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有機合成發展史范文

        有機合成發展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機合成發展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機合成發展史

        第1篇:有機合成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旅游產業質量;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河南旅游產業發展

        一、引言

        從供給側的角度來看,一個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經濟的增長通常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加大旅游要素的投入,二是優化旅游產業結構。河南省旅游資源豐富且質量較高,旅游開發起步較早,但是河南旅游業的發展長期以來都是依靠適度超前開發來維持發展動力的,隨著區域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旅游產業各部門的無序擴張,這種增長方式的盲目性和不可持續性問題越來越突出,旅游產業發展的質量和結構效益低下已經成為制約河南省旅游產業加速發展的瓶頸。因此,河南旅游產業要想找到新的、科學有序的、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必然要從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入手。

        筆者在中國知網上分別以“旅游產業結構效益”和“旅游產業質量”為關鍵詞檢索,選取了國內近十年來的相關文獻共20篇。希望通過梳理近年來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找到推動河南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突破點,并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二、旅游業發展質量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旅游產業發展質量的研究基本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從地方政府層面提出加快旅游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旅游發展質量的方法。如孫穎以新聞稿件的形式闡述了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產業發展質量水平的途徑。從政府層面提出要想達到“全面提升旅游產業發展質量水平,把海南建設成為我國旅游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和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標,政府應該從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深化改革增強旅游業發展動力,優化旅游業發展環境和強化政策保障力度這幾個方面努力。二是對地方旅游產業發展質量進行實證研究。如粟娟則以張家界旅游發展為例,從旅游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旅游經濟增長的效率及旅游產業對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的貢獻這三個維度出發,運用不同的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了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提出優化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旅游產業經濟增持模式提高旅游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是未來旅游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史靈歌、彭永娟、盧新新運用AHP法從旅游產業的要素質量、產業結構質量、產業運行質量、產品質量、公共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六個方面對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質量進行實證分析,找出了影響河南省旅游發展質量的關鍵因素,認為提升河南省旅游發展質量關鍵在于積極培育旅游產業要素,優化旅游產業結構,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和強化目的地營銷。

        國內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中國的旅游產業發展即將進入速度和質量并重的時代,但是目前國內大部分地區的旅游產業尚處于最低級的規模擴張階段,旅游產業發展及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旅游人數的增多。這種發展模式顯然是無法實現高速度和高效益的。因此,近幾年來,國內一部分學者開始嘗試通過分析旅游產業結構效益來尋找實現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最佳路徑,以期通過優化旅游產業結構來推動當地旅游產業實現高速高質發展。

        三、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研究進展

        關于旅游產業結構效益,國內外學者分別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一是有關旅游產業結構內涵的研究;二是關于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理論研究;三是以地方或區域旅游產業為例對旅游產業結構效益進行實證分析。筆者通過對文獻的篩選,最終選取了實證分析的相關文獻,根據其模型使用的情況可將文獻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使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地區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實證分析的,另一類是將“偏離――份額”分析法與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相結合的實證分析。

        王昌燕、劉云同、張新煥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新疆國際旅游產業部門的結構進行定量分析,找到了旅游產業結構中處于優勢和劣勢的部門,并初步分析了各部門對新疆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增長的貢獻度,提出提升該地區國際旅游產業發展動力的途徑在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住宿、餐飲部門結構,堅持旅游產品開發創新。而楚新正、李艷紅、靳萬貴使用同樣的分析方法對新疆國際旅游產業結構進行了分析,不同的是,他們進一步找到了新疆旅游產業結構中各個部門存在問題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了提高新疆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的對策。汪碧瀛、汪向陽通過“偏離――份額”分析得出陜西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中長途交通部門內部效益相對較優,其他各部門發展緩慢,效益相對底下。根據此結果兩人總結出了陜西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的競爭劣勢,并給出了提高當地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和競爭力的對策。楊志勇認為內蒙古國際旅游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而旅游產業發展實現進一步提升的關鍵在于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因此他運用實證分析法找到了優化內蒙古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的著力點,指出要推動當地旅游產業持續發展應從旅游產品、旅游餐飲、景區文化創新、娛樂業與其他產業的結合這幾個方面進行提升。滕琳、傅云新采用2000-2008年廣東省國際旅游業的相關數據,基于旅游外匯收入對廣東省旅游產業結構的合理性運用“偏離――份額”模型進行分析,得出廣東省國際旅游產業中處于優勢和劣勢的各部門,認為從發展速度上看廣東省國際旅游產業的總體結構效益較好但旅游產業部門的總體競爭能力較差。張明磊、孟慶紅通過分析得出云南省旅游產業結構中交通部門結構效益差缺乏競爭力,住宿、餐飲、娛樂部門競爭力強但對云南旅游收入增長的貢獻小,景區旅游和郵電通訊部門結構效益相對最優且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對旅游收入增長的貢獻較大;針對這些情況,二人提出了堅持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加強旅游行業之間互動發展的優化對策。李輝、闞興龍以2000年至2007年廣東省旅游發展的數據為參照系,同樣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廣東省旅游創匯部門產業結構效益進行了分析,指出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為各部門的健康持續發展提出相關建議。鄭鈞在山西國內旅游產業結構現狀的基礎上,使用“偏離――份額”模型對山西省國內旅游產業結構效益進行分析,得出山西省國內旅游產業結構中,交通、游覽、郵電、商品購物和其他部門的結構效益嚴重落后于全國旅游產業的發展,處于競爭劣勢,而娛樂、住宿和餐飲部門的結構效益較好,并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了山西省國內旅游應加快觀光游向體驗游的轉變、著力提高旅游餐飲與娛樂部門水平,開發特色旅游產品等對策建議。時隔一年,鄭鈞再次用同一模型對山西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進行分析,他以2009年山西旅游外匯收入構成分析為依據,得出山西國際旅游產業各部門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初步結論。并憑借模型分析找到了山西國際旅游產業結構中發展相對落后的部門,最后提出優化住宿、餐飲業的產品結構,提高劣勢部門的 競爭力,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協調國際旅游業與各行業關系的建議,以期能提升當地國際旅游產業發展的動力。張廣海、王斌選取2000年至2011年環渤海地區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和旅游業發展現狀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構建多部門經濟模型,找到了提升環渤海地區旅游產業發展動力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濱海旅游后續發展的建議,包括優化旅游產業結構、擴大市場規模、建設旅游市場聯盟、打破行業壁壘等。陳燕軍認為旅游經濟的增長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增加生產要素投入和產業結構優化。而濟寧國際旅游業長期以來由資源優勢產生的增長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其產業結構效益不高的問題。因此,陳燕軍通過構建濟寧市國際旅游產業的“偏離――份額”模型,找出了嚴重制約濟寧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的部門,提出通過改善旅游要素內部結構,強化各產業部門之間的協調,鞏固強化優勢部門,區別對待劣勢部門的方法,實現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高婭娜以“偏離――份額”分析法計算衡量北京門頭溝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狀況,得出該地區鄉村旅游業和住宿業在全區旅游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在下降,已經成為制約該區旅游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孫波使用區域經濟學中“偏離――份額”分析法得出張家界的旅游產業發展還存在低層次以數量的擴張為特點的發展方式,旅游產業各個部門的結構效益低于國內整個旅游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旅游收入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以人數的增長為前提,旅游產業結構中旅游餐飲、旅游購物的結構效益較差。他認為優化張家界旅游產業結構應從三個方面入手:提高旅游餐飲和娛樂水平,挖掘特色旅游產品,改善旅游交通和住宿條件。

        四、對河南旅游業發展的啟示

        目前的研究狀況下,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優化旅游產業結構是推動旅游產業良性高速發展的重要途徑。關于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問題聚焦,史靈歌、彭永娟等曾嘗試用實證分析的方法評價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質量,期望通過提升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質量來推動河南省旅游產業的發展。除此以外,鮮少有學者從更加全面宏觀的角度探索新形勢下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的動力機制。

        筆者認為河南省旅游產業有其獨特的發展軌跡,新常態下的河南旅游產業發展要找到新的動力和突破點,應該從更加全面角度出發。通過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減少發展的制約因素,關注產業結構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動態發展狀況,找到推動河南旅游業發展的新焦點;同時政府應引入“全域旅游”概念,努力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加快產業融合,規范政策法規,為河南旅游業高質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孫穎.省旅游委主任孫穎: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產業發展質量水平.今日海南,2015(12)

        [2]程軍斌,程筱菲.“質量”亮劍,給力發展――婺源縣質監局助推婺源旅游產業轉型升級.質量探索,2012.

