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第1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關鍵詞] 農業科技創新 特點 作用 改革

        [中圖分類號] S-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077-01

        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技術也日新月一異,農業增長方式也隨之在不斷的發生變化。面對這種形式,就需要農業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才能承擔起新時期所賦予的歷史使命。為了更好更快的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下分析:

        一、現代農業科學特點

        農業科學與工業科學不同,主要體現在農業科學包括基礎性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完整的體系,會受到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生物規律的支配;物化的生產資料不能用其他物質來取代,然而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效益;所得到成果既有物質形態的也有知識形態的。雖然他們形態有差異,但是他們也具有共同性:都是知識性產品,都具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價值。農業成果不僅可以轉化為生產力,創造出物質性,在一定程度也可豐富人的精神財富。農業科學有著周期長、地域性強和社會整體性的特點。這就決定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需要根據農業科技工作中的規律,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和國情,并借鑒國內外的經驗,才能夠合理、完善的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黨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到:我國現階段還處于社會主義初期,生活水平還比較落后。尤其在農村,農村經濟基礎比較薄弱,還處于發展階段,不具有規模性。因此,目前對于人才和科技的發展還需要加大力度,抓住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加大對農業技術的研究工作,求得精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變為具體的商品化步伐,發揮其生產力作用。

        二、發揮農業院校作用

        農業科技體系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的作用,加強農業發展和教育相結合工作。國家農業部和林業局所屬農業、林業等大學既是教學中心,也是重要的科研基地。在此基礎上,保證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對于一些重點大學,可以組織一批高精人才進行農業科技的創新研究工作,使其成為農業科學體系創新過程中的一部分。對于普通高等院校,可以以教學作為重點,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部分農業科學技術創新工作的研究,總之,合理發揮各農業院校的作用,為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貢獻力量。

        三、加強農業推廣工作

        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建設農業知識和科學技術結合的新體制。地方農業和林業等科研機構及農業技術推廣單位是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主體和關鍵。工作中,分清層次和重點,在組織工作上要將縣作為中心,鄉作為骨干,村作為基礎。各地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與農村內各服務組織密切配合,形成農技一體化,產銷一條龍的服務網絡。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保證資金和編制的同時,還要積極開展種子的自主經營,或實行與相關種子部門和農貿部門聯營的模式,以求得經濟效益。同時,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進行技術上的培訓,保證技術的先進性。

        四、農業科研機構改革

        加強農業創新體系,還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科技隊伍,合理的對資源進行分配和利用,使農業科研機構人員將工作重點放在經濟建設中。根據農業科技發展的規律,通過對科研機構調整,人才分流,轉換機制等方式來促進農科教的結合,建設的模式一般可以分為技術開發型、技術咨詢服務型和社會公益型幾種。

        技術開發型,如種子、化肥、農藥、疫苗等加工單位,在農業技術引導下,逐漸由事業法人變為企業法人,由產品加工生產模式轉為新產品開發生產模式,使自主研發產品進入市場,使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了企業經濟效益和技術的共同發展,同時,也使企業擁有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

        技術咨詢服務型,如圖書、情報、文獻及專門農業發展研究單位等,都有發揮自身的優點,充分承擔起提供科技咨詢業、信息業和技術服務業工作。

        社會公益型,如從事動植物遺傳育種,病蟲害突變規律的綜合防治技術、高產量和優質品種技術。農業資源、生態環境及農業高技術等研究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結構,組建新的學科,積極的開展農業基礎性研究與高科技術研究工作等。建立起開放、流動、競爭及協作等運行機制,努力提高科學研究技術水平,逐步建設一個完善系統的高水平專業研究基地。同時,在科學研究機構在改革的同時,對上面三種不同類型科研機構要使用不同管理方法,逐步建設成為在該領域有較高水平和特色的技術型機構,以更好的為農業發展和農民服務。

        五、農業科技管理體制

        對國家科技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加快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目前,各級政府在科學技術管理還運用法律化的管理方式而沒有根據農業科技自身的特點及發展的規律,使政策和科研聯合在了一起,這就造成了科研工作中,層次多,效率比較低,不容易出現科研成果、人才和效益等。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就要盡快制定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綱要,提出明確的發展方向,規劃好具體發展戰略,明確科技發展方向。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國家和地方兩級的農業計劃管理體制,健全農業重大成果獎項獎勵制度,建立新型的符合發展需要的人世管理制度,科學的分配制度,建設農業科技創新保障制度,建立以政府以投入資金為主,多渠道投入體制。總之,根據實際情況,建設符合實際工作需要的各項體制,以加快農業科學體系的建設。

        參考文獻

        第2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關鍵詞 自主創新 農業科技 創新體系建設

        1 省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1 農業科研綜合實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現在:一是學科結構、專業設置不盡合理,機構重復交叉。山東省農業科技機構雖然經過幾次積極調整,科技體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專業和機構設置上仍然存在設置不合理、機構重復交叉等問題,突出表現為“三多三少”,即種植業學科多、其他學科少,傳統學科多,新興學科少,產中領域研究學科多、產前、產后領域的學科少。二是農業科研機構和隊伍大而不強,農業科研方向、任務的調整還不能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為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強。如農業科技成果產出量每年上百項,但成果轉化率不足40%,除開發、推廣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應用性較差也造成了轉化難度的提高。三是農業科技項目中還普遍存在著常規技術研究得多,對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研究少,技術引進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少的問題。四是農業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現為農業科技團隊精神不強,特別是立題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復較多,缺乏一支結構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隊伍。五是農業科技產業創新能力低。農業科技產業發展規模小、效益低,經營管理不規范,農業科技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帶動能力比較薄弱。

