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宏觀經濟政策實踐范文

        宏觀經濟政策實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宏觀經濟政策實踐

        第1篇:宏觀經濟政策實踐范文

        我們預期,只要外部條件沒有嚴重惡化,未來五年GDP增速將降至每年8%,CPI每年增長2-3%。GDP增長將更多地來自內需(尤其是消費),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出口將依然穩步增長,但進口增速將超過出口。因此,預期未來五年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將從目前的5.5%降至4.5%。

        我們相信金融、能源和消費品行業在中期將高于各行業平均增長速度。能源價格改革以及強大的潛在需求將推動國內能源廠商的利潤增長,尤其是石油公司、大型煤炭公司以及電廠。金融機構的加速改革和金融市場的加速開放將吸引國內外資金進入。銀行和保險公司,尤其有外國戰略投資的公司,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由于消費增速已十分驚人且未來有利好政策出臺,消費品行業將發展迅猛。

        目前貨幣政策基本無效

        1997-2005年期間中國實際上采取的是固定匯率,伴隨著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逐步融入全球,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日益削弱。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和國際貿易的增長使中國獲益匪淺,同時亦讓中國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沖擊。因此,完善宏觀經濟管理體制、增強中國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抵御能力變得十分重要,這要求中國的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扮演更重要、更積極的角色。

        美國的貨幣政策具有高效、前瞻、逆經濟周期的特點。這反映在美國經濟增速和美聯儲利率政策的緊密關系上:經濟上升期間利率上升,經濟下降期間利率則下降,過去25年里,聯邦基金利率和美國名義GDP增速的相關性高達64%(圖1)。而且利率水平密切追蹤名義GDP的變動情況。

        對比而言,我們失望地發現,中國的貨幣政策基本無效,缺乏前瞻性,且對變化的宏觀經濟條件反應遲鈍。利率水平嚴重偏離經濟增速,兩者甚至呈強負相關關系,1998年以來相關性為-60%(圖2)。這反映一個事實,即在經濟上升期,收入和資本流入快速增長帶來的資金面寬松使得利率偏低。低(高)利率往往導致通脹(通縮)或資產價格泡沫(暴跌),對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金融穩定性構成重大風險。

        亟需放開利率管制,提高央行獨立性

        中國貨幣政策的病根在于匯率不靈活、央行缺乏獨立性。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資本控制日益失效,匯率的僵硬大大阻礙了貨幣政策的發揮。中國亟需把以匯率為導向的貨幣政策架構轉變到關注價格穩定上來。

        我們認為,中國應在目前的政治、行政結構允許的情況下提高央行運作的獨立性,即使沒有完全的獨立性亦應賦予更大的權限決定貨幣政策的關鍵參數。具體來講,國務院可以提高央行在未征得事先同意的情況下調整利率的權力。一旦成為現實,央行便可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政策立場、給市場傳遞清晰的信號,進而降低宏觀經濟調整的成本。

        第2篇:宏觀經濟政策實踐范文

        中國財政金融政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面臨的挑戰有多方面,特別是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條件在中國是否能夠逐步具備,財政金融政策要充分發揮出應有的性能,需要依靠微觀經濟主體對政策變量的反應程度以及通暢的傳導機制。 

        一、開放經濟條件下財政金融政策的效能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囊括了內、外平衡兩部分,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為了避免內外平衡之間產生沖突,有必要調整政府宏觀經濟的思路。從封閉經濟條件下到開放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政策效果與作用機制已經有較大的改變。到現在為止,開放經濟條件下,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仍然是分析與研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力的重要工具。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理論中指出,浮動匯率制度中,比較有效果的方法是利用貨幣政策刺激國民收入的增長,固定匯率制度中,可以使用財政政策這個有力工具實現國民收入的增長。從目前世界各個發展中國家的具體情況來分析,有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試行短期的浮動匯率,大多數國家施行的財政政策是固定匯率制度,我國現在施行的是在有管制的前提下浮動匯率。一般情況下,需要達到一定就業率的國家充分利用財政政策是最佳的方法。然而,實現就業率的前提下,還要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才能穩定經濟政策。由于這一點涉及到需要實現內、外平衡,需要調控財政與貨幣政策之間的配合問題。在這種條件下,國內的需求量滿足就業量視為內部平衡,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資本凈流出與貿易出超保持均衡狀態視為外部平衡。由此可以看出,解決內部失衡的有效工具是財政政策,解決外部失衡的有力武器是貨幣政策[1]。 

        二、全球經濟調整對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的挑戰 

        目前的全球經濟處于失衡與調整的過程中,中國宏觀調控模式過于重視調整內部平衡會面臨較大的沖擊。國際游資的投機性以及國際間經濟被動傳遞,都會面臨嚴峻的挑戰,從而造成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產生內、外部矛盾。 

        首先,我國現在市場調節人民幣匯率正在逐步完善,人民幣的升值在面對國際收支的巨額順差產生很大的壓力。同時,人民幣升值會對出口部門產生不利的影響,出口產生波動也會影響到國內需求,使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進一步加劇。順差雖然使國際儲備數量保持增長,通過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放大而擴張國內信貸量,促進國內需求增長,但由于通貨膨脹以及經濟過熱的狀態下,順差會使國內的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政府必須要政策調節順差與匯率。 

        其次,當前信息技術發展十分迅速,信息傳遞的速度、質量與數量都有很大的增長。在信息化時代下,微觀經濟主體增強了信息處理能力,同時,具有趨于理性的預期行為,會影響到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效果,甚至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反應會使宏觀經濟政策變得完全無效。為了改善二者之間動態不能保持相同的情況,政策需要建立宏觀經濟政策信譽。政府要遵循經濟規則用信譽改善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預期行為,由動態不能保持相同轉向動態相同的合作形式。所以,政府要選擇正確的宏觀經濟調控模式,避免微觀經濟主體預期模式對信譽產生沖擊。 

        再次,WTO組織的多邊規則約束了中國實現內外均衡的政策。WTO組織約束國際收支調節,不允許采取直接管制辦法,禁止直接補貼原則,不能隨意提高關稅的方法限制進口,調節國際收支運用匯率與外匯管制要符合WTO組織規則。另外,針對國內財政、金融、科技、稅收、環保等方面的實施方式也要符合WTO組織的要求與規范。可以看出,中國加入WTO組織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受到了一定的約束,因此,中國要改變宏觀經濟調整的模式,適應WTO組織的規則與要求[2]。

         

        最后,提高國際競爭力是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目標。發展中國家是通過誘致性制度變遷的方式實現積累知識、技術來提高國際競爭力。積累知識、技術是循序漸進的,提高國際競爭力需要不斷創新技術,在漫長的實踐中積累而成。在全球知識信息量快速發展的今天,知識是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如果通過誘致性變遷機制來實現知識積累,則不能適應全球知識信息量發展的需求,需要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知識增長速度,重視科技與教育的增長模式。全球競爭以知識為基礎,就需要中國財政金融政策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以實現知識與技術的快速積累。 

        三、中國尚不完全具備采用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條件 

        中國在宏觀經濟分析一直存在著一些爭論,每次爭論的焦點就是把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與中國宏觀調控實踐如何相結合。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是追求完美的市場經濟理念,在宏觀經濟分析與宏觀經濟政策觀點上,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存在質疑,而對于發展中國家需要謹慎運用這種經濟學理論。這種抽象的均衡關系模型可以起到借鑒使用,但在實踐中則會影響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的理論與研究,通常采用IS-LM模型及其擴展形式IS-LM-BP分析框架。但是,IS-LM-BP分析框架需要有完善發達的市場體系、微觀經濟主體行為市場化,對利率具有靈敏反應等等。如果中國不完全具備這種條件而采用這種框架研究中國宏觀經濟,會導致結論錯誤的情況發生。 

        中國現在的市場制度還不夠完善,非國有企業屬于微觀主體,能對市場價格信息反應比較靈敏,國有企業雖然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但在行為上還是比較依賴市場與政府,是不完全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微觀經濟主體,可以看出,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下,非國有企業是體制外企業,而國有企業是體制內的企業。微觀主體能夠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理性反應,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還需要暢通的政策傳導機制。中國現在的利率可是說是由政府來確定,對市場資金的供求情況并不能真實反映,利率傳導機制不存在市場化,IS-LM-BP分析框架就失去了研究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財政金融政策面臨的挑戰比較嚴峻,傳統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國經濟問題存在很大的制約,需要靈活借鑒全球經濟金融政策的經驗,總結出適合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與金融政策。 

            參考文獻: 

        第3篇:宏觀經濟政策實踐范文

        關鍵詞:中觀;經濟;審計;內容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166-03

        一、中觀審計的界定

        (一)建立中觀審計的必要性

        目前在經濟學界基本上已達成共識:宏觀經濟研究的是國家經濟,微觀經濟研究企業或廠商以及獨立生產地居民和農民等個量經濟,中觀經濟則介于兩者之間。科學方法論使得經濟學重新劃分為宏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與此同時必然要求宏觀審計、中觀審計和微觀審計得以形成和發展,這不僅是經濟學和審計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時展的需要。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和經濟的迅猛發展推動著審計學向三維立體結構發展,“哪里有經濟活動,哪里就有審計監督”,中觀經濟的發展必將使得中觀審計得以產生和發展。中觀審計產生的根本前提是中觀經濟,中觀審計的雛形是行業審計,中觀審計是為服務于宏觀控制和強化微觀控制而存在的。當中觀審計建立以后,宏觀、中觀、微觀經濟組成了國民經濟縱向上的梯形結構,而宏觀、中觀、微觀審計則構成了橫向上的平行線結構,他們所組成的整個立體結構覆蓋了國家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中觀審計舉足輕重的地位就更顯而易見了。

