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范文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第1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范文

        加快城鎮化發展步伐

        提振干部群眾精氣神

        2011年起,安順市委、市政府每年召開一次全市城鎮化暨小城鎮建設推進大會,對承辦地給予不少于2000萬元的以獎代補資金,極大地調動了各區縣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全市城鎮化進程,城鎮化率均以每年1.5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2011年以來,全市城鎮化推進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成效最明顯,安順已步入城鎮化發展的快車道。

        城鄉面貌顯著變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至2013年,全市城鎮化率從36.5%提高到39.5%,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從36平方公里拓展到50平方公里。全市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有力促進了平壩、普定與中心城區同城化、一體化發展。中心城區的虹湖新區和新火車站片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二環路、北四號路、中華西路等主次干道建設基本完成,城市框架快速拉大。

        城鎮布局漸優,要素逐步有效聚集。全市各區縣堅持以規劃為龍頭,統籌區域發展,引導產業聚集,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個100工程”規劃編制全面完成,有力地推動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三年來,全市“5個100工程”累計實施項目1175個,共完成投資477.39億元,實現招商引資1070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45.85億元。產業園區入駐企業由216戶增長到634戶,園區工業增加值由26.42億元增長到79.22億元。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三年來,全市累計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40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1.5倍。城鎮新建和改擴建城市道路273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積從6.15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中心城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16.94%和1.3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22.99%和1.95平方米。各區縣“五個一”工程基本建成投用。15個省、市級示范小城鎮“8個1”和“8+3”工程全部開工,累計完成投資27億元。

        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三年來,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5.04萬人,新增創業戶4600戶,創業帶動就業22300人,登記設立小微企業2889戶。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01元,分別比2011年提高3094元和1434元。城鄉居民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27.8平方米。教育、醫療等條件進一步改善,安順職院新校區開工建設,西秀高中、關嶺民中等建成投用,鄉鎮公辦幼兒園實現全覆蓋。新建改建了一批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心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建設達標率由20%提高到68%,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實現全覆蓋。

        城鎮化帶動戰略

        是加快發展必由之路

        回顧總結三年來安順市強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實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經驗和啟示:

        必須堅定實施城鎮化戰略的信心和決心。自全市第一次城鎮化推進大會召開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對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認識高度統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克服了諸多困難和問題,在實干中增強了能力、堅定了發展的信心。實踐表明,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是符合安順發展實際的,是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毫不動搖、一以貫之地下大力推進。

        必須牢固確立規劃的龍頭地位。只有編制好高起點、高水平、重特色的優質規劃,城鎮建設才能實現空間布局和發展時序的合理化、科學化。近年來,安順市不斷加大規劃編制力度,協調統籌各級各類規劃銜接問題,初步建立起一套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等完整、明晰的規劃體系。這也讓安順城市建設實現了空間布局和發展時序的合理化,有效避免了無序建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必須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城鎮化推進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鎮化,必須確保城鎮化過程中人“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不斷提高城鎮對產業的吸引力和聚集能力,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三年來,安順市堅持以城鎮道路建設為重點,同步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有效地拉大了城鎮框架,促進了產城互動。出臺實施了一攬子配套政策措施,努力破除城鎮化的硬件障礙,打通了城鄉一體化的政策通道。

        必須堅持長短結合有序推進各項建設工作。為了彌補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欠賬。三年來,安順市先后啟動實施貴安城市快速干道、市人民醫院新院等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這類基礎性、長期性工程,在打牢發展基礎的同時,實施完成了虹山湖景觀一期整治、中心城區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工程,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等工作,使城市面貌、交通秩序、環境衛生等大為改觀,不斷增強群眾的自豪感和滿意度,極大地提振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精氣神。

        “新”字上下功夫

        “特”字上做文章

        近年來,安順市城鎮化快速發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突出問題是在“新”字上功夫下得不夠,在“特”字上文章做得不足。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安順今后的城鎮化發展,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在“特”字上做文章,走出一條符合安順實際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努力把安順打造成為山城、水城、林城、花城,建設“山在城中、城在景中、山環水繞、人行景中”的秀美安順。

        在思想理念上求新。一是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讓新型城市化帶來的現代文明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二是樹立科學管理的新理念,實現城市管理的長效化、數字化、精細化和社區化從整體上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三是樹立生態文明的新理念,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經營的各個方面;四是樹立統籌發展的新理念,通過以城帶鄉,城鄉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以新型城市化帶動新農村建設”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第2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范文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最深刻的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戰略選擇和最持久的發展動力。實踐表明,城鎮化建設沒有統一的模式,既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搞“一刀切”、“一元化”、“千城一貌”和一哄而上,也不能只注重城鎮建設,把城鎮化簡單地變成征地、拆遷、蓋樓,忽視了“人”的感受,而是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人為本。赤峰市推進城鎮化的目標是: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赤峰。

        一、立足“三個突出”,構建城鎮發展新格局

        突出發展定位。為了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赤峰市緊密結合實際,從歷史、區位、人口、資源、產業等比較優勢出發,明確提出了到“十二五”期末,把赤峰市打造成為國家重要的有色金屬、清潔能源、新型化工、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草原文化旅游基地;建成百萬人口區域性中心城市、蒙東冀北遼西地區商貿物流樞紐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中國北方集約高效節水示范區;京津、遼沈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首都北京的安全穩定屏障的目標。這樣的發展定位為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指明了方向,豐富了內容,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突出規劃引領。廣泛聽取包括專家學者在內的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考慮未來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城鎮化發展的要求,編制具有超前性、分階段性和科學性的城鎮發展規劃,在覆蓋上求“全”,在程度上求“深”,在水平上求“高”,留足城鎮發展空間,確保規劃長期不落后。按照“四個同等重要”即新區建設和老城改造同等重要、地上工程和地下工程同等重要、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同等重要、城鎮建設和城鎮管理同等重要的理念,高水平編制了《中心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從城市總體設計、區域發展規劃、專業規劃、控詳及修建性詳細規劃等不同角度,規劃出了層次分明、布局合理、著眼長遠、滿足近期的城市發展藍圖。目前,中心城區控制性詳規覆蓋率達85%,旗縣城關鎮、蘇木鄉鎮規劃覆蓋率達到100%和78.8%。

        突出空間布局。統籌考慮人口容量、產業支撐、就業需求、土地供應、水資源供給、環境承載等要素,把城鎮規劃與產業發展等其他規劃進行充分銜接,構建以中心城市為依托,以旗縣城關鎮為骨干,以小城鎮為基礎,城鎮功能互補、產業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城鎮體系,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城鎮協調發展機制。按照中心城市的標準,南部以天義鎮、北部以大板鎮為重點,建設2個次中心城市和7個旗縣城關鎮。按照縣城的標準,對全市132個蘇木鄉鎮進行分類指導,因地制宜,重點建設34個特色小城鎮。按照小城鎮的標準,加快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推動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確保水、電、路、廣播電視、網絡等基礎設施實現較高水平的“村村通”。

        二、實施“四大工程”,建設精品城鎮

        按照“山水園林、生態宜居”的精品城鎮建設理念,以紅山文化、契丹遼文化、蒙元文化為基礎營造民族特色,以推進綠色城鎮為主線營造園林特色,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城鎮。

