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范文

        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

        第1篇: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范文

        關鍵詞:動畫民族化 民族傳統文化 表達 形神兼備

        現代動畫藝術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成為當代社會主流傳播媒介之一。動畫拉動了一條巨大的產業鏈,涉及到影視、書籍、游戲、音樂、廣告、文化傳播等多個領域。但無論動畫的發展如何的迅速與現代化,都與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動畫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動畫作為一種文化創意活動必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而民族傳統文化是這門藝術成長與發展的最好土壤。動畫從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中獲得靈感、吸取養分,不斷得到滋養,獲取有益的補充。綜觀國內外優秀的動畫作品,如美國動畫《獅子王》、《海底總動員》、《超人》等,日本動畫《千與千尋》、《海賊王》、《火影忍者》等,無不帶有獨特而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傳統文化印記。民族傳統文化被很好地融入動畫作品的同時,動畫作品本身也成為了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播載體。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動畫界就明確提出“走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并積極探索“民族形式之風”,誕生了一大批海內外皆具口碑的作品,如《豬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三個和尚》、《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這些動畫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寓言故事、諺語成語等,在創作手法上充分吸收了我國民間藝術的多種表現手法,如木偶戲、皮影戲、中國水墨畫、剪紙藝術、京劇臉譜、敦煌壁畫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風格、獨特而鮮明的民族審美特征,體現了強烈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精神與氣質,被譽為“中國學派”。中國動畫呈現出“民族化”的追求與取向,“民族化”也逐漸成為中國動畫發展的基本路線。

        “民族化”是指“作家、藝術家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藝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1]。動畫的民族化也即通過動畫藝術作品展現本民族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并傳達本民族獨有的氣韻和精神。雖然中國動畫的一直以“民族化”為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綱領,但不容忽視的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內地再也沒有制作出真正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動畫作品。即使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少數優秀作品,雖然深受國人喜愛,有成功的產業化運作和巨大的經濟收益,但也基本上沒有能體現民族化的特征,當下的中國動畫始終未能真正具備民族的特色,動畫產品缺乏“獨特的有效差異性”[2]而無法與美日等國動畫作品抗衡,因而在世界動畫市場中缺乏核心競爭力。深究原因,其根本在于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中的表達長期錯位,存在巨大的誤區,具體體現為有“形”無“神”,以“形”代“神”。

        在動畫創作中,動畫的民族化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指作品在視聽要素等藝術表現形式上進行民族性的積極展現,二是指在作品主題及精神意義等藝術內容中進行民族性的深入表達。因而,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中的表達,應涉及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早期中國動畫藝術家們充分利用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獨創出一些帶有民族藝術特色的新片種,如水墨動畫、剪紙動畫、皮影動畫等,大大豐富了世界動畫的種類。這些獨一無二的動畫媒介載體本身就是“民族化”的產物。但是,隨著大眾審美取向的多元化、大眾文化語境的擴大及動畫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早期的動畫媒介表現力越來越不足,民族形式的獨特性被大大削弱。在當今的動畫發展中,如果還把對這些形式的模仿和簡單運用就看作是民族化的表現,那么顯然是凝滯和膚淺的。反觀當下中國的動畫制作,對民族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絕大多數停在對傳統樣式和藝術表現形式上的探索,認為在動畫作品中堆砌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就是“民族化”。如《寶蓮燈》、《功夫小子》、《圍棋少年》等動畫作品,都是以傳統文化為表達主題,或取材民間故事和傳說、或運用民族傳統藝術樣式等,在形式上不遺余力。雖然這些無一不是民族的,但作品卻飽受非議,無法獲得觀眾的普遍認同和喜愛,其原因主要在于作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對人文精神的表現都比較膚淺,內容和意蘊普遍蒼白。藝術的本性在于其精神性,雖然精神性最終需要借助形式得以表達,但如果只是圖解文化元素而不得其“神”,這樣的作品是形式大于內容的,有“形”而無“神”,必定無法詮釋出民族文化獨特的神韻和魅力,當然令人頗為失望。

        造成這一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未能準確把握動畫民族化的真正內涵。內容是構成事物的所有內在要素的總和,而內容需要通過各種具象化的文化元素和文化道具直觀地表現出來。因此,不少人認為,在一個動畫作品中,如果表達的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題、人物服飾和發型等是古代的、有各種民族文化的背景展示,那么這部動畫作品的內容就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這種理解是片面的,其錯誤在于將“內容”狹隘地理解為具象的“文化元素”和“文化道具”,而忽視了“內容”所包含的抽象的、深層次的、最為根本的“內蘊”,即某種精神、旨趣、意味、韻味等,實際上將“內容”形式化,因而其本質仍然是形式主義的。這種普遍存在的誤區使得在當下中國動畫的發展中,民族傳統文化的表達往往只關注表象而缺乏深入思考,只具備具象化的“內容”要素而缺乏抽象化的“內容”要素——內蘊,有“形”無“神”、甚至以“形”代“神”,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中也成了無血無肉的風干之物,因而動畫作品也就喪失生動性與感染力,缺乏審美張力。這也是大多數中國動畫片品質平庸、缺乏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根本原因所在。

        當今傳媒經濟日益發達,由于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及文化產品競爭的激烈,“內容”已成為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所在。而隨著高科技對動畫制作的不斷作用和滲透,在當代背景下的動畫民族化更具有了時代的特征與要求,應當是“以全球化的制作形式和技術手段表達出中國民族文化的內容”[3]。中國的動畫片要具備強大的競爭力,首先必須立足民族傳統文化,以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韻味顯示其獨特性和差異性,既有“形”的表達,也有“神”的彰顯,“形神兼備”。這就要求我們動畫從業者們不僅掌握高科技下的具有技術屬性的各種載體、技法和形式,能夠充分運用各種民族文化元素,并且能夠進行“形”與“神”的融合,深入挖掘,通過形式有效傳遞出各種文化元素所深含的內蘊——意味、韻味、旨趣、精神,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思想精神和哲學思考,在通過動畫作品將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呈現于世人的同時,作品本身也因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神韻具有了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

