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范文

        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

        第1篇: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范文

        摘 要: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而產生并直接介入其間施加影響的文化。本文分析了旅游介入文化的分類與特點。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為旅游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實踐上有助于介入主體明確方向,制定合理而又具針對性的旅游文化建設舉措,促進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旅游文化;旅游體驗文化;旅游介入文化

        一、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

        在現行的旅游文化論著中,并無“旅游介入文化”概念,所以提出這一概念,一則緣于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二則緣于旅游文化的實際情況,三則緣于旅游文化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學者對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眾說紛紜,雖然對旅游文化的研究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但也給進一步研究留下了較大的空間。為此,在綜合比較眾多旅游文化的定義之后,筆者將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如下:旅游文化是人們的旅游體驗與介入過程及其產品的總和。這一定義表明,旅游文化是人們以旅游為對象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它既是一個過程――旅游體驗和旅游介入,也是一種結果――旅游體驗與旅游介入的產品(拙作《旅游文化學》,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6)。這在邏輯上必然導出這樣的命題:整體的旅游文化是由旅游體驗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兩大部分構成的。因此,探討旅游介入文化是對旅游文化進行深入探討的必然要求。

        從旅游文化的實際情況看,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首要創造者,其在旅游活動中所產生的旅游審美體驗、旅游求知體驗、旅游交往體驗、旅游情感體驗等是旅游文化的核心部分。沒有旅游者這一主體的參與,旅游活動便不能成行,旅游文化也就無從產生。然而,旅游者并不是旅游文化的唯一創造者。隨著旅游活動的展開,那些非旅游者,如旅游服務者、景觀開發者、旅游宣傳者、旅游規范者、旅游研究者等常常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動機介入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動中來,盡管這些“介入者”的介入行為及其結果在整個旅游文化中并不處于核心地位,但卻是整個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將旅游者以參與的方式體驗旅游所創造的文化稱之為“旅游體驗文化”,非旅游者以介入的方式影響旅游所創造的文化稱之為“旅游介入文化”,符合旅游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

        從旅游文化的研究現狀來看,國內的研究空前繁榮,構建旅游文化學理論體系的呼聲日漸高漲。理論體系的構建需要獨特的概念體系,但目前的旅游文化學很難說已形成科學的概念體系。有的旅游文化學論著以旅游主體文化、旅游客體文化、旅游中介體文化為核心概念[1],這些概念明顯來自旅游學和文化學的嫁接;有的旅游文化學論著以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震驚、文化認證為核心概念[2],這些概念亦多從文化學中移植而來。概念是對對象的抽象與概括,旅游文化學的概念體系應建立在旅游文化這個實體之上而非其它。因此,旅游介入文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旅游文化學概念體系的研究與探討。

        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對于正確認識和理解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雖然它只是旅游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特別是同處于核心地位的旅游體驗文化相比僅處于邊緣位置,但它卻為人們全面而深刻地認識旅游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有助于廓清人們對旅游文化的種種片面的、錯誤的認識,恢復旅游文化的本來面目和真實含義。同時,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對旅游文化建設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從旅游介入者的角度明確了旅游文化建設的方向,從而有利于人們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旅游文化建設對策,促進旅游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旅游介入文化的內涵

        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概念進行科學的界定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為此,筆者將旅游介入文化定義為:“旅游介入文化是指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而產生并直接介入其間施加影響的文化”。其概念內涵有四:

        第一,旅游介入文化因旅游活動而產生。旅游介入文化產生的前提條件是旅游活動的產生,沒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動,便沒有旅游介入文化。一個文化現象往往是個體行為和整個過程的統一,而確定整個文化現象的本質和特征的關鍵往往不是現象中的個體行為,而是整個過程[3]。以旅游者參加旅行社的旅游為例,就每個個體旅游者的旅游活動看來,其參加旅行社組織的旅游活動的確常常是先由旅行社設計了旅游路線,然后才是旅游者按照路線進行的參觀游覽,但就人類整體的旅游活動而言則應當是先有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然后才有旅行社等提供的旅游供給。沒有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沒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動的產生,旅行社無利可圖,自然不會提供旅游供給。因此,旅游活動是旅游介入文化產生的前提和基礎,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第二,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對象是旅游。因旅游而產生的文化并不都是旅游文化,比如旅游目的地因旅游而產生的文化變遷,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非旅游者有意識介入旅游的結果,更多的是旅游者帶來的外地文化對目的地文化的沖擊。這種沖擊屬于旅游效應,自然不能稱之為旅游介入文化。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的形成除了前提基礎外,還必須具備第二個條件――介入對象是旅游。這里的旅游,既包括旅游整體――旅游者的全部活動過程,也包括旅游要素――旅游者和旅游對象。對旅游整體的介入,形成整體的旅游介入文化,亦即全部的旅游介入過程及成果;對旅游要素的介入,形成單項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服務文化、旅游景觀開發文化等。因此,判斷一種文化是否是旅游介入文化的根本標準就在于看其是否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并對其施加影響。

        第三,旅游介入文化的主體是非旅游者。一般說來,凡是參加旅游文化創造的人都是旅游文化的主體,但具體到旅游體驗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其參與或介入的主體則有著明顯的不同。旅游體驗文化的主體是旅游者,其內容包括在旅游活動中所產生的審美體驗、求知體驗、交往體驗、情感體驗等不同的層面??傮w看來,旅游者參與與自己目標相同的旅游活動,其目的是尋求內心的愉悅與暢快,無意改變所參加活動的方向;而旅游介入文化的主體則既包括旅游從業人員,也包括旅游行政管理人員、旅游研究者、旅游地居民、社會上旅游思考者等在內的非旅游者,其介入旅游活動的行為是一種有目的的干預,目的在于促使旅游向著自己預期的方向和目標發展。因此,凡是以各種方式有意識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動的人,都是旅游介入文化的創造者,但不包括旅游體驗文化的創造者――旅游者。

        第四,旅游介入文化是精神內涵與物質外顯的綜合體。旅游介入文化從本質上來說實際上是一個對旅游的應對過程與結果。面對洶涌的旅游大潮,旅游從業人員、旅游行政管理人員、旅游地居民、旅游研究者等旅游介入者或欣喜,或憎恨,或引導,或排斥……,思緒萬千,招法各異,除了戰爭以外,幾乎所有的應對手段都能派上用場。雖然上述心理與行為在總體上屬于文化二分法中的精神范疇,但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很難將精神與物質截然分開。任何精神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沒有這種載體的存在,精神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種文化心理和行為。旅游介入文化的結果,如產品形態的旅游服務、旅游景觀、旅游宣傳等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都不能否定其物質實體性,盡管我們可以說這些產品多以觀念為核心、物質為載體,是一種觀念的外化和顯現,其核心主要應屬于精神文化,卻不能忽視其物質性的顯現。因此,旅游介入文化從本質上說是旅游介入主體在旅游介入活動中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4],是精神-物質的綜合體。

        旅游介入文化與旅游介體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旅游介體文化一般認為即旅游業文化[5],但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業文化都是旅游介入文化。旅游業內部的管理文化,其指向是企業內部的員工,沒有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是旅游介體文化但不是旅游介入文化;旅游業對外服務、開發、宣傳、規范等文化,其指向主要是旅游者,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既是旅游介體文化又是旅游介入文化。

        此外,社會的旅游觀念、旅游研究者的旅游研究、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傳說一般不屬于旅游介體文化,但這些均以旅游活動為研究、思考、演繹的對象,對旅游活動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不能不屬于旅游介入文化。

        三、旅游介入文化的結構

        對旅游介入文化的構成要素與構成方式進行剖析有助于深刻認識和把握其內涵與本質,也是旅游介入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剖析旅游介入文化的結構,一要找準對象,二要選好視角。剖析對象為旅游介入文化本身而非其它自毋需贅言,而旅游介入文化的文化屬性決定其最佳視角非文化學莫屬。從文化層面的角度來分析,旅游介入文化的發生發展,最初是從“文化的心態”開始醞釀,然后經過“文化的行為”逐層向外,以特定的“物質形態”――旅游產品的形式表現出來,并以這最外層的“物態文化”直接與人們碰觸。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結構由心理、行為和產品3個層面所構成。

        1. 旅游介入文化的心理層面

        心理學認為,個性包含個性傾向性與個體差異性兩方面的內容,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而個體差異性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心理成分[6]。旅游介入活動總體上屬于介入主體的個別,個性傾向性較為明顯。因此,分析和探討旅游介入文化結構的心理層面應主要從個性心理的角度,特別是從動機、理念、期望等個性傾向性的層面入手。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動機揭示著介入主體介入旅游活動的目的和動因;介入理念是介入主體對旅游介入活動的總的看法,決定著介入方式、方法和行為;介入期望是介入主體對其介入活動的質量和效果的心理預期,通常決定和影響著介入強度與效果。

        旅游介入文化的心理層面在旅游介入文化結構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動力基礎和前提條件的作用,決定著旅游介入文化行為層面的發生和面貌。一般情況下,有什么樣的旅游介入文化心理,就有什么樣的旅游介入文化行為。同時,旅游介入文化心理也對處于產品形態的旅游介入文化整體產生一定的影響。

        2. 旅游介入文化的行為層面

        行為是由一系列動作、運動、反映構成的,簡單地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動作統稱行為[7]。心理學家認為,行為是有機體在環境的影響下所引起的內在生理和心理變化的外在反映[8]。由此可見,行為與需要動機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分析和探討旅游介入文化結構中的行為層面不能脫離心理層面。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的行為層面實際上就是旅游介入主體在心理支配之下的各種具體的旅游介入行為,如旅游服務、景觀開發、旅游宣傳、旅游規范、旅游研究等,它們是旅游介入文化心理層面的外化和顯現。當然,由于具體的介入手段和方式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各組成部分在外顯的行為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

        旅游介入文化的行為層面在整個旅游介入文化的結構中具有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是旅游介入活動從心理動因到形成最終產品的過渡環節,對旅游介入文化產品的質量與介入活動的效果影響較大。

        3. 旅游介入文化的產品層面

        產品是一個內涵非常寬泛的概念,常與過程緊密相連,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任何過程的結果都可稱為“產品”。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將“產品”分為服務、軟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4種通用的類別[9],它既可以是有形的如硬件,也可以是無形的如服務等。對旅游介入文化結構中的產品層面的分析與探討亦當作如是觀。旅游介入文化的產品層面是指旅游介入主體介入旅游后最終形成的文化產品,包括旅游服務(既是行為又是產品)、旅游景觀藝術、旅游行為準則、旅游宣傳品、旅游法規文獻、旅游研究論著、旅游傳說等。旅游介入文化是一種觀念形態及其外顯的總和,如果說其核心屬心理和行為等精神范疇,那它的外殼一定屬物質范疇,否則不但在邏輯上講不通,也違背旅游介入文化的現實。試想一個為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開發建造出來的具體的旅游景觀,如果全然無視其客觀實體性,只強調它是一種精神文化,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

        旅游文化的產品層面是心理層面和行為層面的結晶,屬于表層結構,它對旅游介入活動的重要影響在于它是可以被人們感知和評價旅游介入活動過程的最終結果,反映著旅游介入的程度與效果。