        1.2 農業科技創新資金不足,手段落后

        資金不足是所有技術創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農業技術創新中尤為突出。首先是農業科研資金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山東農業研究投資占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約2‰,為發達國家的1/10。其次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經費缺乏,經費來源渠道單一,來源不穩,使推廣工作受到影響。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財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人均技術總經費和人均推廣經費不斷下降。三是農業科技單位負擔過重,主要是離退休人員多,負擔重;單位投入成本過高,資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負擔,加上還承擔了許多社會義務,導致了科技經費被轉移及挪用。四是農業科技創新手段落后。由于財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數農業科研單位設備落后,大多數還停留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設備陳舊、圖書資料少、現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積綜合試驗基地少。由于農業科技創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僅具有應用常規技術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術的設備和能力。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創新。

        1.3 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不活,體制不完善

        從總體來看,山東農業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來,集中表現如下方面:一是農業科研力量部門所有制突出,導致各農業科研機構研究效率低、浪費大。二是在農業系統內,農業產學研脫節,教學、科研、推廣之間不協調,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不暢。農業科研單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許多成果卻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來說,農業新技術的供給與需求脫節嚴重。三是農業技術創新資源分配不當,農業科研項目的確定、農業技術推廣和擴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決策和行政推動的做法,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等院校大部分課題結題后,其成果束之高閣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勵機制不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動力不足。五是農業科技單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經營性開發交織在一起,不便于分類管理,又影響農業科技創新實力的提高。

        1.4 農業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短缺,人才隊伍不穩定

        主要是農業研發機構中農業科技尖端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缺乏,導致高新技術研究乏力;還缺乏市場意識強、管理水平高、開拓能力強的開發型人才,導致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滯后;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農業人才進入全球市場流動的大循環,尖端人才的流失問題更為嚴重,成為影響山東省農業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科技單位的機制陳舊,激勵機制不夠,缺乏活力,平均主義、大鍋飯現象嚴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困難,加劇了人才流失。近年來,非農業部門爭奪農業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門對優秀農業科研人才的競爭。特別是一些農業科技帶頭人相繼離開農業科技系統,造成人才外流,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很不穩定。

        1.5 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

        科技資源主要包括人、財、物三種資源。山東省農業科技資源目前仍集中在傳統的大田作物種植業,而畜牧、水產及特色經濟作物研究領域則嚴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產中階段,而產前、產后階段投入欠缺;農業科研領域較受重視,而中試轉化及產業化環節相對薄弱。從地方財政用于農林水等部門的科技三項費用支出的情況看,還普遍存在著支持力度不夠、年度間波動大的問題。從全省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分布結構上來看,各地區的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分布和財政資源在地區間配置一樣,不合理現象仍十分突出,集中體現東部地區農業科技人力資源集中,西部地區農業科技人力資源不但偏少,質量也比較低,東西部地區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相差懸殊,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現象。

        1.6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差距大

        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山東農業科技創新差距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自主創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種,發達國家已育出轉基因植物200余種,并在大田推廣應用,我國只有很少幾個作物品種實現轉基因育種。工廠化設施農業,在以色列、荷蘭、法國、日本、南韓等國家,其設計、建造、運營已形成標準化、系列化、專業化、自動化生產階段,工廠化設施農業的效益,荷蘭畝產值一般在幾萬至幾十萬美元,山東為0.5~2.5萬元人民幣;與工廠化設施農業相配套的高新技術農業機械水平,山東只相當于20世紀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落后近20年。農業資源利用,以色列水資源的利用率高達90%以上,山東僅為35%~40%;每立方米水生產糧食以色列為2.32Kg,我國為0.87Kg,山東為1.15Kg。從總體來看,山東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份額與發達國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較大;科技成果轉化率40%左右,推廣度不足30%。

        2 建設省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2.1 思路和目標

        總的思路是:按照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與農業科技發展特點,以調整優化農業科技體系的結構、合理配置人才隊伍為重點,以服務“三農”和促進“五個統籌”為中心,進一步轉換機制,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資源優化配置、高效精干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實現“四個結合”:即自主研究和技術引進相結合,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相結合,資源高效利用與保護相結合;形成四大體系,即科研創新體系,科技人才培養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傳播和技術推廣體系;從而為山東農業發展戰略目標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和保證。

        2.2 建設重點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標,省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應確定以下建設重點:

        2.2.1 農業科研創新體系

        農業科學研究創新體系是實現自主研發創新的平臺,要通過市場引導和政府調控,調整現有農業科研機構,形成以省和市兩級為重點的全省性農業科研體系。省級層次科研機構要重點支持以省農業科學院為主體的農業科研機構群體;地方層次應根據農業發展需要,以及自然、經濟區劃,以市級農業科學研究所為重點,給以重點扶持,逐步發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區位優勢的區域性農業研究中心。同時,允許和支持民營等其他形式的農業科研機構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業、民營多形式、多類型農業科研機構,形成縱向有層次、橫向有分工的農業科研體系。要通過建設新型機構,通過分流重組,形成重點研究所、區域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技術工程中心、農作物改良中心、農業研究開發基地、農業科技決策咨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應用研究、基礎性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為主要任務,層次分明、結構優化、精干高效、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農業科學研究體系。

        在農業科研創新的領域方面,應重點突出以下領域: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節水灌溉、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產品儲運加工、可持續發展、管理決策等。

        2.2.2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體系

        技術創新平臺要以建設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群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產業化帶動農業科研、推動農技推廣為重點。要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加工技術以及其他諸多領域逐步實現技術成果產業化,以企業為龍頭,以技術為核心,以成果轉化為手段,以創造經濟效益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化,以帶動整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升級。要集中力量,辦好一批農業高科技企業和農業高科技園區,使之形成農業高新技術的“孵化器”。在涉及到農業發展方向和起主導作用的農業科技領域,要集中財力、物力、人力,高強度投入,推動農業高新技術發展。