        [3]粟娟.增長質量視域下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研究.統計與決策,2012(06)

        [4]史靈歌,彭永娟,盧新新.基于AHP的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質量實證研究.江蘇商論,2014(03)

        第2篇:有機合成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和諧;發展;城市規劃;方案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面積增加以及人類居住環境的復雜化,促使城市規劃設計思想不斷變化。在近年隨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以及人們對于環保的重視,和諧發展理念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運用越來越重要。但是在許多地市的城市規劃中并沒有將節約能源以及環境保護納入其中,從而導致在城市建設取得成就的同時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從而加速了城市環境的惡化。為此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必須遵守和諧發展理念下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同時根據面臨的環境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將和諧生態意識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各個環節。

        1.城市規劃方案

        溫州沿海產業帶的全面策動,包括新經濟開發區的劃定,新的高速公路復線的興起,代表城市未來走向濱海時代。平陽縣正大力策動沿海產業基地的發展,包括機械裝備、優特鋼等臨港產業,昆陽——榆垟——宋埠——西灣沿海產業服務帶的建設,將會帶來平陽縣的發展的跨越。

        在此引導下,縣政府提出了“兩軸四片”的發展重點,將平陽縣昆陽城東新區作為統籌平陽東部城鎮發展的首席運營核心,以未來城市行政中心區的全面開發建設提供城市發展的新契機,帶來昆陽鎮乃至平陽縣建設生態之城、產業之城、文化之城的全新建設理念。

        在《平陽縣縣域總體規劃(2006~2020年)》根據平陽縣域不同區域的發展特點,提出了新時期要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包括縣域中心確立和加快昆鰲組合城市的形成兩大重點。規劃中明確提出在新的發展背景下重新審視鰲江流域中心城市發展與結構轉變,明確平陽縣城市中心,進行重點、集中建設,加快實施。避免建設分散、中心功能不集中、中心輻射能力弱等問題。通過中心的建設,加快中心要素集聚,不斷增強城市中心的功能,從而輻射全縣,乃至閩東北地區,帶動縣域整體提升和發展。并且突破自然條件對中心城市形成的影響,構建昆陽和鰲江之間的多通道聯系,縮短昆陽和鰲江的地理距離和心里距離,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形成功能完善、結構清晰、協調統一的中心城市。

        近幾年來,通過城市的開發和建設,昆陽鎮的城市面貌已經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但這些改變還僅限于舊城區的內部優化。相對于目前昆陽鎮的發展態勢,缺乏必要的支撐點和拓展空間。同時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與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甚至出現了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成為兩難的選擇問題。此外在制定區域發展戰略時忽視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區域規劃,從而出現了重復建設以及重復投資現象,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程。鑒于以上問題,昆陽鎮在進行新城區建設中逐漸探索、總結了如何將和諧理念運用于城市規劃方案中。下面就基于和諧發展理念的城市規劃的原則一級城市規劃方案優化措施展開論述。

        2.基于和諧理念的城市規劃具體原則

        (1)控制城市用地規模。土地生態是城市生態的重要內容,兼具經濟生態與自然生態雙重屬性。加之我國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僅有世界平均的30%,為此合理、科學的利用城市土地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途徑。為此必須要制定科學、切實可行的土地利用發展戰略,基于生態學角度分析城市不同土地的最佳利用功能,從而對居住用地、工業用地、農業用地以及其他用地進行科學管理,從而為城市的下一步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2)實施生態產業與循環經濟相結合促進生態經濟發展戰略。基于和諧發展理念的城市所主導的產業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及方向,為此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生態產業的建設,從而打造自然生態、社會生態以及經濟生態和諧統一的局面。

        (3)合理規劃城鎮布局。在僅僅城市規劃建設中要按照區域協調發展的相關要求對以中心城市為基礎的城鎮布局進行設計,從而確定區域內部成真的等級、規模、作用以及地位等,從而通過中心城市的發展輻射帶動區域內部的各個城鎮的發展,促進其與經濟的和諧發展。

        (4)融入自然元素。和諧發展理念下的城市規劃一定要具有綠色城市、以及山水城市的特色,將綠化、水景等元素進入城市規劃建設中。

        (5)發展和諧住宅小區。和諧強調“以人為本”,為此要通過生態城市建設管理來為市民創建一個整潔、安靜、美麗、舒適的居住環境。

        (6)建立以法規為核心的城市管理系統。和諧城市的建設作為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為此法規在建設中具有極為重要作用。建立生態城市、和諧城市管理系統要突出立法、司法以及守法三方面的管理。

        4.和諧發展理念下的城市規劃方案優化措施

        4.1強化城市地域特色規劃設計

        (1)科學規劃

        城市規劃建設要從全局出發,從整體進行安排部署,從而時間以及空間上進行協調,達到和諧發展。舊城區的改造或者是新區的建均必須納入城市規劃的總體規劃,從而結合城市建設的目標、結合城市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最終確定城市地域特色。在進行舊城改造中要注重對地域特色建筑的保護,減少大拆大遷,為后人留下余地。

        (2)強化城市規劃體現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反應的是一個城市的地域特色以及精神風貌,為此要在城市規劃中將城市特色文化融合到規劃中,而我國目前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提下除了弱文化趨勢。

        4.2融入高科技

        城鎮作為經濟以及人動的中心,同時也是污染集中區域。為此在進行城市規劃建設中要通過運用先進的排水、除污以及科學的布局、管理方式來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工作的重心是氣象環境與規劃布局,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從而控制可能帶來的污染。同時在建筑節能、智能交通、新型材料、住宅產業現代化等領域加強科技攻關,加大先進材料、技術的應用,實現規劃建設的和諧發展。

        此外還要在規劃設計中使用綠化改善人居環境,強化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推進節約用水、注重區域規劃以及水污染的防治,做到對自然資源的保護、節約、尊重。

        結束語:

        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促進了各地市大中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在新形勢下的城市規劃建設中要始終貫徹落實和諧發展理念,通過在設計中體現可持續發展、避免當下城市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走錯出一條低能耗、低污染、凸顯人行、區域發展協調的新型城市發展道路。各地市在進行城市規劃中要避免盲目的照搬其他地方的建設路線,要發現自身特色,在自身優勢上下功夫,從而實現城市環境與人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景巖.分析城市規劃中的環保節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22).

        [2] 姜英春.城市規劃設計如何體現環保節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 (23).

        [3] 劉寶軍,王志東.如何強化現代城市規劃中的環保理憊.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 (6).

        [4] 寇九貴.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10.

