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旅游文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文化論文

        第1篇: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動漫旅游文化產品作為旅游產品的一種,除具備旅游界廣泛認同的旅游產品具有無形性、生產與消費同步性、異質性與不可儲存性等四個基本特點以外,還存在區別于其他類型旅游產品的特點。

        1.文化內涵本土化。文化是一種精神產品,滿足的是人類生存中的精神構建需求,因此文化消費是人們消費行為的一種,是人類心理需求的外化表現。由于旅游者多樣的需求,其消費行為也各不相同,但驅使他們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進行旅游的根本動機都是內心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旅游文化產品之所以能滿足這種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在于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提供了人們追求的文化目標。[4]以創意為核心的動漫旅游文化產品以其迷人的文化氣質、靈動的民族形象以及濃郁的地域特色,凸顯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吸引旅游消費者,通過滿足其好奇心與陌生感,輸出文化認同感,影響受眾群體。這種獨有的文化內涵體現在動漫旅游產品上主要表現為風土人情、眾生群像、民族寓言、、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民族文化。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文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扎根本土、世代傳承,是該民族和社會普遍認同并習以為常的文化形態,它作為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消費習慣、生活方式、道德規范以及具有歷史傳承性的人類行為模式的綜合體,影響著每個生活在該文化環境中的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特征。我國的本土文化博大精深,雖然其文化板塊體現出極明顯的多樣性,但就各文化板塊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這種共性是我國文化模式得以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模式產生明顯區別的根本原因。動漫旅游文化產品之所以在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審美取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道德規范等精神思想,關鍵就在于其包含的本土文化底蘊和民族文化特色。一個民族的本土特色可以表現在不同區域、不同環境下的動漫周邊產品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內涵,動漫旅游產品的開發也可以多運用些我國本土的文化特色和表現手法,創新出有我國濃郁民族氣質的產品來。在目前文化產業大發展的良好環境下,動漫旅游產品有相當廣博的發展空間。可以肯定,只要能規避簡單的模仿和復制,從游客的真實需求出發,打造有本土特色、有創新性、有原創性的旅游產品,必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獲取利潤的空間。

        2.產品創意個性化。首先,動漫旅游文化產品以創意為最初產品的特點決定了其富有高度的個性化特征,創意思維的滲透和潤色賦予了產品靈魂和生命。其次,市場需求的多樣性也決定了動漫旅游文化產品的個性化特征。另外,從游客來源散客化的趨勢來看,動漫旅游文化產品創意需要以個性化來滿足游客日益強烈的自主選擇產品的需求。動漫旅游文化產品創意的個性化可以體現在內容、形式、生產、銷售等任何方面。

        3.產品生產智能化。動漫旅游文化產品的生產、加工、使用、維護,都離不開數字化、自動化、新媒體、新能源、新材料等現代高新技術的支持,它以新技術的強大威力,以傳統旅游產品無法抗衡的敏感性、綜合性、互動性和強烈的現場感,在旅游產業的發展中發揮著近乎革命性的作用。動漫旅游文化產品是新技術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產物,運用先進的智能手段、知識和技術創造新的價值,展現人文藝術風采和精髓。

        4.產權保護制度化。動漫旅游文化產業作為一個以創意為核心產品的產業,其良性運轉與版權保護有天然不可割裂的關系。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速度、質量及可持續度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由于產權保護不力,中國許多企業無法在“形象授權”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隨之而來的就是產業鏈條延伸不暢,由此造成的不良循環,使文化企業遭受盜版之痛。盜版猖獗一直是困擾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難題之一,盡管近年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越來越大,但基本還是停留在意識層面上,而建立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和市場體制還需要逐步實現。據有關統計,“喜羊羊”相關衍生品盜版經營商的利潤竟然是正版經營者的四倍。這些侵權行為在損害具體公司利益的同時,更加嚴重打擊著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建立。產權的作用正是在于通過有限的權利壟斷,達到知識資源共享與文化、科技進步的目的,從而避免重復研究、資源浪費。與此同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具有知識產權觀念的創新型人才,加大對自主科研成果的激勵與獎勵機制,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空間和保障。

        二、動漫旅游文化產品的類型

        動漫旅游是旅游業和動漫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而交叉融合的產物。雖然,各自的開發有其特定技術和手段,產品和市場也相互獨立,但仍有相通之處,它們都為消費者提供娛樂、休閑服務,且有較高的參與性,這是兩者相互融合的必然性,其產業融合具有較好前景。動漫旅游文化產品類型有以下幾種。

        1.動漫主題公園。動漫主題公園的開發建設,是運用現代化的開發技術和動漫業的數字、多媒體高新技術,進行設計、制作、生產、安裝、施工等建設而形成的。動漫作品是主題公園的內容題材;娛樂休閑是游樂項目的呈現方式;數字智能是公園建設的技術手段;動漫產品是本土文化的傳播載體。動漫主題公園主要以動漫作品為旅游吸引力,制造娛樂項目,利用特色景點、現代旅游設施、動漫旅游商品等烘托一個或多個主題,寓教于樂。

        2.動漫化的旅游景點。這是產業融合的又一種類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動漫作品中的虛擬場景建造或者改造開發成景點、景園、景區,使其真實化、現實化,并借助影視媒體、網絡游戲快速、廣泛的傳播優勢,迅速發展客源市場,取得較高的投資回報[8]。如童話般的迪斯尼樂園和宋城集團利用網絡游戲《傳奇世界》作為旅游資源開發建造的中州皇城,都可以使游客從中感受到虛擬與現實交融的奇幻魅力。另一種就是旅游業借助動漫業的技術優勢,將旅游景點的真實場景作為動漫的內容場景;以景點的典故、傳說作為動漫的內容題材;以數字媒體技術作為手段,將自然景觀、歷史典故等旅游資源動態化、虛擬化、動漫化,既達到宣傳景點的作用,又為動漫創作提供藍本。我國首部大型旅游動畫片《金鹿游中華》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3.景點化的動漫產業園。在經歷了全球化、結構調整和重新整合后,文化產業尤其是動漫產業正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重新集結,并朝著規模化、集約化、壟斷化的方向發展,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各地都開始興建動漫產業園。但基于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手段的動漫作品及產品的開發成本過高,生產周期過長,出版、播出、演出和銷售的回報期也隨之延長。將旅游業與動漫產業園有機融合,賦予動漫產業園以旅游功能,利用動漫園的資源開發旅游項目,實現兩者的功能互補,使旅游業和動漫業產業鏈得到有效的延伸,既有助于提升產業園的市場知名度、加快成本回收,又有利于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拓展。

        4.主題性動漫旅游。這種以動漫為主題的節會旅游,借助動漫、游戲或旅游、文化為主題策劃、組織、實施各種會展、節慶,以此為平臺,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加強旅游業和動漫業兩者活動領域的彼此延伸,促進兩者之間的有機融合與優化重組[9],既可提升舉辦地的形象和知名度,又可有效地銷售、傳播動漫內容與產品,推動兩大產業的快速發展。如中國(杭州)國際動漫節、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漫節、加拿大渥太華國際動畫節、日本東京國際動漫博覽會等都是這種模式。另外,借助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所開展動漫展示或表演體驗的旅游活動,其形式可是綜合性的,也可是專題性的。

        第2篇: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藏族是一個注重文化傳承與歷史記錄的民族,從公元七世紀吞米•桑布扎創立藏文開始,拉開了檔案與檔案工作的序幕。到十三世紀被納入祖國的版圖之后,藏族地區出現了歷史研究的熱潮,作為史料之一的藏族檔案信息的編纂開發工作亦蓬勃發展,如歷史文獻匯編《賢者喜宴》、《吐蕃檔案》、《舊唐書•吐蕃傳》、《元史•釋老傳》等。近半個世紀以來,藏族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工作更是長盛不衰,各相關部門編纂出版的檔案文獻達百部以上,并積極舉辦了各種形式的檔案展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整體上看,藏族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基本屬于公益性開發,比較側重于嚴肅的學術性和政治性需求,信息開發成果的受眾面較小,傳播范圍有限,而更為親民、更能體現檔案休閑功能的旅游價值開發力度卻相對比較薄弱,與旅游相關的檔案文化產品較少問世。早在2000年召開的第十四屆國際檔案大會就提出了“檔案信息在休閑社會中的利用”這一議題,明確了檔案信息在休閑、旅游、文化等領域中應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旅游得到了大眾的普遍青睞,特別是近些年,深層次的文化旅游方興未艾,檔案信息資源在深層次旅游中的資源效用日益顯現。在當前的旅游熱潮中,主動開發服務于旅游需求的藏族檔案信息產品,既有助于提升旅游資源的本真性,又有利于樹立檔案機構積極的文化形象,提高其社會知名度,確是雙贏之舉。

