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

        旅游文化地域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文化地域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文化地域性

        第1篇: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

        關 鍵 詞:天津地區 旅游紀念品 地域性文化 城市形象

        由于物質經濟的進步,現代人休閑意識的提高,每年節假日全國各地景點吸引著無數國內外游客前來觀賞,旅游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同時當地政府和人民通過向游客提供相應的旅游產品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一項對美、日、法、英、德5國游客訪華動機綜合調查的資料表明:第一位是為了了解人民生活,第二位是了解歷史文化,第三位是游覽風光和品嘗佳肴[1]。這項調查表明人們的旅游需求從過去的游覽名勝古跡、秀麗山水逐步轉向體驗旅游目的風土人情、了解當地的本土文化,旅游需求呈現多樣化,旅游活動也從單一的觀光旅游向文化性旅游發展2。地域性文化作為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出蓬勃的發展動力。

        1.旅游紀念品與地域文化的聯系

        《社會科學方法詞典》中對“地域文化”的定義是:……人們對文化特色的選擇與結合顯示出不同地區的特征,從而形成特定的文化類型和文化區域或文化圈, 這個文化區域或文化圈,就是我們所說的地域文化。通俗來講所謂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內歷史形成并被人們所感知和認同的各種文化現象。地域文化與歷史、地域、文化等因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它是一個三維的概念,它以時代性或歷史性為經,以地域性為緯,又以文化為核心而緊密聯系在一起。21世紀的城市競爭取決于文化力量的較量,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大力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在這種環境下城市的品牌效應及影響力要謀求發展與提升,它的各個方面都要考慮到該地區的地域文化。

        旅游紀念品作為旅游產品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一件商品,還是旅游地的象征物,是一段游歷的記憶和情感的寄托,充當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載體,所以相對于一般的旅游商品而言,旅游紀念品有兩項特點:地域性和紀念性。前者是構成后者的重要條件,即地域性對于構成旅游紀念品的紀念性有著重要意義[3]。

        根據相關旅游部門的調查表明,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旅游紀念品的銷售利潤占到旅游經濟的40%,在我國各地地區情況不一,平均值為10%—20%,個別景點可達到30%,因此我們的旅游紀念品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天津地域文化及紀念品開發概述

        天津作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緊鄰北京、河北,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是我國的軍事要地,600年前皇家在此設衛,逐漸成為北方與外界交流的集散中心。天津開埠600年來,通過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大量的吸收外來文化,天津人民創造出了獨具天津特色的民俗地域文化。總結起來主要有漕運文化、鹽商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軍旅文化、幫派文化、宗教文化和曲藝文化等,其中最為典型也是最為外人所知的就是天津飲食文化中的“天津三絕”,宗教文化媽祖崇拜情節中的祭祀、皇會活動等,天津特色建筑,還包括一些民間藝人傳承并發揚光大的民間藝術,如風箏魏的風箏、楊柳青的年畫、泥人張的泥塑作品等。

        同樣,它的設計、開發及用戶反饋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整個天津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游客對于整個城市風貌及其天津文化的認可度,因此旅游紀念品在傳播中無形地起到了城市名片的作用,設計者必須給與足夠的重視。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而建立的,對于一個健康、良好的城市形象而言,它將有利的促進經濟發展與壯大。對于城市名片——旅游紀念品的系統化設計,將對城市的形象的提高和傳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3.天津地區旅游紀念品調查及分析

        對于天津旅游紀念品比較集中的一些場所(如鼓樓、古文化街等)進行調查,發現當前在天津的旅游紀念品市場,除了泥人張、風箏魏、楊柳青年畫等傳統老字號外,很難尋覓到既能體現天津特色又受到普遍認可的旅游紀念品。

        筆者以產品定位圖為依托,把現存市場上的紀念品按照定位圖中技術——造型的關系,進行分類、總結。市場上最多的一種紀念品就是同質化旅游紀念品,這類產品是由于地域體驗的產品化開發不足,導致了嚴重的泛地域化即趨同現象,當然這與當今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流通渠道的通暢也是分不開的。這些產品缺乏地域特色,不能勾起旅客的購買欲望,屬于定位圖中低技術、差造型產品,這類產品只能位于定位圖的左下角;第二類具有傳統的工藝品類,如風箏魏等天津地域特色的工藝品,也占有旅游紀念品市場的很大比例,這些紀念品應注意與純工藝品的區別,在兼顧藝術性的同時,突出紀念性和實用性,通過批量生產降低成本,讓每位游客都能買得起[4],且產品轉化形式過于直接,此類位于產品定位圖的左上角;第三類產品,技術水平較高,但缺乏地域特色,位于產品價值體系的右下角。從天津市旅游紀念品定位圖中可以看出,“好造型、高技術”的產品在市場上基本處于空白水平,這里的“好造型”指地域文化表達準確,而“高技術”則是指做工精良。

        因此如何發掘天津地域文化并把它轉化成設計符號是其中的關鍵。筆者從文化性質為劃分方法把地域文化劃分為:高級文化、大眾文化和深層文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細化,力圖對天津地域文化進行梳理。表1中桔色部分是天津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可以用到的地域文化元素。從調查的結果中得出現階段對工藝美術元素運用較多,但在信仰、神話傳說、曲藝、食住方面的元素運用空白或欠缺,并且對工藝美術元素的運用也只局限于直接利用的手法,轉化形式單一、簡單,應多采用其它產品轉化的方式如:創意變化和意向拓展等。

        4. 天津地區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及分析行——住”入手進行相關旅游紀念品的設計。“住”是反映一個城市精神面貌和人文精神最集中的體現。它的變遷反映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藝術欣賞等的變化。在這里“住”泛指天津的特色建筑。天津的特色建筑包括具有天津特色的殖民風格的租界建筑和現代地標性建筑。天津的殖民風格的租界建筑,反映了特殊時期天津建筑的特點,如被譽為“天津萬國建筑博覽會”的“五大道”,建筑風格集文藝復興式、希臘式、哥特式、浪漫主義風格、折衷主義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是反映天津歷史文化風貌的重要景點。而天津現代地標性建筑是新時期下,天津人民在政府的帶領下建造的符合現代審美和時代特點的建筑群體。如天塔、“水滴”體育場、古文化街、天津站、“天津之眼”等。其中“天津之眼”由于它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可以俯視天津五彩斑斕的夜景等原因,近年來吸引著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

        “天津之眼”即永樂橋摩天輪,2007年底正式使用,使氣勢恢宏的“天津之眼”完全睜開,成為津城又一美景。“天津之眼”運行時距離地面的最高點達到120米,可以看到方圓40公里以內的景致,同時它也是世界唯一建在橋上的摩天輪,給期待幸福的人們更多的渴望,成為近年來旅游者耳聞能詳的建筑作品。因此在紀念品設計上選擇以它來作為設計原型,獨有的地域文化特點突出了旅游紀念品的“紀念性”;同時,進一步考慮它的實用性,經過調查發現,一般的游客都會把紀念品放在比較顯眼的地方進行陳列,所以設計一款既可以陳列又有一定收納功能的“天津之眼”紀念品成為設計的最初想法。

        這款摩天輪DIY收納盒以“天津之眼”為原型,并在結構上結合了中國傳統建筑和家具特有的榫卯連接結構,對于國外的一些游客來說更加具有收藏的價值和文化紀念價值。再者,考慮到游客攜帶的便利性和發揮游客個人創意和參與性等因素,紀念品采取可DIY自己動手組裝的設計模式,為生活增添樂趣,更具有具有紀念的意義。圖2顯示的是摩天輪DIY收納盒拆卸狀態,包裝盒分為兩個部分左面部分用來盛放紀念品的框架部分,通過正負形的設計使架子部分不易損壞,右面部分主要來放置收納的小盒子。圖3顯示的是組裝效果展示,組裝好后收納盒中可以盛放一些辦公用品等雜物,可放在辦公桌上或其他地方使用。5.總結

        旅游紀念品作為“城市名片”,它的設計好壞關系到一個城市的形象問題,同時對于經濟的發展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加速天津地區旅游紀念品的發展既是天津旅游業發展的必然階段,又對天津地區文化的研究和推廣起到積極作用。中華文化一體多源,各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大系統中的子文化或一部分,探討地域文化,有助于對中華傳統文化某些方面認識的深化,有助于揭示中華文化的內在特征和民族特性,整體推動對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化。

        參考文獻

        [1] 劉錫誠、沈受君:民俗與旅游論談[J].民俗研究,1995年第1期

        [2] 口小勇: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

        第2篇: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

        作為當前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旅游文化的本質及其特征一直是被廣泛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在遵循旅游文化的定義原則對其概念進行闡述的基礎上,深入剖析了旅游文化的本質,指出旅游文化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活動,并對旅游文化的主要特征進行了概括總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旅游文化;本質;特征;定義原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我國當前的旅游經濟面臨著巨大挑戰,為了進一步促進旅游業發展,促進我國旅游業走向國際化、現代化的步伐,必須將發展旅游文化作為一項根本任務去完成,將旅游文化的發展作為保障旅游經濟發展的堅實后盾。為了促進旅游文化的進一步完善,我們應該對旅游文化的定義原則、內涵、本質和特征等重要內容進行深入探索,從而保證其能夠健康有序發展。

        一、旅游文化的定義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定義旅游文化的首要原則就是整體性原則,它指的是我們在定義旅游文化時,必須立足于旅游文化的整體性,無論在探究、研討的過程中經過了怎樣的分析討論,在最后進行定義時都不能將其分成若干個部分去進行分別定義,而是要回歸、總結到旅游文化的整體上來。[1]此外,如果我們要對旅游文化的本質進行深入探討時有必要將其分割成主體部分、客體部分和中介部分,仍要遵循整體性的前提,這是保證對旅游文化定義科學性、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我們在對旅游文化進行定義時之所以要強調整體性的重要作用,將其視為一個完整的整體,是因為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它所包含的各個部分之間存在著一種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系,為了避免定義過程中忽視了對這種內在聯系的描述,就必須時刻注意遵循整體性原則。在旅游文化的定義過程中,一定要十分重視對整體性地把握,從而保證定義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邏輯性原則

