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范文

        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

        第1篇: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范文

        關鍵詞:多元文化論;東西方文化差異;心理咨詢;跨文化咨詢指導方針與技巧

        引言:

        20世紀80年代至今,多元文化論(multiculturalism)逐漸成為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這是基于各國——尤其是美國——的社會人口構成的重大改變:更多的移民、其他人種和少數民族逐漸占據著各國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重新認識各民族及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尊重其文化特性、擺脫心理學對西方主流文化的單一依賴性是心理學研究與應用的新重點。

        在心理健康領域中,文化多樣性對心理咨詢過程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不僅來訪者的文化背景愈加復雜、其觀念及認知行為方式受到更多文化信息的影響,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不同國別和民族的差異也直接影響到交流和影響的有效性。

        因此,一名專業的咨詢師不僅僅應掌握對來訪者精神狀態、人格、行為方式的分析與全面評估的能力,更應該關注咨詢過程中呈現出的、在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微妙問題。這些問題對咨詢關系的建立,來訪者問題的發現、分析、解決,以及咨詢交流過程的順利進行以及最終咨詢效果均有著很大影響。

        為了解并研究這些問題,從而更好地提出跨文化咨詢的應對策略,本文作者特地給出了以下幾個典型案例。

        一、案例分析

        1.1案例一

        童同學就讀于中國一所重點大學,是一位性格大方、自小成績優秀、由母親單獨撫養的女孩。進入大學之后與母親多次嚴重爭吵,最近一次爭吵后吞服安眠藥試圖自殺。經搶救后呈現中度抑郁狀態,持續半年之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測評總分26分,認知障礙、阻滯、絕望感等因子得分高。

        童同學主動前來求助時,自我表露度很高。在她的個人陳述中,她上大學后一直努力學習為了繼續讀研,自己和母親對此都有著很高的期望。這次自殺行為的導火索是由于她身體不適、沒在家努力學習,但母親卻強迫她振作起來,雙方爭執很久,母親最后對她說“這個家是我的家,你在家要么就聽我的話好好學習,要么就從這個家滾出去。”她感到強烈悲痛,覺得從小到大母親一直都在支配她,她自己的需要、夢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在會談中,咨詢師敏感地注意到童同學的家庭觀念并不單一,而是存在東西方文化上的沖突,這種內部沖突恰恰是她痛苦的重要原因和急需解決的矛盾。根據她對理想家庭、理想父母的描述,她在認知上是非常向往西方個人主義理念的:她認為人應該獨立、對自己負責,家庭成員之間應是平等尊重的,父母應該重視孩子的身心需要。另一方面,她的行為卻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內心需求,一切以母親和長輩的要求為主,為家庭隨時犧牲自己的事情。這些行為表明她從小深受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父母是權威、孩子要順從、個人的決定要服從家庭需要等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每當她想按照自己的需要做事,這種沖突就讓她產生強烈的罪惡感,使她感到仿佛在和自己的母親、家庭的需要做對;加之母親的行為模式是支配型的,總是拿自己的權威和家庭責任等道德觀念來壓制童同學,最后給童同學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

        咨詢師將治療重點放在分析中西方文化觀念差異——主要是家庭觀念——在童同學的價值觀形成過程中是如何產生沖突而引起她的情緒、壓力問題的,幫助童同學理解自己的痛苦來源;咨詢師還對童同學和母親進行同時會談,讓兩人打開心扉、化解了交流方式上的問題和誤會;更進一步建議了童同學的家長尊重她的個人意愿。童同學和母親在認知上都有所轉變,正確面對了雙方觀念上的不同,雙方之間的信任又重新建立了。

        1.2案例二

        李先生來自日本,已婚,目前在美國就讀博士,妻子沒有跟過來。他被他的美國室友帶來咨詢,據室友描述,他經常在夢中大喊大叫其妻子的名字,影響到他人睡覺;有多次發現他什么也不做,面無表情,只是死死地盯住妻子的照片。

        在會談中,李先生很合作,他的精神狀態和情緒都很穩定,主動讓咨詢師了解到有關他婚姻的狀況以及妻子為何不能跟他來。但是每次咨詢師試圖探索和引出他對妻子是怎樣的情感時,他就努力轉變話題。他在會談中從頭到尾一直表現出禮貌,但就是不表現他的情感。

        相對于案例一中自我表露的良好,李先生顯露出很強的阻抗。當他的會談錄像呈現在咨詢實踐課堂上,歐美裔學生們對他的行為表示很難理解。“你對此會有怎樣的感覺?”“當你想起這件事時,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這種基本詢問在他身上發揮不了作用。他們認為李先生不可理解、沒有情感。

        這位有經驗的咨詢師了解到,在中國、日本和亞洲的很多地方,文化的傳統就是社會倫理和秩序不需要過多考慮個人內部的情感,個人情感被認為是缺少社會意義的。東方國家一直強調在公共場合應怎樣表現得體而不是內心的自然流露。在這類文化的隱私觀中,婚姻、親子等家庭方面的事情被認為是神圣但隱秘的,即使是面對心理治療。因此,當咨詢師對李先生的情感問題表示興趣時,他產生了阻抗,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面對這樣不會輕易表達自己情緒、且對自己深層次情緒和需要不甚關切的來訪者,咨詢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他們整理真正的情感和情緒。咨詢師明智地決定耐下心來,不著急評論李先生的情感,而是花時間發展融洽的關系。李先生參加了多次會談后,咨詢師才對他的潛在情緒進行了簡短的認同,獲得了李先生的信任,促進了交流的有效性;同時,咨詢師邀請李先生加入小組咨詢服務,該小組中都是在異國留學有著類似情況的同伴,李先生在與這些同伴交流的過程中,更容易感到共情與彼此寬慰;通過這些渠道他排解了對妻子強烈的思念和對新環境的適應障礙,癥狀也隨之消失了。

        1.3總結:以上兩個案例中,東西方文化差異分別影響了來訪者自身的認知觀念和情感表達方式。這兩個案例的有效性都歸功于咨詢師敏感地關注了來訪者的文化背景特性。案例一中,咨詢師發掘到了來訪者本身受到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影響,在認知與行為上產生了不一致,準確地把握了來訪者內心沖突的來源;案例二中,咨詢師了解了東方文化的含蓄隱忍的交流方式,從而采取了恰當的溝通模式,獲得了來訪者的信任,化解了咨詢過程中的阻力。

        1.4案例三:

        霍華德女士是一位聰明而有魅力的中年女子,她與丈夫有著長期的矛盾,因此主動前來咨詢。會談中霍華德女士表示她的丈夫是一個殘忍傲慢、以自我為中心的男人;即使她以一個順從的、放棄自我的家庭婦女形象出現,也很難從她的丈夫那里得到任何信任、贊美或者關愛。更重要的是,霍女士成長在強調女權主義的西方國家,她想成為有平等家庭關系的妻子,還希望有自己的事業。她是一個聰明有天分的人,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個傳媒廣告業的導演。

        然而霍華德女士每次談起她和丈夫之間的問題,咨詢師總是站在她丈夫的一邊,他建議她成為一個如她丈夫所希望的完全順從、放棄自我、支持丈夫的妻子,放棄自己追求的事業。“你最大的事業和責任應該是使你的丈夫幸福,使孩子快樂,照顧好家庭。”這位咨詢師來自中亞,他在一個藍領勞動階層為主體的父權制的生活環境中長大,這種文化背景對兩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義務的理解是傳統的:男性應位于支配地位,而婦女只能是依賴者、順從者。這種根深蒂固的男權價值系統使他對于理解、接納霍女士的情緒和她的女權主義觀念產生了逆向阻抗,他拒絕包容和接受她的文化價值觀,不能以一種共感的方式去幫助他的女患者發現她真正的需要和愿望。因此他的建議讓霍女士感到更加壓抑和悲憤,幾次會談后她離開了咨詢師,接受了另外一位支持她追求事業的朋友的幫助;她毅然和丈夫離婚,和一個溫和、支持她、為她的獨立自主而高興的男子結了婚,在自己的領域創造了一番杰出的事業。

        1.5案例四:

        卡羅是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女孩,她懷孕了,而她的男友說不會和她結婚。但是無論如何她都非常想要這個孩子,因此她來尋求建議。

        在和咨詢師討論留下這個孩子的利弊時,卡羅說,“我知道獨自撫養孩子會非常辛苦,但是我真的不能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她來自新教徒家庭,嚴格遵循著圣經中的教義而長大,非常不贊同墮胎,認為墮胎就是剝奪一條人命。她明白做一個單身母親意味著什么,但她并不以此為恥,只想努力成為一個盡責的好媽媽。

        然而咨詢在討論是否墮胎的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咨詢師一直暗示卡羅如果她留下孩子她的生活會一團糟,卡羅也敏銳地感覺到咨詢師不希望她要這個孩子,想讓她去墮胎。卡羅對咨詢師在她的觀念上的干涉非常不滿,她說“我認為你不應該這樣做,難道這就是你對我的治療?“

        這位咨詢師來自中東,是一位有些猶太背景的女人。在她的文化里,早婚比例越來越低,年輕人的婚前性行為很多,墮胎只要有正當理由——尤其是為了保護女性——是可以接受的。當她和督導討論這次會談的僵局時,認識到自己真的對墮胎的做法很支持并企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來訪者身上。這導致卡羅很悲傷,在她的超我還不能容忍墮胎這個決定時,咨詢師影響她去接受這一點導致她產生巨大的精神痛苦,更不用說破壞咨詢關系和效果了。督導之后,咨詢師向卡羅承認她的錯誤,并保證自己會更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最后卡羅在咨詢師的支持下生下這個孩子并成為一個相當好的母親。

        1.6總結:以上兩個案例中,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方式是由于咨詢者的文化背景與觀念與來訪者不同,從而產生了文化性逆向阻抗。案例三、四分別在兩性觀念、宗教信仰等跨文化問題上,由于咨詢者不能意識到自己沒有排除有關文化的價值干預或價值影響,沒有以尊重、理解的方式處理來訪者的個人問題與其文化背景的關系,導致咨詢過程中產生了阻力和沖突。

