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范文

        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

        第1篇: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范文

        一、培養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

        興趣是幼兒認識世界的動力。幼兒天生好奇好動,特別喜歡注意新奇事物,對不感興趣的事物就丟在一邊,不再去想;對感興趣的事物就會看個不停,仔細的觀察,問有關的問題,直到自己認為懂了才肯罷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在組織科學教育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通過多種形式,如變個小魔術、做個小實驗、猜迷語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萌發主動探索、創新的愿望。

        如在認識磁鐵的活動中,先做一個“直立的針”的小魔術,引起幼兒的好奇心,讓他們帶著好奇和求知的欲望來參加活動。在活動中,幼兒了解了磁鐵吸鐵的特性,并能根據獲取的經驗進行遷移、創新,如用磁鐵分離鐵制品與非鐵制品,用磁鐵讓鐵質的“小鳥”在“天空”中飛,讓“青蛙”在“池塘”中游等,使幼兒體驗到創新的快樂。這樣既讓幼兒對游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思考,展開豐富的聯想,又滿足了他們創造的愿望,使游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鼓勵幼兒質疑問難,發展幼兒的創新思維

        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幼兒提問表明他在對事物進行探索、思考, 在尋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正是思維的表現形式,也是幼兒創新思維的開端。

        質疑問題本身就蘊含創新思維的火花,也是創新的起點。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進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鼓勵幼兒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大膽提出問題。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可以讓幼兒在一開始就提出問題。如進行“食物旅行”活動時,在一開始就讓幼兒質疑,他們會提出:食物怎么會旅行,食物在旅行過程中會經過哪些地方,為什么食物從口中吃下去后會變成大便由排出等一系列問題。也可以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幼兒質疑,如“觀察大樹”活動中,幼兒會問為什么樹皮會裂開來,里面白色的是什么東西等許多問題。也可以讓幼兒在活動后質疑,如在完成“我的身體”活動后,有的幼兒會問我的骨頭是怎樣生長的,心臟為什么會跳動等等。

        三、在語言描述訓練中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通過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發展。

        (1)在語言描述訓練中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聯想能力。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可以從觀察物品的形狀、顏色、大小,聯想物品的用途;可以從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聯想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從觀察小動物的外形,聯想小動物的運動方式。

        (2)在語言描述訓練中培養幼兒的“聽”、“說”能力。幼兒進行觀察之后,一般都要進行描述,在描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幼兒在對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描述時重點訓練他們說的能力,在一個幼兒進行語言描述時,讓其他幼兒仔細地聽,聽一聽他的描述與自己的觀察是否一樣,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你有什么不同的描述方法,你想進行哪方面的補充。這樣可以訓練他們聽的能力。

        (3)在語言描述訓練中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兒童時期是想象力最活躍的時期,兒童的想象力是兒童探索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基礎,一切創新的活動都是從創新性的想象開始的。所以,在語言描述訓練中應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能力,如在“走進春天”主題活動中,讓幼兒到大自然中觀察花草樹木、昆蟲等,讓幼兒講述春天的美麗,可由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想象一下小草與大樹、花兒與蝴蝶之間會發生什么事,然后根據自己的想象創編一個有趣的故事。

        (4)在語言描述訓練中培養幼兒的求異思維。在口語描述訓練中,教師要求幼兒不模仿,不重復別人的句子。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幼兒對同一問題要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他們在對事物特征或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描述時,盡量不重復別人的語言,從不同的觀察點來進行描述,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對大樹進行觀察時,大部分幼兒都是圍繞樹的特征和樹上有什么來進行觀察,也有個別幼兒卻從樹在幼兒園中有什么作用來進行觀察分析。

        四、在動手操作中強化幼兒的創新思維

        兒童的思維源于兒童的動作。正像人們常說的“心靈手巧”,其實手巧也會使心更靈。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兒童的智慧在兒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兒童思維的鏡子。因為手的動作是和思維活動直接聯系的,信息從手傳導到大腦,又由大腦反饋到手,二者之間是雙向聯系,這種聯系越多越能促進兩方面發展。因此,積極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對于思維發展是極為有力的。

        第2篇: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建構主義;幼兒教育;科學教育。

        建構主義是20 世紀80 年代以來興起的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認識論和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習過程是一個意義的建構和生成過程,新知識也是在學習者的原有認知圖式基礎上逐步生成的[1]。它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強調學生的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明確指出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只有學生才是學習的唯一主體[2]。

        一、以培養科學興趣為主的幼兒科學教育目標。

        科學興趣是指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發的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幼兒階段是培養孩子科學興趣的重要時期, 對于幼兒來說,興趣是促進他們積極主動探索的內部動力,濃厚的科學興趣能使他們開動腦筋, 積極地思考問題,提高主動建構的自覺程度和創造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科學目標也明確提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3]因此,激發和培養兒童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是新一輪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幼兒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由此可見,《綱要》的科學領域的目標正體現了建構主義價值取向。雖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已經頒布了將近十年,然而,在教育實踐中,依然存在忽視科學興趣的培養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科學教育形式單一,注重講解。二是科學教育資源有限。三是內容過于書本化,難以引起幼兒興趣。幼兒教師要充分領會建構主義價值取向,激發和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

        第一,以“形式”激趣。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科學教育形式必須豐富多樣。在每個學期,教師要根據內容確定不同的教育形式,觀察、參觀、科學小游戲、飼養、種植、科學實驗、科學閱讀等互相結合,讓幼兒通過多種形式了解身邊的事物,發現身邊神奇的科學現象,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第二,以“環境”激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環境資源來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 一方面利用園所資源,在教室內設計科學角,提供大量的探索材料,供幼兒探索;在園內開辟飼養角,動植物角等,讓幼兒觀察動植物的變化,認真做好觀察記錄。另一方面利用社區資源,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親近大自然。

        將社區大自然作為課堂。帶領幼兒去社區的草坪采摘野菜,去蔬菜基地觀察無土種植,探索植物生長的奧秘。

        第三,以“內容”激趣。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關心和愛護周圍環境,這些積極的態度和精神能引發幼兒的科學探索行為,維持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因此,除了利用環境資源,教師還可以從幼兒的思維特點以及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精心選擇科學內容, 著眼于幼兒身邊的科學現象,為幼兒選擇可見、可聞、可觸摸、可操作的自然物和科學現象,便于幼兒從周圍物質世界中獲取直接經驗或生動形象的具體知識,產生積極探索的興趣和欲望。[]