        定義旅游文化時要遵循邏輯性原則,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首先,以偏概全和以點帶面等現象應該避免,定義時的每一步推理、每一次判斷都應該時刻注意對邏輯規范的遵循。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旅游文化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旅游主體文化、旅游客體文化和旅游中介文化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絕不能簡單地用“部分+部分=整體”的邏輯去對其進行定義,更不能將其中單獨的一部分或單獨的兩部分等同于旅游文化。其次,在實際的定義過程中,要注意用基本的邏輯規范去約束所使用的語言表述,類似于“旅游文化就是……各種旅游文化現象的總和”之類的存在一定邏輯錯誤的表述是一定不能出現在最重的定義中的,這要求我們在定義旅游文化時要首先搞清楚基本的邏輯方法和邏輯思維,并在定義過程中嚴格遵守。

        (三)對象性原則

        在定義旅游文化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對象性原則,這也就是說,研究視角應該是由所研究的對象來決定的,而絕不能是由研究視角來決定研究對象。我們要下的定義是旅游文化,在這里定義對象已經十分明確,就是旅游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幾種完全不同的方法、通過不同的視角來定義旅游文化,但是無論視角如何變化,方法如何不同,定義的對象都始終是旅游文化。在定義旅游文化時之所以要遵循對象性原則,是為了更好地探究旅游文化的本質,并對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旅游文化的內涵與本質

        (一)旅游文化的內涵

        作為旅游文化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旅游文化的內涵是研究旅游文化的基礎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相關學者對旅游文化內涵的認識還存在許多紛爭和不同的看法。但是當前學術界對于旅游文化內涵的共同認識是:旅游文化是一種文化,它是在旅游活動中產生的,并在旅游活動中進行整合。[2]

        (二)旅游文化的本質

        旅游文化本質是一種人類文化,是伴隨著人類旅游活動的產生和發展而逐漸形成、融合和發展的一種文化活動,從這一角度來說旅游文化的本質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因為是在具體的旅游活動中產生的,所以旅游文化實際上是一種原生性旅游文化,也就是說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是伴隨著我們人類的旅游活動而產生的,如果沒有人類的旅游活動,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旅游文化,人類旅游活動的產生和發展是旅游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重要基礎;第二,作為旅游文化過程中被整合的一種文化,旅游文化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非原生性旅游文化,在人類旅游活動的發展過程中,旅游者和旅游業者逐漸將其整合到旅游活動和旅游經營活動中去,從而形成;第三,旅游文化中既有靜態的文化現象,也有動態的文化活動,它是一種將二者進行統一的文化,也就是說,旅游文化既可以指旅游文化活動,也可以指旅游文化現象;第四,文化本身就是物質和精神相統一的產物,而旅游文化當然也不例外,它也是物質外顯和精神內涵的統一,在物質方面旅游文化主要包括服飾、飲食、園林、建筑等客觀有形的存在,在精神方面則包括審美追求、思維方式等無形的事物;第五,創新是文化的本質,因此旅游文化絕不是將旅游和文化簡單相加后得出的產物,更不是種種不同文化的雜糅,實際上它是旅游活動和文化相互交融后產生的一種過渡性文化,是全新的文化形態。

        三、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雙向擴散性

        旅游文化的第一個特征是雙向擴散性。作為一種移動的傳播文化,旅游主體的運動往往會帶動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進行不斷的擴散和飄移,在這一過程中,旅游主體身上所帶的客源地文化、民族文化和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價值觀念、思維和行為方式等都會被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擴散和傳播到目的地,從而對目的地文化形成沖擊和影響。而與此同時,旅游主體也會受到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吸引和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甚至接受目的地文化,從而反叛和背離自己原有的客源地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旅游主體在從旅游目的地返回自己的客源地之后,目的地文化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被帶入到了客源地之中,并對客源地的旅游文化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旅游文化的雙向擴散性。這種看似平等的雙向擴散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平等,因為從較長一段時間來看,目的地文化所受到的旅游主體文化的沖擊往往較為嚴重,甚至其傳統文化會被徹底瓦解,而旅游主體和客源地文化所受到的影響則遠遠沒有這么嚴重。

        (二)民族性

        民族性也是旅游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旅游文化的表象和內涵往往會因為民族的不同而存在比較明顯的民族差異,以旅游性格(指旅游主體的旅游性格)為例,內斂穩健是大多數中國游客的性格特征,而西方旅游者則多表現為熱愛冒險、開朗外向;對于中國人來說,內心體現在旅游中占據著比較重要的位置,而西方游客多重視外在觀察;道德塑造功能在中國人眼里是旅游的重要目的,而西方人多重視旅游的求知價值。這種明顯存在的旅游文化的民族差異使得旅游目的地的美景和風土人情對旅游主體具有十分強烈的吸引力,感受異域文化的魅力和韻味成為廣大旅游客的精神向往。并且在旅游過程中旅游文化的民族差異讓不同民族各具風格和特色的民族風情得以被展示,成為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

        (三)地域性

        地域性是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作為旅游產生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地域文化的差異也成為旅游文化存在地域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旅游文化的地域性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首先,我們可以從旅游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存在的差異看到,無論是東北還是華北、西北,無論是華東還是華中、華南,地域上的特征都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這種地域上的差異往往具有十分顯著的文化韻味和文化魅力,吸引著廣大游客紛至沓來;其次,旅游動機的差異也是印證旅游文化存在地域性的有力證據,經濟發達地區的廣大游客出于對原始風貌和原始生存狀態的向往,往往會選擇去欠發達地區旅游,而欠發達地區的廣大游客則始終憧憬著大都市的繁華,從而希望去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旅游;最后,我們還可以從不同地域在文化傳統上存在的差異中看到旅游文化存在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的文化在其旅游文化中都會有不同的體現和表達,為了和其他文化形成顯著區別,不同地區會利用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形成吸引游客法寶。

        (四)階層性

        從旅游主體的角度出發,旅游文化實際上是帶有一定的階級性的,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3]通常來說,相對上層的旅游者往往矜持、端莊、大方、優雅,中層社會的廣大游客大多情況下是自信、敢于冒險的,而下層社會的游客則多是怯懦保守的。這也就說明,在實際的旅游活動中,隨著旅游者的身份越靠近下層社會,他們對于旅游實用價值的重視程度便會越來越強,反之則越來越重視觀賞價值。

        (五)大眾性

        大眾性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特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現代旅游已經越來越向大眾旅游靠攏,旅游文化也更加成為一種大眾文化。這并不是說旅游文化越來越好曾憲底層次和低俗化,也不是說原本為少數社會精英和上層社會人們所擁有的雅文化已經被旅游文化所摒棄,而是說旅游文化已經逐漸成為雅俗共賞的大眾性文化,這是旅游文化與時俱進的結果,也是旅游文化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

        四、結語

        在當前旅游經濟發展遭遇激烈競爭的情況下,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已經開始凸顯,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強對旅游文化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中國的旅游業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使得文化成為新時期旅游業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作者:桑翠紅 單位:河南省信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何麗芳.試論鄉村旅游原生態文化的本質特征[J].商業時代,2012(12):87-88.

        第3篇: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

        旅游文化的概念既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入研究旅游文化的基礎。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目前旅游文化研究中的許多紛爭和分歧多源于對旅游文化概念認識上的不同。我國旅游文化學界一向注重對旅游文化的界定。上述各位學者關于旅游文化的定義的各種表述無疑都在一定視角、一定層面上揭示了旅游文化的內在本質與特征,對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旅游文化的概念內涵及其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與指導意義。但上述觀點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注重分析,忽視綜合。上述除了“相關文化總和說”和“旅游體驗-介入文化說”外,關于旅游文化定義的闡述幾乎都特別重視對旅游文化的分析和解剖,并對每一個部分進行特別的論證和闡述。這本來無可厚非,畢竟,分析是人們研究問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但問題是,分析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將一個完整的事物分成幾個部分,然后再對其進行各自的考察了解,而在于通過各部分的分析和了解之后,最終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本質與內涵。旅游文化雖然是一個涉及眾多領域、眾多部門的綜合性社會文化現象,但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對其本質與內涵的研究,可以采用分析的方法,但這種分析必須建立在保持旅游文化整體的完整性的基礎之上。否則,即使分析之后將其各部分勉強地綜合在一起(如“相關文化總和說”),也會因缺乏彼此之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成為旅游文化“拼盤”而不是旅游文化的本體。

        第二,以點帶面,以偏概全。旅游文化學的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無論是研究目的,還是研究視角,都要指向旅游文化本身,而不是其他。即使是指向旅游文化本身,也必須是全部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科學準確地認識和理解旅游文化的內在本質及其規律。旅游文化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雖然為了研究的方便,旅游文化可以分別從主體、客體、中介體等不同的視角和層面來分析和探討,但這絕不意味著對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可以以點帶面、以偏概全。遺憾的是,上述除了“相關文化總和說”和“旅游體驗-介入文化說”之外,有關旅游文化定義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都存在著這一不足。這不僅違背學術研究的邏輯規范,也使人們很難形成對旅游文化科學而正確的認知。

