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家務勞動的步驟范文

        家務勞動的步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務勞動的步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務勞動的步驟

        第1篇:家務勞動的步驟范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8A-

        0016-02

        品德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標準倡導教育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作為課程基礎。那么,如何讓思品課真正生活化呢?本人從“課堂上創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學中注意發現、創造活動,注重課外實踐的感悟升華”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創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學上回歸生活

        1.創設情境,知理導行。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思品課教學中,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激發思維,它比單純的語言講授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愛護集體的榮譽”內容時,筆者在課堂上預先設置好這樣一個場面:幾支粉筆和一塊板刷掉在了地上;一把椅子倒在地上;窗戶開著,鉤子卻沒有鉤上。上課時,筆者先采用擬人化的故事,講述為什么要愛護學校公物的道理,又以拍手歌的形式告訴學生愛護公物的行為要求。最后,筆者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了應該怎樣去愛護學校的財物。現在,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教室,看看有沒有愛護公物的事需要做呢?”學生頓時活躍起來,個個都認真仔細地觀察。沒過多久,就有幾名學生高高地舉起了小手。筆者請他們依次找出需要做的愛護公物的事。學生有的撿起了粉筆、板刷,有的扶起了椅子,有的把窗戶的鉤子鉤上……筆者問:“你們為什么這么做呀?”學生有的答:“鉤子不鉤上就會使窗玻璃容易打碎。”有的答:“椅子倒在地上會被人踩壞。”……可見,教師根據教材靈活創設生活情境,既加深了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掌握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要求,達到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目的。

        2.由靜到動,體驗情感。教材是靜態的,而現實生活是動態的,要把教材上“靜”的教學內容變成“動”的學習內容,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礎上創設條件,進而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被充分激發出來。例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愛我的家》,這篇課文由兩個主題活動構成:“我的家”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在主題二第2課時還安排了“我愛做家務勞動”這一內容。教材中只有幾幅學生做家務勞動的圖片,是靜態的,而現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觀察,根本體會不到父母勞動的辛苦。怎么樣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并產生做家務勞動的愿望與行動呢?筆者補充了一組錄像,播放爸爸媽媽下班回家急急忙忙買菜、燒飯、掃地、洗衣服等情節。學生觀看之后,聯系生活實際,在腦海中回想起日常生活的片段,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從父母的滿頭大汗中受到震撼,體驗到了父母操持家務的辛苦,萌發了“我也是家庭一員,要多做家務勞動”的愿望。這一與家庭生活密切聯系起來的補充內容充分激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3.巧用事件,升華教育。有時候,如果教師善于利用課堂上的一些“意外”事件,往往能使之變為課堂生成資源,為教學服務。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大家庭》這一課時,筆者精心設計了教學活動。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爭先恐后地訴說著自己對“大家庭”的喜歡:“我喜歡前面的大黑板,老師在上面寫,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我喜歡班里的小朋友,下課了可以一起玩,可開心了”……突然有一名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筆者以為他要回答問題,于是叫了他。“老師,劉遠(化名)流鼻血了……”這位學生著急地說道。筆者一聽愣了一下,定神一看,真的有一位學生在流鼻血。遇到這樣的突發事件,筆者忽然想到: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教學素材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驗“班集體是我們的大家庭”,要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正好可以借助這一突發事件來加深學生的體驗感悟。想到這,筆者及時肯定并表揚了這位學生對同學的關心,并快步走到這位流鼻血的學生身邊,扶住他,請他抬起頭,防止鼻血再流下來,然后焦急地問全班學生:“孩子們,劉遠同學流鼻血了,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其他同學看見老師的關切之情流露,也都焦急地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并且很快達成共識:“請劉遠的好朋友蒙小超(化名)扶著他到醫務室去。”這一突發事件的處理使全班學生和流鼻血的學生之間產生一種愛的情感的碰撞,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真的把每一個同學都放在心上,從而使學生間互相關心、幫助的溫暖感受油然而生,真正感受到“我們的大家庭”帶來的溫暖,體驗到在教室中的學習就是一種真實的生活。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教育是心心相通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去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反之,如果筆者簡單處理這一突發事件,即刻帶這位學生到醫務室去而讓其他學生留在教室自習,也就激發不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更別說觸及學生的心靈了,這樣的教育無疑是蒼白無力的。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活

        陶行知先生倡導“教學做合一”,而在品德與生活課中,活動成了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品德與生活課屬于活動型綜合課程,它的定位側重于兒童發展的角度,立足于兒童在活動中獲得經驗和形成體驗。教材中豐富多彩的話題和圖例都是在兒童的日常生活范圍內,其活動方式極為豐富,而且涉及面廣。這些活動的設計啟示著教師在教學時要圍繞教學目標,認真地研讀教材,根據本班的實際,很好地利用這些活動。

        1.從學生生活中發現活動題材。新課改理念倡導教育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作為教師,應在課前對教材進行正確把握,并了解學生的生活現狀及思想動態,發現、提煉活動的題材。在品德與生活教材中,關于交通安全知識只安排了《遵守交通規則,安安全全上學》一課,因此本課的教學內容涵蓋面較廣,不僅要學生知道有關的交通小常識,而且要學生懂得不遵守交通規則會給自己、家人帶來的傷害,還把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放在最后。為了讓一年級的孩子對這些模糊不清的交通標志認識得更加清晰,在課堂上筆者打破現有的教材體系,把筆者用相機拍攝的交通標志一一貼在黑板上,開展了“請讓我來告訴你”活動。通過運用擬人化的語言描述標志的含義,學生興致盎然地了解了各交通標志的含義,教學效果良好。

        2.創造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課堂教學活動應是師生積極、有效和高質量的多向互動。作為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教學事件、情境,以喚起、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推動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教學《我愛做家務勞動》一課時,筆者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唱一唱(唱《好媽媽》)、看一看(看父母做家務的錄像)、說一說(說說自己的感受)、學一學(學小老師做家務的好方法)、比一比(誰的小手最能干)等一系列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父母做家務的辛苦,激發了“我要做家務”的愿望,逐步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生活經驗得到激活、豐富和提升,情感得到豐富、細膩和純化。

        3.把活動做細。課堂教學活動不是為活動而活動,更不是作為課堂景觀來點綴教學過程的。活動并不是越多越好,我們應把每個活動潛在的教育資源挖掘出來,注重過程、反饋,通過教師的引領,使活動做細,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還要重視活動的生成性。就如筆者前面舉的學生流鼻血這一事例,如果筆者只顧按預先設計好的步驟一步一步走下去,而不善于捕捉這個新的生長點的話,教學的有效性將大打折扣。因此,教師一定要善于經營活動,用活動的真實進程不斷豐富和推進課堂教學的進行,使課堂生活成為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

        三、注重課外實踐,在生活中感悟升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一節課兩節課能夠完成的。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課程標準在“知行統一”原則里,特別強調:“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思品課要提高實效,必須向課外拓展,與多種德育途徑相結合,形成教育合力。筆者認為這種拓展主要在課前與課后進行。

