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藝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10年7月~2012年6月沈陽鐵路局開展婦科病專項普查工作近兩年來,體檢女工24700余人次,其中乳腺結節(jié)4474例,檢出率18%,子宮肌瘤6059例,檢出率24.5%;雙附件區(qū)病變897例,檢出率3.6%,宮頸息肉460例,檢出率1.8%,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篩查出陽性332例(包括ASCUS 310例,ASCUS-H 8例,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14例),檢出率1.3%,在這些患病人群中,經進一步檢查隨診,發(fā)現(xiàn)癌癥患病例24例,疾病檢出率高達0.97‰,其中宮頸癌19例,檢出率0.77‰,乳腺癌4例,檢出率0.16‰,還有1例卵巢癌。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幾乎是1000位女工中就有1例有可能患上癌癥,這是一個多么大的比例,這部分人群都是年富力強的中年女性,是家庭的核心,她們的患病就將意味著一個家庭的悲慘命運的開始。不過這24例患者是幸運的,她們是在體檢的時候被發(fā)現(xiàn)的,隨訪證實19例宮頸癌均為早期發(fā)現(xiàn),手術后無1例需要放、化療治療,1例乳腺癌為極早期,保乳手術后效果非常好,另外3例手術后經過放、化療治療效果也很好,1例卵巢癌為Ⅱ期,手術后正在治療中。
隨著環(huán)境污染、競爭壓力增大、工作節(jié)奏加快、生活方式改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女性的婦科疾病發(fā)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異位、慢性盆腔炎、卵巢早衰等婦科疾病發(fā)生率明顯上升,并呈年輕化趨勢。其中癌前病變成為女性不容忽視的健康殺手,所謂癌前病變就是癌癥的發(fā)病前兆癥狀,癌前病變對于女性健康及生命而言無異于埋在身體中的定時炸彈。
近10年來,我國女性的子宮內膜癌也有明顯上升和年輕化趨勢。與宮頸癌發(fā)生率相比,子宮內膜癌已從上個世紀50年代的1:5上升到1:2;卵巢癌發(fā)生增加了3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率上升到15%以上。與此同時,許多女性的卵巢功能早衰也提前了5~10年,在40~55歲的女性中,有近一半的女性提早出現(xiàn)了更年期癥狀。
關鍵詞 中醫(yī)藥治療 慢性結腸炎 健脾益氣 溫化運濕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常見、多發(fā)性疾病,祖國醫(yī)學是指急性瀉泄或痢疾,因失治誤治,或因邪盛正虛,或因它病累及大腸,致使病情遷延日久,成年累月瀉痢不止或反復發(fā)作而言。現(xiàn)代醫(yī)學稱之為慢性結腸炎。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脘腹冷痛。主要病變?yōu)榻Y腸黏膜充血、水腫、潰爛。中醫(yī)辨證多屬脾虛氣弱,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筆者采用中醫(yī)藥治療效果較滿意。
資料與方法
30例患者中,男22例,女8例,年齡25~45歲,病程1~8年,均有腹痛、腹瀉、持續(xù)痛,糞便稀或不成型,伴有腸鳴、腹脹,乙狀結腸鏡檢為炎性或潰瘍性。
治療方法:黃連10g,黃芩10g,黃柏10g,白芍10g,白頭翁20g,當歸10g,黨參20g,梔子10g,地榆炭15g,木香10g,甘草6g。取上述藥1劑,水煎濃縮后150ml,溫度適宜時保留灌腸,患者取側臥曲腿位,使藥液緩入結腸內保留30分鐘。早晚各1次,14天為1個療程,重者可加服中藥。處方:當歸、黨參、茯苓各15g,炙甘草5g,陳皮6g,炒白術、木香、山楂炭、神曲各10g。脾虛加黃芪20g;脾陽不足加炮姜10g,肉桂2g。用法:每日1劑,加水550ml煎至250ml,分2次空腹服藥,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療效。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腹痛消失,腹脹緩解,大便成型,每日排便1~2次;②有效:腹痛、腹脹減輕,腸鳴音有不同程度改善,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③無效:腹痛、腹脹無改善或加重,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無明顯減少。
結 果
顯效15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
例1:患者,男,34歲,農民。2005年8月10日來我院就診。自述近2年多有腹瀉、腹痛、稀便,伴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脹悶。經多次診治不見好轉,近2個月來病情加重,故來就診,做乙狀結腸鏡診斷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查營養(yǎng)中等,形體較消瘦,面色少華,懶言,有重墜感,腹部平軟,未捫及包塊,左下腹部有壓痛,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中醫(yī)辨證屬脾虛氣弱型,陰血不足,濕熱之邪久羈損傷腸絡之故。治宜健脾滋陰益氣為主,兼以清熱利濕。處方:黨參、茯苓各15g,炙甘草5g,黃芪20g,陳皮、罌粟殼、山楂炭6g,白術、神曲、木香各10g。日1劑口服,并配合中藥保留灌腸,處方:黃芩、黃連、黃柏各10g,白及20g,白頭翁20g,當歸10g,黨參20g,炒梔子10g,地榆炭15g,木香10g,甘草10g,取上述藥1劑,水煎濃縮后150ml,每日1次灌腸。20日后癥狀明顯好轉。為鞏固療效,連續(xù)用藥1個月,痊愈。半年后結腸鏡復查,腸黏膜恢復正常,隨訪追蹤1年以上未發(fā)現(xiàn)復發(fā)。
討 論
慢性結腸炎病因尚未明確。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與人體免疫功能減弱、飲食等有關。中醫(yī)認為,病機主要與脾胃相關,而脾虛是根本,健脾溫胃是其治療關鍵,方中用神曲、木香、山楂炭為基本方,根據(jù)不同證型加減,收到較好療效,近期效果亦鞏固。藥宜溫運,不宜寒苦,慢性結腸炎病變以脾虛為主,雖兼濕熱亦屬本虛標實,濕邪多從寒化,因此在用藥上宜用健脾益氣,溫化運濕之法。
灌腸藥液方中,黃芩,黃連,黃柏,梔子清熱祛濕,木香理氣止痛,當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且白芍、甘草相配能緩急止痛,地榆、白芍收斂止血,諸藥相配伍,共奏理氣、祛濕、收斂功效。保留灌腸可使藥物直接達到病變所在。在治療期間,病人應給予配合,勿情緒急躁,飲食避免生冷不潔,辛辣油膩,下腹部多保暖,減少寒濕侵入。
口服中藥,藥液灌腸,不同證候辨證加減藥方,加之飲食,情志配合是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最有效的手段,使疾病痊愈。
參考文獻
1 史廣宇,單書健.慢性腹瀉專輯.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8.
2 陳澤霖,宋祖.名醫(yī)特色經驗精華.上海: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社,1987.
