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范文

        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

        第1篇: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理論創新;唯物辯證法;道德倫理觀

        中圖分類號:G5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7-090-04

        同志指出,我國未來五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制度建設繼續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戰略進行戰略實踐,唯物辯證法是我國未來五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導思想,且堅持以實踐為基礎,運用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線、方針、政策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堅持思想中國化的原則,與當代我國實際、當代世界特征相結合,用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維制定適合我國社會進步的發展戰略,運用的方法論進行社會思維方式和社會價值觀的建設。有效途徑是通過我國社會經濟自力更生的創新能力的實現、自主創新、國家創新體系的構建,及我國社會經濟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踐行中國化的道路目標。我國社會生產力與綜合國力的提升、社會思維方式和社會價值觀建立離不開我國高校教育相關課程內容的革新和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逐漸不符合時代要求和市場需求,為了適應中國目前的狀況,我國高等教育從傳統教育的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階段成長為以創業教育為主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創業教育培養階段,強調大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當創業教育進入革新階段,原有的社會經濟道德理論就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全面提升創業教育的培養質量,更好地配置教學資源,社會經濟道德理論建設勢在必行。本文基于2012年申請的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世界文化遺產地麗江大學生旅游行業創業模塊構建”,運用唯物辯證法,彌補當代大學生社會經濟道德理論的缺失,探析唯物辯證法對當代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指導作用,并運用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探析在大學生創業初期進行“經濟人”、“誠信人”道德觀倫理的抉擇,培養適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誠信經濟人”——“經濟人”與“誠信人”的和諧統一,在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基礎上,構建我國大學生創業的道德倫理,從而全面提升我國創業教育的培養質量。

        一、唯物辯證法在我國當代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指導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處于理論創新驅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的階段,我國當代大學生目前肩負著崇高的歷史使命,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要通過理論思維的塑造,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模式通過創業教育的理論創新驅動創業教育的路徑,運用的哲學思維構建我國創業教育的理論思維,通過學生理論天賦能力的塑造,提高學生分析客觀事物的分析能力,實事求是地從我國國情出發,分析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提高學生的技能。其次,要通過教育內容的革新和課堂組織的創新,激發大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突破傳統創新唯物史觀教育,解決創業教育的核心:為了誰、怎么做的問題,接著要通過融人唯物辯證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反思能力j批判能力、超越自我能力、創新能力,形成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最后,要通過唯物辯證法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人性要求——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觀,擺正自己與集體、社會、自然的關系,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唯物辯證法在我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培養中的指導作用

        第一,唯物辯證法以實踐為基礎,創新探索、反復研究、推理演繹,在創業教育道德觀教育課程中,對學生的道德觀教育、學生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知具體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有指導作用。第二,唯物辯證法在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抉擇能力、評價能力等方面有指導作用。第三,唯物辯證法通過課程內化大學生的道德觀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較高的人性要求,在培養大學生的自我判斷、自我選擇、珍惜選擇機會、付諸行動能力等方面有指導作用。第四,唯物辯證法通過創業教育道德觀相關課程建立學生的信仰觀,從而抵御各種社會思潮影響,最終形成適合我國國情、學生特征、創業教育培養目標的道德觀。

        (二)唯物辯證法在塑造我國高校的大學生精神和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方面的指導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任務是科學進步和綜合國力的提升。科學提升推動我國社會的進步,且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但沒有社會責任感,只追求個體經濟利益的科學進步是錯誤的。運用唯物辯證法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學生進行創業、創新設計前,指導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維,普遍聯系實際,從社會成員的角度考慮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塑造學生維護社會、集體、個人利益的責任感,長遠可持續地進行個體經濟的創新,為的是培養大學生的大學精神、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的倫理道德觀標準,指導學生在未來的創業中,始終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評判、分析、判斷創業前景和創業規則,正確地配置社會經濟資源。

        (三)唯物辯證法在大學生創業精神培養中的指導作用

        第一,唯物辯證法是創業精神培養的方法論,普及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對引導學生認知能力、判斷能力、自學能力的提升有指導作用。第二,唯物辯證法是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客觀的科學精神的指導思想,通過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創業學生可以從客觀規律的研究中創新產品設計,構建科學的創新、創業型企業。第三,唯物辯證法是塑造學生的判斷能力、抉擇能力、合理運用創業資源能力的方法論。

        (四)唯物辯證法在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指導作用

        唯物辯證法通過創業學生的社會實踐,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協調配置各種資源能力,并解決創業學生透過現象分析企業創業本質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業素質,避開各種急功近利的不良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首先,通過反復的社會實踐實現創新,推動社會進步,運用唯物辯證法的過程教育的培育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質量。其次,在唯物辯證法中,解決需要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然后結合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通過唯物辯證法的思維錘煉,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到客觀事物的本質,協調配置各種資源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最后,通過唯物辯證法的國情教育,在參與社會實踐前,避開各種急功近利的不良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結合學生的性格特征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

        綜上所述,唯物辯證法以實踐為基礎,進行理論創新,批判形而上學的自然觀,是客觀的辯證法,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方法論,唯物辯證法引導、加強創業教育理念、教育目標和方法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理論體系及方法論在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理論道德觀倫理方面的創新。

        二、我國當代大學生在創業初級階段.如何進行“經濟人”與“誠信人”的抉擇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強調市場是“無形的手”,只有在“經濟人”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潤時,整個社會的福利才能增加。然而,自私自利的經濟主體破壞社會經濟的基本道德倫理,追求個體利潤最大化將導致整個社會經濟的崩潰,一定的社會道德倫理原則的構建是必須的。首先,社會道德倫理的凝聚力、約束力離不開高校創業教育的道德倫理教育。比如,在專業知識和創業實踐能力塑造中,發展戰略、商業模式、融資策略、商業計劃書等創業能力培養環節,就離不開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培養。其次,運用馬克思唯物辯證法進行“理性經濟人”和“誠信經濟人”和諧統一的培育,需要“以誠信為本”,形成以單個經濟實體的利益與外部經濟環境、社會制度等因素相結合和諧統一的產物,激發個體經濟的活力,促進社會經濟的進步。再次,在“以誠信為本”的單個經濟實體中,德法價值觀孕育于單個實體的價值觀中,塑造整個社會經濟中的商業道德及長期經濟效益的商業規范。最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各種經濟利益相互交織,只有形成統一合理的商業道德規范,各經濟利益實體才能最終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原則,總之,“經濟人”與“誠信人”的和諧統一是“理性經濟人”和“誠信經濟人”的延伸,它是運用效率、誠信兼顧公平的科學發展觀進行價值觀建設的。本文透過我國國情分析“經濟人”與“誠信人”的本質。