        以中觀經濟運行為對象的審計活動就是中觀審計。我們也可以把中觀審計界定為審計機關依據法律規范,運用系統的程序和方法,監控中觀經濟行為、運行機制和其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所采用的經濟政策、決策,監督其執行結果的行為。

        中觀審計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監控中觀經濟行為及其運行機制,防止中觀經濟的運行出現偏差與失控,對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起到協調作用,從而達到提高中觀經濟效益,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系統良性循環的作用。中觀審計的實施可以有效地保證宏觀經濟政策、決策和相關信息的傳遞,防止和減少宏觀經濟在其傳遞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和失誤;同時還能有效地促進微觀經濟活動的開展,協調宏觀經濟目標和微觀經濟目標之間地矛盾;最后中觀審計的實施還能有效地防止和減少中觀經濟政策或決策失誤、中觀經濟活動的失控以及中觀經濟比例關系失調的問題。

        (二)中觀審計中的三方關系

        1.中觀審計的主體

        當前理論界對中觀經濟的研究對象及內容已有了基本的輪廓界定,把中觀經濟大體分為三個部分:行業經濟、地區經濟和集團經濟。行業經濟是同類經濟的集合體,如漁業、牧業、煤炭行業等。地區經濟是同一地區的集合體,我們通常是按行政區進行劃分的,如北京地區、上海地區等。集團經濟是企業集團,其經常表現為行業經濟和地區經濟在同一組織內的集合體,如石化集團等。根據中觀經濟的界定,我們認為中觀審計的審計主體在中觀審計剛建立階段應該是政府審計機關及其成員政府審計師,當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考慮讓民間審計機構的注冊會計師和管理咨詢師加入。

        中觀經濟的發展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傳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觀審計結果使用最多的應該是政府部門,政府審計機關來開展中觀審計能夠體現中觀審計的權威性。目前中觀審計的實施以及其程序方法的確定還都處于一個探索的階段,還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沒有相應的準則依據,中觀審計的范圍還很有限,更重要的是中觀審計的重要作用還沒有被廣泛認識。在這樣一個初級階段開展中觀審計,如果由政府審計機關及其成員政府審計師首先來開展這項活動,一個方面能體現出國家對中觀審計工作的重視,另一個方面能使得中觀審計迅速廣泛地被社會各界所認識,被審計單位才能夠采納中觀審計的審計結果,使公共資源的使用者樹立起效率、效益的觀念。當中觀審計被各方面充分認識、中觀審計的準則依據也相應地建立起來、中觀審計的實施程序方法也相應地制定起來,這時中觀審計的范圍增大,業務量增多,注冊會計師和管理咨詢師也有能力開展中觀審計,可以考慮將中觀審計的一些內容讓渡給注冊會計師和管理咨詢師去做,如集團經濟的審計完全可以讓渡給注冊會計師來做。

        2.中觀審計的客體及授權人

        中觀經濟大體可以劃分為:行業經濟、集團經濟和地區經濟,相應的中觀審計的客體可以概括為行業、集團和地區的經濟活動,其主要包括非收益性投資部分、收益性投資部分、行業集團及地區財政預算、財政支出等。如對地區經濟進行審計時,檢查其社會公眾資金是否存在浪費;對行業經濟進行審計時,檢查其地區經濟發展是否很好地傳達了宏觀管理目的,是否能夠為微觀經濟發展指明方向。

        在中觀審計發展的初級階段,中觀審計的開展主要是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服務的,如行業審計和地區審計的開展,那么中觀審計的授權人應該是國家財政部門。這樣可以保證中觀審計的權威性,并且能促使中觀審計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中觀審計的研究對象及目標

        (一)中觀審計的研究對象

        中觀審計是對中觀經濟計劃、政策、決策以及中觀經濟管理活動所實施的審計,中觀審計的審計對象范圍可以概括為:行業、地區(經濟區)、集團的發展戰略目標、計劃,中觀經濟政策、決策以及相應的中觀經濟管理活動。

        1.中觀經濟學所涉及的內容是中觀審計的研究對象和審計對象

        基于中觀經濟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的中觀審計,其對象范圍實際上就是中觀經濟所研究的內容。當前國內外大部分專家認為,中觀經濟學研究對象內容是中觀經濟戰略目標和計劃、中觀經濟政策和決策、中觀經濟管理、中觀經濟模型理論、區域(或地區)經濟結構、行業經濟政策、集團或協會經濟發展以及中觀經濟的橫向縱向模式。現代經濟學尤其注重經濟政策和決策的研究,中觀經濟政策內容繁多主要有:能源交通政策、農產品價格政策、特區經濟政策、開發區經濟政策、地區經濟發展政策等,同時還涉及到能源在各部門之間的配置,自身經濟優勢增長問題等。中觀審計是對中觀經濟活動的審計,中觀經濟學要求中觀審計應以中觀經濟政策和決策為研究對象。

        2.服務于宏觀控制、強化微觀控制是中觀審計對象范圍應涵蓋的內容

        微觀、中觀、宏觀自上而下對經濟活動進行三個層次的調控,中觀控制是整個經濟控制系統的一個分系統,中觀審計的研究有利于加強中觀控制,處于中間層次的中觀控制一方面可以服務于宏觀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強化微觀控制。促使整個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三個分系統:宏觀審計系統監督宏觀經濟政策、中觀審計系統監督經濟政策傳遞過程和微觀審計系統監督經濟政策的執行結果,三者相互牽制、相互協調,才使得審計監督體系嚴密完整。

        中觀審計的研究對象范圍可以簡要的概括為:以中觀經濟活動(大體可以分為行業、地區及集團經濟)為對象的中觀經濟計劃、中觀經濟政策和決策以及相應的中觀經濟管理活動。

        (二)中觀審計的目標

        中觀審計應注重中觀主體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考察。通過中觀審計促使中觀經濟政策達到自身機制科學性,傳遞機制真實有效性;衡量標準客觀性,制定依據法律性;貫徹原則協調性,經濟運行多元性;政策制定可行性,政策執行結果效益性。中觀審計以中觀經濟為基礎,中觀審計的對象范圍具有中觀經濟的特征:中間性、過渡性、集散性、相對性、區域性和靈便性的特點。

        1.保證中觀經濟自身科學性、傳遞真實性

        宏觀經濟政策的分解和具體化體現為中觀經濟政策,起著上傳下遞的作用。如果宏觀經濟政策不能通過中觀經濟政策有效傳遞到各個地區、部門以及公司、企業領導者手中,或者向具體各部門各地區傳遞后,不能正確、及時地執行有關政策,或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無疑給微觀經濟活動帶來困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真實、及時地反饋政策的傳遞機制,防止宏觀政策在向部門、地區傳遞時走樣,而中觀審計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防止“政策對頭,執行走樣”情況的發生。中觀審計通過對中觀經濟活動、政策、決策的審計來保證中觀經濟在對宏觀經濟政策向微觀傳遞時達到自身機制科學性,傳遞機制真實性。

        2.保證中觀經濟的依據法律性、標準客觀性

        中觀審計審查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中觀經濟戰略、政策與決策的制定及其執行過程是否符合法律規范要求。中觀經濟的發展計劃編制、戰略目標的制定以及政策與決策的制定都應依據相關法律來制定并且程序也應該法律化,中觀審計可以審查中觀經濟制定依據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同時可以衡量中觀經濟計劃、戰略目標、政策與決策是否客觀、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情況。這就要求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來適應中觀經濟發展的要求,比如可以制定特區經濟法或者區域經濟法、中觀信貸法等。國家制定這些法律規范一方面可以促使已經發展起來的中觀經濟走上科學化、民主化、正常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可以為中觀審計的開展提供依據。

        3.保證中觀經濟的原則相協調性、運行多元性

        從宏觀層面來看,整個國民經濟系統是一個平衡、穩定、協調的系統,而中觀經濟對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相對來說就處于一個非平衡狀態。為了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系統的平衡,中觀經濟的戰略目標、政策與決策的制定及執行必須貫徹協調性原則,使得中觀經濟的戰略目標與國民經濟的總目標相協調,中觀經濟的政策、決策與宏觀經濟的政策、決策相協調,中觀經濟管理與宏觀經濟管理相協調,從而最終實現中觀經濟的目標與宏觀、微觀經濟的目標相一致,保證需求和資源(物質資源或勞動資源)合理分配、有效使用,達到國民經濟高速多元發發展。

        4.保證中觀經濟政策的可行性、執行的效益性

        經濟政策與決策的制定都要以謀求最佳經濟效益為目標,同時防止無效益甚至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計劃、政策和決策的制定,這就要求不論是宏觀經濟政策與決策的制定還是中觀經濟政策與決策制定都要以充分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為基礎。這樣中觀審計就要審查中觀經濟政策與決策是否經過技術可行性論證,同時也要審查評估其制定后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是否達到了最佳程度,是否存在浪費,是否能帶來預期的效益,幫助分析無效益的原因等。