        實施擴容提質工程。2003年以來,為緩解老城區人口稠密、交通擁堵、基礎設施落后、發展空間嚴重不足的矛盾,按照中心城區“西移北擴、組團式發展”的思路,高標準建設城市新區,不斷拉大城市框架??傄巹澝娣e近70平方公里的八家組團、小新地組團、橋北組團、松北組團相繼建成,新區規劃控制面積達到148平方公里,累計完成投資355億元,新建住宅、商業、文教衛生、行政辦公等配套設施600多萬平方米、綠地420萬平方米,六道橡膠壩蓄水70萬平方米,完成了“十二橫七縱六橋”等道路橋梁工程,建成“一場兩帶兩廊四園”園林文化景觀。與此相呼應,各旗縣新區建設也在同步推進,已累計投入資金645億元,對旗縣城關鎮進行了擴容提質改造,年均投資65億元以上。在規劃建設過程中,特別注重在總體空間布局、單體建筑規劃、活動場地設計上狠下功夫,突出特色、風格和品位,深度開發歷史文化資源,讓歷史文化通過城鎮這一載體發展延續,遺跡得到妥善保護和利用,不同時期的文化元素在城鎮建設中得到了完美展現。王爺府鎮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興鎮、索博日嘎鎮和林東鎮入選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實施安居保障工程。以建設普通商品住房為重點,構建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住房建設、供應、交易、管理體系。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基本形成總量平衡、結構合理、房價與消費能力相適應的住房供需格局。“十二五”以來,全市開發商品住房1444.1萬平方米,解決了18萬戶居民住房需求。加快棚戶區、城中村改造,集中連片改造棚戶區、城中村312萬平方米,改善近萬戶居民的住房條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已建成保障性住房7.6萬套,正在實施1.1萬套。嚴把房屋工程質量關,傾力打造滿意放心工程。

        實施便民改造工程。堅持新區抓配套、老區抓完善的原則,全面加大對水、電、氣、路、通訊、管網等的基礎建設投入力度,不斷提高了城市發展承載能力。2010年以來,每年在老城改造老舊小區100萬平方米,已累計改造300萬平方米。推進城市地下管線和排污管網的擴容、改造,新建了一批重點項目及配套設施,實現了各種管線全部入地,較好地處理了雨污分流和污水治理等問題?!笆晃濉币詠?,投入230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新增供水、供氣、供熱管網2908公里、熱源2480萬平方米,城鎮集中污水處理率達到85%。啟動了氣化赤峰工程,與華潤集團簽訂了天然氣特許經營協議,使廣大居民用上了安全價廉的清潔能源。加快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用于公廁、垃圾站等投入達3.9億元,保障了城鎮清潔干凈。目前,全市有街頭休閑綠地80處、公共停車位2.5萬個。城市亮燈率達98%以上,主干道、重要節點和重要區域達100%。全面整治“臟亂差”,在重點鄉鎮推廣“建好一處休閑綠地、一個標準化農貿市場、一所標準化公廁、一座垃圾中轉站、一座污水處理站”的“五個一”工程,采取“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鄉鎮運輸、縣處理”和“統籌規劃、適當集中、區域共享”方式,扎實推進農村垃圾減量化收集、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實施道路暢通工程。強化城鎮路網建設,構建城市主體骨架和交通循環系統,打通城市“斷頭路”、“瓶頸路”,建立起以中心城市為樞紐,縣城為節點,干支銜接、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實現了縣縣通高等級公路、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前,全市高等級公路總里程已突破1200公里,居全區第二位,已全面融入全國高速公路網絡。大力推進智能交通系統建設,通過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手段建立智能交通網絡平臺,提高交通系統運行效率。在中心城區和人口較多的城關鎮,加快建設城市環路、公鐵立交橋、地下通道、過街天橋等工程,有效緩解了交通壓力。學習外地先進經驗,科學渠化城區路口,優化交通信號燈,調配城區交通流,大力發展城市公交,城區道路基本實現了順暢通行。

        三、堅持“四措并舉”,促進產城融合

        產業發展和聚集是城鎮建設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產業的支撐,城鎮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按照城鎮化與產業協調發展的原則,確立城鎮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配套產業和服務產業,提高產業之間的關聯度,走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互動,協調發展道路。

        一是以新型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堅持工業優先發展,依靠工業擴大經濟總量、聚集財力、吸納就業,支撐城鎮化發展。一方面通過實施“雙千雙百億”工程,培育了一批大產業、大園區、大企業,增強了經濟綜合實力,帶動更多人口向城鎮集聚。目前,冶金產業銷售收入已突破千億元,百億級企業和百億級園區達6個。另一方面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非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產業和城鎮發展的可持續能力。在中心城區內部及近郊建設中小微企業創業園、孵化園,最大限度地帶動城鎮就業。

        二是以農牧業現代化促進城鎮化。依托各重點小城鎮的區位優勢,建成集中連片、現代農業示范園區5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50個,設施畜牧業養殖規模已達962萬頭只。大力實施“1571”工程,玉米膜下滴灌、設施農業、節水紫花苜蓿、節水經濟林已分別發展到252萬畝、85萬畝、 65.6萬畝、62萬畝,預計到2017年高效節水種植面積突破1000萬畝,城市近郊設施農業已向高端、休閑化方向發展。培育了塞飛亞、蒙都、大牧場等一批輻射范圍廣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茂恒、孤山子等一批帶動能力強的農村牧區專業合作組織。培育出了阿魯科爾沁羊肉、阿魯科爾沁牛肉、大明綠平豆、敖漢小米、敖漢蕎麥、克旗達里湖鯽魚、克旗達里湖華子魚、喀喇沁旗牛家營子北沙參、桔梗等一批叫得響的農畜產品知名品牌。

        三是以商貿服務業提檔推動城鎮化。引進沃爾瑪、星美國際、萬達、維多利等知名品牌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服務業,打造特色商業街區和商貿綜合體,提升城鎮的人氣、商氣和財氣。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業,助推城鎮建設提速升級。總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的赤峰物流城、國際陸港、金融物流港、B型保稅物流中心、云計算孵化園區和數據中心、雨潤農副產品交易配送中心等現代物流項目正在加快推進;打造了北京—承德—赤峰、北京—錫盟—赤峰、大連—沈陽—赤峰3條精品旅游線路和草原文化旅游品牌;實施了巴林石文化創意產業園、玉龍文化產業園,上京契丹遼文化產業園、克什克騰文化旅游示范區、中國印城,以及赤峰南部百公里文化旅游產業帶、紅山文化旅游商貿城等一批大的文化旅游項目,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旅游市場前景廣闊的特色小城鎮正在逐漸興起。

        四是以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推進城鎮化。充分發揮城鎮建設對產業提升的龍頭帶動作用,堅持以城鎮為載體統籌城鎮規劃建設和產業園區發展,將各類產業園區納入城鎮規劃區范圍進行布局,引導產業和企業向各類園區集中,產業園區成為城鎮空間拓展和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目前,全市各級各類園區24家,大部分園區基礎建設已實現“七通一平”,累計入駐企業已達3588家,容納安置就業10.7萬人。

        四、堅持以人為本,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牢固樹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理念,以提升城市的環境、品位、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不斷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讓更多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注重生態文明和低碳環保。把綠色低碳環保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目標,牢固確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避免出現環境和生態惡化,留下先發展后治理的隱患。“十一五”以來實施城鎮自然景觀視廊、景觀帶、綠化帶等綠化工程260項,園林綠地面積8300萬平方米,綠地覆蓋率達30.5%。積極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環保建筑,推行建筑節能降耗,通過新建建筑執行節能65%的標準、既有建筑改造、太陽光能、地下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推廣節能技術等措施,累計實施了節能建筑工程4312萬平方米,每年節約標準煤9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57萬噸。2010年,赤峰市和克什克騰旗分別被評為國家級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城市和示范縣。加強水源地保護,嚴格控制空氣污染和水污染,切實提高環境和生態質量,增強生態環境的綜合承載能力。