        第四,以“心理”激趣。建立一種平等的探究學習關系,為幼兒提供心理安全的探究環境也是激發和培養幼兒科學探索興趣的一種方法。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難免出錯,在他們出錯時,不要急于批評和制止,而應該對他們進行真誠詢問,耐心傾聽,認真觀察,支持幼兒的各種想法和做法,實行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的相互平等的合作,評價,使幼兒獲得繼續探索和成功的自信。安全的心理環境不僅可以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興趣,也促進了幼兒探索精神與合作精神的培養。

        二、以親歷探究為核心的幼兒科學教育過程。

        探究亦稱為發現學習,是指幼兒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等方法自己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的過程。科學本身具有探究性的特性,就決定了探究是幼兒學科學的基本方法。而且“兒童是天生的科學家”,幼兒對他們周圍能接觸到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幼兒親歷探究作為幼兒學習科學的方式和手段,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讓他們體驗探索發現的全過程,也能夠培養他們初步的創造力及批判思維, 對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相較于科學知識,“科學教育更重要的是讓兒童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其領悟科學、運用科學的能力。”[4]幼兒科學教育的過程應以幼兒的親歷探究為核心,讓幼兒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通過主動地發現問題、體驗感悟、實踐操作、表達交流等探究活動,主動建構科學知識、獲得科學素養的過程。那么,幼兒科學教育過程如何實現以幼兒的親歷探究為核心?

        (一)教師要積極鼓勵幼兒提出問題。

        “問題”是探究學習的源泉。“只有既適合于學生又有意義的問題才能產生有所收獲的探究活動。”[5]因此,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充分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積極性。不會提問、不敢提問是教育實踐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為此,教師可以從幼兒觀察的興趣點、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或針對幼兒身邊及時發生的現象或事情來創設探究的問題情境。用問題情境引發幼兒提問后,教師還要通過暗示、示范、建議、設問等手段來引導幼兒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支持幼兒解決問題。

        (二)教師要積極支持幼兒親歷探究。

        親歷探究就是親身經歷探究過程。動手操作是是幼兒親歷探究的一個關鍵環節。然而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許多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親歷探究對幼兒學科學的重要意義,總是以自己的一家言搶占了幼兒的探索時間,或者以講解代替探究,嚴重影響了幼兒的積極性以及科學教育的效果。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聽會忘記,看能記住, 做才學會。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探究,幼兒有了“做”的機會, 才有自主學習的空間[6]。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孩子關注科學、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獲得正確知識的同時, 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因此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少說,而讓幼兒多做,支持幼兒親歷探究,為幼兒創造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活動空間,引導幼兒多方面、全方位地探究問題,而不是由老師直接告訴答案。法國的“動手做”

        倡導“讓兒童按照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進行學習”。這正是建構主義的價值取向的充分體現。

        (三)教師要積極支持幼兒獲得探究的完整體驗。

        真正的探究是幼兒積極、主動、充分地與客觀事物或現象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幼兒親歷探究,支持幼兒獲得探究的完整體驗。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應該包括以下幾個必要的環節和要素:

        1.觀察發現,提出問題。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對事物和現象進行細致觀察和操作,進而發現問題。幼兒有了疑問和問題,并產生想尋求答案的愿望,主動探究才進入了真正的準備狀態。

        2.猜想和假設。幼兒用已有的經驗猜想和解釋。它為幼兒認識的主動建構,即主觀原有認識與客觀物體和事實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

        3.形成問題的解釋。兒童根據收集到的證據,學習推理、預測,找到事物的屬性、現象的因果關系或其他的解釋,形成對問題的解釋。

        4.交流探究結果。幼兒通過圖畫、記錄表等,與同伴或教師分享探究結果。交流是兒童探究后的自然流露。幼兒通過整理自己的記錄,學會描述自己的發現結果。

        教師只有支持幼兒經歷這幾個必要的環節,幫助幼兒獲得探究的完整體驗,才能真正實現以幼兒的親歷探究為核心的幼兒科學教育。

        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幼兒科學教育評價。

        過程性評價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科學教育提倡的一種評價方法。所謂過程性評價最早是指對所確定的方案的實施過程進行的評價,為方案的制定者提供反饋信息, 用于發現方案實施過程中的潛在問題[7]。

        教育領域中的過程性評價是指判斷和分析學生學習過程是否朝著既定的目標方向順利有效地進行,以便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法,優化教育過程,它是在教育過程中持續進行的評價。

        在幼兒科學教育中, 過程性評價既是評價方法,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貫穿于幼兒學習的始終,其目的是診斷教學與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由于幼兒的科學素養是在探究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故在進行評價時,不能簡單的看待幼兒探究活動的結果,而要將評價貫穿于探究活動的始終,尤其要重視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幼兒園廣泛運用的成長檔案袋法也是一種可以在科學教育中借鑒的過程性評價方法。教師可以利用成長檔案袋,融過程與結果為一體,描繪幼兒的科學活動過程,記錄了幼兒的科學活動軌跡, 展示了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理解力、創新力的成就和進步,為幼兒、教師以及家長就幼兒的科學素養提供交流的平臺和依據。

        總之,建構主義作為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幼兒主體性,鼓勵幼兒運用有意義的方式,在教師創設良好的情境中,通過探究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激發幼兒愛科學、用科學的情感和態度,從而提高幼兒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裴新寧。 從學習理論的現展談建構主義在科學教學設計中的實踐[J].全球教育展望,2004(7)。

        [2] 陳琦,劉德儒。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5.

        [3]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J].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72.

        [4] 陳琴。建構主義與科學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04(6)。

        [5] 羅興凱,等。科學探究與國家科學教育標準[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25.