        三、中觀審計的發展瞻望

        中觀審計的發展和中觀經濟管理的發展息息相關,從而同宏觀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可以預見中觀審計將會有更深一步的發展,具體表現在:

        (一)中觀審計理念和應用的發展

        中觀審計作為審計理論體系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才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應該重視起中觀審計理論以及實務的研究。中觀審計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中觀審計研究的理論意義是:(1)進一步完善審計理論體系,經濟科學的宏觀、中觀、微觀的劃分,必然要求審計也相應地建立起宏觀、中觀、微觀審計,這是系統論以及經濟學和審計學發展的必然趨勢;(2)對中觀審計做基本的理論闡釋,為以后的審計發展完善奠定基礎。實踐意義是:(1)監控中觀經濟行為及其運行機制,有效傳遞宏觀政策、決策和有關信息,防止“政策對頭,執行走樣”情況的發生;(2)為保證宏觀經濟總目標的實現,促進微觀經濟活動的進行,協調與微觀經濟目標之間的矛盾;(3)可以防止和減少中觀經濟政策或決策偏差和失誤的出現;(4)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減少中觀經濟比例關系的失調。中觀審計深刻的理論及實踐意義決定了中觀審計的理念和應用會迅速的發展,有關其的研究也將會進一步的擴展,中觀審計在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決定了中觀審計的理論發展及其應用會越來越廣泛,例如已經開展的部分地區審計工作和部門審計工作(屬于行業審計的范疇),這些審計工作的開展將會進一步推動中觀審計理論研究及實際應用的發展。

        (二)中觀審計思維進一步深化,理論體系日益完善

        聯邦德國埃登堡大學國民經濟學教授漢斯—魯道夫·彼得斯博士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中觀經濟學”概念至今,有關中觀經濟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人們已經認識到了中觀經濟的重要性,如今中觀審計概念的提出,以及中觀審計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使得人們逐漸意識到中觀審計的重要性,中觀審計的思維理應進一步深化。隨著審計事業的發展,人們對中觀審計的研究會越來越深入,不再局限于當前只對一些基本的概念性內容作研究,將對會中觀審計的目標、方法、程序、分析工具等做更深入的研究。

        (三)中觀審計將注重實務中的應用,并以績效審計為其發展的方向和核心

        中觀審計的重要地位使得其相關理論和應用理應被重視,并隨著中觀審計理論體系的日益完善,中觀審計在實務中的應用會日益擴大。比如,通過地區審計和行業審計,對地區之間或者行業內部各單位之間的綜合經濟指標或單項經濟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地區之間或者行業內部各單位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從而幫助落后的地區或者單位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也更有利于國家進行宏觀調控,采取有力的措施促進地區或者行業的整體發展。當前開展中觀審計應以政府審計機關為主,在中觀審計中以績效審計為核心,正是體現了當前中觀審計發展階段的要求,同時績效審計的開展可以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促進廉潔高效管理機構的建立,可以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1] 羅玉宏.基于平衡計分卡的企業集團經營績效評價[J].集團經濟研究,2005,(4):100-101.

        [2] 易仁萍,王會金,劉國城.基于骨牌理論的中觀審計風險預防機制研究[J].審計研究,2006,(2):22.

        第4篇:宏觀經濟政策實踐范文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 教學內容 改革方案

        在本科“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中。普遍存在方法過度西化,本土特色不足,理論介紹證明推導過多,實證分析內容偏少等問題。不僅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了影響,且很難實現素質教育這一目的,而對應用型本科和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更達不到與培養目的一致。因此,對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使其擺脫紙上談兵的空想,實現教學內容的本土化。

        1 教改的必要性

        宏觀經濟學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啟發和引導學生養成專業思維習慣,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現存的教學內容并不能完全滿足這一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在講授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的時候,不應只介紹理論模型和講解美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方程、曲線,應該講解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而且必須是以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為主線講解宏觀經學。講授“中國的宏觀經濟學”。

        2 教改的可行性

        2.1 教學目的允許對教學進行內容改革。經濟學家研究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目的是為了尋求好的經濟政策,以便改進宏觀經濟運行和改善社會福利。可是對于多數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學習與研究宏觀經濟問題并不是為了設計和制定政策,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宏觀經濟政策,以便更好地認識和了解宏觀經濟環境,以制定合理的企業管理戰略。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減少對理論模型的推導、證明和評價。而增加理論模型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為主。

        2.2 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為以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為主線講解宏觀經學創造了條件。宏觀經濟學是對市場經濟經驗的總結,其理論分析的前提也必須是市場經濟國家。而中國經濟改革自20世紀70年代末,經過80年代改革開放的實踐,逐步明確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市場經濟大發展的10年。市場經濟的發展,意味著在微觀上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在市場環境中根據需求規律經營,而在宏觀上將利用宏觀經濟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控。而且,在90年代后期,中國經濟已擺脫了“資源約束型經濟”或“短缺經濟”,步人“需求約束型經濟”。企業必須面向市場經營,企業最關心的是他們的產品是否有銷路。在宏觀經濟方面,總產出取決于居民消費、投資、政府購買與凈出口所組成的總需求,這一切都日益滿足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分析的前提和假設,為我們實現宏觀經濟教學內容本土化創造了現實基礎。

        3 教改方案的設計

        3.1 要實現教學內容本土化,必須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制定各種教學文件,規范教學活動,統一所有教師的思想,確保宏觀經濟教學內容本土化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戰略中心”地位。其中,修訂編寫《教學大綱》、《教學規范》、《教材選用申請》和《教學進度表》等文件是整個工作的關鍵環節。這些規范文件將起到提綱掣領的作用,必須在每一環節、每一內容上都突出本土化特色。然后,根據以上教學文件開始編寫和制作教案、選擇案例。

        3.2 要實現教學內容本土化,教學內容和體系必須更新。這是整個工作的難點。要專業化的介紹中國的經濟政策,就要涉及到中國政策分析的框架,必須掌握中國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做到將現代宏觀經濟理論體系與中國經濟的實證分析相結合,即緊密結合對中國經濟的實證分析來介紹有關宏觀經濟的理論、念,并應用這些理論、概念分析中國經濟的運行和政策趨勢。教學中,可以運用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建立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消費函數、投資函數、貨幣需求函數、通貨膨脹回路、長期增長與技術進步模型、IS-LM曲線等,力爭做到理論研究與對中國經濟實證分析相結合。這些內容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針對當代宏觀經濟學發展較快的特征,和中國宏觀經濟熱點更跌的實際情況,需要經常有針對性安排教師就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熱點、重點和難點進行專題發言,如從減息到加息,從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到面臨升值壓力等問題。

        3.3 要實現教學內容本土化,教學案例必須本土化。本課程理論性、抽象性和應用性較強。而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運用所學的經濟學原理來分析和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教學中除根據課程的教學大綱,系統講授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外,教師應分配一定量課時實施案例教學。案例補充既要求做到同教學理論緊密結合,又要力求做到“本土化”和“時效性”。例如:“奧肯定律在中國”、“從實踐中看中國的貨幣政策”,力求用身邊的事情詮釋宏觀經濟學原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知識傳遞效率。

        3.4 要實現教學內容本土化,教學手段必須現代化。本土化后的宏觀經濟教學內容中,每一章都涉及中國宏觀經濟的實證性分析資料,而該課程的課時有限,因此,課堂教學實施時,主講教師要制作電子教案,利用多媒體教室、校園網、互聯網,完成教學任務和其他教學信息的傳遞。這是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教學節奏的合理性必要的技術保障。

        3.5 要實現教學內容本土化,教學科研必須互動。為了實現教學內容和案例本土化,教師必須對中國宏觀經濟進行較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有不斷地跟蹤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態勢,才能確保教學內容和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問題的能力。此外,科研過程又加深了教師對宏觀經濟理論的理解和提高了知識應用能力,促進教學內容本土化研究的深入,豐富了教學內容。

        第5篇:宏觀經濟政策實踐范文

        關鍵詞:開放經濟;財政金融政策;米德沖突;挑戰

        中圖分類號:F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7(06)-0010-07

        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財政金融政策面對多方的挑戰,當前尤其要關注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條件在中國是否從完全不具備到逐步具備的問題,畢竟微觀經濟主體對政策變量的靈敏反應和傳導機制的通暢是財政金融政策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

        本文的主要觀點或研究結論為:在多重宏觀政策目標下,米德沖突不可避免,內外平衡目標之間的沖突將成為中國財政金融政策面對的首要挑戰;開放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具有不同的效能和作用區域;時至今日,中國仍不完全具備采用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條件,利用傳統的分析方法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一、米德沖突:多重宏觀政策目標下

        的國際政治經濟學

        在國際社會對近年來全球經濟失衡及其調整尚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決定將更加復雜化。宏觀經濟政策的決定不僅要考慮內部平衡目標,而且要考慮外部平衡目標,但是這兩個目標常常會發生沖突。另一方面,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發展使得針對本國國內的政策常常引起其他國家的連鎖反應,從而削弱政策效應的發揮。我們認為,內外平衡目標之間的沖突將成為中國財政金融政策面對的最大挑戰。