        構建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城鎮二三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加快縮小城鄉、區域以及不同行業、不同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統籌推進與城鎮化密切相關的戶籍、住房、土地、社保、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改革,不斷提高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切實加大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投入力度,在城鎮規劃中優先保證社會事業建設用地。全盤考慮、規劃建設高水平的教育、醫療園區,讓農村牧區的孩子享受到城市的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為下一代甚至今后幾代人的上學和就醫提供足夠的空間。在尊重農牧民意愿、方便農牧民生產生活、保持鄉村功能特色的前提下,搞好村莊整合試點規劃,每年選擇1—2個靠近公路干線、工礦企業、集貿市場、旅游景區或基礎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村莊,實施小村莊、落后村莊整體搬遷,引導農牧民就近相對集中,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牧區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牧區輻射,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創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按照建設智慧城鎮的模式,在市區內15萬件城市管理部件全部建立身份證,實現了網絡化定責、全方位覆蓋、零遺漏管控。把營造平安和諧的城鎮環境作為一項基礎民生工程,建立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布設嚴打犯罪、治安防控、隱患排查、安全監管四道安全線。加快推進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全市已安裝視頻監控30.1萬個。積極創新社會管理方式,通過向企業購買服務的方式,建立社會管理和服務軟件平臺,實現了社會管理的網格化和全覆蓋。不定期組織開展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生產等專項整治活動,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的公共安全監管體系。積極組織開展平安鄉鎮、平安社區、平安單位、平安校園、平安旅游景區、平安家庭等創建活動,引導各類組織、志愿者參與平安建設。

        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扎實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創促建,以創促管,以創促發展,不斷提高城市文明指數和市民的幸福指數。堅持把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作為加強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作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讓廣大群眾得實惠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組建專門機構、建立長效機制,有步驟、分階段推進城市創建工作。目前,赤峰市已成功創建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國家衛生城市,兩次被評為全國百姓幸福感最強的城市,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園林城市。一張張城市名片,極大地提高了赤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創新體制機制,破解“三大難題”

        第一,解決資金難。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等手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一方面,整合政府資源,組建了城司、擔保公司等政府性投融資企業,有效緩解了建設資金不足。另一方面,激活土地資本市場,對建設用地一律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用、統一管理、公開招標、公開拍賣,實現了土地價值的最大化。2002年以來,全市土地資金收益193億元。同時,積極推動社會資本進入城鎮建設各領域,既包含房地產開發,也包括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赤峰新區建設資金中,有255億元來自民間資本。縣城和小城鎮的供氣、供熱等公用事業項目也多由社會資金承擔。

        第3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 產業聚集區; 工業化

        中圖分類號:[F29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近年來,河南以加快城鎮化進程為中心,大規模開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大力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持續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著城鎮化發展水平低、城鎮體系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面臨新形勢,必須把握機遇和挑戰,明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有效采取有效措施,推進河南新型城鎮化持續快速發展。

        一、何謂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而不是建高樓、建廣場。農村人口轉移不出來,不僅農業的規模效益出不來,擴大內需也無法實現。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道路”具有這樣幾個特點和要求:(1)規劃起點高。城鎮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要使城鎮規劃化城市建設、發展和管理中始終處于“龍頭”地位,從而解決城市建設混亂、小城鎮建設散亂差、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等問題。(2)途徑多元化。中國地域遼闊、情況復雜,發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則的要求下,中國城鎮化實現的途徑應當是多元的。(3)聚集效益佳。要在增加城鎮數量、適度擴大城鎮規模的同時,把城鎮做強,不能外強中干。(4)輻射能力強。利用自身的優勢向周邊地區和廣大的農村地區進行輻射,帶動郊區、農村一起發展。(5)個性特征明顯。中國的城鎮要有自己的個性,每個地方的城鎮,每一個城鎮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要突出多樣性。(6)人本氣氛濃。城鎮的一切應當圍繞人來展開,要樹立牢固人本思想,創造良好的人本環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氣氛,產生良好的為人服務的功能。(7)城鎮聯動緊。要把城市的發展和小城鎮的發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慮,解決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輕畸重的問題。(8)城鄉互補好。中國的城鎮化一定要體現一盤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結構,形成優勢互補、利益整合、共存共榮、良性互動的局面。

        二、河南新型城鎮化建設現狀

        (一)新型城鎮化建設成就巨大

        2011年,河南省高度重視城鎮化建設,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鎮規模進一步擴大,城鎮體系日趨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顯著加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升明顯。。一是各類建設規劃編制步伐進一步加快。省域城鎮體系規劃、38個設市城市和86個縣城總體規劃在2010年全部修編完成,180個產業集聚區空間發展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全部編制完成。二是城鎮化發展迅速,城鎮人口迅速增加。2010年底,河南省城鎮常住人口達到3651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38.8%。三是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速,隨著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快速推進,城鎮數量逐漸增多,城鎮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底,河南省38個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014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01平方公里。四是按照“向心布局、集群發展、兩規銜接、五個層次”的現代城鎮體系規劃,城鎮規模體系日趨完善,初步形成以鄭州為核心、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五級城鎮體系框架。2010年底,河南省共有17個省轄市、21個縣級市(含省管濟源市)、88個縣城、50個區和949個建制鎮。

        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各種生產要素逐步向城鎮特別是各級城市集中,城鎮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經濟貢獻率提高明顯,城鎮龍頭作用日益顯著。河南省17個省轄市(此處不含濟源市)市區2010年的生產總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8.5%;一、二、三產業比例為4.2﹕51.7﹕44.1,明顯優于全省14.1﹕57.3﹕28.6的產業結構。

        (二)當前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明顯

        1.城鎮化水平仍然偏低

        長期以來,河南省城鎮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左右,雖然近幾年呈現出較快的發展速度,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但是與全國和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河南省的城鎮化水平仍然偏低,已成為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

        2.城鎮體系不盡合理

        河南省城鎮體系還不甚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核心城市輻射能力不強。鄭州作為省會城市,首位度較低,其經濟實力不太強,集聚和輻射能力也較弱,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出來,在全國城鎮體系中的等級排名不高。其二,河南中小城市規模偏小。這主要表現在河南中等城市數量較少,作為節點的承上啟下作用不突出,一些省轄市市域人口雖然已超過1000萬,但中心城區人口卻不足100萬,有的還不到50萬,很難有效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小城鎮數量雖多,但是規模小且功能不全,在發展上服務帶動鄉村地區的功能較弱。第三,城市職能分工不盡合理,尤其是專業化職能不突出。各城市同構和產業結構雷同現象嚴重,互補性較差,城鎮體系處于一種松散狀態,制約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3.產業支撐能力較弱

        強有力的產業支撐是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的基礎。二、三產業發展水平低是河南省城鎮化發展不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而導致吸納就業能力缺乏,影響人口的集聚和集中?,F在,河南省雖已是新興工業大省,工業增加值多年居全國第五,但還不是工業強省,仍存在著工業大而不強、資源性產業比重高,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低,競爭力弱等問題。河南省第三產業更是不大不強也不優。2010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28.6%,在中部地區六省和全國均排最末位。二、三產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吸納就業能力,2010年,河南省二、三產業從業人口比重僅有55.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2個百分點。2010年,河南省城鎮從業人口比重僅有18.7%,而全國則是45.6%。所以,河南城鎮承載就業人口的能力較弱弱,嚴重制約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第4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范文