        第3篇:有機合成發展史范文

        關健詞:長三角;經濟腹地;城鎮集聚;城市集群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02-03 -03

        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具有“一極兩帶”(長三角極核區和長江流域經濟帶、新亞歐大陸橋西安以東雙橋經濟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結構特征。長三角城市集群是中國城市分布密度最大、地域范圍最廣、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連綿區(左學金等,2006),其沿長江流域經濟帶、新亞歐大陸橋西安以東雙橋經濟帶擴延極化與輻射半徑,對長三角經濟腹地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的極化與輻射半徑擴展效應直接影響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及其增長極核區優勢區位提升。因此,研究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的空間聯系及優化調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一、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是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城市化的高級形態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動力。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具有的區域協調機制,降低區域一體化交易成本,優化區域經濟發展環境,對于城鎮空間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有內在的驅動力作用。但是,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的地方政府憑借對所轄區域發展條件的理解,借助一定程度上基于信息不對稱的優勢替代與補充企業與市場的空間組織能力而形成的地方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的發展戰略存在局限性。這樣就難免出現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戰略的不協調和實施發展戰略的困難和問題。

        (一)未形成緊密的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經濟聯系

        無論是長三角經濟區,還是長三角腹地經濟發展都帶有明顯的行政區經濟板塊特征。例如,地方政府的調控作用和市場機制的引導作用之間的矛盾,在涉及跨行政區域要素流動、企業區位選擇、產業轉移、空間發展戰略等方面突出表現出來。從產業集聚和產業轉移來看,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由于要素價格、技術成熟度等的變化而出現跨行政區域的產業轉移時,地方政府在地方財政收益最大化目標推動下,因不愿失去稅源往往采取一些限制或變相限制企業轉移的行動。在要素流動問題上也是如此。在地方政府行為的影響下,行政區域經濟板塊的區域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經濟聯系。在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其中西部區域的省會經濟發展快,例如安徽省會城市合肥、江西省會城市南昌、湖南省會城市長沙、湖北省會城市武漢、河南省會城市鄭州、四川省會城市成都、陜西省會城市西安城市經濟發展快,從而引致以省會城市為中心城市的城市集群發展。但是相鄰近的城市集群之間的主要交通干線城鎮密集度低于長三角,未形成緊密的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經濟聯系。促進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的核心問題在于能夠找到實現行政區域經濟板塊共同利益的機制和推動制度創新。這就需要約束地方政府的行政區域利益行為,通過創新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機制,增強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經濟聯系。

        (二)城市集群區的大中小城市空間失衡

        大中小城市空間結構優化是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發展的內在要求。促進大中小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對于推動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區域協調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從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協調發展來看,城市集群對整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一體化發展起到主導推動作用,因而促進大中小城市空間結構優化是加強城市合作發展和增強空間集聚經濟效益的關鍵。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是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協調發展的空間依托及表現形式。在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中,大中小城市空間失衡,甚至在省域經濟板塊內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也存在多重障礙。雖然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提出了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城市群等城市集群等級體系空間結構優化規劃,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在城市集群等級體系空間發展方面,缺失城市合作機制和體制,在主導產業選擇、高新區建設、吸引外資等方面存在相似性,嚴重制約中心-城市之間產業分工和空間聯系發展。因此,優化不同等級的大中小城市空間結構,就成為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的重要內容。

        (三)城鎮密集區的空間集聚經濟效益不高

        中西部與長三角經濟聯動發展的重要“動力帶”是長江流域經濟帶和新亞歐大陸橋西安以東雙橋經濟帶。這兩條“動力帶”的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初具雛形。但是最突出的問題是,經濟帶的功能不僅僅是提供區域經濟聯系的通道,更為重要的是引導經濟帶各區域板塊能形成有機的一體化的發展態勢,而這正是目前兩大“動力帶”的弱勢所在。無論是長江流域經濟帶還是新亞歐大陸橋西安以東雙橋經濟帶,目前僅停留在低層次的交通聯系和經濟聯系上。如何利用優越的交通條件優勢,開展區域之間經濟合作,是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協調發展的重要條件保障。

        (四)缺失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協調機制

        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的動力來自于互補性的發展需要。例如,具有一定區域壟斷性或不可替代性要素的需求,對基礎設施的共同依賴和產業發展形成的縱向產業鏈聯系等,引導著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安徽省的皖江城市帶將“東向發展”確立為其核心空間發展戰略,積極與長三角實現空間對接,就是基于互補性發展需要的戰略選擇。但是,由于分權式改革引致地方政府追求行政區域經濟利益而出現地方性、短期,從而阻礙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聯系和產生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協調機制的制度。在不同時期出現的城市集群中的重復建設、產業結構趨同等問題就是例證。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的緊湊度整體偏低,空間差異性大并呈現由東向西逐漸降低的分形態勢。因此,對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擴展和未來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城市化空間進行前瞻性優化調控,構建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協調機制,是提高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資源空間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徑。

        二、構建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聯系體系

        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聯系體系是城市集群區輻射力和整體競爭力的內在自組織。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力推動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城市集群發展,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成效顯著。因此,構建城市空間聯系體系對于促進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協調發展具有引領作用。

        (一)構建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聯系體系的區域空間載體

        作為規模巨大的復雜功能體的城市集群發展,最重要的是要謀劃好促進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的核心城市及其相關聯的經濟軸發展的區域空間載體。無論是長三角還是從長三角經濟腹地來看,城市集群總是形成于在區位好,區域條件優良的地點,并且都具有強烈的外向性和鮮明的區域特色。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與區域中心、區域通的發展緊密關聯。促進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應大力發展交通軸,構架發展帶;構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體系結構;統籌生態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建設高速公路、輕軌、高速鐵路等快速交通系統,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與銜接,使核心城市與城市集群城市之間有快速、便捷的交通聯系,以培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利區位,促進極核城市及其集群城市空間協調發展。

        (二)構筑合理的城市集群城市職能體系,推動城市集群互動發展

        在城市集群區域內,不同性質、等級、規模的大中小城市及城鎮相互嵌合形成大城市區域、中等城市區域、小城市區域相結合的多層次、開放的、有機聯系的城市集群網絡體系:城市集群之間相互分工與合作,能夠更好地發揮集聚效益、組合效益、相鄰效益和規模效益,增強城市集群整體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從而推動集群城市互動發展。統籌考慮城市集群內各類城鎮的用地和人口規模,構筑合理的城市集群規模體系。統籌考慮城市集群內各類城鎮的空間組織,防止城市連片擴展和效能低下。城市之間、城市組團之間用生態良好的保護區相隔,并統籌考慮大型公共服務和城市基礎設施,構筑合理的城市集群空間體系。有效地促進和實現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在城市集群區域內,大城市應充分發揮引導功能、樞紐功能、“孵化器”功能、整合功能;中小城市要充分發揮承接大城市的外溢功能;城鎮則充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農村人口的功能。合理的城市集群城市職能體系能夠實現由不同等級城市組成的城市集群協調發展。

        (三)推動城市集約發展

        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集群發展,有利于集群城市功能的完善和集群城市之間的分工、合作,有利于城市集群體之間的基礎設施的共享和發揮更大的使用效率,有利于節約有限的土地、水資源和協同解決城市環境保護問題,有利于促進城市集群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合理調整。發揮城市集群的整體優勢和規模效應,是城市集約發展的需要。核心城市是大量信息集聚中心,吸引大批的信息消費群,由此衍生出更多的需求,如此循環發展的結果是引導城市集聚。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時代,社會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傳輸,經濟要素的全球范圍內的加速流動,使得制造業從城市中分離出來,而高層管理機構則加速向核心城市集中。城市集群發展有助核心城市加強其經濟、教育、科技、文化、信息中心的建設,有助于中小城市與核心城市接軌,接受大城市的經濟、科技、文化、信息的輻射,從而使城市集群區大中小城市具有創新能力。

        (四)構建增強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聯系體系的協調機制

        城市集群發展的制度創新,能有效地促進區域勞動分工與協作關系的形成,是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實現協調發展的制度保障。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發展協調機制具有導引區域空間結構演化的影響力。通過制度創新,形成有效的城市集群發展協調機制,可以降低區域一體化交易成本,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從而對于優化城市集群空間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特定城市空間的外部性來自于經濟因素和空間因素的相互作用,并以區位價值附加與空間資產專用性增強的方式對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結構提出重組要求。但是,地方政府憑借對所轄區域發展條件和區域利益的理解,形成地方的發展戰略就難免出現區域之間發展戰略的不協調。這就需要進行城市集群發展制度創新,需要構建增強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聯系體系的協調機制。