        (一)運用“經濟人”、“誠信人”評價模型客觀分析“經濟人”、“誠信人”的相關性

        “經濟人”、“誠信人”評價模型客觀分析單個“經濟人”、“誠信人”在從事個體經濟期間,個體誠信行為對個體經濟活動的影響,探析“經濟人”、“誠信人”個體稟賦特征對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影響,以及個體誠信機會成本對個體機會成本的影響。探析思路如下:第一,探析“經濟人”、“誠信人”的個體稟賦特征:家庭特征、教育文化特征、專業技術水平特征等,用字母C11,C12,……,C1n。表示。第二,探析“經濟人”、“誠信人”的個體社交圈層的相關性:個體誠信、朋友交際、愛好群際關系等,用字母C21,C22,……,C2n表示。第三,探析“經濟人”、“誠信人”的個體機會成本、沒有誠信的機會成本,用字母C31,C32,……,C3n表示。第四,探析“經濟人”、“誠信人”的個體經濟水平、收入水平等,用字母C41,C41,……,C4n表示。第五,探析“經濟人”、“誠信人”的個體社會地位、職業、職級等的相關性系數,用字母C51,C52,……,C5n表示。評價矩陣分別可應用于五個“經濟人”、“誠信人”的個體相關因素相關性分析,具體評價矩陣公式如下:

        綜上所述,運用評價矩陣探析各因素之間的相關程度,量化探析市場“經濟人”、“誠信人”從事個體經濟活動與誠信度各因素的相關系數,有利于確定一個“經濟人”、“誠信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誠信機會成本,降低教育成本,進行創業學生的誠信建設,從而創造大學生創業個體更大的經濟效益價值。

        (二)“經濟人”、“誠信人”的抉擇

        “經濟人”、“誠信人”的博弈體現在市場經濟中,主要包括個人經濟利益與道德價值觀的博弈、利益最大化與精神利益的博弈、個人理性利益與利他利益的博弈、交易成本與社會道德觀的博弈。“經濟人”、“誠信人”在大學生創業初級階段要經歷一個道德觀、認知、認同及檢驗的過程,預期經濟利益與以“誠信為本”的道德觀之間存在博弈,因此,“經濟人”、“誠信人”的創業道德觀意識和創業價值觀的培育始于創業教育誠信道德觀體系的建立,在創業教育課程中通過各種誠信事件,比如,誠信營銷、誠信宣傳、誠信策劃系統等教育模塊構建一個互動相互監督的邏輯檢驗誠信道德觀體系,運用市場法律體系監督誠信道德觀體系,杜絕欺騙行為。創業教育課程中的誠信道德觀體系和市場法律體系的構建,形成創業學生與社會各行業合作方的誠信合作體系,通過反復檢驗、市場的反復博弈,形成能夠均衡個體利益、集體利益、社會利益、交易道德觀,平衡市場誠信抉擇體系的規范經濟行為。綜上所述,創業學生誠信行為的形成必須通過主體和客體之間反復博弈,通過誠信事件、誠信規范行為的付出,形成市場經濟的均衡利益,提升個體“經濟人”、“誠信人”的個體經濟收入和個體社會地位,形成不斷轉變的市場經濟誠信規范行為的系統。

        (三)“經濟人”、“誠信人”的和諧統一

        在市場環境中,等價交換、經濟利他原則是在市場經濟“無形的手”調節下進行社會市場經濟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經濟人”、“誠信人”的和諧統一,是在市場經濟主體環境中維護“經濟人”、“誠信人”正當經濟利益的基本交易原則,假設創業“經濟人”只以創業企業經濟利益為出發點,不僅違反法律規范,而且違道德規范,創業企業與其他企業、創業企業與社會道德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引發的不道德經濟行為必將受到我國市場經濟相關法律的制裁。只有“經濟人”、“誠信人”的和諧統一,才能通過我國國家誠信體系反復檢驗,創業行為的誠信度、創業者的信守承諾度、回報他人利益度都是貨真價實、按時按點誠實交易的商品原則,也是按時還貸的誠信的交易原則。通過“經濟人”、“誠信人”的和諧統一建立我國國家誠信體系,是通過道德倫理觀的創新驅動創業企業長期與生產商、供應商及金融機構合作的理論創新,是“經濟人”、“誠信人”的合理訴求,是實現真誠利他利己的追求個體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

        三、我國創業教育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必須培養出“經濟人”與“誠信人”和諧統一的誠信理性經濟人

        我國創業教育初期的教學模式、講授方式、練習和輸出毫無秩序,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契約性的制約,學生習以為常,教師與學生沒有信任和合作,無秩序就無效率。我國創業教育從唯物辯證法角度培養的“經濟人”、“誠信人”能夠有效改變我國傳統教育無序現象,通過唯物辯證法理論驅動制度革新的創業教育,有效增進社會的公共利益,創業教育的隱性收益產生,理論結合實踐,運用情景教育模式提升、鞏固大學生的“市場經濟中理性經濟人”的創業判斷能力,在有效的師生互動中,運用互聯網技術將知識、創新科學、合理、有效的現代高校創業教育的模式,從主客觀方面提升創業學生知識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

        (一)傳統教育觀對現代創業教育革新帶來的不利影響

        第一,我國高校傳統教育觀是無序的,教師付出(沉沒成本),換來的是學生厭倦感和理論知識掌握能力較差的教學成果,并不能轉化實踐成果。第二,我國高校傳統教育觀是“自利”價值觀的傳授,在有限時間內,學生結合個體利益學習知識,自主抉擇判斷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沒有唯物辯證法的創新思維、社會道德觀的培育,學生產出只能形成無序的惡性循環的學生個體利益。第三,我國高校傳統教育觀培養的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只能從“自利”角度出發,在理論與實踐轉化中缺失了誠信系統,合作可能性降低,社會誠信系統建立可能性較差。

        (二)有效的現代創業教育觀全面保證教育產出的質量

        第2篇: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物理學;哲學思想

        物理學是一門最基本的自然學科,它是探討物質結構和物質基本運動規律的學科,所以人們往往認為物理學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論公式,而忽視了物理學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諸如人文哲學思想、美學等方面。實際上,物理學在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不是為了物理學而研究物理學,而是為了有助于人類、社會以及個體人的發展而研究物理學,所有這些都涉及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關系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

        1 物理學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物理學在古代被稱為自然哲學,物理學作為一門精密的學科進行研究是從1687年牛頓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開始的。隨著學科的發展與不斷完善,物理學才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學科,但物理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是不會被分離的。

        1.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物理學是實驗科學,物理實驗既是建立物理理論的基礎又是檢驗物理理論真理性的方法。楊振寧教授說“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本的學科”,物理學上很多理論都是通過實驗檢驗論證的結果,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2 物質是普遍聯系的

        物理發展史上,很多地方體現了物質是普遍聯系的觀點。比如人們曾經把電和磁孤立起來,物理學家奧斯特接受自然力統一的哲學思想。堅信電和磁之間存在某種潛在聯系,經過多年研究,終于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并由此開創了電磁學的新紀元。把電和磁聯系了起來,這正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特征——物質是普遍聯系的。

        1.3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人們對物理現象及其本質的認識是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每一種理論的建立過程都體現了“實驗(事實)——理論假設——實驗(新的事實)——修正理論”,遵循著辯證唯物主義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比如在整個光學的發展史中對光本質這個問題的認識,先是牛頓的微粒說;再是惠更斯的彈性波動說;接著麥克斯韋提出電磁波動說;到20世紀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說。