        第三,認識模糊,概念混淆。目前,旅游文化研究中的最大問題是對旅游文化的本質和內涵認識上的模糊。這不僅表現在一些研究者常常將“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旅游主體文化”與“旅游客體文化”“旅游介體文化”與“旅游介入文化”“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與“旅游文化物質載體”“旅游文化事項”與“旅游文化類別”“旅游文化”與歷史文化、建筑文化、社會文化、民俗文化等混為一談;還表現在將研究的視角錯位成研究對象本體,以為從文化學的視角研究旅游就成了旅游文化學,殊不知在研究對象已經確定的情況下,不管采用什么視角或者是方法都只是對研究對象的認識而不是對視角和方法的認識。因此,上述觀點中的魏小安(1987)和章海榮(2004)的定義就明顯地存在著將研究視角當成研究對象的錯誤,即旅游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而旅游文化則不是;旅游實質是文化交流與對話的一種方式,而旅游文化的實質則不是。造成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除了與研究者的知識背景、教育經歷和認識水平等密切相關外,恐怕主要還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規范的問題。旅游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有其特殊的發展規律。因此,旅游文化研究絕不是簡單地嫁接和應用其他學科的相關研究方法,也不是簡單地用語言介紹和文字描述便可了事,而必須采用多視角、多層次、辯證的方法進行。同時,旅游文化研究是一項嚴謹的科學研究工作。必須端正態度,實事求是,嚴守規范。觀點的闡述要言之有據,引證可靠,邏輯清楚,自圓其說,不能模棱兩可,太過隨意。只有這樣,旅游文化研究方能產生高水平、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而不會備受責難,詬病多多。

        二、旅游文化的定義原則及其內涵

        鑒于目前中國旅游文化研究的現狀,我們認為,要科學地定義旅游文化,除了必須深入理解和把握旅游文化本質內涵與外在特征外,還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第一,整體性原則。所謂整體性原則即在定義旅游文化時一定要從旅游文化的整體性出發。雖然在研究過程中可以經過若干的分析,但最后一定要回歸到旅游文化的整體上來,不能將其人為地分割成各個部分。如要深入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質,可以在保證其整體性的前提下,將其分為主體部分、客體部分和中介部分,但對各部分的分析理解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文化的整體而不是各個部分。之所以要從整體性出發,也在于事先就將其視為一個整體。實際上就等于承認其各個部分之間的某種內在的聯系,以避免分析整合之后造成的內在聯系機制的丟失。

        第二,邏輯性原則。這里的邏輯性原則,重在強調兩點:其一,在給旅游文化下定義時所作的判斷、推理等要符合邏輯規范,避免出現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現象。也就是說,既然旅游主體文化、旅游客體文化和旅游中介體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構成部分,就不能邏輯地推斷出部分等于整體的判斷。所以,將旅游主體文化、旅游客體文化、旅游介體文化中的一個、兩個或三個均視為旅游文化,實際上違背了基本的邏輯判斷原則。其二,定義的語言表述要符合基本的邏輯規范。根據概念定義的公式“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在定義旅游文化時絕不應當出現旅游文化就是“……各種旅游文化現象的總和”之類同義語反復的邏輯錯誤。

        第三,對象性原則。所謂對象性原則是指研究的對象決定研究的視角而不是研究的視角決定研究對象。給旅游文化下定義,實際上就已經明確了定義的對象。在對象已經明確的情況下,雖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視角出發給旅游文化下定義,但定義的對象一定是旅游文化而不是定義旅游文化所采用的方法和視角。所以特別強調這個原則,目的在于深入探尋旅游文化的本質,避免將各種非旅游文化混淆成旅游文化。鑒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旅游文化應當定義如下: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動而產生和為旅游活動所整合的文化。其內涵包括:

        (1)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動而產生的文化。這部分文化在性質上屬于原生性旅游文化。它是伴隨著人類旅游活動的產生和發展而誕生的。主要來源于旅游者、旅游業者等在旅游活動和旅游經營當中的創造。沒有旅游活動,也就不會有這部分旅游文化。換句話說,這部分文化在旅游活動產生之前是不存在的,它是因旅游活動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原生性旅游文化主要包括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類型和形式的旅游體驗文化以及旅游業者為滿足旅游者需要創造的旅游產品文化、旅游服務文化、旅游企業文化和旅游景觀地所設計建造的旅游景觀文化。

        (2)旅游文化是為旅游活動所整合的文化。這部分文化在性質上屬于非原生性旅游文化。它是伴隨著人類旅游活動的產生和發展逐漸被旅游者、旅游業者等整合到旅游活動和旅游經營活動中而形成的文化。這部分文化先于旅游活動產生,屬于文化的一個類別,可能是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資源文化或一般的觀念性文化。在沒和旅游活動發展聯系并被整合到旅游活動中以前,它是一種獨立的存在。直至旅游者或旅游業者根據旅游的需要將其整合到旅游活動中后才轉化為旅游文化。

        (3)旅游文化是現象和活動相統一的文化。旅游文化是靜態的文化現象和動態的文化活動相統一的文化,二者不能截然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籠統地說,旅游文化既可能指旅游文化現象,也可能指旅游文化活動。同時,旅游文化又是過程與結果的統一,有時既指過程意義上的旅游文化行為(如禮儀、民俗、行為舉止、服務方式等),也指結果意義上的旅游文化產品(如照片、音像、景觀藝術、旅游傳說等)。

        (4)旅游文化是物質和精神相統一的文化。旅游文化既包括物質層面的產品、景觀、建筑、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有形的客觀存在,也包括精神層面的價值觀念、興趣愛好、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無形的意識形態。二者是一個精神內涵與物質外顯的統一體,不能人為地將其分割成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獨立的部分,但二者在旅游文化結構體系中的排序和作用是不同的。精神層面處于旅游文化的核心,雖不可見卻在總體上決定旅游文化的性質;物質層面處于旅游文化的外層,雖是可見的外部特征,但卻是精神內涵的外在顯現。

        (5)旅游文化是一種全新的過渡性文化。文化的本質在于創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游活動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其中,因旅游活動而產生的原生性旅游文化的全新程度自不必細說,即使是因旅游活動所整合而產生的非原生性旅游文化也因將各種業已存在的文化都視為整合的“原材料”而蘊涵相當程度的新因素在其中。同時,旅游文化實際上是處于“前旅游文化”和“后旅游文化”之間的過渡性文化。在前旅游文化階段,旅游文化賴以產生或整合的各種文化事項和因素,因還未與旅游發生聯系,自然不屬于旅游文化;在后旅游文化階段,隨著旅游文化的不斷成熟和發展,它可能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而不僅僅屬于旅游文化。

        三、旅游文化特征研究的述評與認識方法

        特征是一物區別于另一物的標志。旅游文化特征的研究,是旅游文化概念與結構研究的延伸。把握旅游文化的特征,不但便于識別旅游文化與非旅游文化的差異,更有利于把握旅游文化的運動規律。上述各位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旅游文化的特征進行了探討,這些都是積極而有益的,不少觀點也很有見地。然而,上述提出的很多特征并不是旅游文化的專有特征,而是文化的一般特征。從理論上來說,“文化的一般屬性,嚴格地說,是不能算作旅游文化的特征的”(馬波,1998)[8]38。這些特征與其說是旅游文化的特征,倒不如說是旅游的特征。因此,將文化的一般特征看成是旅游文化的特征,顯然忽視了旅游文化的特殊性。那么,如何認識和解決旅游文化特征研究中的這些問題呢?我們認為有兩點需要考慮:一是旅游文化特征是否應為旅游文化專屬的問題;二是旅游文化特征和文化特征的關系問題。關于第一個問題。我們認為,單就某一個特征來講,不一定為旅游文化所專屬。原因在于,分析和探討旅游文化的特點時不要將其每一個特點孤立地割裂開來看待,而應當從旅游文化整體的角度來審視這些特征。旅游文化的內在本質和外在的特征是統一于旅游文化整體之上的,每一特點都在一定層面上凸顯和折射出旅游文化的本質。這些特點的高度抽象、高度集中實際上就是旅游文化的本質。雖然特征是一個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但這種標志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內在的本質,也就是說要將一個事物同其他的事物區別開來,最終只能依靠其內在的本質和外在的綜合特征,而不能僅僅依靠某一個單獨的特征。因為,僅靠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來將它與其他事物進行嚴格的區分有時是極其困難的。關于第二個問題。旅游文化雖然不同于文化,但旅游文化畢竟是文化的一個分支。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動而產生和為旅游活動所整合的文化。判斷某種文化是旅游文化還是非旅游文化的一種重要標準就是它和旅游活動的密切程度:是因旅游活動所產生,還是為旅游活動所整合,亦或是獨立于旅游活動之外。因此,我們將文化的個別同旅游活動密切相關的屬性,看成是旅游文化的特征,雖是無奈之舉,但也未必是不可行的。這既可減少將文化和旅游文化人為分割之嫌,也能很好地解決旅游文化實踐中的問題。因此,在探討旅游文化的特征時,我們可以遵循兩個標準:一是盡量找出旅游文化的特殊性,即純粹意義上的旅游文化的獨有特征;二是盡量找出文化的一般屬性中和旅游活動聯系最緊密的部分,將其視為旅游文化的特征。

        四、旅游文化的主要特征

        根據上述對旅游文化特征的探討,并綜合吸收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旅游文化具有雙向擴散性、民族性、地域性、階層性、大眾性特征。

        1.雙向擴散性。旅游文化是一種移動的傳播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隨著旅游主體的運動而漂移和擴散。在旅游主體的移動中,他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其所負載的客源地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傳播給目的地,強烈地沖擊并影響著目的地文化。同時,旅游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又強烈地吸引和反作用于旅游主體,迫使旅游主體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容忍目的地文化,顯現出對母體的客源地文化的一種反叛和背離。旅游主體返回旅游客源地后,旅游目的地文化便被帶入到旅游客源地,并對旅游客源地文化造成某些影響。當然,旅游文化這種看似平等的雙向擴散,實際上是不平等的。旅游主體文化會對目的地文化造成嚴重沖擊,甚至會徹底瓦解目的地的傳統文化,而旅游目的地文化對旅游主體的影響卻小得多。

        2.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旅游文化的表象和內涵是不同的,常常呈現出較大的民族差異。以旅游主體的旅游性格為例,一般說來,多數中國旅游者較為內斂穩健,而多數西方旅游者則較為外向、好冒險;中國人重視旅游的內心體驗,而西方人則鐘情于旅游的外在觀察;中國人傾心于旅游的道德塑造功能,富于人文情懷,而西方人則看重旅游的求知價值,充滿科學精神。正是由于旅游文化民族差異的存在,旅游主體才會對旅游目的地的風俗人情產生強烈的好奇,紛紛嘗試在文化的反差中體驗感受異質文化的獨特韻味。同時,也正是由于旅游文化民族差異性的存在,才使得一個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比較中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從而在旅游活動中煥發出獨有的魅力,增強旅游吸引力。因為,民族的東西越獨特,文化的流傳越久遠。

