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急診醫學的重要性范文

        急診醫學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急診醫學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急診醫學的重要性

        第1篇:急診醫學的重要性范文

        1.1發病急,變化快,時效性強無論是急性發病還是慢性病急性發作或意外傷害,均系突然發病。贏得時間和挽救生命是急診醫學的工作重點和難點。急診工作者應在診斷處理過程中建立時效觀念,用以判斷與預測病程或病情的進展。

        1.2疾病譜廣,病情復雜急診醫學包括了各臨床學科的急診傷病,疾病譜非常廣。這就要求急診醫師具有堅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和廣泛的多學科理論知識與臨床經驗,才能判斷跨學科的疑難急癥,力求避免誤診誤治。

        1.3特殊的臨床實踐規律臨床醫學的其他專業在診治患者時原則上遵循采集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的程序進行。在急診工作中,尤其在危重癥的救治時不應有按部就班的程序,應采取“救命治病”的逆行思維模式。

        1.4工作強度大,涉及關系復雜急診科是醫院的窗口,所接觸的患者及家屬可能具有非常復雜的背景。因此,要求急診醫師要有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社會關系處理能力。

        2急診醫學臨床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師資嚴重缺乏

        急診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從事急診工作的師資隊伍還非常年輕,人員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高年資的急診專業師資。他們必須在完成大量臨床工作的同時來承擔教學任務,無固定帶教師資,導致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而且要不斷適應不同教師的帶教風格,影響了教學效果。

        2.2教學實驗條件不足

        急診醫學起步晚,發展時間短,再加上地方經濟差異、部分領導認識不足等條件限制,導致對急診醫學的支撐不足,尤其是硬件設施的匱乏,比如帶教經費的不足,教學場所和教學設備的缺乏等。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急診醫學更快、更好地發展。

        2.3對急診醫學的特點認識不足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疾病譜也隨之而改變,比如心、腦血管疾病的年輕化,車禍事故的逐年增多,心理疾病的日益嚴重等。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臨床思維模式去應對當今的急診事件,就不能適應社會的進步,阻礙急診醫學的發展。

        2.4護送患者的重要性

        在臨床工作中,常讓學生參與護送患者檢查、入院等,許多學生就表示不理解,認為在急診科實習是為了學習如何對就診患者進行急診急救,護送患者有專門的護工,為什么要我們去?因此,教師必須明確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認知急診醫學自身規律,急診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萬變,在護送患者的過程中,要仔細地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并給予相應的處理。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對疾病預后的判斷能力。

        3對策

        3.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人才建設是急診醫學發展的基礎,只有具備了一支良好的急診專業師資隊伍后,才能保證教學質量,促進急診醫學臨床教學的發展。因此,教研室在進行急診醫學臨床教學前首先應注重師資的培養。青年醫師必須要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及住院總培訓制度,并進行嚴格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再選擇相應科室輪轉;同時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研究生。教學方面,每學期教研室都要備課、講課,高年資教師隨機旁聽青年教師授課,課后共同研討、總結。同時,為了提高授課技巧,組織教研室所有教師參加各院系主辦的名師示范教學,并積極參加學校每年舉辦的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繼續教育方面,盡量創造機會讓每位教師輪流參加各種國家級、省級的學術研討會、學習班,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經過幾年的努力,教研室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理論基礎知識扎實、技術過硬的師資隊伍。

        3.2克服條件限制,保證臨床教學質量

        目前,急診醫學發展的客觀條件仍然較差,尤其是硬件設施(固定的實驗室、配套的實驗設備等)匱乏。但教研室克服種種困難,積極與麻醉、內、外科教研室等合作,利用有限資源進行教學。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急診醫學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受到了各用人單位的青睞,也加大了醫院管理者的信心和各院系領導建設急診專業的決心和步伐。

        3.3轉變思維模式,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學途徑

        3.3.1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疾病譜的改變,引導學生樹立新的醫療觀念,適應新的醫療模式,培養創新性思維是教學工作必須解決的難題。要培養學生新的思維方式,不能按照過去先診斷再治療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具體分析,尤其是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一定要“先救命、后治病”,維護重要器官功能,再行檢查、診斷及確定性治療。

        3.3.2做好學生實習時間的安排在學生實習時間安排上,不同于其他臨床專業的“八小時”概念,不單獨給學生排班,每個學生跟隨固定的教師值班,這樣讓學生在“八小時”以外的時間有機會接觸更多有意義的臨床病例。

        3.3.3強調診療過程中的“急”在進行臨床教學時,要注意急診醫學的特點,在“急”字上做文章。病情急、時間急、患者與家屬心情急,因此,大部分急診疾病不允許教師用專門的時間去對學生講解,更不可能讓學生去翻閱有關書本資料。再則,患者的“隨機性”給急診醫學的臨床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急診科與住院部的其他臨床科室不同,不可能隨時都有典型的臨床病例供學生學習,加之學生在急診科實習的時間較短,因此,作為帶教教師,一定要加強病例資料的搜集和總結,可以多增加對學生回顧性的講解。同時,值班醫生應加強交接班制度,利用每天清晨交班時間介紹前一天接診的疑難病癥,結合各專科會診意見和診治經過、效果,綜合分析病情,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急診思維方式。對所遇到的疑難重癥要加強后期隨訪,盡量明確診斷,對危重癥患者通過最終治療結果回顧總結患者在急診科救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使學生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同時還了解到一些學科的最新進展,豐富學習內容。在對患者的診治過程中多對學生問“為什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獨立診斷和處理急診問題的能力,改變以前醫學生只當“配角”、“記錄員”的被動局面[2]。經過這樣的臨床實習,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也可以從急診的角度讓學生去加深理解。

        第2篇:急診醫學的重要性范文

        (一)教學內容

        由項目主持者制作急診醫學臨床思維課件,根據急診醫學思維方法,選取急診科典型病例,涉及不同病種,特別是在診療過程中有過失誤和教訓的病例,針對每一病例,設置5-8個問題。結合國內外進展制作相關內容診治進展課件,進行一次小講座。

        (二)教學方法

        1.授課:將進入急診科的住院醫生包括研究生(含七年制本碩生)、輪轉醫師及急診科進修醫師作為研究對象,在入科的第一周由指導教師集中授課,講授“急診醫學的臨床思維方法”。

        2.自學:每兩周一次將急診科典型病例,事先發給每位醫師,針對提出的問題,要求每位學員運用急診臨床思維方法,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思考。

        3.集中討論:兩周后將學員集中,圍繞病例從診斷、組織會診、急診處理及如何與家屬溝通等環節進行討論,隨后由指導老師結合病例進行一次小講座。

        4.測試:兩月為一培訓周期,在第一次集中時及5次集中后分別進行題型及難易程度相當的測試,每次測試要求學員不寫姓名,僅寫明是在讀研究生或輪轉醫師或進修醫生。

        5.統計學方法:將兩次的測試得分匯總,進行比較,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二、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學員34人,其中研究生8人,輪轉住院醫生21人,急診科進修醫生5人,分3組,每組10-12人,有30人參與了全部兩次測試,有4人因值班未能參與第二次測試,以電子郵件發送到郵箱,完成后上交。研究顯示二次測試得分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01),但不同教育背景的學員之間無顯著差異。