        最終人們認識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類對光本性的認識就正是遵循著“否定之否定”認識規律的反映。

        1.4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

        物理學中為了方便研究問題,經常抓住物體的主要特征,忽略物體的次要特征,而抽想出一些理想模型。如“質點”這個理想模型保留了實際物體的質量和存在的位置,而忽略了物體本身的大小形狀,體現出辯證唯物主義中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辯證關系”。

        1.5 運動的相對性和時空的相對性

        近代物理學的一大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涉及的哲學問題很多。最突出的就是相對運動和相對的時空觀念。相對論指出:相對性原理的本質在于運動的相對性這一事實,而不存在絕對運動。相對論否定了絕對運動的存在,就否定了絕對時空的概念。它通過不變的光速把時間和空間聯合為一個整體,由洛倫茲變換建立起各個慣性系之間的時空關系。

        可見,不論是物理文化知識本身,還是物理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維方法,對人類的自然觀和哲學思想有重大的影響。

        2 物理學中的美學文化

        2.1 物理理論的美學特征

        2.1.1 簡單深刻美

        在一個藝術家眼里簡單是一種美。自然現象錯綜復雜,物理學則力求用簡單的方程或定律去概括自然規律,但其反映的內在規律確是非常深刻的。如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轉化,牛頓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觀低速條件下各種機械運動的規律,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組將復雜的電磁現象統一其中,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基本原理簡單凝練,但其中內涵確是豐富而深刻的。

        2.1.2 對稱守恒美

        對稱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也是人們很樂于接受的一種美學形式,物理學在對自然的表述中處處顯現出了這種對稱的美:引力和斥力,“電生磁”與“磁生電”,粒子與反粒子,物質與反物質、圓孔或單縫衍射圖樣的對稱、無限長直導線周圍磁場的軸對稱等等。物理定律對某種規范變換的不變性、守恒性更是貫穿于整個物理學的一種對稱形式,物理學中有許多守恒定律如: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等等。實際上,對稱性已經成為當代物理學家研究物理理論的一種方法。

        2.1.3 統一和諧美

        第3篇: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物理學;人文文化

        物理學是一門最基本的自然學科,它是探討物質結構和物質基本運動規律的學科,所以人們往往認為物理學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論公式,而忽視了物理學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諸如人文哲學思想、美學、道德等方面。實際上,物理學在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不是為了物理學而研究物理學,而是為了有助于人類、社會以及個體人的發展而研究物理學,所有這些都涉及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關系中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文化。

        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曾指出:為了避免出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危機,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是消除現代文化中兩種文化,即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間的隔閡,而加強這兩方面的聯系。沒有比大學更加適合的場所了。只有當兩種文化的隔閡在大學園里加以彌合之后,我們才能對世界給出連貫而令人信服的描述。所以我們有必要去討論科學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下面從文化角度去剖析物理學中的人文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物理學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物理學在古代被稱為自然哲學,物理學作為一門精密的學科進行研究是從1687年牛頓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開始的。隨著學科的發展與不斷完善,物理學才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學科,但物理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是不會被分離的。

        1.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物理學是實驗科學,物理實驗既是建立物理理論的基礎又是檢驗物理理論真理性的方法。楊振寧教授說“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本的學科”,物理學上很多理論都是通過實驗檢驗論證的結果,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2 物質是普遍聯系的

        物理發展史上,很多地方體現了物質是普遍聯系的觀點。比如人們曾經把電和磁孤立起來,物理學家奧斯特接受自然力統一的哲學思想。堅信電和磁之間存在某種潛在聯系,經過多年研究,終于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并由此開創了電磁學的新紀元。把電和磁聯系了起來,這正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特征——物質是普遍聯系的。

        1.3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人們對物理現象及其本質的認識是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每一種理論的建立過程都體現了“實驗(事實)——理論假設——實驗(新的事實)——修正理論”,遵循著辯證唯物主義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比如在整個光學的發展史中對光本質這個問題的認識,先是牛頓的微粒說;再是惠更斯的彈性波動說;接著麥克斯韋提出電磁波動說;到20世紀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說。最終人們認識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類對光本性的認識就正是遵循著“否定之否定”認識規律的反映。

        1.4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

        物理學中為了方便研究問題,經常抓住物體的主要特征,忽略物體的次要特征,而抽想出一些理想模型。如“質點”這個理想模型保留了實際物體的質量和存在的位置,而忽略了物體本身的大小形狀,體現出辯證唯物主義中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辯證關系”。

        1.5 運動的相對性和時空的相對性

        近代物理學的一大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涉及的哲學問題很多。最突出的就是相對運動和相對的時空觀念。相對論指出:相對性原理的本質在于運動的相對性這一事實,而不存在絕對運動。相對論否定了絕對運動的存在,就否定了絕對時空的概念。它通過不變的光速把時間和空間聯合為一個整體,由洛倫茲變換建立起各個慣性系之間的時空關系。

        可見,不論是物理文化知識本身,還是物理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維方法,對人類的自然觀和哲學思想有重大的影響。

        2 物理學中的美學文化

        2.1 物理理論的美學特征

        2.1.1 簡單深刻美

        在一個藝術家眼里簡單是一種美。自然現象錯綜復雜,物理學則力求用簡單的方程或定律去概括自然規律,但其反映的內在規律確是非常深刻的。如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轉化,牛頓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觀低速條件下各種機械運動的規律,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組將復雜的電磁現象統一其中,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基本原理簡單凝練,但其中內涵確是豐富而深刻的。

        2.1.2 對稱守恒美

        對稱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也是人們很樂于接受的一種美學形式,物理學在對自然的表述中處處顯現出了這種對稱的美:引力和斥力,“電生磁”與“磁生電”,粒子與反粒子,物質與反物質、圓孔或單縫衍射圖樣的對稱、無限長直導線周圍磁場的軸對稱等等。物理定律對某種規范變換的不變性、守恒性更是貫穿于整個物理學的一種對稱形式,物理學中有許多守恒定律如: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等等。實際上,對稱性已經成為當代物理學家研究物理理論的一種方法。

        2.1.3 統一和諧美

        物理理論的和諧統一美實際上是自然界和諧統一美的理論形態。如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把電學、磁學、光學統一了起來,量子力學把波動性和粒子性統一了起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統一起來,把經典物理學都包容在他的理論框架之內,創造了程度更高范圍更大的和諧統一理論。

        2.2 物理學家與美學思想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狄拉克認為:讓一個方程具有美感要比符合實驗更為重要。法國科學家彭加勒曾說:“科學家研究自然,是因為他從中能得到樂趣,他之所以能得到樂趣,是因為她美”。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說過:“物理學的原理有它的結構,這個結構有它的美跟妙的地方,而各個物理學工作者對于這個結構的不同的美跟妙的地方的感受,有不同的了解,因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個工作者會發展他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跟研究方法,形成他自己的風格。”

        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有感知美的奇異本領,美學思想在許多物理學家創立與評價物理學理論時起著重大的啟發與指導作用。追溯人類科學源頭,科學美始終被作為一種人文理想而追求,成為科學家們獻身科學、潛心研究的直接動力之一。