        2.2.3 農業知識傳播和技術推廣體系

        以現有市、縣、鄉三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為主體,推進與農業高校、科研單位,特別是與地方農業科研院(所)的聯合與合作,構建新型、高效、暢通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通過建設和調整,充分發揮三級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主渠道作用,創建機制靈活、形式多樣、適合市場經濟條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證農業知識傳播順利實現的我省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2.2.4 農業科技人才創新體系(平臺)

        以穩定、培養和支持人才干事創業為重點,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機制、人才使用機制、人才流動機制、人才競爭機制、人才績效與收入掛鉤機制。通過人才創新平臺的建立,為我山東農業科研創新平臺、技術創新平臺、知識傳播和技術推廣平臺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個創新體系,是一個以農業科研創新為基礎,以農業推廣創新為紐帶,以高新技術產業化創新為特征,以人才使用創新為核心的總體創新體系。這四個創新體系,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互為影響、互為關聯,缺一不可。

        2.3 幾點建議

        2.3.1 制定農業科技產業發展政策

        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科技產業政策是相輔相成的,具有密切的關聯性。由此,從山東省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迫切需要制訂具有強大政策導向作用和長遠意義的農業產業發展技術政策。政策應以產品創新和產品市場創新為中心,對那些技術含量多、市場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的農業產業予以重點產業扶持,加速其產業化。政策應充分體現對產業鼓勵政策、優惠政策、風險分擔政策、經費支持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等,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從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2.3.2 加強農業科技體制創新建設

        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就必需在農業科技運行機制和體制上進行改革和創新。要打破傳統的農業科技體制宏觀管理條塊分割、組織布局分散、研發層次重疊、管理效率低下,學科設置陳舊,專業單一,跨專業綜合型項目較少,研發方向與市場需求脫節,運行機制、分配機制、激勵機制僵化落后的狀況,要按照科技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對科技布局及機構設置優化配置,并建立新的運行機制,改變農業科技管理模式和內容。要推進靈活、公平競爭、蓬勃向上的運行機制建設,實行公開招標、競爭立項,人員自主結合、競爭上崗的辦法,發揮每個農業科技崗位的作用。

        2.3.3 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重點是發揮高等農業教育系統培養人才的主力軍作用,提高培養造就人才的質量;通過科研工作,在科技實踐中培養造就高水平的學術人才;建立起人力資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資源優化配置新機制,克服人才不足與人才閑置同時存在的不正常狀況,要調動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氛圍,建立激勵機制,發揮人力資本充足的優勢。

        2.3.4 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

        第3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關鍵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課程體系;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6-0109-02

        一、前言

        中國職業工程師總人數是美國的兩倍多,但大學文憑求職者被跨國公司錄用的,中國僅有10%,而印度和馬來西亞分別為25%、35%,只有建立與注冊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專業認證體系,才能提升我國工程技術人員的國際競爭力。專業認證強調對工程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審核,認證通過的會優先取得住建部系列注冊工程師職業資格[1],因此本科階段工科教育必須以模擬“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為載體,反映學生畢業后5年左右在工程領域預期可能取得的成就。工程綜合與實踐能力是本科階段畢業生具有創新意識的基礎,融合理論課程與試驗課程以及實踐環節是必然趨勢,這對原有“科學教育”烙印的課程體系提出了挑戰。農業院校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重大,學校招生規模擴大,使其在辦學觀念、培養目標、專業發展等方面出現了弊端,因此以專業認證為導向,促進農業院校水利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專業教育質量和水平,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話題[2]。

        二、農業院校水利水電專業特色

        自2010年以來,教育部就引導高校走多樣化發展道路,認為應把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作為特色專業建設辦學目標。要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企業”,與時俱進,不斷提高,不斷注入時代內涵。2014年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表示,至少有一半的高校將向應用技術類轉型,這使本科院校尤其是獨立學院特色專業建設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工程類專業教育認證須加強專業認證標準體系建設,突出其特色[3],基本理念為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專業全體學生;實行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持續改進建立全過程評價機制,且評價結果用于改進提高。農業院校特色專業建設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突出自身特色和特點,不斷創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4]。

        (一)設置特色

        根據自身興趣、結合就業前景和培養規模,遵循“志愿優先,成績優先”的原則,在第四學期選擇進入專業學習,對水利類學生專業分流為農業水土方向和水利水電工程方向,其課程體系設置也相應進行調整,但由于水利水電工程方向就業形勢好,出現兩年后農業水土方向分流人數少的情況。

        (二)存在的問題

        1.擔任本科教育的教師工程背景知識不足。目前,工科大學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多為博士、碩士,科研任務重,知識結構為學術型,長于理論研究而疏于工程實踐,導致導師無暇和企業加強聯系,校企之間缺少溝通,在指導學生上出現了實踐環節弱化的現象。

        2.課程結構不合理。合理設置課程結構是保證學生形成系統、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的途徑。本專業額定學分為174學分,其中公共基礎課共計3分,占22.41%;專業基礎課共計49.5學分,占28.45%;專業主干課共計16.5學分,占9.48%;專業選修課共計15學分,占8.62%;實踐教學環節36學分,占20.69%;公共選修課12學分,占6.0%;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教育6學分,占3.45%。

        3.實踐教學不達目標。經過多年實踐,學習期間設置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能與相關領域企業單位的生產實踐相結合,并形成一定實習及考核評價的有效機制,但“畢業設計(論文)”不能說明學生具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學生實踐效果與預期的目標有差距,難以實現培養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專業人才的目標。