        四、旅游介入文化的分類

        對事物進行分類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認識事物本質屬性的重要途徑。旅游介入文化雖因旅游活動而產生,但它不處于旅游活動之內,而是通過介入旅游活動并對其施加影響。因此,在確定旅游介入文化的分類標準時必須重點考慮介入主體和介入目的兩個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分類。

        1. 按照介入主體的分類

        按照介入主體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可以劃分為企業介入型、行政介入型、學界介入型、居民介入型、社會介入型5類。

        企業介入型主要指旅游企業對旅游活動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企業的旅游服務、旅游地的景觀開發、旅游企業的旅游宣傳等,其介入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優質的旅游服務、優美的景觀建設、強勁的旅游宣傳招徠吸引旅游者前來旅游觀光或休閑度假,維持企業的正常經營運作,進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行政介入型主要指各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對旅游活動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政府制定的旅游法規、旅游政策、旅游規劃等,其目的在于通過行政手段約束、規范、協調、指導旅游的發展和進步。

        學界介入型主要指學界對旅游活動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學術界的各研究主體所進行的旅游研究、旅游評論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對旅游活動形成科學的認知,進而為旅游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居民介入型主要指目的地居民對旅游活動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居民提供的旅游服務,編撰或傳承下來的旅游傳說,當地居民對旅游的觀念、看法等等,其目的較為復雜,往往經濟、社會、環境指向兼而有之。

        社會介入型主要指社會群體對旅游活動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包括社會的旅游觀念、旅游思想、旅游道德、旅游習俗等等,其對旅游活動的影響往往是積極與消極并存,贊成與反對各執一端,但目前社會大眾對旅游的評價總體上是積極的。

        2. 按照介入目的的分類

        按照按介入目的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可以劃分營利型、規范型、認知型三大類。

        營利型是指以營利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服務部門、景觀開發部門、旅游宣傳部門介入旅游活動所創造的旅游服務文化、景觀開發文化、旅游宣傳文化等。由于上述各部分均屬于企業的范疇,他們介入旅游活動的最終目的就在于通過介入獲得經營利潤和各種經濟利益。由此決定了他們所創造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屬于營利型。部分旅游地居民所創造的旅游服務文化、部分學者創造的旅游規劃文化也屬此類。

        規范型是指以規范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制定旅游法規、強化旅游道德、約束旅游習俗等,其目的在于通過介入進一步規范和約束旅游者的旅游行為和旅游企業的經營活動,促進旅游和旅游業的健康發展。由此決定了他們所創造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屬于規范型。部分企業、旅游地居民、學界、社會群體所創造的針對旅游者的旅游道德、旅游習俗也屬此類。

        認知型指以求知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指各學界、業界、政界所創造的旅游研究文化。其目的在于通過自身的研究活動,對旅游活動形成正確的認知,進而為旅游和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部分旅游地居民、社會人士對旅游的研究也屬此類。

        五、旅游介入文化的特點

        旅游介入文化的特點是其本質屬性的外在顯現,也是旅游介入文化區別于非旅游介入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對旅游介入文化的特點進行分析探討有助于認識和掌握旅游介入文化的本質與內涵,對旅游介入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旅游介入文化的特點突出地表現在旅游指向性、經濟功利性、內涵獨特性、行為規范性、地位從屬性等幾方面。

        1. 旅游指向性

        旅游指向性是指因旅游活動而產生的旅游介入文化雖然外在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并成為同旅游體驗文化相對應的獨立部分,但其介入的對象卻始終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從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主體來看,不管是旅游服務者、景觀開發者,還是旅游宣傳者、旅游規范者,其要對旅游活動施加影響必須通過自己的介入活動介入到旅游活動中去才能達到目的。從旅游介入文化主體介入的目的來看,無論是為了營利、為了規范,還是為了認知,要切實收到介入的功效也只能將介入的方向指向旅游活動。因此,同已經身在旅游活動之中的旅游體驗文化相比,旅游介入文化具有明顯的旅游指向性。

        2. 經濟功利性

        旅游活動本身是一項消費活動,它會給眾多的企業和部門帶來無限的商機。盡管各自的目的和動機有所不同,但看中旅游活動所帶來的各種經濟功效和利益正是旅游介入主體介入旅游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旅游者要享受旅游服務需要以付費的方式進行購買,要到目的地參觀游覽旅游景觀需要以購買門票的方式支付價款,這無疑都為介入主體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雖然旅游服務和景觀開發的功利性不僅表現在經濟上,但較其它功利性而言,經濟上的功利性無論如何都具有直接性和外顯性,需求與供給的關系易于被人們所感知。旅游宣傳、旅游規范和旅游研究的經濟功利性常常因與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功利性融為一體而顯得不那么直接和明顯,但仍是功利性的最終體現。

        3. 內涵吸引性

        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追求新、奇、特、異的心理與精神愉悅的活動。為了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介入活動及其提供的旅游產品必須具有內涵的吸引性,充分展示魅力獨具的地域與民族特色。相對于見怪不怪、熟視無睹的慣常居住環境而言,異地獨特的旅游服務、旅游景觀、風土人情等造就的別樣風景、別樣體驗與別樣心情,正是眾多旅游者對旅游活動樂此不疲的原因。同時,旅游主體對旅游介入者所在民族的獨特文化的強烈好奇常常使得旅游介入者千方百計地精心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與服務,以滿足旅游者旨在于文化的反差中體驗感受異質文化獨特韻味的需求心理。因此,內涵的吸引性既是旅游介入文化的特點,也是旅游者對旅游介入文化的普遍需要。

        4. 行為規范性

        旅游介入文化主體介入旅游活動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介入活動影響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動進而實現介入的目標。旅游介入活動要真正收到實效,必須為旅游者所接受、認同,并因有助于旅游者旅游活動質量的提高而使旅游者產生一種舒適感、滿足感。因此,為了規范旅游介入者的介入行為,確保旅游介入活動的質量,提高旅游體驗的水平,無論是旅游服務者、景觀開發者,還是旅游宣傳者、旅游規范者都將對自己的介入行為提出一定的約束與限制條件,使得旅游介入文化體現出較強的行為規范性。以旅游服務為例,人們經常見到的“文明服務”、“微笑服務”、“顧客是上帝”等用語,就暗含著較為明顯的行為規范意義。而旅游宣傳活動中所要求遵循的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等原則也對旅游宣傳者的宣傳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

        5. 地位從屬性

        旅游介入文化是因旅游活動而產生并介入其中對其施加影響的文化,從先后順序來說當是先有旅游活動然后才有旅游介入活動。沒有旅游活動的產生,旅游介入文化也便因失去了介入對象而無法形成。既然旅游活動對旅游介入活動具有某種意義上的規定與制約作用,這就使得旅游者的體驗文化對旅游介入者的介入文化具有一定意義的決定作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旅游活動畢竟是旅游者的活動,旅游介入活動雖然對旅游活動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最終的目的必須服從和服務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個旅游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在整個旅游文化中,旅游體驗文化始終而且必須處于核心地位,而旅游介入文化不管其對旅游活動介入程度多深,影響多大,只能而且必須居于從屬地位。

        參考文獻:

        [1] 謝貴安,華國梁.旅游文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章海榮.旅游文化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35-37.

        [3] 陳華文.文化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68.

        [4] 馬波.現代旅游文化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37.

        [5] 鄒本濤.旅游文化建設論綱[J].渤海大學學報,2004(2):72.

        [6][8] 白振漢,陳德耀.現代管理心理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7,46:80.

        [7] 張明正,徐泰玲,等.管理心理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81.

        [9] 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的術語[S/OL].GB/T 6583-1994 ISO/8402-1994[2008-2-19].http:///article/article.asp?sn=120201-20041124-0047.

        A Study on Tourism Intervention Culture

        XIE Chunshan1,ZOU Bentao2

        (1.College of History & Tour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2.College of Tourism,Bohai University,Liaoning Jinzhou 121013,China)

        第2篇: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旅游綜合體開發;旅游房地產;開發模式。

        abstract:a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the travel structure from a single economic mode tothe diversity gathered,comprehensive of trav-el mode,produced by tourism resources and land based,dominating by tourism leisure function,combinedwith large travel leisure projects,high quali-ty service facilities,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of real estate and so on,as werl as assemble of land-use patterns and industrialcluster model.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concludes the basis of massive development examples,defined tourism complex development which realestated new complexes development mode of concept,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the model,put forward development phase mode and application mode,and on this basis concluded development strategic measures.

        key words:tourism complex development;tourism real estate;development mode。

        縱觀當今世界旅游業的發展趨勢,正在由“觀光時代”轉向“休閑娛樂時代”和“旅游產業時代”。與觀光旅游相適應的旅游地產產品形態“住宅+景區”的簡單形式已不能滿足現代休閑、度假市場的需求。傳統的旅游消費、旅游景區、旅游地產面臨著轉型升級。即旅游消費模式從單一觀光旅游到綜合休閑度假旅游發展,景區發展模式從單一開發到綜合開發發展,地產開發模式從傳統住宅到綜合休閑地產發展。順應這一趨勢,“旅游綜合體”這一集合式開發模式及產業聚集模式應運而生,它必然是推動旅游產業、旅游消費、地產業再次升級的主力引擎。近年來我國出現了許多以主題公園為主體的,融旅游、地產、娛樂、商業文化為一體的大型旅游綜合體項目,本文基于這些項目開發實例的考察和分析,提煉出一種休閑旅游房地產全新開發升級模式———旅游綜合體開發模式(tourism complexdevelopment,t-c-d),即“旅游+房地產”的綜合體開發模式,實現地產開發與綜合旅游休閑發展的完美融合,為旅游休閑地產的創新開發帶來巨大空間。

        1 t-c-d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1.1 概念闡述。

        “旅游綜合體”是我國學者首創的詞匯,國外幾乎沒有直接的相關研究文獻,目前國內多是間接從實戰的角度對旅游綜合體項目進行分析,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其概念也缺乏明確的定義,主要研究見表1。

         

        結合前人的研究及國內外大型旅游綜合體項目自身的特點,對本文t-c-d模式作如下界定:t-c-d或旅游綜合體開發是指在相當大的地域范圍內,基于一定的旅游資源與土地基礎,以旅游休閑功能為主導,以大型旅游休閑項目和休閑地產為核心,以房產收益為支撐、以高品質功能齊全的服務內容為根本進行土地綜合開發而形成的綜合服務品質較高的泛旅游產業休閑聚集區,是休閑度假時代旅游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

        1.2 t-c-d模式的表現特征。

        t-c-d模式適應了世界休閑產業發展的潮流,作為一種休閑地產開發全新的生產力形態,是切合我國實際的必然選擇。通過觀察t-c-d綜合體項目的表現特征,有以下表現趨勢:①綜合性突出,休閑產品多樣。綜合性是t-c-d模式的第一表現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土地開發的綜合性。t-c-d模式以泛旅游資源和土地資源為基礎,實質是旅游休閑導向型的土地綜合開發、打造的結果[7]。二是產業發展的綜合性。t-c-d模式從單一的資源打造形成泛旅游產業,融合綜合旅游項目、地產、會展、商業、創意文化、現代服務等產業,通過綜合開發,進行多功能、多業態的集聚;三是功能的綜合性,產業發展的綜合性決定其功能配置的綜合性,可一站式滿足游客觀光、休閑、度假、娛樂、體驗等的需求。四是項目開發的綜合性。

