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機械調查報告范文

        農業機械調查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機械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機械調查報告

        第1篇:農業機械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農業;農機;農藝;有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 S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8-0103-01

        我國是農業大國,地域遼闊,各地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農村土地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以及經濟的改革開放,都制約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給農業機械設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農機具的設計、制造與運用都要緊隨農村、農業、農民的需要,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著農業技術的改革與更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時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村土地分田到戶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在一定時期內調動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卻處在小型農機作業的半機械化狀態,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賴于人。新的農業技術研發問世,往往因為現有的農業機械無法實施推廣而被擱淺。因此,針對農機、農藝的結合展開討論,探討處理好二者關系的有效途徑,讓二者相互適應,解決阻礙農業機械化發展、農藝新技術快速推廣的瓶頸,對于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必要的。

        1農機與農藝的關系

        農機、農藝服務于農業。農藝是指農業生產工藝過程及其相應的操作技術,農機是指為實現這些工藝過程而設計制造的相應農機具及其管理運用技術,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農業的優質、高產、高效[1]。農藝的深層涵義是生物學理論與實踐,是獲得農作物產量的生產過程,農機的內涵是機械學原理與技術,是人類為了獲得農作物經濟產量在生產過程中所采取的各種手段。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通俗來講,農藝是為了使農業獲取更高產量的優良“配方”,農機是使優良“配方”發揮作用所實施的現代化手段。

        2農機、農藝的作用

        2.1農機的作用

        農機是指農業生產中在農、林、牧、副、漁等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械操作,它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實現農業機械化,將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就可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促進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農業就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更多的剩余勞動力,為工業特別是重工業開辟廣闊可靠的市場空間,促進工業、交通、商業、科技、文教和衛生事業全面發展。

        農業實現機械化可大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的節本增效。農業實現農業機械化降低了勞動者的勞動強度,縮小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農業實現機械化節省大量的勞動力,將更多的剩余勞動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城市,為城市勞動力的需求提供市場,這些剩余勞動力除了土地收益外,還因為有了城市或其他的二次就業增加了家庭收入[2]。農業實現機械化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使農業生產由傳統的粗放型栽培轉變為精準農業,從整地施肥、播種、施藥到后期的田間管理都變得十分科學,通過機械深耕熟化土壤,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改良土壤的通透性,減少田間病蟲害;提高播種質量,實現農業作物苗全苗齊苗壯,促進和保證糧食高產、穩產。農業實現機械化提高了農作物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2農藝的作用

        農藝指農作物的栽培﹑選種等技藝。其作用是生產對人類有用的動植物,以及在不同程度上配置供人類使用的產品及其處置(如通過銷售)的科學技藝。

        農業生產上,在栽培農作物的生產和管理過程中,農藝工作者通過不斷探討和研究,找出農作物最合理的栽培方法和管理措施,如農作物的種植方法、種植時間、種植模式、田間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措施,實現農作物的高產、穩產。

        3農機與農藝結合發展對策

        3.1政府牽線農機、農藝結合發展

        通過政府把農機農藝2個部門組織起來,共同總結經驗,共同研究制訂發展方案。凡不合乎科學種田要求的機具就要改進,農藝不適應機械操作的就要革新農業技術,使二者相互適應,促進共同發展[3-4]。

        3.2推廣新技術立足長遠

        推廣農機或農藝新技術要看它是否具有發展的前景,如果被推廣的新技術,不僅普及面比較窄,而且應用的時間又短,那么不管它是農機還是農藝技術,其推廣價值都有一定局限性。

        3.3引進先進管理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

        國外較普遍從改革耕作制度著手,采用農業生產專業化,使農業機械能發揮更大的效率,從而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4參考文獻

        [1] 趙璇.納雍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農機具推廣應用的調查報告[J].貴州農機化,2007(4):20-22.

        [2] 唐毅.焦作市農機質量監管成效顯著[J].當代農機,2008(10):42-43.

        第2篇:農業機械調查報告范文

        我省是農業大省,也是產糧大省。近幾年來我省糧食總產保持在480億斤左右,占全國糧食產量4.3%左右。我省糧食生產主要以稻谷為主。今年中晚稻生產雖然遇到了歷史少有的高溫、干旱,但今年仍然取得了較好的收成。在部分種植戶擴大中晚秈稻種植面積的情況下,中晚稻總產仍保持較高的水平,預計在280億斤以上。

        4、今年新稻谷價格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7、8月份干旱影響,稻谷出糙率和整精米率下降,糧食加工企業加工成本上升,入市收購比較謹慎。二是我國糧食連續九年增,庫存充裕、糧食進口持續增加,市場供大于求,致使今年以來成品糧價格持續低迷,新稻收購價格受影響。三是進口低價大米對國內市場大米價格購成下壓態勢,新糧采購需求降低,對新稻米價格形成了制約。四是今年早秈稻價格走勢不佳以及去年同期中晚秈稻價格(基數)相對偏高對今年新中晚秈稻價格構成壓力。

        我們認為后期非收儲企業中秈稻收購價格可能在125135元/百斤波動,價格大幅上漲和大幅下跌可能性不大。

        二、中晚秈稻種植成本增加,收益下降

        三、存在的問題

        1、土地流轉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田地不集中、不連片、基礎設施較差,不利于土地流轉;二是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依然較大,致使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三是土地流轉相關法律的缺失導致在實際操作中不規范,雙方的約定主要體現在民間化、口頭化、短期化上,沒有法律合同的支持,這種不規范行為制約著土地健康流轉。這樣就難以形成規模化種植,農業機械化更是難以實現。

        2、對于糧食保險存在的問題。一是賠付的比例過低,二是投保后不能及時生效;三是干旱、澇災等因素造成的減產不在投保范圍內,而目前的糧食作物基本上還是靠望天收。

        4、目前托市收購中存在的問題。農戶很少能享受到托市收購價帶來的實惠,農戶沒有存儲條件,糧食都是邊收邊賣,有的甚至在田間收割時就直接低價賣給了個體商販,等到托市收購價啟動時農民手里已經沒有多少糧食了;另外托市收購價所收購的糧食品質要求高,農民也沒有整曬條件,只好低價賣給糧販。

        四、建議

        1.國家應根據國情加強對進口大米數量的宏觀調控,嚴厲打擊走私大米的行為,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保護國內農民及大米加工企業的利益。

        2.糧食收獲季節,政府有關部門應及時盡早啟動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在加強宣傳的同時,還應在鄉鎮多設收購點方便當地農民就近賣糧,杜絕商販從中牟利,減少糧食流通環節,讓國家政策落到實處讓農民得實惠。此外還應加強對糧食加工企業、個體糧商的監管力度,整頓和打擊欺行霸市、壓級壓價的坑農害農行為。

