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護視力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電力客戶;繼電保護;供電;管理;動作正確率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前言:電力客戶內部繼電保護的快速可靠動作,直接關系到客戶生產經營等各項工作的正常進行。由于城市電網電源點有限,同一路電源往往串帶多個高壓用戶,提高電力客戶繼電保護裝置正確動作率,真正做到用戶內部故障“不出門”,將成為電網可靠性提升和安全穩定運行的關鍵。
1 客戶配置繼電保護裝置的必要性
以某地區全年繼電保護動作情況分析,全年該地區10千伏電力線路因故障引起的繼電保護裝置動作共計319路次,其中造成停電影響的動作90路次,未造成停電影響的動作229路次。根據故障原因統計,因用戶原因引起的線路故障跳閘123路次,占比38.56%;受天氣等自然因素影響引起的線路故障跳閘51路次,占比15.99%;因社會施工、樹線矛盾等原因引起的線路故障跳閘86路次,占比26.96%;因電力設備本身質量問題引起的線路跳閘44路次,占比13.79%;因運行人員日常維護不到位引起的線路跳閘7路次,占比2.19%;受設計施工影響引起的線路跳閘1路次,占比0.31%,其它因素影響7路次,占比2.19%(見圖1)。
圖1:某地區線路故障跳閘原因分析
由圖1所示,用戶內部故障影響電網動作次數約占全年電網動作次數的三分之一,客戶內部加裝繼電保護裝置,確保第一時間將用戶故障從電網隔離,將對電網安全可靠運行意義重大。
2 加強客戶繼電保護管理的方法
2.1 建立電網公司與電力客戶溝通的良好渠道
對于新入網的高壓客戶,建立供電一對一服務機制,積極為客戶解決發電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做好客戶供電服務全過程管理。對于入網后的電力客戶,建立用電檢查一對一服務機制,對電力客戶在設備運行及操作等方面提供有效幫助,做好各類監督、檢查和技術支持等工作。
電網公司應及時向電力客戶聯系方式,采用定期對電力客戶進行回訪等方式,以保證信息渠道的通暢。電力客戶也可以定期向電力公司反饋情況,以尋求專業支持和幫助。特別是當電力客戶或是電力公司的溝通渠道發生變更時,需及時向對方說明,避免溝通不及時或是無法溝通帶來的問題。
2.2加強電力客戶運行管理,確保客戶電力設備健康運行
2.2.1 建立繼電保護動作統計分析管理臺賬
電力客戶應建立完善的繼電保護裝置動作統計分析管理臺帳,臺賬內容包括故障發生日期及時間、調度號、設備名稱、裝置廠家及型號、動作具體情況及次數統計、不正確動作原因分析等。臺賬的建立對分析繼電保護設備運行分析提供依據,也為繼電保護設備升級、改造或是更換提供依據。
2.2.2 加強繼電保護基礎資料的管理
繼電保護圖紙是指導保護現場工作的重要依據,圖紙必須正確、完整。電力客戶應有專供圖紙存放的空間,圖紙應與現場實際接線一致,不一致的地方應及時改正留存。圖紙不全或丟失,必須及時補齊。與繼電保護有關的現場工作結束后必須隨時進行圖紙的整理歸檔,進行核對。
2.2.3加強繼電保護設備定期校驗
電力客戶應根據季節特點、負荷情況合理地安排年、季、月的保護裝置檢驗計劃。校驗工作中須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規程規定有關要求,復雜的檢驗工作事先應制訂實施方案。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檢驗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元器件損壞。負責繼電保護裝置校驗的部門應配備專用儀器,整組試驗裝置,檢驗用儀表的精確等級及技術特性應符合規程要求,以確保檢驗質量。
繼電保護檢驗結束后應及時整理檢驗報告,按照規定逐項完成并符合技術要求。報告試驗項目應齊全完備。驗收報告需長期保存,檢驗報告保存到下一次校驗報告完成。
當保護裝置發生不正確動作后,應及時進行事故后的現場檢驗。檢驗項目根據不正確動作的具體情況確定,找出不正確動作的原因,并制訂對策。
2.2.4 做好備品備件管理
為了及時消除繼電保護裝置缺陷,電力客戶應做好備品備件的存儲和管理工作。繼電保護裝置備品備件的軟件版本應與現場一致。備品備件保存數量,需根據設備故障率和備品備件的使用情況制定。
2.2.5 定期對繼電保護設備巡視,做好監視、檢查工作
電力客戶應安排人員定期對保護裝置及其二次回路進行定期巡視、檢查,如發現可能使保護發生不正確動作的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安排繼電保護專業人員處理。
2.3加強電力客戶定值管理,確保上下級嚴格配合關系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繼電保護定值上應保證上、下級嚴格配合。上級繼電保護專業需更改定值時,電力客戶應積極配合,防止出現故障越級的情況發生。下級保護部門改變分界處定值時,應及時告知上級繼電保護部門,做好繼電保護接口定值管理。
2.4 提升電力客戶管理水平,積極學習繼電保護相關知識
電力客戶運行人員應不斷加強自身專業水平,積極學習電力相關知識,平時注意專業知識的積累,達到保護動作后能正確判斷故障情況的水平,從而正確快速恢復客戶供電。
3、結論
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是保證電網安全運行、保護電氣設備的主要裝置,是組成電網整體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保護裝置配置使用不當或不正確動作,將引起電力系統事故或使事故擴大,損壞電氣設備,甚至造成整個電網崩潰瓦解。電力客戶應加強繼電保護管理水平,確保繼電保護裝置快速、可靠地動作,從而達到供電高可靠性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凌立德;金少輝;;繼電保護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水平的提高[J];電力安全技術,2008,(5)
[2] 江蘇省電力公司,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與實用技術。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3] 天津市電力公司,變電運行現場操作技術。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關鍵詞:歷史文化景觀;空間結構;建筑
認識自然之子,現代人基因中遺傳著祖先對自然環境的記憶。選擇適宜的自然環境進行生活,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生活生產方式都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地方的歷史文化背景將成為決定地區城市在新格局中重新定位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護我國的傳統城市文化景觀,就必須保護地方傳統城市格局及其周邊環境的空間結構關系。
本文通過對喀什噶爾古城文化景觀的內涵和價值的探索,并提出宏觀層面空間結構保護的城市設計方法。
一 喀什噶爾古城的文化景觀價值
喀什市地處中亞大陸中心地帶的喀什噶爾河系三角洲中上部,由喀什噶爾河水系形成的沖擊大平原,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緣最古老、富饒的綠洲之一,自古就以“氣候和暢,風雨順序”、“稼檣殷盛,花果繁茂”《大唐西域記》而著稱。喀什市整體地形北高南低,海拔最高點1502米,最低點1264米,城區中心海拔1285米。南有克孜勒河流過,境內河流長約14 公里,年徑流量20.59億立方米,由帕米爾冰川融雪及沿途泉水匯聚而成,水量豐富。泉水型河流吐曼河延市中心區東側折南而流匯入克孜勒河。城市中心區位于兩河懷抱中,地勢高敞,景致優美。
1986年12月20日喀什噶爾被宣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喀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有別于其它城市的特殊風貌,喀什噶爾古城原為東漢中期的恰薩城,古城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相互融合,構筑了極高的建筑藝術價值。現在的喀什噶爾古城老城區范圍內保留了部分有價值的古建筑,如阿帕霍加墓、艾提尕爾清真寺、汗勒克莫德力斯(古經學院)等,對古舊的優秀民居建筑進行了改建。在區域范圍內,自然景觀與古建筑構成了空間認知的標識。重要建筑和經典的選址布局,都和自然景致有著精妙的關系。古城景觀尺度和著名景點的距離都有著嚴謹的尺度控制。
二 喀什噶爾古城宏觀空間結構設計方法
現今,喀什噶爾古城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但隨著喀什市建設量的增加,傳統的城市文化景觀面臨著結構性的挑戰。一方面城市用地延四周自然蔓延,部分地段的改建影響著當地的地形地貌。另一方面一些新增建筑突破高度限制,影響原有的歷史建筑與周邊自然景觀的視線聯系,這些建筑的風格、色彩也與歷史建筑相互不協調,在一定的程度上主觀影響了古城風貌。從歷史、藝術和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環境景觀等幾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通價值和單體或連體的建筑群的價值。
近現代文化遺產保護方法的認識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從1964年的《威尼斯》到1972年UNESCO大會在巴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都標明對文物體的保護。在我國現行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中,也偏重對于保護區內歷史要素的保護。在現今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城市化飛速發展,對遺產環境產生重大沖擊,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現代的城市設計在宏觀層面上利用綠地系統來控制城市生態環境,利用視線和建筑高度來塑造城市景觀視野和輪廓天際線,我們可借鑒此類方法,對喀什噶爾古城的空間結構進行梳理和控制。
2.1 綠地空間系統的整合
研究在明確城市空間結構的基礎上,結合地勢水體景觀保護高程、坡度、土地承載力和現狀土地利用等要素的影響,進行土地適用性分析,限定影響傳統文化景觀的可建設性用地范圍,減少城市建設對周邊自然環境的破壞。例如,喀什徠寧城規劃了環狀的綠色自然景觀,城前開辟游園,既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又保護了自然景觀,是古城呈現出一片生機。
2.2 建筑高度控制規劃
為了保護喀什噶爾古城的整體風貌,規劃對于古城區以及古城外風貌協調,控制區的建筑高度都應該做合理詳盡的規定。古城的建筑高度控制規劃主要依據保護范圍以及建筑高度對古城風貌、自然景觀的影響而制定。重點保護的歷史街區內的文物古跡、傳統民居等應維持原高,古城墻保護帶應為綠地和道路。
老城核心區的傳統風貌協調區內建筑高度控制在2層以下,屋檐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老城新修建邊緣區就是一般控制區,建筑高度應控制在3層以下,屋檐高度控制在9米以下。在艾提尕爾清真寺風景名勝區和東湖公園的規劃范圍內,原則上只能新建園林景觀建筑,建筑高度依其詳細規劃而定。注意控制建筑高度、色彩、材質和屋頂形式,做到自然景觀與古城建筑的有機結合。
三 結語
喀什噶爾古城的特色在于歷史文化名城的環境要素,更在于自然景觀與古城風貌的有機結合。因此保護規劃中將老城區與新城區結合,開發東湖公園、高臺民居風景名勝區,以擴大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范圍。
針對喀什噶爾古城整體格局保存較為完整的特點,通過對街巷格局保護,建筑高度控制和風貌景觀等方面的規劃控制措施,實現古城的整體性保護。針對亞瓦格和恰薩歷史街區內的重點歷史建筑等文物古跡,對其規劃制定針對性的建議,能更好有效的保護與整治古城的規劃。
參考文獻
[1]應天士.今日喀什[M].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社,1992
[2]張松.歷史城市保護規劃與設計實踐[J].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
[3]張勝儀.新疆傳統建筑藝術[M],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6
