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范文

        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

        第1篇: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范文

         

        高職初等教育文科專業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符合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并響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號召,以培養具備一定知識和能力去從事企業文秘和基礎教育的實用人才為目標。針對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初等教育文科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根據我教學多年的經驗,提出了幾點個人見解。

         

        一、明確教學定位,建立課程結構

         

        培養初等教育文科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國普通高等教育與我國高職初等教育的不同,只有知道了兩者的區別,才能更好地明確教學方向,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養學術型人才,高職初等教育則更側重實際應用。那么,高職初等教育的教學定位就應該是培養動手能力強、實踐操作能力突出、具有一定管理經驗的技術型人才?,F在是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應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為了滿足社會發展人才需求,必須要求改變只要數量不要質量的思維模式,從學生專業素養抓起,人文教育抓起,這樣才能在就業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明確完教學定位,我們就開始建立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結構。因為高職院校擔負著為經濟社會傳輸高級技能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務必要在課程結構上合理安排,強化人文素質教育,開設多元化的課程。必修課、選修課,以及專家講座都要根據專業需求進行科學性規劃,要培養專業知識過硬的初等教育文科專業學生。

         

        二、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

         

        正確的教學目標是教師對教學方向的設定,也是教師對學生教學成果的預期。教學目標分為兩項內容:(1)教師的教;(2)學生的學,只要二者相互配合,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才算得上是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但事實上,有一些教師只重視學習的結果,不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從而無法落實目標培養。為了培養初等教育文科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我們必須要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目標,并且要認真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無論做任何事,熱情是尤為重要的。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值得每個教師思考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嘗試采取多種措施和方法。只有當學習氣氛達到最佳的時候,才能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學習專業素質的熱情,并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此來達到提升教學水平的目的。

         

        三、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在實戰中獲得真理

         

        教師在課上講得再多,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再過硬,不去實戰中鍛煉,那一切便是紙上談兵。所以說,一切要從實際出發,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現真理。理論是抽象的,必須把抽象的東西實體化,將理論結合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之,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總之,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供過于求將會是未來社會人才供求的發展趨勢。那么作為初等教育文科專業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素養就必須嚴格要求,只有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合格的技術型人才,才能在未來翻滾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第2篇: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范文

        教育作為人力資本主要投資形式,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依結構不同而存在顯著差別。本文將教育人力資本結構分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兩種類型,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影響,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在教育人力資本結構上存在顯著差別。研究證實,地區產業結構不同引起教育人力資本在產出增長中的貢獻也不同,經濟發展越快地區高等教育人力資本在產出增長中的貢獻越大。基于此,為發揮教育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政府應提高公共教育支出預算,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教育。

        關鍵詞:

        教育人力資本;經濟增長;教育投入

        隨著人力資本理論的興起,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主要方式,教育在帶動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引起經濟學家關注,在人力資本框架內研究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僅有利于理解政府財政支出分配,測量不同層級教育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區別地區教育不均等對地區經濟差距的影響。

        一、國內外研究述評

        舒爾茨最早在增長理論將教育和經濟增長聯系起來(Schultz,1961),[1]此后,大量經驗研究已經證實教育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向關系(Barro,1991;Mankiwetal.,1992)。[2-3]近年來,研究開始關注教育人力資本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通常在增長核算中研究不同類型教育人力資本對產出的貢獻,[4-5]國內學者也不斷豐富增長理論,多數側重于總量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6],僅有少數學者針對教育水平差異性對經濟增長貢獻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7-9]很少有研究考慮教育人力資本結構和經濟增長之間聯系,未說明不同地區之間教育人力資本結構差別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已有的國內外研究成果,文章研究不同地區不同部門教育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間接考察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文章使用我國大陸31個省市2003年至2012年各級各類教育和產出的面板數據,檢驗教育人力資本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使用Solow提出、經由Lucas發展和完善的增長理論中教育存量的一些測量方法。也考慮政府對人力資本的介入,將其定義為公共教育支出,作為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二、教育人力資本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模型的設定

        文章采用兩部門方法[10],增長計算方法被用于區分生產要素貢獻、要素效率和集中度改善,生產函數規定如下。文章考慮兩部門經濟(Y部門和E部門),Y部門以不變收益使用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投入生產產品和服務。E部門經由教育系統致力于人力資本生產。這一部門活動導致可用于兩部門的人力資本數量增長。如果假定總人力資本H按照這一部門使用的人力資本數量一定比例(1-γ)H增長,那么人力資本增長率為。在這一模型中,為了研究教育人力資本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將教育系統設定為兩層教育體制:基礎教育(含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隨著教育層次由基礎教育向高等教育提升,受教育者人數不斷變化,呈減少趨勢。此外,由于教育的層級特征,退學更可能發生在中間階段。結果,學生入學率隨個人向更高層次教育移動而遞減。初等和中等教育水平上人力資本生產由通常投入,如個人學前準備(也被稱為初級資格)、教育時間和相關教育質量決定??墒?,高等教育水平上人力資本生產要使用基礎教育水平生產的人力資本作為投入,即人力資本具有累積性。這一因素決定了個人能從更高層次教育受益,但是即使接受了更高層次教育,僅有個人準備充分時,他們才能受益于更高層次教育,每一層次教育可規定相應人力資本生產模型。首先,個人開始于基礎教育人力資本生產相應技術規定如下。

        三、實證檢驗

        計量經濟估計決定了教育人力資本結構對產出的影響,基于教育制度相似性和經濟結構調整政策相似性分地區研究,將樣本省市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計量結果見表1。表1估計結果顯示三類地區實物資本(K)與產出正相關且統計上顯著??墒?,基礎教育(bh)和高等教育(ah)人力資本對產出影響不同。中部和西部地區教育人力資本對產出有正向影響。中部地區基礎教育系數估計值為0.02,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系數估計值為0.15,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系數估計值大于中部地區基礎教育系數估計值,系數估計值統計上顯著(無論中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系數估計值通過了t檢驗),這可能是由于中西部地區由于高等教育發展滯后,加之經濟發展落后很難留住高素質人才,帶動經濟發展還主要依靠基礎教育,而且越是經濟發展落后地區,基礎教育在帶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大。這一點可由中部地區高等教育系數估計值為-0.21和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系數估計值為-0.46反映出來,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人力資本對產出有負向影響意味著這兩個地區受經濟發展滯后和人才流失制約,高等教育人力資本對于企業而言不足以組合實物資本產出高水平產出。對于東部地區而言,基礎教育人力資本與產出負相關,這意味著這一水平教育充足,欠缺的是高素質人才,而高等教育人力資本系數為正(0.60),也說明東部地區高等教育在產出中貢獻很大。

        由表1回歸結果可知,60%-80%的產出變化歸于上述地區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變化,統計上顯著的變量,模型擬合結果也較好。下面列出31各省市樣本合并分析結果,文章將所有省市樣本分為兩組(服務業和制造業),按照人類發展指數,代表發展階段的測量,通過使用人類發展指數,就發展水平而言,東部地區排列相對較高,中部地區排列居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落后,合并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統計結果可知,基礎教育人力資本對服務行業產出(系數為-0.46)和總產出(系數為-0.46)有負向影響,負相關關系意味著在這一水平上的人力資本無助于帶動服務業和總量經濟增長?;A教育人力資本對制造行業產出有正向影響(系數為0.65),這表明基礎教育人力資本有利于帶動制造業發展??墒歉叩冉逃肆Y本十分有利于制造業和服務行業和總產出。無論是制造業部門(系數為0.42),還是服務業部門(系數為0.55),亦或是總量上(系數為0.40),高等教育人力資本均有利于增加產出。