        鄒平縣城鎮化建設概述

        鄒平縣地處魯中泰沂山區與魯北黃泛平原的疊交地帶,東接工業重地淄博,西鄰山東省會濟南,南依膠濟鐵路,北靠黃河。面積為1251.75平方公里,總人口70多萬人??h轄13個鎮,3個辦事處,1個國家級開發區。地理位置優越,是濱州市經濟較發達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良好的政治社會背景,為鄒平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2011年以來,鄒平縣按照“老城特色化、新區現代化、大力城鎮集聚化、農村社區化”的思路和“統一政策、統一標準,依法行政、讓利于民,先急后緩、分步實施”的原則,實施大投入、大搬遷、大建設,實現了城鎮跨越式連片開發和組團式擴張。

        把和諧城鄉建設作為鄒平新一輪快發展、大發展的切入點,實施了舊村改造、農村社區建設、重要節點改造和大型現代城市片區建設,強化措施,攻堅克難,“以拆促建”,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圍繞縣城建設,鄒平精心打造了縣城北大門片區(黛溪三路與老北外環交叉口區域)、縣城西大門片區(高速以北、黛溪湖以西、黛溪中學以南區域)、縣城東大門片區(宏誠集團原址區域)和三山兩湖一河片區、中軸線人工湖以南片區、西董片區、鶴伴二路與鄒周路交叉口片區、高速路出入口片區、會仙一路西出口片區、黃山南路片區、老北外環兩側片區等11個精品片區。通過實施精品片區建設,將從根本上塑造現代化、花園式、富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魅力鄒平,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

        二、小城鎮建設中出現的環境保護問題

        由于我縣小城鎮建設基礎差,起點低,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環境問題。針對我縣在小城鎮建設中的問題與矛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有些小區建設中環境影響評價不規范,“三同時”制度沒有落實。在我們日常工作中發現,特別是對于社區住房的建造中,取消環保前置審批手續;有的不按照規定報批環評報告,“三同時”制度落實不到位。這些因素會最終導致阻礙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因此,建議在環評過程中要嚴格環境監管,落實“三同時”制度,加強對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

        (二)部分鄉鎮沒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網,排污管網采用雨污合流制污水收集系統存在明顯缺陷,這與城市化建設目標極不適應。為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建議一是要加大污水處理廠建設力度,所有鎮(辦)建設相應的污水處理廠;二是在小城鎮和社區的開發建設中,要建設完善排水管網,實現雨污分流。污水無法排入鎮(辦)污水處理廠的要自行建設配套的污水處理站。

        (三)新建小區存在大氣污染問題。由于近年來,居民樓的開發建設加快,有的居民樓是在未辦理審批手續的情況下突擊建設的,存在很多弊端。一是未有效實行集中供熱、增加了大氣污染電源。二是設計不合理,把鍋爐或換熱設備直接安裝在樓內,取暖期內產生的噪聲、震動很大,近年來此類環境呈上升趨勢。三是集中采暖鍋爐未安裝煙氣治理設施。污染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嚴重影響我縣大氣環境質量和對外形象。建議小區實行集中供熱,無法實行集中供熱的要配套煙氣治理設施。

        第5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推進水平;評價體系

        一、引言及相關研究綜述

        長江經濟帶建設是我國區域發展的三大國家戰略之一,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地區。對新型城鎮化推進水平進行評價,可以對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相關政策的補充和完善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以此有利于更好地推進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作為具有在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在我國學界進行了深入探討。孫久文(2009)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從速度型向“又好又快”的質量型轉變,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彭紅碧(2010)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以工業化和信息化為主要動力,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文化繁榮、城鄉統籌、社會和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個性鮮明的健康城鎮化。仇保興(2012)對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進行比較,認為新型城鎮化從城市優先發展的城鎮化轉向城鄉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從高耗能的城鎮化轉向低耗能的城鎮化;從數量增長型的城鎮化轉向質量提高型的城鎮化。王如松(2013)、魏后凱(2013)、李鐵(2013)等人對新型城鎮化的闡釋中,著重強調了新型城鎮化的綠色、生態、資源集約等方面的城鎮化內涵。結合既有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外城鎮化的經驗教訓,可以將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界定為: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城鎮化;是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各具特色、互相促進的城鎮化。

        二、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的選取與處理

        新型城鎮化內涵豐富,很難用單一指標直接進行描述,必須根據其特征構筑評價指標體系。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政策評價要從以下方面著手:社會進步、城鎮化質量、城鄉統籌、節能環保。需要指出的是,影響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指標還有很多,但綜合評價并不是指標越多越好,而應做到指標簡單、全面,客觀合理。因此,本文采用這10個指標(見表1)來評價各省份的新型城鎮化進程。這些指標中,有些是正指標,有些是逆指標,正指標越大越能體現新型城鎮化要求,逆指標越大越與新型城鎮化要求越相悖。

        三、新型城鎮化評價方法體系構建

        (一)新型城鎮化評價方法的選取

        本研究在確定了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進程評價指標體系之后,根據系統學、數理統計學以及經濟計量學原理,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法)進行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進程評價與分析和確定指標評價體系權重。在具體數據上采用《中國統計年鑒》(2005年、2010年、2015年)中有關長江經濟帶相關省份的數據,根據數據的處理方法對相關數據指標進行處理。

        (二)判斷矩陣的構建

        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得到各主體指標和個體指標的權重(表2),同時利用(1/3/5/7/9)標度法得到相應的判斷矩陣,然后計算各元素的重要性排序指數,即權重或加權分值。

        (三)指標權重

        計算最后,綜合考量以上多方面因素和計算處理后得到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進程評價體系構建結果各指標權重分別為:0.2019(X1),0.1322(X2),0.1164(X3),0.0877(X4),0.0662(X5),0.0700(X6),0.1069(X7),0.0628(X8),0.0931(X9),0.0628(X10)。

        四、新型城鎮化評價結果分析

        從新型城鎮化推進的綜合水平看,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推進水平呈現下中上游的梯度分布,顯示出東中西部發展的相對不平衡,推進水平較高的省份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而西部欠發達地區推進水平明顯偏低。從時間維度來看,長江經濟帶各省份的新型城鎮化推進水平都隨著時間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尤其是中西部省份,推進水平與效益都有較大提升,顯示出這些地區發展的后發優勢。從推進速度來看,西部欠發達省份的重慶、四川、云南、貴州四省市的推進速度明顯較快,而東部發達省份的上海、浙江、江蘇推進速度則相對較慢,中部省份居中。從推進水平的分指標來看,這些地區的發展狀況也表現出較強的一致性,這顯示出長江經濟帶各省份新型城鎮化推進中的不平衡發展現象,尤其在西部欠發達地區,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亟待進行轉型升級發展,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總體來看,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在提升城鎮化率的同時,更要注重提升城鎮化質量。各省份要結合發展實際,針對本地區城鎮化建設的特點與問題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著力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五、結論與思考

        通過對各省份新型城鎮化推進水平的定量與定性評價,可以得出,新型城鎮化推進水平最好的是上海、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而新型城鎮化質量和效益提高最快的是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區。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存在著城鎮化質量與可持續發展的短板,成為新型城鎮化推進水平的制約因素。基于對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推進水平評價的研究,提出以下幾點思考:第一,新型城鎮化內涵豐富、時代性較強,其進程評價不能用簡單指標或方法,必須從不同角度用多指標進行綜合評價。長江經濟帶地區的新型城鎮化推進水平評價要著眼于當前城鎮化的重要方面,運用科學、客觀、多元的方法進行評價,力圖為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重要參考與借鑒。第二,影響新型城鎮化的主要因素是非農產業產值比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鄉城收入比和城鎮化率,制約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關鍵環節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降低GDP的能耗。為更好地推進新型城鎮化步伐,必須進一步提高城鎮化率,加快非農產業,尤其是新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在縮小城鄉收入差別的基礎上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孫久文,葉振宇.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州學刊,2009(3):50-54.