摘要:本文擬在分析現有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結合的指導思想、技術方法、行政管理體制的局限和不足基礎上,通過借鑒香港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成功經驗,探討兩者結合新的思想和方法。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資源分配;環境價值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一、環境影響評價——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的傳統理論和方法環境影響評價(EIA)概念最早在五十年代的美國產生,其后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普遍使用的環境保護技術。我國在這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成績顯著。從197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至1990年國家環保局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程度》,十幾年的環境影響的環境影響評估實踐,將整個社會的城鄉建設,基本納入了規劃的控制之下,改變了無序發展的狀況,但是高速發展的城市系統和日益復雜的城市環境問題,使EIA這一理論和手段,越來越暴露出其局限性。1.1 對于環境問題,EIA只著眼于單個項目的環境影響,而未能顧及環境的次生影響和積累影響。
1.2 EIA對項目的約束作用受行政管理體制影響。
1.3 實質上,城市環境保護包括公害防治和自然環境保育兩大部分,后者的保護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事實上,城市環境惡化的根源在于城市有限的資源和城市活動對其的過度消費的矛盾上。要解決環境保護的問題,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環境規劃,都應該將環境資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作為發展衡量尺度和限制性因素。那么,環境資源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的界定,是以什么為準則,界定的手段是什么,技術路線又是怎樣 ?二、環境資源的分配——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結合的新部位2.1 可持續發展——環境資源分配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正是源于人類對環境資源過度消耗的憂慮,它的含義是:在不損害后代滿足其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一種最大限度地滿足當代人生產、生活需求的模式,它提倡任何地區和國家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別的地區或國家的發展能力為代價,當代人的發展,也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發展能力為代價。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便是資源的分配,既包含了不同代之間的時間上分配,又包括當代不同國家、地區、人群間的分配,它涵蓋了需要、限制、平等三個概念。延伸到城市這一特定區域時,城市各種發展計劃對環境資源的利用合理與否的界定的準則,便是這種發展的資源代價,不會影響到城市下階段(同代)和更長遠時期(代間)的發展能力。2.2 環境價值及價值評估——界定的手段 環境(包括自然資源)具有價值這一屬性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的價值觀所排斥,直到環境危機的出現,人們才意識到,環境對于人類而言,不再是俯拾皆是的無價物品,環境的組成要素(大氣、水等)有價值,不同的環境要素組合狀態也是有價值的。環境的價值可劃分直接和間接兩大部分,前者是指能直接進入消費和生產活動的部分資源的價值,比如礦產和土地資源,后者是指支撐當今的生產和消費的正常運作的服務價值如生態功能、水環境質量,這部分可用各種污染所引起的損失或為了治理這種污染所付出的代價來衡量,如某市政詳規中,為了應付今后20年出現的水環境污染問題,將用17個億建設污水管道和污水處理廠, 那么這17億元人民幣,便體現了環境價值。但至今為止,環境和資源的價值沒有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也沒有計入城市發展的成本里,正是由于城市無償或低價地提供土地和環境容量資源,才使城市聚集超過了其應有的限度,出現環境惡化的現象。從這一意義上講,城市也有邊際環境成本,即由于城市環境容量有一定限度,超過這一限度之后,每增加一個人、一輛車、工業增長每一個百分點,都會令其它所有的人、交通工具和城市建設的成本增加。那么可以通過研究對城市發展的承載力,比較邊際環境成本和社會效益產生,來確定資源利用的合理性。至今,這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但環境承載力和城市發展的邊際環境成本兩概念的提出,已經為此研究提供了必要條件和理論上的準備。2.3 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結合的技術路線以現時的技術手段,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將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結合更深入一步。第一,在城市總體規劃或次區域規劃層次上,確立環境限制是城市或區域發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觀念,并通過對主要的環境限制因素及潛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規模,選擇適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運輸方案。第二,在改造和城區重整規劃中,盡一切可能改善環境質量,包括完成基礎設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積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間和綠地,消除用地布局不當如工業與居住相鄰引起的環境干擾。第三,在郊區發展中,通過對非建設性用地的功能區劃,確定生態保護區和敏感區、景觀敏感區,保護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響。第四,在市政詳規層次上,將污水管網的設計、污水廠與環境 響評估結合起來。在這一問題上,香港的城市規劃思想與管理模式都值得我們借鑒。三、香港的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香港對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結合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過程。1978年香港建立了第一個環境保護機構——環境保護小組,1981年改名為環境保護局(即后來的環境保護署),全面負責環保政策法規的制定和環境監測工作。但在以后幾年環境保護工作中,香港政府意識到環境保護和城市規劃的脫離,使政府處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而且城市資源的儲備和可動用性對城市的持續發展越來越關鍵,正是基于以上原因,1989年香港的環境保護署歸到了規劃署的環境地政司,以加強環境保護和城市規劃的結合。這一認識過程的轉變還反映在歷次“香港發展策略”(相當我國的城市總體規劃)的修訂上。60年代香港發展策略首次制定,著重在各類用地和人口分布方面。1980年為了配合華南地區的發展,首次修改并制定了首份全港土地用途——運輸規劃大綱,但環境的限制仍未被意識。直到最近一次的香港發展策略的修編,環境才被列為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1993年對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中,明確提到本次修改的主要目標是“制訂一個整體的、長遠的土地用途——運輸——環境規劃大綱”,以便政府能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按照大綱的建議,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礎設施”,為香港謀求一個“較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環境”。策略中評價一切發展的計劃,都從環境的整體承受能力,就可動用的資源和對環境的影響兩方面加以衡量,無論是運輸系統的建立還是新市鎮的發展規劃,評定的依據是能否配合香港的環境,而不會加劇或構成重大損害,尤其留意現時的空氣已受交通的高度污染。至今,環境問題的考慮已自始至終的貫穿在城市規劃的各層面,表現在:3.1 在城市規劃布局上充分考慮環境問題。如新機場地址,選在遠離市區的大嶼山,其考慮的因素之一是減少噪音污染對城市居民的影響。啟德機場關閉之后,約有50萬人可以免于機場噪音的干擾。此外,把新工業區向西轉移,以減少原中心區的人口密度和工業過度集中帶來的許多環境問題。3.2 在舊城改造規劃中(都市計劃)首要目標是降低建成區的建筑密度,盡量提供綠地以改善環境素質,并將污染大、具有潛在危險的工業遷往中心區以外的適當地區;廣泛設置舒緩景區,使居民免受來自交通干線的噪音和黑煙滋擾;對近郊受采石場影響的地區加以整治,改為康樂或適當的社區發展用途。3.3 為了保護郊區發展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響,通過立法和嚴密的規劃,將非建設用地嚴格控制保護起來。在建設新市鎮和拓展市區的過程中,為保留新拓展區風景優美的環境,香港政府曾專門責成規劃部門制定了一個環境美化大綱,它包括環境美化策略和相應的設施規劃和設計。3.4 建設郊野公園并通過《郊野公園法》確實保護。自1981年至今,香港已經陸續建成了21個郊野公園,占全港面積的40%,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場所,同時也保護了郊區山地的自然生態環境。3.5 修改早年頒布的《城市規劃標準和準則》中有關內容,將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納入其中。
關鍵詞 生態保護 利益補償 限制開發 禁止開發
“十一五”時期我國提出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快推進形成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其中,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與國外的各類生態保護區域相似,系統深入地了解國際上關于各類生態保護區域利益補償的相關理論、方法和實踐,對于實施我國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利益補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一、國際上關于生態保護區域利益補償的相關理論
國際上關于生態保護區域利益補償的理論發源,伴隨著西方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直接來自于各類生態保護區域利益補償的實踐需求,最初萌芽于上世紀初歐美等國家,上世紀中葉以來逐步興盛,業已成為世界各國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監管的重要理論支撐。
(一)現代西方財政理論
根據現代西方財政理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到對生態區域的補償可以根據其受益范圍的大小來決定由哪一層級的政府來提供,對于關系全國的生態區域補償應作為國家事權,對關系地區的生態區域應作為當地政府事權。但由于生態環境作為公共產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其產生的效益外部經濟性及其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可改變性從而產生了多個區域共享生態利益而本區域承擔環境保護成本的不現實性問題,需要財政轉移支付這樣一種協調機制和均衡制度來解決地方公共產品外部性問題。據此,對生態區域的利益補償通常采取兩種方式:一是作為中央事權由中央財政直接撥款來解決;二是作為地方事權通過轉移支付手段來解決。現代西方財政理論中對于財權與事權對應的論述,成為世界各國加大對生態保護區域財政轉移支付的主要理論依據。
(二)外部性理論
1910年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在《經濟學原理》中首次提出外部性問題,但外部性理論沒有給出一個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有效方法。1920年英國經濟學家庇古(Arthur Pigou)在《福利經濟學原理》中發展了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首次提出市場機制無法對經濟運行主體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副產品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揮作用。這種以危害自然為表現形式的外部性成本(也稱社會成本)發生在市場體系之外,庇古稱之為“負的外部性”。為了克服“負的外部性”所導致的邊際私人成本和邊際社會成本之間的差異,他認為政府應當采用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實施干預,而稅收作為政府的經濟干預手段,對保護環境是不可或缺的。美國著名財政學家理查德,A.馬斯格雷夫(Riehard A.Musgrave)在《比較財政分析》中提出“誰受益誰付費”的思想,為橫向轉移支付制度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外部性理論明確提出應該對生態保護區域存在的外部性進行補償,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