        二、藏族檔案旅游文化價值開發的途徑與舉措

        1.舉辦檔案展覽,展示真實的藏族歷史文化

        藏族檔案以獨特的方式延續著藏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藏族文明和社會進步的記錄與標志,沉淀著歷史文化的精華和特色。檔案展覽風格活潑、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受眾體驗好,是展示、傳播藏族歷史文化的較好形式。檔案部門不僅在館內設置有固定的陳列展,通過精選的檔案向人們昭示與祖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還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檔案精品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較好地實現了檔案的宣傳、教育、傳播功能。但與美國國家檔案館成為旅游景點、名列《首都地區旅游指南》作重點介紹不同,我國尚沒有將檔案館開辟為旅游景點的先例,因此設于館內的檔案陳列展會受制于場地的非公共性而大大影響了其參觀者的范圍,在內地城市的巡回展覽雖然社會影響面大但成本也相應提高。面對蜂涌而至的外來旅游者,在本地的公共場合或各大旅游景點設置檔案展覽既降低了成本,又不影響傳播范圍,利用檔案信息的原始性與真實性又較好地實現了旅游者的本真性體驗。因此,在檔案旅游文化價值開發工作中,選擇能夠彰顯藏族文化底蘊或與某些景點有關的主題,對館藏相關檔案進行匯總復制、設計制作,通過圖文并茂的檔案展覽能夠系統、生動、真實地展示特定主題的檔案內容,還原歷史文化的本來面貌。檔案展覽形式非常靈活,時間可長可短,規模可大可小,地點既可固定于城市中心的公共場所,也可以在各主要旅游景點巡回。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除了傳統的實體展覽外,利用網絡開展網上展覽能夠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突破時空限制,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甚至可以制作成三維立體效果,圖、文、聲并茂,動靜結合,其形象性、生動性、體驗性更佳,更易引起受眾的興趣和關注。

        2.編纂檔案文獻,提供旅游景點背后的故事

        藏族檔案有著悠久的編纂歷史和良好的編纂傳統,積累下來數量浩繁、形式各異的檔案文獻為政治穩定、宗教發展、學術繁榮發揮了信息輔助作用。近年來旅游業的大發展又為檔案編纂題材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間,深入挖掘館藏檔案,尋找與各旅游客體相關的檔案信息,進行整理匯集或融合提煉,可形成不同體裁的檔案文獻,宏觀的如景觀簡介、旅游手冊、老照片集錦,微觀的如某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關檔案的匯總概括,也可與旅游部門合作為景點宣傳資料加入檔案元素,形式上可以是畫冊、書籍、小冊子、折頁、多媒體光盤等等,力求體裁及形式多樣化,借助檔案信息的原始性與可信度進一步增強旅行者對旅游的本真性體驗。以往的藏族檔案信息編纂大多集中于政治、學術類的檔案開發,而檔案旅游文化價值開發屬于商業性開發,面對的是對歷史文化了解不多的普通旅游者,他們渴望了解文化但又追求閱讀體驗,因此在檔案編纂中應特別注重檔案文獻形式的新穎性、內容的可讀性、風格的通俗性,盡可能貼近生活,喜聞樂見。

        3.制作檔案復制件及延伸產品,留下旅游的永久印記

        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往往會購買一些紀念品,作為個人收藏或饋贈親朋。旅游紀念品主要集中于藥材、珠寶、工藝品等,如果將檔案制作成形式各異、貼近生活并具有收藏價值的復制品及文化創意小商品,將進一步豐富赴藏旅游紀念品的種類,也為游客的藏地之旅留下永遠的歷史印證,同時為檔案信息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傳播創造了可能。對檔案進行的這種商業性開發在國外早已有之。美國國家檔案館在其展廳出口處設有專門的檔案紀念品商店,還在其網站上開辟有在線商城,提供館藏檔案的仿真復制服務,出售相關書籍、影像制品以及根據檔案制作的創意小商品,如水杯、掛飾等。國內也不乏先例,如上海市檔案館將館藏的上海老照片印制在明信片、杯子、衣服、鏡子等上面向市民及游客銷售。這些都是開發檔案旅游文化價值及經濟價值的成功嘗試。藏族檔案數量龐大、內容豐富,其中珍貴的檔案更是比比皆是,如1761年清乾隆皇帝賜給布達拉宮的御筆匾額“涌蓮初地”;1951年5月簽訂的和平解放十七條協議以及一些珍貴的老照片等,它們或有宣傳教育意義、或有歷史收藏價值,將它們制作成復制件及其它文化創意產品,或者與其它部門合作制作發行紀念郵票、明信片、紀念封等,能夠固化歷史文化,調動旅游者對和諧發展的關注、認同,強化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思想,并借助旅行者的文化橋梁作用將一這理念傳播出去,可以想見其社會效益將遠遠大于經濟效益。

        4.加強檔案資源與旅游者的互動,提升社會檔案意識

        第3篇: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地域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競爭力。齊齊哈爾的地形地貌、人文歷史獨特,構成了古樸、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資源優勢。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資源,開發其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構建具有傳承性、獨特性、創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鶴城,使地域文化與旅游文化共同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策動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個地域的地理、歷史、經濟、社會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體現地方特點的文化。齊齊哈爾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在歷史長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催生了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經成為全國有名的綠色食品之都、裝備工業基地、生態旅游之鄉和歷史文化名城,贏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魅力城市等稱號。當前,如何充分發揮我市地域文化優勢,打造齊齊哈爾旅游文化品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地域文化內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靈魂

        在本地文化資源中,選擇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開發出有說頭、有聽頭、有看頭、有玩頭的旅游產品,提供有獨特體驗、有新鮮感受、有無盡回味的旅游服務,已經成為當今旅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齊齊哈爾的地形地貌、人文歷史獨特,構成了古樸、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資源優勢。

        一是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我市擁有世界聞名的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最大的蘆葦濕地。扎龍濕地是首批被國家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的,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接待數以百萬的游客。河流漫溢,葦草叢生,湖泊星羅棋布,是鳥類棲息繁衍的天然樂園。據統計,扎龍自然保護區有各種禽鳥296種。其中尤以鶴類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現有鶴類15種,在扎龍就可見14種鶴。我國有野生鶴9種,扎龍就有野生鶴6種。世界最珍貴的丹頂鶴不足2000只,扎龍就有400多只。因此,齊齊哈爾成為馳名中外的“鶴鄉”。鶴文化已經成為我市的特色品牌,寫鶴、畫鶴、吟鶴、攝鶴蔚成風氣,觀鶴成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就是歌頌為尋找走失的丹頂鶴而獻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龍馴養的丹頂鶴曾在澳門、黃鶴樓放飛表演,獨特、鮮明的鶴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競爭力。此外,齊齊哈爾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氣清新,全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達到326天。境內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綠色農業旅游資源豐富。全市有14個中國特產之鄉,獲得綠色食品標識120個,綠色食品產業快速發展,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特色鮮明。首批國家級梅里斯綠色觀光農業園等就是生態休閑旅游的代表。風光旖旎的明月島、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東北最大的城市公園龍沙公園、穿城而過宛若晶瑩剔透的城市項鏈勞動湖等構成了鶴城旅游文化的精彩華章。區位上,齊齊哈爾是我省西部與內蒙古東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區域旅游合作的基礎。觀鶴節,鶴翔人舞,共同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齊齊哈爾的大濕地與大慶的大油田、五大連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倫貝爾的大草原共同構成了生態旅游精品線路,成為中國十大完美旅游線路之首。