        旅游綜合體本身是一個大項目,它包括三類主體項目,即核心吸引類項目、利潤類型項目、配套延伸類項目,主要子項目有景區、飯店、社區、游樂場、高爾夫球場、休閑娛樂街區、購物中心及配套設施等。這些項目之間聯系緊密,各類項目種類及配置比例對整個旅游綜合體的運營有極大的影響。五是效益的綜合性。t-c-d模式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它不但追求經濟效益,而且追求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追求全方位的綜合性效益。此外,t-c-d在同一個區域中將觀光、休閑、度假、娛樂、購物、地產等多種產品混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泛旅游休閑產品”。

        ②以旅游休閑功能為主導,休閑地產產品為核心。隨著中國旅游發展正由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t-c-d模式的主導功能必然是旅游休閑,同時融合觀光、游樂、運動、會議等多種旅游功能,構成所謂的“綜合旅游休閑”。當然,在實際開發中主要是以一項或幾項功能為主,再配合其他輔助功能共同發展。同時,在泛旅游產業構架下,綜合旅游休閑產品主要以休閑地產產品為核心,這里的休閑地產產品既包括休閑度假地產(如酒店、餐飲)、休閑商業地產(如商業零售、商務辦公)、休閑住宅地產(如公寓、別墅)三大核心類別,也包括其他特色地產、創意地產和私人地產等,這是t-c-d產品開發的核心。③多元混合性突出,服務品質高。旅游者動機的多元性和旅游資源的復合性使旅游休閑產品開發組合多樣,功能具有多樣性和復合性,居住、餐飲、購物、娛樂、休閑、度假、運動、體驗、會展各功能之間聯系密切,互為補充,同時相關產業集聚、混合發展,這些特點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多元混合的需求,它們推動旅游開發從單一產品時代走向綜合體時代。作為旅游開發的升級模式,旅游綜合體擁有超越一般景區的較高品質的服務,推動區域旅游從景區時代走向旅游目的地時代,具有良好的智力運營模式,充分體現混合性、全局性、長期性、品質性。④政府參與主導,資金依賴性強。大量案例證明,t-c-d模式的開發成本和經營成本都很高,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運作,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同時,t-c-d模式的開發體量巨大、范圍廣泛,需要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分析,投資商無法在短時間內從宏觀上把握方向。因此,t-c-d的開發除了需要資金的支持外,離不開政府參與主導。從目前t-c-d開發的實例來看,地方政府的政策傾注、資金投入都給予了大力支持。

        2 t-c-d休閑地產創新開發模式。

        2.1 理論模式。

        成功的土地開發利用將大幅度地提升土地價值與品牌價值,創造可持續的現金流。旅游資源一般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只有配備綜合功能的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打造有機旅游綜合體,才能引來人流,留住人流,從而擴大其消費,將生地變成熟地和旺地,促進旅游產業、地產業及相關產業發展[8]。

        從地產開發的角度來說,旅游綜合體為大地產開發特別是旅游休閑地產開發提供了一種創新模式[9](圖1)。

        輔助引導模式:任何可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有形或無形要素均是t-c-d模式開發可依托的核心資源,t-c-d面向現代休閑市場需求,重新、創新、補充開發整合這些核心旅游資源,創造一個或者多個獨特的核心吸引物,這些核心吸引物可以是一個地區獨特的文化,可以是打造的特色景區,也可以是一些核心旅游休閑項目,如主題公園、主題博物館、溫泉中心、高爾夫中心、特色酒店等,它們是打造核心吸引力中心的基石。通過它們的打造,在原始土地上進行大環境建設,使其景觀化、生態化、環境化,將原始土地變成環境土地,產生環境效益,這是t-c-d模式開發的前期工作,也是旅游地產開發的輔助依托。

        主體支撐模式:一定規模的核心吸引物形成核心吸引力中心,它是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人氣的關鍵,主要目的就是為整個開發地帶來客源,形成最初的消費者。但要留住人,構建一個休閑目的地就需要創造更多的綜合休閑產品來滿足客流的休閑消費需求,主要包括主題酒店群、特色商街、主題游樂項目、綜合運動項目等。它們實際上是各種休閑業態的聚集,形成了休閑聚集中心。這是t-c-d開發模式的關鍵和主體功能部分,也是旅游地產開發的主要依托。核心吸引力中心和休閑聚集中心的成功開發將極大地提升土地人氣和價值,把環境土地打造成人氣土地,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輔助延伸模式:主體功能部分的開發提升了土地的人氣及品牌價值,也能創造可持續的現金流,但要真正擴大其消費,提升土地的價值,獲得土地開發上的巨大回報,就必須創造延伸發展中心,包括泛旅游產業、現代服務業及地產業的發展,其中地產業的發展是整個延伸發展中心的核心,也是土地開發利潤的主要來源,提升了土地的價值,將人氣土地變成增值土地,產生環境、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

        2.2 應用模式。

        綜觀我國成功的t-c-d開發實例,依據核心資源、功能、主題和開發目的的不同來劃分,一般形成“x+旅游綜合體”的開發模式(x指核心資源、產品、功能或開發目的)。在實際情況中這些分類相互交叉融合[10],主要形成四大類別,即“生態休閑旅游綜合體”開發、“休閑商業旅游綜合體”開發、“文化創意旅游綜合體”開發、“娛樂度假旅游綜合體”開發(表2)。

        “生態休閑旅游綜合體”開發模式:該模式是基于開發地的自然生態資源進行環境重造、生態恢復的低強度開發模式。它拓展了傳統旅游區內單一的觀光功能,開發同時配備相關的休閑項目、休閑社區互動發展,為游客提供生態觀光、生態休閑、生態居住的機會。該模式往往先改善區域基礎設施條件和生態環境質量,營造具有影響力、沖擊力的旅游景觀景區,靠旅游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吸引人流物流,促使附近地產升值。從旅游起步,旅游改善環境,環境帶動地產,地產促進其全面發展,是旅游與地產相互結合的典型。

        “休閑商業旅游綜合體”開發模式:休閑商業旅游綜合體是都市綜合體與旅游休閑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商業地產項目,主要是以綜合商業為主要功能,其他娛樂、休閑作為輔助功能。

        它其發展必須要有一定的游客基礎,客源層次多樣,輻射范圍廣泛,對人流量吸引力較大。該模式對商業性設施的全面性要求高,包括酒店、餐飲、交通、商業街,涉及會展、娛樂等設施以及城市游憩商業區中的接待設施等。該模式一般依托城市副中心或舊城改造進行開發,收益較高,土地增值快,市場趨向性強,臨近規劃區的目標市場是首先被考慮的地區。其難點在于文化的活化、休閑業態的市場化、商業地產的盈利化。

        “文化創意旅游綜合體”開發模式:該模式以區域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氣等為核心吸引物,進行深度開發。圍繞一種或幾種文化主題以有形的物質載體(建筑形式、再生場景、旅游活動等)創意性地表達、展示出來[11],塑造一個具有特色文化個性的t-c-d品牌和地區。該模式能激活一個地區無形的文化魅力,對文化的修復、保護和延續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適用于具有特色文化資源的地區或兼具較強經濟實力和號召力且藝術文化基礎深厚的地區開發。該模式各種旅游項目和活動都是在特定文化主題背景下通過創意手段進行演繹的,形成獨特的文化體驗,產品的專屬性較強,因此對后續旅游地產的開發構成一定的制約,要求建筑實體要符合整體文化的風格才有利于t-c-d地區綜合體形象的塑造。

        “娛樂度假旅游綜合體”開發模式:該模式基于市場規模大小投入巨資,專注于大型游樂項目的開發,以娛樂設施作為主要吸引物,加上與之配套的酒店、餐飲、休閑地產等多元化的活動內容,吸引多種消費人群。該模式的開發對傳統旅游資源依附性很低,不受特定資源、文化或者不同類型游樂項目的束縛,但對環境、配套設施和服務有較高的要求,開發具有高投資、高風險、高收益和成片占用土地的特點,需要龐大的客流量來維持正常營運和收回成本,要求在宏觀選址上必須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微觀上則選擇用地限制較小、地價便宜的城市邊緣地區[12]。該模式具有較好的延展性,可以帶動會議會展、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多種產業發展,有助于泛旅游產業的形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土地開發的巨大回報。

        3 t-c-d模式開發的戰略措施。

        3.1 綜合打造為指向,定位突破為先導。

        t-c-d開發模式本著“復合型資源、綜合性利用”的理念,以休閑旅游為導向進行土地綜合開發、產業綜合發展、功能綜合配置、目標綜合打造,效益綜合實現,這是t-c-d開發的第一要領。一個成功的t-c-d開發,已經超越了單個旅游項目的層面而走向旅游聚集區,整個旅游聚集區的打造應聚集以某項功能為主導的多種旅游功能,一站式滿足游客全方位的旅游體驗需求,最終形成一種泛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構架,包括商業、娛樂、會展、創意等[13]。目前旅游綜合體迅速發展,多元化、特色化、主題化的定位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是其贏得多元化市場競爭的關鍵,主要從區域功能、開發主題、文化挖掘、市場需求、游客行為特征的角度進行特色化定位。

        3.2 功能構架為核心,房產收益為支撐。

        大量案例表明,t-c-d的開發是一個有序的推進過程,其中核心吸引力中心、休閑聚集中心和延伸發展中心的營建是核心,它們是整個t-c-d的主體功能構架。要充分研究其主要作用、互動模式和內在聯系,抓住功能構架這一核心,同時對整個區域的旅游資源、產品、市場深入研究與創新,才獨具吸引力。t-c-d開發的各功能構架的收益水平和回收速度是不同的。核心吸引力中心和休閑聚集中心投資高、更新快、風險大而且回收慢,因此,開發商需要充分考慮整個t-c-d地區的資金平衡,需要在延伸中心發展地產業,從中得到更多的、更快的收益,地產業無形中就成了t-c-d開發與收益的支柱,這里的地產業是一種“泛地產”、復合型地產,不局限以房子為核心,房子可能是主體,也可能是附屬的配套設施,它要求營造的不僅是一個自然景觀的空間,而是一個更好的組合空間、服務空間、綜合空間[14]。

        3.3 專業團隊為基礎,操作運營為保障。

        t-c-d開發模式錯綜復雜,開發無論是規劃、策劃還是運營機制都需要高水平、高專業的團隊來支持。在開發建設中,要整體定位、整體規劃、整體設計,并在以后運營中,要整體經營、整體管理,將開發模式與運營模式統一起來,無論是前期的定位、設計、空間考慮,以及經濟指標的制定還是后期的運營管理,都需要專業的團隊和科學的統籌安排。一個成功的t-c-d開發方案要選擇特色化、創新化的高水準的運營模式,對t-c-d運營的要求非常高,無論是獨立開發還是統籌開發,都要體現全局性、長期性、品質性,同時要根據不同的功能部分引進最為專業的合作伙伴,共同來管理運營t-c-d地區的項目,才能夠為目標市場提供周到的綜合服務。

        4 結語。

        隨著我國休閑旅游時代來臨,旅游消費模式、景區發展模式、地產開發模式、產業轉型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旅游產業升級的需要,由此產生了t-c-d模式,它是旅游開發的最終形態,是休閑度假時代旅游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和復合形象的體現方式。本文基于t-c-d實際案例的觀察和分析,嘗試性地對這一全新模式從概念、表現特征、理論模式、應用模式到開發戰略措施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己取得一定的成果,但t-c-d開發模式是一個擺在理論界的全新課題,目前這個研究領域基本上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只有盲目的實踐,更缺少相應的管理措施,因此,研究的后續工作就是進一步對t-c-d項目進行考察,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來支撐指導相關行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平文藝。創建“西部旅游綜合體”的理論思考[n].經理日報,2004-10-25.