        3、適度規模化生產、經營方面的建議。一是給予種糧大戶政策、資金扶持,使其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晾曬場、倉儲設施建設;二是國家惠農補貼資金應向種糧大戶傾斜。關于秋糧生產調查報告關于秋糧生產調查報告。對種糧大戶糧食補貼最好是高于一般種糧戶;三是科研和農業技術部門,應將種糧大戶作為技術支持和服務的主要對象,對其產前、產中和產后給予及時指導與服務;四是加快土地流轉力度,盡快出臺土地流轉方面的法規制度,為農村的土地流轉保駕護航,為適度規模化生產經營創造條件。

        4、提高農民糧食保險賠付比例、擴大糧食保險賠付范圍,化簡賠付手續,讓農民從糧食保險中真正得到實惠。

        第3篇:農業機械調查報告范文

        1 能吃苦

        農機技術工作く農機技術培訓,技術推廣,農機購置補貼,農機安全教育,農機維修等>是一項又苦又累又臟的技術活,一年四季在露天工廠與農民打交道,與農機和田野相伴,向農民宣傳黨和國家的農機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推廣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向農民面對面,手把手,心貼心的傳教農機化技術,巡回農村田間地頭維修農機具。真是嘴巴磨起泡,腳底跑出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春天冒雷雨,夏天迎酷暑,秋天踩落葉,冬天頂嚴寒。一年365天,天天都有事干,天天都圍著農民轉。只有能吃苦,才能完成農機技術服務工作。

        2 能講

        能講會講是農機科技工怍者的基本素質。能講會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會宣講黨和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法律法規。二是會講解農機技術知識,做到農民有問必答,有答必準。三是會講課。在舉辦的農機技術培訓班上,給農民講農機技術課。講課要有幽默感,不是簡單的我講你聽,而是自始自終要抓住農民學員的注意力,使學員聽得進,學得到,記得牢,不易忘。

        3 能做

        能做會做是指動手的能力。是農機科技工作者的關鍵素質。農機科技工作者應會農業機械的操作駕駛,安裝,調整和維護保養。要能夠做給農民看,讓農民跟著干。能夠幫助和指導農民解決遇到的農機技術難題,能以手到病除的本領,為農民解憂排難。在農村,光能講會講不會做,農民不佩服。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能干事,干成事,才會受到農民的歡迎。

        4 能寫

        能寫會寫是農機科技工作者素質高的表現。主要包括,能寫會寫各種書面材料,如總結,匯報,調查報告等。會寫農機宣傳報道,農機科普文章,農機論文等。并善于總結,學會交流,會把知識變成農機報刊上的鉛字,變為成果。

        寫作是一件苦事,是一場艱巨的腦力勞動。我寫農機宣傳報道,農機科普技術文章的體會是,做到保持五心,保持強烈的事業心,保持虛心,保持用心,保持細心,保持恒心。

        第4篇:農業機械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推廣農機化技術;農村經濟增長;促進作用

        一、推廣農機化技術的基本內容

        農機化技術的推廣是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中的重點,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農機化技術推廣的認識誤區。因此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對推廣農機化技術的主要內容進行了闡述,其中包括農機化技術推廣的目標、重點、作用和原則。以便于對農機化技術的推廣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一)推廣農機化技術的目標。推廣農機化技術的目標在于推動該地區的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經濟水平,實現農村經濟的又快又好發展,讓“三農”發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解放,減少農民的勞動力投入,降低成本,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發展。(二)推廣農機化技術的重點。以政府的農業發展計劃為中心,進行有規律有組織的農機化推廣工作,其中包括新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設備等的引進,加強示范點和試驗點的建設和推廣。此外,還需要根據農業發展的需要進行相應的田間勞作,讓農業生產呈現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促進農業經濟水平的全面提高。(三)推廣農機化技術的原則。第一,結合實際。農機化技術的推廣工作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農業生產情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如水土條件、氣候條件等,并結合該地區的種植習慣和品種,科學合理的進行農機化的推廣,實現當地農業經濟水平的持續增長;第二,因地制宜。各個地區和項目的農機化技術的推廣工作具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具體的推廣農機化工作中,要因地制宜,結合各個不同地區的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推廣。(四)推廣農機化技術的作用。作為實現生產力轉化的重要技術方法,農機化技術的推廣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引導著農業的發展,同時對于維護我國的農業基礎地位具有重要價值,加強農機化技術的推廣是我國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重要產物,也是實現我國農村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對農業經濟的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二、農機化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對農機化技術的推廣越來越重視,農業經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由于農機化技術的推廣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因此推廣工作沒有完全落實到位,農民所掌握的農機化技術太少,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創新發展。本文列舉了農業化技術推廣中存在了幾個主要問題,希望從這些問題著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開創農機化技術推廣的新局面。(一)宣傳培訓力度較小。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宣傳的媒介越來越多,包括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但是這些媒介用于農機化技術推廣宣傳的少之又少,更缺少類似農機化現場操作演示、農機化技術綜合示范基地等活動。因此廣大的農民群體對于農機化技術的優勢和特點并不了解,再加上農機化技術的培訓力度不夠,培訓教育針對的僅僅是農具維修人員和操作人員等,導致農民掌握的基本農機化技術知識過于片面,對于引進的新技術和新農具的應用不能熟練使用,導致農機化技術推廣的難度大大增加。(二)缺乏先進的思想觀念。雖然農機化技術的推廣正在逐漸的發展和完善,但是由于推廣人員的思想意識較為落實,影響了農機化技術的深入推廣。當前各個鄉鎮的農機推廣人員大多不具備專業的技術知識,其思想觀念尚未跟隨時代的步伐進行創新和發展。尤其是一些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一個農機管理員管理一個鄉,缺乏相應的設施,條件較為落后,無法吸引和引進優秀的人才,因此大多數農機推廣人員均為本地人,缺乏一定的創新意識,技術較為落后。(三)農機化推廣的內容較為落后。農機化技術在實際的推廣工作中,推廣內容較為落后,對于機械化的認識不夠全面。首先,片面強調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粗加工,而對深加工不加以重視;其次,對于糧食作物機械化生產的重視程度高于經濟作物;最后,對于農田的操作機械化更為重視,而忽略了農業工程的機械化發展。由于對農業機械化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刻,因此造成了推廣的機械設備和農民的實際需要不符,推廣部門在進行推廣時不受認同,不被接受,推廣工作開展困難,收效甚微。(四)農機化推廣的資金投入較低。農機化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力度不夠,除了給推廣人員發放工資以外,再沒有其他的經費用于農機化技術的推廣。經費缺失導致科研活動無法開展,農機化技術的推廣不具有示范性,各種新型農具的推廣落后于社會的發展。而推廣部門因為資金的缺乏,在實際推廣工作中,無法對各種新農具進行詳細的講解和示范,致使大多數農民只知道存在這種農具,卻不知這種農具的作用,甚至于部分農民連這種農具是什么都不清楚,那農機化技術的推廣作用更是無從說起。

