻璃制造業和化肥業,若在30 美元/ 噸碳的情況下,產值將下降3. 65% 和3. 29% ,在60 美元/ 噸碳的情況下,產值將下降6. 35% 和5. 89%。其它高碳產業的產出下降程度也較大,平均降幅近3% 和6%。這將使“高碳”行業遭受嚴重打擊,大批落后企業必將被淘汰。雖然“碳關稅”直接針對的是上述的高耗能行業,但是由于產業鏈各個環節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勢必將波及這些行業的上游及下游,進而傳導至整個產業鏈。如果由此而使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那么失業問題又將凸顯,加重社會問題。“碳關稅”導致進出口貿易下降從而也將減緩我國GDP的增長速度,據測算,30美元/噸碳的關稅,將拖累我國GDP下降0.021%。60美元/噸碳的關稅,將拖累GDP下降0.037%。而“碳關稅”將使能源密集型行業的失業率上升1~2個百分點,由此直接間接引發的失業人員可達460萬由此短期內帶來的社會問題將會非常嚴重,必須引起我們政府的高度重視。

        三、中國如何應對“碳關稅”的挑戰

        (一)中國政府應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談判和國際碳排放量參照標準的制定

        目前很多學者呼吁中國政府應明確抵制碳關稅,但筆者有不同看法,雖然“碳關稅”對我國經濟影響短期內偏負面,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還是正面和積極的。對中國政府來講,不應該只是消極抵制,反對他國征收“碳關稅”。從政府層面講,對中國政府來說,比抵制更好的辦法是應該主動出擊,積極參與有關國際氣候和減排等方面的談判,化“危”為“機”,變被動為主動。因此中國政府首先應該積極地參與國際談判,加強同國際社會在氣候和排放問題上的溝通和合作,既要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溝通,也要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爭取在這一關系各國共同利益的重大問題上達成共識。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全球統一的碳排放量參照標準,中國政府應該積極呼吁并參與此標準的制定,在“游戲規則”的制定中爭取主動權。還應該促使其他發展中國家都來積極參加相關國際談判和研究碳排放計算方法,以維護各自應有的合法權益。使國際碳排放量參考標準的制定充分考慮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水平,做到既符合各國目前的國情,又公平合理,符合全球經濟和貿易低碳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二)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努力發展低碳經濟

        目前,我國正面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是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具體形式和重要手段。我們應該以“碳關稅”征收為契機,讓低碳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和各級部門決策者的共識。從長遠來看,政府應在戰略高度上來重視發展低碳經濟,首先應該在每個“五年”計劃的編制中加入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規劃,同時建立和完善各項環保法規,落實低碳發展的配套保障政策,建立低碳技術支撐體系以及統計碳排放數據的管理體系。在現階段則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風力、太陽能、天然氣、可燃冰等新能源,鼓勵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的低碳競爭力。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每年出口大量加工產品來滿足發達國家的所需,卻承擔了加工生產這些“高碳”和高能耗產品過程中的全部排放成本,同時還犧牲了國內的生態環境,反過來還受到發達國家的制裁和懲罰,顯然非常不公平。因此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要徹底改變目前這種對環境保護非常不利的“高碳”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的低碳和環保產業,通過市場手段來淘汰落后的產能和企業,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逐步降低“高碳”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和出口中的比重。

        (三)企業應未雨綢繆,堅持低碳發展

        對于我國企業來講,雖然“碳關稅”暫時只是一個概念,并未真正全面實施,但是應該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雖然有些領先行業和企業并不懼怕“碳關稅”,比如制造業中諸如高鐵、工程機械、航天航空等領域的自主創新方面已經站在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個別行業的個別產品甚至已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即使歐美國家征收“碳關稅”,對這些行業和企業的影響也不會太大。但對于一般性的特別是高耗能出口企業,“碳關稅”的負面影響還是不言而喻的,這些企業應該趕在“碳關稅”開征之前,加快自主創新步伐,主動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來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如果能發揮“碳關稅”壓力倒逼作用,變被動為主動,可以將其不利的一面轉化成為有利因素,從而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對于出口企業來說,還應該擴大出口范圍,應該拓展多種渠道,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避免在一棵樹上吊死。另一個應對“碳關稅”的現實做法就是有能力的企業還可以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把生產基地轉移到發達國家,適應其嚴格排放標準的要求。在國內則做產業低碳化研發的創新設計研究,從而可以達到規避產品“碳關稅”的目的,就如同過去通用、大眾、豐田、本田等世界知名車企紛紛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以規避我國相對較高的整車關稅稅率的做法一樣。

        四、結語

        綜上所述,短期來看,“碳關稅”對我國外貿出口和企業確實非常不利,但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碳關稅”未必對我國經濟發展全是負面影響,甚至對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可能還有正面推動作用。它將會促使我國加快調整當前經濟發展模式,由“高碳”的粗放增長轉向“低碳”的精細化發展。對政府和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如果應對及時,措施得力,就可以化危為機,為我國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創造條件,同時也能為人類共同建設美好的家園和維護共同的利益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金慧華.2009.多邊貿易體制下的碳稅問題探析[J].社會科學(01)

        [2]王海峰.2011.WTO視野下的碳關稅制度分析[J].國際貿易(03)

        [3]鄭春芳,陳仙麗.2011.“碳關稅”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四大影響[J].對外經貿實務(01)

        第2篇: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持續高速增長,巨額的貿易順差一方面為中國的經濟做出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也對我國的經濟和發展帶來新的問題和矛盾。一般而言,貿易順差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有利地位。但從貿易順差的具體影響來看,貿易順差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增加外匯儲備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持續的巨額貿易順差,也會加劇貿易摩擦、增加貨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給經濟增長帶來了不確定性。目前,急劇增長的貿易順差給我國的對外貿易帶來了潛在風險。

        一、貿易順差對中國經濟的積極影響

        1、提高了中國的經濟實力,使中國經濟更具活力

        貿易順差最大的一個作用就是拉動經濟增長。消費、投資、凈出口被普遍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在中國,國內消費絕對數額雖然有所增長,但占GDP的比重卻逐年下滑,這說明消費的增長滯后于經濟的增長。中國的經濟增長,更多的依賴于投資和出口的拉動。中國通過大量出口,拓展國外市場,增加產業規模,以便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另外,大量的出口促進了技術引進,出口產業的技術外溢效應使得非出口產業發生連鎖反應,大幅度提高了國民經濟的質量和數量。生產規模的擴大、大量技術的引進和大量出口參與國際競爭極大的促進了中國國內的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使市場機制和市場觀念深入人心,極大的提高了中國經濟的活力。