        因此,農業院校必須認識清楚各方面所具備的優勢和劣勢,根據自己學校的教學資源和能力情況對水利水電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新,明確符合專業認證要求的12項目標,使學生在學校規定的年限內,取得全部學分。

        三、課程體系改革創新的主要途徑

        (一)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人才培養方案涉及培養目標定位、課程內容設置、實驗及實踐方式等方面,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所在地有少數民族地區及跨境、涉外項目,會涉及到對健康、安全、文化等制約因素,必須致力于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畢業后5年左右,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具備勝任工程師或相應職稱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條件,能夠在水利、水務等部門從事勘測、評價、規劃、設計、預測預報和管理等方面的生產實踐以及教學和科學研究等工作。教學團隊的水平高低決定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改革程度。因此,本科院校要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勇于創新,建立先進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學團隊,根據實際情況,加強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研究,制定出與生產需要相結合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并形成特色[5]。

        (二)專業課程創新改革

        課程建設要強調倫理維度的作用[1],要通過制度化途徑構建全面的工程專業倫理教育體系[6],根據社會對水利類專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結構設置科學、合理、創新的特色課程體系,使學生在規定期限內取得通識教育基礎課、大類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集中實踐環節等全部學分。開設《工程建設法規及安全環保》、《工程倫理學》、《工程監理》、《人文與科學類選修課程》等課程,使學生了解健康、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使課程設置能體現在本專業的應用能力培養、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上,其中通識基礎課至少占總學分的15%,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15%,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30%,通識基礎課考教分離,而專業課程由課程負責人按照教學大綱來安排考核環節,并結合項目、案例、課題來進行把關。

        教材的選用是否合適,直接關系到培養質量,改革課程內容、加強教材建設是特色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學團隊的水平決定了課程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科學性,課程內容要充分反映相關產業和領域的發展前沿,體現新時期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和專業認證的要求。農業院校可根據特色需要,結合教學實踐和經驗,組織教師自編適合自身專業發展的教材,真正做到將教學和實踐、學習與就業、專業設置與社會發展需要相聯系。

        (三)加強實踐課程比例

        與企業合作開展實習、實訓,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同時也完善了實踐教學體系,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至少占總學分的20%,選題結合本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指導和考核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1.提高師資隊伍水平,補充社會權威專家為教學力量。教師隊伍中應有企業的權威人士或一定領域里的專家作為兼職教師,數量要能滿足教學需要,結構合理,也應有足夠的教學能力,保證能參與學術交流和工程實踐問題研究。這要求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改革,為學生提供指導咨詢,并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指導。

        2.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堅持教學質量檢查與評估。利用PDCA循環模式構建、改進和完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推進教學團隊的水平不斷提高[5],積極鼓勵學生結合校級、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和教師科研項目參加各類競賽,取得成績代替相應研學學分。

        四、結語

        本論文通過對農業院校水利類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改革創新課程體系的幾點建議,建議對各主要教學環節提出明確的質量要求,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與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和社會評價體系,對培養目標是否達成進行評價,將評價結果被用于專業持續改進,使水利水電學生畢業后具有發現、分析水利工程的實際問題,設計解決方案,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掌握與工程有關的實驗方法,能夠具備合理分析和解釋實驗數據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藝蕓,王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倫理維度探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1,32(4):79-83.

        [2]何娜梅.獨立學院特色專業建設辨析[J].科教文匯,2014,(7):65-66.

        [3]趙琦.切實做好專業認證,正確導向教育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9,(2):20-22.

        [4]梁淑君,譚英杰.加強特色專業建設,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9-11.

        第4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一、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1.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

        近幾年,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已經提高到了45%,但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都在75%以上,德國、法國、英國等甚至達到90%,以色列也達到了90%以上,世界農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是得益于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和農業科技的創新。我國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也比較低,據資料顯示,2000年以來,我國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個,但轉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規模的不到20%,而發達國家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已經達到80%以上。科研成果與農業需求的脫節,造成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滯后。現在,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興起,生物技術、基因重組技術和信息技術開始應用于農業科研生產領域,但是對于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我國目前還只是剛剛起步,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2.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嚴重不足

        農業科技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對農業科研的投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用于農業科研的投資與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以上,而我國僅為0.17%~0.27%。說明國家在財政上對農業發展重視不夠。特別是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資強度增長緩慢,總量不足。近幾年,國家對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現有科技經費歸不同部門掌握,條塊分割嚴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難以集成使用;儀器設備重復購置,檔次不高,浪費嚴重;重點實驗室開發度低,難以共享。由于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農業科技創新基礎條件薄弱,

        3.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匱乏

        農業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總量不足,流失嚴重。目前,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人員3萬人,僅占職工總數的1/3;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僅占農業科技人員總數的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人才流失嚴重,2003年全國農業科研機構減少人員4806人,是新增人員的1.7倍,除了離退休人員外,人才流失占較大比例。據有關統計資料,我國平均2000多個農業勞動力中才有一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而發達國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農業科技尖端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導致高新技術研究乏力;缺乏市場意識強、管理水平高、開拓能力大的開發型人才,導致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滯后。

        4.農業科技體制不完善

        我國傳統的農業科技體制宏觀管理條塊分割、組織布局分散、研發層次重疊、管理效率底下、學科設置陳舊、專業單一、跨專業綜合性的項目較少、研發方向與市場需求脫節,運行機制、分配機制、激勵機制僵化落后,傳統的農業科技體制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我國農業轉型的現實需要。農業科研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科研方向應當反映當前和今后經濟發展的需求。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到科技體制和運行機制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科研與經濟發展未能緊密結合,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脫節狀況比較嚴重。這反映了在農產品短缺時期建立的科技體制和運行機制難以適應農業市場化、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形勢和需要。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對策