        二、東西方文化差異來源和差異敏感點淺析

        以上案例中呈現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內容及其對心理咨詢的影響。眾多跨文化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在研究、對比東西方文化后,積累了多方面的主要差異根源和敏感點。為了幫助咨詢人員更好地把握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脈絡,本文作者特此分析了以下有價值的東西方文化差異來源和敏感點。

        2.1 東西方國家社會結構和價值導向的不同是文化差異的起源。

        亞洲國家自古發展而來,經濟模式與信仰模式都強調集體價值。社會結構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織社會秩序的是靠倫理即道德。這種模式消融了個人和團體的對立,價值導向是群體取向和他人取向的。而西方國家由于宗教的一脈傳承,基督教思想強調人人平等和個人價值,社會根基在于個人力量,靠宗教和精神的力量來維持社會秩序;價值導向強調個人尊嚴與需求及個性自由發展。

        2.2 家庭觀念、性別觀念和責任感的差異是這些基本價值導向的延伸,也最深刻地影響著心理咨詢。

        1)家庭觀念:以中國、日本、印度、土耳其等為代表的東方國家,主干家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處理個人與家庭的關系時,家永遠是第一位的,個人利益從屬家庭利益;子女幼時依賴父母,父母為家庭作出很多犧牲,同時要求子女更加服從,尊重父母的權威。而西方社會以核心家庭為主;個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導因素,家庭是次要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強調平等、尊重、友愛,并有明確法律的約束。

        2)性別觀念:東方國家重視家庭,而家庭對兩性制造了不同的角色分配。傳統觀念里,男性處于主導者的地位,而女性處于協助、服從的地位。這種觀念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東方人的兩性觀,以日本、韓國、中東國家為甚。西方國家在女權運動之后明確強調兩性之間的平等的生存權、發展權和選擇權。

        3)責任觀:東方文化的集體責任觀著重在維持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和實現集體目標之間保持一個平衡,而西方文化的責任觀則是以突出個人責任來實現集體目標。

        2.3隱私觀念、交往方式、運用語言的差異

        1)隱私觀:東方文化的群體價值取向使得人們主要維護群體、家庭及他人隱私,這種維護 也同時是對個人隱私的維護。而西方文化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有更高要求,在個人空間、個人自由方面的隱私人們能做到互相尊重。

        2)交往方式:東方國家的文化和家庭教育強調社會適應性,修身養性、自我收斂、含蓄;

        因此客氣得體但不直接表達的特點是東方文化相對于重視培養個性、創造力、溝通能力的西方文化的主要不同。

        3)語言運用的不同:東方人傾向以客氣、婉轉、取悅他人的語言形式,并伴有相對收斂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西方人多以自信、主動的溝通方式,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豐富,也是其表達的重要部分。

        2.4東西方文化差異還影響來訪者對心理咨詢本身的態度。

        據調查,中國、土耳其、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心理咨詢業不如西方國家普及,大部分人群對于心理咨詢和治療存有恥辱感,也對咨詢師專業水平和咨詢效果產生懷疑。這種態度也間接影響著咨詢過程,也是跨文化咨詢應努力認識和克服的障礙。

        三、跨文化咨詢指導方針與技巧

        越來越多的案例和調查表明,在心理咨詢領域中,文化多樣性的影響愈加明顯,這對心理咨詢師們提出了跨文化咨詢的專業要求。美國多元文化咨詢和發展協會和美國心理學會的三大主要派別都已經發展了在實踐、研究和培訓中的多元文化能力指導方針。下面一些指導方針是對與會談和咨詢有關的一些總結。

        3.1培養文化意識。

        1)努力認識到自己是文化個體,注意發展意識到個人偏愛或偏見的能力。

        2)要了解超出個人控制外的文化背景問題是怎么影響一個人的觀念和認知模式的。例如,諸如壓抑、歧視(性別的、種族的、個人能力的)等外在問題會在來訪者意識不到的情況下產生很深的影響。

        3.2掌握文化知識。

        1)了解盡可能多的文化群體以及他們的歷史,社會結構,家庭觀念等差異敏感點,以及他們現在常出現的問題。

        2) 學習多樣的助人方式,在適當的時候采納他們。

        3)要知道自己文化專門技能的不足,必要的時候尋求督導。

        3.3 發展跨文化交流與咨詢技巧。

        1)發展能調和不同背景來訪者的獨特的世界觀和文化技巧。

        2)注意作為咨詢師本身與來訪者之間潛在的文化差異,防止發生文化性逆向阻抗。咨詢師應秉持尊重文化平等性的理念,應盡可能小地對來訪者原有的文化認知內容進行干預和改變。

        3)要注意觀察來訪者的非言語行為包括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尤其重要的是非言語行為中的不一致,這些不一致在東方國家非常常見。

        4)尊重來訪者的第一語言,保證對其語言的仔細翻譯。

        5)要保證背景或差異性因素是整個咨詢過程中的一部分,幫助來訪者學會把他們的個人問題與這些背景問題聯系起來。

        四、小結

        總之,心理咨詢人員應走出傳統心理咨詢理論中過度強調科學客觀性和文化普適性的誤區,努力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內容及其對心理咨詢領域的各種直接和間接影響,致力于發展跨文化咨詢的技巧策略,更好地適應心理學的多元文化論要求。

        參考文獻

        [1] 《西方心理學的多元文化論取向》 高媛媛 山東師范大學 2005年

        [2] 美國心理學會 差異性17,35,45 2000年

        [3] 《心理咨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會談和咨詢》 Allen E. Ivey & Mary Bradford Ivey 2007年

        [4] 《111個失敗的案例——常見的心理治療錯誤》Gerald Schoenewolf 2009年

        [5] 《東西方家庭觀念的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楊發青 百家論壇雜志

        [6] 《跨文化心理健康淺探》方必基,梁世鐘 科技信息雜志

        第2篇: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范文

        關鍵詞:海外中資企業;管理現狀;管理措施及手段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11(C)-0151-02

        一、海外中資企業跨文化管理現狀與問題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表現為一定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宗教、信仰、道德、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和沖突,這種融合與沖突將伴隨著人類的發展進而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海外中資企業處于一個多元和異質的文化環境里,必然會經歷不同文化的相互撞擊、沖突和磨合,因此企業跨國經營的過程既是一種經濟活動的過程也是社會文化活動的過程。

        海外中資企業目前雖然發展迅速,但相對于西方老牌的跨國公司而言,進入國際市場的時間不長,跨文化管理的經驗嚴重不足,普遍存在著以下方面問題。

        1、跨文化溝通意識不強。不少企業走出國門不久,沒有意識到跨文化管理對企業成功經營所起的關鍵作用,對于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重視不夠;外派人員主動溝通的積極性不強,思想趨于保守。

        2、跨文化溝通能力薄弱。溝通能力是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大部分海外中資企業運用所在國語言文化進行宣傳、溝通能力較弱,信息交流溝通渠道較窄。外派人員因語言障礙和對所在國本土文化的了解不足,致使溝通能力普遍較低。與本地員工信息傳達和交流較為困難,很難達到思想的自由交流。

        3、跨文化管理不到位。由于企業對跨文化溝通重視不夠,采取的管理培訓手段、措施和方式方法較少,溝通效果較差,沒有上升到一定高度進行管理和控制。

        4、跨文化研究處于空白階段。盡管國外跨文化研究成果豐碩,但海外中資企業通過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形式組織進行對所在國的文化探討和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還難以指導和診斷不同文化交融中的疑難問題。

        由于上述問題,致使目前部分中資企業因文化溝通不暢造成企業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組織協調難度大,員工關系緊張,市場競爭力不高,甚至導致企業經營目標難以實現。部分海外中資企業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被動局面,主要原因是對所在國文化的分析了解不夠,沒有用國際化的視野來審視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對文化沖突的認識不夠,意識不強,培訓學習不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東西方文化差異,不斷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跨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分析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是由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等造成的。

        1、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不同。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對自己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是推動并指引一個人采取決定和行動的原則、標準,它使人的行為具有穩定的傾向性。世界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建立在一個人對自然、人生、社會和精神的科學的、系統的、豐富的認識基礎上,包括自然觀、人生觀、價值觀。從中西方文化來看,它們具有各自獨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是人們處世的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如西方文化強調個人的行動自由、權利、競爭和獨立,以自我實現為價值取向,以個人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中方文化強調個人利益服從群體利益,企業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崇尚“中庸之道”,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講究團結合作,發對彼此傾軋。

        2、不同。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對周圍世界、社會生活的憧憬和虛妄的見解,相信現實世界中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由于長期的歷史發展,宗教已在人們特別是在者中產生強大的影響,據統計,世界上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約占到世界總人數的80%以上,宗教在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有著強烈的影響。宗教與文化的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包容、相互滲透。中外文化中的差異不可忽視。要尊重宗教文化,尊重,積極倡導不同的人、有的人和無的人應該彼此尊重,和諧相處。

        3、民族性格不同。民族性格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所面臨的客觀現實的一系列穩定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模式,是民族共同體與民族社會大多數成員所具有的一般性的行為與性格特點,是在各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民族不同,性格特點大不一樣,如法國人紳士浪漫、德國人細致嚴謹、美國人崇尚自由、巴西人熱情豪放、中國人中庸善良等等,這些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往中要給予高度重視。

        4、思維方式不同。思維方式是思維主體在實踐活動基礎上借助于思維形式認識和把握對象本質的某種手段、途徑和思路,并以較為固定的、習慣的形式表現出來。東西方在思維方式上表現出不同差異。在思考問題時,東方通常是從總體的角度對問題加以分析,強調事物的普遍聯系和關系,主體和客體相融合;西方傾向于把主體和客體看成是獨立存在,主體和客體相分離,強調化整為零,從局部入手,通過對局部的認識達到對整體的把握。在分析問題時,西方盡量拿事實、數據和報表說話;在制定目標時,強調目標的可度量性,注重將目標細化、量化、節點化,注重把握事物推進的節奏。東方傾向于從事物的性質上加以把握和判斷,注重“定調”和弘揚主旋律,把定性放在首要和優先的地位。西方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東方思維模式表現出直覺和歸納。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正確認知和充分尊重。