        3 物理學中的科學道德精神

        3.1 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精神

        好奇心是一種情感,是一種人文精神,也是最重要的科學精神。科學進步的真正動力是許多物理學家對了解未知事物的欲望。牛頓看到蘋果落地,就去想蘋果為什么會從樹上掉下來,從而想到了萬有引力;阿基米德從浴桶洗澡中得到啟示,發現水面上升與他身體侵入部分體積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了鑒別金質王冠是否摻假的方法,產生阿基米德原理,發現浮力定律等。這種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精神,對物理學的發展與人類的文明有很重要的作用。

        3.2 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實事求是認知的基礎,而創新則是科學精神的核心。20世紀物理學的革命告訴我們:科學的發展道路上科學家要創立一種新理論的時候,都必須要有敢于向已有的舊理論、舊思想提出質疑的勇氣。例如:伽利略正是因為對亞里士多德“力是產生物體運動的原因”的懷疑,才建立了正確的力和運動的關系。以至于后來的牛頓運動定律的產生。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正是因為敏銳的覺察到了從未被人懷疑過的宇稱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大膽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論斷,才使物理學理論有了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3.3 合作與寬容精神

        第4篇: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范文

            一是遇到問題先調查、后結論。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它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有一次,一位學生遲到,我狠狠地批評他,他不服,和我頂撞起來。鬧得很僵。后來,學校收到了有關這位學生的表揚信,我才知道錯怪了他。原來,他在上學路上拾到了內裝2500元的錢包。他拾到后,就地等失主。物歸原主以后,上課的時間已過,因而遲到。弄清事情原委,我立即當著全班學生表揚這位學生拾金不昧的品質,并進行了自我批評。這位學生還沒等我說完,站起來也承認了錯誤,“不應頂撞老師。”后來,我們之間的師生關系越來越融洽。事實說明,主觀武斷必碰釘,實際出理通,先調查后結論。工作順利定成功。 

            二是幫助后進生先察后導。 

            全班學生有先進和后進之分。工作中的老大難是幫助后進生。要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首先要改變先入為主的思想方法。“橫挑鼻子,豎挑眼”是轉化不了后進生的。我的體會是,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對待任何一位學生,當然也包括后進學生。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就要求我們,支持兩點論、兩分法。反對片面地看問題。學生小王是全班有名的“刺頭”。為了做好他的轉化工作,我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觀察他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發現他為人正直。有一次,班里的一位大個子學生戲耍一位腳有毛并走路不方便的學生。小王看到后,當即挺身而出,保護被戲耍的學生,毫不留情地訓斥大個子。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利用班會時間,以“學生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為題,組織學生討論。大個子學生自知自己做得不對,課后向腳有毛病的學生道歉,我表揚了小王的行為,并和他長時間談心,對他存在的缺點、不足之處,也適當提出,認真分析危害,使他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他向我保證:“要象愛護他人那樣愛護自己。”后來,他真的變好了。這真是“一分為二好,看人離不了,先進更先進,后進能變好。 

            三是落實規范先做樣子后落實。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要學生做到,班主任首先要做好。因此,我對照《規范》逐條學習,并按要求一條一條地認真做。在此基礎上要求向學生發出號召,掀起落實《規范》的。這樣做,對學生有號召力。在學生落實《規范》的過程中,注意引導他們認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對個別學生中出現的反復,也正確對待。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因此,在落實《規范》的過程中,堅持適度原則,注意量的積累,注意認基儲從小事、從點滴做起,培養良好行為的養成。由于我們的做法措施得力、引導得法、堅持一貫,因而,使班集體出現了班風正、正氣升、開爭先、共攀登、校評比、第一名的喜人景象。 

        第5篇: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 綜合探究課 課堂教學 問題 對策

        一、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概述

        在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教學中,教師通過情境設置,給學生提供質疑、探究與討論的機會,要求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探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實際問題,引領學生去觀察,去感悟,使學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強化基礎知識的記憶,進一步開拓視野,深入思考,經歷實踐,培養主動探究精神,提高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在這樣一種全新的綜合探究教學中,學生隨時都會遇到各種困難,有時甚至感到茫無頭緒,思想政治教師除了幫助引導外,更要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戰勝脆弱,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出學生的創造力潛能。

        二、當前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為了解新課程下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組織自己所帶的研究生、本科生,利用國培頂崗支教及教育實習的機會,選取江西省永新、九江、修水、余干、萬年、寧都等十個縣市20所普通高中(每校選1個文科班50人;2個理科班100人)30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了關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教學實效性的問卷調查。發放問卷3000 份,收回2985份,有效份數2952份。與此同時,我們還對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進行了訪談,通過調查、訪談,深入課堂教學一線聽課發現,新課程改革后,我們欣喜地發現: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增多、距離拉近,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躍起來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取得了很大成績,也積累了很豐富經驗,但我們也發現綜合探究課在教學中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具體的教學實踐之間仍有一定距離,從而導致教師課堂行為與新課程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的怪異現象。值得思考,更需要我們提出相應的對策。

        1.受現行高考制度影響,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的開設舉步維艱

        由于社會輿論一直渲染著一切為高考讓路,眾多學子也為日后前途而夜以繼日“奮力拼搏”,去擠那獨木橋--高考,基本上所有的學子父母都視高考為唯一出路。不少教師也希望自己所教學生高考能考出好成績,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教學能力。在這樣一種思想意念支配下,任何教學行為只要不與高考直接掛鉤就得往后擺一擺,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無形中就充當著這樣尷尬的角色,其處境和命運可想而知。他們認為組織綜合探究活動會影響學習,對綜合探究能力的培養那是以后的事。據調查統計得知,在高中階段每個學生要學習思想政治4門必修課,2門選修課。教學內容多任務重,而高一學生每周只有2節思想政治課,即使是高二文科班學生每周也只有5節思想政治課。可見,思想政治課課時是很緊的。而要有效開展一次綜合探究活動,從確定探究主題,到最后的總結反思,至少需要一周時間,而高中學習科目眾多,每門課都有綜合探究課,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本來就少,沒時間組織活動。所以,只能選用傳統授受式教法來組織綜合探究課教學。調查數據顯示,57.8%的學生表示“現階段老師在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普遍使用的教法是講解和提問為主”, 10.1%的學生表示“教師主要是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回答問題”,32.1%的學生表示“老師從頭講到尾,很少提問”,有29.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家長會出于安全考慮,擔心借探究之名,影響學習成績和升學,不希望學生離開課堂,進入社區等地進行走訪調查,而且很多學生家長在周末會給孩子請家教補習,學生根本沒有時間搜集資料。