        隨著種植業發展不斷步入新時期、新階段,對種植技術的依存越來越緊密,同時對技術進步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是高產。高產、超高產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應用將成為技術研究和開發的熱點、焦點和重點。二是優質。提高產品質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全程保優技術的研究應用是優質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三是輕簡。輕型手工操作、機械化或半機械化操作等輕簡化技術將越來越成熟,應用前景越來越廣闊。四是精準。農作物播種育苗、田間肥水管理、化學調控、有害生物防治等技術操作力求精細準確,實現程序化、標準化。五是集成。學科之間、項目之間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交互運用,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技術體系。六是立體。充分利用溫光資源條件,實行間作套種,特別是種養結合型立體優化模式研究應用,成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七是環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加大,“三品”農業(無公害、綠色、有機)發展加快,要求無害化、綠色、環保技術不斷豐富和完善。

        1.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形成穩定的增長機制。國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斷提高用于農業科研的比重,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計劃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投資規模,盡快使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提高到1%,力爭到2010年左右達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達到2%,使農業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相協調。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要改善農業科技創新的投資環境,通過體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導,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體系,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流向農業高技術產業,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把政府資金投向技術集成度高、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巨大的重大項目。

        2.加快構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應當是一個系統全面的創新體系,主要任務是加強農業科學研究,強化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培養造就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因此,要堅持以人才使用為本,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科技推廣為紐帶,以服務“三農”為最終目的。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分為國家和區域兩級體系,通過協調兩級體系的關系,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優化、分工明確、有機銜接的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國家農業科技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以知識創新為主體,以原始創新為重點,著重解決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農業科技創新問題;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國家體系的層次性,以技術創新為主體,重大關鍵技術系統集成為重點,著重解決區域性、地方性農業科技創新問題。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就是要增強農業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提高農業重大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能力,強化優勢農產品及其產業發展的科技轉化應用能力。在創新模式的選擇上,應確立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模式。

        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一是需要聚集和培養一批站在國際農業科技前沿、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的戰略科學家、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創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創新核心團隊;二是實施人才目標管理,建立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競爭協作機制,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氛圍,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單位和團隊的整體績效;三是要實施人才結構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專家和高層次人才梯隊結構,穩定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四是實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質量的教育培訓體系和開發型的人才流動機制,增加農業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總量,構建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4.進一步深化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改革

        在農產品由短缺到結構性過剩、農業生產從數量型到數量質量型、從面對國內市場到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轉型時期,應及時調整和改革農業科技體制和運行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機制,建立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建設跨區域、跨學科、跨專業的創新團隊,積極探索以任務分工為基礎,權益合理分配和資源信息共享為核心,項目為紐帶的協作攻關機制;要建立人員能進能出、職稱能上能下,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能的選人機制;重在社會評價和業內認可的人才評價機制;體現崗位績效,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以及適應分級分類管理的收入分配機制;鼓勵科技人員大膽創新、創業和深入農村第一線的激勵機制。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

        第5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發達國家的經驗,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后,傳統的種一種、養一養的農業增長模式將會被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增長所取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將主要依賴于農產品加工業的迅速崛起和發展壯大。目前,我國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可以肯定地說,未來20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和高速發展期。

        經過二十多年來的科技體制改革,我國過去農業科技與生產脫節、管理運行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等弊端已基本解決。當前的主要矛盾是,農業科技供給不能很好地滿足新階段“三農”發展對農業科技發展的巨大旺盛需求之間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農業科技投入仍然偏低,投入結構、投入方式和投入管理不合理;具體表現的形式是,對不同科研主體的科技投入尚待進一步體現“國民待遇”,農業科技三條線(科研、推廣和生產)尚待進一步均衡發展,農業科技發展中存在的有錢打仗、無錢養兵、布局不合理、條塊分割、過度競爭、過度評估等現象尚待改變。根源在于大家對農業科技公共產品屬性的了解和認識尚不統一,國家層面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院所制度尚待建立。

        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上述問題,實現2020年我國農業科技率先躍居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目標,當務之急是在中央層面盡快組織實施建設新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其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核心,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支撐,國家農業綜合實驗站和區域專業試驗站是其網絡。

        在建設目標上,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構建統一管理、方向明確、核心突出、布局科學、分工合理、優勢互補、運行高效、研究與擴散銜接、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符合國際經驗、遵循農業科技發展規律、滿足“三農”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的國家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在建設思路上,通過深化改革、增量投入、盤活資源、理順結構、調整布局、明確分工、提升能力、優化環境、長期支持、穩定發展,依托已有機構,以國家級科研機構和部分有條件的農業大學為主體建設國家創新中心為核心,以自然資源、行政與農業區域內的優勢農業科研單位組建區域創新中心為支撐,以各區內優勢農產品布局為對應的科研試驗站為網絡基礎,構建新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在建設任務上,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增收三大任務,加強農業科研基礎設施、人才團隊和創新制度三項建設,形成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三級網絡體系,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國際競爭三個能力,實現模仿跟蹤向自主創新、資源依賴向技術驅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三大跨越,使農業科技率先躍居世界先進行列。

        第6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是指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積極實現農業經濟的“數量”增長,更要注重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并由以往的數量型擴張向質量型發展轉變。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將農業發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創新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注重農業經濟的質量效益的基礎上。

         

        一、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是科技創新

         

        1、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需要科技創新

         

        由于科技發展滯后導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中第一產業比重過大,二三產業比重過小。在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中優質產品的比重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到2007年,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4%,相當于林業、牧業和漁業總和,林業比重只有3.8%。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8%左右,比發達國家低30%~35%左右,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為30%~40%。由于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農產品增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