        [2]趙弘中。打造高品質的湖濱南山路國際旅游綜合體[j].杭州通訊(下半月),2009,(4)∶5-16.

        [3]王文君。旅游綜合體發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15-16.

        [4]王國平。加快推進“1+6”工程全力打造南宋御街國際旅游綜合[j].杭州通訊(下半月),2009,(6)∶5-7.

        [5]毛潤澤。旅游綜合體:概念、類型與模式[a].第十五屆全國區域旅游學術開發研討會暨度假旅游論壇,2010.

        [6]陳雯婷,金權杰,程澄?;诔鞘谢尘跋碌穆糜尉C合體研究[j].現代城市,2011,(2)∶27-28.

        [7]吳必虎,徐小波。旅游導向型土地綜合開發(told):一種旅游—房地產模式[j].旅游學刊,2010,25(8)∶34-38.

        [8]祝曄,黃震方。旅游景區房地產開發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1)∶5676-5677.

        [9]朱怡婷。干旱區hopsca旅游地產開發模式研究———以烏魯木齊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d].新疆:新疆大學,2009,(4)∶65-66.

        [10]羅紅寶,林峰。讓“旅游綜合體”成為旅游綜合改革創新的戰略抓手[n].中國旅游報,2010-12-17(11)。

        [11]吳悅芳,徐紅罡。大理古城旅游房地產的發展及社會文化影響研究[j].人文地理,2010,(4)∶67-71.

        [12]林立民。休閑度假旅游地產市場的消費趨勢與開發策略[j].中國高新技企業,2009,(17)∶90-91.

        第3篇: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旅游供應鏈;文化開發;模式;策略

        一、旅游供應鏈研究綜述

        20世紀80年代,專家學者在借鑒制造業供應鏈的基礎上提出旅游供應鏈概念,并對旅游供應鏈展開相關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①王雅瓊(2008)、劉浩(2011)對旅游供應鏈概念提出自己的觀點;②羅梅(Romero&Tejada)提出旅游供應鏈的三種演變結構形式;③李萬立(2005)、毛接炳(2007)從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對“委托D”關系進行研究;④騰達(2011)、楊樹(2007)從上下(前后)關聯角度研究旅游供應鏈,從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與供給的關系探討關聯度。旅游供應鏈的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學術界對旅游供應鏈還沒有完整統一的定義。代葆屏(2008)提出以供應鏈理論為指導對旅行社管理模式進行探討;徐會奇等(2010)認為旅游供應鏈是由旅游供應商提供旅游產品和服務,并直接交付或由旅行社、旅游商間接交付給旅游者的鏈條。對旅游供應鏈概念的研究都是從旅游業具有綜合性和產品組合特性等特征出發的。借鑒以上的研究觀點,本文定義旅游供應鏈為以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為目標,以旅游產品服務開發為核心所形成的包括旅游產品的設計、組合、生產、銷售、消費等功能與一體的旅游網鏈結構。

        二、旅游供應鏈運行模式研究

        旅游供應鏈基本構成環節包括:初級供應商、旅游運營商、旅游商(旅行社)和游客四個主體。初級供應商包括酒店、飯店、航空公司和其他運輸公司等,具有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和高產品時效性的特征;旅游運營商常被稱為批發商,具有中間商和制造商的雙重性質,既可以簡單地將旅游產品或服務從基層供應商傳遞給旅游商或游客,也可以將基本供應商的產品或服務整合為全新的產品――產品包,甚至以自己的品牌進行營銷活動,按照其業務范圍可以分為出境游運營商和入境游運營商兩類;旅游商主要是指將旅游運營商的產品包或者初級供應商的產品或服務銷售給旅客的組織機構,與旅游運營商和初級供應商形成委托關系,按照商與游客所在國家相同與否同樣分為出境游商和入境游商兩類;旅客按照其性質可以分為不同類型,包括獨立游客和團體游客、國內游客和國外游客等。

        三、旅游供應鏈文化的開發路徑

        1.將“供應鏈”概念與文化旅游資源相融合

        基于“供應鏈”角度建立模型,應用于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可將各利益關系體當作模型上的某一節點對待。通過信息流、物質流、資金流等直接或間接的作用聯系,分析利益體之間的關系,從而更有效地為資源開發提供具體的應用依據。

        2.旅游開發者與文化旅游資源融合

        居民是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是開發的基礎。但因個體的三觀差異導致其對文化保持和繼承的程度不同。因此,開發者可以通過對公共服務、基礎建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經濟補償來激勵當地居民積極主動的選擇保護待開發的文化旅游資源,有效實現文化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雙贏”。

        3.旅游開發者與旅行社融合

        旅游開發者是旅游產品的制造商,通過文化虛擬權等形式擁有文化旅游資源的使用權。旅行社作為旅游開發者的產品經銷商,以資金流的形式從開發者手中購買文化旅游產品,并使其進入市場流通領域。

        4.旅游者與文化旅游資源融合

        旅游者與文化旅游資源是通過開發者、旅行社與文化旅游資源發生間接聯系的。文化旅游資源是原料供應商,以信息流、物質流的形式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消費品,而旅游者則通過資金流的形式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消費。

        四、旅游供應鏈文化的開發策略

        1.優化政府規制,完善產業政策

        旅游產業是典型的規制性產業,旅游產業發展初期政府應起主導作用,成熟以后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現階段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需要政府統籌管理,整個旅游要一盤棋,統籌起來,在旅游市場的競爭格局中,文化旅游產業始終沒有擺脫以價格為核心的經營性競爭的范疇。在政府的領導下,為旅游業的發展定立規矩,提供系統的規則。

        2.增強旅行社的實力,真正形成其在供應鏈中的核心影響力

        要推進旅游供應鏈的構建,就必須從內在上增強國內旅行社的實力和規模,使旅行社在供應鏈中真正占據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其核心企業的影響力,從而促進整個旅游供應鏈的優化整合,推進旅游供應鏈運作模式構建。嚴格旅行社管理,加強旅行社監管。鼓勵和扶持旅行社擴大規模,形成旅游品牌。當前旅行社在供應鏈中的弱勢地位和旅行社實力薄弱有很大關系。提高旅行社的專業性,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旅行社相對于其他供應商和游客有更多的溝通,和游客接觸的時間也最長,這也是旅游供應鏈對游客服務的第一站,所以提供專業性的旅游服務對于旅行社尤其重要。旅行社要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旅行社專業性的服務將影響和帶動供應鏈中的其他環節在旅游服務上良性發展,R敵允鍬糜喂α叢俗髂J焦菇ǖ幕礎條件。

        3.結合旅游趨向轉變,開展不同的服務

        隨著旅游市場的逐漸成熟,游客的旅游趨向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散客出游正在成為旅游業中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旅行社的客流,同時也給旅游供應鏈上的其他供應商業務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谶@個問題,旅行社可以針對旅游趨向轉變,根據旅游資源推出不同的服務產品,如旅游景區介紹、票務代購或者當地供應商資源聯系等,通過業務方向的轉變,推出更為精細化的業務,同時滿足散客和跟團游游客的多種需求,準確的把握市場變化,多元化業務有利于旅行社保持其在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在這個基礎上,旅行社和相關的供應商可以形成信息共享,擴大其在核心地位的實質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張光明,魏曉卓.供應鏈文化:供應鏈管理不可缺少的內容[J].管理評論,2007(03).

        第4篇: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地方文脈;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

        引言

        區域旅游產業如何在日益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獲得一席之地就成為了各地區發展旅游業需要考慮的至關重要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提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培養已經成為區域旅游保持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1] 一般學者們研究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都是以競爭優勢理論、邁克波特的“國家鉆石”模型對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影響水平以及產業集群化與產業族群對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上。固然這些影響因素的研究很關鍵,但總體來看這些研究主要是從淺層面對旅游產業競爭力的外在表現進行客觀的分析和描述,忽略了隱藏在這些影響因素之后的關鍵因素“地方文脈”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分析了地方文脈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關系,探討“地方文脈”在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和提升的作用。

        一 地方文脈

        地方文脈是指旅游地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環境特征,也包括當地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種綜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礎、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的四維時空組合。[2-3]文脈是指一個區域的社會文化氛圍和社會文化脈承,即社會人文脈絡。[4]在旅游區水平上,文脈是由自然景觀、文化景觀的“綺交”而體現的旅游區文化形象,它“脈注”在旅游區,體現文化主題或者說文化精神,給旅游者以特有的文化感受。一個旅游區的文化主題與精神一致就形成了文脈。[5]

        二 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

        以旅游資源為內核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產業競爭力的核心。[6]核心競爭力是反映一個產業的整體素質和發展潛能的重要指標。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是指在政府主導下旅游產業、企業依靠自身獨特的資源(包括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人力資源、旅游服務、區位條件等),經過努力而培育創造的獨特的競爭能量和優勢。[7]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構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要素上:一、資源是形成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內因,是形成競爭能量和優勢的主要來源;二、旅游核心企業是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主要操作主體;三、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最終的表現形式為旅游產品的競爭力;四、政府在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中起到輔助作用;五、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需要創造和培養。其中最主要的要素當屬資源、旅游產品、旅游核心企業三個方面。

        三 基于地方文脈的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分析

        (一)地方文脈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研究

        對地方文脈對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作用的探討,必然要分析地方文脈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即地方文脈是如何介入到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之中。從第二節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由以下幾個主要因素構成:資源、旅游產品、旅游核心企業競爭力、政府的主導和對旅游產業的培育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資源,最有效的載體就是旅游產品,由資源轉化我產品和服務又離不開旅游核心企業的經營管理,因為它們在資源轉化為產品,以及產品推向市場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要探討地方文脈對旅游產業

        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作用,必然要以資源、旅游產品、旅游核心企業為切入點進行分析。

        1地方文脈是區域資源形成的“根”

        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亦或是其他各項資源,從區域的角度來看,都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它展示的是區域發展的歷史沉淀,同樣它預示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地方文脈都會在區域資源上留下深深的印記,是區域資源形成的“根”。

        2地方文脈是區域旅游形象塑造的源泉

        地方文脈是區域旅游的文化精髓,區域旅游主題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對地方文脈的挖掘和凝煉,旅游主題形象地方文脈的體現不僅能夠豐富區域旅游形象的內涵,同時還能夠讓游客深刻的感知地方文脈的獨特吸引力,因為只有差別話的地方文化才能夠引起游客的興趣,才能夠激發游客的旅游欲望。游客對一個區域的文脈感知是不容易忘記的,只有能夠深深印入到游客腦海中的旅游主題形象才能夠被游客所感知、所喜愛,地方文脈的融入恰恰能夠符合游客的這種感知需求,是區域旅游主題形象核心塑造源泉。