        第3篇: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范文

        一、內容選擇“生活化”

        科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我們知道幼兒的思想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樣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于幼兒生活。因此,在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時,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事和物來組織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周圍事物充滿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時會產生一些偶發的科學教育活動。我對幼兒的偶發性科學活動給予了鼓勵和支持,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力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二、活動導入“生活化”

        科學教學活動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和安排得富有藝術性,就能吸引幼兒,引發興趣,燃起智慧的火花,開啟思維的閘門,收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找準活動內容與幼兒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創設兩者結合的情境導入活動,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三、過程組織“生活化”

        習慣的幼兒科學活動,教師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反復地觀察和講解,做到先聲奪人,幼兒很少有機會親身體驗。日常生活中幼兒是自由的,不受各種常規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地想、隨心所欲地說、隨心所欲地做。過程組織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聯系幼兒生活,以觸動幼兒的內心體驗為核心,從創設情境入手,根據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搭建幼兒內心體驗的新平臺,以深刻體驗為基礎,豐富幼兒的經驗。在一日活動的組織過程中,科學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師組織的正規活動,應貫穿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

        四、活動時間“生活化”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有這樣的體會:利用大量的時間備課、制作教具、準備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課堂再生動的教學方法比不上泥土里一條蚯蚓更能引發幼兒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放棄按計劃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把孩子從課堂教學的籃子里解放出來。

        在生活中,要做個有心人,盡量給幼兒“活”的教育,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對幼兒進行隨機引導。幼兒的科學是生活中的科學,他們不會去關注遠離他現實生活的事物,而是關注此情此景、此時此地身邊發生的現象。教育原本就在兒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是幼兒教育的內容,也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生活不僅僅是幼兒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為認識周圍的世界、獲得真正內化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的實際意義提供了保障,從而培養幼兒真正的內在探索動機,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實驗、操作的方法,激發幼兒知、情、言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斷地擴大幼兒的生活空間和活動范圍,激發幼兒廣泛的興趣與求知欲望,保持與延伸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幼兒的科學是神奇的,不是平實的;是生活本身,又超越了生活;是對當下事物的探索,但又是指向未來的;是想象的、詩意的、似乎荒唐的,但又有幼兒自己的邏輯……幼兒的科學教育應當關注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問題。

        第4篇: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幼兒;蘇派教育;培育

        在幼兒教育的領域之中,可以將蘇派理論和思想引入其中,形成獨特、實用而鮮活的幼兒教育經驗和方法,將醇美自然的幼兒教育內容貫穿于教學之中,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的統一和融合,關注幼兒的科學發展和素質培育,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和創造力,進行道德品質熏陶和人格塑造,使幼兒在手腦并用的活動之中,認識科學、接近科學,實現個體素質的全面健康成長。

        1蘇派教育理念下的幼兒科學教育目標分析

        1.1萌發并保持幼兒的科學興趣:對于科學興趣的培養要從幼兒入手,幼兒有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世界的感知能力,要出于保護幼兒的好奇心的角度,激發幼兒的科學興趣,使之萌發探索科學、探索世界的信心,要采用循序漸進式的科學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導幼兒多動手、多動口,探索新奇的科學把戲,形成從小熱愛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1.2注重培養幼兒的科學應用力和創造力:在對幼兒的科學教育之中,要注重培養幼兒的科學應用力和創造力,不要單純地灌輸“死”的知識,而要大膽改革,學以致用,并使幼兒的科學教育成為生活化的科學教育,從生活中感知和體驗科學,并充分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雙眼、嘴巴,使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玩得別出心裁”,從而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1.3注重幼兒的科學知識經驗的獲取:在對幼兒的科學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幼兒對科學知識經驗的獲取,不僅要演習自然科學,而且還要學習生物學,并在廣闊的大自然之中,感受和呼吸大自然的空氣,開放頭腦和思想,在生活中直接獲得科學的知識和經驗,形成扎根于生活中的“真知識”、“活知識”。

        1.4養成幼兒的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在幼兒科學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要引領幼兒多觀察、勤思考、多動手,通過各種科學教育活動鍛煉幼兒,使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知疑、假設、實驗、印證、推想和分析,顯露出強烈的、不可遏止的科學態度,并逐漸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更好地與幼兒的素質教育相契合。

        2探索幼兒科學教育之美的具體路徑

        2.1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使生活教育科學化:在對幼兒的科學教育之中,可以從貼近幼兒的生活入手,使幼兒科學教育與生活相鏈接和整合,避免幼兒科學教育與生活相割裂和脫節,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知識經驗基礎和前提,在貼近幼兒的、熟悉的生活環境之中,找尋適宜于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以大自然為科學園,讓幼兒接近生物,使幼兒在生物世界中感知和體悟,感受到科學知識探索和興趣和求知的樂趣,在用之不盡、取之無窮的大自然環境之中,萌發科學態度和科學探索精神,可以取材于幼兒身邊的昆蟲、野獸、鳥雀、草藥、花草樹木、瓜果豆菜、日月星辰等,向幼兒呈現出廣闊而豐富的生物世界,使幼兒科學教育圍繞幼兒生活、服務于幼兒生活,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和能力。

        2.2編制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教材:在幼兒的科學教育之中,要以蘇派教育理念為引領,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連,將幼兒生活中的內容與兒童歌謠、故事、游戲相結合,進行加工和整合,編制形成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教材,更好地豐富幼兒的科學教育內容。可以將幼兒園周邊的花草農產為教育素材,以香甜可口的紅薯、蠶豆為點心,采用麥桿、豆桿等廢物作為手工材料,結合大自然的蘆葦、野等作為玩具,開設生活科學教育課程,使幼兒在生活化的材料之中得到科學知識和經驗。

        2.3引領幼兒開展科學小實驗:在蘇派教育理念和思想之下,主張和倡導“教學做合一”,并以“做”為核心,教師可以引領幼兒開展科學小實驗活動,玩幼兒喜愛的科學小把戲。還可以引領幼兒進入到生活情境之中,感受和體驗角色,如:可以在《親親小草》的游戲活動中,組織幼兒邁出校門,到廣闊的天地之中進行教學,讓幼兒扮演畫面的角色,遷移和外化已有的知識經驗,更好地突破教學的難點內容,使幼兒得到科學教育,產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欲望。