        2.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忽視學生情感的內在升華

        新課程實施以來,大多數教師能通過鉆研《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在課堂上設置了許多探究活動,通過小組討論、質疑辯論等多種形式輪番上陣,整堂課熱鬧生動,學生激情倍增,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對人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但透過這繁華的表面,我們仍能感到其中的問題和不足。筆者認為,雖然課堂上出現了搶答、辯論等感人場面,特別是班上同學異口同聲回答問題,表面熱鬧,有時覺得有華而不實之感。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熱鬧,而忽視學生情感的內在升華。我們在一線課堂看到的是,有的老師只要有問題,無論難易都要小組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卻只給學生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進入討論狀態,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特別是有的老師把全班60多個學生從左到右分成4個小組進行討論,第1排的學生與第8排的學生間隔這么遠,根本不可能進行討論。結束時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自然是這個小組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擔當,學習差的學生在小組中不管有沒有搞懂都無所謂,他們更多的是聽眾,甚至連聽眾都不愿意當,干脆做自己喜歡的事。還有的教師為完成事先設置好的探究題,課前就指定幾位學生去準備,適時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的能力被框定在某一小部分人的圈子里,使那些有點能力,但不是很好,有話想說的學生,卻失去了嘗試機會,成為一個湊熱鬧的“觀眾”。對學生而言,合作前沒有認真思考,就會缺乏平等的交流與溝通。

        3.綜合探究機械單調,教學方法缺乏新意

        筆者調查走訪發現有的教師在綜合探究課教學時,教學形式也顯得比較簡單,不管是那種類型的綜合探究課一律采用課題研究的方法開展教學,其結果占用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老師疲憊,學生更加疲憊,事倍功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這種為探究而探究往往容易導致簡單模仿,將探究降格為模仿,并沒有達到探究的真實目的。有的示范課,仍然會為了“迎合”評課標準而設計出不少教學環節。學生異口同聲說出正確答案的同時,學生的思維實質并沒有參與問題的討論。課堂不是教師一人表演的舞臺。它應該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和互動的舞臺。課堂應該是引發學生發展的場所。通過探究學習,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并在發展各項能力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因此,課堂要進行有效提問、有效交流、有效評價,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處處體現精致化、體現有效性。

        4.課堂教學難以調控,不敢放手學生參與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勤于動手,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但老師們經常會感到活動放開容易收起難,故有的老師干脆讓學生少討論、少合作,很顯然,這與新課程教學理念是相悖的,教師只有恰當地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高中生的思想趨于成熟,思維趨于深刻。因此,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教學,就不應該是為了讓學生開心而設計幾個小品或笑話;也不應該以知識為核心來設計相關活動。更應該做的是:讓學生輕松的同時,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過程與方法,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解決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建議

        1.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點燃學習激情

        從新課程改革角度看,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人,而且是課堂的主人。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因為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是與以前不同的。教學活動能否取得預期效果,歸根到底將取決與學生參與的態度、狀態和程度。如果沒有絕大多數學生積極主動、全身心的投入,沒有學生自始至終地動手、動腦,教師的教學目標、計劃乃至費時費力所做的實踐活動都將流于形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如《經濟生活》第三單元綜合探究《做好就業和自主創業的準備》,在探究時先分小組進行,明確各自的探究目的與責任。在各自分工后同學們要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歸納、分析、提煉,最后派代表到課堂上發言,教師適時點評引導。 在分組合作探究中,要鼓勵學生敢于和善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敢于質疑,提倡答案的多元化和開放性。教師組織學生在全班分組分類展示探究成果,允許各組之間相互質疑,展開辯論,思想在碰撞中拓展和深化。在共同的學習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客觀地、辯證地分析和思考問題,而且也體驗到了合作探究的愉悅,提高了學生參與水平、解決復雜問題并促進差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2.注重交流互動,構建和諧課堂

        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是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創設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因此,首先,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保持最佳狀態。如教師保持積極心態,保持課堂上學識淵博,樸實大度的風貌,保持生動有趣而又認真嚴謹的態度,和藹可親的形象,不偏不倚的胸懷,這樣就會在學生心中樹立起較高威信。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感染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其次,課堂上學生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顯得也尤為重要。具體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尊重鼓勵、關心幫助,相互交流學習方法和學習感受,以及克服學習困難的決心和信心。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發現并掌握學生的思想感情脈搏,巧妙消除學生之間有形無形的誤會和隔閡,杜絕胡亂猜測和鄙視其他學生的現象。讓全體學生共同感受到整個班集體的課堂是每個學生的課堂,是互相團結,共同提高的課堂。

        3.由淺入深,提高課堂效益

        綜合探究課無疑應該做到內容和形式具體形象、活潑有趣,讓形式新穎別致,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探究中提高思想素質。如《哲學與生活》第三單元的綜合探究《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基于學生對《哲學生活》第三單元的學習,已基本掌握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知識和一定的運用能力,綜合探究課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學生對有關唯物辯證法的知識了解更加系統更加全面,從而在行動上自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特別是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觀點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但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的觀點比較抽象,理論概括性強,學生較難理解。如何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學生興趣的知識呢?在課題設計時特別注重與學生生活的實際聯系起來,與學生關注的問題聯系起來,使學生有興趣去探究。首先,在課前讓學生分別去收集、查閱唯物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相關資料,并準備好交流發言稿。其次,在問題設問上不能面面俱到,要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以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的觀點為依據,聯系學生最感興趣的身邊小事為依托,收集經典案例。最后,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的發展觀內涵和哲學依據,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

        4.求真務實,綜合利用課內外資源

        求真務實要求我們務實效、辦實事、重實績。著眼現實的發展變化,從發展的視角去探求“真知”,找出規律,制定對策;從變化的觀點去務出“實事”,找準突破口。

        首先,既要利用教材資源,又要跳出教材搜索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生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如配合知識點“勞動與就業”的學習,以“做好就業與自主創業的準備”這一探究課為例,讓學生體驗就業中不同觀念,然后加以辨析,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活動前,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收集材料。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提出要求,給學生科學性的建議。先帶著學生把教材相關的要求深刻認識和領會,比如要干什么、怎么干,同學之間協作,探討,師生互議共評,讓學生明白自己應該準備哪些材料。

        其次,借助網絡收集材料。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校園網搜索相關知識,做好材料的篩選和整理。把所掌握的資料進行篩選和交流,要求每個小組有針對性的對材料進行分析,把這些資料進行共享。使學生不僅提高分析能力,且還能夠使學生感受到集體智慧、合作學習的快樂。

        第6篇: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有機化學;哲學原理;運用

        有機化合物是含碳的化合物(碳本身和簡單的碳化合物除外)。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開始接觸和使用有機化合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逐漸發現并制備出大量新的有機化合物,積累了浩如煙海的有機化學知識,其中無不處處閃爍著哲學的光芒。如果我們在學習和研究有機化學的過程中,能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會給我們的學習和研究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對立統一規律在有機化學學習中的運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貫穿于事物發展的始終,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共同處于事物的統一體中,并依據一定的條件各自向相反的方面轉化。事物的發展變化主要是其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結果。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精髓。

        (一)同一性和斗爭性

        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同時具有的兩種重要特性,相互聯系又不可分離,共同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同一性離不開斗爭性,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是同一性的基礎,沒有斗爭性也就沒有同一性。