        (一)在多重宏觀政策目標下,米德沖突不可避免

        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J.Meade,1951)在其名著《國際收支》中,以凱恩斯和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論為基礎,研究了一國要同時實現內部均衡(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和外部均衡(國際收支平衡),需要什么樣的政策組合的問題。米德認為,一國如果只立足于本國的經濟利益,其經濟政策目標有兩個: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內部平衡是指通過控制總需求水平而使本國經濟處于充分就業、通貨穩定的狀態。外部平衡是指通過控制總需求水平而使本國的國際收支處于平衡狀態,既沒有逆差也沒有盈余。米德將所有的政策組合分為三種:(1)金融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前者是指銀行體系通過提供額外的貨幣供給量以放松資本資金借款條件,或通過限制貨幣供給量以嚴格資本資金借款條件,而促成資本資金借貸條件的變化(米德將此變化稱為利率的變化),后者是指財政部門為了影響國內總支出,而促成稅率或政府支出額的變化;(2)價格調整政策,這里的價格調整是指貨幣工資率和匯率的調整;(3)直接控制,米德將直接控制分為金融控制、商業控制,對資本流動的控制,對進出口的控制等等。

        米德認為,一國可以通過以上三種政策去調節國際收支平衡。金融政策的目的是影響總需求水平,從而影響進口商品需求和出口產品的供給。價格調整政策是通過國內貨幣成本的膨脹或緊縮或者通過匯率調整來影響一國相對于另一國的價格與成本。金融政策和價格調整政策的共同特點是:通過改變兩國間的一般經濟關系以實現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不直接觸及具體的國際收支項目。

        為了便于討論,米德將直接控制劃分為金融控制和商業控制。金融控制包括貨幣控制和財政控制。貨幣控制是指外匯管制和多重匯率;財政控制包括國際收支定項目的稅收和補貼。商業控制主要包括數量控制、關稅限額和國家對貿易的壟斷。

        假定一國(D國)出現赤字,另一國(s國)出現盈余。米德認為,D國和S國之間的資本流動所產生的影響,取決于兩國的特定經濟政策。資本控制是否有必要,需要考慮不同的政策組合。

        在金本位制度下,如果D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了赤字,在匯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D國的國內總支出將會下降,S國的國內總支出將會增加。當兩國需求彈性的總和大于1時,D國對勞動力的需求不足而s國對勞動力的需求過度將使D國的貨幣工資率、成本和價格的總水平下降,而s國的貨幣工資率、成本和價格總水平將會上升,此時,D國的貿易差額得到了改善。因此在金本位制和匯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本的流動通過國內總支出變化引起價格的變化,再引致貿易進出口的變化,從而促使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平衡。

        如果D國和s國都采取謀求內部平衡的金融政策,那么它們以本國通貨表示的總需求將保持不變。在這種情況下,D國和S國之間的國際收支平衡只能通過匯率的調整來消除。在D國和s國的進口需求彈性大于1的條件下,D國的貨幣貶值會改善它的貿易差額。貿易差額的變化將使D國恢復外部平衡。

        米德認為,上述兩種制度,通過價格和收入的調整能夠同時保持兩國的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因而是“完全的制度”。在“不完全的制度”下,如果沒有某些直接的干預,要同時實現兩國的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則是不可能的。

        米德還特別討論了短期資本突然和大規模地從一種通貨轉變為另一種通貨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熱錢”(hot money)問題。在金本位制下,資本如果從D國流向S國,將引起D國的黃金儲備流失到S國。米德認為有三種可供選擇的政策,第一種是D國采取緊縮的政策,使D國的貨幣工資成本向下調整;第二種方法是建立外匯管制制度,以阻止資本從D國向S國流動;第三種方法是D國政府或者D國和S國合作將S國通貨售出,將D國通貨買進。使匯率保持在黃金輸出和輸入點之間。

        這三種政策各有利弊。第一種政策需要D國經濟的緊縮,如果價格是剛性的,這種調整不一定有效。緊縮的政策會造成大量的失業。重要的是,D國價格的下降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種政策的可能結果是既沒有影響到D國向S國的資本流動,又會導致D國的經濟衰退。第二種政策可以避免第一種政策的弊端,但是這種辦法的有效實施需要有龐大的官僚機構。第三種政策可以避免上述兩種政策的弊端,但它需要s國當局的充分合作。因為這涉及到S國能否提供給D國足夠的S國通貨。盡管這在技術上是可能的。因此,按照米德的解釋,如果遇到短期的,突發性的資本流動,最好的政策是資本流出國和流入國之間進行合作來消除它們之間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其次是應用外匯管制的方法。萬不得已,才采取犧牲國內經濟的方法,采取緊縮性的政策。

        如果資本流出和流人的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D國和S國都采取穩定內部平衡的金融政策,并在兩國貨幣之間實行可變匯率,此時有什么辦法應付D國向S國的資本外流呢?米德認為有三種政策可以采用:(1)讓兩國之間的匯率自由浮動,即D國的

        貨幣貶值,S國的貨幣升值;(2)D國實行外匯控制的方法阻止資本外流;(3)D國政府或者D國和s國合作將s國通貨售出,將B國通貨買進,以保持匯率在黃金輸出和輸入點之間。

        米德認為,如果D國實行外匯管制來阻止D國到S國的資本流動,可以在貿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保持它的外部平衡。如果D國不對資本轉移加以限制,而是使用價格調整的方法來保持它的外部平衡,貿易條件發生不利于D國的變動是必然的。

        米德指出,除了S國的名義收益高于D國的名義收益會導致資本從D國流向S國外,如果D國對資本或資本收益征收特別重的稅,而S國沒有這樣做,那么D國的居民可能會將他們的財產轉移到S國以避免D國的稅收。即使D國所產生的實際收益高于在S國得到的實際收益時,這種流動仍然也會發生。當存在上述情況時,如果使用外匯管制的方法去限制資本的交易或流動,而又不影響經常性的支付,那么外匯管制的范圍就要擴大到所有的對外支付,否則要想嚴格限制資本流動是不可能的。因此,外匯管制當局將面臨區分資本支付和經常支付的困難。

        以上是對米德沖突的理論分析。對日益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來說,宏觀經濟政策同樣會面臨“米德沖突”這樣的兩難選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中國加入WTO組織時的承諾,資本項目下將會逐漸實現可自由兌換,屆時中央銀行要維持外匯市場上匯率的穩定,就難以根據國內市場的要求實施調控政策。研究表明,1994年以來,中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出現了三次明顯沖突:1994年至1996年,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和較高的通貨膨脹之間的沖突;1998年外匯儲備增幅快速下降和物價持續下降之間的沖突;1998年至1999年,匯率穩定和本外幣利差倒掛之間的沖突。例如當外匯儲備增幅較快時,貨幣供給量本該相應增加,但由于國內經濟又出現了通貨膨脹,中央銀行不可能繼續擴大貨幣供給助長通貨膨脹的壓力,必須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結果造成內外市場上需要實行兩種相反的貨幣政策,使中央銀行陷入兩難的境地。

        (二)內外均衡沖突的形成機制

        內外均衡沖突主要有三種形成機制。

        1.外部經濟沖擊。包括實物沖擊和金融沖擊兩大類

        (1)實物沖擊。由于某些因素造成商品市場的異常變化,導致國際商品貿易、貿易差額和貿易條件發生變化,從而對宏觀經濟運行形成沖擊。傳導的途徑有:首先,與國際市場有著直接聯系的對外經濟部門因受到沖擊而發生變化;其次,與國際市場沒有直接聯系的國內經濟部門,因貿易部門受到沖擊而發生變化;最后,對外經濟部門和國內經濟部門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均衡。在走向新的平衡的調整過程中,內外均衡之間可能會發生矛盾和沖突。實物沖擊的主要類型包括:國際貿易條件變化帶來的貿易條件沖擊;國外收入水平波動帶來的收入沖擊;國際商品市場價格劇烈變化帶來的供給沖擊。

        (2)金融沖擊。金融市場的變化導致資產價格和資本流動發生變化,從而對有關國家的國際收支和國內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國際資本流動常常把經濟波動從一國傳遞到另一國,其傳遞速度很快,影響范圍更廣。對內外均衡影響巨大的金融沖擊主要有利率沖擊、投機性資本流動沖擊以及自我實現的金融危機預期沖擊等。

        2.經濟體內部的自我調整力量

        包括:

        (1)技術進步。技術進步能夠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本國生產能力及競爭能力的增強。技術進步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是經濟增長率提高和產出水平增加,但同時會產生通貨膨脹的壓力。技術進步對國外經濟部門的影響則是,通過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出口,從而產生本國國際收支順差。于是就會形成米德式的內外均衡沖突。

        (2)轉軌過程中的結構性變動。市場取向的改革釋放了過去被壓制的物價上漲壓力,這種因體制改革而產生的結構性通貨膨脹換來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與此同時,外資因看好國內的市場機會和經濟增長的前景而大量流入,從而形成通貨膨脹、國際收支順差和本國匯率升值并存的局面,造成內外均衡的矛盾。

        (3)自發性消費或投資的變動。如果經濟處于內部均衡而經常項目存在逆差的狀態,此時若自發性消費或投資減少,會造成總需求的減少,經濟可能會走向衰退,這就要求政府采取擴張性的財政金融政策刺激經濟恢復,而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會進一步造成經常項目收支的惡化,形成內外均衡的沖突。