        二是工業文化旅游資源氣勢恢宏。齊齊哈爾是重要的裝備工業基地,為我國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象馬恒昌小組那樣的產業工人在創造物質財富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里有被總理譽為“國寶”的中國一重集團、“掌上明珠”的北滿特鋼集團。有親自選址,為國防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的華安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以及和平廠、建華廠等三大軍工企業。有亞洲最大的鐵路貨車生產企業齊車集團,有全國機床行業“十八羅漢”的第一和第二機床廠,已有三家企業已經成為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

        三是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凝重厚遠。齊齊哈爾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為黑龍江省省城達255年之久,是我省歷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寫入歷史教科書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學者稱之為“北方半坡”的滕家崗文化遺址、有一千多年歷史的遼金塔子城遺址、有中國最北的“金長城”遺址、金代蒲峪路遺址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龍江將軍府舊址,曾居住過薩布素和壽山等68位將軍。有民國黑龍江省最早的行政機構黑龍江督軍署舊址,有呂氏舊居等流人故居。有馬占山將軍打響全國武裝抗日第一槍的江橋抗戰遺址。可以說,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條北疆歷史文化游的精品線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異彩紛呈。齊齊哈爾有達斡爾族、鄂溫克族、蒙古族等35個少數民族,蘊藏著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構成了豐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有我國大陸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東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我省最大規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圣彌勒爾教堂等。這些建筑流光溢彩,無論是在設計、彩繪、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極具體現其科學、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藝術價值。

        五是關東文化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我市已經連續舉辦了六屆的中國齊齊哈爾關東文化旅游節,緊緊圍繞冰雪文化、雪鶴文化、民俗文化等開展旅游文化活動,是東北地區重要的旅游節慶活動之一。挖掘和弘揚生生不息、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闖關東”精神的內涵,為重振齊齊哈爾老工業基地雄風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我市至今尚有山東村、山東屯的文化遺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關內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產方式仍有關內習俗。電視劇《闖關東》就多次提及齊齊哈爾。全國聞名的甘南興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東移民村,它已經成為我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村。我市歷史悠久的冰雪游園開全國的先河,自1963年首屆開辦,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二十八屆。冰澆藝術在全國更是堪稱一絕,冰雕玲瓏、雪雕奇偉、冰燈璀璨已成為旅游亮點,深受中外游客的歡迎。

        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靈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內涵。因此,齊齊哈爾要依托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資源,開掘其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建設具有傳承性、獨特性、創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鶴城,讓文化發展與旅游發展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策動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產力提升旅游文化競爭力

        地域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競爭力的強弱,我們要依托地域文化優勢提升旅游文化的競爭力。

        一是結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據我市地域文化的特點和景觀分布及自然資源現狀,可以開發建設昂昂溪文化旅游、遼金文化旅游、紅色文化旅游、民族風情文化旅游、歷史建筑文化旅游、工業文化旅游、生態文化旅游、農業觀光文化旅游、都市觀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產品。鶴文化研究也要進一步挖掘內涵,以鶴文化與關東文化的表現形式,逐步形成齊齊哈爾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煉地域文化精髓包裝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據齊齊哈爾地域資源特點,挖掘、開發并創造出自己的個性化產品,力求與眾不同。目前,我市已經形成夏秋有綠博會、觀鶴節、小交會、和平節,冬春有關東文化旅游節、冰雪節等,構成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時,還要充分利用齊齊哈爾文化藝術品廣場等作為展示和推介藝術作品和旅游產品的平臺。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點塑造旅游文化精品。當前,齊齊哈爾市的旅游業對文化的繼承、傳播和交流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必須在認真研究、深入探討的基礎上,確立目標、塑造形象,加強旅游文化建設,提升旅游文化內涵,注意研究旅游與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現旅游景區、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務和旅游促銷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優勢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的開發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旅游文化產品,對于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要促進旅游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有機結合,大力解決人文資源開發滯后于旅游資源開發的問題。旅游業是一項經濟、文化兼承的產業,隨著經濟文化的互動和廣泛交流得到快速的發展,加強我市地域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按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濕地、中國鶴家鄉”的定位,突出生態特色,要大力實施地域文化發展戰略,打造我市獨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游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產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務、旅游營銷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游。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要確立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種形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地域文化資源。我市旅游產品檔次低、品種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業總體上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其次要注重培養鄉土文化人才。牢固樹立文化人才資源是第一文化資源的觀念。鄉土人才是最為寶貴的財富,鼓勵和引導他們創作出更多的文化藝術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藝術精品,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要延長旅游文化產業鏈條。旅游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比如以達斡爾族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藝術表演、文化展覽等,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

        第4篇: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民族文化與旅游文化是互相依托,互相促進的關系,缺少了民族文化,旅游文化便顯得有些枯燥,無從體現內容上的豐富性;缺少了旅游文化的大前提,民族文化也沒有加以廣泛宣傳的平臺。因此,將民族文化有機融入旅游文化,才能推動武陵山區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二、影響民族文化與旅游文化結合的消極因素

        武陵山區的旅游業是推動其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重視民族文化與旅游文化的有效結合必然會促進經濟的深層發展。然而,民族文化與旅游文化的有效結合仍然受到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難易實現預期目標。

        (一)政府宣傳力度有限,無法突出民族文化的地位

        武陵山區的旅游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在強調旅游文化的今天,當地政府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宣傳職能,致使宣傳力度有限。一旦宣傳上呈現弱勢,民族文化的地位便無從體現,民族文化的信息便會被擱淺,影響了文化旅游的推進。

        (二)景區領導思想意識狹隘,未能重視民族文化的作用

        目前,武陵山區景區的領導未能真正意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他們普遍認為,景區只要做到景色優美就完全可以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殊不知,很多旅游者更喜歡通過旅游來增長閱歷,開拓視野,以此來提升自身的品位。最終,民族文化因素過少,單純的自然景觀無法贏得旅游者的認同。

        (三)民族文化載體過于雷同,不能凸顯宣傳特色

        目前,武陵山區的很多文化宣傳載體都較為雷同,比如紀念品,非常大眾化,并且形式非常統一,沒有新意。這樣,過于雷同的文化載體無法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宣傳。過于雷同意味著武陵山區的當地民族特色為得到彰顯,明顯不利于景區旅游業的發展。

        (四)導游素質有待提升,民族文化得不到深入講解

        在旅游過程中,導游的有效講解,對旅游者及時的了解民族文化有著非常現實的作用。否則,對于初來者的游客們而言,不可能較為全面的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然而,很多導游只是發揮著跟隨導向的作用,對于民族文化的講解不夠深入;另外;民族文化的宣傳內容也較為有限,不能有效填充內容。

        三、推進民族文化與旅游文化結合的途徑

        武陵山區需要以民族文化與旅游文化的有效融合來實現旅游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立足現實,分析問題,并采取有效的途徑,來提升武陵山區的民族文化氛圍,并實現其與旅游文化的互相促進,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一)加大政府宣傳力度,突出民族文化的地位

        首先,武陵山區政府的領導要及時厘清民族文化與旅游文化及旅游業發展的內在關系。這樣,民族文化才能真正走進旅游文化,使旅游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領導可以通過學習來提升管理意識和發展能力,也可以利用便捷的網絡平臺增強自身的領導才能,以便深刻認識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并以此來與旅游文化實現友好然后,促進旅游業經濟的不斷進步。其次,當地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將武陵山區的旅游文化資源通過良好的宣傳手段來加以宣傳。這樣,政府的宣傳影響力必然會得以凸顯,從而使武陵山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加切實的推廣。宣傳立地上去,宣傳效果自然會好。

        (二)景區領導要轉變思想意識,重視民族文化的作用

        首先,武陵山區旅游景區的領導要轉變思想意識,不能單純思考通過旅游業來提升經濟發展水平,還要考慮經濟發展的長遠途徑。這樣,民族文化才能具備被挖掘的可能性。景區的景色優美是景區必須具備的經濟發展條件,而除景色外,還要依靠有效的民族文化來積極參與,否則,旅游業的發展目標過于狹窄,不利于旅游業的全面前行。其次,景區領導要細心琢磨民族文化的形成基礎,民族文化的宣傳價值,民族文化的潛在力量等問題。如此,民族文化才能被公眾所深刻認知和認同。最終,民族文化才能與旅游文化實現有效銜接,從而使民族文化大放異彩,實現游客對武陵山區景區的深層認知。