        2.4開發多種感官,實現“手腦同盟”的科學教育和學習:在幼兒的科學教育之中,要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讓幼兒自主思考和學習,要動手做、動腦想,使幼兒在科學的知識海洋中進行思考、探索和創造,從而發現科學微妙,全面激發科學探索的潛能,充實自己的大腦。

        2.5自制幼兒科學教育玩具,實現科學教育環境的精心布設:在幼兒的科學教育之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和態度,可以開展科學教育玩具自制活動,讓幼兒玩一些不花錢的科學把戲,利用現成的材料進行科學教育。教師可以鼓勵和支持幼兒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科學實驗材料,如:瓶子、管子、布料、易拉罐等,還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玉米棒子、麥秸、豆桿、荷葉等材料,自制玩具,用隨處可見的沙和水制作“清水沙盤”,在千變萬化的生活化自制玩具中享受到科學的知識,探索科學的微妙。同時,為了創設科學環境和氛圍,可以創辦“空中學校”和科學講座,讓幼兒參與其中,進行收聽和學習;可以舉辦大科學家誕辰慶祝會,讓幼兒在科學的氛圍之中,產生對科學的無窮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了解科學與生活的關聯性,在這種良好的科學氛圍和環境之下,可以營造出人人愛科學、學科學、懂科學的氛圍,對于幼兒的科學學習活動有極大的推動意義和作用。

        2.6探索家園文化合作方式:在蘇派教育理念和思想之下,要把握蘇派教育的精神,在實踐和創新中堅守幼兒教育,可以探索家園文化的合作模式和方法,采用豐富的圖片、鮮活的案例,呈現出家園文化的合作模式和理念,以“家園、學園、樂園”的理念滲透于幼兒日常教育活動之中,使幼兒在溫馨、交流和合作的家園環境中,自由而快樂地成長。

        3結論

        在幼兒的科學教育之中要依循蘇派思想和理念,秉承“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教育精神,實現對幼兒思維的引領和情感的交流,使幼兒在科學教育活動中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和經驗,奏響“蘇派幼兒教育”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淺析游戲材料的投放與幼兒情感的發展[J].嚴莉.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4).

        第5篇: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范文

        一、堅持以兒童發展為本,服務于兒童的發展

        現代幼兒教育理念中首先提出要以幼兒發展為本,教育要充分考慮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實現“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1]教育的個性化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幼兒教育應以兒童生命活力的不斷增強,生命內涵的不斷充實為最終目標,從而實現人類發展的最終目標。同時《綱要》中的“教育內容與要求”部分,在每個領域的指導要點中突出體現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這一重要教育原則。幼兒科學教育是當前幼兒園五大領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在科學教育目標定位與價值取向上要堅持以“幼兒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不論是集體科學教育活動,或是區角里的科學教育,或是日常生活和游戲中的科學教育,都要注重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而不能只注重幼兒異口同聲地說出結果;要接受幼兒不同的發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兒可選擇性的活動機會、活動材料,允許幼兒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兒一刀切的發展,真正實現使每個幼兒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貼近幼兒生活,促進幼兒生動、活潑的發展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兒的生活回歸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是一種在成人指導下的主動學習,在周圍環境中學習,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兒的學習變成有意義的學習。“教育應當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2]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往往通過感知和依靠表象認識事物,幼兒的科學活動也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完成的。《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科學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向。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應奏響“生活化的樂章”,溝通生活與科學活動的聯系,使幼兒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于幼兒發現、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我們對幼兒的科學教育也應該尋求一種更為自然、更為符合其年齡特點的教育,倡導以幼兒生活為內容的教育,強調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有效地促進幼兒生動、活潑地發展。教師要對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能認為只有在集體的、教師講授的教育活動中,幼兒才在學習和發展;教師的職責也決不僅僅于教育活動,而要為幼兒創設和組織豐富的生活環境,利用生活環境中的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在生活中實現科學精神和態度、科學方法和能力、科學認知和經驗的發展。[3]

        三、與家庭、社區配合,優化教育資源,形成開放式教育

        人的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是支持與影響人活動的外部條件。科學教育環境是指幼兒科學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是由多因素組成的,包括幼兒園、家庭和社區資源,要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整體作用。提倡幼兒科學教育的開放性,具體表現為在科學教育活動時間、空間、材料、內容、形式、方法、師幼關系、活動評價等方面的開放性。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幼兒的特點等隨機開展,可以貫穿幼兒一日生活活動的每個環節,可以是在幼兒園,也可以在家庭或社區環境中進行;材料的選擇和投放也注重開放性,可以是成品、半成品也可以是自然材料;科學活動內容更是廣泛,來源于幼兒周圍環境與生活的萬事萬物,根據幼兒特點選擇最基礎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并體現啟蒙性教育的特點;科學教育活動在方法上也要靈活,或對物體或現象進行觀察、或進行主動地探究、或根據觀察現象和發現及探究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多樣化的表達和記錄;科學活動在形式上具有開放性,可以是集體、小組和個別相結合;在師幼關系方面可以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也可以是合作者、參與者或指導者;在評價方面更要將幼兒在幼兒園、家庭或社區中的多方面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的主體、形式、方法、標準等方面力求開放性。四、立足于對幼兒科學素養早期培養的終身價值終身教育思想滲透在《綱要》的全文中。是《綱要》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終身教育也就是終身學習。這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深刻而富有遠見的觀點,從根本上影響了全世界的教育價值取向,也延伸拓展到幼兒園科學教育。

        終生教育是現代社會人發展的條件,現代社會再也不是一個“一技在手受用一生”的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使教育成為現代化社會人的發展需要和條件,面對信息化、數字化、全球化的社會,教育將伴隨人的一生。幼兒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包括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將在孩子一生的發展中產生重要影響,幼兒教育是整個終身教育的基礎階段。幼兒園教育不僅是為入小學做準備,而且是人的發展的需要,是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幼兒園教育對生命全程(Iifespan)關照,人的生命是一個歷程,幼兒時期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幼兒時期的教育是對整個生命過程的關照。[4]只有這樣,幼兒園的教育才能無愧地被稱為“終生教育的奠定階段”,才能真正成為符合終身教育理念的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幼兒所獲得的發展是積極愉快、健康、真實、全面、可持續的發展,向前進一步延伸到嬰兒教育和胎教。幼兒科學教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要堅持終身教育的理念,樹立為使幼兒獲得樂學、會學、會用有益于幼兒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大價值。[5]