        參考文獻:

        [1]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第2篇: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范文

        高職學生人學分數線較低,起點低、底子薄,知識積累明顯不足,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知之甚少,文化底蘊的欠缺不僅影響到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和發揚,也影響著學生個人的修養和素質,更影響著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甚至將對國家未來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為了通過各種考試,考取各種證書,學生和老師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學習實際應用知識和專業技能上,大部分家長、老師、學生都忽視了文化素質的養成與提高。如此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工作責任感,智商高、情商低。前段時間出現的南京中學生在埃及文物上刻字的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熱議,由此還牽出更多中國游客在敦煌、故宮、帕勞、泰國等國內外旅游勝地的不雅行為。這些問題警示著我們應該在加強對學生理論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加強對學生文化素質的養成教育。

        2禮儀教學的現狀促使學校應在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雖然大多數學生能夠做到尊老愛幼、文明守禮、團結同學、積極進取,但在校園里不乏一些缺乏禮儀規范的現象。例如,有些學生上課遲到、交頭接耳、玩手機、睡覺、早退、遇見老師不問好等。其實造成高職學生缺乏禮儀修養的原因很多。比如,學生在中、小學成長時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通常不重視對學生的禮儀教育。進人大學后,學校雖開設了禮儀課程,但由于受到專業設置、課時限制、學生就業方向的影響,高職院校的禮儀教學更加注重實用性,很少將禮儀學習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教師只考慮了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的禮儀教學基本都停留在實用的表層,缺少了應有的傳統文化根基。除此之外,目前市場上的禮儀教材也很少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大多數都是國際商務禮儀的教材翻版,例如教人如何穿衣打扮、如何站坐行蹲、如何使用刀叉等,很少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如此造成禮儀教育的形式化、教條化,忽視了學生的內在道德培養。禮儀教育應該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如果在禮儀教學中融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將學生言行舉止的修養升華為人格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3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促使學校應在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當前的高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認知,卻很容易接納和認同夕卜來文化。很多學生追求個性,崇尚西方節曰卻忘記了中國傳統節日,對本民族的文化不了解,也不愿去探知,尤其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深入,一些外來的文化意識形態迅速地影響了中國青少年,使他們對本民族文化越來越不感興趣,取而代之的是向往和追求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觀及價值觀等。這種趨勢若繼續持續下去,我們將會丟掉中華民族的精神根本和民族特色。如果不堅守本民族千年以來傳承的傳統文化,又何談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實現中國夢呢?又如何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這種情況也促使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建設和宣傳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

        4如何在禮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我國自古以來有著清晰的以禮儀教育為主的德育理念,還有著嚴密的禮儀教育實施體系待我們繼承與弘揚。對于傳統禮儀文化,禮儀教師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忽視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禮儀,而應該恰當地與國際通用禮儀相結合。那么,如何在禮儀授課中融人傳統禮儀文化之精華呢?禮儀教育其實就是一種素質教育。2013年8月18日鳳凰衛視的《寰宇大戰略》中的解說員解說道:“在100多年來的現代化進程中,中國打破了傳統的政治社會體系,拋棄了主要由儒家塑造出來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觀念,努力學習西方,建立現代文明秩序,但時至今日,現代文明秩序還沒有完全確立,而傳統文明秩序已經蕩然無存,使中國人失去可以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規則,無所適從,種種社會亂象由此而生。從“五四”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對中國人的精神素質做了深刻的剖析,致力改造和提高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可惜他們付出的心血并沒有取得多大的成效。如今,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民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然而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卻出現了基本禮儀缺失、行為失去規范甚至道德淪落、價值觀混亂等種種嚴重的問題”。那么,中國要成為世界第一流強國,需要什么樣的國民素質呢?《寰宇大戰略》提醒了禮儀老師——中國亟須一場國民素質改造運動。如果再不抓緊進行素質教育,中國夢就是一句空話,而禮儀老師的責任就是當好素質教育老師。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應該充分體現“信、利、敬、義”這4個字的重要性。“信”乃禮儀之本,體現在人的行為準則;“利”乃禮儀之道,體現為人的胸懷;“敬”乃禮儀之魂,體現為人的境界;“義”乃禮儀之德,體現為人的責任。比如,在學校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以下情況:開始上課后有的學生才大搖大擺地走進教室;有的學生時不時地刷屏手機或者玩手機游戲;有的學生穿著拖鞋上課等,這些現象都是由于學生心中沒有對自己、對他人、對學業的恭敬之心。《禮記.曲卒上》中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說禮的實質在于對自己謙卑,對別人尊重,即使是挑著擔子做買賣的小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不要因為貧富和地位等因素而歧視別人。學校雖然在行為上對學生作了硬性規定,規定學生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但很少能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樹立恭敬之心。如果讓學生懂得禮的核心是“敬”,那么就可以讓他凡事用這個“敬”字去衡量,教學效果就會好很多。只有“恭敬”的心在學生心中猶然升起時,禮儀操作規范、儀態儀禮等才會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再比如,我國古圣先賢將“明德"作為治國之根本,我們在課堂上也應該讓學生明白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其立足于社會的根本,是做人的根本。禮與德互融為一體,兩者相互印證。現在簡說人倫大道,人道者——五倫八德。五倫指的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遵五倫,天降吉祥也。八德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禮儀老師不能只擺花架子而忽視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之精髓,應該在授課過程中融人中國傳統文化,將禮儀教育升華為素質教育。