3 黃文東.實用中醫(yī)內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吉林省白城市中醫(yī)院中醫(yī)內科,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 目的 探討研究中醫(yī)藥物療法在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上的效果。 方法 選用2006年2月—2013年3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分兩組進行觀察分析,40例接受中藥治療,40例接受西醫(yī)治療。 結果 中藥組排卵率為91.6%,西藥組排卵率為60.3%。西藥組尿液測試5例為陽性,妊娠率為12.5%,中藥組尿液測試13例為陽性,妊娠率為37.14%。 結論 在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治療效果上,中醫(yī)藥物治療效果優(yōu)于西藥治療。
關鍵詞 中醫(yī)藥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2(c)-0132-02
排卵障礙也可稱為不排卵,主要是由于生殖系統(tǒng)中黃體功能不足、卵泡不能正常破裂等原因引起。排卵功能障礙在女性不孕中約占25%~30%。內分泌失調還會造成女性出現(xiàn)多毛、肥胖等癥狀[1]。因此,患有排卵障礙的患者應及時到專科醫(y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有西醫(yī)治療、中醫(yī)治療以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等幾種治療方法。為探討研究中醫(yī)藥物療法在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上的效果,該研究選取該院2006年2月—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排卵障礙性不孕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在該院接受治療的80例排卵障礙性不孕患者選為觀察。年齡范圍為22~38歲,平均年齡為33.5歲;婚后超過1年,未采取避孕措施,性生活正常,無妊娠;不存在子宮肌瘤、輸卵管堵塞等其他婦科性疾病;基礎體溫、宮頸黏液、配偶等均正常;以下條件中符合3項以上:①婚后同居或末次妊娠后,未采用避孕措施,發(fā)生正常性生活1年一直沒有懷孕;②B超檢查顯示無排卵;③月經期12 h內刮宮做子宮內膜檢查,未發(fā)現(xiàn)分泌期異常;④3個月基本基礎體溫都是單相;⑤陰道脫落的細胞涂片未發(fā)現(xiàn)異常病變;⑥宮頸黏液中未發(fā)現(xiàn)橢圓體。
1.2 治療方法
1.2.1 西醫(yī)組治療方法 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患者在月經結束后,從第5天開始口服西藥克羅米芬50 mg/d,連續(xù)服用5 d。
1.2.2 中醫(yī)組治療方法 ①氣血虛弱型治療:氣血虛弱型為原發(fā)或繼發(fā)性不孕,主要是由于女性氣血虛弱導致,其臨床上表現(xiàn)為月經無規(guī)律且量少,甚至出現(xiàn)停經現(xiàn)象。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精神不振,失眠健忘,臉色蒼白,脈弦微細,頭暈目眩,舌苔泛白等癥狀。 中醫(yī)治療藥方:藥方:黨參20 g,當歸、枸杞子、白芍各15 g,甘草6 g,熟地30 g,川芎10 g,紫河車、白術各12 g,黃芪20 g。②痰濕型治療:痰濕型體質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患者月經紊亂且量少色淡,并伴有血塊,面色蒼白,形體臃腫,體毛增多,胸悶乏力,多痰,常便秘、舌苔泛白、脈細滑。中醫(yī)治療藥方為:半夏15 g,白術、陳皮各6 g,當歸15 g,川芎、石菖蒲、蒼術、黨參各10 g,茯苓30 g,香附12 g。③腎虛型治療:臨床上癥狀表現(xiàn)為:月經初潮來經常推遲,或者月經后段量少,頭暈目眩并偶爾伴有耳鳴,腰間酸痛,腿腳發(fā)軟,尿頻,性冷淡,舌頭泛紅,脈沉其細。治療上所用中藥為:甘草6 g,肉桂1.5 g,當歸、枸杞子各5 g,白術15 g,菟絲子20 g,黨參10 g,羊藿15 g,熟地20 g,熟附子、鹿角膠各10 g。④腎陽虛型治療: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月經推遲或閉經,頭暈耳鳴,腰痛,四肢發(fā)寒、懼冷,面色黯淡,目眶發(fā)黑,舌淡且白,脈細而無力,夜間尿頻,小便清長,下腹有墜感。治療所用中藥為:黨參、熟地、白芍、菟絲于、白術、枸杞于、茯苓各15 g,川椒、紫河車、當歸、鹿角霜各10 g。⑤肝郁型治療:其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經期無規(guī)律,時先時后,色暗痛經并伴有血塊,經前心煩氣躁且口干,經前乳房脹痛,舌紅苔白。治療所用中藥為:當歸、醋柴胡各10 g,茯苓、白芍、白術各15 g,薄荷3 g(后加),煨姜、炙甘草各6 g。
1.3 觀察目標
對患者基礎體溫進行監(jiān)測,并指導患者進行正常性生活,定時做尿液檢測。用藥治療期間,陰道超聲檢查需隔3 d進行1次,優(yōu)勢卵泡直徑≥14 mm時,每天都有進行陰道超聲檢查,同時,直徑≥10 mm的卵泡數(shù)目、直徑、長徑等也要按時進行檢查記錄。
1.4 統(tǒng)計方法
所得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2 結果
接受治療后,將西藥治療組與中藥治療組各項指標進行統(tǒng)計對比。西藥治療則尿液測試有5例為陽性,妊娠率為12.5%,中藥治療組中醫(yī)組尿液測試有13例為陽性,妊娠率為37.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卵泡數(shù)目及優(yōu)勢卵泡直徑對比,接受中醫(yī)藥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接受西醫(yī)治療組。中藥治療組有91.6%的排卵率,而西藥治療組僅為60.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早在2007年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婦科專業(yè)委員會中,婦科醫(yī)學專家們吸取近年婦科病研究及臨床實踐的精華,在不孕癥辨證標準上明確腎虛是導致排卵障礙性不孕發(fā)生的主要原因[2]。排卵障礙性在中醫(yī)中屬于月經失調、停經、不孕等范疇,會造成女性不孕,而且月經紊亂、停經、體胖、多毛等一系列癥狀,對廣大愛美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擾和影響。排卵障礙性如得不到不及時治療,女性長期處于不排卵狀態(tài),就會造成嚴重的新陳代謝失調,尤其是性激素代謝出現(xiàn)紊亂,及易誘導子乳腺癌、宮內膜癌等嚴重婦科發(fā)生,危機生命。因此,患有排卵障礙性不孕必須要及時到醫(yī)院接受專業(yè)的檢測和進行科學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治療主要是實現(xiàn)正常排卵,西醫(yī)采用克羅米芬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進行治療,雖然對不孕癥有效果,但同時存在多種并發(fā)癥。
我國中醫(yī)對女性不孕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經過長久的臨床治療和研究后,中醫(yī)歸納出造成不孕癥的主要原因分別有腎陽虛、腎陰虛、肝郁、痰濕、血淤有5種。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女性生殖系統(tǒng)功能是在下丘腦、垂體、卵巢及子宮軸的維持下正常運轉的,通過這一軸線的不斷調節(jié),生殖系統(tǒng)中的多種性激素才可以實現(xiàn)協(xié)調分泌,從而形成具有周期性的卵泡發(fā)育、排出,黃體酮形成、萎縮,進而出現(xiàn)生理性周期月經[3]。中醫(yī)學認為血液是生命的基礎,女性精氣血是其孕育新生命的主要物質基礎,腎氣是其根本因素。如果身體里出現(xiàn)血虛、血瘀、腎虛等就會嚴重影響生殖系統(tǒng),造成不孕,因此,治療不孕癥補腎養(yǎng)血為主,這種觀點跟現(xiàn)代醫(yī)學不謀而合。中醫(yī)治療講究對癥下藥,從根本治療,適用性廣泛。①在痰濕型治療中,以祛濕化痰,調理氣血、調節(jié)經期為主要目的。中藥中選用和胃化濕、健脾生血的黨參白術,調理氣血的香附,活血化瘀的川芎、當歸,祛濕化痰的陳皮、半夏等。②在腎陰虛型治療中,以補腎填精,調節(jié)經期為主要目的,中藥中選用溫腎養(yǎng)精的菟絲子和桑葚子,滋養(yǎng)肝腎的墨旱蓮和女貞子等。③在腎陽型治療中,以溫腎補陽為主要目的。中藥中選用養(yǎng)氣健脾的黨參和白術,滋陰養(yǎng)血的枸杞子和當歸等,養(yǎng)腎補腎的菟絲子和鹿角膠等,暖宮壯陽的肉桂等。
中藥治療不孕癥,注重對癥下藥,從根本對女性進行全方位對精氣血調理和滋養(yǎng)。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患者在接受中醫(yī)藥治療后,卵泡的數(shù)目和優(yōu)勢卵泡的直徑都明顯比西藥治療好。排卵率和妊娠率也明顯高于西醫(yī)治療,由此可見,中醫(yī)藥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具有良好療效。
參考文獻
[1] 徐杰,趙可寧.中醫(yī)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12,11(2):119-120.