        (4)消費者偏好的變化。如果經濟處于內部均衡而經常項目處于順差的狀態,這說明消費者的偏好從國外產品轉向了國內產品,于是國內產品的需求增加,進而引起總需求的膨脹,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此時要求政府采取緊縮性的財政金融政策進行調整。其結果只會進一步增加經常項目的順差,這顯然不是外部均衡目標所希望達到的目的,經濟又將產生內外均衡的矛盾。

        3.國際經濟政策的不協調。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一國的經濟政策會對他國產生“溢出效應”和連鎖的“反饋效應”。各國的經濟政策均有其各自的特點,對不同的經濟政策目標存在著不同的效應。一些政策工具主要在國內經濟部門發揮作用,一些則主要在外部經濟部門發揮作用,更有不少工具對兩個部門同時發生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作用。因此,保持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非常重要。如果政策之間出現不一致、不協調,就會產生內外均衡目標的沖突。除了“米德沖突”之外,“費爾德斯坦定理”也對政策協調失敗有較好描述。費爾德斯坦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經濟內外均衡影響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國內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刺激需求,財政赤字通過國債發行來彌補,造成國內利率水平上升;高利率吸引國外資本流入,造成本國貨幣匯率升值;匯率升值抑制了本國產品出口,導致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國際收支逆差壓制了國內需求,使得財政政策的努力失敗。因此,“費爾德斯坦定理”強調只有財政政策和匯率政策相互協調,才能實現預期的政策目標。

        二、開放經濟條件下財政金融政策

        的效能與作用區域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包括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兩部分,因而政府不能仍像封閉經濟條件下單純運用對社會總需求進行調控的政策。為避免內外平衡之間的沖突,開放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必須要有新的思路。

        在運用政策搭配以實現內外均衡的方案中,蒙代爾提出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和斯旺提出的支出政策與匯率政策的配合最有影響。蒙代爾認為由于財政政策在協調國內均衡上具有比較優勢,而貨幣政策在協調外部均衡上具有比較優勢,因此政府應當以財政政策調節內部均衡問題,以貨幣政策來調控外部均衡問題。斯旺以支出轉換型政策與支出增減型政策搭配來討論政府對內外均衡的政策協調。斯旺認為政府的支出增減政策可以明顯影響國內支出水平,本國貨幣實際匯率的變化可以明顯

        地影響國際收支狀況。因此政府應采用支出增減型政策來解決國內均衡問題,而外部均衡的任務則交給支出轉換型的匯率政策。

        與封閉經濟條件下的情況相比,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的作用機制、政策效果等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迄今,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力的主要工具仍然是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該理論認為,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利用貨幣政策增加國民收入較為有效,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工具。從各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除了部分國家試行短期的浮動匯率外,許多國家還是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我國是實行有管制的浮動匯率,一般而言,追求充分就業的國家最好還是重視利用財政政策。

        但是,一個國家除了要實現充分就業目標外,在穩定經濟政策上,還要取得國際收支平衡。這就涉及到為了實現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時財政一貨幣政策如何進一步配合的問題。

        所謂內部平衡是指國內的總有效需求正好等于充分就業下的總供給,所謂外部平衡是指固定匯率制度下,資本凈流出等于貿易出超時的均衡狀態。

        假定國民收入水平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決定,也就是說,國民收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函數。用g代表財政盈余的數量,用i代表利率,則:

        y=y(g,i) (1)

        在一般情況下,國民收入是財政盈余的減函數(aY/ag

        如果用B代表國際收支余額;用E代表出口凈額;用F代表資本外流,則

        B=E-F=E(y)-F(i) (2)

        一般來說,出口凈額是國民收入的減函數(aE/aY

        在圖1中,E點是YY'曲線和BB'曲線的交點.表示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同時達到平衡。YY'曲線和BB’曲線把該圖劃分為四個區域,表明四種經濟狀況。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如果實現了內部平衡而存在外部不平衡時,表示實際經濟情況在YY'曲線上。比如,日點就表示,在內部平衡的情況下,國際收支存在盈余。這時,政府首先應當采取能夠降低利率的貨幣政策,旨在引起資本外流以平衡國際收支,使H點向左移至H'點。在H'點上,外部平衡雖然達到了,但又有國內經濟出現膨脹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采用提高財政盈余的財政政策,實現內部平衡。從上述簡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財政政策是解決內部失衡的有效工具,而貨幣政策則是對付外部失衡的有力武器。

        在近年來全球經濟失衡與調整的大背景下,過去只側重于解決內部平衡問題的中國宏觀調控模式必然會受到外來的各種沖擊,如經濟條件的變化,國際間經濟波動的傳遞,國際游資的投機性沖擊等,從而產生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矛盾。中國財政金融政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第一,隨著我國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人民幣匯率的市場調節逐步完善,國際收支的巨額順差必然造成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而升值對于拉動國內經濟增長具有重要貢獻的出口部門的發展極其不利,同時出口波動還會影響到國內有效需求,可能進一步加劇目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不利狀況。雖然順差增加了國際儲備的數量,并通過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放大而導致國內信貸量的擴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內需求的增長,但在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順差必然惡化國內的經濟狀況,所以政府必須在順差和匯率等方面進行適當的政策調節。

        第二,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信息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發展,使得信息傳輸的數量、質量和速度都大大提高。在此背景下,居民和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對信息的處理能力較過去大為增強。微觀經濟主體的預期行為趨于理性,必然對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效果產生影響,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宏觀經濟政策可能因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反應而變得完全無效。為改變微觀經濟主體與政府之間的“動態不一致”狀況,關鍵在于政府應建立和維護執行宏觀經濟政策的信譽。政府承諾在政策制定方面遵循一定的規則,從而以其信譽的存在來改善微觀經濟主體的預期,由政府與微觀經濟主體之間動態不一致的非合作博弈轉向動態一致的合作博弈。因此,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在信譽方面受到了微觀經濟主體預期模式改變的沖擊,政府必須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模式加以選擇。

        第三,中國加入WTO組織以后,其的多邊規則對中國實現內外均衡的方式和政策均有一定的約束。一方面,WTO組織對國際收支的調節存在著約束,一般不允許采取緊急限制進口等直接管制辦法。隨意提高關稅以限制進口的措施受到約束,直接補貼原則上被禁止,在運用匯率和外匯管制等措施調節國際收支時,也必須要符合WTO組織的規則。另一方面,WTO組織規則對國內財政,稅收、金融、科技、環保以及產業政策的實施方式也有一定的要求和規范。因此在加入了WTO組織以后,中國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將受到WTO組織規則的直接或間接的約束,中國必須對宏觀經濟調整的模式加以改變,以適應這些規則與約束的要求。

        第四,在全球經濟調整過程中,提高國際競爭力始終是各國努力的方向。發展中國家知識與技術的積累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是通過誘致性制度變遷的方式來實現的。遵循這種技術軌跡的國家的共同特征是,知識與技術的積累是漸進和緩慢的,國際競爭力也是在一次次的技術創新中經過漫長的積累而形成的。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全球知識存量迅速膨脹的今天,國際競爭已轉向以知識為基礎的國際競爭力的競爭,而中國要構造以知識為基礎的國際競爭力,不能通過漫長的誘致性變遷機制來實現,而必須通過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來實現,從要素投入型的增長方式轉向重視科技和教育的要素效率增長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因此,以知識為基礎的國際競爭力的競爭對全球經濟調整中的宏觀調控模式提出了挑戰,中國的財政金融政策應該具有促進知識積累和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

        四、中國尚不完全具備采用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條件 --微觀基礎與傳導機制的缺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存在著如何進行宏觀經濟分析的問題或爭論,這種爭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盡管每次大的爭論都能夠把人們對宏

        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政策的認識引向深入,但是每次爭論的焦點問題并沒有解決。這個焦點就是,如何將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的宏觀調控實踐結合起來。

        經濟學是求真與致用之學。然而,西方現代主流經濟理論除了在少數概念(如稀缺、供給、需求等)和分析工具(如邊際分析、彈性分析、定量分析)上具有實用性外,在整體上是一種既不求真(即不能告訴我們經濟中的現實情況是什么),也不求用(即不能告訴我們在經濟生活中怎么去做),而只是求形式之美(即在以經濟人為核心的一系列假定下證明市場經濟可以達到完全競爭和一般均衡狀態)的學問。為了保證其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形式上的對稱性,同時為了堅持市場經濟理念的完美性和教育上的方便性,西方現代主流經濟學試圖將復雜而生動的社會經濟現實通過一系列嚴格的假定,建立起在市場交換行為基礎上的簡單總量均衡關系。問題的關鍵是,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試圖以這種簡單總量均衡關系來替代其他各種經濟關系對現實宏觀經濟問題的影響和解釋,并且試圖給出政策處方。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主要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有關宏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政策的觀點,即使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倍受質疑和常常碰壁,對于像中國這樣的市場經濟關系更加復雜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運用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時必須更加謹慎。盡管從學術入門來看,了解這種高度抽象的簡單總量均衡關系及其模型十分必要,但是用基于這種關系的認識來直接指導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實踐,則有可能使人誤入歧途。