        5結語

        第3篇: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養成教育;方法途徑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數千年積淀起來的傳統美德。“觀乎人文,天下化成”。人之為人,是一種高級形態的理性情感動物,有著獨特的精神家園需要堅守。然而,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受到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的沖擊。由于不加以比較辨別的吸收,以至于泥沙俱下,魚目混珠,在不知不覺中丟掉了自己的文化精華,吸收了他人的文化垃圾。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符號,尤其是我們這樣一 個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底蘊的泱泱大國。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小學生了解祖國的燦爛文化,悠久歷史,讓我們的學生在靈魂深處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增強民族自豪感。

        在小學教育領域,大部分學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揚傳統美德方面也不盡人意,傳統文化嚴重缺失。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曾經說過,傳播中國文化不能一味鉆進歷史故紙堆,應強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應與世界上其他文明接軌。現階段小學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只是簡單地、機械地經典文本誦讀或者文本書寫,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重視對傳統人文積極精神理念的傳播,以傳統文化為本、以時代精神為輔,融會提煉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國學教材”,引導和教育學生從用新視角去理解傳統文化、傳承國學。養成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有句老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小學階段是進行養成教育的最關鍵的時期。

        一、積累傳統文化,加強養成教育

        從誦讀《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經典入手,滲透養成之根本教育。《三字經》《弟子規》孩子們雖然在一、二年級時已經背誦過了,但是當時是否理解了呢?卻不得而知。現在重新復習誦讀,五年級的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每周誦讀五條《論語》,他們就能輕松,愉快地完成任務。在誦讀的過程中,他們驚奇地發現:原來《三字經》《弟子規》里的很多內容大多都來自于《論語》。比如:《論語》中的“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與《弟子規》中的“弟子規,眾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都講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這樣,他們一邊背誦,一邊聯系舊知,熟記了誦讀的內容,加深了理解,滲透了做人的根本――仁、義、禮、智、信。在誦讀這些國學經典中傳承了我國養成的文化,明白了許多做人的根本。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推進養成教育

        創設濃郁的書香校園環境。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啟發學生,各學校要從實際出發,把傳統教育寓于校園環境之中,使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教育有機地結合,以達到育人的效果。可以建設文化廣場、文化墻、寓意深刻的景觀物,還可以在教室內、學校走廊上方懸掛相關的道德名言,利用校內可開發的資源,努力營造濃郁的書香校園。通過召開現場會、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等途徑,推廣先進的工作經驗,發揮優質名校、特色學校的示范作用。

        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彌足珍貴的寶貴遺產。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各學校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需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的道德主要內容,逐步納入到日常的教學計劃中。日常教學中除了結合學科教學,尤其是人文學科教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外,還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適當開設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校本教育課程,諸如《弟子規》、《論語》的學習,以拓寬傳統文化教育的廣度。同時還要就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制定詳細的準則,以此督促規范學生在校的行為習慣養成,強化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重視傳統文化啟蒙教育,抓好養成教育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未成年人啟蒙教育的優良傳統,啟蒙教育思想極為豐富。繼承這一筆可貴的遺產,對現階段我國小學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質的養成大有裨益。《三字經》“茍不教性乃遷”說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著環境的影響而變化,所謂先入為主,不可不慎。如朱熹強調,在孩子知識、性情未定時,要及早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為訓練,這樣方能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當今社會有很多人會借口幼兒無知而將教育延遲到長大后再進行的錯誤觀念,這就像懶于摘除樹苗的劣芽一樣,等到長成大樹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該費多大的力氣?“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其含義不言而喻。

        第4篇: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范文

        【關鍵詞】梁漱溟 傳統文化 現代化

        在秩序危機與意義危機下的文化回應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伴隨著堅船利炮,西方文化觸發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空前危機,傳統政治秩序的主導地位及儒家道德規范的權威性受到猛烈沖擊。中國社會由固步自封的傳統形態被迫向現代形態轉化的過程中,傳統文化在面臨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應向何處去?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思考和探索的主要內容之一。

        為了尋求國家的自強圖存,在秩序危機和意義危機的文化心態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努力地思考著、探索著,希望重建中國社會秩序與意義世界來回應這一危機,尋求一條能夠使中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知識分子開始關注中西文化的比較,以尋求兩種文化的優劣長短,試圖在比較中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指明方向。

        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梁漱溟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熱情,自覺地把受到西方文化而產生的文化危機意識轉化成實現儒學復興的內在動力,創造性地重新解釋儒學經典來回應西方文化的挑戰。1921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發表標志著梁漱溟的文化哲學思想體系形成。梁漱溟主張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的繼承,并吸收外來文化,以此為基礎創造新的文化,使“儒家人生”與“現代化”之間的緊張得以消除而獲得同步發展,完成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和推動中國社會的現代化。

        “儒家人生”的“現代化”反思

        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維護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在五四時期的文化大討論中,梁漱溟積極弘揚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提出中國的現代化必須歸本于儒家特別是孔子的精神價值,提出了重新解釋和估價傳統。他認為中國的現代化無須拋棄自己的根本精神,深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精神和道德理想是有其重要意義和價值的,對于世界文化是有普遍意義的。“梁漱溟認為中國問題的解決在于中國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改造,這不僅是中國民族與文化自救的真正出路,同時也是中國人向世界貢獻自己的智慧。”①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較而言,其實質是要勝于西方文化的。西方文化貢獻了科學與民主,中國文化貢獻了道德與倫理。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的主體是以孔子為代表人物,以儒家學說為根本,以倫理為本位,以“調和”、“直覺”見長,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以人對自然界的征服見長,中國人的思想是安分守己、知足常樂、不提倡要求物質享樂,是中國文化的特色所在。