[2] 吳曉明,李鴻娟.擬排卵湯誘發(fā)排31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0,9(9):670.
關鍵詞: 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詞匯 句法 跨文化交際
今日中國,通過2008年奧運會及2010年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中英之間的文化對撞,擦出了更耀眼的火花。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促使國際間的合作交流更頻繁,英語作為世界公認的交際語言工具,承載的文化內涵,具有更突出的意義。這對高校外語教學也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提出了更高、更實用的要求。語言跟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文化的學習、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及導入,是每個英文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使學生認識到加強跨文化語用能力的重要性,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只有掌握了英語國家文化背景,了解了英漢差異,才能真正靈活運用所學語言,學以致用。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社會生活中的交際手段,語言的產生離不開創(chuàng)造語言的人,以及人類所作用的社會龐大系統(tǒng)。因此語言與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復雜關系。現(xiàn)代文化社會學認為,社會離不開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語言是文化要素之一,我們研究語言,只能把它放在文化背景里,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語言的本質。
文化是一個包括語言在內的所有人類現(xiàn)象的綜合體。文化一方面是在一個共同的語言社團中體現(xiàn)的思維、行為及價值方式,另一方面包括社會團體通過他們的物質產品來表現(xiàn)本身或他人。文化是復雜體,包括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不同的社會文化群體有不同的文化意識。文化既有歷史沉淀,又有動態(tài)發(fā)展,語言作為文化系統(tǒng)的一部分,是傳承文化的載體。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僅存在著薩培和沃爾夫提出的“語言相對性”,而且存在著“文化相對性”。
人們對客觀世界不同的思維方式跟文化模式差異,是語言學習的一大阻礙。因為語言的集體意義產生依賴于它的文化語境,我們只有了解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掌握語言本身,避免由于對文化的無知而產生誤解與沖突。語言教學工作者有責任在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加強文化導入。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英語詞匯的文化因素體現(xiàn)
英語語言教學,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種外語教學。它也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在中國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學習英語語言就要明白兩種語言中符號的非對稱性,例如中國文化中的“白”字往往為貶義,含有輕視、徒勞、低下、無價值的意思。如、白眼、一窮二白、白費、、白搭、白色政權、白丁,以及東北話里面的白瞎,等等,懂京劇的人,一定記得曹操在舞臺上有典型的白色臉譜,奸佞的象征。相反,白色在英語里面是美好的象征,讓人聯(lián)想到上帝、天使、純潔、幸福。“white hands”是公正廉潔:“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指幸福的日子。童話里可愛的“snow white”還有七個小矮人,個個都是“white man”(忠實可靠的人)。再如龍在中國的文化里,我們把它看成是民族的象征,是至高無上、尊貴的象征,在語言中,承載的是褒義的色彩,像“生龍活虎”、“龍鳳呈祥”,等等,中國古代皇帝,被稱作“真龍?zhí)熳印薄6谟⒄Z國家文化里,并非沒有龍(dragon),只是與中國截然相反,龍化身為兇猛殘暴的怪獸。尤其是在影視作品里,龍總是代表邪惡勢力,具有強大的破壞性,這一點,在2010年3月夢工廠上映的電影“馴龍高手”里有著完美的體現(xiàn),與我們兒時喜愛的“小龍人”形成鮮明對比。
中英兩種語言的詞匯空缺,即在中文中出現(xiàn)的詞匯,無法在英文中找到,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中國人特別講究孝義親疏、倫理綱常,因此在這一文化背景下,漢語中表示親戚關系的詞有很細致的區(qū)分,而英語中的親戚概念十分籠統(tǒng)。中文里叔叔、伯父、姑父、姨父、舅舅在英文里只用一個單詞“uncle”代替。不同文化中的某些詞匯,具有不對應性,比如漢語中的“牛”是強壯、勤懇、任勞任怨的象征,我們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表達,而用英文卻要翻譯成“Work like a horse”,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并不復雜,就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中國人用牛耕地,而英國人大部分依靠馬。
我們看下面一段對話:
―Mum, I forgot where I put my glasses.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It’s over there, on the table, you really have a foggy noodle.
中國人第一次看到“have a foggy noodle”一定會疑惑不解。“noodle”在漢語中是面條的意思,并無其他深層含義。而在英文中,因為大腦組織是條狀的,就如同面條一樣,所以“noodle”也用來指代頭腦,“foggy noodle ”就是頭腦糊里糊涂的意思。
由于客觀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同一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義。例如“summer”在漢語中會讓人想起炎熱,而“spring”會使人想到溫暖,欣欣向榮。 那么如何翻譯下面這個句子呢?“Jobs died in summer”,如果理解為喬布斯死于夏天,那就錯了。在英語中,夏天才代表溫暖,欣欣向榮,這跟春天英國糟糕的天氣不無關系,所以上面那句話應該翻譯成“喬布斯英年早逝”更恰當一點。
(二)文化差異在句法上的體現(xiàn)
句法結構反映了人們最原始的宇宙觀,可以體現(xiàn)不同民族器物文化的不同色彩,反映人們不同的思維模式。這一點中英之間的差異剛好體現(xiàn)在語序上。英語的語序通常是主語-謂語-賓語,把人或人的行為擺在前面,而客觀世界的事物放在后面,句子的尾部修飾比較強,總體是“頭輕腳重”,如:The girl is my sister, who is in red and standing across the street.而漢語前置的修飾很強,是“頭重腳輕”,如:“街對面站著的穿紅裙子的姑娘是我的姐姐。”
那么,中英文之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句法差異呢?英國人有其特有的價值標準,他們一般來說比較務實,人們因此稱他們?yōu)椤靶袆又恕保╩an of action)。英倫三島四面環(huán)海,地理條件差,天氣條件更是惡劣。安格魯撒克遜人于450年到達英格蘭,他們面臨異常嚴酷的自然條件的挑戰(zhàn),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同時,又經戰(zhàn),這使得古英國人逐漸形成“開放跟激進”的民族特征, “個人主義”在其文化中居于主要地位,因此他們的語言表達方式顯得直截了當,往往把句子的主干放在前面,修飾成分放在后面,直入主題。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film with me tonight, if the rain stops.