        三、討論

        急診醫學的臨床思維模式與專科的思維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取決于急診醫學的范疇和特點的不同。急診醫學的范疇包括現場急救,危重病醫學,災害醫學及其他各科急癥,其中各科急癥和危重病的救治是院內急救的重要一環。醫療事故和糾紛往往發生在危重癥或潛在的危重病人上,由于未及時識別及救治,往往延誤搶救時機,導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所以住院醫師階段,不論是否為急診專業的醫師,對他們進行急危重癥工作理念的培養,使他們認識到危重癥救治成功與病情的判斷、搶救時間、處置流程密切相關,提高年輕醫生對急危重癥的識別及救治水平。急診醫學的培養首先應從急診醫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入手,使住院醫師在剛接觸到急診工作時對急診急救工作程序有一認識,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急診醫學思維方法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點:(1)救急,以穩定生命體征為主的思維方式。(2)動態的思維方式。(3)全面的、整體的思維方式。(4)從癥狀學入手的思維方式。(5)“降階梯”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已有許多急診專業的專家進行過深入的總結和闡述,為廣大急診工作者所認可。本研究針對急診醫學臨床思維特點,通過病例討論形式,結合國內外相關進展舉辦系列小講座,讓學員既了解了急診急救的思維方法又掌握了急診危重病醫學專業最前沿的基礎和臨床知識。通過為期2月的住院醫生培訓,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培訓前后兩次測試得分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以病例為切入點,事先設置若干問題,讓學員自由討論、自行查閱資料,從而解決問題。本質上類似于以問題為主導的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有研究表明學生對PBL教學法滿意度較高,當學生或住院醫生接受調查時,他們對PBL課程更感興趣;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生的滿意度。我國學者也進行了以臨床問題為主導對實習醫師及低年資住院醫師的臨床思維培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效果。盡管有許多優點,PBL教學法也有其缺點。研究表明部分學員難以將從一個案件中學到的基本概念推廣應用到其他的情況之中。為了解決這個缺點并保留PBL教學法的優點,Ghosh對一年級學員的生理課課程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采用課堂集中授課與病例導向的教師指導下解決問題的模式相結合,使學員既學到了生理學基礎理論又使之與臨床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此種教學模式很受學員歡迎。本研究結合國內外專家的教學經驗,對住院醫師急診醫學臨床思維方式的培養也是從臨床思維的概念開始。例如,針對急診科一例重癥肺炎,感染性休克的案例,因值班醫生未能判斷病情的嚴重性,而延誤搶救時機,最后死亡的病例。給出問題是:(1)請問:此案例醫生有沒有責任?(2)醫生的問題出在哪?(3)如果是你,該如何處理?為什么?(4)最可能的診斷是什么?應與哪些疾病鑒別?(5)為明確診斷應緊急做哪些輔助檢查?(6)此病例涉及哪些急診思維方法?通過問題的討論,引導學員正確有序的思考與處理,最后由指導教師進行膿毒癥治療新進展講座,重點是與急診相關的6小時內集束化治療,強調急診科在拯救膿毒癥運動中的重要性。使學員對膿毒癥有一系統了解,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不論在何場合遇到此類病人不至于延誤搶救時機。本研究雖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臨床教師的時間,但極大的提高了住院醫師的病例分析能力,較好的掌握了急診領域里的常見病癥的思維方法,本課題不足之處是未進行受訓學員的臨床實踐能力的測評,有待今后進一步完善。

        四、結論

        第3篇:急診醫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急診醫學;留學生;臨床實習;教學實踐

        隨著我國醫學教育體制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我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合作,以及遠低于發達國家的留學費用,參加我國醫學教育的留學生人數呈逐年增長趨勢,醫學留學生教育也對提高醫學院校國際交流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急診醫學作為一門涉及面廣、內容繁雜、實踐性強的學科[1],臨床實踐能力至關重要。臨床實習是對理論課程的有力補充,也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處理急危重癥能力的重要環節。對于留學生而言,因為存在國籍、語言、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差異,使得留學生急診醫學臨床實習面臨更多困難,我院急診醫學教研室具有10余年留學生教學經驗,結合多年留學生帶教經驗,對留學生急診醫學臨床實習教學實踐工作進行總結和進一步探討。

        一、優化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行帶教老師資格準入制度

        留學生臨床實習教學對帶教老師的英文水平有較高要求,由于急診教學臨床情景多樣化、疾病譜復雜、突發狀況多,熟練應用專業英語與留學生零障礙溝通并達到讓學生充分理解,是急診留學生臨床帶教中面臨的最大難點和首要問題[2]。這就要求臨床實習帶教老師不僅能夠熟練閱讀及撰寫英文文章,還應具備較強的英語口語能力,以保證與留學生的無障礙交流,確保留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教學內容。1.加強教師培訓。重視青年教師的專業及英語培訓,建立起專業及語言過硬的教師隊伍。醫院及科室與國外相關學校及實驗室建立長期合作交流關系,定期選派青年骨干出國學習,鼓勵帶教老師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出國進修以及國內相關留學生教學學習班,建立起長期穩定的教師梯隊。形成“老帶新”的教師培訓模式,定期組織優秀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從帶教模式、專業知識以及英語交流技能等多方面對新任教師進行培訓,確保帶教老師教學水平盡可能統一標準化。2.實施帶教資格準入制度。首次承擔留學生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提前備課后進行試講,由教研室聯合我校教學督導共同進行量化評估,涵蓋專業知識講授、語言表達、教學方法、課件設計等方面,考核合格者準予承擔留學生教學資格。未合格者由教研室專家及教學督導提出問題所在及整改意見,以便進一步改進,下一學期經改進后再重新審核評估,直至評估合格方可具備留學生帶教資格。3.提供教學培訓機會,培養專業特長。臨床實習帶教老師多為年輕教師,教學經驗雖然相對較少,但樂于嘗試和接受新的教學方法,和留學生年齡差距小,容易調動實習課課堂氣氛,因此加強對這些年輕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學相長,有助于顯著提升實習課程質量。每學期固定為實習帶教老師提供參加校級教學比賽的機會,鼓勵參加教學技能培訓及教學經驗交流分享活動,將急診教學臨床實習常見內容,如心肺復蘇、中毒等進行內容拆分,每部分由固定教師帶教,要求帶教老師熟悉并跟進相關技術、指南更新,充分查閱相關文獻,及時補充并更新教學內容。

        (二)規范留學生教材,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留學生教學尚缺乏規范化的英文教材,很多教研室通過組織帶教老師編寫相關教材,但因參考資料以及教師水平的限制,這種教材缺乏統一性、規范性和靈活性,很難滿足臨床見習教學需求。我校急診教研室為帶教老師提供2—3種國外全英文教材,并與國內教材聯合使用,便于帶教老師迅速熟悉并掌握教學內容。與此同時,部分教學內容與國內、國際指南更新關系密切,如心肺復蘇,基本間隔5年國際心肺復蘇指南會進行更新,而中毒部分,國內中毒流行病學與國外有所不同,仍以農藥中毒為主,因此針對心肺復蘇部分及時補充最新原版英文指南,而對于中毒教學,則補充國內相關中毒如有機磷、百草枯等指南意見。進一步強化理論課教學內容,同時擴展、更新相關教學內容。

        二、豐富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

        開展臨床實習課程除了幫助學生理解、鞏固理論課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和綜合能力。急診醫學作為一門涉及面廣、內容繁雜、實踐性強的臨床學科,在有限的理論課教學時間內很難做到全面細化地逐一學習,臨床實習則是進一步培養留學生職業道德,提升職業素養,培養臨床思維和業務能力的重要階段。留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提問,傳統的“填鴨式”顯然不適合留學生實習課教學,因此教學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對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尤為關鍵。本教研室經過長期留學生臨床實習帶教,形成多種教學方式綜合應用的教學模式。

        (一)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

        以問題為導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學方法,自1969年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醫學院首先試行后,逐步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教育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PBL教學堅持“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線,根據學生的提問和教師的解答過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習隱含于問題中,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已在教學中取得一定效果[3,4]。留學生思維活躍,樂于思考和提問,喜歡自己實踐和探索,臨床實習課程時間充裕,較理論課靈活性強,為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主動討論提供了可能。通過這種問題導向的討論,可以有效提高留學生對急診臨床實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教師誘導的問題討論,有效加深留學生對理論課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并通過主動查閱文獻、解決問題的過程,進一步擴展理論課程內容,進而達到臨床實習課與理論課互為補充、逐步深入并強化的作用。在急診實習課教學實踐中筆者觀察到留學生普遍樂于接受這種教學方法,并能夠積極參與討論、總結相關知識點,在培養留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以及處理問題能力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二)病例導入式教學方法