        1.課前開展實踐活動,充實課堂教學。一節成功的品德與生活課,課前大量的準備必不可少。教師應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前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以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為課堂教學積累直觀的感性材料,促使學生在課堂上能較輕易地感悟、理解教學內容,激發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如教學“變化中的社區”這一內容時,課前筆者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發生的變化。學生有的請爺爺、奶奶講社區日新月異的變化,有的用筆畫下了美麗富饒的家鄉,有的寫出了內容豐富的作文……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還進一步增強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教學目標的達成水到渠成。

        2.課后開展實踐活動,深化課堂教學。道德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反復訓練、螺旋上升的過程,單靠某一課的教學就想達到目的,無疑是不現實的。因此,教材中留存有大量的實踐空白,讓學生課后操作、延伸,鞏固深化教學內容。如學了“我愛做家務勞動”內容后,筆者讓學生回家堅持做家務勞動,并讓家長在家務勞動卡上做出評價,一段時間后在班中開展“我是能干的小主人”評比活動。這些課后活動很好地把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教、學、做”有機結合起來,是“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最好實踐。

        第2篇:家務勞動的步驟范文

        看似只是小小的家務勞動,卻與孩子的動作技能、

        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幫助孩子學會主動思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讓孩子了解生活、愛上生活。

        根據年齡,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家務能力

        9-24個月: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讓寶寶自己把臟的尿布扔到垃圾箱。

        2-3歲:可以把垃圾扔進垃圾箱;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使用馬桶;刷牙;澆花(父母給孩子適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更好地使用馬桶;洗手;更仔細地刷牙;認真地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睡前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獨立進食;飯后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里;幫助媽媽把疊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K衣服放到裝臟衣服的籃子里。

        4-5歲:能獨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鋪床,獨立睡覺;準備餐桌(從幫家長拿筷子開始,慢慢讓孩子幫忙擺盤子);飯后把臟的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柜(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疊不同的衣服);自己穿衣,并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能幫忙擦桌子;鋪床/換床單(從幫媽媽把臟床單拿走,并拿來干凈的床單開始);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背的書包和要穿的鞋(以及第二天上學要用的各種東西);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并放回原處)。

        6-7歲: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掃地擦地;清理洗手間;會用洗衣機和烘干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

        13歲以上:能換燈泡;換吸塵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兩面);清理冰箱;清理爐臺和烤箱;做飯;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洗衣服(全過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柜);養小植物。

        孩子做家務像“幫倒忙”,父母該怎么做?

        1.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迎合這個階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訴孩子,Ta的工作給家庭帶來了很大幫助。

        2.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提供一份孩子能做的家務清單,讓Ta選擇,從而讓Ta心甘情愿地去做家務。

        3.把任務細致化。別告訴孩子“把你的房間收拾好”這種話,應該把任務拆分成數個步驟,比如告訴Ta“把玩具裝進玩具箱里”,“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等。

        4.忘記“完美主義”。如果孩子洗的襪子不夠干凈,擦的桌子不夠亮,不要去批評Ta。

        5.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工具。不要給孩子一把比Ta還高的掃帚。如果你想讓Ta幫你收拾飯桌,那么,就只讓Ta把吃剩的飯菜幫你拿進廚房就行了。

        6.不要強迫孩子。孩子不愿配合做家務時,要留一個緩和的過程。比如這樣說:“我可以讓你玩10分鐘,10分鐘一到,你必須立刻去收拾你的書桌。”

        7.提供獎勵。將孩子每天要做的家務繪制成一張圖表,每當Ta完成其中一項時,就獎勵Ta一顆小紅星。而每隔兩三個月,獎勵一個Ta希望得到的禮物。

        第3篇:家務勞動的步驟范文

        關鍵詞 腹腔鏡手術 剖腹手術 卵巢腫瘤

        資料與方法

        年1月~8年1月我院收治良性卵巢腫瘤患者166例年齡1~歲行腹腔鏡手術97例為腹腔鏡手術組行剖腹手術69例為剖腹手術組兩組平均年齡、體重無差異。

        良性卵巢腫瘤的診斷:首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篩查對診斷為良性卵巢腫瘤的病例再經CT或MRI圖像進行診斷另外應用腫瘤標志物CA15、CA19-9、CEA作為輔助診斷最終確診為良性卵巢腫瘤的病例實施手術。

        手術指征:腹腔鏡手術組卵巢畸胎瘤8例雙側例卵巢巧克力囊腫1例雙側6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7例卵巢漿液性囊腺瘤1例卵巢冠囊腫1例其他5例;有剖腹手術史6例。卵巢囊腫的平均直徑是11.51±.59cm。剖腹手術組卵巢畸胎瘤1例雙側例卵巢巧克力囊腫1例雙側5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例卵巢漿液性囊腺瘤1例卵巢冠囊腫11例;有剖腹手術史8例。卵巢囊腫的平均直徑是7.1±.cm。所有手術切除標本均經術中冰凍切片及術后病理證實。

        方法:腹腔鏡手術組采用全身麻醉剖腹手術組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手術方法:腹腔鏡手術組應用德國生產的電視腹腔鏡及器械麻醉成功后取頭低足高仰臥位臍孔部氣腹針穿刺注入二氧化碳氣體行成氣腹氣腹壓力設置為1.6kPa。用1mm套管針穿刺置入腹腔鏡左下腹置入5mm或1mm套管針右下腹置入5mm套管針。常規觀察腹腔檢查肝、膽、膈肌、胃及腸管表面然后檢查子宮及雙附件形態、大小及活動度。剖腹手術組按常規手術步驟操作。兩組術后均常規抗感染治療。腹腔鏡手術組術后6小時拔除尿管下床活動;剖腹手術組術后小時拔除尿管下床活動。

        觀察: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日及術后發熱、鎮痛劑使用例數和手術并發癥及術

        后隨訪結果

        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和X檢驗。

        結 果

        手術情況:腹腔鏡手術組中有例中轉剖腹手術其中1例因卵巢巧克力囊腫與腸管黏連致密在松解術中因止血困難而中轉開腹手術;另1例因剖腹手術后腸管與附件黏連緊密而中轉開腹手術腹腔鏡完成手術95例剖腹手術組均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效果:兩組術中探查及冰凍切片檢查未見惡性卵巢腫瘤病例無腫瘤破裂及內容物外漏其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術后平均全院日比較。見表1。

        兩組術后鎮痛劑使用例數術后發熱指術后體溫1次>8℃為發熱恢復日常家務勞動時間比較:兩組術后鎮痛劑使用例數、術后發熱、恢復日常家務勞動時間比較結果差異有顯著性P

        手術副損傷及并發癥:腹腔鏡手術組1例出現皮下氣腫天后自行消失;術后肩部酸痛感1例給予開胸順氣丸粒口服次后緩解;例因出血及黏連而中轉行剖腹手術兩組均無臟器損傷、術后出血及化學性腹膜炎剖腹手術組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繼發感染延期愈合余切口均甲級愈合。