        5、行為規范不同。行為規范是社會群體或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中所遵守的規則、準則的總稱,是社會認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約束力的行為標準,包括行為規則、行政規章和法律規定等。行為規范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引導、規范和約束作用,是社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和延伸。西方文化遵守法律、注重契約的觀念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講究規則、工作程序和計劃性,輕視人情和傳統習俗。東方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和人情關系,追求心理上的認同、信任、和諧,對于企業規則和契約往往認為是由于相互之間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補充約束,這種差異經常造成相互溝通的困難,產生誤解、不快,出現決策沖突。

        分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助于我們了解和認識不同文化特點,承認并理解各國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文化沖突的適宜方法,恰當、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差異,創造出融合中西方文化特點的企業文化,為企業跨國經營提供良好發展環境。

        三、強化跨文化管理的措施和手段

        企業跨國經營面臨著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環境影響,其中文化因素對企業運行發展來說影響力是全方位和全過程的。要解決目前部分中資企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障礙問題,必須從跨文化管理的高度提高企業外部的適應性和內部的和諧性。

        1、正確認識跨文化差異,有效發揮跨文化優勢。隨著企業國際化經營范圍和空間的逐步擴大,企業面臨的文化環境也從單一的文化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跨文化模式。企業跨國經營的過程既表現為不同文化間的沖突或離散的過程,又表現為不同文化間的交匯和融合的過程。文化差異一方面帶來了文化沖突,給企業跨國經營造成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文化差異能夠帶來跨文化優勢,能夠以更廣闊的視角和更嚴格的分析提高制定決策的能力和決策質量,適應多種市場需求,提高創新能力和環境變化時的靈活應變能力。不同文化之間相互融合和補充,能夠彌補單一文化存在的許多不足和缺點,給跨國企業創造豐富的市場機會和豐富的利潤回報。例如,美國肯德基公司在中國經營的巨大成功可謂是運用跨文化優勢,實現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000年,我國政府評選該年度中國經營最成功的食品公司時,獲得第一名的不是任何中國籍企業,而是來自美國的肯德基公司。而1994年投資的廣州標致,由于中法兩國管理人員融合艱難,文化觀念沖突難以消除,到1997年時累積虧損29億人民幣。為此,要轉變觀念,積極促進優勢互補,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充分發揮跨文化溝通的潛在優勢,重視跨文化管理,使中資企業跨國經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實現跨國經濟目標。

        2、著力提高跨文化意識,消除跨文化溝通障礙。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溝通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是進行有效跨文化溝通的前提。為此,要積極了解文化的不同類型,全面掌握本地文化和異國文化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敏感地觀察和分析文化,認識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強化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正確做出跨文化的判斷并積極尋求溝通和認同,

        3、加強跨文化學習培訓,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進行跨文化培訓,營造多種文化和諧發展的企業文化是解決文化沖突的有效途徑。通過對企業員工的語言、跨文化溝通和沖突處理等方面的培訓,盡量消除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發生的誤會和沖突的可能性。培訓可采取多種方式和方法,如授課講座、敏感性訓練和文化適應性訓練等,以增強跨文化適應能力。要重視員工所在國語言的培訓。根據研究結果,采用所在國語言文化直接溝通效果最好,采用翻譯或第三方語言文化溝通效果次優,而在非華人社會里采用漢文化進行溝通效果幾乎無效,為此我們要努力學習和加強對所在國語言的培訓,營造中國跨國公司良好的國際語言文化環境。重用本土人才既能夠協調各方關系,開展企業對外推廣和宣傳,又能夠處理重大矛盾和糾紛,有效提高跨文化溝通效果。海外中資企業要積極推行和堅持“人才國際化、用工當地化”,實現企業“經營本地化”,使企業更親近本地文化,融入本土社會。要積極創造條件,融合中外員工,如利用郊游、節日慶典、習俗和文體活動等創造中外員工交流機會,逐步增強外籍員工對中國企業的忠誠感。海外中資企業要自覺開展“公共外交”,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形象,以良好信譽贏得所在國民眾的尊敬。

        總之,企業跨文化管理是個長期、艱巨和復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于剛剛走出國門的中資企業一定要以積極的態度、正確的方法和滿腔的信心迎接跨文化挑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企業跨國經營的宏偉目標和任務。

        作者單位:中國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高鈺,周穎.論跨文化交融在國際企業管理中的應用.中國市場,2010(18).

        [2]陳輝榮.企業國際化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商業時代,2006(10).

        [3]徐飛.東西方思維方式和文化特質比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4]夏先良,馮雷.中國海外企業的跨文化溝通問題.開放導報.

        第3篇: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范文

        關鍵詞:英語新聞 翻譯 文化差異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新聞以其內容新穎,語言現代,傳播的時效性強,為社會生活提供了獲取中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是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于同一新聞報道中的事件或理念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在英語新聞翻譯時,若不注意文化背景,可能會造成新聞的受眾與原媒體、原作者之間理解上的差異,甚至誤解。因此,英語新聞中文化因素的翻譯越來越受到重視。

        文化及其與語言的關系

        英國19世紀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ylor)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或文明是一種復合物,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和習慣。”我國學者胡文仲將文化定義為特定人群的整個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既涉及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日常行為模式,也涉及支配這些行為的價值觀念體系。

        文化和語言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具備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作為創造語言的動力和語言表達的內容,在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起著主導作用,制約著語言產生和發展的內容。文化的發展推動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會促進文化的發展。語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維文化、習俗文化、歷史文化、心態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等。

        英語新聞翻譯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英語新聞翻譯既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的移植。譯者與原文打交道,實際上是在間接地與原文的作者進行跨文化交際。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明確指出:“實際上,對一個譯者來說,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問題比語言結構差異引起的問題要多而且更為復雜……”由此可見,在英語新聞翻譯中,譯者不僅要精通目的語(target language)、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具備相關的文體知識、專業知識,而且還要知道用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懂得他們的“心靈語言”,即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文化差異是新聞翻譯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只有具備了相當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素質,才有可能將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內涵傳達給讀者。任何對原文的不理解或誤解都會導致對原作者意圖的不解或曲解,最終導致翻譯的失敗。比如,在英語新聞中頻頻出現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這兩個英語單詞。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politician這個詞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指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中國人尊敬的政治家應譯為statesman,這個詞才表示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及有威望的國際政府官員。所以,只有懂得文化背景,理解了文化差異,才能作出恰當的行文翻譯。

        英語新聞翻譯東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地域環境的差異。跨文化交際學表明,特定的生長環境使人們養成了特定的思維定式,多數人類學者、社會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國是一個島國,對水和漁業有著較深的感情;而中國位于亞歐大陸上,人們的生活與土地、耕作息息相關,所產生的語言文化現象就存在差異,例如,英語中有許多關于魚的習語,說某個人喝水量大而快,英語就用魚作比喻,叫做drink like a fish,而在漢語中卻用“牛飲”這個詞。又如,說某人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是“揮金如土”。

        生活習慣的差異。如一則新聞中說,微軟日前敦促其用戶立即登錄微軟的網站下載并安裝一個免費的補丁程序。專業人士稱“Until they have this patch installed, it will be Swiss cheese――anybody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ir servers.”對于美國人來說,理解這句話非常容易,原來瑞士產的奶酪(Swiss cheese)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表面的孔非常多,在這里指視窗操作系統的漏洞很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這些漏洞自由進出服務器。可是對于缺乏上述生活背景,沒有吃過瑞士奶酪的讀者而言,要把這種從生活中走入新聞報道的詞匯理解正確還是需要一定的解釋和背景知識的。

        風俗習慣的差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貫穿于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西方國家和中國風俗習慣差異通常表現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社會關系、友誼、義務等方面。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應了解風俗文化差異,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準確的目的語。如以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總統這一重大新聞事件中曾說過的一句話為例。尼克松說: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這句話如果機械地從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翻譯成:我們兩國具有遠遠高于我們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尼克松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兩國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兩者中的差異可想而知,雖然前一種譯法看上去更讓人愉悅,但未能真實反映出原意。事實上,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而是相當于“besides”。

        差異。中西方信仰的差異對文化的影響相當深遠。佛教對中國文化發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中國與佛教有關的習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許多西方國家,人們認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見:“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和“go to hell”(下地獄去)一類的說法。

        歷史典故的差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一些典故已經成為語言文化的一部分,這些歷史典故體現了該國的文化色彩,它們的意義往往是不能單單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和翻譯的,如“9•11”事件發生后,某報道中有這么一句話:Bin Laden Group, the business empire owned by relatives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is seeking advice from British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n how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處如果僅僅將“black sheep”一詞翻譯成“黑色的綿羊”,中國讀者恐怕不能接受。其實在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方法,即“害群之馬”。其實,該報道無非要表達這樣一個意思:本•拉登家族其他親戚擁有的商業集團均怕受其牽連,紛紛表示要與本•拉登這一害群之馬劃清界限。

        詞語內涵的差異。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血肉相連的關系。每一種語言都有一些詞語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比如,red(紅色),在中國,人們習慣用“紅色”表示喜慶、熱鬧的氣氛,但西方文化認為“red”與人的血液顏色一樣,所以“red”一詞則表示憤怒、氣憤等意思。此外,英語中有些詞含有豐富的關聯意義,“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僅是詞典中注釋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準確表達的,它還具有以下關聯意義:吃苦耐勞、酷愛自由、敢于冒險。大量詞語看上去與某些漢語詞相似,但實際上是“貌合神離”。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運動,而是競選運動。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而是容易上當受騙的人。不了解這些詞語真正的內涵,根據結構望文生義就會造成誤解。

        文化背景的差異。世界各個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及政治生活環境的差異,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國新聞報刊中“兩岸”一詞專指臺灣海峽兩岸關系,對于我國人民來說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對外國受眾翻譯“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這句話時,其中的“兩岸”應補譯成“臺灣海峽兩岸”,可譯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結語

        總之,新聞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語言準確規范、清晰易懂是新聞翻譯的基本要求和原則,要想達到這個目的,譯者必須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譯文文化,爭取把兩種語言文化貫通起來,做到語言通和文化通。

        參考文獻:

        1.盧思源:《新編實用翻譯教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端木義萬:《美英報刊閱讀教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李雪芹、盧云:《淺析英語新聞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譯策略》,《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5)。

        第4篇: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范文

        商品宣傳是國際市場上推銷商品和進行競爭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商品能否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東西方由于種族淵源、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經濟發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構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體系,從而人們的觀念傳統、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語言表達等也大相徑庭。因此,在翻譯出口商品的有關資料時,須慎之又慎,以免出現“文化沖突”(culture clash)。本文擬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談談在翻譯出口商品的品名、商標和廣告語中應注意的問題。一、品名的翻譯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人們對事物的命名上。1.思維切入不同漢語中的“綠茶”翻譯成英語是“green tea”,而“紅茶”翻譯成英語怎么就由紅變黑,成了“black tea”呢?這是因為漢語是就茶葉沖泡后茶水所呈現的顏色而言,于是茶葉就有了紅綠、綠之分,而英語中是直接按茶葉本身的顏色來命名的,有了綠、黑之分便也不足為奇了。“紅糖”在英語中被稱為“brown sugar”也是相同的原因。我們把用來衡量跑步速度快慢的表叫成“秒表”,也可稱其為“跑表”,因為在人們開始跑步的那一刻它就得開始工作了。但在英語中,強調的是它的工作成果是在人們停止跑步的那一刻產生的,就順理成章地稱它為“stop watch”。一個“跑”,一個“停”,兩個截然相反的概念把東西方人們對同一事物不同的思維切入體現得淋漓盡致。2.思維切分不同東西方人們對某些事物的切分存在粗細不同的現象,從而用于對這些事物進行描述的語言也有了多寡之別。漢語中一般用“雌”和“雄”或者“公”和“母”來區分性別不同的動物,對于未長成的動物,常常只在其名稱前冠以“小”或“幼”,如“母雞”、“小牛”,等等。但在英語中卻常有不同的詞來表達,部分動物甚至連它們的產品(肉)也有專門的詞語,不妨看看我們熟悉的雞和鴨的有關表達:表1 英語中對雞和鴨的具體表達種類統稱詞雄性雌性幼仔肉雞chicken cock,rooster hen chick chicken鴨duck drake duck duckling duck

        相反的現象,即漢語細化、英語粗化的現象也廣泛存在。例如:我們的“鍋”、“壺”或“罐”英語中均用“pot”表示;而“餛飩”“餃子”“湯團”等都被稱為“dumplings”;“cab2bage”一詞則用來統稱我們的“白菜”、“卷心菜”和“黃芽菜”。因此,我們在翻譯相關的品名時,要千萬小心,以免出錯給商品的出口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二、商標的翻譯優秀的商標能給人們留下深刻而強烈的印象,成為商品質量和特色的象征,從而能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和心理要求,因此,商標翻譯的成敗在開拓世界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樹立名牌意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翻譯科學探索》一書中,奈達就明確指出,在動態對等翻譯中,譯者所關注的并不是源語信息和譯語信息的一一對等關系,而是一種動態關系,即譯語接受者和譯語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源語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相同。奈達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又進一步闡述到:譯語中的信息接受者對譯文信息的反應應該與源語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程度基本相同。就漢語商標英譯而言,英語商標必須能夠產生與漢語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功能,不僅要音、形、義完美統一,而且要符合西方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心理。要達到這一翻譯上的“入鄉隨俗”,翻譯過程中不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考慮因文化差異導致的英漢商標間的作用不對等現象。1.寓意的丟失“紅豆”,一個多么富有詩意的商標,因為紅豆是象征愛情的相思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多么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飽含其中,把它用作貼近人身體的服裝的商標再合適不過了。但是,不管是把它譯成“HONG DOU”還是“Red Bean”甚至是“Love Pea”,原有的寓意將會大打折扣,甚至是完全消失。有多少西方人知道紅豆就如“red rose”象征著愛情呢?就是為了讓西方的消費者能更接近地體會原漢語商標的寓意,“玉兔”譯成了“Moon Rabbit”而不是“Jade Rabbit”。原因在于,“玉兔”是我國神話中陪伴吳剛在月宮桂花樹下的兔子,所以,它已經成為月亮的代表。2.褒貶的不一我們常常會發現,表達同樣意義的詞匯,在不同的語言中可能會有不同的內涵,從而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留下不同的感受。我們中國人歷來把“龍”視為權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的印象中卻是一種可怕的怪物。相反,英語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有“aswise as an owl”一說,有一出版物就用其作商標,再如,上海生產的“大白兔”奶糖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具有上乘的質量是首要的原因,但與白兔在我們看來是一種可愛的動物不無關聯。但如果把它譯成“White Rabbit”并把奶糖銷往澳大利亞,也許銷量會不如人意,因為在澳大利亞大量野兔四處掘洞,破壞草原并與牛羊爭食,影響其畜牧業的發展,人們厭惡“兔子”這種動物,所以也不會喜歡以此為商標的商品。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尤其是一些動植物的名稱詞,如金雞、白象、孔雀、仙鶴,海燕,山羊、蝙蝠、鵝、,等等,以及數字和顏色詞。在英譯與這些詞相關的商標時,務必小心謹慎,以避免翻譯過程中因詞義褒貶的變化造成譯成的英語商標不受歡迎,從而影響商品的銷售。三、廣告宣傳語的翻譯廣告的主要功能是打動廣大受眾,誘發其購買欲。它在商品銷售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廣告翻譯亦然,它強調的是譯文的效果,強調譯文能否在譯語語言文化環境中達到促銷的功能。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文是否被廣大受眾理解、認可、接受。文化差異是漢語廣告英譯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文化差異造成的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特點等都會影響對廣告的理解及廣告的效果,從而會進一步影響到商品的銷售。1.價值觀的不同漢語廣告和英語廣告一樣,往往借助于其主流價值觀來迎合它們的受眾,達到打動人心,推銷產品的目的。近年來中國人的價值觀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傳統的價值觀仍占重要的地位,追求大同理想,強調群體意識仍是中國價值觀的主流。像這樣的廣告語“我們將以優質、高效的服務使您滿意,共同為人類醫療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但在西方國家,如在美國,人們崇尚個人主義,強調的是個人的身份、作用以及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選擇。因此,英語廣告中極少出現上述的字樣。另外,中國傳統文化崇尚“自上而下的絕對權力”,政府及其行為有著很大的權威性,在廣告中常常以“省優”、“部優”、“國優”、“獲x x金獎”等作為承諾的依據。據統計我國有30%以上的廣告利用獲獎來宣傳商品。但在西方,對權力的認同和接受程度與我們存在較大的差異,他們更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輕易接受別人的,特別是官方的看法,決不認為政府就是權威。在英語廣告中也使用權威,但它更注重事實的權威。2思維方式的不同思維方式對文本內容的編排有著很大的影響,它影響著人們在說話和行文時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讓我們先來看一則中文廣告:“象牙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其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初放曙光的史前文化。幾千年來,雍容華貴的象牙雕是帝王貴戚、鐘鳴鼎食之豪爭相收藏的對象。如今,人類雖已進入太空時代,以料實工精為其藝術特征的象牙雕更值得人們青睞!愿美好的藝術匠心、精湛的牙雕技藝使您滿堂生輝。愿集財富、吉祥、藝術、智慧于一身的北京牙雕成為您的鎮庫之寶!”這則廣告濃墨重彩地介紹了象牙雕來作鋪墊,最后才點明了廣告的要點,充分地體現了中國人螺旋式的思維方式。然而,英語廣告受西方人直線式思維方式的影響,在內容的編排上往往采用更為直截了當、一目了然的方法。從下面這則英語廣告便可見一斑:“Give him a diamond,the gift he′ll never forget.Men′sdiamond rings and men′s diamond wedding binds in bold andmasculine designs.Priced from$500 to$2,000.A D iamond Is Forever.THE MAN′S D IAMOND.W hen A Woman Loves a M en.”短短的幾行就點明了購買動機、款式、特點、價格等與商品直接相關的信息。因此,受不同思維方式的影響,在英譯漢語廣告時,可采用保留、替代、刪減的方法對有關信息進行處理,否則西方的受眾會覺得廣告的有用信息不多,從而導致廣告的吸引力不強。3心理特點的不同我們知道在西方,人們尤其是女性,很忌諱被問到年齡,而在我國大部分情況下是沒有這一忌諱的。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人們的心理特點是有差異的。這樣的差異在廣告翻譯中是不容忽視的。例如,很多漢語廣告中,特別是在許多食品廣告中,為了突出其受眾的廣泛性,常常強調“老少皆宜”,許多時候它被譯為“suitablefor both the old and young”,忽視了“老”在西方文化中的忌諱性。在此我們不妨看看一些英語廣告中的表達:“...efficacious for grownups and children...”(Leephick花旗參茶)“...the most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health drink andrefreshment for both sexes of all ages and in all seasons.”(鷹牌花旗參茶)“...convenient for ensuring healthy nourishment forgrow ing children and the whole fam ily.”(Dumex奶粉)同樣,在我國的許多廣告中常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高科技技術”、“用科學方法”字眼來強調產品制造過程的科學性。可是,對于處在科技發達背景下的西方人們,物質產品的科學性是不言而喻的,人們更崇尚的是自然和返璞歸真。根據人們的這種心理,不難看出要翻譯“經幾代技術人員的努力,吸取現代先進工藝之精華......”這樣的廣告宣傳語,下面的哪一譯文更合適。(1)It’s the result of many years of intensive studies doneby the technical personnel of our factory and is refined w ithmodern advanced technology....(2)The natural flavor is imp roved by years of researchedstate2of2the2art technology....翻譯不但要求譯者思維靈活,知識豐富,善于聯想,更要求譯者有敏銳的文化嗅覺,涉及出口商品的翻譯更是如此,只有這樣,才能譯出正確的品名,精美的商標,誘人的廣告,才能把我國更多的商品推向國際市場,使我國的經濟更快更廣地融入到世界經濟中去。

        參考文獻

        [1]N 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Leiden:E.J.B rill,1964.

        [2]N ida,E.A.and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2lation.Leiden:E.J.B rill,1969.