        3地方文脈有利于區域旅游產品的開發規劃

        旅游產品是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最有效載體,旅游產品在市場上占有的份額大,競爭力強,區域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必然得以提升。旅游產品的開發和規劃無時無刻都離不開地方文脈,無論是自然旅游資源還是人文旅游資源在轉化成旅游產品的過程中都要根據區域旅游主題形象來進行合理的開發規劃,而區域旅游形象的塑造來源于區域的文化脈絡,來源于區域地方文脈的挖掘和提升,當區域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區域旅游形象主題相吻合,旅游產品的形態、材質、內涵均與區域旅游主題形象想貼切的時候,旅游產品才能夠在市場上引起游客的共鳴,才能夠讓游客感受到區域的特色和獨有的文化品位,這一點在人文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更顯的尤為突出。

        4地方文脈營造區域旅游核心企業生存和發展所需的氛圍

        一個產業競爭優勢的提升與企業競爭力的大小密不可分,企業競爭力強,產業競爭力自然會得到提高。旅游核心企業(景區、旅行社、賓館飯店)是旅游產業最核心組成部分,旅游企業在提供旅游產品,制定旅游產品價格,占領市場份額,實現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等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而旅游企業要發揮上述關鍵作用必須要一個良好的經濟社會文化氛圍,區域良好的社會、經濟、文化氛圍正式區域千百年對地方文脈傳承所形成的,旅游核心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區域文化,離不開區域的總體環境。

        (二)地方文脈視角下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

        1以地方優勢文脈為素材開發旅游產品

        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是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所在,以地方優勢文脈為基礎開發滿足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旅游產品是區域旅游

        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重要一環?;诘胤轿拿}開發規劃的旅游產品能夠體現出區域旅游產品的獨特性、能夠開發出具有強吸引力的旅游產品,這樣才能讓游客體驗區域旅游的文化內涵和特色從而實現旅游產品競爭力的提高,進一步提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

        2 挖掘地方優勢文脈設計區域旅游主題形象

        地方優勢文脈是旅游主題形象提煉的源泉,以地方文脈為基礎設計的旅游主題形象有利于游客的感知,更有利于區域旅游品牌的建立。因為區域旅游主題形象是以區域為整體來考慮的,地方文脈的挖掘同樣是建立在區域整體基礎之上,兩個整體的融合既有利于區域旅游主題形象的設計,又有利于區域旅游主題形象的塑造成功。能夠打動游客內心的區域旅游主題形象對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3以地方文脈為基礎打造旅游核心企業文化,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必須要不斷加強企業自身能力建設,提升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培育旅游企業保持可持續競爭力的核心能力,這種核心競爭能力主要體現在區域旅游核心企業文化上,有了企業的強文化,企業在生產能力、經營管理水平、服務水平、技術改進、人才引進和培養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會得以提升,才有發展的主導思想,才能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指導區域旅游核心企業在行業規模和結構上的把握更加合理。把握好這點旅游核心企業在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支持才更有力。

        地方文脈是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的靈魂所在,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必須要融入地方文脈元素,地方文脈是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

        四 結語

        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必須要考慮到地方文脈的重要作用,地方文脈的缺失會影響區域旅游產品開發規劃,區域旅游主題形象的定位以及區域旅游核心企業的競爭力,甚至會影響區域政府對待旅游產業發展的態度,而這些都是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因此,發展旅游產業要盡可能的在旅游產品開發、旅游市場營銷和開拓等過程中挖掘地方優勢文脈,并將其貫穿到旅游產業發展的全過程中去。如果說資源、旅游產品、旅游核心企業、政府支撐等是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血肉”,那么地方文脈便是“筋骨”,是培育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所在,缺少了“筋骨”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也就無從談起。

        本文為湖南科技學院科學研究項目《地方文脈視角下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研究-以永州市為例》(10XKYTC016)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楊英寶.城市旅游競爭力的系統分析與評價研究——以鄭州市為例[D].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1-05.

        [2] 陳傳康,李蕾蕾.風景旅游區和景點的旅游形象策劃【J】沿海新潮 1996,(6):81-83.

        [3] 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設計初探[J].旅游學刊,1998(1):47-49.

        [4] 趙飛羽,范彬等.地脈、文脈及旅游開發主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6):83一87.

        [5] 王錚,李山.論旅游區的文脈[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12(6):65-68.

        [6] 成偉光,李志剛,簡玉華.論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J].人文地理,2005,81(1):53-56.

        第5篇: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范文

        國外類似江南水鄉古鎮的旅游又被稱之為文化遺產旅游。文化遺產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跡等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物質遺存作為體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隨著上世紀七十年代文化遺產旅游在歐美出現及盛行,推動了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在西方開展。九十年代以來文化遺產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凸現,文化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由此成為研究的中心議題。國外學者主要從旅游管理、社區參與和市場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討了文化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其中與文化旅游策劃相關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遺產旅游的市場研究。Bronwyn,J.[2](2004)探討了文化遺產旅游者的動機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設計和產品體驗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討了文化遺產認同感在市場營銷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進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節日在文化遺產旅游發展中的作用。(3)參與文化遺產旅游的各主體利益差異研究。Heidi,D.[5](2001)從旅游人類學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對旅游業發展提供機會時,遺產地社區各參與主體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則研究了文化遺產相對不同參與主體的不同意義。(4)文化遺產旅游社區參與問題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社區參與的重要性。(5)旅游對文化遺產的診釋。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凱爾特”主題表述在威爾士文化遺產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遺產的原真性研究。Myra,S.E[11]以馬里世界文化遺產地PaysDogon在旅游影響下的社會文化變遷為例探討了旅游對文化遺產真實性的影響:Halewood[12](2001)以“維京遺產”旅游為例研究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在市場營銷中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的持續升溫,國內學者也開始側重研究其可持續發展問題。其中與文化旅游策劃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遺產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間整合和市場營銷的研究。而目前作為我國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是國內學者的研究熱點。古村落(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劃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鎮)旅游產品設計研究。馮淑華[13](2002)通過對旅游者行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產品設計的個性化原則。吳文智[14](2003)則系統闡述了古村落旅游產品體驗化設計的方法和途徑。(2)古村落(古鎮)旅游形象設計研究。

        二、江南水鄉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中文化旅游策劃的國內相關研究進展

        江南水鄉古鎮是江南地區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自90年代以來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目前國內學者研究江南水鄉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劃部分主要包括:(1)多數學者側重于從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現狀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鄉古鎮的保護與開發問題。(李麗雅[15]12003;孫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陽建強[19],2001)(2)有學者從區域旅游空間結構視角,探討了江南水鄉古鎮旅游的競爭合作模式。(陶偉[20],2002)(3)有學者通過對旅游地意象空間進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鄉古鎮的旅游規劃與開發建議。(蔣志杰,(4)有學者通過具體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研究了江南水鄉古鎮的旅游規劃。(阮儀三,1996[22],1998[23],2001[24];陸志鋼[25],2001

        三、西塘古鎮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1.古鎮文化旅游策劃開發現狀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

        1)經過十余年發展,以江南六大古鎮為代表的江南水鄉古鎮是華東區域旅游重要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鄉風貌為背景的文化旅游與本區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黃金周”周莊旅游接待人數僅次于北京八達嶺長城和故宮,名列全國第三。

        2)一些江南水鄉古鎮通過挖掘本地區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策劃的文化旅游產品,不僅促進了江南水鄉古鎮歷史環境的保護,使當地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也使旅游者從中感受到了濃郁的江南民俗,并處處體驗著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環境。如2001年至今烏鎮先后成功舉辦香市、花車巡游、煙花大會等節日活動,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動,引起海內外游客的濃厚興趣。

        3)江南水鄉古鎮文化旅游開展帶動了其他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如西塘傳統產業的展示性表演極大促進了當地銷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業的發展。于江南水鄉旅游產品而言,其資源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傳統集合。這些元素通過整合從諸多方面反映出水鄉傳統的內涵。雖然從旅游的6要素層面來講,西塘旅游產品可以是具備多重核心傳統的旅游產品,但從文化旅游資源角度來分析,傳統只具有一個核心。差異化構成旅游傳統。

        2.文化差異化就構成文化旅游資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鄉古鎮與其他地區的地理結構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導致了水鄉民居文化的獨特化。這一獨特化不僅體現在單體的房間或宅院上,而且還體現在整個水鄉古鎮的整體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鄰里,水、陸平行,呈棋盤狀格局。西塘古鎮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這一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來的。西塘的長廊是江南水鄉給人的最初映像,水鄉古鎮是在這一格局上建立起來的,同時也是江南水鄉在文化層面產生差異,進而產生文化旅游資源的核心與根源。正是通過在民居文化這一層面上的差異,才衍生出了江南水鄉古鎮在其他層面上的差異[26]。

        2)建筑文化

        從其文化層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這些文化類型中,它與核心文化旅游資源最為密切。無論是單棟的民居還是古鎮的民居總格局,都會聯系到各類的建筑。以橋為例,每個古鎮都有橋梁,且各時代都有一定歷史文化意義。橋梁是水鄉生活的必要設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時強化橋梁的觀光,就形成了江南水鄉古鎮各類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當然還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類商鋪(萬盛米行等)等其它各類建筑。這類建筑與民居文化有相似之處,所以它們是給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飲食文化

        造成這一文化旅游資源具有較強繼承性的原因有三個:

        1.江南水鄉的飲食習慣擁有濃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鮮為特色。對于非水鄉地區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傳統。

        2.從歷史上來看,西塘古鎮都具有很長的發展歷史超過1000年。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當地風俗習慣的區別,產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稱相異的飲食文化,其最具傳統的部分是這些食品的文化內涵。

        3.飲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會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閑為目的游客的作用。

        第6篇: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中山陵園風景區 核心-邊緣理論 核心景區 外緣景區 開發

        中山陵園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鐘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組成部分,區域內古跡眾多,林木蔥郁,風景優美,是國內外游客最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來,南京市更是投資數十億對風景區周邊環境進行環境綜合整治,拆遷了大量的位于景區范圍之內的閑散民居和工企單位,在景區自然景觀和城市景觀之間重新恢復了良好的生態系統和景觀緩沖地帶,形成了相對意義上的外緣景區,本文就是基于核心-邊緣理論重新審視了中山陵園風景區核心景區和邊緣景區的關系并對外緣景區的開發模式做了進一步的探討。

        1 核心與邊緣理論

        1.1核心-邊緣理論

        “核心―邊緣” 理論(Core-periphery theory)也稱為“中心―”( center -periphery theory) 理論, 全面闡述“核心―邊緣”關系的學者主要有瑞典的繆爾達爾(Myrdal G., 1957) 和赫希曼(Hirshman, 1958)[1] 。該理論的完善則要歸功于弗里德曼( Friedmann.J.R, 1966), 在其學術著作《區域發展政策》一書中,弗里德曼認為: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由核心區域和邊緣區域組成的。核心區域一般是指一個城市或者城市集群及其周圍地區, 工業發達、技術水平高、資本集中、人口密集、經濟增長速度快。而邊緣區域則是相對于核心區域來說, 經濟較為落后的區域,核心與邊緣的界限不是固定的[2]。

        在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核心居于統治地位,邊緣在發展上依賴于核心;核心區域要向邊緣區域擴散,在向邊緣區域擴散的過程中核心區域的統治地位會進一步加強;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的空間結構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邊緣區域雖然邊緣但是擁有豐富的資源, 有經濟發展的潛力,就有可能出現新的增長勢頭,并發展成為次級核心區域;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的邊界如果發生變化,區域的空間關系就會不斷調整,從而經濟的區域空間結構也會不斷變化,最終結果會出現區域空間一體化,也就是說,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都會共同發展[3]。