        在有機化學中,兩種異構體在室溫下能相互轉變并達成平衡的現象稱互變異構現象,具有互變異構現象的兩個異構體稱為互變異構體。互變異構體之間的關系就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如酮與烯醇、對亞硝基苯酚對苯醌肟、硝基烷烴與酸式硝基烴、烯胺與亞胺等均為互變異構體,它們之間能相互轉變并在一定的條件下達成平衡,往往很難分離出某個純的異構體。互變異構體的分子具有不同的結構,是不同種類的化合物,表現為相互對立的關系。但是,雙方之間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孤立存在。并且,二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可相互轉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表現了矛盾雙方相互滲透的特性。當然,它們之間的依存和轉換是有一定條件的,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相對性。

        (二)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1 內因與外因

        內因是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外因是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在推動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內因與外因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但二者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在外因的作用下發揮作用。

        我們在學習醇的性質時,知道醇既有一定的弱酸性,又呈弱堿性;既可發生親核取代反應,又可發生消除反應,還可發生α-氫的脫氫和氧化反應,這都是由其分子內部結構決定的。至于到底發生何種反應,體現何種性質,則需視外部條件而定。當醇與活性金屬作用時,表現出弱酸性,而與強酸作用時則體現出弱堿性;與氫鹵酸、無機酸酰鹵或含氧酸在溫熱條件下發生親核取代反應,而與含氧強酸在較高溫度下則發生消除反應;與氧化劑作用則易發生氧化反應。這些反應都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具有α-氫的烯烴與溴到底是發生雙鍵上的加成反應,還發生α-氫的取代反應;鹵代烴究竟發生親核取代反應,抑或是發生消除反應,同樣要視外部條件而定。

        此外,具有不同官能團的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往往不同,聚集二烯烴、共軛二烯烴和孤立二烯烴,鹵乙烯型鹵代烯烴、烯丙基型鹵代烯烴和隔離型鹵代烯烴以及芳鹵型鹵代芳烴、芐基型鹵代芳烴和隔離型鹵代芳烴化學性質間的差異,均是由其內部分子結構的不同而決定。

        2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原因與動力,事物發展是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緊密結合、共同推動的結果。

        不對稱烯烴與質子酸的加成反應,氫離子有可能加在雙鍵兩個碳原子的任何一個上,產生兩種加成方向,從而形成兩種不同的加成產物。這兩種加成方向是相互競爭的,究竟以哪個加成方向為主,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兩種不同的加成方向,會形成兩種不同的碳正離子中間體,但它們的穩定性存在很大差異。若氫離子加在含氫比較多的雙鍵碳原子上,形成的中間體更加穩定,由此生成的產物也就是主要產物。反之,得到的產物就是次要產物。這就是馬氏加成規則的實質。從矛盾的觀點看,這一反應實際就是矛盾雙方地位、作用不斷轉化的結果。同理,當具有兩種以上β-氫原子的鹵代烴或醇發生消除反應生成烯烴時,究竟是以札依采夫取向的產物還是以霍夫曼取向的產物為主,也是矛盾斗爭性作用的結果。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辯證法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一般,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個別。一般寓于個別之中,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另一方面,個別、特殊又同一般、普遍聯系著。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絕對和相對的辯證統一。

        據美國化學文摘統計,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有機化合物的數目已愈1000萬種。要對數目如此龐大的有機化合物逐一學習和研究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我們可根據有機化合物中所含的官能團的不同,將它分成不同的種類。具有同種官能團的化合物,往往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由于某一類化合物所具有的普遍性質寓于各個具體的化合物之中,因此,我們對同類化合物中有代表性個體的性質進行研究后,就可以歸納、抽象出同類化合物具有的普遍性質,也就無需對同類的個體進行逐一研究。

        眾所周知,不對稱與溴化氫加成時,根據馬氏加成規則,氫將加在含氫較多的雙鍵碳原子上。這是一個普遍適用的規律。但如果反應體系中存在過氧化物,或是當烯烴分子中存在較強的吸電子基團時,則加成的方向恰恰相反,這是馬氏加成規則的一個特例,也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因此,我們在分析問題時必須做到具體事物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二、質量互變規律在有機化學學習中的運用

        (一)質、量和度

        質是一事物成為其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是表示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的數量的規定性。任何事物都有其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是質和量的統一。度是事物自己質的量的幅度、限度和范圍,是與事物的質相統一的數量界限。丙烯與氯反應,在低于200℃時,主要發生的雙鍵加成反應,生成1,2-二氯丙烷;若高于300℃時,主要發生α-氫的氯代反應,生成3-氯丙烯。低于200℃,就是發生加成反應的度。在低于200℃這個量的范圍內,發生加成反應的質不變;高于200℃這個量的范圍(尤其是超過300℃時),這個反應就會失去自身的質,而發生

        α-氫的氯代反應。在度中,質與量這兩種不同的規定性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二)質量互變規律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的兩種形式或狀態,量變引起質變,而質變鞏固著量變的成果,又引起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推動著事物的不斷發展。質量互變的具體實現形式是復雜多變的,表現為二者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包含,量變中有質變,質變中包含了量變。

        在有機化學中,有關質量互變規律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同系物的物理性質的變化了。正構烷烴的沸點、熔點隨著相對分子質量增加而有規律地升高,折射率隨著碳鏈長度的增加而增大;烯烴、芳香烴、鹵代烴、醇、醚等同系物的沸點、熔點隨著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的現象;在鹵代烷中的親核取代反應中,其活性順序為:氟代烷酰胺,莫不都是量變引起質變的例子。

        醇類隨著分子中羥基數目的增多,沸點升高、相對密度增加、酸性變強。酰胺分子中氮原子上連一個酰基,呈中性;而酰亞胺類化合物由于氮原子上相連的二個酰基的作用,呈弱酸性。在碳原子的sp3、sp2和sp三種雜化形式中,由于雜化軌道所含的s和p成分的不同,使得雜化軌道的空間形狀和性質不同,均表明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在有機化學學習中的運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兩類因素和兩種力量。肯定是事物中維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自身趨向滅亡并轉化為他物的方面。自1883年合成出含三元環和四元環的碳環化合物后,人們發現三元環的化學活性比四元環大,而四元環的活性又要大于五元環。為了解釋這一實驗事實,1885年德國化學家拜爾(Baeyer A von)提出了“張力學說”,認為環烷烴中構成環的碳原子是處于同一平面內,排列成正多邊形,其Z_CCC的鍵角與碳四面體正常鍵角109度28分的偏差將產生“角張力”,張力愈大,環就愈不穩定。這一理論較好地解釋了三元環、四元環和五元環的穩定性,這是該理論的肯定方面。但由于其假設成環碳原子共面的觀點與實際不合,這是其內部孕育的否定方面,因無法解釋六元環的穩定性而被近代雜化理論所否定。這樣,對于環烷烴穩定性解釋的理論就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階段。當然,這種否定是“揚棄”。