        為此,幼兒科學教育應將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探究激情,激發幼兒的創造精神,引導幼兒逐步形成關愛和保護環境的意識,逐步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養成尊重他人、樂于合作、善于分享的行為習慣等目標放在首位,追求以促進幼兒科學素質早期培養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定位,這些將有益于幼兒一生的發展。五、倡導幼兒科學教育的整合化整合(Integrate),也稱綜合,是把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事物組合在一起,使它們成為一個整體。[5]因此,整合是整體形成的環節和過程。整合的核心是聯系的建立。整合教育觀是建立在幼兒全面和諧發展觀基礎上的,也是以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為本的具體要求和體現。幼兒教育的整體觀是我們對于幼兒教育整體性、系統性的基本看法。《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注重綜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如何體現《綱要》的精神,如何使幼兒教育真正具有整體性?這就要求我們有系統、整體的思想,形成幼兒教育的整體觀,并努力實踐這些觀念。幼兒的發展是整體的、全面的,幼兒教育應注重整體性和全面性;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項活動都對幼兒發展有重要的價值,應有機地整合各項活動,努力提高各項活動的整體成效;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可以相對地劃分為一些領域,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領域的內在聯系,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幼兒園、家庭及社區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各種教育資源的整體性影響。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方法、形式及手段豐富多樣,應有機的、綜合地利用這些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兒科學教育的整合,最終應該也必然會落實到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之中。具體表現為幼兒科學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形式及領域的整合。

        (一)教育目標的整合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過程并非短期行為,在目標定位與價值取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為培養有探究性、創造性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奠定基礎;使幼兒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獲取知識、認識事物;其價值追求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服務。

        (二)教育內容的整合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索和學習、親身經歷探索過程、感受和體驗科學精神、通過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得有關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感性認識和經驗的過程。它是幼兒科學知識教育、科學方法教育和科學精神教育的協調統一。應將自然環境和生活的關系、身邊事物的特點和變化規律、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整合到幼兒科學教育中。

        (三)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科學教育活動要體現幼兒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將科學探究和多樣化的藝術表現、社會性參與等方式相結合,在進行科學探究過程中引導幼兒將觀察法、操作法、語言法等相結合,重視集體科學活動的同時,也關注游戲和生活活動中的科學教育、關注區角中的生活教育。如:在幼兒吃蘋果時,讓幼兒觀察蘋果的結構,感知它的味道;在密封的水果袋中摸出蘋果,感知它的質地;在快樂屋里玩角色游戲的時候,我們引導幼兒買賣蘋果,培養幼兒初步的社交技能;數蘋果、擺蘋果,培養幼兒按一定順序排序的數學觀念;畫蘋果,用橡皮泥搓蘋果,培養幼兒手眼協調的能力;幼兒集隊時,還要等待其他小朋友,通過有節奏、富于童趣的肢體動作引起幼兒學習表演的興趣。

        (四)與其他各領域活動有機整合

        第6篇: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 家園互動 科學教育資源 幼兒科學啟蒙活動 家長教育資源

        一、問題

        1.必要性

        本研究我們以幼兒園科學活動為載體,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各類科學活動,指導家長在開展家庭科學啟蒙教育活動中,注重培養幼兒好奇心、探究熱情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態度和精神,促進家長在活動中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2.重要性

        通過對全園家長的問卷調查發現:家長有參與幼兒教育的意識,但由于不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學習特點,缺乏相應的科學啟蒙方法,因此不知如何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指導。根據我們多方面的調研與探討分析,我們試圖嘗試:讓科學教育活動走進家庭,利用家庭教育資源,教師指導家長開展家庭各種科學探索活動,幫助幼兒獲取粗淺的科學知識和經驗,使幼兒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發展。

        二、研究目標

        首先,以科學教育活動為媒介,通過多種形式的家園互動方式,增進教師、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聯系,達到教師、幼兒、家長三方互動和諧。

        其次,通過各年齡段家長參與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家長獲得科學的教育方法,由自然型家長轉化為教育型家長。

        最后,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與探索欲望,獲取粗淺的科學知識和經驗。

        三、家園互動式科學啟蒙活動的實施

        1.教師、幼兒、家長科學啟蒙活動互動模式

        教師、幼兒、家長科學啟蒙活動三位一體互動圖解

        2.科學有效地家長教育課程

        (1)進行家長問卷調查。通過調查了解家長不同的教育觀念、態度和方法。幫助家長掌握幼兒科學啟蒙活動的教育理念、內容及方法,從而得到家長的密切配合與支持。

        (2)召開家長說明會。通過專題講座,從科學教育的意義、教育方法等方面給予家長以科學的指導。邀請家長參加科學實踐活動,建議家長在家中與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3)提供家園互動平臺。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教師將一些適宜的教學內容延伸到家庭中,作為系列家庭教育活動。隨時向家長介紹班內科學活動開展的新動態。家長提供家庭活動情況反饋給教師,密切家園互通的有效途徑。

        (4)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幼兒園、班級定期組織家長來園觀摩小實驗、小制作等活動,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開展的方式方法與指導的策略,以便在家庭活動時借鑒。

        (5)選舉“核心家長”。“核心家長”由年級家長自愿承擔,他們有極高的熱情,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幼兒園、班級科學活動的開展獻計獻策,實現教育資源整合。

        (6)創設家庭分享機會。在家庭分享交流會中,教師、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分享,相互介紹活動中的操作記錄、教養心得與成功之處;教師重視家長的反饋,定期收集家庭教育活動、科技小制作與小實驗,加入到教學課程中,并在墻飾體現分享,家長幼兒享受到成功,教師、家長從多種角度相互借鑒、共同進步。

        四、結果分析

        1.家長教育能力迅速增長

        (1)追隨探索的興趣。指導家長追隨幼兒興趣,培養幼兒關心周圍環境、理解自然現象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2)抓住教育的契機。一些隨機發生的自然現象、事物是幼兒最感興趣、最容易了解的。這就需要成人有一雙慧眼,及時抓住教育契機,激發幼兒探索、嘗試,尋求答案。