漢民族發(fā)源于黃河流域,地處內陸,氣候適宜,生活平靜,且孔孟的中庸思想深入人心,講究事事含蓄,說話不開門見山,先次要再主要,迂回進入主題。同樣是上面那句話,中文的表達就是這樣:如果晚上不下雨的話,我可以請你看電影嗎?
我們再來看下當英籍老師夸獎一名中國學生的口語流利時,師生間的對話:
―Your oral English is pretty good.
―My English is poor,I will study harder.
(英國老師說:“你的口語很不錯。”中國學生回答:“我的英語很差,我要好好學。”)
從上面的簡單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英漢文化的差異。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比較強調社會和集體的力量,不提倡個人突出,當受到贊揚的時候,中國人通常否定自己。而在英美人看來,這種過分的自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如果不懂英美的文化價值觀,這樣的跨文化對話就如同自言自語了,根本就談不上交流。
綜上所述,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跟語法上的差異承載著兩種文化的差異。要在英語教學上有所建樹,就要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導入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讓學生不斷了解并發(fā)現(xiàn)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跟英漢的差異,只有這樣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才能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王虹.當代英國社會與文化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內容]
通過分析近幾年NMET中的短文改錯題,筆者認為約百分之五十的錯誤設置
與行文的一致性有關。因此,答 題時查文章在行文中是否保持一致是發(fā)現(xiàn)錯誤
并加以糾正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尋查錯誤時,必須打破行的界 限,通篇考慮,
起碼也要以一個完整的句子為單位。下面筆者就以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為例,談談
把哪幾個方面 作為突破口去查尋行文不一致的錯誤。
一、查時態(tài)是否一致
時態(tài)錯誤幾乎是每年NMET短文改錯中必設的改錯題。要有目的地去檢查文
中的每一個謂語動詞的時態(tài)與上 下文、語境以及該句的時間狀語是否相符和一
致。例如:
1.Today, it is much easier to be healthy than it is inthe past. (NMET'
93) is 應改為was, 使之與時間狀語in the past一致。
2.I had always wanted to return to the village aftermoving away. And
it is really grea t to see most of my oldfriends again. (NMET' 95)is 應
改為was,與前面分句的時態(tài)一致。
3.They offered me coffee and other drinks. We have a goodtime talking
and laughing together .(NMET' 96)have 與前面句子中offered時態(tài)不一致,
應改為had。
4.Hello, I learn about you from my English teacher,
MissFang.(NMET'97)learn(得知)在這里不 是表示一個經常發(fā)生的動作,應改
為過去時learned。(本來此處還可改為have learned, 由于"短文改錯" 題
要求,每行只允許改一個錯誤,故have learned不能接受。)
5.My favourite sport is football.I was a member of ourfootball
team.(NMET'98)全文都是用的 一般現(xiàn)在時,此句中的was顯然與上下文語境不
符,應改為am。
6.Last Sunday, police cars hurry to the taller buildingin New
York…(NMET' 92)hurry應改為 hurried, 才可與時間狀語lastSunday一致。
二、查主謂是否一致
在檢查謂語動詞的時態(tài)和語態(tài)是否正確的同時,還要注意檢查該動詞在人稱
和數(shù)上是否與主語保持了一致 。例如:
1.Anyone may borrow books, and it cost nothing to borrowthem. (NMET'
94)cost應改為costs,因 其主語是it(為形式主語),且上下文均為一般現(xiàn)在
時。
2.The new boy or girl in school quickly become one of
theclass…(NMET'93)由or連接的兩個以上 的主語應由靠近謂語的主語來決定
謂語的單復數(shù)形式,故become應改為becomes。
3.Playing football not only…but also give us a sense offair play and
team spirit. ( N MET'98) 此句的主語是playingfootball,視為第三人稱單
數(shù),其謂語give 應改為gives。
4.There are branch library in many villages.(NMET'94) 句中主語
library應改為復數(shù)形式libraries ,因為前面是there are, 主謂應一致。
主謂語一致的情況較為復雜,考生平時學習要留心歸納。有些特殊句式的主
謂一致問題很容易被忽視,如 倒裝句、關系代詞在定語從句中作主語的情況等,
答題時要高度重視。
三、查指代是否一致
對于短文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代詞都要查一下它所指代的內容以及在句中的作
用,注意其數(shù)、格、詞性是否正 確和前后一致,包括人稱代詞、指標代詞、反
身代詞、關系代詞以及疑問代詞等。指代錯誤也是高考改錯題中 常設的改錯題。
例如:
1.We climb everywhere, not only in America. They havebeen to
Europe…(NMET'92)根據(jù)上下文 ,句中的They屬指代不一致,應改為We。
2.The game speaks for themselves. ( MET'90) 句中的反身代詞themselves
應改為單數(shù)itself,因為指 代的是單數(shù)主語the game。
3.And I can't forget the food you cooked for I.(NMET'95)人稱代詞在
作介詞的賓語時用賓格,I應改 為me。
4.The Smiths did his best to make me feel at home.(NMET'96)句子的
主語the Smiths表示的是復數(shù)概 念"史密斯一家人",故其指代詞應該用第三
人稱復數(shù)their而不是his。
5.I live in Beijing, where is the capital of China.(NMET'97)關系副
詞where在引導定語從句 時不可作主語,應將其改為關系代詞which。
6.The sport teaches us the importance of obedience. Eachplayer must
obey the captain, who is the leader of the team.And they must not break
the rules too often if we want to winthe gam e.(NMET'98)縱觀全篇短文,
都是用的第一人稱。這里突然冒出一個第三人稱they,顯然不一致,應改為we。
四、查平行結構是否平行一致
由and,or,but,either…or…,neither…nor…,not only …but also…,
as well as等并列連詞和詞 組連接的結構可稱為平行結構。平行結構在詞性、
時態(tài)、非謂語動詞的形式上往往要求前后一致。答題時要留 心平行結構前后是
否對等平行,這也是常設的錯誤。例如:
1.Modern people know…,have better food,and to live incleaner