        2、增加了外匯儲備,改善了中國的國際收支

        中國的外匯儲備自2004年起開始快速增長,到2010年中國外匯儲備達到2.818萬億美元。持續巨額的貿易順差是造成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的主要原因。外匯儲備的增加,極大的提高了中國的對外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增強了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例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中,中國的外匯儲備為中國和中國香港的經濟提供了有力的后盾支持,從而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3、消化了國內的過剩產能,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離不開投資的快速增加,然而投資增長快速,國內消費能力增長速度卻遠遠低于投資的增長速度。導致我國供給能力遠遠大于國內需求,產能過剩問題正逐步凸顯。大力拓展國際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在中國國內消費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大量的出口對于消化國內產能的相對過剩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而國土面積有限,人均自然資源占有率并不具有優勢。出口貿易的大量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的發展,吸收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加上投資的增加,使得勞動力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二、貿易順差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

        1、耗費了大量的資源,付出了巨大的環境成本

        對外貿易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曾是換取外匯的重要途徑。過去為了追求外貿利益,我國的外貿發展走的是一條以量取勝,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道路,造成對外貿易結構的不盡合理。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產品主要集中在機電產品跟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且中國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另外,中國出口商品中紡織品、化工產品、造紙及紙制品、金屬壓延等出口比重大而且增長速度較快,這些產品生產過程中污染物排放嚴重,導致國內地區性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日益嚴重。大量出口廉價產品,付出了大量的資源跟巨大的環境成本,而且勞動力價格及其低廉,顯然不是中國外貿發展的道路,我們需要外貿產業結構的調整。

        2、加劇了貿易摩擦,激化了國際經貿矛盾

        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一直在國際上飽受詬病,加劇了貿易摩擦,尤其是與美國、歐盟之間的貿易爭端。歐盟作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近年來,其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可謂相當苛刻,通過制定進出口產品標準、配額制度、發起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等一系列的非關稅措施給中國產品的出口設置了貿易壁壘。美國作為中國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國,對中國出口貿易的限制措施可謂五花八門。中國成為世界貿易保護的主要對象國,對華貿易逆差已經成為美國某些政治勢力最鐘愛的話題,中美紡織品爭端久拖不決,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

        3、形成了巨大的外匯儲備,增加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持續的巨額貿易順差,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外貿儲備,使人民幣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貿易順差,外匯儲備的增加,固然是中國經濟實力的象征,但其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過大的外匯儲備,使得外匯市場外匯供應供大于求,為抑制人民幣匯率的上升,中央銀行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基礎貨幣收購過剩的外匯,而相當數量的基礎貨幣流入市場,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為避免通貨膨脹,勢必從嚴控制貨幣投放規模,然而必導致前文所說外匯市場外匯供大于求,人民幣匯率上升。使中國陷入國內通貨膨脹和國際人民幣升值兩難的境地。

        4、加劇了國內的產能過剩,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隱憂

        第3篇: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北京奧運會;經濟影響

        中圖分類號:F01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14(c)-0056-01

        新世紀的前10年中國經濟仍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的時期。奧運會作為工業化時代最有效的營銷媒介,它對加速主辦國工業化進程,促進該國經濟由工業化向后工業化時代的轉變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依據我國當前經濟形勢來看,北京主辦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有形和無形兩個方面。從西方經濟學宏觀角度來看,有形影響是直接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奧運會在拉動舉辦國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擴大就業等方面上的作用,這使得北京作為主辦地區在經濟總量和結構中產生了一些變化。無形影響是一種潛在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奧運會對主辦國經濟發展環境、開放度、國家聲譽、形象和信譽度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可以看出,現代奧運對于經濟發展具有多元化的價值,尤其是對主辦國的長遠經濟發展更是起到了促進作用。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此觀點進行剖析。

        一、社會人士對北京奧運會影響的不同看法

        關于“舉辦奧運會是否給中國經濟帶來好處”這個命題,世界各國的經濟專家和媒體有不同看法。有些學者認為奧運會給中國經濟會帶來“低谷效應”,即將中國經濟帶進“后奧運警戒水域”;而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奧運對中國今后的經濟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一)奧運會后中國經濟將進入“后奧運警戒水域”。據悉,在以往的奧運會中,主辦國的經濟發展曾出現過“低谷效應”[1]。例如,澳大利亞的悉尼為舉辦第二十七屆奧運會動用了全國GDP的五分之一,奧運結束后,該國的“后奧運滑坡效應”現象較為明顯,原因主要在于該國屬于典型的對外貿易出口國,奧運會后,該家對于本國對外貿易的管理政策產生了一些本質上的錯誤。(二)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微乎其微。雖然日本的經濟學家認為奧運后的中國經濟會進入“后奧運警戒水域”,但是,前國際經濟界人士普遍認同這樣一種觀點由于北京經濟占中國GDP總量的比重很小,因此,北京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抬升作用不像另外一些國家那樣明顯,同樣“后奧運經濟”的沖擊力也非常有限。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他認為中國整體經濟規模大、與奧運相關的投資比重小、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接踵而至、中國產業升級空間大等因素都表明中國不會出現“后奧運經濟”。