        三、加大農機化技術的推廣以實現農業經濟發展

        農機化技術的推廣對于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能夠有效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讓農業經濟的發展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從多方面著手,進行農機化技術的推廣,以提升整個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本文提出了以下幾種推廣措施,希望能夠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一)適應農業經濟結構的發展需要。首先,要站在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明確農機化技術推廣的方法、計劃以及內容等,有針對性和計劃性的進行農機化技術的推廣。同時,農機化技術的推廣工作要和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農業產業結構、生產規模、人口基數和農業生產的習慣等相適應。因此在具體的農機推廣中,設定的方案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推廣方案,因地制宜,適應農業經濟結構的需要,讓農機化技術的推廣能夠體現真正的作用和價值,全面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二)提高農機化技術推廣團隊的整體水平。提高農機化技術推廣的整體隊伍水平,首先,必須要在確保農機化技術推廣人員必要工資的基礎上,加大各種經費的投入,讓推廣工作能夠順利的開展;其次,有必要加強對各推廣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將整體隊伍的建設放在第一位,將本地的農機化技術推廣人員派出去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知識,然后引進先進人才,實現整體推廣隊伍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最后,通過多種途徑來提高農機化技術推廣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能力,增強其工作的專業性,從而讓農機化技術推廣人員成為真正的專家,為農機化技術的推廣貢獻力量,進而實現其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三)建設示范性基地。農機化技術的推廣離不開示范性基地的建設,示范性基地具有一定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因此有必要在當地農村實際生產需要的前提下,按照農作物生產的自然條件和布局,對民間的農機合作組織和機構進行扶持和發展,鼓勵農民利用多種形式來建立農機合作組織和服務機構,建立各種示范性基地。另外,要借助示范性基地的示范作用,來引導和帶動農民認識和使用新型農機和農具,推廣農業新技術。讓農民自覺主動的進行農機化技術的推廣,為農村的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有利的條件,開創農村經濟發展新局面。(四)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進先進的農機設備,需要加大對農機的購置補貼,只有補貼的力度和金額越大,人們對農機的關注才越多。首先,農機部門貫徹落實農機的補貼,不僅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因此在工作中要謹慎行事,將必要的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的進度要確保有條不紊,對農機的管理要松弛有度,讓農機的購買補貼惠及每一位農民;其次,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用農業生產項目來帶動農機的推廣,逐漸實現糧食作物的機械化生產,由點及面,讓農田機械化生產向養殖業、畜牧業機械化的方向發展,讓農業生產粗加工向深加工機械化的方向發展,從而提高糧食作物的機械化生產水平;最后,通過農機購置的補貼政策,將適用的農機和農具應用到具體的生產工作中,讓農業生產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實現最大的價值和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機化推廣技術對整個農業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對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強農機化的推廣力度,增強農機化推廣工作的緊迫感。另外,還需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為農機化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可靠的條件,抓緊落實農機化推廣,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經濟的又快又好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孫 單位:河南省內黃縣農機化技術推廣站

        參考文獻:

        [1]夏體韜.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背景下云南農機推廣問題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15(6).

        第5篇:農業機械調查報告范文

        宿城區委組織部

        一、基本情況

        聯伍村位于鎮區南面2.7公里,緊鄰南蔡鄉新蔡村,羅南路穿村而過,縱貫南北。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10戶,人口3442人,82名黨員。現有建檔立卡低收入戶176戶,低收入人口379人,其中低保、五保共計36戶。全村耕地面積3000畝,主要從事高效農業生產,在利華農業基地周邊種植了1200畝蔬果,是遠近聞名的蔬菜之鄉、草編之鄉。

        波浪分割線

        二、走訪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多條出莊道路由于日常維護不到位,破損嚴重,農田水利設施陳舊,村內中低產田比例較高;

        二是拆遷安置。聯伍村正開展土地增減掛鉤工作,群眾對拆遷安置情況不清楚,思想有顧慮;

        三是醫療保障。留守老人大多患有慢性疾病,希望逐步提高合作醫療報銷比例,減少家庭支出;

        四是就業崗位。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外出打工很難找到穩定的工作,部分村民渴望回鄉就業創業。

        波浪分割線

        三、優劣勢分析

        優勢

        一是高效農業有一定基礎。目前該村已流轉土地2200畝,主要種植蔬菜、葡萄、草莓等;

        二是集中居住初具規模。經過近幾年的土地增減掛鉤,全村264戶已經實現了農村小區集中居住,有助于農民自我管理和文明鄉風的養成。

        劣勢

        一是基礎設施老舊破損。村組道路年久失修,影響群眾出行。集中居住小區由于前期規劃和資金短缺,排污管道堵塞嚴重,且沒有實現雨污分流,影響居住質量;

        二是集體經濟持續收入較少。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靠土地增減掛鉤,農業機械、魚塘、草場出租等方面。持續性收入不多;

        三是民生事業亟待改善。村黨群服務中心面積不足300平方,僅配有1個村級衛生室,為村民服務能力有待提升。

        波浪分割線

        四、發展思路

        圍繞蔬果之鄉的定位,以花卉種植為輔,重點發展蔬果經濟、花卉種植和田園旅游。

        一是打造最美鄉村示范點。圍繞蔬果、花卉經濟和田園旅游,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最美鄉村示范點;

        二是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帶。圍繞省菜籃子工程項目,大力發展蔬果種植,增加流轉土地面積,擴大高效農業示范園建設,帶動地方產業發展;

        三是創建特色旅游生態園。圍繞蔬果和花卉產業,規劃設計農業觀光旅游線路,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做好宣傳工作,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到聯伍村旅游。

        波浪分割線

        五、發展舉措

        1. 建設“一社一群一中心”。成立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規模經營。建設綜合服務中心,配套提供生產、管理、倉儲、技術指導等一體化綜合服務。計劃一部分統一發包,引入社會力量對外租賃,爭取采取合適的方式讓農戶和集體參與二次分紅。另一部分,保本價或低價返租給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2. 發展“果蔬+旅游”產業。依托利華農業基地,探索發展“果蔬+旅游”產業。一是優化種植結構。針對當地種植環境,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種植品種,合理安排種植時間,基本保證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二是科學規劃旅游線路。將花海、果園、餐飲有機結合起來,串聯成一條既有汽車大道,又有騎行小路的旅游線路;三是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加強與市掛鉤單位——項里景區的聯系,尋求資源和技術支持。邀請專家參與旅游規劃設計,加大向旅行社、學校、機關的宣傳推介力度,爭取納入宿遷農家樂的旅行線路。