        很長時間以來,在對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中,人們一般都會采用IS-LM模型及其擴展形式IS-LM-BP分析框架。然而,IS-LM-BP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定基礎之上的:需要有發達而完善的市場體系;微觀經濟主體行為市場化;利率能充分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生產、消費、投資和儲蓄等經濟變量對利率反映較為靈敏,等等。如果前提假設在中國的現實情況下并不存在或不完全具備,那么簡單地利用該框架來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就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雖然中國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制度基礎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依然不完善。中國以增量促存量的漸進式改革方式形成了微觀經濟基礎的二元格局:一方面,改革后形成的增量部分--非國有企業--基本上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來的,它們具有產權明晰的特征,能對市場價格信號作出較為靈敏的反應,其行為由市場機制調節,是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微觀主體;另一方面,改革后仍然保存的存量部分一國有企業--雖然歷經不斷深入的改革也日益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但其積重已久的深層問題并非短期內能得到徹底解決,無論在產權結構還是在治理結構中,國有企業都存在著明顯的政企難分的特征,因而其行為具有對市場與政府的雙重依賴性,是不完全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微觀經濟主體。國內經濟學界對這種二元格局的另一種流行劃分法是所謂的體制內的國有企業與體制外的非國有企業。實際上,這是相對計劃經濟體制而言的,如果相對市場經濟體制而言,則體制內的就應該主要是非國有企業,而體制外的是傳統的國有企業。

        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除了要有能對政策信號作出理性反應的微觀基礎外,還有賴于政策傳導機制的暢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是解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最重要變量,它通過多種途徑傳導并影響到實體經濟。但利率的有效傳導須以利率市場化為前提、并以相對完善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為基礎。嚴格地說,中國的利率基本上是由政府確定,并不能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利率傳導機制的市場化前提不存在,IS-LM-BP分析框架就失去了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意義。

        即使政府確定的利率反映了市場供求,被認為是一種準市場化的利率,在資本市場受到嚴格的管制以及金融市場被分割的情況下,金融市場制度基礎的局限也極大地制約著利率機制的有效傳導。謝平和廖強(2000)明確地指出了利率傳導機制的資產結構調整效應與財富變動效應之所以不佳,原因正在于中國的非貨幣金融資產與貨幣金融資產、金融資產與實際資產之間的聯系不緊密、反饋不靈敏,金融體系與實際經濟體系各經濟主體和運行環節之間遠未銜接成一個聯動體。非市場化的利率使中國的貨幣政策在總體上成為一種外生于市場經濟的政府安排,實體經濟難以對其作出靈敏反應。

        市場體系的不完善使得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信貸機制來進行的。斯蒂格利茨認為,信貸的可得性是影響貨幣政策效力的關鍵因素,“影響經濟活動水平的是私人部門獲得信貸的條件以及信貸數量,而不是貨幣數量本身。”就中國的現實情況來說,體制內外不同的微觀主體的信用可得性是完全不同的。市場體制內的微觀主體(非國有企業)因金融市場的制度歧視被隔絕在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之外,貨幣政策相對于它們是一種外生的安排,效應當然無從談起。市場體制外的微觀主體(國有企業)的反應則可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對于那些效益和資信狀況均良好的主體,它們并非惟一地依賴銀行借貸渠道融資,即使這類主體不受市場的制度歧視,而且金融機構也愿意與它們發生借貸行為,但貨幣政策對它們的效力相當微弱;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效益和資信狀況均不良的主體,由于它們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和過大的監督成本,金融機構出于自身穩健經營的要求,又往往不愿與其發生借貸行為,所以形成銀行普遍的“惜貸”現象,貨幣政策對這類主體的投資引誘也不明顯(只是較大地減輕了它們的利息負擔)。由此可見,中國貨幣政策效果不顯著并不是貨幣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微觀基礎和制度條件問題。

        與貨幣政策一樣,中國財政政策也缺乏一定的微觀基礎和傳導機制。1998年以后,面對國內通貨緊縮的狀況,中國政府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盡管以增發國債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在擴大基礎設施投資進而從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作為市場經濟意義上的一種宏觀調控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功能并不僅僅體現在擴大支出的直接效應方面,而在于通過政府支出的擴大去拉動民間投資的間接效應方面,否則,財政政策就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投資沒有什么兩樣。

        第6篇:宏觀經濟政策實踐范文

        隨著中國社會進入轉型的質變時代,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企業面臨的發展環境有很大的變化,經濟為什么下行?中國經濟會硬著陸嗎?宏觀經濟政策是什么?中國經濟未來可持續增長的希望在什么地方?不久前,由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經濟新常態與企業發展”論壇上,知名專家學者和來自企業一線的實踐者就這些熱點話題進行了探討與交流。

        “新常態”需要新思維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李劍閣認為,為了解釋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原因和內在的規律,“新常態”作為一個外來詞匯頻繁被決策層采用。一個重要特點在于投資增速的明顯下滑。同時,中國人口結構也已經發生了趨勢性轉變,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他介紹,為應對短期的經濟回落,政府會采取“穩匯、降息、增支、減稅”的政策組合,進一步完善房地產政策,為改革設置過渡期。具體來說,就是在經濟下行中,政府提出落實保增長措施,進行結構改革,改善總供給,同時保持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基建投入,改善總需求。從長期看,政府則要通過重大區域性發展戰略、財政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著手,保持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看來,目前中國經濟只是告別了“老常態”,還沒進入“新常態”,還處于過渡區間,可能會持續兩三年。在這個階段,宏觀調控政策難以把握卻更顯必要。過渡階段會出現很多“嫩芽產業”。宏觀調控的意義就在于給這些“嫩芽產業”遮風擋雨。而所謂“改革”就是改良土壤、改良品種。如果這些“嫩芽”今后長成參天大樹,中國的經濟就會取得重大的發展。

        他指出,由于世界進入了長時期“低通脹、低增長、低利潤”的“新常態”,加之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造成了中國宏觀經濟的下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其核心的問題在于房地產。中國經濟的短期“穩增長”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確保宏觀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從而需要調整經濟結構,而這必須要通過改革推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宏觀經濟政策就需要在短期“穩增長”與長期“調結構”中間取得一種平衡。

        中國企業應如何行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以“水落石出”為比喻分析了當前的經濟形勢。他指出,當經濟增速下降,以前“淹沒”在經濟高速增長下的“成本”“債務”“產能過剩”和“”四塊“石頭”就會露出水面。面對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和既有的問題,企業家應下大決心,以“手起刀落”的精神全面改正之前的錯誤,不要心存僥幸。

        第7篇:宏觀經濟政策實踐范文

        在2005年,“十五”時期的最后一年,我國國民經濟增長呈現出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平穩、活力增強的良好勢態,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明顯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顯著改善。由于我們堅持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效地抑制了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有力地促進了宏觀經濟的穩定較快增長,宏觀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05年經濟運行進入了一個較高經濟增長、較低價格上漲的合理區間,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處于改革開放以來最理想的發展階段,也為我們在2006年繼續保持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場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發經濟的較大波動。健全的市場機制,有效的宏觀調控,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統一于經濟運行的全過程。這些關于宏觀調控實踐經驗在理論上的升華,為我們在2006年以及整個“十一五”期間繼續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理論依據。

        在新的一年中,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還面臨著不少困難,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著一些隱患。一些長期積累的和深層次的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同時又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新情況、新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有:

        某些部門出現了生產能力的過剩現象

        由于前些年某些部門的投資盲目擴張,目前逐步形成了超出有效需求的新增生產能力,出現了生產能力的過剩現象,進而導致了這些部門生產增速減緩,效益下降,產品的價格下跌,企業經營困難的問題日漸突出。數據顯示,鋼材、鋁材、水泥等前幾年投資過度擴張的部門都出現了產能過剩、庫存積壓、價格下降的現象。煤炭近來也出現了過剩和價格下跌的情況,不同品種價格下跌了10%至20%。電力供求缺口逐漸縮小,估計2006年電力供求可達到基本平衡,2007年會出現過剩。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信號,但是仍有大量項目在建,會在今后幾年形成更大規模的產能。目前鋼鐵部門在建項目產能是目前產能的50%;發電在建項目能力是目前產能的1.13倍。對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將會在2007年以后出現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對外貿易不平衡狀況加劇,負面影響值得注意

        近幾年,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持續上升,2005年前10個月外貿順差已經超過800億美元,出口和進口增速的差距十分明顯。這一狀況需要引起重視。首先,外貿順差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內需減弱的問題。據粗略計算,2005年上半年凈出口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29%,全年此項貢獻率會超過30%,國內經濟增長依賴外需的程度大大提高,同時意味著經濟增長風險的提高。其次,在全球貿易量增長不足10%的情況下,我國出口增長超過30%,勢必引起各種貿易摩擦數量和數額的上升。據統計,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的反傾銷、保障措施和特保立案調查大量上升,幾乎為世界之最。此勢態持續下去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大。再次,我國的外貿順差過于集中在若干大國和地區,使摩擦的性質更顯嚴重,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外貿活躍對于促進國內經濟活躍會起到積極作用,問題是在外貿活躍的同時,如何做好外貿平衡和國際收支平衡,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外貿的積極作用,把對外開放不斷深入下去。