surroundings.(NMET'93)應將 to live前的to刪掉,因為and連接的是know,
have,live三個并列平行的謂語動詞,其時態(tài)和形式必須一致。
2.He said it was best to stay until help arrived ratherthan go into
the forest and get ting lost.(NMET'91) go …andgetting顯然不平行,應
將getting改為get。
3.It was very kind of them to meet me at the railwaystation and drove
me to their home .(NMET'96) 句中的drove顯然與and前面的to meet不平行,
應改為drive。
五、查名詞的單復數(shù)與修飾詞語或上下文是否一致
名詞數(shù)的錯誤也是高考常設的改錯題。要查一下名詞是否可數(shù),與其修飾語
是否一致。例如:
1.…They have been to Europe many time. (NMET'92)time(次)顯然與
修飾語many不一致,應改為tim es。
【關鍵詞】中醫(yī)熏藥療法;神經性皮炎;臨床觀察
1概述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皮膚病。臨床以劇烈的皮膚陣發(fā)性瘙癢及皮膚呈苔蘚樣改變?yōu)樘卣鳎嗅t(yī)稱之為牛皮癬,頸癬,攝領瘡等。該病往往影響患者的睡眠及正常的工作、生活,存在很大的社會危害性。目前西醫(yī)認為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大腦皮層的抑制和興奮失調;②胃腸道功能障礙或自體中毒;③內分泌異常;④感染病灶;⑤局部刺激。而中醫(yī)認為是血熱生風,風濕蘊阻或血虛風燥致皮膚失養(yǎng)所致。目前對本病的治療西醫(yī)多采取封閉療法、X線照射、皮膚類固醇激素類制劑治療,中醫(yī)則采用中藥內服、針刺及外用藥物治療,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均不能有效地防止復發(fā)。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采取中醫(yī)傳統(tǒng)熏蒸療法,并適當?shù)丶右愿倪M,針對60例臨床患者,取得較為滿意療效。且復發(fā)后治療同樣有效。現(xiàn)報告如下:
2臨床報告資料
2.1臨床病例所選60例患者嚴格按照中華皮膚病診斷標準而定診。患者年齡16-60歲,1/3以上為21-25歲。男26名,女34名。51名為腦力勞動者。一般發(fā)病在一年以上,十年以內,數(shù)量分布比較均勻,以2-3年略多。4例病程超過十年,37例發(fā)病部位為頸部,其余為下腿部,肩部,窩部,前臂,外陰等處。
2.2方法
2.2.1采用熏藥處方[2]蒼術9g,大楓子15g,苦參9g,防風9g,白鮮皮15g,五倍子15g,松香12g,鶴虱草12g,黃柏9g。將以上藥物成分研碎后混合。
2.2.2具體方法使用本所特質的熏爐,爐內燃燒炭塊,將以上藥物撒于爐內燃著的炭塊上,使其冒煙,保證患者皮膚異常部分貼近爐子上煙囪口處接受熏烤治療。煙囪以帆布做成口袋狀罩在熏爐上方,下邊可將燃燒灰燼漏下。少數(shù)患者由于皮損面積較小,采取紙卷熏烤法。將熏藥卷于草紙內,點燃使冒出煙霧,每天熏兩次,上下午各一次。按皮膚厚薄程度不同,治療時間再15-30min。保證皮膚處溫度40-80℃。也可根據(jù)患者耐受程度。藥物的消耗保持在7.5g/5min。治療時,囑咐患者停用一切中西藥物。并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及肥膩、海鮮之品。
2.3療效標準治愈:自覺和他覺癥狀完全消失,或局部僅留色素沉著;顯著進步:瘙癢消失或顯著減輕,皮疹大部分消失;進步:自覺和他覺癥狀比較有改進。
3結果
3.1治療后60名患者,治愈49例,顯著進步7例,進步4例。治愈率為81.7%。
3.2至于時間9天-2個月,部分2個月以上,詳細情況見附表。
3.3自覺癥狀的變化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瘙癢癥狀的減退,一般較皮損的消退較快。本次治療結果顯示,有83.3%的患者經過1-4天治療,瘙癢感開始減輕,其中有14例第一次熏藥后瘙癢即減輕。3名患者1-5天治療后基本不癢,70%的患者治療1-10天后瘙癢癥狀消失。所謂“基本不癢”指皮損僅在用手觸動或機械性摩擦時稍微有瘙癢的感覺,而此時瘙癢的感覺也只是局限在幾個小點上,出現(xiàn)次數(shù)明顯減少,瘙癢的程度也明顯減輕。治療后達到完全不癢,不同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治療時間:3例、11例、10例、9例、8例、10例分別用了1-5d,6-10d,11-15d,16-20d,21-25d,26d以上。有9例治療后未達完全不癢的程度。有11例患者未治愈,其中2例雖皮損未完全消退,但自覺癥狀已完全消失。此外還有占16.7%患者出現(xiàn)瘙癢減輕較皮損消退慢的情況,在皮損基本消退后仍有輕度癢感。
熏藥時,用40-70℃的高溫熏于皮損部位,感覺舒適。由于皮損部位和正常皮膚對熱的耐受程度有差別。如果用40-70℃的高溫熏于正常皮膚,正常皮膚很快會發(fā)紅和起皰。所以在治愈過程中,隨著皮損部位逐漸被治愈,局部對溫熱的耐受力也逐漸減低,防止皮膚的燙傷。
3.4皮損消退情況本研究中,有50例呈現(xiàn)皮損變平,83.3%皮損部位逐漸消失。這類患者的表現(xiàn)是皮損在變軟的同時,皮損處顏色逐漸減退。變?yōu)榈t色或灰白色,且境界清楚。有的患者在治愈后遺留境界模糊的灰白斑。再經過半個多月的時間而恢復正常皮膚的光澤。有少數(shù)患者出現(xiàn)色素增加的情況。此外,有7例皮損處表現(xiàn)為肥厚或表面有疣狀增生者,治療時首先由邊緣處皮損改善較早,周圍呈現(xiàn)灰白色圈,中央變化不明顯。治愈過程由外周向中間擴散,最后中央的肥厚區(qū)也日趨平軟。另有2例患者治療中中央的苔蘚樣變化中出現(xiàn)數(shù)區(qū)正常皮膚,將皮損逐漸分散縮小而趨痊愈。1例患者皮損中央恢復的同時,新出現(xiàn)的正常皮膚呈半環(huán)狀,最后邊緣再行恢復而治愈。
3.5隨訪觀察有36例進行了3個月-1.5年的隨訪,其中8例占22.2%于原處復發(fā)。有10例于別處皮膚上有新發(fā)損害,其余18例患者隨訪期間內未有復發(fā)。即便是有復發(fā)的情況出現(xiàn),其皮損均較治療前原有損害較輕。
3.6其他在門診有一半患者因為在家自行熏治,使用的器具和手法都不科學,出現(xiàn)效果差的現(xiàn)象。很多患者應為各種原因沒有堅持熏治,因而治療效果也有差別。如果能堅持科學的熏治,效果都比較好。
4典型病例
4.1患者,李XX,男性,26歲。機關干部。發(fā)現(xiàn)左小腿內側片狀苔蘚樣變3月余,散在可見4片,大者面積約2*3cm2,有白色脫屑,底部呈粉紅色,局部略腫,邊界清楚。伴陣發(fā)性劇烈瘙癢,夜間為甚。不能正常睡眠,影響工作和生活,十分痛苦。曾用西醫(yī)封閉療法,維生素制劑及中醫(yī)中藥治療,療效不明顯。遂來診。當時患者面容憔悴,精神疲憊,仍見下肢散在苔蘚樣變,伴劇烈瘙癢。睡眠差,納食不香,二便正常。舌質偏紅,苔偏黃膩,脈弦數(shù)。辯證為血熱生風,兼濕熱壅滯。予蒼術15g,黃柏12g,苦參9g,大楓子15g,加丹參15g,赤芍12g,研細末混合均勻,放熏爐內熏烤。每日2次,每次30分鐘,溫度以患者自覺舒適為宜。要求患者每日往門診進行熏藥治療。治療三天后,患者即感瘙癢較前緩解。皮損于一周后開始消退,從邊緣至中間逐漸縮小,顏色變?yōu)榈t色,與周圍邊界清楚。經過半月治療,患者的瘙癢已基本消失,夜間亦不明顯,可安靜入睡。皮損也基本消退,皮膚變平,遺留少許色素沉著。又繼續(xù)鞏固十多天,已無瘙癢,皮損消退,皮膚恢復如初,無色素沉著。精神及食欲較好,睡眠佳,恢復正常工作及生活,屬臨床治愈。隨診半年病情無反復。
4.2患者宋X,女,20歲,未婚。左肘窩及雙側窩處皮膚增厚伴劇癢一年余,于各大醫(yī)院皮膚科均確診為神經性皮炎。曾于某三甲醫(yī)院行紫外線照射一個療程,并服中藥治療三十余付后,病情有所減輕,但停藥后又有反復。來我科治療時見雙窩全有7*8cm2皮膚增厚,干燥皸裂,劇癢,左肘窩有2*2cm2皮膚隆起融合丘疹,瘙癢,睡眠因癢不能深睡。食欲正常,舌質偏紅,苔薄黃膩,脈細數(shù)。給予熏藥治療(方藥同上),一日一次,每次30分鐘。4次后劇癢減輕,8次時左肘部皮膚增厚消失,瘙癢消失。22次時雙窩亦近于正常皮膚。共熏30次,劇癢完全消失,原有病變全與健康皮膚無異,精神愉快出院。
5討論