        二、北京奧運會對中國經濟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在國際上各界人士對于奧運給中國經濟的影響持有中立或消極的態度,筆者針對此問題的觀點是,北京奧運會對中國經濟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奧運會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2]。眾所周知,新世紀前10年,我國經濟一直處在以結構調整為主導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不僅要繼續擴大經濟總量,更要解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等一系列重大發展問題,如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與完善、勞動力增長與就業困難的矛盾以及經濟全球化對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度的要求等。解決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都需要提升社會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主辦奧運會是最佳、最典型的方式。自2001年申奧成功至今,在這漫長的七年里,中國人民政府為了辦好奧運,不斷的調整我國的經濟結構戰略,積極努力以最優化的配置方式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二)奧運會有利于進一步擴大開發,使中國經濟能更好的適應全球化的進程。主辦奧運會是一個國家擴大市場開放度,加速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媒介。首先奧運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國際化的事件。其次,現代奧運會投資巨大,一般來說,主辦夏季奧運會用于賽事的直接投資和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間接投資加起來會超過幾百億美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辦奧運會投資會更大。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總投資會達到400億美元。這樣大的投資規模對國內外企業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只有擴大市場開放度,按國際慣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資、保證工程的質量和投資的效益。(三)奧運會是社會各界人士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信心高漲,投資增加。北京獲得奧運會舉辦權,是世界對中國20年改革的肯定和今后發展投下的信任票。這極大地激起了國人的愛國熱誠和對國家未來的信心,同時將刺激國際資本對中國的信心。自2001年開始,北京奧運,已成為全體中國人的“指路明燈”,召喚中國人奮發圖強,爭創佳績。刺激全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人氣的振奮、社會消費的高漲和投資的信心,從而啟動全國性的投資建設熱潮。(四)主辦奧運會將帶動首都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使首都經濟更具活力和競爭力。北京經濟從產業結構上看,是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效生態農業為骨架的復合型結構。目前這種產業結構還沒有完全成形,還需要政府運用多種政策杠桿來引導和調整。北京主辦2008年奧運會將給首都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是“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申辦理念與首都產業結構調整的價值取向相契合。2.是主辦奧運會將加速北京市“退二進三”的步伐。3.現代奧運會對承辦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影響突出表現在拉動該地區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方面。所以,舉辦奧運會不僅在拉動首都現代服務業高速成長,而且也將客觀上為“進三”的企業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間和后續發展的可能。

        三、綜述: 2008北京奧運會不僅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對中國經濟也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奧運籌備階段,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確實有明顯的提高,但依據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來看,一國的經濟不可能永遠持續上漲的趨勢,勢必在達到高峰后有所回落,但就總體而言,奧運會的確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有所加強。

        作者單位: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第4篇: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 進出口 Granger檢驗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202-03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GDP年均增長率達到9.8%,GDP總量從1978年的3 645.2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97 983億元,增長了108倍。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組成份額中,對外貿易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78年,中國對外貿易額僅為206.4億美元,2010年這一數字達到29 727.6億美元,增長了143倍。可以看出,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快于GDP的增長速度,對外貿易中國GDP具有極大的拉動作用。同時,由于中國長期實行出口導向的外貿方式,外貿易依存度逐年增加。以當年平均匯率計算,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從1978年的8.8%(美元對人民幣的年均價為1美元=1.5549元人民幣)增長到2010年的50.6%(美元對人民幣的年均價為1美元=6.7695元人民幣),增長了4.75倍。

        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幣面臨升值的壓力不斷加大。2005年7月21日,中國宣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到2010年7月22日,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升值22%,到了2011年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突破6.5的關口,當日中間價為1美元=6.4990元人民幣。但即便這樣,外界還認為人民幣被低估,要求其進一步升值,可以預期,由于受美元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及其他外部沖擊的影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會進一步加劇。

        面對上述事實,我們不禁會想到以下問題: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它將對中國的對外貿易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該影響有多大?如果其影響具有長期效應,那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進行調整、干預,以減小由此產生的損失?本文試就上述問題進行實證分析。

        二、研究方法及數據整理

        本文通過建立單方程回歸模型,運用協整分析(Cointegration Analysis)及格蘭杰因果檢驗(Granger Causality Test),來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主要的經濟變量有:(1)匯率(ER);(2)出口(EX);(3)進口(IM)。

        從相關經濟理論可以得知,一國的貨幣匯率對外貿會產生顯著影響,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本國貨幣升值,會對該國的出口產生負面影響,而有利于該國進口。本國貨幣貶值,情形則與之相反。因此在本文所假定的模型中,設定本國貨幣幣值變動與出口貿易額呈反向變動關系,與進口貿易額呈正向變動關系。

        除了匯率對進出口有顯著的影響外,根據張鶴、劉金全、顧洪梅(2005)的觀點,進出口貿易相互間也存有相關性,并且由于出口與進口間存在“雙重乘數”作用,使得當增加一個單位的進口商品后,出口會大于一個單位,二者間表現為明顯的正向變化關系。劉窮志(2005)從出口退稅的視角,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過由于過于依賴對外貿易,政府短期內不會任其隨行就市,而是積極干預;并得出進口與出口表現出正效應,原因在于進口能夠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提高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增加出口貿易額。因此假定中國進出口之間存在正向變動的關系。

        本文根據所收集到的數據,選取中國1985―2010年二十六年的對外貿易額,即出口額(EX)、進口額(IM)以及各年的年平均匯率(ER)(人民幣對美元)作為分析變量,建立回歸方程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同時考慮到物價因素對進出口貿易額產生的影響,我們使用1985年(作為基年)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對其給予調整,以消除物價影響。本文擬建立以下計量模型:

        EX=α0+α1ER+α2IM+μt(1)

        IM=α0+α1ER+α2EX+ξt (2)

        其中,EX、IM、ER分別表示出口、進口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α0、α1、α2為系數,μt、ξt為殘差項。

        但上述模型一般都存在時間序列的異方差,為了消除其產生的不利影響,我們對上面的模型兩邊取自然對數Ln,這樣方程(1)、(2)可以寫成如下(3)、(4)的形式:

        LnEX=α0+α1LnER+α2LnIM+μt(3)

        LnIM=α0+α1LnER+α2LnEX+ξt(4)

        三、數據分析與結果

        基于上述的計量模型,我們運用OLS方法進行回歸分析,但通常具有經濟關系的時間序列都存在不平穩的特性,因此在回歸分析前需要判斷序列是否平穩。本文進行平穩性檢驗的方法是ADF單位根檢驗(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變量LnEX、LnER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而變量LnIM,其原序列是不平穩的,對其進行一階差分,發現它的一階差分在1%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這樣,需要對上面(3)、(4)式作進一步調整,即用D(LnIM)代替式中的LnIM,以保證分析的有效性。

        我們使用Eviews6.0計量軟件對上述方程進行回歸,得出如下結論:

        LnEX=-1.318746+0.171938LnER+0.5716521D(LnIM)(5)

        (-2.398745) (41.745386) (3.642514)

        R2=0.996312

        D(LnIM)=-0.570432-0.189724LnER+0.182891LnEX (6)