        就不同地區而言,東部地區處于高發展階段,基本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力資本均十分有利于所有部門和總量增長。表3列出東部地區系數估計值。由表3統計分析結果可知,東部地區基礎教育人力資本與制造業產出之間正相關關系表明這一部門能有效組合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提高經濟產出,此外,就東部地區高等教育人力資本與制造業(系數為0.12)、服務業(系數為0.20)和總產出(系數為0.99)之間較強的正向關關系也表明東部地區教育水平越高對經濟增長貢獻越大。由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地區,文章將中西部地區省市樣本合并,研究教育人力資本結構對中西部地區制造業、服務業和總產出的影響,結果如下(見表4)。表4列出中西部地區系數估計值,中西部地區基礎教育人力資本對制造業產出(系數為0.10)和總產出(系數為0.15)有正向影響,這說明中西部地區基礎教育在經濟發展中仍然起著重要作用,而高等教育人力資本對制造業產出(系數為-0.24)和總產出(系數為-0.46)有負向影響,這表明中西部地區在缺少教育資源同時,高等教育資源并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影響了高等教育對地區產值的貢獻。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教育人力資本對服務業產出貢獻隨著教育水平提高而增強,基礎教育人力資本對服務業產出(系數為-0.61)有負向影響,而高等教育人力資本對服務業產出(系數為0.60)有正向影響,在這也表明在中西部地區盡管整體上對高等教育重視程度不夠,但服務行業還是比較認可高等教育。

        四、結語

        通過實證檢驗教育人力資本結構對制造業、服務業部門產出和總產出影響。首先,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由低到高呈階梯式增加。換句話說,經濟越發達省市從高等教育受益越多,而欠發達省市更依賴于初等和中等教育。概由這些地區缺少可用于高等教育部門的資源,且已有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當,這導致高等教育人力資本對于欠發達地區產出有負面影響。其次,我國整體上教育人力資本結構仍舊處于加速經濟增長階段,在經濟增長方面高等教育比初等和中等教育起著更重要作用,這一點可以從地區經濟發展中各級教育的貢獻得出。較高人類發展指數地區,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有利于增加制造業和服務業產出和總產出。因此,基于以上研究結論,建議如下。教育發展必須超出常規模式,更強調平等和效率。當前,教育人力資本形成仍在不斷增長,如果這一增長趨勢經隨教育資源有效配置而不斷增加,不僅可確保人力資本增長率不斷增加,而且政府將有效確保人力資源滿足經濟發展需要,這將進一步加速經濟增長。就政策意義而言,本研究表明,中國應該增加具有大學學歷工人百分比以加速經濟增長。此外,為了減少地區差距,最好增加落后省市各類教育投資,特別是提高西部省市初等和中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

        參考文獻

        [1]Schultz,T.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51(3):1-17.

        [2]Barro,R.Economicgrowthinacrosssectionofcountries[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1,54(3):407-443.

        [3]Mankiw,N.,Romer,D.,&Weil,D.Acontributiontotheempiricsofeconomicgrowth[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2,107(2):407-437.

        [4]McMahon,W.EducationandgrowthinEastAsia[J].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1998,17(2):159-172.

        [5]Petrakis,P.E.,&Stamatakis,D.Growthandeducationallevels:acomparativeanalysis[J].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002,21(1):513-521.

        [6]陸銘,陳釗,萬廣華.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國的收入差距、投資、教育和增長的相互影響[J].經濟研究,2005(12):4-14.

        [7]王云多.人力資本、內生生育行為與經濟增長[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2(4):77-82.

        [8]謝波,陳仲常.自然資源、人力資本異質性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1(4):35-44.

        [9]劉幼昕.中國財政性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3(11):153-155.

        第3篇: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普通教育;溝通;改革

        現在最倡導的教育方式是終身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給當代教育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我們需要改革教育方式,讓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加大溝通力度,互相借鑒,互相融合,才能使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共同發展。

        一、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

        普通教育是指由普通教育學校承擔,實行全日制教學,主要培養理論型人才,它包括普通基礎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是在職業發展的前提下開展的,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對學生技術的掌握和職業知識的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對學生進行普通教育的時候,滲透一些職業教育的思想,讓他們對將來可能從事的行業有一些了解,為將來早做規劃。職業教育階段的學生也需要鞏固普通教育時期所學的知識,通過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好地做好自己的職業評估和定位。所以,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互相滲透、補充的,學生可以從普通教育中轉向高等的職業教育,也可以從職業教育中轉向高等的普通教育,這種互相轉化形成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相互溝通。

        二、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相互溝通銜接的必要性

        1.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工業時代,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特別是優秀的技術人才和一線的工作人員,是國內外都在爭搶的人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于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國的教育體制實現轉型,單一的普通教育或者職業教育都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讓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聯合起來,相互溝通、滲透,使得學生既能在知識上獲得更多,又能培養動手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質量更高的人才。

        2.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密不可分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先生曾經說過,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雖然有著明顯的區別,但是又不能完全區分開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地位不應該是主導和從屬的地位,而應該是平等的。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多地轉向了綜合能力的運用,社會更需要可以隨機應變,同時擁有理論和技術的高端人才。我們需要將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連接起來,取長補短,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優秀人才,造福社會。

        三、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的策略

        1.專業課程設置淡化

        目前我國教育上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普通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太過理論化,而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又太過專業化,讓兩類教育模式之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如果學生想從一種模式轉向另一種模式,很難迅速適應這一轉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同,但是它們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都是通過課堂教學,學科設置就成了現在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為了滿足“職業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職業化”的趨勢,職業院校需要增加一些基礎性的課程,而普通教育學校也應該增加一些職業性的課程,通過專業課的設置來將兩種教育類型的區別淡化掉。

        2.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實行標準化模式

        教學的內容如何銜接,是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溝通的一個重要環節。從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一些從普通初等教育或者中等教育轉入到職業教育的學生,其道路是通暢的,還有一些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生也可以順利拿到一些職業教育的資格證書。而一些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如果想轉入到高一級的普通教育,就會有不小的困難,初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很難接受高一級的普通教育。所以,我們在辦學的同時,要注意兩種教育模式的有效銜接,特別是在教學內容上的銜接,不能使兩種教育脫節,形成斷裂,要形成標準化的模式,有了這種模式,兩種教學內容的銜接才能變得流暢,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立交橋”式的辦學模式,使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夠并駕齊驅,共同健康發展。

        3.資源重組,實施一校兩制

        學校之間的資源重組,是一種很好的辦學思路。我們可以把教學條件和質量比較差的普通高校歸入到職業高校中去,教學和管理相對獨立,共享教學資源。實施一校兩制之后,普通高校的學生可以將優秀的學習風氣帶入職業高校中,而職業高校的學生可以把一些專業知識更好地反饋給普通學校的學生。職業院校的學生可以彌補其文化底蘊過淺的問題,而普通學校的學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

        4.跨校選修,互認學分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蔽覀儾坏獫M足學生的知識要求,還需要促進他們的身心協調發展,不斷突出每個學生的個性,讓他們學會如何獨自面對將來來自社會的挑戰。我們不妨為職業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學生打開一扇大門,讓他們可以擴大選課范圍,互認學分。同一地區離得近的普通高校和職業高校還可以建立伙伴關系,進一步地聯合起來,在保持原來的學校管理體系的情況下,互相合作,辦出有特色的普職聯合教育,這樣既能優化配置教學資源,又能彌補學生之間的一些差距。