        病例導入式教學(Case-BasedLearning,CBL)方法是以問題為基礎,以病例為先導,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臨床案例導入課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5]。通過典型病例的討論,將抽象理論具體化,使學生將理論和臨床應用相結合,對疾病的診治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但實際工作中急診病例具有突發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急診醫學臨床教學中缺乏可控的臨床病例,也是急診實習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另外,留學生與患者溝通障礙也是留學生臨床實習的重要障礙。因而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注重總結典型病例顯得尤為重要,如心肺腦復蘇、中毒、熱射病、創傷救治等疾病。總結并建立急診醫學典型病例庫,在既定的教學時間內如果沒有相應的臨床病例,可導入病例庫中的典型病例,結合PBL教學方法,使學生切身體會臨床診療過程,提高學生對病史采集、查體、診療思路及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臨床思維、醫德醫風以及醫患溝通能力。

        (三)高仿真情景模擬教學

        醫學模擬教學是通過正常人模仿的“標準化病人”或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提供模擬病人,從而模擬真實臨床情景的一種教學方法。急救技能作為急診醫學的重要內容,最能體現急診醫學學科特色和水平,但在我國現階段醫療環境下,對于需要緊急處理或搶救的急危重癥患者,讓沒有臨床經驗的醫學生,尤其是存在一定語言溝通障礙的留學生進行實際診療操作,是不現實也是不合乎醫學倫理道德的。因此仿真模擬教學作為一種模擬臨床情景、鍛煉急救技能的重要教學手段已成為我院留學生急診實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我校臨床技能中心培養了一批專業的標準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經過反復培訓與磨合,能夠在臨床實習中模擬相關疾病就診及診療過程,具有反復性和可控性等優勢,有效彌補了實習課中臨床病人不足的缺陷。此外,針對心肺復蘇見習,采用我院臨床技能中心引進的挪威諾度公司SimMan模擬人進行仿真模擬教學,真實再現臨床各種救治場景如急診搶救室、重癥監護室等[6]。留學生可組成3—5人搶救團隊,模擬練習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電除顫等最為重要的急救技術,模擬人連接監護儀可顯示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實現臨床真實場景下的診療及搶救過程,彌補臨床缺乏實踐操作機會的不足,并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溝通及臨床決策能力。

        三、加強教學質量控制及改進

        (一)使用實時反饋設備保證教學效果

        在心肺復蘇實習課中,初始操作練習者常常按壓深度、頻率參差不齊,此外由于胸外按壓非常耗費操作者體力,隨著按壓時間延長,按壓深度和頻率不達標是初學者培訓中的常見問題。為保證留學生培訓的效果和均一性,我們將心肺復蘇實時反饋系統應用于急診實習課堂,該系統可以實時顯示操作者的按壓頻率、深度、回彈、中斷計時等重要監測指標,便于留學生隨時自我調整動作達標,教師實時量化監測和評估學生操作,及時做出糾正和指導,確保胸外按壓標準深度和頻率,有效提升心肺復蘇的培訓效果。這種反饋裝置的使用,在2015年最新心肺復蘇指南中也得到推薦,并已經開始應用于心肺復蘇培訓,證實有助于達到實時優化的心肺復蘇效果。

        (二)加強教學監督及效果評估

        第4篇:急診醫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初級創傷救治;救治情況;回顧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21-194-04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GE Boyong1 WANG Mingtai1 LIU Zhenghe1 WANG Yubo1 ZHOU Lu'an1

        YANG Ying1 LIN Yu'nan2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3,China; 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to evaluate its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in China. Methods Trauma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07 to September 2010 and October 2010 to July 2013,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clinical.The data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in the two groups.In the two groups the cervical vertebra protection,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diagnosis,missed diagnosis and the time that was needed to complete the primary survey were recored.With comparison in the two groups we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of primary trauma care courses in China. Results After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trauma patients’ cervical vertebra fixed rate, effective rate of 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positive diagnostic rate a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Primary Trauma Care;treatment situation;control study

        初級創傷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是由世界初級創傷委員會(PTCF)發起的,以麻醉、急診、院前急救醫師為主要培訓對象,以規范化、標準化、實用化程序和措施處置各類創傷患者為主要培訓內容,旨在提高臨床醫師應對嚴重創傷患者的緊急處置能力,解決在第一時間內對創傷病例進行及時、規范、有效醫治問題的一項國際繼續教育項目[1-3]。該項目自1996年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運行,目前已經被翻譯成14種語言并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

        展,得到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認可[4]。我國于2010年9月5日在湖北武漢啟動此培訓項目,隨后在湖北、 遼寧、河南、廣西建成4個國家級培訓中心,用3年時間采用梯級培訓的方式完成對我國麻醉、急診、院前急救醫師進行初級創傷救治的規范化、標準化、實用化培訓,歷時3年的中國PTC培訓工作已在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培訓班1053期,培訓了全國近5300家醫院的學員2萬余名。

        創傷患者的病情復雜,變化快,從而導致在救治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難[5]。傳統的救治流程對于大部分中國醫師,特別是急診科和院前急救人員都是根據工作經驗和習慣來對患者進行救治。而PTC重在快速、系統和有序對患者進行救治,從而縮短搶救時間,減少漏診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我院急診外科共有9位醫師,均完成PTC課程培訓。為明確PTC在實際臨床應用中對創傷患者救治的有效性,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的方法,比較急診外科醫師在接受PTC培訓前、后對創傷患者的救治情況進行分析,了解PTC在臨床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9月~2010年9月我院急診科救治的324例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并記為舊救治組,此時間段進行急診搶救的醫師均未經過初級創傷救治培訓,另外選擇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兩個時間段我院急診科收治的426例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記為新救治組,此時間段進行急診搶救的醫師均經過初級創傷救治培訓。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時進行ISS評分,其中ISS評分≥16分的為嚴重創傷患者[6]。舊救治組中,男200例,女142例,年齡18~58歲,平均(29.7±12.8)歲,受傷時間45~100min,平均(61.5±21.3)min,ISS評分(22.64±6.21)分,同時依據其受傷原因可分為:交通傷154例、墜落傷74例、機械傷58例、銳器傷41例、火器傷15例;新救治組中,男249例,女177例,年齡19~60歲,平均(30.3±14.5)歲,受傷時間50 ~ 105min,平均(59.9±22.5)min,ISS評分(23.17±5.61)分,同時依據受傷原因可分為:交通傷189例、墜落傷113例、機械傷68例、銳器傷30例、火器傷2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平均年齡、平均受傷時間、ISS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兩組患者在進行搶救時,完成初級評估所需的時間,并對兩組患者進行搶救之后的有效開放氣道情況、血胸和氣胸陽性診斷率、其他損傷的漏診率、完成初級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對收集得到的相關資料進行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傷者可疑頸椎損傷者頸椎固定率比較

        培訓前傷者頸椎固定率僅為12.96%,培訓后傷者頸椎固定率為1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傷者有效開放氣道情況及低氧血癥發生情況比較

        舊救治組呼吸道梗阻者中,僅有32.51%的有效氣道開放率,低氧血癥發生率為47.56%,開放氣道的方式僅有口咽通氣道置入及氣管內插管兩種方式;新救治組中呼吸道梗阻者有效氣道開放率為95.00%,低氧血癥的發生率為9.72%,開放氣道的方式有提下頜、口咽通氣道置入、鼻咽通氣道置入、喉罩置入、氣管插管、環甲膜穿刺及氣管切開等八種方式。