        (-0.976605) (-1.973528) (9.87620)

        R2=0.887694

        從方程(5)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優度達到了0.996312,很好的擬合了樣本數據,從括號中的t值可以看出,LnEX 與LnER、D(LnIM)三者之間有顯著的關系,分別達到了41.745386、3.642514。同時LnER、D(LnIM)的系數表明,當LnER增加1%,LnEX就會增加0.18個百分點,D(LnIM)增加1%,LnEX增加0.57個百分點。

        從方程(6)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優度為0.887694,比較好的擬合了樣本數據,從括號中的t值可以看出,LnER為-1.976605,在5%的臨界值下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而LnEX是9.87620,在5%的臨界值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同時LnER、LnEX的回歸系數表明,當LnER增加1%,會對DLnIM產生0.19的負影響,而LnEX增加1%時,DLnIM會增加0.18個百分點。

        通過對進出口貿易與匯率的回歸分析,得出三者之間具有較為明顯的相關性,但對于三者之間是否存在偽回歸,需要對其進行協整檢驗。從上文的回歸方程中,我們可以使用適合于多變量的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ER、LnEX、D(LnIM)三者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進一步說明了上述假定的模型是合理的。

        為了找出模型中兩兩變量間的因果關系,通常要對其進行因果檢驗,常用的方法為Granger因果檢驗。在該方法中,如果某一變量是另一變量的Granger原因,那么該變量就能起到對另一變量的預測作用,但要進行Granger檢驗的前提是其數據序列必須是平穩的。前面我們通過對變量LnER、LnEX、D(LnIM)進行了Johansen協整檢驗,得到變量LnEX、LnER、D(LnIM)之間存有唯一的協整關系,滿足Granger檢驗的條件,得到的結果如下(見下頁表3)。

        通過對LnER、LnEX、DLnIM三變量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我們可以得出,LnEX與LnER之間,前者不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但后者卻是前者的Granger原因;LnER與DLnIM之間,兩者都接受了Granger原假設,即二者互不為Granger原因;LnEX與DLnIM之間,二者都表現出顯著的拒絕原假設的結論,說明它們互為Granger原因。

        從上面的Granger因果檢驗結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同中國對外貿易表現出諸多不合常理的地方。2011年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已經突破 6.5的關口,但中國還保持著大量的貿易順差,到2011年3月,中國外匯儲備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這其中存在的原因需待我們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中國目前執行的是基于市場供求,統籌一籃子貨幣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進出口貿易除了受市場環境、國外經濟形勢等因素影響外,政府對進出口企業的政策向導也是一個重要的誘因。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還依賴于對外貿易的拉動,各級政府雖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已經有了“受制于外貿”的切身感受,并也作出了擴大內需,減少外貿依存度的許多措施,但要實現根本性的轉變,并非一日之功。四、簡要結論

        本文以1985―2010年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進出口貿易額等數據為依據,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對外貿易額)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得到以下幾個主要結論:一是匯率、進出口額三者之間有著緊密聯系。匯率與出口額之間表現出正相關,這與一般的經濟學理論不相穩合,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國出口商品的低成本引起的。除此之外,根據J曲線理論,一國匯率增加,在短期內由于消費和生產的“黏性作用”而不會對出口產生明顯的影響,但長期對出口會產生負面作用;匯率與進口額之間表現出負相關,但二者的關系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進口貿易額與出口貿易額之間表現出正相關性,且具有顯著性。表明進出口貿易二者之間存在促進與激勵效應。二是匯率、進出口貿易額三者表現出不同的決定與被決定關系。匯率是出口的格蘭杰原因,匯率的變動對出口具有預測作用,但匯率不是進口的格蘭杰原因;而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二者都不是匯率的格蘭杰原因;對于進出口貿易額,二者表現出互為格蘭杰原因的關系。三是通過對人民幣匯率、對外貿易的實證分析,可以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議。雖然短期內中國還表現出強勁的貿易順差,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但從長期來看,這樣的貿易形勢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不進行轉變,可能造成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挾持”。因此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增長結構,逐步減少因對外貿易波動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同時,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調整與優化對外貿易政策,突出對外貿易“質”的增強,而不單是“量”的增加,保證人民幣匯率的平穩波動,以實現中國經濟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窮志.出口退稅與中國的出口激勵政策[J].世界經濟,2005,(1).

        [2]張鶴,劉金全,顧洪海.國外總需求和總供給對中國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5,(4).

        第5篇: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 中國經濟 影響 啟示

        一、引言

        從2008年3月16日,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為摩根大通公司收購;2008年7月11日,加利福尼亞州印地麥克銀行由政府接管;到2008年9月16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授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美國國際集團(AIG)提供850億美元緊急貸款,正式接管這家全球最大保險機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說:“美國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這場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美國躲過經濟衰退的幾率小于50%。這場危機將誘發全球一系列經濟動蕩,將有更多大型金融機構在這場危機中倒下。”

        二、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經濟在過去若干年快速的成長依賴于世界經濟快速和穩定的發展,依賴于國際金融市場寬松和穩定的環境,世界經濟和金融環境的變化,必然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1、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總量高達中國出口貿易總量近50%。當因美國經濟增長乏力導致的國內需求下降發生后,其對中國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將下降,這將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增長造成抑制作用,從而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此外,從全球市場的角度看,在次級債的影響下,發達地區受到打擊最大,在美國對中國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時,歐洲以及日本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也會相應下降,這對于中國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美國的需求下降時,歐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隨下降,歐盟與日本沒有能成為美國份額下降的替代區域。因此,外向型經濟主導下的中國經濟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

        2、對國內企業的影響

        由于所處的行業和環境不同,因此各企業所受的影響也是不同的。由于出口受到抑制,所以對外貿型企業影響較大。而對以內銷為主滿足內部需求的企業來說,影響則有限。隨著美國經濟增速放緩,我國對美國出口增幅下滑趨勢明顯。據統計,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中國2008年第三季度對美出口增幅已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一第一季度,中國對美出口同比增幅達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第三季度更是降至12.4%。同時,中國的出口企業在美元貶值的趨勢下,出口產品的利潤將被侵蝕,出口企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有相當一部分利潤率低、抗風險能力不強的出口主導企業有可能無法生存。從內銷型企業方面來看,由于其產品主要是為了滿足內部需求,從而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響。基于此,很多在國外市場受挫的外貿型企業也正在積極的開拓國內市場,進行艱難的轉型。外貿型企業能否成功轉型,以避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從而求得一個新的發展平臺,這將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問題。不過,總體來看,外貿不景氣主要沖擊民營企業,對國有企業的影響不大,即便有也是間接的。