        三、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發展的優化調控

        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發展模式是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基于空間結構演化與優化的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發展的優化調控,一是要有效地占據經濟活動空間,二是保持空間經濟收益遞增。如果把前者作為空間結構政策導向,那么空間發展的結果就是區域協調增長。如果把后者作為空間結構政策導向,則空間發展應是城市集群發展。如果從長期的空間經濟發展角度看,兩個目標有一定程度的兼容性。短期的傾斜式的空間發展是為了追求空間經濟的收益遞增,它所帶來的空間極化效應在達到某一臨界狀態后,便可形成空間擴散效應,它將有利于實現有效地占據經濟活動空間的目標。因此,要重點扶持城市集群中相對較弱的城市和城鎮發展,以在核心城市帶動下實現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協調發展。

        (一)促進具有收益遞增性的城市集群發展

        在促進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結構優化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選擇具有收益遞增性質的城市集群進行重點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城市集群的培育與建設要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在核心城市的選擇上要以經濟實力為基礎。在城市集群地域構成的確定上,要遵循核心城市的輻射半徑及經濟聯系規律。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市集群中的具有收益遞增性的城市集群主要有:長三角城市群(世界第六大城市集群)、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群、重慶城市群、成都城市群、東隴海地區城市群、鄭州城市群、西安城市群和南十襄(南陽、十堰、襄陽)城市群。通過國家扶持和區域合作建設,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市集群集聚規模經濟效應會得到快速增加,從而對于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促進長三角經濟腹地“兩帶”城鎮密集區發展

        優化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空間結構,應促進長三角經濟腹地“兩帶”城鎮密集區發展。長江流域經濟帶和新亞歐大陸橋西安以東雙橋經濟帶是長三角經濟腹地協調發展的一級經濟帶,是長三角經濟向中西部極化與輻射的“動力帶”。“兩帶”通過經濟社會要素與機制的耦合,是資源和產業集聚帶,是城鎮密集和城市集群發展帶。但是,“兩帶”發展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城市集群形成且經濟實力提升快,但城市集群之間區域的城鎮密集度不高;行政區域經濟板塊中的城鎮密集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互動性不強。新亞歐大陸橋西安以東雙橋經濟帶的南橋經濟帶整體實力較弱,除去長三角城市集群外,南橋經濟帶經過的安徽、河南、陜西等省域經濟板塊的一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區域,其城鎮密集度不高。以寧西鐵路為骨架,南橋經濟帶的培育為中西部省域經濟實現與長三角經濟空間對接提供了重要的極化和輻射通道,應著力促進其城鎮密集區發展。長三角經濟腹地“兩帶”城鎮密集區在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市集群空間結構優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區位,應科學規劃,區域協調,統籌發展。

        (三)組建跨行政區的區域政府(城市聯盟)

        組建跨行政區的區域政府可以協調集群城市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的行政區域經濟種類結構,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集群發展的阻礙力是客觀存在的。在行政區劃相對穩定的前提下,跨行政區的區域政府是地方政府之間的城市集群發展協調機構,是對城市集群發展的區域治理和空間管治的行政發展形態。跨行政區的區域政府可以是城市聯盟。組建跨行政區的城市聯盟組織形式有三個層次:組建省轄市范圍內的市縣城市城鎮聯盟(相鄰市縣城市城鎮之間的聯盟);組建省轄市之間的城市聯盟;跨省之間的城市城鎮聯盟。組建跨行政區的區域政府的重點是增強城市集群區范圍內城市經濟聯系,從而通過城市集群區范圍內城市經濟聯系促進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市集群空間發展。

        (四)推動集群城市有序發展。推動集群城市有序發展應著力做好城市集群有序發展規劃

        促使單個城市發展向集群城市有序發展轉化,應根據城市集群區的區位選擇主導產業空間組織模式,即區域外向度高、經濟基礎較好、智力資源(高校、科研)豐富、信息化程度高、市場機制相對成熟等條件的城市集群區,可選擇以外向加工型產業集群模式、高技術創新型集群模式、市場輻射型集群模式等為主的空間組織模式;自然資源較豐富、重工業基礎較好等條件的城市集群區,可選擇以資源指向型集群模式、多核心非緊密聯系型集群模式、單核心緊密聯系型集群模式等為主的空間組織模式。選好主導產業要培育帶動型的龍頭企業,以形成中小企業為網絡的產業集群區。推動集群城市有序發展,要進行城市集群有序發展規劃,在進行具有強勁增長型的核心城市發展規劃的同時,要確立次級增長型城市,以承接強勁增長型的核心城市發展的輻射,還要對弱增長型城市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對接鄰近城市發展規劃。要做好集群城市擴展和連綿方向規劃,即規劃城市集群區的核心城市、次級中心城市有序發展以及與集群城市連接的城鎮密集區發展。

        (五)構建支撐和引導城市集群區發展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

        要依托“一極兩帶”交通戰略通道,使“一極兩帶”的強勁增長型城市的樞紐作用和城市之間的聯系通過交通戰略通道得到增強,以推動連綿型城市集群區發展。進一步完善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城市集群快速交通束(高速鐵路、航空、高速公路網絡體系),促進“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間結構優化。依托省域經濟板塊經濟要素交流紐帶,構建支撐和引導城市集群發展的跨行政區綜合交通體系。提升寧西鐵路營運技術等級和戰略通道地位,發揮其連接長三角城市集群和長三角經濟腹地城市集群之間的極化和輻射經濟帶作用。通過構建支撐和引導城市集群區發展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促進長三角產業向長三角經濟腹地轉移、長三角經濟腹地資源向長三角集聚,增強長三角城市集群與長三角經濟腹地城市集群之間的經濟聯系,使長三角經濟腹地城市集群成為長三角城市集群產業轉移的接納基地、主導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基礎產業的供應基地,實現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一極兩帶”城鎮集聚和城市集群區的互惠互利發展。

        參考文獻:

        [1]朱舜,高麗娜等.泛長三角經濟區空間結構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胡彬.長江流域板塊結構分異的制度成因與區域空間結構的重組[J]. 中國工業經濟, 2006,(06) .

        [3]羅靜,曾菊新.基于空間結構的宏觀經濟政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05).

        [4]符小洪,林嶺,張木生.海峽西岸經濟區崛起過程中城市集群化探討[J].熱帶地理,2007,(02).

        [5]羅蓉,劉乃全.城市對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演進的影響實證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10).

        [6]朱舜,高麗娜.“一極兩帶”極化與輻射效應:泛長三角經濟區空間結構演化機制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09,(05).

        [7]朱舜,高麗娜,等.促進長三角及其經濟腹地協調發展的理論與對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8]彭聊,顧朝林.城市化進程下中國城市群空間運行及其機理[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朱舜,男,重慶市萬州人,教授,徐州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區域經濟學碩士生導師,先后主持國家和省社會科學基金及橫向項目10余項,出版《行政區域經濟結構與增長》、《縣域經濟學》、《泛長三角經濟區空間結構研究》等學術著作。

        第4篇:有機合成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有機化學 教學研究 教學設計

        一、有機化學教學研究現狀

        1.對有機物內在規律的研究

        目前,有些文章總結了脫水反應常見的幾種類型及其存在的規律;也有一些文章總結了有機物燃燒存在的規律及應用。例如,潘偉巧妙地將有機化學的反應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歌訣,希望能夠提高學生有機化學的學習效率;周利斌指出有機物結構十分復雜,一定要掌握好有機物的命名,他對有機物的命名作了一些具體分析,希望能夠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惑。

        2.對有機化學實驗的研究

        鄺代治等人討論了現代教育技術以及“綠色化學”的理念,對有機化學實驗開始采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并探討了“綠色化學”理念下,對有機化學實驗教學課件進行創新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馮銀富針對有機化學實驗教學,分別運用了實驗法、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等,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比能力、觀察能力和缺乏必要的自我監控能力是導致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同時教師自身的問題也對實驗功能的發揮存在一定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的相關策略。