        梁漱溟肯定“儒家人生”態度中一些積極的因素,但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也有缺陷,并導致了近代的危機。傳統文化重視道德和人文,輕視知識和自然,西方文化的目的是向外控制自然的“求真”,而中國文化是向內控制自我的“至善”,使科學精神缺乏植根的文化土壤。傳統文化必須進行新的轉換,才能走出一條新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探尋民族文化的精髓,批判封建主義人生觀和禮教對人性的束縛等思想。梁漱溟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發展中國文化結合起來。

        授西與儒,探尋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路徑。在文化比較研究上,梁漱溟把中國文化以平等的姿態納入到世界文化體系中,強調在人類整體文化的高度上,對中西文化進行深入地探討,從人類不同時期所對待的問題出發對兩種文化加以表述,去評價文化的優劣。梁漱溟“沒有陷入狹隘的中西文化的優劣的爭執,……巧妙地避免了東方文化優于西方文化的偏狹復古的見解,……巧妙地暗示出東方的人生態度要比西方人生向前爭逐的態度要深刻,要完善”。②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各具民族特色,他指出中西文化只存在時間上的“適”與“不適”并為其在文化總關系中求一個適當的位置。

        梁漱溟認為西方文化是有其長處的,西方文化在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時是一種強勢文化,是勝于中國文化的,并希望能夠從中西文化調和的角度,尋找到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路徑。他認為西方文化是“由意欲向前要求的精神產生‘賽恩斯’與‘德謨克拉西’兩大異采的文化”,③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缺失的。“我可以斷言假使西方化不同我們接觸,中國是完全閉關與外間不通風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斷不會有這些輪船、火車、科學方法和‘德謨克拉西’精神產生出來。”④

        文化的終極關懷。探索“儒家人生”與“現代化”的統一,是梁漱溟文化哲學探索的核心思想,揭示了人性與現代化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梁漱溟將“意欲”作為人類精神的根本,以對歷史和現實的洞見和對世界文化的考察,提出中西文化的差異及“文化三路向”說,并歸納出“世界文化三期重現說”。將人生態度的選擇問題與中國文化的現實和發展聯結起來。他認為現代化的根本在文化,提出以儒學傳統的人文價值制衡現代化,“梁漱溟歸宗儒學的價值體系,不僅是一個愛國的中國人在許多人對民族能否生存缺乏信心時去尋求感情上的滿足,而且是一個世界性的思想家要在為道德頹廢、感情疏離所攪亂的當代社會里尋求精神上的寄托。”⑤他不僅深切關注中國文化的發展這個時代重大主題,還對人類的前途和命運進行思考,觸及到世界文化和人類發展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命題。

        梁漱溟認為文化是“不過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樣法罷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沒盡的意欲—此所謂‘意欲’與叔本華所謂‘意欲’略相近,—和那不斷的滿足與不滿足罷了。”⑥他認為意欲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文化路向,最終構成了人類不同的文化型態,即西方文化、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第一路向的是西方文化,體現“努力向前要求”,是設法滿足要求的文化,偏重解決人對物的問題;第二路向的是中國文化,體現“調整和中庸”,是隨遇而安的文化,偏重于解決人對人的問題;第三路向的是印度文化,體現“反身向后要求”,是遇到問題掉頭向后,是禁欲的文化,偏重解決人對生命的問題。梁漱溟三種文化路向解決了人生的三大問題,即人對物、人對人以及人自身生命。

        西方近百年對自然界、對社會的勝利征服,解決了衣食住行的問題,物質充裕實現以后,征服自然界的文化便不能用在人與人之間,人生的第一路向也便走到了盡頭。梁漱溟預測了世界文化的未來走向,人類的歷史,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后,不應該還是以物為先,而應該是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先,以人與人之間如何相安共處友好地共同生活為先,西方文化雖輝煌一時,他認為世界未來的文化必然是中國文化之復興。

        梁漱溟中西文化觀的現代啟示

        梁漱溟的思想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與影響,他立足于本土文化的長處并會通中西,以謀求儒學現代轉換,開啟了現代新儒家學說。他堅決維護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對西方文化進行理性的批判,為深刻理解儒學的精神內涵、思考儒學的現代轉換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啟示,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和世界文化格局的重構也有借鑒意義。

        在時期,以西方文化為標準,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全盤西化”的思潮蔓延,反傳統浪潮洶涌激蕩,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嚴重危機。梁漱溟獨辟蹊徑,沖破了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束縛,開辟了中西文化研究的新道路。他分析了文化的發展歷程,闡述了傳統與現實的關系,對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進行了歷史反思,他認為傳統并不是全部有駁于現代化,要批判的繼承和發揚。通過“援西學入儒”,復興儒學為宗旨,探尋儒學真義,創造性地詮釋了儒學,化解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內在緊張。凸顯儒學在現代的精神價值,保存中國的文化本質,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緩解了所造成的民族精神失落的危機,嘗試中國文化的復興之道。

        梁漱溟主張在舊的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保持傳統與現代的血脈關系。在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新時期,必須堅持中國特色,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又要反對民族復古主義,還要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觀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存在價值和光明前景,引發對傳統文化的哲學智慧和文化觀念進行思考,增強保存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有助于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實際地位和作用。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學院;本文系東北林業大學校內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郭齊勇,龔建平:《梁漱溟哲學思想》,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53頁。

        ②賀麟:《當代中國哲學》,上海:勝利出版社,1945年,第12頁。

        ③⑥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3頁,第353頁。

        ④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漱溟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4頁。

        第5篇: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范文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培育具有時代精神、深入人心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如此,才能從根本上鏟除滋生唯利是圖、坑蒙拐騙、貪贓枉法等丑惡腐敗行為的土壤。道德重建需要中國傳統文化,建設和諧社會需要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社會關系的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建立國際新秩序需要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具有5000多年非常燦爛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上至今沒有割斷過的古代文明。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非常獨特的文化特征。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系之龐大,持續期之長,生命力之強,影響面之廣,舉世罕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助于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淀形成的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等諸方面的總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內容,是一種以維護祖國民族利益為標志的精神,是我們民族文明和覺悟的集中表現,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精神支柱。如古代的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愛國主義美德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就產生了強大的、催人奮進的精神動力作用。