        3. 抓好傳統手工業。圍繞羅圩重點手工產品—“媽媽的味道”品牌,放大富民效應。一是排查人員。通過調研,了解排查村里有煎餅、饅頭等傳統技能的農民,引導參與到項目中來;二是加強宣傳。將生產基地分布在旅游線路沿線,將農村飲食文化作為一個重要元素,展現在游客面前,結合“線上+線下”,打響手工品牌;三是嚴格質量。聯系市場監管、商務等部門,對食品的質量操作流程嚴格把關,加強商標、流通等環節指導,讓生產的食品吃著放心。

        第6篇:農業機械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城市化

        我國農業勞動力面臨的一個很嚴峻的現狀是:農村人口數量大,人口老齡化情況嚴重,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少,無法進行大規模機械化耕種,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農民收入很低,僅僅能夠維持生活。而且隨著現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農業用地都逐漸被劃分為城市建設,居住地面積的減少就意味著農業勞動力要大量向城市轉移。轉移到城鎮工作的農民,他們所留下的土地往往就是農村土地流轉的一個必要前提。[1]

        勞動力和土地作為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須的最基本要素,關系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黑龍江作為產糧第一大省,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面對農村人口眾多的壓力以及規模化經營所帶來的可觀的經濟效益,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與促進土地流轉有很重要的意義。

        1.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1.1勞動力轉移的整體素質

        從勞動力轉移的整體素質上看,轉入城鎮地區工作的人絕大多數都是25-45歲之間的青壯年,這些人除了有充足的體力之外,小部分人還受過較高等的教育(高中、大專等),但是從整體的受教育水平來看,流轉的人口還不足以滿足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需要。我們通過統計年鑒,對2006年、2010年、2012年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進行了總結。

        通過上表一個幾年內的變化情況,雖然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轉移數量有上升的趨勢,但是轉移的整體素質偏低,嚴重影響著農業勞動力到城市的就業進程。

        在我對種糧大戶調研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幾點現狀與之對應:

        1.當家庭的種植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在這個家庭中外出打工的成員非常稀少甚至幾乎沒有。

        2.這些種糧大戶所租賃的土地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家庭成員已經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家里的青壯年進城務工的、舉家搬進城里居住的農戶等等。

        3.土地租賃期限一般比較長,為3-10年不等,通過租賃合同的簽訂,租金絕大多數都是一次齊。

        1.2勞動力轉移的產業分布

        從勞動力轉移的產業分布來看,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明顯增大,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第一產業GDP比重逐漸下降,而二、三產業的GDP比重呈現上升趨勢,而且主要是以第二產業為主,經濟結構得到了明顯的優化。

        1.3勞動力轉移的區域特點

        從勞動力轉移的區域特點來看,黑龍江省農業勞動力轉移多以省內為主。黑龍江省各級勞動力轉移管理部門堅持把擴大農民轉移作為保增長的重要內容、保民生的突出任務和保穩定的重要基礎,以促進就近轉移、推進農民創業和提高穩定就業率為工作重點,加大工作推進力度,促進了農村勞務經濟快速發展。[2]轉移出來的農戶大多是從事餐飲業、農產品加工業、建筑業、零售業等,收入穩定并且已經基本融入了城市生活。隨著農民在城市中發展的越來越好,舉家轉移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2.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土地流轉的積極作用

        2.1促進規模經營

        勞動力轉移即減輕了農村人口的負擔,又使大量的農業用地空閑出來,供村里的種糧大戶、種田能手等進行規模化經營。而且現在不斷有大量的新型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機械技術涌現出來,土地的連片耕種恰恰能使這些科技能夠深入運用到農業生產當中,提高經濟效益與勞動生產率,為農民創造財富。[3]

        2.2增加農村收入

        到城市里打工的人往往面臨著更多的機會,甚至可以創造財富,有這種“先富”的經驗,能夠促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愿意向城鎮轉移,土地不斷的流轉,這樣除了打工的收入還會有一部分租賃收入。

        3.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土地流轉的消極作用

        3.1農村勞動力素質下降

        雖然國家鼓勵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但如果轉移的勞動力數量過多,土地流轉不出去則會出現土地“撂荒”和“閑置”等現象。黑龍江省進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體多為青壯年勞動力,而那些缺少勞動能力的老人、婦女、兒童則被留在村子里,他們往往只能種植庭院中的幾分菜地,而對于遠處的大面積的耕地無力種植則被拋荒。[4]

        3.2農業勞動投入被分散

        當一部分外出打工的人帶著比較豐厚的收入回來的時候,村里剩余的其他有勞動能力的人也紛紛出去打工,但又不想將土地流轉出去只收租金。農民覺得種地不掙錢,對土地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會大大減少,但卻只有在農忙的時候才會回來,平時基本處于一個無人看管的狀態,這樣一來,土地的勞動生產率會大大降低,會導致農業收入微薄、保本甚至是一個虧本的狀態。[5]從整個村的角度來看是一個效益的降低。

        結論:在黑龍江省,農村土地流轉與勞動力轉移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土地流轉可以釋放大量的勞動力,但是勞動力的過度轉移又會產生土地荒廢等現象。為了能夠促使其能良性互動起來,我們在黑龍江省地區的城市化進程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差異以及農民自身素質等方面還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的支持。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馬曉河、崔紅志.建立土地流轉制度促進區域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管理世界.2002年11期

        [2] 劉友凡.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中國農村經濟.2001年10期

        [3] 姚詠涵.家庭承包制下土地功能的實證考察與土地經營制度創新.農業經濟.2002年03期

        第7篇:農業機械調查報告范文

        歐奈宰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以北270公里,坐落在魯馬河谷的南岸,面積為3500平方公里,人口5萬,1932年沙特國家建立之后劃歸納內志省蓋西姆地區管轄,以布賴代為首府。當地春秋兩季受東南暖濕季風影響大,水資源豐富,當地農業用水全部依靠灌溉解決,糧食產量不僅能夠自給自足,而且供應給周邊的利雅得、麥加、麥地那等地居民。