        第4篇: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素質教育;音樂教育;銜接

        素質教育是國民教育事業追求的終極目標。所謂素質教育簡言之是以培養和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為核心,重點在于人格的培育與引導,手段是展開普遍的美學教育,提高國民的美學素養,弘揚“真善美”的文化精髓。音樂作為美學教育的重要領域,在素質教育中舉足輕重,所以,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國的學院音樂教育最早可源于20世紀初期的“學堂樂歌”,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力的逐步增長促使國家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教育普及率得到明顯的提升,步入大學不再是很多孩子遙不可及的“夢想”。并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氛圍營造了自由的學術風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學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反思與討論,思想的充分解放,造就了多元化的教學理論和多元化的辦學方式,教育改革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旋律。

        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在教育的對象和教育的目的上有著本質的不同。“職業教育”是當前諸多高等學府培養人才的主要方式。所以,高等教育由以往高高在上的“精英教育”逐漸轉化為平易近人的“國民教育”。從國民素質的角度而言,因為高等教育的對象的年齡特質,才階段的教育對人格的塑型,人格的提升取足輕重,簡言之,對國民素質的提升,高等教育的工作者責任重大。隨著近年來對素質教育的強調,不少大學開設了很多各具特色課程以期實現素質教育的初衷,其要旨無外乎追求自然科學教育和人文藝術教育的平衡。本著“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素質教育在本質上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尤其是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大潮中,競爭日益激烈,科技水平的日新月異,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德育建設凸顯其重要性。所以,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應該從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過各種科學有效的途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其中一個要義就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當代大學教育中強調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要求,而藝術教育的關注正是人類感情的關注,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感情重要的存儲和表達方式,藝術教育為實現素質教育總體目標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成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最有活力的一種教育形式。于是,我國各大學正逐步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同時,尤其注意了藝術教育的發展。在大學課程里,藝術不再只是藝術系學生的學習內容,也納入了普通專業教學范疇,藝術成為公共必修課程,而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實施則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

        但由于傳統的“慣性”,高等院校對音樂教育存在重視不足、展開不充分的現實,造成了音樂教育在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中的斷層。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我國的教育體系大致上可以劃分為初等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個層次,其中高中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處在中間環節、起著承上啟下作用。首先,從教學的內容而言,高中各個科目的教學內容與初、中等教育相比,具有更強的理論色彩,強調各學科專業化、理論化的基礎知識與研究方法。其次,從教學的目標而言,高中階段的學習不再限于初等教育中的經驗傾向與主觀感受,而強調學生在掌握了各科的基礎理論后,具備運用這些系統的工具分析與解決相應領域稍具抽象性問題的能力。最后,從教育的后果而言,普通高中教育結束后,學生可以直接投入社會工作。同時,由于高中教育提供了許多適合深造的理論工具,便于學生繼續接受高等教育,所以高中教育成為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路徑。但是由于地緣因素、歷史因素所造成的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高中教育的普及率差強人意,尤其在農村地區,高中教育成為少數農家子弟“跳出農門,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并且,隨著近些年來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逐年加大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高中教育的功能被逐漸單一化,高中教育被認為是普通高等教育前奏,被想當然地稱做“應試教育”。筆者認為教育本質應在于提升國民素質,就這一點而言,基礎教育既是起點也是關鍵,高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高級階段,更應當將素質培育作為教育的目標和方向,所以,高中教育應當是素質教育而非應試教育。

        其次,高等院校對非音樂專業的學科在教學大綱的勘定、教學計劃的執行和教學的實施諸方面對音樂教育重視不足,音樂教育的素質提升作用被淡化,淪為“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眾所周知,高等教育對學生人格塑造和健全有著重要意義,尤其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高校也不再是獨善其身的“象牙塔”,大學生的心理疾患不再是諱莫如深的罔談,大量的案例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并沒有隨著職業技能的提升而提升,素質教育在大學并沒有得到明顯的加強。筆者認為在高等教育階段,傳授各學科專業化、理論化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方法論意識,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固然重要,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應當如何去引導學生認識美,感受美,追求美,通過增強學生的美學感受,分清善與惡、美與丑的界限,為學生的人格塑造奠定扎實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音樂的作用至關重要,音樂教育不能忽視。

        音樂教育作為美學教育的重要一環,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樂記》云:“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大小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徑。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樂”作為“君子六藝”中重要的一環,可見歷代教育都強調音樂對人的教化作用。并且,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具有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灸繕耸桥μ岣咔嗌倌晁枷氲赖滤?,改善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綜上,筆者認為素質教育并非獨立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種通行于不同教育樣態下的教育理念。中等教育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已逐漸摒棄了“應試教育”的怪圈,作為素質教育重要載體的音樂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展開,而高等教育對音樂教育的淡化并非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所以,應當重視高等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做到兩種教育樣態間的合理過渡和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金亞文.理解與實踐高中音樂新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曹理,繆裴言,廖家驊.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汪毓和.中國近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4.

        第5篇: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 基礎教育 高等教育 思考與建議

        “教育”一詞,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探討的話題。從先秦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到近代顧炎武的“經世致用”的時代性呼喚,教育理念這條千年的洪流正向我們滾滾奔來。古人尚“德”,習六藝,漢朝選官制中的“舉孝廉”都是教育理念的表現。近代貴“用”,在清末科舉制改革里,自然科學取代了四書五經。教育越來越向著大眾化、實用化方向發展。一方面是教育自身有著不斷發展的性質,另一方面是時代推動影響的結果。縱觀歷史,當今社會可謂是教育的大繁榮階段,義務教育的普及,中等教育的多樣化,高等教育的全面系統化,旨在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接受公共教育的機會。教育改革此起彼伏,新理念、新思想不斷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然而,人們對教育的擔憂也隨之而來?,F代教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是生產有用的機器,還是培養和諧的人?這些都是人們無法回避的問題。

        一、基礎教育,金字塔的基底

        當人們感嘆的金字塔的高度時不應當忽略它底部寬闊厚實的基底?;A教育的意義就在于要為個人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個人一生對待學習和生活的態度是在基礎教育(尤其是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階段形成的。

        我認為學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現在尚未有十分科學的理論對學前教育進行指導。因此在這個階段,學生通常會遺憾地失去重要的奠基過程。對于中國古代的學前教育,我們還不能做出完全的定論。李白三歲識千字,五歲誦詩書。蘇軾幼時由母親程氏教經史,十歲時便能吟出奇詩。同樣也有不少人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徹底失敗?,F在學生進入正式的學校學習一般是在六歲,如果在這之前就安排大量的知識,強行讓其吸收是不科學的,可能會使其產生厭學情緒,影響以后的學習發展,嚴重的可能會損害兒童生理與心理健康。那么,此時我們應當做些什么呢?蒙學經典《三字經》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兒童在這時需要養成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初步培養一些美好的品德。因為養成教育中所形成的東西會在他以后的生活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孩子上學之后會出現做事磨蹭、丟三落四、上課不專心、甚至說謊打架等惡習。究其根本是學前教育的缺失。家長在孩子幼時可能會比較溺愛,一般不會強加一些原則給他,認為孩子不懂事,長大了自然就不會了。但是此時必要的嚴厲是絕對必需的,甚至要非常嚴格,嚴格不代表不科學,這就需要家長把握適度原則。在這種影響下成長的孩子會對學習生活形成一種嚴肅的態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前教育階段形成的一切就是一個人今后學習發展的一切。