        2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通過視覺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近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們的傳統文化倍受冷漠,社會人情冷淡,對于先前的優秀傳統文化逐漸淡忘,所以,我們有必要喚醒年青一代人的思想意識,對于本民族的文化價值予以肯定。這樣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在這樣的大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在以科技為必要前提下,采取了運用專業技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表現方式傳播弘揚傳統文化,即傳統文化精髓在視覺藝術中的推廣。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將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滲入到當代視覺藝術中,為藝術的表現形式和理念注入新鮮的血液。我們通過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道德缺失進行調查整理,通過自己的理解,搜集各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結合電腦軟件進行動畫制作,結合現代的科技手段,融合傳統的元素進行設計,根據現代社會的道德需求,弘揚道德精神,總結出個人美德,家庭美德,處事美德;個人美德體現在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家庭體現在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處事美德體現在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這些優良的傳統美德都是需要弘揚的,在當今社會有許多的人們忽視了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在運用現代人們能接受的方式宣傳和弘揚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的基礎上做到找出榜樣事例,予以弘揚,結合動畫效果進行故事編排,再以感動中國的人物為主要宣傳內容,做出大家都認可的道德模范形象,以動畫短片的方式進行宣傳。通過不同的視角去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全方位的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將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演繹,更是對現代藝術的全新展示。通過這種方式宣傳統文化,是一種創新實踐。在視覺創意表現,弘揚民族文化。

        3中國傳統元素在視覺藝術作品中建立本民族特色

        要想創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元素有國際水準的視覺藝術設計作品,需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認真研究、挖掘、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結合現代思維方式,運用獨到的審美觀點和看法提升藝術設計品格,豐富現代視覺藝術設計的創作語言,創造出具有新文化形態的藝術語言表達方式。運用中國傳統的元素與現代科技網絡軟件相結合,現在中國傳統的元素,例如圖案,色彩,書法等都在平面設計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并創造出一種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作品風格,在這種趨勢下,民族文化精神也同樣需要貫徹到當代視覺藝術中,以動態的方式呈現給人們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同時又讓人們在精神道的方面得到熏陶和啟發。通過這種符合于現代人們的觀賞方式,因為當代的網絡視頻、城市大屏幕播放十分盛行,所以要采用這種視頻動畫制作的方法宣傳和弘揚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使人們對于民族文化更加熱愛,更加親切。當今世界是一個高度現代化、信息化的社會,隨之而來的是新文化、新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沖擊。傳統文化顯現出的獨特魅力,正是現代視覺傳達藝術所需要尋找的源頭,不管外來的文化有多誘人,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忘了我們本國的優良傳統,這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魂。然而這些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要通過視覺傳達的方式傳播給大眾,這使我們更加認識到中國的現代視覺藝術應立足于本國傳統,面對設計全球化的浪潮,每一位現代視覺設計師都應發揮自己的力量,使我國現代平面設計藝術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推動其走向國際化,是歷史交給我們新一代設計師的偉大使命。

        4運用視覺藝術傳承民族文化的現實意義

        第6篇: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范文

        關鍵詞:現代商業廣告 傳統文化 文化心態

        商業廣告是商品促銷的重要手段,具有鮮明的功利特征和強大的經濟功能。同時,商業廣告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廣告符號也同其他文化一樣,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價值取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儒、釋、道文化兩千多年的熏陶,形成了國人獨特的文化心態,并留下了良莠雜陳的文化遺產。植根于這片社會大環境里的我國廣告,自然深深打上了傳統文化的烙印。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公眾的文化性消費心態日趨成熟,在商品消費過程中越來越強調文化品位和藝術格調。為此,現代廣告要有效地影響顧客的文化性消費心態,就需要從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汲取影響,借助文化融合、文化包裝等策略,使現代廣告與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現代廣告的文化品位,強化廣告宣傳活動的市場銷售效果和形象塑造效應。

        從目前現代廣告的創作來看,現代商業廣告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仁愛孝悌

        仁愛孝悌是中華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德的核心是“愛人”,“仁者愛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由此形成一種濃烈的家族親情。在親情的基礎上,國人形成了“四海之內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愛思想和寬廣胸懷,形成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濃烈的人情味。

        現代廣告繼承利用了傳統文化“重情”這一特點,以情動人就成了現代廣告不朽的主題。如“威力洗衣機,獻給母親的愛”表達出兒女對母親的孝敬之情,雕牌牙膏 “真情付出、心靈交匯”表現了繼母和女兒之間的真情交流。南大集團在父親節推出一則“那是一只有力的手”的廣告則表現了對父親的感激和尊敬之情。又如,廣告畫面一支豎直的毛筆,握住筆桿頂端的是父親的大手,大手下是兒子稚嫩的小手很標準地握住筆桿,旁白是:“父親,影響我最深的人――小時候,當我頭一回拿起毛筆,這只手教我如何寫字,寫端正整齊的字;長大后,當我第一次踏進社會,這只手教我怎樣做人,做正直誠實的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情”還體現在對家和故鄉的眷戀之情。與西方文化強調個人本位不同,中國人的家庭鄉土觀念很強。孔府家酒的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不知勾起了多少在外游子的思鄉之情,廣告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精忠愛國

        在我國社會中,家――家鄉――國家是直接貫通的,愛國是愛家愛鄉之情的直接擴充,是國人最質樸的情感和品性。中國人總是把自己的國家稱做“祖國”,不僅是衣食之源,而且是情感之源,對其具有強烈的依戀意識,并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他們也因此而名垂千古,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尊敬。