         

        2、發揮農業生產規模經濟效益需要科技創新

         

        我國耕地、淡水等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資源緊張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過剩的農業勞動力和分散、均田的小規模土地經營方式,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極易出現生產上的大幅波動。此外,科技水平低而導致的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是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大障礙。

         

        3、提高農業投入產出率需要科技創新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主要表現為“三低”:一是單產增速低。近十年來我國糧食單產水平降低。二是資源利用效率低。盡管我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產了世界22%的農業,但由于農業生產科技水平低,同時也消耗世界20%的水資源和30%的化肥、農藥。三是成果轉化低。據統計,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65% -85%之間,而我國僅為30%- 40%。我國農業增長科技貢獻率僅為48%左右,與發達國家平均70%的科技貢獻率差距很大。依靠科技創新提高我國農業的投入產出效率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當務之急。

         

        二、制約農業科技創新的障礙因素分析

         

        由于我國的教育資源和科研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業經濟發展的科技投資比較利益低,農業科技創新不足成為制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又一障礙。

         

        1、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不夠,機制不完善

         

        在國家科技基礎建設中,農業科技平臺所占比重較低。截止到2009年,在22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涉及農業領域的僅有23個,與農業作物育種和生物技術有關的僅有9個。在14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涉農的只有30個。國內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研究的單位眾多,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各自在封閉的系統內活動,互相之間缺乏優勢互補的機制,總體運行效率較低。在一些重要研究領域的自主創新方面還缺乏獨特的核心技術,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成果供給明顯不足。

         

        2、經費保障不力

         

        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GDP的0.43%,遠遠低于高收入國家3.29%和中等收入國家1.37%的平均水平。大部分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設施條件簡陋,無論是在試驗條件、基礎設施、科研力量,還是在承擔課題和獲得經費資助方面,都與發展現代農業對科技創新的要求相距甚遠。

         

        3、我國科技創新推廣體系不完善

         

        我國農業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產中階段,其中55%又集中在種植業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是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國每年取得6000多項省部級以上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但真正投入生產使用的不超過三分之一。科技創新成果推廣轉化難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創新水平低。另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善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中介市場落后也是造成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滯后的原因。

         

        三、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思路

         

        1、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的機制和基礎

         

        (1)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導的、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成中央、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有機結合的布局合理、聯合協作的具有國際優勢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農業技術與經驗,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效率。通過科技創新實實在在地提升農業的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2)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具有較強的風險性和探索性,其成果是典型的公共產品。政府應積極采取措施,為農業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環境,建立農業科技發展基金和完善農業保險機制,鼓勵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等措施有力支持農業科技創新。

         

        (3)加強對農業科技知識產權的保護。為了更好地加速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全面向農業產業的滲透,實現我國農業生產力質的飛躍,營造良好的農業科技發展環境,要盡快完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加強和制定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保護策略,對有重大價值的農業科技成果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我國自行研制等品種資源,具有遺傳基因研究價值等作物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以促進高技術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4)建立科技創新團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遵循市場規律積極吸引和留住科技創新人才,不斷優化科技創新團隊。首先,應正視農業科技的風險性、艱苦性特征,運用一流的待遇吸引和保留流動人才;其次,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和人才理念,在創新科研成果的評價、個人業績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運用現代激勵理論,不斷提高優秀農業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的科技創新積極性。

        第7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一、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迫切需要農業科技創新

        中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的關鍵時期,建設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十二五”農業發展的核心任務。“十一五”期間,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達到52%。同時也必須清醒意識到,邁入“十二五”,世情、國情、農情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挑戰。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

        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近幾年,中國糧食生產雖然已經取得“八連增”的巨大成績,但農業基礎設施差,抗風險能力弱、比較效益偏低等問題依然存在。未來隨著國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人多、地少、水缺的趨勢不可逆轉,城鄉居民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加,中國糧食安全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解決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總供需矛盾,確保糧食安全,必須最終依靠科技創新,充分挖掘品種潛力,盡快突破農業生產中的重大技術瓶頸,大幅度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迫切需要農業科技。近年來,農獸藥殘留、添加劑、防腐劑問題屢禁不止;“紅心鴨蛋”、“多寶魚”、“三鹿奶粉”等事件的發生又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此外,還有一些轉基因食品、動物源性飼料添加劑等由技術進步所產生的新問題。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和智能化種養,全面升級農業產業。

        確保生態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劇,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能力低等問題,再加上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劇,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加重。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急需加強資源環境領域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技術,加快開發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建立實現“低耗、高效、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人口、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確保產業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農業領域也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力主要來自于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競爭實質上就是科技競爭,自主創新能力是科技競爭的核心。目前,中國大豆進口量已經達到5000多萬噸的水平,隨著全球農產品市場競爭程度的加劇,中國農產品的進口量仍有進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減少國際農產品市場對中國農業的沖擊,就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生物質能源和資源環境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產業化,加快農業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有效增加科技儲備,引領國際農業科技發展,力爭占據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全面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面對需求剛性增加,資源日益緊缺的嚴峻形勢,我國農業發展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確保糧食安全,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改善生產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任務。依靠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舉措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要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依靠科技創新、科技推廣和農民培訓“三輪”驅動,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雙軌”運行作用,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的歷史任務艱巨。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進我國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項目申報、經費分配和過程管理辦法,突出農業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和有效資助方式,形成有利于農業科研基礎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同時必須建立適合國情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為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著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針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需求,以奪取農業科技制高點、增強科技發展后勁,提高農業競爭力為目標,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礎性工作。著力提高農業知識創新、生物技術領域、機械化技術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第8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一、市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市大力實施“科教興農”,開展農業科技攻關,積極推廣先進農村適用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業科技體制不完善