        3.對有機化學學習方法的研究

        白成娥等指出作為中學化學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有機物也是高考的重點,她總結了加成反應、取代反應、加聚反應、縮聚反應、消去反應、氧化反應以及顯色反應,希望可以幫助提高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學習興趣;高志農等人指出在有機化學中,取代基效應與化合物自身的物理性質、反應活性、酸堿性以及反應的類型、速度等有密切關系,如果熟知官能團的特性,就可以利用取代基效應將一系列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利于學習和掌握。

        二、有機化學中的科學觀念

        1.實驗觀

        1828年,德國著名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經過艱辛探索,最終發表了《論尿素的人工合成》,維勒認為這是借助人力從無機物中制造出有機物的一項成功范例,對當時占據重要統治地位的“生命力論”產生了重要沖擊,成功動搖了“生命力論”的根基。他指出不論是在氰與氨的反應、氰酸與氨的反應或氰酸銀與氯化銨的反應中,氰酸最終都在實驗室里變成了尿素。維勒合成尿素的成功范例表明探究一切物質的性質和組成的最科學合理有效方法就是進行實驗。

        2.分類觀

        化學研究基本觀念之一就是分類的思想,在有機化學的主要研究歷程中,分類的觀念最初體現在“基團”的學說中,基的學說就是物質分類觀的具體體現,其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對復雜有機化合物的認識,而且簡化了處理方法。如果再深入研究,可以根據各種原子團之間的異同與親疏關系,在族與族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系,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有機化合物建立起井然有序的聯系。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有機化學能夠成為具有科學體系的學科,也就是從這時起步的。

        3.轉化觀

        化學實質上是一門研究物質轉化的科學,物質的存在并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彼此之間相互轉化的。有機化合物的碳與碳之間是以共價鍵相連的,因此有機合成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常常要用加熱、加催化劑、光照、加壓等反應條件。19世紀20年代起,化學家不斷合成各種功能各異、性能卓越的有機物,有機合成化學飛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后,有機合成的新領域開始迅速發展,一些新的方法與理論如反應機理、構象分析以及各種物理方法等方面的進展,對有機合成化學的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科學觀念為本的有機化學教學策略

        1.充分應用教材,發揮知識優勢

        教師首先要對本學科的知識結構有很好的了解與掌握,知識結構的構建是培養學生科學觀念的重要基礎,學科知識結構中都隱含著重要的科學觀念。有機化學的學習主線就是官能團及其轉化,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很好地領會知識結構,還要引申并強化“物質結構決定物質性質,物質性質決定物質用途”這一化學觀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把現行的有機化學知識與有機化學發展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有機化學知識,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觀等,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2.設計合理教學方式,增加科學體驗活動

        在科學觀念的形成過程中,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課程積極倡導探究學習,重視實驗,只有在實驗中才能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有機化學反應的多變性與復雜性,只有通過對反應生成物的分析、實驗條件的控制,才能使學生擺脫真正擺脫“理想實驗”造成的狹隘的物質轉化觀,學會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拓寬渠道,用好各種教學資源

        現代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信息渠道也變得更加通暢,教學中多多借助于網絡資源,可實現有機化學教學置于生產、生活中,可以變抽象為形象,還可以打破課堂教學的空間與時間限制。此外,有機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可把具體的化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為學生創設一個參與交流與表達的機會,增強對有機化學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第5篇:有機合成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 藥物化學;課程群建設;教學改革;實驗;微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6-0106-03

        1 前言

        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和《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全面深化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2014年3月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緊跟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科學定位、特色發展,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藥物化學是制藥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及核心課程,其內容主要涉及化學藥物的化學結構、化學名、理化性質、構效關系、制備方法及作用和用途[1],在制藥工程專業教學計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整個藥學領域的“帶頭學科”,課程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素質[2]。要在有限學時內更有效地深化理論知識學習和提高實踐綜合能力,就更多地需要考慮到專業基礎課程――藥物化學與專業課程在實驗和理論教學過程中的銜接、優化和提高等問題,因此,打破以單一理論課程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建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綜合應用能力培養”三維并重的課程體系,緊緊圍繞“藥物研發與生產”這一主線開展藥物化學課程群建設。

        藥物化學課程群包括傳統理論課程,如有機化學、藥物化學、藥物合成反應、化學制藥工藝學等[3],注重各門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相互滲透與深化,更突出理論結合實踐,將藥物化學實驗、藥物合成反應實驗、制藥工藝專業實驗及制藥工藝綜合實驗等相應的實踐課程也納入其中,旨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2 改革藥物化學課程群體系內容,通過重構專業知識結構,實現知識體系的完備互融

        藥物化學課程涉及面較廣,本身具有一定難度。而獨立學院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教師不可能詳細講解基礎化學知識,這樣往往會出現教師難講、學生難學的尷尬局面[4]。因此,整合課程群教學內容,注重藥物化學教學內容與其他上下游課程交叉融合[5],幫助學生理清學科交叉脈絡是十分必要的。

        夯實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 有機化學是本課程群的專業基礎課程,重點講解酸、醇、醛、酯、雜環等物質結構和化學性質,同時適當舉例講解常見藥物,在增加課堂趣味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藥物化學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脫離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學生僅依賴于死記硬背,學習效果必然欠佳[3]。因此,在藥物化學教學中注意聯系相關的有機化學基礎知識:以藥物結構為核心,聯系基本官能團推導藥物的理化性質;通過藥物分子結構逆合成分析,獲得合成方法,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更易記憶,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3-6]。

        強化藥物合成反應的基本原理 藥物合成反應課程是有機化學課程的深化和延續,是完成藥物化學合成理論和技能訓練的主要課程。它在說明有機藥物骨架的構建和基團相互轉換的基礎上,深入探討有關藥物合成單元反應的機理、反應條件、影響因素及其應用[7]。改革注重教材內容的更新,選取最新的教材――聞韌主編的《藥物合成反應》(第三版),同時簡化敘述性內容,強化官能團轉化規律,結合單元反應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實例進行講解,緊密結合有機合成的知識點來加深學生對藥物合成方法的認識和理解。

        注重化學制藥工藝學的實際應用 化學制藥工藝學是藥物化學在實際藥物生產中的深化和延續。改革后的新課程著重介紹典型化學藥物的工業化生產制備方法,在教學中補充現代制藥技術中最新理論及最新技術,如手性制藥技術、半合成抗生素制備技術、心血管疾病治療藥制備技術等,強化藥物工藝路線設計評價、工業生產中的可行性分析,培養學生的生產觀點,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8]。

        3 強化藥物化學課程群實驗環節,通過優化各類實驗方式,實現實踐與創新同生共進

        優選實驗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 對藥物合成部分實驗進行調整,選取環境友好、多步藥物合成實驗代替環境污染大、反應類型單一的實驗[3],增加手性藥物中間體的不對稱合成等,既包含之前有機合成基礎操作,又加強薄層層析、紅外光譜分析、柱層析等實驗操作技能訓練,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各項能力[9]。

        開設新型的綜合性實驗 比如將藥物合成、藥物制劑和藥物分析等實驗有機整合在一起,開設綜合性實驗“鹽酸普萘洛爾片劑的處方設計及質量檢查的制備”。該實驗要求學生首先合成鹽酸普萘洛爾原料藥,之后對原料藥進行質量檢驗,包括鑒別、純度檢查、含量測定等,最后通過處方篩選、制劑工藝選擇,確定最佳處方,工藝制備出鹽酸普萘洛爾口服片。實驗體現了藥物化學與藥物合成反應、藥物分析、藥劑學的交叉融合[5],通過此類綜合性實驗,既讓學生熟悉藥物從原料藥合成、制劑生產到藥物質量控制的整個過程,又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專業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滲透,對于學生就業后從事制藥生產或研發工作都大有益處。從近三屆實驗開展情況來看,實驗教學效果與反映很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注重實驗教學與藥學文獻與專業外語課程的結合 如藥物合成反應實驗重新編寫全英文講義,教師進行雙語實驗教學,學生提交英文實驗報告。化學制藥工藝實驗讓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設計方案,改進傳統藥物落后合成工藝,能培養學生從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操作到實驗結果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目的。