        (3)滿足探索的需要。提供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是幼兒科學探索和發現活動的需要。幼兒對操作物質材料的興趣,不僅滿足了動手的欲望,在操作材料的活動中還能夠有所發現,強化了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學科學的動力。

        2.教師與家庭教育成果分享

        (1)教育方法分享

        ①演示法。幼兒演示家庭中的實驗活動,將探索的結果與大家分享。②展示法。幼兒展示自己在家中的實驗記錄結果,放在墻飾欄中隨時向同伴介紹。③提升法。教師根據幼兒家庭實驗成果的交流,拓展幼兒的認識,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起幼兒更深入的探究。

        (2)家園共育活動分享

        ①親子活動。定期開展“親子制作展覽”、“親子實驗課堂”大型集體親子活動:家長和孩子開展豐富的幼兒科學實驗活動,共同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科技玩教具,幼兒在操作中了解一些科學道理,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快樂并且順利地開展活動。②主題活動。在班級中,各年齡班根據主題活動開展親子活動,老師與家長共同參與活動的設計,創設家長和孩子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

        五、啟示

        1.家長的轉變

        家長在與幼兒共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對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習慣,及操作的能力都有較深的認識,家長理解“凡是孩子能想的讓孩子想,凡是孩子能做的讓孩子做”,學會適時地參與、支持和幫助,教育水平有較強的提升。

        2.教師的成長

        實現理念向行為的轉化,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老師扮演引導者及輔助家長、幼兒的角色。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得到樂趣,家長學習到科學的育兒方式,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

        3.幼兒的進步

        豐富的操作材料,寬松的教育環境中,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幼兒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自信心、個性以及自主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得到發展。

        4.家長的知識、智慧+教師的經驗、方法=孩子的進步

        家園互動式科學活動的開展,不僅提升了家長教育水平,而且豐富了教師的科學教育內容,激發了教師學習與鉆研的能力,幼兒的進步呈現出“1+1>2”的成效。

        幼兒園與家長多方面的活動開展,不僅強化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情趣,而且大大提高了全園家長參與幼兒教育活動的熱情,更愿意為幼兒教育無償服務,對幼兒的知識、情感、意志、行為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促進了幼兒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生蘭.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第7篇: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幼兒 科學活動 生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反思我們以往的科學活動,有許多時候恰恰忽視了這一點,而經常懷著一種“任務”意識在傳遞知識、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兒學習這些知識有什么用處?”“他們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運用到這些知識?”等問題卻極少思考,以至經常會發現幼兒的認知與言行脫節,如看見紅燈亮著仍沖過馬路,有電的插頭卻用手去觸摸,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如果教育沒有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學習的知識就難以被幼兒掌握、內化。在綱要精神的指引下,通過自身的實踐,我深刻意識到,幼兒科學活動必須貼近生活、來源于生活。

        一、選擇生活化的科學內容

        科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我們知道幼兒的思想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親友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于幼兒生活,因此,在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時,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事和物來組織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周圍事物充滿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時會產生一些偶發的科學教育活動。我對幼兒的偶發性科學活動給予鼓勵和支持,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力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培養。

        二、組織生活化的科學活動

        幼兒科學活動,教師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反復地觀察和講解,做到先聲奪人,幼兒很少有機會親身體驗。日常生活中幼兒是自由的,不受各種常規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地說、隨心所欲地做、隨心所欲地想。過程組織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兒生活,以觸動幼兒的內心體驗為核心,從創設情景中入手,根據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搭建幼兒內心體驗的新平臺,以深刻體驗為基礎,豐富幼兒的經驗。在科學活動《學習使用人民幣》中,我帶孩子們一起來到了幼兒園附近的超市購物,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通過組織幼兒看標價、打算購買物品、價格計算進行超市購物游戲,讓孩子們在生活化的游戲中學會了本領。

        讓幼兒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三、利用幼兒的生活進行科學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錄音機不響了,礦泉水的蓋子打不開了等等。其實我們可以抓住這些幼兒碰到的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嘗試解決。開始階段,可以先向幼兒展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過程和需要的材料,工具,幫助幼兒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讓幼兒從學習過的知識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如:當錄音機不響時,我們可以用討論的口吻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當幼兒圍著錄音機查看時,我們可以提出:你家的錄音機有過不響的時候嗎?是什么原因?等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經過啟發,幼兒可能馬上會想到如:“是不是停電了”“是不是插頭沒插好?”“是不是電池沒電了”等。顯然提出假設的孩子是經歷了“電能使錄音機發出聲音”這一思維過程的。接著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問:“你怎么會想到停電?”引導幼兒講出知識點以幫助幼兒習得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最后師生一起找到存在的問題,排除故障,當孩子們看著錄音機又能正常工作時他們不禁感到成功的喜悅,還增強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得興趣。

        四、讓幼兒在社會生活中學習科學

        幼兒是最具好奇心的,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現象都可以成為他們探索、觀察的對象。因此,在幼兒園科學教育中,教師應以大自然、大社會為科學教育的課堂,積極帶領幼兒走出園門。春天,帶領幼兒走進公園、田野,觀察生命的生長過程,感受蓬勃的生命力。秋天,組織幼兒進入農莊,親手采摘橘子、拾麥穗等,讓幼兒感受生命的成熟與收獲,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社區的工廠和商店也是參觀的好去處,讓幼兒深切體會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和精彩。教師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去真切體會科學,使得科學教育的場所更為廣闊。

        第8篇: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范文

        論文關鍵詞:幼師學生;生物學素養;幼兒科學教育

        一、生物學素養概念的提出與釋義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國生物學教師》發表研究報告時,使用了生物科學素養(biology literacy)這一概念。此后,又陸續有人發表了關于生物學素養的文章,雖然都使用了生物學素養,但這些文章都是從不同側面來討論生物學素養的,而沒有把它作為生物學課程的目的來論述。