        2.3 兩組傷者血胸和氣胸診斷率情況比較

        新救治組對單純血胸、氣胸、血氣胸的診斷率分別為76.29%、89.43%、70.89%,明顯高于舊救治組44.44%、57.31%、34.80%的診斷率,三項指標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傷者漏診率比較

        舊救治組首診確診率為39.56%,漏診率高達60.44%;新救治組首診確診率為72.63%,漏診率僅為28.37%,x2=4.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5 兩組完成初級評估所需時間比較

        舊救治組完成對傷者的傷情評估所需時間為(12.62±3.17)min,新救治組完成初級評估所需時間為(3.15±1.05)min,短于舊救治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創傷救治有兩個主要目的:其一是挽救生命,其二是最大限度地恢復傷者的生理功能,避免二次損傷,降低傷后傷殘率和病死率[7-8]。創傷患者由于病情的復雜性,多變性,我國各個地區創傷救治的水平參差不齊,從而使創傷救治具有獨特的挑戰性,尤其是對伴有多個臟器系統或部位的嚴重創傷,對醫院整體救治能力和人員協調配合能力及專業水平、醫療設施與條件均是綜合考驗[9-10]。創傷患者救治中,有單一損傷也有復合損傷,有明顯損傷也有潛在或隱匿損傷,有一般患者也有嚴重創傷危重患者,在救治過程中如何讓接診救治醫師能對患者做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從而進行有序、有效的救治,是急診醫學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我國,創傷的死亡率在死因順位中居第五位,是l~34歲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導致青壯年死亡的首位原因[11]。人們對提高創傷救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綜合國內外創傷救洽的發展現狀,探討現代創傷救治模式的進展,進一步提高創傷救治的整體水平是創傷醫學的發展目標。我國現階段急診醫學發展的基本方針是三分提高七分普及[12-13]。而PTC培訓課程的引入,無疑是我國衛生部(現國家衛生計生委)對創傷救治的一項重大決策,從其培訓的時間持續性(3年計劃)和廣泛性(全國多個省份、地區等和麻醉、急診、院前急救等人員)可以充分反映出國家對規范創傷救治的普及性方針。

        本研究顯示,在培訓前后對可疑頸椎損傷的頸椎固定有差別,培訓前傷者頸椎固定率僅為12.28%,因此而遺漏一些體征不明顯的頸椎損傷,培訓后傷者頸椎固定率為100.00%。由于頸部脊髓占據50%的椎管,頸椎損傷不一定出現脊髓損害。因此,判斷頸椎頸髓情況是根據受傷機制而不是癥狀和體征,頸椎固定應在懷疑存在損傷時而不是確定有損傷時。在接受培訓以前,大部分醫生認為上勁托會影響創傷患者呼吸,會浪費時間,因此覺得沒有必要對四肢活動正常的患者上頸托來保護頸椎。在PTC課程里強調創傷救治頸椎保護的重要性,并且在課程的情景演練中進一步強化學員的頸椎保護觀念,因此在培訓后學員能將觀念的轉變帶到臨床實際工作中,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對可疑頸椎損傷的患者給予頸托進行頸椎保護[14](對可疑頸椎損傷頸托固定率達100%),而在隨后的輔助檢查中確實發現有3例患者無明顯的陽性體征但是存在有頸椎的骨折或者脫位,有效避免損傷后的二次損傷。說明通過PTC課程的培訓,不僅可以使我們臨床一線醫師能認清頸椎保護的重要性,并且能將所學的知識指導臨床搶救。

        未能及時打開控制氣道和維持呼吸功能,或未及時發現張力性氣胸而未行穿刺減壓是以往創傷患者救治的常見失誤,在PTC課程里強調對創傷患者救治初級評估的流程,對整個流程(氣道、呼吸、循環、神經系統功能和暴露)分別用簡單的字母ABCDE,使學員容易記憶掌握。在本研究中的問卷調查中100.00%的人員(特別是年資比較低,臨床經驗欠缺的醫師)反映由于PTC課程簡單且容易熟記但是實用性強,所以在單人接診處理嚴重創傷患者時會不容易慌亂,對患者救治思路比較清晰。在本研究中,培訓前、后對梗阻氣道開放的有效性為32.51% VS 95.00%,培訓前因呼吸道梗阻出現嚴重低氧血癥為47.56%,培訓后為9.72%,而對于一些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的問題如:單純血胸、氣胸、血氣胸,非儀器依賴性的陽性診斷率較培訓前提高,分別是44.31%、57.23%、34.72% VS 76.31%、89.57%、70.85%。目前大部分文獻資料表明,對于威脅生命的損傷如能及早發現及早處理,可明顯提高傷者生存率。與疾病“診斷”不同,創傷診斷稱為“傷情評估”,強調在短時間內做出判斷,并能對威脅生命的損傷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處理后尚需對其進行評估,從而判斷處理是否準確及時有效,整個過程是動態和變化的過程,然而缺乏臨床經驗的一線年輕醫師,在嚴重創傷患者救治時往往會表現出不知所措、顧此失彼,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心中無底”。本研究中從事急診外科工作10年及以下年資的醫師共8名,其在培訓前檢查處理創傷患者是時間為(12.62±3.17)min,在培訓后為(3.15±1.05)min,對于在檢查患者過程中發現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的問題時,67%人員表示在培訓前感到慌亂,而在培訓后僅11%感到慌亂。并且所有人員均表示,PTC課程對急診外科的工作非常有指導意義,實用性非常強。漏診率居高不下,是創傷患者救治過程中的一個棘手問題,特別是多發傷致傷能量大,漏診率達2%~40%[15]。漏診意味著確定性治療的延遲,伴隨著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的增加,在緊急救治挽救生命的同時,遵循精確評估的策略和技術是降低漏診、誤診率的關鍵。在本研究中,培訓前后對多發傷的漏診率分別為60.44% VS 28.37%,說明PTC課程的培訓可以改變我們臨床的工作習慣,提高臨床的工作效率及減少創傷患者的漏診率。

        通過本次回顧性分析研究,結合PTC培訓前后我院救治創傷患者臨床對比,可以明確得出初級創傷救治培訓能極大的提高急診科醫師對創傷患者的救治水平,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Schluter PJ,Nathens A,Neal ML,et al.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TRISS) coefficients 2009 revision[J].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2010,68(4):761-770.

        [2] 徐少文,張茂,干建新.關注嚴重創傷救治中的幾個重要問題[J].中華創傷雜志,2011,27(1):4-7.

        [3] 施建國,姚遠,周繼紅,等.規范創傷救治模式促進嚴重創傷救治質量的作用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11,27(12):1110-1113.

        [4] 王正國.創傷學―基礎與臨床[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23.

        [5] 王一鏜.再論發展我國急診醫學的重要方針之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國急救醫學,2010,30(2):97-98.

        [6] Stanescu L,Talner LB,Mann FA.Diagnostic errors in polytrauma:a structured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Emerg Radiol,2006,12(3):119-123.

        [7] 張連陽.重視多發傷的精確傷情評估[J].重慶醫學,2010,39(9):1025-1026.

        [8] 韋小珍.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2):295-296.

        [9] 孫曉宇,梅宇欣,張碩,等.中國初級創傷救治培訓項目開展效果與評價[J].中國醫療管理科學,2014,4(3):46-49.

        [10] 鄭宏,張蕾,古麗斯坦?阿斯木江,等.初級創傷救治培訓在臨床麻醉教學中的應用與價值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9(3):41-42,57.

        [11] 麥泉云,符兆亮,曾宇,等.初級創傷救治急救技能培訓實踐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3,6(4):583-584.

        [12] 林海鳳,徐艷.創傷救治管理模式在創傷病人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3,11(25):2348-2350.

        [13] 王俊,王小慧.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在口腔頜面部創傷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0,3(11):701-702.