        結合畢業論文、大學生創新實踐等環節,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從2010年開始,每年大批制藥工程專業學生積極參加省級、院級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活動;學生進入到醫藥研發、生產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完成畢業論文工作,實現學生直接參與到科研和創新環節。通過這些實踐環節的強化,學生的制藥專業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多位學生在創新實踐活動中發表科研論文,在畢設工作期間申報專利。

        4 提升藥物化學課程群教學模式,通過采用多元教學元素,實現知識形態的重生再現

        激發學生求學興趣,全程引入教學“系統案例” 為使枯燥的理論教學更加生動,顧軍[10]等人提出“系統案例教學法”,包括藥物化學發展史案例、明星藥物案例、全新藥物設計案例、焦點事件案例、生活中合理用藥案例等。在上述已有傳統案例的基礎上,每個基礎單元都會列舉專業實習基地生產上或學校科研、畢設中的多個實例,通過使用實例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及靈活應用所學內容的能力。

        發揮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作用,實現信息化互動教學 利用多媒體技術化解傳統教學的不足,將圖像、文字、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融為一體,充分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等多種感官的處理功能[11],以用形象、動態的方式表達藥物的復雜結構、抽象概念、枯燥內容,讓教學變得直觀、形象,提高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和學習效果顯著增強。師生共建藥物化學網絡教學平臺,拓展教學時空,動態交互。利用網絡平臺將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參考書籍、制藥前沿等學習資源在網上免費向學生開放。學生可以不受時間限制自主安排學習,同時有效克服個體差異帶來的學習困難。網站建設過程中,學生參與資料收集、資料分類、探索新知識、學習重構,激發自信心和榮譽感及對本專業課程的學習熱情。同時拓寬網絡師生交流渠道,方便溝通,及時答疑解惑,教學也得到更好的反饋。

        此外,積極開發新型微課程,拓展新型教學資源,以多樣化互動提升學習興趣,取得較好成果。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開展項目教學模式 選取十多個市場前景較好的藥物為項目,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綜述報告。幾年來,項目教學的實施情況表明,學生通過完成項目課題,不僅增加了對藥物化學相關課程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對制藥技術發展現狀的了解,而且自學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5 完善藥物化學課程群考核方式,通過實行立體考核手段,實現教學質量的可控提升

        建立合理的、全面的考核方法,藥物化學、化學制藥工藝學等理論課程成績均由平時考核、期中檢查及期末考試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以上課出勤、課堂表現、課后作業、項目綜述報告等綜合情況為考核依據。

        實驗課不再將結果作為評定成績的唯一標準,同時全面考查平時整個實驗操作熟練程度、實驗態度、實驗結果和實驗報告,加入期末實驗考查作為綜合評定標準[9]。期末考查實驗要求完成指定實驗后當場交實驗報告,有完整的實驗記錄,正確回答思考題,并參考省級實驗競賽標準制定實驗操作評分表,實行現場給分,取得很好效果。

        6 結語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藥物化學課程群的建設改革時間雖不長,但成效顯著。例如:藥物化學微課作品獲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江蘇省賽區二等獎;2名學生參與紅斑狼瘡新藥研發,獲國家專利1項;1名學生在江蘇省大學生化學化工實驗競賽中獲一等獎。畢業生以良好的專業基礎和職業素養、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贏得社會良好的反響。今后建設的重點是在教學中充分展現制藥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注重培養和引導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加強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業務素質,同時建立一種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學生能力的指標體系,培養更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優秀制藥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鳳志,朱小東,張海娟,等.我院制藥工程專業藥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藥房,2014,25(12):1146-1147.

        [2]徐進宜,尤啟冬,姚其正.藥物化學課程群的改革與建設[J].藥學教育,2005,21(2):23-26.

        [3]張玲,劉毅.有機藥物化學課程群的構建與改革[J].科技視界,2013(30):43-44.

        [4]昌盛.提高藥物化學教學質量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4):103-104.

        [5]陳未,邢曉玲,馮藝.多課程交叉融合法在高校《藥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新課程學習,2013(12):10-11.

        [6]曹洪玉,馮寶民,牟紅梅.以藥物結構為核心的藥物化學教學設計[J].廣州化工,2014(17):204-206.

        [7]孫然鋒.基于問題式學習(PBL)在“藥物合成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州化工,2013,41(1):186-187.

        [8]王亞樓.化學制藥工藝學的教學改革[J].藥學教育,2003,19(4):23-25.

        [9]黃健軍,鄧剛,蔣才武.對藥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3(1):105-106.

        第6篇:有機合成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風格;倪瓚;逸氣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8-0021-01

        一、平淡天真的質樸畫風

        在元代繪畫體系中以山水畫最為興盛,主要代表是 “元四家”,即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他們的畫大多表現隱居、高隱、小隱、漁隱,以“出世成仙”的態度表達一種士大夫階層的孤傲、空虛的情感。他們在藝術上提倡“高雅”、 “天真幽淡”,理論上主張“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等。

        倪瓚,其生長地隔著太湖正對著趙孟\的故鄉吳興,所以他受到了趙孟\的某些影響。然而倪、趙兩者的藝術風格,從心理意義與社會意義兩個方面都顯示出涇渭分明的不同方式。但可以確定的是倪瓚懷著對黃公望的敬意作畫,其著名作品《六君子圖》用筆很像黃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兩圖畫石方法都是學董源的披麻皴。松靈的皴筆一層壓一層積筑,直到石形顯現。用黃公望的話來說,個性化用筆就是“糊突其筆”,用以提示空間的氤氳氣象;樹枝與苔點都是以三維式進退的。十分寫實的樹木與斜坡,寫實的空間結構:遠近因子構成的視像都沿著一個連續后退的地面伸展。倪瓚用中鋒“寫出的”樹石形象就好似篆書和草書。與趙孟\的《雙松平遠圖》相比,倪瓚的中鋒用筆“平淡天真”。他那種徐緩平靜的草書筆畫,卻飽含著感情和內心激情,與保持外在的靜態與平衡相對峙,執著地體現出一個信念:“屋里須教有主人”。

        所以,倪瓚的繪畫風格貌似平淡無奇,實際上卻無從模仿。沈周(1427-1509)畢生服膺倪瓚,但是根據一則故事說,他每次提筆仿倪,他的老師就在一邊呼叫:“又過矣又過矣!”倪瓚的畫每一筆都能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均衡和張力,傳達給他人的是內心自足的感覺與毫無夸張的真誠交流。

        二、聊以寫胸中逸氣

        倪瓚的山水畫面貌不僅在元代,就是在整個山水畫發展史上也是比較奇特的。后世鑒賞家阮元對倪瓚的山水畫評價為:“他人畫山水使真有其地皆可游賞。其畫面給人以靜謐、空曠、蕭索、荒寒的感受。這種畫面構成和筆墨情調被反復運用,形成了一種倪瓚所特有的模式。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了荒疏蕭條一派。但就是這樣一種看似平淡無奇、簡之不能再簡的藝術樣式,不但使倪瓚在生前就贏得了極高的聲譽,而且折服了明清兩代眾多的畫家。

        倪瓚的創作在某種意義上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有意味的形式,使一向以刻畫為能事,習慣于表現和欣賞丘壑之美的人們在倪瓚的簡淡至極的風格樣式面前,既感到新奇又感到玄奧。而蘊涵于倪瓚作品的形式中的意味,又使惟知在筆墨上逞強使氣、急功近利的畫家,無論怎么努力卻總是把握不住倪瓚畫中的精髓。