        在現代商業廣告中,如果能突出企業或商品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品牌,則能激起民眾心中的愛國熱情,往往企業也比較容易獲得成功。例如長虹的“以產業報國、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非常可樂的“中國人自己的可樂”,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真誠有信

        中國傳統文化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導地位,強調發揮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別重視“誠”與 “信”的品德。“誠”既真實無妄,《大學》言:“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真誠是道德的根本。“信”與“誠”是相通的品德,“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傳統文化將其作為做人的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真實、守信是中國人公認的價值標準和傳統美德。

        現代商業廣告應視真實為生命,不應弄虛作假欺騙消費者。《廣告法》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例如,北京同仁堂制藥廠多年來堅持“誠、實、信、達”的生產負責原則,在廣告語言中也長期強化這種精神,自始自至終都得到了消費者的信賴。所以,真實可靠,言而有信,才能得到消費者的信賴,促成購買行為,實現廣告獲利的最終目的。

        自強不息

        我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實踐為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鄙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如果說,這只是知識分子和上層人士剛健自強、積極有為思想的表現,那么,“人窮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等民間俗語則反映了自強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會化。正是這種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華民族的自主精神、反抗壓迫的精神,以及不斷學習、不斷前進精神。

        現代中國人繼承了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文化,努力拼搏、不懈追求。很多廣告語就體現了這種精神。如北京四通公司的廣告語:“不盡的活力,不懈的追求!”杉杉集團的企業形象廣告語:“立馬滄海,挑戰未來。”等,都表現出一種追求成功、追求卓越、追求理想的價值觀念。

        中庸思想

        “中”就是言行取其中間態度,不走極端,在兩者之間不偏向任何一方;“庸”就是言行不改常規,按人們既定的準則規范行事。中國人言行深受中庸思想的影響,為人處事穩重踏實,不走極端,不愿冒險,強調群體,強調適中。因此,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做廣告沒必要將自己的產品說得太好,只要如實將產品的性能優點說出就行。有些廣告只是一廂情愿地夸耀產品,甚至打出“天下第一”、“譽滿全球”、“國際金獎”等招牌,廣告的真實與否暫且不論,但過分的宣傳卻會招致消費者疑惑叢生,甚至看成是商家的招搖撞騙。因此,廣告語言應尊重傳統意識的特點,語言表述時應把握好分寸。

        受中庸思想的影響,與西方文化宣揚的張揚個性不同,我國消費者趨向于群體利益至上,從眾思想根深蒂固,買大家都買的商品、用大家都用的品牌。我國廣告經常使用“全國銷量第一”的招牌,就是利用了中國消費者的從眾心理,既是那么多人都選擇購買的,就一定是好東西。而西方的某些廣告恰恰強調銷量不多,把重點放在展示廣告產品獨特品味和特性,從而展示產品的個性以及與他人不同的身份上。

        對應意識

        中國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中的對應意識也尤為突出,如真與假、美與丑、柔與剛、陰與陽,都表現事物間的對應性,從而構成人們的對應意識。人們由對應意識,甚至衍生出對萬事萬物對應形式的崇尚與偏愛的民族心理。如房屋建造要講究對稱,建了東廂房建西廂房;自古設官也講究對稱,設了左丞相要設右丞相;有山東就要有山西,有東岳就要有西岳,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因而,廣告語言的構思,應講究詞語的對應色彩,講究整齊、勻稱、均衡的對應美。如“長城電扇、電扇長城”,“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這樣的廣告語,兩句對偶、字數相同、表達簡潔,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天人合一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思想,而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壞自然,而只能在順從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去利用自然、調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類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萬物都能生長發展。“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由于工業化和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遭破壞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全社會都提倡環境保護的今天,現代商業廣告在訴求中如果能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一定能引起受眾的好感,達到廣告傳播效果。為中國消費者所熟悉的“杉杉”品牌標志,緊扣21世紀“環保、生態平衡、綠化”的世界主題,力求把大自然的意蘊融入其中。一棵綠色的杉樹旁,“杉杉”的英文字母形成兩條藍色的小溪,青綠與水藍相配,與綠化環保相吻合,表達了杉杉人關心人類生存環境、熱愛大自然的美好心愿,深得消費者的青睞。熱銷于香港、產品一度供不應求的啤酒,其廣告語更是著眼于自然的回歸:“它是海拔6000米以上世界最純凈的水釀造而成的” ,這一句濃縮了產品特色的直白,僅僅強調了一件事,卻能引起人們的深思。原因就在于廣告語中所蘊涵的對自然的熱愛,在于啤酒讓人們找到回歸自然的感覺。

        從以上可以看出,現代商業廣告很好地繼承和利用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廣告傳播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當然,傳統文化有精華,亦有糟粕。在取其精華的同時,要注意去其糟粕。但是有些廣告創意卻不知不覺地繼承和利用了某些腐朽的傳統思想和觀念,污染了社會文化,也影響了廣告傳播的效果。最明顯的如廣告中所反映的“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和“男主外、女主內”的小農意識。長期以來,在人們的文化認知結構中,男人總是與事業、榮譽、地位等緊密相關,“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觀念把男人的家庭角色定位為被侍奉者和享受者。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在全國十大城市4000多條廣告中,發現電視中的婦女形象50%以上是家庭婦女,而男性做家務的比例不超過1%。如“男人應該享受”,雅戈爾更以宣言般的口氣提倡和捍衛著男人享受的權利。這類商業廣告無視現代社會自強自立的女性新形象,將“女人勤勞持家,男人賺錢養家”的小農意識和傳統家庭觀念不加批判地延續,使女性長期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此外,很多廣告充滿了陳舊迂腐的“君權”思想和“腐敗”意識。如海王金樽的一則廣告:“皇帝”喝酒喝得一塌糊涂,“太監”忙里忙外找解藥,好不容易找到,扶“皇上”喝下。第二天一早上朝,“皇上”大笑,抖擻著精神說:“喝海王金樽,第二天舒服一點。”君權、奴性被演繹的淋漓盡致。諸如此類的廣告不勝枚舉。