        根據核心-邊緣理論,任何一個區域都會存在相對的核心和邊緣并有著復雜的協動關系,根據研究,區域旅游和景區也存在所謂核心與邊緣[4]。所以,在區域旅游的發展中,核心-邊緣理論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

        2 研究區概況

        2.1基本情況

        中山陵園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鐘山風景區的主體部分,地處南京市東郊,年游客量逾五百萬。風景區占地31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7%以上,包括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共200多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風景區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內涵深厚,融山、水、城、林為一體,充分展現了南京城市特色。

        2.2核心景區與外緣景區的劃分

        2.2.1中山陵園風景區詳細規劃的劃分

        根據中山陵園風景詳細規劃,中山陵園風景區被劃分為六大區域,鐘山南麓自西往東有明孝陵景區、中山陵景區、靈谷寺景區;鐘山北麓有白馬景區、山岳景區和自然景觀區。在此基礎上,將每個景區劃分特級、一級、二級、三級保護區[5],基本確立了風景區核心與外緣的區域關系。

        2.2.2鐘山風景區名勝區外緣景區規劃的劃分

        根據鐘山風景名勝區外緣景區規劃,中山陵園風景區被劃分為山岳生態保護區、紫金山名勝旅游區、紫金山風景游憩區、滬寧高速南景觀改善區、紫金山北風景游憩區等五部分[6],并給出了核心景區的具體范圍,而且該核心區范圍和中山陵園風景區詳細規劃中的特級保護區范圍是一致的。

        2.2.3根據核心邊緣理論重新定位風景區核心景區與邊緣景區范圍

        根據核心-邊緣理論,并參照中山陵園風景區詳細規劃及鐘山風景名勝區外緣景區規劃的劃分方式,筆者對中山陵園風景區的核心與外緣關系進行重新定位。首先作為一個景區,其核心點位置是確定的,但是其核心的范圍卻是不固定的;其次,根據核心-邊緣理論,景區核心的發展必然影響和支配著外緣,同時,景區外緣也在反過來影響核心;第三,根據游客群體的不同,其旅游目的地也會有所不同,中遠距離游客傾向于在核心景區活動,近距離游客更傾向于外緣景區,其活動范圍也影響著景區核心與邊緣的關系;第四,根據景區不同性質設定不同核心;

        綜合以上,筆者僅將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以及山岳生態保護區劃分景區核心,其余均屬于景區外緣。

        3 核心景區與外緣景區的組合特征

        3.1 核心景區的擴散效應

        在中山陵園的核心景區中,山岳生態保護區是綿延6公里的自然綠色山脊,其中紫金山頂是觀賞整個風景區的甚至包括南京市城市景觀的制高點,景區內大部分范圍內擁有林相多樣的山林景觀,每到深秋時節,山巒起伏,層林盡染,美不勝收。由于該區域中有紫金山天文臺、天堡城遺址、地堡城遺址以及頭陀嶺等景點,其生態保護不盡如人意;而在中山陵園風景區的核心景點中,影響力依次為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中山陵已經成為鐘山風景區的代名詞和品牌焦點。核心景點的旅游旺淡決定了近核心外緣景區的旅游旺淡,其旅游發展也帶動了近景點外緣景區的不斷發展;外緣景區的相關景點的發展都受核心景點影響,其中下馬坊、神烈山碑、禁約碑同屬明孝陵文化系列;航空烈士墓陵園新村及郵局、中央美術館、體育學院運動場等同屬中山陵民國文化系列;白馬公園及山北風景區游憩區屬于城市山林生態景觀的延伸和拓展;明城墻屬于明文化系列等,都和核心景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3.2 外緣景區的發展現狀

        由于歷史遺留等多方面原因,外緣景區內駐扎著13個自然村莊、100余家單位,加之近年來外來務工人員不斷增加,使得景區內部分土地被蠶食、違章搭建屢禁不止、周邊居住環境臟亂差等現象時有發生,與國家級的風景區、世界級的品牌很不相稱,社會各界反映強烈,要求整治景區環境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為進一步改善南京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吸引力,促進省會城市建設上臺階、出形象,2004年2月經南京市全面啟動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

        此次環境綜合整治的目標是嚴格有效地保護景區資源與環境,協調風景區土地利用,清理與景區不協調的居(農)民和工企單位的社會用地和滯留用地,完善風景區整體格局和景觀環境。圍繞“顯山、露水、現城、增綠”的目標,通過退耕還林,退居還景,提升景區環境質量,優化景區旅游環境,把中山陵園風景區打造成為世界級旅游勝地,成為城市生態的平衡基地。實施拆建還林、退耕還林和荒地補綠,新增綠地7000余畝,使南京市民人均綠地增加0.8平方米,景區森林覆蓋率將目前的70%上升到80%以上;完善景區內道路、排水等基礎配套設施,整治水環境,建設一批生態公園和旅游景點。使中山陵園風景區成為生態之園、文化之園、旅游之園、繁榮之園,成為南京城市“綠肺”、都市發展區核心地帶和歷史文化集中代表區[7]。

        4.外緣景區與核心景區優化開發探討

        4.1核心景區主題文化的延伸

        分析核心景區的主要文化資源,發現其沿著三條線展開,即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國文化,其文化特質是紀念性、歷史性和人文性。外緣景區的開發不能偏離景區核心文化的主題,必須在其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拓展,從而使得景區的文化景觀和文化現象能夠脈絡清晰,筆者以為,根據中山陵園風景區核心文化現狀及外緣景區開發現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發模式的思考:

        首先,在中山陵園風景區范圍之內,除了核心景點之外,依然存在很多相對著名的歷史遺址和遺跡,縱觀這些遺址和遺跡不難發現,它們都或多或少的和中山陵園風景區的核心文化有著聯系??梢酝ㄟ^整理遺址、恢復遺跡的工作使得它們和核心文化的聯系更為清晰,同時通過相應路網導向設置,讓游客能夠在游覽核心景點之后能夠有進一步的延伸旅游活動。目前已經基本建成的下馬坊遺址公園就是很好的明文化延伸下的遺跡遺址再現,同時通過神道的恢復,將四方城、大金門、下馬牌坊、神烈山碑等景點聯系起來;規劃中的博愛園建設希望能夠通過對美齡宮、老郵局等民國景點的整理達到民國文化延伸的目的;

        其次是新建建筑仿古也可從形態反映不同時期的文化主題,而根據原有建筑進行改建從而使建筑的文化風格和歷史韻味更加明顯,也是對文化主題的一種延伸和拓展。根據目前的開發現狀,針對不同的區域,根據功能定位的需求并結合核心景區的文化主題仿建不同時期的建筑景觀,既可以使景區文化主題得以延伸,有不會影響建筑的使用功能。目前規劃中的山南博愛園、運動公園中有大片的民國建筑、運動公園,在后期的開發中可以根據景區的功能定位對現有建筑重新進行改建,使其民國風格更為明顯。

        第三,也可以通過對整治后外緣景區景點進行重新分區和整理,設計出新的游憩線路,使文化主題相同的外緣景區景點能夠得到核心景點游憩活動輻射。

        4.2景區主題定位的延伸

        中山陵園風景區被列入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地、國家5A級旅游區名錄,使得其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旅游區,許多游客都是慕名而來。但是景區旅游產品的單一性也使得游客在景區的活動時間不多,大多數的游客(尤其是中遠程游客)都是在1-2天之內匆忙游玩過核心景點就踏上歸途。近年來傳統的觀光游覽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市民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城市旅游者旅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觀賞上的需求,而更多的是希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旅游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獲得與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8]。

        因此外緣景區的開發可根據景區的主題定位進行延伸,發掘出可以使游客產生興趣的活動空間。在外緣景區開發既不影響核心景區主題,又能夠留住游客,使其產生更多的游憩活動,享受更多的旅游服務;同時,也使游客二次、三次甚至多次故地重游成為可能,這對中山陵園風景區的旅游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3城郊公園屬性需求的延伸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中山陵園風景區逐漸成為南京市的“城市公園”。因此,和其他景區相比,中山陵園風景區還承擔著南京市市民觀光、休閑、娛樂的功能。目前晨練登山市民大量涌人紫金山,旅游活動頻繁,人流量瞬時集中.給中山陵園景區的環境衛生和植被帶來嚴重威脅。植被被任意踩踏,黃土加重水土流失。據初步統計,平均每天游玩、登山鍛煉身體的市民達1萬名以上(雙休日增加1倍).部分不文明市民的故意破壞不僅使景區植被遭受嚴重損毀[9]。如何有效的引導市民的休閑活動空間將是外緣景區開發的一個重要課題。和核心景區相比,外緣景區的自然景觀同樣優美,綠色植物繁茂,春來鳥語花香,如果通過適當的開發,不難成為市民喜愛的休閑活動、游憩活動甚至日常鍛煉健身的場所。因此根據市民進入景區集中通道位置,相應的開發建設以市民日常休閑游憩的場所、公園和開敞空間,會對市民游憩活動健身活動的流向起到相應的疏散作用,既為為紫金山核心景區的生態保護作出貢獻,又能夠使市民有一個親近自然的游憩活動空間。

        4.4主題公園建設

        主題公園是介于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之間,是根據一個特定的主題,采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多層次空間活動設置方式,集諸多娛樂活動休閑要素和服務接待設施于一體的現代旅游目的地[10]。但是目前國內主題公園的開發與建設情況卻不容樂觀,據初步統計,全國共有各類主題公園2500個,投入資金超過2500億元人民幣,其中虧損者十之七,持平者十之二,盈利的只有十之一左右[11]。

        不過,中山陵園風景區外緣景區中建設主題公園的條件和機遇都已經成熟,如果能夠做好策劃、運營,也能夠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局面。目前,規劃中的博愛園和鐘山體育公園都主題公園性質的園區。在建設主題公園的過程中,要搞好市場調研和項目策劃,選準主題、創出精品,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力求主題與產品核心價值吻合、積極尋求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在后期運營中,引進高級管理運營人才或者成功的運營公司,于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內涵、推陳出新,使其吸引力長存。

        5、問題與討論

        中山陵園風景區外緣景區環境整治與旅游開發將會使中山陵園風景區核心景區吸引力增強,并反過來影響外緣景區;在給中遠程游客提供一個逗留活動的空間的同時也給南京市民提供了一個日常休閑游憩的空間;在旅游開發的同時也修復了景區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雖然如此,但是景區開發終歸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如何應對外緣景區在開發過程的公眾壓力是一個很難解決的課題。根據研究,公眾壓力在建設初期是有效的,但開發者為了自身利益不受損,會盡力尋找降低公眾壓力的各種途徑[12]。因此尋求一種更為科學合理的降低公眾壓力的途徑是指各值得討論的問題。如何讓公眾接受景區開發模式或者開發方式并自覺取消給予的壓力,關鍵在于讓公眾了解到景區開發的益處,在開發初期,盡量讓公眾參與進來,并認真對待每一位參與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使公眾意見能夠得到尊重,公眾能夠真正了解到景區開發是對于市民、景區生態、旅游產值等多方面有好處的行為,而不單單是開發主體獲益的行為,公眾就會自覺取消壓力,從而使開發能夠順暢進行。當然,具體操作中還有很多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形式和步驟。

        參考文獻

        [1]王小玉.“核心―邊緣”理論的國內外研究述評.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J].2007,10(4):41-42

        [2]張培,劉婧. “核心―邊緣”理論在區域旅游發展中的結構模式與實際應用[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12(22):102-104

        [3]包卿, 陳雄, 朱華友. 核心―邊緣理論在地方產業群升級發展中的應用[J]. 軟科學, 2005, 19(3):14- 15.