        3、對國內金融機構的影響

        目前全球金融動蕩的主線在發達國家。由于中國金融市場相對封閉,到目前為止,此次危機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仍然有限,整體看,次級債投資在中國金融機構資產中的比重小于1%。其中,工商銀行與建設銀行持有數量小,次級債投資占權益比例為超過2%;中國銀行持有數量相對較大,次級債投資占權益比例約為13%。從目前的情況看,國內銀行相關投資的總頭寸還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即便完全損失也不會給公司的業績帶來太大的直接影響。

        三、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對全球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給我們帶來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在一些國家,包括東南亞國家,長期依賴出口,由于其不可持續性,致使受影響非常之大。而中國爭取要越過這個發展陷阱。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現在已經掉入了這個陷阱。因此,找出一種新的增長模式,一種共享式經濟增長模式,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改善,這應該是中國所追求的。在危機面前,中國的企業該如何應對,以盡量減少損失,將是我們一直需要探討的問題。當然,美國的經驗也給了我們一些重要啟示。

        1、防止房地產市場的過熱與崩塌

        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是房地產市場的過熱與崩塌,中國同樣:年在這樣的隱憂。所以,中國政府要嚴防國內房地產市場出現比類情況。在國內,居民的住房按揭貸款一直被認為是優質資產,其實不然。中國的住房按揭貸款風險可能比美國次級債券風險還要高。因為,從住房按揭的對象來看,美國次級債券的次級貸款人信用還有等級之分(即“次級信用”),但對中國的按揭貸款者來說,估計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連“次級信用”都沒有。這是因為近幾年來,凡是個人要申請住房按揭貸款,沒有誰是不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住房按揭貸款者基本上是沒有什么信用等級可分的。這樣,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貸款人就必然會進入到房地產按揭貸款市場中。盡管目前國內不少個人的住房按揭貸款信用不好,但在房地產市場價格一直上漲時,過高的房價會把這類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貸款的潛在風險掩蓋起來。一旦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逆轉,其潛在風險就必然會暴露出來。這些潛在風險一旦暴露出來,國內銀行將面臨類似美國次貸危機的風險。

        2、注重金融機構的審慎經營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機構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貸標準,由于房價的不斷上漲而忽視了住房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也就是貸款人自身的償付能力。貸款公司和銀行為了營銷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包括所謂的“零首付”“零文件”貸款等,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些行為都是不審慎的。銀行將這些貸款證券化,把風險從銀行賬本上轉移到資本市場,風險本身并沒有消失,而是為后來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6篇: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 次貸危機;進出口;投入產出法;就業

        中圖分類號 F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9)02-0001-06

        加入WTO后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2001―2007年間外貿總額年均增長達24.3%。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為21738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9861億美元,占全國外貿總額的45.4%。從貿易國別統計來看,2008年1至9月,中美貿易總額2515億美元,同比增長13.8%,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2.8%,僅次于歐盟位列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反映出中美貿易關系的重要性及日益密切的現狀。這次的美國次貸危機,已影響到美國的實體經濟,并擴散到全球。自2008年7月起,中國進出口增速雙雙下降,進口增速從7月份的同比增長33.7%,下滑至10月份的15.6%,出口也由5月份同比增長26.8%震蕩下降至10月份的19.2%,加工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速分別下降至10月份的1.9%和8.5%(customs.省略/default.aspx?tabid=400),反映出次貸危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從2008年下半年才開始顯現,具有一定的時滯性。鑒于外貿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次貸危機和我國宏觀政策通過貿易渠道影響我國經濟的機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分析了這一影響機理,利用反映加工貿易特點的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測算了次貸危機背景下出口對我國國內增加值及就業的影響,并通過態勢預測對這一影響的程度做出了估計,為國家下一步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次貸危機與宏觀政策對我國外貿時滯影響的機理分析

        我國外貿增速今年下半年開始的顯著變化是次貸危機和中國前期抑制過熱的宏觀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二者的影響均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圖1顯示了這一時滯影響的機理,左側是次貸危機的發展進程,右側為我國2007年至今涉及外貿的主要宏觀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對進出口產生持續的影響。圖中進出口部分的折線圖反映了2007年至今我國進出口月份同比增速的變化態勢。

        1.1次貸危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

        次貸危機自2007年初爆發以來,迅速從信貸市場傳導至金融市場。2007年8、9月份,各國紛紛向金融系統注資,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繼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被收購之后,9月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也難逃厄運,申請破產保護,同月美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房地美。形勢的迅速惡化迫使美國推出7 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隨后又提高到8 500億美元。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07年美國經濟年增長速度創五年來新低,經通脹因素調整后的年增長率由2006年的2.9%降至2.2%,其中第四季度增長-0.2%,為近6年來首次出現收縮。2008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別為0.9%、2.8%和-0.3%,顯示出次貸危機已對美國實體經濟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美國經濟減速直接影響到中國對美出口;同時又通過影響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間接地對中國出口產生進一步影響。次貸危機通過貿易渠道對國內經濟增長、就業等方面產生負面作用,這一傳導過程具有一定的時滯性。由圖1可以看出,次貸危機發生后,除2007年和2008年的2、3月份因國內春節因素有所波動外,外貿增速在2008年7月之前基本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若以2007年3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瀕臨破產這一標志性事件作為次貸危機爆發的起點,從危機發生至2008年7月中國進出口增速開始明顯下滑,具有約16個月的滯后期。

        1.2中國前期宏觀政策對外貿的影響

        與次貸危機同期的中國宏觀政策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2008年7、8月份為界,前期的政策目標為抑制經濟過熱,后期轉向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03年后中國經濟發展加速,GDP增速逐年上升,至2007年達到11.9%。食品價格上漲帶動CPI指數走高,2007年CPI比上年增長了4.8%。為抑制經濟過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央行2(XF/年5次加息,國家大范圍調整出口退稅及人民幣升值等政策,經過半年多的滯后,政策效果逐漸顯現。隨著外部經濟環境的急劇惡化,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轉向,保增長的措施陸續出臺。如出口退稅方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在2008年8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三次提高紡織、服裝、機電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11月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到2010年底投資4萬億元;央行10月9日、30日兩次下調利率0.27%,11月27日更是一次性降息1.08%。由于政策從實施到產生效果具有一定的時滯性,這些經濟刺激措施預計到2009年下半年才能顯示出效果。