        [14] 萇海華,李超乾,王威,等.初級創傷救治體系在急診科院前急救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8):1378-1379.

        第5篇:急診醫學的重要性范文

            縱觀人類文明史,自19世紀中葉醫學科學(MedicalSci-ence)的形成并迅猛發展,近100多年的進展舉世矚目。醫學科學標志人類文明進入到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在保健、醫療實踐發展等活動中,人類已逐步取得協調和主動。現代急救醫學或現代急救災害醫學(EmergencyandDisasterMedicine)是近40年來首先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的一門學科,它是由于社會的發展,對于越來越多的醫院外突發的危重急癥和意外傷害事故,提出迫切的醫療需求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20世紀70年代以來,高科技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滲透,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的轉變,使得在現場救護基礎上,產生了現代急救醫學(ModernEmergencyMedicine)。隨著急救醫學的內涵日益豐富,外延擴展,災害醫學也成為主要內容,或是其延伸。事實上,災害醫學與急救醫學很難區分,只不過是致病原因、環境不同罷了。所以,1976年由國際著名的麻醉科、內外科醫生在德國美茵次(Minze)發起成立了急救、災害醫學俱樂部(Club),將急救醫學(EmergencyMedicine)和災害醫學(DisasterMedicine)緊緊地聯系在一起[1]。這個俱樂部的成立很快引起各國醫學家的重視,不久即更名為世界急救、災害醫學協會(WorldAssociationonE-mergencyandDisasterMedicine,WAEDE)。協會的主席即當代心肺復蘇醫學創始人PeterSafar教授(已于2003年8月去世)。

            該協會主要研究世界各國在醫院外搶救垂危病人的經驗和現場急救組織,顯然,僅僅依靠臨床醫生、醫院內的管理模式和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很快引起了社會的關注。WAEDE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每兩年召開一次世界性的學術大會。筆者認為:國內有些人士將急救醫學(EM)譯成“急診醫學”;將活躍在醫院外的急救醫療服務系統(EmergenceMed-icalService,EMS)譯成“急診醫療服務系統”,將院外急救(Pre-hospitalMedicalCare)譯成“院前急救”是不確切的。“急診”主要在醫院內的范圍,醫院外的廣闊領域乃至地面、天空和海洋,“急診”是無法概括難以覆蓋的。我國衛生部十分重視中國急救事業的發展,早在1980年以國家衛生部名義向全國了《關于加強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見》的正式文件[1]。

            現代急救、災害醫學的建立和發展,是對傳統的醫院內的急診包括手術室在內其他臨床科室搶救規范的提高;是對危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CareUnit)系統救治經驗和理論上的完整和支持;更是在昔日簡陋的醫院外環境的基礎救護(FirstAid)的重大發展;同時它將通訊、運輸、計算機技術等納入醫學科學理論及應用范疇。我們可以這樣宣稱:現代急救醫學,是對20世紀60年代尚未形成體系的急救醫學的重大變革與革命。

            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可以十分清楚地認識到:任何院內外的醫學救援均伴隨著護理活動的進行;護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是救援醫學理論、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院內外的基礎急救(FirstAid)還是心肺復蘇(CPR),往往最早實施者就是護士,而這些急救技術本身包含著護理。可惜未能引起重視,缺少認真的總結提升,更沒有把它引向形成救援護理這樣一門學科。事實上,救援護理學與救援醫學相伴悄然而至,而在實踐中綻放光彩,扮演著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發揮著獨具的重要作用,創立救援醫學護理學已呼之欲出。

            2認清形勢:嚴峻的“天災人禍”

            意外災害即天災人禍,或稱“突發公共事件”,在近30年來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1978年我國唐山地震以付出24萬人的生命和城市被毀的代價,成為近400年來全球地震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幕。人類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不斷地受到災害事故的威脅。城市化進程加速,社區在不斷地興建,發展與安全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1989年,在斯德哥爾摩由世界衛生組織(WHO)舉行的“首屆世界預防事故和傷害會議”通過了《安全社區宣言》,提出安全的生活是一個基本權利,提出了“使人人安全”的口號。這是基于現代城市意外傷害嚴重地威脅人類的安全生產、生活而提出的,它已構成世界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并隨著都市現代化在繼續惡化。1989年12月22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44/236號決議,將20世紀最后的10年作為“國際減災十年”。

            中國政府、社團等有關組織積極響應參與這一行動[3]。當代急救醫學泰斗PeterSafar教授的匹茲堡大學國際心肺復蘇研究中心,將研究重點也轉向了對災害醫學的研究,更名為彼得·沙法國際心肺復蘇、災害醫學研究中心。這種變化,預示著災害醫學在急救醫學的學術內涵上已明顯占據了重要地位,表明救援醫學事實上已經形成。它對現代化救援醫學服務(Emergencymedicalservice,EMS)在理念、機構、隊伍、技術和裝備上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2]。國際減災十年已過,災害有增無減,形勢不容樂觀,但成績也不小。聯合國從中提煉了兩條重要的理念。

            一是“使21世紀成為安全的世界”(forasaferworldinthe21stCentury),它既表明了全球災害形勢依然嚴重,減災是一項持續而長期的任務,同時也表明減災對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是人類發展觀的一次根本轉變,是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和創新,必須在全球持久地開展防災減災活動,體現對人類在今后自身生存、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二是提出建設災害“預防文化”(Buildingacultureofprevention)。“預防文化”(國內多譯成“安全文化”)是在減災十年深入發展時形成的理念。這個重要理念的提出和實際運作,對各國防災、減災的活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

            3科學共識:現代社會奠定了護理學在救援醫學中的地位

            “9·11”這個特大的惡性突發事件表現出美國急救體系的有效運行和人員的良好職業道德。“9·11”事件后,美國從聯邦政府到州地區行政當局,進一步加強完善了這個體系。災難并未因“9·11”事件后而減少,隨之2002年10月12日印尼巴厘島的爆炸,2003年我國及一些國家發生了“非典”,阿爾及利亞、伊朗發生了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波及到東南亞印尼、泰國、斯里蘭卡、印度等多個國家。在此次印度洋海嘯災害中,國際社會包括我國在內的不少國家,在救援上迅速作出反應,開展了全球性的救援活動。

            21世紀初尤其2004年12月26日大海嘯救援等一系列救援活動中,社會學家及醫學家已愈來愈清楚地認識到醫學救援離開了護理學的理論、實踐將難以承擔其使命、無法開展其工作。“救護”一詞本身就明確地涵蓋急救與護理。在各種災害、突發事件的醫學救援中,現場維持、恢復生命的基本搶救技能是“心肺復蘇”(CPR)。具有執業護士資格的護士均可進行此項搶救,而發達國家的專業急救人員包括護士在內則是現場實施急救的“主力軍”;我國院內急診科及院外急救中心,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護師,經過規范培訓及中國醫師協會這一行業協會的專業委員會考試考核合格,即具有開展救護的資格。

            災害事故的現場醫學救援包括赴傷病員集中點、難民營的巡診醫療,面對大量的傷病員,傷病情一般皆為明朗,急需進行及時的各種創傷急救護理操作,包括軟組織損傷、燒傷的清創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等大量的急救護理操作。幸存者還需要護士的心理支持,護理人員所起的作用更為重要。即使在異國他鄉語言交流困難的情況下,護士的“天使形象”和操作給予了傷員心理上的安撫和支持。此外,高級護理人員是醫學救援臨時機構管理的重要成員。在此次印度洋海嘯救援中,筆者與各國救援隊包括雅加達和印尼衛生部、國際SOS急救組織等專家們取得共識,現代社會已經奠定了護理學在醫學救援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不重視、不加強、不發揮護理人員的作用,將是救援工作的重大失誤。