        在有機化學發展史上,由于從動植物體內得到的這些化合物有許多共同的性質,明顯地不同于當時從礦物來源的無機化合物。當時的化學家把有機物和無機物絕對劃分開。1806年瑞典化學大師貝采利烏斯(Berzelius J J)把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定義為“從有生命的動植物體內得到的化合物稱為有機化合物,研究這些化合物的化學稱作有機化學”,并認為“在動植物體內的生命力影響下才能形成有機化合物,在實驗室內是無法合成有機化合物的”。這種學說被稱為“生命力”學說,曾一度牢固地統治著有機化學界,使人們放棄了用人工合成有機物的想法。

        直到1828年德國青年化學家維勒(w?hler F)發現無機物氰酸銨加熱很容易轉變為有機物尿素。他把這一重要發現告訴了貝采利烏斯。他說:“我應當告訴您,我制造出尿素,而且不求助于腎或動物――無論是人或犬。”但是這個重要的發現,并未馬上得到貝采利烏斯和其他一些化學家的承認,就是維勒本人也認為這個合成不能算作一個完全的合成,因為氰酸和氨還不能從無機物制備。因此,在它們里面還有一些是屬于有機界的東西,是這些物質使尿素的合成得以成功。還有人為了維護“生命力”學說,認為尿素是動物機體的排泄物,而且易于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因此可以把尿素看作是有機物和礦物質之間的聯系環節,盡管這種處于分界線的物質可以人工制成,但要人工制備結構較為復雜的有機物質還是無能為力。

        第7篇: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范文

        一、理直氣壯地強調記憶和背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我們反復強調背誦記憶環節的重要性,不僅要求學生背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論,而且要求學生對課本上的重要知識點均能歷歷在目,了如指掌,能夠構建“知識樹”,把課本學透、學薄,并時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鼓勵學生自己多動腦、動口、動筆,特別強化了學生記憶典型例題的答題方法和答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舉一反三,提升效率。

        二、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明確教學中的記憶目標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運用,二者不能分割開來。忽視知識片面強調能力,能力將成為一座沙丘之塔。所以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教學中認真指導學生從前言、標題、摘要到正文認真熟記教材,對教材中的重點內容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復閱讀,多動腦筋,真正弄清每個知識點。重視記憶背誦環節,明確背誦的內容。比如應該記住一些哲學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的記憶要準確,有些關鍵詞要與教材完全吻合,不能隨意搞錯,如物質概念中的“客觀實在”就不能說成是“客觀存在”。又如規律不能說成規則,意識反作用不能說成反映。這些基礎知識就如同我們房子的地基,一定要打牢打穩,只有這樣才能無堅不摧。

        三、運用科學的方法――“典型”記憶法

        1.比較記憶法

        易混比較法,就是把一些看似相似,其實有著本質區別的概念,比如意識的能動作用與意識的反作用、規律與規則、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等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弄清這些概念的真正區別和聯系。對照比較法,就是把要比較的幾個對象在同一時間出現,使學生直接在感知過程中進行辨別分析,如意識、認識、真理、理論、科學理論等概念,從內涵上進行比較,比較它們所反映的思維過程的不同層次水平,所反映的范圍、程度。意識,屬于唯物論范疇的概念,而認識、理論、科學理論、真理則屬于認識論范疇,它們的個性是對客觀事物的不同水平的反映。

        2.關鍵詞法

        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要注意發現、歸納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關鍵詞”,有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比如,價值規律的三個作用可以分別概括為:“調節”、“刺激”、“促進”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篩子作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和方法的三點可以概括為“對內”和”對外”兩個大的方面。企業的兼并就是“大魚吃小魚”,企業的破產可以理解為企業按法定程序“安樂死”,等等。關鍵詞的概括和總結可以自己進行,也可以上課聽老師總結。

        3.系統記憶法

        化繁就簡,使瑣碎的知識系統化。整個哲學劃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又分為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個部分。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明確知識范圍,從宏觀上把握知識。如我用六個字概括辯證法的內容,即聯系發展和矛盾,要求學生一提到辯證法就想起這六個字來,就從這六個字里面找知識點、找范圍。

        4.趣味記憶法

        哲學的一些原理枯燥、抽象,記起來比較困難,我就把他們編成順口溜,比如在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教學中,我就用了“任何事物分兩點,兩點之中有重點,重點并非不轉變,亦可轉為非重點”來概括,這樣,學生就對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我還采用縮句法等,如:規律就是聯系,什么樣的聯系呢?是本質的必然的固有的聯系,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等。

        5.公式記憶法

        我們把哲學的主觀題歸結為體現型,即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運用公式“觀點+材料”;說明型即什么樣的哲學道理說明材料里的現象;原理+方法論+做法(哲學側重方法論)做法型,即用有關哲學原理說明應該怎么去做。

        6.事例法

        對于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尤其是比較難懂的),一定要找到一個比較典型的事例輔助理解,做到抽象理論具體化。比如:市場經濟的“盲目性”就可以對應到課本上的圖畫“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聯系“自己用的書”不是商品,而“書店出售的書”才是商品;“社會主義國家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可以聯系“神六的成功發射”、“三峽工程、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的建設”,等等。事例的尋找可上課從老師那里找,也可以自己總結,事例應該是材料、圖表、漫畫、數字等直觀形象的東西。

        7.動筆記憶法

        好腦子不如爛筆頭,眼過千遭,不如手過一遭,教師應要求學生動筆整理、積累、作答。

        8.反復記憶法

        好多學生都會說其實這些題,我們都做過,當時也明白了,就是沒記住,考試時就是不會做,所以教師應注意舊題的重復和再現,好題不怕重復,重點不怕重復,重復到學生一看類似的題目,答案就能呼之欲出。

        9.對比聯系法

        對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們放到一起加以對比和聯系,這比單純一個個理解和記憶更容易。比如,學習“價值”,要對比聯系“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價格”等概念;學習“價值規律的作用”,要對比聯系“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學習“企業”,要對比聯系“市場主體”、“公司”、“企業法人”等概念。每學完一節尤其是一課的內容后,都要做這一項工作。另外,要注意老師上課在這方面的總結和參考書上面的總結。

        四、多種形式檢查,加強記憶效果

        第8篇: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范文

        1.“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哲學思想的滲透

        客觀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是不依賴人類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是哲學理論的基石。世界是物質的世界,它所包含的深刻意義是指導認識和學習科學知識的基礎。

        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切實領悟“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含義。縱觀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大海、江河、山川、田野、動物、植物,或微觀粒子世界:分子、原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夸克等,不管是何種形式,紛繁復雜,無奇不有,但它們都是物質的,只不過是由于組成它們的物質各種表現形態不同而已。在教學中不僅要從宏觀上使學生確信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的客觀存在,還必須使學生對實驗中所觀察到的宏觀現象做出微觀的理解,進而相信微觀粒子——分子、原子、離子等也是物質的。例如:在書寫分子式和化學反應方程式時,必須以客觀實驗事實為基礎,決不可憑空設想、隨意臆造事實上不存在的物質和不存在的化學反應而編造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書寫規則必須遵循質量守恒定律。一切規律均有力證明了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這一科學論斷。