        3.地域性。地域文化的不同是旅游產生的一個基本條件,也是造成旅游文化地域差異的根本原因。旅游文化的地域性首先表現在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差異上。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中、華南、青藏及臺灣旅游區等都在地域上顯現出不同的特征,并以其背后蘊含的獨特文化魅力吸引著旅游者。其次,旅游文化的地域性還表現在旅游動機的差異上。一般說來,經濟發達地區的旅游者總是樂于前往經濟不發達甚至落后的地區旅游,對文化的原始狀充滿眷戀;而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旅游者卻對經濟發達地區情有獨鐘,對文化的現代化充滿憧憬。最后,旅游文化的地域性還表現在不同區域的文化傳統的差異上,如中華文化圈中的齊魯、關隴、三晉、吳越、荊楚、巴蜀、嶺南等亞文化都在建筑、裝潢、遺址、遺跡、風俗、服飾、發飾、飲食、語言、思維、行為方式、精神風貌等方面發出獨特的耀眼的光彩,從而使自己同其他的文化區別開來,成為特殊的、獨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

        4.階層性。旅游文化從旅游主體的角度來看,呈現出明顯的階層性。一般說來,上層社會的旅游者一般是較矜持和莊重的,中層社會的旅游者多較為自信并富于冒險精神,而下層的旅游者則較為保守和怯懦。并且,在旅游活動中越是下層的旅游者越是易于用實用價值代替觀賞價值,越是社會上層旅游者越是傾向于用超越實用的眼光,即審美的視覺來欣賞、體驗旅游客體或旅游景觀。正如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所說“有山林隱逸之樂而不知享者,魚樵也,農圃也,緇黃(僧道)也;有園亭姬妾之樂而不能享、不善享者,富商也,大僚也”。旅游文化的階層性對于旅游客源市場的細分,開展個性化旅游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4篇: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

        關鍵詞:歷史文化區域 復原 重構再生

        中國分類號:TU-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537(2008)08-0160-04

        建筑設計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和矛盾性,面對特定歷史文化區域的建筑創作在此方面顯得更加復雜多樣,如何運用科學合理、富于創造性的建筑設計,來解決城市現代化與地域性之間,歷史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們研究的課題。

        大理紅龍井旅游文化中心位于云南大理古城內,該項目目前已實施竣工的為一期部分,在創新與繼承之間,在突破與保留之間,在發展與延續之間,我們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們秉持將建筑融入于地方,傳承地方文化,并植根于這片沃土的理念,在古城歷史發展長河中作為一個文化傳承和更新的環節,成為聯系過去和未來的紐帶。

        區位及設計分析定位

        大理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總面積2.95km2,有白、漢、彝等18個世居民族;大理四季風景如春,年平均氣溫15℃;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是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以風、花、雪、月著稱的大理,現為國家對外開放城市以及全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和44個風景名勝區之一,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的南昭崇圣寺三塔,劍川石寶山石窟、賓川佛教圣地雞足山,以及挺拔雄偉的蒼山、明媚清澈的洱海,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而又神奇的畫卷。大理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優美的民族風情為特色而聞名遐邇,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每年接待國內外游客超過600萬人次。旅游業不僅僅是大理市的支柱產業,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命脈和希望,為集旅游和商業文化于一體的旅游文化中心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大理紅龍井旅游文化中心地處大理古城中心地段,規劃用地西臨博愛路,東接復興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及迷人傳說的紅龍井就位于項目用地內,以紅龍井水系一條街呈東西向貫穿其中。規劃用地面積約2.47ha,項目用地中有建于明代,屬大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武廟照壁、帥府的古老城墻等遺跡,由于毗鄰洋人街及復興路的商業街,地點鬧中帶靜、交通便利、環境優美、自然及人文景觀豐富,利于發展文化性旅游酒店及街區。

        根據以上分析,并隨著對古城的深入調查研究,最后將紅龍井旅游文化中心設計定位為具有強烈民族地域特征,集旅游、居住、餐飲,購物、休閑、文化為一體的旅游文化中心。旅游文化中心功能布局分為休閑度假區、商業中心區、特色民居院落和街坊區、庭院式星級酒店區共四個部分。設計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原則,從原住民的角度、從游客的層面出發,強調地域特征,通過地域性的建筑設計來承載與反映地域文化,并通過民居特色的保留和發展來滿足游客的實際需要,由此將為大理古城帶來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接下來的創作中,我們重點解決下列幾個方面的問題。

        城市肌理的復原

        古老而年輕的大理民居,在悠悠歷史長河的發展和傳承中,形成了獨特而細密的城市肌理。天氣晴朗時,漫步于蒼山上,登高遠眺,整個大理古城和洱海盡收眼底,古城民居灰色的雙坡青瓦屋頂錯落有致、相互交織,在青山綠野的映襯下,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煥發出歷史文化恒久的神韻。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歷史的變遷,大理古城的傳統肌理在新功能格局與原住民新生活方式的影響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有一些改變是在悄悄地進行中,延續了大理古城一貫的肌理,而有些改變則是以突變的、快速的方式進行著,這些新的功能單體以一種直接的、粗暴的姿態,簡單而生硬地改變了古城大理原有細膩的格局和豐富的紋理。在大理紅龍井旅游文化中心的創作中,我們力圖改變后一種局面,在總圖規劃上將新的建筑群體充分融入到古城的城市格局中,提出適應,復原大理古城城市肌理的設計原則。在充分了解大理古城原有脈絡的基礎上,尊重古城發展中原有的自然格局和紋理,將新的功能融入到大理傳統發展的肌理中,將建筑單體的體量和比例適度調整,以更好地適應新功能的需要,同時在新的建筑群落中,將建筑的紋理和原有古城保護中較好的民居紋理相協調。原來項目用地中20世紀60、70年代的大體量,簡陋的建筑單體為新的體量小巧的建筑組群和院落所取代,在上述圖中可以看到,適應大理古城原有肌理的局面得以形成,古城的肌理得以復原。

        新移民與原住民生活形態的重構

        大理紅龍井旅游文化中心的建成,將為古城的文化生活、商業旅游、娛樂休閑帶來內容更加豐富的空間,將對古城現有的生活模式產生一定的影響,帶來新的活力。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組新的建筑群體的落成,對原有的既定格局將帶來一定的影響,產生一定的改變。原住民的存在和常年延續的生活模式,是古城空間原有格局得以繼續的重要條件,在對古城肌理復原的基礎上,還需要使新的建筑群體在適應肌理的同時,古城這一機體不會對新增的部位產生免疫排斥。

        在創作中,通過與業主和原住民的充分溝通,并達成共識。項目用地內的古槐、泉眼、遺跡等具有強烈地域屬性的物件,在規劃及建筑過程中都得以較好的保留。新建筑以一種包容的姿態同它們產生對話和交流。原住民對地域中的記憶得以延續,他們的出行流線在規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一些原有行走路線得以更加簡便。對原住民的生活空間予以充分的保留,新的建筑群體具有更強的容納性,也提供了更多居住和生活的選擇,同時提供了適應新移民的具有大理特色并具有現代生活氣息的空間。在不同類型空間相交織的建筑群落中,運用街坊、巷道、小廣場、庭院等,創造出與休閑度假區、商業中心區、特色民居院落和街坊區、庭院式星級酒店區相交融的社區交流場所,提供原住民和新移民充分交流對話的平臺。

        傳統空間格局的再生

        如何把握旅游文化產業這一要旨,我們通過分析居住、飲食、購物、休閑等方面,原住民與游客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生活形態,通過前期對大理古城市場運作模式及銷售模式的調查研究,結合國家旅游發展前景及大理旅游規劃前景,堅持“以人為本”和“因地制宜”的思想,提煉傳統白族民居的宜人生活空間,運用和發揚白族傳統四合院形式,在傳統白族民居格局的基礎上提煉出符合當代審美觀的建筑形式,營造一個具有大理古城特色的旅游文化中心。在保持大理古城建筑風貌的前提下,力求使用與新的功

        能布局相結合,以期達到與古城旅游、商業、文化的共贏。

        借鑒當地典型院落“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店后院”的傳統空間形態,將建筑化整為零,使尺度符合傳統院落特點。項目中的單體建筑以不同的圍合方式,形成院落。各個分區間既有聯系,又各具特色。庭院式酒店區以大小不同、形式各異的院落圍繞大堂以連廊相連布局,形成親切宜人的特色民居式酒店。

        在規劃功能布局中,考慮將商業步行街融入到城市的商業體系中,利于古城各個方向人流的進入,以樹立新的商業中心地位,在這樣的設計概念指導下,整個基地宜以開放式布局為主。結合商業街區的形成,在片區的一側設置庭院式星級旅游酒店,布局相對獨立,環境安靜,且和商業街有較緊密地聯系。由于紅龍井旅游文化中心位于博愛路(機動車道)與大理古城復興路(步行街)之間,有良好的交通區位,因此將機動車的入口放置在博愛路一側,同時新建步行系統連接五華樓和博愛路,作為休閑度假中心對古城旅游線路的進一步延伸,將現有水系和度假中心的內部環境密切結合,創造傳統街巷空間,再現“紅杏墻頭、流水人家”的優美旅游景觀。

        對地方建筑文化脈絡的繼承和發展

        立足于蒼山洱海間的大理古城自古以來,得益于青山綠水的哺育,形成了獨特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態和文化脈絡。新建的紅龍井旅游文化中心需得體的與原有的建筑相協調,需尋找地方建筑文化的脈絡,通過對傳統民居建筑的理解和熟悉,通過在經年累月的實踐中,勞動者智慧的結晶,并在現實生活中繼續有良好作用的建筑技術及工藝的運用,將新的建筑和歷史脈絡連接,形成連續的歷史片斷。