        隨訪:最長時間年。剖腹手術組1例卵巢畸胎瘤于術后年雙側卵巢出現畸胎瘤例卵巢巧克力囊腫腹腔鏡手術組1例剖腹手術組1例術后年復發給予藥物治療后病情緩解。

        討 論

        腹腔鏡手術治療良性卵巢腫瘤的可行性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已成為良性卵巢腫瘤的適應證[1]。

        腹腔鏡手術的療效:為比較腹腔鏡手術與剖腹手術治療良性卵巢腫瘤的療效本樣本進行了對照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手術組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日及術后發熱、鎮痛劑使用例數均明顯少于剖腹手術組P

        第4篇:家務勞動的步驟范文

            實施“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近年來開展的一項教育活動。這項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像建筑師一樣, 在完成一個個具體“建筑項目”的過程中,給心靈大廈增磚添瓦,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我們 以這項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1993年,我校提出了“自覺班”的概念,當時只是對在常規管理方面表現好的,尤其是紀律好的班級給予 表揚。

            1996年2月以后,我們通過“制定標準、宣傳動員、鼓勵申報、 組織爭創、督查評定、推廣經驗”六個具 體步驟,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爭創自覺班”活動,后又對學生提出“爭做自覺生”的要求。

            隨著活動的深入,我們的認識逐步在深化。我們認為,優秀班集體有各種各樣的模式,“自覺班”是櫻花 園中學創造的、以“突出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倡導學生自覺”為特色的一種優秀班集體模式。鑒于學生自覺 性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于是我們又策劃了“學生自我教育工程”這一活 動。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創建自覺班”活動的深入與發展,也可以說是通過“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找 到了一個促進學生成長,促使學生自覺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徑。

            一、“第一期工程”(寒假期間的活動)

            (一)活動的過程

            1.策劃與發動

            首先,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有理論依據的。其理論依據是關于人的主體性及全面發展的理論;素 質教育與主體教育理論;此外,還有教育界對青少年年齡特征、生理心理特點在理論上的共識。

            在指導思想上,我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教育自己。

            在活動目標上,使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有所提高。

            在活動步驟上,我們確定了學生自我設計、學生自覺實施、班級總結驗收、全校評優展示交流這樣四個步 驟。

            對于活動我們把握住兩點:一是教師、家長只起指導和幫助作用,突出學生的自我教育;二是不搞“一刀 切”,培養學生的個性。

            我們先后召開了班主任會、家長會、全校學生大會,層層進行了動員。為了廣泛爭取社會支持,寒假前, 我校還與各有關居(家)委會取得了聯系。

            2.設計與踐行

            開展什么樣的活動?怎樣開展?我們認為,讓學生自己設計是最能體現學生需要,最符合學生愿望,最能 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最能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在學生自我設計前,我們給予了必要的指導,指出:“只要 是有利于同學們自我教育的活動,都可以開展。比如,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自學習慣,可以進行 家務或公益勞動,可以為環保做貢獻,可以旅游、參觀,也可以開展文體、科技、閱讀、書法、攝影等各種活 動。”

            我們對“自我踐行”這一步驟的提法是“自覺實施”。此活動是在寒假期間開展,不是在學校的直接監控 下進行的,活動能否真正落實?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采取了如下幾個督促與檢查的方式:

            一是要求學生寫“寒假日記”,真實記錄“自我教育工程”實施情況;二是要求學生開學時以多種形式上 交總結或成果匯報材料,如活動照片、實物等;三是印發了學生開展活動的家長評價表,由家長填寫,開學時 收回;四是印發了居(家)委會對學生開展活動情況的鑒定表,由居(家)委會填寫并蓋章,開學時收回。

            3.總結與提高

            為了鞏固活動成果,開學之后各班進行了總結驗收,召開了主題班會,全校評出“優質工程”93個。以這 些“優質工程”為主要素材,學校用10塊大展板,舉辦了“學生自我教育工程匯報展”,組織全校學生及其家 長參觀,達到了提高認識的目的,并以此作為“第二期工程”的動員。

            (二)活動的效果

            1.反映在參加活動人數及活動內容上

            這次活動共吸引了534名學生參加,約占全校人數的82%。 收到記載“工程實施”情況的日記、學生總結 、家長反饋評價表、居(家)委會鑒定表等各500多份,照片676張,還有小制作等不少實物。

            據統計,參加人數所占比例較高的活動依次為:家務勞動(92.1%),文體活動(85.6%),閱讀(70.4 %),環保活動(41.8%)。此外,像社會調查、公益活動和科技活動也能有一些同學自動參加,其人數比例 分別為28.5%、22.1%和13.9%。

            2.反映在對活動的認識與感受上

            學生們通過這項活動受到了較深刻的教育。 我們對參加活動的534人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 實施自我教育工程中,你所做的一切”,為了“好玩”的只有9人,占1.68%; 為了“完成任務”的有70人, 占13.11%;而為了“接受鍛煉,提高自我”的有455人, 占85.21%。

            學生們在日記、總結和問卷調查中寫下了大量的感受。

            初二(4)班劉洋說:“寒假里的每一天我都安排得很充實, 很有意義。”初二(3)班駱晨琛說:“這個 活動培養了我們的自理能力,我覺得我們都長大了。像這樣的活動,學校應多組織一些。 ”初二(5)班李雅 在幫助居委會出板報、清理環境后說:“在以上活動中,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懂得了不少道理,漸漸明白了 美好的空間要自己去創造,以及為人民服務最光榮的道理。”初二(1 )班董璐說:“活動后才明白能夠自理 、自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體諒父母、主動做家務又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初一(3)班高揚說:“路上 , 我看見有一個人把喝完的可樂瓶子隨手扔在干凈的馬路上,正落在我的腳邊。在以前我早把這個瓶子當球踢 了,現在我把它撿起扔進了垃圾箱。”初二(4)班于弘說:“對下崗職工的采訪使我認識到, 學習的黃金時 代是多么寶貴呀!”初二(2 )班吳海楠不僅采訪下崗職工而且勸她們:“出去走走,一定有合適的工作在等 著您!”