        [3]汪 滔.克服重重文化障礙[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1):86-88.

        第5篇: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范文

        [關鍵詞]交際套語 語義沖突 文化差異 交際適應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7-0033-02

        在頻繁的跨文化商務活動中,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與合作必然要通過交際國主體語言來完成,其中英語與漢語中的交際套語成為了商務溝通最為廣泛和最為普通的語言。在交際場合,看似普通的洽談、參觀、拜訪、約見、宴請、饋贈等禮節性套語,以及迎來送往過程中的招呼語、問候與寒暄語、致謝與道別語等,卻能體現英漢兩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出人們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在交往過程中發生文化沖突,而沖突造成交流溝通困難,構成理解合作上的障礙。因此,對英漢交際套語語用規約及文化差異進行對比研究,可以減少甚至避免跨文化交際的種種不適,這對于成功實現跨文化交際尤顯重要。

        一、“入場”和“出場”式套語文化對比分析

        R.A.Hudson(1980)分別將“入場”和“出場”(Entries and Exits)比喻為“招呼語”和“道別語”。在跨文化商務活動中,“入場”和“出場”式慣用套語主要包括迎來送往過程中招呼、問候、寒暄、感謝及告別等。看似普通的迎來送往,其內里往往大有乾坤。成功的語言交際,取決于得體地使用語言。其中包括在跨文化交際大環境下用語規范,便于理解,符合習俗和禮儀等。

        (一)招呼與問候

        打招呼和寒暄是人們見面時的問候語,是商務交往初始接觸時最為普遍不可或缺的用語,也是溝通人際關系、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開端信號和橋梁。中西方招呼語的基本功能并無太大區別。中英雙方招呼與問候語的結構一般包括以下組成部分:招呼、問候、歡迎辭語、表示高興、寒暄。其在使用上有共通點,都是一種愿意與對方交往的禮貌表示,旨在建立和延續各種人際關系。但是,由于各民族文化風俗、思維習慣等方面差異,招呼與問候又時常表現出其特有的個性,帶有明顯的文化烙印,在具體運用中禮俗規范也不盡相同。

        西方文化以個體為中心,重視個人行為獨立自主和個人領地不容侵犯,因此招呼語的主要特征就是“問候”。例如,“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How’s everything going”“Have you been on holiday”“Hello”等,其格式簡單,通用性強,重在對人禮貌,而不是感情的表達,充分表現出弱交際環境文化的簡單明了,所以使用的對象和場合也較廣泛。而相對于英語問候語的平等直接,漢語問候語則顯得更加隨機應變。招呼語中大多涉及別人的飲食起居噓寒問暖,見面寒暄時可涉及各個方面:雙方的年齡、職業、婚姻、家庭、身體等情況,幾乎沒有什么。如中國人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Where are you going”“What do you live”“What’s your salary”。作為一種問候或者寒暄的方式,這類日常詢問在中國文化中只是用來表示關心,目的在于建立友好的交流氣氛,至于問題的答案倒顯得并不那么重要。但西方人對此卻多避諱,這是一個非自由話題。西方人對于涉及個人的年齡、薪酬、婚姻等個人隱私很是看重,這樣的詢問往往會使他們不快,感覺對方有意刺探隱私而拒絕回答,導致交流無法進行下去。英美國家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關于天氣、愛好和旅游等話題。比如說“It' s fine today,isn't it”或“It' s raining hard,isn't it”等等。看似普通的招呼、問候也飽含著東西方豐富的文化內涵。

        開場白的“沖突”會直接影響后續交流,把握和理解東西方文化特性,最大限度地削弱或避免交際開端中潛在的文化沖突,才可能為接下來的跨文化交際奠定良好的基礎,為達到相應的交際目標鋪平道路。

        (二)致謝與道別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E.Goffman)認為人們見面時互致問候標志著交際活動的開始,而相互致謝與告別則象征著交際活動的終結,二者都具有促進和加強社交關系的功能。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故而形成兩種不同的告別模式和致謝規約。

        在交際過程中,致謝語有“謝謝”“感謝”等。同時,還可以通過感謝詞自身的修辭運用和對感謝詞的修飾來表達不同的情感強度,如英語中的“Thank you”“Thanks a lot”“I really don’t know how to thank you enough”等表示漢語中的太感謝了、十分感謝、非常感激等等。在“致謝”方面,英國人使用“謝謝”比中國人要普遍得多,他們時常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對家庭成員也不例外。但在中國文化中,對理所當然的服務一般不予致謝。另外,由于文化觀念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致謝語表達方面也存在差別。在英美國家,通常采用直接言語行為致謝,如對于對方花費時間幫助自己,英語中最恰當的致謝表達是“Thank you for giving me your time”,而在中國,漢語在表達感謝時幾乎采用隱性致謝語間接感謝。受別人道義上的幫助后多半會說:“讓您費心了”“讓您受累了”“真過意不去,浪費了您不少時間”等。當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結束道別時,客人與主人自然又互致表示感謝的客套話。英語國家的人道別很注意對雙方接觸的評價,以表達謝意或愉快相會的心情。若是初次見面,分手時常會說“It’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 you”“Thank you for a very enjoyable evening”,通常情況分手時人們通常會說:“Nice seeing you”“Nice to have met you”“Sorry,I have to go. Nice talking with you”“Goodbye,and thank you for coming”等等。中國人道別時一般則會以感激的心情以及貶己尊人(disgrace oneself to honor others)的態度表示謝意。例如:“今天受益匪淺,謝謝您的賜教”,“您的指點很受啟發,謝謝教誨,以后常來常往”,“對您的熱情款待,真是過意不去”等等之類的話。[1]p45兩種不同的交際風格是由對人際關系的價值取向決定的,這也是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

        適應不同文化中的謝意或道別之情,并使其真正成為交際的“劑”,交際活動才可圓滿地終結。

        二、不同交際場合禮節性套語話題選擇與適應

        跨文化商務活動涉及不同場合,在商務接觸中的洽談、參觀、拜訪、約見、宴請、饋贈等各方面都將涉及到禮節性套語的選擇、翻譯與適應。由于跨文化因素,中西方日常交際禮節性套語必然受到各自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同一句禮節性套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反應有時是不同的,甚至會截然相反。因此,涉外交際應當具備對異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力,注意不同文化的差異,及時調整邏輯思維,進入到對方的語言背景中去,進行恰當的翻譯與成功的交際。

        (一)參觀與洽談

        戶外參觀或圓桌洽談時常涉及一些對言語行為與非言語行為彼此適應的問題。比如說,在一種文化中被認可的做法可能在另一種文化中成為禁忌,在一種文化中崇尚的價值觀在另一種文化中不一定重要。

        首先,文化的差異會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因此,在一些交際場合對一些典型套語的譯法,要避免聽起來顯得生硬、粗魯,甚至誤解。就必須在譯入語中做出一定的調整,使東西方文化交流達到對等交流、彼此認同和相互理解的目的,這樣交際才可能顯得自然、得體、有禮。如參觀或者會談等場合,常聽見中方的人說“請多提寶貴意見。”若直譯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問題就變為:你的意見應該是valuable的,不寶貴的意見請免開尊口。不恰當的翻譯和不考慮文化差異的翻譯產生的誤解會直接影響到雙方談判交流,甚至引發交際沖突。正確的翻譯當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其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戶外參觀接待涉及的言語行為與非言語行為的理解上也存在一些差別。如在一些參觀場合,西方人對中方安排助理(兼翻譯)的一路陪同,甚至任何一個景點都不放過感到不快,覺得自己沒有私人空間,隱私權受到侵害。特別是交流中的一些習慣性客套話引起的沖突更覺尷尬。參觀結束常聽到這樣的套話:“Thank you”與“It is my duty to do so”,這是中方陪同外賓參觀后外賓表示感謝以及中方的回答。“Thank you”是出于禮貌,中外雙方都能接受。中方用“It is my duty to do so”(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這個句子(在漢語中是謙遜的回答),卻使外賓容易誤解,其含意可能是:不用謝,我是沒辦法才這樣做的,因為這是我的職責,否則,我是不會做的。他們對于這種熱情的款待并不理解,究其原因,這便是文化差異所使然。如果將“duty”改為“honor”的話,則更容易體現出己方代表的樂意與深感榮幸,這樣既符合中國文化的好客與熱情,又能讓對方受之坦然并心存感謝。

        不同文化的會面禮節如此之不同,因而見面之前,對東道國的會面禮節進行深刻地了解和認識是極為重要的。進行交流的雙方至少要有一方深入到另一方的文化中去,漸漸適應對方,并用對方的文化模式去理解對方的善舉,才會避免在實際會面時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尷尬和誤解。

        (二)宴請與饋贈

        宴請與饋贈是商務活動的一項禮儀習俗,也是彼此認同和相互理解的一種交際策略選擇,它對于鞏固跨文化交際成果以及在各國文化中建立和延續各種人際關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同民族的宴請客套話和宴客禮儀是有差異的。宴席上常聽到中國人說這樣的套話:“今天的菜不好,請多多包涵。”本是客套話,可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這種自謙客套的說法反而顯得太牽強附會,會認為,既然宴請我們,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見沒誠心,故不宜直譯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開始講這句話,英語應說:“Bon appetite!”或者“Enjoy yourself.”若用餐完畢講這句話,則應該說:“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另外,中國人熱情好客舉世聞名。中國人宴客以勸酒勸菜為禮貌。但英語國家的人請客,客人往往隨女主人動作,主人一般只詢問客人是否想喝點什么,絕對不會勉強別人,[2]p43主人最多說一句:“Help yourself,please.”而中方習俗中的勸酒文化在西方人看來,則尤為顯得魯莽與勉強。其次,在送禮和收禮方面,不同的國家也存在著不同的禮俗,套語表達帶有明顯的文化烙印。中國人饋贈禮物時往往會說:“這是區區薄禮,不成敬意”,這是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客氣的一句客套話。即便是用心準備的昂貴禮物,也時常用“薄禮”這種說法;而英美人的思維習慣卻是:這是專門為你準備的禮品,希望你喜歡。所以會這樣說:“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同樣,中國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等客人走后才拆開。同時受禮時通常連聲說:“哎呀,還送禮物干什么”“讓您破費了”等客套語。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Very beautiful! Wow”“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等等。