中醫(yī)熏藥療法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治療皮膚病的方法。在我國民間有用桑枝,谷糠或各種中藥配方燃熏以治療皮膚病的方法。從中醫(yī)中可以找到類似熏藥方法的記載,如明代陳實功氏的“神燈照法”、“桑木灸法”。從中醫(yī)文獻看來,熏藥療法是從中醫(yī)實踐的基礎上發(fā)展演變而來的。中醫(yī)皮膚病專家趙炳南醫(yī)師對熏藥治療皮膚病有很好的治療經驗。我們在臨床實踐中借鑒吸收了趙老師的熏藥經驗,改進了熏藥處方及熏藥設備,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神經性皮炎是一種頑固又難治的慢性皮膚病,而且很易復發(fā)。熏藥療法采用獨特的中藥熏烤,同時利用藥物、煙及熱能的作用針對局部病變而起到治療作用。首先采取中醫(yī)辨證,然后對癥處方用藥。將藥物以煙的形式通過熱的作用于病變皮膚,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促使皮膚毛孔開放,使藥物直達病所而起作用。方中蒼術,黃柏取二妙散之意清熱利濕,苦參、白鮮皮有化濕止癢之功,防風、大楓子祛風止癢,五倍子、松香、鶴虱草殺蟲止癢,血虛風燥者加白芍、赤芍、丹參、當歸。
6分析
6.1關于療效神經性皮炎是臨床上治愈較為困難的一種皮膚頑疾,治愈后也容易復發(fā)。熏藥療法對該病的治療效果顯著,它較西醫(yī)的封閉療法、X線療法療效更好,且操作簡便易行,成本低廉,適用人群較廣。患者也在家中也可自行使用。臨床觀察中發(fā)現(xiàn),多半患者治療的同時如能配合中藥外敷及中藥內服,療效會更好,且能起到相互配合的治療作用。
6.2各種因素對療效的影響①對患者的年齡、性別要求不大,但是與病期的長短、皮損的厚薄有明顯關系。病程長、皮損厚的治療時間需要更長,相反則很快治愈。②發(fā)病部位和療效的關系:在毛發(fā)覆蓋部位的皮損普遍比皮膚上的損害難以治愈。治療中將皮損部位的毛發(fā)簡短,也是為了提高療效。對于特殊不易熏治的部位治療效果較差,如肩凹部、股內側、女性外等皮膚凹面處的損害。改做紙卷熏法,熏煙便能準確地作用于患部,療效便會很快提高。③復發(fā)問題:復發(fā)與否和治療是否徹底有一定關系。所以治療師不應該再癥狀一消失就停止治療,也要交容易引起復發(fā)。基本痊愈后應該繼續(xù)熏藥鞏固,防止復發(fā)。開始可治療頻率為1次/2-3d,以后1次/1周熏,維持1-2個月,以減少復發(fā)率。另外治愈后患者的護理調護與復發(fā)有關,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該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坐臥潮濕地方,避免局部機械性摩擦等。復發(fā)患者再度用熏藥治療仍有很好的效果。④熏藥的不良反應:臨床上較少少有不良反應的出現(xiàn)。一般僅有由于熏煙刺激所致的輕度口咽干燥、頭暈、惡心不適,考慮與熏藥治療過程的煙味對鼻咽部及呼吸道粘膜的刺激有關,頭暈考慮為缺氧造成。一般通風良好上述不良反應就會消除。故要求在家進行熏藥治療的患者必須保持良好的通風。⑤另外熏藥療法必須明確其禁忌癥:對于局部皮膚有急性炎癥時或血管痣處不可熏。對于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要通風良好,如高血壓、哮喘、心臟病、身體過分衰弱及對熏煙不能耐受者,且不宜熏療較長時間。
7總結
熏藥療法是我國寶貴的醫(yī)學遺產,它在皮膚病的領域有著廣闊的適應范圍和良好的治療效果。熏藥療法有著操作簡單,成本較低,便于推廣,且止癢迅速,治愈率高,療程短等優(yōu)勢,對復發(fā)患者治療同樣有效。因此用科學的方法很好地整理和發(fā)揚推廣這一療法是十分必要的。以擴大其治療范圍,為更多皮膚病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小兒過敏性紫癜;中醫(yī)藥;熏洗;血熱妄行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22
過敏性紫癜為免疫介導的細小血管炎癥, 病變可累及皮膚、胃腸道、關節(jié)、腎臟。臨床表現(xiàn)可為臀部或雙腿紫色斑點, 腹痛、便血、關節(jié)腫痛、血尿等。化驗室檢查外周血常可見免疫功能紊亂, 大部分抗體、補體、白介素等高于正常水平、凝血機制異常、尿常規(guī)異常等。過敏性紫癜目前較多采用激素與免疫抑制劑治療, 但兩者并發(fā)癥多, 病情易復發(fā), 長期用藥阻礙患兒生長發(fā)育, 且臨床療效并非十分理想。本院采用中醫(yī)藥辨證施治聯(lián)合熏洗療法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確診為過敏性紫癜的患兒57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9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8例;年齡4~12歲, 平均年齡(7.6±3.6)歲, 發(fā)病誘因:上呼吸道感染11例, 藥物過敏5例, 食物過敏5例, 接觸性過敏3例, 誘因不明5例;分型:皮膚型16例, 腎炎型7例, 腹型4例, 關節(jié)型2例。辨證:血熱妄行證21例, 風熱傷絡證6例, 濕熱痹阻證2例。對照組28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10例;年齡3~13歲, 平均年齡(7.8±3.5)歲, 發(fā)病誘因:上呼吸道感染10例, 藥物過敏7例, 食物過敏5例, 接觸性過敏2例, 誘因不明4例;分型:皮膚型14例, 腎炎型6例, 腹型5例;關節(jié)型3例。辨證:血熱妄行證18例, 風熱傷絡證7例, 濕熱痹阻證3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抗感染、抗過敏及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必要時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強的松龍、甲潑尼龍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實施辨證施治并輔以中醫(yī)藥熏洗。血熱妄行證以犀角地黃湯為基礎方:水牛角20 g(先煎)、生地黃12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生石膏20 g、玄參12 g、黃芩10 g、連翹10 g、梔子10 g、甘草3 g。風熱傷絡證以銀翹散為基礎方:金銀花10 g、連翹10 g、生地黃20 g、牛蒡子10 g、牡丹皮10 g、荊芥10 g、槐花15 g、茜草10 g、紫草10 g。濕熱痹阻證以四妙丸為基礎方:黃柏10 g、白術4 g、蒼術10 g、木瓜8 g、牛膝8 g、薏苡仁8 g、獨活6 g、女貞子12 g、紫草10 g、甘草3 g。1劑/d水煎取汁100 ml, 分3次口服。中醫(yī)藥熏洗方:茜草、紫草、薏苡仁、桃仁、雞血藤、芍藥、紅花、白鮮皮等各30 g, 水煎取汁500 ml, 以溫水稀釋至5 L, 浸泡膝以下小腿足部。共治療2周。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外周血IgA、C3、IL-6、IL-8水平。
1. 4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紫癜消退, 腹痛、關節(jié)腫脹等癥狀消失, 尿、血化驗指標均正常。有效:紫癜明顯減少但未消失, 腹痛、關節(jié)痛等癥狀較前有所緩解, 尿、血指標較前好轉。無效:紫癜未見減小甚至擴大, 腹痛、關節(jié)痛等癥狀較前緩解不明顯, 尿、血指標無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治療前外周血IgA(6.02±1.36)g/L、C3(1.92±0.46)g/L、IL-6(370.74±64.37)ng/L、IL-8(293.52±46.18)ng/L;治療后外周血IgA(2.46±0.88)g/L、C3(0.89±0.17)g/L、IL-6 (158.22±24.18)ng/L、IL-8(142.75±26.48)ng/L。對照組治療前外周血IgA(5.81±1.27)g/L、C3(1.95±0.49)g/L、IL-6 (359.02±68.56)ng/L、IL-8(288.34±44.96)ng/L;治療后外周血IgA(3.74±1.04)g/L、C3(1.16±0.35)g/L、IL-6 (220.67±23.49)ng/L、IL-8(187.24±31.03)ng/L。治療前兩組外周血IgA、C3、IL-6、IL-8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外周血各指標均較低(P
3 小結