(三)公共產品理論
政府最主要的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而公共產品根據其受益范圍的不同是分層次的。從效率的角度說,不同層次的公共產品應當由不同層級的政府提供,即承擔相應層次公共產品的支出責任。按照事權與財權相統一的原則,當政府之間的職責權限及支出責任界定清楚之后,需要給予各級政府相應的財力保證。稅收是公共產品的價格,即稅收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所支付經費的補償來源,具有公共產品的受益者為自己付費的性質。由于公共產品所具有的層次性,因而稅收也相應具有層次性,需要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實行分級分稅的制度。但即使實行了較為徹底的分級分稅制度,各級政府的支出需求與收入來源之間的不均衡仍是一種客觀存在,需要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這樣一種協調機制和均衡制度去解決縱向和橫向財政不平衡問題(穆斯格雷夫,1987)。公共產品理論明確界定生態區域的生態功能是一種公共產品,需要各級政府提供財政支出來保障供給。
(四)生態資本論
自然資源的稀缺性理論、效用價值論、勞動價值論、級差地租理論等都從不同角度闡明生態環境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是有價值的,其價值的載體稱之為生態資本。生態資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能直接進入當前社會生產與再生產過程的自然資源,即自然資源總量(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和環境消耗并轉化廢物的能力(環境的自凈能力);二是自然資源(及環境)的質量變化和再生量變化,即生態潛力;三是生態環境質量,這里是指生態系統的水環境質量和大氣等各種生態因子為人類生命和社會生產消費所必需的環境資源。整個生態系統就是通過各環境要素對人類社會生存及發展的效用總和來體現其整體價值。生態資本論首次提出生態功能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具有價值,其基本原理為生態保護區域的利益補償提供了可以對比和量化的理論基石。
二、國際上關于生態保護區域利益補償的相關方法
世界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一些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在對不同類型的生態功能區域進行利益補償方面探索實施了多種方法,有的側重于生態服務功能評價,有的側重于經濟社會發展分析,目前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方法體系。
(一)生態功能服務價值法
環境資源的價值包括使用價值(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選擇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存在價值)。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概念類似于環境資源的間接使用價值,包括從環境中提取的用來支持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各種功能而間接獲得的效益。評價的基礎是人們對于環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對于忍受環境損失而接受賠償的意愿。具體評估方法有市場價值法、疾病成本法、機會成本法、人力資本法、生產成本法、置換成本法等。生態服務功能的市場價值是確定生態補償標準的最好依據和建立生態服務功能市場的最好基礎,但由于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只有小部分能夠進行定量化評估而進入市場買賣,大多數公共品或準公共品無法進入市場,因而難以運用到具體政策設計中。目前,只有森林、草原、濕地等一些生態系統進行了生態服務功能的初步評估,也只是局限于部分生態鏈條和因子,缺少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綜合評價和定量評估的方法。
(二)邊際機會成本法
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假定生態服務功能有價并且可以自由進行市場交換,只要考察生態服務功能這種商品或外部性的生產過程以及邊際成本和收益的情況,就可以推定出生態補償標準的依據:一是外部經濟性的計算。包括生態建設和保護的額外成本以及發展機會的損失兩部分。前者較難區分,后者可參照國家或地區的平均利潤率、平均GDP增速、保護者的生活水平與受益者的生活水平差距等指標來確
定。實際過程中,可依據受益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實際致富意愿、保護者的需求通過雙方博弈確定。二是外部不經濟性的計算。包括恢復和治理那些開發者無法治理和恢復的、或者是歷史上形成的大規模生態景觀及其生態功能破壞的費用,以及由此對當地居民生活和發展造成的損失。在現實的生態保護區域利益補償中,邊際機會成本法往往更具有可行性,盡管一些機會成本同樣難以精確定量測算,但是可以通過利益相關方的協商和博弈來確定。
(三)政府公共政策補償方法
這是目前各國最主要的一種補償方式。即政府運用公共財政或基金、國債、國際援助等金融手段購買生態環境服務,再提供給社會成員,以對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中的公益勞動行為給予不完全的報酬支付,對因保護生態環境而犧牲自身利益的人們給予不完全的補償。但政府很難掌握每一種生態系統或生態服務的機會成本,往往會出現支付成本過高、經濟效率低下的問題。另外,官僚體制本身的低效率、尋租腐敗的可能性以及政府預算優先考慮領域的轉移,都可能影響政府公共政策補償方法的實際效果。盡管存在這些問題,多數國家制定各種公共政策對生態保護區域進行補償,并且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加和生態保護區域生態功能的改善,及時調整公共政策的重點和手段,確保適應生態保護區域在全國的功能和地位要求。
(四)市場機制配置補償方法
這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補償手段,非政府組織和地方政府可以在生態補償實踐中發揮作用。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自組織的私人交易補償他稱自愿補償。指生態環境服務的受益方與支付方之間的直接交易,適用于生態環境服務的受益方較少并很明確、生態環境服務的提供者被組織起來或數量不多的情況,一般是一對一交易。二是開放的市場貿易。當生態服務市場中買方和賣方的數量比較多或不確定,而生態系統提供的可供交易的生態服務是能夠被標準化為可計量的、可分割的商品形式,可以進入市場進行交易。三是生態標記。生態標記是間接支付生態服務的價值實現方式,一般市場消費者愿意以較高的價格來購買經過認證是以生態友好方式生產出來的商品,那么消費者實際上支付了商品生產者伴隨著商品生產而提供的生態服務。這些市場配置為導向的補償方法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部分領域獲得廣泛推廣,近年來在發展中國家發展迅速,日益得到普遍認可和接受。
三、國際上關于生態保護區域利益補償的相關實踐
世界不少國家包括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都在生態保護區域的利益補償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踐層面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案例,同時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深刻教訓,這為我國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實施利益補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選擇和參考。
(一)明確國家公園保護和管理的經費來源和法律保障
國外一般根據公園受益范圍的大小和重要程度,劃歸為不同級別政府的支出責任。如日本將公園按照其受益范圍大小分為國家公園、都道府郡公園、市町村公園,不同的公園其維護和運轉經費由不同級別政府承擔。韓國國家公園的經費基本上是1/2國家支出,1/2靠門票和社會捐助。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跨越幾個州,但是其管理部門直接隸屬聯邦政府,依據聯邦法律進行保護,各州法律無權干預。至于公園運轉所需經費來源一般包括聯邦政府撥款、私人捐款、門票收入。其中,管理人員薪金全部由國家財政撥款,保護經費基本上是由國家財政撥款,企業和個人的捐款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門票收入比重較小。同時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門票收入可給公園留用80%,但不能用于日常開支,只能用于特殊項目'如對游客的教育、考古等專門用途。
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建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有關法規法律,以強化其權威性。如美國制定《美國國家公園基本法》規定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基本職責。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制定三個層次的指令性文件體系:一是制定管理政策,為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和國家公園局各項計劃的管理提供指導并規定決策的相關程序;二是頒布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令,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化管理政策;三是形成相關技術性文件,規范和指導對國家公園的保護和管理。國家公園專門性法律及管理機構的建立和加強,進一步保障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各類生態保護區域的生態服務功能,成為得到普遍應用的生態管理模式。
(二)建立有利于生態保護的生態稅收及補貼體系
世界不少國家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地方性公共產品,通過轉移支付尤其是縱向轉移支付對生態建設者進行補償。如,美國用于補償生態區域的轉移支付資金有相當一部分是從生態稅收中獲得的。1971年美國國會曾提出過對排放硫化物征稅的議案,但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稅制中尚無專門的生態稅收。從80年代初政府把稅收手段引進環保領域至今,美國已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生態稅收政策。美國的生態稅收和其他稅收一樣,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繳入財政部,財政部將其分別納入普通基金預算和信托基金,后者再轉入下設的超級基金。超級基金是美國以環境保護為專項內容的最大一項基金,由國家環保局負責管理,對于美國的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瑞典政府在1972年斯德哥爾摩環保會議之后,開始重視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從國家政策和財政上支持各項自然資源的保護和治理工作。瑞典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行業開展有利于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對于自愿開展荒溪治理和農田保護的,由政府和歐盟各出資50%予以支持。農業生產中規定開展生態農業糧食生產的,政府給予產量成本50%的補貼。對私有林業主的補助有兩種:一是對某些具體林業活動的補貼,如:荒地造林補助50%;嚴重的病蟲害防治則業主可得到100%的補貼。二是私有林區的道路建設,國家負擔一半以上的費用。同時國家資助林場主將低價、低產林改造為高價、高產林,對諾爾蘭地區(北部地區)實行特殊林業補貼鼓勵企業在當地發展林業生產。
(三)突出加強農業生態保護方面的補貼和扶持
1956年美國政府推行保護性退耕計劃,又稱土壤銀行計劃,即鼓勵農場主短期或長期退耕一部分土地,存入土壤銀行,銀行付給一定的補助,對按照計劃退耕的農場主給予農產品價格補貼,引導農場主把退耕土地用于土壤保護。1961年又制定了緊急飼料谷物計劃,為減少飼料谷物的庫存和產量,鼓勵農場主停耕20%的耕地,即可以從政府取得停耕土地正常產量50%的現金或實物補助;如果停耕土地超過20%,補償比例可提高到60%。1965年又實施了有償轉耕計劃,進一步細化了退耕休耕的生態補貼。1985年進一步實施了“保護性儲備計劃”。