        由上可見,在與不同文化的國家建立商務關系時,一定要了解必要的宴請與饋贈禮節,從而使宴客與饋贈禮物的環節對整個商務往來關系的確立起到一個積極的促進作用。

        交際套語,雖僅僅是跨文化商貿活動中的冰山一角,但文化差異帶給交際的影響不容忽視。駕馭文化差異、尋求文化協同途徑,克服雙方在價值觀、習俗和思維習慣方面的沖突與障礙,實現跨文化交際的融合與并存,彼此間才可能有良好的友誼與合作,從而獲得盡可能大的交際成效。

        【參考文獻】

        第6篇: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范文

        目前,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世界各國的商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商家紛紛調整自己的經營戰略和市場方向,爭取能在這個商業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們知道,商家在參與市場競爭時都會普遍碰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能將自己的產品更好地推向市場,推向世界。商品如果想順利地出口并在國外占有一定的位置,這就不僅要求產品本身要質量優良,而且產品的介紹、商標翻譯要迎合國外消費者的心理也是至關重要的。好的產品及商標翻譯對消費者的心理影響是積極的,它能給消費者留下好的印象,激起他們內心的消費欲望。而不成功的商標翻譯對消費者會帶來負面影響,這不僅會給公司帶來經濟損失,還會影響到企業本身的形象。而商務英語是在國際商務背景下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一種共通語言,國際商務的豐富內容和繁雜活動決定了商務英語翻譯的復雜性、特殊性和多樣性,它不僅涉及東西方文字和文化的轉換,更涉及國際商務理論知識、國際商貿各個領域的專業語言特點以及各種國際商務文體的行文和專門表達法。因此,商務英語翻譯中要特別注意文化信息的傳遞,要重視其文化差異并在翻譯過程中做出適當的調整,我們要兼顧國外的歷史背景、文化風俗、忌諱、文字在表達上的特點,以及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同時注意應用適當的翻譯技巧,使語意傳達完整貼切,將語言與文化相結合,正確運用好語言,使中西方文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得以充分的體現。

        2 商標的翻譯

        眾所周知,商標在產品銷售中起到重要的廣告作用。馳名商標在消費者心中就是可靠的質量和優質的產品,就是合理的價格和良好的服務。語言是“文化的鏡子”,漢語的許多商標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時,這些文化內涵要通過翻譯完整地反映于譯文中非常困難,因為漢語讀者的文化背景與英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差異很大,而這就要求譯者必須熟悉兩種不同語言的語用原則,具備跨語言、跨文化交際的知識,能夠設法溝通語用意義差異,譯出的商標才有意義。比如,我國著名的“白象”牌電池,翻譯成英語為“White Elephant,”在字面上,語義信息對等雖然不錯,但從文化信息對等來看卻是不準確的翻譯,因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國家中意思是“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這個含義來自于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個國王討厭手下的一個大臣,為了懲罰他,國王送給該大臣一頭白色的大象。這個大臣發覺這頭白色的大象很棘手,它的胃口極大又無法安置,但因為是國王送給他的,他既不敢轉送給他人,更不敢宰殺,只好小心地侍候著它。不久就把大臣給吃窮了。由此可知,英語國家的人恐怕不會買牌子為“White Elephant”的電池,因為消費者不愿買“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那么。“白象”牌電池應該怎樣翻譯呢· 我們可以考慮用一種西方人心中象征著強大、有力量的動物lion(獅子)來代替,將“白象”譯成Brown Lion。如果買來的電池真是威力無比,消費者何樂而不為呢·

        再如,我國上海生產的大白兔奶糖多年來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它具有上乘的質量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這與白兔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是一種可愛的小動物不無關聯。但假如把它譯成“White Rabbit”并把奶糖銷往澳大利亞,或許銷量會不盡如人意。因為在澳大利亞大量野兔四處掘洞,破壞草原并與牛羊爭食,影響其畜牧業的發展,那里的人們不會喜歡兔子這種動物,所以也不會喜歡以此為商標的商品。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尤其是一些動植物的名稱詞,如金雞、白象、孔雀、等,以及數字和顏色詞。在英譯與這些詞相關的商標時,務必小心謹慎,以避免翻譯過程中因詞義褒貶的變化造成譯成的英語商標不受歡迎,從而影響商品的銷售。

        3 廣告宣傳用語的翻譯

        廣告的主要功能是打動廣大群眾,誘發其購買欲,它在商品銷售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廣告翻譯亦然,它強調的是譯文的效果,強調譯文能否在譯語語言文化環境中達到促銷的功能。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文是否被廣大群眾理解、認可、接受。文化差異是漢語廣告英譯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大問題。廣告離不開語言,而廣告用語是商務英語翻譯中一個較難的領域,國際商務英語中,廣告詞往往帶有跨文化、跨語言的色彩,任何廣告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文化差異造成的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成長環境、生活態度,思維方式等都會影響人們對廣告的理解及廣告的效果。比如,宣傳中國海南島的廣告語 “歡迎你到天涯海角來” 在對外宣傳英語時曾經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Welcom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而 “The End of the World” 有“世界末日”的意思,試想一下,當外國游客看到這樣的廣告時,有誰還敢來游覽“天涯海角”呢· 那么,商務工作者將它譯為“Welcome to the remotest Corners of the Globe”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再如:有一則廣告“Take the TOSHIBA,Take the world”這里的Take一詞的翻譯是關鍵,不能按照字面將其譯為“拿來”或“帶來”,準確的翻譯應該是:“擁有東芝,擁有世界。”有些廣告語在東道主國很出色,但是被翻譯成外語之后便顯得平淡無味、毫無新意。所以對于這種翻譯,多采用四字成語、生活諺語等來展示它的說服力與感染力,而且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的是翻譯時的靈感和經驗。例如:

        1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麥斯威爾咖啡)

        2Obey your thirst服從你的渴望。(雪碧)

        3The new digital era數碼新時代。(索尼影碟機)

        4We leadOthers copy我們領先他人效仿(理光復印機)

        5Impossible made possible使不可能變為可能。(佳能打印機)

        6Take time to indulge盡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

        7Poetry in motion,dancing close to me動態的詩,向我舞近。(豐田汽車)

        8Just do it只管去做。(耐克運動鞋)

        9Make yourself heard理解就是溝通。(愛立信)

        10Start ahead成功之路,從頭開始。(飄柔)

        看這些經典的廣告語翻譯,翻譯之后語言的力量更強,更富有創新性和感染力,而且還能激發消費者強烈的購買欲望。

        4 商品名稱的翻譯

        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人們對事物的命名上。漢語中的“綠茶”翻譯成英語是“green tea”,而“紅茶”翻譯成英語就由紅變黑,成了“black tea”。這是因為漢語是就茶葉沖泡后茶水所呈現的顏色而言,于是茶葉就有了紅、綠之分,而英語中是直接按茶葉本身的顏色來命名的,有了綠、黑之分便也不足為奇了。“紅糖”在英語中被稱為“brown sugar”也是相同的原因。

        中國許多出口特產,基本都有了固定的英語譯名,這些譯名已形成一定的模式,若譯者隨便“硬譯”,必然會造成物名分家。如:清涼油:essential balm而不是:cooling oil or qin Jiang oil,風油精:medicated oil而不是:fengyou jing;另外還有“餛飩”、“餃子”、“湯圓”等都被稱“dumplings”;“cabbage”一詞則用來統稱我們的“白菜” 和“卷心菜”。我們把用來衡量跑步速度快慢的表叫成“秒表”,也可稱其為“跑表”,因為在人們開始跑步的那一刻它就得開始工作了。但在英語中,強調的是它的工作成果是在人們停止跑步的那一刻產生的,就順理成章地稱它為“stop watch”。一個“跑”,一個“停”,兩個截然相反的概念把東西方人們對同一事物不同的思維切入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我們在翻譯相關的商品名稱時,要千萬細心,以免出錯給商品的出口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再如,我國著名老店品名的翻譯:全聚德—Quanjude Pe-king Roast Duck-Since 1864;吳裕泰—Wuyutai Tea Shop-Since 1887;同仁堂—Tongrentang Chinese Medicine-Since1669;瑞蚨祥—Ruifuxiang Silk-Since 1862;榮寶齋—Rongbaozhai Art Gallery-Since 1672;王致和— Wangzhihe Gourmet Food-Since 1669。這種譯法既保持了老字號原有品牌,又介紹了產品,讓外國人一目了然,使用公元紀年突出了老字號悠久的歷史文化。

        5 提高商務英語翻譯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意識

        51 根據語境,確定詞義

        詞語的意義與其使用的語境密切相連,并與其存在的文化息息相關。語境不同,詞匯的意義也有差別。如“joint venture”在一般經貿合同中指“合資企業”,而具體到招投標合同中,指多個投標人為了滿足招標人提出的條件暫時結成的聯營體常譯為“聯營體牽頭公司的名稱”。“Turnkey Contract”通常指“整套承包(合同)”,而具體到招投標合同中,指的是“總包(交鑰匙)工程招標文件。”此外,現代英語中一詞多譯現象相當普遍。因此,漢譯時如果不懂專業,隨意去選擇詞義或照搬字面意思,其結果不但使譯文失去原文的規范性,也會使譯文令人費解,使讀者不得其意。例如:

        (1)We shall give you a special discount on an order exceeding10000 pieces

        如果訂貨超過一萬件,我方將給予你公司一個特別回扣。

        (2)The exporter may take the accepted bill to a discount bank before the maturity if he is in urgent need of the amount of money

        出口商如果急需用這筆錢,他可以把這個承兌了的匯票拿去貼現銀行貼現。

        (3)Exchange dealers only work with these differences,iewith premium and discount,expressed in decimal points,between the spot and forward prices

        外匯經紀人只賺取這些差額,即利用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間的差價,以小數點表示的貼水和升水。

        以上三例中都有discount一詞,但分別用于不同的專業,即表達三個不同的意思。外貿業務中表示“折扣”,銀行業務中表示“貼現”,而外匯業務中表示“貼水”。可見,這里的discount一詞的翻譯極為關鍵,翻譯時一定要格外謹慎。