            3.反映在學生的變化上

            通過活動,學生在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僅舉一例:在參加家務勞動方面,能夠“經 常或天天做到”的人數比例,由參加活動前的24%上升到65%;不肯做家務的人數比例,由參加活動前的近9% 下降到約2%。

            4.活動在教師、家長中及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首先是學校的不少干部和教師沒想到學生們能在沒有老師直接組織的情況下,將活動開展得這樣好。老師 們深切地感到要轉變教育觀念。

            其次是家長反響強烈,紛紛表示:“活動很有意義,也很必要。我們做家長的歡迎這樣的活動。”“希望 學校將此項活動堅持開展下去,辦出自己的特色。”家長們的評價是:“活動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 養了愛勞動、尚勤儉的好習慣”,“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使之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使孩子 “很好地了解了社會,培養了自覺性”,“開闊了眼界”等等。

            第三是社會的反響強烈。各居(家)委會紛紛表揚我校學生參加“愛心小組”,幫居委會出板報、搞衛生 ,慰問軍烈屬,助殘,清理白色垃圾,宣傳禁放鞭炮等舉動,充分肯定和支持我校這一活動。

            二、第二期工程(第二學期的活動)概況

            第二期工程是以上學期學生在校生活和國慶組字訓練為主要內容來開展的“學生自我教育”活動。經過一 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們普遍反映收獲多,進步大。

            在學習方面變“老師讓我學”為“我自己要學”。上學期學校組織了一次自我教育工程中的學習交流會, 學生們的發言充分反映了學習動力來自學生自身。

            在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習慣方面,學生們大多數根據自己的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工程設計”,自覺“ 施工”,提高自我。例如一個學生說:“在以前,我可是個罵人‘高手’,也下過決心要改正,但總是半途而 廢。學校開展‘自我教育工程’活動,讓我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再如,有一個學生愛隨手亂扔東西,通過參 加這項活動,不再隨地扔廢棄物,而且要求自己每天從地上撿拾兩個廢棄物扔進垃圾箱。

            在體育鍛煉方面,學生們也增強了自覺性。如初二(1 )班劉思雨說:“我現在完全可以不用人督促就去 跑步了。我的一雙穿壞的球鞋足以說明。”某個學生是個小胖子,“自我教育工程”使他每天自覺跑2000米, 做20個俯臥撐。他說:“我現在做這些運動時不喘了,還能再加上一點別的運動。”

            在國慶組字訓練中,由于有了“自我教育工程”為基礎,同學們的自覺性很強,有的帶傷堅持練,有的發 燒堅持練,也有的把綠豆湯讓給別人喝……

            總之,第二期“學生自我教育工程”依然反映出顯著的德育實效。

            三、對“學生自我教育模式與機制”的探索

            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工程”,引發了我們對學生自我教育模式與機制的探索。根據“學生自我教育工程” 第一期、第二期的經驗,我們形成了以下的初步構想。

        第5篇:家務勞動的步驟范文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學生為主體 提高 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b)-0169-01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是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必須正確地看待學生,把學生當“人”看待,學生是主體的人,有他自己獨立的人格,有他自己的主體意識,要相信他們,尊重他們,哪怕是低年級的小朋友。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是更新教學觀念,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標志之一。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作為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幾年來,我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重視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求新知識的能力,有以下悟得,現拙述己見,愿與同仁探討。

        1、更新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改變教師主講,學生聽記的“知識灌輸”。將“干巴巴”的說教變為生動活潑的討論、辨析。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由吸引學生認真聽,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現有的知識水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課堂成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點撥,共同討論的過程。如:教學《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一課時,先讓學生各抒己見,談一下自己有哪些興趣和愛好,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那些興趣愛好是健康的?那些事不健康的?并結合各人實際談談培養健康的興趣和愛好對一個人的發展有什么幫助。最后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總結。學后利用課外組織學生發展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如同學們下象棋、跳棋、打籃球、畫畫、看課外書……。通過實踐活動,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也真正體驗到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能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拓寬知識、發展技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如學習《團結起來力量大》一課時,組織學生進行拔河比賽,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使學生的思想認識進一步得到強化。

        2、拓寬教學途徑,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道德行為從根本上講,它帶有很強的實踐性。主體需要在學習中實踐,才可能形成較為穩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教師為之間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加強實踐性。將思想品德的課的教學內容向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展、延伸。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首先要借鑒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激發正確的道德動機,使其產生自覺的道德行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學了《承擔家務勞動》一課以后,可安排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按照課本上提供的方法和步驟學做纂饅頭和炒白菜,然后組織學生進行野炊活動,以促使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為督促學生的自覺行為,可為學生布置一些家務活如:收拾房間、洗衣服、拖地等。這類活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利用家校合力幫助、督促學生。可以采用給每一位學生發放“我是家庭小幫手”記錄卡,要求家長幫助做好記錄,月末評選“好幫手”,進行表彰鼓勵,這樣既減輕了父母的家務負擔,也使孩子們在勞動中學到了生活的本領,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主動承擔家務活的好習慣。

        學生的實踐活動可安排在授課之后,也可以安排在授課之前,如:教學《參加公益勞動》一課時,課前組織學生到附近的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為老人打掃院落、房間、擦玻璃等。在課堂上先組織學生討論,什么是公益勞動?參加公益勞動后你有什么體會?然后學習教材內容,并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和討論認識什么是公益勞動以及公益勞動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產生熱愛公益勞動的感情。通過親身體驗和學習,同學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公益勞動。并感受到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不僅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益處,也能使自己的身心獲得愉悅。

        3、引導學生自主體驗,探究性學習

        第6篇:家務勞動的步驟范文

        1993年,我校提出了“自覺班”的概念,當時只是對在常規管理方面表現好的,尤其是紀律好的班級給予表揚。

        1996年2月以后,我們通過“制定標準、宣傳動員、鼓勵申報、組織爭創、督查評定、推廣經驗”六個具體步驟,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爭創自覺班”活動,后又對學生提出“爭做自覺生”的要求。

        隨著活動的深入,我們的認識逐步在深化。我們認為,優秀班集體有各種各樣的模式,“自覺班”是櫻花園中學創造的、以“突出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倡導學生自覺”為特色的一種優秀班集體模式。鑒于學生自覺性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于是我們又策劃了“學生自我教育工程”這一活動。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創建自覺班”活動的深入與發展,也可以說是通過“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找到了一個促進學生成長,促使學生自覺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徑。

        一、“第一期工程”(寒假期間的活動)

        (一)活動的過程

        1.策劃與發動

        首先,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有理論依據的。其理論依據是關于人的主體性及全面發展的理論;素質教育與主體教育理論;此外,還有教育界對青少年年齡特征、生理心理特點在理論上的共識。

        在指導思想上,我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教育自己。

        在活動目標上,使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有所提高。

        在活動步驟上,我們確定了學生自我設計、學生自覺實施、班級總結驗收、全校評優展示交流這樣四個步驟。

        對于活動我們把握住兩點:一是教師、家長只起指導和幫助作用,突出學生的自我教育;二是不搞“一刀切”,培養學生的個性。

        我們先后召開了班主任會、家長會、全校學生大會,層層進行了動員。為了廣泛爭取社會支持,寒假前,我校還與各有關居(家)委會取得了聯系。

        2.設計與踐行

        開展什么樣的活動?怎樣開展?我們認為,讓學生自己設計是最能體現學生需要,最符合學生愿望,最能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最能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在學生自我設計前,我們給予了必要的指導,指出:“只要是有利于同學們自我教育的活動,都可以開展。比如,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自學習慣,可以進行家務或公益勞動,可以為環保做貢獻,可以旅游、參觀,也可以開展文體、科技、閱讀、書法、攝影等各種活動。”

        我們對“自我踐行”這一步驟的提法是“自覺實施”。此活動是在寒假期間開展,不是在學校的直接監控下進行的,活動能否真正落實?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采取了如下幾個督促與檢查的方式:

        一是要求學生寫“寒假日記”,真實記錄“自我教育工程”實施情況;二是要求學生開學時以多種形式上交總結或成果匯報材料,如活動照片、實物等;三是印發了學生開展活動的家長評價表,由家長填寫,開學時收回;四是印發了居(家)委會對學生開展活動情況的鑒定表,由居(家)委會填寫并蓋章,開學時收回。

        3.總結與提高

        為了鞏固活動成果,開學之后各班進行了總結驗收,召開了主題班會,全校評出“優質工程”93個。以這些“優質工程”為主要素材,學校用10塊大展板,舉辦了“學生自我教育工程匯報展”,組織全校學生及其家長參觀,達到了提高認識的目的,并以此作為“第二期工程”的動員。

        (二)活動的效果

        1.反映在參加活動人數及活動內容上

        這次活動共吸引了534名學生參加,約占全校人數的82%。收到記載“工程實施”情況的日記、學生總結、家長反饋評價表、居(家)委會鑒定表等各500多份,照片676張,還有小制作等不少實物。

        據統計,參加人數所占比例較高的活動依次為:家務勞動(92.1%),文體活動(85.6%),閱讀(70.4%),環保活動(41.8%)。此外,像社會調查、公益活動和科技活動也能有一些同學自動參加,其人數比例分別為28.5%、22.1%和13.9%。

        2.反映在對活動的認識與感受上

        學生們通過這項活動受到了較深刻的教育。我們對參加活動的534人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實施自我教育工程中,你所做的一切”,為了“好玩”的只有9人,占1.68%;為了“完成任務”的有70人,占13.11%;而為了“接受鍛煉,提高自我”的有455人,占85.21%。

        學生們在日記、總結和問卷調查中寫下了大量的感受。

        初二(4)班劉洋說:“寒假里的每一天我都安排得很充實,很有意義。”初二(3)班駱晨琛說:“這個活動培養了我們的自理能力,我覺得我們都長大了。像這樣的活動,學校應多組織一些。”初二(5)班李雅在幫助居委會出板報、清理環境后說:“在以上活動中,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懂得了不少道理,漸漸明白了美好的空間要自己去創造,以及為人民服務最光榮的道理。”初二(1)班董璐說:“活動后才明白能夠自理、自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體諒父母、主動做家務又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初一(3)班高揚說:“路上,我看見有一個人把喝完的可樂瓶子隨手扔在干凈的馬路上,正落在我的腳邊。在以前我早把這個瓶子當球踢了,現在我把它撿起扔進了垃圾箱。”初二(4)班于弘說:“對下崗職工的采訪使我認識到,學習的黃金時代是多么寶貴呀!”初二(2)班吳海楠不僅采訪下崗職工而且勸她們:“出去走走,一定有合適的工作在等著您!”

        3.反映在學生的變化上

        通過活動,學生在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僅舉一例:在參加家務勞動方面,能夠“經常或天天做到”的人數比例,由參加活動前的24%上升到65%;不肯做家務的人數比例,由參加活動前的近9%下降到約2%。

        4.活動在教師、家長中及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首先是學校的不少干部和教師沒想到學生們能在沒有老師直接組織的情況下,將活動開展得這樣好。老師們深切地感到要轉變教育觀念。

        其次是家長反響強烈,紛紛表示:“活動很有意義,也很必要。我們做家長的歡迎這樣的活動。”“希望學校將此項活動堅持開展下去,辦出自己的特色。”家長們的評價是:“活動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了愛勞動、尚勤儉的好習慣”,“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使之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使孩子“很好地了解了社會,培養了自覺性”,“開闊了眼界”等等。

        第三是社會的反響強烈。各居(家)委會紛紛表揚我校學生參加“愛心小組”,幫居委會出板報、搞衛生,慰問軍烈屬,助殘,清理白色垃圾,宣傳禁放鞭炮等舉動,充分肯定和支持我校這一活動。

        二、第二期工程(第二學期的活動)概況

        第二期工程是以上學期學生在校生活和國慶組字訓練為主要內容來開展的“學生自我教育”活動。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們普遍反映收獲多,進步大。

        在學習方面變“老師讓我學”為“我自己要學”。上學期學校組織了一次自我教育工程中的學習交流會,學生們的發言充分反映了學習動力來自學生自身。

        在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習慣方面,學生們大多數根據自己的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工程設計”,自覺“施工”,提高自我。例如一個學生說:“在以前,我可是個罵人‘高手’,也下過決心要改正,但總是半途而廢。學校開展‘自我教育工程’活動,讓我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再如,有一個學生愛隨手亂扔東西,通過參加這項活動,不再隨地扔廢棄物,而且要求自己每天從地上撿拾兩個廢棄物扔進垃圾箱。

        在體育鍛煉方面,學生們也增強了自覺性。如初二(1)班劉思雨說:“我現在完全可以不用人督促就去跑步了。我的一雙穿壞的球鞋足以說明。”某個學生是個小胖子,“自我教育工程”使他每天自覺跑2000米,做20個俯臥撐。他說:“我現在做這些運動時不喘了,還能再加上一點別的運動。”

        在國慶組字訓練中,由于有了“自我教育工程”為基礎,同學們的自覺性很強,有的帶傷堅持練,有的發燒堅持練,也有的把綠豆湯讓給別人喝……

        總之,第二期“學生自我教育工程”依然反映出顯著的德育實效。

        三、對“學生自我教育模式與機制”的探索

        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工程”,引發了我們對學生自我教育模式與機制的探索。根據“學生自我教育工程”第一期、第二期的經驗,我們形成了以下的初步構想。

        (一)對“學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構想

        我們認為,自我教育有各種各樣的模式,如中國傳統的“自省”,以及通常人們進行的“自學”,都可認為是自我教育的不同模式。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創造的學生自我教育的一種模式。其特點是:1.有組織有指導。2.學生自覺參與,自主活動。3.個體與群體相結合。4.采用“工程建設”這樣一種比喻的提法,易為學生所理解、接受。5.采用“活動”的方式,不僅使學生樂于參加,而且具有實踐性強的顯著特點。

        (二)對“學生自我教育工程”運作機制的構想

        我們認為,任何一項教育活動都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運作機制。我們所探求的“學生自我教育工程”運作機制,是“集體、個人協調動作,家庭、社會配合支持”。具體地說,就是由學校策劃、動員,學生自我規劃、設計,班級組織交流并進行指導,學生自覺“施工”,同學互助、協作,學生對“工程”自檢,學校或班級進行“驗收”這七個環節構成機制的主體,并輔之以“學校與家長、居(家)委會溝通,爭取配合支持”。這樣一個運作機制的特點是:

        (1)既保證有組織有指導,又保證學生個人自主性發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校居于教育的主導地位,同時廣泛爭取了家庭、社會的配合支持,形成了三結合教育網絡。

        恰當的教育模式和較為完善的運作機制體現了我們現在的教育觀念,同時也是使我校“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活動取得成功的關鍵。