歐盟則從以下幾個方面扶持農業環保:一是價格補貼與環保措施掛鉤,主要通過采取休耕、種植可再生原料、實施嚴格的載畜量規定等措施,引導農民自覺保護環境;二是通過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如減少化肥和植物保護劑的使用、把農田改作粗放型綠地、降低每塊飼料田的牛羊載畜量、使用有利于環境和資源的其
他生產技術等,以此來減少環境污染;三是植樹造林,美化環境,對農戶在農用地上的綠化給予一定補償;四是調整農業結構,減輕環境壓力。
1992年瑞士修訂了《聯邦農業法》,對三種農業發展類型分別提供了財政補償:一是支持保護特定的物種;二是支持更高生態標準的保護性農業活動;三是支持有機農業。具體的政策措施主要體現在生態補償區域計劃和生態稅改革計劃之中,有力地促進了農業效益的改善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四)設立專項基金促進礦區復墾與整治
1977年8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并頒布了第一部全國性礦區生態系統修復法規《露天采礦管理與(環境)修復法》。頒布后出現的礦區生態破壞,一律實行“誰破壞、誰恢復”,由礦山主100%進行修復;法律頒布前已破壞的廢棄礦區,則由國家通過建立治理基金的方式組織恢復治理。美國國庫賬冊中設有“廢棄礦恢復治理(復墾)基金”,每個州也都設有該州的廢礦恢復治理基金。另外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美國將開采許可證制度與生態補償和修復掛鉤,并實行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在開采許可證申請得到批準但尚未正式頒發以前,申請人先交納恢復治理保證金,該保證金在采礦者不履行恢復治理計劃時用來支付恢復治理作業的費用,完成恢復治理且驗收合格后予以返還。
德國對新老礦區采取不同措施,確保礦區復墾得以順利推進。對于歷史遺留下來的老礦區,專門成立礦山復墾公司負責此項工作,復墾所需資金由政府全額撥款,并按聯邦政府占75%、州政府占25%的比例分擔。對于新開發礦區,根據《聯邦礦山法》的有關規定要求,礦區業主必須對礦區復墾具體措施并作為審批的先決條件;必須預留復墾專項資金,其數量由復墾的任務量確定,一般占企業年利潤的3%;必須對因開礦占用的森林、草地實行等面積異地恢復。在開發和復墾的過程中,政府制定嚴格的環保法規和標準,并經常進行專項檢查,確保復墾工作落到實處。
(五)利用政府、企業等為主導的自組織私人交易加強水資源保護
美國紐約市90%的水來源于上游卡茨基爾河和特拉華河流域,20世紀80年代后微生物污染日益嚴重。由于新過濾凈化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成本遠遠高于對上游改善流域內土地利用和生產方式的投入,紐約市決定投資購買上游的生態服務,資金的來源為政府對水用戶征收的附加稅、紐約市公債以及信托基金。紐約市為該流域內采取最好管理措施的奶牛場和林場經營者提供4000萬美元,促進其采用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來改善水質。
法國的Perrier公司為了能獲得持續的清潔水源,投資約900萬美元購買水源區1500公頃的農業用地,在比較敏感、脆弱的滲透區培育森林,資助農民建立現代化設施,鼓勵農民采用有機農業技術來保護水源。
1959年哥倫比亞政府設立了考卡河流域(簡稱CVC)公司,主要負責考卡河流域內不同用戶間的水資源分配,同時負責上游流域的坡地管理。由于CVC公司沒有足夠的財力解決水短缺問題,水稻與甘蔗種植者就自發組織成立了12個水用戶協會,自愿在原水費基礎上增加1.5到2美元,列入一項獨立基金,由CVC用于支付那些改善河流流量的必要活動。
(六)探索特定生態因子和指標的開放的市場貿易
澳大利亞東部Mullay-Darling流域的土地清伐,尤其是麥夸里河流域的土地清伐加劇了水的鹽漬化程度。1999年10月,麥夸里河流域食物與纖維(MRFF)協會(一個由600個灌溉農場主組成的協會),與新南威爾士州林務局達成協議,將植樹造林作為一種成本上有效的策略給予資助。該協會根據麥夸里河流域上游新建的100公頃森林的蒸騰水量,向州林務局購買鹽分信貸,即下游使用水灌溉土地的農場主向林務局支付“蒸騰作用服務費”。按照每100萬升水交納17澳元的價格來支付,或按每公頃土地85澳元的價格來補償,支付10年。州林務局再用這些資金在上游種植脫鹽植物、栽植樹木或多年生根系植物等來改善水質。
哥斯達黎加政府通過“溫室氣體抵消單位”(CTO)貿易從國際市場上尋求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財政支持。1996年,哥斯達黎加做成第一筆CTO碳交易,以2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挪威20萬個CTO單位(相當于抵消20萬噸碳排放)(Gamez,2002)。同年,哥斯達黎加還啟動了“森林環境服務支付”(FESP)項目,規定要對植樹造林支付一定費用作為補償,所植樹木要以國際標準嚴格認證。支付標準每年都要調整,2002年的支付水平為5年每公頃支付530美元,支付費用主要來源于政府成立的“碳基金”(Carbon Fund)和從化石燃料中征收的銷售稅。
(七)積極針對綠色產品推廣生態標識
歐盟于1992年出臺了生態標簽體系,以推動歐盟各類消費品的生產廠家進一步提高生態保護,確保產品從設計、生產、銷售到使用,直至最后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都不會對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生態標簽同時提示消費者,該產品符合歐盟規定的環保標準,是歐盟認可并鼓勵消費者購買的“綠色產品”。如果生產商希望獲得歐盟生態標簽,必須向歐盟各成員國指定管理機構提出申請,完成規定的測試程序并提交規定的測試數據,證明產品達到了生態標簽的授予標準。
歐盟森林工作委員會(FsC)制定了一套進行森林管理的國際標準,并且授權第三方組織根據這一標準對森林的管理者和林產品的生產者進行認證。FSC的標志對于那些進行良好森林管理的組織提供一種國際認可,并使消費者認識到那些產品是值得信賴的。國際社會指定公認權威機構對于產品進行生態認證,一方面鼓勵生產企業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投入,同時引導消費者對生態標識產品進行付費,作為生產者生態保護投入的回報。
四、國際上相關理論、方法和實踐對于我國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利益補償的啟示
全面總結和客觀評述國際上各類生態保護區域利益補償的相關理論、方法和實踐,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目前所處發展階段,針對國家“十一五”期間提出的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戰略思路和基本要求,從機制、手段、主體、層次等多方面得出今后我國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進行利益補償的幾點重要啟示。
(一)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補償機制至關重要
我國雖然關于生態補償理論、方法和實踐的研究已經開始起步,但現有的研究遠滯后于實際需要。嚴重的生態破壞問題仍是制約中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的生態保護還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特別是亟需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我國當前的生態補償政策在現有的相關環境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中缺乏明確規定,東、中、西部沒有形成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稅費制度還不完善,扶貧工作沒有與生態補償有機結合,這迫切需要借鑒國際經驗和結合國內實踐進行補充和完善,盡快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基本國情的生態補償機制,這對于我國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保護和發展更是當務之急。
(二)財政轉移支付應承擔更加重要和主導的地位
綜觀世界各國對生態區域的利益補償實踐,財政轉移支付承擔著主導性作用。這主要是由于多數國家都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地方性公共產品,由地方政府承擔主要的支出責任,而轉移支付可以有效地解決公共產品的外部性問題。因此,設計我國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利益補償機制,應明確將財政轉移支付作為對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利益補償的主要工具,進一步強化和規范財政轉移支付的規模、來源和使用。在強調中央對地方縱向財政轉移支付為主導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依托大江大河流域上下游之間、重要自然保護區、工礦區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充分發揮財政轉移支付在加強和引導生態保護上的支撐作用。
(三)擴大因素公式分配法在財政轉移支付中的應用范圍
世界各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制定和調整過程中,采用公式分配法是各國均衡性轉移支付的普遍趨勢。公式分配法是根據某種數學公式和相關數據,確定有資格的補助對象和金額,一般通過許多具體項目下撥,涉及眾多領域,類型各異。每一個項目都有與之對應的補助公式,公式的基本組成涉及因素選取、數據確定、管理該項轉移支付方案的相關成本和限制條件等。目前我國考慮各種因素的公式分配法覆蓋面較小,只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有所涉及,僅占全部轉移支付規模的10%左右,絕大部分轉移支付都缺乏對各地公共服務供給成本差別化的考慮,從而在客觀上加大了各地間的財政差距。因此,應針對影響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財力因素,逐步擴大按因素法分配轉移支付資金的范圍,促進各地財政的均衡發展,加快這兩類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
(四)采用現金補償和實物補償相結合的利益補償方式
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主要位于我國的西部地區,對這兩類區域的利益補償實際上就是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補償。應盡快界定補償資金的來源,包括規定生態補償基金的財政撥款方式、支付周期、核算方式、區域生態補償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和捐贈資金的管理機制。另外,建立生態利益補償捐助機構等社會化補償手段,可以接受來自社會的各種捐贈以及發行生態補償彩票等,多方位嘗試進行資金籌措。除資金形式外,利益補償還可以配套采取一些其他形式,比如發展空間補償或發展權補償,廣東、浙江等地率先實行的“異地開發”式利益補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補償方式。
(五)進一步完善生態利益補償標準和定價機制
國際上的生態補償標準通常有兩種思路:一是根據生態環境系統所提供的生態環境服務價值確定;二是根據生態環境保護產生的機會成本確定。從目前看,我國生態補償標準應綜合考慮以上兩種方式,適時、適地探索適應區域發展實際的補償標準,近期可考慮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以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和支出等指標為依據,確定合理可行的補償標準,并保持動態的調整。同時,加快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定價機制。一是對于產權比較容易界定、受益主體較為明確的生態和環境產品,有關部門應鼓勵受益方和生產方通過雙邊協議加以解決。二是在確定補償標準時,可以引入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學習借鑒美國的經驗,在部分領域開展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來制訂補償標準的試點,并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加以推廣。
(六)積極培育包括政府、企業、民間機構等多元化的生態利益補償主體