        (三)創新民族文化載體,凸顯景區宣傳特色

        首先,景區要及時創新經營理念,從細微之處入手,做好民族文化的宣傳,使民族文化的蹤跡被時時刻刻感覺。比如,針對景區的紀念品,可以拓寬強化各種形式,強化視頻光盤、書籍等形式,開展當場問卷調查等形式,讓民族文化從細微之處走入游客視野。其次,民族文化之間也有大量重合的現象。因此,景區要格外注重對地域內特色民族文化的有效宣傳。這樣,武陵山區景區的不同之處才能被公眾所格外關注。最終,他們就有可能以此作為亮點向更多的人進行宣傳介紹,來帶動更多的游客來欣賞旅游。再次,武陵山區的景區建設離不開優良設備設施的投入。旅游設備設施往往滲透著許多民族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講,旅游設備設施是旅游文化的一種有形載體。因此,要格外重視設備設施的更新維護和運用。最終,景區要與政府進行有效協商,加大資金投放力度,確保景區內設備設施的完善。如此,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彰顯,才能有效從事旅游文化,才能及時依托旅游文化推動經濟的發展。

        (四)著力提升導游綜合素質,深入講解民族文化

        首先,武陵山區的當地導游是引導游客全面了解武陵山區的一個重要元素。因此,導游的綜合素質對于游客來說非常重要,對于景區的發展更是至關重要。景區領導要格外重視導游綜合素質的提升,為他們積極爭取更多的培訓學習機會,使他們的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都實現顯著提升,使他們的個人魅力更加明顯強大,以此來增強游客對武陵山區景區的好感。其次,導游在進行講解時,要適當強調民族文化的地位,將民族文化帶給更多的游客,讓更多的游客在民族文化之間尋找到認同感。如此,他們的增長閱歷的愿望被滿足,他們開拓視野的需求被滿足,他們的旅游才能體現出出行的目標。最終,他們才能從整體層面認同武陵山區。

        四、結語

        第5篇: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隴東南處于古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該地區生態環境條件較優越,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濕地等地貌類型齊全,千姿百態,既有北國的雄奇又有南國的秀麗,旅游生態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隴東南地區的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該地區現有旅游景區164處,其中入選國家4A和5A級景區的有7個,它們分別是:崆峒山風景名勝區、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漳縣貴清山-遮陽山旅游風景區、成縣《西狹頌》風景區、隴南市萬象洞風景區、康縣陽壩自然風景區和官鵝溝風景區。河西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100—200公里,地勢平坦,綠洲水草豐美,是世界上最長的天然走廊,自古以來也是我國通往新疆及中亞的要道。這里既是大漠戈壁、雪山冰川、綠洲草原、河流山澗交錯組合的壯美自然遺產地,又是由絲路文化、敦煌文化、長城文化、邊塞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元傳奇文化構筑的文化遺產集聚區。是世界知名的自然、文化、生態廊道,是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區域,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向西開放戰略核心區,是實施文化旅游走出去戰略的橋頭堡和示范區。目前,甘肅旅游業已形成一個中心(蘭州),三大旅游區(以敦煌為依托的西部旅游區、以蘭州為依托的中部旅游區、以天水為依托的東部旅游區),六條線路(西線、東線、南線、北線、東北線、東南線),十二大王牌旅游景區(敦煌莫高窟、雅丹地質公園、鳴沙山--月牙泉、嘉峪關關城、張掖大佛寺、武威雷臺漢墓、蘭州百里黃河風情線、永靖黃河三峽、甘南草原、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麥積山、平涼崆峒山)的發展格局。

        二、甘肅養生旅游業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

        目前隴東南地區養生旅游業走在了全國前列,已形成了七大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基地:岐黃周祖醫食養生保健基地、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宮道釋文化養生基地、皇甫謐針灸保健基地、麥積山自然生態養生基地、武山清水溫泉理療保健基地、隴南山水田園養生基地、定西道地中藥材旅游基地。隴東南地區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種類繁多的中藥材,是甘肅省乃至全國主要的中藥材產地之一,境內有各類中藥材3000多種,其中名貴藥材350多種,有“天然藥庫”之美譽。基于隴東南區域文化資源特別是中醫藥文化厚重、中藥材資源豐富以及自然生態幽美的優勢,通過有效的開發、融合,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打造國內知名的綜合型養生旅游目的地潛力巨大。處于隴東南的平涼崆峒山被稱為“天下第一養生地”。養生旅游產業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平涼市重點打造了六大養生文化、六大養生名片、十大養生產業、十大養生項目、十大養生產品、十大養生名宴、十大養生小吃、十大國醫理療技術、十大國醫保健術、十大運動養生、重點解決六大健康隱患,形成了立體網絡型養生旅游產業體系。除此之外,平涼全面推進十大配套工程,強化十個源頭文化宣傳,開展五大推進宣傳,提升平涼天下第一養生地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平涼重點打造了養生休閑旅游業、養生膳食服務業、養生社區與養老服務業、中醫適宜技術保健業、養生培訓與健康管理業、養生用品研發業等十大養生產業體系;推出了崆峒古鎮、崆峒養生館、養生民俗村、關山避暑村、皇甫謐百草園、靈臺針灸雷園等十大養生項目;還推出了五谷養生宴、紅牛火鍋宴、養生藥膳宴、道家素齋宴等十大養生宴。養生旅游產業不僅滿足游客游山玩水需要,而且在景區周圍的國醫館針灸園等還可以重點解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消化功能低、睡眠質量低等六大健康隱患。

        三、甘肅養生旅游兩業融合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養生旅游業成為新興朝陽產業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就是以中醫藥文化獨特的知識體系為基礎發掘服務項目,結合既有旅游景區、項目等資源,將中醫藥養生保健情景化、生活化、產品化。它不僅具有觀賞性,更具有休閑娛樂和去病強身的功能。隨著近年來針灸、針刺療法、氣功醫療、治療脫發病、太極拳、足浴、中醫藥美容等在發達國家備受青睞,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以中醫藥保健為目的到甘肅進行養生旅游。2014年美國、德國、中國、巴西、烏克蘭、俄羅斯、波蘭以及羅馬尼亞等多批游客到皇甫謐養生院參觀學習。甘肅2013年被確定為中烏中醫藥合作項目執行省份,烏克蘭岐黃中醫學院的學員們對皇甫謐養生院極富中醫特色的針灸、推拿、把脈等診療手段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并多次進行參觀。甘肅省正在尋求以中藥材基地、中醫醫療機構和中醫藥博物館作為旅游業開發的主要依托,積極推出醫療保健旅游的服務項目,特別是擁有知名中醫院和優質旅游資源的地方,紛紛將“中醫藥養生保健游”作為其主打的旅游品牌。

        2.甘肅中醫藥養生旅游發展面臨兩大歷史性機遇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面臨兩大歷史性機遇。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機遇。在當前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東邊牽著繁榮的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將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讓亞歐經濟共同體走向深度融合,以重塑“絲綢之路”輝煌。同時也將促進中國的西進戰略,拓展中亞、西亞和歐洲市場,對我國的對外開放具有積極意義,對甘肅旅游來說更是難得機遇。因此,甘肅應通過大力開發文化旅游融合項目,發展旅游新型業態并延伸相關產業鏈條,爭取在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蘊含的巨大市場份額中分享更多利益。二是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機遇。文化是旅游的內涵,是靈魂,是增加旅游感悟,提升旅游吸引力和質量的核心因素,旅游也是文化傳播、繼承、創新的重要載體和途徑。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復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這一國家層面的戰略平臺。因此甘肅應通過搶抓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機遇,積極發掘各類文化資源特別是中醫藥養生文化資源,將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內涵貫穿重點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區和精品特色文化縣(區)建設當中,增強旅游綜合競爭力。