        1歷史上的歐奈宰地區農業生產狀況

        歷史上的歐奈宰農業屬于典型的傳統綠洲農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歐奈宰地區農田土壤狀況差異較大,絕大部分布在定居區的附近一帶,還有一部分位于魯馬河谷地帶,可耕種土地面積大約為6438.3公頃(96574.5畝)。歐奈宰城周邊的土地含有大量的石膏和淤泥,表層土壤由來自河谷泥沙的沉淀而肥沃,非常適合種植椰棗和苜蓿。而城南的土地多是一些沙地,含水量較大,土壤呈弱堿性化,非常適合種植椰棗、柑橘、葡萄等作物。

        第二,根據1961年在此處進行的一項農業調查報告,當地的293處農場中,其中45%的農場的規模不大于2.5公頃(37.5畝),20%的農場的規模不大于0.5公頃(7.5畝),35%的農場的規模在2.5公頃(37.5畝)和10公頃(150畝)之間,只有20%的規模在10公頃(150畝)以上。

        2建國后的當地農業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中期,石油工業的暴漲導致土地的價格上漲導致大量貝都因人放棄游牧生活轉入定居,農業(包括牧、漁業)生產總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從1966的13.9%降到1984的5.1%[1]。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沙特政府利用石油收入,實行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對農業進行了大幅度的投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國家大力扶植農業。沙特農業投資總額隨著石油業工業發展和石油美元的逐年增長而攀升。內(1970~1975)農業投資總額為11.3億美元,二五計劃為200億美元,1986年為四五計劃最后一年,農業投資就達64.2億美元。

        其次,國家實行政策。1968年政府頒布了法廢除了1925年以來的部落土地占有制,將土地收歸國有,通史個人可以無償分配到5~10公頃土地,從1968年到1985年期間,政府共免費向農民分配土地71.3萬公頃,2344家農場和10家大型農業公司分得土地占總分配土地的2/3。其中9192個個體農戶分得土地為55332公頃,1225個農業公司分得土地為171697公頃土地[1]。

        最后,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刺激和扶植農業的措施。政府一方面成立了一些專業性的管理部門和機構,對農業發展實行全程管理,此外政府為農業提供各種優惠農業貸款和補貼,僅在1975年至1986年的十年時間內就發放補貼201.74億里亞爾,每年平均20多億。其補貼范圍從購置生產資料到農產品收購價格,對購置農場和禽類養殖設備提供30%補貼,對購買化肥、飼料、抽水機給予50%補貼,對各種農作物種子也有不同比例的補貼。在農產品收購方面,對大麥、玉米和椰棗每公斤補貼0.25里亞爾,大米每公斤補貼0.3里亞爾,小麥每公斤補貼3.5里亞爾。

        沙特農業銀行主要向私營農業項目提供貸款與資助,1964年至1988年貸款總計224億里亞爾,1987年至1988財年共計8.41億里亞爾,而農業銀行的借貸在1990年至1991財年達到創紀錄的10.17億里亞爾。農業銀行向私營農業項目提供的資助,從1974年至1988年的12年時間內,總計資助額達842億里亞爾。

        經過努力,沙特農業生產規模、技術和能力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首先,新建了一大批大農場。根據謝里夫的統計資料,1961年該地區的293處農場中,有1/5為新建,其規模最小的都在10公頃以上。

        其次,歐奈宰地區的農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是花園式農場,通常是由生活在城市的富商雇傭他人來經營的,主要用來打發富商的閑暇時光,滿足他們回歸田園的懷舊心理;第二種是自耕農們自己經營的小規模農場;第三種是由私人企業投資興辦的大型農場,其規模都在幾千公頃左右,內有種植場和果園,主要種植小麥,產品直接由國家農業部門負責收購,然后再出口到本地區其他國家,主要是海灣國家,其員工除了少數技術人員外,全部都是外國勞工。

        最后,農業機械、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現代化。如前文所述的四種農場,采用先進的灌溉噴灌技術,在規模較大的農場內普遍都裝有集中控制噴灌系統,其中最大的可以直接噴灌面積達78公頃,極大地提高本地水資源的利用率。

        總之,從20世紀70代開始,沙特農業經過國家近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農業產量大幅度提高,作物種類有很大的增加,1965年至1973年的年均增長率為4.1%,1980年至1985年的為8%,耕地面積增加了4.6倍,達到117.5萬公頃,小麥不僅自足,在小麥生產方面,不僅做到了自給自足,而且還向外出口,每年出口100多萬噸;椰棗年產量在50萬噸以上,每年向世界糧食計劃屬捐贈2.1萬噸[2]。

        3結語

        盡管沙特農業在石油工業發展的帶動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農業對外依賴性過強,自主發展動力和能力不足。從建國迄今,雖然沙特也培養了為數不少的技術人才,但仍不能滿足國內農業發展的需求,加上沙特人重文輕理傾向普遍存在,疏于從事實際工作等原因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創新能力都顯得低下。農業投資和發展主體均為政府,過于單一,農業水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

        總體而言,沙特阿拉伯的農業經過近幾十年來長期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但鑒于沙特政府近幾年來已逐漸意識到種種問題的存在,我們有理由相信沙特未來的農業會發展的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田中青.沙特阿拉伯農牧業的騰飛,阿拉伯世界,1987,4:25.

        第8篇:農業機械調查報告范文

        摘要:近年來,全國各地新農村建設發展得如火如荼,例如整村推進,精準扶貧等政策的落實。然而我們依舊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比如農村教育的問題,這不但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問題,而且還關系到農村的未來。必須采取相應措施改善處理之。

        關鍵詞:農村;教育;問題

        我國鄉村人口占比巨大,農村小學教育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國家與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從學校環境、校舍建設,到教師待遇等方面提升農村小學整體的面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然而目前農村基礎教育中基礎條件不足、在辦學條件、經費、農村家庭教育缺失、師資力量、教育水平、教學設備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與差距,嚴重制約著農村小學基礎教育的發展,甚至阻礙著農村乃至于全社會的共同進步。筆者在農村小學授課多年,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積累著一些想法與體會,在此說出來與眾人探討,希冀能給山村的孩子們更多的幫助。

        一、硬件設施和基礎條件的問題――與教學要求不適應。

        近年來,雖然農村小學的校舍環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但相較與城市小學,其差距明顯。大部分農村小學都沒有多媒體教室、計算機、圖書館,少部分有圖書室的,其書籍數量也少且陳舊,也不一定有針對性,體育器材也貧乏。校外課程資源對農村也是極為有限。農村沒有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很多農村甚至沒有通網絡,根本無法獲取網絡資源。校外課程資源的缺乏,致使教師、學生都只能局限于教教材。

        二、鄉村學校教育經費問題――短缺

        農村小學中常見的現象:黃泥地籃球足球場,陳舊的實驗室儀器(大部分小學并沒有),破爛的足球或籃球。

        三、老師是教學重要的一環,我們再看看――老師的問題

        1、傳統教師素質與當代教學的不適應。一是體現在教育方式的落后。“一支粉筆一張嘴”教學,耗時費力,事倍功半,無法適應現代教學需求。二是體現在知識儲備不足。教師的傳統專業知識儲備無法跟上新課程教學要求的步伐,又由于師資經費等條件的問題,外出培訓難以實現。三是創新意識不強。部分教師習慣運用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四是老師資質問題。首先是農村小學的待遇對大中專科師范畢業生沒有吸引力,其次是部分民辦教師又能力所限。我們可以發現農村大部分學生水平明顯低于城市學生。長此以往,農村學生的出路在何方?