過敏性紫癜的發(fā)病常與感染、進食、遺傳等因素有關, 其免疫發(fā)病機制為體液免疫功能紊亂、T淋巴細胞異常、炎癥介質釋放增多[1]。過敏性紫癜在祖國醫(yī)學中屬“紫癜風”、“葡萄疫”、“肌釁”、“斑疹”等范疇, 中醫(yī)辨證可分為風熱傷絡證、血熱妄行證、濕熱痹阻證、陰虛火旺證以及氣不攝血證[2]。該病用藥主攻“火盛”、“血瘀”, 治療總則應清熱涼血、化瘀消斑[3], 然后根據(jù)不同癥候選擇不同方劑, 再根據(jù)患兒具體累及部位及癥狀加減, 因人而異。中藥熏洗是借助適當?shù)臏囟韧ㄟ^皮膚將中藥成分有益因子滲透至機體內, 發(fā)揮作用[4]。中藥熏洗方有活血化瘀藥物, 以求降低血液粘稠度、調節(jié)循環(huán)血液中的免疫因子、改善機體循環(huán)血流動力學和機體免疫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外周血IgA、C3、IL-6、IL-8等指標降低更顯著, 提示中醫(yī)藥辨證施治聯(lián)合熏洗療法可有效改善患兒免疫狀態(tài), 提高患兒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唐雪梅.過敏性紫癜病因及免疫發(fā)病機制.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21):1634-1636.
[2] 丁櫻, 孫曉旭, 畢玲莉, 等.過敏性紫癜中醫(yī)診療指南.中醫(yī)兒科雜志, 2011, 7(6):1-4.
[3] 師小萌, 李領娥, 邊莉, 等.過敏性紫癜的中醫(yī)病因病機與治療. 世界中醫(yī)藥, 2012, 7(6):577-579.
【關鍵詞】中藥處方;不合理性;分析;對策
引言
中藥處方的質量,直接影響藥房人員能否進行正確的調劑,關系到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效果。【1】我對南通中醫(yī)院2011年8-10月門診處方進行統(tǒng)計,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問題,為醫(yī)院質量管理部門制定相應對策提供依據(jù),以提高處方書寫質量和合理用藥水平。
1.資料來源
隨機抽取中醫(yī)院2011年8月-10月門診處方共7264張,中藥處方5068張,西藥處方2196張,重點調查中藥處方的合理性,附帶調查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情況。
2.結果
對所抽查的處方進行列表分析,中藥不合理處方數(shù)統(tǒng)計見表1,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見表2。
表15068張中藥處方數(shù)統(tǒng)計
項目 不合理處方數(shù) 構成比(%)
處方書寫不合格 172 3.04
給藥劑量過大 96 1.89
處方不完整 54 1.07
腳注不合理 142 2.80
配伍不合理 33 0.66
修改后不簽名 150 2.96
表22196張西藥房處方注射劑使用情況
品種 處方數(shù) 構成比(%)
炎琥寧注射液 72 3.28
熱毒寧注射液 429 19.5
葛根注射液 24 1.09
丹參注射液 18 0.82
川芎秦注射液 6 0.27
3.分析
3.1 書寫不合格
有些處方書寫不規(guī)范,沒有按中國藥典或其它規(guī)范書寫藥名。使用藥品簡稱如牛蒡子寫成牛子,吳茱萸寫成吳芋等。當然,這并非我院單獨出現(xiàn)的情況,在一項對40種常用中藥處方應付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其中正確使用處方藥名的只占調查藥物總數(shù)的10%,基本正確的占35%,有輕度錯誤的占42.5%;使用錯誤的占12.5%。【2】
3.2用藥劑量過大
通常說“劑量是中醫(yī)的不傳之迷”,其意在于說明藥物劑量的選擇具有相當難度和靈活性。同一味中藥劑量不同,則功效與主治也不同。比如黃連少用可以健胃,多用則會傷胃;柴胡少用可以疏肝解郁,多用可以清解少陽之熱【3】。有資料表明,中藥的不良反應病例有60%是由于超劑量用藥引起的【4】。
3.3處方的不完整
診斷模糊不清,沒有醫(yī)生簽名,沒有診號,沒有患者的年齡,處方完畢后空白處沒有畫斜線結束。很有必要讓臨床醫(yī)生了解其中的弊處,使處方規(guī)范,減少各種出錯的可能,保證用藥安全。
3.4腳注不合理
按照《處方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藥物調劑、煎煮的特殊要求應注明在藥品名后上方,并加括號,對飲片的產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應當在藥品名稱之前寫明。【7】如布包、先煎、后下、烊化、沖服等。一些有效成分遇熱不穩(wěn)定、久煎能破壞其有效成分的中藥,如大黃的瀉下成分結合性蒽醌、鉤藤的降血壓成分等。對于一些質地堅硬的中藥因常規(guī)煎煮時間不夠可導致有效成分未充分溶出或難以溶出,影響療效,浪費藥材【8】。
3.5 配伍不合理
中醫(yī)關于藥物聯(lián)合使用時的注意事項較多,如從古至今一直沿用的“十八反”、“十九畏”中,明確指出了多種中藥不可同時使用,如烏頭與貝母、瓜蔞不可同用,丁香與郁金不可同用等,但在處方中仍有少數(shù)現(xiàn)象。
3.6修改后不簽名
處方中有改動的地方,醫(yī)生沒有簽名。比如藥名,中藥用量,病人信息,診斷等。根據(jù)《處方管理辦法》,處方書寫均要求自己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醫(yī)生應當在修改處簽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3,7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
中藥注射液具有藥效迅速,作用可靠的優(yōu)點,一些不適合口服,不易被胃腸道吸收、對胃腸道有刺激性、易被消化液破壞的中藥,可以制成中藥注射劑來解決問題。但由于注射劑的制造過程復雜,制備環(huán)境設備要求高,加上中藥藥材質量、雜質、有效成分復雜等原因,近年來由中藥注射劑所引起的藥品不良反應報道也見諸報端。【12】如魚腥草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中藥注射液,患者使用過程中發(fā)生過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
4.對策
4.1 四查十對
加強藥學人員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整體素質。在審方時遵循“四查十對”,嚴格把關。在處方調配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疑問,應當及時與門診醫(yī)生溝通,嚴防醫(yī)療差錯發(fā)生。
4.3 加強監(jiān)督
每月由醫(yī)務科、門診部、藥學部組織相關專家對中藥處方進行點評,特別關注有問題的處方,并適當?shù)刂朴喯鄳莫剳椭贫取?/p>
4.4 盡快實行電子處方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醫(yī)院信息化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趨勢。【13】電子處方具有準確、及時、快捷、方便的優(yōu)勢,應盡快實行電子處方,合理利用His給藥系統(tǒng)起到預警作用,減少處方錯誤的發(fā)生機率,患者可放心地在本地區(qū)或外地區(qū)、本院或其他醫(yī)院藥房以及社會藥店配藥【14】。
4.5 建立健全處方管理制度
應定期分析匯集處方中存在的問題,對不規(guī)范、不合格的處方及時登記,并通過藥事管理委員會定期向醫(yī)師公布,以強化醫(yī)師規(guī)范處方書寫的意識。只有實施科學的管理辦法,醫(yī)院門診中藥處方書寫才能會逐步規(guī)范,醫(yī)療質量才會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段宏.中藥處方規(guī)范及應付淺析[J].山東醫(yī)藥工業(yè),2009,20(6):40
[2]高素強,任百建.關于中藥“處方應付”的調查[J].衛(wèi)生部北京醫(yī)院藥學通訊.2007,17(1):31
[3] 蘆柏震,侯桂蘭,王春雷.中藥處方藥物劑量應用分析.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6,26(12)1554-1556.
[4]雷栽權.中藥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5]左志燕.門診中藥處方的調查分析及建議[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9,25(10):1584
[6]寧學洪,寧學玲.對中藥處方不規(guī)范現(xiàn)象分析[J].甘肅中藥,2005,18(5):39
[7]盧海儒,文友民.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65