        3.甘肅中醫藥養生旅游業發展具有政策支持目前,甘肅中醫藥對外醫療、教育、科技合作不斷擴大,已傳播東歐、中亞、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醫醫療、保健和教育等服務貿易輸出,不僅有力地傳播了中華文化、中醫藥知識,而且對外倡導以人為本的保健模式和健康理念、生活方式,對于提升中國國家軟實力,促進全球實現綠色與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2012年,甘肅省商務廳、衛生廳等7部門制定了《關于促進甘肅省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甘肅省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的重點任務。2013年,甘肅省除了與大洋彼岸的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積極開展中醫藥服務貿易交流外,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平臺與烏克蘭等國家開展了有關中醫藥服務貿易的深度合作,2014年,商務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把甘肅作為全國首批六個中醫藥服務貿易先行先試重點區域之一。因此,加快甘肅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業發展,有利于改變甘肅省長期以來國際貿易項目輸出的結構,實現由過去主要依賴礦產等資源性“硬”產品出口向商品與服務出口并舉、養生保健技術服務等文化類“軟”產品出口比重不斷增加的轉變,開啟甘肅省對外貿易新格局。

        四、甘肅中醫藥養生旅游業融合戰略研究

        1.實施國際化導向戰略,搶抓絲路經濟帶建設機遇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旅游行業在經歷了景點競爭、線路競爭和城市競爭后,開始步入區域旅游競爭的時代。歐洲、中亞等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甘肅發展中醫養生旅游產業,應實施國際化導向戰略,搶抓絲路經濟帶建設機遇,應積極開發中亞、歐洲市場,鞏固東南亞市場,重點拓展對中醫藥認同度較高,且與甘肅中醫藥協作關系緊密的烏克蘭、爾吉斯斯坦、匈牙利、摩爾多瓦等國市場,將甘肅打造成西部地區國際化水平較高、旅游保障體系較為完善、旅游環境宜人、中醫藥養生特色鮮明的國際保健旅游目的地。

        2實施大景區建設戰略,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甘肅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產業,應積極實施大景區建設戰略,統籌甘肅省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資源。旅游資源的集中不只是空間密度的集中,而是由于集中于交通線或經濟網絡,使得這些資源在空間中具有內在聯系性。甘肅要加強與陜西、四川和寧夏等省區在旅游方面的協作,通過構建從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到產業政策的全方位合作與協調機制,優化養生保健旅游空間布局,建設功能齊全、能滿足各類顧客、多元服務需求、提升旅游體量和規模并具有較強區域輻射力的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大景區,促進旅游產業結構轉型和相關資源整合,帶動更廣大區域內的旅游經濟一體化發展。

        3.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進一步凸顯文化品牌價值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業的競爭,實質上是精品和品牌的競爭。甘肅發展中醫藥養生旅游產業,應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通過深度發掘中醫藥養生文化內涵,大力推廣敦煌沙療、崆峒山天然氧療、天水麥積山溫泉療、關山避暑村、皇甫謐百草園等知名品牌,突出中醫藥文化優勢和養生特色,做好以新主題、新體驗、新思維為核心的品牌營銷創意,著力凸顯品牌的文化價值,為既有旅游景區或服務項目的品牌知名度增添新魅力,進一步提升中醫藥保健旅游產業的附加值。

        4.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旅游資源永續利用無論歷史文化遺跡還是自然景觀,都是一種難以再生資源。甘肅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旅游產業,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所節制,避免開發過度和破壞永續利用。應從合理布局、均衡供需、優化結構、重在保護等方面綜合衡量,促進生態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繁榮三者的有機統一。同時,通過增進養生保健旅游產業結構體系的協調性和穩定性,不斷增強該產業的自我調適能力,為甘肅養生保健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第6篇: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1.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

        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了傳統的紡織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意設計的人才需求。2011年10月3日,總理到紹興輕紡城創意基地考察,以傳統紡織業為主的紹興縣,2009年開始引入文化創意產業,尤其是在紡織面料與服裝的創意設計方面,通過創意設計來提升整個紡織服裝產業。在響應國家十二五規劃所提倡的服裝產業為背景,中國服裝產業正處于從服裝大國向服裝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正全面走上以自主品牌為主線,以產品價值為核心,以產業質量和效益增長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文化和人才為支撐,以低碳節能和社會責任為契機,以創新為動力的轉型升級發展道路。

        2.紹興旅游文化和服裝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研究現狀分析。

        “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其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旅游業作為一個“戰略性支柱產業”其將更進一步增加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旅游文化作為一種特有的資源,從經濟學角度對它們的準入具有經營上的操作性和獲取利益的可能性,推動了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產業與服裝產業的相融合,對促進地方經濟經濟發展手段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紹興旅游文化和服裝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研究對策與方法

        1.充分挖掘紹興旅游文化與紹興紡織服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提到紹興旅游文化資源,被游客所認同的旅游品牌效應景區即魯迅故里、蘭亭、柯巖等,其人文資源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已被很好的開發利用,在此基礎上應該進一步整合紹興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擴大紹興的“水文化”、“名人文化”、“酒文化”等資源優勢的輻射范圍,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人文旅游城市。另外根據紹興資源特色,紡織服裝產業作為紹興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民生產業,更被稱為是“托在一塊布上的經濟強市”,在地方經濟與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努力找到紹興旅游文化與紹興紡織服裝產業可持發展的契合點,將積極自覺地融入到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提升紹興旅游文化與服裝產業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貢獻度。

        2.推動紹興旅游文化與服裝產業時尚的有機結合。

        為加大紹興旅游宣傳的力度和廣度,將服裝產品融入到不同的旅游項目中,推動紹興旅游時尚文化與服裝產業的結合的同時,將紹興傳統時尚特色產業紡織品、服裝、珍珠以及領帶,融入到紹興旅游文化之旅中,依托時尚文化建設,開展紹興紡織文化之旅,讓游客體驗紡織品的面料設計,同時參觀珍珠飾品的加工程序,學習珍珠的鑒賞與工藝水平,并借此領略中國嵊州即全球最大的領帶批發市場,以及領帶精品展示展銷區和領帶博物館。因此,紹興旅游文化與服裝產業時尚的有機結合,順應合乎當今時展潮流。

        3.服裝在紹興旅游文化項目中的應用實踐。

        從紹興旅游文化的現狀來分析,探討服裝產品在紹興旅游業的市場價值與融合發展的必要性,從而將服裝產品應用到紹興不同旅游項目的開發實踐中。以魯迅故里風景區為例,其應用實踐按服裝職業類別分為:辦公職業裝、解說員裝、景點售票員裝與保安服裝等四大類種;設計定位為:整體服裝在視覺上力求端莊、簡約,其統一著裝風格以正裝樣式與職業裝為主,兼顧時代性與時尚性。如圖1所示,根據景區解說的崗位特點,以及面對不同游客的著裝效果進行差異化設計,力求彰顯解說員干練、熱情又不失時尚的工作魅力。區為例,設計具有代表景區特色的營業員服,根據沈園景區實地考察情況來分析,沈園景區懸掛了各種風鈴,因此設計了一系列3款以風鈴為設計靈感的特色服裝,本系列服裝既可作為營業員服,同時也可將此服裝以租賃的形式,方便游客與景點特色拍照留念,用以寄托與傳達游客的美好祝愿。

        三、結束語

        第7篇: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旅游文化學;熱點;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0-0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8-0164-02

        旅游文化研究是旅游學與文化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響中國旅游業在知識經濟時代能否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學術研究領域。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旅游業起步不久,就有學者指出了旅游業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旅游文化在中國作為一個專業概念出現,盡管現在看來當時人們對這個概念的解釋是不夠準確的。此后,有關旅游文化的零星論述,頻頻出現于報刊雜志之中,部分文化學的論著也涉及到了旅游文化學的基本研究范疇。但總體上說,這些研究還是很零散的,沒有引起旅游學界和旅游業界的足夠重視。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的旅游文化研究發生了明顯的改觀,中國旅游文化學研究學會的成立和幾個重要的旅游文化研討會的舉辦,標志著中國旅游文化研究開始由自發的、零散的狀態向自覺的、有組織的狀態轉化。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專門研究旅游文化的機構或團體組織大量出現,全國性的或區域性的旅游文化研討會不斷召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遠非昔比,旅游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旅游學和文化學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