        1993年,美國BSCS出版了名為“發展生物學素養”的生物學課程指南,對生物學素養作了詳盡的論述,并把它作為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目的。BSCS認為,一個具有生物學素養的學生需要對科學的本質和特點有起碼的理解,學生對科學知識特點的認識和理解,對科學的價值、以及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還具體的描述了一個有生物學素養的人應能表現的具體特點:他應該能理解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學概念,了解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知道歷史上生物概念的發展;他應該對科學探究、生物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多樣性等問題具有正確的態度,對生物學和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生物學對個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他應該能夠對自然界的現象提出不同的問題,具備創造性的思維;知道如何正確地利用科學技術,能夠在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上做出個人或社會決策;能夠正確應用知識來解決現實社會的實際問題。

        我國是在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將生物學素養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學生物學課程的,并將它作為初中生物課程的主要目的。我國的《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生物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及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二、幼師生應該掌握的生物學素養

        《中等幼兒師范學校教學大綱》提出,要使學生“獲得幼兒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學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發展和環境等方面的應用”。同時,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等儀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設計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對此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還提出要求“使學生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觀點,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科學的世界觀”,“養成不斷創新進取的科學精神和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學會把所學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生活和幼兒教育實際”。從對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特點的分析可知,幼兒師范生學習生物學課程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運用語言智能、數理智能與內省智能,還非常需要擁有運用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的能力。

        總之,五年制幼師學生在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中應該具備的生物學素養是學生在將來從事幼兒教育工作能夠擁有必需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初步的教學能力。

        三、幼師學生生物學素養的不良現狀

        (一)幼師學生“重文輕理”和性別比例失衡對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影響

        五年制幼兒師范學校所招收的學生大多在初中階段就表現出“重文輕理”的特點,很多學生甚至認為幼師學生主要是學習音樂、美術、幼教等專業知識,對生物學學習的熱情和重視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國幼兒師范學校招收的多為無法順利升入高中或高考無望的初中生,這些學生的分數往往遠低于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學習能力及自主性較差,又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其科學素養的難度很大。此外,幼兒園在招聘幼教老師時,容易傾向藝術表現能力強、幼教專業知識比較扎實的畢業生,而對求職者是否具有足夠的科學素養不太重視,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一現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師生為了得到更好的就業機會,會重視藝術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幾乎不會把多余的時間花費在生物學的學習上,據了解,很多學生在鋼琴、舞蹈、活動設計等技能技巧課程上花費了絕大部分時間。顯然這一現象對幼師生生物學素養的影響十分嚴重。

        其次,幼師學前教育專業在校學生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往往一個班一個男生都沒有或有一兩個,至多也不會超過四分之一,男性對理科知識的掌握一般較之女性有優勢,這種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勢必大大影響我國幼師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

        (二)幼師學校生物學課程的設置對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影響

        以某幼兒師范學校為例,按教學大綱要求原本應該一周開設三課時的生物課,減至一周兩課時,這樣勢必帶來教師在教學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生物實驗教材也很難得到補充和更新;實驗經費更是難以落實。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系統掌握不全,對自然界的觀察能力、實驗動手能力匱乏,更不要說學生能鍛煉出開展生物科學活動的能力。筆者對五年制專科畢業生進行的訪談中了解到,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沒有掌握足量的、實用的生物學知識,這一點從300份問卷調查和歷年學生測評成績中也得到了證實。

        由于缺乏重視,最終導致大多數畢業生對從事幼兒科學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兒園教學實習中,實習學生一般會避免開展以生物學為主要內容的科學活動課和探索活動;在畢業論文的設計中,也大多是以語言表達、藝術教育、幼兒心理等為研究課題,鮮少有學生敢于涉及生物學與幼兒科學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與幼師學生生物學科學素養的薄弱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特別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四、幼兒師范學生生物學素養對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幼兒教師的生物學素養調查分析

        筆者在幼兒園教學實習中發現,無論是剛剛走向教學崗位的實習教師,還是已經有多年幼兒園教學經驗的幼教老師,在開設對外公開課和評優課時,都很少選擇涉及大量生物學知識的科學素養課,其根源就是對自己生物學素養的不自信。同時筆者在旁聽幼兒園教師授課過程中,多次發現一些教師出現了明顯的生物學常識錯誤,如“小溪里游過來一條大鯊魚”、“柳絮就是柳樹開花”等,課后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回答幼兒提出的問題時,也常常提供錯誤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兒,事后也很少去查閱資料尋求正確的解答,如在美術課上,教師指導幼兒完成青蛙簡筆畫時,幼兒提出的問題“青蛙的前后肢有幾個指(趾)頭”,教師的回答是隨意而不準確的。在室外觀察課上,教師對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稱之外幾乎一無所知,卻有聲有色地引導著孩子們進行觀察和探索。有的幼兒園教師在訪談中承認,在準備科學活動時,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驟來,即使孩子提出的問題他回答不出,也不會傻在那兒,仍然知道如何進行下一環節;不管是否真正明白這個科學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講,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個教學活動的節奏。這就直接導致很多幼教老師對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學知識不求甚解,自然也不會投入時間精力來提升自己的生物學素養。

        幼兒教師所面對的是充滿好奇,渴望探索,卻又缺乏經驗的幼兒,這就決定了幼兒教師還必須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學素養,而這些事實說明,目前幼兒教師在對待生物學本質、生物學嚴謹的實驗精神認識上存在缺陷,而這對我國要培養具有較高素養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兒教師的生物學素養,其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師學生生物學素養對幼兒科學教育的意義

        1、生物學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素養的培養得從娃娃抓起,幼兒園是實施幼兒教育的主陣地,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幼兒科學教育的實施,幼兒教師科學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幼兒科學教育的質量。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幼兒教師科學素養提高的前提和基礎。幼兒師范是幼兒教師的母機,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高低決定了幼兒園科學課程改革的成敗。所以,提高幼師學生生物學素養對幼兒科學教育顯得非常重要。

        2、幼兒園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學課以外,其它學科教學、環節幾乎都離不開生物學方面的知識。作為一位未來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生物科學素養。

        3、生物科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任何一個公民,都應具備的生物科學素養。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學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也指出:“如果說20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那么21世紀就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工程的發展,跟物理學、化學的發展歷程相比,不僅花費較少,而且帶來的經濟效益無法計算。”楊振寧教授大聲疾呼:“所以,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人應該組織起來,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線,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學要發展,需要較高生物科學素養的人才。因此,培養具有較高生物科學素養的幼師學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務。