        四、對德育實效性的思考

        德育的中心問題是使德育具有實效性。當前,德育工作“投入”與“產出”不平衡,實效不佳的原因是由于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社會與學生思想實際。也就是說,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心理等環境,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較為成功的德育活動,從這一活動的成功中我們得到如下一些啟示:

        (一)必須使德育活動符合學生的需要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讓學生自我規劃設計,他們有的考察社會熱點問題,如環保、交通堵塞等;有的采訪下崗職工、重點校同學;有的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如攝影、彈鋼琴、學電腦、栽培植物;有的彌補自己的不足,如學做飯菜、清掃、洗涮……總之都是學生做自己想做、愛做的事,貼近學生實際需要,所以他們感覺收獲很大。

        (二)必須在德育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育強調遺傳、教育與環境三因素對學生的影響,忽視學生成長的內在因素,即自我教育的作用。教育應是主體參與的活動,沒有學生主體從實質上而不只是從形式上的參與,是不會發生作用的。

        我校“學生自我教育工程”的整個活動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只是組織者、指導者,家庭和社會只是支持者、配合者,而學生在規劃設計、實施、總結中都是活動的主體,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受到的教育要比別人加給他們的教育深刻得多。

        第7篇:家務勞動的步驟范文

        一、立足學生生活,發展學生作文思維

        生活作文是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良好途徑。根據活動心理學原理,兒童的寫作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寫作的內部動力。寫作必須激發學生的動機。而語言的本質特征在于它是社會的交際工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學生這個名詞,就是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學會生活,學會交際,是人發展的必須與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學生的寫作動機,使他們樂寫、想寫,從動機走向目的。

        所以 ,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讓“作文”一詞從課堂中消失,嘗試著把作文變成一次游戲、一次采訪、一次心靈告白、一場偶遇……我的做法是,作文的命題找準孩子們的生活熱點,不無感而作:要考試了,讓孩子們寫寫考試前的心理、考試前的學習;考完了,再反思考后的得失;與同學鬧別扭了,寫一寫事情的經過;近階段什么電視或電影正熱播,大家一起寫個觀后感……總之,利用一切教學情境,讓孩子找到話題,然后在此基礎上,來一番讓“短的變長的”,孩子寫作起來就相應地會順手些。不久前,班上學生接二連三犯錯誤,被各科任課老師一一批評,孩子們覺得很沮喪。我讓孩子們以《今天,我們倒霉透了》為題寫篇作文。因孩子們對誰做錯了什么事,老師為什么生氣等過程都清清楚楚,或后悔、或內疚、或無辜、或厭煩、或漠然、或難過……種種情感在他們心間涌動,孩子們寫起來洋洋灑灑,想短也“短”不了,多數孩子的習作都超出了我要求達到的篇幅。可見,生活體驗才是真正的寫作高手,它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孩子們寫作的源泉。

        二、開發生活資源,培養學生作文能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學生的眼睛,引導他們能看清事實,就能活躍學生的思想。”“生活是作文之本”,可學生的生活范圍有限,這很容易造成學生感悟上的遲鈍和麻木。為了讓學生能有一雙慧眼和一顆靈心,讓他們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物中,能找出一點令人心動的東西來,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指導學生做積累素材的有心人。

        1. 以社會為背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

        作文教學中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都是認識生活、獲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在教給學生觀察方法的同時,有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美好的人和事。社會生活是習作內容的主要來源,學生在原生態的社會環境中的觀察才顯得真實、親近。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去做生活的參與者,引導孩子們融入社會、適應社會、觀察生活。遵循陶行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導學生情緒飽滿地投入生活、感受生活,激活思考,喚醒生活積淀,用筆去描繪生活的真、善、美和童趣、童真。

        首先,教師可以從周圍的一些偶發事件或人、事、景、物的細微變化中捕捉時機,隨時隨地讓學生進行觀察,發現其中的奧秘,從而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這就是即興觀察。其次,教師需創造條件,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大千世界,吸引孩子們視線的東西不計其數,但孩子們往往熟視無睹或只會浮光掠影地觀察。教師必須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他們學會怎樣有序地觀察動物、植物、景物、人物、建筑物和場面等。如春天到了,捉幾只小蝌蚪養在玻璃瓶里,讓學生觀察小蝌蚪的身子、腿、尾巴等生長變化;發現螞蟻群了,可以讓學生觀察螞蟻是如何搬運食物的……這些孩子們用心觀察寫成的作文,往往自然流露出孩子的純潔、天真和對生活的熱愛。

        2.以實踐為契機,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句話強調了實踐對于獲取知識和創新的指導意義。在生活中實踐,鍛煉習作能力,提高習作水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從作文教學的需要出發,我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材料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如走進花卉基地,讓他們參觀花卉基地,親手栽植,了解植物的栽植、生長過程;參與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如寫《一次家務勞動》,如果沒有親身經歷,寫出來的文章就會瞎編亂造。因此我要求學生學做家務,讓其親自實踐,體驗勞動中的真實感受,這樣不但能得到習作素材,而且能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姬磊同學在《我學剖魚》一文中有這樣的感受:“……我雙手撈起一條滑溜溜的鯽魚,把它放到砧板上,左手按住它的頭,騰出右手拿起菜刀,剛想刮鱗片,魚兒不知哪來的勁,一掙扎,‘撲’的一聲,頭尾都翹了起來,我的媽呀!嚇得我扔下刀子直往后退,這真是‘魚兒好吃,剖魚難’。”學生的剖魚感受如此深刻,正是因為這是他真實的生活體驗。親自實踐讓學生明白了寫作只是用自己的筆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眼見之物、所做之事、心中之夢,抒自然之情,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有了生活實踐,才有豐富的素材,才能讓習作成為生活中的習作。

        三、創造生活,讓學生在想象中創新

        兒童是富于想象、富于創造力的。生活便是他們想象的源泉,他們會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奇思妙想。要想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理應發揮兒童的這一心理優勢。

        1.看物聯想

        小學生的想象力往往是隨著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發的,具有無意性。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作文課上,有時候我有意識地給學生以直觀刺激,引導他們看物看圖,想聯系,構環節,寫成文。兒童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會根據已有的經驗,讓靜的畫面動起來,把無生命的想象成有生命的。如:學生聽到鳥叫,會想到鳥兒在說話、鳥兒在唱歌;看到氣球往天上飛,會想象氣球想飛到月宮上去,和嫦娥在一起。這時,教師適時引導、表揚,孩子們的興趣就更足了,他們就會想寫,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2.動手創作

        在學校的“小小發明家”科學節期間,學生開展了小制作、小發明競賽。我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一些具體現象和問題,開展動手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大膽地發揮創造才能,于是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脫穎而出。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把構想的過程和實踐經過通過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從而升華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設計生活

        第8篇:家務勞動的步驟范文

        一、拋磚引玉讓學生說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要善于拋磚引玉,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和表達欲望。