        與全國各地一樣,市的農業科技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與發展起來的,形成了資金上以財政撥款為主,運行上以事業單位為主導的行政型農業科技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純粹或過多地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幫助,農業科技進步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農業科研與生產活動脫節,影響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科研機構、高校和涉農企業、農民之間缺乏優勢互補的環境和協調機制,造成科技資源的浪費等;農業科研計劃項目組織缺乏統籌安排,無法通過項目實施有效整合科研資源,難以在重大自主創新方面實現大突破等。

        (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目前,市的農業科技推廣運行機制仍然有待完善,部分基層特別是鄉以下農業技術推廣系統不夠健全,農技推廣服務組織管理不夠嚴密,推廣網絡基礎落后。一些農技人員只注重抓具體農業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忽略了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發展,從客觀上制約了農業推廣體系建設和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三)農業科技投入不足

        農業科技投入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必要條件。近年來,雖然全市農業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多元化投入體系尚未健全,科技投入明顯不足,財政科技投入波動較大。同時,在農業科技投入結構上還存在著一些不合理之處,農業基礎研究投入比重偏低,農業科技儲備不足,導致農業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缺乏后勁,農、牧、漁等不同行業間農業科技投入分配比例不夠合理。

        (四)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匱乏

        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承擔者,是農業科技進步的直接推動者,其數量、結構和質量直接關系到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目前,市缺乏外向型、復合型、高科技頂尖人才,尤其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亟須的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加工、農業經濟、農業法律、農業貿易、農業質量標準等領域的人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缺乏、學科結構失衡的格局,對促進市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極為不利。

        二、提升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

        (一)構建有活力的科技創新機制,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第一,圍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解決農業科研領域長期存在的資源分散、低水平重復、分工不明、協作不力等問題,高效整合科研力量,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效率。

        第二,圍繞市場需求,在機構設置、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將科研機構辦成開發型、效益型、產業型的研究院所。同時深化科研機構內部體制改革,以“學科調整、結構優化、機制轉變、制度創新和提升能力”為重點,建立“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

        第三,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充分利用各級科研資源,建成布局合理、聯合協作、優勢互補、科研推廣相銜接、面向現代農業發展、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合學科資源,組建市級研究中心,培育新的優勢學科。

        (二)建立高效多元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第一,改革基層農業推廣機構,打破現有的按行政區域建立推廣機構的做法,根據農業產業布局重點,分別建立各具特色的推廣機構與服務機構。

        第二,鑒于農業技術的特殊性,對農業技術進行分類,不同類型的農業技術由不同的農業推廣組織承擔,形成分工明確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第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產業技術協會等民間組織,支持有條件的專業技術協會向經濟實體方向轉化,成為具有一定職能的行業協會。

        (三)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資體系

        第一,發揮政府投入的杠桿作用,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科技領域。農業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及成果轉化項目應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農業科技計劃項目應向優勢特色產業、農業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高科技農業傾斜,保證各級財政支出的科技三項費用和科學事業費穩定增長。

        第二,確立企業的科技投入主體地位,高效產業技術的開發和轉化項目應以企業投入為主,大力扶持企業辦科研,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科技企業,實現科研主體多元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第三,吸納外資。運用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政策,加大農業科技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國內外的企業和個人興辦農業科技企業或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基地。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第一,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有計劃地引進農業科技進步急需的人才。當前,應盡快引進市最缺乏的農業資源環境人才、農業生物技術人才、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人才。

        第9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范文

        1.1科研創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貯備增強新疆農業科學院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貯備較“十一五”明顯增多。一是新疆農業科學院承擔國家部委、自治區重大項目明顯增多。“十二五”以來,共承擔國家、自治區級重大項目(課題)37項,爭取科研項目經費大幅度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爭取科研項目財政經費累計3.22億元,3年已達到“十一五”累計財政經費總額的118.4%。二是科技成果水平質量顯著提高。“十二五”以來,取得科技成果27項,獲得各類獎勵44項;審(認)定農作物新品種39個,4個品種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51項、實用新型專利65項;獲得軟件著作權登記1項;編制完成109項農業行業及地方標準;686篇,其中,SCI收錄22篇;出版專著36部。三是基礎研究力量進一步加強。“十二五”以來,國家和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分別獲批36項和50項,立項數和經費數均創院歷史新高。“十二五”以來,在全區累計示范推廣各類農作物新品種(系)187個,新品種及栽培技術示范累計推廣面積約208萬hm2;累計示范推廣農產品無害化生產、病蟲害綜合防治、高效實用節水、果樹優質高產栽培、果糧(棉)間作等實用技術98項,建立各類科技示范點161個,累計技術服務面積47萬多hm2;累計推廣殘膜回收機、熱風爐、卷簾機、滴灌設備等新機具及新產品5400多臺(套)。這些成果和技術為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區的農業科技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1.2學科建設進一步優化“十二五”以來,圍繞自治區現代農業全局性、方向性、關鍵性重大技術問題,新疆農業科學院對現有學科進行戰略性重組,形成了10個重點學科、25個重點專業的學科建設戰略框架,為院學科發展確定了目標、任務和方向。另外,形成了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技術開發類研究結構合理、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優勢學科體系。一些如西甜瓜、棉花(長絨棉)、加工番茄、紅花、油菜、甜菜等特色作物優良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和先進水平。同時,積極開展了新興學科專業建設,探索了與國民經濟發展、產業興起密切相關的潛在學科和專業,拓寬了科學研究與發展領域。