        當基礎教育正式開始以后,我們就應當格外注意知識的積累,它應當是緊密的、大量的,但不是晦澀的、高深的??梢哉f,這樣的教育是帶有一定強度的。也許在當今社會,人人提倡減輕課業負擔的情況下,這樣的理念似乎是不合時宜的,但是如果你了解過小學生的學習狀況就會發現,他們一般具有超常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雖然這時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不可能對一些問題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小學生的記憶能力還需要系統科學的培養才能夠真正使其收益。有人反駁,在現在傳播媒體如此發達的狀況下,“記憶力”不再有用了。人類把社會的發展權完全讓位于機器是可怕的。因此,記憶力的訓練應該從幼年開始,取消學校中一些被看做使人厭倦的傳統訓練是不恰當的。家長要與老師通力合作,監督孩子掌握每天學習的內容,注重練習,并且要適當增加課外知識的積累,貴在堅持。在校要開展趣味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培養創新精神合作能力,等等;老師要嚴格規范學生的不當行為,同時注意記憶力的訓練。應當說明的是,這時的記憶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死記硬背,但這不是壞現象,只有有了幼年的死記才有成年的活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東西自然會被理解。需要強調的是記憶的內容,中國的傳統文化自近代以來就備受冷落,似乎它和封建傳統一起被打倒了。但是翻開原典閱讀,我們就會發現傳統的其實才是精華。無論是內容上還是情感上都是非常有益的。記憶這些東西不僅是為往圣繼絕學,更是為自身的修養,社會的和諧。所以國學的學習要從幼年開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A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造就經天緯地的人才,就不能不從基礎做起。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因此基礎教育是走向更高層次學習的通行證。

        二、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頂尖

        一個社會的發展前景,最需要關注的就是高等教育的水平。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教育,它的主要目的不應當是培養出一般性的實用人才,而是要進入研究的高度,把握社會的命脈。有人說中等教育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言下之意,接受完中等教育之后是步入社會還是繼續接受教育要看個人的學習程度。

        首先,在進入高等教育之后,學生就要掌握一種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學習方式了。如果說以前是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循環往復的學習狀態。那么在大學這一比較自由的空間里,學生主要學習與把握的是一種思考方式,而這種思考方式的獲得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師的引導。從目前的形式來看,應該說大學里的老師依舊是被固定在三尺講臺之上,教學形式與基礎和中等教育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更加呆板。各種各樣的講座雖然精彩,但是通常學生在聽過之后,講座的內容也就拋到腦后了。這樣單一的教學形式需要改革,要讓學生真正地進入學術研究的領域,真正地達到大學學習的高度,并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老師應當來到學生中間,面對面、點對點交流。教學地點不僅限于教室,還包括任何可以安靜舒適地探討問題的地方??鬃赢斈暝谛訅v學,和學生們一問一答,學習氛圍的濃厚可以想象。教室里,不再是老師講個不停,同學昏昏欲睡。相反的,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老師只是在中間穿插指導,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大量的課題準備,準備的過程中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準備不是形式化的報告,而是要內化成自己的觀點,在交流探討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其次,大學不僅具有知識的傳播與發展相結合的傳統職能,它作為科研和知識創造的自治中心,還可以幫助解決社會面臨的某些發展問題。審視當代高等教育,過于行政化使得大學失去了自治的權利,規定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也讓學校失去了個性。既然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應該是知識界、政界和商界的精英,那么在大學里給學生搭建一個發表意見的平臺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這些觀點也要受到社會的關注,一些科學合理的意見應當被政府采納,這樣就有可能使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真正結合起來。大學不只是一所學校,它應當更多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中。

        同時,大學應當具有開放性,這里所說的開放性不只局限于國內,國際合作也很重要。有一種說法:世界上的一切紛爭都源于不同地域的人們彼此不了解對方的文化。那么加強國際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一些誤解,同時可以借鑒優秀民族的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開闊國內的學術視野。大學要為學生開辟更多的觸摸世界前沿的渠道。那么,怎樣才能既降低成本,又可以達到不錯的交流效果,這就需要相關教育者和政府人員進行探索。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塔底與塔尖。這兩個部分決定了個人與社會發展的厚度與高度。我們在認識教育時,尤其要重視這兩個階段。要解決學生接受教育方面的問題必須從基礎教育著手,從根本上建構起科學合理的學習框架;要實現社會向著更高層次的發展,必須重視高等教育的力量,為大學打開通向社會的大門,建立學術科研陣地。教育事業任重而道遠,適應社會的需求不僅是學校教育要貫徹的理念,更要成為學生發展的方向。荀子說過:學不可以已。古人早已向人們提出終身學習的要求,不論我們的學問停留在何種高度,都要牢記這一信條,這樣教育的意義才能得到充分彰顯。

        參考文獻:

        [1][南宋]王應麟.三字經.

        [2][春秋]老子.老子.

        [3][西漢]荀子.勸學.

        第6篇: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教育投資;三級教育投資;教育公平;投資效益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182-04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以世人矚目的“中國速度”實現跨越式發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在這一巨大的成就中,教育作為經濟持續和強勁發展的基礎,其推動作用功不可沒。21世紀是知識經濟、教育經濟和人才經濟的世紀,經濟基礎知識化、國力對比科技化愈發加重。研究國外教育投資與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的關系,得出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對優化我國教育投資結構,推動經濟增長具有現實啟示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一、國外教育投資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曾指出,人力資源是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體,也是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自然資源和人才資源實現最完美的結合,將會最大限度創造出物質財富。要有效地使用人力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就必須注意到直接影響人力資源的因素――教育。若把國家假設為“理性的經濟人”,則其每一項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那么,國外是如何尋找并實現財政支出的最優化,以最小的教育投入去獲得最大的教育產出呢?

        (一)政府財政教育支出

        財政支出結構調節著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各項比例,直接影響國民經濟中的投資結構,進而制約著經濟發展。國家會對各類支出的選擇做出權衡博弈,以一種動態的投資組合實現自身的最大收益。其中,教育支出在各個國家的財政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體現著各國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國民素質的戰略目標。

        由表1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國家的公共教育支出比重超過4%,其中既包括發達國家,也包括發展中國家。這說明,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已經深刻認識到教育投資的重要性,并落實了大力扶持教育的國策。而我國這一比重在2008年才達到3.48,財政教育支出水平上升空間巨大。

        (二)教育支出效益

        教育支出作為投資的一種形式,要像物質投資一樣進行收益分析。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一國教育支出的結構即初、中、高三級教育的比例組合是影響教育投資效益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體現在教育經費的效率方面。

        1.三級教育的分配比例

        合理的教育投資結構有利于提高各級教育邊際效益,從而提升經濟社會的總體規模效益。經濟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快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騰飛的新興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根據不同時期經濟和教育的發展需要,來確定教育投資的重點。在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初級階段,三級教育投資分配結構呈“金字塔”形分布,高等教育投資比例最低,其次是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投資比例最高。各國在初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情況下,教育投資分配結構轉呈“紡錘”型,重點自然而然地傾向中等教育。在基本完成中等教育的普及之后,就開始進入普及高等教育階段,教育投資的重點也就隨之傾斜高等教育。

        2.經費產出的效率對比

        據有關研究表明,美國教育投資的效益無論在總投資還是外溢效應都十分顯著。首先,美國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總體貢獻較高,教育投資增加1%,能拉動經濟增長10.67%,遠遠高于1980―1990年間世界平均水平的4.48%,也高于我國1997―2006年間5.94%的水平。這為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將7 870億美元刺激經濟法案中的將近12%投資于教育事業提供了理論支持。其次,美國教育投資對非教育部門的外溢效應顯著,教育投資增長1%,不考慮其他因素的變化,非教育部門將增長0.67%。這一數據同樣遠遠高于1980―1990年間世界平均水平0.38%,也高于我國1997―2006年間的0.35% [1]。