        52 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差異的存在是客觀的,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人員必須在外國文化和本土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如果這個切合點是兩種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異,有時很難找到切合點。這時,譯者就必須就自己的能力讓這兩種文化盡可能接近。

        比如“亞洲四小龍”這一詞語,早已為大家所熟悉。眾所周知,這個詞語是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對當時亞洲地區的中國香港特區、中國臺灣地區、韓國和新加坡這4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奇跡所作的評論。但英文的原詞卻是“the four Asian tigers”,而不是“the four Asian dragons”。這就是鮮明的文化對照。盡管誰也沒有見過“龍”的廬山真面目,但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龍早已被刻畫、渲染得淋漓盡致。龍,象征著天上的神靈,威武雄壯,生氣勃勃。而虎是地上的動物。在中國以及亞洲華裔中,人們習慣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歷代皇帝穿的是龍袍;北京紫禁城的臺階上雕刻著龍;中國以前的房屋屋檐上都刻有龍頭;凡此種種,無不顯示出龍在人們心目中的“尊貴地位”。然而,由于思想文化意識不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龍)是指兇惡的鬼怪。含有貶義。而tiger(虎)被認為是“勇猛,富有進取精神”的象征,在這里,虎與龍,這兩詞本身并不重要,關鍵是要表達一種贊嘆。因此當有人把“tiger”翻譯成中文的“龍”時,就更能確切的表達原意,并被人們接受。這也是“亞洲四小龍”之所以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的緣故。現在許多西方人就用MaoTai 一詞指代中國的酒,而不譯作 wine 或alcohol。實際上英語表達的wine與中國產的白酒有所不同,它指不含酒精的酒,即漢語中的“黃酒”,英語中white wine 指白葡萄酒,red wine指紅葡萄酒。在英語里白酒指含酒精的酒,叫liquor或alcohol。

        從上面這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翻譯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譯者不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就不能做到準確地翻譯出句子本身所要表達的意思。一味地按字面意思去翻譯不僅是錯誤的,同時也完全傳遞不了筆者要表達的意思。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就談不上確切地理解和翻譯。

        第7篇: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范文

        關鍵詞: 中國 美國 跨文化交際 文化差異

        1.引言

        隨著世界聯系的不斷加強,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交往日益頻繁,然而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交流中遇到不少誤解與挫折。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兩國有著許多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美國是一個只有兩百年歷史的國家,其主導文化為歐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美兩國文化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2.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形式

        2.1婚姻觀的差異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離婚率較中國高得多。在美國,如果某一對夫婦的婚姻歷程能夠超過五年,人們就會為此感到吃驚。他們會想,和同一個人相處那么多年不感到乏味嗎?而如果有人說自己要結婚,他將要迎娶的是他第五位或第六位妻子時,并沒有多少人會感到吃驚。對多數美國人來說,當他們認為夫妻之間已經沒有愛情時,就會考慮并最終選擇離婚。而中國人受傳統倫理觀、道德觀的束縛,以及考慮到對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特別是對孩子的影響,也許會維持所謂的沒有愛情的婚姻。并且從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女子從一而終”的思想至今還影響著很多中國人。

        2.2對贊揚的反應的差異。

        聽到別人的贊揚,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回答不同。如果有人說:“You are soclever!”“Your English is so good!”美國人在表示接受贊揚時,會高興地說:“Than kyou!”而中國人深信謙虛是人類的美德,往往以“No!No!I’m very clumsy.”和“my English is very poor!”之類的話回答。在美國人看來,中國人斷然否定別人的贊揚并言不由衷,有失禮貌;而中國人則認為美國人過于自信,不夠虛心。在稱贊別人的問題上,也會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人們常聽到美國婦女談起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樣出色。她也會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聰明,在什么地方的音樂會上演出過,等等。在中國,人們一般不會在外人面前夸贊自己家里的人。

        此外,中國人還忌諱男士夸別人的妻子長得漂亮,否則就會認為他不夠穩重,對中老年人來說尤其是這樣。然而對西方人來說這卻很平常,被夸獎的人往往頗為高興。

        2.3稱呼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人們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Lucy等),而較少用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可以聽到孩子叫年長的人Peter、Helen等,甚至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這樣稱呼。學生可以叫老師的名字,老師們對此并不反感,也不認為學生不尊重自己。中國長期以來尊師重教,對于老師,學生是不能當面直呼其名的,否則會被認為是沒禮貌沒教養的表現。中國人自古以來尊老愛幼,稱呼涉及禮貌,按上下、長幼有別的傳統體現人際交往的社會關系。中國人常尊稱比自己年長的人“您”,在比自己年幼的人的姓前加“小”,如“小李”,以表示親切。

        2.4時間觀的差異

        在時間觀念上,中國是一個以過去取向為主的社會。尊重過去,人們敬老尊師,重經驗,重資歷,因為這些都與“過去”相關。中國人注重面對過去看問題,因而有“前所未有”、“前車之鑒”之說。美國人則立足于未來。未來取向是他們重要的時間觀,在他們看來,將來是更重要的。另外,中國人和美國人在赴約時間觀念上也存在著些許差別。對于美國人來說,一般的社交時間差是5分鐘。如超過5分鐘,遲到者就必須向對方表示歉意了。而在赴約方面中國人的時間觀念相對較淡薄。但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時間觀念顯著增強,對于正式的社交約會大都準時赴約。

        2.5倫理觀的差異

        傳統的中國文化深受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主張禮節與孝道,人們行事應符合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人們往往以社會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也是傳統中國社會得以正常運作、人際關系得以和諧的重要依據和保證。與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美國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影響,追求個人的自由和解放。美國人認為在家庭中,兒女與父輩之間的關系純屬感情關系,并非必然的道德義務關系。在美國,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成年之前盡養育之責,而父母年老了子女也沒有贍養的義務。

        2.6等級觀的差異

        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中,確定等級和地位的標準不同。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尤其是在人與人交往時都必然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約。例如,晚輩見到長輩或下級見到上級時要主動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在交談時,職位高或年長者常是談話的主導一方,另一方則要表現出洗耳恭聽的謙卑舉止。此外,傳統的中國文化有“貶己而尊人”的交際規范,說話時盡量抬高對方的地位。如說話人表達自己的見解后,往往會補充一句,聲稱那是自己的“拙見”,請求對方“指正”、“幫助”,即便其見解確實很好、很正確。與中國文化不同,美國文化強調平等。美國人認為,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在美國,父子、師生、不同職位的人并無明顯尊卑之別。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無不體現平等觀念。在美國文化中,人與人交往時較少拘禮,甚至子女對父母都可直呼其名。美國人在談話中毫無年齡、輩分之顧慮,彼此意見不同時,常是各持己見,不會僅僅因為對方年長或地位高而改變自己的看法。

        2.7價值觀的差異

        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認為,個人的價值是通過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體現出來的。中國人強調集體主義,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主張個人融入集體,依靠集體,團結協作,共謀發展。中國有句古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充分表明了中國人重集體主義的文化價值觀。美國是以個體主義為基本文化特征的國家,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強調個性原則,注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因此,他們主張個人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不愿受到別人的干預和限制。個人主義使美國人習慣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奮斗,去獨立地求生存,求發展,而不依賴他人。

        2.8其它方面所表現的中西文化差異

        在家庭內部的道謝方式上中國人和西方人人也存在著不同,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很少說謝謝。這并不是說中國人在家庭內部不注意講禮貌,而是中國人表達謝意的方式較含蓄,不常說出口。而西方國家家庭成員之間無論長幼,只要接受對方的幫助就要表示感謝。

        中國人常把提供某種服務或物品等看作是熱情周到,比如中國人在宴請別人時愛勸食且不停地為客人添加飯菜以表示熱情周到,有時甚至勸酒,使得西方人感到無所適從。而西方人只是會禮貌詢問客人是否還需要添加飯菜或飲料。

        “你吃了嗎?”在漢文化中是一種寒暄語,類似于英語的“Hello”。但對不了解漢文化的美國人來說,此話并非是寒暄語,而會認為是對方想邀請自己吃飯,有可能造成誤解。諸如此類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舉例。

        中國人在傾聽別人講話時,會時不時地插話表示附和或理解。否則,會讓講話者感覺傾聽者對此不感興趣或已經厭煩。而西方人在同樣情境下則插話較少,會讓講話者長時間傾訴,而自己只是保持沉默,以示對說話者的尊重。

        3.中西文化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兩大文化系統,它們的淵源和發展道路各不相同。中國是一個傳統導向的社會,幾千年來儒家思想一直占統治地位。中國人崇尚和諧統一,注重集體的力量。此外,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中國文化傾向于重視過去。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有著強烈的自我中心觀念,信奉個人主義。其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強調通過個人奮斗達到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

        4.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研究文化差異,研究怎樣進行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文化沒有優劣之分,我們應寬容對待文化差異。在跨文化的交際和溝通過程中,這有助于消除誤會,加深感情,促進中美,以及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將有利于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Larry A,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顧嘉祖.跨文化交際[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

        [4]何自然.認知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較概論[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3.

        [6]汪德華.英漢文化差異及思維方式[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43-45.

        [7]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8]饒紀紅.跨文化交際中的中美文化差異[J].江西社會科學,2005,4:165-167.

        第8篇: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范文

        關鍵詞: 翻譯 認知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315.9

        一、翻譯的基本原則

        所謂翻譯,有人稱是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思維準確的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它包括兩種基本方式:直譯,意譯。而無論那種方式都必須堅持兩種基本原則:第一,要忠實于原文,(原文的內容.及原文的創作風格);第二,流暢并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影響翻譯的關鍵因素。

        1. 受特定風俗習慣和社會心態的影響,外語初學者最明顯的翻譯錯誤存在于謙詞,敬語等及禁忌語的使用上,

        一、外國人都知道中國人謙虛,集中表現在敬語謙辭的使用上.