        從原子核內質子、中子的運動,核外電子的運動;從分子、原子、離子的運動到重新組合;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生物界到人類社會,日升月落,斗轉星移,人的思維,無不在運動著。不管物質形態多種多樣,但多樣性的物質形態又有其統一性,即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物質世界永遠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變化著、發展著,這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出發點。這些事實表明,從人體到地球和宇宙空間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物質世界就是在物質不斷的運動變化中不斷發展的。

        2.“質變與量變”哲學思想的滲透

        質變和量變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一。質變量變及其相互轉化規律在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切領域中都存在和發生作用的普遍規律。在自然現象中,把金屬逐漸加熱,起初并不影響它的物理狀態,而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的限度時,它就會改變原來的物理狀態,由固態金屬變為液態金屬。在化學變化中,元素化學性質是隨著原子核電荷數增加而呈周期性變化,也就是說,核電荷數這個量的變化,引起元素種類的質的變化。又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繼續通入二氧化碳又變澄清;碳在氧氣不足時燃燒生成一氧化碳,在氧氣充足時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不僅量變要引起質變,質變也會引起新的量變。化合與分解的實質就是吸引與排斥兩種對立的力量此長彼消的結果,也是質量互變規律的滲透。量變是質變的準備階段,質變是量變的新起點,區別在于量變過程保持著質的穩定,質變過程是量變的更新,這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上述例子不僅反復證實了質與量互變規律的真理性,而且大大豐富了質與量互變規律的內容。

        3.“矛盾的對立與統一”哲學思想的滲透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任何事情都處在動態變化中,它們的變化過程是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在科學學科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從物質本身及一切科學現象中認識這一規律。例如,H2與CuO的反應,作為還原劑的H2有奪取氧而產生H2O的可能,而作為氧化劑CuO,有分解放氧游離出銅的可能,因此氧化劑與還原劑二者在適合的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反應。沒有對應的氧化劑就無所謂還原劑,沒有氧化反應就沒有還原反應,沒有電子的失去,就沒有電子的得到,這是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又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并儲存能量;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將體內有機物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的過程。看起來好像是一對矛盾,但是它們又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如果沒有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呼吸作用就無法進行,這是因為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而呼吸作用所釋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就無法進行,這是因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原料的吸收和產物的運輸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它們是既相互對立又是相互統一的。其他如化合與分解、溶解與沉淀、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熔化和凝固、升華和凝華等等,無不說明對立統一和斗爭的規律。讓學生懂得,一切事物、現象都是對立面的統一,而矛盾著的雙方的斗爭是事物、現象發展的源泉。

        4.“客觀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的滲透

        科學學科教學的任務不僅僅限于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教材中所規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還要通過對物質自身辯證的理解,逐漸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處于不斷運動、發展的觀點,學會運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去認識客觀事物、指導學習和處理面臨的各種問題。

        例如,在學習電流周圍存在磁場時,當直導線中有電流通過,導線周圍的小磁針馬上發生偏轉,這就證實了電流周圍存在磁場,這種現象就是電流的磁效應。又如,在學習電磁感應的知識時,當把放在磁場里的一根直導線作切割磁感應線運動時,靈敏電流計的指針就會發生左右偏轉,這說明導線中產生了感應電流,這種現象就是電磁感應。這時教師要及時告訴學生,電可以生磁,反過來磁也可以生電,由于電場和磁場之間這種密切聯系和相互轉化,所以把電場和磁場統稱為電磁場。電磁場的運動方式是電磁波,它象水波一樣以每秒鐘三十萬公里的速度不斷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無線電波、紅外線、紫外線、可見光、X射線、Y射線都是電磁波,只是波長不一罷了。上述內容生動的揭示了自然界中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科學學科的教學使學生會運用客觀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去觀察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5.“一分為二”哲學思想的滲透

        第9篇: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范文

        “適應”,廣義地說,是教學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適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必須適應人類思維發展的現狀;狹義地說,就是教與學要相互適應,教師與學生要相互適應,教法與學法及教材要相互適應。

        “適應”不是目的。“適應”的目的是為了“轉化”,是為了使學生在知識、能力與智力上,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實現“由低到高、由差到好、由弱到強”的轉化,從而獲得適應二十一世紀要求的、符合黨的教育方針的有效發展。

        近年來,在運用“適應與轉化”這一教學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進行教學改革方面,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課堂教學結構必須與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相適應

        課堂教學結構是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等要素間相互關系與聯系的表現形式。其常常從教學環節上表現出來,所以課堂教學結構又稱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間的相互關系與聯系。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就要精心安排教學環節并優化各個教學環節的組合。此中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即課堂教學結構必須與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相適應。

        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有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基本知識,有計算、應用題和幾何初步知識。不同的教材內容要求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例如概念教學,必須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概念的鞏固——概念的應用”這一遞進的步驟設計課堂教學結構,而應用題教學,則必須按照“審清題意——明確數量關系——列式計算——檢驗與寫答”的進程設計課堂教學結構。

        另外,課堂教學結構還必須與學生實際相適應,絕不能抓了教材,忘了學生。

        例如學生的學業基礎好,自學能力強,可放手讓學生自學新知,通過獨立思考和課堂討論、自練互批等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反之,就要加強點撥講解、示范指導的比重,實行多攙多扶、小步邁進的教學。

        課堂教學結構與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相“適應”,著眼點是使教材結構有效地“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為了“轉化”必須“適應”。

        二、認知程序必須與學生的思維規律相適應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活動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開的。精心設計認知程序是優化教學過程的核心。設計認知程序的依據是把握學生的思維規律,使認知程序與學生的思維規律相適應。

        課堂教學新知識,學生的思維活動一般是沿著“復習舊知——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消化鞏固——具體運用”的規律向前推進的。認知程序的編排只有與此相適應,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設計的程序可有以下七步:1.舊知鋪墊。復習面積、面積單位,用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長方形;2.拼拼擺擺。?用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擺成3x1、3x2、4x3平方厘米的長方形;3.看看想想。?每排擺幾個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長”有什么關系?一共擺幾排?與長方形的“寬”有什么關系?

        4.看圖,腦子里擺圖形。想:長與寬和面積有什么關系?先擺長方形長4厘米,寬2厘米,面積是多少?再想像:長擺6個1平方厘米的學具,寬擺4排,面積是多少?

        5.大膽設想。長8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面積可能是多少?驗證之后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6.課內練習。內容分三個層次;7.課堂小結。

        這七步認知程序,充分反映了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特別是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表象和運用表象進行形象思維,很自然地過渡到抽象思維一環,這是教學與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相適應的結果。

        三、教學方法必須與學生需求相適應

        由于先天素質、教育影響和個人主觀努力的不同,同班級的學生在學業基儲學習能力和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差異。

        這種有差異的學生在學習上的需求是不盡相同的。學生學習需求上的差異性要求教師實行有差異的教學,以適應各類學生學習上的實際需求,促使各類學生獲得最優的發展與提高。

        由于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適應,調動了各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業成績普遍上升,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這是“適應”促“轉化”的見證。

        四、學注指導必須與學生學法水平相適應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网站 | 一级电影在线亚洲 | 亚洲VA在线va天堂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日韩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亚洲欧美在线观看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