        (三)國外教育投資對教育公平的保障

        教育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主要工具,因此,保障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利、推進教育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西方從一戰前的起點均衡論、20世紀中期的過程均等論,到當下的結果平等論,無不體現“全民教育”的公平理念。發達國家通過市場供求機制對教育資金精細化管理,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早在1965年,英國就針對區域之間、學校之間和社會群體之間在教育機會和質量方面的不均衡問題制定了“積極的區別對待”政策,在資源配置方面采取了積極有效的傾斜政策 [2]。德國政府不僅關注教育發展的各州地院校平衡,而且還關注教育具體實際入學能力的均衡,通過提供低息教育貸款和擴大獎助學金覆蓋面,重視對學生的資助。俄羅斯則實行教育非壟斷化,按人頭發行教育支票撥款以保證全程的基礎教育。此外,風行西方的還有教育充足理念、“全納教育思想”、廣泛公共教育制度和“積極的福利社會” 等教育公平理念。

        二、我國教育財政投資的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的教育投資總量偏低

        從建國一直到改革開放,我國教育經費的投資水平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和同等發達程度國家的水平。近年來,我國財政教育投資總量基本上處于不斷上漲趨勢。人們一般用公共教育投資占 GDP 的比重來比較各個國家教育投資的相對規模,衡量各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程度。公共教育投資是指政府對教育負擔的支出或與政府有關的支出,包括直接支出和中間支出。我國這一指標主要用財政性教育經費代替。

        從表2可以看出,雖然我國財政教育投資絕對量增長較快,但相對于 GDP 增長的速度卻顯得極為緩慢。從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比較來看,我國財政教育投資占 GDP 的比重,與經濟發達國家不可相提并論,與世界平均水平相距甚遠,甚至遠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二)三級教育的投資結構不合理

        我國目前不僅教育規模仍然偏低,而且教育經費在初、中、高三級教育之間的分布結構也不盡合理。這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普遍發展軌跡差異較大,不符合我國的現實國情,導致了教育資金的低效運轉。

        從表3中生均教育經費國內國際縱橫比來看,1999年高等教育大擴招后,我國高等教育經費迅速降低,而初、中等教育經費逐步增加,各級教育生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和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比值呈穩步縮小的趨勢。尤其2006年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免除基礎教育學費后,相對國際經驗值日漸優化、更趨合理。但是,我國“重高輕基、急于求成”的傳統三級教育投資結構長期處于落后的困境,糾正嚴重的分配錯位仍需更多的基礎教育投入。

        (三)教育機會不公平

        1.區域差異

        由表4可知,東中西部的中小學入學人數大致與本地區的人口數相當,但是在高等學校的入學人數上卻差異懸殊,東部比率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同等的中小學入學率,不同等的大學入學率,說明了我國區域教育的顯著性差異。這與提高全民整體素質的要求相差甚遠,不利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這種情況需要盡快加以轉變。

        2.城鄉差異

        教育不僅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也是社會階層尤其是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重要渠道,教育的不平等必然導致這一渠道越來越窄,加劇中國社會階層兩極分化的不合理結構。我國當前的教育投資以政府財政為主,在教育體制上一般以城市為主,重點學校為主,中心城市的重點學校撥付的教育經費最高,其次是普通市縣的學校,廣大農村的學校最低,城市生均教育經費大多在普通農村的3倍以上,這造成基礎教育階段的經費投入嚴重不公。高水平、高智商的優秀人才在不同性別、區域、群體與民族之間是均勻分布的,社會資本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教育機會不平等和不公平不斷惡化,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

        三、國外教育投資對我國的啟示和借鑒

        (一)投資規模上進一步加大教育經費總量

        市場經濟條件下,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將教育全面推向市場。我國財政教育投資占 GDP 比重與國際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仡櫽⒚赖冉逃髧某晒χ?,最大特點就是:財政撥款優先教育,建立經濟發展與教育投資的積極互動和良性循環機制,解決教育發展的投融資瓶頸,實現經濟與教育的互利雙贏和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充分認識教育投資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國家財政對教育投入的比例。

        1.經費融資來源:政府為主,負擔主體多元化

        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性教育投資占GDP的比重,保證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努力實現國家既定的4%的戰略目標。就世界各國的實踐看,應區分不同的教育類別采取不同的措施:基礎教育以公立學校為主,由財政提供資金;高等教育以民辦公助為主,由受益者個人承擔資金,國家財政予以適當支持;職業教育以市場提供為主,由企業或受益人承擔資金。另外,大幅提高教育經費投入量,不能單純依靠國家財政,必須使教育投資的主體多元化。政府可以在教育事業的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借鑒國外支持非政府組織建設的經驗,通過政策杠桿積極鼓勵、吸引民間閑散資本、國外金融資源在經費籌措和資源分配中的開發作用。

        2.挖掘新途徑,開征新稅源

        首先,要適時開征教育稅。我國目前開征的城市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費附加雖帶有一定強制性,但畢竟不是稅,實際征收中,征收部門往往先保稅,后收費,使這些費難以征收,漏征面很寬。鑒于此,政府可以考慮開征教育稅以取代教育費附加。

        其次,發行教育公債,??顚S糜诮逃聵I。教育公債的發行規??捎芍醒胝鶕枰涂赡軇討B平衡的原則并結合當年國債發行計劃綜合考慮。教育公債期限結構應以中長期為主,適當輔以短期券種。國家發行教育公債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專業性的,如義務教育公債、高等教育公債、職業教育公債等。鼓勵大學發行教育公債,大學可以發行普通公債,可以按市值支付學費,以激發家長購買教育公債的積極性。

        (二)投資支出上進一步優化層級:協調初、中、高三級教育比例

        就教育發展來看,三級教育是一個相互銜接的整體,哪一級教育短缺或過量都會影響另外兩級教育的發展;從個人投資教育來看,個人接受教育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循序發展的過程。三級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不在于初、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誰比誰更重要,而是要在這三個層次之間找到一種恰當的平衡,教育投資要根據三級教育的發展合理分配。教育的發展要根據社會需要適當調整教育的結構,這是辦學內在規律的必然要求 [3]。因此,我國亟須緩解教育投資的總量矛盾和結構矛盾,使教育和經濟獲得大幅突破。當前教育投資要解決教育支出層級過度偏斜帶來的內部與外部的不經濟現象,重點應向初、中等教育轉移。政府有必要將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聯動結合,從稅收、財政、金融、物價等政策的角度繼續加大對初、中等教育的傾斜力度,以后再隨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力度。確保教育投資的重點與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三)投資結構上實現區域公平和城鄉公平

        財政預算不應只著眼于“燙平”經濟周期,而是致力于經濟循環中取得動態平衡。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內在延伸,要在多年的動態調整中努力實現教育機會均等。

        1.東中西部協調發展

        借鑒美國州政府水平、基數、學區財力均等化等國外彌補區域間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發展經驗,我國應加強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豐富教育資助模式,補助方式如:學費補助――對學校補助以降低學費;收入補助――對受教育方的收入提供補助;定向補助――對特殊人群提供免費高等教育。另外,要關注地區間的資源配置公平,結合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建立貧困地區教育投資研究機構,跟蹤調查即時反饋,盡快推動中西部教育水平的跨越式發展。