        三、小結

        總而言之, “華林散清月,寒水淡無波……”這些詩句我們從兒時便背的朗朗上口,而詩中所寫之景正是我們所熟悉的屢屢出現在倪瓚畫幅中的那種蕭寥簡淡之景。其畫面效果所呈現的蕭寥簡淡的意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期探索,在藝術道路上,從早期到晚期所走過的歷程,由繁到簡,由實到虛,有執著到超脫的歷程。他只想用簡單的墨,通過簡練的形象,寄寓無限的意趣。

        觀賞倪瓚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不僅描寫的是千變萬化的自然景色,更是描繪了他胸中的風景,他把微妙的墨調變化與簡略的構圖融為一體。用“斫冰”、濁中取凈,以及“寒”、“瘦”、“清”、“情”和“珊瑚鐵網”、“仙草齋房”等比喻解讀倪瓚的畫,多少道出了倪瓚畫的一些特質。但倪瓚的藝術又不僅僅是這些,或者說實際上是這些特質的有機合成,而這種合成的最終體現是“如燕舞花飛,揣摸不得,又如美人橫波微盼,光彩四射,觀者神驚意喪,不知其所以然”。正是這一藝術品格使人感到“無處著筆,覺矜才使氣一輩,未免有慚德”,這才是倪瓚用“平淡”、“素凈”、“逸氣”、亦即個人的生命體驗和審美追求所鑄就的藝術風格之所在。

        第7篇:有機合成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 化學教學 中考題 基礎知識 核心觀念 學科特點

        一、重視化學的基礎知識

        該層次學習主要是對知識的再認或回憶,要求學生能夠記住所學知識的要點,說出大意,描述出基本特征;能夠在試題所提供的材料中辨認出它們,能夠舉出同類事物的例子。如:記住所學過的重要化學概念、原理、定律、規律;知道重要的化學史實;說出重要物質的名稱、組成、性質、用途、制取方法;能說出常用實驗儀器的名稱、用途、使用方法等。

        本題考查的是生活小常識,考生只要掌握各種營養素的生理功能、食物來源、缺乏癥、攝入時的注意事項等內容,就能輕松、正確解答此題。【解析】A.米飯中富含淀粉,淀粉屬于糖類,故該選項錯誤。B.蘋果中富含有維生素,故該選項正確。C.蛋糕是以面粉、雞蛋、白糖、油脂等為原料,富含糖類、蛋白質、油脂等,故該選項錯誤。D.大饃中富含富含淀粉,淀粉屬于糖類,故該選項錯誤。

        二、關注化學的核心觀念

        該層次學習要求學生能夠較深入地理解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如:能對所學的重要化學概念、原理、定律、規律的本質進行說明;能從組成或結構的角度對有關物質進行區分;能對一些化學變現象進行解釋;能運用所學化學知識對一些化學變化過程進行推斷;能解釋化學實驗的過程、方法、條件及實驗原理;能判斷實驗現象或解釋所得實驗數據的意義等。

        【解析】“干水”一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2010年年度新詞語,并收錄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本題以“干水”為情境,體現了化學物質的利用方式產生革命性變化。本題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和水的組成、分子的性質,以及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由一個情境進行分散,對多個考點進行考查,覆蓋面廣,這也是化學學科命題的一個特點。本題起點貌似很高,但落點低,難度適中,以陌生的情境考查學生對化學核心知識的理解,體現了化學學習中概念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應用,讓學生在不同的變式中自主建構科學的化學核心觀念,一味地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是得不到高分的。

        三、突出化學的學科特點

        【例】(2011·安徽·14)某研究小組在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發現:鐵絲燃燒沒有火焰,蠟燭燃燒卻有明亮的火焰。該小組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

        【解析】本題以學生已經學過的鐵絲燃燒和日常蠟燭燃燒現象為情景,提出問題,探究物質的狀態與燃燒的關系;進一步通過具體的數據說明在燃燒時的溫度下,不同的物質狀態不同,再用事實說明,物質的狀態與產生火焰的關系。本題突出以實驗為核心的科學探究能力的考查,體現出化學的學科特點,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化學用語的掌握程度,以及對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引領教師加強對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深入研究教學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科學方法的素材。此題讓平時沒有經歷過實驗設計、分析、探究的學生束手無策,卻給平常經常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創新思維發揮空間。

        四、體現化學的生活價值

        【解析】人類使用材料的歷史,就是人類的發展史。研究材料,制造新材料是化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本題以生活中常見的水管為情境,選材來源于生活,兼顧全體考生的認知經驗,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觀察、研究身邊的物質,從而更深刻地了解化學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題考查了金屬材料、有機合成材料、鐵銹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怎樣防止金屬銹蝕,以及化學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等內容。較全面地體現了化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新課標要求,同時要求學生會寫重要的、基本的化學用語。

        五、彰顯化學的時代氣息

        第8篇:有機合成發展史范文

        關鍵字:手機媒體 新媒體 大眾文化

        手機媒體是以手機為視聽終端的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進行各種媒體內容的傳播。最早是由移動運營商針對手機信息傳輸的技術特點和傳播功能提出手機是媒體的概念。隨后,有學者開始從新聞傳播學視角關注手機媒介。學者匡文波直接將手機媒體定義為:通過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通信業學者項立剛認為,手機與其他媒體相比已有很多根本性、革命性的改變。 學者趙占波則歸納認為: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手機己具有便攜性、移動性、個性化、多媒體融合、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互動性強、傳播效果好等媒體優勢和特點。目前,有些研究者則明確將手機列為繼報紙、電臺、電視、互聯網之外的"第五媒體",認為手機早已超越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絡。學者朱海松在《第五媒體》一書中則首次為"第五媒體"手機媒體下了一個完整的定義,即"第五媒體"是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即時信息傳播載體,它是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定向為傳播目的,以即時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也叫手機媒體或移動網絡媒體。[1]

        一、手機媒介的興起

        在人類傳播發展史上,每一次新媒體的出現都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它不僅僅是知識領域的革命性變革,更是人類思想、行為、觀念、生存環境和社會生活的革新。有學者指出:手機具有高度的便攜性,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通話,這是手機最初被發明出來時的基本功能,也是其被大眾接受的基礎,現在隨著其功能的增強和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通過手機還可以讀新聞、看電視、寫博客、玩游戲、炒股票……手機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獲取資訊的重要載體。[2]

        (一)手機的媒體化過程

        對于手機的媒體化過程也有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總結,并指出手機作為無線通訊工具,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開始在中國出現,90年代末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大范圍迅速普及,雖然那時候價格相對昂貴,手機只能作為部分貴族人群的通信工具。后來慢慢在 90 年代末,手機已經慢慢普及了人們的大眾生活。但是作為一種信息交往的媒介,手機媒體近幾年才在中國初現了端倪。手機作為一種微型媒體最初的信息傳遞和接收形式或者載體真是介于是短信的形式。上個世紀 90 年代末開始出現并迅速普及的短信的這種功能,最初只是用于手機用戶之間互相問候的一種方式或者閑暇之余聊天的一種工具手段,后來慢慢的逐漸才發展成為傳遞即時新聞、大眾娛樂、生活服務消息比如天氣預報、生活小資訊等信息的承載載體和媒介。

        (二)手機媒體在現階段重要的存在形式--手機短信

        據中國移動提供的數據,有學者進行統計后發現:2000年,中國移動的短信量是10億條;2001年中國移動的短信量是159億條,加上中國聯通短信量為189億;2002年中國移動的短信量超過750億條,加上中國聯通的150多億條短信,短信量總共達到了900億條。據2003年2月13日北京日報報導,2003年中國春節發送拜年短信達70億條,平均每人在節日期間發送了30多條短信。方便、低資費的短信已經成為許多手機用戶常用的溝通方式。結合已逾2億人的手機用戶的規模,中國短信增值服務市場是一個巨大市場。有人預測,2003年中國短信發送將超過1500億~2000億條,由此產生的直接利潤將達到150~200億元人民幣。[3] 手機短信的興起則被看做是傳播媒體開始興起的一個重要標志。