        第6篇:急診醫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急診科; 護士; 培訓

        為了培養急診科的專業護理人才,滿足現代急救護理工作的需要,改善急診護士嚴重缺編狀態,我院急診科近幾年陸續新分配了一些護士,為使新護士盡快地適應急診科的護理工作需要,培養她們良好的思想素質、嚴謹的工作作風,加強對她們的培訓與管理。經過實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規范化訓練,以提高綜合素質

        1.1實施崗前培訓,樹立愛崗敬業意識:崗前培訓由醫院護理部、人力資源部組織。(1)由護理部主任對其進行醫德醫風、院內各項規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及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講述護理工作經驗及護理工作重要性,樹立熱愛護理工作、熱愛醫院、愛崗敬業的主人翁精神。請有經驗、形象得體的護士長,進行護士禮儀行為規范、護患溝通講課。通過學習、教育,使她們認識到自己工作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培養了嚴謹的工作作風。(2)由護理技能操作培訓組的護士長進行護理基本操作技能、急救技術的授課。授課前先組織觀看護理技術操作、徒手心肺復蘇術錄像帶,再由該護士長為其逐一分解授課、示范。強化新生訓練,練習中手把手指導,嚴格規范,統一動作,嚴格把關,通過考核,要求人人達標。

        1.2嚴把帶教關,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崗前培訓結束后,分配到科室,新入急診科的護士,一般試用期為3個月,指定帶教老師,帶教老師由在急診科獨立工作5年以上,有豐富的臨床專科理論和搶救技術能力的護師以上的老師擔任。根據急診科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帶教計劃,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她們學習專科護理理論,盡快熟悉各項護理技術操作,以科室講課、教學查房、晨會提問、交接班、組織專科常見病的護理理論學習和操作訓練等形式,使她們在試用期間專科理論、技術操作迅速得到強化和提高。試用期滿后進行基礎理論、專科知識和技術操作以及模擬急救等全面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聘為急診科護士。

        1.3充分調動新護士的學習積極性:急診科的工作特點要求護士長和帶教老師要有培養人才的責任感,幫助新護士樹立信心,克服工作中的實際困難,鼓勵她們勤動手,多提問題,對她們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對新護士進行本專業疾病和相關知識的指導培訓,使她們在臨床實際工作中不斷地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1.4將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貫穿始終。對新護士利用各種形式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創造條件支持并鼓勵她們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新的護理理念,不斷更新護理知識和技能,培養她們的敬業和進取精神,使其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對病人的同情心,從而使她們樹立為護理事業獻身的精神。 轉貼于

        2學習具有急診專業特征的基本知識

        2.1學習并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觀察、急救、護理、記錄及交接班、呼吸道管理、心律失常的判斷及處理方法等。

        2.2掌握急診科基本的護理操作技術和各種搶救儀器的操作方法,如心肺復蘇術,呼吸機、心電圖、洗胃機、微量泵、除顫器、血氣分析儀的應用,各種檢驗標本的留取法及結果的判斷等。

        2.3在掌握急診科基本搶救技術及知識的基礎上,培養護士對病人突然發生的病情變化和急需搶救的獨立分析、搶救能力、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早期發現病情變化,對潛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預防性措施。

        2.4院前急救訓練:新護士根據病情掌握外出急救器械物品的準備,不定期進行應急抽查,要求1分鐘內備齊相應的急救物品,訓練護士能初步處理外科的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內科的吸氧、止痛、建立靜脈通道,對休克、昏迷等急癥的處理。

        3體會

        經過對近年來急診科新上崗護士的培訓與管理,我們深感嚴格的培訓與管理,才能提高急救護理成效。新護士上崗到位后,通過科學的、系統的、有目的的教育實踐活動,全面地發展、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質[1]。緩解了我院急診科護理工作量大、護理人員不足的矛盾。為急診科護理隊伍增加了新的活力。但如不重視新護士的培訓和管理,勢必會影響急診護理隊伍建設,造成護理質量滑坡。通過對新護士培訓及管理證明,只有培養一支愛崗敬業、具有過硬的專業理論和技術操作水平的護理隊伍,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使實力、技術、心智、意志處于最佳的狀態,才能保證各項搶救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急診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

        第7篇:急診醫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醫學;教學工作;臨床醫師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4-0037-02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醫學生在畢業前都須經歷臨床學習和實踐,在這段時間內,學生在醫院內的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臨床醫學的理論知識,并加強對知識的應用和實踐,掌握必要的醫療技術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醫院臨床醫師參與教學工作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本文以柳州市工人醫院/廣西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為例,探討非直屬醫院醫師在兼任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期為提升教學質量、優化教學組織提供依據。

        柳州市工人醫院/廣西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建于1933年,是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占地9萬平方米,職工2860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393人,高級職稱人員385人,中級職稱797人,實際開放病床1986張,平均診療人次在160萬人次以上。醫院設置有31個臨床科室和10個醫技科室,其中腎內科、急診醫學科、神經外科、麻醉科為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一、臨床醫師兼任教師的現狀

        近年,為了促進醫院“醫教研”的協調發展,我院承擔了廣西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臨床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臨床見習,教授的課程包括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等。目前,我院有教師784人,高級職稱256人,占32.65%。中級職稱316人,占40.31%;具有博士學位的24人,占3.06%,碩士學位454人,占57.91%,學士學位283人,占36.01%;35歲以下青年教師349人,占44.52%。所有理論課授課教師均由醫師兼任,醫師在取得高等教育教師資格證以后,經過醫院評審,就可以負責相應臨床課程的理論教學和臨床見習帶教。除此之外,我院常年有本科生、研究生、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等各類學生在醫院實習,很多臨床醫師也參與實習、見習的帶教工作,我院對帶教醫師的準入要求為“原則上要求高年資住院醫師擔任”,在實際工作中哪里有學生,哪里的醫師就有帶教職責。在多年管理工作的基礎上,以及在廣西醫科大學教學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我院形成了一套較為規范的教學管理文件、教師管理文件、學生管理文件等。

        二、臨床醫師兼任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院在師資力量、教學管理、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院臨床醫師在兼任教學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1.臨床教師的遴選標準低。醫學注重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因此臨床老師的從醫年限顯得很重要,但目前我院遴選臨床教師的標準偏低,體現在:一是帶教老師缺乏遴選標準,雖然醫院規定臨床帶教老師“原則上要求高年資住院醫師擔任”,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哪里有實習學生,哪里的住院醫師就承擔起帶教職責;二是理論授課教師沒有明確的從業年限規定,雖明確規定“要求有主治以上職稱”才能擔任臨床理論授課內容,但這一要求對于碩士或博士學位的臨床醫師分別只需要兩年或半年以上臨床經驗即可達到,這種以職稱作為從事教學工作資格的規定顯然與臨床教學的重要性不符合。三是臨床教師遴選的學歷要求偏低,不利于學生科學研究的指導。臨床教師遴選標準偏低將直接影響醫學生的教學質量。

        2.教學投入不足。臨床醫師每天都有高強度的醫療工作,這樣會使他們對教學工作投入的精力減少,體現在:一是理論授課投入少,部分老師,特別是教齡較長的教師由于長期從事教學工作而產生職業倦怠,不重視教學效果,授課用的課件幾年下來都沒有更新,觀點、內容陳舊;二是臨床帶教投入少。據與部分實習學生座談發現,臨床帶教老師很少主動給學生講解臨床知識和技能。此外,部分帶教老師自身尚處在完善階段,加上繁重的醫療工作,因而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教給學生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其他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帶教老師帶教內容也很少考慮學生的需求,側重于臨床醫療質量和醫療風險防范。三是教學研究投入少,教學方法單一,與醫院開展的科學研究相比,教學研究極少,教學方法以“灌輸式”教學多見。截止目前,我院僅有孟曉燕老師《PBL結合CBS模式在內科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教學研究項目獲廣西醫科大學立項。