        隨著外部需求的進一步惡化,加之國內經濟刺激政策的時滯性,中國出口增速預計將繼續下滑。據世界銀行11月25日的《中國經濟季報》預測,2008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長11%,2009年為3.5%,顯示出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將逐步加深。

        2 次貸背景下出口對我國國內增加值和就業影響的測算研究

        本文述評了外貿與中國經濟增長的相關研究,分析總結出現有模型的優勢和不足,在此基礎上選擇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測算了次貸危機背景下外貿對我國國內增加值和就業的影響。

        2.1模型選擇的依據

        在出口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關系方面,現有研究很多采用計量經濟方法進行實證分析,如林毅夫和李永軍通過建立聯立方程組,測度了出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認為出口對中國國內經濟拉動作用很大。呂惠娟和許小平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協整等方法分析了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中國經濟屬于多因素驅動的復合型增長,但出口仍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不可忽視的因素。沈坤榮和李

        劍對貿易和人均產出之間的影響機制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國際貿易對人均產出產生了正面影響,國內貿易則相反。這些研究采用的計量模型,精確反映了模型中變量間的相互關系,卻未考慮到經濟部門之間復雜的聯動效應。這方面投入產出模型是一個很好的分析工具。

        周申和楊傳偉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分析了2002年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商品貿易對國內就業的影響。結果顯示,貿易對我國就業具有重要影響,且不同貿易伙伴對我國就業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張燕和陳漓高在2002年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分析了外貿對產業升級的影響方式和程度。陳怡和沈利生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了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由于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加工出口占據重要地位,上述研究未能反映加工出口及非加工出口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差異性。一些學者從改進投入產出表式結構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投入產出表按是否區分中間投入的來源分為競爭型投入產出表和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其中非競爭型表將中間投入分為國內產品投入和進口品投入,反映出生產過程和最終需求過程對進口產品的消耗。根據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可測算進出口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在對外貿易分析中得以廣泛應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陳錫康研究員最早提出在投入產出分析中引入“占用”,即生產所須的勞動力、固定資產及自然資源等,構建了投入占用產出模型。通過將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表中國內產品中間投入及中間使用按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及國內需求區分開,陳錫康研究員及其團隊編制了反映加工貿易特點的中國2002年擴展的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表。Lau等介紹了該表的編制方法,并從數學上證明了出口總值等于出口商品所包含的完全國內增加值與完全進口額之和,祝坤福等分析了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及其他以及總出口對GDP和就業的影響效應。本文利用該表研究了次貸危機通過貿易渠道對我國國內增加值和就業的影響,并對次貸危機背景下我國出口形勢及影響國內經濟的程度進行態勢預測。

        2002年擴展的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表將國內生產根據產品去向分為國內需求生產、加工出口生產、非加工出口生產及其他三部分,其中國內需求生產是指國內企業為滿足國內需求所進行的生產活動;加工出口生產包括來料加工生產和進料加工生產;非加工出口及其他包括出口中除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生產之外的其他出口生產及外商投資企業為滿足國內需求的生產。令D、P和N分別表示國內產品、加工出口和非加工出口。由擴展的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表的橫向、縱向平衡關系,基于投入產出理論可以推導出相應的完全需要系數矩陣,以及出口等對D、P和Ⅳ的直接/完全增加值系數矩陣和對就業的直接/完全需要系數矩陣。表式結構及公式的推導參見Lau等L9J。利用推導出的系數矩陣即可計算出口對國內增加值和就業的影響,該系數矩陣的元素代表了單位出口所影響的國內增加值及就業的絕對數。同時這一影響還可以通過相對數的形式表示,反映了國內增加值或就業對出口變動的敏感性,本文稱為敏感性系數。

        2.2次貸危機背景下出口對國內增加值及就業的影響效應測算

        利用2002年擴展的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表,可測算在生產者價格統計下,2002年中國各部門單位加工出口及非加工出口產生的直接/完全國內增加值和直接/完全就業量。結果見表1、2。其中序號1~5代表出口對國內增加值或就業影響最大的前幾個行業。

        由表1的測算結果可以看出,2002年中國加工出口變動1%,將影響完全國內增加值變動1.7%,非加工出口變動1%,將影響完全國內增加值變動1.O%,總出口變動1%,其完全國內增加值變動1.1%,反映出中國加工出口的國內增加值對出口變化更為敏感。從部門情況來看,旅游、文體娛樂、石油加工、紡織、服裝制造等部門對出口的變動最為敏感。

        表2的測算結果反映了出口對國內就業的影響。2002年中國加工出口1萬美元帶動完全就業1.106人.年,非加工出口1萬美元帶動完全就業3.632人年,總出口的影響效應為直接就業0.952人年,完全就業2.416人?年。出口的直接就業效應和完全就業效應表現出了一致性,加工出口的就業影響是非加工出口的約1/3,是總出口影響的約1/2。從部門上看,住宿餐飲、批發零售貿易、教育、旅游等部門的出口對就業拉動作用較大。

        3 次貸危機與宏觀政策影響下國內增加值及就業的態勢預測

        為了測算次貸危機及前期宏觀政策引起的出口減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本文依據近年來進出口發展的態勢,結合世界銀行11月25日的《中國經濟季報》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1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的預測,利用擴展的非競爭型投入產出模型分析預測了2008、2009年我國出口的態勢及其對國內增加值和就業的影響效應。測算所用統計數據分別來自國家統計局、中國海關和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本文以世界銀行《中國經濟季報》中的預測為基礎對我國進出口增長設置了三個情景:情景A為參考情景,進出口同比增速采用世界銀行預測值,假設人民幣匯率維持基本穩定,無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維持現有基調和力度,無進一步重大政策出臺等;情景B中假設未來兩年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參考情景小,同時中國政府進一步刺激經濟的措施陸續出臺并順利實施,政策效果較好;情景c假設次貸危機的影響比預計的更為嚴重,中國外貿環境急劇惡化,保持增長、促進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環境保護等政策目標上的沖突使政策效果不如預期理想。