        2.城鄉均衡發展

        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支出力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近些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措施,不斷增加財政對義務教育的撥款,我國已實現了基本普及義務教育的目標。但還必須承認,當前我國義務教育所需資金問題并沒有解決好。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推行規范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省際之間、縣際之間的橫向教育轉移支付框架,促進各地方政府基礎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鼓勵富裕省份向貧困省份伸出援助之手,幫助農村及貧困地區發展教育。這種省份之間的橫向轉移支付,采取一幫一、一幫多、多幫一等各種形式,往往比中央的縱向轉移支付的力度更大、更有效。縣際之間的教育轉移支付由省級財政根據自身的情況,參照省際之間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制定具體辦法并組織實施。

        (四)投資效益上建立效益評估體系和教育經費監督體系,提高效率

        開源與節流并重,使教育的運作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可借鑒美國高校的投融資體制及與企業合作的模式:科學分配社會投資和捐贈;推動高??萍忌虡I化;重視高校與企業合作[4]。要推動教育產業化,走出教育投資總量不足和教育資源浪費的“怪圈”。政府撥款要績效為先,建立教育投資效益評估體系,對教育經費的使用及效果實時評估,為以后的相關決策奠定基礎。加大財政的教育支持力度,創建多元化的教育投資體制,建立合理的教育投資結構,強化教育經費監督監管機制,切實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使教育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參考文獻:

        [1] 肖璐,范明.美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基于菲德模型的實證考察[J].中國科技論壇,2011,(12).

        [2] 王璐,孫明.英國教育均衡發展政策理念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9,(3).

        第7篇: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范文

        一、高中數學教育的目的

        1.1為工業化社會生產提供知識支撐

        工業化以來的社會生產的顯著特點就是向著專業化,精細化、機械化的方向發展,而任何崗位的承擔者必須對數目量化有著基本的了解,即具備基本的數學知識,而這些數學知識正是高中數學中的內容,在操作任何機械上,必須具有很好的數學基礎,因為這些機械在設計之初,每一個設計的動作都是嚴密的數學理論作為支持,因此高中數學教育為工業化社會生產提供知識支撐。

        1.2為大學學習奠定數學基礎

        高中是我國培養專業人才的輸送基地,在高中階段,如果不能重視學生的數學教育,而忽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縝密計算能力的培養,那么學生在進入嶄新的大學學習生活時,他們的思維能力相比其他學生將變得遲緩。因此在高中階段,就應該重視高中數學教育,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為以后進入大學進行專科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對于這些學生將來踏入社會后,進入具體的工作崗位,適應工作的復雜性,都有巨大意義。

        1.3鍛煉學生應用計算的能力

        數學是一種語言,幾乎可以用它來解釋我們身邊的任何事物,在進入高中以后,學生包括數學在內的各個學科涉及的計算量都在變大變復雜,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對于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處處都存在數學,存在計算,最簡單的去菜場買菜也同樣需要計算,在學生踏入社會以后,嚴密的數學邏輯對于學生在遇到一件事情時,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以及應對措施都有極大的幫助。

        1.4為學生認識世界提供理論支持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認知就是關于文、理之間的聯系,簡單的認為是感性與理性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方式,事實上數學屬于理科的代表,但在高中數學上,對于學生在點、線、面、體的逐漸深化上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涉及到的空間數量的計算,學生必須在腦海中抽象的建立一個立體模型,這樣才能繼續學習下去,所以數學在促進學生科學地感性認知的同時,一樣的促進學生在三維立體空間維度上的拓展。三維空間的幾乎所有物體的運動以及物質的變化都可以數學來解釋,這對于學生科學地、理性的認知世界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

        二、高中數學教育方法

        在了解高中數學教育的目的以及意義后,就是探討具體的高中數學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2.1 更新教學觀念,注重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就是根據社會的發展,不斷的變更改進教育方法和觀念,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旨,充分引導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求知欲,形成健全的,完善的發展。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也有助于一定程度的遏制我國目前僵化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應試教育”以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這樣才能把基礎教育落實到實處,把教育的目的轉變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層面,為我國培養全面的綜合性的人才打好基礎。

        2.2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

        將原本的枯燥的計算公式和數學理論與日常的生活結合起來,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化的講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而且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與理解。例學生喜歡籃球,在學習到球體的知識時,就可以將一個籃球帶到課堂上,結合具體的籃球講解有關的知識,同時可以問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圓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對課堂講解知識的記憶,而且把枯燥的理論與實體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比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更加有效。

        2.3 利用先進技術,發展輔助教學

        今天多媒體教學已經不是新鮮事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課堂要教授的知識營造一個情景化的模式,利用圖片和三維動畫把知識有效的切入到這些圖片和動畫里,為學生建立一個知識化的場景,生動的圖景結合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一個數學世界中,有效的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發散能力,喚醒學生對一些身邊的事物表面的認知,輔以嚴謹的數學解釋,使得學生領略數學的神奇力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舉一反三,提高學生對遇到的問題及時做出對策的能力。

        2.4 重視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高中教育與以往的初等教育的區別就是更加具有目的性,利用短短的45分鐘的課堂時間是學生能夠掌握要教授的知識,對于每一個老師來說都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所以這就要求每一個老師必須根據教材設計針對性強的教學方式,使之能夠系統,全面地掌握知識。同時由于每一個學生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一樣,所以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方式,而不能“拔苗助長”,這樣只會適得其反,那些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可能會因為連篇累牘的講解,對數學失去興趣,那些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會因為跟不上進度,一樣的會對數學失去興趣,所以要針對性地適當的,動態的改進教學方法,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基礎知識。

        第8篇: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范文

        一、中小學校利用校園電視臺開展德育工作的現狀分析

        基礎教育肩負的重任,就是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校園電視臺在中小學校的教學、思想教育、宣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校園寬帶網的普及,很多中小學校出現了以校園網代替校園電視臺的現象,使得校園電視臺設備閑置,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在國內,雖有部分中小學校關注校園電視臺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但大多拘泥于形式,偏“教”輕“德”。總的來講,多數校園電視臺還停留在作為學校輿論宣傳工具的階段上,扮演著學校的“喉舌”,或作為師生聯系的“橋梁”。制作節目還是以教師為主,或者僅有少數學生參與,學生參與面窄,校園電視臺未能真正成為學生的電視臺。而利用校園電視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停留在陶冶情操、營造氛圍的層面上,學生還是以被動接受教育為主,少數校園電視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只是對少數學生進行了參與式教育。

        二、中小學校利用校園電視臺開展德育生活化概念的提出

        自2002年秋小學品德新教材在全國33個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區試行以來,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對學校德育的有關概念、實施原則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德育生活化的概念。東北師范大學劉洋教授指出:所謂德育生活化,是指以生活為根基,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途徑,旨在構建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生活質量的德育理念。構建生活化的德育內容要把握生活性、現實性、實踐性的原則,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引進心理教育內容,關注并指導學生的學習和交往活動。學校德育應該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新問題,引導他們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僅靠傳統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不能滿足現代德育發展需要的,而校園電視臺以視為主,視聽結合,圖文并茂,可以體現現代化教育的思想、內容、形式和方法,可以控制教育過程的各種信息并加以正確運用,具有傳統教育手段無法企及的優勢。所以,學校電視臺不能僅僅局限于播放一些勵志片,或進行簡單的電視節目制作播放,而要擴大德育概念。在方向和策略上,要求德育要以生活為起點,要利用手中的相機和DV在生活中進行錄制,最終畫面要回到生活,回到校園,其目的是引領生活、培育理性的道德思維,以關愛生命、提升人的生存價值為主要任務,以陶情養德促進人的和諧發展作為對學生的終極關懷,深化電視德育的內涵概念。