        3.教學管理問題突出。一是臨床兼任教師地位不高。醫、教、研“三駕馬車”是醫院各項工作中的重要任務,但教學沒有獲得相應重要的地位,如醫院教師人才項目少、教學工作在績效考核中權重過低等情況都說明臨床兼任教師的地位不高。二是教學管理制度不完善。我院教學評價體系一直沿用以背誦記憶為主的、總結性評價的卷面考試形式,大多數學生僅為了考試及格,學習知識點不牢固;評價沒有及時反饋,考試結束后不知道哪一個知識點沒弄懂。此外,在教學質量評價方面,雖有對于教師理論授課“聽課”的要求,但在實際過程中,因為臨床工作繁忙,以及醫院―大學之間路途遙遠,使得這一要求形同虛設。此外,為了鼓勵臨床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積極性,我院過多地采用了激勵機制,而缺乏必要的淘汰機制,使部分無心從事教學工作的醫師被“綁”在教學崗位上。

        三、提高醫師兼任教學工作質量的建議

        第8篇:急診醫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有機磷;中毒;護理

        我科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共收治30例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現將急救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齡(13~60)歲(平均年齡30歲)。敵敵畏中毒13例;甲胺磷中毒7例;“1605”中毒4例;樂果、“1609”中毒各2例;敵百蟲中毒2例。均為口服吸收中毒,口服量50~200 ml,中毒時間30 min以內19例,30 min~1 h8例,2 h以上3例。主要依據患者家屬提供的農藥接觸史及臨床表現,參照1987年《職業性有機磷中毒診斷標準和處理》進行診斷和中毒分析。重度中毒5例,中度中毒17例,輕度中毒8例。

        1.2 方法 30例患者均采用徹底的洗胃、導瀉、靜脈應用阿托品、解磷定注射液。輸液、利尿。根據病情給予吸氧、吸痰、應用抗生素和呼吸興奮劑等綜合治療。加強基礎護理、用藥護理、洗胃護理、氣道護理、心理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等。

        1.3 急救與護理

        1.3.1 迅速清除毒物

        1.3.1.1 口服中毒者應立即給予有效的洗胃,以排除胃中毒物,防止毒物吸收。常用洗胃液有清水、生理鹽水、碳酸氫鈉、高錳酸鉀。我們常用洗胃液為溫清水,尤其在不明農藥種類時使用,因為它安全可靠。洗胃越早,毒物吸收越少、神志清醒者可自飲溫清水洗胃。胃管插入后先吸凈胃內液體,再向內注入胃液,每次300~500 ml,注意觀察洗胃液的顏色、氣味及液量,直至無色無味為止。對重癥患者可保留胃管以備反復間斷洗胃,防止毒物再吸收、對插管失敗者,可采用切開洗胃。

        1.3.1.2 有皮膚及頭發污染者,脫去衣物,用生理鹽水和肥皂水徹底清洗污染的皮膚、毛發,然后用微溫水沖洗干凈,避免熱水洗,以免增加毒物吸收。迅速清除口腔分泌物。

        1.3.2 特效解毒藥應用

        1.3.2.1 遵循早期、足量、聯合、重復用藥的原則

        1.3.2.2 膽堿酯酶復活劑能有效解除煙堿樣癥狀,迅速控制肌纖維顫動。不同膽堿酯酶復活劑對有機磷殺蟲藥中毒的療效不完全相同。例如,氯磷定和碘磷定對內吸磷、對硫磷、甲胺磷、甲拌磷等中毒療效較好,對敵百蟲、敵敵畏等中毒療效稍差,而對樂果和馬拉硫磷中毒基本無效。雙復磷對敵敵畏、敵百蟲解毒效果明顯好于碘解磷定。由于膽堿酯酶復活劑不能復活已老化的膽堿酯酶,故必須盡早用藥。

        1.3.2.3 抗膽堿藥可與乙酰膽堿爭奪膽堿能受體。從而阻斷乙酰膽堿的作用。例如阿托品主要阻斷乙酰膽堿對副交感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毒覃堿受體(M受體),能有效解除M樣癥狀及呼吸中樞抑制。[1]因其不能阻斷煙堿受體(N受體),故對N樣癥狀和呼吸肌麻痹所致的周圍性呼吸衰竭無效,對膽堿酯酶復活劑亦幫助。在搶救急性有機磷殺蟲藥中毒時,長托寧較阿托品有以下優勢:①拮抗腺體分泌、平滑肌痙攣等M樣癥狀的效應更強;②除拮抗M受體外,還有較強的拮抗N受體作用,可有效解除乙酰膽堿在橫紋肌神經肌肉接頭處過多蓄積所致的肌肉纖維顫動或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而阿托品對N受體幾乎無作用;③具有中樞和外周雙重抗膽堿效應,且中樞強于外周;④不引起心動過速,可避免藥物誘發或加重心肌缺血,這一點對合并冠心病和高血壓的中毒患者尤為重要;⑤半衰期長,無需頻繁給藥;⑥每次所用劑量較小,中毒發生率低[2]。目前推薦有機磷中毒首選長托寧。

        1.3.3 對癥處理 有機磷殺蟲藥中毒主要死因為肺水腫、呼吸衰竭、休克、腦水腫、心臟驟停等。因此,對癥治療在維護心、肺、腦等生命器官的功能,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暢,正確氧療、必要時應用機械通道;②發生肺水腫時應以阿托品治療為主;③休克者給予血管活性藥物;④腦水腫者應予甘露醇和糖皮質激素脫水;⑤根據心律失常類型選用適當抗心律失常藥物;⑥病情危重者可用血液凈化治療;⑦重度中毒者留院觀察至少3~7日以防復發。

        1.3.4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神志瞳孔變化 有機磷中毒所致呼吸困難較常見,在搶救過程中應嚴密觀察患者的呼吸、血壓、脈搏、體溫的變化,即使在“阿托品化”后亦不能忽視。多數患者中毒后即出現意識障礙,有些患者入院時神志清楚,但隨著毒物的吸收很快陷入昏迷。瞳孔縮小為有機磷中毒患者的特征之一。嚴密觀察神志、瞳孔的變化,有助于判斷病情。

        1.3.5 洗胃護理

        1.3.5.1 洗胃要早、徹底和反復進行,直到洗出的胃液無農藥味并澄清為止。

        1.3.5.2 一般選用1%~2%碳酸氫鈉溶液(敵百蟲中毒禁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0.45%鹽水(不用熱水,以免增加毒物溶解吸收)洗胃。

        1.3.5.3 敵百蟲中毒時應選用清水洗胃,忌用碳酸氫鈉溶液和肥皂水洗胃。對硫磷、內吸磷、甲拌磷、樂果、馬拉硫磷等忌用高錳酸鉀溶液洗胃。若不能確定有機磷種類則用清水、0.45%鹽水徹底洗胃。

        1.3.5.4 洗胃過程中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如有呼吸、心臟驟停,應立即停止洗胃并進行搶救。

        1.3.6 呼吸道護理 中毒早期,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且常伴有肺水腫,因呼吸肌麻痹或呼吸中樞抑制致呼吸衰竭,故保持呼吸道通暢,維護呼吸功能至關重要。如及時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正確維護,機械通氣的正確應用等都能達到維持患者通氣的目的。

        1.3.7 生活護理

        1.3.7.1 加強生活護理,協助洗臉、梳頭、口腔護理、進食等,滿足患者生活需要。

        1.3.7.2 及時更換床單、被褥,保持床鋪平整、清潔、干燥、無異味。

        1.3.7.3 保持病室安靜、整潔、整齊、開窗通風2次/d,30 min/次,保持病室內空氣清新。

        1.3.8 營養支持[3] 早期禁食,允許患者進食時,給患者講解加強營養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忌油膩,禁刺激之品,從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流質飲食到半流質飲食、少量多次。