        如教學第7課《Z C S》時,學習“學、學生、我是小學生。”用字組詞,再用詞造句。我告訴學生“學”是字;“學生”是用“學”組的詞;“我是小學生。”是用“學生”說的一句話。然后我用“師”組詞:“教師”,并說一句話:“我是一名教師。”我的話音剛落,學生爭先恐后發言。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說

        一年級教材的練習中編排了四個口語交際的訓練內容。這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一條重要途徑。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易發散、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口語交際活動中,應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喚起學生語言交際的欲望,激發學生語言交際的熱情。如在教學“我們做朋友”為主題的口語交際課時,我事先在教室里設計了幾個活動場所:幾個同學丟手絹、幾個同學看書、幾個同學打沙包……上課伊始,我按事先設計好的把學生分好組,以一名學生的身份走到讀書的學生旁邊和他們交流:“小朋友們好,我也是一年一班的學生,我叫小紅,我也喜歡看書,能成為你們的新朋友嗎?”學生的表現欲望被激發,發言的興趣被調動了起來。

        三、巧設問題讓學生說

        低年級學生,思維能力較差。面對一幅圖畫,讓他們概述起來是很困難的。教學時,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畫面內容,設計了一些連貫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認真看圖;通過思維,讓學生有層次有步驟地依次回答問},使學生逐漸由說一句話到連貫地說幾句話。如“小兔運南瓜”,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小兔在哪里?它看到了什么?大嗎?小兔會想到用哪些方法把它運回家?你喜歡哪種方法?問題像開啟心智的鑰匙,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準確地說出圖意,并很快地連起來說一段話。看圖說話,對小學生來說,妙趣橫生,如能適當地設計一些問題,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想象能力,又能提高說話能力,也為其寫話奠定了基礎。

        四、布置作業讓學生說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家生活的時間長,如果把家長的力量調動起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每天放學后,我都布置一個作業:讓學生回家后,把自己在學校中的見聞、自己印象最深的事講給家長聽。長此以往,既加深了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感情,又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生的語言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此外,為了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還布置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再到學校中交流自己的勞動過程和體驗。我告訴學生,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只要自己留心,它就會給你帶來無窮樂趣!

        五、語言激勵讓學生說

        第9篇:家務勞動的步驟范文

        [關鍵詞]經濟作物種植;性別分工;性別觀念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11 ― 0118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29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大學自主創新基金《人類學視野中的茶葉及其消費文化》(編號:1109007261403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孫晟(1976―),男,福建仙游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2012年12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提出:我國農業勞動力結構性不足問題突出,今后“誰來種地”將成為中國農業發展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要認識它產生的過程和原因,已有的研究指出農業勞動力結構的變化與種田收益低、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增多、城鎮化速度加快等因素密切相關,〔1〕〔2〕〔3〕筆者在福建的調查顯示:農作物種植的改變也對農業勞動力結構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由于家庭仍是目前農村最基本的經濟生產單位,因此從家庭內性別分工模式的改變來審視農業勞動力結構變化的過程是可行的。本文以在福建S鎮T村進行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為基礎,分析該村近六十年農作物種植變化對家庭男女分工觀念及模式的影響,希望能對農業勞動力結構不足的原因和解決方法提供有益的探討。

        一、調查區域的農業種植轉變及其原因

        T村位于福建南部,隸屬漳州市南靖縣S鎮,現有9個村民小組366戶共1302人,外出打工的人占總人口的1/3。T村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村莊,但受“三寒”天氣的影響,水稻產量并不高,相比之下,這種天氣對經濟作物影響不大。另一方面,T村的土質為閩南丘陵臺地平原赤紅壤,適合種植烤煙和茶樹;村里山地的海拔在500-1000米之間,山土的主要成分是酸度較高的凝灰巖或者火山灰,適合種植茶樹 。

        在農業經濟上,1949年前的T村以種植水稻為主,解放后主要種植單季稻,到了七十年代以間作稻為主。七十年代末期,響應政府號召,T村成立了自己的大隊茶園,這些茶園在分田到戶時作為集體所有的財產被轉租給個人。不過由于茶樹的種植和加工被在那時被村民視為“非常辛苦的活兒”,所以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T村種植茶樹的家庭僅6、7戶。

        種植單一農作物的狀況持續到1980年政府推行種植烤煙為止。烤煙曾為T村人帶來好收入,但九十年代末,由于地方烤煙收購體系的不健全、煙價偏低以及外出打工的機會和人員逐漸增多,T村村民逐漸放棄該種植。到了本世紀初,T村所屬的S鎮政府開始大力提倡種植茶樹,加上周邊村落的種植茶樹的高經濟效益,刺激了T村村民的轉向。到2006年,全村已有茶園1800畝,98%的家庭種植了茶樹。

        回顧T村農作物種植的歷史,村民經歷了從種植單一的農作物向農作物與經濟作物并種的轉變。從訪談得到對這種轉變的三種地方性解讀:一是認為三者相比,單純種水稻是最不賺錢的,種烤煙雖然掙錢比水稻多,但是太辛苦,且所需勞力多,種茶最省力省工,而且掙的錢不比烤煙少;二是政府鼓勵種植烤煙和茶葉;三是看到有人種茶賺了大錢,自己就跟著種了。對于個人經濟行為轉變的動因,亨瑞奇(Joseph Henrich)提出兩種模型:一是成本效益決定模型(cost-benefit decision making model),即個人根據投入和產出而作出的選擇;二是偏文化傳播模型(biased cultural transmission model),即個人模仿已取得成功或有威望的人的觀念和行為(prestige-biased transmission)或采取大眾都接受的普遍的價值觀念和行為(conformist transmission)。〔4〕亨瑞奇的模型部分地解釋T村農業種植的變化,但他的理論是靜態的,缺乏對社會脈絡的分析,所以也就無法看到不同時期政府政策的作用。

        事實上,政策導向是農業發生轉變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具體而言,集體化時代,政府最核心的任務就是鼓勵農民多生產糧食,被劃分到各個小隊的隊員是這一任務的執行者;分田到戶以后,雖然從理論上來講,村民可以自由計劃自己的農業活動,但當時T村則是作為全縣種植烤煙“示范點”被重點推廣的地區;到了2000年,T村所屬的縣和鎮一級的政府都開始大力扶持種植茶樹,包括組織學習班、開展茶王賽等等。T村的農業種植正是隨著農業政策的變化而改變并使得家庭中男女分工的模式也產生相應的變化。

        二、男女分工的變化

        加卡(Tamara Jacka)指出,中國社會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的男耕女織是農村男女分工的主要形式。從上世紀中期開始,的完成使集體勞動成為可能,女子和男子一樣在露天勞作掙工分,可謂男女同耕;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男女分工在不同的地區主要呈現出兩種趨勢:一種是婦女不再從事農業,但同時又沒有其它可替代的工作可做,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農業機械化使農村勞動力出現了富余;二是認為女性的技術和體力都不如男性,從事農業勞動的能力較差;另一種趨勢就是男工女耕,又被稱為農業女性化,即男子外出打工,女子則留在家里耕種土地和照顧家庭。〔5〕