        [2]彭紅碧,楊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J].理論探索,2010(4):75-78.

        [3]仇保興.新型城鎮化:從概念到行動[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1-18.

        [4]孫秀艷.中科院專家:新型城鎮化生態要優先[N].人民日報,2013-01-05.

        [5]魏后凱.多角度聚焦“走新型城鎮化道路”[N].社會科學報,2013-06-20(1).

        第6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產業集群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價值目標是以人為本,而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穩定就業目標,要依托產業的發展[1],產業集群以其特有的集聚特征[2],成為解決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問題的理性選擇。本文以產業集群為視角,以產業集群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關系為維度,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戰略層面的思考并提出相應的戰略選擇,以期為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參考。

        一、產業集群對于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產業集群是實現新型城鎮化質量內涵的基礎與前提產業集群功能蘊藏著新型城鎮化的內容,使得城鎮聚集經濟得以實現,從而使城鎮化水平提高[3]。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應把產業集群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4],通過培育產業集群提升城鎮化建設的水平。(二)產業集群是實現人的城鎮化的根本途徑要解決影響新型城鎮化進程的農村轉移人口就業的主要“瓶頸”問題[5],產業集群模式是重要的現實途徑。通過產業集群,可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鎮并同時實現職業與居住地點的轉移[6],加速離土農民富?;倪M程,實現產業集群與人口城鎮化的互動并進。(三)產業集群是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產業集群通過許多同類企業的高度聚集,可不斷增強城鎮的綜合競爭能力,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極大提高[7]。產業集群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是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四)產業集群能降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風險和成本在各種自然資源比較短缺的情況下,產業集群以其規模經濟特有的集約高效和成本優勢,宜作為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首選。發展產業集群戰略,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企業布局分散和重復建設問題,是降低新型城鎮化風險和成本的有效途徑。(五)產業集群能實現高水平的新型城鎮化對于城鎮經濟而言,產業集群就是重要的創新體系。通過發展產業集群,產品結構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轉化,真正實現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六)產業集群能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充裕的資金保障產業集群因其龐大的生產能力和突出的競爭優勢可以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充裕的資金,政府就有能力提高城鎮硬件水平,從而在整體上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

        二、產業集群和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現狀

        (一)產業集群規劃和城鎮規劃不科學城鎮功能定位趨同,城鎮與城鎮、集群與集群之間缺乏異質性,缺乏特色。產業集群規劃和城鎮規劃不配套不銜接,產業集群優勢不強、鎮城形象不佳、品位不高。(二)產業集群規模小布局分散,集聚經濟效應不明顯產業集群布局過于分散的的鄉鎮企業,產業集群規模過小,產業聚集度不高,起不到產業有效集聚、人口集中的充分作用,制約城鎮化發展進程。(三)現有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矛盾突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現有一定比例傳統產業集群的發展面臨著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等嚴重問題,這一問題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表現得日益明顯,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四)農業產業集群未完全形成,影響城鎮化水平農村的土地經營規模非常分散,農業難以實現產業化和現代化;特色優質農產品基地規模小,企業集群程度不高;農業產業集群難以形成,嚴重影響農業產業集群的建立和發展。(五)現有產業集群整體發展層次低,使城鎮化發展缺乏競爭力產業集群缺乏核心技術,產品處在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集群急需注入創新升級的活力,急需加快產業集群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持續升級。(六)推進產業集群和城鎮化的政策體系不配套,不利于產業集群和城鎮化發展政府部門在推進產業集群和城鎮化方面的政策導向不明。政府對企業集群賴以發展的軟硬件設施缺乏規劃,未能形成產業集群推進城鎮化的整合優勢。

        三、實施產業集群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策略

        第7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范文

        十前后,“城鎮化”漸成全民關注的熱詞?!靶滦统擎偦钡母拍畋硎鲆查_始出現在一系列高層會議中。然而,對于城鎮化的具體內涵和定義,社會各界有各自的理解。如何摒棄傳統城鎮化模式的積弊、有質量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各方從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認識。

        在戴均良看來,城鎮化的定義不論如何闡述,最終均需解決一個最根本問題:“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以及轉移人口的真正市民化”。他認為提高城鎮化質量,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必須同時抓好三件事:城鎮產業發展、農業現代化和作為空間載體的城鎮建設。

        “只有這三件事同時抓好了,才能實現三化同步、協調發展?!痹诖骶伎磥?,當前諸多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大城市病、拉美化、貧民窟等等,都是因為沒有實現“三化同步”。

        對于理論界尚在討論的“新型城鎮化”,戴均良立場鮮明:新型城鎮化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新的歷史時期,城鎮化必須走新型發展之路,這是時代的要求、是中國國情的要求。所謂“新型城鎮化”就是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城鎮化,就是在協調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將“信息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全方位地融入這“三化”之中的城鎮化。

        《財經國家周刊》:目前對于城鎮化的內涵和定義,社會各界還并未達成完全共識。在你看來,城鎮化的內涵是什么?

        戴均良: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兩個引擎和兩根支柱。關于城鎮化的概念,國內外理論界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

        衡量城鎮化水平的主要指標首先是城鎮人口,就是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所以,城鎮化必須以人為本。

        其次,城鎮化也是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中國過去是農業大國,生產生活方式完全是農村型的,和城市不一樣。隨著工業化發展,城鎮的生產生活方式、文明理念逐步向整個農村地區延伸,這本身也是城鎮化的一項附屬內容。

        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產物,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鎮化。只有大力推進工業化,大力發展城鎮二三產業,才能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就業,才能引發和推動城鎮化。當然,城鎮化對工業化具有促進作用。但總體上講,城鎮化是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的,先有工業化,才有城鎮化,或者說城鎮化隨著工業化發展而發展,而不是相反的。不是說農村人口都涌到城市里了,城鎮化就發展了,而是城鎮要有發達的二三產業,為進城的農村人口提供飯碗。否則,他們還是留不下。

        《財經國家周刊》:“提高城鎮化質量”、“人口的城鎮化”將成為今后各級政府施政的關鍵詞。你認為該如何確保健康、可持續和有質量地推進城鎮化?