        2、由于國家教育體制方面的問題,農村教師生存環境極其惡劣,主要體現在:

        ①是工作環境差、壓力大;大部分年輕教師對于農村教學工作沒有成就感,反而充滿成績排名、升學率等方面考核的壓力感。

        ②是收入偏低,付出與回報脫節。相當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都不愿到農村去。而部分工作稱職的、不斷培養起來的經驗豐富的教師又都被條件更好的縣城學校調走,致使農村的合格教師更進一步流失。

        ③是r村教師年齡老化與結構性短缺問題嚴重,年輕老師不愿意待在農村。

        ④是農村小學教育對教師的吸引力下降、教師隊伍不穩定。

        ⑤教師隊伍結構性短缺嚴重存在,難尋音、體、美、計算機基礎等方面的專業教師。該部分課程經常無法正常開展。

        四、農村學子的出途問題――在哪里?

        新農村建設不是一個搞基礎建設的簡單運動,其更深層次的內延意義是對農民的意識形態的一次變革、重新建設、進而提高。政府資金有限,只能拋磚引玉,也只能依靠農民自身來建設新農村進而可持續發展。所以,增強農民自主自立的信心,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才是我們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現今大部分農村小孩可讀完初中。但分析村鎮部分學生的實際現狀后,可以了解到農村初中畢業生的大概出途。上表可以明確反映這一情況:

        初中畢業后,除去繼續上高中的,他們目前謀生之途怎么樣呢?回到鄉下,對未來非常迷茫,不知所措;出外打工,常見體力不支(在家務農也是);有跟師傅學技術手藝的,也不是興趣所在……這類農家子弟,將是以后農村的主力軍、也將是新農村的真正主體,他們能否推動新農村建設和不斷發展呢?他們只是在學校里學習了一些基礎文化課,對于科技知識的應用、對種植、養殖、對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根都是一頭霧水。既沒有融入科技生產力,又喪失了農民本身的艱苦勞動的作風。如此的義務教育是失敗的,新農村建設也難以依靠其自身力量來持續發展。

        五、再看看家長的態度。農村家長對子女接受教育態度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類型:

        1、家長心態有――“讀書無用論”型。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某種程度上說也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因此很多人認為打工也是一條不錯的致富之路。辛辛苦苦讀書到頭來也很難找到工作,還不如早打工早賺錢。這種思想的灌輸很容易使孩子對讀書失去興趣,讀完中學甚至小學就輟學回家或者外出打工去了。再加上就業形勢的不樂觀,常見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待業在家,找不到工作,甚至于研究生畢業,也是在城市承受嚴重的購房等壓力,生活并不富裕,也不見得幸福,使許多農民家庭又產生了“讀書無用”的可怕認識。這種認識直接導致農村家長對家庭教育的忽視。學生學習積極性也因此減弱。長此以往,別說肩負民族振興大業,出現新一代的“時代文盲”并非危言聳聽。

        2、家長心態有――“望子成龍”型。部分農村家長,將希望寄托于孩子,期待其跳出“農門”,實現父母的心愿。只求成才,而忽視其成人。其結果往往給孩子更大的精神壓力,反而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孩子的自我選擇與自我成長容易被“蠶食”,創新意識被湮沒,“成龍”反而“成蟲”。

        3、“留守子女”問題嚴重。留守兒童已成為當今農村的普遍現象。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作為青壯年勞動力的家長們長年在城市,把子女留給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親戚撫養,導致孩子缺乏親情的關愛,極其容易形成諸如任性孤僻與倔強等不良的心理問題。這些同學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留守孩童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孩子的學習缺少有效的輔導、監督和管理。其次,孩子不安心讀書。由于打工掙錢的窮人思維對孩子的影響根深蒂固,減輕父母經濟負擔,許多學生受其影響,想著早日外出打工掙錢,而不安心學習。另外,孩子長期和祖父母及父母之間沒有更多心理的交流,對其身心健康極其不利。所有這些,都嚴重影響農村兒童素質的提高。

        六、教育資源問題――城鄉差距大

        農村學校的教學資源配置少,與城市學校差距大,主要表現在:

        1、教育投資的分配不均衡。長期以來,“城市為中心”的政策傾向,使得農村教育投入比重太小。

        2、教育資源貧乏,利用率低。目前,90%以上的農村學校擁有的只是傳統的教學器材,農村學校無法應用現代教學技術,學生也無法接受現代化的信息。

        七、個人建議――針對上面農村教育的困境,應該從以幾方面努力:

        1、增加投入,不斷完善硬件設施。

        希望教育行政部門能出臺相關政策,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鼓勵支持城鎮重點中小學的優秀教師到農村執教,使農民子女也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保障其上高中、上大學的權利。

        夯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實農村小學教育的基礎。一是完善教師隊伍,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從事教育工作。二是加大現有教師培訓力度。三是鼓勵農村小學教師自我完善,不斷增加知識儲備。四是在職稱評定等方面要考慮到農村特殊性,調動工作積極性。

        2、優化家庭教育

        家長要想方設法地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培養其探索興趣,擴大視野,陶冶情操。在家長的引導和指導下收看電視機;還可以帶其到具有教育意義或拓寬視野的場所,比如縣城的博物館,烈士紀念館等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或者為孩子選購有益書籍。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

        3、政府要加快新農村建設,打造良好的教育課外環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小學素質教育的希望所在,農村小學素質教育的設施建設應該納入新農村建設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要在經濟上有發展,在環境上有改善,還要在全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上有突破。

        4、改善就業環境,強力打造“知識就是力量”的社會氛圍。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要千方百計出臺鼓勵就業的政策措施,發揮導向作用,進而實現畢業生的榜樣作用。引導和帶動農村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形成學校、教師、家長齊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5、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素質及待遇;定期與不定期地組織農村教師外出學習,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同時要根據實際相應改善教師的福利待遇,吸引招收大中專以上學歷畢業生回鄉任教。

        結語:解決教育問題,是建設新農村迫切需要面對的,意義重大深遠。我們必須面對,不能回避。及時解決農村基礎教育中面臨的問題,從而不斷推進發展r村小學基礎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楊文倩.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以漣源市安平鎮中心學校為例[J]. 教育:00140- 00140.