制定和實施生態補償相關政策要遵循“損害者付費,受益者補償,保護者受益”的原則,有利于保護地區與受益地區共同發展。所以只有實行補償主體多樣化,才能構建起完善的生態補償網絡。為此,一要堅持以政府部門,如民政局、財政局、環保局等作為區域生態補償的主導力量。二是要動員區域金融事業單位介入區域補償網絡,打破區域金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落后觀念。三是要推動民間組織、環保社團、民間基金會等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利益補償網絡,切實反映和加強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訴求和協商要求。最后,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及民間組織還要加強合作,形成生態利益補償的聯合體。
(七)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利益補償體系
深入考察國外的生態利益補償機制和政策體系,大多采用政府手段和市場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并且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分工重點。因此,我國應探索多渠道的利益補償方式,政府應該在利益補償政策中發揮主導性作用。切實強化生態、資源和環境管理部門的責任,進一步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并采用綜合生態管理(IEM)的方法指導生態保護與建設活動。除生態融資、財政補償等政府行政手段外,應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市場機制的完善程度,積極探討培育和引進市場機制,率先在部分地區和領域進行大膽試點,借鑒國際上相對比較成熟的方法和指標,促進利益補償體系的差異化和多元化實現。
(八)建立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利益補償中的合理分工
【關鍵詞】 腺苷 心內直視手術 腺苷預處理 心肌保護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yocardi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adenosine precondition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cardial surgery under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non-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or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four groups (n=15 in each group). Group A: adenosine was intravenously injected from jugular vein. Group B: adenosine was put in St.Thomas cardioplegic solution. Group C: adenosine was infused from jugular vein and put in cardioplegic solution. Group D: control group. Oth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the same. The level of plasma cardiac troponin T (cTnT)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were measured in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before ECC,30 minutes after the aorta clamping,15 minutes after the aorta declamping and 24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level of plasma cTnT and MD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ll groups, however, it was notably lower in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than which in group D (P<0.05). At the stage 24h after operation, the expression of plasma cTnT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C (P<0.05). CONCLUSION Adenosine precondition can imitate the effect of myocardial preservation like ischemic precondi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pen cardiac operation under ECC. All adenosine precondition methods used here can protect myocardium from myocardi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e. So we can select the method flexibly which is the best for cases.
Key words: Adenosine;Open heart operation;Adenosine preconditioning;Myocardial preservation
實踐中認識到,損傷性應激過程本身畢竟是一種創傷,如缺血預處理(IPC)時間太短不足以誘發保護機制,而IPC時間過長,則在其過程中的缺氧與代謝廢物積聚、能量消耗和再灌注引起的過氧化等,都有一定的細胞損害作用[1]。在IPC作用機制的不同學說中,內源性腺苷介導的心肌保護作用最受重視。為此,我們比較了不同腺苷預處理方法對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分組 選擇于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心外科進行體外循環(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內直視手術的非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CHD)及瓣膜病患者60例,術前心功能Ⅱ-Ⅲ級,男36例,女24例,隨機分為靜脈腺苷組(A組)、停跳液腺苷組(B組)、靜脈腺苷+停跳液腺苷組(C組)和空白對照組(D組),每組15例。各組男、女比,非紫紺型CHD、二尖瓣置換(MVR)、主動脈置換(AVR)比見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靜吸復合麻醉、中度低溫、中度血液稀釋,采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機,進口膜肺。A組通過頸內靜脈插管直接輸注腺苷到靠近右心房的上腔靜脈,以保證心臟局部有較高的濃度,滴速為50~150 μg/(kg·min),總量1.5 g/kg,滴注完5 min后開始轉流;B組采用 St.ThomasⅡ停跳液+1 mmol/L腺苷,主動脈阻斷后由主動脈根部灌注15~20 ml/kg;C組為A、B組中兩種方法結合;D組直接灌注冷St.ThomasⅡ停跳液。
1.3 檢測指標 分別于ECC前、升主動脈(AAO)阻斷30 min、心臟復跳15 min、術后24 h采血測定心肌肌鈣蛋白T(cTnT)和丙二醛(MDA)。cTnT采用雙抗體一步夾心法測定(試劑盒購自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MDA用TBA比色法測定。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2 結 果
2.1 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四組患者均由同組手術醫生、灌注師、麻醉醫生完成。各組患者年齡、體重、AAO阻斷時間、ECC時間和手術時間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術后心臟復跳及輔助循環情況 心內操作完成恢復心臟血供后,心臟自動復跳A組12例、B組10例、C組10例、D組6例,A組、B組和C組較D組高,但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應用小劑量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輔助循環D組8例、A組4例,B組3例、C組3例。
2.3 cTnT比較 ECC前和阻斷30 min各組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再灌注15 min,A組、B組、C組與D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24 h,A組、B組、C組與D組有統計學差異(P
2.4 MDA比較 ECC前各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阻斷30 min、再灌注15 min、術后24 h,A組、B組、C組與D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 討 論
腺苷全稱腺嘌呤核苷,是由腺嘌呤和戊糖結合而成,腺苷既是腺嘌呤核苷酸的前體又是其代謝產物,腺苷受體屬特異性嘌呤能受體。目前至少有4種,即A1、A2A、A2B及A3受體,其中以A1、A2A、A3受體與心臟關系最密切[2]。A1受體分布在心肌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中;A2A受于中性粒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血管平滑肌和血小板中[1];A3受體存在于心臟組織中,可能在心肌和心臟的血管內皮細胞上[3]。表1 四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表2 四組各時點cTnT、MDA檢測值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比*P<0.05,**P<0.01;與C組比較#P<0.05
蛋白下調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刺激ATP敏感性K+通道開放。可使胞內K+外流,導致心肌細胞膜超極化,減少鈣內流[4]。另外,A1受體還參與心肌IPC的觸發過程[5]。用腺苷或A1受體激動劑代替缺血預處理(誘導預處理效應的短暫缺血)也可激活預處理雙時相保護效應的信號傳遞級聯反應,調動內源性防御機制,從而縮小心肌梗死面積、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6]。A2A受體的功能:A2A受體興奮后,通過激活性G蛋白可增強腺苷酸環化酶活性[7]。導致血管擴張,抑制中性粒細胞(PMN)對心肌和冠脈內皮細胞的毒性損傷。已知在再灌注期間PMN粘附內皮細胞是心肌損傷性炎性反應的始動環節,抑制其就可減輕再灌注損傷[8]。A3受體的功能:與A1受體相似,也是抑制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刺激蛋白激酶C轉位。初步研究發現,A3受體激動劑具有抑制PMN粘附于冠狀動脈內皮細胞上的作用[9]。近年研究證實,A3受體也參與心肌預處理觸發過程。A3受體激動劑預處理能增強低溫停跳液的心肌保護效果,進一步改善缺血后心功能[10]。
cTnT是心肌肌鈣蛋白復合物的成分之一,它與骨骼肌的TnT源于不同的基因編碼,有不同的蛋白質結構,因此有高度的免疫特異性。 由于cTnT的高度心肌特異性、高敏感度、具有診斷的早期性及很寬的診斷窗口期,它已被認為是一種接近理想和全能的標志物。MDA的高低則提示了脂質過氧化的程度、內源性抗氧化的能力。
我們在本研究中發現各種腺苷預處理方法均獲得了良好的心肌保護效果,提示在心內直視手術中可以根據客觀條件靈活實施不同的腺苷預處理方法。我們在本研究中還發現腺苷停跳液組與靜脈腺苷結合腺苷停跳液組cTnT值在術后24 h有顯著性差異,是否為劑量影響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Suzuki K,Miura T,Miki T,et al.Infarct-size limitation by preconditioning is enhanced by dipyridamole administered before but not after preconditioning: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interstitial adenosine level during preconditioning as a primary determinant of cardioprotection [J].J Cardiovasc Pharmacol,1998,31(1):1-9.