        利用校園電視開展德育生活化工作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管教式(視)”德育。管教式德育,又稱為管教“視”德育,最初以教師播放學校校規校紀視頻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式接收狀態,看著單一的畫面,幾乎沒有參與的積極性,效率低下。而學校電視臺工作者也基本以完成領導任務為目標,主動參與性不強。目前,這種電視德育方式在一些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已經被逐步取代。

        (2)“引(音)導式”德育。隨著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的評比,部分學校電視臺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校園電視臺教師開始帶領一些學生制作校園節目。與“管教式”德育相比,教師參與性有所提高,但德育仍然拘泥于形式,學生在參與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基本以選拔個別學生配音為主,從前臺轉到后臺,學生思想的改變以校園教師節目導向為主,我們可稱為“引導式”德育。而在這類德育過程中,學生的配音解說占據了一定的分量,所以又戲稱為“音導式”德育。

        (3)“參(唱)與式”德育。社會和學校的變遷,必然帶動學校電視臺的進一步發展。改革開放后,中小學生文藝活動增多,各類歌詠比賽、紅歌比賽、朗誦比賽、詩歌話劇等活動,也催生了校園電視的多彩性,校園電視臺開始拍攝制作學生類節目,學生成為畫面的主人,從后臺又進一步轉為前臺。因為該類節目以學生說唱為主,所以我們一般稱其為“參(唱)與式”德育,在該類德育方式中,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提高。

        (4)“生活(火)式”德育。在中小學實現德育,最高層面是生活化的德育,而校園電視臺為其提供了一個廣闊平臺。當代中小學生基本是20世紀90年代后出生,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較上代人都有所提高,各類活動更是開展得如火如荼。校園電視臺中開始出現學生小記者的身影,學生由被采訪對象變成了采訪者,由銀屏走向生活,他們開始用相機和DV記錄自己身邊的點點滴滴,制作屬于自己的德育類節目,互動式參與。校園電視臺傳播中的平等性、互動性、無約束性和彰顯個性等特點,給青少年帶來了某種滿足感,使青少年學生無論從認知上還是行為上,都愿意接受并自覺內化。因而,校園電視成為青少年學生的另一個課堂、另一種生活。經過以上幾個階段的發展,校園電視臺逐漸成為眾多學校采用的德育方式。

        三、中小學校利用校園電視臺開展德育工作新途徑的探索

        學校是教書的地方,更是培養人的地方,但在一些學校里,仍然存在“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軟”的現象。也有很多學校,在學生德育上花了很大力氣,但收效甚微。

        主要原因是現有的德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當代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要求。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存在空洞說教、集中灌輸多,啟發引導少,理論講授多,學生實踐少的問題,難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化,或是單純思想政治教育化。學校電視臺作為傳播思想文化的陣地,應充分探索新的德育途徑。

        (1)校園電視臺教師開設影視媒體等校本課程。德育生活化概念的提出,進一步拓寬了德育的范圍,校園電視臺教師以往局限于指導學生具體拍攝,很少走進課堂,一方面自身的地位無法提高,另一方面學生毫無收獲。在很多學校執行績效考核制的今天,如何提高校園電視臺專職教師的積極性,是我們很多電教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以我校為例,校園電視臺的教師先后開設經典影視賞析、攝影技術、影視動畫制作、電視編導等校本研究性課程,將德育、教育融為一體,從最初的賞析課開始,以學生感興趣的勵志片講解為主,到學生主動獲取如何制作電視的技術,教師將德育思想貫穿在影片講解中,避免了以往統一播放時效率的低下。待學生有了一定基礎和求知欲望后,相繼開設上面的校本課

        程,從課堂上觀看各類勵志片,到自己學會編導策劃各類教育短片,寓教于行動,寓德于生活。

        (2)校園電視臺校企合作公司化運行機制探索。從歷史傳統上看,中小學校園電視臺因為傳統定位問題,一直圍繞學校進行宣傳報道,德育主題也以學校發生的感人事跡為主,與社會接觸較少,而學生最終都是要走入社會,對社會的新鮮事、感人事更為關注。如何將德育從學校生活走向社會生活,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中小學校園電視臺可以嘗試與當地縣市電視臺教育頻道整合,選派學生在暑假期間去電視臺進行專業知識的拓展。學生在電視臺學習,專業素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時也鍛煉了人際交往的能力,將學到的技能帶回學校,制作更貼近學生的育人節目,又可為電視臺提供一定的視頻素材,寓德育于學習生活。通過這種形式,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求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又間接地通過行為示范、以身示教,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的滲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中小學校利用校園電視臺開展德育工作的未來趨勢和思考

        校園電視臺的基本功能是濡化(encul-turation)育人功能,是間接育人功能。濡化的核心是基本信仰和價值,是輩際之間信仰傳承的過程,它有著網絡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一輩人通過指示、引導甚至強迫等方法,使青少年接受傳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已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中小學校德育工作遇到了許多沖擊和挑戰,特別是在如何改變人們的德育觀念、如何改進德育方法以及如何使德育過程變得更加科學化、民主化、個性化、多元化、系統化等方面表現得更加明顯。學校電視臺從“管教式”德育發展到“生活化”德育階段后,將處于一個停留融合期。針對目前“z世代”人的心理特征、學習方式和日常行為與以往有很大區別的特點,中小學校利用校園電視臺開展德育工作將趨向于以下兩點:

        第9篇:初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模式;比較研究

        收稿日期:2007―10―15

        作者簡介:李壯成(1970― ),男,漢族,四川省南江縣人,四川文理學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教學原理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

        20世紀60年代,美國一些醫學院為了解決教學中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現狀,提出了圍繞解決一些結構不良的、真實的問題而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簡稱PBL),并逐步在各層次各類型學校中推廣。PBL在西方醫學教學領域產生以后,因其直指知識的應用和未來職業技能的培養,并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的思想,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內,該教學模式便風靡全球,對各種辦學層次、各學科的教學與培訓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領域對這一教學模式也進行了廣泛的翻譯、介紹和研究。

        一、PBL概念界說

        基于問題的學習是將學習“拋錨”(anchor)于具體的問題之中的一種情境化了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用“信息加工建構主義”者的觀點講,PBL是建構主義學習的一種形式,它引導學生建構現實世界的理論。學生在由相同問題形成的有意義背景中合作行動,并利用不同的信息資源建構有關現實世界的新知識??梢姡捎谶@種方法建立在建構主義思想的基礎之上,并形成了一套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運用的程序,因此,它既是一種全新的教學觀念,也是一種仍在不斷完善的教學模式。

        二、PBL的理論基礎

        PBL最重要的心理學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其基本理念完全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原則。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通過吸收信息而是通過解釋信息而發生的,有效的學習取決于學習者的內部過程。意義是學習者在特定文本中通過自身經驗而建構的,學習者對事物的理解受學習的背景以及活動的影響。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開始于杜威和皮亞杰。他們都認為,是實際生活中的一些認知沖突和疑惑在促使人們去學習,并在學習中建構自己的知識。杜威還認為,個人的學習是為他以后的整個生活做準備,而不僅僅是為工作做準備,學習是學習者圍繞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組織、建構自己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喬納森提出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模式,強調學習者在知識建構中的角色、作用及相關的教學支持。