        第9篇:農業機械調查報告范文

        1.世界農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世界農業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傳統農業階段集中解決豐衣足食問題,以社會效益為核心;工業化農業階段以發財至富為優先目標,以經濟效益為核心;后工業化農業階段十分重視藍天碧水和食物安全,以生態效益為核心。

        農業從一開始就面臨著社會、經濟和生態方面的挑戰。農業的經濟效益表現在農民通過最原始的農產品物與物交換的方式獲得自己所需物品。刀耕火種的長時間輪歇和林相的恢復就與農業的生態平衡有關。然而,人類脫離漁獵時代轉入傳統農耕方式的最重要目的是在以人力、畜力為主,生產力較低的條件下,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

        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農業實現工業化也只有半個世紀左右。以美國為例,1910年統計的拖拉機總數不過50萬匹馬力,主要農業動力仍然是馬、騾和牛。1930年拖拉機總數2200萬匹馬力,1955年后才達到較穩定的4000萬匹馬力以上的水平,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在化學肥料生產方面,1913年才獲得從空氣中固定氮的技術突破。全世界1938年僅生產900萬噸以純N、P、K算的化肥,1979年化肥生產達1億噸。在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的武裝下,農業的生產力大大提高。生產的主要目標就逐步轉移到經濟效益上來了。這一階段的農業特點是大量投入以化肥、農藥、機械和動力為代表的能物資源,生產者的生產目的不是為了自身消費,而是為了市場銷售,為了獲利。農業生產的思維方式和工業化方式類似,以直線的和局部的為主。例如,只研究DDT的直接殺蟲效應,而不考慮其殘留與轉化;只研究氮肥的增產效應,而不考慮其循環與流動。這種思維方式容易產生一種盲目樂觀情緒。

        這種樂觀是不能持久的,卡孫1962年寫的《寂靜的春天》和羅馬俱樂部1970年寫的《增長的極限》,代表了人類生態環境意識的覺醒。由于人口數量的增長、人類經濟活動能力的巨大增長和近代科技的進步,人們終于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有限,也認識到地球生態平衡的精巧與脆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提交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這一思想迅速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并成為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的主調。聯合國糧農組織1991年在荷蘭登博滋會議上發表了《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登博滋宣言》,宣言明確指出農業發展要達到保障社會供給、促進經濟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三大目標。目前,各國的農業正向著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效益這一方向發展。農業投入逐步從能物集約型轉向以生物工程和信息工程為代表的智能與知識集約型。系統觀、全局觀和辯證發展觀更多地影響到今天的農業實踐。

        2.中國農業發展道路的特殊性

        盡管我國還有少部分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但總體來說,由于解放后50年來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人口的增長速度,12億人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農業在繼續鞏固保障供給的前提下,正向著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方向發展。目前,農業的化肥、農藥、薄膜、農機和動力投入仍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例如1996年與1993年比,農業機械總動力增長221%,農村用電增長375%,化肥用量增長216%。中國的農業顯然還處在工業化初期。然而,中國的人均資源特別緊張,人均農田只有世界平均的296%,人均草地只有世界平均的579%,人均林地是世界平均的147%,人均水資源是世界平均的719%,人均化石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67%。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吃飽吃好的要求使得對糧食的總需求增長很快。據研究,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前期,人均年收入每上升100美元,對糧食的消耗增長30~50公斤。由于對農業實物產出需求和資金產出需求的增加,有限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已經到處可見。在江河上游,森林砍伐過度。在西北草原牧區,草地過載,土地沙化、退化和堿化面積達三分之一。在南方丘陵區,不適當的耕作方法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在北方農區,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在城郊和富裕地區,過多的化肥和畜糞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沿海漁類資源過捕,污染引起的赤潮越來越頻繁。湖區和濕地的開墾影響了對洪水的緩沖。黃河斷流和長江洪水不但和氣候變化有關,也與流域人類活動特別是農業活動有關。顯然,中國的農業已經不能象發達國家那樣,先實現農業工業化,再走農業生態化的道路。中國的現階段農業發展必須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走一條獨特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3.中國的生態農業思想

        要農業提高產出,一條途徑是增加投入,另一條途徑是提高效率。按目前中國農業投入的總體水平和資源狀況,繼續適時適度地和有選擇地增加投入是必要的。但投入量應當與資源供應量相平衡,與環境承受力相平衡。有些區域的化肥和農藥投入已經過量,應當減少。我國農業的發展應更強調第二條途徑,即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這是克服資源制約,協調農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使之同步提高的唯一方法。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改善生物內部的結構與功能,如通過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育種,培育農業生物的新品種乃至新物種;另一類是調整生物的外部關系,改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如增加新的生產項目,建立新的食物鏈。這就涉及到生態學原理在農業的應用。

        凡是把生態效益列入發展目標,并且自覺地把生態學原理運用于生產之中的農業,都可以稱為生態農業。

        發達國家的農民在尋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曾經嘗試過取代工業化農業或石油農業的多種替代農業形式,如帶有反樸歸真色彩的自然農業,帶有哲學色彩的生物動力學農業,注重土壤基礎作用的有機農業,開展新物種引進的再生農業等。生態農業也是替代農業中的一種,但是偏重于小型個體農業,且投入主要靠內部獨立循環。中國的生態農業概念是八十年代初期,由科學家們首先提出來的。盡管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階段,人們對中國生態農業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在農業中引入生態效益目標和在農業實踐中自覺運用生態學原理方面卻是一致的。中國學者倡導的生態農業與國外的生態農業概念相比較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國的生態農業概念不限定農業規模,而且對化肥和農藥等投入并不全盤反對。

        我國當前提倡的“兩高一優”農業、農業企業化和農業規模經營等,都是圍繞農業的經濟目標提出來的。生態農業也注重農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實踐中也可以同時實現這些提法,而且由于注意運用事半功倍的生態學原理,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對經濟效益的持續推動,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在外部投入低的傳統農業階段,農民有很多自然生態方面的智慧與經驗累積,如地力常新技術和輪間套作技術等。這些經驗就象傳統的地方品種資源一樣寶貴。生態農業十分注重對優良農業傳統的繼承與吸收。然而,這并不是一種倒退。正是為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協調三大效益。生態農業也十分重視對高新科技的吸納,如節水農業技術、控釋肥技術、分子育種技術、綜合病蟲防治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農業廢物資源化技術等。農業的生態合理化方向要求逐步用低物耗高科技含量的技術替代高物耗低科技含量的技術。