        在大理紅龍井旅游文化中心的創作中,我們審慎地將玻璃、鋼結構、混凝土結構和傳統建筑相結合,通過玻璃的透明和虛化,運用現代的建筑方式對傳統建筑表達出退讓和致以敬意。傳統的建筑手法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通過新的建筑語言,起到了交相融會的效果,將傳統的符號通過適當的提煉,在建筑的細部中加以體現,運用到大理紅龍井旅游文化中心,使文化的痕跡得以加深。

        運用鄉土的環境語言和建筑結合,強調建筑植根于蒼山洱海間的大環境,將大環境的要素充分的引入到區域內的小環境中來,使建筑有如從這塊土地中生長,呼吸,并持續的為地方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場所環境。

        在大理紅龍井旅游文化中心的創作中,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還很多,留待我們發展的空間廣大,通過我們的思考和實踐,以綿薄之力,力爭為大理人民和古城的保護與發展做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特別感謝項目業主李俊峰、李小蕻。

        技術指標

        用地面積:2ha

        建筑總面積:24920m2

        地上建筑面積:19680m2,地下建

        筑總面積:5240m2

        層數:2~3層

        項目經理:張軍

        項目負責人:呂畫羽

        建筑設計:呂畫羽、石海紅、呂建蕓、張羽、朱力、沈劍梅、趙杏花、張力

        結構設計:張云武、張凌、佟偉

        第5篇: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

        關鍵詞 蜀繡 旅游 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郫縣制定了“蜀繡產業發展規劃”。 確立了:建設蜀繡產業基地;搶救、保護、傳承、發揚蜀繡技藝和文化;以蜀繡文化與市場產業結合,實現旅游文化產業項目帶動地方文化和地方經濟的戰略。以高集聚式和高集中式人才為中心,以蜀繡產業基地建設為龍頭,形成蜀繡產業規模,打造“蜀繡之鄉”,樹立“蜀都繡娘”品牌的戰略發展創新性的拓展思路。但是在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進程中,蜀繡和其他傳統藝術工藝一樣,不但存在新一輪發展的良好機遇,又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各種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發展蜀繡的產品設計,以此帶動新的旅游發展,是我們研究的方向。

        當前,我國旅游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迎來最“黃金時代”。提出了“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目標。四川對包括蜀繡技術文化產業旅游在內的文化旅游和文化產業的建設和發展非常重視,資金、政策、宣傳力度都向地方特產的發展傾斜,現在旅游熱和觀光熱的增溫,出門旅游數量和頻率不斷增加,游客的旅游素質和旅游品位也不斷提升,高品位的旅游紀念品是游客購買的重要地域性物品。蜀繡文化旅游將成為新的熱點。而作為旅游產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旅游紀念品,卻因為起步較晚、開發理念落后、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等原因,仍處于發展弱勢的階段。因此,合理利用地方文化特產,地域性強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來發展特色旅游紀念品就勢在必行,從而起到傳承技藝振興傳統工藝產業的作用。四川蜀繡曾有著輝煌的歷史,當旅游產業已成為當前最熱門的大產業之時,為地域特色旅游紀念品發展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對于郫縣蜀繡旅游紀念品的現狀調研和可持續地進行開發設計成了當務之急,我們必須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對蜀繡進行系統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高校有必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性研究開發。

        蜀繡產業既是產品生產的經濟產業,又是文化藝術的創意產業,還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地方繡廠每年盈利是非常可觀的,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繡娘也是附近的農婦為主,因此他們閑時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蜀繡的制作上了,出售繡品以后又能換來經濟收入,這也是擴大就業機會的一種表現,也是維護地方群眾增收創收的一種方式,由于蜀繡是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就會向全世界擴大影響力,從而也擴大了地方城市的影響力,帶動城市的新旅游方式,蜀繡不但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不但在經濟上取得了重要成績,在文化藝術上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將蜀繡作為一種專業或者實踐性課程在高校開設,蜀繡廠和高校結合,從蜀繡技術傳承,蜀繡產品研發,蜀繡畫面設計等方面進行合作,地方企業與高校合作,能起到互補的作用,為技藝傳承和產品設計開發做到最有力的保證。作為課程在高校進行推廣,就能擴大接受和傳播人群的面。同時也會帶動一大批專家學者對蜀繡進行考察研究,畢竟這方面的保護性研究還是非常缺乏的。

        從游客購買動機看蜀繡旅游產品市場。只有了解消費人群、消費目的、消費方向和消費動機,才能設計出有針對性的產品。通過在各種旅游景點的現場調研和針對不同人群的問卷分析調查,結合蜀繡藝術旅游產品所具有的地域代表性強、藝術欣賞性高、紀念價值性大、設計獨特性、攜帶方便性和價格適中性這六個主要特點,可以把蜀繡旅游產品市場的游客購買動機具體為蜀繡作品的收藏,這就需要繡娘和繡品以及繡的圖案都要達到一種非常高的水平,之前說到和高校聯合,就是可以將蜀繡與藝術設計類專業相結合,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蜀繡人才。家居裝飾需要,蜀繡作為擺件出現是非常多的,但是形式相當單一,如何能適應當前這種大眾都是小戶型的裝修需要,這就需要更加深入對消費者進(下轉第41頁)(上接第39頁)行調查。產品實用性需要,對于現在年輕人來說,快餐文化是主流,這種傳統的技藝文化載體,如何能打動年輕消費者,也要根據這類人群的消費去考慮,比如手機鏈或者項鏈等。饋贈給情侶親人需要。旅游留念性需要,到了四川旅游,都想購買與四川相關的紀念品帶回去給親戚朋友和同事,當前蜀繡的形式及其不合適攜帶回去的,那么如何適應這類人群的需求,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所在。圖案寓意審美需要,現在的小朋友人群都需要動漫卡通的藝術形式,如果我們還是一味地將傳統的文化圖案給他們,他們是不屑一看的,因此必須適應他們的審美情趣,設計出適合他們的圖案文化,這樣才能在這類人群里找到新的消費經濟增長點。通過對市場的了解,就知道蜀繡產品開發的方向了。

        蜀繡旅游產品面臨的問題:與當地景點聯系不緊,缺乏地域特點,根據各個景點因地制宜地出售產品,從形式和內容上做到不雷同,每家店面和景點聯系起來,做相關材料的設計方案,包括店鋪的設計,蜀繡內容的設計,蜀繡產品的設計,包裝設計等;售賣點零散,如果需要加大發展,就需要統一品牌形象,包裝地域產品,打造標準化售賣點,做到標準化和差異化;實用性較差,不貼近現代生活,只能做簡單的展示,沒有其他實際意義,那么可以考慮從功能上和產品包裝上多做設計;品種比較單一,開發落后,目前就是簡單的桌面裝飾,從新設計方案以后,考慮全方位地打造蜀繡產品;設計蜀繡的圖案表現形式極為相似,產品上缺乏新意,如何開發新的蜀繡作品和設計全新的蜀繡表現方式就非常重要了;包裝非常簡陋,而且容易損爛,非常不便攜帶,特別是旅游者,購買以后由于蜀繡有玻璃,又怕在后續的游覽中撞壞了,目前的包裝確實不適合當前的旅游形式,現在好多游客都是購買以后由快遞寄回,因此如何設計一套包裝能適應快遞這種形式的包裝,也能提高蜀繡的銷售;價格不合理;各蜀繡企業品牌識別不強,這就需要統一地域性產業。

        第6篇: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

        一、現代旅游文化營銷的基本特點

        (一)旅游文化營銷的時代特點

        任何旅游產品所具備的旅游文化實際上都是具備時代上的特點,旅游文化的營銷實際上是一種文化附加價值,而且不同的時代對于相同的旅游資源都能夠產生不同的文化意識,是客觀景色和主觀意識變化的結果。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旅游文化業呈現出非常鮮明的時代特點。消費者對于旅游產品的文化需求,實際上也是一個持續產生著變化的階段,因此,不同時代消費者所需要的旅游文化的不同,也決定了現代旅游文化營銷,本身需要關注到旅游文化的時代特點。旅游文化營銷需要和時代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發展保持同步,這樣才能夠形成更強的吸引力,為旅游市場的發展提供更為具備影響力的旅游產品。

        (二)旅游文化營銷的地域特點

        每一個地方都具備各自獨特的文化,地域性也是很多旅游產品所具備的特性。比如藏區的旅游產品,就具備地域文化特色,而在北方地區,如哈爾濱等地方,則讓人想起“千里冰封”的雪國風光。因此,每一個地域的旅游產品,實際上都具備獨特的地域特色,這些差異性實際上也是旅游產品本身的獨特吸引力。這些都是在開展旅游文化營銷的過程當中需要注重的方面,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國家對于相同的事物,實際上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吸引不同國家或者民族的人進行旅游消費的過程當中,應該要注重抓住不同旅游產品中文化上所存在的地域特點,才能夠發揮出旅游文化營銷的獨特作用。

        (三)旅游文化營銷的引導特點

        旅游文化營銷實際上也是一種營銷手段,所以其主要的目的仍然是引導旅游者進行旅游消費。所以旅游文化營銷還具備非常強烈的引導性。當前一部分的旅游產品開發者、旅游市場的參與者在經營、營銷的過程當中并沒有形成科學的認識,而是僅僅把經濟效益作為最大的引導目的,因此出現了一些低價團、零團費團等旅游產品,實際上都是需要旅游者進行消費、購物等。這樣的一種導向是不正確的,也無助于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理性的旅游產品應該是針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進行引導和調整,培養或者挖掘消費者的消費欲望。而旅游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資源,實際上是旅游產品具備重要價值的載體。因此,運用旅游文化營銷的引導性特點,是促進旅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挖掘甚至培育旅游產品的潛在文化需求。