        [4]汪宇明.核心―邊緣理論在區域旅游規劃中的運用。經濟地理【J】.2002,3(22):372-375

        [5]中山陵園風景區詳細規劃.東南大學.2004

        [6]鐘山風景名勝區外緣景區規劃.易道公司.2006

        [7]濃墨巨椽繪就鐘山新畫卷――南京中山陵園風景區全面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現代城市研究.2006,10:10-14

        [8]王艷,陳東田等.城郊型森林公園規劃中的性質定位.林業科技開發[J] .2007,1(21):104-107

        [9]范曄.旅游景區的生態管理初探--以南京中山陵園景區為例.科技創業月刊[J] .2007,5:108-110

        [10]朱寶莉.從文化角度淺談我國主題公園的發展.中國高新技術企業[J] .2007,15:145

        第7篇: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范文

        路線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旅游國際旅游線之一。它貫穿整個中國中部,把中國多各省份串連起來,構成中國紅色旅游方面距離最長、輻射面最廣、形象最突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帶。而贛南蘇區薈萃了紅色文化起源的主體和紅色革命的精華,且見證了紅色文化的誕生和成長,已然成為聞名海內外的著名旅游品牌。

        贛南蘇區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自然人文、旅游資源類型等方面關聯度大、互補性強且具有良好的整合合作基礎。各市縣紅色旅游資源的數量和分布又各具特色,相互之間存在著較強的連續性和互補性,將客家風情、革命歷史、民俗文化、地區特色結合成有機的統一體,最大限度的發揮這一旅游帶的資源潛力。贛南蘇區區域內各市縣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交通區位優勢、文化特色優勢,共同打造區域紅色旅游品牌。

        一、色彩搭配

        贛南蘇區區域旅游資源保持“紅色”主體地位,色彩本身是沒有靈魂的,只是一種物理現象,但將人們長期生活的色彩世界和視覺經驗結合起來,就能讓人們感受到色彩的情感,就能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種情緒。當然,想要讓人們對色彩,特別是一些已經具有了固定思維的色彩產生不同的心里感受,光靠視覺經驗或機械地記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個信息貯存、轉換、分析的復雜過程,才能完全達到在整體的意識發生作用。色彩情感意識的進一步升華,深刻地表達人的觀念信仰,才能展示色彩的象征性意義。

        (一)配色設計:紅色為主、多色搭配、色彩斑斕

        1.色彩的表征。色彩對人的心理影響主要源自民族文化的積淀,表達社會文化的內涵,每一種色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色彩心里效應來自色彩的物理光的刺激,在暖色環境中,人的脈搏會加快,血壓有所升高,情緒興奮沖動;而處在冷色的環境中,脈搏會減緩,情緒也比較沉靜。中國人的白色是對死者的亡靈的祭奠、黃色是對權力或尊嚴的警示;青黑色是理智、冷漠與空無等等,色彩表達著某種象征性的意義。

        2.贛南蘇區區域旅游主色基調的建立。在區域性旅游整合中進行顏色基調的選擇有一定的原理,紅色旅游資源在分布的廣度上、表現的手法多樣性上、結構中的份額上所占優勢都可以讓紅色旅游處于整個區域的主導地位,可以讓“紅色”成為整個區域的旅游主基調。

        3.贛南蘇區區域紅色旅游色調的調和。視覺上平衡的色彩,適用于長久的注目和使用,在區域性旅游整合中也是如此,停留在視覺上觀賞性很強的景點很難長時期的吸引游客、停留在季相性很強的景點也很難平衡一年中的游客流量、停留在主題性游樂性很強的景點很難吸引各個年齡階段的游客,所以,區域性旅游整合與色彩體系中的色彩調和有著相同的基礎原理,紅色的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的生態景觀資源、藍色的水文水利資源、橙色的民族文化資源、紫色的文物遺址資源以及黑色的紀念喪葬資源在色彩視覺與心理兩方面進行調和,將取得不同的藝術、經濟和社會效果。

        (二)贛南蘇區區域旅游資源的“配色設計”

        1.對比調和。對比調和是以強調變化而組合的和諧的色彩。在對比調和中包含明度、色相、純度三種要素對比。

        2.再創輝煌--精神原色對比。紅、橙、綠三種原色是色相環上最極端的顏色,紅、橙、綠表現了最強烈的色相氣質,它們之間的對比屬最強的色相對比。這樣的色彩對比更具精神的特征,紅色旅游資源在精神方面的觀賞、感染,加上客家文化旅游資源在精神方面的寄托、認同,再加上贛南山水生態旅游資源在精神方面的賞心悅目、生態啟迪,三者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旅游資源的一次重生、一次嚴格意義上的梳理。

        3.自然之美--純凈間色對比。橙色、綠色、紫色為情感間色,其色相對比略顯柔和,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呈間色為多。這種對比方法適用于客家風情濃郁且紅色文化遺跡遺址相對較多的片區,結合優良的山水自然景觀,重點表現自然純凈之美,將紅色文化遺跡遺址以主題篇章的形式融合在客家豐富多彩的客家風情中,并以山水景觀進行串聯和點綴。

        4.彰顯本色--演繹補色對比。補色的概念出自視覺生理所需求的色彩補償現象,將補色并置,可以使各方的色彩都得到加強。如紅與黑搭配,紅變得更紅,黑會因為紅色而顯得更鮮亮。

        這種對比方法適用于獨特人物與之補充共生的場景的片區,可以是一個獨立的歷史人物故事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紀念事件。紅色文化氣息與紫色的遺址遺跡向結合,讓紅色人物或實踐有一個歷史地域的載體,更顯人物或事件的真實性和落地的可能性;黑色的紀念喪葬通過橙色客家習俗來演繹,得到一出客家風俗演繹紀念性人物或場景,可以得到不一樣的藝術和歷史效果;紅色文化題材與黑色紀念喪葬素材相結合,不僅可以演繹出規模宏達的歷史場景,還可以展現出輝宏的紅色紀念氣勢。

        二、串聯組合

        旅游線路設計是區域旅游發展的一種可操作性強的系統理論與工作機制,即根據旅游產業的功能連帶性和產業互補性設計,以線路的形式將重點景點或景區的旅游產品串聯起來,以打造和推出旅游精品線路為核心,整合沿線各種資源和要素為目的,形成要素產業均衡協調發展的區域旅游發展新態勢和大格局。

        (一)串聯組合設計:“明珠”串聯、取長補短、各施其能

        旅游線路設計作為區域旅游整合與發展的運作機制和工作方法,基本內容可概括為:

        1.一個核心,“一”是一個主題,以打造贛南蘇區“紅色文化起源”主題的旅游線路和旅游目的地為核心。

        第8篇: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范文

        西安是西北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根基深厚,結合文化創意理念打造特色鮮明旅游地產是發展西安乃至西部旅游經濟的有效途徑之一。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潛力巨大的城市化空間、逐漸成熟的旅游消費市場和大手筆的國際大都市戰略的制定等都為西安旅游地產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一、旅游地產與文化創意

        旅游地產也稱旅游景觀地產,指依托周邊豐富的旅游資源,借助旅游度假為目的的開發營銷模式,以求全部或部分實現度假休閑旅游功能而開發建設及經營運作的房地產項目。

        文化創意是以文化為依托,借助于新興高技術手段,創造出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或活動?;谖幕瘎撘庖暯莵黹_發旅游地產主要應建立一個文化核心,圍繞這一核心展開旅游產品的設計,從而在旅游、地產、文化三個產業的最佳關聯點上得以最高的產業聯動效益。

        二、基于文化創意的西安旅游地產開發優勢

        (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

        西安素以古都聞名海內外,歷史文化資源更是得天獨厚。 在現代旅游地產的開發項目中,許多是借歷史文化的遺留來打造文化主題鮮明的大型主題公園,西安在此類旅游地產開發項目層面具有難以比擬的優勢。如以唐代休憩文化為核心主題的大唐芙蓉園,雖然耗資13億、占地1000畝,但在開園后的短短幾年時間就帶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更為廣大市民提供了城郊休憩的好去處,經濟與社會效益兼具。

        (二)曲江文化創意產業繁榮

        西安曲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位于曲江新區與雁塔區的交匯之處,集合了廣告、網絡、廣電、旅游、設計、出版等諸多行業,在文化資源的集成、整理、提煉,文化創意理念的形成、產出過程中,形成集群式發展模式,具有強大的區域向心力,帶動曲江乃至整個西安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尤其在深刻挖掘唐代歷史文化的基礎之上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旅游地產精品,使每一個旅游地產上都刻著文化的烙印,文化品牌效應極為突出,是西安文化創意旅游產業的一張名片。

        (三)文化氛圍濃郁

        作為文化古都,西安的文化氛圍濃郁且充滿活力。第一,西安高校數量僅次于北京、上海,而其中藝術類院校知名度較高,具有巨大的藝術創作潛力,而城市的旅游地產文化創意開發正是需要這樣的新生的力量;第二,西安科研隊伍龐大、研究水平較高,尤以歷史文化科考民俗專家居多,能夠在文化產業化的進程中把握建設和發展的方向;第三,西安擁有西部最大的書城,每天均吸引大量市民前來閱讀和購買書籍,使得城市居民整體文化素質較高,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也形成了西安特有的城市民風,為以旅游體驗為主的消費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三、開發策略

        (一)深挖文化價值打造內涵豐富的觀光型旅游地產

        西安漢唐文化資源優勢突出,因此以挖掘漢唐文化為核心的觀光型旅游地產顯得尤為重要。在文化創意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有哪些文化要素可以用來轉化為產業動力,在旅游地產的打造中,也要明確如何設計開發項目才能突顯核心的主體文化,真正做到以文化內涵為吸引,打造高端的觀光型旅游地產而非單憑投資巨大、規模龐大來招徠游客。目前西安市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建設各類大型的文化主題公園類旅游地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特質,但也僅限于利用古遺址復原,立標牌闡釋,建塑像紀念等等的普遍方式,顯然在文化的內涵表達上欠缺力度。因此,應加大對秦漢唐文化的深刻挖掘,請專業的文化人士來構思地產項目的主體設計,不求規模宏大,但求內涵豐富,能夠形成文化形象品牌鮮明的觀光型旅游地產。