        4.生態農業模式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地位

        生態農業是農業實踐從局部、直線的主導思想向全面、系統、辨證方向發展的產物,因此選擇一個在經濟上和生態上都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單元來指導農業實踐是至關重要的。在經濟上有意義的一個完整單元通常是一個農戶、一個企業和一個村等經濟單元或行政單元。在生態上有意義的則是一個生態系統、一個景觀區和一個小流域等。在生態農業建設中,能兼顧考慮經濟和生態的、農業實踐中較穩定的和可操作性強的一個系統或單元,可稱一個農業模式。能兼顧農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農業模式,可稱生態農業模式。農業發展的生態合理化方向會深刻地影響到農業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育種方向方面,培育抗性好、資源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種有利于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依賴;在植保技術方面,更多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和生物農藥進行綜合防治;在農田基本建設方面,整治江河和農田排灌系統,減少水患;在環境建設方面,減少工業和城鎮排放物對農業的污染等等。然而,發現、評估、設計、推廣和建設生態農業模式才是生態農業的核心所在。

        在中國,由于人口密度高和資源緊缺,農林牧副漁之間的關系,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關系都很密切,農民在長期的實踐中要解決諸如農林牧副漁的資源分配、耕地無休閑的輪間套作與培肥、秸桿和動物糞便在肥料、燃料、飼料利用間的沖突等問題的過程中,巧妙的協調各種相互關系,形成了具有較穩定結構與功能的、采用適用配套技術體系的和適合各地特點的農業模式。農業模式按其解決生態問題的主要方向,可分為治理生態環境問題的模式、資源高效利用模式和綠色食品生產的模式。

        治理生態環境問題的模式要解決水土流失、草地沙化、耕地鹽堿化和臺風危害等生態環境問題。在南方紅黃壤區,有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在黃淮海鹽堿區,有建立引黃與井灌結合、林果糧立體配套和種養結合的治理模式。在內蒙草原退化區,有控制放牧強度和加大水肥投入的草庫倫模式。

        資源高效利用模式要解決光、溫、水、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農副產品和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等問題。珠江三角洲傳統的基塘模式和高畦深溝模式是對高水位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模式。西北的集水農業模式對水的利用效率高。華北的庭院農業模式利用了通常被忽略的庭院資源。近年在北方推廣的大棚、豬、沼、菜“四位一體”模式和南方推廣的“豬、沼、果”模式對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很高。

        綠色食品生產的模式是指生產不含污染物的健康食品的農業模式。在國外稱之為生態食品、自然食品和有機食品等,國內也有稱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盡管標準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相同的,其中以綠色食品發展較早、較快。綠色食品生產不僅涉及少施或不施化肥、農藥的技術改進,也涉及生態系統的合理構建。廣東徐聞的海鷗農場生產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茶葉。他們能多年不施農藥、少用化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采用了“一頭牛、兩頭豬、三畝茶、六畝蔗”加防護林網的系統模式。

        5.農業模式的評價與生態農業模式設計

        為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農民通過世代的農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近年的發展中也有很多新的創造。通過對農民實踐的各種農業模式的廣泛調查與考察,可以獲得很多啟示與例證。然而,也有不少失敗的、短視的模式。只有通過評價才能篩選出值得推廣的模式,并且對模式的改進提出建議。

        農業模式的評價與環境評價很不一樣。基于人體健康為基礎的環境評價有一套成熟的、通用的標準。然而,建立生態農業模式通用評價標準的努力都失敗了。這是由農業生產目標的多樣性和生產結構的可塑性決定的。因此,評價的努力方向應當是建立是否屬于生態農業模式的否決標準和衡量生態農業模式水平的相對標準。所謂否決標準是通過對農業模式的評價,只要不滿足社會基本供求平衡、經濟最低收支平衡和生態環境平衡不惡化的最低要求,即表明模式不可持續,可被否決。所謂相對標準是農業模式的好壞只能與條件相同的相鄰模式或系統自身以前的模式進行對比評價。

        通過大量農業模式的評價、篩選,可以尋找到豐富多樣的生態農業模式及其雛型。初步的研究表明,生態農業模式的構建,隨氣候溫濕梯度、流域地形梯度、城鄉經濟梯度、人口密度梯度和社會發展水平的變化而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揭示這些模式的組建規律和收集整理模式的組建參數是生態農業建設從經驗階段走向理性階段的重要工作,也是生態農業設計的基礎。目前,生態農業建設基本上還是處于經驗階段,實踐走在理論的前頭。過去,我國也嘗試過生態農業模式設計,但模式過于復雜的傾向較為普遍,另外模式過渡問題也常被忽略。有些為農戶設計的模式加了很長的食物鏈與加工鏈,種養項目多達二十種以上,生態上象是合理,但實際上卻行不通,經濟上也不合算。農業模式從傳統模式轉換為生態農業模式通常要三到五年的轉換期。轉換期中,系統要建立新的土壤肥力平衡、害蟲天敵平衡和經濟收支平衡等,有時還可能由于舊的平衡已被打破,而新的平衡尚未確立,出現短期的不利效果,如產量低、害蟲多和收入少等現象。認識轉換期規律,有利于全面評價模式,并有利于制定適當措施,克服轉換期的困難。

        6.加速中國農業發展中生態合理化的實現過程

        由于現階段中國的農業總體上剛越過求溫飽的階段,群眾和基層干部都比較自覺、比較熱切追求農業的經濟效益,容易忽視農業的生態環境效益。要加速中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合理化,避免重大生態問題的產生,就必須有遠見卓識、不隨波逐流、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并強化自上而下的配套立法與行政措施。這包括加強宣傳教育、嚴格立法執法、合理收費收稅和建立獎懲制度等。

        通過電視、廣播、報刊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宣傳,特別是象黃河斷流、長江洪水這類生態災害的報道,大大強化了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然而在普及生態學和環境科學原理,讓更多人能自覺應用有關協調、平衡、循環、再生原理主動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國家近年來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法規,如農業法、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水法、草原法、漁業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今后在進一步完善有關法規和制定配套地方法規方面仍有不少工作要做,但最迫切的是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如何制定實施方案、強化執法隊伍建設,進一步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國家在投資造林、開展水利建設、投資節水農業和農村能源項目方面力度很大,但通過計算經濟的外部性來調整稅率的措施還可加強。例如,把一般農藥污染危害的外部性通過增稅方式內部化,制約其生產,相反,可通過降低稅率,鼓勵生態無害的生物農藥發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乱码中文字字幕 |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图片专区欧美日韩 | 欧美伊香蕉久久综合网另类 | 亚洲中文字幕网站你懂得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国服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