        當前,旅游文化學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一是對旅游文化概念、特征、內容及其結構體系等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目前學術界對旅游文化的理論研究還存在許多分歧,比如不少以旅游文化為題的著作、論文其實只是研究旅游人文資源的形成和特性,無形中將旅游文化等同于一般社會文化,針對學術界在這些最基本問題的不同看法,作者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和看法,旨在為旅游文化理論大廈的構建錦上添花。二是對旅游文化的概念體系、內涵外延準確、科學的把握以及對旅游文化和旅游文化學的全面、系統闡述。這既表明了當前中國旅游文化研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無疑會促使得旅游文化研究走向將會更加深入而細致,從而為促進中國旅游文化學的創立和繁榮拋磚引玉。三是如何為人們了解中國旅游文化發展的來龍去脈提供了良好的途徑。旅游文化學是一門揭示旅游業經營與管理活動中人的智慧和實踐創造能力的學科。文化和人是相互規定的,人類創造文化,文化塑造人類,有文化的發展,才有人類的發展。旅游文化既是人類固有文化在旅游業經營與管理活動中的具體體現,也包括人們在經營與管理活動中創造出來的新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新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旅游文化學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質和它發展的規律,從根本上說也就是從科學的高度對旅游業經營與管理活動中人的智慧和實踐創造能力的研究和揭示,由此,人們才會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創出一個豐富多彩、美妙絕倫的產業世界。四是就形式上講,旅游文化學似乎是一門理論色彩很濃的基礎學科,但從它研究的目的、特點及其作用來看,它卻又具有應用性。旅游文化學這門學科直接根源于對旅游業發展中重大現實問題的關注和反思,從一開始就確立了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服務的研究目的。旅游文化工作者要針對旅游業經營與管理過程中的難點、疑點、重點來開展研究,以保證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指導實踐工作。五是進一步完善旅游文化研究方法體系。旅游文化學需要從其他學科借用、移植的研究方法與傳統文化學研究方法有機交融在一起,使旅游文化研究的手段、技術和模式有一個自然的更新,各項研究進一步確切化、精確化和科學化。

        近年來,旅游文化是一個曝光率非常高的詞組,尤其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之后,這個詞組更是屢見報端。這一研究熱點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考慮,旅游和文化兩者的關系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熱門課題。圍繞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之爭,從來就沒有停息過。就二者關系而言,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沒有文化,景區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長久的。少林寺這么小個寺廟,如果沒有少林文化支撐,那么它就是一個普通的寺廟。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反過來,文化在市場經濟要發揮其功效,被公眾所享用,又必須借旅游以行其道,并使其發揮作用,特別是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當今低能耗高產出的新型綠色產業,更讓身處能源、環境恐慌的世人,看到了新的發展曙光。因為中國的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無疑會大大減輕因發展經濟而給資源儲備帶來的壓力,同時也能極大地滿足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說,中國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需要。現在,人人似乎都承認文化內涵是旅游的生命。各種旅游規劃也都大談本地文化,國內不少地區和城市甚至將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立市之本”、“立區之本”,從某種意義上這是一件好事,畢竟已經有如此多的城市和地區認識到了發展旅游產業的意義。

        但是,文化畢竟是有地域性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客觀環境的不同,往往會使同一事物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同樣的道理,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也會因為地區之間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要促成文化旅游產業在一個地區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首先要求這個區域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和基礎。否則,無論多么精妙的發展藍圖終將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事實上,旅游產品開發越成熟,原汁原味的民風越來越難找到了。在湖南耒陽的新市古鎮的古街上。幾條互通往來的古街都被當地居民用大理石鋪好,外表貼著瓷磚的火柴盒式的房子佇立在清末民初的古民居旁邊,特別扎眼。新市古鎮是耒陽市十大旅游景點之一,其以歷史存留下來的古民居建筑、沿江秀色、田園風光吸引著各地游客。目前,能否保持古鎮的原始風貌是新市保持魅力的關鍵所在。據了解,新市8條街共有清代的古民居上百間,但如何保護好它們成了一大難題!比如,對古鎮危房的維修,風格雖然能夠模仿,但往往不能達到清代建筑的工藝水平,而且費用由村民自己負擔,這讓村民無法接受。實際上,在新市古鎮可以看到不少扇窗都是用鋁型材料制作的,和旁邊古色古香的雕花窗顯得格格不入,完全處于古今混合的尷尬狀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關注新市古鎮的保護問題,并多次向有關政府部門建議。他們認為,“旅游資源開發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控制破壞旅游景點原貌的行為”。現在新市古鎮的原貌被破壞的程度還不是很大,應該趕緊出臺管理辦法來保護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古民居。顯然,加強對旅游景點的保護,市政府應該制定關于保護新市古鎮旅游區的管理辦法,規范村民的生產和生活行為,規范對旅游景點的建設和開發。

        在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旅游業競爭經歷了從資源競爭到產品競爭、產業競爭再到目的地競爭的發展階段,即城市或地區的整體性競爭,這里既包括各類旅游吸引物、各類旅游服務設施、旅游接待體系,也包括社會經濟條件、經濟地理區位、整體環境等內容。因為旅游者在選擇購買旅游服務和產品時,不僅僅考慮產品本身,也要考慮該產品的生產環境。因此一個地區發展旅游的主要關注點在于如何塑造整個城市、地區的形象,如何改善社會、經濟、文化的整體環境,如何提高各個相關產業、部門、主體、領域的綜合素質。對于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來說,促進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增長并非主要目標,而是要通過發展旅游,帶動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不是僅僅發展旅游產業本身,而是建設一個成熟的、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也就是說,旅游要成為城市名片、引擎產業、社會凝聚劑、文化升華劑。而文化在旅游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全球旅游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旅游目的地之間、旅游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上升為文化的競爭。文化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既包括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藝術、文字,更體現在現代人的生活、生產、生存之中;既包括固化的部分,也具有活的載體。誰能夠從現代人的需求出發,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結合現代化的表現手段,誰就能夠贏得市場的青睞。

        文化旅游發展問題涉及諸多學科和問題,研究難度非常大,從多學科的角度進行研究還有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從文化角度而言,一方面,要重視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利用歷史的、地方的、民間的文化要素,結合現代的、國際的、主流的展示方式,開發出適合一般現代旅游者需求的產品,在這里關鍵是如何將各種文化產品從過去的觀光型轉變為休閑型,把旅游活動從原來單純的教育、宗教功能轉變為全方位的體驗,把原來靜態的、歷史的、死板的觀賞對象轉變為動態的、現代的、生動的體驗對象;另一方面,在其他旅游產品(如度假、休閑、商貿旅游等)的開發中,注意文化內涵的挖掘,在各種類型的產品開發中,大到景點開發、設施建設,小到服務人員的素質、服飾,都要充分體現地方文化的主題和特色,在這里關鍵是如何把區域文化滲透、融合、揉進各類旅游產品的開發中,使其有靈魂、有主線、有品位。其中,旅游節慶在目前的各類活動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旅游節慶是對以旅游為導向的節日和特殊事件的合稱,一般多是借助民俗風情、地方特色、人文歷史而開展的地域性活動。按照主題和內容可以將其劃分為:文化慶典、文藝(娛樂)事件、商貿事件、體育事件、休閑事件等,它們在挖掘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功能和塑造旅游形象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1]羅文,陳國生.《旅游文化學》課程立體化教材建設問題[J].職業時空,2008,(8).

        [2]陳國生.關于快樂旅游教學的運用[J].中國旅游報,2008-10-17(11).

        [3]楊剛,陳國生.現代旅游文化學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唐婧,陳國生.為非旅游專業大學生開設旅游文化學“公選課”的探索與實踐[J].管理觀察,2008,(7).