        戴均良:我們常說,城鎮化是拉動內需的最大引擎。但不論城鎮人口還是農村人口,其消費水平提升的動力還是經濟的發展。因此,健康的城鎮化必須同時抓好三件事情:一是抓城鎮的二三產業。城鎮的本質特征就是二三產業,二三產業是城鎮發展的經濟基礎和根本動力。發展二三產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這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的核心。所以同志在省部級干部推進城鎮化建設研討班上講話強調指出,“我們推進城鎮化,應當堅持城市發展與產業成長‘兩手抓’,把城鎮化與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促進就業創業結合起來”。

        當前面對后金融危機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前夜西方工業化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的形勢,我們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建設更要有新視野、新思路、新舉措,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盡快形成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中國現代產業體系。同時,從我國城鄉需要就業人數數量巨大的實際國情出發,我們也要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有些行業企業,既是知識型技術型,也是勞動密集型。所以,要善于統籌發展產業,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新型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發展。

        第二是要抓好農業技術進步和生產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率,提高農副產品的供給力,這是支撐城鎮化的又一個基本保障。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只有把農業搞好了,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我們心里才有底。否則,大量農民進城了,卻要靠從國外進口糧食,涉及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就難以保障。所以,一頭要抓城里的二三產業,一頭要抓農村的生產經營。農村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就會形成兩個產出:一個產出農副產品,一個產出可以進城的富余勞動力。當然就農村現代化建設而言,則不只是農業生產,還有文化和社會建設,特別是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都需要高度重視。中國的城鎮化、現代化,絕不能出現繁榮的城市和衰敗的農村那樣巨大的反差,所以必須加強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

        第三是要抓城鎮建設和管理,就是城鎮化還需要有一個載體——農民進城了,城鎮人口增加了,產業發展了,需要有足夠的地盤來支撐,需要有足夠公共服務?,F在很多人批評城鎮化中攤大餅,盲目、低效地擴張地盤。這個問題在一些地方確實存在,我看到一個數字:近十年來,中國城鎮人口增長的速度和城鎮地盤擴張的速度大約1:1.5的關系,也就是說,城鎮人口每增加100%,城鎮地盤就擴張150%。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很明顯這不符合節約資源、節約耕地的要求。所以新型城鎮化第一條要求是“集約節約”,要大力提高城鎮化集約發展水平,提高土地的投入產出效率。

        城鎮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制度供給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沒有這方面配套措施,進城農民難以真正市民化,城鎮化進程難以順利發展。

        所以,只有城鎮二三產業、農村現代化和城鎮建設與管理這三件事抓好了,才能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的現代化這三化同步、協調發展。如果三化不同步、不協調,城鎮化很難健康發展。比如拉美很多國家出現的貧民窟等大城市病,就是因為三化沒有協調和同步。最典型的就是墨西哥,大量人口都居住在墨西哥城,但城里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卻遠遠不夠,農業的現代化也沒有發展起來,城市建設又不能滿足需求,所以就造就了大量的貧民窟。

        《財經國家周刊》:“新型城鎮化”這一概念最近在高層會議中屢被提及。但部分學者認為,城鎮化是連續的過程,不存在新舊之分。你怎么看?

        戴均良:我認為現在提新型城鎮化,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城鎮化質量。新型城鎮化要求四化同步,即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之外,還要再加上一個信息化。信息化要融入到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全過程之中,這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新”要求。而且當今的工業化也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本身就對城鎮化有新要求。

        第二個“新”的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要貫穿城鎮化的全過程。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五位一本”總體布局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前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造成的嚴重生態問題的根本出路。人類社會經歷了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而生態文明則是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之上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在城鎮,難點在工業,推進靠制度,關鍵靠技術,既要有獨立的部署和要求,更要把它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所以推進新型城鎮化,一定要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

        雖然現在對新型城鎮化道路沒有提出完整的定義,但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的八個字揭示了本質特征:一是集約,二是智能,三是綠色,四是低碳,即“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為什么現在提出新型城鎮化的概念?不是頭腦發熱、追求時髦,而是客觀形勢的緊迫要求,是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發展效率的必由之路。如果還是按照過去粗放的、消耗資源型的城鎮化模式發展下去,那是在透支子孫后代的資源和福祉,用不了多少年,不用說發展,就是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會成問題。

        因此,我認為應該大力倡導新型城鎮化。雖然城鎮化是個連續的過程,但跟過去比,就是要有新的內涵,新的要求。什么是新的內涵、新的要求呢?就是剛才說的,主要是兩新:一個是信息化,再一個是生態文明。這兩個新東西,可以說是時代特征的要求。十八九世紀歐美城市化時期這兩個任務不明顯,中國八九十年代的城鎮化中這兩個任務也不突出。當然新型城鎮化應有更多更豐富的內容,比如,在堅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以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式,就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特征,體現了集約發展的要求。因此也可以說,新型城鎮化必須走集約節約發展之路。

        《財經國家周刊》:新型城鎮化理念很好。但是在具體推進落實層面,該如何擺脫對傳統城鎮化模式的路徑依賴,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戴均良:對于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我想作為政府部門,在大力發展城鎮產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還要特別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規劃,二是完善政策,三是抓好市政建設。

        一要搞好規劃,不能無序發展,包括經濟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城鎮化的總體規劃、產業的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市政建設規劃等等。具體到一個省、一個市、一個縣,既要搞好一個一個專項規劃,又特別要注意幾個規劃的銜接。當前城鎮化發展存在的無序和粗放問題,主要在市縣兩級,因此這兩級更要搞好規劃,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引導下,從本市縣情況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揚長避短,堅持錯位發展、集約發展、綠色發展。

        二要完善政策。中國轉移進城農民總計可能高達6億多,城鎮化任務之重、規模之大、人口之多在世界上目前絕無僅有,必須加強引導、循序漸進,堅持政府組織和市場機制推動相結合,否則必然會造成嚴重社會問題甚至出現社會動蕩。要在發展產業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實現農民向城鎮的轉移。目前中國城鎮人口已超過7億,到2035年前后,中國要實現75%的城市化率目標,還將會有好幾億農民要向城鎮轉移。政府引導重點是要制定完善有關政策,特別是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要制定完善農民工進城及其子女落地生根的就業就學、入戶購房、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三要加強市政建設。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既為了滿足市民和進城農民的生產生活服務需要,也有利于拉動和擴大內需。新型城鎮化的市政建設,要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著力建設生態城鎮。在信息化新時代,市政建設要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城鎮智能化水平。

        《財經國家周刊》:在現實中經常能看到一種現象,一些地方借推進城鎮化之名圈地,建開發區。但是這些開發區存在土地閑置和浪費問題。如何扭轉這種“偽城鎮化”的局面?

        戴均良:在欠發達地方這種現象更為突出,搞一大片開發區,蓋兩三棟廠房,里面卻沒有什么工廠和企業,就是一個空殼。沒有產業支撐,農民到城鎮就沒有固定的飯碗,就難以實現市民化。這就提出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我們不但要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還要走有區域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形成不同區域的錯位發展。不能所有的城鎮都搞大工業,這是做不到的,也沒有必要。比如,東部地區可能搞高端制造業,西部地區可能搞綠色食品加工、深化產業鏈條。

        我前面強調,推進城鎮化重中重要抓好二三產業,這樣才能避免城鎮“空殼化”問題。產業的概念,既包括工業制造業,也包括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等。

        《財經國家周刊》:目前“農民工市民化”也被中央文件反復強調。要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政府應該做些什么?