        古代中國官員在帝王或者上級面前稱“卑職”,自己的兒子稱“小犬”,別人家女兒是“令愛、令媛”,別人父母是“令尊、令堂”,自己的父母親是“家父、家母”面對贊美說“不敢當”,“受之有悔”等等。現代的中國人面對別人的贊揚也往往會說“過獎了,哪里”之類的話。西方人對這一點很不理解,其實,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對他們的影響。東方人受孔孟思想及中庸文化的影響,比較謙虛低調;而西方文化中,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宣揚人的獨立意志,人的能力,比較重視個人的表現。因此,當別人稱贊時,他們會把這理解為別人對自己能力的肯定,理應欣然接受。 所以在翻譯是要注意文化的差異影響。

        二、禁忌語對翻譯的影響.

        禁忌語之一:“老”

        中國人的優良傳統之一就是“敬老愛幼”,對別人的稱呼就體現的很明顯,如年齡大的長輩稱為“老前輩”等。而在競爭激烈的歐美國家,“老”則意味著失去競爭力,將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因此忌說“老”.

        禁忌語之二“數字”

        中國人對數字的選擇上很講究,“6、8”是多數人的首選。諧音于“六六大順”,“888---發發發”,寓意選擇這兩個數字會順利又發財。 多數中國人最忌諱的數字是“4”,原因是諧音“死” 。

        西方人最喜歡的數字是“7”。據《圣經數學》作者愛德華?瓦勞伊介紹,數字7能帶來“幸運”的說法源自《圣經》。他說:“《圣經》‘啟示錄’里多次使用數字7,7象征著精神圓滿,所有生命都以這個數字為中心。”

        而西方國家最忌諱的是"13", “13”被認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賣的同義詞。

        但中國人卻大相徑庭.江蘇南京的明代帝王陵叫"十三陵"無獨有偶中國古書中的女英雄是“十三妹”. 因此在翻譯時我們也要注意這一點。

        2.受特定物質,精神文化的影響,翻譯中會出現的問題.

        一、飲食文化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美食享譽世界。而“吃文化”,“酒文化”更是源源流長。譬如,中國典型的早餐是豆漿和油條,油條被翻譯為“oil stick”。很久以來就是這種翻譯,我私下認為這不夠貼切.閉上眼想想,油條---黃燦燦,香噴噴的美食竟想象成油榨的小棍,有何美味可言。其次,丸子被譯成"meat ball".不知菜丸子是否譯為“vegetable ball”。事實上,中國的事物指帶明顯,稻子就是稻子.大米就是大米,而英語只有“rice”可用了!這是翻譯中要注意的一大方面。

        二、文化意識對文學作品的影響

        中國受孔孟思想的影響比較深刻,文學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如:《紅樓夢》中賈母為給久病的寶玉“沖喜”而迎娶寶釵,《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之妻.被稱為“掃帚星”,即“災星”只帶霉運,不帶好運,為人所鄙棄.這種現象在西方文學中是不會出現的,因為他們追求自由,追求個性解放.如果翻譯這種文章,就要先了解中國的文化傳承,才能翻譯到位。

        3. 對翻譯的影響

        由于東西方人的不同,有關“神靈”的翻譯中多有混淆現象。神學家保羅。蒂利希說“宗教是文化的靈魂,文化是宗教的形式”,而文化又是語言的載體。中國人多為無神論者,長期以來仍受“三教九流”的影,尤其是佛教思想影響較大。

        專門從事美國社會研究的學者王恩銘的研究表明:基督精阿神影響美國人的行為方式.故“god”一詞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god bless you','my god','for god sake'是全美人 的口頭彈.

        《紅樓夢》中寶釵說到冷香丸時,周瑞家說“阿彌陀佛,真是巧死了!”梵文"amitabha"是表祈禱,感激神靈.而霍克(hawkes)譯為:god bless my soul.用上帝來代替“無量天尊”是不準確的,這會讓不了解東方文化的西方人認為中國人也信奉基督。

        同樣《西游記》中 有句話“你就是有三頭六臂,我也敢碰你!”即'Idare to offend you even if you are a demigod'.'demigod'是希臘神話中 "半人半妖"的怪物,"三頭六臂"在佛教中有"神通廣大"之意.這樣的翻譯實在是不敢恭維。同時也說明在翻譯這條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有關翻譯的方向問題

        東西方人的認知及思維方式不同,中國人重直覺與具象,西方人重理性與邏輯。表現在教學法上就是,中國的是圓圈式教學,西方的是直線式教學。因此,筆者建議,我國的傳統作品的翻譯應走向模糊與朦朧,而歐美作品的翻譯走向要具體而準確,也就是英譯漢應是走向具體與準確,而漢譯英則是走向模糊和朦朧.

        結束語:

        翻譯中的失誤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以上只是其中的幾部分。尤其是中國人講究“天人和一、無為而治、和合、修身養性、陰陽調和”等,這些對西方人是種全新的理念。因此只有更好的了解中國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國的文學作品。翻譯要力求做到忠實的再現原創的風格,并讓讀者達到美的藝術享受。

        參考文獻:

        第9篇: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范文

        [關鍵詞] 商標 文化差異 對等性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因此,商標的選用和翻譯必須了解掌握本國與異國的民族文化差異,要注意文化信息的傳遞與對等,并設法使這些差異在傳譯過程中消失,同時在譯入語中找到準確的詞語,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在我們打造某種商品品牌而考慮商標名稱的初始,就應有國際市場意識,就應想好將來闖入國際市場時商標的國際英文名稱,避免商標在國內市場名稱和國際市場名稱的較大差異甚至脫節。同樣,在引入一個品牌時,也必須從文化層面考慮譯名是否容易被國人理解,同時又體現英文商標名稱的文化寓意,為被國人認可、接受進而得以暢銷打好基礎。然而,在實際中,文化信息有時很難傳遞到譯入語中,結果對等的標準就不能完全做到。下面,本文就三個方面探析導致文化差異的原因:

        一、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

        我國的羊絨制品在國際上評價頗好,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商標被譯成英文Goats,結果銷路特別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語中goat這個詞除了本意“山羊”外,還有“色鬼”之意。有了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這種羊絨被的質量有多好,用起來多舒服,那些妙齡女子、家庭主婦也不會愿意把它鋪上床的。再如,將中國名酒“杜康”翻譯成英語一般按發音譯為Dukang,英語國家讀者看到英語商標Dukang時,只會把它與酒聯系起來,而不會想到中國歷史上釀酒的高手“杜康”,也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把“杜康”(Dukang)與“好酒”聯系起來。所以,“杜康”作為商標,文化信息沒有完全對等。不過,我們不妨可以用希臘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語商標,這樣,文化信息的對等無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為Bacchus會使西方人產生更多有關的聯想。

        Nike和Shell商標是在這方面比較成功的例子,Nike作為商標能使英語國家人士聯想到勝利、吉祥。因為Nike一詞在希臘神話中是勝利女神。傳說中的Nike身上長有雙翅,拿著橄欖枝,給人們帶來勝利和諸神的禮物,她是吉祥、正義和美麗之神。Nike作為體育用品商標,我們把它音譯為“耐克”,暗示Nike牌體育用品經久、耐用,使用Nike牌體育用品能在比賽中克敵。“耐克”可以說是較好的翻譯,不過,英語單詞Nike所蘊涵的文化信息對中國人來說,不可能像英語國家人那樣想起Nike女神,翻譯中文化信息被丟失。Shell商標譯成“殼牌”,不僅詞義上對等,音也極為相近,還使人們容易聯想到石油的產生源于地下生物體的演變。

        二、顏色的文化差異

        商標中顏色詞的運用是很普遍的,在顏色詞的選用時要注意不同文化的人對顏色的認識是有差異的。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各種顏色的感覺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例如,藍色在英語國家有憂郁的含義,美國有“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語中意思是“沒有價值”,所以,把“藍天”牌翻譯成Blue Sky,意思便是“沒有用的”,這樣商品怎能銷得出去呢? 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時人視藍色為倒霉的顏色。藍色在中國人心中一般不會引起“憂郁”或“倒霉”的聯想。盡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藍鳥”汽車并不是“傷心的鳥”的汽車,否則怎么會用Blue Bird作為汽車商標呢? blue bird是產于北美的藍色鳴鳥,其文化含義是“幸福”,所以,英語國家人駕駛Blue Bird牌的汽車,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駕駛Blue Bird牌汽車的中國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駕駛世界名牌汽車是一種身價的體現和財富的象征。

        英語國家視“紅色”為殘暴、不吉利,紅色意味著流血,在中國紅色則預示著喜慶。美國人一般不喜歡紫色;法國入不喜歡墨綠色卻偏愛藍色。西方人視白色為純潔、美好的象征,在中國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將綠色和“缺少經驗”聯系起來,而在中國綠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三、數字的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其原因就是與圣經故事中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十三”這個數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數字“十三”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近來這種蘊涵也被國人所接受。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因為與“久”同音,所以“九”經常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例如,我國歷史中,皇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因此,我國便有“999”藥品。英語中的nine沒有這種含義。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標的商品出口到英國,因為“666”在《圣經》里象征魔鬼。

        “七”在歐美國家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商標為“7-Up”的飲料翻譯或漢語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語國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當于中國人的“八”。“七”對英語國家人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投擲中以“七”為勝利。商標還有Mild Seven、7-Eleven(連鎖店)。但在我國,“七”是個普通的數字。

        上海生產的“三槍”牌內衣,是名牌產品,翻譯成英語Three Guns。如果將Three Guns牌內衣出口到日本、哥倫比亞及北非地區,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因為“三”在這些國家表示“積極”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貝寧等地,則不能將“三槍”翻譯成Three Guns,因為在乍得像“三”這樣的奇數表示“消極”的意思,在貝寧“三”含有“巫術”的意思。

        四、結束語

        各民族有不同的哲學、文化傳統,所以,文化差異就必然存在。此外,差異的原因還在于東西方民族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這些文化差異的存在使得商標所體現的文化的可譯性受到限制。商標的選用和翻譯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些差異,必須在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如果這個切合點是兩種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異,有時很難找到切合點,這時,選用和翻譯是就必須就自己的能力讓這兩種文化盡可能接近,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帶異國情調的東西在譯入語中得以再現。

        參考文獻:

        [1]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福利院中文字幕 | 视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福利色性视频 | 女同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久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级乱码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