[2] Murry CE,Jennings RB,Reimer KA.Preconditioning with ischemia:a delay of lethal cell injury in ischemic myocardium[J].circulation,1986,74(5):1124-1136.
[3] Linden J.New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by adenosine[J].J Clin Invest,2006,116(7):1835-1837.
[4] Yao Z,Gross GJ.A comparison of adenosine induced cardioprotection and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n dogs[J].circulation,1994,89(3):1229-1236.
[5] Mubagwa K,Flameng W. Adenosine,adenosine receptors and myocardial protection:an updated overview[J]. Cardiovasc Res, 2001,52(1):25-39.
[6] 尹曉清,伍碩允,吳炎豪,等,腺苷預處理對體外循環術后心肌鈣蛋白變化的影響[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0,7(2):86.
[7] 胡志斌,嚴志焜.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鉀通道開放劑與心臟保存液[J].中國體外循環雜志,2004,2(4):251-253.
[8] Wei M,Kuukasjarvi P,Laurikka J,et al.Cardioprotective effect of adenosine pretreatment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 Chest, 2001, 120 (3): 860-865.
關鍵詞:電梯 日常使用管理 維護保養
中圖分類號:TG807文獻標識碼: A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中高樓的迅速增加,電梯已成為人們日常頻繁使用的交通工具,但電梯的事故時有發生,就目前現狀絕大多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電梯的日常使用管理(以下簡稱日常管理)和維護保養(以下簡稱維保)不規范產生的。我們在日常檢驗中發現,電梯日常管理和維保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影響電梯的安全、平穩運行。
1 存在的問題
1.1 使用單位
一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 》(以下簡稱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以下簡稱規則)缺乏了解、認識,對電梯日常管理重視程度不夠。
二是電梯安全意識不夠,認為電梯已使用了好多年,都沒有發生過安全事故。
三是責任意識不強,沒有按相關規定配備持證的專職或兼職電梯安全管理人員,出現以維保代替日常管理,缺乏對電梯維保工作的監督和配合,依賴維保單位,造成電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未執行,日常檢查不到位,建立“一機一檔”不規范,申報檢驗不及時等問題。
1.2 維保單位
一是電梯維保市場混亂。《法》規定:電梯的維保應當由電梯制造單位或者依照本法取得許可的安裝、改造、修理單位進行。目前電梯維保單位參差不齊,有的技術力量雄厚,建立健全完善的質保體系,儀器設備齊全,對技術人員要求嚴格,經常進行技術培訓,保證了電梯的維保質量。而有的卻是不過幾個人的小公司,沒有相對固定的辦公場所,這些小公司靠掛靠其他比較大的維保單位弄個資質,必需的設備沒有,技術力量貧乏,更不用談建立質保體系和保證維保質量,依靠社會關系、降低維保費用或包攬維保一些散的、遠的電梯,由于成本低或降低維保費,造成維保行業惡性競爭,使得電梯維保質量根本沒有保障。
二是維保人員素質不高。在檢驗中發現由于維保單位維保業務廣泛,電梯品種繁多,但專業人員缺乏,有的在社會上找一些社會人員或臨時人員參與維保,這些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這樣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還有的維保人員知識面不廣,認識電梯單一,面對各式各樣的電梯,出現了問題往往無從下手,只有打電話請教或搬“救兵”,不能及時的排除故障,耽誤了時間。
三是維保不規范。《條例》規定:電梯應當至少每15日進行一次清潔、、調整和檢查。但維保人員不能定期對電梯進行維保,這個問題很普遍,有的維保人員一個月去一次,有的是去一次填寫兩次維保記錄,有的根本不到現場或電梯已壞才去修理,把維保當成維修。有的到現場就知道加機油,從來不去轎頂和底坑,敷衍了事,認為電梯只要能運行就平安無事,不注重電梯的保養,完全不按照《規則》中規定的28個半月維保項目進行,至于按要求對電梯進行的季度、半年、年度維保更是不可能了,這種維保方式達不到電梯維保的目的,認電梯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四是電梯救援不及時。《法》規定:電梯的維保單位應當對其維保的電梯的安全性能負責,接到故障通知后,應當立即趕赴現場,并采取必要的應急救援措施。《規則》規定:維保單位設立24小時維保值班電話,保證接到故障通知后及時予以排除,接到電梯困人故障報告后,維修人員及時抵達所維保電梯所在地實施現場救援,直轄市或者社區市內,抵達時間不超過30分鐘,其他地區一般不超過1小時。顯然當電梯出現故障困人后,維修單位應該及時到達現場排除故障解救被困人員,這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有些維保單位沒有制定應急措施和救援預案,更不用說按《規則》規定:每半年至少針對本單位維保的不同類別(類型)電梯進行一次應急演練。而是接到電話后就臨時找些維保人員去故障現場,耽誤救援時間,由于平時維保工作沒有做好,結果往往不能迅速排除故障,延緩了救援進度,甚至可能造成了電梯事故。
2 解決方法
2.1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部門加強對維保單位的管理,提高準入門檻,對維保單位的質資狀況,、人員狀況和維保設備狀況登記在案,定期對維保單位開展巡查。嚴厲打擊、取締非法的維保公司,逐步淘汰一些管理水平低下,技術力量薄弱,人員少的維保單位。主管部門制定維保行業的維保收費標準,統一規范維保費用,杜絕維保單位為拉業務惡性降低價格的行為,建立和諧相對穩定的維保市場。
2.2 是加強電梯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大量宣傳國家制定的電梯相關知識,提高使用單位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督促使用單位建立健全各種安全管理制度并切實執行,按“一機一檔”規范的建立設備檔案,加強重視電梯的維保工作。使用單位安全管理人員還要學習電梯的基本專業知識及維保知識,了解電梯工作原理,不但可以解決電梯的常見小故障,而且還能更好的監督和配合維保工作按照《條例》和《規則》要求的內容進行維保,還要每天對電梯的使用情況作日常檢查記錄,發生異常立即通知維保單位來處理。這樣才能有效的保障電梯安全運行。
2.3 使用單位在選擇電梯維保單位時,應選擇一些實力雄厚,有信譽的維保單位,要求維保單位認真履行維保合同,嚴格讓維保單位執行《規則》中規定的維保項目,進行全面的維保。保證電梯的維保質量。
2.4 維保單位要加強對維保人員專業技術知識學習,招收一批素質高、能力強的維保人員,建立維保人員技術檔案,對維保質量進行不定期的檢查評分,將維保質量與他的獎金掛鉤,建立工作負責制,“誰保養,誰負責”,提高維保人員的責任感,認真維保,讓電梯真正有個好“保姆”。
2.5 《條例》規定:電梯轎廂滯留人員2小時以上的就屬于一般事故。另外今年8月11日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局以國質檢特〔(2014)433號〕文件形式了《關于推進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可見國家對電梯事故非常重視。我認為對于使用單位應該制定應急救援預案和應急救援演習制度,專人負責電梯事故的救援,保持電梯對外緊急報警裝置有效,以便發生事故時和電梯里被困人員能進行有效溝通。對于維保單位,也要根據各種類別(類型)的電梯制定有效的救援預案和應急措施,派人24小時接聽電話,接到事故報警電話,立刻組織專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抵達現場,及時救出被困人員。維保單位和使用單位配合,每年應至少進行一次救援演練,這樣才能在緊急時候及時救出被困人員,防止事故的發生或事故的擴大。
參考文獻:1、《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
近年來,由于學生不能正確地預防近視,防治近視已越來越為老師、家長及社會所關注。保護視力,預防近視是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因此。我校根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特制定我校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計劃。
二、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全校師生要充分認識做好保護視力、預防近視工作的重要性。要把"預防近視"工作作為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內容之一,高度重視這項工作。
學校將按照教育部《中小學學生預防近視眼基本知識與要求》,在師生及家長中,廣泛、深入開展視力保護宣傳教育。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板報、墻報、班會、宣傳單等多種形式,經常性宣傳科學用眼、預防近視等眼保健知識,培養學生愛眼、護眼意識,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和用眼衛生習慣。教師要懂得防治近視眼的知識,熟悉有關制度和措施,培養學生良好用眼衛生習慣。向家長宣傳保護視力的重要性和預防方法,積極爭取和動員家長及社會的參與,擴大宣傳效果,形成全社會都來重視并參與預防近視工作的良好局面。