        薩弗里和達菲對建構主義理論進行了分析,并歸納出指導教學實踐和學習環境設計的八個教學原則,然后對PBL模式也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PBL模式完全符合這些教學原則:一是將所有學習錨定在一個較大的任務或問題上;二是支持學習者發展對于整個問題或任務的所有權;三是設計真實任務;四是設計的任務和學習環境能反映出環境的復雜性;五是給學習者問題解決程序的所有權;六是設計一種既支持又挑戰學習者思維的學習環境;七是鼓勵學生對其他伙伴的意見進行質疑;八是提供對學習和學習行為進行反饋的機會。因此,PBL模式也就是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模式。

        三、PBL的基本內涵

        基于問題的學習雖然也強調以問題為中心,但與其他問題教學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把學生置于混亂的、結構不良的情景中,并讓學生成為該情景的主人,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學習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知識。老師們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作為教學材料,采用提問的方式,不斷地激發學生去思考、探索,最終解決問題?!?通過對基于問題的學習、問題解決教學、傳統教學三種教學模式的比較,可以看出基于問題的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表略)。

        (一)關注學生自主地個性化學習

        在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中,更多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體現為:一是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知識。學習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學生要自己選擇和決定有關知識與信息,即學習內容是學生自我確定的。二是學生自主選擇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查詢資料、動手做事、相互討論以及自我反思來理解知識和獲得知識,而不是直接從教師和課本中獲得知識。三是學生是學習任務的責任人。在基于問題的學習中,學生獲得知識主要靠自己,這自然而然地會使他們感到學習知識是自己的事,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因此,必須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獨創性,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不斷反思以及批判性地思考知識。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完全成為自己學習的責任者。與傳統教育相比,接受PBL教育的學生自我選擇和使用的學習資源更多,學到的知識也更多。

        (二)強調對不良性結構問題的解決

        基于問題的學習是把學生置于結構不良的問題情景中,它的意義在于,學生在解決不良性結構問題的過程中,面對的是片面的、零碎的、不完善的學習材料,學生就會想辦法去研究、去解決,其策略性思維可以得到積極發展。習慣于傳統學習模式的學習者總是重復既定的行動計劃,直至成為無意識的行為,這種靜態的學習方式只能讓學習者獲得復制性的知識,因此,這個過程需要的是復制性思維;當問題明確而行動計劃不明確時,學習者就不能只依賴既有的學習知識解決問題,而必須運用推理和分析方法制定行動計劃并得出結論,這時需要的是生產性思維;在問題本身也不明確,甚至連是否存在問題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學習者必須首先發現問題,然后分析所希望達到的最終目標,并制定某種行動計劃,以促使目前所呈現的問題向著預期的方向發展,這種情況需要的思維方式是策略性思維。關于良性結構問題和不良結構問題的差異,加拉格爾(Gallagher)曾作了比較(表略),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良結構問題的一些基本特性。

        (三)重視學生多樣化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要的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在PBL模式中,成功地解決問題往往與多種角色之間的共同努力有著密切關系。也就是說,學習任務的角色分工與思維類型是相關的。在實踐中學生一次扮演一個角色,然后交換角色。當觀看其他人扮演的角色時,學生可以通過同伴的行為拓展自己對于問題解決的理解,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通過這種學習模式,也可以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協作與合作能力、交流與溝通能力。

        (四)審視教師在教學中的特殊作用

        在基于問題的學習中,教師的角色也相應地發生了重大轉變,教師作為促進者,不是將知識的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通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遇到的各種真實性的問題,適時適當地質疑,將專家的思維過程和策略(尤其是元認知技能)凸現出來。在這種關系中,教師的角色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一是教師作為活動的參與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同伴,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二是教師作為專家型的學習者。教師不僅作為一名教學內容的專家,同時要能示范好的學習策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維策略,通過促進者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如何向自己提出疑問。三是教師作為認知教練。在基于問題的學習中,促進者沒有直接教學生如何解決問題,而主要是以監控、示范、質疑以及鼓勵等活動來促進學生學習。這樣,促進者確實發揮出了指導和幫助的作用。

        四、PBL與我國的教育現實

        將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與PBL的學習目標對比可以看出,PBL的理念與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育思想具有基本的一致性,所以,在我國新課程的具體實施中,完全可以引進PBL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但由于受文化背景、教育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實施過程中,要考慮到下述一些因素。

        (一)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與PBL知識的隨機性

        我國的傳統教育強調知識的邏輯性,關注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忽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而基于問題的學習強調從實際問題出發組織學習和教學,強調知識的現實性和隨機性。在設計和實施PBL時,需要在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與解決實際問題中所獲知識的隨機性之間保持平衡,基于整體課程與知識結構的系統性來設計問題,要使各問題之間所包含的學習議題(如專業概念、原理等)多次地相互鄰接和交叉重疊。如此,學生在各種各樣的彼此相互聯系的問題中,從多種角度反復感知概念并應用思維技能,從而促進自己深入學習。只有綜合考慮到這些問題,才能確保學生所學知識既具有系統性又不封閉,既具有現實性又不零散。

        (二)教學資源的局限性與PBL教學內容的靈活性

        在目前我們的教育現實中,教學資源的缺乏是制約PBL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學班額太大。小學一個教學班一般都是五六十人,多者八九十人,學生在教室內活動的范圍非常有限,小組交流的難度比較大,不利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二是可供利用的圖書資料和教學設施缺乏。三是學校與社區的交流合作不多,社區可利用的資源有限。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既完成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知識和技能內容,又充分展開學生的思維與交流活動并提高其深度,是在PBL實施過程中要思考的一個問題:一方面,要從整體入手考慮整個課程、課程各單元及各課的關系等,進行知識整合分析,突出知識重點,刪除不必要的重復,大膽促進遷移,在不同層次(如基于整個課程、課程某單元或者某一課)上考慮PBL的應用;另一方面,將課前、課中以及課后活動融為一體,使課前與課后成為課堂時空的延伸,并將各課盡量聯系在一起加以考慮。

        (三)傳統課程問題的良性結構與PBL問題的劣構性

        在傳統教學中,很多教師也比較注重采用提問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但傳統教學中的問題更多地是立足于課堂教學內容,而且結構良好,與現實生活缺乏聯系。在基于問題的學習中,問題是教學的核心,而且這里所指的問題并非普遍意義上的問題,而是要求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與時代氣息和社會需求聯系起來,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問題是基于真實的問題情境;二是確保問題既能促進學生獲取知識,又能發展能力;三是問題要難易適中;四是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原有認知經驗。問題的設計要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基礎,符合學生年齡特征、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在教學方面面臨三大改革:教學內容改革、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和教學模式改革。這三項改革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學內容和考試評價的改革不斷推進,受教學內容和考試評價制度制約的教學模式應如何變革?這是教育界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所以,要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必須探索教學模式的改革。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PBL在我國教育改革領域的成功實施不僅有賴于教師觀念的不斷轉變和技能的不斷提高,也有賴于學生對此模式的不斷認同和熟練。

        參考文獻:

        〔1〕 Antonietti, A (2001)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2), 344-345

        〔2〕 李寶峰.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的創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5(8).

        〔3〕〔8〕 趙海濤.論美國“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12).

        〔4〕 丁念金.問題教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 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 Linda Torp、Sara Sage著,劉孝群,李小平譯.基于問題的學習〔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7〕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Z〕.國務院文件(國發〔2001〕21號).

        〔9〕 湯豐林,申繼亮.基于問題的學習與我國的教育現實〔J〕.比較教育研究,2005(1).

        〔10〕 劉德儒.基于問題的學習在中小學的應用〔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2(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欧美网站免费 | 天天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欧洲美婷婷久久 | 亚洲主播欧洲一区 | 婷婷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有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