        戴均良:最關鍵的一條,就是一定要發展產業,支持農民工創業就業,使其有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主要抓好三件事:

        第一是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就業能力。農民工要有一技之長,才能在城鎮中立足、生存下去。特別是現階段正逢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需要有更高技能的農民工。所以要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尤其是培訓要有針對性、實用性,鼓勵企業定向培訓。

        第二是改革完善剛才講到的相關政策制度,包括農民工進城后的福利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和住房制度等社會保障制度。這其中,首當其沖的是住房和戶籍制度改革。

        第三是解決進城農民承包地、宅基地問題,既要讓農民進城落戶無后顧之憂,又不能浪費農村土地,影響農村規模經營,影響城鎮化進程。

        《財經國家周刊》:對民政部門來說,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戴均良:新型城鎮化對民政部門至少有這么幾個方面的新要求:第一,民政部門作為負責行政區劃、城鎮建制工作的職能部門,需要根據城鎮化發展和城鎮人口的增多、規模的擴大,適時調整和完善市政體制,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增設市鎮和調整完善大中城市結構。

        第二,對民政部門來說非常重要的要求,重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城鎮社區建設和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比如說,大量的農民進城以后,特困救助、城市低保、社會福利服務等社會保障需要及時跟上。這是需要我們做的重點工作。

        第8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范文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李冬曉,2012),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是著眼于農民,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王婧翱,2013)。

        (一)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不同于過去的城鎮化

        它的“新”體現在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過去的城鎮化片面地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張和空間擴張,而新型城鎮化突出的是城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新型城鎮化的標志是要在本質上實現農民身份轉變過程中伴隨的文明化和現代化,而不是蓋了多少住宅樓、有多少農業戶口轉變成了城市居民戶口。否者,即使在城里打工一輩子,也達不到“人的城鎮化”的要求。按照國內外關于城鎮化的科學理念,城鎮化是以產業聚集帶動人口聚集的城鎮化,而不是以房地產拉動城鎮化。如果本末倒置,先造城后填人,這樣的城鎮化是一條歧路。傳統的城鎮化,是從“城里人”的角度看城鎮化,其基本路徑就是開發區、房地產,忽略“鄉下人”,忽略了土地要素、提高效率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如果新型城鎮化像過去一樣演變成房地產化,不僅不能驅動城鎮經濟增長,還會產生巨量的房地產泡沫,出現所謂的“鬼城”。因此,深入推進統籌城鎮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合理引導人口向城鎮聚集,才是廣大農民想要的新型城鎮化。

        (二)新型城鎮化是中國農業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帶動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的驅動力量主要來源于農業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以及現代服務業所涉及的各類主體。過去一提到城鎮化,有一種觀點是把城鎮化與城市化聯系在一起,認為城鎮化就是城市化的一種延續。這種觀點認為,城鎮化的驅動力量是工業企業及房地產企業,要靠工業產業升級及房地產業的發展來拉動城鎮化,這是一種將城鎮化與城市化同質化的錯誤觀點。從我國國情和已有國內外城鎮化經驗看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定位應該是我國農業經濟轉型、產業全面升級和現代服務業所帶動的城鎮化。城鎮化要遵循城鎮化的科學發展思路,不能忽略作為新型城鎮化的主體的農業人口,離開了農業人口的城鎮化不是真正的城鎮化。因此,新型城鎮化一定是圍繞農業經濟產業升級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驅動力量是農業經濟產業升級所涉及的各類主體,包括地方政府、現代農業企業及上下游產業企業、服務業企業等。

        (三)新型城鎮化是現代農業振興帶動農業人口市民化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是以為進城的農業人口為主體的新型城鎮居民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和基礎的城鎮化。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就業,就業就需要產業的支持。沒有產業支撐的新型城鎮缺失活力和競爭力,不可能長期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在未來20年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要完成提高農民的素質和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的歷史任務,必須要發展新型城鎮化,其實現途徑就是要以現代農業振興帶動農業人口市民化,推進教育公平化、均衡化發展的新型城鎮化。以現代農業振興帶動農業人口市民化的新型城鎮化是一種以政府為主導的城鎮化推進方式。即首先由國家在頂層設計、政策規定、發展方向等方面做出統一部署,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政策、法律方面的支撐;然后由地方政府在產業規劃、城鎮建設規劃、招商引資、配套服務業等方面做出統一安排;第三是由農業及相關行業和企業在項目規劃、資本運作、項目執行等方面付諸實施;最后是農民以土地、宅基地入股相關企業,并參與企業的生產運作。

        (四)新型城鎮化是實現“五化”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對于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較長時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以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其定位必須建立在有利于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礎上,這是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袁常青,2013)。新型城鎮化的終極目標是農村土地集約化,農業生產規?;?、專業化、現代化,以及農民生活市民化。而原有城鎮化是定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小城鎮建設,其目標是力爭做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過去30多年的歷史經驗表明,原有城鎮化的定位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城鎮化的發展。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重新定位。新型城鎮化定位應是在政府戰略發展規劃框架下,使城市順應市場力量,更自然、更有效地成長。在目前我國經濟增幅放緩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鎮化已經被賦予了“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的重要歷史使命,其目標注定將與過去不同。因此,新型城鎮化應該通過提供公共服務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減少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預市場配置人口、土地和資本,以“五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終極目標,改善城市的連接性、方便人們生活和工作、提升城市運行效率,促進形成新的城鎮化格局。

        二、縣域產業聚集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

        沒有產業支撐的新型城鎮化,缺失活力和競爭力??茖W合理的城鎮化,產業依托是根基,并且這些產業發展要擁有可持續性。縣域產業集聚的建設,有利于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于農業土地集約化,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

        (一)縣域產業聚集帶動人口聚集

        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大部分新進城農民則會成為“種田無地、上班無崗”無所事事的閑人。因此,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是留住城鎮新進人口、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是加快縣域產城融合步伐,建設選育優質縣域產業聚集園區。縣域產業聚集能夠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經濟,創造更高的生產率,使生產、流通、消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乃至創新一體化。而成熟并且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到縣域產業聚集區,可以為縣域經濟發展帶來新觀念、人才、資金、技術和市場。工業項目落地縣域產業聚集區,相應會帶來就業崗位增多,城鎮新進入人口的就業機會增多,進城農民和企業各得其所。農民進入城鎮,不僅僅是消費者,更重要的是生產者、創新者。農民接受培訓成為產業工人,參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僅素質將會提升,收入也穩定,讓農民及其家庭更好地融入城鎮社會,可以在新城鎮中安居樂業。另一方面,在縣域產業聚集園區,企業用地成本低,用工本地化,降低了人力成本,減少了人員的流動性,也提高了員工穩定性。因此,大力發展縣域產聚集可以有效地實現新型城鎮化的人口聚集。

        (二)縣域產業聚集為新型城鎮化良性發展帶來資金支持

        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需要持續不斷的大量資金投入。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所需資金不可能長期依賴土地出讓金和財政補貼。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通過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完善投資環境,增強民間投資政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培育城鎮自身的造血功能,解決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發展資金難的問題??h域產業聚集為城鎮化要素的空間集聚提供了前提保障和基礎條件,能夠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縣域產業集聚園區通過實體經濟的自身造血功能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支撐和提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h域產業集聚區建設集聚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進入產業集聚園區的企業,在其發展成熟后,可以通過稅收使地方財政得到有效的改善,使新型城鎮化建設具備了自我造血功能。有了縣域產業集聚園區產業的反哺,新型城鎮化就會更有活力,更能持續長久。同時,縣級政府有了財力,就可以不斷完善學校、醫院、住宅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為城鎮居民提供均等的醫療、教育、養老、交通等公共服務,不斷地改善民生,新型城鎮化是以產城融合推進縣域產業集聚區建設。