        (三)將手機短信帶入多彩世界--多媒體信息

        作為信息交往的一種媒介,手機媒體的表現形式及表達方式遠遠不止手機短消息這一種。多媒體短信突破文本的限制,具有豐富的內容,直觀的視覺效果。彩色圖片、聲音、動畫等多媒體的應用,使手機短信進入一個多彩的世界。有研究者認為,手機媒體不僅引領時尚生活,而且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以及獲取信息、娛樂、交往等整體生活方式。[4] 新華社2002年12月19日報道,中國大陸移動WAP用戶突破百萬戶,中國移動2002年推出以圖像、聲音、文本的多媒體為特征的彩信業務,中國移動的彩信用戶在2002年末超過5萬。足以看到多媒體信息已把手機短信帶入多彩世界。

        二、手機媒介的發展

        學者崔明伍在《新聞傳播法》中指到:手機在最初發明的時候,是為了能讓用戶能夠語音通話傳達信息,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技術更多的與手機結合,使手機漸漸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大眾傳播媒體。國內已經在嘗試把一些新聞實事的傳播還有出版活動等的傳播用手機媒體來進行,積極的實踐,做到手機真正的媒體化。[5]

        (一) 手機成為交互式大眾媒體的標志--3G時代

        3G 手機指的是提供全面數字服務并連接高速無線移動網絡系統的具有數據處理功能的第三代手機。許多研究者認為,在移動通訊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3G"殺手級"應用將會是一個業務體系或多樣化業務的組合。[6] 也有學者聚焦手機媒體輿論影響力的研究,認為在3G時代,手機媒體通過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等方式,構建起中國民眾更廣闊的輿論空間,推動了民主進程。[7] 其影響力日漸滲透公共社會生活,并推進了電子政務的發展。還有學者提出:伴隨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和手機與互聯網的聯姻,手機已從單純的通話工具蛻變成為具備媒體特性的新興傳播媒介,并以其獨特優勢成為適宜傳播公共信息的新型平臺。[8]

        (二) 手機媒體的信息與技術整合--第五媒體

        有些研究者則明確將手機列為繼報紙、電臺、電視、互聯網之外的"第五媒體",認為手機早已超越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絡,其特點:1.無線通信技術使其信自、鏈打破了時空的障礙;2.多媒體技術使得其能以各種不同文本形態消息。[9] 手機向用戶提供語音通話、文字短信、圖鈴彩信、音視頻收聽和無線網絡通信等服務,因此手機媒體是繼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之后的第五媒體。另外,有學者分別從傳播者、傳播渠道、傳播內容、傳播效果等角度,解讀手機作為"第五媒體"的傳播特點,指出乎機媒體對傳統傳播方式有四大突破:1.把關隱性化:手機媒介的"去中心"化是對傳統媒體傳播主體身份的顛覆;2.渠道系統化:社會信息不再沿著某一單一方向運動,而是在立體網狀結構中多方向流動;3.符號差異化:手機媒體成功實現了大眾傳播的小眾化、個性化;4.傳播效果:"手機媒體實現了大眾傳播化的人際傳播與人際化的大眾傳播。"但手機作為"第五媒體"的提法從理論到實踐或是從宏觀到微觀都還處于初級嘗試階段,八方此處都傳來了對其的懷疑態度。但無可厚非的是,手機媒體--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它是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定向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在從無線短信服務到彩信服務的發展過程中,技術的前進、突破與無線網絡的平臺支持讓手機真正具備了媒體的特征。[10]

        三、手機媒體的未來

        曾有學者總結,縱觀手機的發展歷程,短信的出現使手機有了第一媒體(報紙)的功能;彩信的出現使手機更加全面地接近第一媒體,并有了第二媒體(廣播)的功能;手機電視的出現使手機有了影響力更大的第三媒體(電視)的功能;WAP和寬帶網絡使手機有了第四媒體(互聯網)的功能。在這些功能逐漸完備的基礎上,手機的"媒體"地位也逐漸得以體現,已經開始通過手機報、手機博客、手機支付等形式展開了大范圍的商用。由于手機短信可以隨時隨地發送,因而在社會新聞的傳播中,往往能夠搶先傳統媒體一步,容易使其成為新聞傳播的首選媒介,特別是在重大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預警等方面,有關部門選擇的第一信息方式越來越多的是手機。手機在功能上已經具備了媒體應有的潛質,并在實際中發揮了媒體的作用。

        手機媒體的傳播優勢使其呈現出廣闊的發展空見,但是,相關各種問題也明顯存在,并形成瓶須制約著手機媒體更好地發展。有學者從技術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移動互聯網自身的發展還存在許多不足與困擾。例如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受日益緊張的頻率資源限制,加之手機固有的一些缺陷特點,如屏幕小、文字輸人難、儲量有限、處理能力低等。有研究者從成本的角度分析.認為盡管3G時代帶來了高速上網和運營商紛紛下調手機上網資費,但資費價格仍然相對較高,高收費令人望而生畏;[11] 此外,有研究者研究提出手機媒體發展還受制于行業壁壘、標準之爭、手機產業規范尚不成熟的困擾。[12] 目前,受后臺數據服務接入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雙寡頭壟斷地位薄弱;行業壟斷,造成市場準入困難;[13] 國內對手機新興媒體的監管機制尚不健全,管理細則沒有出臺。[14]總之,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對現行的產業政策和監管方式提出了新的變革要求。[15]

        學者鐘倩在《手機媒體發展探析》一文中指出:由于互聯網有廣播的速度與方便、電視的圖像與聲音的有機合成、報紙的詳盡深入與可保存的優勢,再加上互動、即時、延展和融合之特征 ,很快就對傳統的電視、報紙等媒體形成了巨大的挑戰。不過, 網絡媒體雖然具有互動即時、迅捷、多媒體化等眾多優點, 但同時也有接受時隨意性不強,便攜性差的缺點。手機媒體則進一步融合了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的優點, 不僅能直接搜索互聯網上的所有內容, 而且可隨身攜帶,隨時隨地進行服務。另外,手機用戶的普及率也遠遠高于電腦。手機媒體是在電信網與互聯網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科技的產物, 將互聯網的力量從電腦轉移到了手機上,從而形成了一種更方便、更強大的媒介方式。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手機媒體的未來,就是將一個互聯網的終端隨身攜帶,它不僅完全繼承了互聯網所有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它將互聯網的終端從有線變為了無線,這才是手機媒體未來發展的方向。[16]

        參考文獻:

        [1]朱海松.第五媒體[J].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9

        [2]李建偉,王克茹.手機媒體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新聞界,2009,2

        [3]匡文波.論手機媒介[J].國際新聞界,2003,3

        [4]匡文波.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J].2008,9

        [5]崔明伍.新聞傳播法[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6]劉偉."融合"是3G下移動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J].通信世界網,2009,11

        [7]郭小平.論視聽新嫌體傳播的社會影響[J].中國電視,2009.(3)

        [8]李玉曉.楊想中國3G手機時代[J].新聞愛好者,2009.(15)

        [9]張敏強.新媒體:威脅還是機遇[J].中國記者,2005.(8)

        [10]張燕.釋放創意:平衡數字技術的手機媒體--手機媒體前景展望[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7.(4)

        [11]匡文波,王權.試論三網融合背景下手機媒體發展的三大趨勢[J].傳媒雜志,2010,06

        [12]陸平.3G時代新媒體人才的培養[J].新聞愛好者,2009.(18)

        [13]姜妍,于燕枝.手機電視能成為新嫌體主角嗎?[J].傳媒雜志,2009.(3)

        [14]郝振省.中國手機出版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J].科技與出版,2008,1

        [15]周廷勇.手機電視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時策建議[J].中國傳媒科技,2008,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天天更新 | 亚洲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 中国老熟女精品久久国产精 | 亚洲欧洲自拍偷线一区二区 | 亚洲va在线天堂va欧美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