        1.3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強“十二五”以來,啟動實施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大力推進了人才強院戰略,并進一步完善了人才工作機制,出臺了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引進高層次人才以及少數民族科技骨干遴選等意見辦法。同時,加大了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聘請14名院士、國家級專家擔任特聘專家和客座研究員;在職培養博士19名,其中,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培養15名,取得博士學位3名;引進急需緊缺專業博士7名;遴選院“少數民族科技骨干一、二、三級”人選18名,并進行重點資助。

        1.4科研設施和條件建設不斷增強建院以來,新疆農業科學院共有國家、省部級科技平臺76個。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條件平臺建設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是2011年成功獲批農業部30個重點學科群中2個區域重點實驗室和7個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并且“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烏魯木齊)”順利舉行揭牌儀式。二是新疆農業科學院申報的“特色林果產業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獲國家發改委批準命名,組織申報的5個自治區級工程中心項目獲得批準。

        2新疆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2.1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不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系,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不僅包含硬技術創新和軟技術創新,還包括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多次應用[2]。新疆農業科學院現有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與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突出,難以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自治區現代農業健康、快速、持續發展的核心基礎作用。具體表現在:農業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條塊分割、力量分散,缺乏學科間的大聯合、大協作機制;科研與推廣的投入比例存在不合理之處,“重科研,輕推廣”現象長期存在,導致推廣工作停滯不前,阻礙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自身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以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為重點的人事制度改革、以體現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加強管理和提高效益為重點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實現。

        2.2產學研創新機制不完善市場機制在自治區農業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產、學、研結合尚未在體制機制上解決。一是目標不趨同。科研機構以新產品、新技術為目標,高等院校以項目、論文為導向,而企業是以研發適銷產品為需求。二是信息不對稱。科研、高校和企業研發人員缺乏信息互通,3種類型人員缺乏整體思考。三是成果難共享。在當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情況下,相關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和統籌安排,科研、高校、企業的研發成果難以共享,就算是合作,也往往是為了爭取項目臨時組合,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

        2.3科研經費支持量不足據自治區農業科研院所普遍反映,隨著近幾年國家、自治區在農業科研方面投入的不斷增加,科研院所“找打仗錢”的壓力大為減輕,但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不足的問題突出,已成為制約農業科研院所持續穩定發展的瓶頸。就新疆農業科學院而言,雖然科研經費近幾年大幅度增長,但人均科研經費只有2.5萬元。由于新疆地廣人稀,各縣市之間路途遙遠,往返實驗基地的差旅就用去大半,加上現在新疆勞動力緊缺,用工費用急劇上漲,實際真正用于科研活動的經費寥寥無幾。

        2.4優秀領軍人才匱乏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3]。近幾年,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新疆農業科學院創新人才隊伍建設與全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為科技創新人員總量較少,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4-5]。在隸屬新疆農業科學院的16個農業科研院所中,正高級職稱人員88人,占科技創新人員的10.85%,平均每個研究專業1人;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員33人,與我國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加上農業科學研究周期長、風險高、產業弱勢、知識產權保護難、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投資相對較少、工作環境艱苦、服務對象群體較弱的特點[6],使農業科研機構的人才隊伍建設更加困難。

        3關于新疆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的思考與建議

        3.1協調自治區科技管理力量,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圍繞自治區六大產業,針對生產一線重要技術需求,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根據科研機構在全疆各地的示范基地、試驗場站,在全疆選取有代表性的重點示范縣(市)進行“院縣共建”,共同組建科技隊伍,創建科技團隊式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采取面對面、手把手、心貼心的科技成果推廣方式,使農民與科技人員建立起穩定的技術供需關系和良好信譽關系;依托重點示范縣(市)建設,集成新品種、先進實用技術集中展示,使廣大農民能“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同時,使科技人員經常深入生產第一線,在生產實踐中不斷調整科研方向,獲得科技創新靈感,促進科技成果研發。通過解決科研、推廣與生產實際脫節的問題,引導農業原始技術創新向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方向轉變[7],使科學技術更加貼近農業生產實際、貼近農民需求。

        3.2促進新疆現代農業生產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聯合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涉農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利益共享、協同創新的產學研合作機制[8],針對自治區農業發展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強調多主體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協同推進機制,重視發揮政府、大學、科研院所及企業等不同主體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作用[9],實現科技創新的上游延伸到廣闊的基礎研究領域,中游覆蓋產品生產和產業化的全過程,下游延伸到廣告策劃、品牌營銷、售后服務、商業方法等諸多環節,體現產學研合作的多元化目標。各涉農機構提出合理的分配機制,共同參與、互有分工、利益分配、互利雙贏,切實提高農民收入,發揮對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3.3整合農業科技資源,設立農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由于農業科技創新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靠其自身很難提高科技創新的科技儲備能力[10]。按照農業科技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建立以政府為農業科技投入主體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機制,設立自治區農業科技創新專項,實現以項目為紐帶、以任務帶團隊,形成相對穩定、持續支持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建立科學的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采用定向委托的方式交給自治區評價好的相關法人機構自主支配,以激勵和保障科研人員根據農業生產實際自由地、創造性地開展研究活動。另外,支持學科建設、新興學科培育、人才培養引進和條件平臺建設。一是加大主要用于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機構基礎設施維護、科研儀器設備購置和升級改造、科技基礎平臺建設等經費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大主要用于支持創新體系科研機構完成科研任務、開展重大應用基礎研究以及重大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等經費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大主要用于科研機構的基本支出和運行保障經費的投入力度。通過穩定投入,讓科研人員有一個穩定的科研投資預期,搭建良好的科技平臺,營造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政策環境,減少科研人員為項目立項、評估等環節分散的精力,使他們能夠集中力量搞好科技攻關與示范推廣,并把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產實際中,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免费看网站午夜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性色AV乱码字幕无线观看 | 亚洲不卡免费观看 |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 | 日韩免费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