        第8篇: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旅游文化研究;熱點;發展趨勢

        相對于英語世界對旅游文化的研究,我國國內的旅游文化研究起步要晚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英語世界對旅游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30年代,我國國內的旅游文化研究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1984年,旅游文化作為一個專業概念出現。此后,有關旅游文化的零星論述,頻頻出現于報刊雜志之中,部分文化學的論著也涉及到了旅游文化問題。但總體上。這些研究還是很零散的。未引起旅游理論界和旅游實業界的足夠重視。

        一、旅游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關于旅游文化基本理論研究

        1、旅游文化的定義之爭。界定旅游文化是進行實質性旅游文化研究的第一步。竇石認為,旅游文化是一個金字塔結構的文化體系。其“主體應當是鮮明地反映了旅游經濟和旅游活動的特殊需要部分。”除主體外,旅游文化還有廣泛的部分,它表現在一般社會文化素養的普遍提高及其與旅游活動和旅游服務體系相交錯的瞬間。楊時進在其由中國旅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專著《旅游述略》中對這一見解進行了進一步完善。魏小安則認為,旅游文化是通過旅游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樂、求美的欲望,由此形成的綜合性現代文化現象。晏亞仙指出:“旅游文化,是根據發展旅游事業的規劃和旅游基地的建設,以自然景觀和文化設施為依托,以包括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內容,以文學、藝術、游樂、展覽和科研等多種活動形式為手段,為國內外廣大旅游者服務的一種特定的綜合性事業。”陳遼主張“旅游文化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所創造的與旅游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喻學才在《中國旅游文化傳統》第一章中寫道:“所謂旅游文化,是指旅游主體和旅游客體之間各種關系的總和”。20世紀90年代后期,賈祥春提出:旅游文化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盡管旅游文化研究在我國已經發展近30年時間,對于旅游文化的具體指向,到目前為止,學術界仍然沒有一個基本共識,旅游文化的基本內涵與外延一直都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未來的研究中將仍是爭論的焦點問題。

        2、旅游文化的學科地位之爭。隨著旅游文化研究熱的出現,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還出現了專門討論“旅游文化學”的學科地位的論文。唐友波、徐吉、郭青生、高蒙河的《旅游文化學發凡》已經意識到旅游文化是一種“從本質的高度對旅游進行綜合研究,進行宏觀的規律性的研究”的學科。據北京劉垣生《文化――旅游的靈魂――第二屆旅游文化學術研討會側記》披露,1994年8月在南戴河會上代表們也曾對旅游文化學科的建立問題進行了討論。毛桃青的《旅游文化應有自己的學科地位》認為無論是對旅游業健康發展,還是從學科分類的角度上都應設立旅游文化學科。它標志著高等旅游教育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了旅游業對旅游文化的呼聲,也從學科建設角度顯示了旅游文化在旅游學中的重要地位。與上述學者急于賦予旅游文化研究以學科地位不同的是:郭栩東、傅吉新兩位學者在其《基于旅游文化是一種概念的理解》一文中并不認為旅游文化研究能夠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旅游文化應該被看成是一種概念――“對旅游文化含義進行了闡述。認為旅游文化其實是一種概念而不是一種現實。它是過去發展起來的一種思想,并且與旅游目的地的政治文化密切結合的一種表現形式;作為一個概念,旅游文化不斷地體現一種矛盾:一方面,它吸納了一種均質化的政治議程,它暗示生活在一個特定旅游地場的人以相同的總體方式活動,并為一個群體劃出界限來確定該群體的身份;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仔細觀察被描述的行為模式,將會發現這些模式并非真的可以劃出界限。因此,對旅游文化是一種概念的理解應側重于:作為一種繼承。旅游文化可視為從過去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作為一種選擇,旅游文化可以被視為一種接受和妥善處理變化的創造性力量。”在論文主體部分,他們對于這個提法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盡管事實上人們說旅游文化是‘真實的’,確實‘在那里’存在的,但實際上它卻是一種知識觀念,用以表達一系列復雜的人類行為、思想、感情和人工制品。學者們提出這一點已經幾十年了。人類學家洛伊(Lowie)在1937年寫道‘文化不變的是一種為方便之目的而分離出來的人造單元’。克羅伯(Kroeber)在1945年進行了類似的斷言。人類學家格爾茨認為:‘描述一種文化……尤其在描述旅游過程中,并非陳列某種古怪的事物……而是盡力引誘某處的某人來看某些事物,如我被旅行親眼所見和對話所引誘而看它們那樣’,與其陷入對什么是、什么不是旅游文化的爭論和尋找一種(或多種)本質含義,也許不如聰明地采取實際的觀點來問一問:當提及旅游文化時,傾向于表達什么具體問題?”

        3、關于旅游文化在旅游業中的作用的研究。1985年,上海旅游學會率先開展了旅游文化的研討活動。代表們指出:從旅游業的特殊性來看,旅游經濟結構的綜合性、時間和空間的延伸性、形體景觀的趣味性和活動內容的啟示性,及其滿足五洲四海游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律性,迫使旅游業必須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1987年9月,由湖北省青年旅游研究會組織召開的首屆中國旅游學學術討論會也進行了這方面的研討活動。代表們普遍認為:發展旅游事業不接受旅游文化的指導是不可思議的。由于旅游從業人員缺乏對旅游文化特性的了解,因此在旅游服務中出現了許多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誤。加強旅游文化研究,無疑是對現有旅游資源進行深層開發的前提。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學者都指出了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謝春山指出:文化是旅游的本質特征,是國際旅游名城的主要標志之一,其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而且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旅游業提高競爭力的法寶。費振家認為旅游者和旅游資源都是一定社會文化背景的產物。旅游設施和旅游服務也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反映,并強調重視旅游文化營銷。罕華興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于邦成、陳曉輝也指出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活動,發展旅游業必須加強旅游文化建設。晏性枝也指出“文化是旅游的內質(特質),是旅游的高級形式和精神享受”;“發展旅游業要樹立大文化觀”。(2)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續發

        展的源泉。黃佛君、金海龍、許豫東提出“在旅游活動中旅游文化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旅游活動的過程是從經濟中進去,從文化中出來的過程,旅游開發的價值最終是體現文化的經濟價值”;“可持續旅游業要求生態文化作為發展支撐”;“旅游文化的可持續成為可持續旅游業的基礎”。趙文紅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動的內涵,旅游文化的載體是旅游資源,而旅游資源又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二)關于旅游文化建設及應用的研究

        1、關于旅游宗教文化建設及應用的研究。宗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歷史現象。據估計,全世界宗教徒占總人口的3/5以上。我國從來沒有陷入到宗教極端主義的狂熱中,而是以博大的胸懷兼容了許多外來文化,始終沒有被宗教化。楊文棋認為,宗教旅游文化業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秦永紅提出,宗教與旅游通過文化相聯,兩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宗教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途徑之一是通過旅游得以實現的,同時宗教文化又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進程日益成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專項旅游宗教文化之旅。朱桂鳳提出,在新的環境下,作為特殊的旅游文化資源之一的佛教旅游已不僅僅是佛教信徒以朝覲為目的進行佛教文化傳播的方式,而更多的是人們在旅游中將其作為一種人文景觀加以追求和欣賞。王亞欣提出,藏傳佛教文化是藏區的文化特色和優勢資源。是以旅游業促進藏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們可以看出,旅游與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宗教文化已經成為我國人文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2、關于旅游飲食文化建設及應用的研究。人類的飲食生活是一定歷史階段文明基準與文化風貌的綜合反映。如馬曉京提出,我國清真飲食文化的旅游價值主要表現在它的食用性價值和通過清真飲食文化的核心“善”而表現出來的美學價值兩方面。唐留雄提出,我們要繼承與發揚中華飲食的精華,滿足旅游者對“吃”的需要,推進旅游業的發展;營造、提升中華飲食文化氛圍,增強飲食文化作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把飲食、飲食文化溶入到旅游節目中去,使其真正成為旅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劉瑞新提出,只有深層次挖掘飲食文化資源、開發多種特色飲食旅游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揚中華飲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綜合吸引力,促進餐飲業和資源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中華民族的祖先在自己的飲食生活中傾注的心血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因此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更為鮮明獨特的“飲食色彩”。這便是中華民族長期積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3、關于旅游民俗文化建設及應用的研究。民俗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礎部分,同時也是旅游者最感興趣的部分之一。如錦英提出,民俗文化與社會生活是水融、混為一體的,民俗從一個角度看。是一種文化意識形態,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張文祥提出,民俗文化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以其豐富的內涵和多彩的外在形式成為旅游審美的重要內容。劉雷提出,旅游市場的消費需求是民族特色文化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或者說民俗文化轉變為旅游資源的基本動因。張軍提出,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是相對穩定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民俗傳統也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發生變化,而民俗文化也正是在這種繼承和發展的綜合作用下才得到延續。人人都有獵奇的心理,人人都想從旅游中獲得新奇的體驗和感受,作為具有異國他鄉的民俗文化,正好滿足廣大旅游者獵奇的心理需要。