        (四)旅游文化營銷的個性特點

        旅游文化營銷當中,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每個人的旅游文化需求是不同的。隨著當代人的文化素質提升,每個人的審美觀和價值判斷都有所不同,所以其產生出的旅游文化需求也是存在非常突出的個性特點。而這種個性特點從不同的民族和國家的旅游者的集體旅游意識上的差異,一直到同一個民族當中不同個體對于旅游的文化需求也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也決定了旅游文化營銷,并不是一種灌輸式的單一推廣,而是一種持續性的、多元化的文化營銷,對于旅游產品的差異性要充分尊重,才能夠成功推動旅游文化營銷的發展。

        二、現代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分析

        旅游的文化營銷主要是由兩個關鍵的構成要件產生作用,其中一個是旅游需求,另一個是旅游市場。實際上旅游需求和旅游市場互相之間并不是完全相同,也并不是完全聯系在一起,而是要通過營銷運作等方式,才能夠讓旅游市場和旅游需求相互之間結合在一起。旅游文化營銷實際上如同連接市場和需求兩個端點的線條,這也是現代旅游文化營銷運作的重要目標。旅游產品的推出,也需要充分發現、挖掘或者是培養旅游者的需求,而這樣的培育過程,旅游文化就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文化、需求以及市場三者構成了現代旅游文化營銷運作體系的基本框架。在新的文化價值觀導向下,現代旅游文化營銷運作也應該根據文化的發展進行調整,才能夠真正從旅游產品的特點出發,把握旅游文化產品的演變,最終推動市場的發展。不過以何種元素作為核心,就產生了不同的旅游文化營銷模式,這些模式對于整個旅游市場的發展能夠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一)以產品為出發點,以市場為歸宿:產品引導型旅游文化

        這一種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主要是將旅游產品作為旅游文化營銷的引導,也就是文化營銷的起點,而最終回歸到旅游市場上。這種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其關鍵是制造旅游需求,依據旅游產品的文化特征,對特點進行充分挖掘,最終轉化成為旅游市場中的旅游需求。文化在這種文化營銷運作過程當中,并不是對自身進行扭曲和改變,而是讓產品自身所包含的旅游文化進行充分挖掘,這一個過程是旅游營銷和旅游文化互相之間的結合。因此,推廣旅游產品雖然是產品引導下旅游文化營銷的根本目的,但是并不能夠完全將營銷目的代替文化傳播的目的,而是要增強旅游產品自身的文化特征,將旅游產品所包含的文化特點表現出來,從而挖掘或者培育出旅游者的消費需求。有一些產品引導式的旅游文化營銷,主要的方式是采用產品文化打造的方式,這樣的一種方式雖然能夠很好地拓展產品的文化屬性,但是如果投入的開發成本相對比較高,則不能夠很好地拉動旅游文化的發展,甚至會讓旅游營銷不能夠真正促進自身市場的良性發展。所以,采取產品引導型的旅游文化營銷,主要是考慮通過一些文化類的活動,推動旅游產品的文化在更大范圍當中的傳播和產生影響。比如一些文化展覽會、學術類的講座、節慶活動等等,以此讓旅游產品的文化特點成為焦點,最終引導旅游產品進入到旅游市場當中。這種營銷運作行為,關鍵是讓旅游消費者能夠認同旅游產品內在的文化元素,深入把握旅游產品的文化屬性,才能夠讓旅游產品依靠文化渠道得到充分推廣。

        (二)以市場為出發點,形成產品:市場引導型旅游文化營銷

        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核心是將旅游市場作為出發點和核心,通過文化的塑造,形成旅游產品。這是一種基于市場觀察和分析的營銷運作行為,旅游消費者在旅游市場已經形成的文化需求點,然后設計形成旅游產品。這個過程是一種將抽象的文化要素形成具體的文化屬性的過程,開發形成具體的旅游文化產品,也就是旅游產品的使用屬性的拓展過程。純粹只有文化的旅游產品不能夠具備長久的市場吸引力,旅游產品必然是一種文化和具體的使用功能的結合,所以以旅游市場作為出發點,能夠對于旅游產品所能夠具備實際價值和文化價值進行充分考量,讓旅游產品更具備影響力。在運用市場引導型的旅游文化營銷運作過程之前,應該對于已經投放在市場當中的旅游產品所具備的各項基本屬性進行分析,深入調查和研究之后,才能夠明確市場和產品之間的文化線條應該具體怎么設計。比如南京是六朝古都,因此南京地區的旅游資源可以是歷史類的文化,但是也并不能夠僅僅對于南京的歷史文化進行產品化,而通過市場上的觀察,可以發現南京的旅游產品也包含了一些對自然風光、名小吃、古玩等內容的旅游目標,所以實際上在開發南京地區的旅游產品過程當中,應該從市場的基本要素出發,形成綜合型的旅游文化營銷。因此,市場是現代旅游文化營銷運作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考慮要素,消費者的經濟實力、文化需求等,都應該在設計旅游產品的過程當中得到充分考慮,才能夠讓旅游產品投入在市場當中,形成真正具備影響力的旅游文化需求。這種推廣以及營銷的行為,都是從市場出發,最終以形成有效的旅游需求作為最終的目標。

        (三)以文化為出發點,形成產品投放市場:文化產品引導型旅游文化營銷

        旅游產品也可以根據市場進行更新,同時也可以根據當前的文化發展和流行趨向進行調整,因此旅游產品本身的調整和設計是可以充分根據已經形成的文化資源,從而完成優化和整合。比如之前一個階段出現了圍繞洲國抗日、諜戰題材的電視作品,實際上對于東北洲國舊址留存,就可以圍繞這些相關的內容進行旅游產品的設計,并且投放到市場當中。對于洲國的宮廷、文化以及日本殖民的創傷等,都可以形成主題旅游線路,貼合抗戰勝利等相關的內容,在文化宣傳上非常具備特色。值得關注的一點,在這種模式當中,產品成為了文化和市場互相之間溝通和互動的重要橋梁,因此產品的設計應該通過充分的調研,充分研究和調查了市場和文化二者之間的具體發展狀況,能夠讓設計出來的旅游產品適應當前旅游市場的發展,最終推動旅游產品的影響。這一點就需要對旅游產品自身的文化附加值進行充分挖掘,讓旅游產品本身能夠具備更多的吸引力,從而旅游產品投放在市場當中,產生更多的吸引力。比如洲國和抗日文化的主題旅游產品,應該注重對于歷史文化中的細節的挖掘,能夠讓旅游者通過旅游,充分感受到當時的生活場景。因此,自然風光和人文風光都應該兼具,時代感和市井文化之間也應該在旅游產品當中獲得一種平衡,才能夠最終推動這種旅游產品在市場當中成為一種旅游文化的熱點和焦點。

        三、結束語

        第7篇: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

        關鍵詞:旅游音樂;旅游文化;審美;情感;意境

        音樂是人類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何時何處,只要有人存在,就有音樂的存在。在經歷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后,意大利米蘭市民想要首先恢復的市政設施竟然是斯卡拉歌劇院,可見音樂在人們心目中已不僅僅是音樂,而是升華成了崇高的精神。音樂是美的體現,而旅游正是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活動,所以音樂文化也自然融入在旅游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旅游音樂文化。在旅游產業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旅游文化的地位越來越顯著,而旅游音樂文化已成為了其中的亮點。

        一、相關概念梳理

        旅游音樂,“是指與旅游有關的,表現旅游特點的,能夠充分體現旅游意蘊的,用以滿足人們旅游精神需求的音樂的總和。”[1]

        旅游文化的概念在我國學界有幾十種表述,本文引用《旅游文化》中的表述:“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介體內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2]旅游文化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而旅游音樂文化正是其中之一。

        二、旅游音樂文化探源

        在我國,旅游音樂自古有之,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先秦,在《汲冢•穆天子傳》中曾描繪了周穆王乘八駿西游,到玄池奏廣樂,到瑤池與西王母唱和的情景,很顯然這都是以音樂為主題的旅游活動。[3]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國時,曾專門考察各地音樂,從而總結了一系列禮樂思想,他評價齊國的《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①,而對鄭國民歌則持“惡鄭聲之亂雅樂”②的態度。

        我國歷代的詩人墨客多喜歡游歷采風,到目的地除了尋覓、贊美佳境外,更傾心于當時當處之音樂,并留下了許多生動的詩文。李白曾至深山中聽蜀僧彈琴,并這樣描述道:“聽萬壑松濤”,“余響入霜鐘”③;劉禹錫在游歷四川時非常喜愛當地的民歌《竹枝詞》,他有感而發,仿做了十一首,其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的佳句至今仍脈脈傳情;辛棄疾曾在夜游上元燈節時贊嘆“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④這樣燈火輝煌,鼓樂喧天,歌舞歡騰的熱鬧場景;蘇軾在游西湖時“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⑤而一曲未終,風韻嫻雅的演奏者卻翩然而去,只留下湖上的詩人沉醉不已;同樣是在水上乘船游賞,白居易的《琵琶行》更是將音樂、情景與情感緊密融合在了一起,令人身臨其境,歷經千百年仍為之動容。

        古代旅游娛樂活動發展的鼎盛時期是北宋,那時的平民已經習慣于將音樂融入旅游活動中從而提高游賞的樂趣。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清明之時“都城人出郊,闐塞諸門。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遍滿園亭,抵幕而歸”。可見北宋人已將旅游與音樂進行了較好的融合。

        三、旅游音樂文化特征

        旅游音樂文化包含的內容廣泛,無論是旅游者以音樂為主題的旅游活動,還是具有地方特色及表現地方景色、文化的音樂,亦或是音樂表演傳播場所、音樂家故居、音樂教育傳播機構、音樂檔案、音樂文物等有形音樂資源都可納入其范疇。[4]但需要明確的是,旅游音樂文化與音樂文化雖有共性,但兩者并不能完全等同。旅游音樂文化有著以下特征:

        1.審美性

        我國著名學者葉朗先生認為“旅游,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審美活動”,而音樂正是美的重要載體。音樂通過聲音的組合,展現形象,表達情感,最終使人獲得美的體驗。旅游活動離不開對各種自然、人文景觀的欣賞,“旅游音樂以旅游景觀為對象,通過特定的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色、調式等音樂語言表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5]旅游者可以通過音樂的指引眺望碧海藍天、注視遠山斜陽、感受空澗幽谷、呼吸花樹芬芳……旅游與音樂的結合不僅是抽象藝術與形象藝術的完美結合,[6]更深化了旅游審美的主題,旅游者可以徜徉在音樂中想象、感悟,在情、景、境的和諧交融中實現悅耳悅目,悅心悅意,甚至是悅志悅神的審美體驗。

        2.地域性

        旅游音樂文化與普通音樂文化一樣,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我國地域范圍廣闊,不同的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與生活習慣,音樂文化也遵循了這樣的規律。首先,各地區的音樂風格不同。如我國南方音樂整體風格溫婉清新、柔和含蓄、優美細膩,而北方音樂則高亢嘹亮、寬廣大氣、真情豪邁,江蘇民歌《茉莉花》中唱到:“我有心摘一朵帶,又怕別人笑話”,而河南民歌《編花籃》中則唱到:“摘,摘,摘牡丹,三朵兩朵摘一籃”,其中的個性反差不言而喻。其次,幾個地區會同時盛行同一種音樂形式。如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格薩爾”史詩流傳在多個地區,主要包括: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四川省、云南省等七省區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社區等。再次,同一區域內的同一種音樂形式也會出現風格差異。如河南豫劇就包含了開封地區的“祥符調”、豫東地區的“東路梆子”,豫西地區的“西府調”,豫南地區的“豫南調”及豫北地區的“大平調”五大各具特色的流派。

        3.民族性

        旅游音樂具有顯著的民族特征。我國有56個民族,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體系與習俗、習慣,這些都是重要的民族旅游資源,其中民族音樂文化對旅游者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各民族音樂的發展都經歷了長期積累、演變的過程,它們以各民族語言為基礎,以民族生活為內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樂音體系、節奏節拍及表現方法,如蒙古族的長調、維吾爾族的木卡姆、侗族的大歌、朝鮮族的農樂舞、土家族的撒葉兒和等等。大多旅游者到了少數民族聚居的旅游目的地都希望看到極富民族魅力的歌舞表演,從音樂中獲得愉悅,體驗民族風情,了解民族文化。

        4.時空性

        旅游音樂有一定的時間性、空間性。有些音樂形式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并不是隨時隨地可以體驗到的,這就使人們的欣賞與旅游的開發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國的民歌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類。以勞動號子為例,流傳至今的勞動號子大致分為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船漁號子幾類,如東北林區的《哈腰掛號》、湖南常德的《打硪歌》、四川的“川江號子”,黃河沿岸的“黃河號子”等等。這些勞動號子是伴隨著勞動同步進行的,而各種勞動都有相應的時間性、空間性,所以想看到非表演性的、原汁原味勞動號子有一定機遇性。再如現在各地爭相上演的的旅游實景演出,它們是以自然景觀為舞臺的露天表演,場景不可復制,看《印象•劉三姐》只能到桂林陽朔,而看《禪宗少林》則只能到河南登封,同時氣候的變化也使演出時間受到了限制。

        5.大眾性

        旅游音樂要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旅游是一種大眾行為,旅游者無論從年齡、民族、職業、身份、受教育程度、旅游目的等各方面都不盡相同,所以旅游者的審美情趣、審美方向及對美的感知力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旅游又是一種經濟行為,它要借助各種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等實現經濟價值,所以諸如旅游音樂等資源如果不能引起多數旅游者的興趣,就無法盈利。旅游還是一種文化行為,它承載著保護文化、傳播文化、發揚文化的使命,假如旅游音樂之類的文化不能被廣大旅游者所接受,又何談傳承呢?所以旅游音樂文化一定要具有大眾性,不能曲高和寡,否則就失去了作為旅游文化的意義。試想老子的“大音息聲”思想,在音樂專業界尚存在爭論,普通的旅游者如何能從這些晦澀高深的音樂理論中得到審美的愉悅呢?旅游音樂文化要深入淺出,增加趣味性,降低進入的門檻,符合大眾的口味,才能為廣大旅游者所接受。但需要說明的是大眾性并不代表低俗,旅游音樂文化需要經過篩選與提煉才能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長期發展下去。

        6.可開發性

        旅游音樂文化作為旅游文化資源需要有可開發性。如果音樂不能轉化為旅游產品,或是無法使旅游者獲得審美的體驗,那么這種音樂不能稱之為旅游音樂。如美國現代音樂家凱奇的《四分三十三秒》,這被稱作美國版的“大音息聲”在世界藝術領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可假如普通旅游者面對這四分三十三秒既是空白又算演出內容的情景時會有何反應呢?估計這些消費者大多會憤怒、會抗議、會哭笑不得。不管《四分三十三秒》在藝術界被如何評判,顯而易見的是它將無法立足于旅游界,因為旅游消費者不會花錢去購買這樣一個似是而非的產品。《四分三十三秒》既不能促進旅游者的消費,又不能使旅游者獲得審美體驗,所以它不具備可開發性,也就不能劃入旅游音樂的范疇。

        四、結語

        旅游音樂文化是既是音樂文化的一種,又是旅游文化的一項特殊內容,它在發展旅游產業、豐富旅游文化內涵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品位的不斷提高,旅游業也將進入新的發展空間,屆時旅游音樂文化將成為旅游文化產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注釋:

        ①《論語•八佾》

        ②《論語•陽貨》

        ③李白,《聽蜀僧F彈琴》

        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⑤蘇軾,《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

        參考文獻:

        [1]廖紅英,談音樂與旅游[J].市場論壇,2008,(08):74~75

        [2]尹華光主編,旅游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版

        [3]黃昌海,論音樂文化與旅游資源開發[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3):30~34

        [4]王潔 黃華,淺議我國旅游音樂資源的開發[J].文史博覽 (理論),2009,(02):57~58

        [5]劉姝,原生態音樂與發展旅游文化探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104~106

        [6]王靜,民族旅游與民族文化的變遷[J].學術探索, 2004,(07):4~51

        第8篇: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

        文化,從廣義上來說,指的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來說,文化主要指精神層面的文化,這是文化的內在本質所在。文化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同的地域文化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旅游的字面含義是指人在空間中有目的的活動—到異地他鄉去旅行游覽。人們的旅游活動,就是使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結合的活動。從本質上而言,旅游活動是一種文化活動,旅游活動本身具有文化屬性。文化與旅游密不可分,沒有文化的旅游,就不能激發人們的旅游動機,就不可能產生旅游活動,是沒有靈魂的旅游;沒有旅游的文化,也難以產生經濟效益。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質特征必然要求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它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貫穿于整個旅游活動的過程之中。所謂旅游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介體和旅游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始終作用于整個旅游活動過程。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旅游文化是中國旅游業必不可少的文化底蘊。宏揚旅游文化,有助于更好開發旅游資源,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將旅游產業利益最大化。

        二、旅游文化與高等旅游外語教學

        1.旅游文化與旅游外語

        語言經濟學認為,任何一種語言,只要能滿足勞動力市場不同層次的需求,便會取得不同的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旅游外語不僅可以表達和傳遞旅游文化信息,而且能很好的反應旅游文化,就具有市場價值。河南有很多旅游文化圣地,比如說少林寺、龍門石窟、清明上河園、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等。尤其是少林寺和龍門石窟,格外讓異國游客憧憬和著迷。然而,要想讓入境游來河南的游客很好的理解這些河南的旅游文化,就必須用外語加大這些旅游景點的宣傳力度,從而讓河南旅游和河南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河南。

        2.旅游文化與高等旅游外語教學

        當今的旅游是跨國度的文化活動。旅游者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信仰及不同的生活方式。人們希望通過旅游活動來進一步了解異國的山水以及文化。對于異國游客來講,要想能很好地理解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只能通過旅游景區公示語或導游人員的講解內容。旅游文化與高等旅游外語教學關系密切。高等旅游外語教學承擔著培養旅游外語人才的重任。有了高素質的旅游外語人才,才會有高質量的旅游景區公示語和高質量的旅游外語服務,這對促進中國旅游文化的傳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三、目前我國高等旅游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高等旅游外語教學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但總體來講,還存在很大的問題。

        1.教學設施落后,旅游外語教材缺乏地方特色

        對于很多高等旅游院校而言,國家和地方的資金投入稍顯不足,大部分院校沒有辦法配置相應的教學設備,教學設施落后。這些院校只得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陳舊,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教學與實際相脫離。同時大多數旅游學校使用的旅游外語教材基本上都是通用版本。教材內容編寫不具備地方特色,教師在教學時不能根據地域特色進行旅游外語教學。學習外語不僅是掌握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社會文化的過程。學生缺乏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畢業后眼高手低,就業時找不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與此相反,很多用人單位招收不到符合市場要求的人員。

        2.旅游外語教學缺乏專業師資隊伍

        在大多數高等院校中,旅游外語教育的老師多半是來自于與外語相關聯的專業,只有少數的老師是來自于專業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外語老師學科背景知識缺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大多數關心的是課本知識的講授,對于學生感興趣的專業知識涉及內容不多,無法架立起一個外語與學生專業結合的橋梁。

        3.旅游外語人才缺乏,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不適應旅游經濟發展的潮流

        旅游外語人才,作為一種人力資本,在旅游過程中肩負著為異國游客解說、傳播中國旅游文化的重要職責,他們在整個旅游產業鏈中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在2010年,鄭州市旅游局所屬導游共有1000多名,外語導游所占的比例不超過百分之一。在2010年進行的鄭州市導游大賽中,鄭州市原計劃篩選出8名外語導游參加省級導游大賽比賽,但是外語導游組總共只有8人報名參加。由此可以看到河南省外語導游人員的極度匱乏。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我國的外語教學大多依然沿襲傳統的“語言文學加翻譯”的培養目標模式,旅游外語教學也不例外。這忽視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來的旅游外語市場價值變化給旅游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因而,不能滿足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以及旅游經濟飛速發展的潮流需要。