【關鍵詞】中日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日語精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10-0097-01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不能脫離其自身所處的文化背景而單獨存在,因此學習外語就必然要學習該國的文化,而文化教育也必須成為外語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眾所周知,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上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以至于許多人認為中國人與日本人同文同種,但實際上,由于兩國之間各自受地理環(huán)境、社會狀況、、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兩國的文化是“貌合神離”的。因此,在高職日語教學的同時,必須要意識到中日文化的差異,要把文化差異融入日語的教學,這對于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類院校日語專業(yè)中的基礎主干課程《日語精讀》,是日語專業(yè)課程中課時比重最大的一門課程,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趨勢下,眾多的高職日語教師已經意識到了高職《日語精讀》課程中日文化差異導入的重要性。
一、高職《日語精讀》的教學現(xiàn)狀
高職《日語精讀》教學是以日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等為主要內容。其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日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從課程要求而言,這門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素質教育的課程。
但是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語言技能教學一直影響著日語教學的發(fā)展,特別在《日語精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日語語法結構的分析,常常運用單調的替換練習來訓練學生的語速和語調,并認為只有扎實的基本功,能靈活運用語法結構,能進行很好的語言交流,從而忽視了對中日文化差異的了解與認識。因此可能會導致學生所講的日語,盡管在語法結構上無可挑剔,卻未能把自己的意圖充分表達出來,有時甚至會犯下嚴重的語用錯誤。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中日文化差異以及日本語言特點了解不足所致。有些日本人評價中國學生,日語句子說得很嚴謹,像在背誦教科書上的語句,十分完整,卻說不出感情和韻味。還有的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國學生日語說得很流利但說得不得體,對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語言心理了解不夠,很難相處和交往。
以上說明了高職《日語精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重語言結構,輕實際功能;重語言訓練,輕文化傳授。這些都與高職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相悖,不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能力。學生學到的純語言知識不能“學以致用”,難以產生學習興趣,從而喪失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都很難達到要求。
二、高職《日語精讀》課程中日文化差異導入的重要性
1.中日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的三大方面
(1)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中日兩國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可以說是大相徑庭。中國人喜歡用坦率、自信的語言表達方式,而日本人喜歡含蓄、曖昧的語言表達方式。
(2)行為方式的差異。若要表達對某一事物的看法,中國人習慣絕對的看法和說法,是非分明。而日本人的行為模式一般不會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看法,而是含糊其辭、委婉地表達,讓對方去揣摩他們的想法。
(3)邏輯思維方式的差異。中日兩國都擅長形象思維,但與屬于大陸文化的中國相比,日本屬于海洋文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種事物,由于雙方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不同,對事物的定義或描述也會不同。
2.高職《日語精讀》課程中日文化差異導入的重要性
(1)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這是由語言本身的特點及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決定的。把文化導入日語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掌握語言符號系統(tǒng)或語法結構,而不學習其底蘊文化,就會造成雖能說一口流利日語,卻犯下嚴重語用錯誤的現(xiàn)象。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必須在進行日語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中日文化差異教學的導入,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文化的理解與認知的能力。
(2)近年來,中國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和巨大的市場潛力為日本企業(yè)的來華投資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來華投資的日企數(shù)量大幅攀升,隨著中日經濟往來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流也隨之日益增多。從而,因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在交往中引發(fā)的誤解也時有發(fā)生,這些事實使更多的日語教師認識到“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在日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3)中日文化差異的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滿足語言學習的要求,從而促進日語教學,特別是《日語精讀》課程的教學。這會對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教語言的同時結合語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可以將中日文化常識融入教學,進一步鞏固專業(yè)知識點。
三、結束語
中日兩國的歷史背景、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截然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吸納了包括中華文化在內的外來文化又將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產物。如果傳統(tǒng)的語言技能教學完全將語言和文化分割開來,只注重教授語法知識和訓練語言技能,而忽視中日文化差異教學,將導致學生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從而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日語。因此,將中日文化差異的教學融入高職《日語精讀》課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陳巖.談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1)