        農民增收的困難進一步加大

        近兩年在中央各項促進農民增收政策的作用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有了明顯加快。但是2005年以來,農民進一步增加收入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了。一方面以糧食為龍頭的農產品價格持續小幅下降,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收入下降。2005年8月份小麥價格環比增長1.5%,同比下降3%,大豆環比下降0.63%,同比下降14%。而另一方面,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卻明顯上漲。2005年以來,化肥價格延續2004年上漲的走勢,國產尿素價格上漲13%、磷肥上漲19.7%,復合肥上漲24%,農膜、柴油等價格漲幅在14%―24%之間,據測算,由于化肥價格上漲使農民糧食每畝多增加成本20―30元。糧食價格的下降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升不僅影響了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而且會對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造成負面影響。雖然,減免農業稅、發放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性增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民收入的提高,但總體上看,支撐農民持續性增收的亮點不多。此外,農村市場價格漲幅較城市市場要高,也不利于農村消費的擴大。2005年國內糧食產量仍然低于國內糧食消費量,在此情況下出現的糧價下跌,是需要我們從政策力度和效應等多角度進行研究的。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諸如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社會發展問題仍然突出等,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少,亟待轉變和克服。

        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或進一步減緩這些矛盾和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困難帶來的不利影響,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我們在2006年中必須注意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這是一項既十分重要又艱巨繁重的任務。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一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繼續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二是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三是要在宏觀調控過程中根據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適度微調,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時機。

        第8篇:宏觀經濟政策實踐范文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教學 幾何圖形方法 數學方法 幾何圖形謬誤

        西方經濟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后續課程的學習。目前對該門課程的一般性教學方法――例如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等等――已有很多討論。但對于一些更加具體的問題卻未能進一步深入探討,例如對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幾何圖形與數學方法之間關系這一問題就是如此。西方經濟學在研究經濟變量之間關系時,強調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即要從理論上論證清楚經濟變量之間相互影響的邏輯機制和基本規律,又試圖對影響程度大小給出一個精確的數量表示。這使得西方經濟學教材和研究文獻大量采用語言文字、幾何圖形與數學方法相結合的表述方式,全方位闡釋理論。而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與語言文字相配合,大量采用幾何圖形與數學方法也是西方經濟學教學的顯著特點。正確認識幾何圖形與數學方法的各自利弊,從而針對不同情況靈活運用這兩種方法講授基本理論,對于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和改善教學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以“宏觀經濟政策效應”這一問題為例,論證幾何圖形與數學方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互補性。

        1 幾何圖形方法的優點

        對于同一個經濟學理論,可以采用幾何圖形或數學方法加以表述。例如,在講授運用IS-LM模型分析“宏觀經濟政策效應”這一問題時,可運用IS-LM曲線圖來說明:向右下方傾斜的IS曲線代表產品市場均衡時產量與實際利率之間的關系,而向右上方傾斜的LM曲線則代表貨幣市場均衡時產量與實際利率之間的關系;兩條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均衡的產出和實際利率(見圖1(a));宏觀經濟政策通過影響曲線的位置改變了均衡產出和實際利率(見圖1(b))。顯然,運用幾何圖形描述模型和理論具有以下優點:

        1.1 直觀形象

        圖1運用幾何圖形將代表多個變量間相互影響關系的復雜模型直觀形象地描述為兩條曲線的組合,這彌補了純粹語言文字或數學公式的單調乏味,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1.2 便于應用

        在準確把握基本經濟學邏輯基礎上,可以用幾何圖形將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簡化為曲線移動對內生變量均衡值的影響。這一點在做“比較靜態分析”時特別有用,例如在圖1(b)中,用IS曲線自IS向右平移至IS代表“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影響。對比初始均衡(E)和新的均衡(E),立即可知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影響是同時提高產出水平和實際利率。除了“定性”結論外,運用幾何圖形還可以得到某些“定量”結論。例如,圖1(c)表明,如果LM曲線變得更加平坦(由LM變為LM),則同樣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產出的影響程度就更大(產出的變動由原來的y-y增加為現在的y-y)。在理解有哪些因素決定LM曲線斜率的基礎上(如“貨幣需求關于利率變動的系數”影響了LM曲線斜率),就可進一步分析決定財政政策效應大小的各種因素。

        1.3 對學生知識儲備要求較低

        以上幾何圖形分析只要求學生具備中學水平的幾何學知識,對于高等數學(如微積分、線性代數等)知識完全沒有要求。只要理解了經濟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這種關系的幾何表示方法之后,就可以對經濟問題進行分析。這使得教師可以在學生系統學習高等數學之前,就能借助幾何圖形較為深入地講授西方經濟學基本理論,并且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知識門檻。

        2 數學方法的優點

        幾何圖形方法的上述優點正是數學方法的不足所在,但與此同時,數學方法也具有幾何圖形無法企及的優勢,這些優勢表現在以下方面。

        2.1 表述更為簡練、精確

        例如,在講授運用IS-LM模型分析“宏觀經濟效應”這一問題時,只需使用①式和②式組成的方程組就可簡潔地表述模型(假設線性函數和“封閉經濟”)。①式代表產品市場均衡條件,由此可以解出IS曲線方程;②式代表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由此可以解出LM曲線方程。運用方程和函數可以更加精確地表述變量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做“比較靜態”分析時,運用數學方法可以精確地給出外生變量變化對內生變量均衡值影響程度的大小。

        y=α+β(y-t)+e-dr+g①

        =ky-hr②

        2.2 有大量數學定理可以使用

        例如,可以直接引用“隱函數定理”證明方程組定義了內生變量(y和r)均衡值與外生變量或參數(包括t、e、d、g、k、h、M、P)之間的函數關系,基于這些函數關系可以進行“比較靜態”分析。

        2.3 數學方法要求明確陳述所有假設,從而避免由于假設不明確造成的結論的模糊性。

        2.4 數學方法可以不限于二維情況,能夠處理n個變量的一般情況

        例如,我們可以用數學公式表示兩個及其以上外生變量同時變化對內生變量均衡值產生的總影響,而這是幾何圖形無法做到的。

        3 幾何圖形謬誤

        幾何圖形方法以其直觀和便于應用等優點在西方經濟學研究和教學中被廣泛使用,但其不精確性也造成如果使用該種方法不當,會得到錯誤結論。本文將這種由于使用幾何圖形不當得到錯誤結論的情況稱作“幾何圖形謬誤”。在西方經濟學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沒有能夠準確把握基本理論和正確使用分析方法,上述謬誤并非少見,甚至一些國內權威的西方經濟學教材也難以幸免。就以“宏觀經濟政策效應”這一問題為例,某本權威教材運用幾何圖形將決定財政貨幣政策效應大小的因素及其影響性質概括為以下4個“幾何”結論:

        結論1:在LM曲線不變時,IS曲線越陡峭,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則反是。

        結論2:在IS曲線不變時,LM曲線越陡峭,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則反是。

        結論3:在IS曲線不變時,LM曲線越陡峭,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則反是。

        結論4:在LM曲線不變時,IS曲線越陡峭,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則反是。

        下面我們運用嚴格的數學方法證明,上述結論2和結論4是正確的,但結論1和結論3卻不一定正確。由①式和②式可解得IS曲線方程和LM曲線方程分別為③式和④式:

        r=-y③

        r=+y ④

        由此可知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絕對值)分別為〔(1-β)/d〕和(k/h)。假設政府購買g增加Δg,其他外生變量值保持固定不變,那么上述方程組以變量的改變量表示就成為:

        Δr=-Δy ⑤

        Δr=Δy⑥

        將Δr消去,整理后可得:

        = ⑦

        運用相同的方法可以證明,若名義貨幣供給量M增加ΔM,其他外生變量值保持固定不變,則可得:

        =⑧

        由⑦式可知,給定參數d和其他條件不變,LM曲線越陡峭(即(k/h)越大),則政府購買增加對均衡產出的影響程度越小(即Δy/Δg越小),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小,這與結論②相符。同理,由⑧式可知,給定參數h和其他條件不變,IS曲線越陡峭(即〔(1-β)/d〕越大),則貨幣供給量增加對均衡產出的影響程度越小(即(Δy/ΔM)越小),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小,這與結論④相符。但是,⑦式表明,給定參數d和其他條件不變,IS曲線越陡峭(即〔(1-β)/d〕越大),則政府購買增加對均衡產出的影響程度越小(即Δy/Δg越小),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小,這與結論①正好相反。同理,⑧式表明,給定參數h和其他條件不變,LM曲線越陡峭(即(k/h)越大),則貨幣供給量增加對均衡產出的影響程度越小(即(Δy/ΔM)越小),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小,這與結論③正好相反。這表明,結論①和結論③正是本文所說的“幾何圖形謬誤”。

        為什么會產生上述謬誤呢?如圖2中(a)圖和(b)圖所示,保持LM曲線不變,如果“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得IS曲線向右平移相同的距離”,那么IS曲線越陡峭就意味著財政政策的效果越大((b)圖中y-y的大于(a)圖中的y-y),此時謬誤并未發生。但“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得IS曲線向右平移相同的距離”這一前提條件并不成立,而且IS曲線向右平移的距離與IS曲線的斜率(絕對值)有關。因為IS曲線向右平移的距離等于〔Δg/(1-β)〕,給定d,IS曲線越陡峭(即〔(1-β)/d〕越大),IS曲線向右平移的距離越小。這意味著IS曲線并不會如圖2(b)中所示向右平移至IS,而只會如圖2(c)中所示向右平移較小的距離,最終導致均衡產出較小幅度的增加。這也與基本的經濟學邏輯相符,給定參數d,IS曲線越陡峭意味著乘數效應越小(因為β越小),所以財政政策的效果應當越小。相同方法可用于說明在分析貨幣政策效應時,如果未能正確運用幾何圖形,同樣可能導致謬誤產生(正如結論③那樣)。