        4.旅游外語教學中缺乏旅游文化教學

        學習外語不僅是掌握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社會文化的過程。如前所述,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旅游外語教學中,照本宣科的情況普遍存在。一些教師對課本知識講解的重視要遠遠高于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但是,教材內容的編寫畢竟是非常有限的,不能把很多的旅游文化知識加入其中,這就使得旅游文化缺席了旅游外語教學。

        四、高等旅游外語教學改革的策略

        旅游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適應旅游經濟發展的旅游外語人才,因此應當針對旅游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對應的策略。

        1.加大旅游院校資金投入,使旅游外語教材編寫符合地方特色

        旅游外語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地方政府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大對旅游院校的資金扶植,創建品牌旅游學校。同時,旅游學院在教材的選擇上應該加大對教材內容的審核力度,慎之又慎,選擇符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外語教材。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強化旅游外語人才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出符合旅游市場要求的旅游外語從業人員。

        2.加大高等旅游外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旅游行業是發展迅速的行業,也是和國際接軌密切的行業,與其對應的知識也應該是最新最前沿的。要讓從業的老師隨時了解旅游外語發展的現狀,加強旅游外語院校之間的交流,定期的進行教師專業知識培訓和組織教師進行外出考察。同時也應該讓專業老師走下講臺,走出教室,更多的走進社會實踐,更新自己現有的知識內容。高校還應該在現有師資隊伍的基礎上,適時的聘請旅游外語專業業內人士來學校做兼職講師給學生講學,與學生交流充實師資力量。這都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之外更多地了解外語旅游文化知識,提高外語實際應用能力。

        3.加大旅游外語人才的培訓,走旅游外語人才市場化線路

        在旅游產業高速發展時期,市場經濟呼喚適應性強、專業知識過硬、知識面寬而且有相當應用能力的復合型旅游外語人才。高等旅游外語教學應盡快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提高旅游外語人才的市場競爭力及其社會效益,以應對當前旅游市場旅游外語人才匱乏的狀況。一方面,國家或地方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加強宏觀調控,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讓高校調整旅游外語專業及課程設置,使高等旅游外語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大力提倡社會力量辦學,讓社會機構去培養符合市場要求的旅游外語人才。適者生存,不適淘汰。總而言之,高等旅游外語教學應該在外語經濟原則的指導下進行新的布局和規劃,加大旅游外語人員的培訓,使旅游外語人才市場化。

        4.將旅游文化引進旅游外語教學中

        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外語技能,還應當拓寬學生知識面,讓學生了解旅游文化方面的具體知識。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有很多作用,它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拓寬視野,培養多元的思維方式和日常交際清況中的對話能力,還可以直接為經濟效益服務,通過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處理能力來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質。旅游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一種特定的文化。旅游外語教學的過程也是讓學生接觸感受旅游文化的過程。因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旅游文化的滲透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旅游外語教學中滲透旅游文化教學,才能稱得上是文化教學;只有用旅游文化教學指導旅游外語教學,學生才能更好地接觸、認識和感受旅游文化。

        第9篇:旅游文化地域性范文

        作為民間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剪紙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2003年被列入“中國民間十大文化遺產搶救工程”,2008年,中國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遼寧省岫巖、新賓、北鎮、本溪等地區都有大量豐富特色鮮明的滿族剪紙作品。這些作品涉獵的范圍很廣,有關生命生存、種族繁衍、圖騰崇拜、、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等,經過歷史的變遷與滄桑,逐漸變成抽象的文化符號。薄如蟬翼的剪紙,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文化創意語境中,滿族剪紙文化能夠為旅游產品設計提供重要的文化資源,通過提煉傳統文化的設計元素和符號,對傳統剪紙產品進行旅游文化主題改造和產品創新,開發符合現代審美的旅游文化創意產品,將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文化資本,逐漸發展形成一個生產、推廣、銷售一體的文化創意產品行業鏈,形成可持續的文化創新和旅游發展模式,有利于促進發展遼寧文化創意產業,也能促進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2]。

        二、滿族剪紙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1.獨特鮮明的滿族文化內涵

        滿族剪紙處于特定文化生態環境中,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反映的是滿族人的生活習俗、信仰崇拜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漢族和其他地方的剪紙有很大區別。岫巖、本溪等地的滿族剪紙造型粗獷、樸拙、單純,表現主題有喜聞樂見的福、壽、娃娃、魚等,有漁獵時期與生活關系密切的虎、鹿、熊、豹、馬、野豬等,北鎮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還鮮明的體現著薩滿文化中的山林崇拜和祖先崇拜觀念。剪紙作品中的佛托媽媽、大翻嬤嬤、媳婦人替身、拉手大翻車、宇宙樹、通天樹也都極具濃郁的滿族特色。新賓滿族剪紙多以滿族、民間傳說故事、人生禮俗、花鳥草蟲等為主要表現內容,它融剪、說、唱于一體,藝人在剪紙的過程中,或哼唱滿族民歌,或講述滿族故事,還經常使用滿文為創作元素,形成獨特的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這些不能替代的滿族剪紙文化作品,對于旅游者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2.多元、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

        滿族剪紙不但內涵極其豐富,而且表現形式多樣。北鎮滿族剪紙在構思塑造中多以弧線、直線為主,很少精雕細刻,作品大刀闊斧,不描不畫,不打底稿,一氣呵成,手法采用折疊對稱等方法,頭梳“上抓揪”的“嬤嬤人兒”,身上帶有各種怪異圖案的生殖女神,身披柳葉的“媳婦人”頭梳滿族的特有發式大翻車,身穿旗袍,腳穿盆底鞋的姑娘等都充分反映滿族民間剪紙特有的率真、粗獷、渾厚的民族風格[3]。岫巖滿族剪紙多用平常的剪刀,極少用刀刻,有的甚至用香火燒洞刻畫動物的皮毛,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手法以鏤空、成片為主,造型夸張奇特,令人耳目一新。新賓滿族剪紙形式多樣,分為單紙剪、雙紙剪、立體組合剪、彩色拼粘剪、松明煙熏剪、火頭燒烙剪和吊線動畫剪等,材料除了紙,還選用皮革、魚皮、麻布、樺皮、苞米窩兒、紅辣椒、樹葉、布、綢等薄片材料進行剪貼加工,有時還根據畫面需要,靈活運用煙頭、香頭或木炭燙出點、線,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3.豐富的文化附加值及較高的經濟附加值

        在文化生態已經發生巨變的今天,剪紙作為重要的滿族“文化基因”,縱向貫穿滿族整個民族發展史,體現著深厚歷史底蘊,橫向涉及滿族的生活方式、、習俗禮儀等各方面,文化空間極其廣泛。在旅游文化創意語境中,要獲取靈感和產品設計理念,必須注意基因改良重新建構的問題,對滿族傳統剪紙進行旅游文化創意產品創造的轉化,實際上就是文化符號轉化為文化資本的過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滿族文化傳統符號與價值系統經過改造,變成有利于創意變化的資本,成為具有嶄新表現形式的特色產品,以新的載體繼續保存剪紙的精髓。經過文化創意的產品既帶有民間藝術的鮮明特色,又能展現生命力豐富的旅游商品文化附加值,有利于提高遼寧旅游知名度,擴大影響。另外,滿族剪紙對滿族民俗文化意蘊的深層次展現使其具有更加鮮明的個性、差異性及壟斷性,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能夠充分發揮旅游紀念品的紀念功能。剪紙藝術的材料方便、成本較為低廉、時間靈活,無場地限制,也不需要太多設備投資,通過制作者的創作,本來普通低廉的紙張就可以身價百倍,從這一角度講,也具有較高的經濟附加值。

        三、滿族剪紙旅游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與傳承實踐

        1.遼寧滿族剪紙文化產品開發與傳承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遼寧滿族剪紙文化產品開發與傳承呈現出重視傳承保護,旅游文化產品開發不足的狀況。在筆者列舉的特色滿族剪紙分布地區,政府都比較重視剪紙藝術的保護,將其納入文化建設工程,從規劃、投入、宣傳等方面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北鎮縣文化館、站組織開辦滿族民間剪紙學習班,聘請老民間剪紙藝人講課,培養一批年輕有文化的業余剪紙創作人才。同時也調動社會積極性,形成剪紙文化產業化管理,打造剪紙文化品牌,采取企業冠名宣傳北鎮、振興北鎮經濟發展,實行市場化的經營途徑。北鎮還將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引入了課堂,編印完成全國首部滿族剪紙鄉土教材《滿韻清風》,北鎮全市25所中心小學、56所村小學、20所中學、兩所高中先后開設剪紙課,設立剪紙活動室,經常舉辦學生剪紙大賽,激發學生們學習剪紙技藝的熱情。岫巖縣也建立了12個鄉級剪紙基地,與莊河市文化館舉辦剪紙聯展。2004年底還出版了《岫巖滿族剪紙藝術作品集》,建立挖掘、搶救、保護岫巖民間剪紙的組織機構,普查、搜集、整理剪紙藝術遺產,建立民間剪紙遺產資料庫。新賓縣在永陵鎮開設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間傳統文化為宗旨的新賓滿族剪紙手工特色工坊。本溪早在2012年就建立了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是一個以滿族剪紙創意、生產、展示、銷售、體驗為主體的創新型、創業型、創意型文化產業園區,曾多次舉辦中國剪紙創意文化節等活動,將“剪紙”等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資源,將傳統藝術創作與多種產業形態相結合。關于滿族剪紙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凸顯很多問題,例如產品粗糙、單一、廉價,具有地域風格和歷史傳承特色的剪紙在旅游市場、文化收藏市場和禮品市場上比較少見,產品設計與需求脫軌,剪紙作坊規模小、開發資金不足、宣傳力度不夠、缺乏創意產業人才等,都需要時間妥善解決。

        2.滿族剪紙旅游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與傳承建議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每日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级视频网站 | 亚洲香蕉久久精品 | 日本中文字幕a∨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影视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不卡精品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