        本文選擇了1996―2007年我國外貿的年均增速19.1%作為參考基準(由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計算)。這段時期中國經濟大致經歷了一個從下滑、觸底反彈、加速發展到過熱的經濟周期,其中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作為次貸危機影響的一個參照。情景設置中預計2008年及,2009年外貿增速將大幅下滑,這一減速將使出口帶動的國內增加值及就業的增量減少。本文利用非競爭型投入產出模型測算了出口對國內增加值及就業的影響,結果見表3。

        由測算結果可以看出,出口減速將使2008年直接國內增加值少增加200億美元左右,情景A中完全國內增加值的少增量為459.9億美元。在就業影響方面,2008年參考情景中出口減速將影響直接就業792.7萬人,完全就業2011.8萬人。2009年因進出口增速預計將大幅下滑,其對國內增加值和就業的影響更為明顯。在參考情景中直接國內增加值和完全國內增加值將分別少增430.7億美元和983.1億美元,是2008年的2倍左右。2009年在就業上的影響比2008年更大,參考情景中受影響的直接就業和完全就業量分別達到了1694.7萬人和4300.8萬人,顯示出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將進一步加深。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文的測算是基于世界銀行對出

        口增速的預測、情景設置和2(XY2年擴展的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表得出的。參數設置會對測算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對測算模型中出口增速預測值這一參數進行了敏感性分析,結果見表4。

        敏感性分析的結果表明,2008年出口增速預測值的變動對當年的影響遠大于對2009年的影響,且對就業絕對量的影響很大。如表4所示,若2008年出口增速增加1個百分點,當年受影響的直接國內增加值將減少2.7億美元,受影響的直接就業將減少27.3萬人;若2008年出口增速增加2個百分點,當年受影響的直接國內增加值將減少113.5億美元,受影響的直接就業將減少496.7萬人。同時,2008年出口增速的增加將擴大2009年計算的基數,使2009年的預測結果更悲觀。若2008年出口增速增加1個百分點,2009年受影響的直接國內增加值將增加0.4億美元,受影響的直接就業將增加1.7萬人。

        4 結論

        本文分析了美國次貸危機及中國前期抑制過熱的宏觀政策對我國外貿時滯性影響的機理,利用反映加工貿易特點的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測算了次貸危機背景下出口對我國國內增加值及就業的影響,并通過態勢預測對這一影響的程度做出了估計。通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1)今年7月份以來進出口增速的快速下滑是美國次貸危機及中國前期抑制過熱的宏觀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美國經濟減速直接影響到中國對美出口,同時又通過影響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間接地對中國出口產生進一步影響。次貸危機通過貿易渠道對國內經濟增長、就業等方面產生負面作用,這一傳導過程具有一定的時滯性。若以2007年3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瀕臨破產這一標志性事件作為次貸危機爆發的起點,從危機發生至2008年7月中國進出口增速開始明顯下滑,具有約16個月的滯后期。同時,前期抑制經濟過熱的宏觀政策經過半年多的滯后,政策效果逐漸顯現。自2008年7、8月份開始中國宏觀政策逐步轉向,年內陸續出臺的經濟刺激措施預計到2009年下半年才能初步見效。

        (2)中國加工出口的國內增加值對出口變化的敏感性強于非加工出口,就業對出口變化的敏感性上加工出口弱于非加工出口。2002年中國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及總出口分別變化1%,相應的完全國內增加值分別變化1.7%、1.0%和1.1%。旅游、文體娛樂、石油加工、紡織、服裝制造等部門對出口變動最為敏感。2002年中國總出口1萬美元帶動直接就業0.952人?年,完全就業2.416人?年,加工出口對就業的影響是非加工出口的約1/3,是總出口影響的約1/2。

        第7篇: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中國經濟;影響;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68

        [中圖分類號] F1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17- 0111- 02

        進入21世紀以后,經濟全球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導致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確定因素,面對這些因素的影響,我們要積極應對。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世界各地的經濟緊密聯系到一起,成為一個經濟整體。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世界各地之間自由往來,相互交流技術、資本以及人才等,超越了國界和地區的限制,通過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1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1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積極影響

        首先,我國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可以吸引發達國家投資。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我國主要接收外資,所以跨國企業在我國快速發展。而我國較高的吸引外資的能力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滿足了我國對資本的需求,同時我國在引進外資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這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使我國成為貿易出口大國,不斷增大的出口量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增長。雖然我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也受到了影響,可是也提高了企業的風險意識,促使我國企業制定了風險預警和預防機制,更好地應對將來的風險,有效促進了我國企業的成長。再次,經濟全球化更加合理地分配了勞動力,這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加工企業的發展,進而為我國社會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崗位,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更加重視技術人才,提高了企業發展的競爭力。

        1.2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不良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問題。第一,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發達國家的限制。經濟全球化發展受控于少數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主導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它們制定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經濟規則,而發展中國家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經濟必然受到更多的限制。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發達國家投資大量資金建設企業,還可以利用貿易壁壘限制發展中國家,這樣發達國家就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例如,我國廉價商品會沖擊發達國家市場,影響發達國家的企業,此時發達國家會以貿易保護的借口禁止我國產品進入它們的市場,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第二,發達國家利用資金優勢將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消耗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污染其環境。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會接收發達國家轉移的高耗能和高污染產業,進而引發我國的環境問題。

        2 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2.1 對市場經濟體制進行完善

        我國當前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可是仍然需要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經濟結構。我國應該對政府職能進行轉變,以市場規律和規則為依據,真正分開政企職責,為企業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還要對國有資產管理進行完善,改革國有企業。真正改變企業的經營機制,以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提高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實力。

        2.2 積極參與國際間的競爭

        我國是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深刻影響著國際市場。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僅要吸引外資,還要提高國際投資的質量。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意識,而政府也要積極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并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通過參與國際競爭,我國企業將會更加了解自身的不足之處,吸取發達國家企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對管理方式等進行完善,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

        2.3 重視產業轉移引發的問題

        國際產業轉移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環境和資源。所以在吸引外資的同時,也要關注國際游資的動向并強化監管,保障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我國雖然經濟發展迅速,可是非常依賴外貿,因此有效提高國內需求以及供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影響,所以我國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其他國家的限制,我國一定要守住陣地,促進我國內部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

        3 結 語

        經濟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不僅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面對機遇要緊緊抓住,面對問題要積極解決。此外,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重視環境、資源、社會問題,促進我國經濟、環境、資源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樹本.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分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1(12).