        (三)縣域產業聚集為縣域經濟發展帶來資源聚集

        產業集聚區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聚集。長久以來,大多數縣域經濟發展緩慢,其主要原因是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偏小,資源、資金短缺。因此,借鑒先進地區快速發展縣域經濟的成功經驗,辦好縣域產業聚集園區,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好形式和有效辦法??h域中小城鎮也可以為縣域經濟的發展集聚資源,為企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h域城鎮各類生產要素和居民生活成本低,只要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設備,能夠支撐起縣域經濟的發展,實現企業、當地居民、社會的相得益彰。縣域產業集聚區建設是新形勢下破解縣域資源環境困境、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最佳選擇??h域產業集聚區建設,能夠較好地解決困擾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難題,促進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能夠激活當地勞動力、土地、礦產、資金等各種資源,充分發揮縣域產業聚集的要素聚集優勢,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h域產業集聚的聚集效應使縣域資源優勢發酵,產業優勢走強,強勢產業得到發展,提升了縣域主導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因此,充分發揮縣域產業聚集的要素聚集優勢,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能夠使縣域產業集聚區在實現社會就業、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方面,都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四)縣域產業聚集推動產業向城鎮集聚進而促進城鎮化發展

        縣域產業聚集園區的培育、成長和成熟是一個不斷吸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向城鎮集聚的過程。在縣域集聚區開發過程中,必須集中構建縣域產業集聚區的現代服務體系,立足于資源共享、功能互補,實現縣域產業集聚區的功能社會化、服務市場化,高效利用資源。由于產業集聚的專業分工帶來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以及企業集聚和產業分工的交易費用節約的吸引,當一個企業落戶在縣域產業集群園區后,就會有相關配套企業跟隨進來,形成了一個大企業在中心,配套企業在,最后是服務企業的跟進的一個良性循環。當大量同類或相關聯企業、項目的集中布局、聚集發展,就形成了一個既有產業支撐,又有服務業的相對成熟的新型城鎮,為縣域循環經濟發展、污染集中治理、社會服務共享創造前提條件。縣域產業聚集園區的建設,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縣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進而能夠推動、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與過去倡導的城鎮化、建工業園區有本質的區別,今天的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地建城鎮、建工業園區,而是走產城融合模式,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模式。縣域產業集聚區不僅限于工業,也可以是農業、現代服務業或一、二、三產業相互鏈接、復合發展的特色產業聚集區(趙華,2010)??h域產業集聚的建設,有利于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農業土地集約化和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以產城融合模式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走適合國情的農村新興工業化道路,以產業集聚帶動人口的聚集,以縣域產業集聚區的服務功能為新型城鎮化的人口集中創造條件、提供基礎支持。當大量同類或相關聯企業、項目的集中布局、聚集發展,就形成了一個既有產業支撐,又有服務業的相對成熟的新型城鎮,為縣域循環經濟發展、污染集中治理、社會服務共享創造前提條件??h域產業聚集園區的建設,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縣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進而能夠推動、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三、結束語

        第9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政府有限主導;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

        黨的十后,新型城鎮化再度被提升為國家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熱潮由此高漲起來,呈現出良好的開局勢頭。但是,部分地方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仍然依靠行政手段強制推動城鎮建設,而忽視市場和社會的推動作用,“造城運動”、“被城市化”等現象頻頻出現。從當前的實踐來看,政府要從全面主導向有限主導轉型,從而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給公民社會以發展空間,這成為新型城鎮化落到實處的前提和保障。

        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邏輯:政府全面主導向有限主導的轉型

        眾所周知,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起點是非常低的,但是長期以來,在政府的全面主導下,城鎮化率迅速提升,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政府全面主導的“重物不重人”的城鎮化發展,其推進城鎮化發展的方式存在諸多問題,不可持續發展的種種弊端也日益顯現。

        不難發現,傳統城鎮化發展的種種弊端都可歸咎于政府全面主導的推進方式:政府全面主導的城鎮化推進方式助長了官員的某些個人意志與行為,他們以“加速城鎮化進程”為名,行官員的政績需要之實,使得“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政府全面主導的城鎮化推進方式異化了政府職能,導致地方政府“公司化”行為、權力尋租現象頻發,嚴重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和政府形象;政府全面主導的城鎮化推進方式對于廣大農民而言,均是被動的城鎮化,廣大農民在背井離鄉的同時,也享受不到城鎮化發展的成果,在傳統農民和市民的夾縫中生存,身份認同模糊。

        面對傳統城鎮化發展不可持續的瓶頸狀態,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部署呼之欲出。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最根本區別在于:實現城鎮化的目標不同,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要真正實現“以人為核心”的“人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這一本質特征必然要求政府職能的深刻轉變――服務型政府的實現,具體到城鎮化過程中,即由政府全面主導向政府有限主導轉變,這便是新型城鎮化超越傳統城鎮化的根本之處,也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內在邏輯。

        值得強調的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政府的有限主導,并非是要消除政府的作用,而恰恰是為了提高政府干預的效率和質量,真正發揮其該發揮的作用。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使得政府真正只做其能做到、并且能做好的事情,使政府成為一個真正的公共服務型政府。政府的有限主導,無疑是推動、保障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政府有限主導的路徑選擇

        (一)政府與市場:政府有限主導、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從實踐來看,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其承載的含義已遠遠超過經濟領域。推進人的城鎮化、實現農民市民化面臨的最大障礙在于現行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財稅金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然而,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時下要進行這四大改革,必然要觸及現有的各種權力和既得利益格局,它并非是一個部委或地方政府所能推動的,唯一只有依靠中央政府的權威來推動。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中央政府的優勢主導作用,通過中央政府頂層設計來協調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財稅金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這四方面的改革,從而為實現人的城鎮化掃除障礙。

        同時,市場是新型城鎮化發展活力的源泉,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只能通過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來完成。其實只要擁有一個公正、公平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競爭條件,中國的企業家和農民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他們的經濟理性會告訴他們應該到哪個城鎮發展、發展什么產業、上什么項目,這種理性選擇能夠激發出選擇者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可以避免“有城無市、有城無業、有城無人”的資源配置混亂、以及農民“被城市化”和“造城運動”等偽城鎮化現象的出現。

        (二)政府與社會:讓權于社會,保障公民權,實現人的城鎮化。目前,政府主導下的城鎮化對于農民以及市民來說,都是被動的城鎮化。農民變為了新移民,面臨著社會權利、政治權力、社會權利的相對剝奪,而市民則面臨著與新移民競爭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現實。若能讓權于社會,保障新移民的公民權,則有助于實現人的城鎮化,保障市民的公民權不會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而受到削弱,則為人的城鎮化的實現掃除了部分障礙。那么,目前政府應讓權于社會,將其主導下的遭到損害的權利得以回歸:在新移民的經濟權力的回歸上,政府應實現城鄉統籌就業與平等就業、建立善待城市新移民的用人機制、保護城市新移民合法財產權;在新移民的政治權力的回歸上,構建城市新移民政治權利保障機制、出臺保障城市新移民政治權利的法律法規、加強城市新移民群體的組織建設等;在新移民社會權利的回歸上,政府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自由遷徙權利的回歸。同時,政府還應把握好新移民和市民的平衡,使得市民的公民體驗不至于因新移民的涌入而受到影響。

        面對傳統城鎮化的種種弊端,新型城鎮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了燃眉之急。但是,要真正實現新型城鎮化,政府必須處理好與市場、與社會的關系??茖W界定新型城鎮化中政府有限主導的職能定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主導作用,開創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活力源泉;讓權于社會,保障公民權,實現人的城鎮化。在政府、市場、社會三者合力作用下,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私人尤物在线精品不卡 | 最新国产美女菊爆在线播放 | 色窝窝在线手机视频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网 | 亚洲综合AⅤ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