為了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學校成立了"預防近視"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的組成如下:
組長:葉生魁
副組長:陳艷萍
成員:王群于蘭玉張濱芳
三、建立制度,強化保健
學校制訂"預防近視"工作實施方案和相應的規章制度,強化"預防近視"工作深入有效開展。建立學生用眼衛生的管理制度,強化對學生眼保健操的檢查,隨時糾正學生讀寫姿勢,促使學生培養良好的讀寫習慣和用眼衛生習慣。合理安排好課程與活動,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建立定期視力監測制度。建立家校聯系制度,把每學期視力檢測結果通知家長,督促家長一起教育與培養學生注意用眼衛生,形成良好習慣。每天眼保健操檢查結果納入班級一日常規考核之中。做眼保健操應注意雙手干凈,做到穴位準確、手法正確、力度適當。
保護學生視力的措施多年來,學校在這面旗幟的指引下,不斷發展壯大,辦學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學校建有分校一所。現有教學班52個,在校學生3257名,教職工204人。學校致力于全面質量的提高,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是四平市最大的窗口學校,也是四平市首批素質教育示范校。近五年來,學校先后獲得四平市模范集體、省文明單位、省體育項目傳統校、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全國消防安全教育示范校、全國少兒平安示范校、全國德育科研先進校等70多項榮譽。
學校一直重視防近工作,幾年來在保護學生視力,促進學生健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領導重視,全員參與
1、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主管體衛藝副校長為副組長,主任、班主任、健康教師為主要成員的防近領導小組;制定《六馬路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同時完善相關預防近視的制度;形成了“學校統一領導、年級全力支持,班主任積極配合、健康教師具體實施、任課教師全員參與”的五級管理格局;讓全校的老師和學生都充分意識到做好預防近視保護視力工作的重要性。樹立了打造健康特色品牌學校的目標,保證了防近工作扎實開展,順利實施。
2、成立了六馬路小學學生衛生值日小組,每個小組由各個班級的體育委員以及眼保健操指揮員組成,專門負責班級的防治近視工作。具體的工作內容為體育委員督促該班同學在課間時走出教室看看遠處的綠色植被或者遠眺。眼保健操指揮員則協同體育委員工作并認真帶頭做好每天的眼保健操。
二、制定制度,加強宣傳
為了強化師生以及家長們對預防近視的重視,在全校范圍內形成“愛護眼睛,提高視力,以珍惜視力為榮”的輿論氛圍。
1、結合學校工作特點,實施了七個一工程
(1)將開學的第一個星期定為防近宣傳周。按照學生不同發育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將保護視力的有關內容及培養學生用眼衛生習慣,作為學校衛生保健教育的重要任務,設立咨詢臺積極宣傳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實。
(2)每個月進行一次防近講座。將不同生長發育時期眼球發育的特點、發生近視眼的原因、近視眼的危害、近視眼的預防和矯治等方面的衛生知識,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各有側重地進行教育,以增強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3)每個學期開展有關《愛眼、護眼》為主題的手抄報比賽,使學生在搜集制作過程中掌握了解正確用眼,保護視力的重要性。
(4)每一期板報有防近宣傳角。講述一些關于保護視力的小故事以及漫畫。生動形象的讓學生知道保護視力的重要性以及視力不好帶來的各種壞處。
(5)每一次家長會有防近內容。家長會時,老師向家長反映學生的視力保護情況,指導家長做好學生的視力保護工作。向家長宣傳保護視力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家長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督促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并且給家長印發學生用眼衛生及保健操說明書,方便家長能更好地配合學校近視眼的防治工作。
(6)每一個愛眼日有全校行動。愛眼日當天我校會以校園文化為載體,通過學校宣傳櫥窗和黑板報宣傳“愛眼日”主題,營造“愛眼”的良好氛圍。同時張貼宣傳《中小學生預防近視眼守則》并發給學生做到人手一份。同時舉行“守護心靈之窗”等相關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更加深刻的明白保護視力的重要性已經如何保護視力。
(7)上好一節課堂禮儀課。我校開設了禮儀課,課堂禮儀是其中的重點,就上課時閱讀姿勢(書立、腰立),書寫姿勢(三個一),用眼衛生(直視)及每節課間教師組織眼睛放松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和講解,提高防近技能。 每一個學期還利用廣播、宣傳欄等多種形式,經常性宣傳科學用眼、預防近視等眼保健知識,培養學生愛眼、護眼意識,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和用眼衛生習慣,期末學校組織進行防近經驗總結及交流工作。從真正意義上起到預防作用。
2.制定視力檢查以及眼保健操的評比制
我校制度規定每個季度全校學生必須檢查視力一次,全年共檢查四次,以進行視力監測,抓好“臨界視力”和“輕度近視”的矯治、降低發病率和患病率。同時學校廣播站用廣播樂曲統一指揮全校學生在課間眼保健操時間做眼保健操,并且各個班級進行做操的記錄,把
其當做作學校進行“文明班”評定的一項評定內容。在做眼保健操時主任、校醫進行巡視,隨時矯正學生的動作,保證學生做眼保健操的質量。
3.制定全校學生座位的調整以及全校師生的體檢制度。
各個班級的班主任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身高,每個月合理的調整學生的座位一次,降低固定座位會給學生們帶來斜視與近視的可能性。同時根據相關的規定組織全校師生每人每年體檢一次,對已患上假性近視的學生認真進行矯治(由衛生導師每天集中使用矯正儀進行矯治)。對已患上近視眼病的則通知家長帶到醫院檢查配戴眼鏡。
三.加大投入,后勤保證
為了更好的做好防近工作,我們六馬路小學根據《中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對用眼衛生和相關環境的具體要求,竭盡所能的改善各年級教師的課桌椅配置,提高教室內的照明和采光,并且及時更換黑板等課堂設備。具體行動如下:
(1)學校每個學期都會更換、調整課桌椅,確保每班有兩種型號的新桌椅。一年級采用可調桌椅。近三年來共計更換桌椅500余套。最大程度上保證課桌椅的安全衛生標準,確保了學生的需要。盡最大可能的使桌凳的高度和學生高度比例能夠相稱,并且安排每個年級每個班每月調換一次學生的座位。
(2)在去年暑假,我校投入20余萬更換了樓內用電線路,學校每個教室內按國家標準配備了13盞燈具,改善了室內采光條件,提高了教室內照明度的分布均勻度。
(3)為了保證了黑板無破損,無眩光,三年來我校及時更換黑板,到今年共更換了24塊高塑脂黑板,從而讓教室內學生都能清晰的看到黑板的內容。
四、豐富活動,確保效果
1、 注重培訓,引導學生用眼衛生 號召全體任課老師將培養學生良好用眼衛生習慣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隨時糾正學生不良讀書寫字姿勢,做到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寫字一小時要休息片刻,不躺在床上看書,不在行進的車中看書,不在暗弱或強光下看書、寫字。
2、活動促進,緩解學生視力疲勞
通過開展各種比賽,例如眼保健操比賽等,提高學生學習如何愛護眼睛的能動性。并將比賽中成績優異的同學給予獎勵,以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為了更好的保護低年級學生視力,我們還在一二年級課堂中間穿插1分鐘課堂律動環節,并開展了“魅力教師,激趣表演”大賽,老師們創作的《大家一起喜洋洋》《小木馬》《小手拍拍》《數字歌》等深受孩子們喜愛。對緩解孩子長期用眼,解決視力疲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 降低壓力,增強體質
各個年級的老師根據各個年級的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減輕學生們的學習壓力,各年級體育老師認真開展各項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合理安排學生的作業量和課外活動,使學生用眼的負擔適當,有勞有逸,得到合理的調節。具體內容如下:
1.保證學生的課間和課后休息時間。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專家講座、光碟報告、外出學習等組織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培訓。教師創新引路課、校本教師展示課、青年教師競賽課、教學設計展示、激活課堂小活動展示、精品教案展評、粉筆字比賽、魅力教師激趣表演風采展示等提高教師素質,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切實做到不拖堂。布置合理的家庭作業,低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中年級的學生作業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高年級的學生不超過一個小時,從而保證學生每日睡眠時間。同時減少考試測驗的科目和次數,不任意增加課時或在節假日補課 ,降低學生們的學習壓力。
2.保證體育活動的時間和質量。采取多種形式廣泛認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每年召開運動會,以增強學生的體質。強健的體魄不僅可以避免全身性疾病而且也有利于眼球的正常發育。