        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我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是深遠的。作為大眾文化一部分的商業廣告,必然自覺不自覺的繼承和利用了傳統文化,但企業需要在分析批判中利用傳統文化,取精華、去糟粕,促進商業廣告健康發展。而且現代廣告還要善于突破傳統,合理融匯現代社會的思想文化意識,如創新意識、自主意識、高科技意識等,引導人們逐步更新落后的思想觀念,確定更新更完美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楊伯駿.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

        2.張岱年,方克立 .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第7篇: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 當今教育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所謂傳統文化,是“由歷史沿襲而來的風俗、道德、思想、藝術、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質和精神文化現象的有機復合體”(《文化學辭典》)。這里所講的中國傳統文化,是融合了中華民族各種思想的文化,是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她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并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了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感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重在文化的傳承,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把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的境地。”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創造形成的物質文明成果與精神文明成果的總和。其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重義輕利、誠實守信、兼容并包、強調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等精神內核,對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當前,隨著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文化趨同化趨勢日益加劇,信息化技術對文化認同感消解的日益嚴重和大眾文化對傳統文化精神消解和侵蝕的日益突出,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的根本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因此,作為文化傳承主陣地的高等教育,在深入了解當前大學生傳統文化素質現狀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顯得十分必要與迫切。

        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們要有效地認識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幾十年中創造一點有意義的業績,專業知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有決定意義的是要有正確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他們是否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僅會影響到他們自身能否成材,也直接關系到我們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否順利實現,關系到我們的國家向哪個方向發展的大問題。中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正如前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她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并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了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老子》指出“明生者強”的觀念,《大學》中提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另外更有“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養吾浩然正氣”等無數傳世佳句無疑都是關于人生及其價值的正確思考。只要我們在對大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正確引導,就可以達到對其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從而發揮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三觀”教育中的作用。

        2、有利于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

        道德是對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惡和榮辱觀念來評價人們的社會行為、調整人們之間以及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自古就把“德”作為評價一個人的首要標準。“以德負天”、“春秋決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觀念和事實,都表明了道德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尊老愛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傳統道德觀念,至今仍然是人們信奉的美德。

        然而,正是在這樣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有著悠久文化沉淀的中國,有著璀璨文明和瑰麗思想的中國,卻反復出現各種無道德底線的現象。捫心自問,我們的文化真的傳承了嗎?傳承的是糟粕還是精華?這難道不是我們背離教育本意,忽視傳統文化教育的惡果嗎?

        3、有利于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改革創新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我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改革創新充分體現和吸納了時代的要求。我國只有通過全面的改革創新,走創新型國家發展之路,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8篇: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范文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基本精神;遼寧全面振興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10)04-0057-02

        當今時代,在信息化、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下,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全面認識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內核和文化元素,使之與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各種文明相協調,在實現文化創新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同時,為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服務,是我們遼寧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工作者當下的重要職責。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首先從文化說起。“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文化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不顧圣經的訓誡,延長了他的自然的肢體”[2],就是列寧所說的“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的活動”[3]。目前關于文化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說來,廣義的文化包括了人類的一切活動及其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而狹義的文化,從其存在形態上說,主要是指人們創造的觀念形態的東西,因而與人們創造的物質形態、制度形態和行為形態的東西相區別;從其活動領域或內容上說,主要是指人們從事科學理論研究、教育和文學藝術創作等的活動。文化的本質是一種創新性的活動及其成果。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核心。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攏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它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線的、涵括其他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內容的有機的文化體系,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托,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塑造了中華民族淳厚中和、剛健自強的人文品格,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影響。關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4]筆者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提倡人應效法日月星辰剛健運行永遠向上的規律,積極進取,奮斗不息。此后,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便一直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激勵著中華民族。這種精神鑄就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的精神品格。自強不息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中華文明歷經浩劫而傳承的重要文化元素。

        二是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和”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質和核心價值,是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最高價值標準。和諧理念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取向。“和”的理念蘊涵于《詩》《書》《禮》《易》《春秋》之中。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濟”思想。“和實生物”的含義是指“和”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據,也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春秋末期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和”是主張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諧理念或和諧哲學的實踐意義,是在于能夠化解人類面對的兩大基本矛盾所引發的各種危機,使人類的生存發展真正能沿著體現“和而不同”理性前行。

        三是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人與自然相統一的思想。中國宋代哲學家張載明確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即“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思想,也是儒學和諧思想的基本內容。其強調“萬物一體”的價值取向,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人是自然界所產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認識自然并加以改變,但不應破壞自然。如果破壞了自然,人類遲早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這充分肯定了人與自然界的統一。