        產生上述謬誤的原因并不在于運用幾何圖形無法得出正確結論,而是因為沒有正確地運用幾何圖形。在運用幾何圖形分析財政政策效應問題時,IS曲線斜率(絕對值)對政策效果大小的影響有兩個方面:第一是“直接”影響,即如果“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得IS曲線向右平移相同的距離”,那么IS曲線越陡峭就意味著財政政策的效果越大;第二是“間接影響”,即(給定參數d)IS曲線越陡峭,則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得IS曲線向右平移相同的距離就越小,從而財政政策的效果越小。幾何圖形方法容易捕捉到“直接”影響,但卻往往容易忽視“間接”影響。在此例中,正是“間接”影響居于主導地位,所以一旦將其忽略,就會得到錯誤結論,從而產生“幾何圖形謬誤”。

        4 結論和建議

        前文運用數學方法證明了“幾何圖形謬誤”產生的可能性,實際上也啟示我們運用嚴格的數理推導可以有效地避免謬誤產生。運用數學方法對同一問題進行分析,憑借其嚴格性和精確性,我們可以較為完整地捕捉到前文所述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從而規避了“幾何圖形謬誤”。但必須注意到,數學方法結論正確性的取得是以“非直觀”、“應用不夠方便”和“對知識儲備要求較高”等為代價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和授課對象靈活選擇是側重于幾何圖形還是側重于數學方法,或二者的某種組合。基于筆者的教學實踐,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4.1 根據大學數學課和西方經濟學課程開課的時間順序,以及“先微觀經濟學后宏觀經濟學”的通常授課順序,建議教師在講授微觀經濟學時主要側重于幾何圖形方法,在講授宏觀經濟學時適當增加數學方法的運用。

        4.2 在“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每一門課程講授過程中,前半程側重于幾何圖形方法,后半程適當增加數學方法的運用。

        4.3 針對財經類專業和非財經類專業的不同學生,側重點要有所不同。財經類專業學生要求牢固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故對這類學生的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多運用數學方法。而非財經類專業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課程主要是為了拓寬知識面,所以在對他們的教學中要盡量避免枯燥的數理推導。

        4.4 由于“文科類”學生和“理工科類”學生在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儲備上有所不同,所以在對“文科類”學生講授西方經濟學課程時,先從直觀的幾何圖形入手,再逐步培養其數學方法的應用能力。而對于“理工科類”學生,則可以盡早培養其分析經濟學問題時的數學方法應用能力。

        4.5 對于某些包含著經濟變量間復雜影響和關系的問題,教師可以在運用幾何圖形做出“啟發式”分析的基礎上,再運用嚴密的數理邏輯推導向學生闡明正確結論,這既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又增強了教學的嚴密性。

        總之,“幾何圖形謬誤”產生的可能性并非要讓我們完全拋棄幾何圖形方法,而是要求我們更加合理地運用幾何圖形方法與數學方法,實現兩種方法各自優勢的有機互補。而要做到這一點,最根本的還是要求教師能夠準確把握經濟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全面理解和深刻領會描述經濟變量之間關系的基本理論。

        參考文獻:

        [1]岳愛嫻.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方法的采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9,04:42~44.

        [2]許曉紅,李定慶.《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法初探[J].經濟師,2008,08:133~134.

        [3]趙成美.實驗法和短劇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研究,2007,03:240~242.

        [4]曼昆.經濟學原理(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6~7.

        [5]蔣中一,凱爾文•溫萊特.數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1~13.

        第9篇:宏觀經濟政策實踐范文

        關鍵詞宏觀調控政府安排制度基礎政策效應政策邊界

        與20年來的市場化改革進程相伴隨,中國的宏觀調控也先后經歷了總需求大于總供給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總需求小于總供給背景下的擴大需求型兩個階段。如果說1997年以前,面對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情形還能通過強制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壓制總需求來實現宏觀經濟總量均衡的話,那么,1997年以后,面對在市場機制作用不斷擴大基礎上形成的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的宏觀總量非均衡情形,盡管政府實施了更為市場經濟意義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但三年來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應與預期結果仍相距甚遠。對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和政策的規范研究業已引發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學術界大多數關于宏觀調控的研究往往因暗含宏觀調控政策能完全解決經濟衰退的假定前提以及由此演繹的邏輯推論而陷入了宏觀調控認識的誤區。本文基于宏觀調控政策也是一種制度安排的觀點,依據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在對市場經濟宏觀調控政策有效性的制度基礎與邊界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試圖構建一個解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理論框架。

        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的宏觀調控政策:內生與外生的績效

        當新制度經濟學家們摒棄制度是外生或中性的新古典假設從而將經濟運行分析由“無摩擦”的新古典框架轉向“新制度”的框架下進行時,市場被描繪成一種為降低交易成本而選擇的制度安排(Coase,1937,1960;North,1981,1990)。在將制度分析引入新古典的生產和交換理論并更深入地分析現實世界的制度問題中,新制度經濟學家同樣給出了各種非市場形式的制度安排理由,這就是,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客觀存在使對市場的使用存在成本,因而,為把有限理性的約束作用降到最小,同時保護交易免于機會主義風險的影響,經濟主體必然會尋求諸如政府安排的制度(Williamson,1975)。任何特定制度的安排與創新無非是特定條件下人們選擇的結果,而有效的制度安排無疑是經濟增長(績效)的必要條件。正是通過對產權、交易成本、路徑依賴等問題的強調,使新制度經濟學得以將經濟增長問題納入制度變遷的框架中作出深刻的解釋。由于制度安排的范圍相當寬泛,這里,筆者并不打算涉及所有正規和非正規的制度問題,而只是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某些術語(這些術語可能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內涵),在闡述宏觀調控政策也是一種典型的政府制度安排的基礎上,就它相對市場基礎而言是內生還是外生的角度來解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問題。

        市場經濟中,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是市場機制,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理論已由標準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給定。盡管市場實現帕累托效率的前提條件過于苛刻而被認為在現實市場中不可能具備,但市場經濟的發展史表明,對市場制度作用的認識不是削弱而是加強了。出于完善市場配置功能的需要,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在市場基礎上日益衍生出了其他一些非市場形式的政府制度安排。其中最主要的有:(1)針對市場失靈而由政府進行的微觀規制(管制);(2)針對市場經濟總量非均衡而由政府運用一定的宏觀經濟政策進行的宏觀調控。作為典型的政府安排,宏觀調控是政府在宏觀經濟領域的經濟職能,是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干預經濟的特定方式,它的內在必然性實際上可由市場經濟運行的本質是均衡約束下的非均衡過程推論出來(吳超林,2001);而它的作用機理已在標準的凱恩斯主義模型中得到了經典的揭示,并被戰后西方國家長期的實踐所驗證。

        眾所周知,宏觀總量是由微觀個量組成,宏觀經濟不可能離開微觀基礎而存在,宏觀調控也必然要依賴于現實的微觀基礎和制度條件。我們可以簡單地從宏觀調控是否具有堅實的微觀基礎和制度條件出發,將宏觀調控區分為內生的制度安排和外生的制度安排兩類。市場經濟內生安排的宏觀調控意指宏觀經濟政策具有與市場制度邏輯一致的傳導條件和能對政策信號作出理性反應的市場化主體。相對而言,如果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宏觀經濟政策是在沒有或不完善的市場基礎和傳導條件下進行的,那么宏觀調控顯然就是一種外生于市場制度的安排。一般地,在有效的邊界范圍內生安排的效應顯著,而外生安排的效應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有基于此,我們可以給出一個分析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為何不理想的理論框架。

        中國1993—1996年的主導政策被普遍認為是經濟轉型時期的一次比較接近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宏觀調控,并成功地使1992年以來總需求嚴重大于總供給的宏觀非均衡經濟實現了“軟著陸”。但宏觀經濟只經歷了短暫的均衡之后,旋又在外部沖擊和內部制約的條件下,陷入了持續至今且嚴峻的另一種類型的宏觀總量非均衡即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的狀態。面對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出于“速度經濟”的要求及基于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常識,中國首先選擇的是以貨幣政策為主的宏觀調控政策安排,目的在于阻止經濟增長率持續下降的勢頭。然而,到1998年7月為止,盡管包括下調利率、取消貸款限額、調整法定準備金率、恢復中央銀行債券回購業務等市場經濟通用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幾乎悉數釋出,經濟減速和物價下跌的勢頭卻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鑒于直觀的宏觀經濟現實,當時人們普遍的共識是貨幣政策失效。關于失效的原因,大多數的分析是借助IS-LM模型進行的,其中主要的觀點是“投資陷阱”論、“流動性陷阱”論、“消費陷阱”論等。應該說,這些觀點基本上是在給定貨幣政策的制度基礎和傳導條件的前提下,主要從貨幣政策本身的作用機理方面實證分析了制約貨幣政策效應發揮的各種因素,這些政策層面的分析無疑是必要而且也是有針對性的。可是,如果給定的前提在現實中并不存在或不完全具備,那么,這種僅在政策層面的分析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提出有效的對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的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经典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永久有效 | 无遮挡很黄很爽免费国产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