        [2]龐喬舒.淺議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J].中國集體經濟,2011(4).

        第8篇: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 環境壁壘 生態環境 中國經濟 對外貿易

        環境壁壘于20世紀80年代產生,90年代興起,屬于非關稅貿易壁壘,是一種技術壁壘。相關專家對此下的定義是:“環境壁壘是指那些為了保護環境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國際和區域性的環保公約、國別環保法規和標準、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志等自愿性措施、生產和加工方法及環境成本內在化要求等分系統。”而當時的興起其實是發達國家用來對付發展中國家的一種手段,從而將發展中國家的商品遠而拒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在1991年禁止墨西哥的金槍魚及其相關制品的進口,明則保護海豚,實則保護貿易和國內經濟。當然到目前為止,除了出于對于生態和健康的保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控制貿易市場的方式之一。

        環境壁壘有很多的形式。環境附加稅是發達國家用來保護環境,限制進口貿易最早采取的手段。同時,發達國家由于自身的技術水平比較高,那些所謂的環保標準也都是根據其技術水平來制定的,也因此發展中國家的很多產品都被拒之門外。其次,綠色標志,即由政府或者官方部門將一些環境標準圖標,印制在商品及其包裝上來表明其符合環保要求。它是進入實施環保標志國家的通行證,對于本國市場的保護力度顯而易見,但是也增加了他國的貿易成本。除此之外,發達國家陸續制定各種法規條例將可以回收利用、易降解的環保包裝流向市場,從而規范包裝,間接加大了產品流通的難度。

        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發達國家用于制衡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而架起的重重索橋,目的就是減緩其進入全球市場的步伐以及加大其貿易的代價。

        而對于中國,我們主要的貿易都流向了日本、歐盟、美國、韓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這些與中國進出口貿易額高達85%以上的國家地區,大都是貿易環境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綠色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之地。但是我國很長時間里都忽視了對環保產業的發展,也因此在短時間內想要達到那些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是極為不易的。而且倘若發達國家介于自己的環保優勢,制定過于嚴苛的標準要求,那么將對我國的對外貿易帶來很大的不便與消極影響,外貿出口將面臨縮小的可能。

        環境壁壘的實施涉及很多環節,包括生產產品、加工產品、物流過程、銷售產品一直到售后等各個方面。通過一系列的要求形成一個完整的環保管理體系,這樣在各個環節我們都需要進行檢測鑒定調整,也加大了我國出口的中間費用和成本,進而也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我國出口的競爭力。相關地,我國出口企業與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也隨之有所下降。

        還值得提的一點是,近年來的雙邊和多邊貿易摩擦越來越多,發達國家己區域自由貿易化的形式,將區域外的產品排斥之外。而隨著世界經濟的集團化和區域化,中國與很多發達國家以及一些區域性組織因為環保問題而影響貿易關系,這樣對我們外貿的穩步發展是很不利的。所有這些都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第9篇: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文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遠遠高于世界外貿依存度的平均水平。與國際相比較,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呈現出以下四個自身鮮明的特征:

        (1)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與國際發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

        (2)外貿依存度持續增長。(3)我國的出口貿易依存度一直高于進口貿易依存度。

        (4)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提高同世界經濟增長是同步的。下面來具體分析。

        一、中國外貿依存度過高的原因分析

        1.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過快,明顯高于GDP的增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從2004年至今對外貿易規模穩居世界第3位。與此同時,國內GDP則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速上。所以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越快,外貿依存度則越高,可見,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是導致外貿依存度持續走高的直接原因。

        2.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中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與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趨勢基本吻合。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普遍利好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極大地拓展了中國進出口,特別是出口的空間。

        3.中國的貿易導向戰略

        中國一直利用稅收手段鼓勵資本品進口,如進口設備稅收的可抵扣、“三減兩免”等優惠政策。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出臺的出口補貼和貼息等政策鼓勵了企業出口,甚至在有些地區把出口創匯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一個主要內容,從而導致各地外貿企業的出口積極性空前提高。在出口和進口的雙向激勵下,中國的進出口總量快速上升,貿易導向戰略推動了外貿依存度的提高。

        4.外商直接投資帶動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后,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商投資國。很多外商看準了中國在廉價勞動力上具有的巨大優勢,把中國作為其加工基地,大量開展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一頭在內”的一種貿易方式,其外貿傾向性大大高于其他企業。由于加工貿易的自身特點及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據的較大比重必然導致中國外貿依存度存在高估。

        二、政策建議

        1.改變對進出口數量持續增長的一味追求

        要想推動中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應該制定更為合理、符合國情的對外貿易政策,放棄以追求貿易目標增長為對外貿易政策核心的一貫做法,建立科學評判外貿政策和政策實施效果的指標體系,將“以質取勝”確立為整個外貿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資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中國整體經濟運行質量和外貿核心競爭力。

        2.重視國內市場對經濟的拉動效應

        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促使我們必須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動力,而動力應來源于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過于強調出口導向、忽視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片面的。因此,應在鞏固現有外貿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在對外貿易持續健康增長的同時,擴大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和影響,制定兼顧內外的經濟政策,從而避免任何一個市場出現波動時,對中國經濟運行造成不利影響的可能。為此,要使用法律手段,保證全國工資水平的持續增長,增加國民收入和有效供給,提高內需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地位。

        3.加快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盡管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功不可沒,但目前的加工貿易仍面臨諸多問題,如企業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產品檔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術、高創匯的產品,資源和能源浪費嚴重;國內加工企業營銷能力弱,對特定市場依存度過高,易受國際經濟波動影響,抗風險能力弱等。為此,應大力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促進加工企業增大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的進口,提高國際市場經營開拓能力,變中國的加工地位為生產經營地位,以提高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

        4.落實“國民待遇”原則,防止落入“引進依賴”陷阱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 亚洲国产欧美中文丝袜日韩 | 亚洲成在人电影天堂 | 午夜亚洲AⅤ在线影视 | 五月天天堂AV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人成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