        二、弘揚傳統文化基本精神,推動遼寧全面振興

        為盡快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發揮其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弘揚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建設創新型遼寧。在全球化背景下,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日益成為一個國家能否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的關鍵因素。盡管各國剛剛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響,但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則不是很快能扭轉過來的。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層次原因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當下全國都在制定“十二五”規劃,其戰略重點選擇是通過增強創新能力,培育新型戰略型產業。為貫徹國家創新戰略,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實現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就必須加強創新文化建設,提升科技持續創新能力,構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文化生態,同時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作用,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創新是文化進步的靈魂,創新文化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只是強調科技自主創新,不在創新文化上下工夫,使之有一個突破性的轉變,必然會給科技自主創新的績效和發展進程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核心。文化根基和構建精神家園是以文化傳承為前提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為創新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文化傳統。在全球化視域下吸收和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合理理念并進行綜合創新,必然會為當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用力的智力和精神支撐。創新是一種冒險,必然要經歷失敗的磨練。但是,只要不斷進取,勇于實踐,敢為人先,就能打破常規,有所創造。科技創新活動是科技創新主體通過構建創新對象而把人的本質力量展現出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有助于充分發揮創新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創新離不開大膽懷疑、“異想天開”的創新靈感和想象力,而沒有鼓勵探索的有效機制,也難以催生出創新成果。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建設創新文化,也是要解決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影響創造力發揮的各種制度約束。培育創新精神需要創新觀念的支撐,更需要制度的保障。科技創新文化建設是一項包括觀念、制度和行為建設等的系統工程。把加強創新文化建設作為遼寧文化創新的重點,建設創新型遼寧,就要不斷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體制和機制,進而加快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第二,弘揚傳統文化中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建設和諧型遼寧。構建和諧型遼寧,是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障。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既要加快經濟發展,又要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建立起和諧的社會關系,實現和諧發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的基本精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題中應有之義,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發揚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公平正義、安定有序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周易大傳?坤?象傳》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即認為大地包容著萬物,有道德的人應如大地一樣,胸懷寬廣,能包容各方面的人,能容納各種不同的意見。儒家的上述和諧思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一種思想方式,運用古代儒家的和諧思想,有助于協調各種現實社會中的各種關系(如“天”人、人人、身心等)[5]。例如,在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和矛盾時要寬容、和諧待人。依照“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準則,對各種意見就要做到“和而不同”,即在容納不同意見的同時,和合其正確的部分,這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道德支撐。顯然,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利于優化當代社會道德風尚,融洽人際關系;有助于領導重視民生問題,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而推動和諧遼寧構建。

        第三,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建設生態型遼寧。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人們剛剛走出金融危機的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都在試圖將經濟復蘇與經濟轉型結合起來,近期一些國家政府紛紛推出一系列經濟發展計劃,不斷尋找經濟復蘇以后的新經濟增長點,并把眼光聚焦到綠色的低碳經濟上。作為未來經濟增長點,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社會變革的潮流,更是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哥本哈根會議表明,應對氣候變化,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是各個國家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遼寧老工業基地正處在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發展低碳經濟也是遼寧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一種基本精神,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一直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主流。在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三家厚實的思想中,都蘊涵著豐富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見解。如湯一介先生所指出“‘天’與‘人’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中國傳統哲學的價值,在真善美問題上的價值是‘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哲學中最核心的命題。”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天人合一”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其核心在于人類應該正確認識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本質是“主客合一”。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彰顯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之間的辯證思考。人類對自然生命體應該借鑒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營造人與自然生態的協調、平衡、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學家發表的《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說,“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瑪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都中斷、失落了,唯有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生生不息。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華文明有著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資源作基礎。《周易大傳》曾指出“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這是一種更為全面的觀點,即既要改革自然,發揮人的主動性,也要順應自然,調整自然,使其符合人類的愿望;同時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壞自然,以天人相互協調為理想。

        (執筆:冉鴻燕)

        參考文獻:

        [1]阮元:十三經注疏(上冊)[M].上海:中華書局,2008:37.

        [2]馬克思:資本論(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3.

        [3]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9.

        第9篇: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范文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文化;道德

        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著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積極作用

        以文化人,實質上就是重視人文教育、隱形教育,注重精神成長、思想提升,主張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通過有意味的形式,長久地、默默地、逐漸地感染人、影響人、轉化人,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近和接受正確價值觀、遠離和摒棄錯誤價值觀,實現“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文化是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承載,有了文化的滋養和支撐,核心價值觀才會真正有影響、有力量。古人云“文以載道”,這里的“道”可以說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文以載道”,就是用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來承載和體現價值觀念。說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是培育、堅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載體,至少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堅守和弘揚需要通過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來開展;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堅守和弘揚的成效需要通過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來衡量和展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堅守、弘揚是當前以文化人的核心內容和基本任務。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植根于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今天,堅守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本身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培育和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充分汲取營養,結合時代要求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樹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

        堅守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人民的堅定信念和信仰。正如所指出的,“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三、遵循以文化人,培育、堅守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社會自我調節的重要而基本的方面,是強化道德建設和社會治理標本兼治的重要的構成維度

        可以說,以文化人和價值觀培育、堅守、弘揚是實現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不可或缺的一個層面。 社會治理的路徑有很多,有直接的,有比較間接的;有短效治標的,也有長效治本的;有硬性的,有軟性的。發揮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治理功能,實現以文化人,可以說是社會治理創新的一條基本的路徑和基本的方式――是比較間接的、長效的、軟性的方式。

        社會治理,實際上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工作做好了,社會治理就接近成功了。以文化人,堅守和弘揚核心價值觀,實際上也是做人的工作,只是這是“間接地”去做人的工作,它不直接改變或強制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而是通過改變人們的精神、情感、心理、觀念來逐漸地改變人,是一種社會治理的“軟機制”。推進以文化人,堅守核心價值觀,深化社會治理創新,必須重視文藝創作和文藝批評。文藝評論是引領文藝創作方向和文藝接受傾向的重要手段,加強文藝評論工作實際上就是要求文藝評論更好發揮其對于文藝創作和文藝接受的正向引導,使之更好發揮對于讀者的化育和塑造作用。

        四、根據文化育人的特點,發揮好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堅守和弘揚中的積極作用,需要遵循如下五個原則

        一是要注重思想性。做好“以文化人”,首先要注重思想性。就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二是要體現時代性。馬克思說過,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是人類“文明的活的靈魂”。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文化和精神在當下的反映,其培育和踐行必然要符合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特性。也就是要善于運用富有時代特征的語言和形式,用小故事講好大道理,用鮮活的事例說服人、打動人。尤其要特別重視以網絡為載體的“第三課堂”,做到“人在哪里,以文化人的陣地就要到哪里”。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乳网址 | 亚洲欧洲精品天堂一级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中文网 |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全 | 亚洲成a人77777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