        1.3.9 心理護理 有機磷農藥口服中毒的患者,多數明顯的有自殺傾向,其突出特點是強迫性就診,極不配合搶救與治療。作為專科護理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人道主義精神,對患者要有同情心,同時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從“三勸”著手[4],減輕應激心理狀態,創造良好的護理環境,解除心理壓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防止再次自殺,促進早日康復,

        1.4 健康指導 ①給患者講解該病的病機、愈后,解除顧慮爭取早日康復,積極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中去;②讓他廣交朋友,多讀書看報學習,陶冶情操,開闊心胸;③生活中、工作中遇到問題時,及時找同學、朋友、家人傾訴或找醫生護士談心,及時得到疏泄,糾正治療。

        2 結果

        本組30例有機磷農藥中毒搶救成功29例,成功率96.7%;死亡例,死亡率3.3%。

        3 護理體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的進步,護理觀念已從單純的執行醫囑,只關注患者的疾病,轉變為注重“以人為本”的全方位護理。

        3.1 首先護士必須具備專科護理知識和熟練的搶救技術、搶救常規。搶救過程中注重患者的心理問題。

        3.2 根據患者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選擇適當的語言關心、安慰患者與家屬,穩定患者情緒,減輕患者的痛苦。

        3.3 搶救結束后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保證患者的安全、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3.4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準確及時填寫護理記錄單。

        3.5 做好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情況,教育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生活的信心。避免再次發生服毒現象。使患者身心疾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沈洪.急診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5.

        [2] 沈洪.急診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6.

        第9篇:急診醫學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兒科學臨床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R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221-01

        1.兒科學教學的特點

        兒科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與其他學科相比,又有明顯的特殊性,即:兒科學的研究和服務對象是兒童,年齡分布跨度大,從出生到14歲,期間經歷身體及生理上的巨大變化,情況復雜、病情多樣,上至中樞神經系統,下至泌尿生殖系統,各系統可能出現的問題均是兒科學所要顧及的范圍。兒科教學模式同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有許多相同之處,其主流的教學模式仍是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教師為教學的主體,學生則以被動記憶及知識灌輸為主,知識理解程度有限,學習記憶過程枯燥,缺乏樂趣。此外,兒科患者多為年齡較小的人群,語言系統發育不完善,對疾病所造成的不適以及對醫生問診的內容常常表達不到位或不能完全理解,因此,臨床見習和/或實習階段、不同疾病的臨床實踐環節,醫學生很難準確的就課本所描述的理論知識在患兒身上實踐驗證,理論知識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實踐印證而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此外,近年來,日趨嚴峻的國內醫療環境,致使易患矛盾時有發生,作為以小兒為服務對象的兒科更是易患矛盾的重災區。所以,如何行之有效的提高兒科的教學治質量,培養診斷水平高的兒科醫生,是每當前個兒科教學工作著值得著力探討的問題。為此,筆者結合自己近年來的教學經驗及已有的教學改革相關模式,探討其在兒科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以期探究適用于兒科學教學的臨床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提高兒科教學質量及醫學生兒科學理論及實踐的水平。

        2.理論教學模式的改變

        2.1引入案例式教學法

        傳統的教學形式是“灌輸式”或“填鴨式”的被動教育,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這樣不但容易遺忘,也不能激發學習興趣,更不利于臨床思維的培養。由于學生在學習兒科學時積累了部分臨床知識,因此在兒科學理論教學中可嘗試采用案例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把學生帶入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種方法。以兒科常見的熱性驚厥教學為例,教學大綱要求學生熟悉熱性驚厥病因,發病機制,發病年齡,分型,掌握熱性驚厥的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我們可以選取一例典型熱性驚厥病例,告訴學生患者的主訴、年齡、發病時間,實驗室檢查情況及既往病史等信息,要求學生根據這些信息作出診斷,制定治療策略,評估預后發展。通過對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進行引導,授課結束前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內容加以概括,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

        2.2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包括微信群的廣泛使用,已經滲透各個領域。根據兒科學的教學特點,可將網絡技術應用于兒科學教學中。醫學視聽教育能將復雜、抽象的知識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來,給學生全面、直觀的視聽感受,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例如,制作氣管插管的Flash動畫,可直觀反映氣管插管的過程、易發生誤插的原因及避免措施,給學生留下深刻記憶。將臨床操作的網絡視頻鏈接到幻燈片中,在講到相關內容時可直接點擊鏈接播放視頻,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身臨其境的體會。建立兒科學微信課程,將課件、視頻、練習題等放入微信群中,學生可隨時在微信群中請教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及時給予解答。這樣能使學生的學習突破時空的限制,增加師生互動的機會。

        3.改革教學模式,培養臨床實踐能力

        3.1實踐教學的規范管理

        實習生由專門老師管理,包括實習生接納、分組、出勤檢查、出科考核等,督促實習生嚴格遵守科室各項規章制度,按時查房、規范書寫病歷、參與病例討論、參加教學和科研講座等。帶教老師輪流定期為實習生開展臨床知識講座,介紹規范的操作過程,如心肺復蘇、氣管插管、呼吸機的應用等,學生產生的疑問可通過老師的解答和實際操作過程的觀察得到解決。結合臨床給學生介紹急診醫學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科研熱點、新技術、新方法等知識,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文獻資料,從中獲取知識和靈感,培養科研思維能力,開拓視野,為今后成為一名集科研、醫療技術于一身的綜合型高素質急診醫生打下基礎。

        3.2仿真模型模擬及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

        兒科病人發病急、危重、病情變化快,加之現在小孩寶貴,大多家屬不肯讓學生在患兒身上進行技能操作,尤其是搶救時病人家屬情緒容易激動,若讓實習生操作,因操作不夠熟練,可能耽誤病情,也易引起醫療矛盾。因此,在實踐能力培養中引入仿真模型模擬教學和標準化病人的教學方式可有效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這也是當前醫療環境復雜、醫患關系敏感時期鞏固和提高醫學生臨床實踐的重要途徑。仿真模型是指用特定的材料制作的人體模型模具,可供醫學生在上面進行臨床相關操作的模擬演練。在模擬教學中,利用模擬人掌握胸穿、腰穿、腹穿、骨穿、氣管插管、心肺復蘇術等兒科急診操作技術,并有帶教老師逐一進行考核。在進一步的臨床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在患兒身上進行實際操作,使學生熟練掌握胸穿、腰穿、腹穿、骨穿、氣管插管、心肺復蘇術等兒科急救技術,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而標準化病人模式,在兒科學教學及實踐中的使用受限較成人科室明顯。不同于成人科室的標準化病人,其言語癥狀均可由成人在特定培訓下完成,兒童表達的特殊性,使得兒科標準病人的培訓和現場模擬均很難和現實接近。目前,在兒科教學中以仿真模型模擬教學為實踐途徑,是新形勢下提高兒科教學效果、提高醫學生理論及實踐水平的有效也是最為可行的方式。

        3.3加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

        兒科工作是風險性較大的工作,極易引發各種醫療糾紛,甚至引起法律訴訟,因此應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加強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向學生普及法律及相關醫療法規知識,增強防范意識;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學生在實習中要學會傾聽家屬對患兒病史的敘述,掌握與家屬溝通的技巧以取得信任;加強紀律觀念,明確實習生的法律身份與責任,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明確自己的職責范圍;加強證據意識,讓學生參與實際醫療事故、醫療糾紛的分析活動中,通過具體事例,讓學生生動、形象、具體地認識到證據對于自我保護的強大作用。同時,加強對學生醫療文書的書寫管理,使學生認識到病歷書寫的法律性和重要性,增強規范意識。帶教老師應將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貫穿臨床實習教學的全過程,提高學生防范和處理醫療糾紛的能力。

        4.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第一页 |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亚洲中文字幕永码永久在线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三区 |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自线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第三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