        (二)展現文化風格打造格調高尚的休憩型旅游地產

        城市休憩是目前都市人休閑度假的新訴求,不一定要驅車前往很遠的目的地,而是在城郊甚至室市內要有適合周末休憩的好去處。如目前大受歡迎的溫泉度假產業,是集景觀、文化、配套設施為一體的產業,西安溫泉資源豐富,尤其是轄區內臨潼溫泉既有純正的水質資源優勢,又有秦代帝王、唐代帝王文化優勢,同時又具有距離西安市區較近的區位優勢,因此,臨潼具備進行具有文化風格的高端休憩型旅游地產。結合臨潼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優勢,將歷史文化巧妙融入溫泉度假項目之中,從度假村的建筑外觀到大廳、浴池、茶座、客房、娛樂設施等的設計都應結合唐代宮廷文化來進行,突出高品位的設計和開發格調,真正向游客展現唐代宮廷的沐浴文化,使游客在度過輕松假日的同時,更能享受到純正的皇家風范, 而不僅僅是來泡個澡,喝個茶,而是在難得的周末時光享受了一場“文化大餐”。

        (三)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現代感十足的體驗型旅游地產

        盡管西安的主打城市名片是文化古都,但在以年輕人為主流的都市旅游發展中,時尚、動感、活力的標簽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結合文化創意理念,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具有現代感的體驗型旅游地產勢在必行。 近年來西安逐步完成了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雁塔新天地的建設,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比較流于表面,尚未形成獨特的時尚文化街區和地標。因此,應該借鑒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的開發設計理念,融合國際前沿科技元素,在數控、LED、新能源等層面開發出時尚、動感的創意街區。如在大雁塔商圈開發的秦漢唐文化旅游區內,以高科技手段打造的“天幕”頗受古城人民喜愛,每天均吸引不少市民及游客觀光駐足,對大雁塔旅游景區和商圈具有較強的拉動消費作用,并提升了古城西安的城市形象,真正顯現了城市的時代感。

        第9篇:旅游主體文化的核心范文

        在以上諸概念中我們不難發現,人們雖然對“旅游文化”這一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但是還是在概念中隱含了一個共識: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動中發生的文化現象。也就是說,脫離了旅游活動的文化現象不屬于旅游文化范疇。文化旅游則是以特定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活動,其內容涉及歷史建筑、遺跡、民俗活動、體育活動等,即文化旅游是以特定文化作為旅游客體的活動。世界旅游組織在1985年也曾對“文化旅游”做出定義:“人們出于文化動機而進行的移動,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藝術、文化旅行、參觀歷史遺跡、研究自然、民俗和藝術、宗教朝圣的旅行、節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行?!憋@然這與“旅游文化”截然不同,因為一個是指某一特定類型的旅游活動,一個則是指向整個旅游活動本身;一個僅僅涉及旅游活動的某一方面,一個則是指向旅游方方面面的文化構成。

        雖然“旅游是一種文化活動”的觀點已經為學界廣泛認可,但是這一“活動”究竟在旅游研究是如何體現的,卻沒有得到進一步探究。旅游本身是一種異質文化交流的過程,是處于不同文化語境的人基于身心的需求到異地去尋求文化交流的過程。首先,這里的文化是一種經過精心打造的文化產品,盡管其諸多文化因素表面上可能處于原生態,但是實際上是經過規劃設計之后的一種新產品。因此,如果我們依然采用靜態方式對旅游文化加以研究,顯然是不合適的。例如黔東南的少數民族民俗游,就是立足于讓游覽者在旅游過程中體驗那些最能傳達當地獨特文化習俗的民俗部分。其次,活動中的文化是一種處于交流中的文化。對于旅游者和目的地而言,兩者通過旅游活動在不間斷進行文化交流,因此,旅游文化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如何通過旅游活動將文化交流推向最佳程度。例如在對景區規劃時,設計者一定要充分考慮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特別是體現該地獨特性的文化內涵,而不是對其它景點規劃盲目模仿。第三,旅游文化相對于目的地文化而言,實際上是一種處于創新中的文化。從活動視角來看,目的地文化在發展旅游過程中處于不斷變革的狀態中,當地社會文化、審美理念會發生巨大變革。這已經成為旅游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綜上所述,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動中的文化現象,是旅游活動的產物。研究旅游文化應當在充分占有既有文化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旅游實踐和旅游規律的深入研究,大量搜集旅游活動中的文化現象,對其在發展旅游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做出深入探究。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而言,深入展開旅游文化研究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一、課程體系:從旅游活動視角建構旅游文化學科框架

        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不但需要學術界依據現實問題在科研上做出努力,而且需要建構起科學合理的學科體系。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國內學者已經編寫了一部分富有創意的旅游文化教材。他們依據研究不同客體定位形成了各自的課程體系:有的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介體為依據將旅游文化進行劃分,有的以時間為序將旅游文化進行斷代劃分,有的以旅游文化分為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產品和旅游文化制度,有的則以不同文化分支為依據進行章節劃分,等等。盡管它們的體系各有不同,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園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等是整個學科最基本的構成。這一特性說明旅游文化既具有普通文化學研究的共性特征,又具對傳統文化學研究成果的傳承和創新。正是基于此種理論基礎,我們不妨將旅游活動作為貫穿該學科的核心理念,將各種文化分支加以甄別選擇,形成一種更加符合旅游學科特性的課程體系。

        (一)現有教材存在問題剖析目前旅游文化教材不同程度存在著一些有待深入探究的問題,有的甚至成為制約學科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教材中多的是對概念的旁征博引,少的是對概念的細致探究;多得是豐富駁雜的章節雜糅,少的是精密細致的邏輯推理;多得是對既有體系的模仿改造,少的是對新體系的創新。我常常看到一些旅游文化教材缺乏系統化的、獨特的、完整的、富有新意的理論體系和案例分析,成了文化資料的羅列和胡亂拼湊。例如一些教材的旅游民俗文化部分,用大量篇幅介紹各類民俗意象,將意象構成、緣起及發展演變做全面介紹。這種編寫方式給人的感覺是資料翔實豐富,面面俱到,但是旅游活動的特性不突出,甚至與普通文化學研究毫無二致。實際上,旅游民俗文化的側重點應當是旅游主體在活動中的獨特文化體驗、文化在旅游活動中體現出的創新特質以及旅游活動中文化的娛樂性和豐富性等。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一方面是該學科自身的復雜性所致,另一方面是學科研究還沒有真正切入旅游文化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缺乏統帥整個學科的魂靈。問題的解決需要研究者切實進行富有原創性的創新研究,論者認為從活動入手就是一種符合旅游規律的學科體系建構方式。

        (二)以活動為視角的結構體系探究那么如何從活動視角來重新建構這樣一個結構及其復雜的學科體系呢?既然旅游文化存在于旅游活動之中,那么我們不妨深入旅游活動內部,從活動特性、活動目的、活動規律等方面出發探究旅游文化與旅游活動的關系,探索旅游文化體系建構的方式方法。下面以山水文化部分為例,考察在旅游活動中的文化應當著力關注的內容構成。

        山水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構成,是人類社會歷史上最早被關注的文化類型。它涉及面極為廣泛,而且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因其自然地理、文化哲學等因素對山水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研究中國山水旅游文化,首先要明確旅游活動中的山水文化究竟滿足游客怎樣的文化體驗?中國山水文化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山水獨特理解的產物,積淀了豐厚的中國文化特質?!爸钦邩飞?,仁者樂水”賦予了山水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南秀北雄”在呈現出中國山川的地理自然風貌的同時,還體現了這些名山大川所特有的人文內涵。這些文化、亞文化的山水內涵就是旅游者所渴求的活動體驗,特別是對于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言,是他們最為關注的旅游內容。

        其次,在山水文化部分,還要針對旅游活動娛樂性、知識性等特點對重要名山大川的歷史、地理、自然風光、趣聞等加以重點介紹,因為這些文化景點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最能引起游客關注的旅游吸引物。例如在對泰山文化的介紹,文本應當將“雙遺產”對其地質歷史、自然風光、宗教文化、人文積淀等作為介紹的重點。但是,這些文化構成要圍繞泰山文化這一核心展開,從旅游者在活動中的景物觀賞和親身體驗展開。

        第三,山水文化應結合旅游活動實例,是一種鮮活生動的文化類型。旅游山水文化是依據旅游活動的變革而不斷革新的,涉及到旅游觀念、旅游需求和旅游方式等領域的問題。因此,旅游山水文化課程部分不應當僅僅滿足于對既有文化知識的介紹,而是要在鮮活的案例中讓讀者切實感受到旅游文化是通過哪些方式來向游客展示其特有魅力的。這里需要研究者對旅游美學、旅游心理學、旅游傳播學等學科有一定的把握,否則無法從整體上把握案例中的文化特性。綜上所述,從活動視角建構旅游文化的課程體系就是要在文化學和旅游主客體關系的研究基礎上,緊緊圍繞活動這一核心對現有旅游文化研究成果重新梳理,選擇那些能夠集中展示旅游活動特性的文化資源來建構這一學科體系。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斷發掘有利于旅游發展的文化資源,研究對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內在規律,以提升旅游整體水準。

        二、課程拓展:以旅游活動為核心的開放性學科

        旅游學科是一門處于拓展中的新興的開放性學科。從其誕生以來,旅游學就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不斷拓展自己的領域。至今,旅游已經不僅僅限于山水和文化古跡,而是囊括工業旅游、會展旅游、體育旅游、生態旅游等在內的旅游活動?!啊笮?、求異、求變、求樂’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p>

        因此,開放性、拓展性是旅游的生命力所在,唯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推動旅游業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同樣,旅游文化研究中要從整體出發,針對旅游業發展趨勢做出創新性努力,如課程體系的調整、案例的更新等。首先,旅游文化內容構成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課程體系中除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內容外,近年來又加入了旅游傳播文化、生態文化等新興文化分支。這些文化分支是現代大眾傳媒發展和生態意識覺醒的產物,同時也適應了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旅游傳播文化是伴隨著大眾傳媒而出現的一種新型旅游文化。從跨文化交流理論來看,旅游就是一種文化交流和對話。旅游者在不同文化語境中通過旅游活動與目的地文化進行溝通,在獲取異質文化體驗的同時也給目的地帶來了自己的文化。那么這種文化對話過程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文化變遷?旅游目的地的人們如何通過文化傳播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這些都是旅游傳播文化所要關注的問題?!澳康牡毓芾斫M織必須面向未來,重視相關媒體、數字電視(影像點播、互動預定)、互聯網(日程安排、邊瀏覽邊預定)提供的機會?!?/p>

        而旅游生態文化則是全球生態意識覺醒的產物,那么這一文化分支對于現代旅游發展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著怎樣的裨益?對現代文化建設有著怎樣的促進作用?“‘生態旅游’代社會度假休閑的世界性趨勢,生態旅游的豐富形式,將成為保護并傳播地域文化、提升旅游者文化品位和精神品格的有效途徑。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它可以充分實現旅游者回歸自然、體驗原生態文化以及對民間文化溯源尋根的意愿?!彼?,社會發展在不斷推進旅游和旅游文化研究和課程體系的建設,而二者反過來也不斷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其次,新穎獨特的案例教學也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基礎學科研究而言,案例教學只是一種輔助知識教學的手段,但是對于旅游文化而言卻非僅僅如此。因為旅游是一種文化活動,所以作為其組成部分的旅游文化同樣是一種動態構成。這對于旅游從業者,特別是高職高專的學生而言,旅游文化課程需要致力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無論是規劃設計還是導游接待,如何讓旅游文化以最佳形式發揮作用,需要一些典型的案例來加以闡釋。因此,旅游文化課程體系的建構過程中應當突出新穎案例的教學。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怡红院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电影99 | 一级夜理论片久久 | 特黄少妇60分钟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成国产人片在线观看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