        加卡所歸納的這幾種男女分工模式,T村都曾出現,但并非像他所描述的那么有規律的呈線性發展狀態,而是經歷了一個從單一的男耕女織模式到男女同耕再向多種模式并存的轉變過程:

        1. 單線發展時期(1949-2000),特點是從1949年前的男耕女織狀態轉向男女同耕。1949年以前的T村,家庭中男女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內”;從1949年到1980年,T村的生產以小隊為單位,統一分配任務,主要是圍繞著種水稻展開的。1980年以后T村村民開始種植烤煙,家庭是基本的生產單位,烤煙種植勞動強度很大,家庭中的壯年男女是主要勞力,而到了采收和烘烤煙葉的時候,家中的男女老少都得參加。煙葉收割之后就開始種水稻。在煙稻輪種的年代,女性不僅跟男性一樣要在田間勞作,還要負責家務活。

        2. 多線發展時期(2000年至今),特點是從單一的男女同耕轉向多種模式(男耕女織、男女同耕、男工女耕和男耕女工)并存的狀態。2000年以來,T村不僅是山上,連平地也被種上了茶樹。施肥、除草和澆灌等日常管理都是由家中的男性騎摩托車去做,女性則負責家務。到了采茶的時候,女性扮演的角色由于茶葉品種的不同而不同。T村主要種植毛蟹、本山和鐵觀音三種烏龍茶樹,采摘的時候,前面兩種用剪茶機或者大剪刀,由男女單獨或者搭配操作完成;鐵觀音則是用手工采摘,通常由女性負責。制作烏龍茶分為曬青、搖青、炒青、揉捻、塑包、打散和烘干幾個步驟。T村制作烏龍茶的“茶房”以核心家庭為基本單位,丈夫是做茶的主力,曬青、搖青、炒青和烘干都被認為是技術活,揉捻、塑包和打散則被視為是體力活,而在村民看來,技術活和體力活是男性的強項,妻子不如丈夫,所以有的家庭會臨時雇傭同村的男性來幫丈夫做茶,妻子負責炒青的燒火、做飯和帶孩子。烏龍茶制作好之后還需要精制加工,即人工將毛茶的茶梗挑揀出來,這道工序往往由女性來完成。所以,在茶葉經濟下,T村家庭中的男女分工出現了四種模式并存的情況:一是丈夫負責農活,妻子從農業活動中抽離出來,主要負責家務活,即“男主外,女主內”;二是男女都從事農業活動,但是男性是主力,女性從旁起輔助作用,即“男女同耕”;三是妻子留在家里務農,管理茶樹,丈夫外出打工,即“男工女耕”;四是丈夫留在家里負責茶樹管理和茶葉加工,妻子外出打工,即“男耕女工”。少數家里有“茶房”的,到了做茶繁忙季節會回家幾天為丈夫洗衣服做飯。

        三、多元化性別分工出現的原因

        T村家庭中的男女分工經歷了從男耕女織到男女同耕再到四種分工模式并存的變化,這種多元化性別分工形成主要與農作物自身的特點、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和新的性別分工觀念的出現等因素相關。

        首先,水稻、烤煙和茶葉自身的不同特點決定了茶葉是目前當地經濟效益最好的作物。相較而言,水稻種植工序多,收入最少;烤煙勞動強度大且工序多,抹芽、收煙盒、烤煙都需要大量人手,全家都要幫忙,價格比水稻高,但它屬于專賣品,不能自由買賣,所以農民獲利有限;茶葉種植則比水稻、烤煙的勞動強度都小,能自由買賣,收益在三者中最高。此外,茶葉經濟能在一段時間內產生較多的剩余勞動力,男性勞動力則可以被“剩余”出來,在附近做零工或去城市打工。在茶葉加工的階段,男性是主要勞動力,家庭中的女性勞動力可以被“剩余”出來。茶葉種植和加工的上述特點使得每個家庭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男女分工的模式,而且分工的模式并非一成不變,在茶葉的旺季和淡季,分工的模式也會相應發生變化。

        其次,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促成了多元化性別分工的出現。改革以來中國農村勞動力結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大批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謀生,這也是促成T村出現多元性別分工模式的大環境。男性或者未婚女性多在廈門一些工廠車間的流水線上工作,已婚婦女則多是當保姆。一方面T村開始大規模種茶做茶的時候,茶葉經濟的季節性和不同環節的工序特點使得村民可以靈活地安排家中的勞力;另一方面從1990年第一批外出打工者到現在,村民的觀念慢慢發生了改變,人們越來越容易在廈門找到工作,改變了人們守著土地的想法,外出務工成為掙錢的又一重要來源。

        再次,舊的性別分工觀念變淡,新的觀念逐漸被村民接受。削弱了宗族對個體家庭的影響,而集體化勞動使女性活動的空間從戶內擴展到戶外,也是對之前“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模式的顛覆。不過這種顛覆很有限,直到九十年代,T村仍然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山村,外出的人少,T村的男女分工處于“男女同耕”的狀態。本世紀初,隨著外出的人逐漸增多,女性通過打工對家庭經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改變了人們認為只有男人能在外掙錢的觀念。此外,女性是采茶和撿茶枝的主要勞動力。為了保證妻子能多些時間采茶和撿茶枝,丈夫開始承擔一些原來只由妻子負責的家務(比如說做飯和帶小孩)。由此可見,傳統的性別分工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并影響著村民日常的生活。

        四、結語

        從被調查對象的主位角度來看,村民承認茶葉帶來了諸如經濟、生活和觀念上的改變,女性有獨立掙錢的能力,丈夫可以幫助妻子分擔家務。從研究者的客位角度來看,農業經濟的轉變帶來了農村家庭內部性別分工的變化。茶葉與其它的經濟作物如烤煙相比,有其特殊性,采茶和撿茶枝使得在家的女性能夠獨立地為家庭經濟做出貢獻,從而在實際生活中和觀念上慢慢改變傳統的性別分工模式。T村的調查顯示:經濟活動中男女分工的變化使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發生改變,但女性仍然是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

        家庭內男女分工模式的變化是農戶針對不同時期農業作物的經濟特點所采取的應對,這些變化意味著家庭資源(主要是勞動力)的重組。性別分工模式從單一到多樣同時也反應了中國農村家庭六十多年來的重要變化:衡量家庭最重要的指標――經濟的來源從單一走向多元,農村社區從封閉走向開放,而這是在現代化進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整個社區和村民被卷入商品生產和市場,從而被動地開放自己,這可以是一個很快的過程;另一方面,村民要從思想和觀念上接受并主動開放自己,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對于他們來說,只有根據實際情況保持或者打破原有的性別秩序,獲得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才能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

        〔參 考 文 獻〕

        〔1〕 龔維斌. 勞動力外出就業與農村社會變遷〔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2〕 張躍進. 中國農民工問題解讀〔M〕.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7.

        〔3〕 Unger, Jonatha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hina 〔M〕. Armonk, NY: M.E. Sharpe, 200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伊人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精品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乱码激情视频 |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夜夜爱 | 亚洲激情中文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