        五、提升幼師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對策

        (一)重視生物學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科學學習的興趣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幼師學生的“重文輕理”造成了自然科學認知結構的不良,從而漸漸失去了科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喚起興趣是幼師學生有效學習生物學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每當我們致力于影響學生的認知結構,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義學習和保持時,我們就深入到了教育過程的核心。”為此,要注意知識學習的基本性與基礎性,有效激活學生認知結構的知識生長點,以保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在內容的選擇上考慮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生活實際的需要;在教學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樣化,盡可能運用多媒體和實踐操作方法等,開展多種生物興趣小組和生物知識競賽,改變因中學階段過高的學習壓力導致的對生物學的枯燥看法和態度,逐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生物學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現代教育觀下,幼兒教師的科學教育觀念已經從傳授科學知識、經驗轉向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態度及科學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視現代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對于加強科學教育、提高幼兒未來的科學素養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并且對幼兒未來進行科學研究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培養幼兒師范學生生物學素養的時候,應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養。比如在生物課程設置和成績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應調整以便更好的培養學生生物學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學習的課時比例,增加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教學實習活動等。

        第9篇: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范文

        完成的。

        關鍵詞:生活教育;科學教育;相互結合

        G613.3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科學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向。我們對幼兒的科學教育也應該尋求一種更為自然,更為符合其年齡特點的教育,這就更需要我們倡導的以幼兒生活為內容的教育,讓幼兒在生活中,通過讓其不斷地獲得豐富的經驗來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品行的發展。

        一、 內容選擇“生活化”

        科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樣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于幼兒生活,因此在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時,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物和事來組織活動。如幼兒園、社區、醫院、學校等等,這些社會自然環境都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極好場所,秋天老師可和孩子一起觀察樹葉的變化,看春夏秋冬四季落葉,看小草枯黃,看開放;可以讓孩子觀察自行車的修理、牛奶的加工、商品的運輸等等,孩子在觀察、探索、討論、交流和操作的過程中發展多種能力。活動室的環境也是科學教育的資源,門上的鎖、墻壁上的涂料、窗戶上的紗窗、室內的電扇,觀察水的特性、自制手電筒,甚至活動場地上的塑膠跑道等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教學的素材,這些來自幼兒生活的活動,都會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因為它們親切自然,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吸引著幼兒的參與。

        記得有一次,帶孩子們進行科學活動時,我分別端了幾盆水,讓他們觀察水,看從每盆水里能看到什么?第一盆水里放的布,第二盆水里放的紙,第三盆水里放的鏡子,讓幼兒觀察每盆水和小伙伴相互溝通,了解到盆子里放置的不同種類的物體,讓幼兒繼續觀察找出每盆水的相同之處(每盆水里都會有倒影),觀察結束教師與幼兒談論。接下來教師帶幼兒到有陽光的場地進行動手操作與觀察,讓幼兒伸手去動第一盆里的布(布濕了,拿起來的時候有褶皺)在一起看第二個盆子里的紙(紙也濕了,但是紙一拿就爛了)最后到第三個盆子,小朋友動手去拿鏡子,在小朋友拿鏡子的同時發現會有刺眼的亮光從鏡子里折射出來,同時在盆子的邊上會出現七色彩虹,這個時候有小朋友好奇的問我:“盆子里問什么會出現彩虹呢?”我:“這是因為光和水的作用”。教師小結:通過本節活動讓幼兒了解雨后彩虹的形成。

        二、活動導入“生活化”

        科學教學活動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和安排得富有藝術性,必能吸引幼兒,引發興趣,燃起智慧火花,開啟思維閘門,受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找準活動內容與幼兒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創設兩者相結合的情境導入活動,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和幼兒認識《左右》的時候,課一開始就直接地問:“小朋友,你們喜歡和老師做游戲嗎?請舉起你的小手。”(小朋友很堅定的舉起了自己的小手),此時,教師不動聲色,馬上直奔主題,問:“你知道你舉起的是左手還是右手嗎?”幼兒興趣盎然,很自然地集中了注意力。然后引導小朋友今天我們就要來做左右的游戲,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你能從自己身上找出像這樣的好朋友嗎?(左耳、右耳,左眼、右眼……)這樣的引入,貼近幼兒的生活,溝通了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環境因素的刺激下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拓展了幼兒的思路,使幼兒較快地進入游戲狀態。

        三、過程組織“生活化”

        習慣的幼兒科學活動,教師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反復地觀察和講解,做到先聲奪人,幼兒很少有機會親身體驗。日常生活中幼兒是自由的,不受各種常規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地說、隨心所欲地做、隨心所欲地想。過程組織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兒生活,以觸動幼兒的內心體驗為核心,從創設情景中入手,根據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搭建幼兒內心體驗的新平臺,以深刻體驗為基礎,豐富幼兒的經驗。一次戶外活動中,我有意讓幼兒玩得很痛快,回到活動室的第一需要便是洗手、喝水,可是打開水龍頭卻一滴水也沒有(教師事先關了總閘)。這引起了孩子們的焦慮和思考:“水怎么會沒有了?是不是給我們用完了?他們互相猜測著。過了好一會兒,我才打開總閘,讓孩子洗了手,喝了水。

        四、活動時間“生活化”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有這樣的體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備課、制作教具、準備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課堂上再生動的教學方法也比不上泥土里一條蚯蚓更能引發幼兒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突破按計劃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把孩子從課堂教學的籠子里解放出來,在生活中,教師能做個有心人,盡量給他們“活”的教育,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對幼兒進行隨機引導。

        教育原本就在兒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幼兒教育的內容,也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生活不僅是幼兒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認R周圍世界、獲得真正內化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從而培養幼兒真正的內在探索動機,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實際背景。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關注幼兒最關心或者與幼兒有直接聯系的現實生活,采用觀察、探究、實驗和操作的方法,激發幼兒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斷地擴大幼兒的生活空間和活動范圍,激發幼兒廣泛興趣與求知欲望,保持與延伸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网在线观看 | 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人妖: |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乱码不卡 | 综合国产亚洲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