由于我們防控得力,今年主校2970名受檢學生中視力不良檢出率為9.96%,明顯低于吉林省視力不良檢出率(21.52%),所以就我校學生的視力不良發病率看,目前還處于省市較低水平。
我們的防近工作走到今天,可以說取得了一點成績,但仍會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的地方。我們將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不斷的挖掘創新,使它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不斷地發展,并把它作為我校特色教育的有益補充,以此來推動學校整體工作的深入開展。
保護學生視力的重要性一連串觸目驚心的數字:
我國現有近視患者已超過三億人,占世界近視人數的33%,遠遠高于世界平均22%的比例。我國每年會出現新盲人大約45萬,低視力135萬,即約每分鐘就會出現一個盲人,三個低視力患者。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xx年我國視力殘疾人數將為目前的4倍,估計會達到5000余萬。全國近視眼發病人數位居世界首位,發病率僅次于日本,占世界第二位,每年新增近視眼約為6%。視力損害已成為我國嚴重公共衛生問題。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我國學生近視發病率早在1998年就已經排名世界第四;20xx年時迅速上升到了世界第二,僅次于日本。7至12歲小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32.5%,初中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59.4%,高中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77.3%,大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80.0%,學生視力不良發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近視眼的形成原因學生近視眼的形成原因相當復雜,概況起來不外先天遺傳原因和后天環境因素。前者占20%,后者占80%,父母雙方若有一方為高度近視,子女遺傳率為56%,若雙方都為高度近視,遺傳率為100%。
1、用眼距離過近。據有關資料報道,學生近視眼以長期用眼距離過近引起者為多見。青少年眼睛的調節力很強,當書本與眼睛的距離達7-10厘米時仍能看清物體,但如果經常以此距離看書,寫字就會使眼睛的調節異常緊張,從而可形成屈折性(調節性)近視,所謂的假性近視。如果長期調節過度,使睫狀肌不能靈活伸縮,由于調節過度而引起輻輳作用加強,使眼外肌對眼球施加壓力,眼內壓增高,眼內組織充血,加上青少年眼球組織嬌嫩,眼球壁受壓漸漸延伸,眼球前后軸變長,超過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軸性近視眼,所謂真性近視。正常閱讀距離應是30-35厘米。
2、用眼時間過長。有的學生看書寫字做作業,看電視等連續3-4小時不休息,甚至到深夜才睡覺休息,這樣不僅影響身體健康,而且使眼睛負擔過重,眼內外肌肉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當看遠處時,眼睛的肌肉不能放松而呈痙攣狀態,這樣看遠處就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視。有的學生過了一個暑假視力就明顯下降就是這個原因。一般主張連續看書寫字或看電視40-50分鐘就應休息片刻或向遠處眺望一會兒。
3、照明光線過強或過弱。如果光線太強,如陽光照射書面等,會引起強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適,難以看清字體,相反,光線過弱,書面照明不足,眼睛不能清晰地看清字體,頭部就會向前,湊近書本,以上兩種情況均能使眼睛出現疲勞,眼睛的調節過度或痙攣而形成近視。
4、在行車上或走路時看書。有的學生充分利用時間,邊走路邊看書或在行走的車廂里看書,這樣對眼睛很不利。因為車廂在震動,身體在搖動,眼睛和書本距離無法固定,加上照明條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負擔,經常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視。
5、躺著看書。許多學生喜歡躺在床上看書,這是一種壞習慣。因為人的眼睛應保持水平狀態看書,使調節與集合(輻輳)取得一致,減少眼睛的疲勞。如果躺著看書,兩眼不在水平狀態,眼與書本距離遠近不一致,兩眼視線上下左右均不一致,書本上的照度不均勻,都會使眼的調節緊張而且容易把書本移近眼睛,這樣可加重眼睛負擔2-3倍,日久就形成近視。
6、睡眠不足。當睡眠不足時,第二天精神不振,頭昏腦脹,大腦沒有充分休息,疲勞未能消除,加重眼睛負擔,促使近視發生。睡眠不足是近視眼的形成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條。
7、課桌不符合要求,寫字姿勢不正確。若桌椅太低,使頭前傾,脊柱彎曲,胸部受壓,眼睛調節相對緊張。或桌椅過高,雙腳懸空,下肢容易擺動,不能保持正確姿勢,都能使眼睛發生疲勞,久而久之就容易發生近視。所以桌椅調節合適后定期換座位時桌椅隨人動。
8、空間的射線的影響。長時間看電視,很易使眼肌疲勞;電腦操作時間過長引起眼的干燥和疲勞易引起近視,均需適當控制使用時間。
近視的危害1、造成營養不良:
近視學生眼部長期疲勞,會導致所耗血氧供應不足,所需要營養物質無法及時滿足眼睛所消耗營養,引起營養不良。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的近視患者都有:“電線桿”或“小豆芽”的稱號。
2、思維受到限制:科學家做過實驗,發現人的思維只有在無束的狀態下才能發揮出正常的水平,而當患近視的孩子架一副眼鏡,同世界有了鏡片這一層隔離,思維就會受到限制,直接表現就是反應遲鈍,學習效率底下。
3、對自己不自信,適應環境能力差,不自信、缺乏主見、自理能力差、過分依賴父母、缺乏獨立性,還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
4、手持高分,卻上不了理想的大學:在我國,程度不同的近視患者受到限制報考的專業達48個,視力低于1.5的,不能報告飛行技術、航海技術、消防技工程、刑事科學技術、偵查等專業;鏡片度數大于400度的、不能錄取到海洋技術、海洋科學、測控技術與儀器、核工程與核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服裝設計等專業;鏡片度數大于800度,不能錄取到地質礦產類、水利類、土建類、動物生產類、水產類、材料類、能源動力類、化工與制藥、軍工類、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植物生產類、森林類資源類、環境生態類、心理學類、環境與安全類、環境科學類、電子信息科學類、材料科學類、大氣科學類,及地理科學、測繪工程、交通運輸、交通工程等專業。
近視的預防措施從小培養學生養成保護視力科學用眼的習慣。
1、培養他們正確的讀書、寫字姿勢,不要趴在桌子上或扭著身體。書本和眼睛應保持一尺。
2、看書寫字時間不宜過久,持續1-1.5 小時后要有一個短時間的休息眼睛:向遠眺,做眼保健操。(電腦的使用距離與讀書寫字差不多,所以也要注意使用時間。)
3、寫字讀書要有適當的光線,光線最好從左邊照射過來。不要在太暗或者太亮的光線下看書、寫字,保證課間10分鐘休息,減輕視力疲勞。
4、積極開展體育鍛煉,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
5、教導學生寫字,不要過小過密,更不要寫斜、草字。
6、認真做好眼保健操。做好一日兩次的眼保健操,規范學生做操動作,真正起到保護視力、防治近視的作用。
7、看電視時要注意高度應與視線相平;眼與熒光屏的距離不應小于熒光屏對角線長度的5倍;看電視時室內應開一盞小的電燈,有利于保護視力;在持續看電視1-1.5 小時后要有一個短時間的休息眼睛向遠眺,做眼保健操。
8、應多吃些含維生素較豐富的食物:各種蔬菜及動物的肝臟、蛋黃等。含維生素B,對眼睛有好處;多吃動物的肝臟可以治療夜盲。
近視患者普遍缺乏鉻和鋅,近視患者應多吃一些含鋅較多的食物。食物中如黃豆、杏仁、紫菜、海帶、羊肉、黃魚、奶粉、茶葉、肉類、牛肉、肝類等含鋅和鉻較多,可適量增加。補鋅最好服用蛋白鋅。
3月份的車厘子有營養嗎?
還是有營養的。
車厘子的鐵含量很高,每100克櫻桃含鐵高達59毫克,在水果中排名第一。它的維生素a含量是葡萄、蘋果和橙子的4-5倍。胡蘿卜素的含量是葡萄、蘋果和橙子的4-5倍。此外,切里茲還含有維生素B、C、鈣、磷等礦物質元素。
車厘子水果的維生素A含量是葡萄、蘋果和橙子的4-5倍。這是一種保護視力的好水果。
車厘子含鐵量高,是所有水果中的第一種。經常吃芝士可以補充體內對鐵的需求,促進血紅蛋白再生。它不僅能預防缺鐵性貧血,還能增強體質、大腦和智力。
車厘子營養豐富,比蘋果和梨含有更高的蛋白質、糖、磷、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經常食用車厘子不僅可以改善美貌,使皮膚紅潤、嫩白。
車厘子任何季節都有得吃嗎
一年四季都有。
車厘子因產地不同而在不同的時間成熟。基本上,全年都不會有窗口期。美國車厘子成熟,夏季上市,8月份上市。然后,智利車厘子開始接管市場,并出現在市場上。因此,一般來說,人們一年四季都吃車厘子。
車厘子的顏色是深紫紅色,直到深紫色,接近黑色。顏色因品種而異,但一般來說,同一品種的車厘子顏色越深,越甜。此外,還要注意觀察水果的果皮。完整、干凈、有自然光澤。如果太干,皮膚會收縮,如果太長,皮膚會變色變軟。這種車厘子不適合購買。
更直觀的方法是觀察果莖。如果肉眼可以看到許多果莖已經脫落,那么車厘子和被采摘之間的距離可能會很長。同樣,深色柔軟的果梗也表明它們不夠新鮮。
吃車厘子有什么好處
1、保護視力
車厘子的維生素a含量是葡萄、蘋果和橙子的4-5倍。長時間在辦公室或家里使用電腦很容易引起近視,所以七葉樹是保護視力的好水果。
2、美容養顏
車厘子營養豐富,比蘋果和梨含有更多的蛋白質、糖、磷、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經常食用車厘子不僅可以美容,使皮膚紅潤、嫩白,消除皺紋和斑點;常用車里子汁來擦拭面部和皺紋,它還可以使面部皮膚紅潤、嫩白,去除皺紋和斑點。
3、抗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