        二、我國旅游文化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回歸文化成為旅游的核心內容和發展方向的趨勢

        旅游在經歷了單純的觀光游到如今的深層次的旅游文化,這種回歸文化的趨勢取決于文化對旅游的作用。旅游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于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于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于滿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于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游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游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游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像一只無形的手支配著旅游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游經濟基業長青。

        第9篇: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材料包括硬質和植物材料2種。硬質材料的使用,應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充分利用場地材料的質地、色彩、形狀等特性。使園林景觀與周圍環境充分融合。地方材料的選用不僅可以創造出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還起到了降低建設成本的作用。植物材料的選用,應以鄉土樹種為主,不僅可以減少成本,植物的成活率也有保證,還可彰顯地域特色。除此之外,還應注意視覺效果。首先草灌喬相結合,形成錯落有致的立體景觀效果。其次,樹形與色彩的搭配,要突出季相變化,做到四季有景。

        2地域性風景園林的設計實踐

        2.1項目概況和規劃目標

        芙蓉湖旅游區位于重慶市武隆縣城東南部,地處烏江與芙蓉江交匯地帶,為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的聚集地,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整個場地形成“三面環山一面傍水”的盆地地貌景觀,且場地南北兩側各有一條山溪流過,形成了山環水抱虎踞龍盤之勢(圖1)。周圍的山體起伏較大,規劃區用地為西高東低的緩坡地勢(圖2)。芙蓉湖旅游區由巴渝風情鎮、溫情土家寨、激情苗寨、怡情仡佬寨、詩情農耕園、濕地公園休閑區構成,它既體現了場地天然的山水優勢,又與當地濃郁的民族風情相結合,在景區的設計中把地域文化很好的體現出來。芙蓉湖旅游區的規劃目標為:在規劃中充分挖掘“山、水、田、林、民俗村莊”等旅游資源,注重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將傳統文化在現代景觀的營造中加以繼承和發展,在尊重民俗文化的前提下打造新的文化。

        2.2總體規劃布局及功能分區

        2.2.1總體規劃布局

        本規劃在總體布局上未采用城市規劃中常見的連片發展的城鎮布局樣式,而是采用我國古代聚落“田+林+莊”的空間形式。通過農田、綠地將規劃區內的土地分隔開來,形成以巴渝風情鎮為核心,以土家族、苗族、仡佬族民俗文化村為重點的4個功能組團。其中將苗族民俗文化村布局在基地左側,而土家族世世代代有喜水的特點,故將其布局在基地右側更靠近山溪的地方,仡佬族的祖先稱他們是天上來的民族,將其布局在基地的緩坡的最高部,寓意最接近天的地方,以商業為主的巴渝風情鎮,布局在緩坡的最低處,通過環形道路又將各個組團之間連接貫通。該組團方式既沒有破壞規劃區內的生態環境,還豐富了景觀層次和內容(圖3)。

        2.2.2功能分區

        本規劃根據用地功能及風貌特征,共劃分了6個特色片區(圖4)。1)巴渝風情鎮。該片區中以巴渝文化為主題,在位于巴渝風情鎮碼頭處,設置一組碼頭文化的縮影景觀。主要通過纖夫主題雕塑以及印刻在地面鋪裝上的纖夫足跡和川江號子,向游客展示碼頭文化的歷史滄桑。這組纖夫主題的景觀設計,既豐富了景觀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又為游客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1]。2)溫情土家寨。以土家族文化為主題的土家族民俗文化園,利用園區基地南部河流兩側的地形高差進行分臺處理和種植花卉植物,形成層層花田。并于河流之中分段修建景觀性攔水壩,提高水位,增加靜水面積,形成水面倒影效果。在河流之上還設置了濱水棧道,架設了景觀廊橋,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花溪景觀。3)激情苗寨。苗人素有對楓樹的崇拜,他們把楓樹視為苗族的族標。因為苗人世代信奉楓樹對其庇佑,故將紅楓紀念林設計在苗族風情區入口處的大面積開敞緩坡地帶,潺潺的河水從旁邊流過,苗族村落散布在其周圍。人們置身于高聳入云的楓樹林下,仿佛感受到楓樹正在向其講述著苗族悠久而神秘的歷史。另外利用園區基地地形高差,采用“蓄水成瀑”的方式,形成了水幕墻景觀,將苗族歷史上5次遷徙的歷史鐫刻在幕墻之上,讓游客在觀景的同時了解苗族歷史[1]。4)怡情仡佬寨。仡佬族是以竹為圖騰的民族,而竹在我國傳統意義上又是高雅的象征。本規劃利用這一文化現象,將其定位為以文化藝術和養生為主題。利用仡佬族民俗文化村周邊的農田,以仡佬族的族花百合花為基礎花種在配以郁金香等花卉植物種植,形成一片花的海洋。在花田周邊搭建的藝術家客棧與花田景觀共同構成了一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畫卷。5)詩情農耕園。以田園風光為特色的農耕園內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形成五彩梯田景觀,在梯田中矗立瞭望塔,讓游客可以登高一睹梯田盛景。除此之外,于農田之中,設置木棧道,既可以近距離接近作物,又不會破壞到作物的生長,游客漫步之上,穿梭于農田之間,在欣賞田園美景的同時,還能聆聽到自然界的鳥語蟲鳴。6)濕地公園休閑區。以浪漫沙洲為主題,以情侶文化為基調。本規劃以苗族廣為流傳的《小龍女與召贊》唯美動人的愛情傳說故事作印子,通過在濕地公園的小島之上設置龍女與召贊的愛情主題雕塑,并在園內規劃情人路、情人樹等文化景觀,將其打造成象征永恒愛情的文化之洲[1]。

        2.3規劃內容

        2.3.1景觀組織

        景觀組織分為“兩軸”和“兩帶”。“兩軸”:東西向貫穿田園風光帶,并連接仡佬寨和巴渝風情鎮的人文景觀軸;南北向貫穿巴渝風情鎮的生活景觀軸。“兩帶”:依托規劃區內主要河流形成的南北2條濱水觀光休閑帶(圖5)[5]。

        2.3.2植物規劃

        在對原有植被的處理上,以保留為主,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景區植物進行適度改造。根據每一功能區風格的不同,對基調樹種的選擇應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除此之外,應選用季相特征明顯的喬灌木,以創造出層次豐富的景觀效果。所選樹種以本土易活樹種為佳。

        2.3.3建筑規劃

        1)村落建筑風貌片區。在建筑單體設計中,地域性高于民族性。不同民族在同一區域內其建筑風格大體一致。因此,該片區建筑以渝東南傳統干欄式木構建筑風格為主,建筑色彩上以灰頂為主,屋身保留木本色。在此基礎上,土家族和苗族建筑突出吊腳樓建筑特色。苗族建筑融入牛角形的特色裝飾符號和突出“豆安息”的建筑構件特點(圖6)。仡佬族則以干欄式建筑為主,體現樸素的建筑特點,簡化門窗的裝飾構件,在檐口處增加具有仡佬族風格的波浪紋符號構件[6]。2)巴渝風情鎮風貌片區。該片區的建筑以白墻灰瓦、大坡頂穿斗結構的巴渝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為主,強化吊腳樓建筑形式(圖7)。

        2.3.4水系規劃

        除了規劃濕地、池塘、水梯田等大型水景和噴泉景觀、跌水景觀外,還通過引水穿寨的方式,形成豐富的景觀網絡,并將淺底、窄道引導的細流不斷流淌于人行尺度的空間中來,形成具有特色的水街空間,創造了富有生氣的街道景觀。

        3小結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精品受辱视频在线看 | 亚洲精品911永久在线观看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合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 一级A爱做片免费观看国产 香蕉精品偷在线观看 | 在线日韩欧美国产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